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声声慢(寻寻觅觅)》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9.3《声声慢(寻寻觅觅)》练习(文字版|含答案)
一、选择题
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声声慢
【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下列对《声声慢》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的开篇,作者用十四个字为全词奠定了基调,接着作者便层层展示出她生活的凄惨和心情的哀痛。
B.作者通过感叹大雁可以南来北往,而自己却滞留在南方不能北归,表现了作者对于南方生活的厌烦。
C.作者通过自比黄花,不仅表达了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而且也象征着作者清高、淡泊的精神。
D.《声声慢》这首词作营造了一种晚风送寒、秋雨连绵、黄花零落、北雁南飞的凄惨、悲凉的意境。
2.下列对教材中的诗歌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两句写面对天姥山,高达四万八千丈的天台山也像要拜倒在它的东南面一样,反衬天姥山之高。
B.“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是说杜甫一生饱经艰难,鬓发如霜却志业未成,常常抱恨于心。
C.“主人下马客在船"是写诗人与主人江边分别的情景,一人在岸,一人在船,挥手作别,为下文诗人单独召见琵琶女做好了铀垫。
D.“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写出了词人遭遇了国破家亡之痛,江湖飘泊之苦,如今孑然一身,面容变得暗淡憔悴,却无人理会。
二、情景默写
3.声声慢
(1)《声声慢》中使用了一连串叠词,渲染出一种凄凉的气氛,把词人内心的悲哀、孤独、寂寞表现得淋漓尽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声声慢》中描写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声声慢》中写晚风寒气逼人,淡酒难敌,含蓄地道出了词人想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痛苦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面对花凋花谢的感慨。
(5)运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来展现词人兀自独坐、百无聊赖、无所依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6)《声声慢》中词人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写出自己不能自抑凄苦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文学创作而得名的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家。《诗经》虽然出现在《楚辞》之前,但其篇章并非一人一时所作,且作者绝大多数不可考,因此,《诗经》只能反映西周时期整体的社会风貌,而无法探知诗人本身的性情与才华。
关于屈原的爱国情怀,并不能简单地与今日的爱国主义情怀等同。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大师人才辈出,学术空前繁荣。战国时期无论是官僚阶层,还是社会底层人民都并未形成等同于今日的爱国主义情怀。诸子百家在各国游说“兜售"自己的学说思想,他们像逐水草而居的群羊。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历史特征就是“尚游说”,()。
在这样的历史大环境下,屈原最后选择以自沉汨罗江的方式报答他一直深爱的楚国。因此,说屈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是毫不夸张而十分贴切的。屈原在举世皆浊的社会中没有融入大环境同流合污,而是毅然决然地选择坚守自己的理想,坚守自己的清白,这正是屈原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屈原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没有例外的还有周游列国的孔子
B.周游列国的孔子也是这样的情况
C.甚至连周游列国的孔子也不例外
D.孔子的周游列国也是这样的情况
5.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韦应物《寄李檐元锡》)
B.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C.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D.不见乡书传雁足,唯看新月吐蛾眉。(王涯《秋思赠远二首》)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素有“诗国"之称,我们的祖先创作的诗歌精品,已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歌是以高度凝练的艺术语言负载着深挚情感的有韵律的文学样式。它所抒发的感情比散文更浓烈、更醇厚,讲究()、语近情遥,具有一种简约含蓄之美。
古典诗歌要求在限定的字数里,尽可能表达由丰富的内容,文字要最大限度地向内浓缩,而意蕴应最大限度地向外延展。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在寥寥数语中,包孕着无穷的意蕴,含而不露,()。
由于追求简约含蓄之美,__________________。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所谓诗歌鉴赏,就是要披文入情,含英咀华,反复吟味,用艺术再创造去填补空白、垫平壑谷,真切而深刻地()诗作的意境之美。
6.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言简意赅意犹未尽领会
B.言简意赅余味绵长领略
C.言之有物余味绵长领略
D.言之有物意犹未尽领会
7.下列填入文中划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往往舍弃铺陈直叙或直接抒情,而通过勾勒之笔来表达题旨
B.使得诗人往往舍弃铺陈直叙或直接抒情,而通过勾勒之笔来传达题旨
C.诗人往往舍弃铺陈直叙或直接抒情,而通过勾勒之笔来传达题旨
D.使得诗人往往舍弃铺陈直叙或直接抒情,而通过勾勒之笔来表达题旨
8.下列与文段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词是宋代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又称曲子词、长短句等。豪放派代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代表词人有柳永、李清照等。
B.辛弃疾,有“词中之龙”之称,被后入赞为“南宋最勇猛的文人、最抒情的将军"。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C.《登高》和《蜀相》都是杜甫所做的怀古诗。怀古诗常以历史事件、人物、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寄托情思。
D.“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与“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都运用了比喻手法,其中“雪”的意思一致,都指似雪的白色浪花。
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雅与俗分别拥有各自的美学起源。进入现代社会,雅与俗的不同根须伸入文化乃至社会各个层面,产生种种隐秘的回响。雅俗之辩至今风头不减,甚至历久弥新。
“雅者,正也。"雅被视为“正”的普遍规范。“雅"据说曾经是古代的乐器名称:中国古代诗学之中,“雅”又指一种文体,《诗经》之中有“大雅"“小雅”。从“正"的普遍规范转换为审美趣味,“所谓‘雅乐’又称‘先王之乐’,是指正统的音乐,通常包括乐舞、乐曲、乐歌,“雅乐”流行于宫廷,严格按照祭祀对象、主持者与参加者的身份规定演奏的乐器、数量与形制,否则即为“非礼"。象征与维护“礼”的各种规范的“雅乐",其风格趋于舒缓、凝重、内敛、肃然而不是轻快地激荡跳跃。由于儒家文化的倡导与规训,后世的诗词文赋很大程度上传承了这种美学:中正平和,持重端庄,怨而不怒,遵从“温柔敦厚”的诗教。所以,叶燮强调奉雅为宗:“雅也者,作诗之原。"古代批评家的论述之中,以“雅”为中心词的术语络绎不绝,例如典雅、高雅、淡雅、古雅、雅趣、雅训,如此等等。从“礼"到“雅乐”,同时意味着文化权威的确立与肯定,种种文化经典由于“雅"的品质而充当圭臬,尤其是儒家经典。刘勰的《文心雕龙·体性》释“典雅”为“典雅者,熔式经诰,方轨儒门者也"。经典是“雅”的至高范本,纳入经典意味着获得了“雅"的认可与批准。
“俗,习也。”“俗"首先指风俗民情,通俗文化的一个潜在标识是,可以成为风俗民情的组成部分,譬如说唱、评书、民歌、谚语、笑话、相声、小品、地方戏等底层大众熟悉的文化形式。如同宫廷之于“雅乐”,流传的社会阶层也是“通俗"的首要地标。艰涩古奥的诗文与文人雅士的学识修养相称,所谓的“通俗”必须进入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的视野——作品的主题、语言、表演形式无不凝聚了这个社会阶层的审美趣味。相对于高雅文化的文字记载与书面形式,相当一部分通俗文化具有口头文学或者身体表演的现场性质——中国古代的一批“通俗演义"即以声情并茂的说书形式叙述历史故事;相对于高雅文化的完整收集乃至官方支持的保存,通俗文化多半零散破碎,湮没无闻,或者仅仅流通于某个地域;相对于高雅文化的内敛节制与含蓄厚重,通俗文化倾向于放浪、泼辣以及乡野或者市井气息。进入现代社会,雅俗之辩既包含底层大众愈来愈明确的自我文化表达,也包含世俗社会愈来愈强大的经济诉求。
“俗”意味着日常人间与烟火气息,意味着渺小而质朴的劳作、欢乐与苦难,意味着田野、厂房、穷乡僻壤或者边陲之地,这一切提供了“雅"未曾有过的文化经验。这些文化经验天真未凿,不加修饰,单纯而自然。“俗”不再尊重“雅"维持的各种森严规范,相对于“雅”的庄重与严肃,底层大众所热衷的“俗"往往隐含某种狂欢性质。“俗”的狂欢性质是抛开“雅"的陈规陋习之际不无过激的反弹,种种精致微妙、典雅斯文、欲说还休、含蓄蕴藉都将在粗犷的哄然大笑之中解体。
雅俗概念之所以能保持长盛不衰的理论活力,恰恰是因为与历史文化的广泛联系。从审美趣味、经典遴选、文化运动到文化遗产、阶层与阶级、经济与市场,人们都可能发现雅俗之辩的踪迹。
(摘编自南帆《论雅俗之辩》)
材料二:陶渊明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诗句,那是一些雅人的乐事。“雅俗共赏"这个成语,“共赏”显然是“共欣赏"的简化,可是这是雅人和俗人或俗人跟雅人一同在欣赏,那欣赏的大概不会还是“奇文”罢。
唐朝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在这之后,门第迅速垮了台,社会的等级不像先前那样固定了。士人多数是来自民间的新的分子,他们多少保留着民间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他们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俗的。“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标准。
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路,诗也走向这条路。胡适之先生说宋诗的好处就在“做诗如说话",一语破的指出了这条路。自然,这条路上还有许多曲折,但是就像不好懂的黄山谷,他也提出了“以俗为雅”的主张,并且点化了许多俗语成为诗句。实践上“以俗为雅",并不从他开始,梅圣俞、苏东坡都是好手,而苏东坡更胜。据记载,梅和苏都说过“以俗为雅”这句话,可是不大靠得住;黄山谷却在《再次杨明叔韵》一诗的“引"里郑重地提出“以俗为雅,以故为新”。他将“以俗为雅"放在第一,因为这实在可以说是宋诗的一般作风,也正是“雅俗共赏”的路。雅化的诗还不得不回向俗化,刚刚来自民间的词,在当时不用说自然是“雅俗共赏"的。词后来虽然渐渐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终不能雅到诗的地位,它怎么着也只是“诗余”。词变为由,不是在文人手里变的,而是在民间变的;曲又变得比词俗,虽然也经过雅化或文人化,可是还雅不到词的地位,它只是“词余"。一方面从晚唐和尚的俗讲演变出来的宋朝的“说话”就是说书,乃至后来的平话以及章回小说,还有宋朝的杂剧和诸宫调等等转变成功的元朝的杂剧和戏文,乃至后来的传奇,以及皮簧戏,更多半是些“不登大雅"的“俗文学”。可是虽然俗,大体上却“俗不伤雅",虽然没有什么地位,却总是“雅俗共赏”的玩艺儿。
“雅俗共赏"虽然以雅化的标准为主,“共赏”者却以俗人为主。固然,这在雅方得降低一些,在俗方也得提高一些,要“俗不伤雅"才成;雅方看来太俗,以至于“俗不可耐”的,是不能“共赏"的。但是在什么条件之下才会让俗人所“赏”的,雅人也能来“共赏"呢?孟子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这说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所谓人情不相远。譬如北平罢,故宫和颐和园,包括建筑,风景和陈列的工艺品,似乎是“雅俗共赏"的。说到文章,《西厢记》无视传统的礼教,《水浒传》无视传统的忠德。俗人固然同情这些,一部分的雅人,跟俗人相距还不太远的,也未尝不高兴这两部书说出了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这可以说是一种快感,一种趣味,可并不是低级趣味。
(摘编自朱自清《论雅俗共赏》)
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雅”是古代的乐器名称:还是一种文体,如《诗经》之中有“大雅"“小雅”。
B.叶燮强调奉雅为宗,提出了典雅、高雅、淡雅、雅趣等以“雅"为中心词的术语。
C.”俗“指"意着日常人间与烟火气息,可提供“雅未曾有过的单纯而又自然的文化体验。
D.词不能雅到“诗”的地位,是“诗余",而曲又比词俗,所以曲是最俗的文学作品形式。
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雅乐象征与维护“礼”的各种规范。
B.到文化遗产,经济与市场等方面都可能发现雅俗之辩的踪迹。
C.民间的士人不能蜕变那些俗的,“雅俗共赏"似乎更合适。
D.在雅看来太俗,以至于“俗不可耐”的雅人是不可能来“共赏"的,所以“俗共赏”是以雅化的标准为主的。
11.下列选项,不属于材料一中“俗"的范畴的一项是()
A.谚语、笑话、相声、小品等底层大众熟悉的文化形式。
B.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体作品《论语》。
C.以声情并茂的说中形式来叙述历史故事的“通俗演义”
D.具有狂欢性质的民歌演唱会、地方戏演出和庙会等。
12.两则材料都谈论了“雅俗",但材料内容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
13.有评论认为,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可以实现雅俗共赏的。这首词为什么能够实现雅俗共赏呢?请根据材料二的观点,简要分析。
五、混合默写
14.填空题
(1)《声声慢》作者___,李清照,号_____________,宋代派著名女词人。
(2)下列这副对联写的是谁?请说说你的理解。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扬深处;
漱玉词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_________________。
(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_________________。
(4)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_________________。
六、语言表达
15.阅读下面的文字,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连日来,各地博物馆为了吸引游客可谓_________________。“声声慢·心弦动——古代音乐文物展”“花开并蒂——青铜文明特展"“且闻鸟鸣·静待花开——馆藏花鸟画作品展”……一个个展览的名字,听着就让人怦然心动。尽管众口难调,但琳琅满目的博物大餐,总有一款会打动你。
随着“云游"博物馆活动的持续开展,线上线下结合将会是博物馆展览的常态。博物馆管理者有责任因应时势,想办法契合观众的审美诉求,让博物文化走向广阔的世界。而对于观众来说,多看看世界不是坏事。博物馆再降低姿态,哪怕把文化佳肴夹到嘴边,你不张口也_________________。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博物馆的力量应该是文明的力量,文化人的力量。随着博物馆越建越多,展览也越来越多,如何最大限度发挥博物馆的作用就成了_________________。双向奔赴,共同发力,博物馆才能越来越有力量。
七、古代诗歌阅读
16.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____________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____________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词中作者塑造的周瑜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1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风格上,本词与李清照的《声声慢》截然不同:本词意境阔大雄浑,展现的是家国情怀;而李词则感情婉转缠绵,写的是个人愁苦。
B.本词开头“赤壁矶头"与苏轼的“大江东去”相比,显得起势平淡,不如苏词的气势雄伟,但以朴素的叙述入题,倒也显得自然轻快。
C.本词“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与苏词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有异曲同工之妙,传神地描绘出曹军崩溃之快,周瑜取胜之速。
D.本词和李清照的《声声慢》都以问句作结,本词结语之问意在赞美杨柳无私奉献的精神,而李词结语之问则言愁之多,不能概括得尽。
18.本词和《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赤壁之战时的“周郎",但表达的思想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春情
李清照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1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前三句点明了环境和天气。庭院萧条,重门紧闭,兼以细雨斜风,引发了词人心中的惆怅。
B.“征鸿过尽”,使用鸿雁传书的典故,写词人欲向丈夫诉说相思而信使难逢。点出词人愁绪的由来。
C.“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写晨起时庭院中景色。新长的桐叶引发了游人的喜悦,反衬出作者内心的悲凉。
D.全词从上片的天阴写到下片的天晴,词中感情的起伏和天气的变化相谐而生,全篇融情入景,浑然天成。
20.通过与李清照的代表作品《声声慢》(寻寻觅觅)比较阅读,请你判断:本词是李清照南渡前还是南渡后的作品?从词的内容、情感等方面谈谈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唐多令
【南宋】邓剡①
雨过水明霞②,潮回③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①邓剡(1232~1303),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此词是邓剡羁留建康(今南京)时所写。②水明霞:彩霞照亮了水面。③潮回:暗用刘禹锡《石头城》“潮打空城寂寞回”。
2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以景起情,用“雨过水明霞"勾勒出一幅雨过天晴、霞光照水的黄昏秋江图。
B.“更吹我,落天涯”,词人把自己比作被吹落天涯的枯叶,形象鲜明,漂泊无依。
C.“寂寞古豪华"一句与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意蕴相近。
D.“惟有"三句,词人置雁群于明月、芦花中,表达了自己不同流俗的高洁追求。
22.本词中“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都有“雁”的意象。两词中“雁"的意蕴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八、小阅读-课内
23.下列对李清照《声声慢》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开篇连用七组叠字,下笔奇特,营造一种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写出了词人内心的空虚、孤寂和凄苦。
B.上片“雁过也”三句写词人见到曾经在北方与自己相识日久的大雁从空中飞过,而产生了浓重的思乡之情。
C.本词下片“满地黄花"三句,承接上片最后写到的秋日高空,转写自家庭院,明写花而暗喻岁月流逝,人已衰老。
D.“梧桐更兼细雨”两句写桐叶簌簌,秋雨滴滴,像鬼语戚戚、幽灵啜泣,环境凄清,写出了作者的悲苦心情。
参考答案:
1.B
2.B
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4.C5.D
6.B7.A8.C
9.C10.D11.B12.①材料一侧重阐述雅与俗的内涵及其差别。雅与俗的概念影响到文化乃至社会各个层面,雅俗之辩历久弥新。②材料二侧重阐述中国古代文学是如何走上雅俗共赏之路的。13.①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语言通俗质朴,晓白如话:如“怎敌他"“雁过也”“守着窗儿"“怎一个愁字了得”等。但这首词俗不伤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学校锅炉工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合同范本3篇
- 自动打铃器课程设计数电
- 汉川市汽车营销课程设计
- 自动飞行系统课程设计
- 2024年装表接电工(初级工)技能鉴定理论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2024年美术教案课件
- 童话课程设计封面
- 立式车床主轴箱课程设计
- 小班兔子绘本课程设计
- 金融投资行业顾问工作总结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模板三篇
- 系统运行维护方案
- 外贸企业海外市场开拓计划书
- (医学课件)护理人文关怀
- 数据采集服务委托合同
- 河长制工作总结报告5篇河长制年度工作总结
- 第二期专题04-短文填空(6选5)-冲刺中考英语必考题型终极预测(深圳专用)
- 民间借贷利息计算表
- 中国偏头痛诊治指南(第一版)2023解读
- 2025年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与参考答案
- 2024年秋季新人教PEP版三年级上册英语全册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