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武义第三中学2024年高考冲刺押题(最后一卷)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1页
浙江省金华市武义第三中学2024年高考冲刺押题(最后一卷)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2页
浙江省金华市武义第三中学2024年高考冲刺押题(最后一卷)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3页
浙江省金华市武义第三中学2024年高考冲刺押题(最后一卷)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4页
浙江省金华市武义第三中学2024年高考冲刺押题(最后一卷)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金华市武义第三中学2024年高考冲刺押题(最后一卷)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针对裁判官自由判断的规定和实践,罗马帝国皇帝哈德良指出:“你们(裁判官,行省总督)最好能够确定证人的诚实信用程度,他们的身份,他们的尊严,他们的名声,谁似乎闪烁其辞,是否自相矛盾或显然的据实回答。”由此看出哈德良皇帝A.主张去除公民法的形式主义倾向 B.主张司法实践中应体现理性精神C.关注司法程序的合理性 D.认为罗马法不应带有歧视色彩2.雍正皇帝有诗曰:“巧制符天律,阴阳一弹包。弦轮旋密运,针表恰相交。晷刻毫无爽,晨昏定不淆。应时清响报,疑是有人敲。”据此,下列最适合作为诗题的是A.《咏利玛窦》B.《咏崇祯历书》C.《咏自鸣钟》D.《咏泰西水法》3.1907年底,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女子纷纷设立“女界保路会”等妇女团体,集议筹款,签名认股,以挽回路矿权。这表明A.清末新政改变了男尊女卑传统心理B.20世纪初女性的政治地位逐步提高C.列强侵略激发了女性爱国救亡意识D.维新变法使男女平等思想深入人心4.地名的变更往往同时代背景有关,长春市有一条南北交通主干道,始建于1934年,被称为长春市的十里长街。这条大街曾经发生下列名称的变化①中正大街②大同大街③人民大街④斯大林大街

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④②① D.④③①②5.新政时期,罗斯福政府通过缓慢的通货膨胀或政府的积极经济干预,以实现经济复兴和充分就业;通过社会保障及收人再分配改革资本主义的结构;通过创办政府事业或公共工程修正从前的自由企业体制;通过福利政策建立一个更为公正的社会。这体现了A.美国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改变 B.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D.阶级斗争是新政的根本推动力6.1969年,尼克松在关岛发表谈话时指出,美国将继续发挥自己在亚洲的重要作用,同时鼓励其亚洲盟友自己承担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的责任。此次谈话的背景是A.美国发生了经济危机 B.日本军事力量迅速增强C.中美实现关系正常化 D.苏联推行积极进攻战略7.1948年9月美国一份备忘录中写到:“中国的共产主义对于我们的安全将无足轻重,只有当中国成为苏联附庸时,它才能对我们的安全构成潜在的严重威胁。”这表明当时()A.三大战役阻遏了美国干涉企图 B.美国对华态度服从于全球霸权C.国家动荡削弱了中国国际地位 D.美苏对中国解放战争保持中立8.“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自由竞争的新局面,以及启蒙理想的破灭,使这一时期的人们处于憧憬和失望的波峰浪谷之中,释放并表现自我成为一股潮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艺术作品是()A.《人间喜剧》 B.《悲惨世界》 C.《格尔尼卡》 D.《天鹅湖》9.如图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地图,其中在所示位置该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是A.迁都洛邑B.商鞅变法C.开凿灵渠D.焚书坑儒10.“秦皇扫六合”,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华帝国是在A.公元前2世纪初 B.公元前3世纪初C.公元前2世纪末 D.公元前3世纪末11.1933年3月德国国会通过了《授权法》,规定政府有权不经国会和联邦参议院同意即可颁布法律。这项法案的实施A.为纳粹党上台执政铺平了道路 B.使希特勒获得独裁统治权力C.使《凡尔赛和约》失去约束力 D.使“魏玛宪法”进一步完善12.孙中山(1866~1925年)曾回忆说:“28岁那年,我就与20多个华侨,在海外成立起革命团体,决心用流血斗争推翻满清王朝。”孙中山在“28岁那年”的主要行动是:A.上书清政府,反对“皇族内阁” B.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C.成立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 D.开展革命活动,准备武昌起义13.青苗法:每年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保甲法: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农闲时集中,接受军事训练。三舍法:以学校的平日考核来取代科举考试。以上变法措施的共同点是A.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B.增强国家的治理能力C.理学是其指导思想 D.保障地主阶级利益14.“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依据以上《共产党宣言》的内容,推断该文献产生的历史背景是A.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B.工业社会来临时期C.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D.资本主义“大萧条”时期15.下图为某学者关于中国国际现代化的“和平鸽”战略设想概念结构图。这一设想符合或顺应了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不结盟政策③经济全球化潮流④多极化趋势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16.学者们评论某一时期的欧洲,使用了“欧洲的末日审判”、“欧洲的政治崩溃”、“欧洲时代的消失”、“别了,欧洲历史”等标题。据此判断,欧洲的这一时期开始于A.20世纪30年代中期 B.20世纪40年代中期C.20世纪70年代中期 D.20世纪80年代中期17.德国史学家蒙森在其著作《罗马史》中对罗马法起源进行了清晰的讨论:对罗马人来说,法律首先不是如同我们所理解的那样,并非国王对于所有民社成员发布命令,而首先是构成国家的各权力代表以说明和反驳的方式所缔结的契约。由此可知罗马法有利于A.维护法律权威B.保障人民的权益C.保护私有财产D.限制权力的滥用18.周代法律规定士以下的人犯死罪处死刑时,要暴尸于闹市;贵族犯死罪时,则秘密处决;王族犯罪用刑时不得使用使其丧失生育能力的刑罚。这反映了当时A.法律限制贵族特权B.法外特权的普遍化C.宗法伦理的法律化D.量刑定罪的随意性19.隋初沿袭了前代的州、郡、县三级制,但存在“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情形。开皇三年(583年),废除郡级机构,并省州县,裁减冗官,对于地方各级官吏统由尚书省的吏部负责选任,所谓“大小之官,悉由吏部”。这些政策调整A.强化了国家治理能力 B.加重了民众经济负担C.导致了君主专制强化 D.阻碍了阶层之间流动20.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描述鸦片战争后的社会情景“洋布、洋纱、洋花边等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柏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这种情景说明A.西方商品涌入冲击自然经济B.中国工业崛起抵制西方侵略C.洋务运动推动民族工业繁荣D.资本输出终止中国工业步伐21.某同学在考察了江南制造总局和大新公司原址,并查阅轮船招商局文献后,思考与之相关的课题。最为恰当的是A.近代上海经济的转型 B.近代上海市政的发展C.近代上海文化的交融 D.近代上海都市的变化22.李贽在评价《藏书》时说:“盖我此书,此乃万世治平之书,经筵当以进读,科场当以选士,非漫然也……凿凿皆治平之事与用人之方。”这表明《藏书》A.成为科举应试的官方教科书B.因离经叛道在民间广为流传C.思想仍属于儒学体系的范畴D.以讽刺程朱理学为思想主旨23.20世纪60年代,法国总统戴高乐主张,在苏美接触的同时,欧洲国家应在诸如经济、文化、技术等方面同苏联相互交流和接触,这样可把“铁幕”一块一块地撕碎。这一主张A.是西欧各国共同的外交政策理念B.反映了法国战后一贯的外交策C.宜告了欧、美、日鼎立局面的形成D.体现了西欧外交独立自主的愿望24.《十三行(1775-1856)史料展》记述“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这里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客观上造就了一个时期里著名的中西贸易中心和广州历史上令世上瞩目的经济文化的辉煌时代。”导致十三行兴盛的主要原因是A.民间贸易的兴盛和发展 B.三角贸易的形成C.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25.下列体现司马迁治史抱负的是A.“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B.“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C.“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D.“文章经世之业,立言亦期有补于世”26.“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27.如图是1948年以来世界贸易组织(其前身为关贸总协定)成员国数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60年代经济全球化加速导致成员国数量迅速增加B.世贸组织发展使世界各国之间贸易争端日益减少C.90年代美苏两极格局解体推动了世贸组织的发展D.世贸组织主导权已由发达国家转移至发展中国家28.伏尔泰的《风俗论》认为是“蛮族入侵和宗教纠纷”两重灾祸摧毁了罗马帝国。伏尔泰所说的“蛮族”和“宗教纠纷”分别是指A.罗马奴隶和基督教内部纠纷B.日耳曼人和基督教内部纠纷C.日耳曼人和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纠纷D.奥斯曼人和犹太教与基督教的纠纷29.人将一战的爆发形象地比喻为:两个小孩打架将一群大人牵扯进来引发的更大规模斗殴的过程。其中“两个小孩”寓指A.德国和法国B.意大利和法国C.奥地利和塞尔维亚D.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30.下图a、b、c、d是儒家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对四个阶段分析不正确的是A.a:秦朝“焚书坑儒”,儒学陷入低潮B.b: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C.c:魏晋南北朝隋唐道佛发展,儒学受冲击D.d:明末清初思想批判的推动,儒学得到新发展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材料中国古代自汉武帝开始使用年号纪年,一直沿用到清末的“宣统”。革命党人深谙纪年在革新政治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极力推广纪年的革新。民国建立,孙中山通电全国使用公历。同时规定以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为起始的纪年方法,与公元纪年法并行。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在议决使用阳历的问题时,便是遵从“以崇正朔,而便日用”的基本原则,提出了编订历书的四条规定:“一、由政府于阴历十二月前制定历书,颁发各省;二、新旧二历并存;三、新历下附星期,旧历下附节气;四、旧时习惯可存者,择要附录,吉凶神宿一律删除”。纪年符号易改,然而民众的习俗却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校正”。1913年《大公报》记载了阴历新年与阳历新年的不同景象:“官厅贺喜,街市悬旗,此新新年之气象。千家爆竹,万户桃符,此旧新年之景色也。”有人就调侃此种官民各自过年的状况:“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摘编自朱文哲《清末民初的“纪年“变革与国家建构》(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纪年变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民国初年的纪年变革。32.材料清政府《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1911年11月3日公布)第三条皇帝之权,以宪法所规定者为限。第四条皇位继承顺序,于宪法规定之。第五条宪法由资政院起草议决,由皇帝颁布之。第六条宪法改正提案权属于国会。第八条总理大臣由国会公举,皇帝任命。其他国务大臣,由总理大臣推举,皇帝任命。皇族不得为总理大臣及其他国务大臣并各省行政长官。第九条总理大臣受国会弹动时,非国会解散,即内阁辞职。但一次内阁不得为两次国会之解散。第十条陆海军直接皇帝统率,但对内使用时,应依国会议决之特别条件,此外不得调遣。第十一条国际条约,非经国会议决,不得缔结。第十二条官制官规,以法律定之。第十七条国务裁判机关,由两院组织之。(1)根据材料,概括《十九条》所设计宪政制度的突出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发布《十九条》的历史背景,及其在中国宪政史上的积极影响。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李鸿章1876年某一奏折写道:“窃谓西洋制造之精,实源本于测算格致之学,奇才迭出,月异日新,即如造船一事,近时轮机铁胁,一变前模,船身愈坚,用煤愈省,而行驶愈速。中国仿照皆其初时旧式,良由师资不广,见闻不多……止能循规蹈矩,不能继长增高。即使访询新式,孜孜效法,数年而后,西人别出新奇,中国又成故步,所谓随人作计终后人也。”请问:(1)李鸿章这番议论与他怎样的经历有关?(2)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期中国在“制造”方面有哪些成就?取得这些成就的基本条件有哪些?(3)你如何看待上述李鸿章的观点?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B【解析】

哈德良皇帝的主张体现了对证人的重视,说明司法实践中应体现理性精神,故选B;AC项与题意主旨不符,无从体现,排除;材料主要反映了哈德良对证人的重视,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故选B。2、C【解析】

从材料中的“弦轮旋密运,针表恰相交。晷刻毫无爽,晨昏定不淆。应时清响报,疑是有人敲”等信息可以看出,雍正皇帝的诗是《咏自鸣钟》,故答案为C项;利玛窦是来中国传播天主教的传教士,《崇祯历书》是一部中国比较全面的介绍欧洲天文学知识的著作,《泰西水法》是介绍西方水利科学的重要著作,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B、D项。3、C【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20世纪初,沿海地区的妇女成立团体掀起收回利权运动,说明列强的侵略激发了妇女的爱国救亡意识,C正确;清末新政属于清政府的自救运动,未改变男尊女卑的传统,A排除;B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维新变法运动在1898年9月就已经失败,D排除。故选C。4、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此街始建于1934年,①中正大街是1946年5月下旬,国民党占领长春之后改名;②大同大街是1938年日本设立的据溥仪的年号取名;③人民大街是1996年正式更名为人民大街;④斯大林大街是1945年前苏联红军进入长春而改;综上所述,正确顺序是②④①③,排除ACD,所以答案为B。5、C【解析】

罗斯福政府采取各种干预措施应对经济危机,意图复兴经济和建立更为公正的社会,体现了国家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即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故选C;罗斯福新政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生产资料所有制没有发生变化,排除A;B项与题意主旨无关,排除;罗斯福新政不是通过阶级斗争的方式推动新政,排除D。故选C。6、D【解析】

依据材料时间“1969年”并结合冷战的过程可知,这一时期苏联采取积极进攻的战略,美国试图利用亚洲的盟友来牵制苏联。D正确;美国70年代才发生经济滞胀,时间不符,A错误;依据所学可知,美国采取该政策的原因是由于美苏的对抗,日本军事力量迅速增强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中美关系正常化发生在1972年,C错误。故选D。7、B【解析】

依据材料中“只有当中国成为苏联附庸时,它才能对我们的安全构成潜在的严重威胁”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逐渐形成,美国对华态度服从于全球霸权,因此B选项正确;此时三大战役刚刚开始,尚未完成,不能体现三大战役的影响,A选项错误;C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美苏均插手了中国解放战争,D选项错误。故选B。8、B【解析】

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上半叶,在法国革命的冲击下,欧洲各国的民族、民主运动迅速发展,世界处于剧烈的变革与震荡之中。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社会理想与当时的现实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反差,一种对社会现状强烈不满,强调抒发个人情感,积极追寻理想世界的新思潮——浪漫主义应运而生,分析选项内容可知,《悲惨世界》是法国作家雨果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符合题意,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人间喜剧》是19世纪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不符合题意;C选项错误,《格尔尼卡》是20世纪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现代主义立体派绘画作品,不符合题意;D选项错误,《天鹅湖》是19世纪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代表作品,是古典芭蕾舞剧的典范,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9、B【解析】

据地图信息“韩赵魏”可知,这是战国时期;图中所示位置是关中地区,是秦国所在地,历史上商鞅变法发生在这里,B正确;洛邑是今河南洛阳,与材料不符,A错误;灵渠位于今天的广西兴安县境内,与材料不符,C错误;焚书和坑儒发生的地点是不同的,故D错误。10、D【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公元前221年是公元前3世纪末,D项正确;排除A、B、C项。11、B【解析】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标志着纳粹党统治的开始,但由于当时政府和议会中力量对比的现状,希特勒还不能立即实现其独裁统治。《授权法》是纳粹德国历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法令,是希特勒上台执政后获得独裁权力的标志,故排除A,B符合题意;1935年,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使《凡尔赛和约》失去约束力,故C不符合题意;魏玛宪法是1919年到1933年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民主宪法,《授权法》的实施意味着魏玛宪法的废止,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12、B【解析】

依据孙中山的生平判断“28岁那年”是1894年,改年孙中山的主要活动是在檀香山成立了兴中会,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故B正确;“皇族内阁”是1911年成立,排除A;同盟会是1905年成立,排除C;武昌起义是1911年,排除D。故选B。13、B【解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苗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保甲法有利于加强军事战斗力,三舍法有利于加强对官员的考核,三个措施的共同点是都有利于增强国家的治理能力,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措施是为解决宋朝积贫积弱的问题而采取的措施,不存在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问题,A项错误;材料所述措施都有利于增强国家的治理能力,没有体现理学对其指导思想的地位,C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材料所述措施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而不是保障地主阶级利益,D项错误。14、B【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8年,此时欧洲正开展第一次工业革命,故B项正确,排除C项;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是17世纪左右,与《共产党宣言》的时间背景不符合,排除A项;资本主义“大萧条”时期是20世纪,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15、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和平鸽的基本机构,结合所学知识,和平鸽的基本思路:遵循宪章,促进和平;立足亚洲,面向全球;东西比翼,南北协作;互利共生,协同发展。由此可见,和平鸽的思路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结盟政策、经济全球化潮流、多极化趋势。故选D。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当今国际局势与中国外交16、B【解析】

“欧洲的末日审判”、“欧洲的政治崩溃”、“欧洲时代的消失”、“别了,欧洲历史”都体现的是二战对欧洲的影响,结合所学,这一时间是20世纪40年代。故B正确。17、D【解析】

根据材料“法律首先不是如同我们所理解的那样…而首先是构成国家的各权力代表以说明和反驳的方式所缔结的契约”可知罗马法以契约形式确保了各权力代表的相互制约关系,有利于形成权力约束,故D项符合题意。A项,题干未反映罗马法对法律权威的维护作用,排除。材料未体现罗马法保护人民权力及私有财产,故排除BC两项。18、C【解析】

题意主要反映了周代不同等级的犯人的死刑处置方式,没有体现法律对贵族特权的限制,更没有涉及到法外特权的内容,故排除A、B项;等级不同的死罪犯人死刑的处置方式不同,反映了宗法伦理的法律化,故选C项;题意只反映了死刑的处置,没有说明量刑定罪的随意性,故排除D项。19、A【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代废除郡级机构、并省州县、裁减冗官,并由吏部统一选任官吏等措施大大强化了中央集权,加强了国家的治理能力,故A正确;这些措施减轻了民众经济负担,故B错误;材料信息涉及的是中央集权的强化,故C错误;材料和阶层之间流动无关,故D错误。20、A【解析】

材料反映在列强经济侵略下,“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传统手工业纷纷破产,说明西方商品涌入冲击自然经济,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工业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洋务运动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主要反映列强对华商品输出而非资本输出,排除D项。21、A【解析】

根据材料“江南制造总局和大新公司原址”并结合所学可知,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在上海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因此可研究近代上海经济的转型,故A项正确;江南制造总局是军事工业,与近代上海市政的发展、近代上海文化的交融和近代上海都市的变化无关,故BCD三项错误。22、C【解析】

依据材料中“盖我此书,此乃万世治平之书,经筵当以进读,科场当以选士,非漫然也”、“凿凿皆治平之事与用人之方。”信息可知,李贽认为自己的《藏书》叙述的是治平之事和用人之方,希望此书成为经筵讲读和科举取士的内容,这表明李贽未能冲破传统的束缚,其思想仍属于儒学体系的范畴,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藏书》被明清封建统治者搜查烧毁,并未成为科举应试的官方教科书;B选项错误,《藏书》是禁书,并未在民间广泛流传;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藏书》讽刺程朱理学。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23、D【解析】

据材料20世纪60年代,法国总统戴高乐主张,欧洲应独立与苏联在诸如经济、文化、技术等方面相互交流和接触,这体现了欧洲经济复兴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愿望,D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西欧各国共同的外交政策理念,A错误;法国是战后初期冷战政策的受益者和支持者,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欧、美、日鼎立局面的形成,C错误。24、D【解析】

从材料“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世界各地商品交往频繁,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故D正确;十三行的兴盛并非民间贸易的结果,是政府的官方贸易,排除A;三角贸易主要是欧洲、美洲和非洲之间进行,排除B;闭关锁国的政策被打破是在近代鸦片战争后,排除C。故选D。25、C【解析】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先生对司马迁《史记》的评价,体现司马迁治史抱负,故C正确;“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总括自己修《史记》的目的和意义,不是司马迁的治史抱负,排除A;“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语出《资治通鉴》,即以历代兴亡的历史作为镜子,来考察当今的利弊得失,不符合题意,排除B;“文章经世之业,立言亦期有补于世”出自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即学问必须与社会人事相结合,必须为社会人事问题服务,不符合题意,排除D。26、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中“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的信息反映了九鼎随着夏商周政权更迭,在夏商周流转,说明了九鼎代表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等级制度(九鼎)27、C【解析】

从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成员国显著增加,体现出两极格局的解体推动了世贸组织的发展,C项正确;1960年代受美苏两极格局的制约,两大市场对峙,世贸组织第三世界成员国增多不是经济全球化加速所导致的,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世贸组织成立减少了贸易争端,B项错误;世贸组织成员国增多不能说明其主导权的变化,D项错误。28、B【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对古罗马帝国灭亡影响较大的“蛮族入侵和宗教纠纷”,指的分别是日耳曼人的进攻和基督教内部纠纷,B选项正确;罗马奴隶的反抗属于内部的阶级矛盾,A选项错误;罗马帝国分裂时期,伊斯兰教尚未创立,C选项错误;奥斯曼土耳其人灭亡的是东罗马帝国,D选项不符合题意。29、D【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一战的导火索是萨拉热窝事件,是由于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希布刺杀了奥匈帝国的费迪南大公夫妇所引发的,所以“两个小孩”寓指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故选D;德国和法国、意大利和法国是在萨拉热窝事件后参战的,应该属于题中的“一群大人”,排除AB;萨拉热窝事件是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的冲突,不是奥地利和塞尔维亚,排除C。30、D【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a段的下降是因为秦朝的“焚书坑儒”、b段的上升是因为西汉中期的“独尊儒术”、c段的下降是因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道教和佛教的发展,d段不应该是下降的趋势,因为:明末清初思想批判的推动,儒学得到新发展,应该是上升的,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儒家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名师点睛】近几年新课标高考经常将图表、图片、表格作为材料引入试题,既活跃了命题形式,又考查到了考生的多种能力。此类题型做题基本技巧需要注意:一是要看图表、图片、表格所反映的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是要看图表、图片、表格反映的问题实质,确定答题方向;三是图表、图片、表格的关键信息,尤其是一些关键的数字信息,明确内涵和外延。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特点:政府推行,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凸显政治权威);受西方影响,体现出中西时间的碰撞与交融;呈现新旧杂陈的特点。(2)评价:构建了新的纪年体系;适应了政治革新的需要;顺应了世界发展潮流,推动了国家的现代化;与民众风俗和日常生活不符,受到民众的抵制;反映了社会变革的艰难与复杂性。【解析】

(1)根据材料“革命党人深谙纪年在革新政治中的重要作用……遵从‘以崇正朔,而便日用’的基本原则”得出民国初年的纪年改革体现了政府推行,具有强烈的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