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考点19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思想感情(题组训练)(原卷版+解析)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7/00/09/wKhkGWXPiY-ATNsyAAI4nS_sWP8480.jpg)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考点19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思想感情(题组训练)(原卷版+解析)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7/00/09/wKhkGWXPiY-ATNsyAAI4nS_sWP84802.jpg)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考点19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思想感情(题组训练)(原卷版+解析)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7/00/09/wKhkGWXPiY-ATNsyAAI4nS_sWP84803.jpg)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考点19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思想感情(题组训练)(原卷版+解析)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7/00/09/wKhkGWXPiY-ATNsyAAI4nS_sWP84804.jpg)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考点19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思想感情(题组训练)(原卷版+解析)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7/00/09/wKhkGWXPiY-ATNsyAAI4nS_sWP8480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阅读考点19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思想感情原卷版✬题组训练A组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曲江二首(其一)①杜甫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②。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注】①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唐军暂时击退叛军收复长安后。杜甫时任左拾遗,因屡次进言,被皇帝疏远冷落,频遭贬官。②麒麟:传说中的瑞兽,此指冢边石塑之麒麟。1.(2020西南名校联盟,3分)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从花瓣飘飞的景象落笔,描绘出“风飘万点”的暮春图景,“落花时节”所牵动的不仅是诗人的伤春之愁,还有国家大难未靖、自己忠而见弃的哀愁。B.“一片花飞减却春”表现出诗人非同寻常的敏锐感觉,美好事物的一点点缺憾便引起诗人惆怅。该句与成语“一叶知秋”异曲同工,堪称锤炼语言的典范。C.颔联两句不仅形象丰富,对仗工整,而且“且”“莫”等虚词的运用,更利于传达丰富的意蕴和幽微的情绪,展现了格律与灵活辩证统一的特色。D.颈联与刘禹锡的两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内容和手法相同,都是以小见大,于荒凉破败之景中寄寓了诗人慨叹盛衰兴亡的伤感。2.(2020西南名校联盟,6分)尾联中的“物理”指事物变化的规律。诗人“细推”了哪些“物理”?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3~4题。咏兰叶[明]张羽泣露光偏乱,含风影自斜。俗人那解此,看叶胜看花。咏泉州刺桐①[宋]丁谓闻得乡人说刺桐,叶先花发始年丰。我今到此忧民切,只爱青青不爱红。【注】①《泉州府志》云:“刺桐先萌芽,花后发,则其年丰,否则反之,故谓之瑞桐。”3.(2023新编,6分)《咏兰叶》与《咏泉州刺桐》都是咏物诗,请简要分析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4.(2023新编,6分)两位诗人都在诗中表达“爱叶不爱花”的观点,请分别概括其“爱叶不爱花”的原因。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读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当时黮闇①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糟粕②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5.(2020全国Ⅱ,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6.(2020全国Ⅱ,6分)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8题。西江月①向子五柳坊中烟绿,百花洲上云红。萧萧白发两衰翁,不与时人同梦。抛掷麟符虎节,徜徉江月林风。世间万事转头空,个里如如②不动。【注】①绍兴九年(1139),作者因不肯拜金诏而忤秦桧被罢官,从此归隐清江五柳坊。时仲舅李公休亦辞舂陵郡守致仕,喜赋是词。②如如:佛教指真如常住,圆融而不凝滞的境界。《金刚经》中有“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句。7.(2023新编,3分)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开篇以由低到高的视角描写了柳绿如烟、苍穹红云的山村之景。B.“萧萧白发”中的“萧萧”与“萧萧班马鸣”中的“萧萧”意思不同。C.“不与时人同梦”表达了作者不愿与专权误国之辈同流合污的心志。D.这首词以时间推移写景,首句写暮霭之景,至“徜徉江月林风”句已为晚间之景。8.(2023新编,6分)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内容简要分析。B组一、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第1题。春夕酒醒皮日休①四弦才罢醉蛮奴,酃醁⑦馀香在翠炉。夜半醒来红蜡短,一枝寒泪作珊瑚。和袭美春夕酒醒陆龟蒙几年无事傍江湖,醉倒黄公旧酒址。觉后不知明月上,满身花影倩人扶。【注释】①皮日休:字袭美,与陆龟蒙均为晚唐诗人,二人齐名,人称“皮陆”。②酃醁:美酒名。湘东部县有鄱水,因以水为酒名,据说唐初宰相魏徵善治酒,名曰“鄱酝”。1.请结合全诗谈谈两首诗在表达感情方面有何异同。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2题。南歌子苏轼带酒冲山雨,和衣睡晚晴。不知钟鼓报天明。梦里栩然蝴蝶、一身轻。老去才都尽,归来计未成。求田问舍笑豪英。白爱湖边沙路、免泥行。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人的情感变化过程。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3题。寄韬光禅师①白居易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②原从一寺分。东洞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注】①韬光禅师:杭州灵隐寺僧人。②两寺:指下天竺寺与中天竺寺,位于浙江杭州。有人说,这首诗禅理哲理相互渗融,读懂悟透后有盛夏临泉之感。请找出诗中蕴含的禅理哲理。3.有人说,这首诗禅理哲理相互渗融,读懂悟透后有盛夏临泉之感。请找出诗中蕴含的禅理哲理。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4题。朝退书怀韩偓鹤帔星冠羽客装,寝楼西畔坐书堂。山禽养久知人唤,窗竹芟多漏月光。粉壁不题新拙恶,小屏唯录古篇章。孜孜莫患劳心力,富国安民理道长。4.学者霍松林先生认为韩偓的诗歌是“晚唐之正音”(正音,纯正的音乐,这里指积极高尚的情怀),请结合诗歌尾联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C组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题许道宁①画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注】①许道宁:北宋画家。1.(2019全国Ⅰ,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2.(2019全国Ⅰ,6分)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二、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3~4题。【双调】大德歌·冬景①关汉卿雪粉华,舞梨花,再不见烟村四五家。密洒堪图画,看疏林噪晚鸦。黄芦掩映清江下,斜缆着钓鱼艖②。【注】①此曲写于元朝大德年间。元朝推行重武轻文的政策,科举中断,读书人地位极低,不得不远游谋生,过着漂泊的生活。②艖(chā):小船。3.(2023新编,3分)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前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花的颜色和形态。B.第三句意在表现雪下得很大,遮住了村庄稀稀落落的四五人家。C.全曲色彩明快,画面生机勃勃,饱含了作者对雪景的无限热爱之情。D.全曲描绘了傍晚郊野的雪景,表达了作者对安宁、稳定生活的向往。4.(2023新编,6分)作者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描写冬景?请任选两种,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寄和州刘使君①张籍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注】①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5.(2018江苏,5分)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6.(2018江苏,6分)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7~9题。喜雨杨万里欲知一雨惬群情,听取溪流动地声。风乱万畴青锦褥,云摩千嶂翠瑶屏。行人隔水遥相语,立鹭摧枝忽自惊。岁岁只愁炊与酿,今愁无甑更无瓶。7.(2023新编,2分)“风乱万畴青锦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8.(2023新编,6分)第三联中“遥”“忽”二字富有情趣,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9.(2023新编,6分)诗题为“喜雨”,尾联却写“愁”情,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0题。送王昌龄李颀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夜来莲花界①,梦里金陵城。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注】①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10.(2018浙江,6分)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寄江州白司马①杨巨源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注】①江州白司马: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11.(2021新高考Ⅰ,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12.(2021新高考Ⅰ,6分)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3~14题。送沈康知常州王安石作客兰陵①迹已陈,为传谣俗记州民。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②相仍市井贫。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注】①兰陵:古地名,诗中代指常州。嘉祐二年王安石知常州,嘉祐三年诏沈康知常州。②厨传:古代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处所。13.如果你是沈康,通过这首送别诗,你会得到关于常州的哪些信息?请简要分析。14.诗歌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赠怀素草书歌(节选)李白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诗题和诗句来看,本诗属于诗中的歌行体,篇幅、声律、韵脚都比较自由。B.本诗刻画了怀素酒后运笔挥洒时激情奔涌、畅快淋漓、狂放疾书的形象。C.诗中作者既写自己的观感,又描摹怀素书法的神韵,二者水乳交融。D.最后两句写湖南七郡虽人口不多,但家家都请怀素题字,表明其书法造诣非凡。16.南宋诗论家刘克庄高度评价本诗,说:“自有草书以来,未有能形容此妙者。”但也有学者怀疑本诗并非李白所作。请你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分析本诗与李白诗作的相似之处。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7~18题。贺新郎·西湖文及翁一勺西湖水。渡江①来、百年歌舞,百年酣醉。回首洛阳花世界,烟渺黍离之地,更不复、新亭堕泪。簇乐红妆摇画舫,问中流、击楫②谁人是?千古恨,几时洗?余生自负澄清志。更有谁、磻溪③未遇,傅岩④未起?国事如今谁倚仗?衣带一江而已。便都道、江神堪恃。借问孤山林处士⑤,但掉头、笑指梅花蕊。天下事,可知矣!【注】①渡江:指宋高宗建炎元年渡过长江,在杭州建都。②中流、击楫:《晋书·祖逖传》中载,逖统兵北伐,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③磻(pán)溪:指姜太公在磻溪垂钓,遇周文王而拜相的故事。④傅岩:在山西平陆。相传商朝大臣傅说曾筑墙于此,被商王武丁拔识于奴隶之中,后成一代贤相。⑤林处士:林逋,北宋人,隐居西湖孤山三十年,养鹤种梅以自娱。1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点题,“一勺”用夸张的手法,极言西湖范围之小、容量之浅。可就是这么一湾湖水,南渡以来,竟成为君臣上下偏安一隅的安乐窝。B.这首词为词人游览西湖时所作,以文为词,讥嘲时政,抒发了词人的愤懑之情和对国事的深深忧虑。整首词风格婉约,含蓄隽永。C.在表现手法上,上片由西湖游乐触景生情,引出纵论国事、悲慨淋漓的情怀;下片紧承“千古恨,几时洗”而发表政见,议论国事。D.这首词的主旨是通过近乎散文的笔法,一系列设问、感叹的句式,以及纵、横两个方面的反复对比,层层递进地表现出来的。18.后人评价这首词道出了南宋灭亡的原因,请加以概括,并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考点19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思想感情解析版✬题组训练A组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曲江二首(其一)①杜甫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②。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注】①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唐军暂时击退叛军收复长安后。杜甫时任左拾遗,因屡次进言,被皇帝疏远冷落,频遭贬官。②麒麟:传说中的瑞兽,此指冢边石塑之麒麟。1.(2020西南名校联盟,3分)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从花瓣飘飞的景象落笔,描绘出“风飘万点”的暮春图景,“落花时节”所牵动的不仅是诗人的伤春之愁,还有国家大难未靖、自己忠而见弃的哀愁。B.“一片花飞减却春”表现出诗人非同寻常的敏锐感觉,美好事物的一点点缺憾便引起诗人惆怅。该句与成语“一叶知秋”异曲同工,堪称锤炼语言的典范。C.颔联两句不仅形象丰富,对仗工整,而且“且”“莫”等虚词的运用,更利于传达丰富的意蕴和幽微的情绪,展现了格律与灵活辩证统一的特色。D.颈联与刘禹锡的两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内容和手法相同,都是以小见大,于荒凉破败之景中寄寓了诗人慨叹盛衰兴亡的伤感。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内容,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可结合诗句内容和诗人的经历分析。A项考查对诗歌首联的理解,“一片花飞”从景象落笔,写出了暮春季节花落的特点,“正愁人”三字,表明诗人见景生情,结合注释中诗人的经历,这里的“愁”不仅有伤春之愁,还有国难之愁、忠而见弃的哀愁,选项分析正确。B项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一片花瓣飘落是极细微的,诗人却从中感受到春光的流逝,可见诗人感觉的敏锐,“引起惆怅”是符合诗人此时心境的。这种见一片花落便知春去与“一叶知秋”有相同的妙处,选项分析正确。C项考查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及炼字,花“欲尽”只能“且看”,心中滋味可想而知;心已“伤多”,禁不住继续“酒入唇”,可见愁绪之浓。“且”“莫”等虚词传达出丰富的意蕴和幽微的情绪,选项分析正确。D项考查比较诗歌的内容和手法,刘禹锡的诗虽然寄寓了诗人慨叹盛衰兴亡的伤感,但没有杜诗中的荒凉破败感,选项分析有误。故答案为D项。2.(2020西南名校联盟,6分)尾联中的“物理”指事物变化的规律。诗人“细推”了哪些“物理”?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物理:①春有始末,花有荣枯;②家国有盛衰,人事有兴亡。(2分)思想感情:诗歌表面上写世间万物无常、得失难料,不要留恋官位荣华,要抛开世俗束缚、及时行乐,实际上写的是这种旷达之语背后的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哀。(4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解答该题可结合诗歌内容和注释分析。“一片花飞减却春”描绘了花谢春尽之景,蕴含着春有始末、花有荣枯的自然“物理”现象。联系注释所给的社会背景和诗人的境遇,可知诗句中的“物理”,不仅指眼前看到的自然界的枯荣变化,还指国家的盛衰和人世的变化。诗人由景及人,借自然界的变化抒发人生慨叹。尾联“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诗人细推“物理”,蓦然觉得人生应“行乐”、弃“浮荣”,这种抛却荣华束缚、及时行乐的想法,看似洒脱、旷达,却与诗人忧国忧民、心系苍生的人生情怀相矛盾,实际是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无奈之语。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3~4题。咏兰叶[明]张羽泣露光偏乱,含风影自斜。俗人那解此,看叶胜看花。咏泉州刺桐①[宋]丁谓闻得乡人说刺桐,叶先花发始年丰。我今到此忧民切,只爱青青不爱红。【注】①《泉州府志》云:“刺桐先萌芽,花后发,则其年丰,否则反之,故谓之瑞桐。”3.(2023新编,6分)《咏兰叶》与《咏泉州刺桐》都是咏物诗,请简要分析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答案:《咏兰叶》采用了借物抒情的方式,通过描写兰叶清新雅洁、俊逸不俗、灵动自然的特点,间接表达了自己对兰叶的喜爱、赞美之情和自己不从流俗的高雅情怀;(3分)而《咏泉州刺桐》则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如“忧民切”一词,直接抒发诗人关心百姓疾苦、对百姓生活深切忧虑的真挚感情。(3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抒情方式,把握作者情感。《咏兰叶》中,诗人通过对兰叶在阳光和风中姿态的描写,间接抒发自己对兰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而《咏泉州刺桐》中,诗人则直接说出自己“只爱青青不爱红”是因为“忧民切”,表达了对百姓生活的关心。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和借物抒情等,其特征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景或物之中,借景或物抒发感情。注意既要答出所表达情感的不同,也要答出抒情方式的不同。4.(2023新编,6分)两位诗人都在诗中表达“爱叶不爱花”的观点,请分别概括其“爱叶不爱花”的原因。答案:《咏兰叶》中,诗人“看叶胜看花”的原因是自己具有高雅纯洁的情怀,内心崇尚不从流俗的高雅品格,表达的是一位高雅之士的人生境界和人生追求。(3分)《咏泉州刺桐》中,诗人“只爱青青不爱红”的原因是他内心有着对百姓生存、生活的深切同情和忧虑。青青绿叶象征丰年,因此才说“只爱青青不爱红”。(3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答题时应结合相关诗句具体分析诗人的感情、态度,表明自己的看法等。《咏兰叶》一诗中“兰”这一意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高洁、清幽、淡雅的象征,“俗人那解此”一句便道出诗人高雅不俗的情怀。《咏泉州刺桐》中“我今到此忧民切”一句则直接地表达出“爱叶不爱花”的原因。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读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当时黮闇①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糟粕②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5.(2020全国Ⅱ,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A项,全诗并没有提到具体的人和事,而是就普遍现象表达自己的历史观,A项正确。B项,“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错误,根据诗意,“行藏终欲付何人”意思是在死后,他们的事迹最终又会托付给什么人呢,是说人们在建功立业时做出的努力和牺牲都是自主的,但在死后这一切又得不自主地任人摆布、任人剪裁,对此无能为力、无可奈何。B项错误。C项是对颔联的理解,历史从来都是难以评说的,“黮闇犹承误”,即使是历史人物在世时也难免被误解,世俗传言众说纷纭,后世说法就更加失真了。C项正确。D项,颈联上句说古人流传下来的有时只是糟粕而非精华,真正美好的东西是很难流传下来的;下句则说最出色的画师也无法描绘人的精神,揭示了外表易写而内心和精神不易写的道理,是警策之语。D项正确。故答案为B项。6.(2020全国Ⅱ,6分)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答案:道理: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事实之间难免存在差异。(3分)启示: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3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谈启示离不开诗歌所阐发的道理。颔联从史实失真的角度叙写了高贤的境遇。在当时,高贤们已经受到误解;而后来书中所载更会失真,甚至以假乱真,以讹传讹,从而使高贤们的事迹真相被掩盖。这说明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事实之间难免存在差异。这首诗所昭示的对书的怀疑和批判精神,具有哲理意义。书是他人经验、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但并不都是客观真相的正确反映,有高下之分、有真伪之别,因此,在读书时必须善于甄别,批判地继承。“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读书时必须以辩证、理性的目光去择取、吸收,进而充实自己,发展自己。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8题。西江月①向子五柳坊中烟绿,百花洲上云红。萧萧白发两衰翁,不与时人同梦。抛掷麟符虎节,徜徉江月林风。世间万事转头空,个里如如②不动。【注】①绍兴九年(1139),作者因不肯拜金诏而忤秦桧被罢官,从此归隐清江五柳坊。时仲舅李公休亦辞舂陵郡守致仕,喜赋是词。②如如:佛教指真如常住,圆融而不凝滞的境界。《金刚经》中有“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句。7.(2023新编,3分)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开篇以由低到高的视角描写了柳绿如烟、苍穹红云的山村之景。B.“萧萧白发”中的“萧萧”与“萧萧班马鸣”中的“萧萧”意思不同。C.“不与时人同梦”表达了作者不愿与专权误国之辈同流合污的心志。D.这首词以时间推移写景,首句写暮霭之景,至“徜徉江月林风”句已为晚间之景。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A项,“柳绿如烟”是地上之景,“苍穹红云”是天上之景,视角由低到高,A项正确。B项,“萧萧白发”中的“萧萧”意为冷落凄清的样子,此处用于形容头发花白。“萧萧班马鸣”中的“萧萧”是马嘶鸣的声音。两句中的“萧萧”意思不一样,B项正确。C项,结合注释①可知,作者与当时的权臣秦桧意见不合,所以“时人”应指像秦桧一样专权误国之辈。“不与时人同梦”表达了作者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的心志,C项正确。D项,上片首句写柳烟云红,可以是晨烟朝霞,也可以是暮霭之景,而下片首句描写江月林风,应是晚间之景。写作顺序上,景物随时间推移而变化。D项不恰当。故答案为D项。8.(2023新编,6分)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内容简要分析。答案:①对山村之景的喜爱之情。词句中的“烟绿”“云红”勾勒出色彩明丽的山村之景,流露出作者的闲适心境和对眼前景色的喜爱。②对年华已逝、岁月蹉跎的伤时之情。“萧萧白发”描写的是作者头发稀疏的样子,表明作者与仲舅李公休已是“衰翁”,自伤年老、岁月蹉跎的伤时之情不言自明。③对专权误国的权贵们的愤慨和对国家的忠贞。“不与时人同梦”“抛掷麟符虎节,徜徉江月林风”,作者不接受金诏,蔑视高官厚禄,既表明作者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心志,也体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贞。④看透宦海沉浮,淡泊浮华名利。“世间万事转头空,个里如如不动”,在作者眼中,宦海浮沉不过是过眼云烟,既然看不惯,不如远离官场,这样的选择正是作者洁身自好、淡泊名利的表现。(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结合诗歌内容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先看注释。由注释“作者因不肯拜金诏而忤秦桧被罢官,从此归隐清江五柳坊”可以看出,作者对以秦桧为代表的专权误国之辈的蔑视,不受金诏的行为正是作者对国家忠贞的表现。再分析词句,抓住词中的典型意象来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上片,首句写景,“绿”“红”等色彩词均为亮色,“烟绿”“云红”之景十分美好,由此可推断出作者对眼前的山村之景是喜爱的。第二句,“萧萧白发”是头发稀疏的样子,尽显作者与李公休年老之貌,表现出作者对时光流逝、年华老去的感慨;“不与时人同梦”,表明作者不愿与专权误国之辈同流合污的立场。下片,作者抛弃高官厚禄,徜徉林间,是对时局的不满,也是对高官厚禄的蔑视,由此可见作者对国家的忠贞;“世间万事转头空”,既然不能实现报国理想,不如徜徉山林之间,作者对名利的淡泊由此可见。B组
一、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第1题。春夕酒醒皮日休①四弦才罢醉蛮奴,酃醁⑦馀香在翠炉。夜半醒来红蜡短,一枝寒泪作珊瑚。和袭美春夕酒醒陆龟蒙几年无事傍江湖,醉倒黄公旧酒址。觉后不知明月上,满身花影倩人扶。【注释】①皮日休:字袭美,与陆龟蒙均为晚唐诗人,二人齐名,人称“皮陆”。②酃醁:美酒名。湘东部县有鄱水,因以水为酒名,据说唐初宰相魏徵善治酒,名曰“鄱酝”。1.请结合全诗谈谈两首诗在表达感情方面有何异同。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2题。南歌子苏轼带酒冲山雨,和衣睡晚晴。不知钟鼓报天明。梦里栩然蝴蝶、一身轻。老去才都尽,归来计未成。求田问舍笑豪英。白爱湖边沙路、免泥行。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人的情感变化过程。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3题。寄韬光禅师①白居易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②原从一寺分。东洞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注】①韬光禅师:杭州灵隐寺僧人。②两寺:指下天竺寺与中天竺寺,位于浙江杭州。有人说,这首诗禅理哲理相互渗融,读懂悟透后有盛夏临泉之感。请找出诗中蕴含的禅理哲理。3.有人说,这首诗禅理哲理相互渗融,读懂悟透后有盛夏临泉之感。请找出诗中蕴含的禅理哲理。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4题。朝退书怀韩偓鹤帔星冠羽客装,寝楼西畔坐书堂。山禽养久知人唤,窗竹芟多漏月光。粉壁不题新拙恶,小屏唯录古篇章。孜孜莫患劳心力,富国安民理道长。4.学者霍松林先生认为韩偓的诗歌是“晚唐之正音”(正音,纯正的音乐,这里指积极高尚的情怀),请结合诗歌尾联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参考答案:1.【答案】同:①两首诗都借饮酒表达了郁郁不得志的凄凉之感和忧愤之情。②皮诗酒醒之后看到红蜡残尽流泪不止的凄清况味,③陆诗开篇即交代自己无所事事,浪迹江湖,只能“醉倒黄公旧酒坊",流露出内心深处的忧愤之情。异:①两首诗除了表达不遇的忧愤之外,皮诗还表达了诗人的孤独落寞,皮诗三、四两句,诗人自比为从“一枝,“红烛”点明自身处境的孤独;②陆诗还突出表达了自己无牵无挂、悠然自得的心情。陆诗的三、四两句写月光皎洁、花影抚身的迷人景色,融花、月、影、人于一体,潇洒自如,自在悠然。【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思想感情的能力,是概述情感类考题。晚唐时期的陆龟蒙和皮日休(字袭美)是挚交好友,两人志同道合,又有同样仕途失意的遭遇,于是都染上嗜酒的癖性,常常相邀尽兴,以诗相和,聊作慰藉。两个人在晚唐国家衰弱之际,却都无事可做,饮酒自乐,写出了对仕途坎坷的忧郁愤闷。但是二人感情有所不同,皮诗以“一枝寒泪”写出自己的孤独寂寞;而陆诗以借三、四句的迷人景色写出了自己的悠然自得。2.【答案】①轻松愉悦之情,上片写词人冒雨赶路,归来酣睡,轻松愉悦。老来一事无成的苦闷。②下片写词人醒后想到归来后“老去”、“才尽”,胸无大志可能会被英雄豪杰嘲笑,心情苦闷。③摆脱红尘俗物后的旷达淡然之情,湖边沙路漫步,豁然开朗。【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思想感情的能力,是概述情感类考题。结合诗歌中所记叙的事件和描述的景象,上片写诗人冒雨赶路,归来和衣而眠,心情十分畅快;下片写诗人醒来后面对现实:年纪已大,才华用尽,胸无大志。怕自己被英雄豪杰嘲笑。最后两句写湖边漫步,免除泥泞,内心豁然开朗。3.【答案】.①“一山门作两山门"一句,“一门"外又另开了“一门",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智慧无穷开启之感。②''两寺原从一寺分"一句,蕴含世事分分合合,善恶因果可以相互转化。③''南山云起北山云"云起云涌自会云消云散,喻指尘世的烦恼也是如此。④“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万事万物皆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及情感的鉴赏能力,是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类考题。题干设置了情境,有人的诗论“这首诗禅理哲理相互渗融,读懂悟透后有盛夏临泉之感”,并让考生“找出诗中蕴含的禅理哲理”。禅理哲理因为相互渗透,并没有区分。作答时,需在充分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诗句背后蕴含的禅理哲理即可。首联写禅寺缘起。“一山门作两山门”,一个山门变作两个山门,颇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感,体现了智慧的无限开启。“两寺原从一寺分”,两个山寺原是一寺所分,体现了万物的分分合合,预示着善恶因果等等的相互转化。颔联“南山云起北山云”,云雾象征尘世的烦恼,一山云起一山云消,此起彼伏,体现了尘世烦恼也会兴起,也会消散,没完没了。颈联“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前台的花绽开后台能看见,上界的钟声下界听得清,寓意万事万物皆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4.【答案】①诗人劝勉自己刻苦钻研,孜孜不倦,不能停息,表现了诗人的进取之心;②诗人退朝之后,依然思考治理国家的道理,致力于富国强民,表达了诗人难能可贵的家国情怀,这首诗是当之无愧的“晚唐之正音”。【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景色形象和思想感情的能力。首先阅读题干要明确何谓“晚唐之正音”,晚唐国运衰微,有识之士当思振兴国家,所谓“正音”应该是对国家命运的关注。诗歌题目是“朝退”,暗示写出了写作本诗的时间,尾联“孜孜莫患劳心力”,富国安民理道长”,写出了作者即使从朝堂退出,也丝毫不懈怠的生活态度和进取之心。C组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题许道宁①画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注】①许道宁:北宋画家。1.(2019全国Ⅰ,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内容、情感和表达技巧。A项,本诗首联、颈联写景,颔联、尾联抒情。语言浅显直白,没有华丽辞藻。“苍然何郡山?”用疑问句式化虚为实,比正面直接说画中的山似真山婉曲有味,更见新奇,A项正确。B项,由第一句“满眼长江水”可知,画作的主体是江水,“满眼”说明它占据了画作的大部分篇幅;第二句“苍然何郡山”表明山也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之一,B项正确。C项,“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的意思是一向广阔辽远的万里江山,如今全然入画,浓缩于窗子大小的画框中。这句并非是说“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C项错误。D项,“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的意思是树木带有夕阳晚照之意,云彩本来朝出暮归,画中的孤云却静止不动,不知归还。这是诗人欣赏画中景色的主观感受,D项正确。故答案为C项。2.(2019全国Ⅰ,6分)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答案: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3分)诗人认为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3分)解析: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解答本题,应先答出尾联的含意,再根据其含意去分析诗人对这幅画的评价。“此中有佳句”意思是这幅画景色辽阔,意蕴颇丰,意境悠远,文人墨客可以据此生发感慨写出名篇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就算把所有的佳句都说尽了,也无法全然道尽这幅画的妙处和意境。足以看出画家技艺的高超和画作意境幽远,以致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可见诗人给予了这幅画极高的评价,认为其意境深远、韵致悠长,值得不断琢磨。二、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3~4题。【双调】大德歌·冬景①关汉卿雪粉华,舞梨花,再不见烟村四五家。密洒堪图画,看疏林噪晚鸦。黄芦掩映清江下,斜缆着钓鱼艖②。【注】①此曲写于元朝大德年间。元朝推行重武轻文的政策,科举中断,读书人地位极低,不得不远游谋生,过着漂泊的生活。②艖(chā):小船。3.(2023新编,3分)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前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花的颜色和形态。B.第三句意在表现雪下得很大,遮住了村庄稀稀落落的四五人家。C.全曲色彩明快,画面生机勃勃,饱含了作者对雪景的无限热爱之情。D.全曲描绘了傍晚郊野的雪景,表达了作者对安宁、稳定生活的向往。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A项是对“雪粉华,舞梨花”的解读,这两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雪花比作梨花,描写出雪花的“粉华”颜色和“舞梨花”般的形态,A项正确。B项是对“再不见烟村四五家”的解读,人烟稀少的村庄在雪中隐没不见,体现雪大,B项正确。C项,在大雪与乌鸦这一黑白画面中,黄色的芦花为画面增加了色彩,但荒凉沉寂仍是主要的意境特点,再结合注释①中作者的处境可知“色彩明快”“生机勃勃”理解错误,C项错误。D项,“烟村四五家”,归巢的“晚鸦”和渔夫归去留下的“钓鱼艖”都象征安宁、稳定的生活,再结合注释①给出的时代背景,可知作者是借傍晚郊野雪景表达对安宁、稳定生活的向往,D项正确。故答案为C项。4.(2023新编,6分)作者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描写冬景?请任选两种,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答案:①比喻。“雪粉华,舞梨花”,把雪花比作飘舞的梨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花的颜色和形态。②动静结合。雪花飞舞,晚鸦鸣叫,是动景;烟村四五家,黄芦、清江、钓鱼艖,是静景。动静结合,描绘出一幅安宁、稳定的生活图景。③渲染。皑皑白雪、归巢晚鸦、江岸边的黄芦,色彩对比鲜明,渲染了空寂的意境。④远近结合。大雪漫天飞舞,村庄依稀难辨,是远景;晚鸦、黄芦、钓鱼艖,是近景。远近视角的变化让画面层次分明、生动立体。(每点3分,答出两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答题时要注意表述规范,即分点作答,每点依次指出作者使用了什么手法,是如何使用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这首元曲中描写冬景的手法很多,如“雪粉华,舞梨花”是比喻。雪花飞舞,晚鸦鸣叫是动景;烟村四五家,黄芦、清江、钓鱼艖是静景,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大雪漫天飞舞,村庄依稀难辨是远景;晚鸦、黄芦、钓鱼艖是近景,运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皑皑白雪、归巢晚鸦、江岸边的黄芦,色彩对比鲜明,是渲染。选择其中的两种手法作答即可,注意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寄和州刘使君①张籍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注】①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5.(2018江苏,5分)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答案:表现:把酒当春,(1分)绕道送客,(1分)常去赏花。(1分)原因:长期得不到升迁,怀才不遇;(1分)喜欢自然山水。(1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歌内容。理解诗的内容,可以从诗题和注释入手,获得相关信息,进而把握整体内容。本诗诗题为“寄和州刘使君”,表明本诗由身在外地的诗人张籍,写给身在和州的刘禹锡。诗的前三联所写之景都是诗人想象的画面,属于虚景。注释中有“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因此前两联中无论是“送客”还是“看花”,主语均为刘禹锡。前两联的意思为刘禹锡与我分离多年,依旧在和州为官。此次和州任职,空闲之时他面对着春风,欣赏着春景,痛快地饮酒。即使送客,也一定会特意绕道沙口堰、水心亭去看花。第一问要求分析“闲”的表现,抓住首联中的“闲”字,概括二、三、四句的诗意,紧紧围绕“饮酒”“绕道送客”“看花”三件事,即可得出答案。第二问要求分析刘禹锡如此表现的原因,可联系刘禹锡的生平,再结合诗句分析。第一个原因可根据第一句得出,“别离已久犹为郡”点出了刘禹锡官职不得升迁,长期在外漂泊为官的现实。另一个原因需要从第二、三、四句中挖掘,这三句诗中的“特过”表现出刘禹锡热爱自然山水的本性。6.(2018江苏,6分)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案:①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2分)②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2分)③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2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写出了和州的美景,联系颈联“到此诗情应更远”意思为到这美丽的和州,你所写的诗将会更好,一个“更”字透露出诗人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醉中高咏有谁听?”意思为你在醉酒之时所吟咏出来的佳句,谁能够听得到呢?本诗以问句结尾,意蕴丰富。其一,诗人明白刘禹锡在和州无知音相伴的痛苦,他与刘禹锡互为知己,却彼此天各一方,因此在这里表明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其二,要结合本诗首句,诗人能理解刘禹锡酒后无知音、醒后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一个反问,也表现了作者对刘禹锡深深的同情。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7~9题。喜雨杨万里欲知一雨惬群情,听取溪流动地声。风乱万畴青锦褥,云摩千嶂翠瑶屏。行人隔水遥相语,立鹭摧枝忽自惊。岁岁只愁炊与酿,今愁无甑更无瓶。7.(2023新编,2分)“风乱万畴青锦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案:描绘了雨中(后)万亩庄稼郁郁葱葱,风吹过,绿浪翻滚的生机勃勃的画面。(2分)解析:本题考查描述画面,鉴赏意境。解答此类题目,先锁定答题区间,根据题干可知要赏析的诗句在第二联中。然后理解诗句大意:大风吹过,万亩禾苗如同青色锦被,绿浪翻滚。再找出诗句中的景物,“风”“青锦褥”,抓住景物特点,“风”是乱的,“青锦褥”指的是庄稼绿油油得像一条褥子,突出其绿和广阔。最后根据景物及其特点简要概括画面特质,可用四字格或二字格进行概括。8.(2023新编,6分)第三联中“遥”“忽”二字富有情趣,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答案:“遥”是遥远的意思。(1分)描绘了雨后水涨河宽,两岸相距更远,但人们仍旧隔河互语的情形。“遥”字生动地描绘了雨后人们的兴奋。(2分)“忽”,是忽然的意思。(1分)描绘了雨后树枝上积水增多,而鹭不知这一变化,仍习惯性地立于其上,终致树枝折断,鹭惊惧而飞的情形。“忽”字形象地点明了雨后自然环境变化。(2分)解析:本题考查炼字。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解释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含义,还要考虑语法现象和修辞手法等;然后把该字或词代入原句,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想象,再现诗句表现的图景。最后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遥”描绘了雨后水涨河宽两岸相距更远,但人们仍然隔岸互语的兴奋。“忽”是形容鹭鸟立于树枝之上时,因树枝折断忽然惊飞的情态。这两个字从人、鹭两个角度形象地描绘了“雨”的效果,照应了标题“喜雨”。9.(2023新编,6分)诗题为“喜雨”,尾联却写“愁”情,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答案:①以愁衬愁:往年愁没有粮食和酒,这场雨带来了丰收,今年将愁没有储粮、储酒之器。(2分)②以愁衬喜:今年愁没有储粮、储酒之器,意思这是一个丰收之年,反衬出对这场雨的“喜”。(2分)③出乎意料:开头先写“雨惬群情”的诸多情形,表达喜悦,结尾转写愁情,形成对比,让人出乎意料。结尾的“愁”实际是俏皮话,从反面来写喜雨,使诗歌跌宕起伏,增强可读性。(2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首先根据尾联“岁岁只愁”与“今愁”,将今年之愁与往年之愁进行对比,突出今年之愁的不同,点明今年“愁”的内容;通过“愁”的内容可知,这种“愁”恰恰是一种“喜”,照应标题“喜雨”;最后整体分析,点明如此表达饶有谐趣,有出人意料的表达效果。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0题。送王昌龄李颀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夜来莲花界①,梦里金陵城。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注】①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10.(2018浙江,6分)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答案:①“送君多暮情”一句,点出了作者的伤别之情。(2分)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地烘托了离别之情。(2分)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全诗主旨,“悠悠江海行”用江水流逝表达了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之情。(2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点,点明;染,渲染。“点染”即先点出自己的思想情感,再借助景物、人物渲染该情感。答题时先指出作者是如何“点”出情感的,然后结合全诗分析是如何一步步渲染这种情感的。本诗中诗人用“送君多暮情”直接点明离别,然后用“野寺”“孤山”“夕阳”“微波”“月”等景物增添离别的惆怅,最后用“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离情,用远远而逝的流水烘托离别的伤感、不舍。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寄江州白司马①杨巨源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注】①江州白司马: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11.(2021新高考Ⅰ,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A项,根据诗歌的题目、注释①和第三句的“湓浦”可知,此时白居易的身份为“江州司马”,结合《琵琶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白居易以“江州司马”自称,由此判断两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较为接近,均为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后。A项正确。B项,对应“湓浦曾闻似衣带”,诗句中“曾闻”与后句“见说”呼应,颔联意在描写作者听闻的湓江与庐山的景致,“似衣带”是形容湓江蜿蜒如衣带一般的形态,没有表现“天涯若比邻”的情感。B项错误。C项,第六句中“阙”原指皇宫门前两侧供瞭望的楼,这里代指京城;“望阙天遥”指距离京城遥远。联系《琵琶行》中“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等诗句可以推断,“病鹤”指的是白居易。C项正确。D项,对应尾联,意思是不要沉迷于听佛诵经被此拘束,未来仍旧有远大的前途。青云,代指高官显爵。D项正确。故答案为B项。12.(2021新高考Ⅰ,6分)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答案:“劝诫”是全诗的主旨,诗人在尾联直接点明,劝说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听佛诵经,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3分)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庙,为结尾正式的劝诫进行铺垫。(3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首先要审清题干,题干要求分析前人对本诗第二句的观点,即“委婉劝告”,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对题干所给诗论进行分析。尾联两句是作者直接劝勉白居易不要流连空门,要对前途充满信心,由此可知“劝告”的确是本诗贯串始终的主题。首联第一句诗人问候白居易后,忽然笔锋一转,在第二句问起“惠远东林”,则是在为尾联的直接劝谏进行铺垫,以问句的形式委婉地表达了对白居易出入佛寺的关切,可以理解为“委婉劝告”。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3~14题。送沈康知常州王安石作客兰陵①迹已陈,为传谣俗记州民。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②相仍市井贫。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注】①兰陵:古地名,诗中代指常州。嘉祐二年王安石知常州,嘉祐三年诏沈康知常州。②厨传:古代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处所。13.(2020江苏,6分)如果你是沈康,通过这首送别诗,你会得到关于常州的哪些信息?请简要分析。答案:由“田畴薄”“市井贫”等可知常州农事荒废,民生艰难;(2分)由“厨传相仍”可知常州官场徒悦过客,不恤百姓;(2分)由“荆溪两岸春”可知常州自然风景优美。(2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归纳概括诗中的信息。解答时首先要结合题目、注释、作者等信息通读全诗,把握诗歌大意;然后仔细阅读题干要求,根据题干提示筛选出与之有关的诗句或短语,最后分点作答。本题题干要求从诗中找出与“常州”有关的信息。由“沟塍半废田畴薄”可知常州沟渠已经半废,土地贫瘠,农事荒废;但在这种情况下,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厨传”还在(“厨传相仍”中的“仍”有继续、接续的意思),而由“市井贫”可知常州为官者只顾迎来送往、徒悦过客,而不体恤百姓贫苦、民生艰难。最后一句“最忆荆溪两岸春”是说作者想念荆溪两岸的春光,由此可以看出此地自然风景优美。14.(2020江苏,5分)诗歌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案:对常州治理未能尽如人意的惆怅之情;对常州百姓得到一位优秀的官员的欣喜之情,以及对沈康此去政通人和的期许之情;对常州秀美山水的喜爱之情。(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答出三点得5分)解析:本题考查把握作者的情感。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要善于抓住诗中带有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境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进行分析。“忽逢佳士得朱轮”中的“佳士”指沈康,“朱轮”指贵族的车子。“忽逢”二字体现了作者因常州百姓得到一位优秀的官员而喜悦,其实这是作者委婉地表达对沈康的勉励,希望他能治理好常州,不辜负百姓的期望。“殷勤话此还惆怅”中的“惆怅”表达了作者自己此前在常州时对常州治理未能尽如人意的惆怅之情;“最忆荆溪两岸春”中的“荆溪”位于常州,作者曾在此任职,“忆”字体现了作者对常州山水的喜爱之情。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赠怀素草书歌(节选)李白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诗题和诗句来看,本诗属于诗中的歌行体,篇幅、声律、韵脚都比较自由。B.本诗刻画了怀素酒后运笔挥洒时激情奔涌、畅快淋漓、狂放疾书的形象。C.诗中作者既写自己的观感,又描摹怀素书法的神韵,二者水乳交融。D.最后两句写湖南七郡虽人口不多,但家家都请怀素题字,表明其书法造诣非凡。答案:D解析: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A项,诗题中带有“歌”字,是明显的歌行体的标志;并且从诗句内容来看,本诗是长诗的节选,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具有叙事性,可以判断是歌行体。A项正确。B项,由“吾师醉后倚绳床”可知是写怀素酒后疾书的状态,“须臾扫尽数千张”写出怀素写草书时的狂放淋漓。后面紧跟着的几句以一连串的比喻、夸张渲染出怀素笔走龙蛇、激情奔涌的形象。B项正确。C项,本诗写怀素疾书时的形象,同时也是作者观感的体现,C项正确。D项,“最后两句写湖南七郡虽人口不多,但家家都请怀素题字”理解错误。最后两句的意思是:湖南七郡多少名门大家,哪家的屏风和粉壁没有你的笔墨?说的是“名门大家”而非“家家”,且并没有体现“人口不多”,D项错误。故答案为D项。16.南宋诗论家刘克庄高度评价本诗,说:“自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五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钉子板上的多边形》听评课记录
- 八年级数学上册 14.3 因式分解 14.3.1 提公因式法听评课记录 新人教版
-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4《整式》听评课记录
- 青岛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2.1《平方差公式》听评课记录
- 鲁教版地理六年级下册7.4《俄罗斯》听课评课记录1
- 人民版九年级政治全册第三单元第八课依法治国第3-4喜中有忧我们共同的责任听课评课记录
-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4《巴西》听课评课记录
- 铝合金窗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实施细则
- 小学二年级数学口算练习题
- 一年级英语听评课记录
- 商务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 天津市河西区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 2025年空白离婚协议书
- 校长在行政会上总结讲话结合新课标精神给学校管理提出3点建议
- 北京市北京四中2025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英语试卷含解析
- 2024年快递行业无人机物流运输合同范本及法规遵循3篇
- T-CSUS 69-2024 智慧水务技术标准
- 2025年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计划
- 地下商业街的规划设计
- 2024-2030年全球及中国低密度聚乙烯(LDPE)行业需求动态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 伤残抚恤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