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应用类(解析)-1_第1页
2024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应用类(解析)-1_第2页
2024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应用类(解析)-1_第3页
2024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应用类(解析)-1_第4页
2024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应用类(解析)-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4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应用类(解析)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时政疏

马周

贞观①十一年,侍御史马周上疏陈时政曰:臣历睹前代,自夏、殷、周及汉氏之有天下,传祚相继,多者八百余年,少者犹四五百年,皆为积德累业,恩结于人心。今陛下虽以大功定天下,而积德日浅,固当崇禹、汤、文、武之道,广施德化,使恩有余地,为子孙立万代之基。岂欲但令政教无失,以持当年而已!且自古明王圣主虽因人设教,宽猛随时,而大要以节俭于身、恩加于人二者是务。故其下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此其所以卜祚遐长而祸乱不作也。

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陛下虽每有恩诏,令其减省,而有司作既不废,自然须人,徒行文书,役之如故。臣每访问四五年来,百姓颇有怨嗟之言,以陛下不存养之。

昔唐尧茅茨②土阶,夏禹恶衣菲食,如此之事,臣知不复可行于今。汉文帝惜百金之费,辍露台之役,集上书囊以为殿帷,所幸夫人衣不曳地。至景帝以锦绣纂组③妨害女工,特诏除之,所以百姓安乐。后至孝武帝,虽穷奢极侈,而承文景遗德,故人心不动。向使高祖之后即有武帝,天下必不能全。此于时代差近,事迹可见。今京师及益州诸处营造供奉器物,并诸王妃主服饰,议者皆不以为俭。臣闻昧旦丕显后世犹怠作法于理其弊犹乱陛下少处民间知百姓亲苦前代成败目所亲见尚犹如此,而皇太子生长深宫,不更外事,即万岁之后,固圣虑所当忧也。

臣窃寻往代以来成败之事,但有黎庶怨叛,聚为盗贼,其国无不即灭,人主虽欲改悔,未有重能安全者。凡修政教,当修之于可修之时,若事变一起,而后悔之,则无益也。自古以来,国之兴亡不由蓄积多少,惟在百姓苦乐。但贮积者固是国之常事,要当人有余力而后收之。若人劳而强敛之,竟以资寇,积之无益也。然俭以息人,贞观之初,陛下已躬为之,故今行之不难也。为之一日,则天下知之,式歌且舞矣。若人既劳矣,而用之不息,倘中国被水旱之灾,边方有风尘之警,狂狡因之窃发,则有不可测之事,非徒圣躬旰食晏寝而已。若以陛下之圣明,诚欲励精为政,不烦远求上古之术,但及贞观之初,则天下幸甚。

①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的年号。②茨,屋顶。③纂组,读音为zuǎnzǔ,意思为赤色绶带,亦泛指精美的织锦。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祚相继祚:福分,这里指帝位

B.以陛下不存养之存:使……存活

C.不更外事更:经历

D.竟以资寇资:帮助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且自古明王圣主虽因人设教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B.至景帝以锦绣纂组妨害女工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C.而承文景遗德余扃牖而居

D.式歌且舞矣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臣闻昧旦丕显/后世犹怠/作法于理/其弊犹乱陛下/少处民间/知百姓辛苦/前代成败/目所亲见尚犹如此

B.臣闻昧旦丕显/后世犹怠/作法于理/其弊犹乱/陛下少处民间/知百姓辛苦/前代成败/目所亲见/尚犹如此

C.臣闻昧旦丕显后/世犹怠/作法于理/其弊犹乱/陛下少处民间/知百姓辛苦/前代成败/目所亲见尚犹如此

D.臣闻昧旦丕显后/世犹怠/作法于理/其弊犹乱陛下/少处民间/知百姓辛苦/前代成败/目所亲见/尚犹如此

4.下列六句分编四组,都属于陈时政之弊的一项是()

①供官徭役,道路相继②兄去弟还,首尾不绝③春秋冬夏,略无休时

④黎庶怨叛,聚为盗贼⑤议者皆不以为俭⑥水旱之灾,风尘之警

A.①②⑥B.①③④C.②③⑤D.④⑤⑥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针对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见微知著,引经据典,规劝唐太宗要“节俭于身,恩加于人”。

B.认为,虽然唐太宗有仁德,曾多次下令减轻徭役,但官府的文书下达后,有些地方并未落实到位,因此百姓服役的状况并没有改善。

C.认为唐太宗了解民生疾苦和前代兴衰,尚且无法制止皇室生活奢靡,如果将来太子登基,那么可能会动摇唐王朝的基业。

D.文章与魏征《谏太宗十思疏》都是写给唐太宗的奏折,但前者语气更加委婉,用语更为自然,几乎不假骈俪。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文帝惜百金之费,辍露台之役,集上书囊以为殿帷,所幸夫人衣不曳地。

(2)向使高祖之后即有武帝,天下必不能全。此于时代差近,事迹可见。

7.马周认为唐太宗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国家安定、百姓安居?请结合文章第四段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

雕文刻镂,伤农事者也;锦绣纂组①,害女红者也。农事伤,则饥之本也;女红害,则寒之原也。夫饥寒并至,而能无为非者寡矣。朕亲耕,后亲桑,以奉宗庙粢盛②、祭服,为天下先。不受献,减太官,省繇赋,欲天下务农蚕,素有畜积,以备灾害;强毋攘弱,众毋暴寡,老耆以寿终,幼孤得遂长。今岁或不登,民食颇寡,其咎安在?或诈伪为吏,吏以货赂为市,渔夺百姓,侵牟万民。县丞,长吏也,奸法与盗盗,甚无谓也!其令二千石修其职!不事官职耗乱者,丞相以闻,请其罪。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刘启)

材料二:

方今陛下躬行俭约,以率天下,此左右通贵之臣所亲见。然而其闭门之内,奢靡无节,犯上之所恶,以伤天下之教者,有已甚者矣。未闻朝廷有所放绌,以示天下。臣窃观前世治财之大略,盖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不足为天下之公悲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今天下不见兵革之具,而元元安土乐业,人致已力,以生天下之财,然而公私尝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而有司不能度世之宜而通其变耳。诚能理财以其道,而通其变,臣虽愚,固知增吏禄不足以伤经费也。

(选自宋代王安石《王文公文集》,有删改)

①纂组:赤色丝带。②粢(cí)盛(chéng):古时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

8.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女红害,则寒之原也原:原因

B.强毋攘弱,众毋暴寡攘:侵夺

C.方今陛下躬行俭约,以率天下率:做表率

D.人致己力致:尽,用尽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耗乱者,丞相以闻,请其罪

A.鼎铛玉石B.载舟覆舟

C.蚕食诸侯D.安土乐业

10.下列各项加点词语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农事伤,则饥之本也/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

B.犯上之所恶/杳不知其所之也

C.盖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因人之力而敝之

D.殆以理财未得其道/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11.下列对选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夫饥寒并至,而能无为非者,寡矣”和《齐桓晋文之事》中的“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异曲同工,都强调了“保民”的重要性,指出保障民生,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

B.材料二中王安石秉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理财观,这与他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为天下理财,不为争利”的观点一致。

C.无论是景帝下诏要严惩贪官,还是王安石主张惩罚“伤天下之教者”,都是为了警示他人,更好地治理国家。

D.两篇文章都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景帝将帝后的勤勉与贪官的伪诈对比,进而提出要严惩昏乱不明、无所作为的官吏;王安石则通过古今对比,直言正是皇帝不能一视同仁,内外一致,并且理财无方才造成了今天的局面,与官吏无关。

12.请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岁或不登,民食颇寡,其咎安在?

(2)诚能理财以其道,而通其变,臣虽愚,固知增吏禄不足以伤经费也。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取材于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材料二

今为吏于此,欲遵古人之治,守不易之道,先之以教化,而待之以久,诚有所不得为也。以吾之无所于归,而不得不有负冒于此,则姑汲汲乎于其厚者,徐徐乎于其薄者,其亦庶几乎其可也。顾反不然,不先之以教化,而遽欲责善于人;不待之以久,而遽欲人之功罪善恶之必见。故按致操切之法用,而怨忿违倍之情生;偏听摘抉之势行,而谮诉告讦之害集。己之用力也愈烦,而人之违己也愈甚。况今之士非有素厉之行,而为吏者又非素择之材也。一日卒然除去,遂欲齐之以法,岂非左右者之误而不为无害也哉?则谤怒之来,诚有以召之。故曰足下无怪其如此也。

虽然,致此者岂有他哉?思之不审而已矣。顾吾之职而急于奉法,则志在于去恶,务于达人言而广视听,以谓为治者当如此。故事至于已察,曾不思夫志于去恶者,俟之之道已尽矣,则为恶者不得不去也。务于达人言而广视听者,已之治乱得失,则吾将于此而观之,人之短长之私,则吾无所任意于此也。故曰思之不审而已矣。

(取材于曾巩《与王介甫第二书》)

13.下列对材料二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姑汲汲乎于其厚者汲汲:急促的样子

B.偏听摘抉之势行摘抉:挑剔指摘

C.一日卒然除去卒:最终

D.俟之之道已尽矣俟:等待

14.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先之以教化

B.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则为恶者不得不去也

C.度义而后动务于达人言而广视听

D.己之用力也愈烦足下无怪其如此也

15.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盘庚不心存怨恨故而改变了自己的计划

B.以吾之无所于归

因为自己没有归合天下人心的办法

C.故按致操切之法用

因此压制威胁的方法被施行

D.况今之士非有素厉之行

况且现在的读书人没有平素磨砺的操行

16.对变法引起他人怨恨和非议的原因,王安石与曾巩各有怎样的看法?请你用自己的话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布衣穷居,尝窃有叹,以为天下之人,不能皆贤,不能皆不肖,故贤人君子之处于世,合必离,离必合。往者天子方有意于治,而范公在相府,富公为枢密副使,执事与余公、蔡公为谏官。而洵自度其愚鲁无用之身,退而养其心,幸其道之将成。不幸道未成,而范公西,富公北,执事与余公、蔡公分散四出。洵时在京师,亲见其事,忽忽仰天叹息。既复自思,念往者众君子之进于朝,其始也,必有善人焉推之;今也,亦必有小人焉间之。今之世无复有善人也矣。如其不然也,吾何忧焉?姑养其心,使其道大有成而待之,何伤?退而处十年,虽未敢自谓其道有成矣,然浩浩乎其胸中若与曩者异。而余公适亦有成功于南方,执事与蔡公复相继登于朝,富公复自外入为宰相,其势将复合为一。喜且自贺,以为道既已粗成,而果将有以发之也,今将往见之矣。富公为宰相,远方寒士,未可遽以言通于其前;余公、蔡公,远者又在万里外,独执事在朝廷间,而其位差不甚贵,可以叫呼扳援而闻之以言。

执事之文章,洵窃以为知之特深,愈于天下之人。何者?孟子之文,语约而意尽,而其锋不可犯。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执事之文,纡余委备,往复百折,而条达疏畅,无所间断;气尽语极,无艰难劳苦之态。此三者,皆断然自为一家之文也。夫乐道人之善而不为话者,以其人诚足以当之也;彼不知者,则以为誉人以求其悦已也。夫誉人以求其悦已,亦不为也;而其所以道执事光明盛大之德,而不自知止者,亦欲执事之知其知我也。

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而又不逆刻意厉行,以古人自期,而视与已同列者,皆不胜已,则遂以为可矣。其后困益甚然后取古人之文而读之始觉其出言用意与已大异。时复内顾,自思其才,则又似夫不遂止于是而已者。由是尽烧曩时所为文数百篇,取圣贤人之文而兀然端坐,终日以读之者七八年矣。方其始也,入其中而惶然,博观于其外而骇然以惊。及其久也,读之益精,而其胸中豁然以明,若人之言固当然者。然犹未敢自出其言也。时既久,胸中之言日益多,不能自制,试出而书之。已而再三读之,浑浑乎觉其来之易矣,然犹未敢以为是也。近所为《洪范论》《史论》凡七篇,执事观其如何?嘻!区区而自言,不知者又将以为自誉,以求人之知己也。惟执事思其十年之心,如是之不偶然也而察之。

(苏洵《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欧阳内翰:即欧阳修,当时他为翰林学士。文中范公、富公、余公、蔡公,分别指范仲淹、富弼、余靖、蔡襄等人。

1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

其后困益甚然后取古人之文而读之始觉其出言用意与己大异。

1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执事,办事的官员,书信中常用敬称对方,文中指欧阳修,《烛之武退秦师》中指秦穆公。

B.谏官,中国古代官职之一,职责是规劝君主过失并使其改正。讽谏是用婉言隐语劝谏。

C.宰相,是中国古代辅助君主的最高行政官员的通称,《促织》中“宰”和文中的宰相含义不同。

D.《上欧阳内翰第一书》《谏逐客书》《答司马谏议书》《与妻书》《与朱元思书》的“书”都是“书信”之意。

19.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洵出身平凡,对世道有所感慨,当看到范公、富公、余公、蔡公被派到各地任职,更加确认了这一点。

B.苏洵对欧阳修的文章了解深刻,认为其文章超过了天下很多人,与孟子、韩愈他们的文风同属一个体系。

C.苏洵二十五岁才知读书,但又不能勤奋刻苦付诸行动,当看到和自己同列的人都不如自己,认为自己可以了。

D.常常反省自己,后来把自己旧时的文章烧掉了很多,认真阅读伟人贤士的文章,最终文章有所提升。

20.苏洵为什么称道欧阳修光明盛大的德行?试概括其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唆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维子之稼;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

无不足兮A奚所望B膏C吾车兮D秣吾马E从子F于盘兮G终吾H生以徜徉。

2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阳,指山南水北,与《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中的“阳”词义相同。

B.是,代词,这,与《归去来兮辞》“觉今是而昨非”中的“是”词义不相同。

C.陟,罢免,贬职,与《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中的“陟”词义相同。

D.序,指的是一种文体名称,此处为赠序,与《兰亭集序》的“序”词义不相同。

2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盘谷地处太行山的山谷中,风光优美,土地肥沃,居民很少,因为盘绕在两山之间,所以得名盘谷。

B.有的人名声显赫,高兴就随意赏赐,发起怒来就任意处罚,有阿谀奉承的人环绕,又有妻妾歌姬争宠。

C.住在穷荒山野的人,过着陶渊明式的生活,悠游林下,山上采果,水中钓鱼,不问世事,远离官场。

D.韩愈听了李愿的讲述,表述了对李愿的赞同,再以“歌"极言盘谷之美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2)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25.文章借李愿之口描述了哪三种人的处世态度?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而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节选自《陈情表》)

材料二: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

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①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二子赐、兴。赐字宗石,少能属文,尝为《玄鸟赋》,词甚美。州辟别驾,举秀才,未行而终。兴字隽石,亦有文才,刺史罗尚辟别驾。尚为李雄所攻,使兴诣镇南将军刘弘求救,兴因愿留,为弘参军而不还。尚白弘,弘即夺其手版而遣之。兴之在弘府,弘立诸葛孔明、羊叔子碣,使兴俱为之文,甚有辞理。

(节选自《晋书·孝友传》)

①安乐公:蜀汉灭亡后,魏国封蜀汉皇帝刘禅为安乐公。

2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

B.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

C.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

D.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

2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矜:“不矜名节”的“矜”与“犹蒙矜育”的“矜”意思不同,与《老子四章》中“自矜者不长”的“矜”意思也不同。

B.结草:魏颗不以老人之女为父殉葬,老人为报恩结草绊倒秦将杜回,以助魏颗擒获杜回,后世用“结草”代指报答恩情。

C.虫流:齐桓公坚决任用竖刁治国。桓公死后诸子争立,陈其尸三月不收,尸体上的虫子流出。后世以“虫流”喻功绩流传。

D.属:“少能属文”中的“属”与《赤壁赋》“举酒属客”的“属”意思不同,与《屈原列传》“属草稿未定”的“属”意思相同。

2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武帝读了《陈情表》后甚为感动,赞其名不虚传。李密守丧期满后又再次被晋武帝征召担任太子洗马。

B.李密品评人物独到。他认为刘禅地位仅次于齐桓公,诸葛亮言教之语“碎”是因为交流对象为普通民众。

C.李密曾在给人的信件上说庆父不除鲁国灾难就不会停止。李密以此典来表述对晋武帝不重用自己的不满。

D.李兴有文才,但行为不忠。趁讨援军时背弃罗尚投奔刘弘,刘弘得知原委后夺了李兴的笏板将其遣送回去。

2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前两句为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2)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兰亭集序》)

30.李密在晋武帝眼里“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但为何会落得被免官的下场?请根据文本概括缘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大夫曰:“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器械完饰,蓄积有余。是以征敌伐国,攘地斥境,不赋百姓而师以赡。故利用不竭而民不知,地尽西河而民不苦。言之非难,行之为难。故贤者处实而效功,亦非徒陈空文而已。昔商君明于开塞之术,假当世之权,为秦致利成业,是以战胜攻取,并近灭远,乘燕、赵,陵齐、楚,诸侯敛衽,西面而向风。其后,蒙恬征胡,斥地千里,踰之河北,若坏朽折腐。何者?商君之遗谋,备饬素修也。故举而有利,动而有功。”文学曰:“善凿者建周而不拔,善基者致高而不蹶。伊尹以尧、舜之道为殷国基,子孙绍位,百代不绝。商鞅以重刑峭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刑既严峻矣,又作为相坐之法,造诽谤,增肉刑,百姓斋栗,不知所措手足也。赋敛既烦数矣,又外禁山泽之原,内设百倍之利,民无所开说容言。崇利而简义,高力而尚功,非不广壤进地也,然犹人之病水,益水而疾深。君子进必以道退不失义高而勿矜劳而不伐位尊而行恭,功大而理顺;故俗不疾其能,而世不妒其业。今商鞅弃道而用权,废德而任力,峭法盛刑,以虐戾为俗,欺旧交以为功,刑公族以立威,虽以获功见封,犹食毒肉愉饱而罹其咎也。苏秦合纵连横,统理六国,业非不大也;桀、纣与尧、舜并称,至今不亡,名非不长也。然非者不足贵。故事不苟多,名不苟传也。”

(节选自桓宽《盐铁论》①)

文本二: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①西汉桓宽的《盐铁论》是一部政论文集,主要记载了以贤良文学为一方和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为一方,就盐铁专营、酒类专卖等问题展开的辩论。

3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

君子A进B必以道C退D不失义E高F而勿矜G劳H而不伐

3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这里指黄河,与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中的“河”含义不同。

B.举,意为攻占,与《阿房宫赋》“戍卒叫,函谷举”中的“举”含义相同。

C.合纵连横,六国联盟抗秦称合纵,秦与诸侯结交称连横,文中偏指合纵。

D.有司,指负有专责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官吏为“有司”。

3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桑弘羊大夫认为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贤能的人踏踏实实做事而不只说空话,他认为商鞅是这种贤能的人。

B.文本一中贤良文学举苏秦和桀、纣、尧、舜的事例,意在说明尽管功劳大、名声久的先例很多,但名声流传是很困难的事。

C.文本二中王安石针对司马光提出的责难逐一辩驳,先立后破,指出在名实相符的前提下,司马光对他的指责没有依据。

D.两则文本均展现了变法引起的争议。文本一就商鞅变法的利弊从不同角度进行评论,文本二是因立场导致的政见不同。

3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

(2)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35.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批评,贤良文学是从哪些角度批评商鞅变法的?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得杨八书,知足下遇火灾,家无余储。仆始问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道远言略,犹未能究知其状,若果荡焉泯焉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者也。

足下勤奉养,乐朝夕,惟恬安无事是望也。今乃有焚场赫烈之虞,以震骇左右,而脂膏潃瀡之具,或以不给,吾是以始而骇也。凡人之言,皆曰: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或将大有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

以足下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其为多能若是,而进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显贵者,盖无他焉。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一出口,则嗤嗤者以为得重赂。仆自贞元十五年,见足下之文章,蓄之者盖六七年未尝言。是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非特负足下也。及为御史尚书郎,自以幸为天子近臣,得奋其舌,思以发明足下之郁塞。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穷笑者。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誉之不立,而为世嫌之所加,常与孟几道言而痛之。乃今奉为天火之所涤荡,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以显白而不污,其实出矣。是祝融之相吾子也。则仆与几道十年之相知,不若兹火一夕之为足下誉也。宥而彰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开其喙;发策决科者,授子而不栗。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于兹吾有望于子,是以终乃大喜也。。

古者列国有灾,同位者皆相吊。许不吊灾,君子恶之。今吾之所陈若是,有以异乎古,故将吊而更以贺也。颜、曾之养,其为乐也大矣,又何阙焉?

足下前章要仆文章古书,极不忘,候得数十篇乃并往耳。吴二十一武陵来,言足下为《醉赋》及《对问》,大善,可寄一本。宗元白。

(选自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有删改)

[注]脂膏潃随之具:调和饮食的工具。

3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或将大有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

B.或将大有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

C.或将大有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

D.或将大有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

3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足下,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群,旧时交际用语,多用于书信。

B.“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与“信可乐也”(《兰亭集序》)两句中“信”字的含义不同。

C.“其为多能若是”与“久不见若影”(《项脊轩志》)两句中“若”字的含义不同。

D.顾,意思是回头看,与“去不复顾”(《种树郭橐驼传》)中“顾”字的含义相同。

3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宗元在得知王参元家里失火的消息后内心波澜起伏,刚开始很吃惊,接着感到怀疑,最后才非常高兴。

B.因为京城的很多人都说王参元有很多钱,所以当时之士不敢称赞王参元,抯心说出称赞王参元的话会被认为得了王参元的厚礼。

C.文中对不敢在同事面前称赞王参元感到自责,并对自己为了名誉仕途而没有向皇帝推荐王参元的行为进行了深刻反省。

D.王参元读了很多古人的书,能写文章,对“小学”很有研究,写有《醉赋》及《对问》,还曾向柳宗元索要文章。

3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

(2)今吾之所陈若是,有以异乎古,故将吊而更以贺也。

40.请简要概括“大喜”的原因。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相如从上至长杨猎。是时天子方好自击熊豕,驰逐壄兽。相如因上疏谏曰:“臣闻物有同类而殊能者,故力称乌获,捷言庆忌,勇期贵、育。臣之愚,窃以为人诚有之,兽亦宜然。今陛下好陵阻险,射猛兽,卒然遇逸材之兽,骇不存之地,犯属车之清尘,舆不及还辕,人不暇施巧,虽有乌获、逢蒙之技不能用,枯木朽株尽为难矣。是胡越起于毂下,而羌夷接轸也,岂不殆哉!虽万全而无患,然本非天子之所宜近也。且夫清道而后行,中路而驰,犹时有衔橛之变。况乎涉丰草,骋丘墟,前有利兽之乐,而内无存变之意,其为害也不难矣。夫轻万乘之重不以为安,乐出万有一危之涂以为娱,臣窃为陛下不取。盖明者远见于未萌,而知者避危于无形,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故鄙谚曰:‘家累千金,坐不垂堂。’此言虽小,可以喻大。臣愿陛下留意幸察。”

(司马相如《上书谏猎》)

材料二:

贞观十五年,遣使诣西域立叶护可汗,未还,又令人多赍金帛,历诸国市马。魏征谏曰:“今发使以立可汗为名,可汗未定立,即诣诸国市马,彼必以为意在市马,不为专立可汗。可汗得立,则不甚怀恩;不得立,则生深怨。诸蕃闻之具不重中国但使彼国安宁则诸国之马不求自至。昔汉文帝有献千里马者,曰:‘吾吉行日三十,凶行日五十,鸾舆在前,属车在后,吾独乘千里马,将安之乎?’乃偿其道里所费而返之。又光武有献千里马及宝剑者,马以驾鼓车,剑以赐骑士。今陛下凡所施为,皆邈过三王之上,奈何至此欲为孝文、光武之下乎?又魏文帝求市西域大珠,苏则曰:‘若陛下惠及四海,则不求自至,求而得之,不足贵也。’陛下纵不能慕汉文之高行,可不畏苏则之正言耶?”太宗遽令止之。

(魏征《谏遣使市马疏》)

4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把解析标号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诸蕃闻之A且不重B中国C但使彼国D安宁E则诸国之马不求F自至

4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对帝王的尊称,本义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后演变为臣子对帝王的尊称。

B.涂,指道路,与《齐桓晋文之事》中“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的“涂”意思相同。

C.下,指落后,与《六国论》中“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的“下”意思相同。

D.遽,文中是“就”的意思,“遽”与成语“疾言遽色”中的“遽”意思不同。

4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皇帝爱好驰骋射猎,司马相如跟随身旁,出于皇帝自身安全的考虑,写了这篇奏疏。

B.材料一从逸材之兽和人之不意两个方面来写射猎的危险,劝谏皇上深察无形之危和隐微之祸,及早防备。

C.材料二魏征认为太宗在可汗封立之前就到各国买马,会让西域各国认为太宗的目的并不是专立可汗。

D.材料二唐太宗最终听从了魏征的劝谏,停止买马,并遍施恩惠,说明他善于纳谏,是位贤明的君主。

44.材料一、二同是“劝谏”,但劝谏方式不同,请加以分析。

4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睹促织,隐中胸怀。折藏之,归以示成。(《促织》)

(2)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今天下之人恶介甫之甚者,其诋毁无所不至。光独知其不然介甫固大贤其失在于用心太过自信太厚而已。何以言之?自古圣贤所以治国者,不过使百官各称其职、委任而责其成功也;其所以养民者,不过轻租税,薄赋敛也。介甫以为此皆腐儒之常谈,不足为,思得古人所未尝为者而为之。于是财利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聚文章之士及晓财利之人,使之讲利。使彼诚君子邪,则固不能言利;彼诚小人邪,则固民是尽,以饫上之欲,又可从乎?是知条例一司已不当置而置之,又于其中不次用人,往往暴得美官,于是言利之人皆攘臂圜视,炫鬻争进,各斗智巧,以变更祖宗旧法,大抵所利不能补其所伤,所得不能偿其所亡,徒欲别出新意,以自为功名耳,此其为害已甚矣。

(节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材料二: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注]王安石,字介甫。

46.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

光独A知其不B然C介甫固大贤D其失在于用心E太过F自信G太厚而已。

4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治国,治理国家,“治”与《谏逐客书》中“举地千里,至今治强”中“治”含义不同。

B.使,连词,假使,与《阿房宫赋》中“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中“使”含义相同。

C.见教,指教我,此处“见”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百姓之不见保”中“见”用法相同。

D.苟且,文中指得过且过,没有长远的打算,与成语“苟且偷生”中的“苟且”含义相同。

4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虽然对王安石的变法措施提出了很多批评意见,但他仍认为王安石是一位了不起的贤士。

B.司马光认为王安石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推行新法百害而无一利,只是为自己求取功名罢了。

C.材料二首先概括了司马光来信中指责他的几个方面,为下文有的放矢、逐一反驳树立了靶子。

D.材料二运用盘庚迁都的历史故事表明了自己不会因流言蜚语而改变变法的决心,很有说服力。

4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所以养民者,不过轻租税,薄赋敛也。

(2)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50.司马光认为王安石改变古代圣贤治国养民之道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材料一简要阐释。

参考解析:

1.B2.D3.B4.C5.C6.(1)汉文帝顾惜百万资金,停止修建露台,他收集大臣们上书用的布囊

来做大殿的帷幕,他宠爱的夫人的衣裙不得拖到地上。

(2)如果汉高祖之后就是武帝即位,那么汉代的江山必定不会保全。这些情况离当今比较近,事情还清楚可见。7.①在能够治理的时候及时改进政治教化。

②在保障百姓正常生活的情况下,征收钱粮贮积财物。

③注重节俭,让百姓休养生息。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的能力。

B.“存”:体恤。句意:他们认为陛下不体恤抚养百姓。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前句,介词,根据。句意:而且,自古帝王虽然都根据当时的局势。

后句,介词,趁机。句意:又用丰厚的礼物贿赂掌权的靳尚。

B.前句,动词,认为。句意:汉景帝认为织锦刺绣会妨碍女工。

后句,介词,在。句意:苏武于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春回到长安。

C.前句,连词,表转折,但是。句意:但还是继承了文帝、景帝的遗德。

后句,连词,表修饰。句意: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

D.第一个“且”,连词,又、并。句意:大家就会载歌并载舞。

第二个“且”,连词,又、并。句意:大石方正又坚厚,可以千年都不变。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臣听说勤奋早起而功业盛大显赫的君主,后代还会因循懈怠;制定合乎常理的法令,久而久之还会出现弊端产生混乱。陛下年少时,生长在民间,知道百姓的辛苦,前代的成败,也看在眼里,治理国家还尚且这样做。

“后世”,是一个词语,后代的意思,之间不能断开,排除CD;

“陛下少处民间”中“陛下”作主语,中间不断开,排除A。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④“黎庶怨叛,聚为盗贼”是往代以来成败之事;

⑥“水旱之灾,风尘之警”是做的假设。

排除这两项。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C.“如果将来太子登基,那么可能会动摇唐王朝的基业”错误。认为太子生长在宫中,不知民间疾苦,陛下将来去世后,确实应当忧虑,“可能会动摇唐王朝的基业”无中生有夸大其词。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惜”,顾惜;“辍”,停止;“以为”,把……作为;“幸”,宠爱的。

(2)“向使”,如果;“全”,保全;“差”,比较、稍微。

7.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凡修政教,当修之于可修之时,若事变一起,而后悔之,则无益也”可知,在能够治理的时候及时改进政治教化。

由“但贮积者固是国之常事,要当人有余力而后收之”可知,在保障百姓正常生活的情况下,征收钱粮贮积财物。

由“然俭以息人,贞观之初,陛下已躬为之,故今行之不难也。为之一日,则天下知之,式歌且舞矣”可知,注重节俭,让百姓休养生息。

参考译文:

贞观十一年,侍御史马周上疏说:我历观史书,发现从夏、商、周到汉代,朝代不断交接更替,时间长的朝代可以延续八百多年,短的也有四五百年,这些朝代都是积善积德,以恩德赢得民心。现在,陛下虽然以大功平定了天下,但是积累恩德的时间还很短,因此,应当推崇大禹、商汤、文王、武王之道,广布道德教化,使德有余,为后世子孙创下稳固的基业。怎么可以认为只要当今的政治没有过失,保住今日的江山,就可以万事大吉了呢?而且,自古帝王虽然都根据当时的局势,制定或宽或严的具体政策,但节俭、施恩却是历代政治的根本。只有这样,百姓才会爱戴君王如同爱戴自己的父母,仰慕君王如同仰慕日月,尊敬君王如同尊敬神明,畏惧君王如同畏惧雷霆。这才是国家长治久安、没有动乱的原因。

现在处于天下大乱之后,百姓人口相当于隋朝的十分之一。然而,如今徭役仍然很多,一个家庭里面兄长才回到家,弟弟又不得不离开了,并且往来征程几千里,一年四季,没有休止。陛下虽然仁德,每每下令减轻徭役。可是,有些部门按计划,还是需要不断征派百姓去去服劳役。官府减轻劳役的文书不断下达,可是,百姓服役的征程依然如故。我常常去访问民间疾苦,这四五年来,老百姓之中已有很多抱怨之辞了,他们认为陛下不体恤爱抚百姓。

过去,唐尧让官吏住在茅草屋中,大禹以饮食丰美为恶。这些节俭的美德,我知道已不可能在当今推行。汉文帝顾惜百万资金,停止修建露台,他收集大臣们上书用的布囊来做大殿的帷幕,他宠爱的慎夫人的衣裙不得拖到地上。汉景帝认为织锦刺绣会妨碍女工,于是下令解散,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安居乐业。汉武帝时,他虽然穷奢极欲,但还是继承了文帝、景帝的遗德,所以民心没有动摇。如果汉高祖之后就是武帝即位,那么汉代的江山必定不会保全。这些情况离当今较近,事情还清楚可见。现在,京城和益州等地制造供奉的器物,诸王妃嫔公主的服饰也极其精美,民间的舆论都认为这太奢侈。臣听说勤奋早起而功业盛大显赫的君主,后代还会因循懈怠;制定合乎常理的法令,久而久之还会出现弊端产生混乱。陛下年少时,生长在民间,知道百姓的辛苦,前代的成败,也看在眼里,治理国家还尚且这样做,而太子生长在宫中,不知民间疾苦,陛下将来去世后,确实应当忧虑啊。

我私下考察自古以来国家成败的事,发现只要百姓心生怨恨造反,聚集成为盗贼,国家没有不灭亡的。君王即使悔过,也没有能重新安定的。凡是改进政治教化,应当在能够治理的时候进行。如果发生变故才开始悔过,就没有用了。自古以来,国家的兴亡不在积蓄了多少财富,而是在于百姓的苦乐。贮积钱粮财物本是国家的常事,总得等百姓衣食有余然后再去征收。如果百姓劳苦却仍强行征敛,最后还是帮助了贼寇,积聚财物并没什么好处。不过,推行节俭让百姓休养生息,在贞观初年,陛下已经亲自实行过,所以如今实行起来也不会困难。只要实行一天,天下都会知道,大家就会载歌载舞。如果百姓已经劳苦,还不停役使,一旦中国受水旱之灾,边境有战乱警报,狂悖狡黠的人就会乘机作乱,就将有不可预测的事情发生,不仅仅是使圣上晚进餐迟睡觉而已。如果以陛下之圣明,真要励精图治,不用远求上古的办法,只要做到像贞观初年那样,那么天下就很幸运了。

8.A9.D10.C11.D12.(1)今年收成不好,人民的口粮很少,原因在哪里呢?

(2)如果能够按照正确的方法理财,而且能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通,我虽然愚笨,但确实知道增加官员的俸禄不能够减损经费。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的能力。

A.原:根原。句意:女工受到伤害,就是受冻产生的根原。

故选A。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闻,使动用法,使……听到。句意:昏昧不明的郡守,丞相把他们的情况报告我,要请求治他们的罪。

A.鼎,意动用法,把宝鼎看作……。句意:把宝鼎当成铁锅,把美玉当成石头。

B.覆,倾覆。句意:民众如同水,可以承载船,也可以倾覆船。

C.蚕,名称作状语,像蚕一样。句意:像蚕食桑叶一般,侵蚀着诸侯的土地。

D.乐,使动用法,使……乐。句意:百姓安居乐业。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则,副词,就是/连词,那么。句意:农业生产受到损害,就是饥饿的根原/选择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用尽他们的谋略。

B.之,主谓间,取独/动词,到。句意:触犯了皇上所厌恶的事情/无影无踪,不知道它去到什么地方。

C.因,都是介词,依靠。句意:大概是凭借天下人的力量来增加天下的财富/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

D.以,连词,因为/连词,才。句意:大概是因为理财没有方法/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安石则通过古今对比,直言正是皇帝不能一视同仁,内外一致,并且理财无方才造成了今天的局面,与官吏无关”错。原文“自古治世,未尝以不足为天下之公悲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今天下不见兵革之具,而元元安土乐业,人致已力,以生天下之财,然而公私尝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而有司不能度世之宜而通其变耳”,据此看出,并未用对比手法,也没有说皇上理财无方造成后果。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不登”,收成不好;“咎”,原因;“安在”,宾语前置句,即“在安”,在哪里。

(2)“诚”,果真;“以”,按照;“固”,确实。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在器物上雕镂花纹图形,是损害农业生产的事;编织精致华丽的丝带,是伤害女工的事。农业生产受到损害,就是饥饿的根原;女工受到伤害,就是受冻产生的根原。饥寒同时出现,而能不做坏事的人是很少的。我亲自耕种田地,皇后亲自种桑养蚕,为的是给祭祀祖庙时提供谷物和祭服,为天下人民作个先导。我不接受进献的物品,减少膳食,减少老百姓的徭役赋税,是要天下人民努力种田和养蚕,平时就有积蓄,用来防备灾害。要使强大的不要侵犯弱小的,人多的不要欺凌人少的;使老人能长寿而终其天年,小孩和孤儿们能顺利地成长。今年收成不好,人民的口粮很少,原因在哪里呢?是不是有些奸诈虚伪的人担任了官职,官吏用财物作交易,掠夺百姓,侵害人民?县丞,是县吏中的首领,他们借着执法的机会做坏事,助盗为盗,这样实在是失去了朝廷设置县丞的用意。命令郡守们各自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对于不忠于职守、昏昧不明的郡守,丞相把他们的情况报告我,要请求治他们的罪。特把这道命令宣告天下,让大家明确知道我的意图。

材料二:

如今陛下亲自践行节俭,为天下百姓做表率,这是身边通达显贵的臣子所能亲眼看见的。然而后宫嫔妃奢侈无节制,触犯了皇上所厌恶的事情,损害了天下的教化,还有做得更严重的。没听说朝廷对这些人进行放逐,来昭示天下。我私下审察前代治理财政的方法,大概是凭借天下人的力量来增加天下的财富,用天下的钱财来提供天下人的需要。自古以来治理天下,没有帝王担心财物不足,而是担心治理财政没有方法。如今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人们倾尽自己的力量来增加天下的财富,然而您私下担心困穷,大概是因为理财没有方法,而有关部门不能根据社会的需要而变通。如果能够按照正确的方法理财,而且能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通,我虽然愚笨,但确实知道增加官员的俸禄不能够减损经费。

13.C14.B15.A16.①王安石认为怨恨和非议产生的原因是人们习惯苟且偷安,而自己力图改变这种风气;

②曾巩认为怨恨和非议产生的原因是变法者考虑不慎重,操之过急,负俗冒进。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C.“卒:最终”解释错误,“卒”在此处为通假字,通“猝”,突然。句意:一日之间突然除去旧法。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连词,表目的,来。/介词,用,把。句意: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先实施教化。

B.均是连词,那么。句意: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那么作恶的人就不得不除掉了。

C.连词,表示顺承。/连词,表示递进。句意: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务求人言上达而且开阔视听的人。

D.助词,用于句中,表停顿,无实义。/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啊”。句意:自己用力越多。/足下不必对此感到奇怪。

故选B。

1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A.“盘庚不心存怨恨故而改变了自己的计划”理解错误。“为”,介词,因为;“怨者”,有怨恨的人;“故”,缘故。该句应译为: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依据原文“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家,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可知,王安石认为之所以产生怨恨和非议产生是人们习惯苟且偷安,而自己想帮助皇帝改变这种局面;

依据原文“故按致操切之法用,而怨忿违倍之情生;偏听摘抉之势行,而谮诉告讦之害集。己之用力也愈烦,而人之违己也愈甚”可知,曾巩认为之所以产生怨恨和非议产生是变法的人考虑的不够周全,操之过急。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皇上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材料二

如今在此做官,要想遵循古人的治理之道,信守不变的法则,先实施教化,并等待一段时间,确实有办不到的地方。因为自己没有归合天下人心的办法,而不得不在此时负俗冒进,那么姑且拣重要的事情迅速加以处理,不重要的事情则慢慢来,那还差不多可以行得通。反之就不是这样,不先实施教化,而急于要求他人为善;不等待一段较长的时间,就急于要求人们的功罪善恶显现出来。所以威胁压制的方法被施行,怨愤背叛的情绪就滋长;偏听挑剔的风气盛行,告发揭短的弊端就丛生。自己用力越多,人们对自己的违抗也越烈。何况现在的读书人平素没有磨砺的操行,当官的又不是平素考察挑选出来的良材。一日之间突然除去旧法,就要以新法整治一切,这难道不是手下人的失误而且不是无害的吗?谤议怨怒的产生,确有招致它来的原因。所以说足下不必对此感到奇怪。

虽然如此,造成这样一个局面难道还有其他原因吗?考虑问题不慎重罢了。顾惜自己的职位而急于执法,那么志在去除邪恶,就一定要使人言上达而且开阔视听,我以为治国者应当如此。所以事情到了已经明察的地步,即使不是曾经立志去除邪恶的人,等待之道也已经尽到了,那么作恶的人就不得不除掉了。务求人言上达而且开阔视听的人,他自己的治乱得失,就将从人们的议论中观察出来,对于别人的长短隐私,就不会去加以注意了。所以说是考虑问题不慎重罢了。

17.AFH18.D19.B20.(1)欧阳修为人正直。

(2)欧阳修为官贤明。

(3)欧阳修为文自成一家。

1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后来感到写作的难度越来越大,就拿古人的文章来读,开始觉得古人所发言论,与自己的有很大的不同。

“困益甚”是主谓结构,意思是写作的难度越来越大,中间不宜断开,应在“甚”后断开,因此选A;

“然后”作状语,“取古人之文而读之”是连动结构,意思是拿古人的文章来读,中间不宜断开,应在“之”后断开,因此选F;

“觉”作谓语,“其出言用意”作宾语,是动宾结构,意思是觉得古人所发言论,中间不宜断开,应在“意”后断开,因此选H。

故选AFH。

18.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谏逐客书》……的‘书’都是‘书信’之意”错。《谏逐客书》的书不是书信而是奏疏。

故选D。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与孟子、韩愈他们的文风同属一个体系”错。原文“执事之文,纡余委备,往复百折,而条达疏畅,无所间断;气尽语极,无艰难劳苦之态。此三者,皆断然自为一家之文也”,可看出认为欧阳修的文章与孟子、韩愈他们不同,自成一家。

故选B。

2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1)原文“故贤人君子之处于世,合必离,离必合。往者天子方有意于治,而范公在相府,富公为枢密副使,执事与余公、蔡公为谏官。而洵自度其愚鲁无用之身,退而养其心,幸其道之将成。不幸道未成,而范公西,富公北,执事与余公、蔡公分散四出”。据此看出,欧阳修为人正直。

(2)原文“夫誉人以求其悦已,亦不为也;而其所以道执事光明盛大之德,而不自知止者,亦欲执事之知其知我也。”

据此看出,欧阳修为官贤明。

(3)原文“执事之文,纡余委备,往复百折,而条达疏畅,无所间断;气尽语极,无艰难劳苦之态。此三者,皆断然自为一家之文也”。据此看出,欧阳修为文自成一家。

参考译文:

我本是平民百姓生活贫困,常常私下里感叹,认为天下的人,不可能都是贤明的,不可能全都是不贤明的,因此正直的贤人君子活在世上,有聚合就一定有分离,有分离就一定有聚合。以前天子有意把国家治理好的时候,范公任宰相,富公作枢密副使,您和余公、蔡公当谏官,可是我估量自己是一个愚钝鲁莽没有用处的人,不能和他们一道发奋出力,于是就退下来修养身心,希望自己在道德学问方面有所成就。不幸的是道德学问未修成,而范公向就被贬谪到西边,富公被贬谪到北边,您和余公、蔡公被贬到各地。我当时在京师,亲见这个事,神情恍惚地经常仰天叹息。后来又多次自思,想到以前众多君子能够被朝廷任用,开始一定有好人推荐;现在,也一定有小人离间他们。当今世上再也没有好人也就罢了。如果不是这样,我担忧什么呢?暂且修好我的心性,使自己道德学问有所成就,等待任用的日子,又有什么妨碍呢?退下来又过了十年,虽不敢说道已有所成,但是胸中自有一股浩浩荡荡之气,好像与过去不一样了。而余靖公正好在南方有所成功,执事您和蔡襄公又相继登上了朝廷,富弼公又从外任调入朝廷当宰相,这样的形势又可合成一股力量了。真让人高兴而自我祝贺,以为道德学问已经略有成绩,并且真将有施展的机会了,现在将能去见见他们了。富弼公又出任了天子的宰相,边远地方的贫寒之士,没能马上在他面前说上话;而余靖公、蔡襄公,远的还在万里之外,只有执事您身在朝廷,您的地位还不是最高贵,正可以叫得应、拉得着、听得见我的话。

执事您的文章,但我苏洵自以为我知道得特别深刻,超过了天下之人。为什么这样说?孟子的文章,语言简约而意思详尽,然而话的锋芒却谁也不敢侵犯。韩愈的文章,好比长江黄河,浑然浩荡奔流宛转。而执事您的文章,委婉详备,来来回回多曲折变化,却条理清晰通达,疏阔而畅适,无间隔,不折断;气势造极而语言净尽,从没有艰苦费力的表现。上述这三点,都足以断然使您自成一家。乐于称道人善良而不谄媚于别人,是因为他的为人确实经得起这样的称道;那些不知情的人,则认为赞誉人是为了求得别人的欢欣。赞誉人以求人喜欢的事,我苏洵是不会做的;之所以情不自禁要称道执事您的光明盛大的德行,也是为了想让执事您知晓我是了解您的。

我年轻时不好好学习,活到二十五岁,才知道要读书,又未能刻苦磨砺意志、付诸行动,期望自己效仿古人,但看到和自己同列的等辈,又都不如自己,于是觉得自己可以了。后来感到写作的难度越来越大,就拿古人的文章来读,开始觉得古人所发言论,与自己的有很大的不同。常常反省自己,觉得自己文章的水平,似乎不应该只停留在目前这种状态。于是我把旧时所写的文章几百篇悉数烧掉,而拿起《论语》《孟子》、韩愈以及其他伟人贤士的文章,正襟危坐,整天都阅读它们,花了有七八年时间。刚开始,读进去的内容只觉惶惶然,接着广泛地考察这些文章外在的表述方式,则又害怕得惊叫起来。时间长了,读得也更精细,胸中豁然开朗似的明白了,好像人家的话本来就该是这样的。但我还是不敢提笔也这样写。时间更久了,胸中想说的话更多了,不能克制自己,便试着把它们写出来。以后又一而再再而三地读它们,只觉得文思泉涌,好像写出来是很容易的,然而还不敢自以为是啊。近日所作的《洪范论》《史论》等一共七篇,执事您看看,究竟写得怎样?啊!区区个人的一点感想,不明白的人又会把它看做是我在自我赞誉,以求得别人来了解自己。我只期望执事您会念在我十年来对您的倾慕敬仰和努力求学的用心,从而明察我并不是偶然才这样做的。

21.BEG22.C23.A24.(1)我并非讨厌这些而躲避这种情况,这是命中注定的,是不能侥幸得到的。

(2)(这就是)不被时代赏识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我就去做这样的事。25.①骄奢的权贵;

②高洁的隐士;

③钻营的小人。

2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没有不满足的事啊还有什么奢望?给我的车轴加油啊用饲料喂饱我的马,跟随您到盘谷去啊,终我一生要在那里自由自在地游逛。

“奚”作“所望”的宾语,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所以“所望”后断句;

“无不足兮奚所望”与“膏吾车兮秣吾马”句子结构一致,“马”后断句;

“于盘”是“从子”的地点,中间不能断开,所以“兮”后断句。

故选BEG。

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句意:太行山的南面有个(山谷叫)盘谷。/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

B.正确。句意:这个山谷。/觉悟到今天的做法正确,之前的错误。

C.“陟,罢免,贬职”错误。陟:提拔,提升,奖励。句意:也不打听官吏的升降。/奖惩功过,不应有所不同。

D.正确。《兰亭集序》的“序”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

故选C。

2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A.“因为盘绕在两山之间,所以得名盘谷”错误。结合“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可知,盘谷得名原因不止这一个。

故选A。

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恶”,讨厌;“逃”,躲避;“幸”,侥幸;“致”,得到。

(2)“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被动句;“遇”,赏识;“行”,做。

2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结合“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唆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可知,骄奢的权贵;

结合“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可知,高洁的隐士;

结合“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可知,钻营的小人。

参考译文:

太行山的南面有个盘谷。盘谷那地方,泉水甘甜,土地肥沃,草木繁茂,居民很少。有人说:“因为盘谷盘绕在两山之间,所以名叫‘盘’。”也有人说:“这个山谷位置幽僻而地势险阻,是隐者所盘旋的地方。”我的朋友李愿住在这里。

李愿说:“人被称为大丈夫的情况,我知道了。他们把利益恩惠施给别人,名声显扬于当世。在朝廷上,(他)任免百官,辅佐天子发布政令;在朝廷外,就树起旗帜,陈设弓箭,卫兵在前喝道,侍从塞满道路,仆役们拿着他所需物品,夹道奔驰。(他)高兴起来就随意赏赐,发起怒来就任意处罚。才能出众的人聚集他的跟前,说古道今赞誉他的大德,他听入耳中而不厌烦。(他的家妓)眉毛弯曲,面颊丰满,声音清脆,体态轻盈,外貌秀丽,内心聪慧,(跳起舞来)轻薄的衣襟飘然而动,长长的衣袖遮掩面容。(他的)白粉搽脸、青黛画眉的姬妾,在排列的房屋中清闲地住着,自恃美丽,妒忌别的姬妾得宠;争着比美,求取他的怜爱。(这就是)被天子宠遇赏识、掌握了当代权力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我并非讨厌这些而躲避这种情况,这是命中注定的,是不能侥幸得到的。(他)居住在穷荒山野的地方,可以登高望远,可以整日坐在繁茂的树下,可以用清泉洗涤以自我洁净。从山上采来的水果,甜美可食:从水中钓来的鱼虾,鲜嫩可口。作息没有定时,只求安定舒适。与其当面受到称赞,哪里比得上背后不受毁谤;与其身体受到享乐,哪里比得上心中没有忧虑。不受官职的约束,也不受刑罚的惩处。既不了解国家的治乱,也不打听官吏的升降。(这就是)不被时代赏识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我就去做这样的事。(还有一种人)在达官显贵的门下侍候,在通往权势的路上奔走,想举脚走路又不敢走,想开口说话又不敢说,处于污浊卑下的地位而不觉得羞耻,触犯了刑法就要被诛杀,希望有获得成功的万分之一的机会,直到老死而后停止(追求)。这样的人在为人方面是好还是不好呢?”昌黎韩愈听了李愿的话,认为他讲得有气魄,与他斟上酒,并为他作了一首歌,歌词说:“盘谷之中,是您的府宫。盘谷的土,可以种禾黍。盘谷的泉,可以洗涤,可以溯沿。盘谷险阻,谁会争您的住所?盘谷曲折幽深,空阔广大可以容身;盘谷环绕弯曲,往前走却回到了原处。盘谷快乐啊,快乐无央;虎豹远离啊,蛟龙躲藏;鬼神守护啊,禁绝不祥。有吃有喝啊,长寿安康;没有不满足的事啊还有什么奢望?给我的车轴加油啊用饲料喂饱我的马,跟随您到盘谷去啊,终我一生要在那里自由自在地游逛。”

26.B27.C28.C29.(1)祖孙两人,相依为命,因此(就臣)内心(而言)不能废止(奉养)远离(祖母)。

(2)从事向司隶举报了李密的信,司隶因为李密在州县清廉谨慎,就没有弹劾他了。

(3)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虚妄之谈。30.想升官(到朝中任职)但怀才不遇(无人举荐)、怀忿作诗激怒武帝(借诗表述不满讽刺武帝)、从事奏官弹劾。

2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过去舜、禹、皋陶在一起谈话,所以能够简洁高雅。《大诰》是说给普通人听的,应该具体琐碎一点。孔明和对话的人水平不相等,他的言论教导因此具体琐碎。

“语”作“舜、禹、皋陶”的谓语,故“昔舜、禹、皋陶相与语”中间不应断开,可排除AC;

“言教”作“是以碎”的主语,故“言教是以碎耳”中间不应断开,排除D。

故选B。

27.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及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矜”:顾惜;/怜悯;/自夸。句意:不顾惜名声节操;/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

B.正确。

C.“喻功绩流传”错。“虫流”指亡身,可根据后文“任黄皓而丧国”进行推测。

D.正确。“属”:撰写;/通“嘱”,劝酒;/撰写。句意:年少时便能写文章;/举起酒杯劝客人喝酒;/拟写初稿还没有完成。

故选C。

2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李密以此典来表述对晋武帝不重用自己的不满”错。“而憎疾从事”,是对从事不满,不是对晋武帝不满。

故选C。

2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是以”,因此;“区区”,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废”,废止;“远”,远离。

(2)“白”,禀告;“白其书司隶”,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司隶白其书”,向司隶举报了李密的信;“以”,因为“清慎”,清廉谨慎;“弗之劾”,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弗劾之”,没有弹劾他。

(3)“固”,本来;“一”“齐”,都是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彭殇”,长寿和短命;“妄作”,妄造、胡说。

3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可知,李密想升官(到朝中任职)但怀才不遇(无人举荐)。

由原文“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可知,李密怀忿作诗激怒武帝(借诗表述不满讽刺武帝),并遭从事奏官弹劾。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我想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况且我孤单凄苦,程度更为严重呢。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担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希图宦达,不顾惜名声节操。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我如果没有祖母,无法达到今天的地位;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不能废止侍养祖母而远离。

我现在的年龄四十四岁了,祖母现在的年龄九十六岁了,这样看来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很长,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能明白知晓的。天地神明,实在也都能明察。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诚心,满足我微不足道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我怀着像犬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

(节选自《陈情表》)

材料二:

皇帝看了后,说:“(这个)读书人有名,不是虚名啊。”于是停止征召(他)。

后来(他的祖母)刘氏去世了,(他)服完丧,又以洗马的职务被征召到洛阳。当时司空张华问他:“(你认为)安乐公这个人怎么样?”李密说:“可以与齐桓公相并列。”张华问其中原因,他回答说:“齐桓公得到管仲(的辅助)而称霸,任用竖刁而使自己死后不得安葬,尸虫流出户外。安乐公得到诸葛亮的辅佐而能抗衡于魏国,任用黄皓而亡国,从这可知成败的原因是一样的。”又问“孔明的规劝、提醒的话为什么那么琐碎?”李密说:“过去舜、禹、皋陶在一起谈话,所以能够简洁高雅。《大诰》是说给普通人听的,应该具体琐碎一点。孔明和对话的人水平不相等,他的言论教导因此具体琐碎。”张华认为他说的很好。

(后来)他出京做温县县令,憎厌某下属,曾给人写信说:“庆父这种人不死,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这位下属把他的信上内容告诉给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温县为官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李密有才能,常盼望调回朝廷为官,可朝中无人帮助他。于是调任汉中太守,他自己因为不如意而心怀怨恨。等到皇帝在东堂赐宴,命李密作诗时,他在诗的末尾说:“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对此很生气,(识相的)都官从事马上奉请罢免李密的官职。后来,李密在家中去世。

他有两子:李赐、李兴。李赐,字宗石,年少时便能写文章,曾经写了《玄鸟赋》,词很美。州辟别驾,被举为秀才,没有出行就去世了。李兴,字隽石,也有文才。刺史罗尚征任他为别驾。罗尚遭到李雄进攻,派李兴到镇南将军刘弘处求救,李兴因而希望留下,任刘弘的参军而不回去了。罗尚告诉刘弘,刘弘夺掉他的手版把他送走了。李兴在刘弘府府中时,刘弘立诸葛孔明、羊叔子石碑,让李兴都作了碑文,很有文采。

(节选自《晋书·孝友传》)

31.CEG32.B33.B34.(1)昔日商鞅作秦国宰相的时候,对内制定了法令制度,严明了刑罚,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