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能源与自然辩证法第一篇:新能源与自然辩证法新能源与自然辩证法摘要能源问题已成为当今的重要问题,人类的生存与开展离不开能源,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开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而由于对能源的低效利用造成的环境破坏,使开发利用新能源成为维持人类自身长远开展的迫切需要。本文利用自然辩证法中马克思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强调人要在适度的范围内实现对自然的超越等理论,论述了能源问题、新能源技术、创新与自然辩证法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人类能源史和当前能源现状的分析,应用可持续开展的观点,从哲学的角度指出了能源危机产生的原因并需找解决能源危机的各种途径。关键词人类;能源危机;新能源;自然辩证法;创新;可持续开展引言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在能源结构上以煤为主,同时我国能源相关产业具有“高增长、高消耗、高污染”等特征,这也使我国面临着极其严峻的能源形势。石油、煤等传统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即将在假设干年后消耗殆尽。因此,大力开展新能源技术,在风能、太阳能、水能等产业领域倡导创新对于解决能源危机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从我国目前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调整我国能源产业结构,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和注重节约能源的也是保障我国经济可持续开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未来能源开展战略的要求。从哲理上看,其核心就是人—自然—社会的关系。而这正是自然辩证法长期关注的核心问题。1.能源危机所谓能源危机,是指可供我们人类利用的能源的不充分,而不是能源本身的缺乏。具体包括以下几点:一是能源转化的方向性,即并不是所有的能源都能够被人类利用;二是能源分布的不均性;三是日益增加的人口导致能量分配缺乏。由于石油、煤炭等目前大量使用的传统化石能源枯竭,同时新的能源生产供给体系又未能建立而在交通运输、金融业、工商业等方面造成的一系列问题统称能源危机。二次大战后,世界工业发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说明,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开展,旧能源不断被新能源所代替,因而能源的更替是一种不可防止的趋势,在大力开展和利用常规能源的同时,必须充分注意探索和开展新能源。兴旺国家在廉价石油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先后完成了以煤为主到以石油为主的能源转换,许多兴旺国家的经济增长迅速,而经济的增长又导致了对石油需求迅猛增加。总体看,能源生产能力增长缓慢,能源消费需求却快速上升,世界能源会议统计,世界已探明可采煤炭储量共计15980亿吨,预计还可开采200年。探明可采石油储量共计1211亿吨,预计还可开采30~40年。探明可采天然气储量共计119万亿立方米,预计还可开采60年。探明可采铀储量合计235.6万吨(未包括中央方案国家)。进入21世纪以来,能源的国际市场价格持续走高。能源的日益紧缺也造成了国际局势的紧张。大国纷纷加强对能源产地的控制,以夺得未来竞争的优势。据自然辩证法的观点,但凡超越社会制度的差异和意识形态的分歧,具有全球规模的普遍性和复杂性,涉及到整个人类当前和长远的共同利益,对人类的生存和开展关系重大,并需要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共同关注,通过协调一致的国际行动来加以解决的一系列问题,都称之为全球性问题。能源危机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全球性问题,关系到人类社会的未来。是以石油为代表的化石能源资源总量已达极限、产量即将出现拐点、同时人类还没有找到能够大量替代化石能源的新能源而导致的结果。导致能源危机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人类的泛滥开采,同时包含着一个深刻的复杂的大自然本身开展的规律性因素,这就是能量转换的守恒定律和能量转换的不可逆定律。前一定律指的是宇宙间的总能量是一个恒定的常量,能量在转换过程中既不创生也不消失;后一定律指的是宇宙间的能量总是从有效能向无效能转换,转换过程中其方向是不可逆的,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热力学第二定律或熵增定律。正是这两大最根本的能量定律从根本上决定了世界范围内的能源必将日益短缺,环境逐步恶化。这是因为,无论是自然界的演化还是人类社会的开展都离不开能量这个最根本的要素。能量是一切物质存在和运动的根本动因,关于能量的根本定律也正是一切物质存在和运动所必须遵从的根本规律。尽管人类社会的开展还需遵从更高层次的开展规律,但是作为自然的物质的一面,人类社会也必然要遵从这最底层的根本规律。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能量,而且在人类的活动中总会把一局部有效能转换为无效能。从人类利用能源的进程中可以看出,旧能源不断被新能源所取代的过程就是一次能源危机与解决能源危机的过程。由此得出,能源危机不仅仅是工业革命与经济增长的原因,它是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必然结果,这也是人类社会开展前进、人类文明进步的深层代价。假设地球上没有人类,地球也不会安然无恙的存在下去,仍有它诞生、演化和衰亡的规律,只是在人类诞生以后自然界不在按照原有的缓慢的规律运动,而是逐步演化成了人化的自然。其运动的速度因人类的活动而大大加剧。这次能源危机与以往的能源危机相比,其本质仍是自然界最根本的定律--能量定律的作用,其不同的是人类活动的程度。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人体,人类的开采已经使地球的五脏六腑步入了中年。因此,从哲学意义上来说能源危机由于自然规律和自然演变的结果,但是从能源危机的程度上来说却是人类自身造成的后果。2.新能源的环境价值在传统的认知中,人类生存的环境是天然的,会永恒的为人类活动提供保障,资源也会永远富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于是,在这种认识指导下,环境被肆意污染,资源被无限制的索取,经过长时间的消耗,有限的自然资源已经远远不够人类生产生活的需求,给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人人们还没有认识到环境价值。环境价值以肯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根底,是指环境具有满足人的需要的能力。人对环境有需求,人必须依赖一定的环境才能生产和开展,而环境为人的生产和开展提供物质来源。环境价值的内涵包含三层含义:第一,人们应该有享受清洁优美生存环境的权益;第二,人们有使用环境容量,利用环境自净和自我修复能力来从事生产、生活的权益;第三,人们有投资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而获得收益、回报的权益。“环境价值”概念所引导的思考是:“如何保护和优化人的生存开展环境保障人自身?”其实质是强调人类在使用环境的同时也应该负起保护环境的责任,更加提高和放大人类的权力和责任感,它要求人类在一定的环境容纳力内活动并及时修复环境创伤,探索二者的有效结合,和谐统一。现如今,人类对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减少对环境的压力,保护环境,真正彰显了环境价值。新能源的各种形式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地来自于太阳或地球内部深处所产生的热能,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核聚变能、水能和海洋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来的生物燃料和氢所产生能量。可再生能源是指可以永续利用的能源资源,如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也可以说,新能源包括各种可再生能源和核能。新能源能够缓解经济开展与能源及环境之间的矛盾,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生态环,具有广阔的前景和深远的意义。3.解决能源危机的策略能源危机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其应对的策略也必须是全人类共同努力,仅仅靠一个国家或一个组织,是不能帮人类度过这次困难的,一方面我们要节约能源,另一方面要开发新能源。对于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配置方式来说,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以及宣教手段、科技手段都是不可缺少的,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迅猛开展,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因此要做好开源节流这一举措离不开科学和技术。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技术的属性具有二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而这两个属性是对立统一,因此我们还必须综合考虑社会的制约因素。综合了各种因素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开展策略来解决能源危机,可持续开展战略就是指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开展而制定的具有长远意义的行动方案。为了实施可持续开展,我们应该具体地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降低能源消耗强度。降低能源消耗强度是缓解能源危机的根本途径。一是国家必须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大力号召节能减排,让每位社会主义公民都将节能减排作为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加以履行。二是要始终坚持节能优先方针,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调整经济结构,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实现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重大转变,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开展。第二,开发利用新能源。新能源的开展与社会支持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大力开展太阳能、地热能、水能、氢能、海洋能、风能、核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一方面能有效解决诸多社会问题,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另一方面,大力开展新能源还可以有效解决能源危机、缓解能源紧张局面。太阳能、生物质能、氢能等都是新能源,要综合考虑各个能源的优缺点,从而找到能够取代化石能源又对环境没有危害,而又廉价的新能源。第三,加强国际交流合作。能源问题对人类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在这巨大挑战面前独善其身,也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单独承当起应对能源危机的重任。能源问题通常具有跨国、跨地区的特点,影响涉及环境、经济、社会、政治等诸多方面。为此,国际社会既要同舟共济,加强协调,重视开展国际和地区合作;也要根据实际需要,综合考虑,统筹兼治。作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一员,中国当一如既往,本着开放和负责任的态度,加强与国际社会就开展、平安等问题开展交流与合作,有效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低碳技术,提高我国开展绿色经济、节能减排的能力。第四,加快科学技术的开展,努力转变生产与经济开展模式。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兴起决定了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并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开展给予了充分肯定,阐述了翻开形而上学自然观六个缺口的自然科学成果。他还强调自然科学的开展对于人类认识自然界的巨大作用。“事实上,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习常过程所作的干预所引起的较近或较远的后果。特别自本世纪自然科学大踏步前进以来,我们越来越有可能学会认识并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的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远的自然后果。”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只有科学地认识自然,进一步开展科学技术,才能用新技术来防止和消除旧技术的负面效应,防止对环境的破坏。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技术的论述启示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最终还要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合理运用,必须努力转变我国的生产与经济开展模式。第二篇:浅谈自然辩证法与环境保护浅谈自然辩证法与环境保护通过学习自然辨证法课程,我对自然辨证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体会。自然辨证法为我们提供了科学方法训练,对提高能力和开阔视野有很大的帮助。我大体明白了自然辩证法所研究和揭示的内容: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即自然界的辩证法;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研究的辨证法;作为一种认识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科学技术发生和开展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开展的辨证法。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自然辩证法可以为科学技术的开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启迪,以帮助和促进科学技术的认识和实践,同时自然辩证法不可能也不应该以自己的哲学研究来代替自然科学的实证研究。人类现在正面临着的可以说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也可以说是一场“无与伦比的灾难”。所以人类迫切需要学会在获得知识与运用知识的智慧之间达平衡。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漠视,之所以说是漠视而非无知,是因为人类对自然规律是有认识的,但却因自身的利益而不愿意理睬种种自然规律。这也是社会文化与自然文化开展不平衡所产生的恶果。人与自然环境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与自然界之间必然存在着矛盾;人的自然性使人与自然界之间统一起来:人作用于自然界,自然界也反作用于人类;人类的开展有赖于自然界的开展,自然界的开展又有赖于人类的开展。人与自然界之间是一种互利互惠、共生共荣、和谐一致的关系。人类是大自然的一局部,但并非是大自然的奴隶,只能听从大自然的摆布;相反,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是人类活动的对象、客体,人类可以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资料以满足自己的物质、精神需要。但是,人类是自然界的一员,必须自觉地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促进自然界按其自身规律开展,当人类的利益与自然界开展的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时,要控制我们自身的利益,维护自然界的整体利益。人们已经认识到“控制自然”包括对外部自然的控制和对内在人类自我的控制,尤其要“把人的欲望的非理性和破坏性方面置于控制之下”。我们应该像对待我们自己一样,善待自然,守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向“自己而然”的复归。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过程之中,涌现出动物解放运动与权利论、生物中心论和生态中心论。但它们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逻辑矛盾。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观上,现代“天人和谐”的观点能够为各个学派所接受,最根本的分歧存在于实现“天人和谐”的路径上,即在“天人和谐”何以可能问题上我们不仅是要从传统理论中找答案,也要在具体的现实环境中找答案。第一,法制建设层面。基于人性的弱点,我们有必要而且只能通过这种硬性的、有约束力的法律来不断完善立法、严格司法。第二,树立人与自然同存共荣人天合一的自然观。第三,建立社会经济自然相协调可持续开展观。人类要彻底改变“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和“环境可以无限容纳污染与废物”的旧观念。采用经济、文化、资源、人居环境和人的素质等综合指标来衡量社会的开展。第四,选择健康、适度消费的生活观。人类要改变过去那种追求高消费,高享受的消费观念与生活方式,提倡勤俭节约,反对讲排场。第五,大力开展绿色科技。一方面要继续加强生态科学,环境科学,环境资源学,生态经济学,生态伦理学等绿色科学的研究;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展以保护环境为已任的绿色技术。这是技术开展的新方向。面对环境破坏这一问题,我们有很多解决之道,但是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认清事物开展的客观规律。自然界不断失去平衡,是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集中表达。这种表达主要表现在不断的否认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相反自然界又竭力的否认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认与反否认,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这两种关系处理得不好,那么就会出现上述所说的“人与自然界失衡状态”。此外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方面如果能很好的遵循自然规律,得当的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充分利用自然界赐予我们的一切,那么人类就能更大程度上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同时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和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否那么就会受到大自然无情的报复。人与大自然对立的结果就是人类必要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人是一种有意识的积极存在物,他不仅能意识到自己的需要,并且能用自己的行为尽可能地满足自己的需要,同时在此过程中又创造新的需要,新的需要不仅有量的拓宽,而且有质的提高。此时,自然生存方式的局限性就充分暴露出来了,超越自然生存而去追求更高级的生存方式,成为人类自身开展和自我完善的内在需要。从终极意义上讲,人与社会来自自然,并始终是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局部,自然生态系统的状况决定着人和社会生存的质量和前途。因此,在当今世界自然环境日益恶化的大背景下,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建设人类和谐美好的家园?日益成为全球性的、根本性的和紧迫性的“人类共同责任"。面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这一严峻状况,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开展的自然环境,是全人类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为了本代和子孙后代的幸福,我们应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把环保切切实实地落实到行动中去,这才是当务之急,正所谓亡羊补牢,希望现在还为时不晚。“人法自然”既是要人类的一切行为都要符合事物开展的客观规律,我们可以改变事物的具体形式,但不能改变事物的内在规律。成认人的能力的有限性,成认并尊重规律,是我们的必修课。最后,我想感谢老师带给我的这门自然辩证法,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得我的研究生生活更加有意义,对我今后的成长、开展、对我的世界观、价值观均有及其重要的积极影响。第三篇:《浅谈模具设计与自然辩证法》读后感《浅谈模具设计与自然辩证法》读后感《装备制造技术》2012年第8期《浅谈模具设计与自然辩证法》熊保玉《浅谈模具设计与自然辩证法》深刻阐述了自然辩证法对模具设计的重要作用及在新时期对指导我们学习及工作的重要意义。作者首先概述了模具设计源于实践原理。模具早期生产主要依靠手工和钳工,随着科学技术的开展,及实践中人们对模具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人工及钳工这样的生产方式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于是,模具设计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以及模具CAD/CAE/CAM生产技术及CAPP/ERP/PDN/CIMS管理技术逐渐产生。其次,谈到模具设计本身表达各门学科的交叉性。模具设计过程,集合计算机技术、数字化信息技术、管理技术、机械制造和绿色制造为一体,综合了工程技术和管理方法来解决模具设计问题,这使我们必须用系统的观点来研究和解决问题就成了必然的选择。最后,作者用大量事实说明自然辩证法原理在模具设计中的应用。自然辩证法中,用系统的科学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成了在具体学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法。自然辩证法中提出模块化原那么、动态化原那么、整体化原那么等方法在模具设计中都得到了具体表达。由此可见,模具设计中大量使用了自然辩证法原理,用自然辩证法原理指导模具设计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我们应学习自然辩证法观点,提高自己的哲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才能更好地设计和运用模具设计内在的自然规律。我们只有在模具设计中把握系统观,表达科技观,富有创新观,运用科学方法,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例如,模具设计中的并行工程越来越被广泛地应用。模具设计前期,串行工程是主要的设计方法,从设计到制造各道程序按一定的先后关系逐步展开,后面的环节受到前面环节的制约,由于设计中不能及时得到或者得不到其他部门的技术支援,因此,许多问题都必须等到整个设计方案进入下一步环节以后才能发现,届时再返回上一环节更改和修正,造成时间和资源的浪费。鉴于串行工程的缺陷,并行工程逐渐被提出。“不要将设计、研发、制造和生产的功能别离开来。”这种把握整体,系统全面的设计理念逐渐得到认可。并行工程是集成地、并行地设计产品及其相关过程的系统方法,这种方法要求产品开发人员在一开始就考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从概念形成到产品报废的所有因素。并行工程的应用使得产品开发与模具设计相关有机的结为整体,并且模具的开发提前介入到产品结构的开发中来,由于考虑到产品生命周期里的各种因素,使得开发的效率大大提高,本钱也降低很多。自然辩证法可以为科学技术的开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的启迪以帮助和促进科学技术的认识和实践,从而改造自然,造福人类。自然辩证法作为一种科学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自然辩证法揭示事物开展的一般规律,从而帮助和促进科学技术的认识和实践。普遍联系和永恒开展是事物的根本特征,而矛盾是事物开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总之,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局部,学习自然辩证法是时代开展的必然要求。自然辩证法能够使我们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提高整体素质,更加适应当代社会开展需要;有助于我们创新意识的树立和能力的培养,并且指导我们的科研工作与学习,另外,我们要开展经济推动社会进步,深入研究科技开展的内在规律,也必须以科学的辩证法作指导,所以在今后的学习研究过程中,我们要努力深入学习自然辩证法,掌握它的精髓,并用来指导我们的科学实践实践,以帮助我们提高科研水平。刘丹材料加工工程120120036第四篇:自然辩证法与医学学习、而自然辩证法作为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开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对医学教育的开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医学教育的整体观21世纪已经到来,我国医学教育面临着世界范围的科学技术开展与人才竞争的挑战,面临现阶段卫生事业开展与严重的社会问题的矛盾,医学教育对社会的开展和人才的培养肩负着更加重要的责任,因此,必须更加注重教育质量和人才素质的整体提高。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产生和开展以及在医学领域中的渗透,现代医学研究从细胞水平进入了分子水平,分子生物学将成为医学的带头学科;现代免疫学的兴起和生物医学工程的产生,给医学开展注入了新的生机。整个医学呈现以下新的特点:第一,根底医学已从微观及宏观双向深入开展,生物学研究从分子水平到量子水平,并用分子水平的研究成果说明人体的结构与功能,说明疾病与疗效的机制。第二,预防医学将在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引导下,研制出多种高效平安的疫苗和新的预防药物,进行立体化和多方位的社会预防。第三,临床医学将充分应用高科技成果,开展和更新各种检测、诊断、治疗设备和手段。第四,医学将向整体化、综合化、多元化方向开展。整体化即要求医学研究必须注重人体的整体性把人与自然、社会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把健康与疾病置于该整体之中探讨医学的规律。综合化即医学将更多地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相互融合,产生新的综合性、边缘性和交叉学科。多元化即医学不断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呈现出实验、理论、微观、宏观、个体、群体多元研究的趋向。第五,21世纪的医学将从原来的纯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为群体保健、预防和主动参与模式。这标志着未来医生的任务已不单纯是在医院里坐等病人,而是从医院内效劳扩大到社会和家庭效劳,从诊治疾病扩大到预防保健,从生理治疗扩大到精神和社会方面的关注为个人、家庭、社区提供综合性、整体性的“全球医学”的医疗保健效劳。系统论认为:系统是处于一定相互联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个组成局部的总体,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和最优化等特点,而整体性原那么是系统方法的首要原那么[1]。我国医学教育长期以来实行的“课题教学——实验室教学——临床教学”模式,是先根底后临床的“三段”式教学,客观上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并使教育脱离于社区与社会。而医学教育是一个完整的、对外开放的大系统,现代医学教育强调“在校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医学教育”三阶段的连续统一,在校医学教育只是根底阶段,是为毕业后接受进一步的医学专业培训作准备的阶段。医学教育必须适应医学的新特点,全方位地开展教育,应同未来医学人才的智能结构趋于一致,并向德、智、体、美多维结构整体开展。现代科学技术和医学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趋势,及社会学科、自然学科向医学领域广泛渗透的特点应在医学教育中得到反映,应重视重组新兴的边缘性的学科课程和前后期融合交叉的课程,积极吸纳医学科技的新成果,及时引入反映医学模式、卫生效劳模式转变所必需的各种新概念、新知识和新技能,纳入老年医学、信息学、社区医学、卫生管理学等综合化、社会化学科的内容,引入卫生质量、效果、效率、评价、费用、风险、伦理等方面的知识。为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应加强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及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融合的课程。增强医学生的预防观念,在以医院为中心的专科医治的同时,扩大以社区为根底的健康促进、疾病预防、常见病诊治和康复效劳相结合的群体医学内容。加强培养学生智能和开展潜能,要加强方法论课程和技术性课程,如科学方法、医学文献检索、医学统计学、计算机、外语等。人格心理学认为:个体作为一个相互独立的子系统,永远处于一种绝对的非平衡状态与相对的平衡状态的转化之中,非平衡状态是个体开展的主要矛盾,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非平衡是绝对的、永恒的[2]。在教育观念上要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在“以问题为中心,实践为手段,社区为基础”的实践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他们开展社区工作、社区活动等多方面的能力。医学教育的平衡观现行教育模式为适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以学生毕业后迅速适应特定的岗位为目标,强化医学专门知识与技能的教育,重专业知识,轻个性开展;重身体素质,轻心理素质。导致长期以来我国医学教育办的是单一性的院校,突出的是知识水平的教育,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对84所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5年制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查(按在校4年计,第5年实习除外),结果为:平均总学时数为3600学时,其中理论课为2242学时,实验课为1358学时,二者比例为1∶0.6;公共根底课(含政治、数理化、外语体育、生物等)为1208学时,占总学时的33.58%;医学根底课为1013学时,占2814%;医学专业课为1317学时,占3657%;任意选修课仅17所高校列有,平均62学时,仅占1.71%。人文类课程为33学时,占总学时的9.27%;计算机88学时,占2.44%;预防医学117学时,占325%。在医学人文类课程当中,仅44所高校开有医学心理学,平均仅30学时;而医学伦理学仅19所高校设置,平均16学时;临床专业课与预防医学课的比例为1∶0.098。统计分析结果说明医学课程与自然、人文科学课程之间、临床医学课程与预防医学课程之间严重失衡[3]。过窄的专业教育,无视复合知识的传授,局限了学生的学科视野;过重的功利导向,只重视知识的积累,学生的素质培养和实践能力受到影响;过强的共性制约,只重视平均开展,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想底蕴不足,培养出的医生面对患病但具有不同鲜明心理特征的社会人,只能用生物的眼光去审视他们,遇到复杂的问题就显得束手无策,不能作出全面的分析治疗。科学开展的根本形式之一表现为分化与综合两种根本趋势的辩证统一。20世纪以来,在科学、技术、生产走向一体化过程中,各自然科学之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相互渗透,并形成了许多新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横断学科。这些新学科创立的同时,也就架起了某些学科之间的桥梁。世界的剧烈竞争,决定了医学教育必须把人才素质培养放在首位,谁掌握了面向新世纪的医学教育和科技,谁拥有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谁就能争得了21世纪医学科学中制胜的关键。一位优秀的医师除了必须有精湛的医技外,还必须对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死学甚至宗教学有根本上的认识,要有良好的医疗伦理判断水平,并尊重病者以促进医患关系。倘假设一位医师精专业医术,但却缺乏恻隐之心,对人性的复杂、生活的紧张压抑无动于衷,那么绝不能成为一位好医师。显然,要塑造良医,有关的自然科学和医学人文科学绝不能在医学教育中被忽略。医学课程必须与自然、人文科学综合,以培养出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型人才,促进医学的开展。教育模式必须适应“复合培养模式”,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究会提出:未来人都应掌握3本“教育护照”:一本是学术性的,一本是职业性的,一本是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4]。医学教育的开展自然离不开这些教育的价值观。现代社会健康观察的变化、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技术的开展、生命意识的转移、医学目的的深化、保健体系的改变、医学人际关系的变化、卫生制度的改变等等,要求拓宽根底和专业教育的界面,进行均衡的学科教育。跨世纪的医学人才应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过硬的能力素质、正确的思想观念、宽厚的理论基础、敏捷的观察能力、缜密的分析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实际的操作能力、独立的思维能力和一定的创造能力,成为知识、素质和能力的集合体。3医学教育的开展观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暴露往往需要一个过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又受到时间、空间、思维能力、客观条件及认识水平的限制。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和认识,才能一步步向真理逼近。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对任何事物的认识不可能永远停留在某一水平,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无止境的。我们必须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中去,“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求实精神,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随着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开展,人类的认识是不断进步的。医学知识在不断开展人类认识疾病的手段也在不断开展医学教育也将随着现代医学的开展而开展。随着科技革命的深入,信息化社会的来临,医学教育亟须将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并重,并实现科技与经济结合。从1534年近代实验医学的诞生,到1972年CT的创造,以科学发现为主体的实验医学时代已转入以技术创造为主体的技术医学时代。我国现在无论从经济体制还是从经济增长方式这两个方面,都发生着根本性的转变,它对医学最为直接的影响,表现为医学产业化趋势的凸现。21世纪有巨大经济潜能的、能改变整个医学面貌的医学计算机软件产业、生物信息电子探头技术、医用纳米技术和基因技术等高科技领域,其所形成的医学计算机软件、生物信息探头、医学纳米器件、个体基因图谱等技术产品将走出校园、医院,进入社会、家庭,成为社会经济增长的生长点,也同时成为医学科技开展的生长点[5]。围绕信息高速公路出现的一系列技术创新,将使远程诊断和全球会诊成为现实,计算机诊断网络将覆盖全球。届时,任何一位医生,随时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利用诊断网络装置,通过医生个人便携型计算机,接通医院的诊断中心网络,为病人作出诊断甚至治疗[6]。未来30年,科学前沿主要集中在信息产业领域,这同样是医学科技的主战场之一。面临这种机遇与挑战,医学不仅是治病救人的事业,同时也是振兴经济的新型产业。医学教育必须紧跟医学的发展,不仅要继续培养“学院式”、“个人技能型”人才,还要培养能够把握市场经济形势的实践型人才。这种人才需要具有科学家的创新气质与创新能力、工程师的工艺设计和实验水平、企业家的远见卓识和商人的营销策略,对其人文素质也有更高的要求。不仅有优良的医疗技术效劳,还要有完好的心理咨询效劳;不但要有健全的医院内医疗效劳,同时要开展社区保健服务,从而推动医学教育的改革。树立医学教育的开展观,尤其应注意创造性思维的教育。科学不仅需要理智,而且需要想象。人们把科学家和艺术家在创造过程到达高潮阶段出现的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心理状态叫做灵感。而想象是指人们在原有感性形象的根底上,经过新的设想和组合,创造出新形象或引起联想、猜测的思维活动。灵感和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心理根底,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从科学技术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年中国汽车服务行业商业模式创新战略制定与实施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车载视频监控行业全国市场开拓战略制定与实施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团餐行业开拓第二增长曲线战略制定与实施研究报告
- 新形势下新型烟草行业高速增长战略制定与实施研究报告
- 世卫组织(WHO)结核病综合指南解读课件
- 速冻食品包装调研问卷
- 红外线炉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建议书
- 三年级数学计算题专项练习及答案
- 仓库作业知识培训课件
- 春节农业变革创新
- 2025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招聘应届毕业生1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公安机关理论考试题库500道及参考答案
- 特殊情况施工的技术措施
- 大学物理(二)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湖南大学
- 银行运营集中规划
- 《数据分析你懂的》课件
- TSGD7002-2023-压力管道元件型式试验规则
- 派克与永华互换表
- 宣传广告彩页制作合同
- 【语法】小学英语语法大全
- 除湿机说明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