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3(全国乙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I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鲁迅1920年发表《风波》到今天,乡土文学在中国已经走过了百年的历
史。在这一过程中,许多优秀的作家奉献了令人难以忘怀的杰作,也有许多理论
家和批评家对之做了大量的理论建设,使乡土文学在新文学历史中拥有着特别的
地位,也产生了突出的社会影响力。乡土文学的发展与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有密
切关系,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步入到工业化进程中,乡村社会的面貌发生了迅
猛的变化,这给乡土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中国乡土文学存在着两个最基本的思想方向。一个是思想的批判,也就是以
现代性的启蒙思想来批判乡村社会。它的思想前提是:现代思想的视野充分映照
出乡村社会的落后和蒙昧,因此,乡村迫切需要现代文明来启蒙和批判。体现在
乡土文学中,是对乡村的愚昧和黑暗作集中的展示,对其表达同情的悲哀和批判
的愤怒。鲁迅的《阿Q正传》是思想批判最著名的代表作品,也是这一传统的直
接开启者。“五四”时代的乡土文学群体深印着鲁迅的影响。“五四”之后,萧
红的《生死场》《呼兰河传》、师陀的《果园城记》、路翎的《罗大斗的一生》
等都继承了这一思想传统。从上世纪80年代到今天,这一思想依然有深刻的影
响力,如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韩少功的《爸爸爸》、郑义的《老井》等。
另一个是批判的思想,就是将乡村作为一种文明方式,以之来反思和批判现
代文明。在这一视野里,乡村文明呈现的是比现代城市文明与人类更为和谐的精
神面貌,作家们也借对乡村文明的讴歌式书写表达对现代文明发展的批判。废名
的作品在上世纪20年代即表露出这样的思想倾向,但是真正具有自觉意识的,
还是30年代的沈从文,他以物质和文化都颇落后的湘西世界作为自然人性的承
载者,表示其赞美或叹惋的态度,蕴涵的是对乡村文化精神的肯定。90年代后,
随着中国乡村社会商业化的加剧,也随着西方生态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作家
和理论家对现实的批判自觉意识更强。一些作品对工业化时代人类精神的处境、
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等问题作了热切的关注。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关注行
将被现代文明吞噬的古老部落,寄寓着文明的反思;阿来的《空山》意图更为明
确,作品中的乡村生活代表着一种文明姿态,一种更亲近的自然观、生命观。此
外,也有一些作家为行将崩溃的农业文明唱起了挽歌,也传达出对现代文明方向
强烈的批判思想倾向,如贾平凹的《秦腔》、张炜的《九月寓言》等。
这两种思想倾向,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具有自己的存在价值。然而,中国乡
土文学的思想中也存在着比较明显的缺陷。一个突出的方面,作家们的批判思想
大都出自乡村之外,很少真正立足于乡村自身。启蒙批评者多以批判的俯视态度
看待乡村,与乡村有着明显的距离,也缺乏足够的关爱精神;文化反思者的立场
也是外在的文化理念,其思考与乡村现实有明显错位。虽然不能因此否定乡土文
学的思想价值,但它确实带来了一个问题,就是中国乡土文学中文化批判思想多,
却少有对乡村的建设性思考。
(摘编自贺仲明《中国乡土文学的精神发展空间》)
【小题1】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乡土文学走过了百年发展史,在作品创作和理论建设上取得了显著的成
就。B.中国乡土文学思想的批判是以现代性的启蒙思想来批判乡村社会的落
后和蒙昧。C.贾平凹的《秦腔》是为农业文明唱的挽歌,也传达出对现代文
明强烈的批判思想。D.中国乡土文学思想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文化批判思想
多,缺少对乡村的建设性思考。
【小题2】
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开门见山明确话题和观点,指出中国乡土文学思想的特别地位和
突出影响。B.文章第二段列举了“五四”以后众多作品,阐明鲁迅思想批判
这一传统对后世深刻的影响。C.文中论述了思想的批判和批判的思想各自视
野和批判对象的不同以及二者发展的过程。D.文章既肯定中国乡土文学的思
想有存在价值,又指出其缺陷,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度。
【小题3】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乡土文学中思想的批判展示乡村的愚昧和黑暗,否定和批判乡村;批判
的思想肯定和讴歌乡村文明,否定和批判现代文明。B.鲁迅的《风波》是中
国乡土文学的开端,《阿Q正传》是思想批判最著名的作品,沈从文是真正具有
批判思想自觉意识的作家。C.中国乡土文学启蒙批评者和文化反思者的批判
思想不是立足于乡村自身,而是出自乡村之外,这影响了乡土文学的思想价
值。D.中国乡土文学的发展与乡村社会的变迁有关,随着乡村社会的发展,
中国乡土文学的思想倾向由思想的批判转变为批判的思想。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B
[解析]
【小题1】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中国乡土文学思想中最突出问题”说法不当,原文"……但它确实带来了
一个问题,就是中国乡土文学中文化批判思想多,却少有对乡村的建设性思考”
说的是中国乡土文学思想的缺陷中一个突出方面确实带来了一个问题,没有说
这是中国乡土文学思想最突出的问题。
故选Do
【小题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文章第一段开门见山明确话题和观点”错,第一段没有开门见山明确观点,
文中所说“使乡土文学在新文学历史中拥有着特别的地位,也产生了突出的社
会影响力……这给乡土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指出的是'‘中国乡土文学”
的特别地位和突出影响,不是“中国乡土文学思想”。
故选Ao
【小题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中国乡土文学中思想的批判……否定……乡村;批判的思想……否定……
现代文明”无中生有。文中只提到“一个突出的方面,作家们的批判思想大都
出自乡村之外,很少真正立足于乡村自身……但它确实带来了一个问题,就是
中国乡土文学中文化批判思想多,却少有对乡村的建设性思考”,并无上述观
点。
C.“不是立足于乡村自身,而是出自乡村之外”说法绝对化。原文是“作家们
的批判思想大都出自于乡村之外,很少真正立足于乡村自身……”。
D.“中国乡土文学的思想倾向由思想的批判转变为批判的思想”曲解文意。原
文说思想的批判“到今天,这一思想依然有深刻的影响力”。
故选Bo
(二)现代文阅读II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中,有关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议题频现。无论是
人大代表建议设立“汉服日”,还是政协委员建议建立“成人节”“拱手礼取代
握手礼”,“两会”的议案提案折射出飞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十
足关切。
“传统文化”到底是指什么,在如今是否还有生命力?现代化与西方文明是
否在扰乱它的根基?面对如今的社会问题,我们是否能在传统中找到解答?
《南风窗》记者专访了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近年来主要从事二十世纪的
中国思想史和知识分子的研究以及上海的城市文化研究的许纪霖,就以上问题进
行了探讨。
记者:西方文化的核心关注神与人,中国文化的核心关注天与人。从文化的
角度看,无论中国还是西方,人们似乎都首先关心自己与“神秘力量”的关系,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类似的文化心理?
许纪霖:现代社会和古代社会是不一样的,现代社会是一个什么社会呢?我
们用马克斯•韦伯的话说叫“祛魅”,除去魅力。魅力是什么?来自哪里?来自
另外一个世界,这叫超越世界。随着技术的发展,现代人很难想象,在我们今天
所生活的世界以外,还有一个世界。好的知识不像目的明确的工具箱随需随取,
它是一种储备,等待关键时刻被亮出来。
但是古代人一定有。在西方,是“上帝的世界”;在中国,是“天道、天理”。
越是往远古,人的理性能力就越弱,越容易产生无法把控自己命运的恐惧:飓风
来了,把部落所有的帐篷都吹走;庄稼种得好好的,冰雹、洪涝来了一下子毁掉。
越恐惧越崇拜,比如蒙古人的狼图腾,也是一个证明。
从这种共同的“恐惧”“崇拜”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平常一讲到中西文化,
更多的是讲区别,好像这两种文明只剩下差别。但事实上,中西文明之间的差距
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大。
记者:“孟母三迁”“孤儿寡母出人才”这样的传统文化故事,总会让人想
到近来对于学区房、“鸡娃”的探讨和焦虑。对于后代成才的企盼与不计代价的
付出,是一种文化传统吗?为什么古往今来,人们总是生活在比较与压力之下?
许纪霖:这个问题实际上也是儒家文化的传统。形成的原因有很多解释,我
这里举一个我的好朋友、知名人类学家阎云翔的解释。我们都知道,所谓近代化、
现代化的核心标志,有一个是追求“个体化”一一个人主义,个人从家庭网络中
脱离出来。
从文化的角度看,这和中国人对自己的生命理解有关。不同于西方人“孩子
是上帝的礼物,我把他培养长大,再还给上帝,让他独立”的想法,中国文化里
没有上帝,每个人对自己生命意义的理解都放在血缘关系之上,以这个脉络来理
解生命:父母辈没实现的愿望,儿子女儿可不可以实现?老一辈的遗憾,年轻人
能不能补偿?
所以中国的孩子属于家庭、血缘,承担了很多的期望,这种潜意识的文化很
强烈:父母是奉献的、无私的,只要稍微有点良心,孩子就会有压力。这不能说
好与不好,但它形成了中国文化自身的传统,只有放在这个文化背景里,才能理
解它。
记者:就像最近《你好,李焕英》这部电影引发的集体感动一样。
许纪霖:对。《你好,李焕英》这个电影一开始没人看好,但没想到现在如
此大热。为什么?不能说仅仅是营销的好或者时机好,这背后我们恰恰可以看到,
《你好,李焕英》代表了很多年轻人内心的愧疚感。中国人再怎么现代,他依然
是中国人,个人的完整性无法由个人完成,他依然要在家庭关系的血脉相连里来
理解自己的人生意义。
记者:每年在全国“两会”,几乎都会出现对“弘扬传统文化”的讨论。比
如今年,有委员提议设定“成人节”,行古代成人礼,或规定以拱手礼取代握手
礼等。你怎么看待这些讨论?它们可以对传统文化的普及起到作用吗?
许纪霖:我个人不太赞成用法的方式来创造一种新的礼仪。更好的方法,是
通过社会的试点,让好的东西慢慢推广,而不是患上“法的膜拜症”,一切都交
给法处理。法律是什么?法律背后是国家意志,但是除了国家意志以外,我们更
需要社会的日常秩序,自发的日常文化秩序。
(摘编自《对话许纪霖:把握传统需要建立文化自觉》《南风窗》2021年第
7期)
【小题1】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次访谈的背景是全国“两会”期间人大代表设立“汉服日”和政协委员建
立“成人节”“拱手礼取代握手礼”等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提议。B.许纪霖
认为,古代人以为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之外,还有另一个世界,虽然中西方文化存
在着差异,但是人们理解的“神秘力量”是一样的。C.在许纪霖看来,中国
人对自己的生命意义的理解都放在血缘关系上,因此作为下一代,孩子身上就会
承担很多期望,形成了生活的压力。D.《你好,李焕英》由不被看好到取得
巨大成功,其中原因是电影反映的个体生命在家庭关系的血脉相连中体现的生命
意义能引起年轻人的共鸣。
【小题2】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文化的议题在“两会”中频现,引发了人们对其十足关切,以及对
其发展的思考,于是成为了这次访谈的主要话题。B.谈论中西方文化中人与
神、人与天的关注差异,以及对后代培养的重视,都是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特
征的很好的角度。C.许纪霖不同意动辄就将传统文化的一些礼仪形式用''法"
来规定的做法,他认为好的东西可以慢慢扩大,而不是一切都交给法律。D.作
为一次访谈,虽然文本的节选部分的几个片段逻辑关联不紧密,但也展示了许纪
霖对访谈的话题的深刻认识和独到见解。
【小题3】
1.做好采访工作,需要记者具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和较强的引导被访谈者深入探
讨问题的能力。《南风窗》记者在本次采访活动中是如何体现这两方面的?请结
合材料简要分析。
[知识点]
新闻、通讯、访谈
[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①在对传统文化的基本认识上,首先有自己的看法,然后提出问
题,体现了记者广泛的知识面,深厚的知识储备。②从古代“孟母三迁”“孤
儿寡母出人才”的传统文化故事,到现实生活中学区房、“鸡娃”,记者信手
拈来,据此提问,将问题引向深入。③适时引用热播电影《你好,李焕英》为
例,善于抓住人们的关注点,引发共鸣,增强设问的现实意义,把问题引向深
入。
[解析]
【小题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但是人们理解的‘神秘力量’是一样的"理解错误。中西方文化中对“神
秘的力量”理解有差异,西方理解为“神”,中国传统文化理解为“天”。
故选Bo
【小题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虽然文本的节选部分的几个片段逻辑关联不紧密”分析错误。文本节选的
几个片段看似不很紧密,但都是基于中国文化传统的理解认识展开的,是统一
在这个话题的几个层面,所以说“逻辑关联不紧密”不恰当。
故选Do
【小题3】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及技巧的能力。
依据原文“南风窗:西方文化的核心关注神与人,中国文化的核心关注天与人。
从文化的角度看,无论中国还是西方,人们似乎都首先关心自己与‘神秘力量'
的关系,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类似的文化心理?”,在对传统文化的基本认识上,
首先有自己的看法,然后提出问题,体现了记者广泛的知识面。
依据原文“南风窗:'孟母三迁''孤儿寡母出人才’这样的传统文化故事,
总会让人想到近来对于学区房、‘鸡娃’的探讨和焦虑。对于后代成才的企盼
与不计代价的付出,是一种文化传统吗?为什么古往今来,人们总是生活在比
较与压力之下?”从古代“孟母三迁”“孤儿寡母出人才”的传统文化故事,
到现实生活中学区房、“鸡娃”,记者信手拈来,据此提问,将问题引向深入。
依据原文“南风窗:就像最近《你好,李焕英》这部电影引发的集体感动一样”,
用热播的电影《你好,李焕英》为例,善于抓住人们的关注点,将发问与现实
联系使采访更深刻,能增强设问的现实意义。
(三)现代文阅读HI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地道
朱赞军
“嘿,您瞧瞧,朱爷,您这手艺,地道,忒地道。”
朱爷醒了。近几天做梦,梦到这句,必醒。
前不久,朱爷被诊断为帕金森初期,朱爷嘀咕:“完了,完了,到我这辈儿
算完了,没个给祖上争气的。”
朱爷祖上和一裁缝学手艺,后来,朱爷的爷爷专门给大宅门的女眷做旗袍,
誉满京城。到朱爷这儿传承着朱家的手艺,开了个“老朱制衣”。以前生意还凑
合,现在没人做衣服了,没收入了,这不重要,关键是手艺,手艺不能失传啊!
儿子小朱学的是金融,每天不是融这个就是融那个,把朱爷融得头大。赐子千金,
不如教子一艺,可儿子呢?您说您的,我就是不学。
别看朱爷急,精气神儿还在,傲气和优雅共存。朱爷是雅爷,喝红酒但也吃
卤煮,背头梳得一丝不苟,一身休闲装干净利索。这是他爷爷教的,甭管什么时
候,制衣做人,有里有面,这是朱家的职业操守。
朱爷站在院子里看石榴树。石榴寓意多子多孙,多子多孙哪!手艺断了,我
们朱家手艺断了,在我这儿断了。不应该呀,愧对爷爷啊!酸甜苦辣咸,在朱爷
这儿,不叫事儿,都能咽。病,他自己扛着呢,哪天不行了再说。朱爷敢叫爷,
不是在外面人五人六,是在家在外都大度,能扛事儿。
朱爷回到厢房,沏上茉莉花茶,拿起裁衣服的大剪子。咔嚓,咔嚓,声音清
脆,利落。阳光照在剪子上,光芒四射。透过茶杯的热气再看朱爷,剪子如兵器
在手,朱爷像个侠客。朱爷闻了闻茶香,许下愿望:从今往后,每月第一个来做
衣服的不收钱。
“朱爷在吗?我想做件衣服。”一个手臂上打着石膏的老者站在院门口。
“我就是,您想----?”
“我想做件寿衣。”老者声音洪亮,语气坚定。
朱爷傻眼儿了一一自己没做过寿衣啊,本月第一位顾客,又要做寿衣,还得
免费。
“看您这把剪子,就配得上叫‘朱爷‘。"
“让您见笑,祖传的剪子。”
“能做吗?”
a白匕”
月匕。
老者从挎包里拿出布料,说:“寿衣七件套的布料都在这儿,几天能做完?”
“量体裁衣,给谁做?”
“我」
朱爷没做过寿衣,更没见过亲自上门给自己定制寿衣的。
“多少钱?”老者坚定,非做不可。
“不要钱。”朱爷更坚定。
“有意思,能说说理由吗?”
“没理由,您来巧了。我刚许诺,每月的第一个顾客不收钱。这月,您是第
一位。”
“这都月底了。
“那……那……那您也是第一位。”
老者递上纸条,身长、领围、手臂长、后肩宽、后背宽……漂亮的小楷,各
部位的尺寸清晰准确。
“您……这是……让我同行给量的?”
“我自己量的。”
朱爷蒙了,这是来做衣服的还是砸场子的?
朱爷觉得蹊跷,老者说:“朱爷,做吧,我在您这儿待会儿,看着您做。布
料我洗过了,不掉色不缩水。”老者坐下,拭目以待。
朱爷不含糊,拿出直尺下料画线。直尺在布料上上下左右移动,不同颜色的
画粉画在布料上,尺到画粉到。朱爷动作娴熟,自信和专注是朱爷的本色。
突然,朱爷握剪刀的手有些抖动。帕金森害了朱爷,朱爷可不能丢手艺。朱
爷尽力控制,精神能战胜肉体吗?肉体能战胜精神吗?
朱爷假装喝茶,端杯的手还在抖。
老者一只手拿起烙铁,说:“烙铁功,讲究推、归、拨、烫,拿稳,放平,
走出速度……”
“裁准缝密,形神兼备。”朱爷回了一句,“您的手艺是家传,还是一一?”
“我年轻的时候,想拜您爷爷为师,您爷爷不收啊!”老者没抬头,一只手
爱抚地摸了摸剪刀,剪刀的反光在老者的脸上瞬间闪过。
朱爷给老者茶杯添水,想多问几句,老者已起身向屋外走:“受累了,朱爷,
我明天再来。”老者来到院中,看着石榴树,长出了口气,低声自语:“操千曲
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朱爷,活儿地道哇!”
三天后,老者的保姆来拿寿衣。保姆说老者一辈子没成家,这会儿就剩一口
气儿。
“谁给他穿寿衣?”
“我是不敢,估计是大夫吧。”
朱爷拿起寿衣七件套,紧紧地抱在胸前,朱爷常说他做的衣服都带着他的体
温。他的手又抖起来,他用力按住抖动的手:“走吧,我和你一起去。”
如今,朱爷已经不在了。小院还在,朱爷的传说还在。
(作品有删改)
文本二:
笔下有术,心中有道(节选)
朱赞军
很荣幸有这个机会和大家谈小小说创作,我想说四个词。第一个词:人物。
文学即人学。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您要找出个性和共性统一的形和色。第二个
词:视听语言。看得见,听得到,少形容,多展示……悬念的设置,作品是否能
留白也得在叙事上用力。以上这些是术。术,是方法和技巧。要不停地修炼方法
和技巧,最终再回归平实的创作。“术”说完,再说“道”。道,是品格和规律,
也就是我们自身的创作观。术和道,似阴阳,一体两面,相伴相随。笔下有术,
心中有道。字数少,信息量大;小切口,大生活;小人物,大情愫。这是我对小
小说的理解,能做到很难,但我在努力实现它。
(作品有删改)
【小题1】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道”作为小说的标题,简洁精炼且有一语双关之效,“地道”既指朱爷
的制衣手艺,又关乎其做人的原则。B.在石榴树旁都有感慨,但情感不同,
朱爷是对手艺将在自己这断了的痛心和愧作,老者则是对朱爷手艺的叹
服。C.朱爷“每月第一个来做衣服的不收钱”的许愿,正是文本二中作者所
谈到的“悬念的设置”在文本一中的体现。D.小说意蕴丰富,由朱爷给老者
制寿衣的故事,引发读者对传统手艺无可挽回走向衰落的思考和慨叹,令人回味。
【小题2】
1.小说结尾说“朱爷的传说还在”,“朱爷的传说”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一简
要分析。
【小题3】
1.文本二中作者说“笔下有术,心中有道”,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作者的这一
认识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
【小题1】C
【小题2】①精湛的技艺:朱爷制衣时自信专注,动作娴熟且干净利落,尺
到画粉到。②独特的精气神儿:虽然焦心手艺后继无人,但依然从容体面,保
持着傲气与优雅;生病手抖影响技艺发挥时,也尽力控制。③厚道的为人:保
姆不敢给老者穿寿衣,朱爷虽与老者萍水相逢,却决定前往,去给老者穿上自
己为他缝制的寿衣。
【小题3】①“笔下有术”是指进行小小说创作时要讲求方法和技巧。在文
本一中,作者主要通过视听语言展开故事,描写“朱爷”这一主要人物。②“心
中有道”是指作家讲求的品格和规律,也即作家的创作观。在文本一中,作者
借“朱爷”这一形象,凸显其做人做事的“地道”,也寄托了希望传统手艺能
接续传承的大情怀。③二者相伴相随,文本一的故事切口小,作者借制寿衣这
件小事反映了小人物的可贵品质、时代的变迁和深广的社会生活,也流露出对
传统技艺衰落的无限惋惜之情。
[解析]
【小题1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C.“正是文本二中作者所谈到的'悬念的设置'在文本一中的体现”说法错误,
朱爷的这一许愿只是情节发展的一部分,而非小说有意设置的悬念。
故选Co
【小题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文中“朱爷不含糊,拿出直尺下料画线。直尺在布料上上下左右移动,不同
颜色的画粉画在布料上,尺到画粉到。朱爷动作娴熟,自信和专注是朱爷的本
色”可知,朱爷制衣时自信专注,动作娴熟且干净利落,尺到画粉到。所以“朱
爷的传说”是指他精湛的技艺。
由文中“别看朱爷急,精气神儿还在,傲气和优雅共存。朱爷是雅爷,喝红酒
但也吃卤煮,背头梳得一丝不苟,一身休闲装干净利索。这是他爷爷教的,甭
管什么时候,制衣做人,有里有面,这是朱家的职业操守”“突然,朱爷握剪
刀的手有些抖动。帕金森害了朱爷,朱爷可不能丢手艺。朱爷尽力控制”可知,
朱爷虽然焦心手艺后继无人,但依然从容体面,保持着傲气与优雅;生病手抖
影响技艺发挥时,也尽力控制。所以“朱爷的传说”是指他独特的精气神儿。
由文中,,'谁给他穿寿衣?''我是不敢,估计是大夫吧。'朱爷拿起寿衣七
件套,紧紧地抱在胸前,朱爷常说他做的衣服都带着他的体温。他的手又抖起
来,他用力按住抖动的手:'走吧,我和你一起去’”可知,保姆不敢给老者
穿寿衣,朱爷虽与老者萍水相逢,却决定前往,去给老者穿上自己为他缝制的
寿衣。所以“朱爷的传说”是指他厚道的为人。
【小题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笔下有术”的“术”是方法和技巧。作者在文本二中谈到的“术”主要是“人
物”和“视听语言”。由文本一中“朱爷嘀咕:'完了,完了,到我这辈儿算
完了,没个给祖上争气的’”“朱爷是雅爷,喝红酒但也吃卤煮,背头梳得一
丝不苟,一身休闲装干净利索”等内容可知,作者以“看得见,听得到,少形
容,多展示”的写作技巧来展开故事,生动地塑造出了“朱爷”这一主要人物
形象。
“心中有道”的“道”是“品格和规律,也就是我们自身的创作观”,由文本
一中“'嘿,您瞧瞧,朱爷,您这手艺,地道,忒地道“这不重要,关键
是手艺,手艺不能失传啊”“裁准缝密,形神兼备”“走吧,我和你一起去”
等内容可概括出,作者借“朱爷”这一形象,凸显其做人做事的“地道”,也
寄托了希望传统手艺能接续传承的大情怀。这样的主题体现了作者的创作观。
结合文本二“笔下有术,心中有道。字数少,信息量大;小切口,大生活;小
人物,大情愫。这是我对小小说的理解,能做到很难,但我在努力实现它”可
知,文本一中故事切口小,作者借朱爷这样一个小小的手艺人,通过制寿衣这
样的小事反映了小人物的可贵品质、时代的变迁和深广的社会生活,也流露出
对传统技艺衰落的无限惋惜之情。小说很好的体现了“小切口,大生活;小人
物,大情愫”,这是“笔下有术,心中有道”的完美融合。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绍兴三十二年,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
之。乾道六年,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滁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
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M
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拜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又以湖
南控带二广,与溪恫蛮獴接连,草窃间作,岂惟风俗顽悍,抑武备空虚所致。乃
复奏疏曰:“军政之敝,统率不一,差出占破,略无已时。乞依福建左翼例,别
创一军,以湖南飞虎为名,止拨属公府、枢密院,专听帅臣节制调度,庶使夷獴
知有军威,望风慑服。”诏委以规画。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
力,卒不能夺。经度费能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
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军
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
±o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书“克己复礼”“夙兴夜寐”,
题其二斋室。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
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
轩集》行世。
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杨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
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枕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德祐初,榜得
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列传》)
【小题1】
1.下列对文章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
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B.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
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
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C.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
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
/D.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
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
【小题2】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和课文中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是()
A.“辟”的意思是征召,与《张衡传》中“连辟公府不就”的“辟”含义相
同。B.长短句,是词的很多种称呼中的一种。词产生并盛行于宋代,其中词
牌与词的格式、节奏、声律等有关,词名(题目)则与词的内容有关。C.关
于古代社会出使的礼仪:《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涉及的出使礼仪有斋戒、九宾(古
代举行大典时所用的极隆重的礼仪,指由使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递上国书等。D.持节,节即旄节,是缀有耗牛尾的竹竿,古代使臣奉命出使
时,一般都会执符节以为凭证。
【小题3】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弃疾施政宽缓,关爱百姓。在滁州任职时,面对滁州因战火而破败的景况,
他放宽并减轻赋税,招抚逃难的流民,训练民兵,建议军队屯田。B.辛弃疾
颇通军事,建言献策。他对军政之弊端有独到见解,认为应该仿照福建左翼军的
例子,创建一支专门由帅臣节制调度的军队来威慑夷糠。C.辛弃疾品性刚直,
善于谋划。枢密院中某些人阻挠他建立飞虎军,他不为所动,这些人最终没有夺
走他的权力,在他的谋划之下,飞虎军建成。D.辛弃疾结交名士,重情重义。
他曾经和朱熹一同游武夷山,朱熹去世后,门生朋友没有来送葬的,但辛弃疾却
作祭文哭祭朱熹以表达哀伤之情。
【小题4】
1.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1)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拜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
(2)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
其善意。
[知识点]
脱脱等,史传文
[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1)留守叶衡一向看重他,叶衡入朝任宰相,竭力推荐辛弃疾为
人刚直不阿,有远大谋略,授予辛弃疾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
(2)汉武帝赞许他这种合乎情理的做法,就派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持节出使
匈奴,护送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并趁机赠送单于丰厚的礼物,回报他的好意。
[解析]
【小题1]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辛弃疾善于斡旋,事情都能马上解决。进谏的人把辛弃疾聚敛财富的事
上奏给了朝廷,朝廷就下发了御前金字牌,让他日落的时候停止工作。辛弃疾
接到后把它藏了起来,出去严责监办的人,限期一个月建成飞虎营栅,超过期
限就要按军法治罪。
“斡旋”是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跟宾语,其后要断句,排除BC;
“责”的宾语是“监办者”,内容是“期一月飞虎营栅成”,才会有“违坐军
制”,“者”“成”后均要断句,排除D。
故选Ao
【小题2】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辟”的意思是征召。句意:朝廷征召(辛弃疾)做江东安抚司参议
官。/屡次被公府征召,都没有就任。
B.“词产生并盛行于宋代”错误。“词”产生于隋唐之际,盛行于宋。
故选Bo
【小题3】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这些人最终没有夺走他的权力”错。“夺”意为“改变”。“卒不能夺”
意为“最终不能改变辛弃疾的想法”,而不是“最终没有夺走他的权力”。
故选Co
【小题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雅”,平素,一向;“入相”,入朝任宰相;“大略”,远大的谋略。
(2)“嘉”,赞许;“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护送留在汉朝的
匈奴使者;“因”,趁机;“答”,回报。
参考译文:
辛弃疾,字幼安,是山东历城人。绍兴三十二年,宋高宗在建康犒劳军队。
召见他,赞许并接纳了他。乾道六年,(辛弃疾)改任司农寺主簿,出任滁州
知州。滁州遭战火毁坏严重,井邑破败,辛弃疾放宽并减轻赋税,招抚逃难流
散的百姓,训练民兵,建议军队屯田,并创立了奠枕楼、繁雄馆。朝廷征召(辛
弃疾)做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一向看重他,叶衡入朝任宰相,竭力推
荐辛弃疾为人刚直不阿,有远大谋略。不久,辛弃疾担任了潭州知州兼湖南安
抚使。又因为湖南连着两广,与溪响蛮猿相连,草寇时常出现,不仅是风俗顽
劣剽悍,也是武备空虚造成的。于是(辛弃疾)就上奏折说:“军事行政的弊
端在于统领不一致,差遣兵士攻城掠地,一点儿也没有停息的时候。请依照福
建左翼军的例子,另创建一支军队,用湖南飞虎做名字,只隶属于公府、枢密
院,专门听从帅臣节制调度,或许能让蛮夷獴民知道军威,望风惧怕降服。”
皇帝下诏委任他进行规划。当时枢密院有不愿做这件事的,便屡次阻挠他,辛
弃疾干得反而更加卖力,最终不能改变他的想法。(虽然)各种费用上万计,
(但)辛弃疾善于斡旋,事情都能马上解决。进谏的人把辛弃疾聚敛财富的事
上奏给了朝廷,朝廷就下发了御前金字牌,让他日落的时候停止工作。辛弃疾
接到后把它藏了起来,出去严责监办的人,限期一个月建成飞虎营栅,超过期
限就要按军法治罪,飞虎营栅如期落成。军队建成,雄镇一方,是江上各部队
中最好的一支。辛弃疾为人豪爽,崇尚气节,能识别和提拔有才能的人,所交
多是海内名士。辛弃疾曾和朱熹游历武夷山,做赋《九曲棹歌》。朱熹写“克
己复礼”“夙兴夜寐”为他的两座斋室题字。朱熹死时,伪学正遭禁止,以至
门生故旧没有为他送葬的。辛弃疾写祭文去哭他说:“永垂不朽的,是你世世
代代流传下去的名声。谁说你死了,你令人敬畏,仍然像活着一样!”辛弃疾
一向擅长作词,他写的词风格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
咸淳年间,史馆校勘谢杨得路过辛弃疾墓旁的庙宇,听到有急促的声音在
堂上大呼,好像在替辛弃疾抒发心中的不平,从傍晚到半夜一直不停。谢杨得
点着蜡烛写文章,准备天亮祭祀辛弃疾,文章写成声音才停止。德祐初年,谢
防得向朝廷请示,朝廷加赠辛弃疾为少师,谥号忠敏。
(二)古代诗歌阅读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汴河亭’
许浑
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
百二禁兵辞象阙,三千宫女下龙舟。
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
四海义师归有道,迷楼还似景阳楼②。
【注】①隋炀帝所开凿的运河的东段叫汴河,汴河之滨筑有行宫,即“汴河
亭”。②迷楼:隋炀帝所筑;景阳楼:陈后主所筑。
【小题1]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去广陵赏花,隋炀帝将从昆仑山流下来的黄河水分引凿渠,修了一条运
河。B.运河修成之后,“百二禁兵”与“三千宫女”就跟随隋炀帝辞别了宫
廷,下到龙舟。C.颈联描写隋炀帝出行的壮观场景:鼓声直入云霄,巨浪遮
挡旌旗,极富画面感。D.整首诗笔力雄健,气势雄壮,诗人于阔大之意境中
寄寓深沉的感慨,发人深思。
【小题2】
1.请结合《乡土中国》对横暴权力的阐述,分析诗人对隋炀帝东游这段历史的
看法。
[知识点]
咏史怀古
[答案]
【小题1】C
【小题2】隋炀帝滥用“皇权”这种“横暴权力”为自己的私欲服务,导致
与百姓的矛盾冲突十分激烈,“四海义师”归附有道的大唐,最终隋朝亡国。
诗人对隋炀帝的行为作了无情的嘲讽。
[解析]
【小题1】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巨浪遮挡旌旗”错误,“拂浪旗开日月浮”描写的是旌旗能拂浪,在旌旗
闪动时又能看到波浪中日月的浮影,不是“巨浪遮挡旌旗”。
故选Co
【小题2】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乡土中国》中的横暴权力,是建立在社会冲突之上的,这种权力以阶级斗争
为特点。压迫性、剥削性是横暴权力的突出特点。掌握这种权力的,要么是国
家统治者,要么是战争中的获胜方。和平的年代,老百姓安居乐业,“皇权”
还有些许皇恩浩荡的意味,但越是动乱的年代,人命沦为草芥,这份权力的冲
突属性、暴力属性就越为明显。
《汴河亭描绘了隋炀帝杨广东游广陵的盛况,前三联写隋炀帝游幸江都豪奢情
状。先写兴起游兴,再写劈昆仑、修运河,前拥后簇的奢侈豪华场面。隋炀帝
滥用“皇权”这种“横暴权力”为自己的私欲服务,导致与百姓的矛盾冲突十
分激烈,尾联卒章显志,以四海义师蜂起,天下终至归唐,隋炀帝的“迷楼”
恰如陈后主的“景阳楼”作结,点出其国亡身死的可悲下场。诗人对隋炀帝的
行为作了无情的嘲讽。
(三)名篇名句默写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评论蚯蚓,说它没有优越的条件,却能“①,
②",这与条件好却只能寄居于蛇鳍之穴的蟹形成了鲜明对比。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以“③,④”
两句,写自己与琵琶女虽然身份不同却同病相怜,可以说是全诗的点睛之句。
(3)“干”是盾牌,“戈”是长柄兵器,两字相合泛指武器,也代指战争或动
武。古人常在诗词中用到这一组意象,如“⑤,
®“。
[知识点]
名句名篇默写
[答案]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
四周星/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干戈满地客愁破云日
如火炎天凉/干戈满地行路难屏里吴山数千里/身登霄汉平时
第家得干戈定后书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的字有:埃,涯,戈,寥。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I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廊桥在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汉朝时已有相关记载,繁荣于唐宋,鼎盛于
明清,逐渐没落于近代。廊桥由桥身和廊屋组成,也就是在桥身上加盖廊屋的
桥。尽管形态各异、构造不一,廊桥的使用功能和文化内涵却高度一致一一廊桥
不仅在中国是一座公共交通建筑,还扮演着休憩场所、祭祀神庙、交易市场,甚
至娱乐平台、地标建筑、文化长廊等。许多民间风俗在上面呈现,廊桥就像一
个©的大舞台。在许多爱桥人的心中,
廊桥承载了各地地域文化,已成为中国精神文化的图腾。
在今天,还有人能够关注传承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建筑文化,这本身就足够令
人热泪盈眶。梁思成在《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中指出:“研究中国建筑可以说
是逆时代的工作。”“逆”时代潮流而行绝非容易,我们却看到了坚定地
“©”的造桥人、守桥人、追桥人……
爱桥之人对廊桥及其精神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令人动容。
廊桥,如同穿越而来的古代哲人,以其饱经风霜的面目,将过去的人事及桥
事⑧o我们听了太多的“廊桥遗梦”,或
许只有当廊桥的故事被人铭记,才终不会成为一场“遗梦”
【小题1]
1.下列有关文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表示让步,也可换成“虽然”。B.“一致”不合文意,改为''相
似”。C.“逆"和''廊桥遗梦”引号用法相同。D.“饱经风霜”运用了
拟人的手法。
【小题2】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小题3】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知识点]
修辞手法,辨析并修改病句,标点符号,关联词语
[答案]
【小题1】c
【小题2】包罗万象逆流而上娓娓道来
【小题3】廊桥在中国不仅是一座公共交通建筑,还扮演着休憩场所、祭祀
神庙、交易市场,甚至娱乐平台、地标建筑、文化长廊等角色。
[解析]
【小题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义、分析修辞手法、理解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
A.“虽然”表转折,能够与后面的“却”搭配,此项说法正确。
B.“廊桥的使用功能和文化内涵”不可能完全一样,应该用“相似”,此项说
法正确。
C.“用法相同”错误。“逆”,引号兼有强调和引用的作用,“廊桥遗梦”,
引号表特殊含义。
D.“饱经风霜”指经历过种种艰难困苦。多用来指人们,此处用来说桥,是拟
人手法。此项说法正确。
故选C。
【小题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空,根据前文“许多民间风俗在上面呈现”分析,此处强调“廊桥”的式
样丰富多样,可填“包罗万象”。“包罗万象”,形容内容丰富,无所不有。
第②空,“却”提示此句与前文构成转折,由“‘逆’时代潮流而行绝非容易”
可知,此处应填“逆流而上”。“逆流而上”,逆水前进。比喻迎着困难而上。
第三空,整句话的主语为“廊桥”,结合下文“我们听了太多“可知,此处填
表示“讲述”的成语即可,如“娓娓道来”。“娓娓道来”,连续不断地说、
生动地谈论。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娓娓道来。缓慢而详细的讲述。
【小题3】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语序不当,“廊桥不仅在中国是一座……”改为“廊桥在中国不仅是……”
或“在中国,廊桥不仅是……”;
二是成分残缺,“扮演着”缺少对应的宾语、应在“等”后补充“角色”。
(二)语言文字运用II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史学是一门实证的学问,凡事能证实即可。但实证的基础是史料,而实际遗
留下来的史料,可能不过是原初材料的千百万分之一。古代史不用说,研究近现
代史的人,①,但真
到了论证具体问题时,立刻产生“书到用时方恨少”之感,因此史料不足是史学
家面临的常态。然而我们不能因为史无明文,便以为实无其事。胡适曾说:“历
史学家需要有两种必不可少的能力:一是精密的功力,一是高远的想象力。”前
者用以严格地评判史料,近于科学;后者则偏于艺术,史料空
缺,②。作曲者可以于无
声处表意,画家可以不着笔墨而传
神,③。
若因史料的空缺而主动“湮没”一段历史,历史就真正被割断了。后人了解
历史必须依靠史料,但不意味着存留的史料就是过去的全部历史,用近代史学家
蒙思明的话说:“高明的史学家,不仅能够根据料知道历史,更能由有史料留存
部分的历史去知道那无史料留存部分的历史。”
【小题1】
1.在横线处填补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小题2】
1.结合语段,对“史学最需要想象力”的原因进行概括。
[知识点]
情境补写,压缩语段
[答案]
【小题1】①常觉史料汗牛充栋;②就靠史学家的想象力来填补;③史
学家亦然。
【小题2】①史料不足是常态,要靠史学家的想象力来填补;
②史学家如果因史料的空缺而主动“湮没”一段历史,就会真正割断历史。
[解析]
【小题1】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文段陈述对象为史料,此处和后文为转折关系,应和“书到用时方恨少”的
感觉相反,即感觉史料很多,应填“常觉史料汗牛充栋”;
②“后者则偏于艺术”,对应前文“高远的想象力”,则史料空缺需要想象力
的帮助,应填“就靠史学家的想象力来填补”;
③此处和前两句为类比关系,表明史学家和他们一样,应填“史学家亦然”。
【小题2】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从现实客观原因分析,“史料不足是史学家面临的常态”,可概括出:史料不
足是常态,要靠史学家的想象力来填补;
从史料缺失的影响来分析,”若因史料的空缺而主动‘湮没'一段历史,历史
就真正被割断”,据此概括出:史学家如果因史料的空缺而主动“湮没”一段
历史,就会真正割断历史,所以需要想象力来补充。
四、作文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吴梅《题天香石砚室棋谱》诗云:“敛边丰腹审四隅,布局落子无其偶。”
布局,指下棋时开局阶段棋子分布的态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拼音三教育课件
- 中班安全喝水
- 大学生酒店实习报告四篇
- 上半年员工个人工作总结参考范本
- 参观类实习报告集锦七篇
- 管理工作个人述职报告4篇
- 中秋节小学作文
- 药店销售管理
- 护士个人原因辞职报告(集锦15篇)
- 新学期自我介绍14篇
-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是(专业职业分类明细)
- 第四届“长城杯”网络安全大赛(高校组)初赛备赛试题库-上(单选题部分)
- 国开2024年秋季《形势与政策》大作业答案
-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除法竖式计算题300道及答案
- 2024-2030年中国橡胶伸缩缝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分析报告
- 新疆和田地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英语试题(含听力)
- 波形护栏安装施工合同
- 七年级上册历史-七上历史 期中复习【课件】
- 瑜伽合同范本
- 魔术表演娱乐行业研究报告
- JT∕T 795-2023 事故汽车修复技术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