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高三语文全国统考试模拟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1页
2024年2月高三语文全国统考试模拟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2页
2024年2月高三语文全国统考试模拟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3页
2024年2月高三语文全国统考试模拟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4页
2024年2月高三语文全国统考试模拟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年2月高三语文全国统考试模拟考试卷2024-02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文艺的人民性,既是历史的经验总结,更是时代的深邃命题。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文艺为人民,明确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服务对象,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明确“人民性”所蕴含的丰富意义,既是坚持文艺批评人民性的基本前提,同时又是践行文艺批评人民性的目标要求。作为文艺发展的两翼,文艺批评与文艺创作彼此借力,互相砥砺,共同促进文艺向前发展。关于文艺实践的标准,恩格斯先后在《卡尔·格律恩“从人的观点论歌德”》和《致斐迪南·拉萨尔》的信中提出了“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认为两者是紧密结合、彼此融合统一的,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的最高标准。具体来说,“美学的”标准着眼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要遵循艺术美的特殊规律,从审美的角度来考察和评价文艺作品的审美特征、审美意义、审美价值,点明了文艺作品独立的审美特质。“历史的”标准则以辩证发展的眼光审视文艺作品的历史地位和社会价值,应遵照历史发展和文艺发展的规律,把作品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文艺作品的具体内容、思想深度、社会意义与历史价值。中央领导人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文艺实践相结合的经典论断。从文学批评的角度来看,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核心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与开拓,不但揭示了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还明确了新时代文艺批评的尺度标准,夯实了新时代文艺评论的理论基础,彰显了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唯物史观和人民至上的鲜明价值取向。坚持文艺批评的人民性,就是要摒弃“个人”或“自我”喜好式的小我批评,通过引导创作、推出精品,发挥文艺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作用,努力构塑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为人民群众提供美学品鉴和艺术陶冶的共感性评论,要开展将文艺与历史发展、时代需要、社会进步,以及作家世界观共同联系起来考察的综合评论,最大限度发挥文艺批评的理论阐释功能、文化传播功能和社会引导功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心聚力,培根铸魂。(摘编自毋燕《坚持文艺的人民性》)材料二:文艺评论不是文艺作品的附庸,而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一篇好的文艺评论文章应当具有三重属性,这三重属性在文章中的显现程度,不仅反映了作者的评论素养和创作能力,也决定了文艺评论的不同境界。好的文艺评论首先是一篇优美的论说文章。所谓优美,就是文章本身可以成为艺术审美的对象,与其他文艺作品一样,表现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这也是专业文艺评论区别于网上即兴式评论的标志。这就要求作者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和谋篇布局的能力,写出来的文章要结构完整、条理清晰、论据适用、论证充分、论点鲜明,能够以理服人。魏晋南北朝时期被称为中国文学开始走向自觉的时代,这其中就包括文学评论的文体自觉,从曹丕的《典论·论文》到陆机的《文赋》,再到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都反映了这一点。好的文艺评论还要精准聚焦文艺问题。文艺评论的对象是文艺,评论文章也应该谈文论艺,这似乎是个不必说的问题,但事实上却不尽然。有些文章没有找准评论对象,所选取的作品缺乏典型性,以至于评论的必要性不足。例如任选一首受众少、旋律没有特色的歌曲进行评论,只为满足文章发表的需要。还有一些文章选用的文艺理论与被评论对象不匹配。例如用文学理论去解读歌词或者书法作品,看上去写得洋洋洒洒,实际却文不对题。其中把文艺评论简化成社会学评论、把网络文艺评论写成产业评论等均是常见表现。好的文艺评论文章,应当选取有典型性、代表性的评论对象,正确使用文艺理论工具和评论话语,发现并描述其创新性和独特性,从而给予相对客观、科学和合理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好的文艺评论要有斗争精神,要“评”也要“论”。“评”就是要对评论对象的价值和意义给予判断,其中既包括道德判断、历史判断,也包括美学判断。文艺批评是文艺界“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重要阵地,是文艺创作的镜子和良药。要依据相应的标准亮明观点,真正做到好处说好、坏处说坏。要褒优贬劣、激浊扬清,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在艺术质量和水平上敢于实事求是,对各种不良文艺作品、现象、思潮敢于表明态度和立场。要结合对文本的分析,将作品放在思想史、文艺史和文艺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这个辨析的过程就是“论”。不经过论证就写出结论的文章无法让人信服。同时,“评”所表达的应当是评论者的独特发现,而不能拾人牙慧、人云亦云。一些评论文章使用文艺基础理论解析一般作品,毫无个人见解,观点无关痛痒,这种评论方法是不值得提倡的。(摘编自杪樱《文艺评论的三重境界》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艺为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明确了其服务对象,并为其繁荣发展提供不竭动力。B.“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文艺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C.坚持文艺批评的人民性,充分发挥文艺批评的各项功能,将有助于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D.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创造活动,优秀的文艺评论文章应具有三重属性,达到三种不同境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评价文艺作品时要坚持人民性这一基本前提,并从审美的和历史的角度去考察。B.判断一篇文艺评论文章是否专业,关键在于该文章的表现形式是否“有意味”。C.文艺评论的对象是文艺,因此,评论文章中不需要涉及被评论作品的作者情况。D.文艺批评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主要功能是抨击不良文艺作品、现象、思潮。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在论述文艺批评的“人民性”时,注重揭示其与马克思主义的密切联系,这样有助于凸显其传承性与正确性。B.材料二在论述“三重属性”时运用许多实例进行佐证,从而将什么才是一篇好的评论文章阐述得深入透辟。C.材料一在论述“坚持文艺的人民性”这一重大命题时采用了并列式结构,从文艺批评与文艺创作两个方面展开。D.材料二采用总分式结构,先提出观点,再从三个方面展开具体论述,每方面均以一中心句领起,条分缕析,层次分明。4.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论及文艺批评(评论),但两者的侧重点不同。请简要说明。(4分)5.语文老师要求写一篇关于鲁迅《祝福》的文学评论。请结合材料一,写出评论要点。(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有心眼的树杨辉素在海南,找不到旷野,树和树离得实在是近,在那么狭小紧密的空间里,生命个体却又毫不迷失自我,个个长得恣意张扬。①满目的树把我击中了。一些人生遭遇从脑海中闪过,仿佛醍醐般浇到了头顶。在那一刻,从这些树身上,上苍给予了我答案,也将一些思考海水般灌进心田。“海南岛的树,是有心眼的树。”我对同伴脱口而出这句话时,心里正在构筑起解救困顿和迷惑的精神大厦。世界上所有树的哲学,就是人的哲学。在树的年轮里,藏着顽强的生命基因,也藏着它所有的经历。解剖一棵树,就能看懂世事。我试着从那里延伸出构建精神大厦的一片砖瓦。在海南,见得最多的是椰子树。海南岛也因为椰子树而被称为“椰岛”。这种椰子树是世界上最高大的水果树,能高达25米以上,它树干笔直,无枝无蔓,巨大的羽毛状叶片从树梢伸出,形成伞状的绿冠。一串串青绿的椰果挂在上面,它们高高在上,却丝毫无炫耀之意。②三国时李康在《运命论》里写道:“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很显然,椰子树的过于高大,已经犯了运命的大忌,它太容易为自己引来大风的摧折,更何况在这四面环水的岛上,它要对付的是一场场无比强劲的台风。事实上是,椰子树不仅没有被台风摧折,还耸立遍布于海南岛,成为这里的象征之树!听起来确实有点匪夷所思!然而一点也不。从植物学的角度解释,椰子树根系发达,深抓地下,一棵四米高的小椰子树,根系就有五米长。地面以下,它不肯给人看到它的努力,那是经历了一个又一个黑夜和白天千辛万苦的锤炼。它奋力向着纵深,向着前后左右攻城略地般扎下根须,无数根须与泥土紧密夯实成一体,结成坚硬的磐石。地面以上,为了减轻风的阻力,它不让树干上长一根枝桠,还将顶部的巨大叶片一缕缕分开,放任风从叶片缝隙间驰骋而过。风走了,叶片还毫发无损地留在树上,笑傲台风。树的命运,掌握在树自己身上。在海南,见得最多的是一种又红又艳的花。它的色彩红而不腻,艳而不俗。这种花的名字叫三角梅。是一种木质藤本状灌木,植物学上给它的解释——丛生之木。它没有椰子树的高大挺拔,却比任何一种树都生长得更随心所欲。它铺天盖地灌进你的眼睛,高举着红色的花,成片、成团、成墙、成树地盛开着,你的目光仰视、平视、俯视,无论哪个角度都会与它的红艳撞个正着,那一种猛烈,避无可避,躲闪不及。然而它给你的感觉却又是愉悦的,那三片纸片样的红色花片中,擎出一朵黄白色的小梅花。哦,原来它火辣的外表下竟也藏着蕙质兰心!那颗心,纯净又秀美,雅致又温润。北纬18度的烈日总想挑衅一下这些花的承受力,毒毒地照着,它们却没有一丝一毫的畏惧。相反,它们将那强烈的紫外线化为自我能量的先机,浸透进每一片花瓣中。为了证明自己,它们要向太阳宣战,无论是在花盆里、地上、墙边,只要剪下一段枝条插地便活,一两个月过去,枝上发花。它爬上树,树就成了花树;它攀上墙,墙就成了花墙;它靠近门,门就成了花门。它肆无总惮地生长、盛开,对抗着阳光也感受着来自海洋的风。它在风中起舞,层层火浪盖过滔滔海浪。红色与蓝色,热烈的和深逐的,总在某一刻给人惊醒,内心誓伏最深的东西被撩动了,你有没有问问自己,有多久没有把灵魂解去枷锁,来一场像它们一样活力四射、畅快淋漓的自由盛放?③海南省将三角梅作为省花,一定是有原因的。在海南,给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另一种树——榕树。我几乎是被榕树那种冠盖般的“大”震撼住了。它仿佛是从远古神话里走出来的大树,沉静地矗立在那儿,壮阔、雍容、盛大、慈祥、智慧,哲人一般随时为这世事指点迷津。站在一棵榕树下,你会不由自主地去摩挲那巨大的树干,青灰色的苔藓遍布每一条沟壑,蚂蚁和不知名的昆虫在沟壑里筑下爱巢,产下幸福的结晶。自然界无数渺小的生命在这里繁衍生息,将这里当成巨大的国度和幸福的乐土。当然还有秘密,历史风云的秘密以年轮的形式藏进树的木质最深处;还有一场又一场的战争、硝烟、鲜血、眼泪、贸易、爱情、骨肉离散……人间的悲欢离合,世事的冷暖炎凉,也都被榕树庞大的根系吸纳,埋藏进树的心里,千秋万载,厚泽载物,悲悯慈祥。“涨海声中万国商。”“涨海”是古代对中国南海的称呼,作为“涨海”中的一个岛,海南岛见证了这浩瀚水路上的舟楫横渡、桅樯帆影。南海上的风一场场吹去,潮汐涌动,时光更迭,亘古不变的,唯有这遍布的老榕树,大气、沉稳、睿智,迎接着朝阳,静待着新生。也许穷尽一生,也未必能够完全解读全海南的树。树的生命仿佛永恒,永远不会出现风拂枯叶、寒鸦鸣木的凋敝景象。叶片的循环是在悄悄中进行的,④一片叶子落下,一片叶子又接续着长出,是一场又一场生命的接力,此岸即是彼岸。它们生长着,坚韧执着。海南岛的树,是有心眼的树。在无尽的生命中从没有停止过思想,不管是高大的还是矮小的,不管是坚硬的还是柔软的。(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三段总述作者对海南的树的感受与思考,领起下文对三种树的描写。“有心眼”一语似贬实褒,蕴含着作者的情感。B.作者将椰子树放在首位,是因为它在海南最常见,是海南的象征,更因为它最“有心眼”能够解救作者的困顿与迷惑。C.“仿佛是从远古神话里走出来的大树”突出了榕树的高大、古老、沧桑,“哲人一般”生动地表现出榕树的“沉稳”“睿智”。D.文章以“有心眼的树”为题,并以之为线索,通过描写海南岛的三种树来表达作者从中获得的启示与感悟,寄寓了深刻哲理。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中,“满目”极言海南的树多而密,“击中”形容树给“我”的内心带来了极大震撼。B.句子②揭示“秀”木的运命,从反面表现椰子树不惧强劲台风、不被台风摧折的勇气与力量。C.句子③介绍三角梅是海南的省花,却不点明究竟是什么原因,给人留下回味与思考的空间。D.句子④体现了作者由叶子生长坠落引发的思索:生命如同接力,无休无止,生与死没有什么区别。8.画波浪线的段落是如何描写三角梅的?请简要分析。(4分)9.作者说:“世界上所有树的哲学,就是人的哲学。”请结合全文,分别说说文中所写三种树蕴含了哪些“人的哲学”。(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李光弼讨史思明,师于野水渡,既夕还军,留其卒一千人。谓雍颢曰:“贼将高晖、李日越,皆万人敌也。思明必使一人劫我。我且去之,子领卒待贼于此。至勿与战,降则俱来。”其日,思明召日越曰:“李君引兵至野水,此成擒也。汝以铁骑宵济,为我取之。”命曰:“必获李君,不然无归!”日越引骑五百,晨压颢军。颢阻濠休卒,吟啸相视。日越怪之,问曰:“太尉在乎?”曰:“夜去矣。”“兵几何?”曰:“千人。”“将谓谁?”曰:“雍颢也。”日越沉吟久,谓其下曰:“我受命必得李君今获题不塞此望必见害。不如降之。”遂请降。颢与之俱至。光弼又尝伏军守河阳,与史思明相持经年。思明有战马千匹,每日洗马于河南,以示其多。光弼乃于诸营检获牝马五百匹,待思明马至水际,尽驱出之。有驹絷于城中,群牝嘶鸣,无复间断。思明战马,悉浮渡河,光弼尽驱入营。思明至偃师,光弼令将士赴河阳,独以麾下五百余骑为殿军,当石桥路,秉烛徐行,贼不敢逼。乙夜达城。迟明,思明悉众来攻,诸将决死而战,杀贼万余众,生擒八十人,器械粮储万计,擒其大将徐璜、李秦。思明大惧,退筑城以相拒。光弼将战,谓左右曰:“凡战危事,胜负击之。光弼位为三公,不可死于贼手。事之不捷,誓投于河。”适城上见河稍远,恐或急事难至,遂置剑于靴中,有必死之志。及是战胜,于城西西望拜舞,三军感动。(节选自《太平广记·将帅》)材料二:光弼用兵,谋定而后战,能以少覆众。治师训整,天下服其威名,军中指顾,诸将不敢仰视。初,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而战功推为中兴第一。其代子仪朔方也,士卒、麾帜无所更,而光弼一号令之,气色乃益精明云。(节选自张预《十七史百将传·卷十》)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我受命A必得B李君C今获D颢E不塞F此G望H必见害。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怪,以……为怪,意动用法。与《师说》中“其可怪也欤”的“怪”用法不同。B.洗马,指洗刷战马,“除臣洗马”的“洗马”为太子的侍从官,两者意思不同。C.适,指往、到,与《孔雀东南飞》中“始适还家门”的“适”意思相同。D.三军,周制,诸侯大国统率大军,每一军共一万二千五百人。文中泛指军队。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光弼在撤军前留下一千士兵给雍颢,并告诫他敌军来劫时不要和他们交战;敌将李日越到来了解情况后,自感无法完成任务,于是投降。B.李光弼在河阳与史思明对峙时,从军营里挑出五百匹母马,将其赶到河边,而将马驹拴在城里。母马不断嘶叫,从而将敌方战马吸引过来。C.李光弼曾对左右说,战争危险且胜负难料,自己位居三公,不能落入敌手,如战事不利定会投河,后发现距河较远,便在靴子里放了一把短剑。D.李光弼用兵,先谋后战,能以少胜多。他治军严整,威震天下,在军中发号施令,各位将领不敢仰视他;曾名列郭子仪之前,被称为“李郭”。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李君引兵至野水,此成擒也。汝以铁骑宵济,为我取之。(4分)(2)士卒、麾帜无所更,而光弼一号令之,气色乃益精明云。(4分)14.材料二说李光弼“战功推为中兴第一”。请结合材料一,说说他有哪些战功。(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5~16题。舟中对月书情·皇甫访不识别家久,但看明月辉。关山一以鉴,驿路远相违。影落吴云尽,凉生楚树微。天边有乌鹊,思与共南飞。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点明诗人宦游者身份:离别日久,已不认识家乡;只看见明月一次次洒下清辉。B.颔联形象地表达出舟行感受;“关山”“驿路”为离别诗中常见意象,暗含思乡之情。C.颈联描绘诗人在舟中所见大江两岸的景致,寓情于景,抒发了作者奔波旅途的感受。D.诗题为“舟中对月书情”,内容围绕“舟”“月”“情”来叙事、写景、抒情,情景交融。16.本诗尾联与曹操《短歌行》中均写到“乌鹊”,两者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为了让弟子们畅谈志向,一开始便说出“,”这两句话,以此打消他们的思想顾虑。(2)王维的《山居秋暝》中运用反衬手法,以声音和动态来表现山的幽静的两句诗是“,”。(3)设问手法能引人思考,起到强调作用,有助于增强表达效果,因而在古诗词中被广泛使用,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高温说来就来,来了,不持续个八九十天,不烤得大地“滋滋”地冒油,不晒得你“啪啪”地流汗,它是不会离开的。夏天的风也是热“呼呼”的,无论①,还是微风习习,都火辣辣的,热情得不得了,扑面而来,无处可躲。冬天的风是“冽冽”的,秋天的风是“簌簌”的,春天的风是“嘤嘤”的,唯夏天的风是②的,反复无常的,它时而是“匍匐”的,时而又是“飕飕”的,时而是“嗷嗷”的,时而又是“嘶嘶”的,不甘寂寞,动静很大。夏天固然是最炎热的季节,却也是生命力最旺盛的季节。你到乡村去,能听到水稻“噼啪”拔节的声音,鱼儿溯流而上“哧溜哧溜”的跳跃声,鸭子们回家路上“嘎嘎”的叫唤声,孩子们“扑通扑通”跳进池塘的欢快声,以及在庄稼地里挥汗如雨的农民,他的汗珠砸到泥土里“滴滴答答”的声音,这是最值得尊敬的一种夏天的声音,你在土地上听到的劳动者每一滴汗水滴下来的声音,都是这个季节最美妙的音符。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19.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拟声词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5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雪崩是山坡地表冰雪的迁移过程。当积雪内部的内聚力抗拒不了它所受到的重力作用时,便向下滑动,引起大量雪体崩塌,这就是雪崩。雪崩是塑造山地地形、地貌的原动力之一,具有潜在性、突发性、难以预测性、破坏力大,为一种积雪山区的严重自然灾害。尽管雪崩往往是突然发生的,①;大多数雪崩发生在降雪量很大的时候,尤其是暴风雪天气前后。这时的雪非常松软、黏合力较小,一旦其中的一小块被破坏,剩下的积雪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产生连锁反应,飞速下滑。在气温升高时,也容易发生雪崩。此时,②,雪水一滴滴渗入雪层深处,让原本结实的雪变得松散起来,大大降低了积雪之间的内聚力和抗断强度,使雪层之间很容易产生滑动。特别要注意的是,雪崩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是可以重复出现的,也就是说,如果某地发生了雪崩,可能在不久后,③。这一切都取决于山坡的地形特点和某些气候因素。通常情况下,雪崩的严重性取决于雪的体积、气温、山坡走向,尤其是坡度。20.下列句子中的“所”与文中加点的“所”,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小学校便是他的家庭之外的唯一的工作与游息之所。B.散文是一种轻灵、自由的文体,为我国历代文人墨客所喜爱。C.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D.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实践论》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正所谓“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参考答案1.D【解析】曲解文意。“独立的”错误,材料二说的是“不是……附庸”;“达到三种不同境界”不正确,材料二说的是“这三重属性在文章中的显现程度……决定了文艺评论的不同境界”。2.A【解析】B项,是否专业、关键在于……不合文意。材料二只是说“好的文艺评论首先是一篇优美的论说文章“:‘表现形式是否‘有意味’”也不合文意。材料二说的是“表现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C项:“评论文章中不需要涉及被评论作品的作者情况”的说法过于绝对。D项:“主要功能”的说法于文无据。材料二中说文艺批评要“对各种不良文艺作品、现象、思潮敢于表明态度和立场”,但没有提及“抨击不良文艺作品、现象、思潮”是其“主要功能”。3.C【解析】“材料一……采用了并列式结构,从文艺批评与文艺创作两个方面展开“分析不正确。材料-一主要论述的是文艺批评,对文艺创作只是一带面过,因而不是并列式结构。4.①材料一立足于文艺批评的属性,羞重论述“人民性”所蕴含的丰富意义以及如何坚持文艺批评的人民性。②材料二立足于如何写作文艺评论文章,若重阐述一篇好的文艺评论文章所应具有的三重属性:(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5.①运用“美学的”和“历史的”的观点,结合《祝福》的具体内容,发掘其在人物塑造、环境描写、主题开掘等方面丰富的审美价值,结合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揭示封建扎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凸显其历史价值。②坚持人民性,联系《祝福》的写作背景;分析封建社会礼教下底层女子的悲惨命运,注重发挥其理论阐释功能、文化传播功能和社会引导功能。(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6.B【解析】“因为它最‘有心眼’”于文无据。7.D【解析】“生与死没有什么区别”分析错误。原文中“此岸即是彼岸”指的是从生到死是一个循环,旧的生命虽然结束,但新的生命又诞生了。8.①运用排比、比拟、比喻等修辞手法,从正面描写三角每“肆无忌惮地生长、盛开”,生机勃勃,色彩鲜艳。②借助人的感受与联想,从侧面衬托三角梅活力四射,自由弃放。(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9.①学子树:高高在上却毫不炫耀,默默发展壮大自己,勇于面对推折,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②三角梅:外表艳丽但内心纯净秀美、雅致温润、充满生机与活力,敢于接受挑战,勇于证明和展现自己。③榕树:雍容、大气、沉稳、睿智,厚泽载物,悲悯慈祥,富有包容和奉献精神。(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10.CE.H【解析】原句标点:我受命必得李君,今获额,不塞此望,必见害。11.C【解析】加点的“适”指往、到,“始适还家门”的“适”意为出嫁。A项,“其可怪也欤”的“怪”意为奇怪、诧异。12.D【解析】“名列郭子仪之前”不正确,原文为“与郭子仪齐名”:13.(1)李光弼已带领军队抵达野水渡,此次必定能抓到他。你率精锐骑兵连夜渡河,皆我抓住他。(“引”“济”各1分,句意2分)(2)士兵、旗帜没有任何改变,但李光弼一号令他们,景象就更加鲜明。(“更”“气色”各1分。句意2分)14.①正确谋划,降服史思明部将李日越;②设计存获敌军战马千匹;③在河阳大败史思明军队,(每点Ⅰ分,意思对即可!15.A【解析】“离别日久,已不认识家乡”理解错误。“不识别家久”意为不记得离开家乡多久了。“识”是记的意思。16.①本诗尾联说,诗人看到天边的乌鹊,想和它一起南飞。乌鹊尚旦可以南飞,而自己却不得不北去,从而委超地抒发了宦游在外身不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