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分类训练:钱钟书作品(解析)_第1页
2024届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分类训练:钱钟书作品(解析)_第2页
2024届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分类训练:钱钟书作品(解析)_第3页
2024届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分类训练:钱钟书作品(解析)_第4页
2024届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分类训练:钱钟书作品(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4届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分类训练:钱钟书作品(解析)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吃饭

钱钟书

吃饭有时很像结婚,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吃讲究的饭事实上只是吃菜,正如讨阔佬的小姐,宗旨倒并不在女人。这种主权旁移,包含着一个转了弯的、不甚朴素的人生观。辨味而不是充饥,变成了我们吃饭的目的。舌头代替了肠胃,作为最后或最高的裁判。不过,我们仍然把享受掩饰为需要,不说吃菜,只说吃饭,好比我们研究哲学或艺术,总说为了真和美可以利用一样。有用的东西只能给人利用,所以存在;偏是无用的东西会利用人,替它遮盖和辩护,也能免于抛弃。柏拉图《理想国》里把国家分成三等人,相当于灵魂的三个成分;饥渴吃喝等嗜欲是灵魂里最低贱的成分,等于政治组织里的平民或民众。最巧妙的政治家知道怎样来敷衍民众,把自己的野心装点成民众的意志和福利。真想不到,在区区消化排泄的生理过程里还需要那么多的政治作用。

饱满的肚子最没用,那时候的头脑,迷迷糊糊,只配做痴梦;咱们有一条不成文的法律:吃了午饭睡中觉,就是有力的证据。我们通常把饥饿看得太低了,只说它产生了乞丐、盗贼、娼妓一类的东西,忘记了它也启发过思想、技巧,还有“有饭大家吃”的政治和经济理论。德国古诗人白洛柯斯做赞美诗,把上帝比作“一个伟大的厨师傅”,做饭给全人类吃,还不免带些宗教的稚气。弄饭给我们吃的人,决不是我们真正的主人翁。只有为他弄了饭来给他吃的人,才支配着我们的行动。肚子一天到晚要我们把茶饭来向它祭献,它一味容纳吸收,不懂得享受和欣赏。人生就因此复杂起来。一方面是有了肠胃而要饭去充实的人,另一方面是有饭而要胃口来吃的人。第一种人生观可以说是吃饭的;第二种不妨唤作吃菜的。第一种人工作、生产、创造,来换饭吃。第二种人利用第一种人活动的结果,来健脾开胃,帮助吃饭而增进食量。所以吃饭时要有音乐,还不够,就有“佳人”“丽人”之类来劝酒。吃的菜不用说尽量讲究。有这样优裕的物质环境,舌头像身体一般,本来是极随便的,此时也会有贞操和气节了;许多从前惯吃的东西,现在吃了仿佛玷污清白,决不肯再进口。精细到这种田地,似乎应当少吃,实则反而多吃。假使让肚子做主,吃饱就完事,还不失分寸。舌头拣精拣肥,贪嘴不顾性命,结果是肚子倒霉受累,只好忌嘴,舌头也只能像鲁智深所说“淡出鸟来”。这诚然是它馋得忘了本的报应!如此看来,吃菜的人生观似乎欠妥。

不过,可口好吃的菜还是值得赞美的。这个世界给人弄得混乱颠倒,到处是摩擦冲突,只有两作最和谐的事物总算是人造的:音乐和烹调。一碗好菜仿佛一支乐曲,也是一种一贯的多元,调和滋味,使相反的分子相成相济,变作可分而不可离的综合。音乐的道理可通于烹饪,孔子早已明白,所以《论语》上记他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可惜他老先生虽然在《乡党》一章里颇讲究烧菜,还未得吃道三昧,在两种和谐里,偏向音乐。譬如《中庸》讲身心修养,只说“发而中节谓之和”,养成音乐化的人格,真是听乐而不知肉味人的话。照我们的意见,完美的人格,“一以贯之”的“吾道”,统治尽善的国家,不仅要和谐得像音乐,也该把烹饪的调和悬为理想。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追随孔子,而愿意推崇被人忘掉的伊尹。伊尹是中国第一个哲学家厨师,在他眼里,整个人世间好比是做菜的厨房。《吕氏春秋·本味篇》记伊尹以至味说汤,把最伟大的统治哲学讲成惹人垂涎的食谱。这个观念渗透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意识,所以自从《尚书·顾命》起,做宰相总比为“和羹调鼎”,老子也说“治国如烹小鲜”。孟子曾赞伊尹为“圣之任者”。

吃饭还有许多社交的功用,譬如联络感情、谈生意经等等,那就是“请吃饭”了。社交的吃饭种类虽然复杂,性质却极为简单。把饭给自己有饭吃的人吃,那是请饭;自己有饭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饭,那是赏面子。交际的微妙不外乎此。趣味洋溢的《老饕年鉴》里有一节妙文,不可不在此处一提。这八小本名贵希军的奇书,在研究吃饭之外,也曾讨论到请饭的问题。大意说:我们吃了人家的饭该有多少天不在背后说主人的坏话,时间的长短按照饭菜的质量而定;所以做人应当多多请客吃饭,并且吃好饭,以增进朋友的感情,减少仇敌的毁谤。这一番议论,我诚恳地介绍给一切不愿彼此成为冤家的朋友,以及愿意彼此变为朋友的冤家。至于我本人呢,恭候诸君的邀请,努力奉行猪八戒对南山大王手下小妖说的话:“不要拉扯,待我一家家吃将来。”

(有删节)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名谈“吃饭”,实则在闲聊中将婚姻择偶动机、政治家的主张、风流雅士的宴会、人际交往的准则尽情揶揄了一番。

B.吃饭是名,目的是充饥,辨味不是充饥,舌头代替了肠胃,吃饭变成了吃菜,名不副实,掩盖了吃是为了享受这一目的。

C.认为弄饭的人不是真正的主人,吃饭的那人才是,因此,对白洛柯斯把上帝比作“一个伟大的厨师傅”的观点鄙夷不屑。

D.文章认为,人类的创造活动源于生存的压力,人类的生存问题首先要解决吃饭问题,然后才能从事各种文化创造活动。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直截了当地嘲讽世情时弊,并用调侃的口吻,用一些看似矛盾或荒唐的警句来揭示常人忽视、误会或掩盖的细节。

B.文章通过各种灵感式的联想和比喻,发表对社会、人生诸多现象和问题的针砭,闪烁着活泼的思想和智慧的光芒。

C.文章旁征博引,从现实生活的人情世态和抽象的人生观理论,从政治到经济,从音乐到烹调,都信手拈来,涉笔成趣。

D.文章的语言汪洋恣肆,妙趣横生,字里行间有一种独到的老辣,那些陌生化的比喻更是出奇制胜,能引起特别的关注。

3.“一个转了弯的、不甚朴素的人生观”指什么?对这种人生观持何态度?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文章的结构是双线并行,以“吃饭”为由头,发表对人生的诸多议论。请从“吃饭”与“议论”的角度分析文章的结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围城(节选)

钱钟书

西洋赶驴子的人,每逢驴子不肯走,鞭子没有用,就把一串胡萝卜挂在驴子眼睛之前、唇吻之上。这笨驴子以为走前一步,萝卜就能到嘴,于是一步再一步继续向前,嘴愈要咬,脚愈会赶,不知不觉中又走了一站。那时候它是否吃得到这串萝卜,得看驴夫是否高兴。一切机关里,上司驾驭下属,全用这种技巧;譬如高松年就允许鸿渐到下学年升他为教授。自从辛楣一走,鸿渐对于升级这胡萝卜,眼睛也看饱了,嘴忽然不馋了,想暑假以后另找出路。他只准备聘约送来的时候,原物退还,附一封信,痛痛快快批评校政一下,算是临别赠言,借此发泄这一年来的气愤。这封信的措词,他还没有详细决定,因为他不知道校长室送给他怎样的聘约。有时他希望聘约依然是副教授,回信可以理直气壮,责备高松年失信。有时他希望聘约升他做教授,这么一来,他的信可以更漂亮了,表示他的不满意并非出于私怨,完全为了公事。不料高松年省他起稿子写信的麻烦,干脆不送聘约给他。孙小姐倒有聘约的,薪水还升了一级。有人说这是高松年开的玩笑,存心拆开他们俩。高松年自己说,这是他的秉公办理,决不为未婚夫而使未婚妻牵累——“别说他们还没有结婚,就是结了婚生了小孩子,丈夫的思想有问题,也不能‘罪及妻孥’,在二十世纪中华民国办高等教育,这一点民主作风应该具备。”鸿渐知道孙小姐收到聘约,忙仔细打听其他同事,才发现下学年聘约已经普遍发出,连韩学愈的洋太太都在敬聘之列,只有自己像伊索寓言里那只没尾巴的狐狸。这气得他头脑发烧,身体发冷。计划好的行动和说话,全用不着,闷在心里发酵。这比学生念熟了书,到时忽然测试延期,更不痛快。高松年见了面,总是笑容可掬,若无其事。办行政的人有他们的社交方式。自己人之间,什么臭架子、坏脾气都行;笑容愈亲密,礼貌愈周到,彼此的猜忌或怨恨愈深。高松年的工夫还没到家,他的笑容和客气仿佛劣手仿造的古董,破绽百出,一望而知是假的。鸿渐几次想质问他,一转念又忍住了。在吵架的时候,先开口的未必占上风,后闭口才算胜利。高松年神色不动,准是成算在胸,自己冒失寻衅,万一下不来台,反给他笑,闹了出去,人家总说姓方的饭碗打破,恼羞成怒。还他一个满不在乎,表示饭碗并不关心,这倒是挽回面子的妙法。吃不消的是那些同事的态度。他们仿佛全知道自己解聘,但因为这事并未公开,他们的同情也只好加上封套包裹,遮遮掩掩地奉送。往往平日很疏远的人,忽来拜访。他知道他们来意是探口气,便一字不提,可是他们精神和说话里包含的惋惜,总像圣诞老人放在袜子里的礼物,送了才肯走。这种同情比笑骂还难受,客人一转背,鸿渐咬牙来个中西合璧的咒骂。

鸿渐这次走,没有一个同事替他饯行。既然校长不高兴他,大家也懒跟他联络。他不像能够飞黄腾达的人——“孙柔嘉嫁给他,真是瞎了眼睛,有后悔的一天”——请他吃的饭未必像扔在尼罗河里的面包,过些日子会加了倍浮回原主。并且,请吃饭好比播种子:来的客人里有几个是吃了不还请的,例如最高上司和低级小职员;有几个一定还席的,例如地位和收入相等的同僚,这样,种一顿饭可以收获几顿饭。鸿渐地位不高,又不属于任何系,平时无人结交他,他也只跟辛楣要好,在同事里没撒播饭种子。不过,鸿渐饭虽没到嘴,谢饭倒谢了好几次。人家问了他的行期,就惋惜说:“怎么?走得那么匆促!饯行都来不及。糟糕!偏偏这几天又碰到大考,忙得没有工夫,孙小姐,劝他迟几天走,大家从从容容叙一叙——好,好,遵命,那么就欠礼了。你们回去办喜事,早点来个通知,别瞒人哪!两个人新婚快乐,把这儿的老朋友全忘了,那不行!哈哈。”高校长给省政府请到省城去开会,大考的时候才回校,始终没正式谈起聘书的事。鸿渐动身前一天,到校长室秘书处去请发旅行证件,免得路上军警麻烦,顺便见校长辞行,高松年还没到办公室呢。他下午再到秘书处领取证件,一问校长早已走了。一切机关的首长上办公室,本来像隆冬的太阳或者一生里的好运气,来得很迟,去得很早。可是高松年一向勤敏,鸿渐猜想他怕自己、躲避自己,气愤里又有点得意。他训导的几个学生,因为当天测试完了,晚上有工夫到他房里来话别。他感激地喜欢,才明白贪官下任,还要地方挽留,献万民伞、立德政碑的心理。离开一个地方就等于死一次,自知免不了一死,总希望人家表示愿意自己活下去。去后的毁誉,正跟死后的哀荣一样关心而无法知道,深怕一走或一死,像洋蜡烛一灭,留下的只是臭味。有人送别,仿佛临死的人有孝子顺孙送终,死也安心闭眼。这些学生来了又去,暂时的热闹更增加他的孤寂,辗转半夜睡不着。虽然厌恶这地方,临走时偏有以后不能再来的怅恋,人心就是这样捉摸不定的。去年来的时候,多少同伴,现在只两个人回去,幸而有柔嘉,否则自己失了业,一个人走这条长路,真没有那勇气。想到此地,鸿渐心理像冬夜缩成一团的身体稍觉温暖,只恨她不在身畔。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鸿渐决意离开,是因为这一年来在学校实在是过得很不如意,对校政与校长高松年都十分不满。

B.同事们认为孙柔嘉嫁给方鸿渐“真是瞎了眼睛,有后悔的一天”,可见他们看重孙柔嘉,替她惋惜。

C.高松年不给方鸿渐发聘书,却给孙柔嘉续约加薪,并有一番貌似公正的议论,可见其老奸巨猾。

D.离别时,方鸿渐的几个学生跟他话别,这个细节表明方鸿渐自以为还是一个受到学生肯定的老师。

6.关于小说中方鸿渐的那些“同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事们来探听方鸿渐解聘的虚实,同情中带有一些优越感,让方鸿渐感觉受辱。

B.同事们因为校长不高兴方鸿渐,认为他不会发达,就懒得同他联络,可见他们的势利。

C.同事们没有饯行的打算,却口头上假意约饭,可见他们心口不一,惯于做表面文章。

D.同事们的同情“遮遮掩掩地奉送”,说明他们虽然爱八卦,但也还能体谅方鸿渐。

7.在聘约这件事情上,方鸿渐对高松年的心理经历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8.语言大师钱钟书在《读》中说:“比喻包含相反相成的两个因素:所比的事物有相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合拢,又有不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分辨。两者不合,不能相比,两者不分,无须相比。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开,则合得愈出意外,比喻就愈新奇,效果愈高。”请据此从本文中举一例,简要分析其表述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围城①(节选)

钱锺书

鸿渐这次走,没有一个同事替他饯行。既然校长不高兴他,大家也懒跟他联络。

他不像能够飞黄腾达的人——“孙柔嘉嫁给他,真是瞎了眼睛,有后悔的一天”——请他吃的饭未必像扔在尼罗河里的面包,过些日子会加了倍浮回原主。并且,请吃饭好比播种子:来的客人里有几个是吃了不还请的,例如最高上司和低级小职员;有几个一定还席的,例如地位和收入相等的同僚,这样,种一顿饭可以收获几顿饭。鸿渐地位不高,又不属于任何系,平时无人结交他,他也只跟辛楣要好,在同事里没撒播饭种子。不过,鸿渐饭虽没到嘴,谢饭倒谢了好几次。人家问了他的行期,就惋惜说:“怎么?走得那么匆促!饯行都来不及。糟糕!偏偏这几天又碰到大考,忙得没有工夫,孙小姐,劝他迟几天走,大家从从容容叙一叙——好,好,遵命,那么就欠礼了。你们回去办喜事,早点来个通知,别瞒人哪!两个人新婚快乐,把这儿的老朋友全忘了,那不行!哈哈。”

高校长给省政府请到省城去开会,大考的时候才回校,始终没正式谈起聘书的事。鸿渐动身前一天,到校长室秘书处去请发旅行证件,免得路上军警麻烦,顺便见校长辞行,高松年还没到办公室呢。他下午再到秘书处领取证件,一问校长早已走了。一切机关的首长上办公室,本来像隆冬的太阳或者一生里的好运气,来得很迟,去得很早。可是高松年一向勤敏,鸿渐猜想他怕自己、躲避自己,气愤里又有点得意。

他训导的几个学生,因为当天测试完了,晚上有工夫到他房里来话别。他感激地喜欢,才明白贪官下任,还要地方挽留,献万民伞、立德政碑的心理。离开一个地方就等于死一次,自知免不了一死,总希望人家表示愿意自己活下去。去后的毁誉,正跟死后的哀荣一样关心而无法知道,深怕一走或一死,像洋蜡烛一灭,留下的只是臭味。有人送别,仿佛临死的人有孝子顺孙送终,死也安心闭眼。这些学生来了又去,暂时的热闹更增加他的孤寂,辗转半夜睡不着。虽然厌恶这地方,临走时偏有以后不能再来的怅恋,人心就是这样捉摸不定的。去年来的时候,多少同伴,现在只两个人回去,幸而有柔嘉,否则自己失了业,一个人走这条长路,真没有那勇气。想到此地,鸿渐心理像冬夜缩成一团的身体稍觉温暖。

天没亮,轿夫和挑夫都来了;已是夏天,趁早凉,好赶路。服侍鸿渐的校工,穿件汗衫,睡眼矇胧送到大门外看他们上轿,一手紧握着鸿渐的赏钱,准备轿子走了再数。范小姐近视的眼睛因睡眠不足而愈加迷离,以为会碰见送行的男同事,脸上胡乱涂些胭脂,勾了孙小姐的手,从女生宿舍送她过来。孙小姐也依依惜别,舍不下她。范小姐看她上桥子,祝她们俩一路平安,说一定把人家寄给孙小姐的信转到上海。“不过,这地址怎么写法?要开方先生府上的地址了。”说时格格地笑。孙小姐也说一定有信给她。鸿渐暗笑女人真是天生的政治家,她们俩背后彼此诽谤,面子上这样多情,两个政敌在香槟酒会上碰杯的一套工夫,怕也不过如此。假使不是亲耳朵听见她们的互相刻薄,自己也以为她们真是好朋友了。

轿夫到镇上打完早尖,抬轿正要上路,高松年的亲随赶来,满额是汗,把大信封一个交给鸿渐,说奉校长命送来的。鸿渐以为是聘书,心跳得要冲出胸膛,忙拆信封,里面只是一张信笺,一个红纸袋。信上说,这一月来校务纷繁,没机会与鸿渐细谈,前天刚自省城回来,百端待理,鸿渐又行色匆匆,未能饯别,抱歉之至;本校暂行缓办哲学系,留他在此,实属有屈,所以写信给某某两个有名学术机关,推荐他去做事,一有消息,决打电报到上海;礼券一张,是结婚的贺仪,尚乞哂纳。鸿渐没看完,就气得要下轿子跳骂,忍耐到轿夫走了十里路休息,把一个纸团交给孙小姐,说:“高松年的信,你看!谁稀罕他送礼。到了衡阳,我挂号退还去。好得很!我正要写信骂他,只恨没有因头,他这封来信给我一个回信痛骂的好机会。”孙小姐道:“我看他这封信也是一片好意。你何必空做冤家?骂了他于你有什么好处?也许他真把你介绍给人了呢?”鸿渐怒道:“你总是一片大道理,就不许人称心傻干一下。你愈有道理,我偏不讲道理。”孙小姐道:“天气热得很,我已经口渴了,你别跟我吵架。到衡阳还有四天呢,到那时候你还要写信骂高松年,我决不阻止你。”说时把高松年的信仍团作球形,扔在田岸旁的水潭里。

①《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主要围绕方鸿渐留学回国后的生活工作和爱情经历,来展示当时社会环境下的人性与选择。方鸿渐经历了三闾大学里的明争暗斗、人情世故,学期结束后只有他没有收到聘书。选文记叙了方鸿渐被高松年解聘后,同孙柔嘉辗转回家办婚礼前的事情。

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鸿渐将要离去,没有同事饯行,表明方鸿渐在这里不受人欢迎;因不受校长待见而被同事冷落,可见人性的丑陋。

B.范小姐依依不舍地为孙小姐送行,无论是动作行为,还是临别赠言都虚伪之至,令方鸿渐进一步了解了人性的卑劣。

C.本文多处运用比喻,语言表述生动活泼,如第四段中的贪官下任,还要地方挽留,献万民伞、立德政碑,极具形象感。

D.本文践行了钱锺书的文学作品应“曲传人物的未吐露的心理”的理论,用生动传神的心理描写表现方鸿渐对人生的认知。

10.关于文中方鸿渐的种种心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鸿渐训导过的几个学生来和他话别,他心存感激,因有人送别而感到些许欣慰。

B.方鸿渐猜想高松年害怕见他而故意晚到早走躲避自己,感到气愤,同时有点得意。

C.方鸿渐动身前夜辗转难眠,想到自己失业,还好有柔嘉陪他走这条长路,稍觉温暖。

D.方鸿渐以为高松年亲随送来的是聘书,可见他并不想离开,所以看完信后很生气。

11.在本文中,另一个重要的人物高松年校长一直未露面,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根据选文谈谈你的看法和认识。

12.本文以孙小姐“把高松年的信仍团作球形,扔在田岸旁的水潭里”这一细节结尾,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围城①(节选)

钱钟书

鸿渐这次走,没有一个同事替他饯行。既然校长不高兴他,大家也懒跟他联络。

他不像能够飞黄腾达的人——“孙柔嘉嫁给他,真是瞎了眼睛,有后悔的一天”——请他吃的饭未必像扔在尼罗河里的面包,过些日子会加了倍浮回原主。并且,请吃饭好比播种子:来的客人里有几个是吃了不还请的,例如最高上司和低级小职员;有几个一定还席的,如地位和收入相等的同僚,这样,种一顿饭可以收获几顿饭。鸿渐地位不高,又不属于任何系,平时无人结交他,他也只跟辛楣要好,在同事里没撒播饭种子。不过,鸿渐饭虽没到嘴,谢饭倒谢了好几次。人家问了他的行期,就惋惜说:“怎么?走得那么匆促!饯行都来不及。糟糕!偏偏这几天又碰到大考,忙得没有工夫,孙小姐,劝他迟几天走,大家从从容容叙一叙——好,好,遵命,那么就欠礼了。你们回去办喜事,早点来个通知,别瞒人哪!两个人新婚快乐,把这儿的老朋友全忘了,那不行!哈哈。”

高校长给省政府请到省城去开会,大考的时候才回校,始终没正式谈起聘书的事。鸿渐动身前一天,到校长室秘书处去请发旅行证件,免得路上军警麻烦,顺便见校长辞行,高松年还没到办公室呢,他下午再到秘书处领取证件,一问校长早走了。一切机关的首长上办公室,本来像隆冬的太阳或者一生里的好运气,来得很迟,去得很早。可是高松年一向勤敏,鸿渐猜想他怕自己、躲避自己,气愤里又有点得意。

他训导的几个学生,因为当天测试完了,晚上有工夫到他房里来活别。他感激地喜欢,不明白贪官下任,还要地方挽留,献万民伞、立德政碑的心理。离开一个地方就等于死一次,自如免不了一死,总希望人家表示愿意自己活下去。去后的毁誉,正跟死后的哀荣一样关心而无法知道,深怕一走或一死,像洋蜡烛一灭,留下的只是臭味。有人送别,仿佛临死的人有孝子顺孙送终,死也安心闭眼。这些学生来了又去,暂时的热闹更增加他的孤寂,辗转半夜睡不着。虽然厌恶这地方,临走时偏有以后不能再来的怅恋,人心就是这样捉摸不定的。去年来的时候,多少同伴,现在只两个人回去,幸而有柔嘉,否则自己失了业,一个人走这条长路,真没有那勇气。想到此地,鸿渐心里像冬夜缩成一团的身体稍觉温暖。

天没亮,轿夫和挑夫都来了;已是夏天,趁早凉,好赶路。服侍鸿渐的校工,穿件汗衫,睡眼朦胧送到大门外看他们上轿,一手紧握着鸿渐的赏钱,准备轿子走了再数。范小姐近视的眼睛因睡眠不足而愈加迷离,以为会碰见送行的男同事,脸上胡乱涂些胭脂,勾了孙小姐的手,从女生宿舍送她过来。孙小姐也依依惜别,舍不下她。范小姐看她上轿子,祝她们俩一路平安,说一定把人家寄给孙小姐的信转到上海。“不过,这地址怎么写法?要开方先生府上的地址了,”说时格格地笑。孙小姐也说一定有信给她,鸿渐暗笑女人真是天生的政治家,她们偶背后彼此诽谤,面子上这样多情,两个政敌在香槟酒会上碰杯的一套工夫,怕也不过如此,假使不是亲耳听见她们的互相刻薄,自己也以为她们真是好朋友了。

轿夫到镇上打完早尖,拾轿正要上路,高松年的亲随赶来,满额是汗,把大信封一个交给鸿渐,说奉校长命送来的。鸿渐以为是聘书,心跳得要冲出胸膛,忙拆信封,里面只是一张信笺,一个红纸袋。信上说,这一月来校务纷繁,没机会与鸿渐细谈,前天刚自省城回来,百端待理,鸿渐又行色匆匆,未能饯别,抱歉之至;本校暂行缓办哲学系,留他在此,实属有屈,所以写信给某某两个有名学术机关,推荐他去做事,一有消息,决打电报到上海;礼券一张,是结婚的贺仪,尚乞哂纳。鸿渐没看完,就气得要下轿子跳骂,忍耐到轿夫走了十里路休息,把一个纸团交给孙小姐,说:“高松年的信,你看!谁稀罕他送礼。到了衡阳,我挂号退还去。好得很!我正要写信骂他。只恨没有因头,他这封来信给我一个回信痛骂的好机会。”孙小姐道:“我看他这封信也是一片好意,你何必空做冤家?骂了他于你有什么好处?也许他真把你介绍给人了呢?”鸿渐怒道:“你总是一片大道理,就不许人称心傻干一下。你愈有道理,我偏不讲道理。”孙小姐道:“天气热得很,我已经口渴了,你别跟我少架。到衡阳还有四天呢,到那时候你还要写信骂高松年,我决不阻止你。”说时把高松年的信仍团作球形,扔在田岸旁的水潭里。

①《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主要围绕方鸿渐留学回国后的生活工作和爱情经历,来展示当时社会环境下的人性与选择。方鸿渐经历了三闾大学里的明争暗斗、人情世故,学期结束后有他没有收到聘书。选文记叙了方鸿渐被高松年解聘后,同孙柔嘉辗转回家办婚礼前的事情。

13.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鸿渐将要离去,没有同事饯行,表明方鸿渐在这里不受人欢迎;因不受校长待见而被同事冷落,可见人性的丑陋。

B.范小姐依依不舍地为孙小姐送行,无论是动作行为,还是临别赠言都虚伪之至,令方鸿渐进一步了解了人性的卑劣。

C.本文多处运用比喻,语言表述生动活泼,如第四段中的贪官下任,还要地方挽留,献万民伞、立德政碑,极具形象感。

D.本文践行了钱钟书的文学作品应“曲传人物的未吐露的心理”的理论,用生动传神的心理描写表现方鸿渐对人生的认知。

14.本文以孙小姐“把高松年的信仍团作球形,扔在田岸旁的水潭里”这一细节结尾,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15.在本文中,另一个重要的人物高松年校长一直未露面,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根据选文谈谈你的看法和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围城(节选)

钱锺书

方鸿渐到了欧洲,四年中倒换了三个大学,伦敦、巴黎、柏林;随便听几门功课,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尤其懒散。第四年春天,他看银行里只剩四百多镑,就计划夏天回国。方老先生也写信问他是否已得博士学位,何日东归。他回信大发议论,痛骂博士头衔的毫无实际。方老先生大不谓然,可是儿子大了,不敢再把父亲的尊严去威胁他;便信上说,自己深知道头衔无用,决不勉强儿子,但周经理出钱不少,终得对他有个交代。过几天,方鸿渐又收到丈人的信,说什么:“贤婿才高学富,名满五洲,本不须以博士为夸耀。然令尊大人乃前清孝廉公,贤婿似宜举洋进士,后来居上,愚亦与有荣焉。”方鸿渐受到两面夹攻,才知道留学文凭的重要。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自己没有文凭,好像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可是现在要弄个学位,无论自己去读或雇枪手代做论文,时间经济都不够。干脆骗家里人说是博士罢,只怕哄父亲和丈人不过;父亲是科举中人,要看“报条”,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据。他想不出办法,准备回家老着脸说没得到学位。

一天,他到柏林图书馆中国书编目室去看一位德国朋友,瞧见地板上一大堆民国初年上海出的期刊。信手翻着一张中英文对照的广告,是美国纽约什么“克莱登大学函授班”登的,说毕业给予相当于学士、硕士或博士之证书,章程函索即寄,通讯处纽约第几街几号。方鸿渐心里一动,想事隔二十多年,这学校不知是否存在,反正去封信问问,不费多少钱。那登广告的原是个骗子,人也早死了。他住的那间公寓现在租给一个爱尔兰人,具有爱尔兰人的不负责、爱尔兰人的急智、还有爱尔兰人的穷。他当时在信箱里拿到鸿渐来信,以为邮差寄错了,但地址明明是自己的,好奇拆开一看,莫名其妙,想了半天,快活得跳起来。忙向邻室小报记者借个打字机,打了一封回信,说先生既在欧洲大学读书,程度想必高深,无庸再经函授手续,只要寄一万字论文一篇附缴美金五百元,立即寄上哲学博士文凭。署名PatricMahoney,后面自赠了四五个博士头衔。方鸿渐看信纸是普通用的,上面并没刻学校名字,信的内容分明更是骗局,搁下不理。爱尔兰人等急了,又来封信,说如果价钱嫌贵,可以从长商议,本人素爱中国,办教育的人尤其不愿牟利。

方鸿渐盘算一下,想爱尔兰人无疑在捣鬼,自己买张假文凭回去哄人,岂非也成了骗子?可是——记着,方鸿渐进过哲学系的——撒谎欺骗有时并非不道德。柏拉图《理想国》里就说兵士对敌人,医生对病人,官吏对民众都应哄骗。圣如孔子,还假装生病,哄走了儒悲,孟子甚至对齐宣王也撒谎装病。父亲和丈人希望自己是个博士,做儿子女婿的人好意思教他们失望么?买张文凭去哄他们,好比前清时代花钱捐个官,光耀门楣,也是孝子贤婿应有的承欢养志。反正自己将来找事时,履历上决不开这个学位。索性把价钱杀得极低,假如爱尔兰人不肯,这事就算吹了,自己也免做骗子。便复信说:至多出一百美金,先寄三十,文凭到手,再寄余款;此间尚有中国同学三十余人,皆愿照此办法向贵校接洽。爱尔兰人起初不想答应,后来看方鸿渐语气坚决,又就近打听出来美国博士头衔确在中国时髦,渐渐相信欧洲真有三十多条中国糊涂虫,要向他买文凭。于是他抱薄利畅销的宗旨,跟鸿渐生意成交。他收到三十美金,印了四五十张空白文凭,填好一张,寄给鸿渐,附信催他缴款和通知其他学生来接洽。鸿渐回信道,经详细调查,美国并无这个学校,文凭等于废纸,姑念初犯,不予追究,希望悔过自新,汇上十美金聊充改行的本钱。爱尔兰人气得咒骂个不停,喝醉酒,红着眼要找中国人打架。这事也许是中国自有外交或订商约以来唯一的胜利。

1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鸿渐用克莱登大学的假文凭欺骗父亲和丈人,一方面是因为他惯于自欺欺人,但主要是因为他的一片孝心。

B.借方鸿渐丈人周经理的信讽刺了当时社会中的虚荣心态,崇洋媚外,看重外国文凭,也为下文买假文凭作铺垫。

C.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第一个破折号表示加强重点,第二个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两个破折号连用,也是巧妙地表述了对方鸿渐自欺欺人行为的讽刺。

D.文章最后一句是在调侃近代中国外交上的软弱无能,使读者忍俊不禁又能发人深省,体现了的幽默机敏。

17.请结合文本,分析方鸿渐的人物形象。

18.有人评价,钱锺书先生是学贯中西的幽默大师,钱氏幽默是渊博机敏中带着一点“毒舌”的味道。请从文中举出两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对钱氏幽默的特点进行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围城(节选)

钱锺书

上课一个多星期,鸿渐跟同住一廊的几个同事渐渐熟了。历史系的陆子潇曾作敦交睦邻的拜访,所以一天下午鸿渐去回看他。陆子潇这人刻意修饰,头发又油又光,深恐为帽子埋没,与之不共戴天,深冬也光着顶。鼻子短而阔,仿佛原有笔直下来的趋势,给人迎鼻孔打了一拳,阻止前进,这鼻子后退不迭,向两旁横溢。因为没结婚,他对自己年龄的态度,不免落在时代的后面;最初他还肯说外国算法的十足岁数,年复一年,他偷偷买了一本翻译的《LifeBeginsatForty》[注],对人家干脆不说年龄,不讲生肖,只说:“小得很呢!还是小弟弟呢!”同时表现小弟弟该有的活泼和顽皮。他讲话时喜欢窃窃私语,仿佛句句是军国机密。当然军国机密他也知道的,他不是有亲戚在行政院、有朋友在外交部么?他亲戚曾经写给他一封信,这左角印“行政院”的大信封上大书着“陆子潇先生”,就仿佛行政院都要让他正位居中似的。他写给外交部那位朋友的信,信封虽然不大,而上面开的地址“外交部欧美司”六字,笔酣墨饱,字字端楷,文盲在黑夜里也该一目了然的。这一封来函、一封去信,轮流地在他桌上装点着。大前天早晨,听差收拾房间,不小心打翻墨水瓶,把行政院淹得昏天黑地,陆子潇挽救不及,跳脚痛骂。那位亲戚国而忘家,没来过第二次信;那位朋友外难顾内,一封信也没回过。从此,陆子潇只能写信到行政院去,书桌上两封信都是去信了。今日正是去信外交部的日子。子潇等待鸿渐看见了桌上的信封,忙把这信搁在抽屉里,说:“不相干。有一位朋友招我到外交部去,回他封信。”

鸿渐信以为真,不得不做出惜别慰留的神情道:“啊哟!怎么陆先生要高就了!校长肯放你走么?”

子潇连摇头道:“没有的事!做官没有意思,我回信去坚辞的。高校长待人很厚道,好几个电报把我催来,现在你们各位又来了,学校渐渐上轨道,我好意思拆他台么?”

鸿渐想起高松年和自己的谈话,叹气道:“校长对你先生,当然是另眼相看了。像我们这种——”

子潇说话低得有气无声,仿佛思想在呼吸:“是呀。校长就是有这个毛病,说了话不作准的。我知道了你的事很不平。”机密得好像四壁全挂着偷听的耳朵。

鸿渐没想到自己的事人家早已知道了,脸微红道:“我倒没有什么。不过高先生——我总算学个教训。”

“哪里的话!副教授当然委屈一点,可是你的待遇算是副教授里最高的了。”

“什么?副教授里还分等么?”鸿渐大有英国约翰生博士不屑把臭虫和跳虱分等的派头。

“分好几等呢。譬如你们同来、我们同系的顾尔谦就比你低两级。就像系主任罢,我们的系主任韩先生比赵先生高一级,赵先生又比外语系的刘东方高一级。这里面等次多得很,你先生初回国做事,所以搅不清了。”

鸿渐茅塞顿开,听说自己比顾尔谦高,气平了些,随口问道:“为什么你们的系主任薪水特别高呢?”

“因为他是博士,Ph·D。我没到过美国,所以没听见过他毕业的那个大学,据说很有名,在纽约,叫什么克莱登大学。”

鸿渐吓得直跳起来,宛如自己的隐私给人揭破,几乎失声叫道:“什么大学?”

“克莱登大学。你知道克莱登大学?”

“我知道!哼,我也是——”鸿渐恨不得把自己舌头咬住,已经漏泄三个字。

子潇听话中有因,像黄泥里的竹笋,尖端微露,便想盘问到底。鸿渐不肯说,他愈起疑心,只恨不能采取特务机关的有效刑罚来逼取口供。鸿渐回房,又气又笑。自从唐小姐把买文凭的事向他质问以后,他不肯再想起自己跟爱尔兰人那一番交涉,他牢记着要忘掉这事;每逢念头有扯到它的趋势,他赶快转移思路,然而身上已经一阵羞愧的微热。适才陆子潇的话倒仿佛一帖药,把心里的鬼胎打下一半。韩学愈撒他的谎,并非跟自己同谋,但有了他,似乎自己的欺骗减轻了罪名。当然新添上一种不快意,可是这种不快意是透风的,见得天日的,不比买文凭的事像谋杀迹灭的尸首,对自己都要遮掩得一丝不露。撒谎骗人该像韩学愈那样才行,要有勇气坚持到底。自己太不成了,撒了谎还要讲良心,真是大傻瓜。假如索性大胆老脸,至少高松年的欺负就可以避免。老实人吃的亏,骗子被揭破的耻辱,这两种相反的痛苦,自己居然一箭双雕地兼备了。鸿渐忽然想,近来连撒谎都不会了。因此恍然大悟,撒谎往往是高兴快乐的流露,也算是一种创造,好比小孩子游戏里的自骗自。一个人身心畅适,精力充溢,会不把顽强的事实放在眼里,觉得有本领跟现状开玩笑。真到忧患穷困的时候,人穷智短,谎话都讲不好的。

[注]《人生从四十岁才开始》是当时流行的一本美国书籍。

1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陆子潇刻意修饰,重视外表,他对待自己的年龄,说自己“小得很呢!还是小弟弟呢!”,同时还表现出小弟弟该有的活泼和顽皮,这些言行表明陆子潇浮夸虚荣、矫揉造作。

B.文章说陆子潇的那位亲戚国而忘家,没给他写过第二封信;他的那位朋友外难顾内,没给他回过一封信。但陆子潇还是很重视他们,旨在表明他的亲戚和朋友很不厚道,薄情寡义。

C.当陆子潇反问方鸿渐“你知道克莱登大学?”时,方鸿渐恨恨地说道“我知道!哼,我也是——”,从中可看出方鸿渐说漏了嘴,想赶紧收回自己的话;一个“哼”字,意味无穷,有不屑,也有气恼。

D.文章中一处写当方鸿渐得知别人知道他的事情后,脸微红;另一处写每当他想起跟爱尔兰人交涉买文凭的事,身上就有一阵羞愧的微热,这说明方鸿渐内心深处还有知识分子的羞恶之心。

20.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介绍陆子潇外貌时,说他的鼻子像被人打了一拳一样,“鼻子后退不迭,向两旁横溢”,运用夸张、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他鼻子短而阔的特点。

B.文章语言富有表现力,既运用比喻,新颖奇特,让人耳目一新;又运用“敦交睦邻”等词语,让文章富有古典文学气息;还有“跳脚痛骂”“吓得直跳起来”等动作的形象描绘。

C.文中的三处破折号,“像我们这种——”“不过高先生—我总算学个教训”“哼,我也是——”,第一处标示声音延长,第二处标示话题转换,第三处标示话题中断。

D.文章最后一段,运用“有限视角”进行叙述,写出了方鸿渐心理的挣扎、变化,从中也反映出了当时社会上的不正之风。

21.《文艺复兴》第2卷评论钱锺书说:“钱锺书先生,以博学的智慧闻名,他目光深远,犀利地观察并且解剖人生……像有刺的花,美丽,芬芳,发散出无限色香,然而有刺,用毫不容情的讽刺,引起我们一种难以排遣的惆怅……”请结合文章,从修辞、成语角度,各选一例,鉴赏钱锺书的幽默讽刺艺术。

22.章回体小说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用对偶句做回目,来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如《红楼梦》第四回的回目是“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水浒传》第十回的回目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请你给这篇选文写一个回目,并从人物、情节两个角度进行解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偏见

钱锺书

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它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而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日娱乐。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平、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由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头前的姿态。人生在世,言动专求合理,大可不必。当然,所谓正道公理压根儿也是偏见。依照生理学常识,人心位置,并不正中,有点偏侧,并且时髦得很,偏倾于左。古人称偏僻之道为“左道”,颇有科学根据。只要人生边上的随笔、热恋时的情书等等,那才是老老实实、痛痛快快的一偏之见。世界太广漠了,我们圆睁两眼,平视正视,视野还是偏狭得可怜。狗注视着肉骨头时,何尝顾到旁边还有狗呢?至于通常所谓偏见,只好比打靶的瞄准,用一只眼来看。但是,也有人以为这倒是瞄中事物红心的看法。譬如说,柏拉图为人类下定义云:“人者,无羽毛之两足动物也。”可谓客观极了!但是偏有人拿着一只拔了毛的鸡向柏拉图去质问。偏激二字,本来相连;我们别有所激,见解当然会另有所偏。假使我们说:“人类是不拘日夜,不问寒暑,发出声音的动物。”那又何妨?

禽啭于春,蛩啼于秋,蚊作雷于夏,夜则虫醒而鸟睡,风雨并不天天有,无来人犬不吠,不下蛋鸡不报。惟有人用语言,用动作,用机械,随时随地做出声音。语言当然不就是声音;但是在不中听,不愿听,或着隔着墙壁和距离听不真的语言里,文字都丧失了圭角和轮廓,变成一团忽涨忽缩的喧闹,跟鸡鸣犬吠同样缺乏意义,这就是所谓“人籁”!断送了睡眠,震断了思想,培养了神经衰弱。

这个世界毕竟是人类主宰管领的。人的声音胜过一切。唐子西《醉眠》诗的名句“山静似太古”,大概指着人类尚未出现的上古时代,否则山上住和尚,山下来游客,半山开饭店茶馆,决不容许那座山清静。人籁是寂静的致命伤,天籁是能和寂静溶为一片的。风声涛声之于寂静,正如风之于空气,涛之于海水,是一是二。每日东方乍白,我们梦已回而困未醒,会听到无数禽声,向早晨打招呼。那时夜未全消,寂静还逗留着,来庇荫未找清的睡梦。数不清的麻雀的鸣噪,琐碎得像要啄破了这个寂静;乌鹊的声音清利,像把剪刀,老鹳鸟的声音滞涩而有刺,像把锯子,都一声两声地向寂静来试锋口。但是寂静似乎太厚实了,又似乎太流动了,太富于弹性了,给禽鸟啼破的浮面,立刻就填满。雄鸡引吭悠扬的报晓,也并未在寂静上划下一道声迹。慢慢地,我们忘了鸟啭是在破坏寂静;似乎寂静已将鸟语吸收消化,变成一种有声音的寂静。此时只要有邻家小儿的啼哭,楼上睡人的咳嗽,或墙外早行者的脚步声,寂静就像宿雾见了朝阳,破裂分散得干净。人籁已起,人事复始,你休想更有安顿。所以我们常把“鸦鸣雀噪”来比人声喧哗,还是对人类存三分回护的曲笔。

寂静并非声响全无。声响全无是死,不是静;所以但丁说,在地狱里,连太阳都是静悄悄的。寂静可以说是听觉方面的透明状态,正好像空明可以说是视觉方面的静穆。寂静能使人听见平常所听不到的声息,使道德家听见了良心的微语,使诗人们听见了暮色移动的潜息或青草萌芽的幽响。你愈听得见喧闹,你愈听不清声音。唯其人类如此善闹,所以人类相聚而寂不作声,反欠自然。

人籁还有可怕的一点。车马虽喧,跟你在一条水平线上,只在你周围闹。唯有人会对准了你头脑,在你顶上闹——譬如说,你住楼下,有人住楼上。不讲别的,只是脚步声一项,已够教你感到像《红楼梦》里的赵姨娘,有人在踹你的头。每到忍无可忍,你会发两个宏愿。一愿住在楼下的自己变成《山海经》所谓“刑天之民”,头脑生在胸膛下面,不致首当其冲,受楼上皮鞋的践踏。二愿住在楼上的人变个模样,身体生到腰部而止,背生两翼,不用腿脚走路。你存心真好,你不愿意楼上人像孙膑那样受刖足的痛苦,虽然他何尝顾到你的头脑,顾到你是罗登巴煦所谓“给喧闹损伤了的灵魂”?

闹与热,静与冷,都有连带关系;所以在阴惨的地狱里,太阳也给人以寂寥之感。人声喧杂,冷屋会变成热锅,使人通身烦躁。叔本华《哲学小品》第二百七十八节中说,思想家应当耳聋,大有道理。因为耳朵不聋,必闻声音,声音热闹,头脑就很难保持冷静,思想不会公平,只能把偏见来代替。那时候,你忘掉了你自己也是会闹的动物,你也曾踹过楼下人的头,也曾嚷嚷以致隔壁的人不能思想和睡眠,你更顾不得旁人在说你偏见太深,你又添了一种偏见,又在人生边上注了一笔。

(有删改)

23.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提出对偏见持赞成的态度,并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证,他认为有一些说得冠冕堂皇的“真理”并不比坦诚的“偏见”更令人信服。

B.第3段将人籁和天籁进行对比,直接明快、淋漓尽致地表述了对天籁的喜爱,并借此表述了渴望亲近自然、远离尘世的理想。

C.虽然万籁有声,但在看来,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和寂静其实是完美统一的,它让我们更加能体会到环境的寂静,这与听到人声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

D.第3段的“人籁”指世俗的观点与言论,第5段“楼上的声音”可理解为带有强权政治色彩的言论,它们干扰人们的思想与判断,是着力批判的对象。

24.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第1段末尾提出自己对“人”的定义,采用归谬法,意在证明柏拉图对人类定义的荒谬性,并在结构上起到了总结全段、照应标题“一个偏见”的作用。

B.文章第2段采用排比铺陈的手法将天籁与人籁的特点罗列出来,语言褒贬分明,并在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指出“人籁”的危害,直言不讳地表述对人籁的厌恶之情。

C.学贯中西,文中引经据典,从但丁的《地狱曲》到叔本华的《哲学小品》。信手拈来地灵活处理典故,使之发挥了出人意料而又合情合理的效果。

D.作品多以杂文笔法,体现“顺手一击”的机智与力量,如用“人心偏左”的生理学常识讽刺人们常有的“左倾”思想本身就是一种典型的“偏见”。

25.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你愈听得见喧闹,你愈听不清声音。

(2)思想家应当耳聋。

26.有人评价说:“钱锺书的语言是带刺的玫瑰,是越咀嚼越有味道的橄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围城(节选)

钱锺书

方鸿渐到了欧洲,四年中倒换了三个大学,伦敦、巴黎、柏林;随便听几门功课,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尤其懒散。第四年春天,他看银行里只剩四百多镑,就计划夏天回国。方老先生也写信问他是否已得博士学位,何日东归。他回信大发议论,痛骂博士头衔的毫无实际。方老先生大不谓然,可是儿子大了,不敢再把父亲的尊严去威胁他;便信上说,自己深知道头衔无用,决不勉强儿子,但周经理出钱不少,终得对他有个交代。过几天,方鸿渐又收到丈人的信,说什么:“贤婿才高学富,名满五洲,本不须以博士为夸耀。然令尊大人乃前清孝廉公,贤婿似宜举洋进士,后来居上,愚亦与有荣焉。”方鸿渐受到两面夹攻,才知道留学文凭的重要。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自己没有文凭,好像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可是现在要弄个学位,无论自己去读或雇枪手代做论文,时间经济都不够。干脆骗家里人说是博士罢,只怕哄父亲和丈人不过;父亲是科举中人,要看“报条”,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据。他想不出办法,准备回家老着脸说没得到学位。

一天,他到柏林图书馆中国书编目室去看一位德国朋友,瞧见地板上一大堆民国初年上海出的期刊。信手翻着一张中英文对照的广告,是美国纽约什么“克莱登大学函授班”登的,说毕业给予相当于学士、硕士或博士之证书,章程函索即寄,通讯处纽约第几街几号。方鸿渐心里一动,想事隔二十多年,这学校不知是否存在,反正去封信问问,不费多少钱。那登广告的原是个骗子,人也早死了。他住的那间公寓现在租给一个爱尔兰人,具有爱尔兰人的不负责、爱尔兰人的急智、还有爱尔兰人的穷。他当时在信箱里拿到鸿渐来信,以为邮差寄错了,但地址明明是自己的,好奇拆开一看,莫名其妙,想了半天,快活得跳起来。忙向邻室小报记者借个打字机,打了一封回信,说先生既在欧洲大学读书,程度想必高深,无庸再经函授手续,只要寄一万字论文一篇附缴美金五百元,立即寄上哲学博士文凭。署名PatricMahoney,后面自赠了四五个博士头衔。方鸿渐看信纸是普通用的,上面并没刻学校名字,信的内容分明更是骗局,搁下不理。爱尔兰人等急了,又来封信,说如果价钱嫌贵,可以从长商议,本人素爱中国,办教育的人尤其不愿牟利。

方鸿渐盘算一下,想爱尔兰人无疑在捣鬼,自己买张假文凭回去哄人,岂非也成了骗子?可是——记着,方鸿渐进过哲学系的——撒谎欺骗有时并非不道德。柏拉图《理想国》里就说兵士对敌人,医生对病人,官吏对民众都应哄骗。圣如孔子,还假装生病,哄走了儒悲,孟子甚至对齐宣王也撒谎装病。父亲和丈人希望自己是个博士,做儿子女婿的人好意思教他们失望么?买张文凭去哄他们,好比前清时代花钱捐个官,光耀门楣,也是孝子贤婿应有的承欢养志。反正自己将来找事时,履历上决不开这个学位。索性把价钱杀得极低,假如爱尔兰人不肯,这事就算吹了,自己也免做骗子。便复信说:至多出一百美金,先寄三十,文凭到手,再寄余款;此间尚有中国同学三十余人,皆愿照此办法向贵校接洽。爱尔兰人起初不想答应,后来看方鸿渐语气坚决,又就近打听出来美国博士头衔确在中国时髦,渐渐相信欧洲真有三十多条中国糊涂虫,要向他买文凭。于是他抱薄利畅销的宗旨,跟鸿渐生意成交。他收到三十美金,印了四五十张空白文凭,填好一张,寄给鸿渐,附信催他缴款和通知其他学生来接洽。鸿渐回信道,经详细调查,美国并无这个学校,文凭等于废纸,姑念初犯,不予追究,希望悔过自新,汇上十美金聊充改行的本钱。爱尔兰人气得咒骂个不停,喝醉酒,红着眼要找中国人打架。这事也许是中国自有外交或订商约以来唯一的胜利。

2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借方鸿渐丈人周经理的信讽刺了当时社会中的虚荣心态,崇洋媚外,看重外国文凭,也为下文买假文凭作铺垫。

B.方鸿渐用克莱登大学的假文凭欺骗父亲和丈人,全是因为他的一片孝心。

C.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第一个破折号表示加强重点,第二个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两个破折号连用,也是巧妙地表述了对方鸿渐自欺欺人行为的讽刺。

D.文章最后一句是在调侃近代中国外交上的软弱无能,使读者忍俊不禁又能发人深省,体现了的幽默机敏。

28.请结合文本,分析方鸿渐的人物形象。

29.有人评价,钱锺书先生是学贯中西的幽默大师,钱氏幽默是渊博机敏中带着一点“毒舌”的味道。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对钱氏幽默的特点进行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相亲记

阴历新年来了。一天,周太太跟鸿渐说,张家把他八字要去了,请算命人排过,跟他们小姐的命“天作之合,大吉大利”。张先生请他去吃便晚饭,无妨认识那位小姐。鸿渐本不愿跟这种俗物往来,但转念一想,自己从出洋留学到现在,还不是用的市侩的钱?反正去一次无妨。这位张先生名叫吉民,但他喜欢人唤他Jimmy。他在美国人花旗银行里做了二十多年的事,手里着实有钱。只生一个女儿,不惜工本地栽培,教会学校里所能传授熏陶的洋本领、洋习气,美容院理发铺所能制造的洋时髦、洋姿态,无不应有尽有。这女儿刚十八岁,中学尚未毕业,可是张先生夫妇以为女孩子到二十岁就老了。夫妇俩磋商几次,觉得宝贝女儿嫁到人家去,总不放心,不如招一个女婿到自己家里来。那天张先生跟鸿渐同席,认为他颇合资格:家世头衔都不错。方家经这番战事,摆不起乡绅人家臭架子,这女婿可以服服贴贴地入赘到张府上。

方鸿渐下午办公完毕去张家,经过一家皮货铺子,看见獭绒西装外套,新年廉价,只卖四百元。鸿渐常想有这样一件外套,可是盘算一下,只好叹口气。到了张家,张先生热闹地欢迎道:“Hello!Doctor方,好久不见!”张先生跟外国人来往惯了,说话有个特征——喜欢中国话里夹无谓的英文字。他并无中文难达的新意,需要借英文来讲;所以他说话里嵌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妆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他仿美国人读音,维妙维肖,也许鼻音学得太过火了,不像美国人,而像伤风塞鼻子的中国人。

鸿渐和张小姐没有多少可谈,只好问她爱看什么电影。跟着两个客人来了,一个叫陈士屏,是欧美烟草公司的高等职员。一个叫丁讷生,也在什么英国轮船公司做事。张太太说,人数凑得起一桌麻将,何妨打八圈牌再吃晚饭。方鸿渐赌术极幼稚,身边带钱又不多,不愿参加,宁可陪张小姐闲谈。但经不起张太太再三怂恿,只好入局。没料到四圈之后,自己独赢一百余元,心中一动,想假如这手运继续不变,那獭绒大衣可有指望了。八圈打毕,方鸿渐赢了近三百块钱。同局的三位,一个子儿不付,一字不提,都站起来准备吃饭。鸿渐唤醒一句道:“我今天运气太好了!从来没赢过这许多钱。”

张太太如梦初醒道:“咱们真糊涂了!还没跟方先生清账呢。陈先生,丁先生,让我一个人来付他,咱们回头再算得了。”便打开钱袋把钞票点交给鸿渐。

饭后散坐抽烟喝咖啡,鸿渐瞧见沙发旁一个小书架,猜来都是张小姐的读物。一大堆《西风》、原文《读者文摘》之外,还有原文小字白文《莎士比亚全集》、《新旧约全书》、翻版的《居里夫人传》、《我国与我民》等不朽大著以及电影小说十几种。一本小蓝书,背上金字标题道:《怎样去获得丈夫而且守住他》。鸿渐忍不住抽出一翻,只见一节道:“对男人该温柔甜蜜,才能在他心的深处留下好印象。女孩子们,别忘了脸上常带光明的笑容。”看到这里,这笑容从书上移到鸿渐脸上了。抬头忽见张小姐注意自己,忙把书放好,收敛笑容。陈先生要张小姐弹钢琴,大家同声附和。张小姐弹完,鸿渐要补救这令她误解的笑容,抢先第一个称“好”,求她再弹一曲。他又坐一会,才告辞出门。洋车到半路,他想起那书名,不禁失笑。丈夫是女人的职业,没有丈夫就等于失业,所以该牢牢捧住这饭碗。哼!我偏不愿意女人读了那本书当我是饭碗。想到这里,鸿渐把天空月当作张小姐,向她挥手作别。

客人全散了,张太太道:“这姓方的不合式,气量太小,把钱看得太重,给我一试就露出本相。好像怕我们赖账不还的,可笑不可笑?”

张先生道:“什么博士!还算在英国留过学,我说的英文,他好多听不懂。我不爱欧洲留学生。”

张小姐不能饶恕方鸿渐看书时的微笑,干脆说:“这人讨厌!你看他吃相多坏!全不像在外国住过的。他喝汤的时候,把面包去蘸!他吃铁排鸡,不用刀叉,把手拈了鸡腿起来咬!我全看在眼睛里。吓!这算什么礼貌?

当时张家这婚事一场没结果,周太太颇为扫兴。可是方鸿渐记得《三国演义》里的名言:“妻子如衣服,”当然衣服也就等于妻子;他现在新添了皮外套,损失个把老婆才不放心上呢。

(选自钱锺书《围城》,有删改)

指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

30.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虽是选段但故事情节相对完整,采用全知视角,综合运用了语言、神态、心理描写等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B.张太太三人等打完麻将后并非不愿意出钱,而是为了试探方鸿渐,方鸿渐的小气贪财是导致相亲失败的原因之一。

C.张小姐一开始还对方鸿渐抱有好感,后来发现他受邀来访的目的并非相亲,于是在方鸿渐离开之后刻薄地议论他。

D.本文细致介绍了张小姐的书架,这一细节描写颇有意味,既表现出张小姐的家庭、文化背景,又暗示出人物特点。

31.从安排女儿相亲一事可以看出张先生怎样的性格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偏见

钱锺书

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它不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而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日娱乐。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平、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头前的姿态。人生在世,言动专求合理,大可不必。当然,所谓正道公理压根儿也是偏见。依照生理学常识,人心位置,并不正中,有点偏侧,并且时髦得很,偏倾于左。古人称偏僻之道为“左道”,颇有科学根据。只有人生边上的随笔、热恋时的情书等等,那才是老老实实、痛痛快快的一偏之见。世界太广漠了,我们圆睁两眼,平视正视,视野还是偏狭得可怜,狗注视着肉骨头时,何尝顾到旁边还有狗呢?至于通常所谓偏见,只好比打靶的瞄准,用一只眼来看。但是,也有人以为这倒是瞄中事物红心的看法。譬如说,柏拉图为人类下定义云:“人者,无羽毛之两足动物也。”可谓客观极了!但是偏有人拿着一只拔了毛的鸡向柏拉图去质问。偏激二字,本来相连;我们别有所激,见解当然会另有所偏。假使我们说:“人类是不拘日夜,不问寒暑,发出声音的动物。”那又何妨?

禽啭于春,蛩啼于秋,蚊作雷于夏,夜则虫醒而鸟睡,风雨并不天天有,无来人犬不吠,不下蛋鸡不报。唯有人用语言,用动作,用机械,随时随地做出声音。语言当然不就是声音,但是在不中听,不愿听,或者隔着墙壁和距离听不真的语言里,文字都丧失了主角和轮廓,变成一团忽涨忽缩的喧闹,跟鸡鸣犬吠同样缺乏意义。这就是所谓“人籁”!断送了睡眠,震断了思想,培养了神经衰弱。

这个世界毕竟是人类主宰管领的。人的声音胜过一切。唐子西的《醉眠》诗的名句“山静如太古”,大概指着人类尚未出现的上古时代,否则山上住和尚,山下来游客,半山开饭店茶馆,决不容许那座山清静。人籁是寂静的致命伤,天籁是能和寂静溶为一片的。风声涛声之于寂静,正如风之于空气,涛之于海水,是二是一。每日东方乍白,我们梦已回而困未醒,会听到无数禽声,向早晨打招呼。那时夜未全消,寂静还逗留着,来庇荫未找清的睡梦。数不清的麻雀的鸣噪,琐碎得像要啄破了这个寂静;鸟鹊的声音清利像把剪刀,老鹳鸟的声音滞涩而有刺像把锯子,都一声两声地向寂静来试锋口。但是寂静似乎太厚实了,又似乎太流动了,太富于弹性了,给禽鸟啼破的浮面,立刻就填满。雄鸡引吭悠扬的报晓,也并未在寂静上划下一道声迹。慢慢地,我们忘了鸟啭是在破坏寂静;似乎寂静已将鸟语吸收消化,变成一种有声音的寂静。此时只要有邻家小儿的啼哭,楼上睡人的咳嗽,或墙外早行者的脚步声,寂静就像宿雾见了朝阳,破裂分散得干净。人籁已起,人事复始,你休想更有安顿。所以我们常把“鸦鸣雀噪”来比人声喧哗,还是对人类存三分回护的曲笔。常将一群妇女的说笑声比于“莺啼燕语”,那简直是对于禽类的侮辱了。

寂静并非是声响全无。声响全无是死,不是静;所以但丁说,在地狱里,连太阳都是静悄悄的。寂静可以说是听觉方面的透明状态,正好像空明可以说是视觉方面的寂穆。寂穆能使人听见平常所听不到的声息,使道德家听见了良心的微语,使诗人们听见了暮色移动的潜息或青草萌芽的幽响。你愈听得见喧闹,你愈听不清声音。唯其人类如此善闹,所以人类相聚而寂不作声,反欠自然。

人籁还有可怕的一点。车马虽喧,跟你在一条水平线上,只在你周围闹。惟有人会对准了你头脑,在你顶上闹——譬如说,你住楼下,有人住楼上。不讲别的,只是脚步声一项,已够教你感到像《红楼梦》里的赵姨娘,有人在踹你的头。每到忍无可忍,你会发两个宏愿。一愿住在楼下的自己变成《山海经》所谓“刑天之民”,头脑生在胸膛下面,不致首当其冲,受楼上皮鞋的践踏。二愿住在楼上的人变像基督教的“安琪儿”或天使,身体生到腰部而止,背生两翼,不用腿脚走路。你存心真好,你不愿意楼上人像孙膑那样受刖足的痛苦,虽然他何尝顾到你的头脑,顾到你是罗登巴煦所谓“给喧闹损伤了的灵魂”?

闹与热,静与冷,都有连带关系;所以在阴惨的地狱里,太阳也给人以寂寥之感。人声喧杂,冷屋会变成热锅,使人通身烦躁。叔本华《哲学小品》第二百七十八节中说,思想家应当耳聋,大有道理。因为耳朵不聋,必闻声音,声音热闹,头脑就很难保持冷静,思想不会公平,只能把偏见来代替。那时候,你忘掉了你自己也是会闹的动物,你也曾踹过楼下人的头,也曾嚷嚷以致隔壁的人不能思想和睡眠,你更顾不得旁人在说你偏见太深,你又添了一种偏见,又在人生边上注了一笔。

(有删改)

32.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提出对偏见持赞成的态度,并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证,他认为有一些说得冠冕堂皇的“真理”并不比坦诚的“偏见”来得更令人信服。

B.第三段将人籁和天籁进行对比,直接明快、淋漓尽致地表述了对人籁的恶以及对天籁的喜,并借此表述了渴望亲近自然、远离尘世的理想。

C.虽然万籁有声,但在看来,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和寂静其实是完美统一的,它让我们更加能体会到环境的寂静,这与听到人声感觉是截然不同的。

D.第三段的“人籁”指世俗的观点与言论,第五段“楼上的声音”可理解为带有强权政治的言论,它们干扰人们的思想与判断,是着力批判的对象。

33.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第一段末尾提出自己对“人”的定义,采用归谬法,意在证明柏拉图对人类定义的荒谬性,并在结构上起到了总结全段、照应标题“一个偏见”的作用。

B.文章第二段采用排比铺陈的手法将天籁与人籁的特点罗列出来,语言褒贬分明,并在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指出“人籁”的危害,直言不讳地表述对人籁的厌恶之情。

C.学贯中西,文中引经据典,有但丁的《地狱曲》,有叔本华的《哲学小品》。熟悉、灵活、技巧性地处理典故,使之发挥出出人意料而又合情合理的效果。

D.作品多以杂文笔法,体现“顺手一击”的机智与力量,如利用“人心偏左”的生理学常识就顺带讽刺人们常有的“左倾”思想本身就是一种典型的“偏见”。

34.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1)你愈听得见喧闹,你愈听不清声音。

(2)思想家应当耳聋。

35.有人评价说:“钱锺书的语言是带刺的玫瑰,是越咀嚼越有味道的橄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解析:

1.C2.A3.这个“转了弯的、不甚朴素的人生观”指主权旁移,把享受掩饰为需要,把自己的野心装点成大众的意志和福利的人生态度。对这种虚伪的人生观极尽嘲讽。4.文章以“吃饭”为喻,指出“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借此嘲弄政治家的心口不一,以公谋私。接着分析吃饭与吃菜的区别,嘲讽了穷人与富人的阶级对立;不赞同吃菜的人生观,但还是赞美可口好吃的饭菜,表述了对和谐社会的构想。最后议论吃饭的社交功能,揭示了请吃饭的人际关系的实质,讽刺了“减少仇敌的毁谤”而“请吃饭”的社会交往的负面现象。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鄙夷不屑”错误,原文只说“德国古诗人白洛柯斯做赞美诗,把上帝比作‘一个伟大的厨师傅’,做饭给全人类吃,还不免带些宗教的稚气。弄饭给我们吃的人,决不是我们真正的主人翁。只有为他弄了饭来给他吃的人,才支配着我们的行动”,认为白洛柯斯的比喻带些宗教的稚气,并没有对他的观点“鄙夷不屑”。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文章直截了当地嘲讽世情时弊”错误,本文作为议论性散文,文章在嘲讽世情时弊时,避免用直截了当的讽刺,而是用调侃的口吻,用一些看似矛盾或荒唐的警句来揭示常人忽视、误会或掩盖的细节。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原文第一段说“这种主权旁移,包含着一个转了弯的、不甚朴素的人生观。……不过,我们仍然把享受掩饰为需要,……把自己的野心装点成民众的意志和福利。真想不到,在区区消化排泄的生理过程里还需要那么多的政治作用”,这个“转了弯的、不甚朴素的人生观”指主权旁移,把享受掩饰为需要,把自己的野心装点成大众的意志和福利的人生态度。通过阅读本段文字可知,对这种虚伪的人生观充满了极尽嘲讽之意。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文章开篇说“吃饭有时很像结婚,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最巧妙的政治家知道怎样来敷衍民众,把自己的野心装点成民众的意志和福利。真想不到,在区区消化排泄的生理过程里还需要那么多的政治作用”,文章开头以“吃饭”为喻,指出“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借此嘲弄政治家的心口不一,以公谋私。

文章中间两段写“……第一种人生观可以说是吃饭的;第二种不妨唤作吃菜的……第一种人工作、生产、创造,来换饭吃。第二种人利用第一种人活动的结果,来健脾开胃,帮助吃饭而增进食量……如此看来,吃菜的人生观似乎欠妥”“不过,可口好吃的菜还是值得赞美的……在他眼里,整个人世间好比是做菜的厨房……”,文章中间两段接着分析吃饭与吃菜的区别,嘲讽了穷人与富人的阶级对立;不赞同吃菜的人生观,但还是赞美可口好吃的饭菜,表述了对和谐社会的构想。

文章最后一段写“吃饭还有许多社交的功用,譬如联络感情、谈生意经等等,……所以做人应当多多请客吃饭,并且吃好饭,以增进朋友的感情,减少仇敌的毁谤。这一番议论,我诚恳地介绍给一切不愿彼此成为冤家的朋友,以及愿意彼此变为朋友的冤家……”,文章最后一段议论吃饭的社交功能,揭示了请吃饭的人际关系的实质,讽刺了“减少仇敌的毁谤”而“请吃饭”的社会交往的负面现象。

5.B6.D7.①首先是痛快。他设想回绝高松年的聘书,发泄一年来愤怒的爽快。②接着是气愤。他没想到高松年唯独不送聘约给他,气得他头脑发烧,身体发冷。③后来是隐忍。发现高松年不动神色,自己怕落笑话,维护面子而隐忍不发。④最后是气愤又得意。发现高松年躲着自己,气愤里又有点得意。8.举例:用西洋驴夫用胡萝卜赶驴子来比高松年用教授一职来驾驭方鸿渐,把方鸿渐比作驴子,把教授职位比作引诱驴子工作的胡萝卜。方鸿渐与驴子,一个是身为副教授的知识分子,一个是没有思想的牲畜;教授职位与胡萝卜,一个是知识分子的职位,一个是牲口的食物。这两组事物实在是大为不同,分得甚开,可是在“看得见却又得不到”这一点上,却又奇妙地相合,即“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十分新奇有趣而且深刻睿智。效果:此处比喻语出意外,取譬新奇。有力讽刺了高松年之流的伪善阴险,表现了方鸿渐等人任人摆布而又无可奈何的悲哀处境,令人警醒。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可见他们看重孙柔嘉”错,不是看重惋惜孙柔嘉,而是看不起方鸿渐。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及其作用的能力。

D.“还能体谅方鸿渐”错,结合“他们仿佛全知道自己解聘,但因为这事并未公开,他们的同情也只好加上封套包裹,遮遮掩掩地奉送”“怎么?走得那么匆促!饯行都来不及。糟糕!偏偏这几天又碰到大考,忙得没有工夫……”等可知没有体谅。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人物心理的能力。

“他只准备聘约送来的时候,原物退还,附一封信,痛痛快快批评校政一下,算是临别赠言,借此发泄这一年来的气愤”,他设想回绝高松年的聘书,发泄一年来愤怒的爽快,可见首先是痛快。

“鸿渐知道孙小姐收到聘约,忙仔细打听其他同事,才发现下学年聘约已经普遍发出,连韩学愈的洋太太都在敬聘之列,只有自己像伊索寓言里那只没尾巴的狐狸。这气得他头脑发烧,身体发冷”,他没想到高松年唯独不送聘约给他,气得他头脑发烧,身体发冷,可见接着是气愤。

“鸿渐几次想质问他,一转念又忍住了。在吵架的时候,先开口的未必占上风,后闭口才算胜利。高松年神色不动,准是成算在胸,自己冒失寻衅,万一下不来台,反给他笑,闹了出去,人家总说姓方的饭碗打破,恼羞成怒。还他一个满不在乎,表示饭碗并不关心,这倒是挽回面子的妙法”,发现高松年不动神色,自己怕落笑话,维护面子而隐忍不发,可见后来是隐忍。

“可是高松年一向勤敏,鸿渐猜想他怕自己、躲避自己,气愤里又有点得意”,发现高松年躲着自己,气愤里又有点得意,可见最后是气愤又得意。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语言的能力。

首先从文中找出一个比喻句,分析其“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再结合语境分析效果“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开,则合得愈出意外,比喻就愈新奇,效果愈高”。

比如“西洋赶驴子的人,每逢驴子不肯走,鞭子没有用,就把一串胡萝卜挂在驴子眼睛之前、唇吻之上。这笨驴子以为走前一步,萝卜就能到嘴,于是一步再一步继续向前,嘴愈要咬,脚愈会赶,不知不觉中又走了一站。那时候它是否吃得到这串萝卜,得看驴夫是否高兴。一切机关里,上司驾驭下属,全用这种技巧;譬如高松年就允许鸿渐到下学年升他为教授”,这段话就用了一个比喻句,用西洋驴夫用胡萝卜赶驴子来比高松年用教授一职来驾驭方鸿渐。具体分析,把方鸿渐比作驴子,把教授职位比作引诱驴子工作的胡萝卜。

先看本体和喻体“不同之处”“分得开”之处。本体方鸿渐是一个人,而且是个副教授,知识分子,喻体是驴子,是一个牲畜,没有思想;本体副教授职位,是知识分子的职位,喻体胡萝卜,只是牲口的食物。这两者大为不同,分得甚开。

再看“相同之处”,胡萝卜是引诱驴子向前走的动力,“这笨驴子以为走前一步,萝卜就能到嘴,于是一步再一步继续向前,嘴愈要咬,脚愈会赶,不知不觉中又走了一站”,胡萝卜看得见,可未必吃得到,“它是否吃得到这串萝卜,得看驴夫是否高兴”。而教授职位是引诱方鸿渐努力工作的动力,方鸿渐以为他好好工作就得得到教授的职位,于是努力工作,但结果却是别人都得到了聘书,自己却没有被聘,教授职位对于方鸿渐来说也是看得见但得不到。由此,二者在“看得见却又得不到”这一点上,却又奇妙地相合。

驴子和胡萝卜,教授职位和方鸿渐,看似“有不同之处”,但“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十分新奇有趣而且深刻睿智。

最后分析效果:用驴子比喻知识分子、副教授方鸿渐,颇有新奇之感,讽刺效果更佳。高松年之流用教授职位引诱方鸿渐们为他拼命“拉车”,达到目的之后却卸磨杀驴,将他们一脚踢开;而方鸿渐们白白耗费了气力,却被人耍得团团转,最后什么也得不到。这个比喻有力讽刺了高松年之流的伪善阴险,表现了方鸿渐等人任人摆布而又无可奈何的悲哀处境,令人警醒。

选取其他比喻句分析亦可。

9.A10.D11.①专横、专制,以个人的喜好来决定人物的去留。

②敷衍塞责,不正面沟通和解决问题。

③虚情假意,圆滑世故。12.①人物塑造上,凸显了孙柔嘉办事的审慎和果决,并与鸿渐的冲动想法形成对比。

②情节上,高松年的信被团作球形,扔在田岸旁的水潭里,暂时斩断了鸿渐回信骂高松年的想法,宣告鸿渐等待续聘的幻想落空。

③主题上,对高松年虚情假意的客套话,孙柔嘉是不屑地、鄙夷地。她的做法表明对当时这种官僚、虚假的世俗风气和卑劣的人性非常反感。

9.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表明方鸿渐在这里不受人欢迎”的说法于文无据。选文没有文字表明方鸿渐不受人欢迎,同事们之所以疏远他,不替他饯行,主要原因是“既然校长不高兴他,大家也懒跟他联络”,这与他自身的人缘好坏无关。

故选A。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之心理描写的能力。

D.“所以看完信后很生气”错,曲解文意。根据“鸿渐没看完,就气得要下轿子跳骂”“高松年的信,你看!谁稀罕他送礼……”可知,方鸿渐是因高松年的虚情假意而生气,且信没看完就暴跳如雷了。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次要人物形象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选文中的高松年是三闾大学的校长,但在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