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统编高中语文高三第一轮复习教学质量F级检测题(二)(原卷+解析)_第1页
2024届统编高中语文高三第一轮复习教学质量F级检测题(二)(原卷+解析)_第2页
2024届统编高中语文高三第一轮复习教学质量F级检测题(二)(原卷+解析)_第3页
2024届统编高中语文高三第一轮复习教学质量F级检测题(二)(原卷+解析)_第4页
2024届统编高中语文高三第一轮复习教学质量F级检测题(二)(原卷+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4届统编高中语文高三第一轮复习教学质量F级检测题(二)(原卷+解析)2024届统编版高中语文高三第一轮复习

教学质量F级检测题(二)(解答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评卷人得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陕西文学,激励几代人

在中国文坛上,陕西文学占据重要地位,柳青、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陈彦等“文学陕军”深耕三秦大地,写出了《创业史》《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秦腔》《主角》等重要文学作品。他们塑造的梁生宝、孙少平、白嘉轩等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引发万千读者共鸣。

“文学陕军”,何以如此耀眼?

“90后”读者小禾今年春节再次捧起《平凡的世界》。这是她第4遍阅读这部小说,每看一次,便感动一次。“我们都是平凡的人,尽管生活如此艰难,也不应该忘记最初的梦想。”小禾说。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平凡的世界》,首次出版于1986年,至今已加印超过200次,销量超过2000万册。如今打开热门购书网站的排行榜,《平凡的世界》仍在好评榜上占有一席之地。在网络社交平台上,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读者彼此分享阅读感悟。

长期研究陕西文学的文学评论家邢小利说,陕西文化底蕴深厚,新中国成立后,陕西相继出现了“十七年文学”“文学陕军东征”“文学陕军再出发”等文学发展高潮。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陈忠实、贾平凹、高建群、京夫、程海5位陕西作家的长篇小说同时在北京出版,文学评论界一度将之称为“陕军东征”。陕西文学也为世界推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的窗口。早在1954年,柳青的小说《铜墙铁壁》就被翻译成英文出版。1964年,英译本和日译本《创业史》出版。2021年,《平凡的世界》马来文版出版发行。此前,这部作品已被翻译成塞尔维亚语、阿拉伯语、土耳其语、日语、越南语等多个语种。目前,柳青、杜鹏程、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高建群、陈彦、叶广芩、红柯、吴克敬等10多位陕西作家的作品已在海外出版发行。

细细品读《创业史》《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秦腔》《主角》等作品不难发现,现实主义、乡土气息、史诗品格、家国情怀的文学特质一脉相承,折射出陕西作家的文学风骨。邢小利认为,陕西文学有两个传统。其中,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学传统是陕西文学的根脉,在司马迁作《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润泽下,陕西作家始终追求文学的史诗品格和传世价值。另一方面,红色延安的革命文学传统奠定了当代陕西文学的基石,陕西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艺术之笔描写普通民众,探求民族前进的光明之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书写农村的合作化运动,柳青毅然放弃在北京的工作,扎根西安市长安县(今为长安区)皇甫村14年。1959年,《创业史》第一部问世,被誉为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史诗性著作。

柳青的创作理念影响了数代陕西作家,使他们即使面对西方文艺思潮和市场经济的滚滚大潮,仍能紧扣时代脉搏、扎根生活沃土,关照社会变迁中的众生百态与人性光辉。路遥称柳青为他的“文学教父”,陈忠实说柳青是他文学上的“老师”。此后,路遥从20世纪80年代中国城乡改革的巨变中捕捉灵感,将目光投向那些为理想而奋斗的群众身上。他延续柳青的创作道路,耗时3年筹备,历时1年创作,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第一部。

像柳青、路遥一样,众多陕西作家选择以人民为主角,为人民而创作。《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描绘了该村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迁,从人物精神深处提炼和构建民族精神;《秦腔》通过两户人家近20年的故事,展现改革开放年代乡村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的深刻变化;《主角》则讲述忆秦娥从放羊娃成长为秦腔名伶的经历,反映了秦腔兴衰和社会发展。

不难发现,陕西文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一抹繁星,归根结底是继承了中国文学创扎根生活的优良传统。陕西作家们关注大时代下的小人物,让读者在文学作品中看到了“自己的身影”。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曾经,路遥所坚持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被一些文学批评家认为“过于陈旧”。可岁月流转之中,恰恰是这一份所谓的“陈旧”,依旧扬帆于时代的潮头。

延安大学路遥与知青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梁向阳说,路遥认为生活和题材决定了创作手法,用其他手法创作《平凡的世界》是不负责任的,因为“这部作品不是写给一些专家看的,而是写给广大读者看的”。

邢小利说,作家的创作,主要凭的是生活体验、生命体验和社会经验。从柳青、路遥到陈忠实,陕西作家把生活作为创作的根本源泉。

陕西作家常常将文学视为至死不渝的事业。陈忠实创作《白鹿原》前就下定决心,要给自己将来的棺材里准备一个好枕头。为此他查阅大量县志,深入乡村调研,在自己的老屋潜心创作4年之久。路遥说:“作品在某种意义上,不完全是智慧的产物,更主要的是毅力和艰苦劳动的结果。”

中华文化“诗教”传统深厚,文学一向被看作是正人心、化风俗的重要途径。用文化的力量移风易俗,教化人心,是文学的重要主题。“陕西作家格外看重文学承载的思想力量。”邢小利说,现实主义的思想力量与艺术魅力,赋予了这些作品穿越时空、直抵人心的力量。

正如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所写:“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

(《半月谈》2023年第7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平凡的世界》之所以长盛不衰,是因为它告诉我们尽管生活艰难,也不应该忘记最初的梦想。

B.上世纪50年代始,10多位陕西作家作品陆续走向世界,风靡全球,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

C.柳青毅然放弃在北京的工作,扎根西安市长安县皇甫村14年,倾力探求民族前进的光明之路。

D.陕西文学之所以能继承中国文学创扎根生活的传统,是因为它已然成为中国文学中的一抹繁星。

3.本文着重强调陕西文学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以下表述不符合这一传统的是()

A.《诗经·氓》以女主人公不幸的婚姻遭遇为入口,展现了先秦时代社会生活的丰富元素。

B.杜甫一生漂泊,饱经离乱之苦,将自己的见闻和经历写进诗歌,成就“诗史”的浑厚与沉郁。

C.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世外桃源图景,体现了知识分子的理想与追求。

D.白居易立足中唐诗坛,和元稹一起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

4.陕西文学激励几代人,早已成为中国文学的一面旗帜,结合材料简要概括陕西作家的创作理念与追求。

5.准确性是新闻写作的一项基本原则,本篇通讯是如何体现这一原则的,试举例说明。

1.D2.C3.C4.①陕西作家始终追求文学的史诗品格和传世价值。

②陕西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艺术之笔描写普通民众,探求民族前进的光明之路或陕西作家选择以人民为主角,为人民而创作。

③陕西作家关注大时代下的小人物,让读者在文学作品中看到了“自己的身影”。

④陕西作家常常将文学视为至死不渝的事业。

⑤陕西作家格外看重文学承载的思想力量。5.①为了准确呈现“陕西文学也为世界推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的窗口”的事实,材料列举了“柳青的小说《铜墙铁壁》就被翻译成英文出版,英译本和日译本《创业史》出版,《平凡的世界》马来文版出版发行”等具体的事例,体现了准确性;

②为了准确呈现“众多陕西作家选择以人民为主角,为人民而创作”的事实,材料列举了《白鹿原》《秦腔》《主角》等作品的例子,体现了准确性;

③为了准确呈现《平凡的世界》作品的热门程度,材料列出了“加印超过200次,销量超过2000万册”等具体数据。

④最后一段引用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的话,准确揭示了“用文化的力量移风易俗,教化人心,是文学的重要主题”的观点。

1.本题考查理解和梳理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

A.偷换概念,梁生宝是柳青作品中的人物而非陕西作家,且引发万千读者共鸣的是陕西作家作品中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而不是文学陕军。

B.范围扩大,热门的具体表现指的是《平凡的世界》而非所有“路遥作品”。

C.“了解世界的窗口”与事实不符,原文说的是“为世界推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的窗口”而非“了解世界的窗口”。

故选D。

2.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中相关内容的能力。

A.“尽管生活艰难,也不应该忘记最初的梦想”理解有误,原文是“‘我们都是平凡的人,尽管生活如此艰难,也不应该忘记最初的梦想。’小禾说”。可见,这是“90后”读者小禾阅读《平凡的世界》的感悟,而不是作品直接告诉我们的。

B.“10多位陕西作家作品陆续走向世界,风靡全球”夸大事实,原文为“10多位陕西作家的作品已在海外出版发行”,可见,尚未达到风靡全球的程度。

D.“陕西文学之所以能继承中国文学创扎根生活的传统,是因为它已然成为中国文学中的一抹繁星”错。原文为“之所以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一抹繁星,是继承了中国文学创扎根生活的优良传统。”可见,选项的说法倒置因果。

故选C。

3.本题考查依据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

C.“《桃花源记》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世外桃源图景,体现了知识分子的理想与追求”,这是浪漫主义写法,而非现实主义写法。

故选C。

4.本题考查理解探究文本相关问题的能力。

(1)根据“陕西文学有两个传统。其中,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学传统是陕西文学的根脉,在司马迁作《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润泽下,陕西作家始终追求文学的史诗品格和传世价值”可知,陕西作家始终追求文学的史诗品格和传世价值。

(2)根据“红色延安的革命文学传统奠定了当代陕西文学的基石,陕西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艺术之笔描写普通民众,探求民族前进的光明之路”可知,陕西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艺术之笔描写普通民众,探求民族前进的光明之路或陕西作家选择以人民为主角,为人民而创作。

(3)根据“他们即使面对西方文艺思潮和市场经济的滚滚大潮,仍能紧扣时代脉搏、扎根生活沃土,关照社会变迁中的众生百态与人性光辉”“陕西文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一抹繁星,归根结底是继承了中国文学创扎根生活的优良传统。陕西作家们关注大时代下的小人物,让读者在文学作品中看到了‘自己的身影’”可知,陕西作家关注大时代下的小人物,让读者在文学作品中看到了“自己的身影”。

(4)根据“陕西作家常常将文学视为至死不渝的事业”可知,陕西作家常常将文学视为至死不渝的事业。

(5)根据“‘陕西作家格外看重文学承载的思想力量。’邢小利说,现实主义的思想力量与艺术魅力,赋予了这些作品穿越时空、直抵人心的力量”可知,陕西作家格外看重文学承载的思想力量。

5.本题考查分析新闻文体特征的能力。

(1)根据“陕西文学也为世界推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的窗口。早在1954年,柳青的小说《铜墙铁壁》就被翻译成英文出版。1964年,英译本和日译本《创业史》出版。2021年,《平凡的世界》马来文版出版发行。此前,这部作品已被翻译成塞尔维亚语、阿拉伯语、土耳其语、日语、越南语等多个语种。目前,柳青、杜鹏程、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高建群、陈彦、叶广芩、红柯、吴克敬等10多位陕西作家的作品已在海外出版发行”分析,材料列举了“柳青的小说《铜墙铁壁》就被翻译成英文出版,英译本和日译本《创业史》出版,《平凡的世界》马来文版出版发行”等具体的事例,为的是准确呈现“陕西文学也为世界推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的窗口”的事实,体现了准确性;

(2)根据“像柳青、路遥一样,众多陕西作家选择以人民为主角,为人民而创作。《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描绘了该村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迁,从人物精神深处提炼和构建民族精神;《秦腔》通过两户人家近20年的故事,展现改革开放年代乡村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的深刻变化;《主角》则讲述忆秦娥从放羊娃成长为秦腔名伶的经历,反映了秦腔兴衰和社会发展”分析,材料列举了《白鹿原》《秦腔》《主角》等作品的例子,为的是阐述“众多陕西作家选择以人民为主角,为人民而创作”的事实,体现了准确性。

(3)根据“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平凡的世界》,首次出版于1986年,至今已加印超过200次,销量超过2000万册。如今打开热门购书网站的排行榜,《平凡的世界》仍在好评榜上占有一席之地”分析,材料列出了“加印超过200次,销量超过2000万册”等具体数据,为的是准确呈现《平凡的世界》作品的热门程度,。

(4)根据“正如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所写:‘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分析,末段引用路遥的话,揭示了“用文化的力量移风易俗,教化人心,是文学的重要主题”的观点。

评卷人得分

二、文学类阅读-双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一年容易又秋风

孟超

一年容易又秋风,酷热的暑夏,总算是过去了,晒焦了的皮肤,和臭虫咬、蚊子伤的斑疤,虽然还点点地存在着,让我以回忆的感伤来摸弄这些创痕;但,酷热总有过去的时候,似乎可以自慰。于是秋来了,而秋也并不顶好受,且不说“九月衣裳未剪裁”,冷雨扫在身上,使人想到酷寒,又何尝不可怕呢又加秋风秋雨,带着一曲凄凉的情调,连秋虫都战抖了,而况人的心弦,是正被时序的万华林的弓子所拉动着呢?

家槐兄从柳州来,与他在桂林的聚合,又是一年了。秋风来时,他也来了。幸喜两个人谁都也没有秋意,没有感伤,——秋自然还在使劲地拉动着他的弓子!——握手,暖煦煦的,似秋阳轻晒着的一般的温意,谁都没曾减少了热力,虽然经过了一个夏天,还和去年一样,这是两个人同样的道慰着的。

一同去访秦似兄,谈起《野草》,从创刊到现在不觉得已经两年了。家槐兄恳切地称许秦似兄支持这一刊物的毅力。是的,有一分热,放一分光,腐草化萤,虽然不过是一种传说,然而,这一束碧新色的叶儿,它不会腐,它却放着萤光,小虽小,它有着它的热力的。而况,叶绿体是会消化了吸取的碳气,而呼出了氧气;一个有修养的园艺者,他不只为了花开,他也为了叶子的成长,至于叶子的多寡,长短,可以放散多少氧气,盖不须计论,这又是但求耕耘,不问收获了。秦似兄之于《野草》是这样的。

秦似兄近月来,是肥胖了许多,面圆圆的,有似于华透·迪士尼卡通画上的小猪,我几次这样调笑他,问其致肥之道。他说,受气吃亏,也可以长肉生肌。他是研究生物学的,恐怕也找不出论据来。但这两年来,因为《野草》,我是深深地知道他在各方面受到了无数的困难,满肚皮里压下了无数的闷气。如果真把这一刊物当成一堆小草看的话,那么,在培植上,他所卖的力,所受的艰难,真比一个农夫种二三亩田还要劳瘁得多哩。这并不是说他力有不逮,事实告诉我们,在蓬蒿之中、贫瘠之地,种一株草,是比在肥土壤里种几十亩谷禾,须要费力得多的,也正因为这样才显出可贵来。当家槐兄慰藉他的时候,我想,他回想一下这两年的辛勤,也会自慰吧。

记得还是前年,也是一个秋天,我在夏衍兄那里会见他,那时,《野草》还没入地下种。秦似兄尤不善于在这种复繁奇出的社会中,八面玲珑地到处作揖应付,或者掉花枪,玩世故,耍手段,因此也就常常被人看成懦弱。其实别看他肌肉肥,他骨头却和秋天的老树枝子一样硬呢。也正为了这点,才似乎有许多不必要的侵凌,打击着他。可也同时因为他的个性所赋,而野草才能有他一贯的作风,才能经得起日晒雨淋,和霜雪的不断地袭来,却愈显出他那葱翠的颜色,临风不偃的神韵的。

又是秋天了,说快也快,野草从下种到今天,他是经过三个秋天了。我曾亲眼看着树头上几度谢落,几度葱茏;也曾亲眼看见秋雁几番的来去,长鸣着划过了中天。而这小小的草,却不曾在谁的践踏下委顿;不曾被太阳晒焦,显出了枯黄;受着风霜雨露,而伤损了草根草叶。更不曾移进了温室,变成案头清供。他不打哆嗦地,依然地在秋风中直立着。我爱野草,而我是知道园艺者对他是如何的培植的。可是,正因为我爱野草之故,我应该正告他,他的下种是在秋天,已经度过了二个秋天,而今,是秋,秋之后,仍有冬,还有以后的秋的到来的。

家槐兄说:“秋应该是我们所欣喜的,秋天是收获的时候。”对的,两年的时间,《野草》是有了他的收获,即使是放射出只是极轻微的草香,即使是只植下了一颗种;而他的叶是永远青着的,我想,这不能不向秦似兄举一举杯吧。

至于我自己,人已在中年了,在秋天应该有点秋意才是,然而,不;或者也许是反常,自己却想在秋风里多挣扎一刹,可是视秦似兄之辛勤,是追不上;视家槐兄之爽直,尤其追不上;又哪里不悲哀呢

“一年容易又秋风”,秋更深了,我们要更加一番鼓舞才是!

(有删改)

文本二:

野草(节选)

秦似

命名《野草》,用意所在,并非全在因袭,也说明着我们对这样一个小小的东西,并不高瞻远瞩,自己先给它一个卑之无甚高论的名号。野草虽然孕育于残冬,但茁长和拓殖却必须在春天的。如果严冬再来,它自然还得消亡。“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固然说明着草莽之类的顽强,然而也同时是自然界的机械循环的悲剧。这种机械的循环,于人类倒不能类推的。大抵人间的春天到来,严冬自己就先宣告死灭。不过这正是野草身外的事。在目前它只是芜杂丛生,荆莽交错,既无花果之望,亦无枝叶之阴。它只希望给受伤的战斗者一个歇息的处所,让他们退到野草,拭干伤口的血痕,再躺一会。如果因疲劳而至于饥饿,则掘几把草菇,也聊胜于无。

弄一点笔墨,比起正在用血去淤塞侵略者的枪口,用生命去争取民族的自由的一大群青年人,正如倍·柯根所说,是“以花边去比喻枪炮了”。然而《英伦的雾》以至《美国人的狗》一类东西正大量地在印,这事实又教育了我们,即使同是花边,也还有硬软好坏的分别,有的只准备给太太们做裙带,有的却可以替战旗做镶嵌。加以上面所说的种种,就印了《野草》。

(有删改)

《野草》写于1940年,是文艺刊物《野草》月刊的发刊词。秦似是《野草》的编委之一,主要负责编辑部的日常工作。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以欣慰之情贯穿全文,既有酷夏终过“我”的“自慰”,也有老友重聚别来无恙的相互“道慰”,还有对秦似辛勤工作终有收获的“慰藉”。

B.文本一中“我”与家槐、秦似两个人皆是好友,但感情略有差异,对家槐主要是敬佩和关心,对秦似则主要是亲热和熟络,常喜欢开玩笑戏弄他。

C.文本一“秋之后,仍有冬,还有以后的秋的到来的”,表面是对“野草”的“正告”,暗含的是“我”对《野草》未来虽历坎坷但终究会成功的信心。

D.文本二将《野草》与《英伦的雾》《美国人的狗》做比较,鲜明地阐释了办刊的宗旨,也强烈表述了对国统区粉饰太平的“花边”文学的不屑与愤慨。

7.下列关于秦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似谈吐幽默,他把自己体态偏胖,解释为“受气吃亏,也可以长肉生肌”。

B.秦似不善应酬,但为了刊物,他有时不得不与社会上的各色人等打交道。

C.作为《野草》编委之一的秦似内心坚韧,心怀民族,爱国刊物《野草》具有战斗精神。

D.秦似文辞典雅,在《野草》中引用古诗和倍·柯根的话,抒发了的感慨。

8.请从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文本一的标题“一年容易又秋风”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9.文本一和文本二的写作目的不同,因而所写“野草”内涵的侧重点也不同,请简要分析。

6.B7.D8.①“秋”既是指时节,又喻指收获,标题“一年容易又秋风”由此而来,是理解文本情感的重要线索;②围绕“一年容易又秋风”,文章叙述“我”与家槐兄、秦似的相聚,并插叙刊物《野草》创办的历程,这些都发生在秋天;③贯穿着人到中年需勤勉奋进的深沉感叹,文末再次呼应题目,升华主题。(意思对即可)9.①文本一侧重以“野草”写人物,侧重写“野草”的顽强和葱茏,表现《野草》的创办者秦似的坚韧与辛勤,表述对其的赞美及对自身的勉励;②文本二侧重以“野草”喻刊物,侧重写“野草”的卑小和作用,表述创办《野草》的期许和目的。

6.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和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

B.“对秦似则主要是亲热和熟络,常喜欢开玩笑戏弄他”说法错误,“我”对秦似十分敬重,并不“主要是亲热和熟络”,也没有“戏弄他”。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D.“文辞典雅”说法错误。秦似“在《野草》中引用古诗和倍·柯根的话”,是为了战斗和讽刺,文辞风格犀利。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的能力。

由首段“一年容易又秋风,酷热的暑夏,总算是过去了”可知,“秋”指的是时节“秋季”;由后文中“家槐兄说:‘秋应该是我们所欣喜的,秋天是收获的时候’”可知,“秋”又喻指收获。标题“一年容易又秋风”兼具了“时节”和“收获”两层含义,贯穿文章始末,是理解本文情感的重要线索。

由文章“家槐兄从柳州来,与他在桂林的聚合,又是一年了。秋风来时,他也来了”“一同去访秦似兄”可知,“我”与家槐兄、秦似的相聚是在秋天;由“记得还是前年,也是一个秋天,我在夏衍兄那里会见他,那时,《野草》还没入地下种”“正因为我爱野草之故,我应该正告他,他的下种是在秋天,已经度过了二个秋天,而今,是秋,秋之后,仍有冬,还有以后的秋的到来的”可知,文章中插叙了《野草》创办的历程,这些也发生在秋天。所以文章的主要内容都是围绕“一年容易又秋风”展开的。

由“至于我自己,人已在中年了,在秋天应该有点秋意才是,然而,不;或者也许是反常,自己却想在秋风里多挣扎一刹”可知,“一年容易又秋风”的“秋”也有人到中年之意,贯穿着人到中年需勤勉奋进的深沉感叹,文末“‘一年容易又秋风’,秋更深了,我们要更加一番鼓舞才是”再次呼应题目,升华主题。

9.本题考查学生比较作品中的物象的内涵的能力。

根据文本一“可也同时因为他的个性所赋,而野草才能有他一贯的作风,才能经得起日晒雨淋,和霜雪的不断地袭来,却愈显出他那葱翠的颜色,临风不偃的神韵的”“他是经过三个秋天了。……而这小小的草,却不曾在谁的践踏下委顿;不曾被太阳晒焦,显出了枯黄;受着风霜雨露,而伤损了草根草叶。更不曾移进了温室,变成案头清供。他不打哆嗦地,依然地在秋风中直立着”“可是视秦似兄之辛勤,是追不上”可知,文本一是以“野草”来比喻《野草》的创办者秦似,侧重写“野草”的精神品质,展现了它不惧恶劣环境的顽强和葱茏,表现了秦似的坚韧与辛勤,表述了对其的赞美及对自身的勉励。

根据文本二“命名《野草》,用意所在,并非全在因袭,也说明着我们对这样一个小小的东西,并不高瞻远瞩,自己先给它一个卑之无甚高论的名号”“它只希望给受伤的战斗者以一个歇息的处所,让他们退到野草,拭干伤口的血痕,再躺一会。如果因疲劳而至于饥饿,则掘几把草菇,也聊胜于无”可知,文本二以“野草”来喻指刊物,侧重写“野草”的卑小和作用,表述创办《野草》的期许和目的。

评卷人得分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甄权,许州扶沟人。以母病,与弟立言究习方书,遂为高医。仕隋为秘书省正字,称疾免。鲁州刺史库狄嵚风痹不得挽弓,权使彀矢向堋立,针其肩隅,一进,曰:“可以射矣。”果如言。贞观中,权已百岁,太宗幸其舍,视饮食,访逮其术,擢朝散大夫,赐几杖衣服。寻卒,年一百三岁。所撰《脉王后雄荣经》《针方》《明堂》等图传于时。

立言仕为太常丞。杜淹苦流肿,帝遣视,曰:“去此十日,午漏上,且死。”如之。有道人心腹懑烦弥二岁,诊曰:“腹有蛊,误食发而然。”令饵雄黄一剂,少选,吐一蛇如拇,无目,烧之有发气,乃愈。

许胤宗仕陈为新蔡王外兵参军。王太后病风不能言,脉沉难对,医家告术穷。胤宗曰:“饵液不可进。”即以黄耆防风煮汤数十斛置床下气如雾熏薄之是夕语擢义兴太守武德初累进散骑侍郎关中多骨蒸疾,转相染,得者皆死,胤宗疗视必愈。或劝其著书贻后世者,答曰:“医特意耳,思虑精则得之。脉之候幽而难明,吾意所解,口莫能宣也。古之上医,要在视脉,病乃可识。病与药值,唯用一物攻之,气纯而愈速。今之人不善为脉,以情度病,多其物以幸有功,譬猎不知兔,广络原野,冀一人获之,术亦疏矣。一药偶得,它味相制,弗能专力,此难愈之验也。脉之妙处不可传,虚著方剂,终无益于世,此吾所以不著书也。”卒年七十余。

(节选自《新唐书·方技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即以黄耆/防风煮汤/数十斛置床下/气如雾熏/薄之/是夕语擢义兴太守/武德初/累进散骑侍郎/

B.即以黄耆/防风煮汤数十斛/置床下/气如雾/熏薄之/是夕语/擢义兴太守/武德初/累进散骑侍郎/

C.即以黄耆/防风煮汤数十斛/置床下/气如雾熏/薄之/是夕语/擢义兴太守/武德初/累进散骑侍郎/

D.即以黄耆/防风煮汤/数十斛置床下/气如雾/熏薄之/是夕语擢义兴太守/武德初/累进散骑侍郎/

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寻”意为“不久”,与《桃花源记》中“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中的“寻”的含义相同。

B.“太常丞”是太常寺的重要官员,太常寺是古代封建王朝专门设立以掌管礼乐的官署。

C.“陈”指南朝最后一个朝代,以《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族的姓氏作为国号。

D.“关中”,地名,指“四关”之内,易守难攻,例如《过秦论》中“关中之固,金城千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甄权妙手回春,诊疗手法娴熟。鲁州刺史库狄嵚受风寒侵袭,肢体僵硬无法拉弓,甄权让他使劲持弓而立,仅仅施了一次针法,便霍然而愈。

B.甄立言医术高超,观察由表及里。他奉皇帝之命去为杜淹诊视,准确预测了其寿命期限。道人受疑难症困扰许久,他随即精简施治,药到病除。

C.许胤宗救死扶伤,思维灵活通达。王太后中风麻痹,无法正常饮药,他创新诊治疗法开展治疗。关中瘟疫肆虐下他不畏传染风险,积极救助。

D.许胤宗擅长脉学,态度务实严谨。他主张治病要寻其根源,精思专意。他认为脉象复杂,仅靠文字难以正确完整传意,因此拒绝为后世著书。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权已百岁,太宗幸其舍,视饮食,访逮其术,擢朝散大夫,赐几杖衣服。

(2)今之人不善为脉,以情度病,多其物以幸功,譬猎不知兔,广络原野,冀一人获之,术亦疏矣。

14.清代医学家叶桂认为:“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也;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阐发蕴奥,聿著方书,此其立言也。”请你结合文中三人的事迹,谈谈他们如何综合体现“立德”“立功”“立言”的良医标准。

10.B11.C12.C13.(1)甄权已经年满百岁,唐太宗幸临他的住所,察看他的起居饮食,访求询问他(长寿)的秘术,提拔他为朝散大夫,并赐给他坐几、手杖、衣裳和服饰。

(2)如今的人不善于辨别脉象,(而是)用表面现象去揣测病症,(只知道)多用药物以期达到功效,就像猎人不知道兔子在哪里,就在原野上到处网罗,希望有一人能捕获兔子,医术也就疏陋了。14.①甄权称病辞官、许胤宗拒不著书等行为,表现了他们不慕名利,医者仁心,体现了“立德”的标准。

②甄权施针救人、甄立言救助道人、许胤宗创新施救及瘟疫赈灾等行为,表现了他们医术高超,精进医技,救死扶伤,体现了“立功”的标准。

③甄权撰《脉经》《针方》《明堂》等图,将医术传之后世,福泽后人,体现了“立言”的标准。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随即用黄耆、防风煮成数十斛热汤,放在床下,(药液)蒸汽如雾,靠近太后熏蒸,当夜她就能说话了。(新蔡王就)提升他任义兴太守。武德初年,(许胤宗经过)多次晋升,官至散骑侍郎。

“煮汤数十斛”,“数十斛”作“汤”的后置定语,不可断开,排除AD;

“气如雾”,“雾”作“如”的宾语,其后断开,排除C。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A.正确。

“寻”:不久。句意:不久后去世。/“寻”:不久。句意: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后来就没有探访的人了。可见,两句中的“寻”的含义相同。

B.正确。

C.“以《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族的姓氏作为国号”错误,《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李姓)的词作。

D.正确。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关中瘟疫肆虐下他不畏传染风险,积极救助”错误,无中生有。原文“关中多骨蒸疾,转相染,得者皆死,胤宗疗视必愈”,只讲了许胤宗医术高明,并没有“不畏传染风险,积极救助”的内容。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幸”,封建统治者到达某地;“访逮”,访求询问;“擢”,提拔。

(2)“为脉”,辨别脉象;“情”,表面现象;“度”,估计,揣测;“多其物”,多用药物;“幸”,希望;“络”,名词动用,包围,网罗;“冀”,希望;“疏”,疏陋。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仕隋为秘书省正字,称疾免”“或劝其著书贻后世者,答曰:‘医特意耳,思虑精则得之。脉之候幽而难明,吾意所解,口莫能宣也……此吾所以不著书也’”可知,甄权称病辞官、许胤宗拒不著书等行为,表现了他们不慕名利,医者仁心,体现了“立德”的标准。

从“鲁州刺史库狄欲风痹不得挽弓,权使彀矢向圳立,针其肩隅,一进,曰:‘可以射矣。’果如言”“立言仕为太常丞……有道人心腹懑烦弥二岁,诊曰……乃愈”“王太后病风不能言,脉沉难对,医家告术穷。胤宗曰……是夕语……关中多骨蒸疾,转相染,得者皆死,胤宗疗视必愈”可知,甄权施针救人、甄立言救助道人、许胤宗创新施救及瘟疫赈灾等行为,表现了他们医术高超,精进医技,救死扶伤,体现了“立功”的标准。

从“甄权……所撰《脉经》《针方》《明堂》等图传于时”可知,甄权撰《脉经》《针方》《明堂》等图,将医术传之后世,福泽后人,体现了“立言”的标准。

参考译文:

甄权,许州扶沟人。因为母亲患病,与弟弟甄立言研读记载方剂的书籍,于是(都)成了高明的医生。隋时(曾经)当过秘书省正字,(后来)称病辞官。鲁州刺史库狄嵚得了风痹之症,(肢节麻木)不能拉弓。甄权让他拉弓搭箭,面对靶墙站好,用针扎他的肩胛窝。只进了一次针就说:“可以射箭了。”(事实)果然如他说的那样。贞观年间,甄权已经年满百岁,唐太宗幸临他的住所,察看他的起居饮食,访求询问他(长寿)的秘术,提拔他为朝散大夫,并赐给他坐几、手杖、衣裳和服饰。不久后(甄权)离世,享年一百零三岁。(他)所编撰的《脉经》《针方》《明堂》等图在当时广为流传。

甄立言(曾经)当过太常丞。杜淹为流肿病所苦,唐太宗派(甄立言)去探诊。(问诊结束后甄立言上奏)说:“从今日起十天后,到了午时将会死去。”(事实果真)如他说的那样。有个道人患心腹胀闷病已两年多,(他)诊断说:“腹中有虫子,是误食头发造成的。”让他服用雄黄一剂,没多久,(道人)吐出一条拇指粗细的蛇,没有眼睛,用火去烧它散发出头发的气味,于是病愈。

许胤宗(曾经)在陈朝做官任新蔡王外兵参军。王太后中风不能说话,脉象沉滞难以诊断,医生禀告说没有办法可治。许胤宗说:“汤药(已经)吃不下去了。”随即用黄耆、防风煮成数十斛热汤,放在床下,(药液)蒸汽如雾,靠近太后熏蒸,当夜她就能说话了。(新蔡王就)提升他任义兴太守。武德初年,(许胤宗经过)多次晋升,官至散骑侍郎。关中多流行骨蒸病,互相传染,得病的人都要死去,(而)许胤宗诊治过的都能痊愈。有人劝他著书留给后人,(他)回答说:“行医之道只是靠一种意念罢了,思虑精深就能领会。脉象的情况幽微难以明了,我内心能够理解,嘴里却不能表述出来。古代的名医治病,关键在于审视脉象,病症便可辨识。当治病需要用药时,只用一味药去攻治疾病,药气纯正而治愈迅速。如今的人不善于辨别脉象,(而是)用表面现象去揣测病症,(只知道)多用药物以期达到功效,就像猎人不知道兔子在哪里,就在原野上到处网罗,希望有一人能捕获兔子,医术也就疏陋了。(其中)一味药偶然得当,其他的药物之间相互制约,不能专门集中全力去攻治病因,这就是疾病难以治愈的原因。脉象的玄妙不可言传,只空空地写些药方子,最后对世人没有益处,这就是我不愿著医书的原因。”(他)去世时享年七十余岁。

评卷人得分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青玉案

曹组

碧山锦树明秋霁。路转陡、疑无地。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

凄凉只恐乡心起。凤楼①远、回头谩②凝睇。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注]①凤楼:古时指妇女的居处。②谩:徒然、空自。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路陡峭,崎岖难行,词人从怀疑无路到猛然发现人家,内心充满惊喜。

B.竹篱茅舍、岸边酒馆,这些温暖的意象,却勾起了漂泊之人的思乡之情。

C.词人回头远眺,却看不到思念之人,这种渴求不得的相思令词人很惘然。

D.本词寓情于景,借耳边的雁鸣、眼前的残月,充分表述了离人内心的哀伤。

16.阅读这首词,思考“碧山锦树明秋霁”所蕴含的情感和因思乡而产生的情感是否一致,并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15.D16.不一致。此句描写的是一幅色彩亮丽的雨后秋山行旅图,情感欢快,而的思乡之情是忧伤的,所以不一致。在词的开篇抒发欢快之情,和后文的情感形成对比,构成了情感的跌宕和节奏的变化,使词的内容曲折有致,回味无穷。(从以乐景衬哀悄的角度来分析,言之成理亦可)。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耳边的雁鸣、眼前的残月”错。“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是词人的想象之景。

故选D。

16.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首先明确“不一致”。

“碧山锦树明秋霁”,点出行旅的节令和境地。秋雨初晴,秋空如洗,显得青山红树分外明丽。锦树,指秋霜染红的树木。一肩行李,秋色如画,雨后的晴光更给这幅秋山行旅图增添了欢快的高色。此词意在抒写旅愁,的思乡之情是忧伤的,所以不一致。却先欢乐之景,遥映后文,和后文的情感形成对比,构成了情感的跌宕和节奏的变化,使词的内容曲折有致,回味无穷。

评卷人得分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

(2)我们常说要防患于未然,要未雨绸缪,在《老子四章》里也表述了同样的意思的句子是“,”。

(3)《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的闪烁,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的句子是“,”。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喻”“治”“宛”“绕”“甸”“霰”。

评卷人得分

六、选择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AI绘画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表现形式,正在不断冲击传统的艺术领域。AI绘画作品《埃德蒙·贝拉米肖像》《未完·待续》的高价拍卖、《太空歌剧院》在美国科罗拉多州艺术博览会上拔得头筹,AI绘画工具文心·一格、NovelAI等的问世并____①____,都在向人们宣告着AI绘画艺术时代的到来。绘画艺术因其特有的专业性和创造性,曾被认为是一个不易被AI侵占、相对安全的领域。然而,大量AI绘画作品的出圈和走红,让不少艺术创和学者开始担忧,自己花费数年时间增进技艺,以创造独特的美学方式来表述自身的情感、价值观和生活体验,其心血与成果会不会因为一种新兴技术的介入而____②____,以至于一时之间艺术消亡论再次____③____。此外,AI绘画的本质是机器学习,AI绘画虽然不是对已有作品的直接复制,但是它确实从训练它的艺术作品中汲取了创的“灵感”。这也让人们注意到了AI绘画在版权领域的伦理危机。但无论如何,AI绘画正以惊人的方式改变艺术的未来。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选项中的“灵感”与文段中的“灵感”,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我初学写作时,为了寻找灵感,曾经多次深夜出门,沿着河堤,迎着月光……

B.“我的儿,你真个有些灵感,怎么就晓得我是半路出家的。”

C.蛇子遂得入江。——今有庙在新建吴城,甚是灵感。

D.由钱诗人的话里,他得到一些灵感——干下去,只要干下去,他就能更明白自己与世界。

20.AI绘画技术“正在不断冲击传统的艺术领域”,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段简要概括。

18.①风行一时(风靡一时)

②付之东流(毁于一旦)

③甚嚣尘上19.A20.①AI绘画的介入让艺术从业者对艺术创作产生动摇,诱发了艺术消亡论。②AI绘画也引发了版权领域的伦理危机。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语境指AI绘画作品流行,可填“风行一时”或“风靡一时”。风行一时:比喻事物在一个时期里很盛行。风靡一时:形容一个事物在一个时期非常盛行,像风吹倒草木一样。

②结合后文“艺术消亡”可知,语境指心血与成果落空或毁灭,可填“付之东流”或“毁于一旦”。付之东流:比喻希望落空,成果丧失,前功尽弃,好像随着流水冲走了一样。毁于一旦:形容在很短的时间内完全毁灭。

③语境指不好的议论盛行,可填“甚嚣尘上”。甚嚣尘上:形容忙乱喧哗的情状;后比喻对某人某事议论纷纷;多指某种言论十分嚣张。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文段中的“灵感”指突然产生的创作冲动或创造能力。

A.指突然产生的创作冲动或创造能力。

B.指感觉敏锐。

C.指灵验。

D.突然之间得到的启发,敏悟。

故选A。

2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结合“大量AI绘画作品的出圈和走红,让不少艺术创和学者开始担忧……以至于一时之间艺术消亡论再次……”可概括出,AI绘画的介入让艺术从业者对艺术创作产生动摇,诱发了艺术消亡论。

结合“AI绘画的本质是机器学习,AI绘画虽然不是对已有作品的直接复制,但是它确实从训练它的艺术作品中汲取了创的‘灵感’。这也让人们注意到了AI绘画在版权领域的伦理危机”可概括出,AI绘画也引发了版权领域的伦理危机。

评卷人得分

七、语言表述

21.“破防”原指在游戏中突破了对方的防御,使对方失去防御能力。根据以下材料,解释网络流行语“破防”的新含义。

(1)废墟获救婴儿的母亲遇难,她最后的姿势令全网破防。

(2)张桂梅老师登上天安门城楼,穿的是送学生高考时的那件朴素的衬衫,这让网友破防。

“破防”新含义:

“破防”是指人在日常生活中因某事而深受感动或震撼,心理防线被突破。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材料(1)(2)中的“令全网破防”“让网友破防”说明人们看到某件事后,内心受到震撼,心理防线被突破,即“破防”。

最后用“什么是什么”的句式将其表述出来,即:“破防”是指人在日常生活中因某事而深受感动震撼,心理防线被突破。

22.阅读下面的漫画,按要求答题。

上海美术家协会漫画艺委会开启以“‘艺’起抗疫,‘漫’由心生”为主题的漫画征集活动,下面两幅作品都广受赞誉,你认为哪一幅更有表现力?请说明理由。

示例一:我认为漫画一更有表现力。画面上,医护人员、遵守防疫要求戴着口罩的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工作人员齐心协力组成坚实巨大的“防控”盾牌,把病毒阻挡在外,体现了众志成城、共同抗疫的主题。

示例二:我认为漫画二更有表现力。身着防护服的医护人员与病毒“掰手腕”,病毒咬牙切齿,却气喘吁吁,明显不敌,表现出人们对抗疫胜利的信心与希望病毒尽快被打败的希望。

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

要求评价哪幅漫画更具有表现力,显然是开放式作答。在评价时,先表明观点,再简述画面内容,点出寓意,指出其中最让人受感染的部分即可。

第一幅漫画中,色彩和元素丰富,一面红色的厚实盾牌占据画面正中央最显眼也最大的位置,横眉竖目,伸出双手把病毒完全抵挡在外;盾牌后,站在第一线的是医护人员,医护人员身后是遵守防疫措施,人人佩戴口罩的人民,人群有老有少,还包含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正是他们牢牢撑住盾牌,才让盾牌坚不可摧,展现出万众一心抗疫的动人场景。

第二幅漫画色彩和要素都较为单一,画面中最醒目的是身着防护服的医务人员,全副武装与病毒“掰手腕”搏斗;医护人员显得力量强大,而病毒瘦弱不堪,表情咬牙切齿,气喘吁吁,显然失败在即。该画面突出了医护人员直面病毒的伟大,也表述出人们渴望早日战胜病毒的心情与抗疫必胜的信心。

评卷人得分

八、命题作文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愿世界对你温柔以待”是朋友之间的美好祝愿,而我们看待世界的眼光,也会影响世界如何对待我们。

请以“一双温柔的眼睛”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800字。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全命题作文题。

首先要理解所给题目的内涵与外延。“一双温柔的眼睛”中限定词“一双”明确了本文的写作对象应是一个人,再结合材料中“我们看待世界的眼光,也会影响世界如何对待我们”这一内容,可以进一步确定“一双温柔的眼睛”的写作对象应该就是我们自己。“温柔的”是本次作文的题眼,“温柔”可理解为温和柔顺,给人以温暖和向上的力量。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温柔的眼睛”可以折射出一个人温柔的心灵、平静的内心,蕴含着无限的能量。理解清楚了“温柔的眼睛”的内涵,我们便可以选定题材进行写作。

选材时,应尽量选择创新性的角度,避开老生常谈的话题,如可以写在大自然的和风细雨中,“我”获得了温柔的眼睛,也可以写“我”以一双温柔的眼睛发现了身边从未发现过的美好;还可以写“我”以一颗真心对待世界,以温柔坚定的眼睛对待生活,最终获得成功……

在行文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叙事技巧。如可以采用插叙法、倒叙法等叙事顺序,先倒叙写“一双温柔的眼睛能让世界温柔以待”的结论,再具体叙述“我”以温柔的眼睛对待世界,最终战胜困难,获得成功的内容,使结构更富于变化。

在叙事过程中,也可使用描写、修辞等多种手法。如可以对人物进行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和神态描写,突出人物温柔的眼睛之下平静而坚定的内心,使文章更细腻、真实。也可以借助景物描写,通过环境的变化来反映获得了“一双温柔的眼睛”后,人物内心的舒畅明朗,使文章富有深意,升华主题。

立意:

1.写大自然给我一双温柔的眼睛。(成长感悟)

2.写“我”以一双温柔的眼睛发现了身边从未发现过的美好。(亲情、人间真情)

3.写“我”以温柔坚定的眼睛对待世界,最终获得成功。(挫折感悟)2024届统编版高中语文高三第一轮复习

教学质量F级检测题(二)(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评卷人得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陕西文学,激励几代人

在中国文坛上,陕西文学占据重要地位,柳青、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陈彦等“文学陕军”深耕三秦大地,写出了《创业史》《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秦腔》《主角》等重要文学作品。他们塑造的梁生宝、孙少平、白嘉轩等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引发万千读者共鸣。

“文学陕军”,何以如此耀眼?

“90后”读者小禾今年春节再次捧起《平凡的世界》。这是她第4遍阅读这部小说,每看一次,便感动一次。“我们都是平凡的人,尽管生活如此艰难,也不应该忘记最初的梦想。”小禾说。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平凡的世界》,首次出版于1986年,至今已加印超过200次,销量超过2000万册。如今打开热门购书网站的排行榜,《平凡的世界》仍在好评榜上占有一席之地。在网络社交平台上,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读者彼此分享阅读感悟。

长期研究陕西文学的文学评论家邢小利说,陕西文化底蕴深厚,新中国成立后,陕西相继出现了“十七年文学”“文学陕军东征”“文学陕军再出发”等文学发展高潮。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陈忠实、贾平凹、高建群、京夫、程海5位陕西作家的长篇小说同时在北京出版,文学评论界一度将之称为“陕军东征”。陕西文学也为世界推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的窗口。早在1954年,柳青的小说《铜墙铁壁》就被翻译成英文出版。1964年,英译本和日译本《创业史》出版。2021年,《平凡的世界》马来文版出版发行。此前,这部作品已被翻译成塞尔维亚语、阿拉伯语、土耳其语、日语、越南语等多个语种。目前,柳青、杜鹏程、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高建群、陈彦、叶广芩、红柯、吴克敬等10多位陕西作家的作品已在海外出版发行。

细细品读《创业史》《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秦腔》《主角》等作品不难发现,现实主义、乡土气息、史诗品格、家国情怀的文学特质一脉相承,折射出陕西作家的文学风骨。邢小利认为,陕西文学有两个传统。其中,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学传统是陕西文学的根脉,在司马迁作《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润泽下,陕西作家始终追求文学的史诗品格和传世价值。另一方面,红色延安的革命文学传统奠定了当代陕西文学的基石,陕西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艺术之笔描写普通民众,探求民族前进的光明之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书写农村的合作化运动,柳青毅然放弃在北京的工作,扎根西安市长安县(今为长安区)皇甫村14年。1959年,《创业史》第一部问世,被誉为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史诗性著作。

柳青的创作理念影响了数代陕西作家,使他们即使面对西方文艺思潮和市场经济的滚滚大潮,仍能紧扣时代脉搏、扎根生活沃土,关照社会变迁中的众生百态与人性光辉。路遥称柳青为他的“文学教父”,陈忠实说柳青是他文学上的“老师”。此后,路遥从20世纪80年代中国城乡改革的巨变中捕捉灵感,将目光投向那些为理想而奋斗的群众身上。他延续柳青的创作道路,耗时3年筹备,历时1年创作,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第一部。

像柳青、路遥一样,众多陕西作家选择以人民为主角,为人民而创作。《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描绘了该村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迁,从人物精神深处提炼和构建民族精神;《秦腔》通过两户人家近20年的故事,展现改革开放年代乡村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的深刻变化;《主角》则讲述忆秦娥从放羊娃成长为秦腔名伶的经历,反映了秦腔兴衰和社会发展。

不难发现,陕西文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一抹繁星,归根结底是继承了中国文学创扎根生活的优良传统。陕西作家们关注大时代下的小人物,让读者在文学作品中看到了“自己的身影”。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曾经,路遥所坚持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被一些文学批评家认为“过于陈旧”。可岁月流转之中,恰恰是这一份所谓的“陈旧”,依旧扬帆于时代的潮头。

延安大学路遥与知青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梁向阳说,路遥认为生活和题材决定了创作手法,用其他手法创作《平凡的世界》是不负责任的,因为“这部作品不是写给一些专家看的,而是写给广大读者看的”。

邢小利说,作家的创作,主要凭的是生活体验、生命体验和社会经验。从柳青、路遥到陈忠实,陕西作家把生活作为创作的根本源泉。

陕西作家常常将文学视为至死不渝的事业。陈忠实创作《白鹿原》前就下定决心,要给自己将来的棺材里准备一个好枕头。为此他查阅大量县志,深入乡村调研,在自己的老屋潜心创作4年之久。路遥说:“作品在某种意义上,不完全是智慧的产物,更主要的是毅力和艰苦劳动的结果。”

中华文化“诗教”传统深厚,文学一向被看作是正人心、化风俗的重要途径。用文化的力量移风易俗,教化人心,是文学的重要主题。“陕西作家格外看重文学承载的思想力量。”邢小利说,现实主义的思想力量与艺术魅力,赋予了这些作品穿越时空、直抵人心的力量。

正如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所写:“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

(《半月谈》2023年第7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平凡的世界》之所以长盛不衰,是因为它告诉我们尽管生活艰难,也不应该忘记最初的梦想。

B.上世纪50年代始,10多位陕西作家作品陆续走向世界,风靡全球,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

C.柳青毅然放弃在北京的工作,扎根西安市长安县皇甫村14年,倾力探求民族前进的光明之路。

D.陕西文学之所以能继承中国文学创扎根生活的传统,是因为它已然成为中国文学中的一抹繁星。

3.本文着重强调陕西文学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以下表述不符合这一传统的是()

A.《诗经·氓》以女主人公不幸的婚姻遭遇为入口,展现了先秦时代社会生活的丰富元素。

B.杜甫一生漂泊,饱经离乱之苦,将自己的见闻和经历写进诗歌,成就“诗史”的浑厚与沉郁。

C.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世外桃源图景,体现了知识分子的理想与追求。

D.白居易立足中唐诗坛,和元稹一起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

4.陕西文学激励几代人,早已成为中国文学的一面旗帜,结合材料简要概括陕西作家的创作理念与追求。

5.准确性是新闻写作的一项基本原则,本篇通讯是如何体现这一原则的,试举例说明。

评卷人得分

二、文学类阅读-双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一年容易又秋风

孟超

一年容易又秋风,酷热的暑夏,总算是过去了,晒焦了的皮肤,和臭虫咬、蚊子伤的斑疤,虽然还点点地存在着,让我以回忆的感伤来摸弄这些创痕;但,酷热总有过去的时候,似乎可以自慰。于是秋来了,而秋也并不顶好受,且不说“九月衣裳未剪裁”,冷雨扫在身上,使人想到酷寒,又何尝不可怕呢又加秋风秋雨,带着一曲凄凉的情调,连秋虫都战抖了,而况人的心弦,是正被时序的万华林的弓子所拉动着呢?

家槐兄从柳州来,与他在桂林的聚合,又是一年了。秋风来时,他也来了。幸喜两个人谁都也没有秋意,没有感伤,——秋自然还在使劲地拉动着他的弓子!——握手,暖煦煦的,似秋阳轻晒着的一般的温意,谁都没曾减少了热力,虽然经过了一个夏天,还和去年一样,这是两个人同样的道慰着的。

一同去访秦似兄,谈起《野草》,从创刊到现在不觉得已经两年了。家槐兄恳切地称许秦似兄支持这一刊物的毅力。是的,有一分热,放一分光,腐草化萤,虽然不过是一种传说,然而,这一束碧新色的叶儿,它不会腐,它却放着萤光,小虽小,它有着它的热力的。而况,叶绿体是会消化了吸取的碳气,而呼出了氧气;一个有修养的园艺者,他不只为了花开,他也为了叶子的成长,至于叶子的多寡,长短,可以放散多少氧气,盖不须计论,这又是但求耕耘,不问收获了。秦似兄之于《野草》是这样的。

秦似兄近月来,是肥胖了许多,面圆圆的,有似于华透·迪士尼卡通画上的小猪,我几次这样调笑他,问其致肥之道。他说,受气吃亏,也可以长肉生肌。他是研究生物学的,恐怕也找不出论据来。但这两年来,因为《野草》,我是深深地知道他在各方面受到了无数的困难,满肚皮里压下了无数的闷气。如果真把这一刊物当成一堆小草看的话,那么,在培植上,他所卖的力,所受的艰难,真比一个农夫种二三亩田还要劳瘁得多哩。这并不是说他力有不逮,事实告诉我们,在蓬蒿之中、贫瘠之地,种一株草,是比在肥土壤里种几十亩谷禾,须要费力得多的,也正因为这样才显出可贵来。当家槐兄慰藉他的时候,我想,他回想一下这两年的辛勤,也会自慰吧。

记得还是前年,也是一个秋天,我在夏衍兄那里会见他,那时,《野草》还没入地下种。秦似兄尤不善于在这种复繁奇出的社会中,八面玲珑地到处作揖应付,或者掉花枪,玩世故,耍手段,因此也就常常被人看成懦弱。其实别看他肌肉肥,他骨头却和秋天的老树枝子一样硬呢。也正为了这点,才似乎有许多不必要的侵凌,打击着他。可也同时因为他的个性所赋,而野草才能有他一贯的作风,才能经得起日晒雨淋,和霜雪的不断地袭来,却愈显出他那葱翠的颜色,临风不偃的神韵的。

又是秋天了,说快也快,野草从下种到今天,他是经过三个秋天了。我曾亲眼看着树头上几度谢落,几度葱茏;也曾亲眼看见秋雁几番的来去,长鸣着划过了中天。而这小小的草,却不曾在谁的践踏下委顿;不曾被太阳晒焦,显出了枯黄;受着风霜雨露,而伤损了草根草叶。更不曾移进了温室,变成案头清供。他不打哆嗦地,依然地在秋风中直立着。我爱野草,而我是知道园艺者对他是如何的培植的。可是,正因为我爱野草之故,我应该正告他,他的下种是在秋天,已经度过了二个秋天,而今,是秋,秋之后,仍有冬,还有以后的秋的到来的。

家槐兄说:“秋应该是我们所欣喜的,秋天是收获的时候。”对的,两年的时间,《野草》是有了他的收获,即使是放射出只是极轻微的草香,即使是只植下了一颗种;而他的叶是永远青着的,我想,这不能不向秦似兄举一举杯吧。

至于我自己,人已在中年了,在秋天应该有点秋意才是,然而,不;或者也许是反常,自己却想在秋风里多挣扎一刹,可是视秦似兄之辛勤,是追不上;视家槐兄之爽直,尤其追不上;又哪里不悲哀呢

“一年容易又秋风”,秋更深了,我们要更加一番鼓舞才是!

(有删改)

文本二:

野草(节选)

秦似

命名《野草》,用意所在,并非全在因袭,也说明着我们对这样一个小小的东西,并不高瞻远瞩,自己先给它一个卑之无甚高论的名号。野草虽然孕育于残冬,但茁长和拓殖却必须在春天的。如果严冬再来,它自然还得消亡。“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固然说明着草莽之类的顽强,然而也同时是自然界的机械循环的悲剧。这种机械的循环,于人类倒不能类推的。大抵人间的春天到来,严冬自己就先宣告死灭。不过这正是野草身外的事。在目前它只是芜杂丛生,荆莽交错,既无花果之望,亦无枝叶之阴。它只希望给受伤的战斗者一个歇息的处所,让他们退到野草,拭干伤口的血痕,再躺一会。如果因疲劳而至于饥饿,则掘几把草菇,也聊胜于无。

弄一点笔墨,比起正在用血去淤塞侵略者的枪口,用生命去争取民族的自由的一大群青年人,正如倍·柯根所说,是“以花边去比喻枪炮了”。然而《英伦的雾》以至《美国人的狗》一类东西正大量地在印,这事实又教育了我们,即使同是花边,也还有硬软好坏的分别,有的只准备给太太们做裙带,有的却可以替战旗做镶嵌。加以上面所说的种种,就印了《野草》。

(有删改)

《野草》写于1940年,是文艺刊物《野草》月刊的发刊词。秦似是《野草》的编委之一,主要负责编辑部的日常工作。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以欣慰之情贯穿全文,既有酷夏终过“我”的“自慰”,也有老友重聚别来无恙的相互“道慰”,还有对秦似辛勤工作终有收获的“慰藉”。

B.文本一中“我”与家槐、秦似两个人皆是好友,但感情略有差异,对家槐主要是敬佩和关心,对秦似则主要是亲热和熟络,常喜欢开玩笑戏弄他。

C.文本一“秋之后,仍有冬,还有以后的秋的到来的”,表面是对“野草”的“正告”,暗含的是“我”对《野草》未来虽历坎坷但终究会成功的信心。

D.文本二将《野草》与《英伦的雾》《美国人的狗》做比较,鲜明地阐释了办刊的宗旨,也强烈表述了对国统区粉饰太平的“花边”文学的不屑与愤慨。

7.下列关于秦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似谈吐幽默,他把自己体态偏胖,解释为“受气吃亏,也可以长肉生肌”。

B.秦似不善应酬,但为了刊物,他有时不得不与社会上的各色人等打交道。

C.作为《野草》编委之一的秦似内心坚韧,心怀民族,爱国刊物《野草》具有战斗精神。

D.秦似文辞典雅,在《野草》中引用古诗和倍·柯根的话,抒发了的感慨。

8.请从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文本一的标题“一年容易又秋风”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9.文本一和文本二的写作目的不同,因而所写“野草”内涵的侧重点也不同,请简要分析。

评卷人得分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甄权,许州扶沟人。以母病,与弟立言究习方书,遂为高医。仕隋为秘书省正字,称疾免。鲁州刺史库狄嵚风痹不得挽弓,权使彀矢向堋立,针其肩隅,一进,曰:“可以射矣。”果如言。贞观中,权已百岁,太宗幸其舍,视饮食,访逮其术,擢朝散大夫,赐几杖衣服。寻卒,年一百三岁。所撰《脉王后雄荣经》《针方》《明堂》等图传于时。

立言仕为太常丞。杜淹苦流肿,帝遣视,曰:“去此十日,午漏上,且死。”如之。有道人心腹懑烦弥二岁,诊曰:“腹有蛊,误食发而然。”令饵雄黄一剂,少选,吐一蛇如拇,无目,烧之有发气,乃愈。

许胤宗仕陈为新蔡王外兵参军。王太后病风不能言,脉沉难对,医家告术穷。胤宗曰:“饵液不可进。”即以黄耆防风煮汤数十斛置床下气如雾熏薄之是夕语擢义兴太守武德初累进散骑侍郎关中多骨蒸疾,转相染,得者皆死,胤宗疗视必愈。或劝其著书贻后世者,答曰:“医特意耳,思虑精则得之。脉之候幽而难明,吾意所解,口莫能宣也。古之上医,要在视脉,病乃可识。病与药值,唯用一物攻之,气纯而愈速。今之人不善为脉,以情度病,多其物以幸有功,譬猎不知兔,广络原野,冀一人获之,术亦疏矣。一药偶得,它味相制,弗能专力,此难愈之验也。脉之妙处不可传,虚著方剂,终无益于世,此吾所以不著书也。”卒年七十余。

(节选自《新唐书·方技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即以黄耆/防风煮汤/数十斛置床下/气如雾熏/薄之/是夕语擢义兴太守/武德初/累进散骑侍郎/

B.即以黄耆/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