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夜坐诗(含解析)_第1页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夜坐诗(含解析)_第2页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夜坐诗(含解析)_第3页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夜坐诗(含解析)_第4页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夜坐诗(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夜坐诗(含解析)诗歌专题训练-------夜坐诗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①仲蒙夜坐

文同

宿鸟惊飞断雁号,独凭幽几静尘劳。

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

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须遣酒争豪。

砚冰已合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敝袍。

【注】①题中“和",读hè,指唱和,和答。仲蒙是诗人的友人。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断雁”“尘劳"等词写出孤雁哀号、尘世烦劳的景象,表现出诗人孤寂困苦的心情。

B.颔联对仗工整,视听结合,描写了北风呼啸,霜气肃杀,阴云密布,大雪将至的景象。

C.“灯花”指灯芯燃烬所结成的花状物,“砚冰已合灯花老"说明诗人夜深难眠,读书时间长。

D.由写景到抒情,本诗运用质朴的语言,使本诗结构严谨,富有感染力,内容紧密关联。

2.黎靖在《人生之贵》中提到“人以正为贵,心以静为贵,欲以寡为贵,学以精为贵,情以挚为贵……”,在这首诗中,能看到哪些可贵之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侄安节①远来夜坐

苏轼

南来不觉岁峥嵘②,坐拨寒灰听雨声。

遮眼文书元不读,伴人灯火亦多情。

嗟予潦倒无归日,今汝蹉跎③已半生。

免使韩公悲世事,白头还对短灯檠④。

【注】①安节是作者的堂侄,这首诗于元丰四年写于黄州。②峥嵘:形容高峻,也比喻突出、不平凡。这里指年岁的顶点、寒气的深重。③蹉跎(cuōtuó):指虚度光阴,让时间白白的过去,做事却没有一点进展,经常用来形容一些人毫无斗志,白白浪费了大好的光阴却一事无成。④韩愈曾作《短灯檠歌》,感慨世事炎凉。檠(qíng):①灯架,也指灯;②矫正弓弩的器具。

【乌台诗案】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贬黄州,临行,作《黄州谢上表》,说自己无政绩可言后,再叙皇恩浩荡,后有几句牢骚话“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收养小民。"时御史何正臣等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黄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随后又牵连出大量苏轼诗文为证。王安石给扣上“愚弄朝廷,妄自尊大”的帽子。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据《汉书·薛宣朱博传》记载,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亦称“柏台”。“乌台诗案"由此得名。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写了作者与远来的侄子雨夜闲谈的情景。“峥嵘”二字,本是形容山势的高耸、险峻,这里指年岁的顶点、寒气的深重。

B.“坐拨寒灰听雨声",枯坐室内,拨弄着带着丝丝寒气的炉灰,听着窗外疏疏作响的雨声,一种孤寂、萧冷的氛围被渲染开来。

C.“遮眼文书”用药山惟俨禅师看经“我只图遮眼"语意,文书堆积案头,无心批阅,写出了自己的萧闲之状。

D.“伴人灯火亦多情”,灯火如此多情,和“我"相依相伴,烘托出作者的内心所感受到的温暖,也为他带来了慰藉。

4.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中说在黄州的自己,“心似已灰之木”,请结合本诗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龙潭夜坐①

【明】王守仁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②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注]①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②猗兰:《猗兰操》,琴曲名。传为孔子所作,说孔子自卫返鲁,见到隐谷之中,香兰独茂,与众草为伍,因而感伤自己生不逢时。

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嗅觉写清幽淡雅的花香,从听觉写耳中潺潺的溪声,绘出夜里山中澄澈寂静的氛围。

B.颈联使用拟人手法,写出“草露"“松风”对“幽人"的亲近喜爱,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感受。

C.尾联用“猗兰”之典,写出满腹生不逢时、才不获展的压抑愤懑,这是美景也无法消除的。

D.尾联的“流"既回扣题目中的“潭”,也照映第二句的“溪声",使全诗结构上前后呼应。

6.颔联被认为是对王维“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再创作,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坐①

【宋】文天祥

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

宿雁半江画,寒蛩②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③。

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注释】①此诗写于起兵勤王之前,诗人被迫罢官,退归文山。②蛩:蟋蟀。③逶迤:本是形容道路、山川、河流弯弯曲曲,连绵不绝,这里是遥遥无期的意思。

夜坐有感

【南宋】何梦桂①

银汉无声玉漏沉,楼高风露入衣襟。

洞龙睡熟云归岫②,枝鹊啼干月满林。

瓮里故书前世梦,匣中孤剑少年心。

征鸿目断阑干角,吹进参差③到夜深。

【注释】①宋亡以后,何梦桂为了避免元朝的累次征辟,离开家乡,隐居湖南小西源。此诗乃此时所作。②龙、云:指君臣风云际会。③参差:即排箫,古乐器名。

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诗首联以工笔的笔法描绘了一幅淡烟笼罩枫叶,细雨飘打蓼花的肃杀凄凉的夜坐图,既见巧思,又得自然之妙。

B.何诗首联暗点“夜坐",“无声”写夜之静谧,“沉"写漏声沉重,“人”点明风露渗入衣襟,更进一步写夜深久坐。

C.文诗后两联由沉郁悲凉转为激昂豪迈。自己虽有身处逆境的喟叹与痛苦,却不改报效朝廷,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D.何诗尾联叙写了诗人高楼独坐、望断征鸿、深夜吹箫等行为,含蓄地表达对故国故主的思念,情感显得低沉婉转。

8.两首诗的颔联在写景上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其异同。

9.阅读下面这首诗歌,按要求作答。

夜坐

韩偓①

天似空江星似波,时时珠露滴圆荷。

平生踪迹慕真隐,此夕襟怀深自多。

格是②厌厌饶酒病,终须的的学渔歌。

无名无位堪休去,犹拟朝衣换钓蓑。

注:①韩偓(842年~923年),晚唐五代诗人,唐时曾在朝中为官,深受皇帝器重,后触怒权臣朱全忠而被贬。②格是:已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上句仰望天空写远景,下句俯视湖面写近景,写景角度富于变化。

B.颈联使用叠词技法精巧,“厌厌"“的的”两词的运用增强了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韵律。

C.尾联“朝衣"“钓蓑”为借代手法,写出诗人如今无官一身轻,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

D.诗歌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融写景、叙事、抒情为一体,用语较为直白。

(2)诗歌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诗人说“此夕襟怀深自多",请概括诗中表现了其怎样的“襟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坐

杨万里

背壁青灯劝读书,窥窗素月唤看渠。向来诸老端何似?未必千年便不如。

春后春前双雪鬓,江南江北一茅庐。只愁夜饮无供给,小雨新肥半圃蔬。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运用拟人手法,写背壁青灯光焰摇曳,似在殷勤地劝人读书;隔窗一轮明月也似在调皮地唤诗人看她。

B.颔联中诗人对历代先贤的思想观点进行了批判,表达了诗人立志勤奋读书、超越前人的决心。

C.颈联写诗人苦读不倦,双鬓已如白雪,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来组织画面,情感含蓄蕴藉。

D.尾联写“愁"却全无愁情,有清丽美好的春雨园蔬为诗人助兴,愁去喜来,风格婉转风趣。

11.全诗是怎样布局谋篇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坐

元稹

雨滞更愁南瘴毒,月明兼喜北风凉。古城楼影横空馆,湿地虫声绕暗廊。

萤火乱飞秋已近,星辰早没夜初长。孩提万里何时见,狼藉家书满卧床。

【注】元和十年元稹被贬为通州时所作,一说元和五年被贬江陵时所作。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心情随着天气变化:阴雨连绵时,诗人心情压抑;天气放晴,明月升起,刮起凉风,诗人心情转好。

B.“南瘴”“暗廊"等突出了诗人所处环境的恶劣,“湿地”照应“雨滞",表现出当地的气候、地理特点。

C.颈联点明夏末转秋的季节,在对夜景的描绘中暗含诗人纷乱的心绪,使尾联的抒情水到渠成。

D.尾联中诗人想象自己的孩子在千里之外看着自己所寄的满床家书,运用对写手法,借写对方来写自己。

1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各题。

夜坐①(其一)

龚自珍

春夜伤心坐画屏,不如放眼入青冥②。

山突起丘陵妒,万籁无言帝坐③灵。

塞上似腾奇女气④,江东久陨少微星⑤。

平生不蓄湘累⑥问,唤出姮娥诗与听。

【注】①本诗作于道光三年(1823),作者第四次会试落榜,夜坐难眠,遂有此篇。②青冥:天空。③帝坐:亦称帝星,指北极第二星。④奇女气:《汉书·外戚传》记载:“武帝巡狩,过河间,望气者言,此有奇女。”⑤少微星:星名,这里指有才之士。⑥湘累:指屈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题目后立即将视野转到无垠的夜空,借此来思索宇宙与人生,展现出广阔而深邃的诗意图景与哲理意蕴。

B.颔联中的“一山"与“丘陵”形成鲜明对比,表面上看是遥望黑夜所见,实际上是展现作者心灵的“夜色",想象奇幻。

C.颈联主要是借“塞上”与“江东"之景抒情,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时政,尤其是对人才问题的见解和看法,独具匠心。

D.尾联直抒胸臆,既然问天无效,诗人就不愿意再模仿屈原向天发问,而是深情呼唤出月中嫦娥来尽情倾诉自己的心声。

15.这首诗与《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同为龚自珍的作品,但情感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

1.A2.①心境淡泊宁静。诗人虽倦于尘劳,却能淡泊超然,内心宁静,悠然自得。

②性情豪迈洒脱。“霜威重”“雪意高"“遣酒争豪”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

③为学勤奋精进。墨水已结冰,灯花也即将燃尽,诗人却仍然裹紧破旧的棉袄勤奋苦读。

④对友感情真挚。诗人将自己在大寒之夜的感受与远方的友人分享,寄托深深的思念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表现出诗人孤寂困苦的心情"理解有误。首联是说,归巢栖息的鸟儿惊动飞起,孤雁发出声声哀号。“我”独自凭着幽雅的茶几而坐,一洗白天的尘劳,表现出诗人超然的心境。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情感的理解和鉴赏表达能力。

首联“宿鸟惊飞断雁号,独凭幽几静尘劳"写诗人在大寒之夜“独凭幽几”,虽倦于尘劳,却能淡泊超然,“静尘劳"写出作者获得内心的宁静,悠然自得。

颔联“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写在寒冷的书斋中,诗人心中仍然气象万千,有吞吐天地之气势。“霜威重"“雪意高”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颈联“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须遣酒争豪"则是写作者深夜难眠,须要遣送美酒来助豪气干云,也表现其“性格之豪迈”。

尾联“砚冰已合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敝袍"则是写砚台里的墨水已经结冰,灯花也即将燃尽,诗人却仍然裹紧破旧的棉袄勤奋苦读,表现了诗人为学勤奋精进的品质。

作为一首酬和诗,诗人将自己在大寒之夜的感受与远方的友人分享,寄托深深的思念之情,表现出两人的真挚感情。

3.D4.①苏轼被贬黄州,“心似已灰之木”,说明他备受打击,心如死灰,充满了凄凉和无奈;

②“坐拨寒灰",一个动作细节展现出其内心的百无聊赖,文书遮眼,无心翻阅,可见其失意和落寞;

③“嗟予潦倒无归日”,直抒胸臆,嗟叹自己潦倒失意,归日无期,备受煎熬与折磨。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D.“烘托出作者的内心所感受到的温暖,也为他带来了慰藉"错误。根据下联“嗟予潦倒无归日”可知,作者当时被贬黄州,内心失落,生活潦倒,而且归日无期,壮志难酬;并且在尾联借用韩愈的典故,感慨世事炎凉,因此,灯火多情,和“我"相伴,是用来反衬自己的孤寂和人世的无情。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结合注释①“这首诗于元丰四年写于黄州”可知,这首诗作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旧时文人的人生理想,幼有壮志的苏轼因作诗讽谏朝廷,元丰三年被贬黄州,官职低微,没有实权不说,还要受到当地官员的监视,“南来不觉岁峥嵘”,岁末严冬,应该是一家人围炉取暖,而诗人却谪居黄州,清冷异常。人生道路的坎坷,政治上的失意,抑郁苦闷袭上心头,看不到人生的前途,不能不产生消极悲观思想,“心似已灰之木",说明他备受政治打击,心如死灰,内心充满了凄凉和无奈。

苏轼被贬黄州,官职低微,没有实权,没有地方施展才华,“坐拨寒灰”,作者在严寒的夜晚枯坐室内,拨弄着带着丝丝寒气的炉灰,可见其贬居生活的寒寂凄冷,“拨",一个动作细节展现出其内心的百无聊赖,“听雨声”更增其抑郁愁苦,文书堆积案头,因为内心的无望,所以无心翻阅,可见其失意和落寞。

“嗟予潦倒无归日",直抒胸臆,嗟叹自己遭受打击、排挤,潦倒半生,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归家、回朝,感叹自己空有经世致用之志,内心备受煎熬与折磨。

5.C6.①二者均以声音衬托山静,鸟鸣反而凸显自然的安宁;②二者诗中的自然都是和谐的,但王维诗中是物与物的和谐(无我之境),本诗侧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有我之境)。

【解析】5.本诗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满腹生不逢时、才不获展的压抑愤懑,这是美景也无法消除的”错误。诗人静坐龙潭,醉情自然,感受大自然与人的“不辞"“偏与”之情,本有一肚皮生不逢时、才不获展的压抑愤懑,但大自然的无限亲情使诗人苦闷的心情豁然开朗,超然平静,因此诗的结尾表现出昂扬豁达的心境。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

颔联意思是明月当空,诗人踏着月光,在龙潭附近夜游,四周一片幽静,唯有山中栖息的鸟儿不时发出鸣叫。本处用鸟鸣声来反衬周围环境的空旷幽邃。“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意思是月亮出来惊吓了山鸟,偶尔会在春天的山涧中鸣叫。也是用鸟鸣声来反衬周围环境的空旷幽邃。所以,二者均以声音衬托山静,鸟鸣反而凸显自然的安宁。

王维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中描写了春山中的明月、落花、鸟鸣,写出了自然环境的和谐,是一种物与物的和谐,是一种无我之境。本诗颔联不仅写到月、鸟鸣,还写到幽人。这里的幽人指的是诗人自己,写出了诗人月夜独游见到的空旷幽邃的情景,所以本诗侧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即有我之境。

7.A8.(1)同:远近结合。“宿雁半江画"和“洞龙睡熟云归岫”都是远景;“寒蛩四壁诗"和“枝鹊啼干月满林”属于近景描写,都突出了夜景的沉寂静谧,烘托了作者的心境。

(2)异:文诗,动静结合和视听结合(任答其中一种亦可)。成群的大雁宿于半江秋水之上,凄切的蟋蟀声回响在四壁,前一句是静景勾勒,属于视觉描写;后一句是动态描绘,也是听觉描写。何诗,①比喻。“洞龙睡熟"比喻南宋政权不复存在,“云归岫”喻指诗人除姓埋名。抒发了作者眷念故国故君的悲痛心情。②虚实相生,前一句写得虚而远,后一句写得实而近,突出了夜景的凄清幽静,烘托了诗人隐居的孤寂和亡国的悲痛心情。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工笔"错误。“工笔”指细致写实的手法,首联描绘了淡烟笼罩着枫叶,细雨飘打着蓼花,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此处运用的是“白描"手法。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文诗的颔联“宿雁半江画,寒蛩四壁诗”,描绘了成群的大雁寄宿于江边,凄切的蟋蟀鸣叫声回响在四壁。其中,“宿雁半江画"是远景、静景,是作者看到的景象;“寒蛩四壁诗”是近景、动景,是作者听到的景象。可见,颔联运用了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和视听结合的手法,联系注释①“此诗写于……诗人被迫罢官,退归文山"之时,突出了夜景的沉寂静谧,烘托了作者此时心中的郁闷和不平的心境。

何诗的颔联“洞龙睡熟云归岫,枝鹊啼干月满林”,是说“大宋江山早已沦入敌手,多少遗民像云归深山,隐姓埋名。我的泪水已洒尽,只能以枯干的眼,空对满林月明"。其中,“洞龙睡熟云归岫”是远景,虚而远;“枝鹊啼干月满林"是近景,实而近。可见,此处运用了远近结合和虚实相生的手法,突出了夜景的凄清幽静,联系注释①“宋亡以后,何梦桂为了避免元朝的累次征辟,离开家乡,隐居湖南小西源。此诗乃此时所作”,可知此处烘托了诗人隐居的孤寂和亡国的悲痛心情。“洞龙睡熟",古人常常用“云从龙”比喻君臣关系,此处比喻南宋赵氏政权已经不复存在;“云归岫",是说遗民像云那样归隐深山,隐姓埋名;“枝鹊”,比喻自己。可见,颔联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烘托了作者此时悲凉无奈的心境。

9.(1)C

(2)天空似江水繁星似波涛,颗颗露珠滴落在荷叶之上,描绘出一幅静谧幽远的夜景。

(3)对自身病痛的感伤;对官场失意的愤懑;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

C.“写出诗人如今无官一身轻,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错误。尾联意思是无名无位可以离开了,打算把朝衣换成蓑衣。结合注释“唐时曾在朝中为官,深受皇帝器重,后触怒权臣朱全忠而被贬”可知,诗人只是“打算这么做",而实际上还未实行,这是诗人对官场失意的不满而说出的无奈和激愤之辞,不能表现诗人如今无官一身轻,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把握能力。

诗歌首联写了天空、繁星、露珠、荷叶等意象,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到天空似江水繁星似波涛,颗颗露珠滴落在荷叶之上,从而描绘出一幅静谧幽远的夜景。

(3)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能力。

颔联出句写到“平生踪迹慕真隐”,写作者本就羡慕那些真正的隐士,如今在不得志的情况下希望追寻隐逸的归宿,尾联更说“犹拟朝衣换钓蓑",打算脱去官服,做隐逸之士,从而表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颈联出句写到“格是厌厌饶酒病”,“厌厌"表现出病态、精神不振的样子,写诗人已是体弱多病,只能借酒消除被贬的愁苦和伤感,从而表现出对自身病痛的感伤之情。

尾联“无名无位堪休去,犹拟朝衣换钓蓑”运用借代的手法表明两种不同的生活,结合注释,作者本受朝廷器重,现受权臣排挤而被贬,无名无位,流露出愤懑之情,从而表现对官场失意的愤懑之情。

10.B11.①首联写夜读夜景。青灯相伴,素月透窗,诗人刻苦攻读,描绘了一幅月夜读书图。②颔联、颈联承上写夜读时的思考及行动。诗人遍览群书,欲与古人先贤一比高下;又抚今追昔,无论时间流转、空间变换,诗人一直勤学不倦。③尾联写夜读之乐。久读之后,夜饮解乏,恰有春雨喜人,催肥园蔬,可供一餐,诗人深夜苦读后的惬意与满足跃然纸上。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的能力。

B.“诗人对前代先贤的观点进行了批判"理解有误,“向来诸老端何似”句只表达了诗人对书中作者或前代先贤水平的质疑,有一比高下之意,并没有对其观点进行批判。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结构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全诗围绕“夜读",记述了自己的读书生活。

首联“背壁青灯劝读书,窥窗素月唤看渠”写作者背着墙壁的青灯光焰摇曳,好像在殷勤地劝人读书一样,隔窗窥看的素月调皮地唤人看她。短短两句,就生动地抒写了诗人月夜读书的场景,颇有情趣。

“向来诸老端何似?未必千年便不如",大意是说,那些古代先贤和诗人素来的所思所想究竟像什么,千年后的读者未必不如。诸老,指读书时接触的古人或书籍的作者。端,究竟的意思。作者认为,读书既要传承和吸收古代的优秀传统,也要注意剔除糟粕。这是写夜读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书中作者或前代先贤水平的质疑,“未必千年便不如”,表达了立志勤奋读书、与古人先贤一比高下、超越前人的决心。

“春后春前双雪鬓,江南江北一茅庐",回忆自己多年来的经历,诗人通过春后春前,写出时间的流转;又由江南江北,表达出空间的转换,情感含蓄蕴藉。他立志要赶超前人,但要如此,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春后春前”二句正是写他勤学不倦,刻苦攻读,力践前言。

尾联“只愁夜饮无供给,小雨新肥半圃蔬"写夜读之乐。读书到三更半夜,十分辛苦,也感觉到肚子饿了,正愁“夜饮无供给”时,小雨却恰好下起来了,可以滋肥园子里的蔬菜,可以到菜园子里摘些新鲜的蔬果当作夜宵。可以想见深夜苦读之后的惬意满足。

纵览杨万里的这首七律,语言朴实浅易,抒写生动活泼,更充满幽情逸趣。首联就技法高超,灵动非要,描摹了一幅夜坐读书的图画,青灯劝读、明月相伴,显得多么温馨和闲适。颔联表达了作者的治学理念,他勤奋学习,又并不盲从,才让自己的作品独具一格。颈联更是形象地彰显出作者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即使身处茅屋也可安然读书,非常值得人们敬佩。最后诗人依然不失他一贯的诙谐诗风,半夜里还去菜园子摘菜,也令人赞不绝口!

12.D13.①被贬谪的苦闷。诗人遭逢贬谪,且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