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处置论文_第1页
浅谈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处置论文_第2页
浅谈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处置论文_第3页
浅谈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处置论文_第4页
浅谈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处置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处置论文浅谈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处置近年来,随着社会各项事业的迅速开展,受各种复杂矛盾因素的综合影响,群体性突发事件时有发生。不少事件规模较大,突发性较强,对社会的危害及造成的后果非常严重,给政法部门处置这方面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政法工作如何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笔者认为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一、深刻认识、准确掌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本质特征深刻认识事件的本质特征,是采取对策与措施的先导。要正确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首先要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根本特征(群体性、突发性、规模性、后果严重性和开展规律等)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了解和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在摸清现场情况的根底上,审时度势,制定正确的处置方案或者按照已有的预案正确实施处置。第一,了解掌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根本情况。对群体性突发事件有一个根本的认识,如事发的前因后果、时间、地点、目的、动机、组织者、参与者、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规模程度等根本情况,要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心中有数。第二,要及时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和处理。信息直接影响认识、判断和决策,信息不灵,工作被动。因此,在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时,无论是处置行动前,还是事中、事后,都要准确的掌握情报信息,尽早捕捉苗头,准确的分析事态的开展变化,科学的制定下步行动方案,也只有准确的掌握群体性事件的情报信息,才能预见性的分析事态开展变化,才能制定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案,采取有效的措施,处置群体性事件。第三,要清楚应急工作任务。各参与处置的部门和力量要清楚自己所承当的工作任务,明确自己的职责位置或角色,是主力军,还是协同配合,是主力军就得承当主要职责,是协同配合就得积极主动配合。二、正确把握处置行动的原那么群体性突发事件有其群体性、突发性、情况复杂性和事态易变性的特点,处置难度比拟大,稍有不慎,有可能导致性质演变,后果加重。为此在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中要把握如下原那么:一是坚持依靠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分级负责的原那么。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是一项牵涉面广、政策性强、任务艰巨和难度较大的工作,公安机关和有关参战部门必须紧紧依靠各级党委、政府坚强有力的领导和支持,必须坚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分级负责,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有序地开展处置工作。处置工作各项重大方针和措施,要由党委、政府确定。二是坚持统一指挥、整体作战的原那么。处置突发性群体事件要及时明确指挥人员,实行指挥首长负责制,防止多头指挥。政法机关要严格按照党委、政府和上级机关的命令、指示,统一组织、调动、使用各种警力、装备和武器,实施整体作战。要严格现场处置纪律,做到令行禁止。三是坚持因情施策、区别对待的原那么。要严格区别对待群体事件中的组织筹划者与一般群众。对一般参与者,要本着“宜散不宜聚,宜顺不宜激,宜解不宜结〞的原那么,认真做好宣传疏导劝阻工作;对组织筹划者,要密切关注动态,把握有利时机,严密控制,妥善处理。四是坚持以人为本,慎用警力和强制措施的原那么。在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过程中,要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平安作为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地防止和减少人员伤亡,减少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同时,既要防止使用警力和强制措施不慎而激化矛盾,又要防止警力和强制措施当用不用而使事态扩大。是否使用、使用多少和如何使用警力要根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性质、起因和规模来决定,是否采取强制措施要根据事态的开展情况来决定。五是坚持快速反响、依法果断处置的原那么。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要坚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信息灵敏,闻警而动,快速反响,要抓住时机,坚决依法果断处置,控制局势,防止事态扩大蔓延,力争尽快平息事态,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三、果断采取应急措施针对事态开展不同阶段的具体情况,审时度势,选准突破口,把握时机,采取正确有效的措施,果断进行处置是成功处置大规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重中之重和关键。(一)采取前期处置措施。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后,按照属地管理的原那么,有工作预案的应立即启动本级应急预案全力进行前期处置,控制事态开展,同时要迅速组织力量对事件的性质、类别、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进行研判,并将研判结果和应急建议立即向上级报告。同时根据事态开展的实际情况,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二)实施现场应急处置措施。现场指挥部根据应急处置的实际需要,可成立假设干工作组,明确具体的牵头单位和负责人,分别落实工作措施。四、克服不良的心理和做法在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中,应该克服一些不良的心理和做法:一是要克服心急急躁、贸然行事的心理和做法。一方面有关部门和人员在接到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警情报告后,既要迅速进入高度紧张状态,快速对该警情进行复核确认,又不能无视有关的程序和权限规定。另一方面,在处置过程中一定要冷静观察,科学判断,谨慎从事,沉着应对,力戒心急急躁,不可贸然行事。二是要克服瞻前顾后、犹豫不决、优柔寡断的心理和做法。群体性突发事件情况复杂、事态易变,对其处置既不能心急急躁、贸然行事,但是也不能畏首畏尾,当断不断,走向另一个极端,否那么,很可能会错失良机,导致不应有的损失,甚至新的后果。三是要克服逞强好胜、个人英雄主义的心理和做法。群体性突发事件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复杂,在处置时必须克服逞强好胜、个人英雄主义的心理和做法,必须增强协作意识,注意搞好整体协调配合,特别要发挥各个部门、各参战力量、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和各种措施的整体优势和整体效能。四是要克服善后处置工作无足轻重的心理和做法。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善后处置工作丝毫不可马虎,掉以轻心,更不可因应急结束就认为万事大吉,一切平安无事了。有时就因一时的麻痹大意和疏忽松懈导致前功尽弃。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应当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及时组织专门力量或组织有关部门清理现场,清理现场遗留的标语、传单和其他物品,撤除路障,使事发现场恢复到相对稳定、平安的根本状态,防止发生次生事故。对潜在隐患进行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涉嫌违法犯罪人员依法进行打击处理,尽快恢复正常的社会治安秩序。同时,要积极做好事件调查和总结工作,分析原因,查漏补缺,加强防范,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并在此根底上注意举一反三。(作者系资源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切实提高领导干部应对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能力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切实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应对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水平和能力。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指难以预料、突然发生而又关系全局安危的重大事件,具有突发性、群体性、复杂性、危险性以及涉及面广、影响大、处置难度大等特点。正确应对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必须把握“五个原那么〞、提高“四个能力〞、养成“三个习惯〞。正确应对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必须遵循“五个原那么〞(一)预防为主原那么。应对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必须在预防上下大功夫、在源头上下大气力。要搞好预防,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决策理念,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制定政策、出台措施,都要充分考虑最广阔人民的根本利益,考虑群众的理解支持程度,防止因决策不当或者失误侵害群众利益。二是严格落实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有关政策规定要坚决贯彻落实到位;群众一时不理解的要多做说服教育工作,切实理顺情绪,确保政策落实;地方制定出台一切不合时宜的甚至是有损广阔人民群众利益的政策措施要视具体情况坚决予以完善、纠正、废除。三是建立社会舆情聚集分析机制以及社会利益协调、群体性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对有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苗头和倾向性问题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控制、早解决。(二)责任管辖原那么。应对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必须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那么。群体性突发事件原那么上由发生地的县(市、区)党委、政府负责处置,必要时上级党委、政府直接负责处置。引发事件的问题由有关单位及其主管部门负责解决。决不能把应该本级解决的问题推给上级,也不得把应由本单位解决的问题推向社会。要把预防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工作情况作为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考核和责任追究,真正把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责任落到各级领导干部肩上。(三)教育疏导原那么。要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根底上,主动听取群众的意见、意愿和呼声,对于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要主动解决,对于群众提出的合理要求要主动办理。对发生的群体性突发事件要本着“宜顺不宜激、宜疏不宜堵、宜解不宜结、宜散不宜聚〞的指导思想,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加以处置,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明之以法。使广阔群众懂得即使诉求合理合法,表达方式不合法也属违法行为,也必须承当相应法律责任,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防止矛盾激化和事态扩大。(四)依法办事原那么。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必须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必须在法律和政策框架内思考和处理问题,既不能不执行法律和政策,又不能突破法律和政策,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妥善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切实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政策的严肃性。政法机关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负有重要责任,必须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积极开展工作,切实履行好职责。但同时必须严格遵守执行有关纪律规定,不能轻易出动警力;现场处置群体性事件,不得携带和使用武器。(五)果断及时原那么。处置群体性事件既不能简单粗暴、莽撞行事,也不能推委扯皮、听之任之。必须以严肃认真的态度、雷厉风行的动作、积极稳妥的措施、扎实有效的工作,果断及时地加以处置。一旦发生群体性事件,要立即赶赴现场,快速掌握情况,及时制定措施,果断应对处置。要区分不同情况,抓住主要矛盾,因情施策,因人制宜,及时疏导化解矛盾冲突,及时平息事态。正确应对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必须提高“四个能力〞(一)见微知著能力。群体性突发事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都必然有一个酝酿、发生、开展过程,必然会表现出些许不易被人发觉发现的迹象。作为领导干部,要解民情,察民意,知民忧,要善于捕捉收集那些初露端倪的个体的外表现象,掌握真实的信息,认真加以研判。属于个性问题的采取措施及时解决,带有一定共性的问题,要在解决现有矛盾问题的同时,积极做好相关群体的工作,并做好应对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二)快速反响能力。群体性突发事件来势猛、规模大、开展快,来不得半点缓慢和拖延。只有快速反响,以快制快,才能掌握工作的主动权,才能积极有效地化解矛盾、控制事态。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具备快速反响、雷厉风行的作风,迎难而上、不惧艰险的勇气,处变不惊、临阵不乱的气魄和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的胆识。确保一旦发生群体性事件,能迅即行动,快速决策,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查明事件的起因、参与人员的范围、造成的现实损失、事态开展的趋势等,根据事件的起因、性质及其开展变化情况,迅速研究应对之策,对症下药、果断处置。(三)驾驭全局的能力。群体性事件参与人员多、涉及面广,加之引发原因及其造成的危害都是多方面的,处置不当,往往引发更大的事端,诱发更多的不稳定因素,甚至影响社会政治稳定。可以说,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处置直接牵涉社会治安大局的平稳和社会政治稳定。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有大局观念,必须有应对复杂局面、驾驭全局的水平和能力。不仅要看到事件本身造成的现实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而且还要考虑到事件的后续影响及其对社会其他群体、对周边地区乃至对全社会的影响;不仅要看到事件造成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而且还要考虑到政治影响和政治危害;不仅要严格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而且还要充分考虑不同民族和当地群众的风俗习惯;不仅要考虑处置措施的力度,又要考虑到处置的实际效果和社会的承受程度。总之,必须把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放在改革开展稳定的大局中去通盘考虑、周密谋划,努力实现处置工作的经济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的统一。(四)组织协调能力。应对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具备较高的组织协调能力。面对复杂的局面,领导干部一定要胸有成竹、指挥假设定,从人员组织、车辆调遣到后勤保障,从力量布局、现场稳控到调查取证,从面上宣传、重点人员教育到强制措施的使用,都要井然有序、有条不紊的进行,使参与处置工作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得以充分发挥,使各项工作措施都能环环相扣、高效有序的进行。提高能力是一个过程。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养成“三个习惯〞(一)爱学习的习惯。成功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是各种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的综合表现,是多年工作实践经验厚积薄发的结果。这就要求领导干部一定要讲学习、重学习,养成勤奋学习的良好习惯,打牢理论知识根底。要学理论,掌握正确的立场观点和科学方法,掌握党的方针政策,学会战略思维、系统思维、辨证思维和前瞻思维,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要学习经济、法律、科技、文化、军事、历史等方面的知识以及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拓宽知识面,更新优化知识结构。要从古今中外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成功经验中汲取营养,学习借鉴有益的谋略艺术,不断提高实战水平。(二)重实践的习惯。科学的决策来源于实践,提高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能力归根结底也靠实践。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把实践作为提高自己实际工作能力的根本途径,注重实践锻炼。要深入改革开展稳定的第一线,以甘当小学生的精神,虚心向群众求策问计,从群众那里获得聪明才智。对一些棘手的问题、复杂的局面不推委、不回避,要身临其境,积极应对,不断提高组织指挥能力和现场处置能力。同时要经常性地组织一些有针对性的教育训练和现场模拟演练,使各级领导干部真正熟悉掌握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根本原那么、根本要求和处置方法等。对处置过的群体性突发事件,要及时认真回忆反思,既要总结经验,又要查找缺乏,不断积累知识,提高水平。(三)多调研的习惯。调查研究至关重要。增强敏锐性、提高洞察力离不开调查研究,科学决策、正确应对也离不开调查研究,在经济社会多样化环境进一步开展、影响决策变数增多的今天,我们尤其应该重视调查研究。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自觉控制、切实减少日常事物性工作,拿出更多的时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全面掌握第一手情况,及时获取一些深层次、内幕性、预警性、高质量的情报信息,防患未然,超前做好各项预防工作。同时,要以调研为切入点,经常举办一些经验交流会、业务研讨会等,集思广益,博采众长,不断提高应对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作者系市委稳定办副主任?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妥善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学习科学开展观心得体会区人大法工委张伟?近一段时期,媒体曝光了多起群体性突发事件,例如甘肃陇南事件、贵州瓮安事件、哈尔滨水污染事件、云南孟连事件等,在这些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对过程中,不同的处置方式,处置效果截然不同。痛定思痛,痛何如哉?要加强和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能力,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因为切实提高各级领导干部预防和应对各种群体性突发事件,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开展和稳定大局,关乎执政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我以为,切实提高各级领导干部预防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能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开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开展的重要表达,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和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必然要求。所谓群体性突发事件,虽然没有学者和专家从概念上给予明确,但一般是指难以预料、突然发生、关系全局安危、必须马上处理的大规模聚众事件。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形式和种类很多,由于环境和原因不同,各个群体性突发事件都有各自的特殊性,但也都有其共同的特征:一是事件的突发性和紧急性。这就要求处置者必须果断而及时地作出判断和处理。二是高度不确定性。事件的开端和以后的开展无法用常规性的规那么来判断。三是影响的社会性。主要是指其对一个社会系统的根本价值和行为准那么产生了严重威胁。四是决策的非程序化。要求处置者必须在有限的信息、资源和时间的条件下寻求最有效的处理方案,迅速将事件影响压制到最低限度。由于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根本特征和社会对事件处置本身的高期望值,就给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处置者,尤其是党政一把手的执政能力提出了综合要求。要正确应对和处置各种群体性突发事件,应该遵循以下根本原那么:一、以人为本原那么。“以人为本〞是科学开展观的核心所在,也是我们解决一切群体性突发事件所应当坚持的最根本的原那么。这就要求我们工作中,必须做好各种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警和防范机制措施,尽量防止事件发生;在处置和应对各种群体性突发事件时必须把人的利益放在首位,最大限度地保护、挽救最大多数人的生命平安。如果确需采取措施也要特别慎重对待,在坚持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平安和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哪怕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也是值得的。二、及时化解原那么。群体性突发事件一旦发生,政府及其领导必须及时、尽早地介入处理,以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扩大,最大限度地减轻社会的危害程度。这也是能否妥善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关键所在。从甘肃陇南事件不难看出,正是应为当地政府和领导在出理事件苗头时没有作到及时、高效,才使一件小事最终酿成大祸。所以在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时,作为领导者必须采取相应的行动,启动相应程序,特事特办。着眼于将事态化解在初始阶段,化解在基层,化解在当地。三、依法处理原那么。在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中,虽然强调的是特事特办,但绝不等于可以无原那么,或者违法处置。相反,在现代法治国家里,不管处理何种事情,都应当严格依法办事,这也是我们作为法制国家依法治国的具体表达。我国已经公布了?群体性突发事件应对法?,领导者在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时,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启动相应程序,正确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坚决防止和打击一切乘群体性突发事件打、砸、抢的违法分子,坚决纠正和打击一切危害社会主义法治的行为,坚决维护国家、集体和广阔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平安。四、预防为主原那么。各种群体性突发事件,不管大小均可能对经济社会造成严重的影响,轻那么导致财产、经济的损失,重责酿成社会恶性事件,导致人员伤亡,影响地区开展环境。所以要求我们领导干部必须在预防上下足功夫,要做好预防工作,必须下大力气搞好调研工作和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宣传工作,同时做好社情民意的研判工作,对有可能造成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苗头和倾向性问题切实做到尽早发现和控制。群体性突发事件正因为其爆发的突然性和难以预料性,所以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必须十分注意“五个能力〞的养成和提高。具体来说就是:一、果断的快速反响能力。无论是何种性质、何种类型、何种起因的群体性突发事件一般而言具有规模大、开展快等特点,如果不及时处置将会影响交通及财产平安,影响社会稳定。作为领导者只有快字当头,快速反响并及时控制局势,以积极的态度去赢得时间,以正确的措施去赢得公众,才能掌握处置突发事件的主动权,而不能就采取消极、被动的态度,追究责任,多方埋怨,推诿搪塞,从而耽误处理突发事件的时间,造成处理的被动局面。这是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关键环节。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由于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群众聚集较多,对领导干部的组织协调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首先要在短时间内聚集党委、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以及媒介等社会各界资源并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其次要高效有序地开展工作,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效能。坚决防止因组织拖延、人员不到位、调控不当而使事件越酿越烈。三、沉着驾驭全局的能力。古人云:不谋全局者,缺乏以谋一域。群体性突发事件涉及人员多,涉及面广,如处置不当可能诱发更多的不稳定因素。需要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要统揽全局,周密思考。要从事件本身的性质及政策、法律规定考虑,又要从处置的社会效果、经济效果和政治效果来进行考虑。要坚决防止采取简单、粗暴的手段进行处置。四、敏锐的鉴别能力。众所周知,群体性突发事件在其酝酿及开展过程中,开始的纠纷或矛盾较小,参与人员较少。之所以酿成大事件,主要原因在于国家工作人员在与群众的对话和解决中,作风不够严谨,简单处理引起群众不满,再加上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和扇动才成为群体性事件。这就要求处置事件的领导者,要善于捕捉真实的信息,准确分析判断事件的性质及开展方向,将矛盾纠纷努力问题化解在基层、化解在内部、化解在萌芽状态,从而主动有效地防范和防止事态的扩大。五、细致的疏导能力。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说到底还是群众的思想工作,多做说服教育。考察众多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大多都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群众要求大局部是合理的或具有合理因素,只是因为急于解决问题或者我们处理不当而采取了过激的方式。因此,在处置中尽量采取说服劝解,释疑答惑等方法来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安定人心。领导干部既要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一是坚持群策群力,善于集中班子集体智慧,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制定切实可行、行之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方案。二是要借力御力,从内部取得突破。这就要抓住事件中关键的人,做好其工作,利用其影响其他人。三是要掌握主动,利用各种主流宣传媒体,对事件进行正面的宣传工作,绝不能被别有用心的人掌握主动,利用不明真相的群众而使工作陷于被动。领导干部“五力〞的大小决定了事件处置的不同效果,而这写“力〞的取得是一个长期培养和不断提高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领导干部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要“勤学习〞“重实践〞“多调研〞。要善于从别人的教训中吸取经验,作为自己成功的根底。“勤学习〞。每一起突发事件的成功处置,通常是多种知识融汇贯穿,各种能力交织迸发,多年工作经验厚积薄发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领导干部要多一些学习,多一些思考,少一些娱乐,少一些应酬。要准确及时掌握和了解上级的方针政策,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要善于学习经济、法律、科技、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知识面。要不断学习适应形势变化和任务需要的新知识、新技能,优化知识结构,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接待群众,给群众做思想工作时沉着面对,对群众的问题庖丁解牛。“重实践〞。辩证法告诉我们,理论来自于实践并效劳于实践。只有真正经历,才能获得提高。掌握再多的理论和知识,其目的是要用于成功化解矛盾纠纷和正确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亲自参加群体性事件的处置,面对棘手、复杂的突发事件不推诿,不避让,身先士卒,积极应对,事件平息后认真总结成功经验,查摆失败教训,不断提高处置水平。同时,也要经常性地开展针对性强的训练和演练使领导干部熟悉应对突发事件的职责任务、根本要求、处置方法等。“多调研〞。领导知识面的拓宽和调处的成败,调查研究至关重要。这就是要求领导干部多一些调研,多一些思考,少一些应酬。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经常性地搞好调研工作,深入基层,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和相关的情报信息。同时,注重通过经验交流会、案例分析会、业务研讨会等形式,善于从别人的成功中学习经验,从他人的失败中吸取教训,通过不断的总结和提炼,丰富自己的处理能力。论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机制的构建摘?要:随着我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和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我国进入矛盾突现期,新的矛盾不断出现,深层次的矛盾不断显现。这些利益上、政治上及思想上的矛盾冲突极易诱发群体性的争吵、打斗,酿成群体性突发事件,造成全局性动乱,给社会的和谐稳定构成严峻挑战。应尽快建立完善的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置机制,使其在未发生时能有效预防,刚萌生时能有效化解和控制,发生后能及时妥善处置。关键词: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处置;机制群体性突发事件是突然发生的由多人参与的、冲突剧烈的社会平安事件,它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平安,对社会的和谐稳定构成了严峻挑战。建立完善的预防和处置机制,有效防止其产生,一旦发生又能及时妥善处置,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我国目前面临着群体性突发事件增多的巨大压力?我国的改革经过20多年,其中比拟容易的局部已经完全或大致完成,剩下的都是一些涉及面宽、触及利益层次深、配套性强、风险比拟大的不易攻克的难点。改革难度越来越大,任何一项改革措施都难以象改革初期那样使全民受益,都不可防止地会触动某些人的利益,引发社会矛盾。近来网络上广泛流传着的帖子??“房改是把你腰包掏空,教改是把你二老逼疯,医改是要提前给你送终〞,即说明普通民众的利益受到损害。我国的改革根本是自上而下由政府推动的,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党政部门本身成了改革的对象,民众普遍要求精简机构,减少管理人员,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打破终身制、铁饭碗,使干部的利益也被触动。同时,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据世界上一些国家市场经济开展的经验,人均GDP1000-3000美元时期是社会由前现代型向现代性转型的时期,社会结构发生重组,利益关系变化剧烈,意见纷争加剧,会进入矛盾突现期。目前,我国便进入矛盾凸现期,新的矛盾不断出现,深层次的矛盾不断显现。显而易见的是,随着国有企业改革、住房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医疗卫生体制的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及行政权力的无孔不入,农民增收难、贫富差距拉大、重大事故频繁、教育和医疗高收费、房价增长过快、就业难等问题频频出现,干群矛盾、劳资矛盾、城乡矛盾等矛盾空前锋利。?随着经济的持续开展,人们的温饱问题已根本解决,自主精神逐渐唤醒,政治参与热情空前高涨,民主诉求日益强烈。人们不再满足于政府为自己包办一切,要求自主选择、自行管理,要求增强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对任命制普遍不满,直接选举的呼声日益高涨。?随着利益主体的日益多元化及对外交流的不断加深,思想观念也日益自由化、多元化,对同一问题往往产生截然不同的见解和主张。如在目前的改革攻坚阶段,对改革的方向,学术界出现了严重分歧,尤其在经济学界,“主流〞与“非主流〞经济学家的主张锋利对立。?这些利益上、政治上及思想上的矛盾冲突极易诱发群体性的争吵、打斗,酿成群体性突发事件,造成全局性动乱,给社会的和谐稳定构成严峻挑战。必须尽快建立完善的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置机制,使其在未发生时能有效预防,刚萌生时能有效化解和控制,发生后能及时妥善处置。?二、未发生时预防机制的构建?群体性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就会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必须防患于未然,构建起有效的预防机制,防止其发生。?第一,构建良好的财富再生机制,使财富具备持续增长能力。良好的财富再生机制,可使财富持续增长,不仅能增加民众的幸福感、满意度,而且会为解决社会矛盾提供物质根底;无此机制,经济就难以持续增长,在某一天陷入停顿,使社会冲突日益剧烈,陷入持续性的动乱之中。拉美与美国的差距在于此。因此必须构建良好的财富再生机制,使财富具备持续增长能力。为此,必须把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由投资和出口转入内需上来。应使成长成果为广阔民众分享,而不是为少数人独享。应使财富在各阶层间形成良性循环而滚动开展。?第二,遏制贫富两极分化,创造纺锤型的社会结构。目前中国呈现出金字塔型的社会结构,贫困阶层仍然很大,中间阶层成长不良,财富集中于少数人手里,15%的人拥有85%的财富。这种社会结构社会矛盾锋利,很不稳定。应遏制贫富两极分化,创造创造纺锤型的社会结构,使中间阶层成为数量最多的社会主体阶层,极富极穷的“两极〞很小,从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为此,政府应把宏观调控政策调整到“促成中等收入层成长〞的目标上来,在稳定现有中等收入层队伍的根底上,采取有力措施,使低收入群体中相当一局部人能提高收入,向中等收入层靠拢。具体政策上,应加大对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开展的支持力度,为更多的农业劳动者和工人提供从事个体经济活动的时机,帮助一些有能力的个体工商户向兴办中小企业方向开展,形成一个向上流动的梯次进程。要努力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使下层群众能够多渠道改善收入水平。?第三,建立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使社会成员能够在上下阶层间自由流动。社会成员会按社会地位的差异而形成不同的层级。如果社会阶层界限凝固化,就会强化不同阶层的集团意识,处于社会底层的阶层在利益比拟面前,会产生并累积起不满能量,引起社会隔膜、摩擦甚至社会冲突[1]。应建立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使社会成员能够在上下阶层间自由流动,使社会结构减少刚性,增加弹性,从而缓和社会地位差异造成的冲突,释放由社会不公平的能量形成的社会张力。目前,农民进入城市的就业医疗求学限制政策、代表城乡差异的户籍制度、公务员录用的身份资格限制政策等,仍然阻碍社会阶层相互开放和平等进入,必须予以消除。?第四,建立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实现各社会群体间利益关系的和谐。对利益的追求是人的本性。社会冲突集中表现为“利益的冲突〞。如各社会群体间的利益关系不能平衡协调,牺牲弱势群体的利益来维护强势群体的利益,势必扭曲小康社会的目标,引发普通劳动者阶层和弱势群体的不满。必须建立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实现各社会群体间利益关系的和谐。为此,应完善优抚保障机制和社会救助体系,使失业、残疾、老幼孤寡等弱势群体能得到救助,根本生活能得到保障。应加大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使分配更加公平。?第五,畅通诉求渠道,使不满情绪能得到宣泄。当前,矛盾纠纷不断出现,假设诉求渠道不畅通,不满情绪积极起来,就会导致灾难性后果。因此,必须畅通诉求渠道,使不满情绪能得到宣泄。为此,首先应完善社会纠纷调处机制,通过社会力量化解一局部矛盾纠纷,尽量让群众少打官司。其次,应畅通司法诉求渠道,用法律武器解决久拖未决的难题。具体来说,基层法院(庭)要敞开大门,接受群众的法律咨询,教会群众如何打官司;对于可诉的问题,只要群众要求就应该受理,对于家庭十分困难的群众要通过司法援助和减免诉讼费的形式给予帮助,确保群众打得起官司;对于已审结的案件,要加大执行力度,敦促当事人及时履行,确保受害群众打得赢官司。再次,应鼓励民众通过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网站等各种公共舆论媒介来表达自己的诉求。?第六,加快推进民主进程,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当前,政治改革滞后,民主进程迟迟难进,使得民众缺乏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诉求渠道不畅通,当权者,尤其是一把手权力不受制约,导致腐败日益蔓延。这已引起民众的普遍不满,极易引起政治动乱。加快推进民主进程,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是抑制腐败,维护社会稳定和党的执政地位的当务之急。为此,应切实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精神,加快推进民主进程,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2]。目前应首先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基层政权、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制度,坚持和完善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办事公开制度,保证基层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应允许人民直接选举乡镇、县、市的主要领导。?第七,加快推进行政制度改革,建立“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模式。目前我国的行政制度是适应方案经济体制而建立的“强国家,弱社会〞模式,不仅机构庞大,官员人数极多,导致人民负担加重,财政不堪重负,而且政府事务繁重,责任重大,导致政府什么都管却什么都管不好,出了事,人们会直接把矛头指向政府,极易导致官民冲突。因此,应加快推进行政制度改革,建立“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模式。为此,应有意识地培育城市社区委员会、农民协会和其他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体系,以便有效地起到国家与民众之间社会中介和桥梁的作用,协商各层次、不同群体间的利益冲突,促进社会团结。同时,要根据宪法有关结社自由的规定,制定结社法,形成培育利益集团的法律机制,并将它与其它制度要素连接起来。应彻底实行政企分开,根据政企分开的原那么科学地确立政府的机构及其职能,充分发挥个人、企业以及各种社会组织的经济自主权和自我管理功能,逐步实行广泛的民主自治和民主管理,发挥“大社会〞的自我调节功能。社会组织能自我管理的、市场能自动调节的,政府就不应插手,政府不应越俎代庖,只应作各社会利益集团之间关系的仲裁者、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和市场失灵的补救者。?三、刚萌生时化解和控制机制的构建?尽管我们会采取各种措施来预防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但有时却力不从心,使社会矛盾到了非常家锋利的时刻。此时,群体性突发事件虽未正式产生,但却已能萌生,必须构建起有效的化解和控制机制,尽力将其化解,即使花结不成,也要设法将其控制在一定限度之内,不使其进一步激化。?第一,建立社会舆情聚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对可能发生的群体性突发事件进行及时准确预报。一旦出现社会矛盾锋利以及对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处置方式失时失当、当事人不满、舆论评价不良等情况,就应作出预报[3]。预报内容应包括事件的类别、可能涉及范围、提醒事宜和应采取的措施等。?第二,处置好其它突发公共事件,防止其诱发群体性突发事件。按2006年1月8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突发公共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平安事件四大类。笔者认为,群体性突发事件属于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社会平安事件,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其它突发公共事件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重大生态环境破坏,人们情绪冲动,一旦处置失时失当,极易引起群体性突发事件,故其是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诱导剂。我们应切实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构建起此类事件的应急机制,将其处置好,防止其诱发群体性突发事件。?第三,全面推行矛盾纠纷调处首问负责制和限时结案制,及时化解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矛盾纠纷是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诱因,假设在调处过程中出现推诿、躲闪等现象,导致化解不及时,便极易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因此,应全面推行矛盾纠纷调处首问负责制,本着“谁主管谁负责〞,“谁首问谁负责〞的原那么,明确各级调处机构和工作人员的职责,切实做到有人负责;对出现的矛盾纠纷限定时间调处结案,无法调处成功的及时进入司法程序,以维护受害者的正当权益。?第四,大力健全农村县、乡镇、村、组、中心户和城市市、区、街道、居委会、中心户五级防范调解体系,防止矛盾纠纷升级激化。矛盾纠纷激化必然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其发生大局部都会呈现出萌芽、开展、升级的过程,这就从客观上为防范调解提供了缓冲时间。因此,必须健全完善农村县、乡镇、村、组、中心户和城市市、区、街道、居委会、中心户五级防范调解体系,尤其要注重发挥村民小组长、居委会主任和调解中心户的作用,让他们充分发挥情况熟悉、调处及时等特点,尽量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对无法调处并有可能升级的矛盾纠纷,村委会、街道办事处要迅速上报,县镇、市区调处机关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及时与公安部门联合行动,必要时要果断采取措施,力争把矛盾纠纷控制在一定限度之内,不使其进一步激化。?四、发生后处置机制的构建?群体性突发事件可以减少,但不能完全杜绝其发生。在目前的改革攻坚阶段和社会转型期,还呈现出增多的趋势。群体性突发事件产生后,该如何处置呢?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事先制定应急预案,免得发生时手忙脚乱,处置失时失当。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急、危害大,不容片刻拖延。假设没有应急预案,到时就会手忙脚乱,处置失时失当。制定应急预案是及时妥善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有力措施。制定应急预案,应把握两个要点:(1)根据事件严重程度确定管辖级别。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严重程度由低到高可以分为一般、较重、严重和特别严重四级。确定严重程度一要考虑事件的规模,二要考虑事件的行为方式。从事件的规模上,笔者建议分为10?100人、100?500人、500?1000人和1000人以上四个层次;从事件的行为方式来看,群体性突发事件大体可分为群体争吵类、打群架类、上访游行类和武装攻击类四大类,实际也是严重程度的四个层次。两种因素有16种组合,但可按两项组合“就高不就低〞的原那么归并为四个级别。比方,10?100人的规模是最小的,但假设他们武装攻击政府机关、军队、警察及群众,当确定为“特别严重〞级;1000人以上进行游行示威,尽管没有采取武装攻击这一最剧烈的方式,但因规模最大,也确定为“特别严重〞级;500?1000人打群架,500?1000人的规模属“严重〞级,打群架属“较重〞级,“就高不就低〞,应定为“严重〞级。一般、较重、严重和特别严重四级群体性突发事件当分别由县、市、省和中央四级政府管辖。(2)根据事件参与主体和事件性质确定处置方式。群体性事件的参与主体可以是以群体出现的我国公民(本文简称民),也可以是掌握国家权力的党政机关(本文简称官),还可以是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本文简称团),因其至少有两方主体陷入矛盾冲突方能引发,故根据事件参与主体群体性突发事件可分为民间冲突型、团际冲突型、官际冲突型、民团冲突型、官团冲突型和官民冲突型六大类型。结合事件性质,我们可确定概括性的处置方式,针对可能出现的事件形态制定出应急预案。界定事件性质,必须以法律为准绳区分守法还是违法,以道德为准那么区分恃强凌弱还是受害对抗。群体性突发事件必由一方的侵权或违约而对另一方的权益造成损害而引发。必须对守法者的权益依法保护、受害者的权益依法补偿,而对侵权和违约的违法者严加惩办。?第二,及时报告,迅速处置。群体性事件一旦发生,事发地政府必须弄清严重级别,及时上报至相应级别的政府。报告时间不得超过3小时。管辖政府应立即启动预警与应急机制,迅速通过播送电台、电视、短信、室外信息显示屏、移动电视等信息传递方式告知相关部门和公众,由其集合、调动辖区军队、武警、预备役部队和民兵以及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公益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等社会力量统一协调行动,迅速处置。具体处置方案应根据事件的具体情况依据决策程序确定。?第三,及时向公众公布事件真相和处置情况。群体性突发事件会受到公众、媒体的高度关注,必须及时向公众公布事件真相和处置情况。决不可隐瞒事实真相,为推卸责任而隐瞒,自然不可行;即便是为防止公众恐慌和维护政府形象而隐瞒,也不可行。在交通兴旺、消息灵通的当今社会,此类热点问题的真相不可能隐瞒得住,真相总会被披露出来。此时,公众必然愤怒之至,使局势火上加油,彻底失控。政府还必须不断向公众公布事件处置情况,因在不了解情况的情况下,公众会纷纷猜想,导致谣言满天飞,使局势恶化。?[参考文献][1]观点.构建“橄榄型〞的社会结构.////0>.[2]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决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2004-9-19.[3]段华洽.灾难预报与政府危机管理.光明网论文交流中心.经济学.2005-11-28.本文发表于?学术交流?2006年5期131-134页[作者简介]杨英法(1965?),男,河北平山人,河北工程大学社科部副教授,主要研究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曾在?学术交流?、?甘肃社会科学?、?中国成人教育?、?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电影评介?、?企业活力?、?集团经济研究?、?中国市场?、?商场现代化?、?职业时空?、?经济论坛?等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并曾出版哲学专著?矛盾的处理、解决方式问题研究?,?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持久抗日战略方针之比拟?、?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哲学转型?、?文化产业开展阶段之我见?、?小城镇、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互动开展探索?等论文曾为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田成有【学科分类】法律社会学【写作年份】2021年【正文】??最近一些年来,不断发生的群体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