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政策与法规(高职)全套教学课件_第1页
旅游政策与法规(高职)全套教学课件_第2页
旅游政策与法规(高职)全套教学课件_第3页
旅游政策与法规(高职)全套教学课件_第4页
旅游政策与法规(高职)全套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法概述全套可编辑PPT课件项目1旅游法概述.pptx项目2旅游合同法律制度.pptx项目3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法律制度.pptx项目4导游人员管理法律制度.pptx项目5旅游饭店经营与管理法律制度.pptx项目6旅游安全管理法律制度.pptx项目7旅游出入境法律制度.pptx项目8旅游交通运输法律法规.pptx项目9旅游资源保护法律制度.pptx任务一了解旅游法的基础知识一、什么是旅游法二、旅游法的调整对象三、旅游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四、旅游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终止五、我国旅游立法情况一、什么是旅游法旅游法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用于调整旅游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这些法律规范规定了旅游业各主体的权利、义务及法律责任,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创设了一套完整的法律秩序。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与旅游业相关的法律;②国务院制定的与旅游业相关的各种行政法规;③国务院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部门规章;④地方政府制定的地方性旅游法规、规章;⑤我国政府缔结、承认的国际旅游公约。在我国,旅游法主要包括以下法律规范:“法律”是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由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才能发布的法律规范。其法律效力仅次于宪法,一般以“法”称谓,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等。“法规”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国务院制定,并由国务院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发布的行政法规;另一种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而制定和发布的地方性法规。“法规”的法律效力次于“法律”,一般以“条例”“规定”或“办法”等称谓,如由国务院发布的《旅行社管理条例》。“规章”同样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国务院直属部门制定的部门规章;另一种是由地方政府制定的地方性规章。“规章”的法律效力次于“法规”,一般以“规定”或“办法”等称谓(不能以“条例”称谓),如由原国家旅游局发布的《导游管理办法》。123提示:在我国,“法律”“法规”“规章”都属于法律规范,但它们的立法权限和法律效力不同,主要区别如下:旅游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二、旅游法的调整对象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与旅游经营者和旅游从业人员之间的关系。旅游者与旅游经营者之间的关系。旅游经营者内部的关系。具有涉外因素的关系。三、旅游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旅游法律关系是指由旅游法律规范确认和调整的,在旅游活动中形成的各方当事人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的关系。只有经过旅游法律规范调整之后的社会关系,才具有法律的性质,才能构成法律关系。(一)旅游法律关系的主体旅游法律关系的管理、监督主体:①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包括国家和地方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它们分别负责管理、监督全国和地方的旅游工作;②根据法律的规定,在旅游法律关系中实行监督权的各级公安、物价、审计、税务、海关、园林、文物等部门。旅游法律关系的实施主体:①旅游经营者;②旅游从业人员;③旅游者,包括国内旅游者和国外旅游者。旅游法律关系的主体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旅游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在旅游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或承担义务的人。任何一个旅游法律关系至少涉及两个主体。(二)旅游法律关系的客体旅游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旅游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又分为权利客体和义务客体,主要包括有意识的行为、具有经济价值的物、非物质财富、人格等。①作为行为。作为行为是指行为人积极的举止行为。例如,旅行社向旅游者提供游览服务;旅游饭店向旅游者提供食宿服务等。②不作为行为。不作为是相对于作为而言的,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义务,并且能够实施但不实施的行为。例如,旅行社能够但不按合同的约定向旅游者提供游览服务。1.有意识的行为:指旅游法律关系成立后,其主体为实现旅游法律关系的内容(权利和义务)而实施的有意识的活动。(二)旅游法律关系的客体①旅游景观;②旅游经营设施设备;③旅游商品;④货币和有价证券;⑤其他有形物品。2.具有经济价值的物:指存在于人身之外,能够被旅游法律关系主体控制和支配,并且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物质财富。(二)旅游法律关系的客体3.非物质财富:旅游法律关系中的非物质财富包括智力成果和其他非物质财富。所谓智力成果,是指人们在智力活动中所创造的非物质财富,如旅游企业的商标、品牌、发明专利、管理方案等。4.人格:旅游法律关系的人格是指与主体的人身不可分离的且可以显现的利益,它一般表现为生命、身体、健康、姓名(或名称)、名誉、荣誉、肖像、尊严、人身自由、隐私等。(三)旅游法律关系的内容旅游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旅游法律关系的主体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旅游法律关系的主体在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时,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一方主体的权利是另一方主体的义务,二者缺一不可。旅游法律关系的主体在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时,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一方主体的权利是另一方主体的义务,二者缺一不可。旅游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权利①旅游法律关系主体有权依法作出或不作出一定的行为。②旅游法律关系主体有权要求另一方依法作出或不作出一定的行为。③当旅游法律关系的一方主体因另一方或他人的行为而不能行使和实现其权利时,有权要求国家有关机关依据法律,运用强制手段帮助实现其权利,或赔偿因此而遭受的损失。(三)旅游法律关系的内容旅游法律关系主体的义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义务①旅游法律关系主体按照其权利享有人的要求作出一定的行为。②旅游法律关系主体按照其权利享有人的要求,停止一定的行为。③旅游法律关系主体不履行或者不适当履行义务,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三)旅游法律关系的内容四、旅游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终止产生旅游法律关系的产生,是指法律关系的主体之间形成了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变更旅游法律关系的变更,是指因某种法律事实,使已形成旅游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和内容发生了变化。终止旅游法律关系的终止,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消灭。旅游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终止并非无缘无故,而是要合法有据。五、我国旅游立法情况旅游立法是指国家立法机关按照一定程序和立法依据,在可以行使的职权范围内制定、修改、废止旅游法律规范的法制建设行为。(一)旅游业立法类型诸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可以规范旅游活动的各种通用法律规范。从立法意图来说,这些法律并非专门针对旅游社会关系,但依然是目前我国旅游活动的重要法律规范。诸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旅行社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等专门针对旅游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从适用范围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由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由国务院直属部门制定的部门规章,由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由地方政府部门制定的地方性规章等。从立法机关看(二)旅游业基本法立法情况我国旅游业的基本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以下简称《旅游法》)。《旅游法》将旅游业主要参与主体,包括旅游经营者、旅游者、政府主管机构等纳入其法律体系中,明确了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保障了旅游者的合法权益,有效地规范了旅游市场秩序,因此,它的制定和施行对我国旅游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三)旅行社设立与经营立法情况由国务院发布。该法规包括旅行社的设立、外商投资旅行社、旅行社经营、监督检查、法律责任等内容,用于规范我国境内旅行社的设立及经营活动。旅行社条例由原国家旅游局(现为文化和旅游部,下同)发布。该规章根据《旅行社条例》制定,是对《旅行社条例》条款的解释和细化。旅行社条例实施细则由原国家旅游局发布。该规章用于规范旅行社投保旅行社责任保险和保险公司承保旅行社责任保险的行为。旅行社责任保险管理办法(四)导游管理与导游活动立法情况由国务院发布。该法规主要用于规范导游活动,保障旅游者和导游人员的合法权益。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由原国家旅游局发布。该规章对导游执业许可、导游执业管理、导游执业保障与激励等进行了规定,并明确了对导游违规的处罚。导游管理办法由原国家旅游局发布。导游人员等级考核评定管理办法(试行)(五)旅游饭店经营立法情况行政法规主要有《旅馆业治安管理办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等;部门规章主要有《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住宿业卫生规范》等;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主要有《中国饭店管理公司运营规范(试行)》《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等。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来规范旅游饭店的经营。实践中,对旅游饭店的监管以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等法律,也适用于我国旅游饭店。(六)旅游安全管理立法情况除《旅游法》外,我国用于旅游安全管理的专门法主要是《旅游安全管理办法》。该规章由原国家旅游局发布,用于规范旅游经营者的安全生产、旅游主管部门的安全监督管理,以及旅游突发事件的应对等。(七)出入境旅游管理立法情况我国用于出入境管理的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边防检查条例》规章主要有《出入境人员携带物检疫管理办法》。我国专门用于出入境旅游管理的法规主要有《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出国旅游管理办法》);规章主要有《大陆居民赴台湾地区旅游管理办法》《边境旅游暂行管理办法》。(八)旅游交通运输管理立法情况民航运输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规章主要有《中国民用航空安全检查规则》《航班正常管理规定》铁路运输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法规主要有《铁路安全管理条例》,规章主要有《铁路旅客运输规程》《铁路旅客运输安全检查管理办法》道路运输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规章主要有《道路旅客运输及客运站管理规定》。(九)旅游资源保护与管理立法情况法律主要有《旅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规主要有《风景名胜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城市绿化园林管理条例》等;规章主要有《旅游资源保护暂行办法》《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也有保护旅游资源的条款。(十)旅游者消费权益保护立法情况除上述介绍的一些法律、法规和规章外,我国适用于旅游者消费权益保护的法律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此外,当旅游者消费权益受到损害时,可根据《旅游投诉处理办法》的规定进行投诉。任务二熟悉《旅游法》主要内容一、立法目的和适用范围二、与旅游者相关的规定三、其他规定案例导入2019年12月底,张女士参加了某旅行社组织的“海南双飞4日游”特价团。报名时旅行社承诺游览“五指山”和“万泉河”,结果两个景点的游览活动变成了“遥望”和“远眺”,游客根本没能在此景点游玩。请思考:张女士该如何利用《旅游法》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一、立法目的和适用范围《旅游法》分为总则、旅游者、旅游规划和促进、旅游经营、旅游服务合同、旅游安全、旅游监督管理、旅游纠纷处理、法律责任、附则共10章112条。本节介绍其立法目的和适用范围。(一)立法目的①保障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尤其是旅游者的合法权益;②规范旅游市场秩序;③保护和合理利用旅游资源;④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旅游法》第1条,《旅游法》的立法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最后一项与前三项互为因果关系。(二)适用范围《旅游法》第2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组织到境外的游览、度假、休闲等形式的旅游活动,以及为旅游活动提供相关服务的经营活动,适用本法。《旅游法》适用的地域范围包括:我国公民在境内的旅游活动和外国旅游者的入境旅游活动;通过旅行社等经营者组织的,由我国境内赴境外的团队旅游活动。根据属地管辖原则,我国旅游者参加境外旅游活动,应当遵守所在国或地区的法律;根据属人管辖原则,我国出境旅游者也应当遵守我国旅游及出入境管理的相关法律。1.地域范围(二)适用范围《旅游法》未对适用主体做出限制,凡从事上述活动的组织和个人都应遵守本法。2.主体范围《旅游法》适用的行为范围既包括观光、休闲、度假等有特定目的的旅游活动,又包括为旅游活动提供相关服务(食品、住宿、交通、游览、购物、娱乐等)的经营活动。3.行为范围二、与旅游者相关的规定(一)旅游者的特殊性与一般消费者相比,旅游者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对提供旅游服务的经营者要求更高安全保障权遭到侵害的概率更高更加依赖旅游经营者(二)旅游者的权利《旅游法》第9条第1款规定,旅游者有权自主选择旅游产品和服务,有权拒绝旅游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为保护旅游者的自主选择权,《旅游法》第35条明确规定,旅行社不得以不合理的低价组织旅游活动,诱骗旅游者,并通过安排购物或者另行付费旅游项目获取回扣等不正当利益。旅行社也不得指定具体的购物场所,不得安排另行付费旅游项目,除非双方协商一致或者旅游者要求。1.自主选择权(二)旅游者的权利《旅游法》第9条第2款规定,旅游者有权知悉其购买的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真实情况。该条款也是旅游者自主选择权得以实现的保证。2.知悉真情权①旅游者有权获悉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详细情况。②旅游者有权要求旅游经营者宣传的信息真实。③旅游者有权获得旅游经营者作为合同一方主体的真实情况。(二)旅游者的权利《旅游法》第9条第3款规定,旅游者有权要求旅游经营者按照约定提供产品和服务。对该条款的说明如下:3.要求履约权①旅游者有权要求旅游经营者严格按照合同约定提供产品和服务。包价旅游合同必须采用书面形式,该合同附随的旅游行程单是合同的重要组成部分。②旅游者有权要求旅游经营者不得任意解除合同。除旅游者自己提出的、出现《旅游法》第66条中规定的旅行社法定解除合同情形的、出现《旅游法》第67条规定的发生不可抗力,或者旅游经营者已尽合理义务仍不能避免的事件等可以解除合同的法定情形外,旅游经营者不得擅自解除合同。(二)旅游者的权利《旅游法》第10条规定,旅游者的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应当得到尊重。对该权利的说明如下:4.人格尊严权①人格尊严得到尊重。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应当受到旅游经营者和他人的尊重,任何人不得侵犯其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和肖像权等权利。②民族风俗习惯得到尊重。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来自各民族、各地区的旅游者要相互尊重,和睦相处,旅游经营者应当尊重旅游者的民族风俗习惯。③宗教信仰得到尊重。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宗教信仰,旅游经营者和其他人对其宗教信仰应当予以尊重。(二)旅游者的权利《旅游法》不仅设置了旅游安全专章,在相关条文中规定了旅游者的安全保障权,而且在第12条规定:旅游者在人身、财产安全遇有危险时,有请求救助和保护的权利;旅游者的人身、财产受到侵害时,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对该权利的解释如下:5.救助请求权和获得赔偿权①请求救助和保护。旅游活动中存在侵害旅游者的生命、身体、健康或其财产的可能性时,旅游者有请求救助和保护的权利,以消除可能发生侵害的因素,防止侵害的实际发生。②依法获得赔偿。为保障该权利的实现,《旅游法》第54条、第70条、第71条等对赔偿进行了具体说明。此外,由于其他原因造成旅游者人身、财产损害的,旅游者还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法律请求赔偿,维护其权利。(二)旅游者的权利在立法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国历来重视对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的保护。《旅游法》第11条规定,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等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享受便利和优惠。6.旅游者特别权(二)旅游者的权利《旅游法》还在相关章节规定了旅游者的安全保障权、合同的解除权、合同的替换权、协助返程权、投诉举报权等权利,为旅游者参加旅游活动提供了保障。7.其他权利(三)旅游者的义务遵纪守法、文明旅游的义务1不得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义务2不得非法滞留、擅自分团或脱团的义务。3安全配合义务。4旅游者的义务三、其他规定(一)旅游规划和促进《旅游法》第三章对旅游规划和促进做了规定,明确了旅游规划的编制主体、内容,以及与其他规划的衔接、规划实施、评估等,确立了旅游规划作为综合产业规划在立项、编制、实施过程中的法律依据。还规定了政府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措施,包括旅游区域合作、产业融合发展、旅游形象推广、旅游公共信息服务、职业培训等。(二)旅游经营《旅游法》第四章对旅游经营规范做了全面规定。对旅行社经营许可和经营规范的规定对导游和领队执业许可和从业规范的规定对景区开放条件、门票价格、流量控制等的规定对为旅游者提供交通、住宿、餐饮、娱乐等服务的经营行为的规定(三)旅游服务合同《旅游法》第五章对包价旅游合同的订立、内容、履行、变更、解除、违约责任等内容做了全面、详细的规定。同时对旅游行程设计、旅游信息咨询、代订合同等做了原则规定,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旅游服务合同法律规范体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本书将在后面项目讲解这些内容。(四)旅游安全《旅游法》第六章对旅游安全做了专门的法律规定,明确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政府相关部门在旅游安全管理中的职责。对事前预防、事中安全管理、事后应急处置都做了明确规定,突出了政府责任和旅游经营者、旅游者及相关各方在旅游安全管理方面应承担的义务,从而为旅游安全提供了制度保障。本书将在后面项目讲解这些内容。(五)旅游监督管理《旅游法》第七章依照统筹协调、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共同管理的原则,明确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旅游市场实施监督管理的责任,规定了旅游主管部门监督检查的职权范围,并对旅游行业组织制定行业经营规范和服务标准,以及对其会员的经营行为和服务质量管理都做了明确规定。(六)旅游纠纷处理《旅游法》第八章明确规定了旅游投诉受理机构的设立和处理投诉的原则,明确了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等解决旅游纠纷的途径,有利于保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七)法律责任《旅游法》第九章主要规定了旅行社、导游、领队、景区及其他旅游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法律责任。本书将在后面项目讲解这些内容。任务三旅游法律责任与纠纷处理一、旅游活动中的法律责任二、旅游纠纷三、旅游投诉的处理案例导入67岁的孙老伯是视力残障人士,持有“一级视力盲”残疾证。孙老伯与亲友一起参加上海某知名旅行社组织的“北京长城鸟巢,京沪高铁往返三星5日游”旅游。旅游团到达北京的次日上午,天下着小雨,孙老伯随团游览恭王府。行至恭王府锡晋斋的四合院斜坡状通道处时,孙老伯在未与他人发生肢体接触的情况下摔倒受伤(导游当时未在现场),造成颈髓损伤,发生医疗费、住院伙食费等共计17.7万元。请思考:(1)上述案例中,旅行社和景区需要承担哪类法律责任?(2)孙老伯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要求旅行社及景区承担上述损失?(3)孙老伯遭受损伤的责任该如何界定?一、旅游活动中的法律责任法律责任是指因违反了法定义务或契约义务,或不当行使法律权利、权力而应承担的后果。旅游活动中的法律责任主要分为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一)法律责任的特点①法律责任是一种因违反法定义务或契约义务(包括违约等)而形成的责任关系,是以法律义务的存在为前提的;②法律责任是由法律规定的一种责任,具有承担不利后果的特点,包括补偿与制裁两种;③法律责任是由违法行为引起的,两者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④法律责任的追究是由国家专门机关实施或潜在保证的。法律补偿与法律制裁的区别:①实现载体不同。补偿以财产为主,制裁以人身为主。②目的与效果不同。补偿的目的和效果是针对被害人的,而制裁的目的和效果是针对责任方的。③成立基础不同。补偿与制裁的成立虽然都是以客观行为为条件,但补偿成立的基础是以客观损害后果为主的。而制裁认定的基础主要是主观过错,即使行为不存在客观损害,依然可以根据行为的主观恶性来施加制裁。(二)旅游活动中的行政责任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的区别如下:①针对的对象不同。行政处分针对的是行政机关(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内部工作人员;行政处罚针对的是行政监督管理相对人(如旅游经营者和旅游从业人员)。②针对的违法行为不同。行政处分针对的是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违纪及失职行为;行政处罚针对的是行政监督管理相对人的违法行为。③制裁的种类不同。行政处分的制裁种类主要有警告、记过、降级、撤职、开除等;行政处罚的制裁种类主要有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吊销或暂扣许可证或营业执照、行政拘留等(可合并使用)。行政责任是指犯有一般违法行为(尚未构成犯罪)的单位或个人,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承担行政责任的方式主要有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两种。(二)旅游活动中的行政责任1.旅游经营者的行政责任对违反《旅游法》规定的旅游经营者及其从业人员,旅游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会将其记入信用档案,向社会公布。①旅行社不具备经营旅游业务资格而非法经营的行政责任;②旅行社超范围经营的行政责任,如未经许可经营出境旅游业务、边境旅游业务;③旅行社其他违法经营的行政责任,如违法用人、虚假宣传、价格欺诈、合同违约、未履行安全义务、未履行法定报告义务、行贿或受贿等。旅行社的行政责任①景区不符合开放条件而接待旅游者的行政责任;②景区接待旅游者超过景区主管部门核定的最大承载量的行政责任;③景区门票及收费项目违法的行政责任;④景区安全生产管理和消防安全管理违法的行政责任;⑤其他行政责任,如违法开发旅游资源、违法用人、行贿或受贿等。景区的行政责任(二)旅游活动中的行政责任2.旅游从业人员的行政责任旅游行政处罚的一般程序:立案→调查→告知和听证→审查和决定→送达①未取得导游证或者领队证而从事导游、领队活动的行政责任;②导游、领队私自承揽业务的行政责任;③导游、领队向旅游者索取小费或兜售商品的行政责任;④导游、领队欺骗、胁迫旅游者消费的行政责任;⑤导游、领队不按旅游行程约定进行旅游活动的行政责任;⑥导游、领队有损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行政责任;⑦其他行政责任,如辱骂旅游者、未履行安全义务、未履行法定报告义务等。导游、领队的行政责任(二)旅游活动中的行政责任3.旅游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的行政责任旅游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履行监督管理职责过程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三)旅游活动中的民事责任特点①民事责任是违反民事法律规范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②民事责任是违约或违法行为人对受害人承担的一种法律责任;③民事责任主要是一种财产责任;④民事责任的责任范围与所造成的损失或损害的大小相适应,一般具有补偿与恢复原状的性质。承担方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的规定,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继续履行、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上述各种方式,既可单独使用,也可合并使用。民事责任是指行为人因实施不法行为,或者不履行合同义务,从而侵犯了相对人的民事权利或者使相对人的民事权利得不到实现,依法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四)旅游活动中的刑事责任旅游刑事责任是指行为人实施了违反旅游法律、法规或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行为,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必须承担《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规定的法律责任。《旅游法》第110条规定,旅行社、景区、旅游经营者、旅游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违反《旅游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法》(以下简称《护照法》)第17条规定,弄虚作假骗取护照的,由护照签发机关收缴护照或者宣布护照作废;由公安机关处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四)旅游活动中的刑事责任刑罚按照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附加刑有罚金、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财产三种。主刑可独立适用;附加刑可在判处主刑时附加适用,但有时也可独立适用。刑事责任我国《刑法》规定的刑事责任还可以分为财产刑和非财产刑两类。财产刑是指罚金和没收财产,包括剥夺犯罪人的部分和全部财产。非财产刑包括自由刑、生命刑和政治权利刑。其中,自由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是剥夺犯罪人的人身自由,强迫其改造,使之不再危害社会的刑罚;生命刑即死刑,是剥夺犯罪人生命的刑法;政治权利刑是剥夺犯罪人一定时间或终身政治权利的刑法。此外,对于外国人在我国的犯罪行为,我国刑法还规定了驱逐出境的刑罚。旅游纠纷是指在旅游活动中,旅游法律关系的主体之间因权利和义务的矛盾而引发的争议。二、旅游纠纷(一)旅游纠纷的类型①按争议主体分类,分为旅游者与旅游经营者之间的纠纷、旅游经营者之间的纠纷等;②按争议内容分类,分为旅行社业务纠纷、导游业务纠纷、交通运输业务纠纷、旅游饭店业务纠纷、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纠纷、旅游保险纠纷等;③按争议涉及的利益分类,分为涉及财产利益的纠纷、涉及人身权益的纠纷、涉及人身权益和财产利益的纠纷;④按争议双方人数分类,分为单一性纠纷和共同性纠纷。其中,单一性纠纷的争议双方为一人;共同性纠纷的争议双方至少有一方为两人以上。在实践中的旅游纠纷,主要发生在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之间,尤其是旅游者与旅行社之间。(二)旅游纠纷的处理途径双方协商申请调解仲裁处理起诉判决(三)多主体旅游纠纷权益解决《旅游法》第94条规定,旅游者与旅游经营者发生纠纷,旅游者一方人数众多并有共同请求的,可以推选代表人参加协商、调解、仲裁、诉讼活动。三、旅游投诉的处理旅游投诉是指旅游者认为旅游经营者损害其合法权益,请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机构或者旅游执法机构(以下统称“旅游投诉处理机构”),对双方发生的民事争议进行处理的行为。①投诉所涉及的是旅游纠纷;②投诉人是旅游者;③被投诉人是旅游经营者;④旅游投诉处理机构主要包括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机构、其他相关旅游执法机构。旅游投诉的特征:为了维护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依法公正地处理旅游投诉,原国家旅游局依据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并结合我国旅游业的实际情况,于2010年5月5日发布了《旅游投诉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2010年7月1日起施行。(一)旅游投诉的管辖旅游投诉的管辖是指各级旅游投诉处理机构,依法被授权受理旅游投诉案件的分工和权限。《办法》第5条规定,旅游投诉由旅游合同签订地或者被投诉人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旅游投诉处理机构管辖。但是,需要立即制止、纠正被投诉人的损害行为的,应由损害行为发生地旅游投诉处理机构管辖。《办法》第6条规定,上级旅游投诉处理机构有权处理下级旅游投诉处理机构管辖的投诉案件;《办法》第7条规定,发生管辖争议时,旅游投诉处理机构可协商确定管辖,或者报请共同的上级旅游投诉处理机构指定管辖。(二)旅游投诉的受理《办法》第10条规定,旅游投诉受理需符合以下条件:①投诉人与投诉事项有直接利害关系;②有明确的被投诉人、具体的投诉请求、事实和理由。受理条件(二)旅游投诉的受理《办法》第8条规定,投诉人可以就下列事项向旅游投诉处理机构投诉:①认为旅游经营者违反合同约定的;②因旅游经营者的责任致使投诉人人身、财产受到损害的;③因不可抗力、意外事故致使旅游合同不能履行,或者不能完全履行,投诉人与被投诉人发生争议的;④其他损害旅游者合法权益的。可以投诉的事项(二)旅游投诉的受理《办法》第9条规定,下列情形不予受理投诉:①人民法院、仲裁机构、其他行政管理部门或者社会调解机构已经受理或者处理的;②旅游投诉处理机构已经作出处理,且没有新情况、新理由的;③不属于旅游投诉处理机构职责范围或者管辖范围的;④超过旅游合同结束之日90日的;⑤不符合旅游投诉条件的。不予受理投诉的情形(二)旅游投诉的受理《办法》第11条规定,旅游投诉一般应当采取书面形式,一式两份,并载明下列事项:①投诉人的姓名、性别、国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及投诉日期;②被投诉人的名称、所在地;③投诉的要求、理由及相关的事实根据等。《办法》第12条规定,投诉事项比较简单的,投诉人可以口头投诉,由旅游投诉处理机构进行记录或者登记,并告知被投诉人;对于不符合受理条件的投诉,旅游投诉处理机构可以口头告知投诉人不予受理及其理由,并进行记录或者登记。旅游投诉的形式(二)旅游投诉的受理根据《办法》第15条的规定,旅游投诉处理机构接到投诉,应审查该投诉是否符合投诉条件,并在5个工作日内作出相应处理。投诉符合条件的,旅游投诉处理机构应予以受理。投诉不符合条件的,旅游投诉处理机构应向投诉人送达《旅游投诉不予受理通知书》,告知不予受理的理由。旅游投诉处理机构对旅游者的投诉无管辖权的,应以《旅游投诉转办通知书》或者《旅游投诉转办函》的方式,将投诉材料转交有管辖权的旅游投诉处理机构或者其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并书面告知投诉人。旅游投诉的受理(三)旅游投诉的处理《办法》第16条规定,旅游投诉处理机构处理旅游投诉,除本办法另有规定外,实行调解制度。旅游投诉处理机构应当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遵循自愿、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促使投诉人与被投诉人相互谅解,达成协议。《办法》第4条的规定,旅游投诉处理机构在处理旅游投诉中,发现被投诉人或者其从业人员有违法或犯罪行为的,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作出行政处罚、向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提出行政处罚建议或者移送司法机关。旅游投诉处理一般施行调解制度。但是,如果被投诉人有违法行为,应由相关机构对被投诉人作出行政处罚;如果被投诉人有犯罪行为,则应将被投诉人移送司法机关。1.旅游投诉的处理原则(三)旅游投诉的处理根据《办法》第17条~第25条的规定,旅游投诉处理流程如下:2.旅游投诉的处理流程①旅游投诉处理机构在受理投诉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将《旅游投诉受理通知书》和投诉书副本送达被投诉人。对于事实清楚、应当即时制止或者纠正被投诉人损害行为的,可以不向被投诉人送达《旅游投诉受理通知书》。②被投诉人应当在接到通知之日起10日内作出书面答复,提出答辩的事实、理由和证据。投诉人和被投诉人都应当对自己的投诉或者答辩提供证据。③旅游投诉处理机构对双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及证据进行审查。如果认为有必要收集新的证据,可以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自行收集或者召集有关当事人进行调查。(三)旅游投诉的处理④旅游投诉处理机构受理投诉后,应当积极安排当事双方进行调解,提出调解方案,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⑤旅游投诉处理机构应当在受理旅游投诉之日起60日内,作出以下处理:a.双方达成调解协议的,应当制作《旅游投诉调解书》,载明投诉请求、查明的事实、处理过程和调解结果,由当事人双方签字并加盖旅游投诉处理机构印章;b.调解不成的,终止调解,旅游投诉处理机构应当向双方当事人出具《旅游投诉终止调解书》。调解不成的,或者调解书生效后没有执行的,投诉人可以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2.旅游投诉的处理流程《办法》第26条规定,在下列情形下,经旅游投诉处理机构调解,投诉人与旅行社不能达成调解协议的,旅游投诉处理机构应当做出划拨旅行社质量保证金赔偿的决定,或向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提出划拨旅行社质量保证金的建议:①旅行社因解散、破产或者其他原因造成旅游者预交旅游费用损失的;②旅游投诉处理机构受理投诉后,应当积极安排当事双方进行调解,提出调解方案,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合同法律制度任务一了解合同的基础知识一、合同的法律特征及基本原则二、合同的订立形式三、要约、要约邀请和承诺案例导入2019年6月,某旅行社在某市日报上刊登“国内精品线路游”广告,打出了若干条旅游线路。其中的“南宁+下龙+河内+海防+北海双飞8日游”线路定为每周二、周六发团,由于报社在排版时失误,将每人旅游费用3200元排成了320元。外地游客李某通过电话向旅行社提出参加该线路旅游,他在电话中问道:“一切都按报纸上刊登的广告内容办吗?”旅行社接待人员给予了肯定回答,并告诉了他开户银行账号和出发时间。随后,李某将320元人民币汇入该账号,并向单位请了年休假,按预定的出发时间提前赶到旅行社。当李某被告知旅游费用是3200元而不是320元时,他提出不参加旅游了,但要求旅行社退还320元并赔偿双倍费用,同时承担路费、误工费等,理由是他依报纸上的条件已经与旅行社达成协议。双方协商不下,李某遂以该旅行社欺诈消费者为由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思考:该旅行社的行为是否构成欺诈消费者?为什么?一、合同的法律特征及基本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464条规定,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义务关系(即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民法典》用于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其立法目的是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法典》包括“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共7编内容。其中“合同”编占的篇幅最大。《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该法典施行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同时废止。关于《民法典》的“合同”编,本书后面统一称为“《民法典》(合同编)”;如果用到《民法典》其他编的条款,也做类似处理。(一)合同的法律特征合同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当事人的法律行为,是当事人之间建立的一种民事法律关系;1合同是当事人意见一致的协议,当事人在合同关系中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2合同是一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行为,当事人必须依法根据合同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3(二)合同的基本原则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守法原则(三)《民法典》(合同编)的调整对象和立法目的我国《民法典》(合同编)基于平等、自愿及等价有偿原则,主要调整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因合同产生的民事关系。其立法目的是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二、合同的订立形式根据《民法典》(合同编)第469条规定,合同的订立可以采用口头形式、书面形式或者其他形式。指当事人用口头语言表示订立合同。凡是当事人无约定而法律又未规定采用特定形式的合同,均可采用口头形式。口头合同简单方便,但其缺点是在发生合同纠纷时难以取证,不容易分清责任。对于标的数额较大的合同,不宜采用这种形式。口头形式指当事人用文字表示订立合同,包括合同书、信件、电报、电传、传真、数据电文等能够有形地表示所载内容的合同。优点是发生合同纠纷时有据可查,便于分清责任。因此,对于关系较复杂的合同和重要的合同,最好采用书面形式。书面形式三、要约、要约邀请和承诺合同的订立过程是当事人双方意思趋于一致的过程。根据《民法典》(合同编)第471条的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可以采取要约和承诺方式。(一)要约要约人受要约人可以是书面形式或口头形式要约应当具备以下条件:①要约应当向特定的受要约人发出;②要约应当是希望与另一方当事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③要约内容必须具体、确定,包括标的、数量、价款或报酬等;④表明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就受要约意思的约束。要约到达受要约人时生效。一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对要约人和受要约人都具有法律约束力。(二)要约邀请要约邀请是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示。要约与要约邀请的主要区别是:含义不同前者是以订立合同为目的的意思表示,后者是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示。对意思表示人的约束力不同在要约确定的承诺期内,要约对要约人具有法律约束力,而要约邀请的发出人并不受要约邀请的约束。法律后果不同要约一经接受,合同成立;要约邀请一经接受,双方开始进入要约,并不能直接导致合同的成立。常见的要约邀请有寄送的价目表、拍卖公告、招标公告、招股说明书、商业广告和宣传等。价目表、商业广告和宣传的内容符合要约规定的,视为要约。(三)承诺承诺是指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是针对要约的回应。一项有效的承诺,必须符合以下条件:①承诺必须由受要约人向要约人发出;②承诺必须是对要约明确表示同意的意思表示;③承诺必须在要约有效的期限内作出;④承诺的内容必须与要约的内容一致。承诺可以是口头形式或书面形式,到达要约人时生效。缄默或者不作为不视为承诺。此外,根据《民法典》(合同编)第480条的规定,也可以按交易习惯或者按要约所要求的方式进行承诺。例如,甲、乙旅行社在以往的业务合作中已形成惯例,一方发出要约,另一方在规定的时间内无不承诺表示,则视为承诺。因此,若甲旅行社按此惯例向乙旅行社发出要约,希望其在某日以某价格接待旅游团,乙旅行社即使未做意思表示,也应当认定乙旅行社已经承诺,甲旅行社可直接发团。任务二订立合同与合同效力一、合同的订立主体及订立资格二、合同的组成、基本条款和格式条款三、合同成立与合同效力案例导入2019年暑假,刚满11周岁的苏州某中学学生谢某和他的同学张某、李某商量一起去武当山玩。他们背着父母从家里拿了钱来到K旅行社欲跟团旅游,K旅行社以未成年人不能自己报名,须由其父母陪同方可办理为由予以拒绝。谢某等人又来到T旅行社门市部,T旅行社职员田某接待了他们,得知来意后,热情地推荐了武当山三日游。他们即按报价550元/人交清团费,并和T旅行社签订了旅游合同。谢某的父亲得知此事后,坚决不让谢某去旅游。随后谢某的父亲向旅游质量监督管理部门投诉,认为T旅行社在未征得父母同意的情况下,私自和谢某签订旅游合同的做法是错误的。孩子独自外出旅游,安全无法得到切实保障。谢某的父亲要求退还团款,并希望旅行社改进工作。请思考:旅行社与谢某和他的同学签订旅游合同是否有效?为什么?一、合同的订立主体及订立资格合同的订立主体,即合同当事人,它包括债权人和债务人。债权人有权请求债务人依据法律和合同的规定履行义务,而债务人则需要依据法律和合同的规定履行义务。订立主体订立合同的当事人为有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民法典》(总则编)第144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合同属于民事法律行为,适用于该条款。合同还可以委托代理人订立。订立资格(一)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民事法律赋予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从而享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民法典》(总则编)第13条规定,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第14条规定,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第59条规定,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从法人成立时产生,到法人终止时消灭。(一)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民事主体能以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及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根据《民法典》(总则编)的相关规定,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有三种情况。《民法典》(总则编)第18条规定,成年人(年满18周岁以上)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16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一)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民法典》(总则编)第19条规定,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民法典》(总则编)第22条规定,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一)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根据《民法典》(总则编)第20条、第21条的规定,不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均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3.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二)委托代理人订立合同《民法典》(总则编)第161条规定,民事主体可以通过代理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也就是说,合同当事人可以依法委托代理人订立合同。①代理是由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进行代理活动的行为;②代理人必须在代理权限内进行代理活动;③代理人在代理活动中独立进行意思表示;④代理行为的法律后果由被代理人承担。代理的特征(二)委托代理人订立合同代理人订立合同时,一般应向对方出具其委托人(即被代理人)签发的授权委托书。《旅游法》对关于旅游服务合同的委托也有相应的规定。《旅游法》第60条规定,旅行社委托其他旅行社代理销售包价旅游产品,并与旅游者订立包价旅游合同的,应当在包价旅游合同中载明委托社和代理社的基本信息;旅行社将包价旅游合同中的接待业务委托给地接社履行的,应当在包价旅游合同中载明地接社的基本信息。《旅游法》第63条第2款规定,旅行社因未达到约定人数不能出团的,组团社经征得旅游者书面同意,可以委托其他旅行社履行合同。组团社对旅游者承担责任,受委托的旅行社对组团社承担责任。二、合同的组成、基本条款和格式条款(一)合同的组成合同书/协议书开头合同名称、当事人的自然状况、合同标的正文双方议定的合同内容,即合同的主要条款附件与合同有关的文书图表及其他资料结尾合同文本的份数、合同签订的时间地点、合同的有效期限、双方当事人的签名盖章等1.当事人的自然状况(二)合同的基本条款根据《民法典》(合同编)第470条的规定,合同基本条款的内容包括当事人的自然状况,标的,数量和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解决争议的方法。当事人的自然状况条款包括当事人的名称(或姓名)和地址等信息。设立目的是为了方便履约或追究违约责任,是合同必备的首要条款。(二)合同的基本条款2.标的标的条款是指合同当事人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是合同法律关系的客体。它可以是有形物(如实物或货币),也可以是无形物(如电力等),还可以是行为(如运输行为、保管行为、旅游服务行为等)。签订合同时要注意,标的条款必须明确、具体,不能有含糊不清之处。(二)合同的基本条款3.数量和质量数量和质量是确定合同标的具体特征的最主要因素,决定着当事人权利、义务的大小。其中,数量是指以数字方式和计量单位方式对合同标的进行具体的确定,也是衡量标的大小、多少、轻重的尺度,如旅游合同中游览景点的数量。质量是对标的在标准和技术方面的要求。旅游合同中的质量,是按双方约定或国家制定的旅行社服务标准、导游服务标准来检验的。(二)合同的基本条款4.价款或者报酬价款或者报酬是指一方当事人履行义务时,另一方当事人以货币形式支付的代价。合同标的为物时,取得标的物应当支付的代价为价款;合同标的为行为时,获得行为服务所应当支付的代价为酬金。(二)合同的基本条款5.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履行期限是指当事人履行合同义务的起止时间,是确定当事人是否发生迟延履行义务的依据。履行地点是指履行合同义务的地点,可以成为法院确定解决合同争议的依据。履行方式是指当事人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履行自己在合同中的义务。合同标的不同,履行合同的方式也不同。(二)合同的基本条款6.违约责任违约责任是指当事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而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当事人承担违约责任的形式有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支付违约金、支付赔偿金等。(二)合同的基本条款7.解决争议的方法解决争议的方法一般分为两类:①向人民法院提请诉讼;②提交仲裁机关仲裁。为维护公平,规范使用格式条款,《民法典》(合同编)第496条~第498条对格式条款予以限制,具体如下:①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并采取合理的方式提示对方注意免除或者减轻其责任等与对方有重大利害关系的条款,并按照对方的要求,对该条款予以说明。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该格式条款无效:a.具有本法第一编第六章第三节和本法第506条规定的无效情形;(本书将在下一小节讲解具体内容)b.提供格式条款一方不合理地免除或者减轻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限制对方主要权利;c.提供格式条款一方排除对方主要权利。③对格式条款的理解发生争议的,应当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释。对格式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应当作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的解释。格式条款和非格式条款不一致的,应当采用非格式条款。(三)格式条款的规范使用《民法典》(合同编)第496条第1款规定,格式条款是当事人为了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并在订立合同时未与对方协商的条款。三、合同成立与合同效力合同效力,又称合同的法律效力,是指法律赋予依法成立的合同具有约束当事人双方乃至第三人的强制力。合同成立后,根据情况的不同,可能出现以下结果:有效合同,效力待定合同,无效合同,可变更、可撤销合同等。(一)合同的成立双方当事人成功完成签订合同的全过程,并达到订立合同的预期目的,即为合同成立。《民法典》(合同编)第483条规定,承诺生效时合同成立,但是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这表明合同的成立从实质内容而言,应当具备的条件包括:①合同必须有双方当事人参与,即有要约和承诺;②要约和承诺生效。(一)合同的成立《民法典》(合同编)还对合同成立的两种特殊情况进行了具体规定:①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自当事人均签名、盖章或者按指印时合同成立。在签名、盖章或者按指印之前,当事人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时,该合同成立。②当事人采用信件、数据电文等形式订立合同要求签订确认书的,签订确认书时合同成立。当事人一方通过互联网等信息网络发布的商品或者服务信息符合要约条件的,对方选择该商品或者服务并提交订单成功时合同成立,但是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例如,旅游者在旅游网站预订旅游线路,提交订单后合同即成立。(二)合同的生效合同的生效是指合同具有法律效力。一般情况下,合同成立后,只要具备一般有效要件,就能产生法律效力。①当事人具有相应的订立合同的能力(具体可参考本任务第一小节内容);②合同的意思表示与当事人的真实意思符合,如强迫签订的合同无效;③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合同的一般有效要件具体包括:在特殊情况下,还须具备特别的有效要件,才能产生法律效力,如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合同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才生效的,应依照其规定。(三)效力待定合同效力待定合同是指已成立的合同因欠缺一定的生效要件,尚未确定其是否生效,须经过补正方可生效的合同。效力待定合同在一定的期限内不予补正则视为无效合同。根据《民法典》(总则编)第145条的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实施的其他民事法律行为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后有效。相对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予以追认。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民事法律行为被追认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撤销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1.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三)效力待定合同(1)无权代理的行为人订立的合同对被代理人不发生效力根据《民法典》(总则编)第171条的规定,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仍然实施代理行为,未经被代理人追认的,对被代理人不发生效力。相对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予以追认。被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行为人实施的行为被追认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撤销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2.无权代理的行为人代订的合同(2)无权代理的行为人订立的合同行为有效的情形根据《民法典》(总则编)第172条的规定,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仍然实施代理行为,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的,该代理行为有效。(3)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法定代表人越权订立合同的效力根据《民法典》(总则编)第504条的规定,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或者非法人组织的负责人超越权限订立的合同,除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超越权限外,该代表行为有效,订立的合同对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发生效力。(三)效力待定合同(四)无效合同及其确认无效合同是指自始至终不发生法律效力的合同。根据《民法典》(总则编)第153条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①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订立的合同②违背公序良俗签订的合同。例如,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订立的合同无效;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合同无效。(五)可撤销的合同根据《民法典》(总则编)第147~151条的规定,下列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撤销:①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②一方或第三人以欺诈、胁迫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对于因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订立的合同,撤销条件为对方知道或应知道有欺诈行为但仍订立合同③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显失公平的合同任务三旅游法律责任与纠纷处理一、旅游活动中的法律责任二、旅游纠纷三、旅游投诉的处理案例导入67岁的孙老伯是视力残障人士,持有“一级视力盲”残疾证。孙老伯与亲友一起参加上海某知名旅行社组织的“北京长城鸟巢,京沪高铁往返三星5日游”旅游。旅游团到达北京的次日上午,天下着小雨,孙老伯随团游览恭王府。行至恭王府锡晋斋的四合院斜坡状通道处时,孙老伯在未与他人发生肢体接触的情况下摔倒受伤(导游当时未在现场),造成颈髓损伤,发生医疗费、住院伙食费等共计17.7万元。请思考:(1)上述案例中,旅行社和景区需要承担哪类法律责任?(2)孙老伯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要求旅行社及景区承担上述损失?(3)孙老伯遭受损伤的责任该如何界定?任务三变更、转让与终止合同一、合同变更二、合同转让三、合同终止案例导入2019年3月21日,柯某和其外公、外婆3人参加了C旅行社组织的“港澳五日游”旅游团。双方在旅游合同中约定成行时间为3月23日。随后,柯某支付了全部团款5640元及押金6000元,并购买了3张3月22日的厦门至深圳的机票。22日上午,C旅行社通知柯某,由于同团的18名南平游客的港澳通行证无法出证,导致该旅程推迟至3月29日。经协商后,柯某同意出行延期,将厦门至深圳的机票改签为3月28日。3月25日,柯某再次接到C旅行社的通知,称由于南平客人需要参加3月29日的单位会议,行程要改期至4月2日才能发团。柯某对此十分不满,要求退团。C旅行社答应了柯某的要求,退还柯某全部团款并赔偿机票退票费520元。事后,柯某向当地旅游质量监督管理部门投诉,认为C旅行社两次违反合同约定推迟出游时间。根据双方签订的出境旅游合同中“乙方(旅行社)在约定出发时间3日内(含第3日)告知甲方(旅游者)不能成行的,应赔偿占甲方旅游费用总额50%的违约金”规定,C旅行社应赔偿团款50%的违约金,即2820元。C旅行社辩称,由于潜在不可抗力导致游客无法顺利成行,客观上给客人造成不便,对此该社已向客人表示歉意,并退还柯某的全部团款及机票退票费520元。请思考:(1)旅行社变更合同及柯某终止合同是否需要承担责任?(2)柯某提出的赔偿要求是否合理?一、合同变更合同变更是指合同成立以后,且尚未履行完毕之前,由合同当事人双方依法对原合同的内容所进行的修改。《民法典》(合同编)第543条规定,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合同。《民法典》(合同编)第544条规定,当事人对合同变更的内容约定不明确的,推定为未变更。因此,只有明确变更后的权利和义务,该合同才能被履行并产生法律上的约束力。否则,将无法履行该合同,不利于保护当事人的权益。二、合同转让合同转让是指合同当事人将其享有的权利(债权)或者承担的义务(债务)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给他人,即转让给合同当事人以外的人,也称第三人。合同转让只是合同当事人的变更,合同中所约定的权利和义务并不会改变。例如,旅行社将其应当履行的,为旅游者代订机票的义务转让给另一家旅行社,在此情形下,订机票这一义务仍然应当履行,只不过这项义务的履行者因转让而发生了改变。(一)债权转让《民法典》(合同编)第545条规定,债权人可以将债权的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给第三人,但是有下列情形的除外:根据债权性质不得转让按照当事人约定不得转让依照法律规定不得转让《民法典》(合同编)第546条规定,债权人转让债权,未通知债务人的,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债权转让的通知不得撤销,但是经受让人同意的除外。也就是说,债权人转让权利,应当通知债务人。(二)债务转移债务转移是指债务人经债权人同意将合同的义务全部或者部分转移给第三人。《民法典》(合同编)第551条规定,债务人将债务的全部或者部分转移给第三人的,应当经债权人同意。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可以催告债权人在合理期限内予以同意,债权人未作表示的,视为不同意。例如,旅行社将其承担的组织、安排旅游者游览的义务全部或者部分转移给另一旅行社,必须得到旅游者的同意。(三)债权债务的概括转让债权债务的概括转让是指将合同的权利和义务一并转移给第三人的行为。《民法典》(合同编)第555条规定,当事人一方经对方同意,可以将自己在合同中的权利和义务一并转让给第三人;第556条规定,合同的权利和义务一并转让的,适用债权转让、债务转移的有关规定。例如,A旅行社与旅游者签订旅游合同后,在得到旅游者和B旅行社的同意后,可以将合同中的权利和义务一并转让给B旅行社。(四)法人合并或分立时的债权债务转让法人合并或分立时,也会引起债权债务的转让问题。《民法典》(总则编)第67条规定,法人合并的,其权利和义务由合并后的法人享有和承担;法人分立的,其权利和义务由分立后的法人享有连带债权,承担连带债务,但是债权人和债务人另有约定的除外。《民法典》(合同编)第518条规定,债权人为二人以上,部分或者全部债权人均可以请求债务人履行债务的,为连带债权;债务人为二人以上,债权人可以请求部分或者全部债务人履行全部债务的,为连带债务。第519条规定,连带债务人之间的份额难以确定的,视为份额相同。实际承担债务超过自己份额的连带债务人,有权就超出部分在其他连带债务人未履行的份额范围内向其追偿,并相应地享有债权人的权利,但是不得损害债权人的利益。三、合同终止合同终止是指合同权利和义务的终止,即当事人双方终止合同关系,合同确定的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消灭。《民法典》(合同编)第557条规定了合同的权利和义务终止的情形,具体如下:①债务已经履行;②债务相互抵销;③债务人依法将标的物提存;④债权人免除债务;⑤债权债务同归于一人;⑥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终止的其他情形。合同解除的,该合同的权利义务关系终止。(一)合同解除合同解除是指合同有效成立后,因当事人一方的意思表示或者由当事人双方协商,使合同关系归于消灭的行为。合同解除有约定解除和法定解除两种情况。约定解除是指根据自愿原则,合同当事人在不违背法律和社会利益的条件下,在合同义务未履行或尚未完全履行时,通过约定或协议使合同解除。《民法典》(合同编)第562条规定,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合同。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解除合同的事由,当解除合同的事由发生时,解除权人可以解除合同。1.约定解除(一)合同解除法定解除是指合同义务未履行或未完全履行之际,当事人在法律规定的解除条件出现时,行使解除权而使合同关系消灭。《民法典》(合同编)第563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①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②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③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同期限内仍未履行;④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⑤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2.法定解除程序(二)合同解除的程序及法律后果《民法典》(合同编)第565条第1款规定,当事人一方依法主张解除合同的,应当通知对方。合同自通知到达对方时解除;通知载明债务人在一定期限内不履行债务则合同自动解除,债务人在该期限内未履行债务的,合同自通知载明的期限届满时解除。对方对解除合同有异议的,任何一方当事人均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确认解除行为的效力。法律后果(二)合同解除的程序及法律后果关于合同解除的法律后果,《民法典》(合同编)第566条规定,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终止履行;已经履行的,根据履行情况和合同性质,当事人可以要求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合同因违约解除的,解除权人可以请求违约方承担违约责任,但是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任务四合同争议和违约责任处理一、合同争议处理二、合同违约责任处理案例导入某游客及家人参加某国际旅行社组织的“青岛+大连+旅顺+蓬莱+烟台+威海+崂山双卧双船10日游”。旅游结束后,该游客投诉旅行社没有事先告知他们会在旅游目的地拼团,也没有委派全陪导游,造成旅途中出现许多问题;住宿标准未达到合同约定的二星级旅游饭店(或准二星)标准;从大连返烟台乘船承诺为三等舱(8~12人高低铺),实际为40人左右高低铺,降低了标准;地接社导游安排不当,多次延误、耽搁时间,致使他们在大连人民广场从凌晨3:00坐等到上午7:00才吃早饭,期间4个小时无处休息,后又因入住问题耽误4小时;地接社将两天行程压缩为一天,剩下一天自由活动。请思考:该旅行社有哪些违约行为?应如何赔偿旅游者?一、合同争议处理根据《民法典》(合同编)第509条的规定,合同生效以后,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使债权人的权利得以实现。但是,在合同的履行过程中,有时会因合同约定不明而导致当事人双方产生争议。(一)合同约定不明时的补救《民法典》(合同编)第510条规定,合同生效后,当事人就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地点等内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二)合同约定不明的处理《民法典》(合同编)第511条规定,当事人就有关合同的内容约定不明确,依照本法第510条的规定仍然不能确定的,适用下列规定:①质量要求不明确的,按照强制性国家标准履行;没有强制性国家标准的,按照推荐性国家标准履行;没有推荐性国家标准的,按照行业标准履行;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按照通常标准或者符合合同目的的特定标准履行。②价款或者报酬不明确的,按照订立合同时履行地的市场价格履行;依法应当执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的,按照规定履行。③履行地点不明确,给付货币的,在接受货币一方所在地履行;交付不动产的,在不动产所在地履行;其他标的,在履行义务一方所在地履行。④履行期限不明确的,债务人可以随时履行,债权人也可以随时要求履行,但是应当给对方必要的准备时间。⑤履行方式不明确的,按照有利于实现合同目的的方式履行。⑥履行费用的负担不明确的,由履行义务一方负担;因债权人原因增加的履行费用,由债权人负担。二、合同违约责任处理合同违约责任是指合同当事人未履行或未完全履行合同义务所依法应承担的民事责任。《民法典》(合同编)第577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民法典》(合同编)规定的违约责任不要求证明行为人在主观上是否存在过错,而只要行为人没有履行合同或者履行合同不符合约定,就应当承担违约责任。(一)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继续履行是指当事人一方违约,对方可以要求违约方继续履行合同义务,违约方拒不履行的,对方可以请求人民法院强制其履行,从而保证当事人缔约(缔结、订立条约)目的的实现。《民法典》(合同编)第580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适用继续履行合同:①法律上或者事实上不能履行;②债务的标的物不适于强制履行或者履行费用过高;③债权人在合理期限内未要求履行。继续履行(一)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赔偿损失是指合同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或者不适当履行合同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依法或依照合同约定承担赔偿责任。赔偿损失以金钱赔偿为原则,以实物赔偿为例外。损失赔偿额的确定主要以实际发生的损失为计算标准,但在特殊情况下,可以采取惩罚性赔偿。赔偿损失以完全赔偿为原则。完全赔偿原则是指违约方应对其违约行为造成的全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