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题:咏史怀古类(解析)_第1页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题:咏史怀古类(解析)_第2页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题:咏史怀古类(解析)_第3页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题:咏史怀古类(解析)_第4页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题:咏史怀古类(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题:咏史怀古类(解析)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双声子

柳永

晚天萧索,断蓬踪迹,乘兴兰棹①东游。三吴风景,姑苏台榭,牢落②暮霭初收。夫差旧国③,香径没、徒有荒丘。繁华处,悄无睹,惟闻麋鹿呦呦。

想当年、空运筹决战,图王取霸④无休。江山如画,云涛烟浪,翻输范蠡⑤扁舟。验前经旧史,嗟漫哉、当日风流。斜阳暮草茫茫,尽成万古遗愁。

①兰棹:木兰木所做的船。②牢落:即寥落,稀疏零落貌。③夫差旧国:指吴王夫差的国都苏州。④图王取霸:指吴越为建立雄图霸业而纷争图谋。⑤范蠡:春秋末政治家,曾协助越王勾践复国灭吴,功成后乘扁舟泛游于太湖中,避免了杀身之祸。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从不同角度展开了历史与现实、繁华与荒凉之间错综的对比,极具艺术感染力。

B.三吴风景、姑苏亭台都笼罩在沉沉暮色之中,气氛黯淡。但鹿群自由自在呼朋唤友的画面,让人仍感繁华。

C.下片由“想当年”引出历史,将“空”字冠于“运筹决战”之前,如一把利刃穿透时空,深化了词作主题。

D.结句写斜日里衰草连天,历史的长河中涌动着不尽的千古遗愁。写景与抒情相结合,余韵不尽。

2.这首词一反柳永很多词作细腻委婉的风格,偏向于豪放。请结合词作内容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①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①辛弃疾在公元1203年六月末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第二年,被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京口),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北固亭在镇江东北固山上。

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词人登上北固楼远望,为其壮丽景象发出赞叹,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B.叠词“悠悠”意为连绵不尽的样子,词中兼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

C.“战未休”一词从侧面烘托出孙权年少有为、不畏强敌的形象,引出下一问句。

D.本词围绕登北固亭这一内容,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大处落墨,视野开阔。

4.本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下片都有一个问句,请分析其在表述效果上的不同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金陵怀古①

王珪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②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故国凄凉谁与问③,人心无复更风流。

①此诗作时正是宋朝立国不久,当时国穷民贫。王珪时任北宋左相。②萧萧:风声。③与问:过问。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怀古诗和苏轼的《赤壁怀古》相同,都是按照“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的顺序来结构全诗的。

B.首句破题,兼点时、地。“满目秋”中的“秋”,既点出秋光萧瑟,令人感伤;又暗指金陵旧都风流不再,冷落凄凉。

C.别渚孤岛,数帆归舟,晚风落叶,寒云压楼,集中反映了秋光的萧瑟,格调寥落沉郁,与昂奋进取的盛唐气象迥然有别。

D.此诗尾联直抒胸臆、抒发悲愁。与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尾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抒情方式不同。

6.诗人是如何描绘眼中寥落清冷的秋光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项羽

陆游

八尺将军千里骓,拔山扛鼎不妨奇。

范增力尽无施处,路到乌江君自知。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用“八尺”和“千里”分别来形容项羽和乌骓马的特点,突出了项羽的威猛形象。

B.第二句虽然语气平淡,是具体的叙事,但写出了项羽力大无敌的英雄形象。

C.第三句写出了范增已经没有能力再为项羽出谋划策,最终导致项羽乌江自刎。

D.诗歌运用对比手法,把项羽的英雄形象与他的乌江自刎形成对比,强化了诗人的情感。

8.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①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①戴复古(1167年—约1248年),字式之,南宋著名江湖诗派诗人。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骑”“千艘”两句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表现出周瑜火攻曹军时的排山倒海之势和吴蜀联军的高昂士气。

B.“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气势磅礴,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异曲同工,写出曹军崩溃之快、周瑜取胜之速。

C.词下片虚实结合,实写赤壁及附近的山川形胜,虚写朝代更迭,英雄兴亡,现实与想象结合,增强了词作的艺术张力。

D.词人感时伤世,面对“春风杨柳万千条”的美景,再也无心观赏,将满腔的伤感融入发问之中,直抒胸臆,言辞激烈。

10.本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绘的周瑜的形象有何不同?分别寄托了词人什么情感?结合词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①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②,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①这首词写于王安石罢相后退居金陵时期。②门外楼头,指隋军已经打到都城的朱雀门外了,陈后主还和宠妃在楼上寻欢作乐。词末的“后庭遗曲”指歌曲《玉树后庭花》,相传是陈后主所做,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登临金陵之所见,以“登临送目”统领下文,突出了金陵美景即使画笔也难以描绘。

B.“千里澄江似练”勾画出千里江面似白绢般柔软,“翠峰如簇”描绘了山峰似箭簇般峭拔。

C.下片“繁华竞逐”三句表现了六朝统治者因竞相追逐豪华的生活而相继亡国的历史悲剧。

D.“千古”两句意思是千百年来登临此处的人们只是空叹六朝的荣辱兴亡,并未思考历史教训。

12.下列对这首词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词都是上片写壮丽的自然美景,下片借古抒发的感叹。

B.两首词都多处使用典故,借这些典故讽喻当今统治者。

C.两首词风格豪放,直抒胸臆,境界开阔,但王词立意更新颖。

D.苏词借古主要感叹个人命运,王词借古抒发的情感较为复杂。

13.这首词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表述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具体词句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临江仙

范成大①

羽扇纶巾风袅袅,东厢月到蔷薇。新声谁唤出罗帏。龙须将笛绕,雁字入筝飞。

陶写②中年须个里③,留连月扇云衣。周郎去后赏音稀④。为君持酒听,那肯带春归。

①淳熙时,官至参知政事,因与孝宗意见相左,两个月即去职。此词是借小乔的身份追怀周瑜。②陶写:怡悦情性,消愁解闷。③个里:心里。④《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前两句先写周瑜形象,突出其潇洒从容;又通过风、月、蔷薇等意象烘托出幽静、美好的意境。

B.上片后三句写周瑜和小乔在月夜下吹笛弹筝的情境,笛声和筝曲流露出缠绵悠长、相依相伴的情思。

C.下片前两句写人到中年,内心淡泊,已摆脱尘俗的牵绊,在月光云气的隐逸环境中自由自在地生活。

D.下片写周瑜死后仍愿意为之饮酒听曲,还希望美好的春景长留于此,实则抒写词人知音难觅的感怀。

15.这首词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了小乔和周瑜,有何不同?请结合两首词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怀古

苏辙

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

千艘已共长江险,百胜安知赤壁焚?

觜距①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

古来伐国须观衅②,意突成功所未闻。

①觜距(zījù):禽鸟的嘴和爪甲。比喻决胜的武力、武器或力量。②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所写之事与《赤壁赋》“破荆州,下江陵”所依据的历史事实基本相同。

B.一二联以描写为主,三四联以议论为主,具体分析了曹操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

C.第三句紧承上句士气如云的场景,写千艘战船横布长江,突显曹军雄壮气势。

D.“安知赤壁焚”强调了曹军在赤壁的意外惨败,并与结句“未闻”形成呼应。

17.请简要分析本诗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不同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梦玉人引

范成大①

共登临处,飘风袂、倚空碧。雨卷云飞,长有桂娥②看客。箫鼓生春,遍锦城如画,雪山无色。一梦才成,恍天涯南北。

舞余歌罢,料宣华③、回首尽陈迹。万里秦吴,有情应问消息。我欲归耕,如何重来得。故人若望江南,且折梅花相忆。

①范成大,南宋名臣、诗人,曾任成都路制置使,作此词时词人任建康知府,本词是写给蜀地友人之作。②桂娥,指嫦娥。③宣华,宜华夫人陈氏,南北朝时南朝陈宜帝女、陈后主之妹。隋开皇九年,隋灭陈,陈氏与其他陈皇室成员作为俘虏从建康西人大兴(今西安),后被选为南文帝嫔妾。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曾与故友一起登高赏景、凭栏远望,蕴含着对以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

B.词人看到人们吹箫打鼓迎接春天,成都美丽如画,相比之下,雪山都为之失色。

C.上阕后两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也写出了梦境里的美好和现实中与友人的分离。

D.据“宜华”可推测,“舞余歌罢”的“歌”即为传说陈后主所作的《玉树后庭花》。

19.本词与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均引隋灭陈之典故,其用意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东归晚次潼关怀古①

岑参

暮春别乡树,晚景低津楼。伯夷②在首阳,欲往无轻舟。

遂登关城望,下见洪河流。自从巨灵③开,流尽千万秋。

行行潘生④赋,赫赫曹公⑤谋。川上多往事,凄凉满空洲。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二十岁献书阙下,对策落第之后。②伯夷:商末士君子。③巨灵:指河神,此处指黄河。④潘生:指西晋文人潘岳。他曾西来长安,作《西征赋》。⑤曹公:即曹操,曾西征韩遂、马超,过关斩将,立下赫赫战功。

2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题目“怀古”可知该诗与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题材相同,都属咏史怀古诗歌。

B.前两句中“暮春”“晚景”点明了诗歌所写的具体时间,而津楼也因在暮霭中显得低矮。

C.诗歌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诗人在暮春时所见潼关景色为实,对历史上人物故事的联想为虚。

D.“川上多往事”即是对上文中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的总结,也指诗人自己的人生遭遇。

21.这首诗歌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筹笔驿①

罗隐②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③,两朝冠剑恨谯周④。

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①筹笔驿:在今四川省广元市北,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出师伐魏,曾驻此地筹划军事,书写公文,因而得名。②罗隐:唐代诗人,应进士试,屡试不中,史称“十上不第”。③孺子:蜀国后主刘禅。④谯周:蜀国大臣,力主投降魏国,蜀亡后受到魏国封赏。

2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对诸葛亮生平做了高度总括:诸葛亮因刘备三顾茅庐抛弃在南阳的隐居生活,为主公分忧,南征北伐运筹帷幄,辅佐刘备建功立业。

B.颈联写蜀汉的“千里山河”竟被刘禅降魏轻易断送,两朝君主怨恨劝降的谯周,刘禅、谯周之辈与诸葛亮形成鲜明对比。

C.尾联以景结情,写如今只剩山岩旁的江水不停地绕着筹笔驿奔流,将岩下流水拟人化,使得原本无情的流水变得多情。

D.本诗游览古迹,追思古人,抒发感慨,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自然流畅,不着痕迹。

23.本诗与《蜀相》都是凭吊诸葛亮的怀古之作,但诗人寄寓的情感不尽相同,请结合两首诗简要分析其异同点。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小题。

咏史

龚自珍

金粉①东南十五州②,万重恩怨属③名流。

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④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⑤。

田横⑥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

①金粉:这里指景象繁华。②十五州:泛指长江下游地区。③属(zhǔ):结交。④“牢盆”两句:权贵、幕僚把持着大权,内宫佞臣窃据了朝廷要津。“团扇才人”是对轻薄文人的贬称。⑤为稻粱谋:为生活打算。⑥田横:秦末群雄之一,陈胜吴广起义后,田横与田儋、田荣反秦自立,兄弟三人先后占据齐地为王。刘邦统一天下后假意派人招抚,田横不肯归顺而自杀。

2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时的江南名士或依附权门窃据要职,或明哲保身埋头著书,诗中写出了他们的庸俗苟安之状。

B.本诗题为《咏史》实则讽时,借古讽今含意深邃,无情地鞭挞了当时现实社会的腐朽没落。

C.颔联具体揭示了“名流”们祸国殃民的罪恶和老百姓遭受欺压的苦难,表述了诗人的愤懑之情。

D.文字狱是清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的一种冤狱,诗人对清统治者利用文字狱镇压士人的行为愤恨不满。

25.本诗尾联与“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所表述的情感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注]

崔曙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望仙台:据说汉河上公授汉文帝《老子章句》四篇而去,后来文帝筑台以望河上公,台即望仙台,在今河南陕县函谷关附近。刘明府容:名容,生平不详。明府,唐代对县令的尊称。

2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言事。登台凭高望远,看到朝日初出、阳光四照的样子,心情顿觉开朗。

B.前面写登台所见,结尾表述酬赠之意,将一首应酬诗写得有声有色、不落俗套。

C.这首诗写景气势雄浑,酣畅淋漓,转承流畅自然,抒情袒露直接,感染力强。

D.尾联言志。诗人认为既然功名利禄都是过眼云烟,那么也就不必再汲汲于仕途了。

27.本诗与《登高》都是登高抒怀之作,但诗人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紫荆关①

明·尹耕

汉家锁钥惟玄塞②,隘地旌旗见紫荆。

斥堠③直通沙碛外,戍楼高并朔云平。

峰峦百转真无路,草木千盘尽作兵。

谁识庙堂④柔远意,戟门⑤烟雨试春耕。

①紫荆关:在今河北易县紫荆岭上,明代时与居庸、倒马全称“内三关”。②玄塞:长城之别称。③斥堠:侦察之意,诗中指侦察兵。④庙堂:指朝廷。⑤戟门:原指权贵的官邸,诗中代指军营。

2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的汉家,未必是指明廷,只是泛言汉族政权,这与唐代高适的《燕歌行》中“汉家烟尘在东北”的含义是不同的。

B.首联“惟”“见”两字用得巧妙。“惟”字突出长城的重要性,“见”字形象点明了当时紫荆关旌旗林立的情景。

C.颈联真实描绘了紫荆关的战争气象,战争氛围浓厚,层峦叠嶂,草木皆兵,在峰回路转之际,到处都埋伏着杀机。

D.前三联历数紫荆关的军事地位,备战行动,战争气氛,写得章法自然,层次历落,已尽得紫荆关之题旨。

29.有人评价从“斥堠直通沙碛外”到“戟门烟雨试春耕”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请结合相关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乌江项王庙

严遂成

云旗庙貌拜行人,功罪千秋问鬼神。

剑舞鸿门能赦汉,船沉巨鹿①竟亡秦。

范增一去无谋主,韩信②原来是逐臣。

江上楚歌最哀怨,招魂③不独为灵均④。

[注]①巨鹿:项羽曾率各路义军在巨鹿大破秦军。②韩信:先投奔项羽,未得重用,转而投奔刘邦。③招魂:《楚辞》中有《招魂》诗,据传是宋玉为屈原而作。④灵均:指屈原。

3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看见项王庙得到后人拜祭,以此引出对项羽功过是非的叩问。

B.颔联借用“赦汉”和“亡秦”,突出了项羽的一些作为对时势的巨大影响。

C.颈联以范增和韩信为例证,对项羽在楚汉之争中的得与失作了全面评价。

D.尾联说江上的楚歌切合了招魂的情绪,从中也可见出对项羽的态度。

31.同样是凭吊项羽,本首诗与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所抒发的情感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此诗作于宋室南渡之后。宋汴京沦陷后,康王赵构带着臣僚南逃,偏安于临安(今杭州)。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三闾祠①

查慎行

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

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

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

①此诗是诗人随军入黔,参与平定“三藩之乱”,途经湖南屈原祠时,凭吊屈原所作。

32.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伫立平旷辽阔的楚国旧地,遥看江流蜿蜒,远山逶迤,然后将目光收回,看到三闾祠萧条冷落,背城而立,荒芜寂寥。

B.颔联写屈原作为一个忠贞爱国之士,竟被庸人嫉妒,表面上是对屈原的劝慰之辞,实则蕴涵了更为深广的悲愤及对诗人无限的同情。

C.颈联先用反问语气,强烈地表现了屈原深挚的爱国情感,接着写出至今逢年过节,楚地的人们仍要怀着祟敬之情祭祀屈原,表述无尽哀思。

D.尾联运用拟人修辞,赋予湘兰沅芷以人的情感,表现楚地的风物人情对屈原的深切怀念,凸显屈原孤高伟岸的灵魂和故国之思。

33.请从情与景的角度,简要赏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①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②,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著此词时正漫游鄂州、黄州。②曹瞒:曹操。

3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阕开篇点题,一个“想”字领起对赤壁之战的描述,与标题中“怀”字相照应。

B.“今如许”三字用反问将思绪由历史转入现实,写出词人对功名事业的淡漠。

C.“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抒写了物是人非、忧国伤时的感慨。

D.“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词人向道旁杨柳发问,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35.本词与苏轼韵《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了赤壁之战,请分析其不同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浣纱庙

唐·鱼玄机①

吴越相谋计策多,浣纱神女已相和。

一双笑靥才回面,十万精兵尽倒戈。

范蠡功成身隐遁,伍胥谏死国消磨。

只今诸暨长江畔,空有青山号苎萝②。

①鱼玄机,晚唐著名女诗人。②苎萝:苎萝山,位于浙江诸暨的西施出生地。

3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到吴越争霸的历史背景,越国战败后献浣纱女西施给吴王。

B.颔联写西施回眸一笑使吴国军队全部放下武器,突出了西施的美貌。

C.颈联写范蠡功成身退,伍子胥进谏身死,一褒一贬形成强烈反差。

D.整首诗既流露出诗人对西施的同情,又表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伤。

37.鱼玄机的诗具有强烈的女性意识,请结合本诗分析这一特色。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①

赵翼

依然形胜扼荆襄,赤壁山前故垒长。

乌鹊南飞无魏地,大江东去有周郎。

千秋人物三分国,一片山河百战场。

今日经过已陈迹,月明渔父唱沧浪②。

①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赵翼因其不满官场黑暗,辞官归里,途径赤壁写下此诗。②沧浪:语出《孟子》“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后遂以“沧浪”指此歌。

38.下列诗词选集中,能收录本作品的一项是()

A.《古诗源》B.《历代怀古诗余》C.《明清律诗选》D.《千首清人绝句》

39.本诗多处化用前人诗句表情达意,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班婕妤

陆机

婕妤去辞宠,淹留终不见。寄情在玉阶,托意惟团扇。

春苔暗阶除,秋草芜高殿。黄昏履綦绝,愁来空雨面。

玉阶怨

谢朓

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

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注]两首诗均写宫怨,源自班婕妤的典故,班婕妤,西汉成帝的妃嫔,据载,她才貌双全,一度颇受成帝宠爱。后赵飞燕姐妹进宫,独擅帝宠,班婕妤自请退居长信官,服侍太后。因作赋与诗以自伤悼,成语“秋扇见捐”就出自她的《怨歌行》。

40.下列对于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诗起首二句概述了班婕妤始受宠爱,终被遗弃的不幸遭遇。

B.陆诗第三、四句描绘了班婕妤手持团扇、徘徊玉阶的形象,团扇象征着汉成帝与班婕妤之间美好的爱情。

C.谢诗首句中“殿”照应题名“玉阶”,交代宫中的特定环境。

D.“长夜缝罗衣”暗含着主人公希求获宠的幻想,也使人能想见她的寂寞愁闷。

41.后人评这两首诗时说陆诗“情浅语露”,谢诗“意致深婉”,请结合诗中的景物描写,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解析:

1.B2.①题材宏大。选取春秋时期吴越争霸的旧事,咏史怀古,抒发深沉的历史兴亡慨叹。

②意象大气。“三吴风景,姑苏台榭”“江山如画,云涛烟浪”,开合自如,大气磅礴。

③意境苍凉、深沉。“晚天萧索”“牢落暮霭初收”“斜阳暮草茫茫,尽成万古遗愁”等视野开阔,营造了苍凉的意境。

④情感率直慷慨,直抒胸臆。“想当年、空运筹决战,图王取霸无休”“翻输范蠡扁舟”慷慨陈词,直白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嗟漫哉、当日风流”“尽成万古遗愁”直接抒发兴衰之感。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但鹿群自由自在呼朋唤友的画面,让人仍感繁华”,“自由自在”“繁华”理解错误。上阕结句“繁华处,悄无睹,惟闻麋鹿呦呦”意思是,繁华的景象已经看不见,只听见麋鹿呦呦地叫嚷。表现的是昔日的繁华景象早已灰飞烟灭的荒凉景象。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风格的能力。

从“想当年、空运筹决战,图王取霸无休”可知,这是一首即兴而作的咏史诗,追忆春秋吴越争霸的旧事,抒发了深沉的历史兴亡慨叹。题材重大。

从“三吴风景,姑苏台榭”,三吴地区的风景历历在目,苏州一带的亭台楼榭稀疏零落;“夫差旧国”“香径”“荒丘”;“江山如画,云涛烟浪”,江山似图画那样美丽,天空云涛滚,江中水波茫茫……所写意象宏阔、大气。

从上阕看“晚天”“断蓬”“暮霭”“麋鹿呦呦”,傍晚的江边,断了的蓬草,夜雾,麋鹿呦呦地叫嚷……这些意象所呈现的意境开阔、深沉,格调苍凉。

“想当年、空运筹决战,图王取霸无休”,怀想当年,夫差徒然运筹帷幄,不停指挥战斗,为的是称霸逞强;“翻输范蠡扁舟”,还不如坐着小船远游的范蠡,慷慨陈词,直白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嗟漫哉、当日风流”“尽成万古遗愁”,情感浓烈激昂,直接抒发兴衰之感。表述了对现实遭遇的不满和怨叹,对历史的思考和探究。

3.A4.①“天下英雄谁敌手”是设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反问。

②“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意思是天下英雄谁堪做孙权的对手?唯有曹操和刘备可以和他鼎足成三。通过对三国时的英雄孙权的赞美,讥讽南宋朝廷无能而屈辱求和,抒发了词人仰慕英雄,主张收复中原的情怀。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意思是当年廉颇虽终不被重用,但尚有赵王想起,如今自己有心为国出力却没有机会。词人以廉颇自比,抒发了未能实现自己怀抱的感慨和报国无门的惆怅无奈之情。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词内容和鉴赏表述技巧的能力。

A.“为其壮丽景象发出赞叹”错误,词人登上北固亭以望神州,看到的却是北固楼的优美风光。然而,那时候却是山河破碎,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这对于爱国诗人来说,触景生情,心念家国,哪里有兴致去欣赏美景。

故选A。

4.本题词考查学生鉴赏修辞手法的能力。

(1)本词:下片的问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一问一答,是设问。

异乎寻常地第三次发问,以提醒人们注意:“天下英雄谁敌手?”自问又自答曰:“曹刘”,唯曹操与刘备耳!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英姿。

辛弃疾把曹操和刘备请来给孙权当配角,说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才堪与孙权争胜。曹、刘、孙三人,论智勇才略,孙权未必在曹刘之上。但却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在这里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既突出他的盖世武功,又是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下片的问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问中有答,是反问。

最后以廉颇自比,一是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是抒写忧虑。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

5.A6.①视听结合。晚风吹动落叶飘飞,发出“萧萧”之声,寒云惨淡,重压着旧城楼。两个角度相辅相成,表现出秋日金陵城的肃杀暗沉。②拟人手法。“惊”运用拟人手法,将人的情感赋予诗中的“红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风中红叶翻飞飘零的情状,烘托出凄凉萧瑟的氛围。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本诗不是按照“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的顺序写的。首联破题兼点明时间地点,并营造出孤寂凄凉的氛围,颔、颈两联描写眼观金陵秋景,勾画出秋光的萧条,尾联是全诗秋景图的点睛之笔,反映出诗人的忧思。可见诗歌没有“思古人——忆其事”,而是写眼前景。

故选A。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述技巧的能力。

①视听结合。“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意思是晚风萧萧吹起落叶飘飞,寒云惨淡重压着旧城楼。前句是听觉感受,“萧萧”摹写晚风吹动落叶的声音;后句是视觉感受,“惨惨”写出寒云给人的阴冷之感,“压”既形象地写出了寒云之重,也表现出诗人心情之沉重。总之,“萧萧”“惨惨”修饰“暮吹”与“寒云”,摹声绘色,写出了晚风凄景,寒云惨淡,也写出了的心绪。视听两个角度相辅相成,表现出秋日金陵城的肃杀暗沉。

②拟人手法。“惊红叶”的“惊”运用拟人手法,晚风中红色似被惊吓而四处乱飞。其实“惊”的不是红叶,而是诗人,诗人将人的情感赋予诗中的“红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风中红叶翻飞飘零的情状,烘托出凄凉萧瑟的氛围。

7.C8.①诗的前两句通过写项羽力大无敌的英雄形象表现了对项羽的敬仰、敬佩之情。

②后两句写范增再有才能也无处施展,最后项羽只有兵败乌江,表述了诗人的惋惜之情及对项羽不知任用贤人的批评。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述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第三句写出了范增已经没有能力再为项羽出谋划策”错误。第三句写出了范增虽然尽力为项羽出谋划策,但是项羽一意孤行,纵使范增再有才能也无处施展。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前两句“八尺将军千里骓,拔山扛鼎不妨奇”,“八尺”“千里”写项羽和他的马,“拔山扛鼎”写出了项羽力大无敌的英雄形象,在字里行间充满了对项羽的敬仰、敬佩。

后两句是感叹之句,“范增力尽无施处”,范增虽然尽力为项羽出谋划策,但是项羽一意孤行,纵使范增再有才能也无处施展。“路到乌江君自知”,到了乌江畔,此时悔之晚矣。表述了诗人对项羽不知任用贤人的批评,以及对英雄败落的惋惜之情。

9.D10.①苏词赞颂周瑜非凡的胆略,塑造了一个年轻有为、英姿勃发、气度儒雅、镇定自若的儒将形象,反衬自己早生华发、功业无成,表述了诗人对功业早就的周瑜的仰慕之情;

②戴词借周郎一战安天下的事迹,表述自己内心的向往以及对南宋朝廷偏安一方的深深失望之情。

9.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语言、形象、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D.“直抒胸臆”错,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借景抒情,以景结情,并结合拟人修辞手法,表述景存世迁的感慨;以无心赏柳表述对国势衰微的感伤,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故选D。

10.本题考查赏析诗中人物形象和情感的能力。

《满江红赤壁怀古》中的“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这些句子用墨浓厚,形象再现了当年的豪迈的英雄气势,显出一种雄伟的自然之气,突出战争的宏伟场面,将吴蜀联军的高昂士气展现的淋漓尽致,看出曹军崩溃之快、周瑜取胜之速,通过周郎破曹时建立的丰功伟绩,来反衬如今南宋朝廷的军事不振、国势衰颓,是为了怀古讽今;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小乔初嫁了”写其美满婚姻,以美人来衬英雄,显得英雄更加年轻有为;“雄姿英发”突出其英姿勃发的气质;“羽扇纶巾”是对他服饰装扮的描写,体现他儒雅的风度;“谈笑间”写他在大敌当前从容淡定,胸有成竹的神态;“樯橹灰飞烟灭”则突出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丰功伟绩。“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在对比昔年英雄周瑜年少成名,自己将老仍无所建树时,油然生出的人生短暂,光阴虚掷的慨叹。所以,赞颂周瑜非凡的胆略,塑造了一个年轻有为、英姿勃发、气度儒雅、镇定自若的儒将形象,塑造周瑜的形象,表述了诗人对功业早就的周瑜的仰慕之情,也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11.B12.B13.①悲叹六朝统治者奢侈荒淫导致灭亡的历史。

②批评人们忘记六朝亡国的教训。

③流露出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

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柔软”错误,“似练”比喻千里江面似白绢波光闪亮。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借这些典故讽喻当今统治者”错误,苏词并不是“讽喻当今统治者”,而是感慨自身命运。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念往昔”一句,由登临所见自然过渡到登临所想。“繁华竞逐”涵盖千古兴亡的故事,揭露了金陵繁华表面掩盖着纸醉金迷的生活。紧接着一声叹息,“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此语出自杜牧的《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诗句,化用其意,以典型化手法,再现当时隋兵已临城下,陈后主居然对国事置若罔闻,在危难之际还在和妃子们寻欢作乐的可悲。这是亡国悲剧艺术缩影,嘲讽中深含叹惋。“悲恨相续”,是指其后的统治阶级不以此为鉴,挥霍无度,沉溺酒色,江南各朝,覆亡相继:遗恨之余,嗟叹不已,悲叹六朝统治者奢侈荒淫导致灭亡的历史。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二句,是直接抒情,凭吊古迹,追述往事,批判千古以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只知慨叹朝代的兴亡,未能跳出荣辱的小圈子,站不到应有的高度,也就很难从六朝的相继覆灭中引出历史的教训。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二句,借“寒烟、衰草”寄惆怅心情。去的毕竟去了,六朝旧事随着流水一样消逝,如今除了眼前的一些衰飒的自然景象,更不能再见到什么。这“寒烟衰草凝绿”显然流露出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更可悲的是“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融化了杜牧的《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意。再结合解释②可知,《玉树后庭花》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此句抒发了诗人深沉的感慨:不是商女忘记了亡国之恨,是统治者的醉生梦死,才使亡国的靡靡之音充斥在金陵的市井之上。告诫北宋统治者如再不改弦易辙,采取富国强兵的措施,必然如六朝一样悲恨相续,流露出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

14.C15.(1)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借小乔初嫁来衬托三国名将周瑜年少有为,英姿勃发,在“火烧赤壁”中取得丰功伟绩的英雄形象。苏轼借周瑜的这一形象抒发自己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2)范成大的这首词借小乔的身份写周瑜死后少知音,内心怅惘失落,愁病缠身,来表述自己政治见解不被采纳而知音难觅的伤感与失落。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在月光云气的隐逸环境中自由自在地生活”说法有误。下片前两句中,“陶写”解释意为陶冶性情,排遣忧闷,可见诗人心中并非完全自由自在。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与评价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念奴娇赤壁怀古》写小乔与周瑜,主要是“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这一句,在这里是借小乔来展现英雄周瑜的形象,意在表现青年周瑜才能卓著、年少建功。再联系“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分析,写周瑜是反衬自己有志报国却早生华发、功业无成,怀古是为伤己。

本词中,根据解释“此词是借小乔的身份追怀周瑜”,以及诗句“周郎去后赏音稀”可知,是借小乔的身份写周瑜死后少知音的状态。在诗歌里,“陶写中年须个里”“为君持酒听,那肯带春归”展现了小乔内心怅惘失落,愁病缠身的状态。而结合解释中诗人自己的生平“淳熙时,官至参知政事,因与孝宗意见相左,两个月即去职”可知,是为了借此表述自己政治见解不被采纳而知音难觅的伤感与失落。

16.B17.内容不同:

①聚焦的历史人物不同。苏辙诗聚焦于曹操;苏轼词聚焦于周瑜。

②情感不同。苏辙诗从曹操的失败中得出结论,认为自古以来攻伐他国需要等待时机、准备充分,想要突然成功是不可能的。苏轼借追忆周瑜的功业来抒发自己年华老去、功业未成的感慨。

表述方式不同:苏辙诗以记叙、议论为主;苏轼词以描写、抒情为主。

风格不同:苏辙诗朴实无华,理性客观;苏轼词雄浑豪放。

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一二联以描写为主”错,一二联是“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千艘已共长江险,百胜安知赤壁焚?”,写曹操攻下荆州得到诸多水军,于是带领千艘战船到达赤壁准备与孙刘联军大战,结果没想到一把大火烧了战船。这是记叙了曹操赤壁之战的情景,因此一二联以记叙为主。

故选B。

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表述方式、风格特点的能力。

内容不同:

苏辙此诗写的是曹操赤壁之战惨败的事,而苏轼的《赤壁怀古》则写的是少年英雄周瑜指挥孙刘联军打破曹操,可见二者聚焦的历史人物不同。

苏辙此诗后尾联是对曹操失败的评论,“古来伐国须观衅,意突成功所未闻”,意思是自古以来攻伐他国需要等待时机、准备充分,想要突然成功是不可能的。而苏轼“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周瑜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述了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可见二者表述的情感不同。

表述方式不同:

苏辙此诗前两句为记叙,写曹操新得水军,意气风发地带领千艘战船来攻,结果却落得火烧赤壁的下场;后两句是对曹操失败的评论,认为攻伐他国需要等待时机、准备充分,想要突然成功是不可能的。因此,苏辙是以记叙、议论为主。而苏轼上阕描写古战场的风光,雄奇险峻;下阕通过写少年英雄周瑜建功立业,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因此,苏轼是以描写、抒情为主。

风格不同:

苏辙从战争的起因开始分析,不掺杂感彩,保留了研究历史的严谨性。读完苏辙的《赤壁怀古》,相当于了解了赤壁大战的始末,犹如读了一篇小论文。风格朴实无华,理性客观。而苏轼的作品更加雄浑豪放,他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述了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表现了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

18.B19.①本词想象宣华夫人身在秦地而思念故国,寄寓了词人与友人分列吴、蜀的千里相思之情。

②王词借陈后主荒淫误国之事,劝谏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前人覆辙,要励精图治,富国强兵。

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述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词人看到人们吹箫打鼓迎接春天,成都美丽如画”错误。此时在建康,锦城是指成都,“箫鼓生春,遍锦城如画,雪山无色”三句是词人的梦境,并非“看到”。

故选B。

1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表现手法的能力。

本词想象宣华夫人身在秦地而思念故国,歌舞喧嚣散去,繁花落尽,再回首,都成为陈迹。繁华喧嚣散去,什么才能永恒?也许在诗人眼中是友情吧。你我相距万里,我身在锦城,而你们身处秦吴之地,我们之间的友情如此,应互相询问彼此的消息,寄寓了词人与友人分列吴、蜀的千里相思之情。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繁华竞逐”涵盖千古兴亡的故事,揭露了金陵繁华表面掩盖着纸醉金迷的生活。紧接着一声叹息,“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此语出自杜牧的《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诗句,化用其意,以典型化手法,再现当时隋兵已临城下,陈后主居然对国事置若罔闻,在危难之际还在和妃子们寻欢作乐的可悲。这是亡国悲剧艺术缩影,嘲讽中深含叹惋。“悲恨相续”,是指其后的统治阶级不以此为鉴,挥霍无度,沉溺酒色,江南各朝,覆亡相继:遗恨之余,嗟叹不已。借陈后主荒淫误国之事,劝谏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前人覆辙,要励精图治,富国强兵。

20.D21.①求仕不成的失意、落寞之情。诗人对策落第,“欲济无舟楫”,于暮春离开长安,内心充满落寞,漫漫归程缥缈在前方,使游子产生一种无所归依感。②对古人的仰慕之情。诗人来到潼关,不禁缅怀仰慕于此建功立名的古人。③对自己功名未立的惆怅。古人有丰功伟绩,为后人缅怀,而自己仕途无着,壮志难酬,不禁凄凉满怀。

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D.“也指诗人自己的人生遭遇”说法错误,“川上多往事”是对上文中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的总结,没有指诗人自己的人生遭遇。

故选D。

2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

结合解释①“此诗作于诗人二十岁献书阙下,对策落第之后”,前四句“暮春别乡树,晚景低津楼,伯夷在首阳,欲往无轻舟”,写诗人于暮春离开长安,东归途中的所见所感。西去的夕阳徘徊在津楼上久久不下,漫漫归程缥缈在前方,使游子产生一种无所归依感,商末“不食周粟,饿死首阳”的伯夷、叔齐二君子忽然浮现在眼前,多想一睹他们的高风亮节、铮铮铁骨,可在对岸的首阳山无轻舟可济,只能望洋兴叹,空发幽情。与其说是对“首阳山”欲往无轻舟,不如说诗人对自己理想和壮志欲往无轻舟。此四句表述了诗人求仕不成的失意、落寞之情。

“行行潘生赋,赫赫曹公谋”写诗人来到潼关,目睹奔流不息的黄河水发思古之幽情,仰慕千古流传的潘岳之赋,缅怀赫赫战功的曹公——潘岳在此作下行行名赋,赫赫曹公于此显奇谋。

诗人献书阙下,对策落第,心绪不佳。东归途中,登高远望,睹奔流万年的黄河水,思古人征战杀伐的累累战绩,叹自己茫然无着的仕途,壮志难酬,不禁凄凉满怀,表述了对古人的仰慕和对自己功名未立的惆怅之情。

22.B23.相同点:①都高度赞美诸葛亮的文韬武略与尽节尽忠的品格,表述对诸葛亮的崇拜敬仰之情。②都借诸葛亮出师未捷、北伐未成之事,感慨英雄命运,抒发自身怀才不遇的情感。

不同点:罗隐认为“运去英雄不自由”,通过抒写诸葛亮时运不济、功败垂成的命运,暗中寄寓自己十上不第、命不由己的无奈和愤懑;而杜甫感叹“出师未捷身先死”,为诸葛亮未能完成北伐大业而感到惋惜,暗含自身感时忧国的情怀和以身许国的抱负。

22.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述技巧的能力。

B.“两朝君主”错误,“两朝冠剑”指在刘备和后主两朝的文臣武将,主要是指诸葛亮,他既管政事,又管军事,是两朝冠剑。

故选B。

2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诗,首联“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对诸葛亮生平做了高度总括:诸葛亮因刘备三顾茅庐抛弃在南阳的隐居生活,为主公分忧,南征北伐运筹帷幄,辅佐刘备建功立业。颔联“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时势顺利时仿佛天地都齐心协力,大运一去即使英雄也难以指挥自由。通过抒写诸葛亮时运不济、功败垂成的命运,暗中寄寓自己十上不第、命不由己的无奈和愤懑。颈联“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蜀国千里山河,孺子阿斗轻轻地断送了,遗恨编纬只能怪两朝老臣谯周。结合解释“应进士试,屡试不中,史称‘十上不第’”可知,感慨英雄命运,也抒发自身怀才不遇的感伤。

《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第三联浓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上句写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指出诸葛亮在当时就能预见魏蜀吴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势,并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国家之策,足见其济世雄才。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历史不幸,为诸葛亮未能完成北伐大业而感到惋惜,暗含自身感时忧国的情怀和以身许国的抱负。

24.C25.不同。

①本诗尾联借用“田横抗汉”典故,揭露了清政府对士人采取的思想压制和笼络政策的欺骗性,表述了诗人对清朝统治者的不满和批评;

②《己亥杂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二句,表述的是诗人希望清朝政府能破格荐用人材,以出现一个崭新世界,显示出诗人对社会变革的信心。

2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颔联具体揭示了‘名流’们祸国殃民的罪恶和老百姓遭受欺压的苦难”错,颔联主要表现士人在文字狱高压政策下的处境和苟安态度。

故选C。

2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诗尾联“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意思是,田横壮士今在何处?难道都已封官拜爵、归顺大汉朝廷?运用田横的典故,表述了义士难觅的悲哀。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田横不肯称臣于汉,率五百门客逃往海岛,刘邦派人招抚,田横被迫乘船赴洛,在途中距洛阳三十里地的偃师首阳山自杀。海岛五百部属闻田横死,亦全部自杀。“安在”一词有遗憾,有悲哀。现在还到哪里去寻找像田横和他的部下这样的义士呢?同时尾联也表述了对文人士大夫的讽劝,对清朝廷的愤怒不满之情。锋芒所向是玩弄士人于股掌之间的最高统治层,借田横的故事告诫世人不要轻信清政府的怀柔政策,借这一历史故事,揭露了清政府对士人采取的思想压制和笼络政策的欺骗性。他们才是造就这些“黑幕”的总后台。

《己亥杂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意思是,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廷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表现了诗人渴望砸烂黑暗统治,出现一个崭新世界的愿望。寄希望于清朝廷,改变成规,大胆革新,选拔任用人才。

26.C27.①《登高》表述了诗人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②《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抒发了对友人的怀念,知音难遇的喟叹,想要归隐的愿望。

2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述技巧的能力。

C.“抒情袒露直接”错误,本诗用典抒情,委婉含蓄。

故选C。

2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登高》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自伤身世,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表述了诗人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颈联“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抒发历史感慨:望仙台所在地的地方长官,经过多次改朝换代,难以记住他们一个个的名字。当年磻溪垂钓、后来被周文王聘请为宰相的姜尚,也早死了多年,再也不能回来了。尾联言志。“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既然功名利禄都是过眼云烟,那么就不必拼命走仕途了。不如沿着陶渊明的道路,采菊东篱下,饮酒自娱。抒发了对友人的怀念,知音难遇的喟叹,想要归隐的愿望。

28.C29.①前一句写侦察兵刺探军情深入漠北,是虚写以往紫荆关紧张的备战局面;②后一句描绘了戟门一幅烟雨春耕图,是实写当下一派和平的景象,人们开辟战场为良田,化干戈为玉帛,一扫关隘的兵战之气。③对比突出了如今朝廷为了和平采取安抚怀柔的英明决策。

28.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述技巧的能力。

C.“真实描绘”错误,颈联是虚写紫荆关历史上景象。

故选C。

2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前一句“斥堠直通沙碛外”写侦察兵(斥堠)刺探军情已深入漠北的敌人腹地,写关上守军紧张的备战局面。这里所写的战争气象,并非是实境,而是虚写历代前朝紫荆关画面之总揽。

后一句“戟门烟雨试春耕”诗人一扫前朝关隘的兵战之气,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烟雨春耕图。朝廷如今采取了安抚怀柔的政策,紫荆关附近已是一派和平景象。

从“斥堠直通沙碛外”到“戟门烟雨试春耕”,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从此人们可辟战场为良田,化干戈为玉帛了。这首诗由历史写到现实,从战争写到和平,通过紫荆关的今昔对比,赞颂了朝廷的怀柔政策,也表述了渴望和平的心愿。

30.C31.同:两首诗中都流露出对项羽的赞美。异:严诗中还包含有对项羽不能用人、功业未竟的惋惜;李诗中还包含着对苟安于一隅的南宋朝廷的讽刺。

3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

C.“对项羽在楚汉之争中的得与失作了全面评价”错误,颈联只写了项羽不用范增、韩信,不重视人才的一面,只写了失,也并不全面。

故选C。

3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品诗句,悟感情。

“船沉巨鹿竟亡秦”描写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大破秦军主力,表述了诗人对项羽诛灭暴秦,建立赫赫功业的赞美之意。“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写项羽活着的当作人中的豪杰,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写直到现在人们仍然怀念项羽,因为他宁肯战死也决不再回江东。赞美项羽是一位凛然无畏的英雄。因此,两首诗都有对项羽的赞美之情。

“范增一去无谋主,韩信原来是逐臣”中,写项羽虽然建立起伟大的功业,却不能重用范增、韩信这样的人才,并且“剑舞鸿门能赦汉”写其在楚汉之争中决策错误,导致功业未竟,表述对其惋惜之情;而李清照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写项羽却拒绝东渡,自认为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江边,英勇无畏。而宋朝君臣面对孤军深入的金兵,竟然仓皇南逃,借此表述对怯懦畏葸、只顾逃命苟安的南宋君臣的辛辣讽刺。

32.D33.①开头以写景生发,荒凉景物触动诗人遐思,诗人由眼前屈原祠的冷落,自然地引入中间两联的议论抒情,表述了对屈原平生遭际命运的悲愤惋惜。

②尾联则与首联相呼应,面对眼前景物忽发奇思,设想屈原吟魂犹在,徜徉沅湘,由情回到景,虚实结合。

③整首诗由景到情,又回归到景,最后以想象的场景作结,结构圆合,情感自然流转,情韵悠长。

32.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述技巧的能力。

D.“尾联运用拟人修辞”错误。“想见吟魂自往来”的不是湘兰沅芷,而是诗人。

故选D。

3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构思技巧的能力。

此题考查的重点是“构思之妙”,不仅仅是情景结合的手法。

这首诗首联写景,诗人伫立平旷辽阔的楚国旧地,放眼望去,但见江流蜿蜒,远山逶迤。诗人面对荒芜寂寥的眼前风物不禁感慨万端,一种黍离之悲油然而生。

颔联触景兴怀,诗人由眼前之景自然地联想起屈原的平生遭际,写对屈原的劝慰之辞,蕴含了悲愤及同情。

颈联正面抒写对屈原的沉痛惋惜之情。

尾联仍回到现实的景物中来,并以想象作结。

全诗由景到情,又回归到景,最后以想象的场景作结,结构圆合,风格沉郁清幽,笔力曲折,言议透辟。

34.B35.苏词意在表现青年周瑜才能卓著、年少建功,反衬自己早生华发、功业无成,怀古伤己。戴词意在表现战争场面宏大激烈,反衬南宋积贫积弱、国事衰颓,怀古讽今。

34.本题考查学生对词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写出词人对功名事业的淡漠”错误,主要表现词人对时事的伤感。词人用“今如许?”发问,感慨苍茫,意味深厚。南渡之后,宋朝国势一日不如一日,词人将大半生目击心伤的国事,包含在这一问句中。

故选B。

3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描绘了长江中赤壁之战的战场,缅怀赤壁之战的英雄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结合“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分析,是说“应笑我过早地生长出花白的头发”。的怀古是为“伤己”,仰慕周瑜年少功成,而自己却是年华逝去,而功业难成,表述了的凄凉无奈之感。

戴复古的《满江红赤壁怀古》,则是借“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运用对偶、比喻、夸张的艺术手法把战争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贴切地描绘出吴蜀联军的高昂士气,写出了火攻曹军时的翻江倒海之势。“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刻画出波澜壮阔的中流水战,气势磅礴,传神地描绘出曹军崩溃之快,周瑜取胜之速。用周瑜破曹时的赫赫军威,反衬了南宋朝廷的衰微。的怀古是为了讽今,表述了对时局的深深忧虑之情。

36.C37.①诗人在描写吴越史实时,融入了强烈的女性意识,将西施作为写作对象,看到了女性的历史价值;

②世人往往强调谋士的作用,但在诗人看来西施的作用远远胜过出谋划策的男性,女性具有以柔克刚的力量。

③越国最终战胜吴国,范蠡被当成英雄,而西施却淹没在历史长河中,诗人为女性的不公待遇而感伤。

3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一褒一贬形成强烈反差”错误。“范蠡功成身隐遁,伍胥谏死国消磨”,突出两位谋士的声名,并不含的褒贬态度。

故选C。

3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意蕴的能力。

诗歌的题目为“浣纱庙”,诗人在描写吴越史实时,将西施作为写作对象,看到了女性的历史价值,融入了强烈的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