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玉溪一中2018—2019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学科试卷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应将姓名、考号等信息准确填写、填涂在规定位置;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3、客观题填涂使用2B铅笔,主观题作答使用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4、保持答题卡整洁,不可折叠、污损、弄破、弄皱,不得使用涂改液、修正带(贴)、胶带纸等,不得在答题卡上乱涂乱画或做标记。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以往的全球观都是以某一种文化形态为本位框定全球关系,但人类命运共同体则试图超越民族国家与意识形态的差异,寻求人类文明整体上的安全和进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人类整体性困境也同时出现,其解决必须有赖于一个整体性的方案,更需要各民族国家求同存异。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着眼于未来人类和平与发展所做出的时代新诠释。从本质上看,它是超越了种族中心主义的全球观。其实,种族中心主义的观念和行为亘古有之,这种观念以自身文化的价值和理念为标准来评判其它文化的优劣,并试图将自身价值强加于对方。历史上它曾间接或直接导致了近代之后世界纷争和冲突。之后,种族中心主义不断被反省,和平共处和有序竞争成为了国际秩序的主流,维护人类共同价值已成为文明发展的诉求。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超越、对种族中心主义的超越,是应时顺势而生的全球观。从特征上看,它是依托中国文化面向世界文明的哲学表达。形成人类命运的理论需要深厚的文化渊源和长久的历史经验做支撑。中国数千年文明虽经百折而犹向前,始终保持着统一、和平发展的主基调。维持这种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凝聚力,来自中国哲学中“天人一体”的宇宙观、“天下一家”的世界观、“民胞物与”的人类观、“和而不同”的中庸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在充分吸收、提炼中国文化价值精神的基础上,面向世界文明提出的。从实践上看,它是具有自律性和非强制性的价值范导。基于中国文化精神的特征,这决定了它要依靠自律、反省、互相监督等软性方法来维系,而不是靠硬性手段贯彻执行。全球交往的历史证明,一旦用强制性手段推广“普遍性”的价值,就等于向一些强势文化提供了执行者和法官的角色,使得霸权主义有可乘之机。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量的伙伴关系,促进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文明交流……这些都要靠各民族国家的协商、交流和自律来完成。当前,在全球化发展大势中,中国致力于公平互惠的全球贸易规则的达成,致力于地区合作的共赢。有赖于这种不懈努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在广泛凝聚共识,并已经开始对全球治理产生实质性影响。选自邹广文、刘文嘉《文化哲学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人类命运共同体试图超越民族国家与意识形态的差异,寻求人类文明整体上的安全和进步,很好地解决了当下的时代问题。B.种族中心主义试图将自身价值强加于对方的霸权做法会给世界带来纷争与冲突,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反对的。C.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是以中华文化为本位,充分地表达了中国文化价值精神。D.用硬性手段推广“普遍性”价值,就等于向一些强势文化提供了机会,因缺少自律性与非强制性的价值范导,必然会导致霸权主义。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开头由“以往的全球观”引出一种全新全球观——人类命运共同体,并重点阐述这一全球观是时代的要求。B.文章以“总分总”的结构展开论述,并在最后一段依托“人类命运共同体”当前的发展状况论述了它的可行性。C.文章主体部分三段的内容实质上阐述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什么”“为什么要构建它”和“怎么做”的问题。D.材料中间部分紧承第一段内容,从三个方面分别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蕴,使读者进一步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在全世界被广泛地接受认可,受此影响,种族中心主义不断被反省,和平共处和有序竞争成为了国际秩序的主流。B.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要依靠自律、反省、互相监督等软性方法来维系,也唯有如此才能产生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文明交流。C.面对人类的全球性困境,弱肉强食的观念往往只能导致对抗、发动战争,这不符合“天下一家”的世界观。D.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使中国数千年文明始终保持统一、和平发展的主基调,还可为今天全球的很多问题提供启示。【答案】1.B2.C3.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解决了”错,原文第一段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着眼于未来人类和平与发展所做出的时代新诠释”,尚不能说“解决了”;C项,“以中华文化为本位”错,原文第三段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在充分吸收、提炼中国文化价值精神的基础上,面向世界文明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只是凝聚了中华文化,并非以中华文化为本位;D项,“必然会导致霸权主义”错,原文第四段为“使得霸权主义有可乘之机”,从中可知,“可乘之机”只是表示一种可能,并非“必然会导致霸权主义”。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项,第二层是讲“为什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基于中国文化价值精神而提出”,不是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什么”“为什么要构建它”和“怎么做”的问题。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受此影响”于文无据,“历史上它曾间接或直接导致了近代之后世界纷争和冲突。之后,种族中心主义不断被反省,和平共处和有序竞争成为了国际秩序主流,维护人类共同价值已成为文明发展的诉求”这一表述表明,是因为种族中心主义“导致了近代之后世界纷争和冲突”,从而引发了“种族中心主义不断被反省”,并非是受“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在全世界被广泛地接受认可”的影响。故选A。(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挺拔之姿朱以撒晋人普遍有好竹之癖,打开魏晋史册,一群生机勃勃我行我素的人就涌了出来,在山阴道上的竹林深处,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自在。这当然是我三十几岁以后才意识到的。我和魏晋间人相近之处,就是有过比较长的山野生活,与竹相近。常常会站在山顶,看山峦连绵起伏,竹海无际。那时我想着自己的出路,如果能像一竿竹子这般凌空而起那就好了。竹海里纤尘不染,枝叶让天水洗净,摇曳中偶尔闪过阳光的光泽,它们的顶端是最先接触到每一天太阳的光芒的,不禁使我艳羡。山野稼穑,先是基于温饱的认识每一竿竹都可以构成生存的支架,把一个个家庭托住,不至于坠入饥寒之中。而每一枚笋,春日之笋也罢,冬日之笋也罢,对于一位腹内空洞的人而言,简单地烹调之后,无异于美味了。那些没有成为餐桌美味者,不舍昼夜继续伸长,令人仰望。那些被山农认为是成熟了的竹子,在叮叮咚咚的刀斧声中倒下,削去枝叶,顺着规划好的坡道滑下,被长长的平板车载着,进入再加工的程序。和竹子一样,人也是善于生存的植物,贫瘠清苦中也会挣扎着生长。我注意到一些竹子的确没有长好,是吃力地拱出石块的,此后也就一直不能顺畅,总是被压制着扭曲着,不禁让人生出怜悯。只是我一直认为它会更具备倔强的美感,它的根后来制成了一个老者形象的工艺品,比其他的更有铁枝虬干的峥嵘了。待到我在鹤峰原度假,已经到了闲适的年龄了。风随夕阳西下而愈加强劲,一些植物已在形态上仓皇失措,叶片翻飞如鸟兽惊散。竹林在随风俯仰中显示了一种从容,在徐徐的摇曳里,山野之风的张狂之力往往被斯文地化解开来。在魏晋的文字中有不少“徐徐”的记录,“徐徐”看起来只是肢体上的动作,实则是内心的从容优雅。内心慢了,整个人的举止也就慢了,斯文了,有风度了。竹被称为四君子之一,它在四君子中是最为清俊的,风来了,风过了,余韵袅袅。竹子从笋尖出土就开始了笔直向上的里程,追慕光明,从而略去了许多天下扰攘。竹子作为人格气节的象征是有道理的。屈原的《离骚》充满了香草的芳香,可惜,他写的都是湘沅泽畔之物。他一定离竹林很远吧,要不,他一定会以孤竹自况,向楚怀王表示自己砥节立行的井渫之洁和安穷乐志卓然自异于俗常的格调以竹子作为喻体,会胜过那些优柔的香草,也会使屈原风骨遒劲,不至于最终绝望而自沉汨罗。当然,竹子在我眼中也有一些孤高兀傲的意象。争相轩邈,思逐风云,都像梁山好汉单干时那般独标奇崛。相比于王维在夜间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啸,弄得一片喧哗,我则以为竹下独坐静听风来会更与竹默契。李白就是这般静静地坐在敬亭山上的。竹是清肃之物,郑板桥曾在《兰竹石图》上题写了“各适其天,各全其性”,认为它是循自然之道的。如果它是一个人,一定是心怀素淡,性喜萧散,有一些不可犯之色。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所谓风骨,就是内在的支撑。一个人爱竹,在他笔下会有哪一些流露呢,真要用两个字说道,那就是“清”和“简”了。庾子山在《小园赋》中有不少数字,不过最让人欣赏的是“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读到此处,清出来了,简也出来了。在魏晋这样一个尚竹时代,竹是环境的背景,也是心境的背景,如果观察他们的雅集轨迹,竹林七贤、金谷宴集、兰亭修禊,都是在茂林修竹间,在这里挥麈清谈、稽古观心,是很有一些清简之趣的,像王羲之的《大道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王珣的《伯远帖》,都那么小,一张便笺般大小,清简出风尘,三笔两笔,精气神都聚于此了。在笔墨清简的背后是唯美的人格一个人可以奇点、怪点,也可以不循常轨剑走偏锋,却不可落入尘俗的泥淖里。想想当年的阮籍,以青眼、白眼待人,相比于今人内怀奔竞之心,好冠盖征逐之交,那时节的人在处理人的关系上显然清简得多。我是在农耕兄弟的老房舍里大量的竹器中看到竹子之力的,力透到寻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紧紧地箍住了一家人的生活、一个村子的生活,不使失散。渐渐地,在竹林环绕中的人们也有了坚韧和忍耐。实在的劳作泥泥水水寒暑无间,使人长于自守,默然无语。而另一面又使我察觉到民风的强悍,只是平素在体力蓄积着,不使外泄。所不同的是农耕者远没有竹子的挺拔俊秀,少年时过早地负重,后来再也长不高了。尽管我离开那里很久了,我还是固执地认为他们就是一片会行走的竹子。回到城里看到的更多是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纤纤细竹,优雅而有骨感。进入古色古香的庭院,玩味钟鼎彝器、瓦甓青花,又翻动图籍残纸。忽然有一缕淡淡的流逝感浮了上来日子是越发小巧婉约起来了。算算此时,是农历的六月七月之交,时晴时雨,山野在潮湿中,无数的竹鞭在奋力吮吸,竹节争先向上,风雅鼓荡,场面奇崛,整座山岭充盈着大气与生机,让热烈的阳光照彻。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文章第三段运用了比喻、比拟、排比等修辞,文意生动,兼之长句断句错杂,富于变化,体现了散文之美。B.“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这句话是说,每一个懂竹的人都会获得内在支撑,成为有风骨的人。C.随着年龄的增长、境遇的改变,同样的竹子,“我”却“读”出了不同的内涵。D.文章采用倒叙、插叙的手法,综合运用了记叙、说理、抒情等表达方式,谈古论今,托物言志,旨在表达对农耕兄弟的赞美,对乡村文化的眷恋。5.题目为“挺拔之姿”,但画线部分却写扭曲的竹子,是否合乎题旨?为什么?6.文章最后一段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案】4.D5.参考答案:合乎题旨。竹子虽外形扭曲,但仍具挺拔之质,象征着艰苦环境下顽强奋进的人生,深化了主旨。6.参考答案:①想象山野里竹子生机勃发,与城市里竹子的优雅纤细形成对比。②赞美了竹子争先向上的顽强生命力,给读者更深广的思考空间。③照应前文,以景收束全篇,增强了抒情性。【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的基本能力。D项,“旨在表达对农耕兄弟的赞美,对乡村文化的眷恋”说法错误。通读全文则不难得知,本文作者赞美的对象是竹而非“农耕兄弟”,且最后一段“回到城里看到的更多是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纤纤细竹,优雅而有骨感”“日子是越发小巧婉约起来了”表明作者对城市园林中的竹子也是喜爱的,并没有眷恋乡村文化。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语段的理解分析能力。本文是一篇散文,散文的特点在于“形散而神聚”,本文的“神”就在于竹的挺拔之姿,“竹子从笋尖出土就开始了笔直向上的里程,追慕光明,从而略去了许多天下扰攘”这是从正面描写竹的挺拔,赞美其高洁不屈的品质,而画线句子看似在写扭曲的竹子,但却从侧面表现出了它的挺拔,“贫瘠清苦中也会挣扎着生长”,“挺拔”是一种坚持向上的姿态,虽然被压制,但始终和压制的力量进行抵抗,因此变得扭曲也不放弃生长,这是一种挺拔的精神,同时也象征了艰苦环境下顽强奋进的人生,深化了主旨。因此可知这里扭曲的竹子表现的是一种在艰苦环境下顽强拼搏不服输的精神。题目“挺拔之姿”不仅指竹子外在的形态特征,更应该是竹子的内在特征,所以写扭曲的竹子是合乎题旨的。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特定文段的理解分析能力。最后一段写的是作者回到城里后,见到的多是具有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纤纤细竹,这就与生长在山野之中具有遒劲之力的竹子形成了对比,二者各有各的特点;“无数的竹鞭在奋力吮吸,竹节争先向上……”通过描写竹子努力生长的形态特征,“奋力”“争先”等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竹子顽强的生命力,使读者对竹的坚韧与顽强有了更多想象和思考的空间;“算算此时,是农历的六月七月之交”笔锋一转,由对城里的纤纤细竹的描写转入对农村田野间的竹子生长时的回忆,照应第六段内容,前后呼应,显得结构丰满;整体上以写景结束全文,增强了文章的美感,使情感更加悠远,意味更加深长,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①想象山野里竹子生机勃发,与城市里竹子的优雅纤细形成对比。②赞美了竹子争先向上的顽强生命力,给读者更深广的思考空间。③照应前文,以景收束全篇,增强了抒情性。二、古代诗文阅读(54分)(一)课内文言文阅读(18分)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活用类型分类恰当的一项是①侣鱼虾而友麋鹿②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③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④群贤毕至⑤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⑥敬贤礼士⑦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⑧必蹶上将军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⑦/⑤⑥/⑧C.①/②③/⑧/④⑥/⑤⑦ D.①/②⑧/③⑥/④⑦/⑤【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把握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①侣,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伴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朋友。句子译为:和鱼虾做伴侣,与麋鹿当朋友。②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句子译为: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③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作动词。句子译为: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④贤,贤才,形容词作名词。句子译为: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⑤见,见到的景象,动词活用作名词。句子译为: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⑥礼,以礼相待,尊重,名词活用作动词。句子译为:尊重品德高尚、学识出众的人。⑦险远,危险偏远的地方,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句子译为: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到的地方。⑧蹶,使……受挫,动词的使动用法。句子译为:一定会使主帅遭到挫败。正确的分组是:①/②⑧/③⑥/④⑦/⑤故选D。8.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快然自足②何为其然也B.①既其出②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C.①扣舷而歌之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D.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①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句子译为:感到高兴和满足。②然:代词,这样。所在句子是宾语前置句。“其”:代词,代箫声。正常语序:其为何然也?句子译为: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B项,①其:音节助词,用来凑足音节,舒缓语气,无实义。句子译为:我们出洞以后。②其:代词,他的。句子译为:刘表厌恶(有嫉妒的意思)他的才能,不能任用他。C项,①而:连词,表修饰。句子译为: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②而:连词表并列。句子译为: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D项,①②句中的“以”都是连词,因为。第①句译为: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第②句译为: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故选D。9.下列各句的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②死生亦大矣③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④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⑤而今安在哉?⑥月出于东山之上⑦荆州之民附操者⑧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⑨刘备天下枭雄A.①⑥/②⑨/③⑦/④⑧/⑤ B.①⑥/②④⑨/③⑧/⑤⑦C.①⑤/②④/⑥⑧/⑦⑨/③ D.①⑤/②⑨/③⑦/④/⑥⑧【答案】A【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正确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①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亦将(于斯文)有感。句子译为: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②判断句,“亦”相当于“是”,句子译为: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③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仰观(大)宇宙,俯察(盛)品类。句子译为: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④被动句,“为……所”表被动,句子译为:现在如果不赶快去,恐怕被曹操抢了先。⑤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而今在安哉?句子译为:而今天又在哪里呢?⑥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月(于东山之上)出。句子译为: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⑦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荆州(附操)之民。句子译为: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⑧被动句,“于”表被动,句子译为: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⑨判断句,无标志判断句。句子译为:刘备是当今天下强横而又有野心之人。①⑥/②⑨/③⑦/④⑧/⑤的组合是正确的。故选A。10.下列几组加点的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A.修禊事也茂林修竹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举酒属客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此余之所得也D.引次江北余船以次俱进【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A项,第一个“修”,举行,动词;第二个“修”,高高的,形容词。B项,第一个“属”,类,名词;第一个“属”,劝酒,动词。C项,两个“得”均是心得、收获的意思。D项,第一个“次”,驻扎,停驻,动词;第二个“次”,次序,名词。故选C。1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兰亭集序》是一篇宴集序。宴集序,古人宴集时,一起赋诗后,公推一人所作的序;赠序,亲友之间作文相赠,以表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B.赋体经历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C.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谥号文,又称“王文公”。D.《资治通鉴》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由北宋司马光等花了19年时间编成,编书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答案】D【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D项,“《资治通鉴》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说法有误。《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编年体史书,是中国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记录了上起春秋战国,下至宋朝建立之前,总共1362年历史发展的轨迹。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春秋》。故选D。12.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望日,指月亮圆的那一天,通常指旧历每月之十五日。既望,“既”表示达到的状态,表示每月月圆后一天,即十六。B.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戏游玩,祈福消灾。C.阴阳:山北水南为阳,山南水北为阴。我国许多地名与此有关,如“江阴”、“淮阴”“河阳”等,《愚公移山》中“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就是汉水的北面。D.庐冢,古人在服丧期间,于父母或师长坟墓旁搭建的守护的屋舍,叫做“庐冢”,亦作“庐墓”。【答案】C【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C项,“山北水南为阳,山南水北为阴……汉阴就是汉水的北面”说法有误。应该是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所以,汉阴指汉水的南面。故选C。(二)课外文言文阅读(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林兴祖,字宗起,福州罗源人。至治二年,登进士第,授承事郎,同知黄岩州事,三迁而知铅山州。铅山素多造伪钞者,豪民吴友文为之魁,远至江淮、燕蓟,莫不行使。友文奸黠悍鸷,因伪造致富,乃分遣恶少四五十人,为吏于有司,伺有欲告之者,辄先事戕之,前后杀人甚众,夺人妻女十一人为妾。民罹其害,衔冤不敢诉者十余年。兴祖至官,曰:“此害不除,何以牧民!”即张榜禁伪造者,且立赏募民首告。俄有告者至,佯以不实斥去;又有告获伪造二人并赃者乃鞠之款伏友文自至官为之营救兴祖命并执之。须臾,来诉友文者百余人,择其重罪一二事鞠之,狱立具,逮捕其党二百余人,悉置之法。民害既去,政声籍甚。升南阳知府,改建德路同知,俱未任。至正八年,特旨迁为道州路总管,行至城外,撞贼已迫其后,相去仅十余里。时湖南副使哈剌帖木儿屯兵城外,闻贼至,以乏军需,欲退兵,兴祖闻,即夜诣说留之。哈剌帖木儿曰:“明日得钞五十锭、桐盾五百,乃可破贼。”兴祖许之。明日甫入城视事,即以恩信劝谕盐商,贷钞五千锭。且取郡楼旧桐板为盾,日中皆备。哈刺帖木儿得钞盾大喜,遂留,为御贼计。贼闻新总管至,一日具五百盾,以为大军且至,中夕遁去。永明县洞瑶屡窃发为民害,兴租以手榜谕之。皆曰:“林总管廉而爱民;不可犯也。”三年不入境。春旱,虫食麦苗,兴祖为文祷之,大雨三日,虫死而麦稔。已而罢兴作,赈贫乏,轻徭薄敛,郡中大治。宪司考课,以道州为最。以年老致仕,终于家。(选自《元史·林兴祖传》,有删改)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又有告获伪造二人并赃者/乃鞠之/款伏/友文自至官/为之营救/兴祖命并执之B.又有告获伪造二人/并赃者乃鞠之/款伏/友文自至/官为之营救/兴祖命并执之C.又有告获伪造二人并赃者/乃鞠之款伏友文/自至官/为之营救/兴祖命并执之D.又有告获伪造二人并赃者/乃鞠之/款伏友文自至官为之/营救兴祖/命并执之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至正,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B.知府,别称“太守”、“府尹”,是中国古代地方官职名,是州府一级最高长官,掌一府之政令,总领各属县。C.考课,包含着两种意义:一是考,就是考察自中央至地方各级官吏在其任职期间执行国家法令的具体表现;二是课,就是依照国家的行政计划进行督课。D.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致仕”,与此同义的说法还有“致事”“休致”“乞骸骨”等。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铅山州一向有许多造假钞的人,吴友文是这些横行不法伪造钱币的人中的首领,狡诈、蛮横、凶狠,杀人很多。B.林兴祖颁布禁伪钞令不久,就有一个人前来告发,他假装用不符合实情的理由斥责那人离去。C.林兴祖为百姓剪除祸害,声誉大振,升任南阳知府,改任建德路知府,但他都没有到任。至正八年,升官为道州路总管。D.湖南副使哈剌帖木儿驻军在城外,听说敌人到了,因为缺乏军需物资,想要撤兵,后在林兴祖的反复劝说下,才答应不撤兵。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明日甫入城视事,即以恩信劝谕盐商,贷钞五千锭。(2)已而罢兴作,赈贫乏,轻徭薄敛,郡中大治。(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答案】13.A14.D15.D16.(1)第二天兴祖刚一进城任职,就用恩德和信用劝告晓谕盐商,借到五千锭钱钞。(2)不久停止兴建土木工程,赈济贫穷百姓,减轻徭役和税收,郡里非常太平。(3)后代人弄错了它的流传(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情况),哪能说得完呢!【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友文”“兴祖”分别作“自至官”“命并执之”的主语,所以它们的前面应该断开,据此排除C、D;“官”为动词“至”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由此排除B。本句的意思是:又有人告发并抓获了两个伪造钱币的人和赃物。(兴祖)才审问他们,他们认罪了。吴友文亲自到官府,营救他们,兴祖命令逮捕了他。故选A。【14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项,“与此同义的说法还有‘致事’‘休致’‘乞骸骨’等”说法有误。“乞骸骨”与“致仕”不同,“乞骸骨”指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后在林兴祖的反复劝说下,才答应不撤兵”说法有误。原文中说“哈刺帖木儿得钞盾大喜,遂留,为御贼计”,所以,哈刺帖木儿是在林兴祖备齐了军需物资后才答应不撤兵的。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甫”,副词,刚刚;“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劝谕”,劝勉晓喻;“贷”,借入。(2)“罢”,停止;“兴作”,兴造制作、兴建;“赈”,赈济;“轻、薄”,作动词,减轻;“大治”,政治修明,局势安定。(3)“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何”,怎么、哪里;“胜道”,说得完、说得尽。【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林兴祖,字宗起,福州罗源人。至治二年,考取进士,被授于承事郎,同时主持黄岩州的事务,三次调任后执掌铅山州的事务。铅山州一向有许多造假钞的人,豪民吴友文是这些横行不法的人中的首领,远到江淮、燕蓟等地,(他们)都敢伪造钱币。吴友文狡诈、蛮横、凶狠,通过伪造假币而致富,于是分别派遣四五十名品行恶劣的年轻人,到各地官府做差役,窥探(如果)有人想要告他们的状,就在事前先杀掉他们,前后杀了很多人,又抢夺别人的妻女十一人做妾。百姓遭受他们的祸害,含冤而不敢申诉达十多年。兴祖到任,说:“这些祸害不铲除,还怎么治理百姓!”立即张榜告示禁止伪造钱币,并且立即嘉赏招募出面告发的百姓。不久就有一个告发的人到(衙门),(兴祖)假装用不符合实情的理由斥责他离去。又有人告发并抓获了两个伪造钱币的人和赃物。(兴祖)才审问他们,他们认罪了。吴友文亲自到官府,营救他们,兴祖命令逮捕了他。不一会儿,来控诉吴友文的有一百多人,(兴祖)选择了其中罪行重的一两件事审问,立刻结案。逮捕了他的同党二百多人,全部给予法办。百姓的祸害铲除之后,(兴祖的)政治声誉也因此大振。升任南阳知府,改任建德路知府,兴祖都没有到任。至正八年,特别降旨任兴祖为道州路总管,(他)走到城外,碰见敌人已逼近他的后面,相距仅二十里。当时湖南的副使哈剌帖木儿驻军在城外,听说敌人到了,因为缺乏军需物.资,想要撒兵,兴祖听说后,就在夜里到哈剌帖木儿那里劝说他留下。哈剌帖木儿说:“第二天能得到五千锭钱钞、五百副桐木盾牌,才可以打败敌人。”兴祖答应了他。第二天兴祖一进城任职,就用恩德和信用劝说晓谕盐商,(从他们那里)借到五千锭钱钞。并且拿来城楼上的旧桐木板做盾牌,中午的时候全齐备了。哈剌帖木儿得到钱钞盾牌后非常高兴,就留了下来,筹划抵御敌人。敌人听说新总管到了,一天置备五百副盾牌,以为大军就要到来,半夜逃走了。永明县的洞瑶人多次暗中起事危害百姓,兴祖亲自写榜文劝说他们。(洞瑶人)都说:“林总管廉洁而爱民,不可以侵犯。”三年没有入境。春天发生旱灾,虫子吃了麦苗,兴祖写文章祈祷上苍,大雨下了三天,虫子死了麦子成熟了。不久又停止兴建土木工程,赈济贫穷的人,减轻徭役和税收,道州境内非常太平。宪司考核地方官吏,认为道州最好。兴祖因为年纪大辞去官职,终老在家。(三)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注释】年少:年轻。指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兜鍪(dōumóu):指千军万马。原指古代作战时兵士所带头盔,这里代指士兵。1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中“何处望神州”的“神州”指词人心中不忘的中原故土,是他一生都想收复的地方。B.词中“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既指往事悠远,又指时间漫长,表现了词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C.词中的“曹刘”指曹操和刘备。词人赞赏孙权,意在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讽喻当朝统治者。D.全词三问三答,互相呼应。词人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功绩斐然,流露出自己内心的愧疚之情。18.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答案】17.D18.本词借登亭遥望中原并追忆三国时期孙权旧事,含蓄地讽刺了南宋统治者的昏庸和软弱无能,抒发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D项,“流露出自己内心的愧疚之情”说法错误,词人极力赞颂孙权表达了他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复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故选D。【18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复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如“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孙权年纪轻轻就指挥千军万马,有着非同一般的军事指挥才能,表达了词人渴望戎装上阵、建功立业的情怀。作者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以及盖世武功,他不断征战,不断壮大。而他之“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显然,稼轩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这首词讽刺了朝廷,委婉地暗示了自己对于朝廷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一腔爱国豪情。(四)名篇名句默写(6分)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来批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___________。”(2)针对客人对人生苦短,生命无常的感慨,苏轼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3)“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_____________,亦不能至也”则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与“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物”才能实现。【答案】(1).齐彭殇为妄作(2).逝者如斯(3).而未尝往也(4).盈虚者如彼(5).而卒莫消长也(6).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比如“殇、逝、盈、卒、幽、相”等字。【点睛】情景默写解答时,要看清要求,答题时从最有把握的题做起;要看清出处,根据出处提示回想原文信息,搜索所需语句。确定语句后,默写要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写法,学生记忆时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三、语言文字运用(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状元笔记”的热销,究其原因,是国人的“状元”情结在作祟。今天,虽然高考与科举大相径庭,但作为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寄寓着千百年来国人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
的,学习“状元笔记”并不能让人步入精英行列,这个道理众人皆知。()说到底,他们内心深处还是有“状元崇拜”情结。“状元笔记”凝聚着“学霸”的学习方法、学习经验;倘若“状元笔记”名副其实,学生将其拥有的文化资本进行利益变现
。然而,目前网上的“状元笔记”大都是“赝品”。商家往往为迎合家长、学生的需求,将一些所谓尖子生的笔记被贴上“状元笔记”的标签,
,进行营销。可见,对于“状元笔记”,消费者应理性地对待。一方面,“状元笔记”质量参差不齐,学生难分好坏,很容易上当受骗。另一方面,学生之间具有很强的差异性,“状元笔记”即便是真的,也不是每人都适用的“考试秘籍”。与其
,捧着一本不属于自己的“秘籍”而顶礼膜拜,不如学习状元们求真务实、刻苦钻研的精神。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但在从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附着国人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B.但国人在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寄寓着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C.但从全国性最严格的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看到了国人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D.但在从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充满国人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2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但这些跟“状元光环”擦点边的东西也会让那些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当成制胜的法宝。B.虽然那些东西跟“状元光环”只是擦点边,但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也会将此当成制胜的法宝。C.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之所以会当成制胜的法宝,是因为这些状元笔记跟“状元光环”擦点边。D.但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对哪怕是跟“状元光环”擦点边的东西,也会当成制胜的法宝。2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一蹴而就无可非议鱼龙混杂亦步亦趋B.一蹴而就无可厚非鱼目混珠拾人牙慧C.一挥而就无可厚非鱼目混珠亦步亦趋D.一挥而就无可非议鱼龙混杂拾人牙慧【答案】20.A21.D22.B【解析】【2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B项,搭配不当,“国人……寄寓着”主谓搭配不当;C项,成分残缺,“从全国性最严格的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介词残缺,“从”是后面的“中”搭配,就不能与后面“……的身上”搭配了,故应在“从”前加“在”,就变成“在……的高考身上”;D项,搭配不当,“充满……‘精英’崇拜”动宾搭配不当。故选A。【2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括号前面说“学习状元笔记并不能让人步入精英行列,这个道理众人皆知”,括号后面说“说到底,他们内心深处还是有‘状元崇拜’情结”,可见中间应是说他们有“状元崇拜”的表现,这一表现在四个选项中都提到,前后内容之间应是呈现转折关系,排除C项;前面说“众人皆知”,后面说“他们……”,可见中间部分应也是从“他们”的角度来说,这就排除A项;B项,“虽然那些东西跟‘状元光环’只是擦点边”中“那些东西”显然是指前面的“状元笔记”,选项中说“状元笔记”跟“状元光环”只是擦点边,这显然说的过于绝对化,故排除B项。既体现与上文的转折关系,又突出后文“他们”承前指代的内容,故选D项。【2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一蹴而就: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第一处说的是“任何人的成功”,应使用“一蹴而就”。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无可厚非:表示没有可过分责难的。第二处要说的是这种做法不必过分责难,应使用“无可厚非”。鱼龙混杂:形容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鱼目混珠:比喻用假的冒充真的。第三处说的是“笔记”,应使用“鱼目混珠”。拾人牙慧:比喻拾取别人的一言半语当作自己的话,也比喻窃取别人的语言和文字。亦步亦趋:比喻由于缺乏主张,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第四处说的“是捧着一本不属于自己的‘秘籍’而顶礼膜拜”,应使用“拾人牙慧”。故选B。23.下面是某市地下老旧管线管理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答案】地下老旧管线管理分为两个阶段:先对供排水系统及燃气、电力管线信息进行普查;再通过制定建设计划、统筹安排建设、预留接口完成改造。【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这是一道图文转换的试题,组织答案时应做到:①抓住内容要点;②确定结构顺序;③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应防止的两种失误:①误将说明写成记叙文;②误将说明写成议论文。据此回答即可。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四、作文(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②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王羲之《兰亭集序》③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苏轼《赤壁赋》请从上面三则材料中任选两则组合立意,写一篇议论文。要求:①围绕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②文体明确;③自拟标题;④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积极面对人生人生,就像是一天,分为昼与夜,就像是一地,分为山和海。有成功必然有失败,有得就有失。人生中会有许许多多的如意与不如意,但无论如何,你我都要积极面对人生。闻名世界的古代思想家老子便是坚持了活到老、学到老的伟大信念。我们深知他的《道德经》就是他智慧的结晶,是不容质疑的无价之宝,但多少人又深掘过他乐学的背后需要一个巨大的精神信念,一个甘于寂寞、潜心修道、勤奋不止的自控能力来支撑着这漫漫人生!的确,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找到属于我们的目标,并为它全力以赴的努力。也许,我们的路会充满艰难和苦难;也许,我们的路布满乌云和风沙,但请始终坚信:我们要积极面对人生。出生的太阳,美丽而不刺眼,但我们只有短暂的一瞬间来看清它的本来面目。然后,它将发出耀眼的光芒。你若被她的美所吸引,那么,请每天早起,等待它的出现我们现在所有的努力,都是在为能看到太阳那美丽的一瞬而做的准备。只要怀着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就拿《地日说》来讲,古代的人们科技不发达,提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这一错误观点。哥白尼不怕被宗教治罪,得出《日心说》这一虽不正确,但具有进步性的观点。在得到这一观点之前,他遇到了许多次失败,遇到许多挫折。正是这促使他得出真理。积极面对人生,我们终将看到那一瞬风景。这个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就像红花需要绿叶来衬托,世间中既然存在真、善、美,也必然孕育假、恶、丑。积极的面对人生,你将拥有无法想象的收获。失意是难免的,也是必然的。有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成功是由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再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能够到达金字塔顶端的两种动物:一是苍鹰,一是蜗牛。这些话告诉我们,我们也许没有聪明的头脑。也许没有成功的条件,我们也许没有强健的臂膀,但只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也会不断前进,直至梦想成真,如愿以偿。人,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江苏省南京鼓楼区29中学集团校2025届初三下九月月考物理试题含解析
- 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东北学区2025届三下数学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云南省云南大附属中学2025年初三第四次中考适应性考试(4月)物理试题含解析
- 交易促成合同七
- 山西省临汾市2025届初三下期末质量监测物理试题含解析
- 江苏省盐城射阳县联考2025届初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英语试题含答案
- 工业区消防施工合同样本2025
- 企业经营借款合同转让协议
- 临时合同工的劳动合同格式
- 合同管理培训会
- 万能角度尺的使用方法
- 华为WLAN培训资料课件
- 干眼(症)诊治基础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英语读后续写公开课课件:continuation writing-receiving and giving课件
- 2023年初中数学竞赛试题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数学周报杯
- 第七章流域水环境规划课件
- 南美白对虾养殖课件
- 房建工程样板策划及实施方案
- 二年级数学生活中的推理-完整版PPT
- 《环境生态学导论(第二版)》课件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 车床、钻床安全风险辨识清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