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年广州语文中考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解析)_第1页
20222023年广州语文中考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解析)_第2页
20222023年广州语文中考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解析)_第3页
20222023年广州语文中考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解析)_第4页
20222023年广州语文中考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22023年广州语文中考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解析)2022-2023年广州语文中考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南阳县有杨二相公者,精于拳勇。能以两肩负两船而起,旗丁数百以篙刺之,篙所触处,寸寸折裂。以此名重一时,率其徒行教常州。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忽一日,有卖蒜叟,龙钟伛偻,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众大骇,走告杨。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愈怒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乃广约众人,写立誓券。

令杨养息三日,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了。”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

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选自清·袁枚《子不语正编》)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陷入尺许/杂然相许B.睨之/旁睨而揶揄之

C.公亦以此自矜/以一死成君之名D.而钱不湿/负蒜而归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i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

ii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两个文段开头都表现了年轻一方的本领高超,目的是为了烘托两位老人技高一筹。

B.乙文的卖蒜叟在比试后“徐徐负蒜而归”是因为他已被杨二相公所伤,在假装若无其事。

C.甲文详写卖油翁“酌油”的情节是为了突出卖油翁技艺高超,充分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D.两个文段都说明了“人外有人,即使自己有擅长的本领也不能骄傲自满”的道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①,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②,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①跬步:半步。②蟹六跪而二螯: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钳子。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i学不可以已

ii风雨兴焉

iii用心躁也

(2)请把“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翻译成现代汉语。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岀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筐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或遇其叱咄/或王命急宣B.礼愈至/天子先驱至

C.故余虽愚/公问其故D.同舍生皆被绮绣/舍生而取义

(2)请把“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翻译成现代汉语。

(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是一篇临别赠言,讲述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苦经历,意在勉励马生专心学习、刻苦攻读,将来能有所成就。

B.选文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如“俯身倾耳",仅用四个字就简洁生动地描写出向老师虚心求教时的情态。

C.太学生学习和生活条件优越,若还是“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认为如果不是品行不良,则多半是不够刻苦专心。

D.成年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既加冠”指已成年,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成人。

阅读下面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南顿①张助,于田中植禾,见李核,欲持去,顾见空桑②中有土,因植种,以余浆灌溉,后人见桑中复生李,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目痛小疾,亦行自愈。闻者传语:“盲者得视。”众犬吠声,远近翕赫③,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④。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就斫⑤之。

(选自《六朝志怪小说选》,有删改)

①南顿:古县名,在今河南项城市。②空桑:枯空的桑树洞。③翕赫:指轰动、惊动。④滂沱:原形容雨很大,这里形容酒肉多而不断。⑤斫:砍。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i顾见空桑中有土

ii间一岁余

(2)一棵李树下为什么“车骑常数千百”?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愚公移山》)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汝心之固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B.何苦而不平天下苦秦久矣

C.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处亡气

D.帝感其诚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把“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翻译成现代汉语。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愚公饱受出入绕远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家人纷纷赞同,妻子献策,解决了放置土石的问题。

B.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之事态度不同,愚公之妻善意提出自己的疑虑,而智叟却充满嘲讽之意。

C.文章把智叟与愚公进行对比,突出了愚公的无畏,并以山神的害怕、天帝的感动来衬托愚公的坚持。

D.愚公不畏艰难移山、子孙相继挖山不止的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知难而进、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几题。

永之氓①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②。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③之溺大氓者乎?于是作《哀溺》。

(选自柳宗元《哀溺文》)

注:①氓:百姓。②寻常:古代计量单位,八尺为寻,二寻为常,这里指平时。③大货:非常多的财物。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i永之氓咸善游

ii已济者立岸上

(2)文中那个平时最善游者为何被溺死?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三小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进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主人日再食

B.又何间焉遂与外人间隔

C.虽不能察,必以情先帝不以臣卑鄙

D.战则请从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2)把“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翻译成现代汉语。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前曹刿请见庄公,在他的启发下,庄公充分认识到了民心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B.战中庄公“下视其辙”,是为了观察齐军车印是否杂乱,表现出他的沉着谨慎。

C.战后曹刿论述取胜之道:一是强调蓄养士气的重要性,二是强调把握战机的重要性。

D.本文史料剪裁精当,笔法精炼,无论是叙述还是对话,表意还是说理,均通达晓畅。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景清借书

景清倜傥尚大节,领乡荐①,游国学。时同舍生有秘书,清求而不与。固请,约明日还书。生旦往索。曰:“吾不知何书,亦未假书于汝。”生忿,讼于祭酒。清即持所假书,往见,曰:“此清灯窗所业书。”即诵辄卷。祭酒问生,生不能诵一词。祭酒②叱生退。清出,即以书还生,曰:“吾以子珍秘太甚,特以此相戏耳。”

①领乡荐:古代称乡试中试为领乡荐。②祭酒:国子监的主管官员。

(1)解释加点词语。

i亦未假书于汝

ii生旦往索

(2)这则故事充满戏剧性,请说出它的戏剧之处,并说说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几题。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节选自司马迁《陈涉世家》)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固以怪之矣皆以美于徐公

B.今亡亦死身亡所寄

C.等死,死国可乎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D.今或闻无罪或异二者之为

(2)把“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翻译成现代汉语。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生动地记述了起义发生过程,揭示了这场起义是反抗暴力统治的农民运动。

B.陈胜与人佣耕之时就曾感慨“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说明他当时就已有非凡的抱负,得到了施展才能的机会。

C.陈胜、吴广用“置书鱼腹”“篝火狐鸣”等办法,掌控了戍卒的心理,在众戍卒中树立威信,表现了他们卓越的组织领导才能。

D.本文语言生动简练,在描写“并杀两尉”的情节时,只用了“起”“夺”“杀”等动词,就写出了激烈的格斗场面。

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在其为明也?目能见物,而不能见吾之面,假于镜而见焉。镜之贵,不如目;镜不求于目,而目转求助于镜。然世未尝以镜之助目,而咎目之失明,镜何负于目哉!

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己若。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

(选自钱大昕《潜研堂文集》)

①任:信任。②当意:称意,合意。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i假于镜而见焉

ii左右匿笑

(2)对“客终不悟”,感叹“悲夫”,“客”可悲在哪里?我们能从中得到怎样的感悟?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安陵君其许寡人/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B.请广于君/居天下之广居

C.聂政之刺韩傀也/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D.秦王色挠/色愈恭,礼愈至

(2)把“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翻译成现代汉语。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秦王盛气凌人的质问,唐雎沉着冷静,从容应战,他以断然否定和严正反击,表现了维护国土的坚定立场。

B.唐雎连用三个“士之怒”的事例反击秦王对“布衣之怒”的歪曲丑化,根本目的是要展示“士”的胆色和傲气。

C.秦王两次提到韩、魏两国的灭亡,前者是炫耀武功以从气势上击垮唐雎,后者是为缓和与唐雎之间的激烈矛盾。

D.唐雎“挺剑而起”与秦王“长跪而谢”形成强烈对比,气氛一下从尖锐激烈的白热化彻底扭转,秦王威风扫地。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一)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左传》)

(二)

宋公与楚人期战于泓之阳,楚人济①泓而来,有司曰:“请迨②其未毕济而击之。”宋公曰:“不可。”既济,未毕陈③,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

(节选自《公羊传》)

注:①济:过河②迨:趁着③陈:同“阵”,这里是摆好战斗队列的意思。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公将鼓之已陈,然后襄公鼓之B.公将驰之年与时驰

C.再而衰寓逆旅,主人日再食D.齐师伐我伐竹取道

(2)把“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翻译成现代汉语。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一)记录曹刿对战争的论述,说明了弱国战胜强国的关键在于政治上取信于民,打仗时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战机。

B.文(一)采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以曹刿的“位卑不敢忘忧国”的强烈爱国热情来衬托同乡的人对国事的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C.文(一)语言精练,以“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两句体现了庄公冒进急躁,以“未可”、“可矣”等句体现了曹刿从容不迫。

D.文(二)“泓水之战”中,宋公固执愚蠢,拒绝接受司马的正确意见,以致贻误战机,惨遭失败。他与鲁庄公形成鲜明对比。

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已者,不如已之自为也。

(节选自《韩非于·外储说右下》)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公仪休相鲁而嗜鱼相:

必有下人之色下:

(2)公仪休为何不愿意接受别人的赠鱼?这体现了他怎样的思想认识?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孟子·告子上》)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于·滕文公下》)

(1)下列句于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万钟于我何加焉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B.是亦不可以已乎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C.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抚苏、项燕

D.往之女家,必敏必戒男有分,女有归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段以“乡为身死而不妥”“一箪食,一豆羹,”与“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夯乏者得我”而受“万钟”作对比,论证了舍生取义不易的道理。

B.乙段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等人一己的喜怒可以凌驾诸侯、天下之上,是大丈夫的表现,反映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主张和理想。

C.乙段孟子以“妾妇之道”类比“公孙衍、张仪之道”,再论述大丈夫无论得志与否,都应当行正道,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D.从上述选文看,孟于善于运用排比句,营造非凡的气势;又运用对比的手法,在两相比照中突出自己的看法,体现了其文雄辩的特点。

顷之,家居数岁。广家与故颍阴侯孙①屏野②居蓝田南山中射猎。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①颍阴侯孙:指颍阴侯灌婴之孙灌强。②屏野:退隐田野。屏:隐居。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家居数岁/扶苏以数谏故B.何乃故也/公问其故

C.至军而斩之/公将鼓之D.匈奴闻之/闻鸡起舞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

(3)结合选文,简要分析李广是一个怎样的人。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i阅十余岁;

ii竟不可得;

iii转转不已。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i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ii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写的。先写石兽落水,寺僧打捞而不得,接着写讲学家的分析令众人叹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并交代打捞结果。

B.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显得考虑不周、盲目行动;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唯有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

C.文章寓意于事,立意高远,通过记叙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从中悟出了天下事要三思而后行、要用科学知识指导实践的道理。

D.文章语言平易,风格简洁。如第一段写打捞石兽,连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事情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简洁之至,又很生动。

解析

1.

(1)B

(2)i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ii杨二特意在十步外摆好姿势,举起拳头用力向老人打去。

(3)B

(1)A.表约数/赞同,同意。B.斜着眼看。C.因为/用。D.表转折/表顺承(表修饰)。故选B。

(2)i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忿然:气愤的样子。尔:你。轻:作动词用,看轻,轻视。故:特意。奋:举;举起。

(3)B.徐徐而归对应前文“龙钟伛偻”的老态描写。故选B。

译文:

甲文,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以此自夸。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园圃外,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不离开。这个老翁见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也不过是微微地点点头。

康肃公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射箭的技术难道不精湛吗?”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听后十分生气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技术?”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你射箭也是凭手熟的)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不沾湿铜钱。接着老翁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肃公笑着将老翁送走了。

乙文,南阳县有个叫杨二的,精通拳术,他可以用两个肩膀扛起两艘船站起来,几百个船工用蒿刺他,蒿碰到他的地方,就一寸一寸地断裂。杨二带着他的学生在常州地区习武弄棒,每当他在演武场传授枪棒时,来围观的人非常多,像一堵墙一样。有一天,有一个卖蒜的老人,不停地咳嗽,斜着眼睛看,还出言嘲笑他。众人很惊骇,跑去告诉杨二。杨二听说后大怒,把老人叫过来,在他面前用拳头打砖墙,拳头陷入砖墙一尺多,然后轻视地对老人说:“老头你能够像我这样吗?”老人说:“你(这样也就)能打墙壁,却不能打人。”杨二更加生气了,怒喝道:“老家伙你能让我打上一拳吗?被打死了不要怨恨我。”老人笑着说:“我一个老头都快要死了,如果我死了能够成全你的名声,死了也没什么可怨恨的!”于是两人就叫了很多人,当众立了字据。

老人让杨二歇息三天,三天后,老人把自己捆在树上,脱掉衣服露出肚皮,杨二因此在十步外摆好姿势,(他)举起拳头用力向老人打去。老人一点声音也没有发出,只看到杨二突然跪倒在地,向老人磕着头说:“晚辈知道错了。”当杨二想拔出拳头,却发现已经被夹在老人的肚子里,动弹不得。杨二向老人哀求了很久之后,老人才把肚子一挺放开杨二,只见杨二已经摔得翻过一座桥了。

老人慢慢背着他的蒜走了,始终不肯告诉大家他的名字。

文言文内容理解、卖油翁、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创意性解读与启示收获

2.

(1)i停止

ii起

iii浮躁

(2)所以不积累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到达千里之远。

(1)i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学不可以已(yǐ):学习不能停止。已:停止。

ii兴:起。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跬(kuǐ):行走时两脚之间的距离,等于现在所说的一步、古人所说的半步。步:古人说一步,指左右脚都向前迈一次的距离,等于现在的两步。

译文: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课外文言文阅读、一般文言实词、文言文翻译、兴

3.

(1)A

(2)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3)C

(1)A.都解释为“有时”。周到/到达;C.所以/……的原因;D.客舍/舍弃。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注意以下关键词:以:因为。中:心中。足:值得。乐:这里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应译为:使……快乐。者:文言虚词,这里者的用法是和后面的也搭配,“……者……也”:表原因。不知:不觉得。口体之奉:泛指吃穿。不若人:比不上别人。

(3)C项理解有误。“天质之卑”指天资低下,并非品行不良。

译文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抄书。钞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

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文言文主题理解、分析文言文的表现手法、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的的观点、情感态度

4.

(1)i看见。

ii间隔。

(2)因为大家都认为这棵李树使盲人复明,能祛灾避难,是棵神树。道理:传闻容易失真,轻信就会上当;消除迷信的最有效办法,就是揭示事实的真相,不信谣,不传谣。

间、顾、文言文主题理解

5.

(1)C

(2)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3)A

文言文翻译、文言文主题理解、文言文内容理解、一词多义、人物评价

6.

(1)i咸:都(全)

ii济:渡河,渡,渡过(过河)

(2)最善游者因贪恋钱财,舍不得扔下身上的财物,最后疲倦而死;通过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不要过分看重财物,要重视生命(在生命与利益面前要懂得取舍。)

(2)永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一天,河水突然上涨,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横渡湘江。渡到河中间时,船破了,人们都奋力游向对岸逃生。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也不能像平常那样游得远。他的同伴们说:“你平时最会游泳,现在为什么会落在后面?”他回答说:“我腰上缠着千文钱,太重了,所以落后了。”同伴又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他没有回答,只是摇了摇头。过了一会儿,他越来越疲惫了。已经游到岸上的同伴大声地向他喊叫道:“你愚蠢极了,愚昧极了!自己快淹死了,还要钱干什么?”那个人还是摇了摇头。于是淹死了。

我很可怜他。况且即使是这样,难道更多的人不会为巨额钱财而淹死吗?于是(我)写了《哀溺》这篇文章。

一般文言实词、济、课外文言文阅读、文言文内容理解、文言文主题理解

7.

(1)D

(2)祭祀用的祭品,我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按照实情。

(3)B

(1)A、第二次/两次;B、参与/间断;C、按/因为;D、跟随。

(3)不是庄公下视其辙,是曹刿。

文言文翻译、分析文言文的表现手法、文言文内容理解、一词多义

8.

(1)i借。

ii第二天早上。

(2)同舍生对于自己珍藏的书一个字都背不出来。书的价值在于阅读与使用,而不仅仅在于把它当宝贝一样的珍藏与炫耀。

(2)参考译文:景清洒脱注重气节,乡试中举,到京城国子监从师求学。当时跟他同住的一个书生收藏有一本书,景清向他借,他不肯。再一次向他请求借书,并相约明天早上就还书。第二天早上,那个书生向他要书。景清说:“我不知道什么书,也没有从你那里借书。”那个书生很生气,向主管官员诉讼。景清就拿着所借的书,去公堂,说:“这是我灯下辛苦所作之书。”说完将书整篇背了出来。官员问那个书生,他却一个字都背不出来。于是官员将那个书生赶了出来。景清跟着出来,把书还给了那个书生,说道:“我因为你太过珍惜这本书了,所以特意用这个方法与你开个玩笑罢了。”

一般文言实词、假、创意性解读与启示收获、课外文言文阅读

9.

(1)C

(2)如今假使我们这些人冒充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应当有很多人来响应的。

(3)B

(1)A.同“已”,已经/认为;B.逃跑/无,没有;C.一样,同样;D.有人/或许

(3)“遇到能施展才能的机会”理解不准确,应该是还在等待时机。

文言文内容理解、陈涉世家、一词多义、课内文言文阅读、文言文翻译

10.

(1)i借助、凭借

ii在旁侍候人的

(2)“客”可悲在他始终相信自己的眼睛而不肯借助镜子发现美丑,安然自得地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漂亮。(原文:视世所称没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唯美莫已若)感悟:要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以人为镜,才能正确认识自己,保持清醒头脑。

(1)i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假于镜而见焉”的意思是“于是借助镜子来看(自己的脸)”,“假”的意思是“借助、凭借”。

ii“左右匿笑”的意思是“在旁侍候的人都偷偷地笑(他)”,“左右”的意思是“在旁侍候的人”。

(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己若”的意思是“他看世间赞许的美人,很少合自己意的,却不知道自己脸上的黑点,安然自得地认为没有谁比自己更漂亮”,说明“客”盲目相信自己是美丽的,不肯借助镜子发现自己的缺点,这一点是非常可悲的。阅读全文,了解内容,抓住关键语句“客终不悟”,从“善于听取正确的意见”“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善于自省”“敢于发现自己的缺点”“借助别人了解自己”等角度回答即可,语言要简洁。选自《潜研堂文集》:钱大昕,年代:清

参考译文:

五官中没有哪一个比眼睛更明察的,脸面上有黑痣,眼睛却看不到,它的明察表现在哪里?眼睛可以看见(其他)物体,却看不见自己的脸,于是借助镜子来看(自己的脸)。镜子的宝贵不如眼睛,但镜子不需要借助于眼睛,而眼睛却要借助于镜子。然而世人不曾因镜子帮助了眼睛就责怪眼睛失去了明察。镜子有什么对不住眼睛的地方呢!

某人因为信任眼睛而讨厌镜子,说:“这(镜子)使我好难受,我自有眼睛,何必要用镜子呢?”时间长了,他看世间赞许的美人,很少合自己意的,却不知道自己脸上的黑点,安然自得地认为没有谁比自己更漂亮。在旁侍候的人都偷偷地笑(他),他却一直不能醒悟,可悲呀!

文言文内容理解、创意性解读与启示收获、假、一般文言实词、课外文言文阅读

11.

(1)D

(2)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就要成为四个人了。

(3)B

(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现象。

A.其:表示祈使语气/表示选择;

B.广:增广,扩充/宽广;

C.刺:刺杀/指责;

D.色:均是“神色”的意思;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翻译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休祲”吉凶的征兆,这里偏指凶兆,“休”是“吉祥”,“祲”是“不详”,“与”是“和”的意思,“而”表修饰,可不译,“四矣”指的是“专诸、聂政、要离和‘我’”。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B.选项中“根本目的是要展示‘士’的胆色和傲气”表述错误。秦王眼里的“布衣之怒”是“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这里唐雎连用了三个“士之怒”,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来反击秦王对“布衣之怒”的歪曲丑化,同时,结合后文“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挺剑而起”,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同时表明自己必要时将效法他们,刺杀秦王,跟秦王斗争到底;故选B。

参考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说:“我打算要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地盘交换我们小的地盘,实在是善事;即使这样,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秦王知道后很不高兴。因此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这是为什么?况且秦国灭掉韩国、魏国,而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加以注意。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这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所以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这仅仅的五百里的土地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数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数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秦王说:“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在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就要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将要穿丧服,现在就是这个时候。”说完,拔剑出鞘立起。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就是因为有先生您在啊!”

一词多义、课内文言文阅读、文言文内容理解、文言文翻译、唐雎不辱使命

12.

(1)A

(2)祭祀用的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实情(报告)。

(3)B

(1)A.击鼓进军。

B.驱车追赶/疾行,指迅速逝去。

C.第二次/两次。

D.攻打/砍伐。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加”:夸大,虚报。“以”:按照。“信”:实情。

(3)B.表述有误,应该是“以同乡的人对国事的漠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