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22023学年河北省邢台市高一(上)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2022-2023学年河北省邢台市高一(上)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0.0分)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畏倾船而敛裾裾:衣襟
②举酒属客属:劝请
③纵一苇之所如如:放任
④磴几不可登几:多个
⑤半山居雾若带然居:停留
⑥越长城之限限:限制
A.①③⑤B.③④⑥C.②③⑥D.②④⑤
对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②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③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④侣鱼虾而友麋鹿
⑤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⑥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A.①④/②⑤/③/⑥/B.①④/②⑥/③⑤/
C.①⑤/②⑥/③④/D.①⑤/②④/③/⑥/
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扣舷而歌之侣鱼虾而友麋鹿
B.相与枕藉乎舟中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徘徊于斗牛之间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D.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举匏樽以相属
与“何为其然也”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A.托遗响于悲风B.固一世之雄也
C.而今安在哉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下列课内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阳阴,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②古代历法中,农历每月的初一称为“朔”,十五称为“望”,农历每月的三十称为“晦”。
③苏轼是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多才多艺,诗、词、文、书、画都是一代大师。
④城郭,《登泰山记》中指城市。古时城墙有内外之分,里面的一道为“郭”,外面的一道为“城”。
⑤史铁生,现代作家,1983年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散文《我与地坛》等。
⑥朱自清,现代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具有民族气节。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散文集《背影》。
A.①②⑥B.②④⑥C.①③④D.②③⑤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史铁生曾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今天的文学,毛病就是太文学,今天的小说,绝望就绝望在太小说。当有人说‘这不是小说’的时候,我总忍不住要问:‘什么是小说?’”史铁生对“什么是小说”的追问透露出对既有文学规范的强烈不满。在他的文学观念里:“文学即越界,文学的生命力就在于不轨之思。”作为当代文坛为数不多的真正的“异数”,史铁生始终使自己远离当代文学的每一热闹潮流,成为最无以归类的作家之一。
冥思,是失去行走能力的史铁生所获得的另一种异常发达的“行走能力”——“精神漫游”。他试图通过冥思来找到应对生存困境的解析,给自己一个“不至于自杀”的理由。这就形成了史铁生非同寻常的写作观——“为灵魂的安宁寻找种种理由的过程即是写作行为”“写什么和怎么写都像是宿命,与主义和流派无关”。
轻形式技巧的史铁生更强调思想,而他抵达思想的方式是提问——“向自己的心魂深处去观看,去发问”。史铁生早期的提问多是出于对个体残疾的困惑和愤怒,生和死的难题成为他冥思的重心。当同时代作家的危机感大多停留在社会层面的时候,史铁生却偏离常轨,沉醉于对形而上哲学命题的迷思。提问导向新的发现,史铁生正是从个体的残疾开启了对人类精神残缺的思索。
不断地提问,然后是呓语般的自问自答,史铁生仿佛在进行思想的自搏。他的全部小说,都好像是由自我分裂出来的两个主体之间的对话。史铁生曾说“最近似小说的东西就是聊天”“写作就像自语,就像冥思……”。聊天和自语无需规矩,更用不着技巧,只关乎真诚。真诚、善思,便是史铁生透露的写作秘诀。对他而言,写作越到后来越变成自由的“心魂之舞”。
《我与地坛》发表之初,引发过文体归属的争议:从个人“沉思录”的性质来看,无疑是散文,但如果从叙事的角度分析,又处处可见其“小说手法”。对于这种文体越界,史铁生认为是件好事:“散文正以其内省的倾向和自由的天性侵犯着小说,既不必保护散文的贞操,也用不着捍卫小说的领土完整。”也许,在他看来,当一种文体无力承纳作家的“不轨之思”时,需要改变的,恰是我们对文体边界的界定。
为数不多的从文学史视角研究史铁生的论者,都曾强调过一个不争的事实,即文学史写作对史铁生一定程度的“忽略”。他们为此扼腕痛惜,但如果跳脱通过文学史为作家寻找坐标的惯性思维,史铁生的不能被整合归类反倒成了他始终保有鲜明文学个性的自由徽章。站在文学史边缘的史铁生对文学有自己的分类——“面对灵魂的写作”“面对社会的写作”“根据市场的需求而写作”以及特殊时代的“奉命写作”。在史铁生的文学词典里,“面对灵魂的写作”是其唯一的、最高的文学品类。
小说是什么,从来都是一个生长着的问题。史铁生曾借用徐悲鸿的名联“独执偏见,一意孤行”来表明自己的写作立场,他大约早已洞悉自己终将是一个孤绝寂寥的独行者。
(摘编自荆亚平《“不轨之思”与文体越界》)材料二:
一个残疾作家,对正在变动的世界的理解,是有限的。但正是这一有限,使他沉浸到了人性之海的深处,他拷问着、自省着、盘诘着。有限与无限、必然与偶然、平凡与奇迹、绝望与希望……
史铁生写小说,故事永远是单调的,但内蕴竟如此丰满。而有时,艺术的界限被踏破了,使你不知道这是诗呢还是散文,是小说呢还是随笔。形式对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颗漂泊的心。技巧、主义、思潮、热点均与其无缘,他的世界只有生命与苍穹。但这简单的元素却迸放着汩汩热流,你在红尘滚滚的商场可以看到这热度么?在变幻莫测的官场里能领略其风采么?不,你在世俗王国永远看不到它,在所谓精英文人那里也领略不到它。史铁生是一颗夜幕里的新星,虽微小而又微小,但其迷人的光泽,已使昏暗之夜显得更加无色。
《我与地坛》是一曲生命的交响,那寂寥的底色下涌动的是汩汩热流,在一片荒芜的园子里感受到了时间,感受到了命运。除了鲁迅、张承志的作品曾这样荒凉地展示过人性的苦涩外,中国的新文学,绝少这类形而上意味的孤独的咏叹。史铁生以其岑寂的声色,将己身的苦难与人类的苦难汇于同一个调色板里,在静静的荒凉里,倾听着生命慢慢的流逝声,倾听着岁月在自己躯体上的划过。一切都是流动的,像肖邦的夜曲,宁静中隐含着悠远的韵致。
在他的灵魂里与其说感到了一个残疾者的精神代偿,不如说看到人类对自身缺陷填补的渴求。一切有着自由意志的人,都可以在他的声音里感受到一种亲昵和抚慰。史铁生以自己的孤独而获得了朋友,其作品也因此与流俗区别开来。我相信他已不再简单的隶属于文学史,而未来的哲人或诗人,或许正是通过这类文人的著作,看到我们这一代的苦境。
史铁生,对此当之无愧。
(摘编自孙郁《通往哲学的路——读史铁生》)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史铁生的全部小说,都是采用两个主体之间的对话的形式展开,在自问自答中,他仿佛进行着思想的自搏。
B.出于对个体残疾的困惑和愤怒,史铁生向自己发问,进而开启对人类精神残缺的思索,思想愈发深刻。
C.史铁生的写作重视思想,轻视形式技巧,在看来,“面对灵魂的写作”是史铁生唯一的、最高的文学品类。
D.史铁生的作品个性鲜明,思想独特,难以被归类,部分论者认为他在文学史上还没有获得应有的地位。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我与地坛》一度引发过文体归属的争议,史铁生认为应改变对文体边界的界定,散文与小说其实可以越界,
B.史铁生的小说,故事虽是单调的,但内蕴是非常丰满的,可以说比“所谓精英文人”的作品更具有思想性。
C.中国的新文学中,只有《我与地坛》的文学价值可以与鲁迅的作品并驾齐驱,它们都荒凉地展示了人性的苦涩。
D.史铁生自觉地远离当代文学的每一热闹潮流,是当代文坛为数不多的真正的“异数”,但却看到了其独特的价值。
材料一中提到“史铁生正是从个体的残疾开启了对人类精神残缺的思索”,下列史铁生的选文语句不能体现他已“开启了对人类精神残缺的思索”的一项是______
A.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合欢树》)
B.这就是命运,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所以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我们毫不特殊。(《病隙碎笔》)
C.于人类而言,残缺就是孤独,寻求弥补就是要摆脱孤独。当一个孤独寻找另一个孤独时,便有了爱的欲望。(《务虚笔记》)
D.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吗?所有的人都一味健康、漂亮、聪慧、高尚,结果会怎样呢?怕是人间的剧目就全要收场了。(《我与地坛》)
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为什么说史铁生是“最无以归类的作家之一”?请结合材料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又见荷塘月色
吴兆民
①今儿晚上,我终于来到清华园的荷塘,可是来迟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但月光很好,依然能伴我追寻当年朱自清的足迹,也不能不说是非常惬意的事。
②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是对故人的怀念吧。昏黄的路灯把柳影映射到荷塘里,让人觉着塘中漂动着簇簇水草。我的身影则在这水草上滑过。今晚虽不是满月,但它的清辉似乎不减当年,把眼前的荷塘尽情倾洒。
③荷塘上虽然不见了荷花,但让人分明感到是有荷花的。因为朱自清已将它牢牢根植于人们的头脑里:我已从想像中活生生移植其上。看吧,这满塘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不是荷花吗?那层层叠叠铺展在那里的不是荷叶吗?月光正像当时那样流泻在荷花荷叶上。微风在那里吹拂,依然将那清新的荷香弥散。
④前面是石拱桥了。站在桥边向荷塘对面望去,近春园中那些大大小小的树木蓊蓊郁郁,白杨树最为高大。它的身影连同高处丛生的灌木被月光切割在塘水中,显得黝黑而错落。
⑤我沿着塘边昔日的小煤屑路向前。几盏温和的路灯紧贴荷塘小路亮着,倒映水里的显出一束束昏黄,把荷塘小路照得分明。左边是一列高高土坡,上面是密植的森森柏树,黑压压一路绵延。荷塘那边,月亮透过摆动着的高大树枝不时瞟我一眼。
⑥眼前的莲桥把狭长的荷塘分成两半,稀疏的残荷漂浮在荷塘上,令我心生几许凄凉。走过莲桥,拐过小弯,我走进了近春园遗址深处,置身高高的白杨树下,眼前一片开阔地平展展的,月光轻洒,充满空灵,草坪黑青黑青,上面有不少落叶。前面竖立着一块碑石,记载着近春园历史。后面小土坡的“荷塘月色”亭,显得有些静穆。月光在静静往这里挥洒,近处的一切都给抹上了清灵灵的光彩,我也被其细心涂抹。我看看月光给我的身影,又不禁抬眼凝望天上的明月,它竟是那样邈远、透亮而圣洁,让人的心胸霎时跟着坦荡起来。也许有人不屑,也确实有人不屑,但这反而衬托出你的崇高,因为那些不屑者不是同类。极目远望,未见昔日那只有些大意的一带远山,恐是让长高了的树木遮住了吧。
⑦七十五年前那个夜晚,你独自一人来到这月下荷塘,一腔心绪凝结于荷花明月,一腔情感在这里倾泻,一生操守在这里坦白!要清洁,不要朽污;要清直,不要屈从;要清苦,不要奢靡——做一个清清白白、堂堂正正、朴朴素素的人,做一个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有益于民族的人。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有多少人经受不住磨难变节了,经受不住诱惑苟且了,经受不住清贫颓废了;而你没有。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那个夜晚,你一人在这里的默想和表白,说不上庄严,充其量只是几天后以《荷塘月色》艺术地向世人作了昭告;但你此后却真切地用自己的生命实践。没有哪一个要求你去这样做,也没有哪一个去监督你这样做。你靠的完全是自觉、意志、风范。你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
⑧这样想着的时候,阵阵清寒和阴森不知从何方向我袭来,又想到这遗址就是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而殃及近春园使之成为“荒岛”的地方,我再也受不住四围的清寒和阴森,只好回转到有路灯的荷塘边。放眼荷塘,只剩我一人。
⑨我在荷塘边漫步,回首荷塘上空,正有一束绿色聚光在不停旋扫。毕竟是现代文明社会了!。
⑩社会发展了人还要不要操守?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还要不要气节?现实中的许多人和事作了否定性回答。可朱自清虽是旧时代知识分子,尚且坚守操节,洁身自好,成为一代楷模。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永葆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作为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又岂能不固守气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回到人之为人的本性上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不断温习、时时记取七十五年前那份富有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的深情告白,是回复我们人的本性的一剂良药。
荷塘上的清风在月光辉映下吹拂着我,不断清理着我的思绪。我下意识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荷塘还是那。今晚曲曲折折的荷塘路上,虽然不见先人踽踽独行的风采,却留下了我深深的思考。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文章从怀着渴望已久的心情来追寻朱自清先生的足迹写起,紧接着勾勒了荷塘月色,最后评价先生高洁傲岸的人格。
B.第③段中,生动地描写了眼前所见的月下荷塘的美景:荷花、荷叶等,均显得空灵而洒脱。
C.第⑩段中“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主要指的是自觉固守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
D.第中划线句的意思是说荷塘月色依旧,而“我”既深切怀念故人,又对某些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的行为深表遗憾。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第②段开头运用拟人手法,借杨柳表述了对朱自清的怀念和敬仰之情,充满浓浓的情思。
B.第③段中的“根植”是说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优美景色已在读者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移植”是说“我”对“荷塘月色”的意境作了别具匠心的处理。
C.文章第⑦段主要采用呼告手法,将第三人称转换为第二人称,营造向故人直接倾诉的氛围,有利于直接宣泄内心的情感。
D.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的表述方式,既评价了朱自清先生的人格,又结合现实,探求了发人深思的“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
请根据对全文的理解,分条概述划线句“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中“不能释怀”的内容。
这篇散文以“又见荷塘月色”为题,有哪些丰富的含义?
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
(唐)明皇封禅泰
山
,张说为封禅使。说女婿郑镒,本九品官,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
服
。因大脯①次,玄宗见镒官位腾跃,怪而问之,镒无词以对。黄幡绰曰:“此乃泰山之力也。”
(段成式《酉阳杂俎》节选)
(乙)
同
治
四
年
,福成参督师侯相曾公②幕府事于徐州。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盘曲上,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越南天门,折而东行。又北上为岱顶,即天柱峰也。山之大势,桐城姚姬传先生尝记之。。
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矗天半。俯视则一线危磴,窈深莫测,目眩神骇,趑趄却顾。屏息释虑,鼓勇复前。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乃趋岱顶,极目四眺。诸峰起伏环列,相背相依,若拱若蹲。汶水东来,蜿蜒似带。遥睇穹碧,渺若无外。俯视云烟,瞬息变灭。是夕宿碧霞宫。四更后,趋岱顶东之日观峰,候日出。风雨骤至,寒甚,良久雨止。极东红光一缕,横亘凝云之下。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体不甚圆,色正赤,可逼视。其上明霞五色,如数百匹锦。顾视女
墙
,日景甚微,忽又不见。。”
(薛福成《登泰山记》节选)
(丙)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姚鼐《登泰山记》)
①大脯:皇帝诏赐大臣聚饮。②曾公:指曾国藩。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B.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C.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D.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泰山,又名岱宗,就是所说的中岳,为五岳之首。古代帝王多在此封禅,以祭告天地。
B.绯服,唐代规定,官服颜色上,四品、五品官员服绯(朱红)。“绯服”的官阶远高于“江州司马青衫湿”中“青衫”的级别。
C.同治四年,是帝王年号纪年;苏轼《赤壁赋》“壬戌之秋”中的“壬戌”则是干支纪年。两者都是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
D.女墙,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短墙,是古代传统的防御建筑。刘禹锡就有“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的诗句。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泰山封禅影响不小。按照唐代的惯例,封禅后,参与封禅的官员爵位在三公以下的都将升迁一级。郑镒则凭借张说的关系越级升到了五品官。
B.泰山景色险峻秀丽。薛福成笔下的泰山,山势险峻,道路崎岖,诸峰环抱,形态各异,博大壮美,如诗如画,令人沉醉。
C.泰山日出气象万千。薛、姚二文迥别:薛福成文只叙写了登山循道的情况和日出前的景象,姚鼐文则侧重描绘了日出前中后变幻纷呈的景象。
D.泰山文化博大精深。泰山是古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祭拜游历的名山,其中也会寄予他们的人生感怀。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僻不当道者俱不往。
②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选文(乙)中画横线的句子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简要概括。
四、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赤壁怀古
苏辙
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
千艘已共长江险,百胜安知赤壁焚?
觜距①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
古来伐国须观衅②,意突成功所未闻。
[注]①觜距:禽鸟的嘴和爪甲。比喻决胜的武力、武器或力量。②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所写之事与《赤壁赋》“破荆州,下江陵”所依据的历史事实基本相同。
B.第三句紧承上句士气如云的场景,写千艘战船横布长江,突显曹军雄壮气势。
C.“安知赤壁焚”强调了曹军在赤壁的意外惨败,并与结句“未闻”形成呼应。
D.颈联写曹操仰仗自身的强大实力执意决战,终于确定了在三国中的霸主地位。
苏辙此诗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了“赤壁之战”的古事,但苏辙旨在议论,苏轼旨在抒情,请简要分析。
五、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月出之后江面水天一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通过“______,______”的描写,侧面烘托了箫声的哀婉缠绵、凄恻动人。
(3)苏轼《赤壁赋》中用形象的比喻写“客”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4)《登泰山记》中写看到的泰山路边石刻的状况是“______,______”。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阅读下面几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老师给学生提供一个装有木块、气球、皮筋、泡沫、轮子等物品的工具箱,让学生做成汽车或船。这是芬兰某学校的一个物理课学习项目,目的是在学科学习中渗透劳动教育,培养劳动精神。
②某大学将农场劳动设为必修课,作为毕业通行证。临近期末,该校学生在夜幕下风雨中,依然打着手电在校农场栽种油菜。
③在日常家庭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对话:“妈妈,我帮你拖地吧!”“去去去,小毛孩子能干什么!”
④部编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以“劳动光荣”为主题专设一个单元(第二单元),讴歌劳动人民、劳动模范、劳动精神,让学生了解和继承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
以上几则材料均围绕“劳动”展开,对于“劳动”,你有怎样的感想和认识呢?请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七、其他(本大题共3小题,共8.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苏轼对于人生与文学有两种彻悟。第一种是他用“水”去理解世界与文学的本质。他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在官场上、在生活中、在艺术世界里,他总是表现得如水般变化多端。
苏轼的第二种彻悟是他始终站在“人”的角度思考社会,顺应人性的趋势,倡导培养人性的善质。正是因为苏轼始终坚信“人”的因素比“法”的因素更重要,所以当新法推行的时候,他看到了新法的不妥;当旧法复辟的时候,他又看到旧法的不足:他始终站在“人”的立场上,对具体的法度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于是新党、旧党都反感他,一贬再贬,从黄州到儋州。遂使他后半辈子一直_____。从表面上看,他的变化多端害了他。但有趣的是,他不同于那些_____的小人,而是始终逆风而动。他的变化多端。本质上是坚定不移;他的立场无常,本质上是初心不改。写于贬谪黄州期间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便体现了苏轼_____的意志。苏轼让这样的奇迹不断发生,于是他把人生过成了一段_____的传奇。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穷困潦倒顺风使舵坚不可摧空前绝后
B.颠沛流离见机行事岿然不动空前绝后
C.穷困潦倒见机行事岿然不动无与伦比
D.颠沛流离顺风使舵坚不可摧无与伦比
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出来。
下列对联中,最适合悬挂在泰山风景区大门两侧的一组是______
①摘星捧日雄踞五岳之首蔚霞蒸云广纳万有之灵
②水木荣春晖柳外东风花外雨江山留胜迹秦时明月汉时关
③气备四时与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人之师
④山高则配天阳鲁阴齐资化育坤厚故载物西河东海仰生成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解析和解答
1.B
③如:往,到。句意: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
④几:几乎。句意:石阶几乎无法攀登。
⑥限:界限。句意:越过长城的界限。
故选:B。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实词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
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
2.D
①烛,名词作动词,照亮。句意: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②师,意动用法,以……为师。句意: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
③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能。句意: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
④侣,意动用法,以……为伴侣。句意: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
⑤渔樵,名词作动词,打渔砍柴。句意: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
⑥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句意: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
①⑤名词作动词;②④意动用法;③形容词用作名词;⑥名词作状语。
故选:D。
本题考查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的意义和用法。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文言现象,它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梳理和积累,尤其是注重分门别类的梳理和积累。做到这些在平时的测试乃至高考中才会得满分的结果。
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
3.C
A.第一个“而”意为“连词,表修饰”;第二个“而”意为“连词,表并列”。句意: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
B.第一个“乎”意为“介词,在”;第二个“乎”意为“……的样子”。句意:(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垫着睡去。/就如同凭空乘风。
C.两个“于”意都为“在”。句意:徘徊在斗宿与牛宿之间。/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捕鱼砍柴。
D.第一个“以”意为“介词,在”;第二个“以”意为“连词,表目的”。句意: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举起杯盏相互敬酒。
故选:C。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文言文学习和掌握的根本方法在于平时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文言文阅读的基本素养。虚词题的着眼点主要是从词性和它在句中的语法功能的角度来考查学生,我们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
文言虚词和文言实词一样,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发生演化,古今用法已经有了很大不同,认真区别有助于对文言虚词的准确理解。这种变化大致分为四种情况:
1.用法消失。如“夫战,勇气也”中的“夫”作发语词,现在不这样用。“险以远,则至者少”中的“以”是表示并列的连词,现在已不用。
2.沿用至今。如“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中的“于是”,现在也用于表示承接。“学然后知不足”中的“然后”,也用于表示承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中的“而已”,现在也用于表示限止的语气。
3.用法变化。如“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中的“所以”,古代表原因,现在表结果。“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中的“何如”,古代表示疑问,怎么样;现在表示选择的肯定部分。
4.另词替代。如“甚矣,汝之不惠!”中的“矣”,感叹助词,现在为“啊”“了”取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的“则”,表示判断,现在为“就是”所替代。
4.C
“何为其然也”均为宾语前置句,相当于“为何其然也”。译文:为什么会这样呢?
A.状语后置句,相当于“于悲风托遗响”译文:只好把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曲调之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
B.判断句,“也”表判断。译文: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
C.宾语前置句。“安”是“在”的宾语。译文: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
D.被动句。“于周郎者乎”介词“于”引导的被动句。译文: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判断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每个句子的含义,正确判断文言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倒装句分为: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
5.B
②“农历每月的初一称为‘朔’,农历每月的三十称为‘晦’”错误,晦是阴历每月最后一天,不一定是每月三十。④“里面的一道为‘郭’,外面的一道为‘城’”错误,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⑥“代表作有诗集《女神》”错误,《女神》的是郭沫若。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题,重点在于积累。
文学常识类习题应注重平时的积累,并按类别进行整理,分类识记。
6~10.A、C、A、、
(1)A.“都是采用两个主体之间的对话的形式展开”错误,原文是说“都好像是由自我分裂出来的两个主体之间的对话”,不是真正的“对话形式”。
故选:A。
(2)C.“可以与鲁迅的作品并驾齐驱”错误,于文无据,原文是说“除了鲁迅、张承志的作品曾这样荒凉地展示过人性的苦涩外,中国的新文学,绝少这类形而上意味的孤独的咏叹”,并没有说“并驾齐驱”。
故选:C。
(3)A.对母亲早逝的痛苦属于属于个体层面,不属于对人类精神残缺的思索。
故选:A。
(4)“《我与地坛》是一曲生命的交响,那寂寥的底色下涌动的是汩汩热流,在一片荒芜的园子里感受到了时间,感受到了命运”,举例论证,以《我与地坛》为例,论证史铁生作品的个性特点。
“但这简单的元素却迸放着汩汩热流,你在红尘滚滚的商场可以看到这热度么?在变幻莫测的官场里能领略其风采么?不,你在世俗王国永远看不到它,在所谓精英文人那里也领略不到它”是对比论证,用世俗王国精英文人的作品和史铁生的作品对比,突出史铁生作品的独特魅力。
“除了鲁迅、张承志的作品曾这样荒凉地展示过人性的苦涩外,中国的新文学,绝少这类形而上意味的孤独的咏叹”是类比论证,用鲁迅、张承志的作品和史铁生的作品类比,论证史铁生作品显示的苦涩与孤独。
“史铁生是一颗夜幕里的新星,虽微小而又微小,但其迷人的光泽,已使昏暗之夜显得更加无色”“《我与地坛》是一曲生命的交响”“一切都是流动的,像肖邦的夜曲,宁静中隐含着悠远的韵致”是比喻论证,把史铁生比作“夜幕里的新星”,把《我与地坛》比作“肖邦的夜曲”,论证史铁生作品的韵致。
(5)由“为灵魂的安宁寻找种种理由的过程即是写作行为”“史铁生早期的提问多是出于对个体残疾的困惑和愤怒,生和死的难题成为他冥思的重心。当同时代作家的危机感大多停留在社会层面的时候,史铁生却偏离常轨,沉醉于对形而上哲学命题的迷思。提问导向新的发现,史铁生正是从个体的残疾开启了对人类精神残缺的思索”可知,他的作品深入灵魂,思考人性,充满哲思,角度独特,不同于同时代只停留于社会层面思考的作品;
由“写什么和怎么写都像是宿命,与主义和流派无关”“轻形式技巧的史铁生更强调思想”可知,他的写作轻视形式技巧,摒弃主义、思潮和热点;
由“《我与地坛》发表之初,引发过文体归属的争议”可知,他的作品突破了文体的边界,文体归属有争议。
解析:
(1)A
(2)C
(3)A
(4)①举例论证,以《我与地坛》为例,论证史铁生作品的个性特点;
②对比论证,用世俗王国精英文人的作品和史铁生的作品对比,突出史铁生作品的独特魅力;
③类比论证,用鲁迅、张承志的作品和史铁生的作品类比,论证史铁生作品显示的苦涩与孤独;
④比喻论证,把史铁生比作“夜幕里的新星”,把《我与地坛》比作“肖邦的夜曲”,论证史铁生作品的韵致。
(5)①他的作品深入灵魂,思考人性,充满哲思,角度独特,不同于同时代只停留于社会层面思考的作品;
②他的写作轻视形式技巧,摒弃主义、思潮和热点;
③他的作品突破了文体的边界,文体归属有争议。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观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中的观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内容,正确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论证方法的判断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判断和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筛选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分析。
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假设论证、因果论证、类比论证等。
11~14.B、D、、
(1)B.“生动地描写了眼前所见的月下荷塘的美景:荷花、荷叶等”说法错误,第③段中“眼前所见的”没有荷花,荷花是从想象中移植过来的。
故选B。
(2)D.“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的表述方式”说法错误,本文没有运用说明的表述方式。
故选D。
(3)由“自清虽是旧时代知识分子,尚且坚守操节,洁身自好,成为一代楷模”可知,认为朱自清坚守了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
由“社会发展了,人还要不要操守?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还要不要气节?现实中的许多人和事都做否定性回答”“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保持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可知,有感于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
由“作为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又岂能不固守气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回到人之为人的本性上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不断温习、时时记取几十年前那份富有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的深情告白,是回复我们人本性的一剂良药”可知,认为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还需要坚持操守与气节。
(4)题目的表层含义:“又见荷塘月色”表明文章所写内容为“荷塘月色”,与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有关。
题目深层义:“又见荷塘月色”中的“又”字说明不是第一次见到“荷塘月色”,先是读了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并且感触颇深,又来到了当年朱自清写《荷塘月色》的地方,看到了眼前之景,想起了先生的高尚品格,再次有感而发,可见该文对产生的深远影响。
题目与主旨(思想感情)的关系:由“朱自清虽是旧时代知识分子,尚且坚守操节,洁身自好,成为一代楷模。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保持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等句可知,“又见荷塘月色”暗示、我们要像朱自清先生那样,有高洁的品行,独立的人格和民族气节。
解析:
(1)B
(2)D
(3)①朱自清以自己的生命实践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
②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应该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
③融入现代文明社会还需要坚持操守和气节。
(4)①表明文章所写内容与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有关;
②说明《荷塘月色》一文对产生的深远影响;
③暗示要像朱自清先生那样,有高洁的品行,独立的人格和民族气节。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回归原文,用原文相关信息辨析选项。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与原文相关信息进行对比,进而辨析选项正误。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语句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本题,需要结合相关语境,进而具体分析、概括。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标题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本题,需要结合全文内容,从表层、深层等具体分析。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解析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15~19.C、A、C、、
(1)句意:第二年,他到山东济宁驻守,因为巡视河防,绕道泰安,观察地势,于是登上泰山。我和李榕等人都跟从。四月十六日,我们乘着山轿,从郡城的北门出去,走了三里,便进入了山中。“以巡阅河防”,“河防”是“巡阅”的宾语,句意完整,“河防”后面停顿,排除A、B;“乘”后所接宾语为“山轿”,“出”的宾语是“郡北门”,此处为两个动宾结构的句子,故应在“出”前停顿,排除D。
故选:C。
(2)A.“泰山……就是所说的中岳”说法错误。泰山是五岳中的东岳,中岳是指嵩山。
故选:A。
(3)C.“薛、姚二文迥别:薛福成文只叙写了登山循道的情况和日出前的景象”说法错误,从乙文“四更后,趋岱顶东之日观峰,候日出。……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体不甚圆,色正赤,可逼视。其上明霞五色,如数百匹锦。顾视女墙,日景甚微,忽又不见”可知,薛福成文也写了泰山日出前中后变幻莫测异彩纷呈的景象。
故选:C。
(4)①“循”,沿着;“僻”,偏僻;“当”,处在。译文:今天登山所经的道路都是姚鼐先生所走过的道路,那些偏僻的不在主道旁的景点没有去。
②“或”,有的;“得日”,被日光照到;“驳色”,颜色错杂;“偻”,弯腰曲背的样子。译文: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5)“侯相以阴雨竟夕,未观日出,笑曰:‘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意思是“侯相曾国藩因整夜下雨,未能看日出,笑着(对大家)说:‘你们各位记住(这个道理),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不可以主观猜测;稍稍艰难的事,不能够中途停止啊’”,曾国藩没能看到日出,却没有将之归咎为天气,展现出阔达的胸襟;曾国藩认为“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没有亲自经历过的事情,不能主观猜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这是说稍稍艰难的事,不能够中途停止。
解析:
(1)C
(2)A
(3)C
(4)①今天登山所经的道路都是姚鼐先生所走过的道路,那些偏僻的不在主道旁的景点没有去。
②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5)不能看到泰山日出无须怨天尤人,心胸应阔达;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不可以主观猜测;稍稍艰难的事,不能够中途停止。
参考译文:
(甲)唐明皇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张说任封禅使。张说的女婿郑镒,本来是九品官,按照过去的惯例,封禅结束了,爵位在三公以下的都升迁了一级,只有郑镒凭借张说的关系一下子升到了五品官,并且赐给了红色官服。因为举行盛大宴会按品位排列座次,所以唐玄宗发现郑镒的官位飞跃上升,感到奇怪,就问他原因,郑镒没有词儿来回答。优人黄幡绰说:“这全靠泰山的力量啊。”
(段成式《酉阳杂俎》节选)
(乙)同治四年,我在徐州督师侯相曾国藩的幕府中做事。第二年,他到山东济宁驻守,因为巡视河防,绕道泰安,观察地势,于是登上泰山。我和李榕等人都跟从。四月十六日,我们乘着山轿,从郡城的北门出去,走了三里,便进入了山中。沿着盘曲的山路登山,走了将近四十里地,经过十来个十分著名的地方,都尽情观赏,流连良久才离开。越过南天门,转过来向东走。又向北攀登,就是泰山顶了,也就是天柱峰。泰山恢弘的气势,桐城的姚鼐先生曾经记述过。今天登山所经的道路都是姚鼐先生所走过的道路,那些偏僻的不在主道旁的景点没有去。
当我没有到南天门时,看到石阶路陡峭高耸,耸入半空中。向下看,险峻的石阶成为一线,幽深莫测,眼花目眩,心神惊骇,进退两难,屏住气息,抛弃杂念,又鼓起勇气向前行进。不久就登上了天门,道路忽然变得平坦了,一种不同的景象顿时展开,我见到了从未见过的景象,才庆幸自己先前没有立即停下来。等达到泰山山顶,极目四望。诸峰起伏环列四周,相互依靠,有的像拱,有的像蹲。汶水从东方流来,蜿蜒曲折好似一条带子。远远地注视深远青碧的天空,缥缈得好像没有边际。俯视云烟,瞬息变化。这天晚上我们住在碧霞宫。四更后到泰山顶峰东侧的日观峰,等候日出。风雨骤然而至,很冷,过了很长时间雨才停下来。极目东望,看到一缕红光横跨在浓云之下。不久,璀璨耀目,如轮的太阳由云端露出,摇曳不定,像从地面涌出来一样。太阳的形状并不很圆,颜色正红,可以直接用眼睛观看。在它的上面有明亮的五色彩霞,好像数百匹丝锦。回头看短墙上,日影隐约,一会儿又不见了。侯相曾国藩因整夜下雨,未能看日出,笑着(对大家)说:“你们各位记住这个道理,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不可以主观猜测;稍稍艰难的事,不能够中途停止啊。”
(薛福成《登泰山记》节选)
(丙)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姚鼐《登泰山记》)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2)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解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述的观点,深入理解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所要表述的思想感情,根据原题所问找到答题区间并对答题区间进行分析与归纳,最终概括出解析。
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测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20~21.D、①苏辙从曹操的失败中得出结论,认为自古以来攻伐他国需要等待时机、准备充分,想要突然成功是不可能的。②苏轼借追忆周瑜的功业来抒发自己年华老去、功业未成的感慨。
1.D.曹操“确定了在三国中的霸主地位”理解有误,这里是说由于曹操在赤壁大败,才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形势。
故选D。
2.本题考查把握诗人情感态度的能力。在仔细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比较把握。
苏辙在诗中写到“古来伐国须观,意突成功所未闻”,他认为攻伐一个国家必须要窥伺敌人的间隙,要等待时机,准备充分,从来没有听说过搞突然袭击而成功的。他善于从曹操赤壁大战的失败中总结教训。苏轼在词中写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他是借写周瑜的年少得志,事业爱情都如意来反衬自己年华已逝而功业无成的感伤。
2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故解析为: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重点字:露)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重点字:幽、壑、嫠)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重点字:蜉、蝣)
(4)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重点字:漫)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默写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
《登泰山记》名句辑录:
1.姚鼐《登泰山记》“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两句写旭日倒映海面,上下辉映,海浪翻滚,红波摇动,犹如承托着太阳一般。
2.在《登泰山记》中,“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两句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出了日观峰以西诸山在晨曦的映照下红白错杂,都似弯腰俯首,显得矮小。
3.《登泰山记》开篇交待泰山阴阳两面水流的语句是“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4.在《登泰山记》中指出泰山南北两个河流的流入地点的句子是“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5.《登泰山记》中,点明古长城地理位置的句子是“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23.以劳动为人生必修课不论是芬兰学校的物理课学习项目,还是大学以农场劳动为必修课,目的都是让青少年意识到劳动的价值。“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培养劳动精神、珍惜尊重劳动成果是我们人生中的必修课。
培养劳动精神应从小事做起,日常生活中让孩子体验劳动也会成其人生的宝贵财富,材料中母亲觉得孩子年龄小便拒绝他主动劳动的请求,殊不知如此便错过了教育孩子培养劳动习惯的良机。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基础劳动的意义自古以来便为人熟知,摒弃懒惰心理也是青少年在学习进步途中需克服的障碍。在美国人的成长过程中,“要花钱,自己挣”是种深入人心的理念,女孩们做照顾孩子的钟点工,男孩子为他人修建草坪,付出劳动从而获取酬劳。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获得幸福生活的能力,从小事做起,让劳动成为一种习惯,方获劳动的真谛。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劳动的意义不仅是功利的,更应将劳动视作一种价值追求。不论是劳动节还是植树节,倡导的都是“生命不息,劳动不止”的价值观念。国内日益普及的志愿劳动吸引越来越多参与者,国外不少中学和大学更是将做义工的评价状况记入学分中。林永德和他的义工团队多年奔波在各地贫困山区做义工活动,《中餐厅》节目中一位将义工视作自己事业的女孩令人印象深刻,英国贵族学校戈登斯敦将“服务”列入学校四大原则……无偿的劳动让他们精神充实,劳动之美,美在无私。
正如雨果所言,未来将属于两种人——思想的人和劳动的人,实际上这两种人是一种人,因为思想也是劳动。充满智慧的劳动成为国家发展的动力,古有赵州桥技艺高超,今有珠港澳跨海大桥雄奇壮观。珠港澳跨海大桥被评为“新世界第七大奇迹”,是全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历经6年的规划研究、9年的实体工程建设。期间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总设计师孟凡超凭借着专业的知识积累、对工作的热爱和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带领团队创造了一项又一项的奇迹,建成了世界级领先水平的创世纪工程桥梁,使中国成功迈入桥梁强国,为两岸三地的发展带来全新的机遇和生命。珠港澳跨海大桥的参建人员既是普通劳动者,又是具有工匠精神和奉献精神的建设者,智慧在劳动中闪光,成就在劳动中生成。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研究成果来自日头下的每一滴汗水,我国我国核科学技术发展之路离不开王淦昌等科学家坚韧不拔地辛勤劳动,让青少年从小热爱劳动,从生活中点滴做起,才能逐渐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让劳动成为人生必修课,在事业的追求中将劳动精神一以贯之。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本题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为引语式材料。
四则材料的关键词是“劳动教育”。第一则材料强调在学科学习中渗透劳动教育,培养劳动精神;第二则材料从学校角度说明高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第三则材料则凸显家庭在劳动教育方面的缺失;第四则材料体现了部编语文教材在立德树人方面对劳动所做出的正向引导,体现“学生了解和继承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的必要性。前两则材料体现正面做法,第三则则材料则是反面事例,第四则材料是语文教材对劳动的积极正面引导。四则材料都是家庭、学校、教材之中常见的对劳动意义的理解,带有普遍意义。
本题需抓住关键词“劳动教育”来写作,尤为注意文体要求是议论文。考生需结合材料阐明自己对于劳动的看法,尤其要结合教育来谈劳动的意义,更加符合材料题中之义。写作本文不该为素材所困,更应注意文章的结构与思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分析问题,围绕“劳动教育”的合理性、意义、方式、途径,以及在教育中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班级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实践计划
- 天津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专题
- 电网企业合作协议书
- 2024年度定制化展示柜安装与品牌形象塑造合同3篇
- 栀子花种植课程设计
- 高考作文备考名家美文赏读专题1我喜欢出发
- 护士中级职称述职个人报告范文(5篇)
- 微机原理课程设计lcd显示牌
- 物流次品检测plc课程设计
- 我读书我快乐广播稿
- 新外贸业务员年终总结
- 化工厂设备安装施工方案
- 国家电网公司招聘高校毕业生应聘登记表
- 代账公司会计主管年终总结
- 创新思维训练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2024年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考试复习题库100题及答案(一)
- 学术基本要素:专业论文写作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202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知识测试题库及答案
- 医院医用计量器具管理制度
- 科学与文化的足迹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阅读 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