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4届山东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10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山东省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10月第一次诊断测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记忆”一词现在常能听到,但基本都是从技术层面来讲的。计算机的内存也叫记忆,指的是信息的储存空间,这个“记忆”已经成为人人都理解的日常概念。有人觉得电脑的记忆和人脑的记忆在工作方式上差不多——信息输进来,大脑进行记录,需要时再提取出来。对不对?
②错!数据和信息被输进电脑的内存,等到需要提取时,除非出现什么技术故障,正常情况下会与当初存进去时一模一样地被提取出来。在这个程度上,可以说两者是相似的。我们都有过这种体验吧?有时候,原本正在房间里做着什么事,突然想起来要到另外的房间拿个东西。起身去拿的半路上,被什么打了岔,好比说注意到广播里放的曲子,听到旁边有人说了什么好笑的话,到了要去的那个房间,却一下子想不起到底是来干什么了。这种令人沮丧、心烦的情况,却偏偏是人脑处理记忆的方式出奇复杂而造成的诸多怪癖之一。
③大多数人最熟悉的记忆分类方法是区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的。它们的名称很恰
当:短期记忆最多持續一分钟;长期记忆能够与你终生相伴。
④短期记忆维持时间不长,但负责对实时的信息做有意识的操作,也就是我们当前
正在想的事。我们之所以能够思考,是因为信息就在短期记忆中;这就是短期记忆的功能。长期记忆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辅助我们思考,但真正进行思考的是短期记忆.
⑤为什么短期记忆就那么限量?部分原因是它在不停地工作。我们清醒时的每一刻(以及睡觉时的有些时刻)都在经历和思考着什么,源源不断的信息以惊人的速度进进出出。因此完全不适合把短期记忆用作长期储存,后者需要稳定和有序。另一个因素是,短期记忆并没有“实体”基础;短期记忆储存在神经元的特定活动模式中。有点儿像把购物清单列在卡布奇诺的奶泡上,单纯从技术层面来讲是有可能做到的,因为奶泡会让字形保留一会儿,但维持不了很长时间,因而以这种方式储存并不实用。短期记忆用来快速处理和操作信息,而在源源不断的信息流中,不重要的会被忽略,然后很快被覆盖或消失。
⑥这套系统并非万无一失。实际上,常有重要内容还未得到恰当的处理就从短期记
忆中被顶了出去,于是就出现了“我到这儿是干吗来着”的情节。短期记忆还会负荷过
重,受到太多新信息和新要求的轰炸而无法集中到任何一点上。幸运的是,短期记忆与
长期记忆相连,因而长期记忆分担了很多压力,就拿专业译员来说吧,他们一边听着内
容又多又长的演讲,一边把演讲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如果让一个还在学习外语的人试着
同声传译,那么当然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可对于译员来说,两种语言中的字词和结构
都已储存在长期记忆中,短期记忆只需要处理词序和句意,而这是它做得到的,尤其在
经过训练后,
⑦信息有多种途径可以变成长期记忆。在意识层面,我们可以靠背诵让短期记忆转
变为长期记忆,比如反复默念某个重要的电话号码。反复的必要性在于,与短期记忆短
暂的电活动模式不同,长期记忆基于神经元之间的新连接,而建立连接的基础是突触,
重复想要记住的事情能够刺激突触的形成。
⑧突触被看成是脑中真正“记住”信息的地方。和硬盘里特定的一串0和1代表某
个文件一样,特定区域的一群突触代表了某段记忆,当它们被激活时,我们就有了一段
“回忆”。所以,突触就是记忆的实体形式。就像我们可以从纸上的墨迹中读出具有含
义的字词一样,当某个或某一群突触变得活跃时,大脑就解读出了一段记忆。有足够的
证据表明,我们的每一段经历几乎都会以某种方式储存在长期记忆中。
⑨那么,如果说长期记忆把一切都记住了,那为什么我们还是免不了会忘事呢?被遗
忘的长期记忆其实还在脑子里,除非外伤造成物理性损坏。不过,一段记忆如果取不出
来,就和根本不存在没差别。有些记忆容易提取,因为它们更突出(更醒目,更有意义,
更强烈)。例如,附带强烈情绪的记忆往往很容易回忆,像那次往自动售货机里扔进去一包薯片的钱却出来了两包的好运。除了事件本身,同时回忆起来的还有当时的情绪、想法和感觉。所有一切在大脑中与特定记忆间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关联,添加了更多连接,
让它变得更加容易提取。相反,那些没有重要连接、孤零零的记忆就没能得到充分的巩固,因而也就难以提取。没有哪段记忆是孤立形成的。研究揭示,哪怕是在平淡无奇的
场景中,获得记忆时的情境都可以成为帮助记忆提取的“触发器”。
⑩总而言之,短期记忆速度快、可操纵、时间短;长期记忆连续、持久、容量大。
这就是为什么你会一直记得学生时代发生的某件趣事,却在去房间时因为一点儿小事分
心而忘了自己为何会出现在那里。
如此复杂难懂、前后不一的一套系统究竟能发挥什么作用?很简单,大多数时候,
它的确管用。它依然值得惊叹,其容量和适应力甚至可以让最先进的超级计算机脸红。
它固有的灵活性和奇特的组织结构毕竟演化了数百万年,所以我还能苛责什么呢?人类的记忆并不完美,但已经足够好。
(摘编自迪安·博内特《是我把你鑫哭了吗》,朱机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电脑的记忆和人脑的记忆在工作方式上既有相似性,也有不同:人脑有时未必能提取出需要的信息来。
B.短期记忆维持时间不长,但能真正进行思考,负责操作实时信息;而长期记忆辅助我们思考。
C.专业译员比外语初学者能更熟练地一边听着冗长的演讲,一边把演讲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是因为长期记忆分担了很多海量短期记忆信息轰炸的压力。
D.无论是被记住的还是被遗忘的长期记忆,就算受到某种损伤,它们其实都还在脑子里,但如果取不出来,就和根本不存在没差别。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意识层面,我们可以靠背诵让短期记忆转变为长期记忆,这是信息可以变成长期记忆的一种途径。
B.长期记忆是否更加容易提取,既与事件本身突出是否有关,也与它们发生时的情绪、想法和感觉等有关。
C.突触是记忆的实体形式,人脑特定区域的一群突触代表了某段记忆,当它们被激活时,我们就有了一段“回忆”。
D.人脑记忆演化了数百万年,其容量和适应力甚至可以让最先进的超级计算机脸红,面对如此令人惊叹而又完美的系统,我们无法苛责。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原文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很多经受过心灵重大创伤的人对曾经的体验一无所知,那段经历好像从不曾在生命中发生过。
B.在车站,在码头,在广场,无数的陌生人在我们眼前走过,但我们很快就会把他们忘记。
C.为了对抗遗忘,我们记诵古诗文时,会每隔几天再复习背诵,可以有效地记住这些内容。
D.有时候一个和我们很熟悉的人来到我们眼前,但是无论如何也想不起来对方的名字。
4.“我到这儿是干吗来着”的情景在生活中经常出现,请结合短期记忆的特点,简要分析其原因。(4分)
5.我们的学习离不开记忆。此文对我们的日常学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6分)
山东省潍坊市潍坊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旁白,是影视剧中交代剧情、发表观点、展现角色内心的一种语言手段。曾经,旁白是一部“爆款”剧的标志和记忆点。如果将影像叙事比作一本书,好的旁白能够画龙点睛。它可以是写在扉页的心得、写在书边的评语,还可以是问号,是惊叹号,是意味无穷的省略号。反观一些被过度使用的旁白,它们往往成了叙事查漏补缺的万能药、寻求创作捷径的万金油。有些剧充满“刨活式”旁白,叙事不足,旁白来凑,故事发展缺乏层层递进的逻辑和合理铺垫。关键情节全靠“说”,剥夺观众的参与感,必然生硬突兀;有些剧惯用“解释性”旁白,画面、表演、旁白传递的是同样的内容,堆叠冗余拖沓的信息量;有些剧陷入“图解式”旁白,机械照搬原著语言,用过多的旁白替代镜头语言和演员表演,剧情铺陈和旁白讲述“两张皮”,把拘泥当真实,将不求甚解、照本宣科视为尊重原著。
观众为什么不满意这些旁白?归根结底,是观众没有感受到创对他们审美水平的充分信任和尊重。有时没有旁白,为什么叙事逻辑前后不通?有时有了旁白,为什么又深感毫无必要?其一喧宾夺主,其二画蛇添足,正是旁白过度使用的两大特征。这背后指向的,是影像语言表述的投机与乏力。
观众真正需要的,是来自影像世界的说服力。闲笔不“闲”,旁白也不是游离于主题叙事外的喃喃自语。电视剧《扫黑风暴》的旁白配音演员曾说,“旁白与作品的关系如同一呼一吸,剧情紧张时受众也跟着紧吸着气,到旁白出现就舒了一口气,旁白的作用之一,是调节作品节奏”。
好的旁白恰当、精练,不知不觉融入戏中,融入故事里。电视剧《大江大河》中,结尾洋溢着雄浑气魄的旁白令人印象深刻:“靠着一股革命者的勇气劈波斩浪,闯出狭小水域汇入海洋,何其幸运!我们赶上了中国百年来国运蒸腾日上的时代,我不想辜负这个时代!”这不仅道出了宋运辉人生经验的总结,也说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共同心声。
从这个角度看,影视剧旁白正确的“打开方式”,应该超越其注解、阐释的功能性,实现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统一。类比于中国艺术讲求“化境”的最高境界,故事讲述、角色塑造与旁白讲述要经过反复的意匠加工、锤炼糅合,最终才能浑然一体地传递主题和情感。
创要更好地用影视语言讲清故事、讲好故事,把功夫实实在在地用在影像叙事中。中国画讲求“且空而后能简,简而练,则理趣横溢,而脱略形迹”的留白魅力,中国古典诗歌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余意尽在不言中”的审美意境。其实,影视剧旁白亦如此。旁白是锦上添花、画龙点睛,多不如少,少不如精。创不必将所有意图都直接、浅显地表述出来,创作也需留白,如此才能给观众以想象空间,使作品更有艺术性和观赏性。
毕竟,满满当当的画纸,便再无可回味的余地了。
(摘编自王瑨《影视剧旁白,画龙点睛还是画蛇添足?》)
材料二:
网剧时代的旁白有一些积极的变化,这种变化无一例外地,都是为了增强观众的代入感。首先是旁白中“独白”的使用更加频繁。这是一种讲述视角的切换,由客观、全知和审慎的第三人称的旁白,变为剧中角色的内心剖白,更适合传递情感,相对比较细腻。很多青春剧和都市剧也会在旁白中使用角色独白,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和观众的区隔。
相比于较为常规的自述式旁白,女性群像剧《爱很美味》算是一种新尝试:在开篇时让三位女主角以旁白的形式进行互相介绍。之所以采用这样的形式,一是能够让观众快速熟悉三个人的性格和之前的故事,二是用“互相吐槽”的方式来强化三个人之间的关系。
其次,沿用《潜伏》的旁白创作方式,将第三人称的旁白进行“人格化”处理,也能拉近和观众的距离。《扫黑风暴》的旁白配音演员周扬就在采访里提到,在配旁白的时候,他会先给自己设定一个身份。在《扫黑风暴》里,旁白可能代表着督导组,代表一种正义的声音。当其具备独立人格时,也会更融入剧集本身。
旁白还有一重比较特殊的“隐藏价值”,就是给剧集“兜底”,或者说“打补丁”。不同于需要现场拍摄的画面和受制于演员档期等问题的配音,旁白的灵活性相对更高,因此可以填补一些剧集后期制作时发现的问题。《潜伏》的导演姜伟就提到,旁白从客观上讲,是后期求变的一条渠道。
有相关从业者说,很多时候剧中加入的旁白,是受制于内容审核的修改。“从样片到成片的过程中,要经过很多层审核和修改。如果有某些很关键的戏份被删除,前后就不连戏了,角色的心路历程也不成立,如果没有更好的补救办法,就只能用旁白来补充。”
但这也不是某些国产剧滥用旁白的借口。“几乎所有的剧都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拍摄过程不可能没有一点漏洞,”沈洋认为,“好的导演和剪辑应该有应对这种突发状况的技巧,让观众在看到这儿时不会觉得特别突兀。”
将目光移向海外剧市场,会发现旁白仍然有很多可供开发的新形态。在英美剧领域,就有不少“打破第四面墙”的旁白,如《伦敦生活》《纸牌屋》等;另外,旁白的视角也可以不拘泥于剧中角色,《绝望主妇》里,旁白是第一集就已经去世的玛丽·爱丽丝,以死者的视角讲述四位好朋友的故事。
随着时代的进步,剧集的叙事语言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最近围绕旁白的争议充分证明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行活”,而是需要费心琢磨的重要环节。希望旁白能越来越多地成为一部剧的“亮点”,而不是“雷点”。
(摘编自毒眸《剧里用旁白,真的不合适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旁白作为影视剧的一种语言手段,曾经是“爆款”剧的标志和记忆点。
B.失败的影视剧都是把旁白当作万能药、万金油,过度使用,没有充分地信任和尊重观众。
C.进入网剧时代,影视剧的旁白有一些变化,变化的目的是增强观众的代入感。
D.开发旁白的新形态不能拘泥于传统形态,也不能仅限于国产剧,还应向海外剧学习。
2.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的论证语言虽然平实易懂,但也不失俏皮,这与其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有关,如比喻、设问、引用等。
B.材料一运用了类比论证,将中国画、中国古典诗歌与影视剧旁白进行类比,论证留白的作用。
C.材料二引用沈洋的话是为了论证国产剧不能滥用旁白的观点,“几乎”“一点”等词体现了语言的严谨。
D.材料二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方法,论述旁白的一些变化及强调不能滥用旁白,要开发旁白的新形态。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好的旁白能够画龙点睛”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电视剧《欢乐颂》的旁白,一会儿替角色表述思绪,一会儿替导演交代场景,一会儿变成“电影录音剪辑”,描述起演员的表演。
B.电视剧《围城》中,采用与剧中人物语言风格高度契合的旁白,对剧情的发展作意味深长的评论和总结,提示观众品出多重滋味。
C.电视剧《大明宫词》每集开头、结尾的旁白叙述,既在现实逻辑之外,又在人物内心情感逻辑之中,形成个性化的叙事风格。
D.电视剧《潜伏》的旁白弥补了谍战剧中演员“表面不动声色,心底波澜起伏”的局限,与整个剧情、人物形象融为一体。
4.材料一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影视剧旁白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6分)
山东省枣庄市三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古籍今译是一项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广泛作用的工作,近百年来,成果丰硕。从宏观上讲,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或影响上层建筑,使其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从而调节或改变人的现实生存条件,间接地参与对经济基础的巩固或变革;从细节上看,它以其认识功能影响人的意识,进而影响人的行为,达到影响社会生活的目的。这类工作不可能像衣食住行那样来得直接,也不具有强制性,它就像杜甫说的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浸润人们心田,陶冶情操。它虽不能与国计民生活动并驾齐驱,但从生存发展的意义上讲,社会是受益于它的。
在翻译方式方法的探索上,清末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标准,受到人们的推崇。我们现在沿用“信、达、雅”三个词,并赋予它们以新的含义。“信”是指忠实地反映原作的内容,包括思想、风格、精神等。“达”是译文要畅达明白,用现代汉语将原作的内容准确地表述出来。“雅”是规范、典雅。雅是有条件的,原作雅,译文才能雅。“信、达、雅”之间,信是基础,是第一位的,达与雅是第二位的。没有信,达与雅就失去了基础。达是信的翅膀,没有达,信也就失去了凭借。雅是达的发展,没有达,不可能有雅。
今译的过程是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这里存在古今汉语表述形式之间的矛盾,原作的思想内容与译者的理解之间的矛盾等。当译者将原作的内容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忠实地、准确地表述出来,达到了信达雅的统一,上述这些矛盾基本上解决了,今译也就完成了。
翻译界历来有直译和意译之说,有人主张直译,有人主张意译,双方进行了长期的争论。主张直译的人批评意译随意胡译、乱译。主张意译的人批评直译逐字呆译、死译。实践证明,直译、意译都是行之有效的今译方法。直译与意译具有共同性,亦有差异性。共同性是都要求忠实于原作。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方法上,前者强调按原文的结构、语序翻译。其优点在内容上易于忠实地、准确地传达出原文的意义,在形式上可以保存原文的语气及语言上的特色。后者强调反映原文的风格神韵而不必逐字逐句直译。其优点,在内容上能保留原文的风格神韵,在形式上易于再现原文的体裁、风貌。需要指出的是,与直译相比,意译带有更大的主观性。对于这一点,译者应有所警惕。由于二者具有差异性,所以各自都有它们的适应性。直译适宜于翻译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意译适宜于翻译文艺作品,如诗、词、赋、曲等。当然,用直译还是用意译,没有十分严格的界限。能直译者不妨直译,不能直译者须用意译,兼及二者,方为妥当。不管采用哪种方式,今译中原作信息的丢失是肯定的,只是多或少的问题。
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的介入,为古籍今译的外化提供了新的途径,甚至促成了古籍今译概念的延伸。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典籍里的中国”,对古籍的活化、诠释做了积极探索。更多不同方式的今译作品正在日益涌现,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课题。
(摘编自尹波、郭齐《古籍今译的理论与方法》)
材料二:
古籍今译“为什么”的问题,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从根本上说,古籍今译就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今译作为古籍资源的转化利用,既是“存亡继绝的工作”,也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桥梁”。今译的读者群体是非常明确的,主要是非专业的传统文化学习者和爱好者。要让广大读者走进古籍、热爱古籍,今译无疑是最好的门径。
从先秦到晚清,我国古籍浩如烟海,古籍的形态除了它的本然状态之外,还有经过整理之后的现代形态。本然状态当然非常重要,这是它的文物价值。但是,对社会大众而言,所接触到的还是经过整理之后的古籍,所重视的更是其阅读价值。今译就是古籍现代形态的一种特殊体现。说“特殊”,是因为它已经是经过古今语言转换之后生成的文本形式,并不是古籍的原始形态;可是,从文字所表述的内容来说,它又是由原始文本衍生而成的,其内容依赖于原始文本而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今译不是古籍的复制,也不可能替代古籍本身;译文也不能独立于古籍而存在,否则它是没有意义的。
今译是古代文化信息的现代阐释,古籍不同于一般文物,其核心的价值就在于所承载的文化信息。随着时代发展,古籍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与现代社会有着很大的差异,诸如语言、文字、名物、典章、制度、规范、礼仪、习俗、观念、思想等,许多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不能很好地为现代读者所了解和掌握。今译就是对古代文化信息的综合阐释,是将古籍内容在现代语境中的重新“呈现”。它力求古籍内容完整、准确地再现,同时更要求便于现代读者的理解接受,这也就是程千帆所比喻的“金蝉子转世”与“七仙女下凡”:“佛弟转世,仍是高僧,仙女下凡,依然美妇,虽已今世,不昧前因。”今译就是对古代文化信息忠实、完整、准确、优美的再现,也就是古典文本的现代阐释,这也是古籍生命力的当代传承。
(摘编自马世年《为什么要古籍今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其中“信”居首位,只有“达”“雅”而没有“信”的译文毫无意义。
B.翻译者对古籍的理解与古籍本身的思想内容之间存在着矛盾,译者用现代汉语翻译古籍,就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
C.古籍以不同形态呈现,不同形态有着不同的价值,在当今社会,阅读价值才是它最重要的方面。
D.今译是古籍的衍生品而不是复制品,今译无法替代古籍,二者相互依存,不能脱离彼此而独立存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籍今译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是间接的,所以我们无法看到它对现实生活的改变所起到的作用。
B.与其他类型的文物相比,古籍承载了更多的文化信息,在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更直观便捷。
C.古籍今译的过程中必定会有信息的丢失,译者应选择合适的方法,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义。
D.随着时代的发展,古籍里许多内容与当今社会有较大的差异,如果没有译文,现代读者无法理解。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直译”“意译”论述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郑振铎:译书自以能存真为第一要义,最好的一面极力求不失原意,一面要译文流畅。
B.茅盾:(翻译)就我的私见下个判断,觉得与其失“神韵”而留“形貌”,还不如“形貌”上有所差异而保留“神韵”。
C.郭沫若:原作是诗,他的译文也应是诗。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应该允许译者有部分的自由。
D.邹韬奋:鄙意以为译书之最大要素,在使看的人懂,而且觉得畅快舒服,若使人看了头痛或糊里糊涂,不但不足劝人看书,反使人懒于看书。
4.两则材料都论述了古籍今译的重要作用,但侧重点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4分)
5.下面是《诗经·卫风·硕人》的部分原文和译文,请结合材料分析这则译文好在哪里。(6分)
原文译文
手如柔夷,肤如凝脂,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手像春荑好柔嫩,肤如凝脂多白润,额角丰满眉细长,嫣然一笑动人心,秋波一转摄人魂。
山东省淄博市四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1956年,我国公布推行第一批简化字以后,流行的汉字,便有了简体(简化)字与繁体字明显的区分。学习中文,也就产生了两者之间需要学习哪种字体的选择。按照过去传统,海外华人地区的学校教学和书报印刷,全是采用繁体字,长期以来,给外国学生造成一种偏见,认为现代汉字是以繁体字为主流。如今,情况开始转变,海外华人地区使用简体字的现象增多最明显的是东南亚华人地区的中文学校已使用简体字读写,报刊印刷也几乎形成简体字天下。
前几年,凡在美国开设中文课程的学校,已陆续开始传授简体字读写。尤其破天荒第一遭:2005年5月22日,《纽约时报》上刊载了专栏作家纪思道的文章《从开封到纽约一一浑煌如过眼烟云》,竟用汉字简体字印出文章标题。这种罕见的举动,不啻显示追求时尚,也在于紧跟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由繁体字省笔成的简体字,渐次成为汉字应用的主流,除了中国政治经济影响力的促进,也在于我国特有的方块字本身历经数千年的演变,适应了文字进化弃繁就简这条规律,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汉字的演变,从契刻在甲骨上的甲骨文,到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战国以前多为大象,战国以后出现小象),至在增帛、简牌,或谐刻在碑石上的小象和秦象,都出现过省却笔画的书写。如甲骨文字基本上是象形文字,有些字显得繁复,有些字则简单,这种画象的繁杂和简括,已体现繁写和简写情况。周代的大象不少字形与甲骨文的象形文字相近,也有较多的字开始符号化。战国文字则以大象为基础,在笔画上进行了省改。到了秦代,将战国时期各国自行的文字混乱现象以“书同文”的要求,进行统一整理,推行了比大象多处省笔的官方文字——小篆。当时,民间还流行着一种脱胎于象文的隶书,人称秦隶。以上各体文字在史学界称为古文字。
汉承秦制,根据传统的书写方式,又在秦隶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兼取帛书和简文上的一些简化字,形成一种拉直笔划、方折弧角的汉隶。这是我们今天通称的隶书。中国汉字的字形演变到隶书,才成为真正的方块字,才有了明确的笔划数道,才有了可辨别的偏旁部首,才有了根据部首编目审定字形和便于查检的我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随后出现的楷书,正是在汉隶字形框架结构范围内,删繁从简,省笔顺笔,加以规范而成。如果要说传统文字,楷书的出现,体现的就是汉字传统的承传。
其实,汉字字形的简化,不但在不同字体演变过程中,出现了简化笔划的现象,即使在同一种字体的使用过程中,自身也会不断地简化。如甲骨文字目前所见是商代中晚期相对稳定的使用文字,其中的“车”字,就不难看出其形象的一再简化。复杂的车字,画着一根横轴,三个车轮,一根直辕,还有缚在辕上的车衡和两副套在马脖上的车轭,渐次简化成一根横轴,两个车轮,一根直辕和一根车衡,减少了车轭,笔划省略很多,但是仍具有车辆的形状。篆书中的甲骨文字痕迹还比较明显,尤其是大篆,有的车字,同样画上车轮、车辕、车衡和车轭。西周时期,金文中的车字,仅见车轮和辕、轴,已显象征性,会意成分增多。大约到了战国中晚期,刻在石鼓(唐初曾在西安发现的秦国石墩,其形如鼓,故称石鼓)上的秦国《诅楚文》中,已将车字写成“車”字了(表1)。
表1车的简化
春秋战国以后,缯帛和筒牍书写材料在民间使用渐广,民间书写不如官方文书的字迹要求规整,出现了许多简化字,只要使用广泛,约定俗成,逐渐也就定型。这类字,通称俗字,也称别字,说明这是非官方正式书写。简牍书写,运笔已较自如,因而走笔较快,连笔字遂现,行书、草体(汉草)应时而生,简化字愈见增多。值得重视的是,几经简化了的俗字,有的也移用在政府往来的文书中。汉人蔡邕在《书断》中说,古时战攻并作,军书交驰,“以篆隶之难,不能救急,遂作赴急之书”。所谓赴急之书,就是写成俗体简化字,省笔易就,速度加快,又节约了时间。社会不断进步,生活节奏加快,要求提供的信息数量骤增,即使在平时交际往来,同样要求书写时能够省时省力。筒化字的创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时而起,因需而成,与历史的向前推进,几乎是同步运行。
待隶书乃至草书在民间普遍流传,省笔易写的俗字,几经爱好书法的文人倡导,愈来愈普及。许多当时的俗体简化字,流传千百年,逐渐取代繁体字。如今沿用的简化字,几乎都有源可溯。如汉代以来的历代碑刻,保存了相当多的不同时期的简化汉字,我们都能从中分析笔道的删繁,比较其形体的合理调整,一竖一横的省略,决非任意为之。诸如笔、乱、携、怜、断等字,早已在魏晋、南北朝、隋唐的碑刻上就予以简化。有些人认为,我们现在使用的简化字,是新的造字,似乎置汉字的古老传统于不顾。显然,这是一种偏见。数千年来,尽管汉字有过多次变体,基本上仍是一脉相承,凸显出绵延不断强大的生命力。
(摘编自朱启新《汉字的简化》)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简体字取代繁体字,渐次成为汉字应用的主流,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力的提高有关。
B.作为我国第一部根据可辨识的部首编目的字典,《说文解字》审定了汉字的字形,便于查检。
C.战国以后,在民间书写中出现的俗字、别字,也是简化字的来源之一,虽不规整,但约定俗成。
D.汉代以来的历代碑刻,保存了秦汉时期相当多的简化汉字,例如笔、乱、携、怜、断等字。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对“车”的字形变化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车”的甲骨文简化过程中,一直保留着车轴、车轮、车辕、车轭的形象,而车衡则不见了。
B.篆书中的“车”字,失去了象形意味,增加了会意成分,仅突出作为必要部件的车轮、轴和辕。
C.“車”字的最早定型,目前可追溯至秦国石鼓文《诅楚文》,这篇文章是唐初在西安发现的。
D.“车”字的形体演变,形象地说明了汉字在不同字体之间和同一字体内部都存在着简化的趋势。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末段观点“这是一种偏见”的一项是(3分)()
A.“号”的繁体字写作“號”,而早在北魏时期的云峰山题字中,就已见到简体的“号”字这种写法。
B.政府公布的简化字,经过专家反复研究,严格审定,符合文字进化弃繁就简的规律,符合现代化读写的要求。
C.在小红书、海外版抖音,以及脸书旗下的社交应用照片墙上,很多台湾中学生都乐于使用简体字而非繁体字。
D.据学者统计,简化字总表中常用的500多个字,建国后才出现的只占20%,剩下80%都是建国前就已经使用的。
4.请依据材料,简要说明汉字形体演变为真正的方块字的过程。(4分)
5.文本第二、六两段分别提到了纪思道和蔡邕及其作品,各有什么论述作用?(4分)
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共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美国一位作家这样评价教育:“对孩子们来说,一句赞扬抵得上十句责骂。”赏识教育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强调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对学生多加鼓励,使他们在情绪上得到满足,使其学习心境保持“愉悦”,从而使学生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都处于良好的活动状态,产生求知的欲望和情感,强化学习效果,并取得求知的成功。
在教育的现实过程中,因为要赏识学生甚至讨好学生,教师对犯错误的学生不敢管、不愿管、不再管,教师基本的批评惩戒权被剥夺,教育效果受到严重影响。
2019年11月22日,教育部发布关于《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根据意见稿,“教师在课堂教学、日常管理中,根据学生违规违纪情形”“当场进行”不同程度的教育惩戒,对此有人欢呼:严慈一体、赏罚分明的教育,终于要降临了。
《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引入了罚站、面壁反省、请家长等处罚措施,要让教育惩罚成为学校管理的常态。
法国思想家涂尔干说:“惩罚的方式比惩罚本身更重要。”惩戒教育者认为,完整的、恰当的惩戒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惩戒教育是一种教育技巧,可以达到惩前毖后,维护纪律,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只有捆住孩子的野性,孩子才会更加珍惜当下,懂得奋进,感念师恩。
(摘编自《让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并行》《浅谈惩戒教育的意义及其运用》)
材料二遏制校园欺凌,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需要赋予学校、教师适当的教育惩戒权。既然惩戒是教育的一部分,就应该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来厘清教育惩戒的适用场合、方式方法及处罚程序。但从我国的现有法律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等主要是把焦点放在对教育主体或成年人的约束上,对于未成年人犯错如何惩罚,在法律方面尚属于“模糊地带”,以致类似事件发生时,教师和学校很难有效应对,从而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2009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就有“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的内容。但何为“适当”,对此缺乏具体的解释,对批评教育学生的方式方法也没有明确的规章条文。因此,面对学生在校园或教室里的不当行为,如个别学生破坏课堂纪律,“问题学生”顶撞老师,同学之间发生矛盾等,老师们往往不知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想管却不敢管,索性对学生的过错行为不问不管。这样的老师虽说不会因违规管理学生而受到处罚,但不能及时教育学生,易使学生的过错行为得到强化,无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良好教学秩序的建立。
对于教育惩戒,应该达成更多共识。教育惩戒不是非人道、反教育、落后的教育方式,而是现代教育的一部分,惩戒是维护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需要,是每位教师应有的权利。教育惩戒不能在教育场中缺席,但也不能过于随意化、个人化、情绪化。教育主管部门应组织专家,遵循法理精神和教育规律,在维护未成年人正当权益的前提下,共同为学校、教师进一步明确其具有怎样的教育惩戒权,在什么情境下使用哪一种教育惩戒,出台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和程序,使教师清楚地知道学生哪些行为可以进行教育惩戒,哪些行为应该交由第三方处理,根据相关规定,按照相应的步骤和程序进行处理,而没有后顾之忧。学生也应该享有各方面的权利,包括对针对其处罚行为的申诉权。具体明晰的规定,能够让学校和教师科学洽当地处理学生不良行为,并得到学生家长的支持和理解。
(摘编自《教师应有明晰的教育惩戒权》)
材料三惩戒是教育的刹车,教师没有惩戒权,就如同让教师去开一辆没有刹车的汽车。
对那些缺乏规则意识和边界精神的学生进行必要的、适度的惩戒,犹如给失控的汽车及时地踩刹车。赋予教师惩戒权的初衷,不是让教师利用身份优势和手上的权力对学生进行身体上的惩罚、人格上的矮化和精神上的鞭笞,而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
伴随着社会变迁,公众对“暴力育人”的观念越来越不理解与认同。在“为了学生好”的目标的遮蔽下,少数教师对孩子们扇耳光、拳脚相向,这样的“暴力育人”,不仅给孩子们带来身体上的疼痛,还带来精神上的伤害,甚至会给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心理阴影。
当学习成绩成为单一的评价标准,一些老师难免会变得势利起来。那些成绩好的学生得到了各种优待,那些成绩差的学生成为“眼中钉”。发生在陕西省商丹高新学校的“恶语老师”事件,涉事老师尽管没有对某成绩不好的学生进行体罚,却对其恶语相向、长期辱骂,对学生进行污名化,赋予学生一种不光彩的色彩。教师惩戒权一旦被滥用,就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痛苦,是学生的一种不幸。给教师惩戒权戴上“紧箍咒”,避免教师“任性而为”,依然是一道现实的考题。
德国哲学家费希特曾说:“教育必须培育人的自我决定能力,不是先要去传授知识和技能,而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教师作为除家长之外与未成年人接触最为密切、社会互动最为频繁的群体,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技能的职责,还应该教育和引导学生建设健康的、丰盈的精神世界。“惩戒是教育的刹车”,对学生们的失范行为进行规训与惩罚,本质上是为了让他们重回正轨。
赋予教师惩戒权,不是让教师自弹自唱、孤芳自赏,教师惩戒权也同样需要规则与边界,需要戴上“紧箍咒”。那种“我想怎样就怎样”“不管你们怎么样,反正我就这样”的想法,显然背离时代潮流,也不契合新型师生关系。
在互联网时代,教师的失范行为更容易被捕捉;“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教师,要对职业多一些敬畏,对学生多一些仁爱之心,使用惩戒权要更加审慎。毕竟,频繁刹车任性刹车,许多时候不是汽车的问题,而是司机的问题。
(摘编自《“惩戒是教育的刹车”——教师惩戒权需要规则与边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惩戒教育是完整的、恰当的教育,达到了惩前毖后,维护纪律,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B.未成年人保护法、反家庭暴力法等法律中尚未明确规定对未成年人犯错该如何惩罚。
C.如果教师不能及时教育学生,学生的过错行为就可能得到强化,如此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良好教学秩序的建立。
D.教师除传授知识、技能外,还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建设健康的、丰盈的精神世界。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教师应有明晰的教育惩戒权教育惩戒不能在教育场中缺席,但在惩戒过程中,教师也不能过于随意化、个人化、情绪化。
B.学生犯错时,如果教师可以及时地、科学地对其惩戒,可以帮助学生及时改正错误,也能得到学生家长的理解。
C.教师优待部分学生、歧视另外一些学生,是因为教师把学习成绩当作单一的评价标准。
D.教育惩戒应该有具体清晰的规定,便于学校和教师恰当处理学生不良行为并得到学生家长的支持和理解。
3.下列说法中,和材料三的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3分)
A.“犯了过错的学生应当受到惩罚,这并非为了体罚他们,而是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成才。”
B.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应该懂得为自己的过失负责,一个能承担责任的人才是现代人。”
C.“每样事都替孩子做,不希望孩子做什么事,这是对他有害的,孩子通常不需要娇养,他们要能担负起一定的责任。”
D.“凡是必须使用教育惩戒的地方,凡是使用了教育惩戒能够有益处的地方,教师就应当行使教育惩戒权。”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从论证结构和方法的角度简要说明。(4分)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山东省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10月第一次诊断测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记忆”一词现在常能听到,但基本都是从技术层面来讲的。计算机的内存也叫记忆,指的是信息的储存空间,这个“记忆”已经成为人人都理解的日常概念。有人觉得电脑的记忆和人脑的记忆在工作方式上差不多——信息输进来,大脑进行记录,需要时再提取出来。对不对?
②错!数据和信息被输进电脑的内存,等到需要提取时,除非出现什么技术故障,正常情况下会与当初存进去时一模一样地被提取出来。在这个程度上,可以说两者是相似的。我们都有过这种体验吧?有时候,原本正在房间里做着什么事,突然想起来要到另外的房间拿个东西。起身去拿的半路上,被什么打了岔,好比说注意到广播里放的曲子,听到旁边有人说了什么好笑的话,到了要去的那个房间,却一下子想不起到底是来干什么了。这种令人沮丧、心烦的情况,却偏偏是人脑处理记忆的方式出奇复杂而造成的诸多怪癖之一。
③大多数人最熟悉的记忆分类方法是区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的。它们的名称很恰
当:短期记忆最多持續一分钟;长期记忆能够与你终生相伴。
④短期记忆维持时间不长,但负责对实时的信息做有意识的操作,也就是我们当前
正在想的事。我们之所以能够思考,是因为信息就在短期记忆中;这就是短期记忆的功能。长期记忆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辅助我们思考,但真正进行思考的是短期记忆.
⑤为什么短期记忆就那么限量?部分原因是它在不停地工作。我们清醒时的每一刻(以及睡觉时的有些时刻)都在经历和思考着什么,源源不断的信息以惊人的速度进进出出。因此完全不适合把短期记忆用作长期储存,后者需要稳定和有序。另一个因素是,短期记忆并没有“实体”基础;短期记忆储存在神经元的特定活动模式中。有点儿像把购物清单列在卡布奇诺的奶泡上,单纯从技术层面来讲是有可能做到的,因为奶泡会让字形保留一会儿,但维持不了很长时间,因而以这种方式储存并不实用。短期记忆用来快速处理和操作信息,而在源源不断的信息流中,不重要的会被忽略,然后很快被覆盖或消失。
⑥这套系统并非万无一失。实际上,常有重要内容还未得到恰当的处理就从短期记
忆中被顶了出去,于是就出现了“我到这儿是干吗来着”的情节。短期记忆还会负荷过
重,受到太多新信息和新要求的轰炸而无法集中到任何一点上。幸运的是,短期记忆与
长期记忆相连,因而长期记忆分担了很多压力,就拿专业译员来说吧,他们一边听着内
容又多又长的演讲,一边把演讲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如果让一个还在学习外语的人试着
同声传译,那么当然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可对于译员来说,两种语言中的字词和结构
都已储存在长期记忆中,短期记忆只需要处理词序和句意,而这是它做得到的,尤其在
经过训练后,
⑦信息有多种途径可以变成长期记忆。在意识层面,我们可以靠背诵让短期记忆转
变为长期记忆,比如反复默念某个重要的电话号码。反复的必要性在于,与短期记忆短
暂的电活动模式不同,长期记忆基于神经元之间的新连接,而建立连接的基础是突触,
重复想要记住的事情能够刺激突触的形成。
⑧突触被看成是脑中真正“记住”信息的地方。和硬盘里特定的一串0和1代表某
个文件一样,特定区域的一群突触代表了某段记忆,当它们被激活时,我们就有了一段
“回忆”。所以,突触就是记忆的实体形式。就像我们可以从纸上的墨迹中读出具有含
义的字词一样,当某个或某一群突触变得活跃时,大脑就解读出了一段记忆。有足够的
证据表明,我们的每一段经历几乎都会以某种方式储存在长期记忆中。
⑨那么,如果说长期记忆把一切都记住了,那为什么我们还是免不了会忘事呢?被遗
忘的长期记忆其实还在脑子里,除非外伤造成物理性损坏。不过,一段记忆如果取不出
来,就和根本不存在没差别。有些记忆容易提取,因为它们更突出(更醒目,更有意义,
更强烈)。例如,附带强烈情绪的记忆往往很容易回忆,像那次往自动售货机里扔进去一包薯片的钱却出来了两包的好运。除了事件本身,同时回忆起来的还有当时的情绪、想法和感觉。所有一切在大脑中与特定记忆间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关联,添加了更多连接,
让它变得更加容易提取。相反,那些没有重要连接、孤零零的记忆就没能得到充分的巩固,因而也就难以提取。没有哪段记忆是孤立形成的。研究揭示,哪怕是在平淡无奇的
场景中,获得记忆时的情境都可以成为帮助记忆提取的“触发器”。
⑩总而言之,短期记忆速度快、可操纵、时间短;长期记忆连续、持久、容量大。
这就是为什么你会一直记得学生时代发生的某件趣事,却在去房间时因为一点儿小事分
心而忘了自己为何会出现在那里。
如此复杂难懂、前后不一的一套系统究竟能发挥什么作用?很简单,大多数时候,
它的确管用。它依然值得惊叹,其容量和适应力甚至可以让最先进的超级计算机脸红。
它固有的灵活性和奇特的组织结构毕竟演化了数百万年,所以我还能苛责什么呢?人类的记忆并不完美,但已经足够好。
(摘编自迪安·博内特《是我把你鑫哭了吗》,朱机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电脑的记忆和人脑的记忆在工作方式上既有相似性,也有不同:人脑有时未必能提取出需要的信息来。
B.短期记忆维持时间不长,但能真正进行思考,负责操作实时信息;而长期记忆辅助我们思考。
C.专业译员比外语初学者能更熟练地一边听着冗长的演讲,一边把演讲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是因为长期记忆分担了很多海量短期记忆信息轰炸的压力。
D.无论是被记住的还是被遗忘的长期记忆,就算受到某种损伤,它们其实都还在脑子里,但如果取不出来,就和根本不存在没差别。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意识层面,我们可以靠背诵让短期记忆转变为长期记忆,这是信息可以变成长期记忆的一种途径。
B.长期记忆是否更加容易提取,既与事件本身突出是否有关,也与它们发生时的情绪、想法和感觉等有关。
C.突触是记忆的实体形式,人脑特定区域的一群突触代表了某段记忆,当它们被激活时,我们就有了一段“回忆”。
D.人脑记忆演化了数百万年,其容量和适应力甚至可以让最先进的超级计算机脸红,面对如此令人惊叹而又完美的系统,我们无法苛责。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原文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很多经受过心灵重大创伤的人对曾经的体验一无所知,那段经历好像从不曾在生命中发生过。
B.在车站,在码头,在广场,无数的陌生人在我们眼前走过,但我们很快就会把他们忘记。
C.为了对抗遗忘,我们记诵古诗文时,会每隔几天再复习背诵,可以有效地记住这些内容。
D.有时候一个和我们很熟悉的人来到我们眼前,但是无论如何也想不起来对方的名字。
4.“我到这儿是干吗来着”的情景在生活中经常出现,请结合短期记忆的特点,简要分析其原因。(4分)
5.我们的学习离不开记忆。此文对我们的日常学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6分)
1.D(第9段:“除非外伤造成物理性损坏”。)
2.D(见尾段。它固有的灵活性和奇特的组织结构毕竟演化了数百万年;人类的记忆并不完美。)
3.A[有些记忆容易提取,因为它们更突出(更醒目,更有意义,更强烈)。例如,附带强烈情绪的记忆往往很容易回忆,像那次往自动售货机里扔进去一包薯片的钱却出来了两包的好运。除了事件本身,同时回忆起来的还有当时的情绪、想法和感觉。所有一切在大脑中与特定记忆间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关联,添加了更多连接,让它变得更加容易提取。]
4.①短期记忆对海量实时信息进行处理,处理速度快,不具有稳定性和有序性。②短期记忆没有“实体”基础,维持时间短,导致有些信息还未处理便被忽略掉。
5.①在学习生活方面,可以利用长期记忆的特点,经过反复记忆使更多的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②尽可能地使要记忆的内容更突出(更醒目,更有意义,更强烈)。
③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想法和感觉等。
④使被记忆的事件之间产生更多关联,添加连接,便于记忆,易于回忆。
(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满分。)
山东省潍坊市潍坊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旁白,是影视剧中交代剧情、发表观点、展现角色内心的一种语言手段。曾经,旁白是一部“爆款”剧的标志和记忆点。如果将影像叙事比作一本书,好的旁白能够画龙点睛。它可以是写在扉页的心得、写在书边的评语,还可以是问号,是惊叹号,是意味无穷的省略号。反观一些被过度使用的旁白,它们往往成了叙事查漏补缺的万能药、寻求创作捷径的万金油。有些剧充满“刨活式”旁白,叙事不足,旁白来凑,故事发展缺乏层层递进的逻辑和合理铺垫。关键情节全靠“说”,剥夺观众的参与感,必然生硬突兀;有些剧惯用“解释性”旁白,画面、表演、旁白传递的是同样的内容,堆叠冗余拖沓的信息量;有些剧陷入“图解式”旁白,机械照搬原著语言,用过多的旁白替代镜头语言和演员表演,剧情铺陈和旁白讲述“两张皮”,把拘泥当真实,将不求甚解、照本宣科视为尊重原著。
观众为什么不满意这些旁白?归根结底,是观众没有感受到创对他们审美水平的充分信任和尊重。有时没有旁白,为什么叙事逻辑前后不通?有时有了旁白,为什么又深感毫无必要?其一喧宾夺主,其二画蛇添足,正是旁白过度使用的两大特征。这背后指向的,是影像语言表述的投机与乏力。
观众真正需要的,是来自影像世界的说服力。闲笔不“闲”,旁白也不是游离于主题叙事外的喃喃自语。电视剧《扫黑风暴》的旁白配音演员曾说,“旁白与作品的关系如同一呼一吸,剧情紧张时受众也跟着紧吸着气,到旁白出现就舒了一口气,旁白的作用之一,是调节作品节奏”。
好的旁白恰当、精练,不知不觉融入戏中,融入故事里。电视剧《大江大河》中,结尾洋溢着雄浑气魄的旁白令人印象深刻:“靠着一股革命者的勇气劈波斩浪,闯出狭小水域汇入海洋,何其幸运!我们赶上了中国百年来国运蒸腾日上的时代,我不想辜负这个时代!”这不仅道出了宋运辉人生经验的总结,也说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共同心声。
从这个角度看,影视剧旁白正确的“打开方式”,应该超越其注解、阐释的功能性,实现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统一。类比于中国艺术讲求“化境”的最高境界,故事讲述、角色塑造与旁白讲述要经过反复的意匠加工、锤炼糅合,最终才能浑然一体地传递主题和情感。
创要更好地用影视语言讲清故事、讲好故事,把功夫实实在在地用在影像叙事中。中国画讲求“且空而后能简,简而练,则理趣横溢,而脱略形迹”的留白魅力,中国古典诗歌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余意尽在不言中”的审美意境。其实,影视剧旁白亦如此。旁白是锦上添花、画龙点睛,多不如少,少不如精。创不必将所有意图都直接、浅显地表述出来,创作也需留白,如此才能给观众以想象空间,使作品更有艺术性和观赏性。
毕竟,满满当当的画纸,便再无可回味的余地了。
(摘编自王瑨《影视剧旁白,画龙点睛还是画蛇添足?》)
材料二:
网剧时代的旁白有一些积极的变化,这种变化无一例外地,都是为了增强观众的代入感。首先是旁白中“独白”的使用更加频繁。这是一种讲述视角的切换,由客观、全知和审慎的第三人称的旁白,变为剧中角色的内心剖白,更适合传递情感,相对比较细腻。很多青春剧和都市剧也会在旁白中使用角色独白,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和观众的区隔。
相比于较为常规的自述式旁白,女性群像剧《爱很美味》算是一种新尝试:在开篇时让三位女主角以旁白的形式进行互相介绍。之所以采用这样的形式,一是能够让观众快速熟悉三个人的性格和之前的故事,二是用“互相吐槽”的方式来强化三个人之间的关系。
其次,沿用《潜伏》的旁白创作方式,将第三人称的旁白进行“人格化”处理,也能拉近和观众的距离。《扫黑风暴》的旁白配音演员周扬就在采访里提到,在配旁白的时候,他会先给自己设定一个身份。在《扫黑风暴》里,旁白可能代表着督导组,代表一种正义的声音。当其具备独立人格时,也会更融入剧集本身。
旁白还有一重比较特殊的“隐藏价值”,就是给剧集“兜底”,或者说“打补丁”。不同于需要现场拍摄的画面和受制于演员档期等问题的配音,旁白的灵活性相对更高,因此可以填补一些剧集后期制作时发现的问题。《潜伏》的导演姜伟就提到,旁白从客观上讲,是后期求变的一条渠道。
有相关从业者说,很多时候剧中加入的旁白,是受制于内容审核的修改。“从样片到成片的过程中,要经过很多层审核和修改。如果有某些很关键的戏份被删除,前后就不连戏了,角色的心路历程也不成立,如果没有更好的补救办法,就只能用旁白来补充。”
但这也不是某些国产剧滥用旁白的借口。“几乎所有的剧都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拍摄过程不可能没有一点漏洞,”沈洋认为,“好的导演和剪辑应该有应对这种突发状况的技巧,让观众在看到这儿时不会觉得特别突兀。”
将目光移向海外剧市场,会发现旁白仍然有很多可供开发的新形态。在英美剧领域,就有不少“打破第四面墙”的旁白,如《伦敦生活》《纸牌屋》等;另外,旁白的视角也可以不拘泥于剧中角色,《绝望主妇》里,旁白是第一集就已经去世的玛丽·爱丽丝,以死者的视角讲述四位好朋友的故事。
随着时代的进步,剧集的叙事语言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最近围绕旁白的争议充分证明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行活”,而是需要费心琢磨的重要环节。希望旁白能越来越多地成为一部剧的“亮点”,而不是“雷点”。
(摘编自毒眸《剧里用旁白,真的不合适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旁白作为影视剧的一种语言手段,曾经是“爆款”剧的标志和记忆点。
B.失败的影视剧都是把旁白当作万能药、万金油,过度使用,没有充分地信任和尊重观众。
C.进入网剧时代,影视剧的旁白有一些变化,变化的目的是增强观众的代入感。
D.开发旁白的新形态不能拘泥于传统形态,也不能仅限于国产剧,还应向海外剧学习。
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失败的影视剧都是……”错误,说法太绝对。材料一“反观一些被过度使用的旁白,它们往往成了叙事查漏补缺的万能药、寻求创作捷径的万金油”是说“往往”。
故选B。
2.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的论证语言虽然平实易懂,但也不失俏皮,这与其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有关,如比喻、设问、引用等。
B.材料一运用了类比论证,将中国画、中国古典诗歌与影视剧旁白进行类比,论证留白的作用。
C.材料二引用沈洋的话是为了论证国产剧不能滥用旁白的观点,“几乎”“一点”等词体现了语言的严谨。
D.材料二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方法,论述旁白的一些变化及强调不能滥用旁白,要开发旁白的新形态。
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道理论证”错,材料二“女性群像剧《爱很美味》算是一种新尝试”“在《扫黑风暴》里,旁白可能代表着督导组,代表一种正义的声音”,可看出有举例论证,“‘从样片到成片的过程中,要经过很多层审核和修改。如果有某些很关键的戏份被删除,前后就不连戏了,角色的心路历程也不成立,如果没有更好的补救办法,就只能用旁白来补充。’”可看出有引用论证,没有运用“道理论证”。
故选D。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好的旁白能够画龙点睛”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电视剧《欢乐颂》的旁白,一会儿替角色表述思绪,一会儿替导演交代场景,一会儿变成“电影录音剪辑”,描述起演员的表演。
B.电视剧《围城》中,采用与剧中人物语言风格高度契合的旁白,对剧情的发展作意味深长的评论和总结,提示观众品出多重滋味。
C.电视剧《大明宫词》每集开头、结尾的旁白叙述,既在现实逻辑之外,又在人物内心情感逻辑之中,形成个性化的叙事风格。
D.电视剧《潜伏》的旁白弥补了谍战剧中演员“表面不动声色,心底波澜起伏”的局限,与整个剧情、人物形象融为一体。
A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A.电视剧《欢乐颂》的旁白功能定位错乱,成了整部剧突出的“冗余”。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好的旁白能够画龙点睛”的观点。
故选A。
4.材料一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①首先阐释旁白的含义及过度使用旁白的表现;
②其次从正反两个方面指出观众不满意某些旁白的原因;
③然后论述好的旁白的作用;
④最后说明如何拥有好的旁白。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共有七段。
首先,第一段“旁白,是影视剧中交代剧情、发表观点、展现角色内心的一种语言手段”“反观一些被过度使用的旁白,它们往往成了叙事查漏补缺的万能药、寻求创作捷径的万金油”阐释旁白的含义及过度使用旁白的表现;
其次,第二、三段“观众为什么不满意这些旁白?归根结底,是观众没有感受到创对他们审美水平的充分信任和尊重”“观众真正需要的,是来自影像世界的说服力”从正反两个方面指出观众不满意的原因;
然后,第四段“好的旁白恰当、精练,不知不觉融入戏中,融入故事里”论述好的旁白的作用;
最后,第五、六段“影视剧旁白正确的‘打开方式’,应该超越其注解、阐释的功能性,实现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统一”“创要更好地用影视语言讲清故事、讲好故事,把功夫实实在在地用在影像叙事中”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说明如何拥有好的旁白。。
第七段收束全文,希望旁白能越来越多地成为一部剧的“亮点”。
5.影视剧旁白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6分)
①好的旁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②能超越其注解、阐释的功能性,实现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统一;
③能增强观众的代入感;
④能更细腻地传递情感;
⑤能拉近和观众的距离;
⑥相较于配音,影视剧旁白的灵活性更高,可以填补一些剧集后期制作时发现的问题。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材料内容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如果将影像叙事比作一本书,好的旁白能够画龙点睛”可知,好的旁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结合材料一“影视剧旁白正确的‘打开方式’,应该超越其注解、阐释的功能性,实现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统一”可知,能超越其注解、阐释的功能性,实现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统一;
结合材料二“旁白有一些积极的变化,这种变化无一例外地,都是为了增强观众的代入感”可知,能增强观众的代人感;
结合材料二“由客观、全知和审慎的第三人称,变为剧中角色的内心剖白,更适合传递情感,相对比较细腻”可知,更相对细腻地传递情感;
结合材料二“很多青春剧和都市剧也会在旁白中使用角色独白,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和观众的区隔”可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
结合材料二“不同于需要现场拍摄的画面和受制于演员档期等问题的配音,旁白的灵活性相对更高,因此可以填补一些剧集后期制作时发现的问题”可知,相较配音,影视剧旁白的灵活性更高,可以填补一些剧集后期制作时发现的问题。
山东省枣庄市三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古籍今译是一项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广泛作用的工作,近百年来,成果丰硕。从宏观上讲,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或影响上层建筑,使其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从而调节或改变人的现实生存条件,间接地参与对经济基础的巩固或变革;从细节上看,它以其认识功能影响人的意识,进而影响人的行为,达到影响社会生活的目的。这类工作不可能像衣食住行那样来得直接,也不具有强制性,它就像杜甫说的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浸润人们心田,陶冶情操。它虽不能与国计民生活动并驾齐驱,但从生存发展的意义上讲,社会是受益于它的。
在翻译方式方法的探索上,清末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标准,受到人们的推崇。我们现在沿用“信、达、雅”三个词,并赋予它们以新的含义。“信”是指忠实地反映原作的内容,包括思想、风格、精神等。“达”是译文要畅达明白,用现代汉语将原作的内容准确地表述出来。“雅”是规范、典雅。雅是有条件的,原作雅,译文才能雅。“信、达、雅”之间,信是基础,是第一位的,达与雅是第二位的。没有信,达与雅就失去了基础。达是信的翅膀,没有达,信也就失去了凭借。雅是达的发展,没有达,不可能有雅。
今译的过程是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这里存在古今汉语表述形式之间的矛盾,原作的思想内容与译者的理解之间的矛盾等。当译者将原作的内容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忠实地、准确地表述出来,达到了信达雅的统一,上述这些矛盾基本上解决了,今译也就完成了。
翻译界历来有直译和意译之说,有人主张直译,有人主张意译,双方进行了长期的争论。主张直译的人批评意译随意胡译、乱译。主张意译的人批评直译逐字呆译、死译。实践证明,直译、意译都是行之有效的今译方法。直译与意译具有共同性,亦有差异性。共同性是都要求忠实于原作。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方法上,前者强调按原文的结构、语序翻译。其优点在内容上易于忠实地、准确地传达出原文的意义,在形式上可以保存原文的语气及语言上的特色。后者强调反映原文的风格神韵而不必逐字逐句直译。其优点,在内容上能保留原文的风格神韵,在形式上易于再现原文的体裁、风貌。需要指出的是,与直译相比,意译带有更大的主观性。对于这一点,译者应有所警惕。由于二者具有差异性,所以各自都有它们的适应性。直译适宜于翻译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意译适宜于翻译文艺作品,如诗、词、赋、曲等。当然,用直译还是用意译,没有十分严格的界限。能直译者不妨直译,不能直译者须用意译,兼及二者,方为妥当。不管采用哪种方式,今译中原作信息的丢失是肯定的,只是多或少的问题。
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的介入,为古籍今译的外化提供了新的途径,甚至促成了古籍今译概念的延伸。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典籍里的中国”,对古籍的活化、诠释做了积极探索。更多不同方式的今译作品正在日益涌现,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课题。
(摘编自尹波、郭齐《古籍今译的理论与方法》)
材料二:
古籍今译“为什么”的问题,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从根本上说,古籍今译就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今译作为古籍资源的转化利用,既是“存亡继绝的工作”,也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桥梁”。今译的读者群体是非常明确的,主要是非专业的传统文化学习者和爱好者。要让广大读者走进古籍、热爱古籍,今译无疑是最好的门径。
从先秦到晚清,我国古籍浩如烟海,古籍的形态除了它的本然状态之外,还有经过整理之后的现代形态。本然状态当然非常重要,这是它的文物价值。但是,对社会大众而言,所接触到的还是经过整理之后的古籍,所重视的更是其阅读价值。今译就是古籍现代形态的一种特殊体现。说“特殊”,是因为它已经是经过古今语言转换之后生成的文本形式,并不是古籍的原始形态;可是,从文字所表述的内容来说,它又是由原始文本衍生而成的,其内容依赖于原始文本而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今译不是古籍的复制,也不可能替代古籍本身;译文也不能独立于古籍而存在,否则它是没有意义的。
今译是古代文化信息的现代阐释,古籍不同于一般文物,其核心的价值就在于所承载的文化信息。随着时代发展,古籍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与现代社会有着很大的差异,诸如语言、文字、名物、典章、制度、规范、礼仪、习俗、观念、思想等,许多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不能很好地为现代读者所了解和掌握。今译就是对古代文化信息的综合阐释,是将古籍内容在现代语境中的重新“呈现”。它力求古籍内容完整、准确地再现,同时更要求便于现代读者的理解接受,这也就是程千帆所比喻的“金蝉子转世”与“七仙女下凡”:“佛弟转世,仍是高僧,仙女下凡,依然美妇,虽已今世,不昧前因。”今译就是对古代文化信息忠实、完整、准确、优美的再现,也就是古典文本的现代阐释,这也是古籍生命力的当代传承。
(摘编自马世年《为什么要古籍今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其中“信”居首位,只有“达”“雅”而没有“信”的译文毫无意义。
B.翻译者对古籍的理解与古籍本身的思想内容之间存在着矛盾,译者用现代汉语翻译古籍,就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
C.古籍以不同形态呈现,不同形态有着不同的价值,在当今社会,阅读价值才是它最重要的方面。
D.今译是古籍的衍生品而不是复制品,今译无法替代古籍,二者相互依存,不能脱离彼此而独立存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籍今译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是间接的,所以我们无法看到它对现实生活的改变所起到的作用。
B.与其他类型的文物相比,古籍承载了更多的文化信息,在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更直观便捷。
C.古籍今译的过程中必定会有信息的丢失,译者应选择合适的方法,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义。
D.随着时代的发展,古籍里许多内容与当今社会有较大的差异,如果没有译文,现代读者无法理解。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直译”“意译”论述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郑振铎:译书自以能存真为第一要义,最好的一面极力求不失原意,一面要译文流畅。
B.茅盾:(翻译)就我的私见下个判断,觉得与其失“神韵”而留“形貌”,还不如“形貌”上有所差异而保留“神韵”。
C.郭沫若:原作是诗,他的译文也应是诗。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应该允许译者有部分的自由。
D.邹韬奋:鄙意以为译书之最大要素,在使看的人懂,而且觉得畅快舒服,若使人看了头痛或糊里糊涂,不但不足劝人看书,反使人懒于看书。
4.两则材料都论述了古籍今译的重要作用,但侧重点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4分)
5.下面是《诗经·卫风·硕人》的部分原文和译文,请结合材料分析这则译文好在哪里。(6分)
原文译文
手如柔夷,肤如凝脂,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手像春荑好柔嫩,肤如凝脂多白润,额角丰满眉细长,嫣然一笑动人心,秋波一转摄人魂。
1.A(B.“就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错,材料一“当译者将原作的内容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忠实地、准确地表述出来,达到了信达雅的统一,上述这些矛盾基本上解决了,今译也就完成了”,可见“就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说法绝对。C.“阅读价值才是它最重要的方面”错,材料二“对社会大众而言,所接触到的还是经过整理之后的古籍,所重视的更是其阅读价值”是针对社会大众而言,选项缺少必要的条件。D.“二者相互依存”“不能脱离彼此”错,材料二“从这个意义上说,今译不是古籍的复制,也不可能替代古籍本身;译文也不能独立于古籍而存在,否则它是没有意义的”是说今译不能脱离古籍而存在。)
2.C(A.“我们无法看到它对现实生活的改变所起到的作用”过于绝对,材料一是说“它以其认识功能影响人的意识,进而影响人的行为,达到影响社会生活的目的”。B.“古籍承载了更多的文化信息,在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更直观便捷”于文无据,材料二是说“古籍不同于一般文物,其核心的价值就在于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没有“更多”“更直观便捷”的表述。D.“如果没有译文,现代读者无法理解”过于绝对,材料二是说“便于现代读者的理解接受”。)
3.D(D.只强调了翻译的目的是使人看懂,没有涉及直译、意译。)
4.①材料一侧重从宏观和微观方面阐述古籍今译对社会和生活的重要影响。
②材料二侧重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阐述古籍今译的重要作用。
①材料一第一段具有概括性,“从宏观上讲,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或影响上层建筑,使其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从而调节或改变人的现实生存条件,间接地参与对经济基础的巩固或变革;从细节上看,它以其认识功能影响人的意识,进而影响人的行为,达到影响社会生活的目的”侧重从宏观和微观方面阐述古籍今译对社会和生活的重要影响。
②材料二第一段具有概括性,“从根本上说,古籍今译就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侧重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阐述古籍今译的重要作用。
5.①综合运用直译和意译的方法,如“手如柔蔑”的译文,除基本信息外,补充了“好柔嫩”,符合“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②译文既传达了古代文化信息,如“凝脂”“蛾眉”;又符合现代人的接受要求,“倩”“盼”译文分别用“动人心”“摄人魂”巧妙地进行了解释,让人更好理解。
结合材料一“我们现在沿用“信、达、雅”三个词,并赋予它们以新的含义”“直译、意译都是行之有效的今译方法”“能直译者不妨直译,不能直译者须用意译,兼及二者,方为妥当”可知,在翻译方法上要按照“信、达、雅”的标准,要直译和意译并用。该译文就符合“信、达、雅”的标准,而且综合运用了直译和意译的方法,如“手如柔蔑”的译文,除基本信息外,补充了“好柔嫩”,符合“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结合材料二“今译就是对古代文化信息的综合阐释,是将古籍内容在现代语境中的重新‘呈现’。它力求古籍内容完整、准确地再现,同时更要求便于现代读者的理解接受”可知,译文既要对古代文化信息忠实、完整、准确、优美的再现,还要很好地为现代读者所了解和掌握。该译文既传达了古代文化信息,如“凝脂”“蛾眉”;又符合现代人的接受要求,“倩”“盼”译文分别用“动人心”“摄人魂”巧妙地进行了解释,让人更好理解。
山东省淄博市四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1956年,我国公布推行第一批简化字以后,流行的汉字,便有了简体(简化)字与繁体字明显的区分。学习中文,也就产生了两者之间需要学习哪种字体的选择。按照过去传统,海外华人地区的学校教学和书报印刷,全是采用繁体字,长期以来,给外国学生造成一种偏见,认为现代汉字是以繁体字为主流。如今,情况开始转变,海外华人地区使用简体字的现象增多最明显的是东南亚华人地区的中文学校已使用简体字读写,报刊印刷也几乎形成简体字天下。
前几年,凡在美国开设中文课程的学校,已陆续开始传授简体字读写。尤其破天荒第一遭:2005年5月22日,《纽约时报》上刊载了专栏作家纪思道的文章《从开封到纽约一一浑煌如过眼烟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业生产安全件管理办法
- 石膏板厂保温系统施工合同
- 机构内部招聘预算编制
- 跨境电商运营总监劳动合同
- 腮腺癌的临床护理
- 2024年设备租赁:三方协议2篇
- 五年(2018-2022)中考真题化学分项汇编(全国)考点 27 常见的盐 (学生版)
- 电力工程跨境支付合同范本
- 运动中心建设协议
- 智能家居安装施工合同开发商
- 2024年《牧童》音乐教学反思7篇
- 燕窝简介介绍
- 智能工厂建设土木规划方案
- 2024年公司合同管理办法
- 更换反渗透膜施工应急预案
- JBT 7665-2023 通用机械噪声声功率级现场测定 声强法 (正式版)
-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维护
- 幼儿园中班语言课《山羊种菜》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 大学语文(第三版)课件 《老子》三章
- 蓝莓果酒知识讲座
- 幼儿园教职工交通安全教育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