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与眼睛(什么是美术作品)_第1页
美术与眼睛(什么是美术作品)_第2页
美术与眼睛(什么是美术作品)_第3页
美术与眼睛(什么是美术作品)_第4页
美术与眼睛(什么是美术作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湘版《美术鉴赏》第一单元“美术与眼睛”第一课

湘版《美术鉴赏》第一单元“美术与眼睛”第一课

《什么是美术作品》教学设计

授课年级:高中一年级

课时:一课时

课业类型:美术常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审美观念的形成:大体掌握美术作品的基本涵义: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学会

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美术作品及11常生活中的物品的意识。

02过程:发现一一收集一一创作一一总结一一巩固

方法:发现与收集、构思与创作、讨论与分析、总结与巩固

03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审美的眼光观察生活、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生活。

设计思路:

1本课虽是美术常识课,但要让学生有上美术课的新颖感、艺术感;

2学生在初中是在不同的学校学习的,美术知识层次不一,同时从《美术鉴赏》的审美性质出发,本课的

教学要血对学生全体,要让全体学生对“美”与“美术作品”有个大体概念;

3审美教育的实施不是灌输给学生美学方面的理性知识,而是更多地采用活动的形式和方法,引导学生主

动参与审美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和体验,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所以采用“发

现一一收集一一创作一一总结一一巩固”的教学步骤;

4审美意识是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审美意识具有能动性。在艺术作

品和现实生活中并不是缺乏美,美与美的现象无处不在,我们缺乏的是审美的意识与发现美的眼睛。如学

生建立了审美意识必然能枳极能动的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因此,强调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意义非

凡。

教学重点:怎样理解美术作品的涵义。

教学难点:学生审美意识的养成。

教具:电脑多媒体设备、示范作品、电子课件、照片。

学具:自己拍摄的照片或喜欢的图片与绘画作品、铅笔、橡皮、绘画纸、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是否准备好了自己拍摄的照片或喜欢的图片与绘画作品。

(在课前安排布置学生准备好自己拍摄的觉得漂亮或美的物象的照片或喜欢的图片与绘画作品。)

(如先前的课一样,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座位)

导入新课

师:在课前有很多同学准备好了自己拍摄的照片或喜欢的图片.

(请学生展示自己拍摄的照片或喜欢的图片)

(教师对学生提出表扬)

师:请大家说说拍摄照片时的情形。

学生回答

师:很好!我们的同学善于观察发现美的形象,而且还善于分析、比较、辨别,抓取了最美的地方。其实

在艺术作品和现实生活中并不是缺乏美,美与美的现象无处不在,我们缺乏的是审美的意识与发现美的眼

睛。如果大家留心观察,你们会发现美真的是无处不在!

师:下面请大家看我这里也有几张照片。(多媒体课件展示照片)

提问:你们觉得这些照片漂亮吗?美吗?

学生回答

讲授新课

-什么是美?

提问:请大家思考一下:你为什么会觉得它美?能谈谈你对美的定义吗?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

美,本质上就是事物的一种关系属性。美是事物所具有的该事物的一定特性与人们意念正方向指向的极致

部分高度和合而形成的关系属性。由于美是对象特性因吻合了人们喜好的意向极致而形成的,这也可明白

爱美为何会必然是人的天性、审美为何会产生欣喜愉悦。从形成上看,“美”是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美”

的观念与相应形式法则的产生是长期的历史积淀的结果。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缺乏美,但怎样才能发现这

些美呢?首先要求我们要有一颗趋美的心,再者,看待事物的时候改变一下习惯的焦距和角度,你必然有

新奇的发现。多欣赏美术作品,美术作品是美的集合。(多媒体课件)

二什么是美术作品?

再请看看我这里的这几幅画,(多媒体课件展示绘画作品)

好看吗?

提问:有谁能发现画与我给大家看的照片之间的关系?(多媒体课件)

学生回答

师:对!这几幅画就是在照片上运用线条、色块、粘贴的手段,通过添加、组合、变形的方法而成的。

我还给你们看几幅你们高一的同龄人的类似的作品。漂亮吗?(多媒体课件展示绘画作品)

你们也能做吗?

师:好,下面我给你们十分钟左右的时间,你们可以单独也可以几人一起合作来进行创作,利用手头的材

料,运用线条、色块、粘贴的手段,通过添加、组合、变形的方法创作一幅画。

学生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作品展示

要求学生说说创作意图

(教师表扬并大体说明原由:因为学生观察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创造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呈现了什么)

引入问题

什么是美术作品?(如学生不能明确表达概念,也可以让学生举例)

教师总结

你们刚才创作的就是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是艺术家反映自然与社会现实生活,表达自我思想与情感的载体与具体形象,它包含着美的观念

和形式美的法则。美术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教师可适当分析师生们的作品,并明确指出所谓“高”,一在于艺术之美;二在于思想之美。)

(多媒体课件展示几件宋代官窑瓷器和明代家具图片)

提问学生

这是美术作品吗?

教师总结

这也是美术作品。有许多艺术品最初是实用的器具,但因这些物品同样含着美的观念和形式美的法则,且

随着社会的变化,原本的实用功能退居次要地位,反而审美功能得到凸显,我们也不妨把它们看作美术作

品。

提问学生

你们还能举出更多的我们司空见惯、视而不见的美术现象和作品吗?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适当表扬。可提具体学生与例子)

大家列举的真是太多了!的确,生活中美的作品与美的现象真是太多了!美与美的现象无处不在,让我们

用敏锐的心灵与明亮的眼睛去发现无处不在的美与美的作品吧!

知识小结

作业布置

观察你的家,把你认为最美的地方用手机或DC拍摄后发到学校电脑中我们美术的存储空间。

教学反思

经过几节课几个班的教学,我觉得有几个问题要注意:

一课前准备要充分。

1教师课前备课要充分。本课是美术常识类型的课,如果对本课的理解不深刻,对教学目标与方向不明确,

教学设计不科学,教学过程不清晰,教学方法与手段选择不恰当,教学材料准备不充足有效,教师讲授不

明了简洁,这一课必是平淡无聊的生硬的理论灌输;

2在课前安排布置学生准备好自己拍摄的觉得漂亮或美的物象的照片或喜欢的图片与绘画作品时,教师的

要求一定要指向明确,同时给于充足的时间与大体的方向。

二教师要能灵活机动的掌控课堂与教学,发现亮点,善用表扬,催发积极性。

比如有节课教师请大家说说拍摄照片时的情形时,有位学生这样说:“老师布置任务后我就留心的观

察了周围的事物。前几天猛然间发现学校的大银杏树上攀附着几根藤,在阳光照耀下,无论是形状还是色

彩都很美。而且围绕大树转了几圈后发现在逆光下光色最美,所以就赶紧拍了下来。”说得多好!他这个

表达说明他不仅善于观察发现美的形象,而且还善于分析、比较、辨别,抓取最美的地方。这不就是我们

要花大力培养的审美意识与审美方法吗?大大的表扬,并顺势引导,在全班推广。

要掌控课堂,教师在课堂上还要情绪饱满,有激情,才能感染学生、调动学生。但一定要有感而发、

由境而生,千万不要无病呻吟、矫揉造作。

三要给于学生一定的自由与空间,同时善于组织学生活动

如在课堂上适当改变座位的排列方式,或者给于学生自由的座位选择,在课堂氛围和活动中都会有意

想不到的效果。在组织学生活动时,要善于在目的、人员、时间、合作方式、积极性等方面协调,这样才

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n从审美教育出发,考虑整个单元,整个美术鉴赏。

这一课不是单独的无联系的存在的,教师备课时要从审美教育出发,从整个单元考虑,从整个美术鉴

赏考虑,才不会目光短浅,将这一课理解为简单的独立的美术常识灌输。

湘版美术高中美术鉴赏一单元第一课资料

[教材]什么是美术作品

[学习任务]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

理解审美观念的内涵和形成过程;初步了解一些形式美的基本规律;大体掌握美术作品的基本涵义;

培养用审美的眼光去对待美术作品乃至日常生活中各种物品的意识。

学习活动分析

本课安排了一个“思考与交流”和一个“活动建议”,它们都是为了使学生了解美术作品与实用物品

之间的关系,只不过前者侧重于从实用的角度来理解美术作品,而后者则侧重于从审美的角度来理解实用

物品。

“思考与交流”:青铜器既是古代的一种礼器,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变成了审

美的对象。要理解这些器物的类型,对于还没有系统学过美术鉴赏课程的学生,可能有一些难度,所以教

师在活动中要注意因势利导,先适当介绍一下相关的文化背景,可以结合教材中所列的图片以及第二单元

《礼仪与教化》的部分内容来完成这个活动。这个活动并不是美术史研究,而是让学生理解青铜器的造型

与功能、精神活动之间的关系,从而了解这些造型的出现源于特定的需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器物的大

小、造型等方面来观察并进行分析。比如说青铜器中的炊煮器,如鼎、鬲等,往往器型较大,并且都是有

足的,便于在下面燃火煮食;而食器的主要目的是用来盛食,所以器型较小,造型上突出盛食的部分,如

霞、豆等;酒器主要是用来盛酒和饮用,所以器型相对较小,便于盛酒和抓握,如螂、壶、爵等:而水器

主要是装水的容器,如盘、鉴等。

“活动建议”:许多我们现在认为的美术作品,在其产生之初其实是实用品,只是到后来才被当做“美术

作品”看待的。但是在这些物品中同样包含着美的观念和形式美的法则,因而,它们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

的美术作品,但并不妨碍我们用审美的眼光来观看它们。

本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也就是一种审美的眼光。因此,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

美的角度来理解这些日常物品。对于这些物品,可以从两个层面加以理解:首先,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

些物品上本来就有美术作品的图像,如建筑、雕塑。这些复制印刷出来的图像也是美术作品的流通方式之

一。另一方面,这些日常物品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形式,因而也存在着形式美的因素。例如,物品的长宽比

例、色彩的搭配、图案的运用,这些都是为了使物品更加美观,是形式美法则的具体运用。其次是审美功

能和实用功能的关系。好的物品往往是把这两个方面结合在一起的。例如手提袋要求轻巧灵便,简洁大方,

色彩鲜艳而富有装饰性,既方便提东西,又具有醒目的审美效果。又如手套,不仅色彩使人感到温暖,而

且图案的方向变化既可以交代各部位的不同功能,同时也可以打破形式上的单调。

教学基本思路

美术鉴赏是一门学科,但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记住一些艺术史上

重要的美术作品,而更要培养学生以一种审美的心态、发现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的历史、文化、生活以及我

们身边的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和文化素养。所以本课的教学首先从什么是“美”入手,帮助学生了

解“美”的观念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进而使学生明确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及其开放性的内涵。通过这个

过程使学生明确“美”的概念是极为丰富的,它甚至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应当以一种历史的、发现的眼

光去看待美术作品乃至我们的日常生活,这样,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丰富多彩。

教学材料分析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层面:L审美观念是如何形成的。2.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3.美术鉴赏的重

要意义。

“美”与“不美”是人们看待美术作品甚至是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最原始、最基本的情感。通过这样一

种朴素的情感,人们摆脱了像动物一样无意识的、被自然所左右的状态,有目的地去创造各种美好的事物

(当然也包括我们的美术作品),从而不断地改造我们的生活,提高生活的质量。本课的内容就从这种基

本的观念入手,让学生首先明确什么是“美”,“美”的观念是如何形成的。教材在谈到“美”的观念如

何形成的时候指出:1.“美”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2.“美”的观念与相应形

式法则的产生是长期的历史积淀的结果,例如书中所举的中国书法艺术与彩陶、青铜器的实例。在此基础

上使学生明确:将美的观念与相应的形式法则运用于生产、生活乃至艺术创作中,就产生了美术作品。在

这一点上,教材中特别指出有一些作品在创作的时候就是为了审美的目的而创作的,这毫无疑问可以称之

为美术作品。但是有一些生活用品,它们最初被制造的目的不是为了用于单纯的审美活动,而是源于生活

的需要,像这类作品经过较长时间之后,其功能性逐渐被淡忘,而形式美法则受到关注,它们也属于美术

作品的范畴。例如教材中所列举的青铜器、明代的漆盒等。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讲述,教材最后点明了美术

鉴赏的意义:L在我们的生活中美是无处不在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非常注重营造美的环境,所

以我们要学会去认识这些美好的事物,才能更好地生活。2.鉴赏美术作品可以培养我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帮助我们丰富对美的认识,并且认识到形式美的法则。

教学建议

通过本课的教学,应该使学生认识到美术鉴赏乃至日常生活中审美意识的重要意义,从而为进一步的

学习奠定基础。教学的重心不在于让学生记住多少幅作品,而是要解决学生思想意识上的问题,激发学生

的审美兴趣,培养学生以一种审美的态度去看待生活。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意:1.教学内容不宜过于

生硬和枯燥乏味,而应当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2.打破用“讲授法”教学的习惯

性方法,要通过讨论和活动让学生拓展思维。3.教师要意识到“美”的观念是极为丰富的,它的形成既可

能是历史积累的结果,又可能是某一时代的产物。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提出个人见解。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扣教材的要点,结合“思考与交流”以及“活动建议”,从认识一些流传下

来的美术作品入手,分析这些作品的功能和形式特征,然后举一反三,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身边事物的美。

本课教学建议用1课时完成。

[资料]教学资料

人面鱼纹彩陶盆

20世纪50年代,在西安半坡的仰韶文化村落遗址中出土了好几件充满神秘气息的彩陶盆。这些陶盆上

的装饰是一种由人面与鱼纹组合为一体的奇异图像。这种人面鱼纹盆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盆内壁

用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人面概括成圆形,眼睛为两道横线,眼以上部分一半全涂黑,•半略留

空白,鼻子近乎三角形,嘴则像个“工”字,耳朵部位一边饰一条小鱼,嘴角两侧也各衔一条小鱼。人头

顶上的三角形,一般认为是发髻之类的饰物。从鱼眼、鱼鳞、鱼鳍等细节来看,盆中十来条鱼分属三个品

种,且大小相间,错落有致,极见多样统一之美。现代考古学家们大多认为,这种装饰应与古人某种原始

信仰和巫术活动有关。有人指出,在先秦典籍《诗经》、《周易》中鱼有隐喻“男女相合”之义,依此类

推,这种人面鱼纹也应具有祈求生殖繁衍的含义。还有人根据《山海经》上有关古代巫师常常“珥两青蛇”

的说法,猜测这“珥”双鱼的人面也许就是半坡巫师的形象,因为在上古神话中还有鱼蛇互化的传说。不

过许多人考虑到这件彩陶盆出土时是作为小孩瓮棺的顶盖,而且其他文化遗址中又从未发现类似的彩陶盆,

因此主张这人面鱼纹很可能就是半坡氏族公社的图腾。

竹院品古(明)仇英

该图是仇英《人物故事图册》中的一幅。此图册共十页,所绘仕女等人物多属传统题材。表现历史故事的

有“贵妃晓妆”、“明妃出塞”、“子路问津”、“高山流水”、“南华秋水”;描绘文人逸事的有“松

林六逸”、“竹院品古”;取之古代诗词的有“潺阳琵琶”、“捉柳花图”。这些册页画幅不大,但作者

在撷取典型情节、形象来表现题意方面,显示出缜密巧思。如“竹院品古”,以竹外屏风内士人观画为主

题,穿插侍女奉茶,童子们或持古物侍立,或扇炉烹茶,或布置棋局,通过这些情景,表现文人士大夫清

雅悠闲的生活方式。此册人物形象刻画准确生动,笔法工整精细,得宋院体画精髓。山石树木,画法多样,

或用唐人勾斫,或用赵伯驹小青绿,或用赵孟^之勾叶,左右逢源,运用自如。色彩艳丽和谐,富丽中透

出雅逸韵味,效果蕴藉淡雅。这些特点显示出仇英融合传统工笔画法和文人水墨画法所形成的独特画风。

出身画工的仇英,在“明四家”中文化修养略逊于沈周、文徵明、唐寅三人,然而,由于有非凡的天赋,

他的高超画技备受赞赏。

云南纳西族建筑

纳西族的古代住宅最早为木结构的“木楞房”,目前在个别山区仍可见到。明代已有瓦屋出现,但均为土

司头人等富人的住室,或将其作为寺院。清代以来,普遍流行于丽江城镇、坝区和河谷区的是木石结构的

瓦房,即三房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的住房。这种瓦房多系两层楼房,屋基用石头砌成,中段用土基或砖,

上段用木板,房檐外伸,以保护木质部分不受雨水侵蚀,在横梁暴露的两端加上“风火板”,既保护横梁,

也起装饰作用,在风火板三角形的上角装上一块叶状的“垂鱼”。富裕家庭,则装上刻着浮雕的花饰,并

在下面垂着两条写实鱼形图案的垂鱼。窗户多雕刻装饰,堂屋门窗尤喜刻花草鸟兽之类。不少人家的正房

室内都有地板,一般院落宽大而严谨。不少人家的院坝、台阶都镶满了各种图案的鹅卵石和瓦砖,或是打

上水泥地坪。现代纳西族的住宅多是两层,第二层多不住人,只储藏粮草等。有三合房(三房一照壁)、

四合房(四房五天井)两种形式。一般都以六扇格扇作门。门窗都有浮雕,图案清秀,雕工精细,形成纳

西族建筑上不可缺少的优美装饰品。寺:庙的建筑多沿用明朝建筑和西藏建筑,但又有本民族的创新,如建

筑楼角翘度平直及斗拱层叠,在建筑方法上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教案]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审美观念、形式法则的产生和一般规律,以及美术作品的社会约定性。

2.培养学生以审美的眼光去看待美术作品和日常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美的观念和形式法则是如何产生的?

2.美术作品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3.如何从生活中去发现美?

教具与学具

教具:幻灯机、幻灯片、实物投影仪、画册或者多媒体播放工具。

学具:笔记本(或者作业纸)、笔。

教学流程图

教学

教学环节媒体运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评价

策略

教材中的书法作

品,但是教师对教师可以根据教

导入

这个作品要做一材内容分析一下

教学

观察定处理,使这个教师提问:你们觉得这学生回问题出在什么地

1.初步认

思考“永”字看起来些字美不美?为什么?答。方,为什么我们看

识形式法

是倾斜的,或者起来会觉得不舒

让学生在黑板上服。

写这个字。

请一些同学在黑

可以独立

板上写下自己的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从思考或者

观看教材中“彩思考(内容无需重

重心、对称、平衡等形分小组讨

陶鲸鱼纹瓶”、复,可以请有不同

式美的角度寻找“彩陶论,并且

“永”字、意见的同学到黑

鲸鱼纹瓶”、"永"字、将思考的

“羊”字的图板上写下自己的

“羊”字之间的联系。内容在作

片。发现),教师对学

它们的美体现在哪里?业纸上写

生观察到的内容

下来。

进行归纳。

教师提问:什么是美术

作品?

学生回答

思考研究总结:包含着形式美法

讨论。

则的物品都可以称为美

术作品。

学生分小

教师提问:这些纹饰为组讨论,

展示彩陶和青铜器中

什么看起来比较美?它并且将内

作品的纹饰。

们是怎么来的?容写到纸

.形式美

2上。

的来源

教师按照教材的内容分

析上述问题,指出上述

作品的纹饰之所以看起

来比较美是因为它们是

按照一定的形式规律创

造出来的,而它们的灵

感就是我们的祖先从自

然万物的形象中获得

的。

教师结合教材中

的内容对上述作

品进行归类分析。

比如绘画和雕塑

是美术家为了审

美的目的而创作

教师展示一些作

的,这毫无疑问是

观察与研品,包括一幅绘

美术作品。而木版

究画作品,一幅雕

教师提问:这些物品哪年画、漆盒、民居

3.从实用展示塑作品,一幅木学生思考

一些可以被称之为“美院落也是按照形

物品向美作品版年画,教材中并回答。

术作品”?为什么?式美的法则制造

术作品的的“漆盒”,教

出来的,在当时虽

转换材中的“民居院

然普通,但是经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