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大安市第三中学2024届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吉林省大安市第三中学2024届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吉林省大安市第三中学2024届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吉林省大安市第三中学2024届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吉林省大安市第三中学2024届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吉林省大安市第三中学2024届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综合测试试题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一、语文基础知识(12分)1.(2分)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全民阅读率的上升,显然是一件好事。②因此,全民阅读质量的真正提升之路还很漫长。③但有必要思考的是:现在提升的到底是整体式阅读还是碎片式阅读,到底是深阅读还是浅阅读?④或者把问题进一步简化为:到底是高质量的阅读还是低质量的阅读?⑤在这方面,并没有准确的数字区分,但就我们眼中所见而言,高质量阅读,可能并不尽如人意。A.②④①③⑤ B.①③④⑤② C.②④⑤③① D.①④⑤③②2.(2分)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这些人当然做不到安静。②更有些人为追名逐利,整日琢磨着一些歪门邪道。③一个人做到淡泊名利,排除了外来的种种诱惑,心也就真正“静”下来了。④有的人缺乏宽容的气度,听到一点不同意见就烦躁,听不进去。⑤要做到安静,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排除各种私心杂念的干扰。⑥有的人整天牢骚满腹,这也不顺心,那也不满意。A.④⑥②①⑤③ B.⑥④②①⑤③ C.⑤④⑥②①③ D.⑤⑥④②①③3.(2分)下列词语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雾霭(ǎi)褶皱(zhě)眼眶(kuàng)消声匿迹(nì)B.冗杂(rǒng)狩猎(shǒu)蛮横(hèng)接踵而至(zhǒng)C.蹿掇(duò)堕落(duò)萦绕(yíng)络绎不决(yí)D.闭塞(sè)羁绊(bàn)彷徨(páng)出类拔萃(cuì)4.(2分)下列句子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危险时刻最能看出人的胆识,勇者首当其冲,怯者畏缩不前,我们当做前者。B.对于学校不准带手机回校的规定,李汶汉同学一向阳奉阴违,也难怪受记过处分。C.每年钱塘江涨潮时,许多世界的冲浪高手,都选在风口浪尖上展现高超的冲浪技艺。D.校园歌手比赛中,我选《读你》,他也选《读你》,我们相辅相成,定要决一雌雄。5.(2分)依次填入空缺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使簇新的村落隐于一片朦胧中;,把群山涂抹得深深浅浅;风被山林阻断,。天地犹如曲终人散的水晶宫殿,澄明而寂静。①炊烟像水墨一样徐徐升起②霜雪是天上垂下来的纱幕③黛绿色的松林A.②①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②③①6.(2分)林浩的爸爸想开一家乐器店,最适合开业时使用的一副对联是()A.剪彩为歌袖,裁云作舞衣。B.韵出高山流水,调追白雪阳春。C.虽云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D.春夏秋冬一岁川流不息,东西南北四方宾至如归。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0分)7、(10分)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小题。(甲)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日:“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乙)伊犁城中无井,皆出汲于河。一佐领①日:“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皆得泉,特汲须修绠②耳。知古称雍州土厚水深,灼然③不谬。徐舍人蒸远曾预斯役,尝为余言。此佐领可云格物④。蒸远能举其名,惜忘之矣。后乌鲁木齐筑城时,鉴伊犁之无水,乃卜地通津⑤以就流水。余作是地杂诗,有日:“半城高阜半城低,城内清泉尽向西。金井银床无用处,随心引取到花畦。”记其实也。(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八)注:①[佐领]地方官员。②[绠(gěng)]绳子。③[灼然]明白清楚的样子。④[格物]推究事理。⑤[卜地通津]选择了渡口为城址。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一寺临河干(2)乃卜地通津以就流水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特汲须修绠耳静以修身B.蒸远能举其名有仙则名C.不知其二者多矣其真无马邪D.棹数小舟,曳铁钯曳屋许许声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伊犁城中无井,皆出汲于河。4.(甲)文中老河兵正确判断出石兽的位置,(乙)文中佐领准确找到水。阅读两文,说出他们能够解决问题的共同原因。5.(乙)文中“半城高阜半城低,城内清泉尽向西”一联诗句使我们了解了乌鲁木齐城水源的走向源自于地理特点,由此你想到的能体现某地区地理或物候情况的古诗文语句是“____________”8、(3分)阅读诗歌,完成后面小题。山中宋秘演结茅临水石,淡寂益闲吟。久雨寒蝉少,空山落叶深。危楼乘月上,远寺听钟寻。昨得江僧信,期来此息心。1.诗歌第二联用了什么手法写景?营造出一种怎样的氛围?2.请简要回答全诗表达了作者哪几种感情?9、(7分)默写(1)悠哉悠哉,_____________。(《关雎》)(2)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3)_____________,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4)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5)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他们都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面对自己的悲苦现实却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崇高理想;白居易在《卖炭翁》中用展示卖炭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极端矛盾心理的方法表达对卖炭老人的同情。三、现代文阅读(25分)10、(1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成语里的歌声①翻阅成语大词典,你能找到许多形容歌唱的词汇,你会听到许多成语里飞扬的歌声。这歌声唤出了历史,展现着我们祖国民族音乐五千年的文明底蕴和独特的迷人的风采。②相传,古人唱起歌来,格外投入,常常放开嗓门,大声歌唱。于是,便有人用“引吭高歌”来描述其情状。歌声响亮传播远,又有人用“响遏行云”赞美这嘹亮的歌声。“响遏行云”这个成语出自《列子·汤问》篇,是说秦国有个叫薛谭的人,拜师学习歌唱。不久他以为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要告辞回家。老师未作劝阻,并摆酒为他送行。临别时老师在郊外大路旁,高歌一曲,其声音洪亮,震得树林瑟瑟作响,行云驻足不前。薛谭见此大吃一惊,深感自己无知和盲目,于是请求老师留下他继续学习。③古人不但喜好歌声的高亢、嘹亮,而且注重吐字清楚,行腔流畅,发声自然圆润,以达到表意之目的。于是,便产生了“字正腔圆”、“珠圆玉润”这两个成语。唱歌既要唱声,又要唱情。“声情并茂”这个成语,就反映了古人对歌唱的更高追求,只有用声情并茂的歌声,恰当表现歌曲的情感内蕴,才能产生极大的艺术感染力,使听者为之动容,为之共鸣。这就要用上“回肠荡气”“哀感顽艳”这两个成语。④歌唱含情,歌声美妙,回荡耳畔,久久难忘。这便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心理效果。“余音绕梁”这个成语也出自《列子·汤问》篇。说的是有个名叫韩娥的美丽歌女,一次来到齐国临淄城,因带的口粮吃光了,只好在西城门卖唱谋生。她的歌声哀婉悦耳,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过了三天,人们还感觉到歌声的余音仍在屋梁周围回旋荡漾。古人唱歌还十分讲究节拍韵律。“一板一眼”“一板三眼”、“有板有眼”这三条成语即是。板、眼是民族音乐和戏曲中的节拍。每小节中最强的拍子叫板,其余的拍子叫眼。⑤古人不仅能歌通曲,而且有着纯熟的演奏技艺和惊人的欣赏水平。成语“高山流水”记载此事,传为美谈:春秋时,晋国大夫俞伯牙善于弹琴。一个皓月当空的中秋之夜,伯牙乘兴弹起琴来,意境表现高山。曲犹未尽,只听有人赞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抬头一看,见迎面走来一人,相貌平常。伯牙未加理会,又弹一曲,意境表现流水。曲音未绝,来人朗声赞道:“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十分吃惊,起身施礼,得知此人叫钟子期。伯牙与子期凭音乐的共鸣结成知音。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几千年前,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弹《高山流水》,而《高山流水》并没有因伯牙不弹而失去知音,它源远流长,成为中华民族音乐中的珍品。⑥古人还悟出了音乐在战争中的积极作用,以歌声迷惑敌人、涣散敌方军心。成语“四面楚歌”的声波将真情传递:楚汉相争时,楚军被围垓下。一天夜里,项羽听到汉军中的楚歌从四面八方传来,觉得楚地全被汉军占领,十分惊恐。“四面楚歌”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它为刘邦打败项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⑦从摘引的部分有关歌唱的成语里,我们可以知晓古人与音乐的美丽传说,证实祖先创造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而精深。(选文有删改)1.结合原文,对成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响遏行云”是赞美嘹亮的歌声。B.“余音绕梁”是指歌唱含情,歌声美妙,回荡耳畔,令人久久难忘。C.“高山流水”是说曲艺高妙,而不是为了印证俞伯牙与钟子期凭音乐的共鸣结成了“知音”。D.“四面楚歌”是说四面汉军都唱起楚歌,形容遭到各方面而陷入困境。2.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采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举例子。B.本文按照时间顺序行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C.第②段“相传,古人唱起歌来,格外投入”这句话中的“相传”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D.本文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生动、传神。如第⑤段中对《高山流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的赞美。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板、眼是民族音乐和戏曲中的节拍。每小节中最强的拍子叫眼,其余的拍子叫板。B.“字正腔圆”是指歌唱时吐字清楚,行腔流畅,发声自然圆润。C.“回肠荡气”是形容演唱者表演声情并茂,恰当地表现出歌曲的情感内蕴,产生了极大的艺术感染力。D.文章从成语故事入手,讲述古人与音乐的美丽传说,证实了祖先创造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11、(15分)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小题。神秘的运动常数①鸟儿在空中飞翔时,翅膀每分钟拍几次?每次幅度有多大?鱼儿在水里游动时,尾巴每分钟摆几回?每回幅度又是多少?这些问题看上去似乎没什么意义,难道空中的飞鸟和水里的游鱼不是完全自由的吗?它们的运动不是完全无拘无束的吗?②答案真是出乎我们的意料。看上去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飞行动物和游水动物,它们的运动似乎恰恰遵循着严格的规律。科学家们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验,发现飞行动物和游水动物的运动过程中存在着一个神秘的常数,那就是它们的翅膀和尾巴的振动频率、振幅以及运动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振动频率乘以振幅再除以运动速度,计算得到的数值总是落在0.2-0.4之间。③比如,世界上最小的鸟类——蜂鸟,其双翅展开仅有10厘米左右,飞翔时振幅大约是20厘米。蜂鸟的飞行速度非常快,大约能达到50米/秒。而科学家们以往观察到的蜂鸟飞行时双翅震动频率在50—70赫兹之间,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出来的蜂鸟的运动常数就落在0.2-0.4之间。④与蜂鸟形体相差悬殊的海豚也是科学家们观察的一个对象。成年海豚的体长一般在3米左右,在大海里游动时,海豚尾巴摆动的振幅大约是1米,频率每分钟30次左右,游泳速度是每小时100公里。根据公式计算出来的海豚的运动常数是0.3,也落在0.2-0.4之间。⑤这不仅仅是巧合,研究者们做了大量的试验,发现几乎所有的飞行动物和游水动物的运动机制中都存在这个神秘的常数。事实上,只有当这一运动常数的值处于0.2-0.4之间,动物们才能达到最佳的运动状态。⑥虽然目前科学家们还不清楚为什么会存在这个运动常数,它的值又为什么恰恰落在0.2-0.4之间,但这一神奇常数似乎像物理学中著名的光速不变原理那样放之四海而皆准,也像光速一样神秘。它能够帮助生物学家们根据动物化石的身体构造,判断出那些早已灭绝了的动物曾经具有怎样的运动速度。甚至,不能排除,这一常数很可能对外星生物也同样适用。很多科学家都表示:“如果在其它星球上真的存在游水生物或飞行生物的话,我们相信,它们的运动也遵循着同样的规律。”⑦此外,这一常数还能够帮助军方研制出各种高性能的飞行器。比如说,一个翼长15厘米、翼振振幅为10厘米的机械间谍如果要做有效飞行的话,其最佳翼振频率应该是30次/秒左右。目前美国军方已经着手研制类似于飞鸟的有翼飞行器,在配备上微型摄像机之后,这样的机械鸟将可能渗入敌方的任何机密要塞进行刺探。当然,它们最感兴趣的还是能够研制出体积更小,无孔不入的机械昆虫,相信这一天的到来也为时不远。1.下面对全文内容概括准确的一项是()A.飞行动物和游水动物的运动常数及其研究意义。B.飞行动物和游水动物运动遵循着一定的数学规律。C.飞行动物和游水动物运动常数对仿生学有很大的作用。D.飞行动物和游水动物运动常数能帮助科学家研究远古生物甚至外星生物运动。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所有的飞行动物和游水动物的运动机制中都存在着一个神秘的常数。B.空中的飞鸟和水里的游鱼其运动并不是完全自由的。C.生物学家可以根据动物的身体构造,判断出动物的运动速度。D.其它星球上的游水生物或飞行生物的运动也遵循着同样的规律。3.依据文章内容,判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鱼儿游动速度跟它的尾巴的摆动有关。B.鸟儿的翅膀扇动的速度跟它的飞行速度成正比。C.有翼飞行器的设计必须考虑到翼长、翼的振幅、振动频率和飞行速度之间的关系,不然就不能进行有效飞行。D.国际上很多国家军事机构利用运动常数制造了大批机械昆虫为军事领域服务。四、名著阅读与综合性学习(10分)12、(5分)名著阅读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主人公保尔四次死里逃生。他的一生,历经坎坷,但凭着钢铁般的意志,连死神也对他无可奈何。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保尔战胜死神的两个情节。13、(5分)班级开展“以和为贵”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请你参与完成下面任务。活动一:解读“和”之义组内同学搜集了下面关于“和”字起源的资料,请你和他们一起解读。(材料一)“和”字源于“龢”。而“龢”又从“龠”从“禾”。《说文》:“龠,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龠是中国古代竹制的吹奏乐器,最初只有三孔,后来发展为多孔,即今所谓的排箫。“龢”以左旁的“龠”表形,以右旁的“禾”表声,表示吹时,从长短不同的竹管发出的“和和”乐音以调和众声。(材料二)和,相应也,从口,禾声。(《说文解字》)(材料三)和,顺也,谐也,不坚不柔也。(《康熙字典》)1.通过阅读这些资料,你推测“和”的起源和________有关,它的本意可能是___________,由此引申出的意思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活动二:探寻“和”之源(材料一)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材料二)600多年前,郑和受命出使西洋,足迹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明朝初期的中国,是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的强国。但是,与地理大发现时期欧洲国家的殖民政策不同,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宗旨,尊重当地习惯,平等开展多边贸易,把中国在建筑、绘画、雕刻、服饰等领域的精湛技术带入亚非国家,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和共同进步。作为“和平使者”,郑和下西洋的"和平之旅"永载史册。2.阅读这两则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活动三:传承“和”之美3.“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没有谁能离开他人和社会而有所成,也没有一个国家离开国际环境独立发展。小到人与人的相处,大到国与国的相交,我们都有优良的民族传承。请你从“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中汲取智慧,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100字左右。五、书写与作文(53分)14、书写(3分)15、作文(5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题目一:请以“触动”为题目,写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题目二:以“那段的日子”为题,请你从“温暖”“自由”“孤单”“烦心”四个词语中选择一个,把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要求:(1)如果你选择题目二,请将题目补充完整后再写作。(2)字数在600以上。(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参考答案一、语文基础知识(12分)1、B【解题分析】本题考查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一般通过抓关键词、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逻辑推理顺序等。B项正确,先提出是好事,再引出思考,回答问题后,得出结论。2、D【解题分析】

排序题主要看以下三点:1、是否同一。话题是否同一,句式是否同一,意思是否同一。2、是否呼应。整体语段是否呼应,局部前后词语的暗示或句子逻辑关系是否呼应。3、是否协调。整体情境是否协调,局部音节是否协调。此题注意⑤总起,提出观点。⑥④②从反面举例论述;①“这些人当然做不到安静”为⑥④②的小节;③从正面论述,得出结论,呼应开头观点。因此选D。3、D【解题分析】

A.消声匿迹--销声匿迹;B.狩猎(shòu);C.撺掇(duo),络绎不决--络绎不绝(yì);故选D。4、B【解题分析】

A.“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使用错误;B.“阳奉阴违”指玩弄两面派手法,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背,使用正确;C.“风口浪尖”比喻激烈尖锐的社会斗争前哨,使用错误;D.“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辅助,缺一不可,使用错误。故选B。5、D【解题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语段的衔接。根据“隐于一片朦胧”,第一空应填“霜雪是天上垂下来的纱幕”。根据“涂抹得深深浅浅”可以确定第二空应为“黛绿色的松林”,因为“风被山林阻断”了所以炊烟可以“徐徐升起”。故选D。6、B【解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对联知识的掌握能力。首先要了解对联的特点:①字数相等。②句式一致。句式指的是句子节奏形式,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同。③词性相对。对联要求,一般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此类推。④结构相应。上下联对应的词或短语,最好是并列短语对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对偏正短语,依此类推,即它们结构上必须是一样的。⑤内容相关。对联的上下联内容必须是相关的,上下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表达一个主题,绝对不能彼此孤立,各自为政,或是风马牛不相及,这是写作对联的大忌。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0分)7、1.(1)河岸(2)靠近2.D3.(1)怎么能被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它离开原地呢?(2)伊犁城中没有井,(当地人)都出城从河中取水。4.示例1:他们都能根据丰富的实践经验,运用逻辑分析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作出合理推断。示例2:甲文中,老河兵有多年治河经验,他合理分析了沙、石、水之间的关系,得出了石兽逆流而上的结论;乙文中,驻守伊犁的佐领了解当地情况,合理分析了土、树、水之间的关系,得出了此处有水可以打井的结论。5.示例1:门前流水尚能西示例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解题分析】两文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作者:纪昀年代:清参考译文:(甲)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乙)伊犁城中没有井,都是从河中汲取水。一位佐领说:“戈壁上都堆积黄沙没有水,所以草和树木不生长。现今城中多有老树,如果它们下面没有水,树怎能存活?”于是拔掉树木靠近树根处凿井,果然都得到了泉水,只不过汲水需要长绳罢了。知道古时称雍州土地厚实水很深,那是明白透彻不荒谬。徐蒸远曾经过问过这件事。他也曾不无感慨地对我说:这位官员可是一位能推究事理的人啊。当时,徐蒸远还说过他的名字,可惜(如今)我忘记了,后来,乌鲁木齐修筑城邑的时候,借鉴伊犁城无水(凿井)的经验,于是就选择了渡口为城址,以此来靠近流水。我作了有关于这个地方的一首诗,诗中写道:“半城高阜半城低,城内清泉尽向西。金井银床无用处,随心引取到花畦。”记录了这里真实的情况。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推断词语的意思。(1)句意: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干”,河岸。(2)句意:于是就选择了渡口为城址,以此来靠近流水。“就”,靠近。2.此题考查一词多义。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A.长/修养;B.名字/出名;C.代词,它的/反问语气词,难道;D.都是“拉”的意思。故选D。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岂”,难道;“为”,被;“携”,带;“汲”,汲取。点睛:翻译文言句子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考点。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1.语句通顺,成分完整。(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2.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方法是: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4.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即可。根据老河兵通过分析沙、石、水之间的关系,得出石兽逆流而上的结论和佐领通过分析土、树、水之间的关系,得出了此处有水可以打井的结论,可知,这两个人都能根据丰富的实践经验,运用逻辑分析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作出合理推断。据此作答即可。5.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诗词的积累与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日常读书与写作中,注意多积累,多背诵,这样才能轻松应对此种题型。能体现某地区地理或物候情况的古诗文语句有:“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和“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8、1.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写景,蝉声是动景,落叶是静景;听觉、视觉相结合(多角度)写景,听到了蝉声,看到了满地的落叶。2.①对山中美好景物的喜爱之情;②游山时闲适自在的情感;③平复心中杂念后的喜悦之情;④字里行间也流露出了淡淡的孤独之情。(答到任意三点即可)【解题分析】1.本题是对写作手法及其作用的考查。“久雨寒蝉少,空山落叶深。”中写“蝉”其实是写“蝉”声,是从听觉角度动写;满山的“落叶”是从视觉角度写静态物,所以是动静结合。从“寒”“空”两字来体会诗人所写景物烘托的气清新、幽静氛。2.试题分析:本题有难度,诗歌包含的情感是复杂的。从“结茅临水石,淡寂益闲吟。”句来看有闲适之情,从“久雨寒蝉少,空山落叶深。”来看有孤寂之情,从“昨得江僧信,期来此息心。”来看有自慰之情。9、(1)辗转反侧(2)天涯若比邻(3)曲径通幽处(4)零落成泥碾作尘(5)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解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成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重点字:“辗”“涯”“碾”“庇”“俱”。三、现代文阅读(25分)10、1.C2.B3.A【解题分析】1.本题考查成语含意。“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因为伯牙和子期之间的知己之情而传诵千年,所以C错误,故选C。2.本题考查说明顺序。1)①段点明说明对象:成语里的歌声。2)②段主要介绍“引吭高歌”等表现古人唱歌声音嘹亮的成语。3)③介绍“字正腔圆”等表现古人唱歌吐字清晰的成语,介绍以“声情并茂”等表现古人唱歌含情的成语。4)④段介绍“余音绕梁”等表现古人歌声含情产生心理效果的成语。5)⑤介绍“高山流水”等表现古人有高潮演奏水平和欣赏水平的成语。6)⑥段介绍“四面楚歌”等表现古人把音乐融入战争的成语。7)总结全文。从中看不到时间线,不是时间顺序,由歌声特点到演奏和欣赏乐曲的人,再到歌声的应用范围,是逻辑顺序,故B错误,选B。3.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准确性和信息筛选。“板、眼是民族音乐和戏曲中的节拍。每小节中最强的拍子叫板,其余的拍子叫眼。”故A错误,选A。11、1.A2.B3.D【解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A项概述全面准确,B、C、D项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看到题目首先要在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做答。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逐项进行分析即可。B项理解分析正确,其他各项的错误之处分别为:A项5段“发现几乎所有的飞行动物和游水动物的运动机制中都存在这个神秘的常数”注意词语:几乎。C项6段“它能够帮助生物学家们根据动物化石的身体构造,判断出那些早已灭绝了的动物曾经具有怎样的运动速度”不相符。D项6段“如果在其它星球上真的存在游水生物或飞行生物的话,我们相信,它们的运动也遵循着同样的规律”过于绝对。3.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逐项进行分析即可。D项错误,“国际上很多国家军事机构”有误,第7段中说明了目前只有美国制造了。四、名著阅读与综合性学习(10分)12、第一次,是在与波兰白军的战斗中,他的腿受伤并得了伤寒;第二次,是保尔在骑兵部队的战斗中,一颗炸弹在他身边爆炸,他的头部受了重伤;【解题分析】

本题考查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人物形象及有关故事情节。第一次是偷了邻居家的枪,哥哥阿尔焦姆帮他藏树林里才逃过一劫。第二次是为救朱赫来被抓入监狱,后来被当作普通犯人错放了。第三次是在一次激战中,被炮弹击中头部.第四次是在筑路工作要结束时,保尔得了伤寒并引发了肺炎,组织上不得不把保尔送回家乡去休养,半路上误传出保尔已经死去的消息,但保尔第四次战胜死亡回到了人间。写出其中两次即可。13、1.乐器、音乐,调节音乐使之和谐,和谐、和顺、谐调(意思对即可)2.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崇“和”、尚“和”的文化理念。(大意对即可)3.能明确提出观点,观点正确,并能结合现实生活,言之有序即可。(学生能从个人、国家其中一方面阐释即可,两方面同阐释也可。)示例: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以和为贵的优良传承。与人交往时我们秉承“和”为贵的理念,尊重对方,致力于形成平等、有好、和谐的关系,但“求和”。并不意味着无原则的妥协和谄媚,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和而不同”,讲的就是君子之间的交往应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又不必苟同于对方。这才是真正的和谐,才能实现真正的共进共赢。个人交往如此,国与国的交往也是如此。面对美国一意孤行打响中美贸易战的举动,我们的态度是“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这正是中华民族这种优良传承的具体体现,我们主张和平、和谐共处,但我们不会畏惧强权,作出无原则的妥协和退让。【解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与概括能力。材料一,表现的是“和”的意思,即为“应和”之意;材料二,从字体的构成,介绍“和”表达的意思:音乐合奏的“和”音;材料三,从汉字发展介绍,“和”有“顺、柔”的意思,这是它引申出来的含义。所以,前两则材料都表现了汉字“和”的起源和乐器有关,指的是音乐合奏的“和”音,后引申为和谐、谐调之意。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一是孔子的一段话,说明“合”在古人认知中的重要性;材料二介绍郑和受命出使西洋,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宗旨,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和共同进步。由此可以看出,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崇尚“和”文化。3.这类开放性题目要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表达要准确。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和”意思是和睦协调,“和为贵”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是事物多样性的有机统一,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但“求和”并不意味着无原则的妥协,“和而不同”意思是保持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又不必苟同,从而实现真正的共进共赢。据此分析谈看法即可,注意字数要求。五、书写与作文(53分)14、触动人生在世,总会遇到令人难以忘怀的事,触动着这颗纯净的心。有许许多多的人或事,虽然是一瞬间,却让我的内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触动。这个故事要从那年夏天说起。那年夏天,和往年没有不同,太阳仿佛能够把一切融化,洒水车不停地向路面洒水。一天,我一走出楼门口,就闻到了一股刺鼻的味道,没太在意,便继续向走去,只见旁的一个排水管道不停地在向外涌出浑浊的污水,伴着一阵阵的刺鼻的味道。过往的行人闻到或者看到这一情况,捂着鼻子,飞快地绕过这里,好像不能在此停留一秒似的。这时,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人出现在那里---环卫工人。她,一个年过半百的人,仍然在工作岗位上工作着,手也因此十分粗糙,但眼睛仍旧明亮。她缓缓走向那里,看到后便无奈地摇了摇头,拿起密密的扫把,弯下腰去,认真地清理着,但它像个顽皮的娃娃,怎么也不听话,一打扫干净,它却又涌了出来。她用袖子擦拭着脸颊上的汗珠,她便眼前一亮,拿起那破旧的手机,给相关部门打了电话。她等啊等,扫啊扫,终于等到了维修队。维修队的工人们,努力地工作着,终于把排水管道修好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