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网络流行语研究摘要:网络流行语来自于网络语言,即最初出现于网络并在网络上流行,由网民创造或者引用并被赋予特殊含义的词语和句子。这里的特殊含义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指它表达的是网络上特有的在某个时期内流行的虚拟事物和虚拟行为以及与电脑网络技术相关的事物;第二层意思是指它表达的是与日常自然语言体系中截然不同的,独有的含义,这种含义是一定时期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网民心理活动等因素的综合产物。对网络流行语分类以构成形式为标准,可以分为谐音类、简缩类、象形类、拆分类;根据前人的理论观点分析总结网络流行语的特点是时代性和动态性。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原因可以从社会、语言动因、人的心理三方面分析总结。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类别;特征;原因;Abstract:Networkbuzzwordsoriginatefromtheprevalenceofthenetworklanguages,referringtothosewordsandsentencescreatedorquotedbytheuserswhichweregiventhespecialmeanings.Thespecialmeaningshavetwoconnotations:thefirstmeanstheuniquevirtualthingsandvirtualbehaviorsduringacertainperiodandthethingsrelativetonetworktechnology;thesecondmeansthattheuniquemeaningsdifferentfromthenaturallanguagesystem,whichweretheresultsofsocial,political,economic,culturalandpsychologicalactivitiesinacertainperiod.Accordingtothenclassificationform,buzzwordscanbedividedintothecategoriesofhomonym,reduction,pictographic.Thecharactersofnetworkbuzzwordsareofpopularanddynamic.Thecauseofnetworkcanbeconcludedfromsocial,languagedynamic,andthepsychologicalanalysis.Keywords:NetworkBuzzwords;Category;Characteristics;Cause;一、研究背景与目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富有特色的网络流行语应运而生。网络作为一个独立的媒体平台生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传播语境。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流行、蔓延、消亡各个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心理及其社会各阶层对待当前时代的价值观。作为一定时期内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们心理活动等因素的综合产物,网络流行语要么和社会现象及社会事件相契合,要么和人们的集体情绪或大众心理相关联,因此它们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影响力。网络流行语的频繁使用及广泛扩散,不仅是一种传播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通过对其分析,透视当前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深层次问题。本文尝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多学科、多角度来研究网络流行语,以语言学的视角,从网络流行语的形成类型及其构成特点出发,对其进行简单的疏理。其次,运用文化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等相关理论对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因素进行分析、阐释。最后,以后现代的网络亚文化以及影响网络文化的因素来进行分析,使人们更好的认识到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发展。逐步丰富网络流行语的研究领域,从而激发大众对网络流行语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二、网络流行语的兴起社会是鲜活的,新生事物总是在不断涌现,而作为语言也是鲜活的,总是不断向前发展衍化。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大多是这种社会变化的一种反映,他们经常是某种新生事物或者某个社会事件所直接带来的结果,反映的是一种新的心理感受或者社会心态,比如我们熟知的“神马都是浮云”、“囧”、“你妹的”、“表叔、“我爸是李刚”等等,这些网络流行语都与具体的社会事实相关联,他们发端于网络之上,然后又从虚拟的网络空间走向传统媒体,甚至走近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影响力越来越大。网络流行语既是网络语言的一个分支,也是流行语的一个分支。流行语的历史悠久绵长,可以说人类社会的每个阶段都有它的踪影。网络流行语则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方才产生的,中国于1994年正式加入互联网,这便意味着,网络流行语在中国的历史近乎20年,到了如今的网络时代,便演变出网络流行语这样的新形式来。网络的传播坏境给流行语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变化,极大的提高了流行语的传播速度,并且扩大了传播范围。(二)网络流行语的特点1.时代性鲜明的时代性是流行语最突出的特点,作为流行语,也就是“流行”的一种,和其他流行事物一样,有其流行的阶段。而不同的时间段内,所流行的事物是不同的,用来反映这些流行事物的流行语的情况也是不一样的。时代性即指流行语所反映的特定时代的社会风貌、语言时尚和民众心理,聚焦式地反映社会生活[7]。随着现世界时代的变迁,网络流行语也会随着发生变化,就早期的网络流行语来看,主要来自2001年王骁炜编著的《实用网络流行语》,它聚焦式地放映了网络这个虚拟社区自身的变化以及网络对现实生活的冲击。例如“大虾”、“伊妹儿”、“BT”等。而2004年以后的年度网络流行语,则聚焦式地反映所处年代的网民对社会生活飞反映,如对社会风貌的认知,对社会重大事件和知名人物观点看法等。例如2005年网络流行语的“海选”、“节约型社会”;2007年网络流行语中的“熊猫烧香”、“人肉搜索”;2008年网络流行语中的“打酱油”、“范跑跑”;2010年的网络流行语中的“给力”、“神马都是浮云”;2012年网络流行语中的“屌丝”、“高富帅”。由此看来,网络流行语时代性表现之一是聚焦式地反映社会生活。2.动态性网络流行语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动态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动态性和时代性之间是密切相关不可分离的。时代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永不停息地运行着的。网络流行语表现出的时代性决定了它必然与时代一同前进动态性特点。从我们前面所总结的年度网络流行语中可以清楚的看出这点。每一年的网络流行语都有不同的变化,基本不会出现雷同的情况。网络流行语具有深刻的时代烙印,随着时代的变迁,网络流行语赖以流行的主客观条件要么消失,要么发生变化,导致网络流行语自身要么消失,要么融入普通语汇中,不再作为流行语存在。这是不稳定的网络流行语的必然结局。流行语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语言,尤其是在出现之初,总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也是它们得以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网络流行语的动态性在于它自我的创造,网络流行语的自我创造主要表现为其所具有的构成形式。在前面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分类时,分析了其构成形式是谐音类、简缩类、象形类、拆分类。同时,还有分析其来源中有自我创造类。网民自我创造类则是对旧有语言形式的完全创新。这些词语形式体现了网络流行语突出的创新。五、网络流行语的生成因素(一)社会因素近几年,新媒体的出现和迅速普及,使信息传播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由于互联网具有的虚拟性、开放性、互动性和匿名性等特征,所以其能够为网民提供一个非常广阔的交流空间,这也就成为网络流行语传播的必要条件。基于社会公共事件的网络流行语更多体现了网民参与社会公共事件时的热情以及网络时代对话语权的掌握程度。马倩倩.基于社会公共事件的网络流行语生成机制研究[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1).网民从新兴的网络媒体中获得了充分的话语权,这在某种程度上动摇了传统媒体一贯所拥有的绝对的话语霸权地位,从而则形成了跟传统媒体话语表达相互制衡的力量。这种特殊环境下所产生的话语权的转变及其影响力从个体层面逐步蔓延到群体层面,从而形成热点舆论并影响着大众传媒。一些社会大事的发生,社会著名人物的具有影响力的发言和文化思潮的流行,也在网络流行语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接下来将根据前面对于网络流行语流行时间的分类加以说明:2005年网络流行语:“海选”和“粉丝”来自于当年轰轰烈烈的“超女”选拔赛;2007年网络流行语:“熊猫烧香”是当年影响极其恶劣,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的一次病毒爆发事件;“你太有才了”和“纸包子”中,前者来自于当年的春晚小品,后者来自于一则记者自编自导假新闻事件,都隐含了对于假新闻炒作地讽刺。2008年网络流行语:“艳照门”来自于当年香港娱乐圈一则大地震式的丑闻;“很黄很暴力”来自于央视某则净化网络视听的新闻;“山寨”则是对于当前盛行不追求自我创新而纯粹模仿行为的嘲讽;“打酱油”来自于广东电视台某次对于市民的采访,表达了网民对于当前网络上充斥的过多信息的拒绝态度,即我有可以选择不想知道的权利;“三个俯卧撑”来自于2008年瓮安“6·28”事件;2012年网络流行语中的“屌丝”是中国网络文化兴盛后产生的讽刺用语,起源于雷霆三巨头吧对李毅吧毅丝的恶搞称谓马倩倩.基于社会公共事件的网络流行语生成机制研究[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1).网络,是一个由网民组成的真实的“虚拟社区”,其中的人际关系和现实社会中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也导致了网络流行语的独特之处。网络中人际关系存在于一种近乎绝对的平等性,这种平等性源自于网络上的交际主体——网民的匿名性,即网民之间互相的交流建立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不需要提供准确、真实的个人资料,也无需缔结相互的责任契约。它的存在,使得网络流行语中,对网民的称谓语非常随意。从上面所总结的网络流行语来看,不像现实汉语中存在“先生”、“小姐”、“女士”等具有严肃意味的尊称。其所有的尊称很少,仅有的两个尊称“大虾”和“老鸟”都带有一定的嘲讽意味,而剩下的要么是自我嘲讽,要么是纯粹讽刺,如“菌男”、“霉女”、“菜鸟”、“青蛙”、“恐龙”、“版猪”等。同时,这种平等性引起的相互责任契约缺失,使得网民在创造使用网络流行语的时候,由于不需要对自己说过的话担负太多的责任,因而更加得随意而不会刻意遵守汉语语法规则和礼貌原则。这也导致网络流行语中出现了众多不规范词语现象和粗俗语言现象。语言因素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既有来自外部的因素,也有来自内部的因素,本节讨论的就是后者,即网络流行语产生的语言动因。人类语言的创造运用都存在着经济学中效用最大化的驱动原理,即省力原则。这个原则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Zipf的专著《人类行为与省力原则》中得到了精辟的阐述。按照他的理论,我们在用语言表达思想,就会感到两个相反方向的力,即单一化的力和多样化的力的共同作用,既希望简短明了又要让人能够理解,使每个概念都能用一个对应的词来表达,从而让听者理解起来最省力Zipf,G.K.HumanbehaviorandthePrincipleofLeastHumanEffort[M].Cambridge:Addison-Wesley,1949:17-44.Zipf,G.K.HumanbehaviorandthePrincipleofLeastHumanEffort[M].Cambridge:Addison-Wesley,1949:17-44.心理因素作为被网民创造并被使用的网络流行语,必定与网民的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体现了网民的心理状态、观念和复杂的思维。当然,要准确描写网民的心理是很困难的事情,这里只能粗略地概括一些与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有关的网民心理因素。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源自于网民求新求异的创新心理和模仿心理的综合。从前面关于网络流行语分类和特点的总结中,我们可以看出,网络流行语首先表现出了网民极度强烈的追求新奇的创新心理。举例而言,网络流行语中的谐音构词形式是汉语中已有的构词方式,但其中的数字谐音,是纯粹以数字读音来谐汉语读音表义,这种语言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出现过,但没有网络流行语中这样大的规模和系列化,所以这是网络流行语所独有的。而简缩类的字母缩略词中的英语字母、数字混合使用缩略语和借形缩略语,也是网络流行语所独有的。前者创造性地将英文字母和数字混合简缩,无视汉语构词规则,完全利用了网民自身所掌握的语言符号来构造新词语;后者则根据网民的需要对已有词语构成语素的意义加以解构变化,使其内容与意义的搭配呈现超常规的特色,对于汉语现有词语语义给以极富创造性的颠覆。至于象形类和拆分类,则完全是对现有汉语语法规则的彻底违背。前者以符号组合来表达情态动作和事物,后者则直接拆分汉字偏旁,以视觉障碍的产生表达意义。虽然违背了汉语语法规则,却产生了许多形式新奇,颇具特色的词语。这些词语都是网民求新求异的创新心理的产物。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网络流行语体现了网民的模仿心理。模仿心理,指的是“一种普通存在的现象,在言语生活中,当古人类个体发觉某人的言语对自己很有吸引力时,就会因喜欢该言语作品趋向于接受其影响,并采取与之类似的言语作品。言语模仿的动机有好奇心理、仰慕心理和创造心理。”要注意的是,网民的创新心理和模仿心理是混合存在的,共同对网络流行语起着作用。即网民出于创新心理创造出了新的词语,立刻就有其他网民出于模仿的心理仿拟新词语。网民以颠覆恶搞的心态创造网络流行语。以网络流行语简缩类中的借形缩略语为例,它正是网民以颠覆恶搞的心态,通过对汉语现有词语形式和语义的超常规搭配而产生的,具有荒诞不经的娱乐效果。与之类似的还有2008网络流行语中的“很黄很暴力”,它本身的出现,是对于互联网中非法内容的指责,并不具有娱乐色彩。但在被网民流传使用的过程中,首先是被作为广告用语,用来宣传各种产品,包括了笔记本、显卡、厨房用具等。本来是用来指责的具有严肃意味的词语,慢慢被网民所颠覆和恶搞,具有了一丝荒诞的娱乐色彩。然后在一篇用于专门搞笑的帖子《很黄很暴力联想》中,被网民完全娱乐化,其表现的意义极度荒诞不经。这些正说明了网民颠覆恶搞的娱乐心理。六、后现代网络亚文化及其其他文化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语言所承载的权力枷锁使人们屈服于传统语言的震慑,人们只能按照主流阶级规定的方式言语自己。这种规束力在社会现代化的诉求中变本加厉,而进入后现代社会,伴随理性大厦的轰然倒塌,狂欢化的副语言力量再次得到发声的机会,其能量的瞬间释放,无法阻挡。对于日常语言背后隐藏的权力痕迹的关注,改装过的汉语语言、无英语语言、图像语言、数字语言共同汇流成一股强大的文化狂欢力,召唤出整个社会的话语潜能,对主流话语构成围城之势。互联网在其间扮演了重大的角色,它为话语的狂欢提供了广阔而自由的平台。例如,把周星驰的图片截一段上面放另外一句话,对图片进行解构,重新建构其语义。这些都是大众狂欢的方式,大众通过这些手法消解了权力话语的严肃性,从中寻找新的话语乐趣。话语的狂欢在无穷的造语运动中,是否真实客观地反映了它所指称的对象,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倒是,网络流行语可以通过无穷尽的粉饰与夸张,权力话语的建构与解构,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语言的狂欢盛宴把人类自由创造的精神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这些边缘化的副语言形式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对传统语言交流构成一种消解的异在力量,使网络流行语成为一种新的可能造成一种不同凡响的效果,在视觉上给人一种新鲜的冲击力、在感官上予人一种会心的震撼力。在传播观念上对原有的语义深度拼贴化、差异性和类象化,使网络流行语更靠近认同人群的形式审美因素、游戏因素和视觉因素。这种语境的形成,体现了我们这个时代,人们在种种生存困惑、焦虑面前,寻求解脱,实现自我超越,以“虚构的一个空间”,达到人性的自卫和自由,不使个性完全淹没而变成一个他者。1920而,伯明翰学派所阐述的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就是,“从权力和抗争与亚文化关联的角度来考察亚文化究竟是如何反抗主流文化并将其自身从主流文化中剥离出来,但同时也努力去适应主力文化的某些方面”。(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当我们选择网络流行语进行交际时,我们实际上就是选择了认同和加入该语言所代表的社团的交往方式。视觉文化的兴起已成为全球性的景观,它是文化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现代主义艺术是话语的文化,而后现代主义则是形象的”。这是由于“视觉的直观性和诱惑力比文字更具有优越性,因而构成了当代社会文化图像对文字的霸权和支配。”能向群.对出版文化从能向群.对出版文化从“阅读”走向“视觉”的思考.[DB]:2007.第一,网络流行语是对精英语言和平民语言的解构和重建,网络流行语是模仿现代汉语的造词结构而逐渐产生的,由原来的精英文化转向平民文化。传统文化都是属于少数精英的文化,是一种高雅文化,而网络流行语文化则是人人都可享受的雅俗不分、亦雅亦俗的文化;在大众传播时代,文化水平高的受众有较多的知识储备,较强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以及宽广的社交范围、丰富的社会阅历,可以比较高效地解读陌生信息。在网络时代的网络流行语中,却出现了倒置的奇怪现象:高文化水平的人如果经常脱离网络集群反而看不懂网络流行语,无法真正融入网络,无法用平民化视角解读的信息和观点,获得网络论坛等最具活力、最新鲜、最真实的信息;第二,传统文化都是致力于人文理想或社会意识形态的建构,文化创造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进行深刻体验和反思后的创造,是带有形而上价值的严肃的精神产品;而网络流行语文化则是热衷于对现实的戏仿与嘲弄,热衷于对乌托邦信仰的消解。没有深度体验、没有历史感的、仅仅反映瞬间体验的批量复制式的快餐产品;第三,传统文化都具有完整统一的有机结构,有一以贯之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而网络流行语文化则缺乏完整的叙事和主题,或者说只有自我拼说的叙事和主题,也不讲究完整统一的有机结构,或者说只有那种移心的、零散的结构,是一种拼贴的、片断组合的产物;第四,传统文化都与人的时间存在体验密切相关,充分反映了人的时间意识和主体意识;而网络流行语文化则是高度空间化、视觉化、类像化、图像化的,甚至是无摩物化的;第五,传统文化的创造和欣赏都要求主体以严肃的、高雅的、审美的态度来对待其文化产品,而网络流行语文化的生产与消费则是与游戏的、调侃的、日常的态度相对应的;第六,传统文化都刻意追求深层的意义或永恒的价值,因而要求欣赏者反复玩味甚至痛苦思索;网络流行语文化的阅读是非解释性的、消遣的、轻松的,并且是简单性消费的。网络作为多元意识形态的博弈场,双方互相牵制,都不能为所欲为,力量对比亦此消彼长,甚至网络意识形态也能在某些时候占上风,但边缘的总是边缘的,谁也不敢保证,几年之后的“躲猫猫”,仍然含有对荒诞事物的调侃意味。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虽然话语的抵抗生命力不长久,但意识形态的抵抗会长期存在下去。有主导意识形态的压迫,就有边缘意识形态的反抗。祖明远网络流行语折射出的话语权之争[D].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10.网络流行语折射出的话语权之争这种抵抗性的消解,在“草泥马祖明远网络流行语折射出的话语权之争[D].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10.七、对网络流行语的反思基于新闻事件的网络流行语频发及盛行,俨然已经成为了当下的一种社会文化特征,公众借助这些词句表达着个体的情绪和意见,并制造了一起起舆论声浪,其间充满了理性或非理性的声音,回顾过往,我们发现在有意或无意间网民的力量曾推动事件得到了公开合理地解决,但也曾伤害过无辜或干扰过现实,站在过去和未来之间,我们必须面对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让人类的理性之光更好地照耀我们前行的道路。第一,政府和媒体面向:树立受众中心理念。笔者将政府和媒体同置于一个面向来分析,更多是出于现实的一个考量,因为在我们的现实社会中政府和媒体都代表了权力方,它们的话语往往是一种精英话语,并且政府与媒体间始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考察近年来基于新闻事件的网络流行语,有的出自于媒体的新闻报道,如“很黄很暴力”、“周老虎”、“心神不宁”等,有的出自于政府权力机关的信息通报,如“俯卧撑”、“躲猫猫”、“欺实马”等。这些网络流行语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媒体或政府机关在新闻报道、信息公开上存在一定程度的诚意或诚信缺失,导致公众逆反情绪引发。因此,为了避免此类现象的再次发生,政府和媒体在信息公开上因积极树立以受众为中心的现代传播理念。在人类的新闻传播历史长河中,大约经历了三种传播理念,即以传者为中心,传受平等,以受众为中心。在现代工业文化的时代,文化已成为一种消费品,接受或不接受,理解及如何理解更多由受众自主决定,接受美学理论认为,作者并不能单独决定其作品的意义,作品究竟有何意义要由读者来决定,这正如托多罗夫所说的,“作者带去语词,而由读者带去意义”。(意)艾柯.诠释与历史[M].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28.接受美学理论对我们的新闻信息传播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新闻信息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文化消费品,受众在接受过程中拥有较大的自主决定权并会进行自发的意义解构和建构。因此,为了实现较理想的预期传播效果,传者在新闻信息发出之前就应该树立起以受众为中心的理念。而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则是充分满足受众的期待视野,做到新闻报道、信息公开真实有效,并恪守话语的(意)艾柯.诠释与历史[M].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28.陈绍富基于新闻事件的网络流行语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硕士论文,2011.第二,社会公众面向:提升媒介素养。在我们国家,社会公众不缺乏信息的接受和二次传播能力,但缺乏较好的信息分析和研判能力,因此才会出现“流言四起”、“盲目跟风”等现象。基于新闻事件的网络流行语随着事件的爆发,迅速在互联网传播和扩散,参与网民呈现盲目跟风、群体狂欢等特征,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当下网民媒介素养的薄弱。所谓媒介素养,通俗地讲即公众正确、有效使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具体体现在公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信息的判断能力等方面。我国网民媒介素养的薄弱主要是由网民整体学历结构偏低造成。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1年1月)》数据显示,截止2010年底,我国网民中高中及以下学历的网民达到了76.9%,而大专以上学历的网民仅为23.1%。虽然学历和一个人的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个人咨询合作合同书范本(专业版)
- 2024技术开发服务合同范文
- 16大家一起来合作(说课稿)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
- 专用酒店家具上漆协议范例
- 个人二零二四年度汽车租赁合同6篇
- 职业学院车辆准停准行办理申请表
- 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上梅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物理测试题含解析
- 2024年货车司机雇佣合同文本
- 商务礼仪助力销售
- 品质之路:时尚生活探索
- 2024年土石方工程合同模板(三篇)
- 专业微信小程序开发协议范例版
- 港口液体危化品装卸管理人员理论考试题库-上(单选题)
- 2024年新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课件 总复习(1) 数与代数
- 2024年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英语(上册)期末考卷及答案
- 小学二年级数学100以内加减法竖式计算单元练习习题
- 《文化研究导论》全套教学课件
-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计算题大全1000道带答案
- 劳保用品发放记录
- 检验试剂实施方案范文
- JT-T-1078-2016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视频通信协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