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数字化设计与制造 课件 项目4 游戏手柄_第1页
三维数字化设计与制造 课件 项目4 游戏手柄_第2页
三维数字化设计与制造 课件 项目4 游戏手柄_第3页
三维数字化设计与制造 课件 项目4 游戏手柄_第4页
三维数字化设计与制造 课件 项目4 游戏手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维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任务1数据采集目录4.1.1扫描设备14.1.2标定24.1.3贴标识点34.1.4扫描4扫描设备:Win3DD单目三维扫描仪Win3DD系列产品是北京三维天下公司2012年推出的三维扫描仪,在延续经典的双目系列技术优势的基础上,对外观设计、软件功能和附件配置等均进行大幅提升,除具有高精度外,还具有易学、易用等特点,如图2‑2、图2‑3所示。图2‑2软件界面图2‑3扫描设备及标定板4.1.1扫描设备4.1.2标定标定板上一共有99个点,其中有5个大点,大点在标定过程中起定位作用,如图2‑4所示。图2‑4标定板将标定板放至扫描区域内,如图2‑5所示。图2‑5将标定板放至扫描区域内投影至标定板上的黑色垂直线,需与电脑软件中白色垂直线对齐,如图2‑6所示。图2‑6两条垂直线需对齐通过摇动手柄进行位置调整,直至软件中显示两条直线重合。调整完成后需将其锁紧(注意:后续每次调整完都需锁紧),如图2‑7所示。图2‑7进行位置调整再调整标定板的位置。使垂直线贯穿4个大点,如图2‑8所示。图2‑8调整标定板的位置位置摆放完成后,点击软件中的【标定操作】按钮,进行扫描。在扫描过程中,需注意不能有物体遮挡住扫描光源,如图2-9所示。图2‑9点击【标定操作】进行第一次扫描扫描过后,屏幕上会显示扫描结果。左图为扫描结果,绿色的点表示圆心。每次扫描需超过88个,才能认定为有效扫描,如图2‑10所示。图2‑10扫描结果松开锁紧处,记住手柄的位置,转动手柄3圈,使其向上移动。调整后,十字线可能会有位置的移动。重新调整标定板的位置,使十字线贯穿大点(后续每次调整均需十字线贯穿大点后再点击【标定操作】)。完成后,点击【标定操作】。电脑屏幕左侧会显示标定成功,如图2‑11所示。图211调整后,进行第二次扫描松开锁紧处,转动手柄6圈,使其向下移动。再次调整标定板的位置,使十字线贯穿大点。点击【标定操作】,如图2‑12所示。图2‑12第三次扫描转动手柄3圈,使其向上移动,调整至最初位置。旋转标定板90°,用海绵垫块垫高左上角,同样使十字线贯穿大点。点击【标定操作】,如图2‑13所示。图2‑13第四次扫描完成后,每逆时针旋转标定板90°,点击一次【标定操作】进行扫描。共重复操作2次,如图2‑14所示。图2‑14第五、六次扫描再次将标定板旋转90°,回到初始位置,将海绵垫块垫在标定板的右侧。调整后,点击【标定操作】,如图2‑15所示。图2‑15第七次扫描完成后,每逆时针旋转标定板90°,点击一次【标定操作】进行扫描。共重复操作3次,如图2‑16所示。图2‑16第八、九、十次扫描至此,共完成10次扫描,屏幕右侧显示【标定成功】,并在下方有精度显示。如提示标定标定完,如图2‑17所示。图2‑17标定完成4.1.3贴标识点为完整地扫描一个三维的物体,通常需要将被扫描物体表面贴上标志点,要求标志点粘贴牢固、平整。贴点前,需喷涂显影剂以增强扫描效果。根据零件,选择内径为3mm的标识点,如图2‑18所示。图2‑18内径为3mm的标志点另外,在粘贴标志点时应注意:①贴点尽可能随意一些。避免人为分组,如图2‑19所示。图2‑19(错误)人为分组标识点②避免贴成直线或等边、等腰三角形,如图2‑20所示。图2‑20(错误)标识点贴成直线③尽可能不要贴在面与面的交接处。尽量贴在平坦处,如图2‑21所示。图2‑21贴点需避免交接处④为保证扫描质量,在扫描转盘上也需要贴上相应的标识点,如图2‑22所示。图

2‑22在转盘上贴点在正式贴点前,应将零件表面的显影剂用棉签插试便于贴点,如图2‑23所示。图2‑23用棉签擦拭便于贴点擦拭出合适贴点位置后,进行贴点,如图2‑24所示。图2‑24贴点中背面同样需要扫描,因此也需贴上标识点,如图2‑25所示。图2‑25背面贴点4.1.4扫描为防止零件在扫描过程中零件与转盘有相对位移,可用橡皮泥进行固定。如发生相对位移,扫描出的数据会出现分层现象,导致扫描进度下降,甚至不能使用该扫描文件。新建工程,可命名为“游戏手柄1”(可自由命名,但为区分扫描内容,建议命名与扫描件相关),如图2‑26所示。图2‑26新建工程调整转盘,将零件对准扫描仪,点击【扫描操作】

,进行第一次扫描,如图2-27所示。图2‑27第一次扫描结果旋转转盘,再次点击【扫描操作】进行扫描。转动过程中,需轻转转盘,防止零件位置发生变化。直至扫描出大致轮廓,进行观察。观察数据发现,整个正大面数据已经完全扫描。周边数据完整即可,与背面手动拼合时需采用,如图2‑28所示。图2‑28反复扫描观察结果确保数据无缺损后,进行保存,如图2‑29所示。图2‑29保存游戏手柄正面翻转游戏手柄,取下之前粘的橡皮泥,再选择合适的位置进行固定,需选择结实处,避免零件活动处对扫描数据结果产生影响,如游戏手柄的摇杆就非合适的固定位置,如图2‑30所示。图2‑30(错误位置)固定时避免晃动处同样,新建一个工程,起名:“游戏手柄2”。旋转转盘,选择标识点较多的面进行第一次扫描,如图2‑31所示。图2‑31背面第一次扫描与之前正面的扫描方式相同,旋转转盘进行多次扫描,直至背面数据完整,周边数据完全,如图2‑32所示。图2‑32背面多次扫描将所得数据保存为“游戏手柄2”,至此完成游戏手柄数据的扫描。共2份点数据文件,如图2‑33所示。图2‑33扫描完成保存数据《三维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感谢聆听《三维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任务2数据处理目录4.2.1手动拼合点数据14.2.2数据封装24.2.1手动拼合点数据处理软件:GeomagicWrap导入采集的点数据,“游戏手柄1.asc”和“游戏手柄2.asc”,如图2‑34所示。图2‑34导入点数据先处理点云,留下所需数据。为便于观察,先进行着色处理,如图2‑35所示。图

2‑35着色点先隐藏游戏手柄2,对游戏手柄1的点数据进行处理,如图2‑36所示。图2‑36隐藏游戏手柄2点数据通过【非连接项】功能,将外部点优先去除。点击【确定】后,按Delete键或点击软件中的【删除】按钮

,将选中的红色点数据删除,如图237所示。图2-37删除外部点接下来,可通过按住鼠标左键,进行手动选取需去除部分,按Delete键进行删除,如图2‑38所示。图2‑38手动选取需去除点与正面相同,同样的方法处理游戏手柄背面的点数据,如图2‑39所示。图2‑39游戏手柄背面点数据处理后选中2份点云数据,通过【对齐】

【手动注册】命令进行拼合,如图2‑40所示。图2‑40手动注册命令模式选择【n点注册】,定义集合中,固定选择游戏手柄1,浮动选择游戏手柄2。利用两份点云数据的公共部分,在两边分别选择3个点,需距离较远且为在手柄模型上接近的点,如图2‑41所示。图2‑41选择3个点进行拼合可在模拟区观察是否为所期望的形式。如果为预期效果,则点击【确定】,如图2‑42所示。图2‑42选择3个点进行拼合点击【全局注册】,再次进行处理,如图2‑43所示。图2‑43全局注册4.2.2数据封装点击【封装】

,按钮进行封装,如图2-44所示。图2‑44封装可通过【合并】命令将片体合并,如图2‑45所示。图2‑45合并片体可通过【网格医生】进行自动修复,如图2‑46所示。图2‑46网格医生自动修复通过【填充单个孔】命令,将孔补全。补单个孔时鼠标点击绿色边框的孔即可,找不到时可点击【下一个】,快速跳转至下一个孔。直至填充完成较为直观的破孔,如图2‑47、图2‑48所示。图2‑47填充孔图2‑48填充孔后如三角面片数量较多,可通过【简化】命令,输入想要稀释到的百分比数量进行稀释,如图2‑49所示。图2‑49减少面片数量孔填充后,观察发现表面瑕疵较多。可通过【松弛】

命令,参数可根据自身需求进行调整,点击【应用】对面片进行处理,如图2-50所示。图2‑50松弛优化后将所生产的三角面片,保存成STL文件,作为在UG中逆向的基础。建议英文命名存于英文路径,如图2‑51所示。图2‑51保存成stl文件如果后续导入UG中,出现错误提示“文件中解析错误”,可能的原因:导出或导入时的路径中有中文或命名为中文。《三维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感谢聆听《三维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任务3游戏手柄逆向造型注意:在后续测量平面与导入小平面体的距离时,可采用的方法:启用捕捉点中,不勾选【在平面上的点】选择逆向时创建的面,再勾选【在平面上的点】选择导入小平面体上的点,如图2‑52所示。图2‑52测量距离的一种方法目录4.3.1确定坐标14.3.2铺面24.3.3绘制游戏手柄大致形状34.3.4绘制细节特征44.3.1确定坐标1.导入游戏手柄STL文件,如图2‑53所示。图2‑53导入stl文件2.该零件的主体结构为对称,首先需确定坐标及镜像面,如图2‑54所示。图2‑54观察零件3.通过【基本曲线】中的直线,勾选【无界】(屏幕界面多大线就多长),通过【点构造器】,类型选择【点在面上】,在合适处选择两点,完成直线的创建。同样的方法绘制一条竖的直线。并通过【扫掠】命令形成面。可以通过测量距离进行分析,如图2‑55所示。图2‑55创建面4.通过【定向】命令,选择3个大概成直角的点进行坐标的定位。至此,Z轴方向确定完成,如图2‑56所示。图2‑56确定Z轴方向5.接下来需确定XY方向。一般选择左右两圆圆心的连线来进行确定,如图2‑57所示。图2‑57需确定XY方向6.通过【基本曲线】中的【圆弧】命令,勾选【整圆】,再通过【点构造器】,类型选择【点在面上】,根据实物想象,大致选择在圆角的根部的3个点。绘制左右两边的两个圆,如图2‑58所示。图

2‑58绘制两个圆7.通过【基本曲线】中的【直线】命令,选择两圆心进行直线的绘制。并将直线投影至Z轴的平面上。建议在设置中将输入曲线隐藏,便于新手辨别哪条曲线为新生成的曲线,如图2‑59所示。图2‑59绘制直线并投影8.通过【定向】命令,选择坐标X轴,再选择投影的直线,完成X轴的初步定向,如图2‑60所示。图2‑60X轴初步定向9.初步坐标确定后,根据个人习惯,可在原点创建一个小方块或者保存坐标系,防止坐标丢失,如图2‑61所示。图2‑61创建方块4.3.2铺面1.通过【插入】

【基准/点】【点】命令,选择【点在面上】,在面上合适处选择点,注意避免圆角处,如图2‑62所示。图2‑62创建点2.选择所创建的点,在任意一点上右键,选择【新建组】(此处为10.0版本与之前版本区别处需特别注意),如图2‑63所示。图2‑63创建组3.通过【拟合曲面】命令,选择组中的任意一点进行曲面创建。如效果不理想,可通过修改【参数化】中的内容进行大致调整。需注意,阶次越大,其光顺性就会越差。可通过【面分析】进行观察,并通过【扩大】命令将面适当扩大,如图2‑64所示。图

2‑64拟合曲面4.通过【基本曲线】中的【圆弧】命令,先绘制两段圆弧,再分别以这两个圆弧的两个端点作为起点和终点,并在大致成一条直线处作为圆弧的另一点绘制圆弧。利用【通过曲线网格】命令,如图2‑65所示。图2‑65创建曲面并扩大5.通过【基本曲线】中的【圆弧】命令,创建两段圆弧,通过【扫掠】命令扫掠并扩大,如图2‑66所示。图2‑66创建曲面并扩大6.再次采用【拟合曲面】命令进行拟合,具体操作课参考之前拟合曲面时的操作,并适当扩大,如图2‑67所示。图2‑67拟合曲面7.通过【基本曲线】中的【圆弧】功能,绘制4段圆弧,再利用【通过曲线网格】命令创建曲面,并适当扩大,如图2‑68所示。图2‑68创建曲面并扩大8.创建点后,通过【拟合曲面】命令拟合曲面,并扩大。如不理想,也可通过【X型】命令进行调整,如图2‑69所示。图2‑69创建曲面9.通过【扩大】命令将曲面扩大,并通过【X型】命令进行逐渐调整,如图2‑70所示。图2‑70扩大曲面并调整10.通过【基本曲线】中的【圆弧】功能,绘制4段圆弧,再利用【通过曲线网格】命令创建曲面,并适当扩大,如图2‑71所示。图2‑71创建曲面11.通过【基本曲线】中的【圆弧】功能,绘制4段圆弧,再利用【通过曲线网格】命令创建曲面,并适当扩大。然后采用【X型】命令进行调整,如图2‑72所示。图2‑72创建曲面12.创建点后,通过【拟合曲面】命令拟合曲面,并扩大。如不理想,也可通过【X型】命令进行调整,如图2‑73所示。图2‑73创建曲面13.通过【基本曲线】中的【圆弧】功能,绘制4段圆弧,再利用【通过曲线网格】命令创建曲面,并适当扩大。如不理想,也可通过【X型】命令进行调整,如图2‑74所示。图2‑74创建曲面14.通过【基本曲线】中的【圆弧】功能,绘制圆弧,并通过【规律延伸】命令进行拉伸,完成后将其进行扩大,如图2‑75所示。图2‑75创建曲面15.通过【基本曲线】中的【圆弧】功能,绘制4段圆弧,再利用【通过曲线网格】命令创建曲面,并适当扩大。如不理想,也可通过【X型】命令进行调整,如图2‑76所示。图2‑76创建曲面16.通过【扩大】命令将曲面扩大,并通过【X型】命令进行逐渐调整,如图2‑77所示。图2‑77创建曲面17.通过【基本曲线】中的【圆弧】功能,绘制圆弧,并通过【规律延伸】命令,将曲线进行拉伸,如图2‑78所示。图2‑78规律延伸18.至此,铺面阶段大致结束。通过【修剪体】命令将片体进行修剪,如图

2‑79所示。

图2‑79修剪面4.3.3绘制游戏手柄大致形状1.通过【变换】命令,将片体通过【XC-ZC平面】进行镜像复制。观察发现另一侧面有一些偏差,需对坐标系进行调整。分析后判断,需绕Y轴进行适当旋转坐标系,如图2‑80所示。图2‑80镜像面2.通过【定向】命令将坐标系进行旋转调整,直至测量数据大致符合要求。由于该产品为注塑件,在实际生产中可能会产生变形,因此大面较为贴合,部分面偏差在允许范围内即可。坐标调整后,重新镜像,并重新创建原点标记(创建方块或保存坐标),如图2‑81所示。图2‑81调整坐标后重新镜像3.接下来需对中间镜像拼接处进行处理,保证中间的光顺连接。通过【基本曲线】中的【直线】功能,创建一条过坐标原点且平行于Y轴的直线并拉伸成平面,如图2‑82所示。图2‑82创建平面4.通过【偏置曲面】命令,将平面进行左右两侧各偏置一定距离,如图2‑83所示。图2‑83偏置面5.利用偏置的面,对面进行修剪,如图2‑84所示。图2‑84修剪面6.通过【桥接曲线】命令,进行桥接,并利用【通过曲线网格】命令进行曲面创建。同样的方法完成其他面的创建,如图2‑85、图2‑86所示。图2‑85创建曲面图2‑86其他位置创建曲面7.至此,坐标已经完全确定。修剪一侧的面,仅保留一侧,完成后镜像至另一侧即可,如图2‑87所示。图2‑87修剪面8.通过【基本曲线】中的【圆弧】命令,绘制圆弧,并通过【规律延伸】命令进行拉伸,拔模角度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如图2‑88所示。图

2‑88规律延伸10.通过【面倒圆】命令进行倒圆角处理,并通过【修剪片体】命令进行修剪,如图2‑90所示。图2‑90面倒圆并修剪11.通过【修剪】片体命令进行修剪,如图2‑91所示。图

2‑91修剪片体12.通过【基本曲线】中的【圆弧】命令,绘制圆弧,并通过【规律延伸】命令进行拉伸,如图2‑92所示。图

2‑92规律延伸13.通过【桥接曲线】命令进行桥接。调整参数使其接近假面,如图2‑93所示。图2‑93桥接曲线14.利用【在面上偏置曲线】命令进行偏置,并将曲线桥接。利用【通过曲线网格】命令创建曲面,如图2‑94所示。图

2‑94创建曲面15.对面进行适当修剪及桥接后,利用【通过曲线网格】命令进行曲面创建,如图2‑95所示。图2‑95通过曲线网格16.通过【修剪片体】命令对多余的片体进行修剪,如图2‑96所示。图

2‑96修剪片体17.通过【基本曲线】中的圆弧功能,创建圆弧并通过【规律延伸】命令进行拉伸,如图2‑97所示。图2‑97创建片体18.通过【桥接曲线】进行桥接,适当修剪后,利用【通过曲线网格】命令创建曲面,如图2‑98所示。图2‑98创建曲面19.其他部位的方法与之前步骤相似,通过【桥接曲线】、【通过曲线网格】等命令,最终完成游戏手柄半边片体的创建,如图2‑99所示。图2‑99创建曲面20.通过【缝合】命令将片体缝合成实体,如图

2‑100所示。

图2‑100缝合成实体4.3.4绘制细节特征1.通过【基本曲线】中的【圆弧】功能,创建整圆,并进行【规律延伸】,完成后进行修剪,如图2‑101所示。图2‑101创建特征2.接下来绘制球,其直径可通过3点绘制整圆大致判断。通过【球】命令,以之前的圆心作为球心,向下移动一定距离直至合适位置,如图2‑102所示。图2‑102创建球3.创建中间圆型特征,如图2‑103所示。图2‑103创建圆台4.创建4个圆柱特征,并通过手柄表面偏置一定的距离作为修剪面进行修剪。再进行拔模及倒圆角处理,如图2‑104所示。图2‑104创建按钮特征5.继续进行细节特征的创建,直至完成所有的特征的创建,如图2‑105所示。图2‑105游戏手柄6.对模型进行倒圆角处理。完成游戏手柄逆向建模,如图2‑106所示。图2‑106倒圆角《三维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感谢聆听《三维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任务4游戏手柄CAM过程目

录4.4.1工艺分析14.4.2模型前处理24.4.3进入加工模块前准备工作34.4.4CAM准备44.4.5反面开粗54.4.6反面中光6目

录4.4.7反面精光74.4.8正面几何体设置84.4.9正面开粗94.4.10正面整体中光104.4.11正面精光114.4.12仿真加工124.4.1工艺分析该零件计划采用手板模。正反面镂空后,接缝处进行打磨后完成。由于下半部分余量较大,为保证加工刚性,先加工游戏手柄反面部分,如图2107所示。图2107加工方案4.4.2模型前处理1.导入游戏手柄模型,如图2‑108所示。图2‑108导入模型2.根据实际加工情况,选择游戏手柄主体作为加工对象,如图2‑109所示。图2‑109合并3.可将模型颜色改为灰色,便于后期刀路轨迹的观察,如图

2‑110所示。

图2‑110更改模型颜色4.接下来需将坐标系放正,初始模型中的黄色小方块为之前的逆向建模坐标基础,可根据其进行基本坐标系的创建,也可根据个人习惯进行创建,并将模型移动至绝对坐标系,如图2‑111所示。图2‑111移动至绝对坐标4.4.3进入加工模块前准备工作分析该工件,加工方案采用三轴开粗,局部特征进行五轴加工以减少加工时间。三轴开粗先加工游戏手柄底部,开粗后翻面再进行正面开粗。1.通过【创建方块】命令,选择游戏手柄进行毛坯创建。考虑开粗刀具的直径以及余量留出5mm左右,设置间隙值为25mm。由于上下两面不需要留太多距离,仅保留5mm即可,通过【偏置面】命令将上下面向内偏置20mm。完成毛坯创建,如图2‑112、图2‑113所示。图2‑112创建方块图2‑113偏置面2.通过【分析】

【斜率】进行分析,进行观察,判断分型面的大致位置。完成后可将其改为【带边着色】模式更换成原先的样式,如图2‑114所示。图2‑114斜率3.通过【拉伸】命令将边缘进行拉伸,拉伸长度可以适当加大,保证其超过毛坯。由于该工件为对称件,完成一般后,通过【变换】命令将其镜像至另一侧,并通过【缝合】命令进行缝合,如图2‑115所示。图2115创建分型面4.完成后,可通过【检查几何体】命令对片体进行检查,如图2‑116所示。图2‑116检查几何体4.4.4CAM准备1.点击【启动】

【加工】进入加工模块,如图2‑117所示。图2‑117进入加工模块2.首先进行坐标系的设置,双击几何视图中的MCS(下图已经重命名表示为反面),通过点击【CSYS对话框】

【点对话框】,类型选择【两点之间】,选择坯料中心作为原点,并适当调整坐标各轴方向。安全距离设置为距离底面50mm,如图2‑118所示。图2‑118MCS设置3.双击【WORKPIECE】进行设置,指定部件以及毛坯,如图2‑119图2‑120、图2‑120所示。图

2‑119指定部件图

2‑120指定毛坯4.在【程序顺序视图】中插入正面反面两个程序组,如图2‑121所示。图2‑121程序组4.4.5反面开粗1.设置检查体。需切换到【建模】模块,将片体通过【移动对象】命令向下移动3.3mm(改值可根据情况大致调整,留0.3mm左右开粗余量),如图2‑122所示。图2‑122移动片体作为检查体2.点击【创建工序】,工序类型选择【mill_contour】,子类型选择【型腔铣】,如图2‑123所示。程序:PROGRAM_F

使用刀具:NONE(无,需后续创建)使用几何体:WORKPIECE-F

使用方法:METHOD图2‑123创建型腔铣工序3.指定移动后的片体为检查体,如图2‑124所示。图2124设置检查体4.创建D20R0.8刀具。刀具直径20,圆角半径0.8。其他参数保持不变,如图2‑125所示。图2‑125创建D20R0.8刀具5.接下来进行刀轨设置。切削模式设置为【跟随周边】,平面直径百分比设置为70(一般不超过75),最大距离设为0.5(钢件一般为0.3-0.5),如图2‑126所示。图2‑126刀轨设置切削参数。切削顺序为【深度优先】,刀路方向为向外,勾选【岛清根】,方法为自动。余量设为0.3,如图2‑127所示。图2‑127切削参数非切削移动。进刀类型【沿形状斜进刀】,斜坡角设为3,高度设为1,最小斜面长度设为10(保证凹坑处也会进行加工),开放区域进刀类型为【与封闭区域相同】。退刀类型为【抬刀】,高度为3mm。在【快移/快速】中,区域之间与区域内选择毛坯平面3mm。其他参数保持不变,如图2‑128所示。图2‑128非切削移动进给率和速度。主轴速度:2000r/min。进给率:3000。其它参数可取默认值。输入后点击主轴转速后的【基于此值计算进给和速度】,如图2‑129所示。图2‑129非切削移动6.参数设置完成后,点击【生成】按钮生成刀轨。观察刀轨发现外部有刀轨,需进行修剪,如图2‑130所示。图2‑130观察刀轨7.对程序进行重新编辑。指定修剪边界,勾选定制边界数据中的【余量】,设为14。重新生成刀轨,并进行仿真加工,如图2‑131所示。图

2‑131重新生成刀轨8.因初次加工后,拐角处可能会加工不到,需再创建一个工序,进行二次补开粗。点击【创建工序】,工序类型选择【mill_contour】,子类型选择【拐角粗加工】,如图2‑132所示。

程序:PROGRAM_F

使用刀具:NONE(无,需后续创建)

使用几何体:WORKPIECE-F

使用方法:METHOD图2‑132拐角粗加工9.检查体的设置与初次开粗相同。创建一把D8的平刀。参考刀具选择之前的刀具(用于确定加工范围),如图2‑133所示。图2‑133创建D8刀具及设置参考刀具10.角度设为45,平面直径百分比设为50,最大距离设为0.3,如图2‑134所示。图2‑134刀轨设置11.切削参数。余量设为0.3。其余参数保持默认,如图2‑135所示。图2‑135切削参数进给率和速度。主轴速度:3500r/min。进给率:2000。输入后点击主轴转速后的【基于此值计算进给和速度】,如图2‑136所示。图2‑136非切削移动12.参数设置完成后,点击【生成】按钮生成刀轨。观察刀轨发现有部分刀轨不需要,需进行修剪,如图2‑137所示。图2‑137观察刀轨13.重新修改刀轨。指定修剪边界,修剪侧选择【内部】,点几个点形成修剪边界,将需要修剪的刀轨包裹在内即可。设置时特别需注意WCS坐标方向,修剪边界将在XC-YC平面创建。重新生成刀轨,可以观察到刀轨已经完成修剪,如图2‑138所示。图2‑138指定修剪边界后重新生成刀轨4.4.6反面中光1.点击【创建工序】,工序类型选择【mill_contour】,子类型选择【区域轮廓铣】,如图2‑139所示。程序:PROGRAM_F

使用刀具:NONE(无,需后续创建)使用几何体:WORKPIECE-F

使用方法:METHOD图2‑139创建型腔铣工序2.检查体与之前相同。指定切削区域,如图

2‑140所示。

图2‑140指定切削区域3.创建R3球刀。刀具直径20,圆角半径0.8。其他参数保持不变,如图2‑141所示。图2141创建直径6mm球刀4.切削参数设置。【策略】中,剖切角为【指定】,与XC的夹角为45。在边上延伸距离为0.5mm。【余量】设置0.2mm,内外公差改为0.01。【更多】中勾选【优化刀轨】。【安全设置】中过切时设为【跳过】,检查安全距离设为1mm,如图2‑142所示。图2‑142切削参数非切削移动。进刀半径设为20,如图2‑143所示。图

2‑143非切削移动进给率和速度。主轴速度:6500r/min。进给率:1500。输入后点击主轴转速后的【基于此值计算进给和速度】,如图2‑144所示。图2‑144进给率和速度5.参数设置完成后,点击【生成】按钮生成刀轨。观察刀轨,如图2‑145所示。图2‑145观察刀轨6.观察刀轨合适后,重新编辑刀轨,设置驱动方法。点击【编辑】按钮,将步距设为恒定0.3mm。其他参数保持不变,单击【生成】按钮重新生成刀轨,如图2‑146、图2‑147所示。图2‑146区域铣驱动方法图2‑147观察重新生成的刀轨7.观察刀轨发现,游戏手柄有个别位置没有加工,需添加刀轨进行加工,如图2‑148所示。图2‑148观察刀轨8.点击【创建工序】,工序类型选择【mill_contour】,子类型选择【流线】,如图2‑149所示。程序:PROGRAM_F

使用刀具:NONE(后续指定)使用几何体:WORKPIECE-F

使用方法:METHOD图2‑149创建型腔铣工序9.设置切削区域,如图2‑150所示。图

2‑150设置切削区域10.点击【驱动放下】下的【编辑】按钮。选择方法为【自动】,切削方式进行指定,该为从上到下。刀具位置设为【相切】,切削模式改为【往复】,步距数设为30。切削步长改为【公差】,如图2‑151所示。图2‑151流线驱动方法11.投影适量设为【垂直于驱动体】,刀具选择R3,刀轴选择【动态】倾斜一定角度,如图2‑152所示。图2‑152参数设置12.切削参数设置。【余量】设置0.2mm,内外公差改为0.01。【更多】中勾选【优化刀轨】,如图2‑153所示。图

2‑153切削参数非切削移动。保持默认。进给率和速度。主轴速度:6500r/min。进给率:1500。输入后点击主轴转速后的【基于此值计算进给和速度】,如图2‑154所示。图

2‑154进给率和速度13.参数设置完成后,点击【生成】按钮生成刀轨,如图2‑155所示。图

2‑155生成刀轨14.复制刚创建的流线刀轨,修改切削区域。检查其他参数设置是否正确,特别是流线驱动的切削方向。重新点击生成按钮生成刀轨,如图2‑156、图2‑157所示。图2‑156修改切削区域图2‑157生成刀轨15.返回【建模】模块,通过【拉伸】命令,拉伸模拟毛坯余量。用于检验是加工时是否会产生干涉,如图2‑158所示。图2‑158检验刀轨4.4.7反面精光1.在反面中光的基础上进行复制修改。选中后3个刀轨复制,选中程序,右键进行内部粘贴,如图2‑159所示。图2‑159复制刀轨2.首先设置区域轮廓铣。设置区域铣削驱动方法,步距设为恒定0.12,步距已应用设为【在部件上】,使刀轨更密实。与XC的夹角设为135,如图2‑160所示。图2‑160区域铣削驱动方法3.切削参数设置。【余量】设置0mm,内外公差设为0.01。其他参数保持不变,如图2‑161所示。图2‑161切削参数进给率和速度。主轴速度:6500r/min。进给率:1000。输入后点击主轴转速后的【基于此值计算进给和速度】,如图2‑162所示。图2‑162进给率和速度4.参数设置完成后,点击【生成】按钮生成刀轨,如图2‑163所示。图2‑163生成刀轨5.修改流线铣参数。流线驱动方法步距数设为50,内外公差设为0.01.。切削参数中的余量设为0。进给率设为1000,如图2‑164所示。图2‑164流线驱动方法6.修改完成后点击【生成】按钮进行刀轨生成。另一边的刀轨修改同理,如图2‑165所示。图2‑165流线驱动方法7.选中最后一个刀轨,右键,选择【工件】

【按颜色显示厚度】。观察最后铣削效果,如图2‑166所示。图2‑166按颜色显示厚度4.4.8正面几何体设置1.切换至【几何视图】,单击【创建几何体】,设置名字区分于正面。具体方法参考反面时的设置。注意需于反面设置时的方向均相反,如图2‑167所示。图2‑167创建几何体2.创建【WORKPIECE】,命名注意与反面区分,指定部件和毛坯,如图2‑168所示。图2‑168WORKPIECE3.打开初始分型面,将其向下移动3.3mm,如图2‑169所示。图2‑169移动对象4.4.9正面开粗1.选中反面开粗刀规,右键复制,在WORKPIECE-Z中进行【内部粘贴】,如图2‑170所示。图2‑170复制开粗刀轨2.双击刀轨或右键编辑,对刀轨进行编辑。检查体重新指定为新创建的检查体。修剪边界。取消勾选余量,如图2‑171所示。图2‑171修剪边界切削参数设置。刀路方向改为【向内】,如图2‑172所示。图

2‑172切削参数非切削移动设置。进刀类型改为【圆弧】,半径改为20刀具百分比,如图

2‑173所示。

图2‑173非切削移动3.其他参数与反面开粗时保持一致即可,点击【生成】按钮生成刀轨,如图2‑174所示。图2‑174生成刀轨4.接下来进行正面二次补开粗刀轨设置。选中之前创建的正面开粗刀轨进行复制,右键粘贴,如图2‑175所示。图2‑175复制刀轨5.对刀轨进行编辑。新建一把D6R0.5的刀具,如图2‑176所示。图2‑176创建D6R0.5刀具切削模式改为【跟随部件】,平面直径百分比设为50,最大距离设为0.3,如图2‑177所示。图2‑177刀轨设置中个别参数设置切削参数。在【空间范围】中,设置参考刀具为之前开粗的刀具,用于确定加工范围,如所示。重叠距离设为1,如图2‑178所示。图2‑178切削参数非切削移动。开放区域半径设为10刀具百分比,如图2‑179所示。图2‑179非切削移动进给率和速度。主轴速度:4500r/min。进给率:2000。输入后点击主轴转速后的【基于此值计算进给和速度】,如图2‑180所示。图2‑180进给率和速度6.其他参数保持不变,点击【生成】按钮生成刀轨,如图

2‑181所示。

图2‑181生成刀轨7.复制上面的刀轨再次进行开粗。新建一把D3R0.5的刀具。刀轨设置中的最大距离改为0.15。切削参数中将【空间范围】中的参考刀具改为D6R0.5的刀具。进给率改为6000,如图2‑182所示。图2‑182设置刀轨参数8.参数设置后,点击【生成】按钮生成刀轨,如图2‑183所示。图2‑183生成刀轨并观察9.再次复制刀轨。新建一把D1的刀具。刀轨设置中的最大距离改为0.1。切削参数中将【空间范围】中的参考刀具改为D3R0.5的刀具。进给率改为12000,进给率改为1000。其他参数保持不变,再次进行刀轨计算,如图2‑184所示。图2‑184开粗完成10.可以点击【WORKPIECE-Z】后点击【确认刀轨】后进行仿真加工。也可点击【按颜色显示厚度】进行观察,如图2‑185所示。图2‑185确认刀轨4.4.10正面整体中光1.复制反面中光的刀轨。在WORKPIECE-Z中进行内部粘贴,如图

2‑186所示。

图2‑186复制刀轨2.对刀轨参数进行编辑。检查体重新选择新创建的片体。切削区域进行重新指定。其他参数保持与反面时相同即可。点击【生成】按钮计算刀轨,如图2‑187、图2‑188所示。图2‑187切削区域图2‑188生成刀轨4.4.11正面精光手柄面精光1.点击【创建工序】,工序类型选择【mill_contour】,子类型选择【区域轮廓铣】,如图2‑189所示。程序:PROGRAM_Z

使用刀具:D6R0.5

使用几何体:WORKPIECE-Z

使用方法:METHOD图2‑189创建工序2.设置区域轮廓铣参数。指定切削区域,如图2‑190所示。图2‑190指定切削区域驱动方法设置。步距设为恒定0.12,步距已应用设为【在平面上】。与XC的夹角设为135,如图2‑191所示。图2‑191区域铣削驱动方法切削参数。余量设为0,公差设为0.01。更多中勾选优化刀轨,如图2‑192所示。图2‑192切削参数非切削移动。开放区域半径设为10刀具百分比,如图2‑193所示。图2‑193非切削移动进给率和速度。主轴速度:8000r/min。进给率:1000。输入后点击主轴转速后的【基于此值计算进给和速度】,如图2‑194所示。图2‑194进给率和速度3.参数设置后,点击【生成】按钮计算刀轨,如图2‑195所示。图2‑195生成刀轨前端侧壁精光1.点击【创建工序】,工序类型选择【mill_contour】,子类型选择【深度轮廓加工】,如图2‑196所示。程序:PROGRAM_Z

使用刀具:D6R0.5

使用几何体:WORKPIECE-Z

使用方法:METHOD图2‑196创建工序2.设置深度轮廓加工参数。指定切削区域,如图2‑197所示。图2‑197指定切削区域刀轨设置。最大距离设为0.1,如图2‑198所示。图2‑198参数设置切削层设置,如图

2‑199所示。(初次生成刀轨后出现跳刀,添加此步骤减少跳刀)

图2‑199切削层设置切削参数。切削方向选择【混合】,在边上延伸3mm。余量设为0,公差设为0.01。更多中勾选优化刀轨。连接中选择【直接对部件进刀】,如图2‑200所示。图2‑200切削参数3.参数设置完成后,点击【生成】按钮进行刀轨生成,如图2‑203所示。图

2‑203生成刀轨按钮上部曲面精光1.点击【创建工序】,工序类型选择【mill_contour】,子类型选择【区域轮廓铣】,如图2‑204所示。程序:PROGRAM_Z

使用刀具:D3R0.5

使用几何体:WORKPIECE-Z

使用方法:METHOD图2‑204创建工序2.为加快加工速度,按钮进行分个处理。设置区域轮廓加工参数。指定切削区域,如图2‑205所示。图

2‑205指定切削区域驱动方法设置。选择【跟随周边】、【向内】,步距改为恒定0.12,在平面上,如图2‑206所示。图

2‑206驱动方法刀轴设置。刀轴矢量指定按钮顶面的法向以及大致面的中心点,如图

2‑207所示。

图2‑207切削层设置切削参数。余量设为0,公差设为0.01。其余选择默认参数,如图2‑208所示。图2‑208切削参数非切削移动。开放区域半径设为10刀具百分比,如图

2‑209所示。

图2‑209非切削移动进给率和速度。主轴速度:15000r/min。进给率:1000。输入后点击主轴转速后的【基于此值计算进给和速度】,如图2‑210所示。图

2‑210进给率和速度3.单击【生成】按钮生成刀轨,如图2‑211所示。图2‑211生成刀轨4.复制刀轨,修改切削区域及刀轴,选择切削区域时选择顶面及圆角部分即可,避免跳刀。其他参数保持不变,点击【生成】按钮生成刀轨,完成其他按钮的刀轨设置,如图2‑212所示。图2‑212生成按钮刀轨5.中间部分将刀具改为直径2mm的球刀,修改切削区域及刀轴,其余参数保持不变,如图2‑213所示。图2‑213生成刀轨4.十字按钮上表面精光1.切换至建模模块,通过【扩大】命令创建上表面,如图2-214所示。图2‑214创建面2.点击【创建工序】,工序类型选择【mill_multi-axis】,子类型选择【可变轮廓铣】,如图2‑215所示。程序:PROGRAM_Z

使用刀具:R3

使用几何体:MCS-Z

使用方法:METHOD图2‑215创建工序3.设置可变轮廓铣参数。指定切削区域,如图2‑216所示。图2‑216指定切削区域驱动方法设置。选择【曲面】。指定驱动几何体、切削方向(一般选择X方向)、材料方向。步距数设为50。切削步长改为【公差】,如图2‑217所示。图2‑217驱动方法设置投影矢量设置。选择【垂直于驱动体】,如图2‑218所示。图2‑218投影矢量设置刀轴设置。轴设置为【相对于驱动体】,设置侧倾角为10。如不添加侧倾角,球头刀头部与切削区域接触,线速度较小,而添加侧倾角后刀具将存在一定角度,切削效果更好,如图2‑219、图2‑220所示。图2‑219刀轴设置图2‑220有无侧倾角对比切削参数。余量设为0,公差设为0.01,如图

2‑221所示。

图2‑221切削参数非切削移动。开放区域半径设为10刀具百分比,如图2‑222所示。图2‑222非切削移动进给率和速度。主轴速度:6000r/min。进给率:1000。输入后点击主轴转速后的【基于此值计算进给和速度】,如图2‑223所示。图2‑223进给率和速度4.参数设置完成后,点击【生成】按钮进行刀轨生成,如图2‑224所示。图

2‑224生成刀轨5.支座上表面精光1.点击【创建工序】,工序类型选择【mill_contour】,子类型选择【区域轮廓铣】,如图2‑225所示。程序:PROGRAM_Z

使用刀具:D6R0.5

使用几何体:WORKPIECE-Z

使用方法:METHOD图2‑225创建工序2.设置区域轮廓加工参数。指定切削区域,如图2‑226所示。图2‑226指定切削区域驱动方法设置。非陡峭切削模式改为【跟随周边】,刀路方向【向外】,步距改为恒定0.12,在平面上,如图2‑227所示。图2‑227驱动方法刀轴设置。刀轴选择【指定矢量】。指定方式可根据个人习惯选择。矢量类型为【视图方向】,按F8放正模型后,旋转适当角度使需加工的面全部能观察到即可,点击确定,完成矢量方向指定,如图2‑228所示。图2‑228切削层设置切削参数。余量设为0,公差设为0.01。其余选择默认参数,如图2‑229所示。图2‑229切削参数非切削移动。开放区域半径设为10刀具百分比,如图2‑230所示。图2‑230非切削移动进给率和速度。主轴速度:6000r/min。进给率:1000。输入后点击主轴转速后的【基于此值计算进给和速度】,如图2‑231所示。图2‑231进给率和速度3.单击【生成】按钮生成刀轨,如图2‑232所示。图2‑232生成刀轨6.按钮侧壁精光1.由于按钮为环状,采用可变流线铣。点击【创建工序】,工序类型选择【mill_multi-axis】,子类型选择【可变流线铣】,如图2‑233所示。程序:PROGRAM_Z

使用刀具:D2(需重新创建D2的平底刀)使用几何体:WORKPIECE-Z

使用方法:METHOD图2‑233创建工序2.设置可变流线铣参数。指定切削区域,如图2‑234所示。图2‑234指定切削区域驱动方法设置。指定切削方向,从上往下。刀具位置为【相切】,切削模式为【螺旋或螺旋式】。步距数设为50。切削步长改为【公差】,如图2‑235所示。图

2‑235驱动方法设置投影矢量设置。选择【垂直于驱动体】,如图2‑236所示。图2‑236投影矢量设置刀轴设置。轴设置为【相对于驱动体】。设置前倾角设为3,减少刀具损耗。设置侧倾角设为-88,留出2°的夹角,如图2‑237所示。图2‑237刀轴设置切削参数。余量设为0,其他参数保持不变,如图

2‑238所示。

图2‑238切削参数非切削移动。由于刀具本身较小,此处进刀半径不做调整。进给率和速度。主轴速度:15000r/min。进给率:1000。输入后点击主轴转速后的【基于此值计算进给和速度】,如图2‑2398所示。图2‑239进给率和速度3.参数设置完成后,点击【生成】按钮进行刀轨生成,如图

2‑240所示。

图2‑240生成刀轨4.其他按钮的刀轨方法类似,复制程度,修改切削区域,其他参数保持默认即可,如图2‑241所示。图

2‑241生成按钮侧壁刀轨7.十字按钮凸台侧壁精光1.点击【创建工序】,工序类型选择【mill_multi-axis】,子类型选择【外形轮廓铣】,如图2‑242所示。程序:PROGRAM_Z

使用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