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4届高考小说专题训练:扶贫小说(解析)小说专题训练扶贫小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总会亮
沈念
我认识来我们家的这个人,他到村里来了不短的时间了。我们没有说过话,但听到大家称他昌队长,要在石喊坪待两年,帮助石喊坪脱贫。他来的第二天,村部活动中心那栋房子晚上就有了灯。
他把日常生活安顿好,就开始到贫困户家里走访。他前一天会拿着花名册向村秘书黄顺发打听哪一家住的方位,第二天出发前,我就准时到了村部路口。有的家户住得偏,我在前面走,他跟在后面,我们离得不远不近,走访出来,我又在前面走,他跟在后面,并不拒绝我的引路,但我们从来没有说过话。他很多时候皱着眉头,村里这么多贫困后遗症,来这里的扶贫干部都会不例外地皱眉。黄秘书说,铁打的石喊坪,流水的扶贫干部,来了,看了,完了,走了,啥事也没了。但眼前的这位昌队长不同,我对他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他严肃的样子都让我感到是温暖的。
父亲把我拉扯出来,站到了屋里光线明亮一点的地方,昌队长认出了我,高兴地说:“我们早就见过面了,你是我的向导呀,挑水找码头,想说谢谢终于找到地方了。”
我和昌队长就这样认识了。他并没有跟父亲说过去那些干部常说的大道理,说什么有困难党和政府会帮你,而是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夜再黑,天总会亮的。我要在石喊坪待两年,慢慢给你想法子把生活过好一点。”
我真是要看看他哪天想出什么法子来。父亲没有出门相送,过去上面的干部走了,他掏出口袋里干部塞的信封,信封里是钱,有时多有时少,每一个信封都被他皱巴巴地留下来了。他看到信封就会很沮丧地说,我们全家死光了,才叫脱贫。咒自己一家死的话都说出来了,不知道他心里是多绝望。过去我也为我们家害怕过,但那天昌队长说了,天总会亮的,我就发现每个夜晚再黑再难挨,等来的还是白天,从此就不害怕父亲的那种绝望了,好像睡一觉醒来,我们家就真得要改天换地变样了。
刚到村里那些天,村民见是省城来的扶贫工作队,要搞精准扶贫,见面第一句话就说:“我去年养殖亏光了,雪上加霜,不扶我没道理。”
另一个说:“我咬着牙七拼八凑盖房,还没钱装修,有新家搬不进,先帮帮我落了安身之地。”
昌队长呵呵一笑,说:“我可不是财神爷。”
村民哼哧乐了,说:“共产党的干部就是为老百姓办事的,省里来的领导,都该带着法宝。”
“法宝是带着,也得看谁愿不愿意用、会不会用。”
“么子法宝先透个风?”“真有法宝不用的是猪。”村民来劲了,有的建档立卡户捏着手指打手势,问到底带了多少扶贫款。
昌队长神秘地说:“先保密。”
黄秘书叹气:“唉,贫困都是等靠要的思想作怪,多少年,改不了。”
昌队长早出晚归走访完这两百多户人家,我看到村里一天天热闹忙碌起来了,村部前坪白天晚上集中召开的会议也多了。有时是议论修路修水渠,在山上建个安全饮水的蓄水池;有时是号召大家改变观念,利用山地资源发展果林经济。会开到最后昌队长都要说几句,讲一通为什么干怎么干,他一给石喊坪描绘未来,下面的村民听了都手掌鼓得啪啪响。
有人扛着锄头上山了,荒山野径上的草割刈一空,来了几辆运货卡车,村民把树苗卸下车,在村部长桌上的登记表签完字,然后兴高采烈地把它们扛到了山坡上、果园里。昌队长兑现承诺,果树都是来自农业扶贫项目,免费提供,村民像捡了大便宜,开心得不得了。货车空了,昌队长发通知:“明天起农技员来现场上课,教咱们怎么栽。栽好了,明后年挂果,我帮你们吆喝,村里到时统一品牌卖出去。”
我家果树送来的第二天早上,他扛着把锄头,进了我家后山开辟的果园山地,父亲才慢吞吞地刚出门。昌队长是来帮我们家栽树的。他负责挖坑,锄落泥飞,是把农活好手。几个村干部和县镇的农技员也过来帮忙,人多力量大,一天下来,百来棵夏橙栽得横平竖直。父亲可开心了,但那张难得一笑的脸,皮皱皱的还是像个打了霜的老橙。
也有人不开心,也许他是看不得别人开心,比如黄焕胜。
黄焕胜是石喊坪的养羊大户,过去大部分山头都是荒山,他的羊群满山跑随地吃都没人管。现在扶贫队鼓励村民开垦山地,扎篱围栏种果树,但只要有个小洞,羊就钻进去啃了人家的果树苗,村民找上门要黄焕胜赔偿,他的羊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随地散养了。
昌队长主动登了黄焕胜家的门,他们在屋里叽叽咕咕,像是交换各自的秘密。没过几天,他家的羊被镇上的车拖走了,又从外面拖回来一车果树苗。村里人传开了,黄焕胜把羊卖了,县里一个养羊大户全收去了,那人包了县城南郊的一片沙洲,羊群放养随便跑。这笔买卖当然是昌队长联系的,价格卖得理想,黄焕胜拿了存折回了家,关上门就开心了。
夏橙,玫瑰香柑,雪梨,扶贫队承诺说愿意开垦荒山种果树的,树苗免费,种多少送多少。白捡钱的生意黄焕胜是不会放过的,他之前大清早出门,披星戴月才回家,半个月把十来亩山地翻耕了一次,这一下就种上了1000多棵。黄焕胜有个特点,想干活,再苦再累也不退缩,那个勤快麻利,村里没几个人能比。大半年下来,他都扑在果园里,施肥、剪枝、锄草、松土,下雪后起床第一件事就去把树冠上的积雪摇落。
这一年多来,他三天两头往山上跑,果林长势最好,夏橙花开的时候,像刚下过一场鹅毛大雪,满山坡的绿叶枝上白花朵朵,芬芳弥漫。农技员也专程看过几次,表扬他能干,过夏入秋就会挂果。有天回到家,他得意扬扬地跟屋里的婆娘说:“农技员来看过了,等着金秋好收成吧。”
“那真得感谢扶贫队,昌队长是个好人,来这里忙得年节也回不去,对我们石喊坪是真心地好。”婆娘把饭菜端上桌,唤着两个贪玩的孙子过来吃饭。
黄焕胜呷了口酒,说:“我听说下个月昌队长要走了,我还真是要去送送他,谢谢他,他又给我出了个主意,买个二手的农货四轮跑运输,每年跑跑,送果的季节就有得赚了。”
“把家里几只母鸡给昌队长带回去吧,城里人哪吃得到这么正宗的土鸡婆。”婆娘也觉得这是个好主意,说完就朝鸡笼里刚归家的一窝鸡骄傲地看了看。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村部活动中心那栋房子晚上就有了灯”一句意蕴丰富,一语双关,既是写实,又暗示了昌队长给村里带来了希望。
B.从“我们全家死光了,才叫脱贫”的咒语到“父亲可开心了”可以看出,父亲对扶贫的态度由完全抵触到欣然接受。
C.小说立足脱贫攻坚的时代背景,以小区域见大时代,以小故事见大情怀,展现了精准扶贫给贫困乡村带来的生活之变。
D.小说语言通俗,多用口语,“铁打的石喊坪,流水的扶贫干部挑水找码头”等体现了乡村题材小说的语言特点。
2.关于文中昌队长和村民对话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的村民认为养殖亏损需要扶贫,有的村民认为新房装修需要扶贫,这些想法都反映了他们多年以来“等靠要”的思想。
B.“省里来的领导,都该带着法宝”一句既表明村民对昌队长的扶贫工作持质疑态度,又暗含着村民对扶贫干部的期待。
C.小说插入这部分对话,丰富了文章内容,同时也为下文昌队长带领村民利用山区地形发展果林经济的故事情节作铺垫。
D.人物对话多用短句形式,节奏紧凑,给人以短兵相接之感,体现了昌队长和村民们之间斗智斗勇的过程,凸显扶贫工作的不易。
3.小说的标题“天总会亮”意蕴丰富,试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4.小说运用多视角塑造昌队长的形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米
三石
局长说:“洪波,已经研究了,你回来吧,少军去接替你。”
听到这消息,洪波并没有意想中那么高兴,心里头反而有些空落落的,嗫嚅地说:“再过些日子吧,手头还有些事,少军一时半会儿接不上趟。”
局长说:“行,随你,定好了日子吱一声,随时都可以回来。”
洪波在东坑驻村扶贫已三年,刚去那会儿,洪波多少有些情绪,不到半年,就去找了局长,要求调回。要跟女朋友谈婚论嫁了,女朋友不愿一结婚就两地分居,给洪波下了最后通牒。局长也答应了,可事不凑巧,上级下了文件,没有特殊情况,驻村扶贫必须满两年。洪波这情况,显然不属于特殊之列。局长也是无奈,做思想工作让洪波坚持坚持,满两年一准调回。
也好,这没了余地,洪波也没了想法,一门心思待在了东坑村。
洪波在基层工作过,父母都是农民,对农村工作虽说不上驾轻就熟,但多少略知一二。这一沉下心来,工作也是做得风生水起,年底考评,东坑村名列全县前茅。他跟村里人相处得也不错,贫困户不必说,就是非贫困户,大家都将洪波当村里人,一点都不见外。
工作顺心了,日子也过得快,转眼两年满。局长没有食言,洪波却打了“退堂鼓”——时值东坑村脱贫摘帽关键时期,阵前换将是大忌。局长也为之感动,推荐提拔洪波为副科长,继续驻村扶贫。
这下,洪波劲头更大了,经常在村里一待就是十天半个月,新婚燕尔,蜜月没过完就赶回了村里。好在妻子也理解,洪波不回家,她就常跑去村里“探班”,惹出许多风流佳话来。
不久,国扶办组织脱贫摘帽验收,几十号人“折腾”了一天,临了时,检查组长将大拇指竖得老高。
这回,是洪波主动找局长提出调回的,妻子十月怀胎,眼见预产期临近。就算洪波不说,局里也会考虑。
离开单位,洪波直接开车返回东坑,支书万春便问洪波何时走。洪波想了想说,东坑虽说已脱贫摘帽,但如何与乡村振兴无缝对接,这还有很多基础工作要做,等把乡村振兴的方案拿出来,再走也不迟。
洪波要走的消息不胫而走。夜里,村里人闻讯而至,聚集在洪波住处。往时洪波住处也挺热闹,但今儿个却不同,气氛有些沉闷。洪波大声说:“大家这是怎么了?又不马上走,且得过一阵子呢!”
“你给个准信,什么时候走?”说话的是石大爷,村里的五保户。洪波抬眼一扫,看见屋角一袋米。这米,是前些时日石大爷送来的二晚新米。尽管石大爷不肯收钱,但洪波还是变着法子付了钱。洪波笑着说:“怎么说也得将这袋米给吃光吧!”石大爷想了想,极认真地问道:“米没吃完,你就不走?”洪波也认真地回答:“米没吃完,我就不走。”
在东坑三年多,洪波一直自己做饭吃。一袋新米,原本二十来斤,先前已吃了几天,估摸还能吃半个月。届时,乡村振兴的方案也就做出来了,妻子的预产期也就到了。
接下来的日子,洪波和万春他们一道,组织召开座谈会,深入村民家中,电话、微信征询外出务工村民的意见,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调查研究。跑镇里、县里了解乡村振兴的政策,对接有关项目。洪波还草拟了东坑村乡村振兴实施方案,这可是全县第一个,连县长都在大会表扬了东坑村。
不知不觉,半个月过去了,洪波的工作算是完成了,是时候回去了。
万春原打算在家烧一桌饭为洪波饯行,洪波没答应。“三年前悄悄地来,三年后,就让我安静地走吧!”洪波感慨地说。其实,洪波是怕惊动了村里人,他受不了那种告别的场面。洪波说:“今晚最后再烧一餐饭,万春你要是愿意,就陪我吃两碗东坑的米饭吧。”
说着,洪波就去舀米,舀了两筒,发现了问题:“也真是奇怪,这半个月我也没少吃,怎么这米还剩这么多?”
万春沉默了一会儿,动情地说:“这米啊,你想吃完不容易。你吃得再多,也架不住乡亲们不断往袋子里添。”
洪波一时没反应过来:“什么意思?”
万春笑着看了洪波一眼,说:“当初你可是说过的,米没吃完,你就不走。这下你可得失言喽。”
洪波有些发愣,片刻,眼睛便涩了……
(选自金山》,2021年第1期)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洪波为了干好扶贫工作,新婚期间也忙着工作不回家,从中可以看出他身上具有“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
B.小说通过洪波驻村扶贫的工作经历,赞扬了新时代基层扶贫干部的实干精神,他们在工作中奉献青春与智慧,赢得了群众的高度认可和爱戴。
C.小说善于运用侧面描写来烘托、表现人物,局长的开明,妻子的体谅,石大爷的感恩,都能很好地烘托洪波的形象。
D.该篇小说以“大米”为线索串联起了全文,从而使得文章结构更加严谨,情节完整连贯,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
6.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小说以“大米”为题的意蕴和作用。
7.思想性和文学性是衡量一篇好小说的两个重要标准。有人说这篇小说主题深刻,思想性高,但情节简单,人物形象单一,艺术性不高。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全文进行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玻璃
阎秀丽
陈林穿好衣服,背着行囊,站在窗前。外面,晨雾包裹着的大青山,影影绰绰的。他转过身,把灯关上。玻璃窗一尘不染,能清晰地看到外面的一切。
天色还早,等等吧。陈林心里暗暗地想。
他搬过来一把椅子,发出了“吱嘎”一声,在静静的清晨有些刺耳。他赶紧放轻了脚步,希望不要搅醒别人的好梦。他是最不愿意麻烦别人的。
就像他当初悄悄地来到这里。
那时,他惊讶地看着凌乱的村委会,玻璃窗上已经看不清本来的颜色,上面是沟沟壑壑的污渍,使屋内光线更加暗沉,还隐约有种发霉的味道。
陈林拿起放在墙角的笤帚扫起地来。村主任李大毛嘴角往上扬了扬,他身后的几个人也没有动,扬起的灰尘笼罩着他们的脸庞,看不清。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陈林说完这句话的时候,又开始擦起桌椅、玻璃来,再抬头,发现那几个人已经不见了,只有民兵连长老栓在看着他。
陈林走到门口,院子里静悄悄的,几片树叶在他眼前飘落下来。
“他们都忙,就先走了。”老栓解释说,“这屋里又脏又乱,我给你另找个地方吧。”
“我看着挺好的,就在这儿住,方便。”陈林搓搓手说道,扬起的灰尘让他打了一个大大的喷嚏。
陈林没有想到这个村这么穷,既没有副业,也没有几块完整的好地,更没有赖以生存的产业支柱。年轻人几乎都跑出去打工了,只剩下岁数大的老人和带不走的孩子。
陈林说:“要想富先修路,我们修一条能进山的路。山里奇峰怪石,是驴友最佳的去处。只要路修好了,不愁没人来。”
李大毛说,进山的路经过他家的地,要想修路可以,但是不能动他家的地。
陈林看了看野草丛生的荒地,笑了笑说:“我已经查了,这不是你家的地,已经荒废了多年。路弯了,可以取直,人心要是弯了,这个村子……会走很多弯路。开工!”
李大毛悻悻地看了一眼陈林。
路修好了,陈林经过调研,提出建大棚种植香菇的建议。
村委会研究这件事时,李大毛一直抽烟,不吭声。
开完会,陈林很认真地擦着屋里陈旧的桌椅,还有一扇又一扇的窗玻璃。也许是年头太久了,玻璃像是蒙了一层纱,还是看不清。
老栓站在院里,看着陈林擦着玻璃窗。
“陈书记,你就别折腾了。”这是老栓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陈林没听清老栓的话,继续擦。
村民大会上,陈林说了种植香菇的事,人们却嘻嘻哈哈地笑起来,三三两两地离开了会场,剩下几个妇女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根本没人听陈林在讲什么。只有老栓坐在最后面没有动,嘴巴紧紧地抿着,低着头。
“我看行!”老栓咕哝出这句话。
村里热闹起来,看着陈林帮老栓盖大棚、买蘑菇棒,从早到晚在大棚里忙碌,有时候连家也不回。李大毛背着手绕了几圈,撇着嘴说:“就咱这穷山沟,能长出那金疙瘩?”
可不是咋的,祖祖辈辈的穷地方,山上的蘑菇有的是,捡上两筐晒干了,能炖上只小鸡就不错了……
“想发财都想疯了!”
……
老栓手里的活计慢了下来,抬头看了看陈林。陈林好像什么也没听到,专心摆弄着手里的蘑菇棒。阳光斑斑点点地从棚顶上倾泻下来,笼在他身上斑斓一片。
老栓往手心里吐了口唾沫,“嘿”的一声,又把镐头高高地抡起。
村委会忽然热闹起来,自从老栓卖香菇挣了第一笔钱,在村里建起了亮堂堂的“北京平”,村委会的院子就没消停过,总有人偷偷摸摸地在院子里绕几圈,有意无意地看着他。
李大毛背着双手,看到陈林,想笑,却没笑出来,只是嘴角动了动。他环顾了一下四周,拿起抹布就擦桌子。
李大毛擦完桌子,咕哝了一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接着,又仔细擦起玻璃来。“这玻璃,忒埋汰。”他说。
几场雨淋过,玻璃确实有点儿脏。
陈林笑了笑,顺着玻璃窗向外望去。远处的山,山上的树木,清晰地扑进他的眼睛里,眼睛里便满是葱葱郁郁的绿。
山里的树叶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一晃三年过去了,陈林的任期已满,他要回原单位了。他不想惊扰任何人,村里的香菇大棚鳞次栉比地建起来,每个人都在忙。
陈林感觉身子暖暖的,鼻子有些发痒,忍不住“阿嚏”一声打了个喷嚏,把自己吓了一跳。他直起身,发现自己竟然趴在桌子上睡着了。外面的阳光透过窗户笼罩在他的身上。他不由得咧嘴笑了,心想,再不走,就赶不上车了。
忽然,一种细碎的声音钻进他的耳朵,他回头,看见玻璃窗外密匝匝地围了一堆人,正趴在窗户上往里望着。李大毛两手遮着凉棚,扒拉开挡在他面前的老栓,踮着脚尖使劲往里挤,嘴里也不知道咕哝着什么。
陈林心头一热,赶紧走到窗户前,指了指李大毛,又指了指老栓,笑了起来。
玻璃窗干干净净的,映着李大毛做出的口型:我们来送你。
太阳从东山弹跳出来,照着玻璃窗,射进屋子,屋里一片明亮。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2年第5期)
8.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第三人称讲述故事,语气和缓自然;而观察和感受环境、人事的视角主要是陈林的,这个有限的视角利于精选素材,把小说写得精练而含蓄。
B.把陈林历时三年的扶贫故事用他临走前回忆的方式打开,在极短的时间里推进情节,刻画人物,使小说有一种既紧凑又充满张力的艺术美。
C.小说用白描式的动作神态描写和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来刻画陈林这个扶贫干部形象,而不直接描写他的心理活动,这也使形象更显现出稳重坚韧的性格美。
D.对比烘托也是刻画陈林的方式。如,李大毛的自私“躺平”,就烘托出了陈林的“工作细心且做在前头”,进而写出了他帮助村民脱贫的决心和无私。
9.关于文中画横线的部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栓当时是全村唯一一个相信陈林、尝试种蘑菇的人,面对李大毛的质疑和嘲讽,老栓内心也难免犯嘀咕,他需要陈林的肯定回答,所以,他看陈林。
B.陈林已经认识到:李大毛是一个很难接受新事物的人,只有种出蘑菇,换来钞票,才能让他相信,世世代代的贫穷也可以改变,所以,陈林专心干活,不理睬他。
C.老栓看着阳光里的陈林,他全身那么光亮,神情那么笃定,老栓的疑虑消解了,心安稳了,他相信这个新来的村支书能给他带来崭新的生活。
D.老栓不满作为村主任的李大毛自私、不作为,还要对别人的努力挖苦泼凉水,所以他吐了一口唾沫,“嘿”了一声,表述自己的反感。
10.请简析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内容的艺术效果。
远处的山,山上的树木,清晰地扑进他的眼睛里,眼睛里便满是葱葱郁郁的绿。
11.小说为什么多次写到擦拭村委会的桌椅、玻璃?请从刻画人物和表述主旨两方面做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遍野荆花
厉周吉
在怪石嶙峋的山坡上,王亮小心翼翼地攀爬着。爬累了,就坐到山石上挠一阵头。遇上难以解决的事,王亮有挠头的习惯,挠来挠去,头发越来越少。这不,今天又把本就稀疏的头发挠掉了无数根。
崮崖是个小山村,全村500多口人,只有不到300亩山岭地,却有6000多亩山场。可这么多山场有什么用?这是水源缺乏、土壤贫瘠、几乎连一棵大树都长不起来的山岭呀!凭自己的本事,让老百姓靠这些山岭富起来,那真是痴人说梦!
可即便是梦也必须做呀,谁叫自己是县里派到这个村的第一书记呢!带领这个村快速脱贫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爬到山腰,王亮已经累得气喘吁吁了。站在这里放眼四望,山野怪石遍布,植被稀疏。多数植被是一种叫荆棵的低矮灌木,偶有几棵针叶松、刺槐之类的,也长得歪歪扭扭,一副苦大仇深的架势。他的心里更加迷茫了。
再往上爬,山坡更陡了,王亮虽然累得浑身冒汗,但还是硬撑着继续往上爬,他在心里暗暗鼓劲,一定要爬上山顶!
快到山顶时,他脚下一滑,多亏拽住手边的一株荆棵才没摔倒,当他站稳身子时,发现已经几乎将那株荆棵拔出来了。
他仔细一看,这棵荆棵植株虽小,根部却遒劲有型,像极了奔跑的骆驼,非常好看。他把荆棵拍照后发到微信朋友圈,竟有好几个人争着买,争来争去,把价格抬高到100多元。一棵100元并不多,可是几百万棵呢!这里的6000多亩山场几乎全部长满了荆棵呀!如果把这些荆棵加工成盆景,即便每棵卖三五十,也是一笔很可观的财富呀!
回到村里,王亮很快就拟好了脱贫方案。这夜,他兴奋得几乎一夜未眠。第二天是村里的议事日,等大家到齐,王亮就匆忙宣读了脱贫方案。他们听完,面面相觑了许久,最后又把目光汇聚到王亮身上,王亮顿时被他们看得心里发虚。
“这办法真好!我们以前怎么就想不到呢!”直到村主任张凯带头说好,大家才纷纷跟着称赞起来。王亮做事干脆,再加上第二天他要去县城参加一个培训,就当场把任务安排了下去,有负责挖荆棵的,有负责整理定型的,有负责网上宣传的……
等半个月的培训结束,王亮兴冲冲地回到村里,才知道工作几乎没有一点进展。王亮气得随手拿起一块山石,奋力扔出去,山石落地时惊得一只正在打盹的瘦狗落荒而逃。
“我算是知道你们受穷的原因了,思想跟不上,行动也跟不上!你们不知道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半个月的时间有多么重要……”王亮把村主任张凯一顿好训,“你必须给我解释清楚,在这件事上,为什么迟迟没有行动!”张凯沉默许久,才解释说:“那天您事先没和我们交流就宣读了脱贫方案,因为您是上级刚派来的,大家都没好意思直接提反对意见,荆棵值钱的事村里人早就知道,不过以前谁也没想把荆棵刨出来卖钱。这地方自然条件差,即便一株很不起眼的荆棵也可能是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好不容易长成的,如果把这些荆棵刨掉,环境就更差了。这些日子,我们讨论来讨论去,最后还是形成一致意见——宁愿继续受穷,也不发这样的财。”
张凯说完,王亮觉得脸上火辣辣的,比被人当众打了几耳光还难受。
转眼间,荆花遍野的夏天来临了。这天,王亮和张凯爬上村东的一个山头,站在山顶放眼四望,整个山野到处是淡紫色的荆花,微风徐来,荆条轻摆,花间蝶飞蜂舞,鸟鸣啁啾,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清香。
他们禁不住相视而笑。
原来,王亮的脱贫方案被否决后,经过集思广益,崮崖村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宜的脱贫之路,那就是利用这遍野荆花,大量养蜂并生产纯正的荆花蜜。
崮崖村生产的荆花蜜,色如纯净琥珀,入口留香绵长,投放市场后供不应求。从此,这遍野荆花成为村里永不枯竭的财富之源……
12.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亮是县里派到崮崖村的书记,他的责任是带领这个村快速脱贫,但是这个村的自然条件恶劣,所以他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B.通过艰辛的实地考察,王亮找到了将荆棵加工成盆景出售的脱贫方案,但是最终方案没有得到村民们的赞同,他觉得很难受。
C.王亮迫切地想带领村民们脱贫致富,但他太急于求成了,并没有了解村民的真正愿望,导致村民们不敢当面提出反对意见。
D.小说紧扣农村扶贫的主题,既表现了村民们的善良、质朴,也表现了扶贫干部们的艰苦、执着和睿智,传达出美好的愿景。
13.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王亮“今天又把本就稀疏的头发挠掉无数根”,引出下文,叙写发现荆棵的价值、找到脱贫致富的路子。
B.小说运用语言、心理、细节等方法来正面塑造扶贫干部的形象,将其置身在农村典型环境之下来凸显脱贫致富的主题。
C.文中写王亮绞尽脑汁帮村民找到致富办法,村民却“宁愿继续受穷,也不发这样的财”,这样的安排一波三折,增加了情节波澜。
D.结尾采用留白手法,言有尽而意无穷,让找到致富方法的农村生活富有诗意美,升华了小说主题。
14.小说中有多处关于“荆棵”的描写,请分析其作用。
15.小说中有两个脱贫方案,第一个失败了,第二个成功了,请结合全文分别分析其原因。
解析
1.B2.D3.①指我家的贫困生活将要得到改善,迎来美好的生活;
②指昌队长带领全村人脱贫致富,使村子摆脱贫困,走出贫困的黑夜;
③既是扶贫干部的笃定信念,也是贫困户脱贫的力量源泉。
4.①小说多视角塑造扶贫队长,更丰富、立体地展现人物勤于职守、工作能力强等特点。
②以村民的视角,与以往扶贫干部进行对比,写出了新扶贫队长不走过场、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③以黄焕胜的视角,从不开心到服气的态度变化,写出昌队长善于调查研究、能找准问题关键、拼命肯干;通过黄焕胜与婆娘的对话,体现出昌队长讲究工作策略、工作能力强的形象特点。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父亲对扶贫的态度由完全抵触到欣然接受”错误。结合“他看到信封就会很沮丧地说,我们全家死光了,才叫脱贫。咒自己一家死的话都说出来了,不知道他心里是多绝望”可知,父亲对扶贫的态度地绝望,而不是“完全抵触”。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体现了昌队长和村民们之间斗智斗勇的过程”错误。人物对话体现的是昌队长对村民负责任的态度,不走过场、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并不是斗智斗勇。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意蕴的能力。
由“昌队长又过来拍了拍我的肩膀,说:‘天总会亮的。我要在石喊坪待两年,慢慢给你想法子把生活过好一点。’”可知,这句话是昌队长拍着我肩膀时对我的鼓励,“天亮”意味着希望,意味着我家的生活要“改天换地变样了”,迎来美好的生活;
由“昌队长早出晚归走访完两百多户人家,村里一天天热闹忙碌起来了,有人扛着锄头上山了,荒山野径上的草割刈一空,来了几辆运货卡车,村民把树苗卸下车,在村部长桌上的登记表签完字,然后兴高采烈地把它们扛到了山坡上、果园里”可知,“天总会亮”不仅指“我”家生活的好转,也指全村人在昌队长带领下,一定会脱贫致富,走出贫困的黑夜,走出一条明亮的幸福之路。
“夜再黑,天总会亮的。我要在石喊坪待两年,慢慢给你想法子把生活过好一点”,昌队长认为夜再黑,天总会亮的,是扶贫干部的笃定信念;“天总会亮的,我就发现每个夜晚再黑再难挨,等来的还是白天,从此就不害怕父亲的那种绝望了,好像睡一觉醒来,我们家就真得要改天换地变样了”,天总会亮的使我发现每个夜晚再黑再难挨,等来的还是白天,是贫困户脱贫的力量源泉。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作用的能力。
以村民视角,根据“铁打的石喊坪,流水的扶贫干部,来了,看了,完了,走了,啥事也没了。但眼前的这位昌队长不同,我对他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他严肃的样子都让我感到是温暖的”“会开到最后昌队长都要说几句,讲一通为什么干怎么干,他一给石喊坪描绘未来,下面的村民听了都手掌鼓得啪啪响”可知,这位昌队长不同,有一种亲近感,会开到最后都要说几句,讲一通为什么干怎么干。与以往扶贫干部进行对比,写出了新扶贫队长不走过场、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以黄焕胜视角,根据“也有人不开心,也许他是看不得别人开心,比如黄焕胜”可知,黄焕胜不开心是因为村民找上门要求他赔偿,他的羊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随地散养了;昌队长知道情况后,“主动登了黄焕胜家的门,他们在屋里叽叽咕咕,像是交换各自的秘密。没过几天,他家的羊被镇上的车拖走了,又从外面拖回来一车果树苗”,这笔买卖是昌队长联系的,黄焕胜拿了存折开心的回了家。从不开心到服气的态度变化,写出昌队长善于调查研究、能找准问题关键、拼命肯干;
另外,根据最后黄焕胜与婆娘的对话,“那真得感谢扶贫队,昌队长是个好人,来这里忙得年节也回不去,对我们石喊坪是真心地好”“我听说下个月昌队长要走了,我还真是要去送送他,谢谢他,他又给我出了个主意,买个二手的农货四轮跑运输,每年跑跑,送果的季节就有得赚了”,可知昌队长又给他出主意,买个二手的农货四轮跑运输,体现他讲究工作策略、工作能力强。
综上可知,小说多视角塑造扶贫队长,更丰富、立体地展现人物勤于职守、工作能力强等特点。
5.D6.意蕴:大米作为一种粮食,表面上是石大爷用来表述对洪波的感激之情的,实则是象征着扶贫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作用:大米可以很好地表现出石大爷的淳朴、知恩图报和洪波的的认真负责、关爱百姓,也可以揭示本文深刻的主题。7.看法一:同意。
理由:①小说通过大量高度概括的事例来塑造人物,但缺乏相关的细节描写,使人物只有骨架,没有血肉,形象单一,不够丰满。
②全文结构简单,运用顺序和插叙两种叙述方式,只设置了故事开始的一个小波折,其他部分则给人以平铺直叙之感。
③小说只是在赞扬新时代基层扶贫干部扎根农村的实干精神,为国家的乡村扶贫工作奉献青春与智慧,具有时代局限性,艺术生命力有限。小说艺术性不高,思想性很高。
看法二:不同意。
理由:①小说通过正、侧面结合及一些细节描写等方式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有血有肉、真实可信。如小说中对洪波的心理描写刻面得非常传神:知道可以回来后,洪波“心里头反而有些空落落的”。
②小说开头就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中间插入回忆的内容,使全文内容丰富,行文富于变化。
③小说主题弘扬主旋律,赞扬新时代基层扶贫干部扎根农村的实干精神,他们为国家的乡村扶贫工作奉献青春与智慧,赢得了群众的高度认可和爱戴,具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D.“以‘大米’为线索串联起了全文”说法错误,“大米”不是这篇小说的线索,它只在小说的后半部分出现,没有贯穿全文。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意蕴:
首先看浅层含义:大米本身是一种粮食,由文中“这米,是前些时日石大爷送来的二晚新米。尽管石大爷不肯收钱,但洪波还是变着法子付了钱”可知,“大米”是石大爷给洪波送来的,是用来表述对洪波的感激之情的。
再看深层含义,结合“石大爷想了想,极认真地问道:‘米没吃完,你就不走?’”“万春沉默了一会儿,动情地说:‘这米啊,你想吃完不容易。你吃得再多,也架不住乡亲们不断往袋子里添’”等内容可知,可知,乡亲们为了不让洪波走,不断往袋子里添米的情节,说明他深受百姓爱戴,也象征着扶贫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作用:
塑造人物形象:由文中“这米,是前些时日石大爷送来的二晚新米。尽管石大爷不肯收钱”可以看出,大米是石大爷送来的,并且因为心怀感激连钱都不想要,这表现了石大爷善良淳朴、知恩图报的人物形象;同时,结合“今晚最后再烧一餐饭,万春你要是愿意,就陪我吃两碗东坑的米饭吧”“你想吃完不容易。你吃得再多,也架不住乡亲们不断往袋子里添”可知,洪波要离开东坑村时内心感到不舍,把再吃两碗东坑的米饭作为一种留恋的方式,乡亲们也不舍得洪波走,不断地偷偷往袋子里添米,这侧面上烘托出了洪波认真负责、关爱百姓的高大形象。
揭示文章主题:由文中与“大米”相关的情节来看,“大米”是村民挽留扶贫干部的方式,也是扶贫干部洪波对东坑流连不舍的表述,表现出新时代基层扶贫干部赢得了群众的认可和爱戴的思想内容,赞扬他们扎根农村的实干精神,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7.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看法一:同意。
从人物形象塑造上,分析文章内容可以看出,小说主要写洪波驻村扶贫的工作经历,通过描写的几件高度概括的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如写洪波新婚期间也忙着工作不回家、在驻村扶贫满两年后,面对调回却打了“退堂鼓”等事件塑造了洪波心系百姓、踏实苦干、一心为民的好干部形象;写石大爷给洪波送米、乡亲们不断往袋子里添米的事件来塑造乡亲们淳朴、知恩图报形象。但在事例的描述中比较笼统,缺乏相关的细节描写,使人物只有骨架,没有血肉,形象比较单一,不够丰满。
从结构和叙述手法上,文章中运用了顺序和插叙两种叙述方式,从“洪波在东坑驻村扶贫已三年,刚去那会儿,洪波多少有些情绪,不到半年,就去找了局长,要求调回”这一段开始的几个段落采用了插叙的手法,回忆洪波三年前到东坑驻村扶贫的情形,其余主要是运用了顺序的叙述方法,全文结构简单,只在小说的开头部分设置了洪波得知能回局里时,心里却“空落落的”这一个小小的波折,其他部分都给人以平铺直叙之感。
从创作背景及主题上,小说艺术性不高,思想性很高。由文章“洪波在东坑驻村扶贫已三年”“不久,国扶办组织脱贫摘帽验收,几十号人‘折腾’了一天,临了时,检查组长将大拇指竖得老高”等内容可知,小说的写作背景是新时代基层干部下乡扶贫,文章的主题是在赞扬新时代基层扶贫干部扎根农村的实干精神,为国家的乡村扶贫工作奉献青春与智慧,具有时代局限性,艺术生命力有限。
看法二:不同意。
从塑造人物的手法上,小说运用了正、侧面结合、细节描写等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有血有肉。如“听到这消息,洪波并没有意想中那么高兴,心里头反而有些空落落的,嗫嚅地说:‘再过些日子吧,手头还有些事,少军一时半会儿接不上趟’”“洪波劲头更大了,经常在村里一待就是十天半个月,新婚燕尔,蜜月没过完就赶回了村里”采用了语言、动作、心理等正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局长的开明,妻子的体谅,石大爷的感恩,侧面烘托了洪波的形象;“在东坑三年多,洪波一直自己做饭吃”运用细节描写塑造洪波清正廉洁的形象。
从文章的结构上,由“局长说:‘洪波,已经研究了,你回来吧,少军去接替你’”“听到这消息,洪波并没有意想中那么高兴,心里头反而有些空落落的”可知,小说开头就通过设置悬念的方式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中间运用了插叙的叙述手法,回忆了洪波三年前到东坑驻村扶贫的的内容,使行文富于变化。
从主题上,小说通过叙述洪波驻村扶贫的工作经历,赞扬了新时代基层扶贫干部的实干精神,他们在工作中奉献青春与智慧,赢得了群众的高度认可和爱戴。这一主题弘扬了社会主旋律,具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8.C9.D10.远山清晰而葱郁,侧面写出李大毛把玻璃擦拭得很洁净,他用行动表述了对陈林的歉意和信服,烘托出陈林内心的喜悦,也暗示着村子即将脱贫的美好前景。11.(人物方面)文中两次写陈林擦拭桌椅、玻璃,通过细节凸显了他带领村民们创造健康富裕生活的决心和面对困难决不放弃的韧性;通过写李大毛擦拭桌椅、玻璃,与前文的他看到陈林擦拭却离开形成对比,写出了他思想态度的转变,也烘托了陈林的人格魅力。(主旨方面)肮脏的玻璃遮蔽阳光,隔绝清新的气息,以此喻指陈腐的观念阻碍乡村的脱贫致富,表述要致富,先要摒弃旧思想的主旨。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不直接描写他的心理活动”错误,小说中有多处对陈林的心理描写,如:他不想惊扰任何人,村里的香菇大棚鳞次栉比地建起来,每个人都在忙。又如:他不由得咧嘴笑了,心想,再不走,就赶不上车了。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语句含义的能力。
D.“表述自己的反感”错误,“往手心里吐了口唾沫,‘嘿’的一声,又把镐头高高地抡起”中,吐唾沫是为了增强手与镐把的摩擦力,“嘿”是用力前的号子,并非表述反感情绪;再结合“抬头看了看陈林。陈林好像什么也没听到,专心摆弄着手里的蘑菇棒”可知,这两个动作是表现:在陈林的影响下,老栓的心也安稳了,他铆足了劲干活,奔他的好日子。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重要语句艺术效果的能力。
“清晰地扑进他的眼睛里”,是因为李大毛“又仔细擦起玻璃来”,窗外景色清晰,说明李大毛擦得非常干净;李大毛一开始对陈林擦玻璃、忙脱贫致富等行为都充满不信任,还不断泼冷水,而现在主动帮助陈林擦桌子和玻璃,说明他已经完全信服了陈林,用行动表述自己的歉意和信服。
“眼睛里便满是葱葱郁郁的绿”,“绿”是希望和生机的象征,陈林眼里看到的不仅是远山的美景,更是村子将来脱贫致富的美好前景,具有象征意义。
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情节语段作用的能力。
从人物的角度,“‘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林说完这句话的时候,又开始擦起桌椅、玻璃来”“开完会,陈林很认真地擦着屋里陈旧的桌椅,还有一扇又一扇的窗玻璃”陈林擦拭桌椅、玻璃,结合他说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可知,他是通过擦拭玻璃来强化自己要“扫天下”,即带领全村人致富的信念和决心,虽然玻璃窗总是不容易擦干净,村民也不配合,如大毛直接走了,老栓总是让他“别折腾了”,但他始终坚定信念,体现出他面对困难决不放弃的韧性。
而村主任李大毛一开始对陈林十分冷淡,毫不欢迎陈林,当陈林擦拭玻璃时直接离开,对工作不配合,甚至说谎想阻挠陈林修路,常给努力的老栓泼冷水,最后“环顾了一下四周,拿起抹布就擦桌子。李大毛擦完桌子,咕哝了一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接着,又仔细擦起玻璃来”,可见,他的人物形象前后形成对比,从一开始的不闻不问到最后主动擦拭玻璃,反映出他被陈林的踏实坚韧打动后思想态度的转变,也烘托了陈林的人格魅力。
从主旨的角度来看,窗玻璃一开始“已经看不清本来的颜色,上面是沟沟壑壑的污渍,使屋内光线更加暗沉,还隐约有种发霉的味道”,与村子贫穷而没有前途的景象很相似;当陈林开始努力说服村民脱贫致富,而村主任和其他村民不相信时,“陈林很认真地擦着屋里陈旧的桌椅,还有一扇又一扇的窗玻璃。也许是年头太久了,玻璃像是蒙了一层纱,还是看不清”,“年头久了”可见人们长期不擦拭玻璃,不改变内心的陈腐观念,而这是阻碍乡村的脱贫致富的主要问题;最后,当陈林帮老栓脱贫成功,村民和村主任受到感染,也积极主动起来时,“玻璃窗向外望去。远处的山,山上的树木,清晰地扑进他的眼睛里,眼睛里便满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宫颈细胞学规范化培训
- 《线性代数计算方法》课件
- 《选任培训细则》课件
- 会计职业道德培训
- 中医护理整体查房
- 什么是感觉微电影分库周欣然
- 三位数乘两位数能力练习练习题大全附答案
- 《纪律与工作生活》课件
- 《级解析学生版》课件
- 导诊护士礼仪培训
-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数学试题(无答案)
- 浙教版劳动九年级项目四任务二《统筹规划与工作分配》教案
- HGT 2902-2024《模塑用聚四氟乙烯树脂》
- 洗浴中心传染病病例防控措施
- 三基三严模拟考试题(附答案)
- 子宫内膜癌-医师教学查房
- 买卖合同解除证明模板
- 美国刑法制度
-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比的认识》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 第13课 社会治理与总体国家安全观(课件)-【中职专用】高一思想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 2024年教师招聘考试-中小学校长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