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秋统编八上语文第三次月考模拟押题卷02(浙江卷 第15单元)(原卷+解析)_第1页
2023秋统编八上语文第三次月考模拟押题卷02(浙江卷 第15单元)(原卷+解析)_第2页
2023秋统编八上语文第三次月考模拟押题卷02(浙江卷 第15单元)(原卷+解析)_第3页
2023秋统编八上语文第三次月考模拟押题卷02(浙江卷 第15单元)(原卷+解析)_第4页
2023秋统编八上语文第三次月考模拟押题卷02(浙江卷 第15单元)(原卷+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3秋统编八上语文第三次月考模拟押题卷02(浙江卷第15单元)(原卷+解析)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2024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卷02

八年级语文

(测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解析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解析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解析,解析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解析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解析,然后再写上新的解析;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解析无效。

4.测验范围:前五单元。

5.测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基础知识运用(17分)

1.(2021秋·浙江温州)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4分)

历史不可“穿越”,却能在回忆性散文、传记中得以再现。经过学习,我们认识了鲁迅笔下说话抑扬顿cuò的藤野先生,也有身为佃农,任劳任yuàn的朱德的母亲,还有皮肤藏污纳gòu眼神却入木三分的托尔斯泰,以及冒着zhì息的危险坚持科学研究的居里夫人。

2.(2019秋·浙江杭州)下面语段四个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①李白一生至少四次造访金陵,他所痴迷的可能并不是美景,而是金陵酒肆。②众所周知,李白一生爱酒,在他留存的1000余首诗中,与“酒”相关的有近200余首。③世间更是传递着“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样的佳话。④爱酒爱到连天子的邀请都不放在眼里,李白是不是的确担得起“酒仙”呢?

A.①B.②C.③D.④

3.(2019秋·浙江杭州)古诗文名句填上空(5分)

一切景语皆是情语。看到庭中的奇树,诗人自然想到“攀条折其荣”,以寄托思念;李白来到荆楚之地,写下“,云生结海楼”,洋溢着远游的浪漫与喜悦;白居易漫步在西湖边,欣赏着“几处早莺争暖树,”的景,不禁赞叹西湖的秀美;王维奉命奔赴边塞,发出“,归雁入胡天”的飘零之感;陶弘景则在给友人的信中,流露出赏得“晓雾将歇,猿鸟乱鸣;,”美景的自得之意。

4.(2019秋·浙江宁波)名著阅读。(5分)

它们身体鼓鼓的,像半粒豌豆,鞘翅光滑或有绒毛,通常黑色的鞘翅上有红色或黄色的斑纹,或红色、黄色的鞘翅上有黑色的斑纹,但有些鞘翅却是黄色、红色或棕色,没有斑点,这些鲜艳的颜色具有警戒的作用,可以吓退天敌。

(1)这段文字主要描写的对象是。(2分)

(2)《昆虫记》是公认的文学经典,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选段加以分析。(3分)

二、现代文阅读(30分)

(一)(2022秋·浙江金华)阅读材料,完成5-8题。(14分)

11月29日晚,由中国单独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杭州的两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西湖龙井、径山茶宴,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重要部分成功入选!

至此,我国共有4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册),居世界第一。

(来源:2022.11.30杭州日报)

图1:2011-2021年中国茶叶内销总量

(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图2:2020-2021年电商平台茶叶消费者年龄分布

(来源:京东超市)

茶叶消费年轻群体的增长同时也得益于文化自信的增强,使国货品牌成为消费时尚,中国茶作为国货代表之一也成为年轻人喜爱的商品。调研发现,70%以上非遗文化产品消费者是90后。因此,文创产品也成为茶叶市场的热点领域。

“西湖龙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保护

1品牌渊源:以龙井为茶名始于宋朝。龙井是一个圆形的泉池,古人以为此泉与海相通,其中有龙,因称龙井。龙井旁有龙井寺,北宋高僧辩才法师常与苏东坡、秦观等人在此品茶吟诗填词,留下了大量吟咏龙井茶的名篇。当年,苏东坡手书的“老龙井”匾额,至今仍保存在狮峰山脚的悬岩上。南宋时期,杭州成为当时国都,茶叶生产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2制作工艺:成茶最重要的步骤是制茶。制茶需要经过晾晒、摊放、揉捻、炒制这四部工艺,较为复杂,且为手工。这种历代传承的纯手工炒茶方式也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3面临问题:①宣传不足、缺乏文化内涵与创新。②产品质量参差不一、假茶盛行。③中小茶企的发展困难,行业竞争力不足。

(来源:2021.06.21《浙科人文》,有删改)

茶是中国人的发明,而中国幅员辽阔的地理环境也为茶文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质基础。从古至今,不同地域孕育出不6同种类的茶,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黑茶、白茶等;主流的饮茶方式也在不断演变,从唐代的煎茶,宋代和元代的点茶,再到明代以来的泡茶;皇家、士大夫、老百姓、寺院也各自有一套喝茶的方法,每一套都有自己的道理。尤其是最近这些年,物质逐渐丰裕的中国人开始重拾传统文化与审美,对“茶道”的探求也越来越强烈。

诚然,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几次文化断裂,但茶的物质基础一直生生不息,而饮茶作为“开门七件事”之一,在民间也从未断绝,这也是茶文化复兴的土壤。在中国人眼里,日本茶道精神虽然纯粹,但也过分苛刻和程序化。中国茶之道,则是道法自然。这也是我们这次在杭州、徽州和成都踏访春茶所感,在一种多元的山水、人文和市井情境下,中国茶呈现出来的是自由自在的样式。

(2021.06.15《三联生活周刊》)

至宋,饮茶之风风靡全国。其时的茶饮文化、茶器具文化、茶的文学艺术等也随之丰富和繁荣起来。故此,中华茶文化发展史上一直有“兴于唐、盛于宋”之说。

宋代“点茶法”在中华茶饮文化中独树一帜。其有一套完整的程序:经碾茶、罗茶(以罗细筛)、候汤(烧煮用水)、熁盏(熏烤茶盏预热),然后点茶,形成了中国茶艺的一大高峰。不仅如此,宋代的“点茶”“分茶”“斗茶”,是将茶饮注入精神和文化,使之实用和审美兼得的一种方式,彰显了茶艺活动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2022.11.25《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有删改)

5.阅读材料,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杭州的西湖龙井、径山茶宴,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重要部分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B.中国茶叶在2011-2021年间,内销总量和增速都呈增长趋势,2021年内销总量最高,2016年内销总量增速最低。

C.茶叶消费者群体中26-35岁的群体占比最大,年轻群体的增长是因为中国茶已成为消费时尚,是年轻人喜爱的商品。

D.茶叶作为非遗产品,其70%以上的消费者是90后,文创产品也成为市场的热点领域。

6.在我国,茶被誉为“国饮”,请结合材料二、四,写出茶获得美誉的理由。(4分)

7.西湖龙井相关的非遗项目成果入选后,学校计划组织实地考察,丰富同学们的认知。请结合材料一、三、五的内容,完成采访提纲。(2分)

采访时间寒假采访地点西湖龙井茶基地

采访目的(1)

8.采访进行时(6分)

采访对象及采访内容

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制茶大师非遗保护工

采访问题您认为宋代茶文化的历程对西湖龙井茶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问西湖龙井入选人类非遗对您而言,具有什么意义?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请你为西湖龙井提出两条保护措施。

预设解析(1)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大家会越来越关注制茶技艺,对口感和色泽要求会更高。提高对西湖龙井茶文化的宣传力度,加强优质品种的育种力度;并推动企业的发展。

给材料一拟写新闻标题(2)

(二)(2021秋·浙江温州)阅读文章,完成9-12题。(16分)

秋韵十里

①长堤十里,秋水一方,千亩荷。

②满目碧绿在辽远处,渐渐接入天际。

③夏日里那温婉又娇艳的荷花,早已随秋风凋零而去。荷叶依然亭亭如盖,就像一群高傲不羁的调皮少年,一阵风吹过,满塘挤挤挨挨摇曳舞动着,卷起一波又一波或杂乱、或富有节奏的长短绿浪。莲蓬饱满朴实而又挺拔壮硕,与荷叶的柔软顺从不同,它们高耸在荷塘里,棱角分明、坚硬。

④荷塘边的草丛中,几只野鸭慵懒的趴卧着,偶尔探出头来,叼几口青草,低嘎的叫个两三声,享受着独属于鸭的单纯世界。

⑤与野鸭的慵懒与单纯不同,蝴蝶们则要欢快活跃许多。

⑥不知是在寻觅那早已消失了的荷花香气,还是在向游人展示自己独特的优美舞姿,蝴蝶一群群煽动着多彩的翅膀,在荷叶上空一尺高的位置,施施然不停变幻着舞姿,一会儿飞降到高高的莲蓬上,一会儿又悠悠然飘落在荷叶端。它们和那些不知名的飞虫交相舞动,活力四射,仿佛在认真表演一曲动人的乐章,明艳照人极了。

⑦这荷塘、野鸭、蝴蝶与飞虫构成的美景,动与静相得益彰,虽没有大城市的繁花似锦,也没有《西洲曲》里姑娘采莲的温情暖人,却另有一番原生态的韵味,独特生动,让人驻足,流连忘返。

⑧垂柳依依,阳光和煦,温暖舒适。

⑨闲散的游人,三三两两漫步在长堤上,迎面吹来几缕风,垂柳飘摇依依,柔软如姑娘的眼波。

⑩金秋十月,适值秋实累累,缀满堤坝两岸的各色果树。果子们一串串,一簇簇,诱人招摇,惊艳了游人们平素浅淡的眉眼,也撩拨起了孩童们顽皮淘气的心。

大人们四顾微笑着,不时被哪棵树上的果子吸引,停下来按动相机拍照。在各色果树中,山楂和柿子树尤其抢眼,因到了成熟收获的季节,红彤彤、金灿灿的摆着各种令人垂涎的姿态,令游人们惊喜连连,不时按动快门来几张特写,偶尔还摘下一两颗加以品尝。

孩子们却一刻也不肯安静,他们欢笑着、打闹着、奔跑着,叽叽喳喳的嬉闹声,响亮在碧空四野。偶有几个孩子恶作剧,拿小石块去撩拨塘边休憩的野鸭,野鸭们一时间变得好灵活,惊叫着扑棱棱飞起,落入到荷塘更深处。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在城里人优哉游哉,满腔小资情怀享受这秋韵美景时,农人们一派繁忙,却也满心愉悦。

远处荷塘里的白莲藕,在泥塘中已安睡了数月,此时便被农人吆喝着挖起,胖乎乎虽沾满了黑黑的泥巴,却依然如孩子的嫩白小脸,惹人千般怜爱。

大货车沿着堤坝轰隆隆的开来了,离开荷塘的莲藕们,仿佛还没有睡醒,一片懒洋洋、慢腾腾,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将成为菜肴的命运。农人们把莲藕一批批的装到货车上,司机哼着欢快的小曲,莲藕们被快快乐乐的运走了。

堤坝外面那新收的苞米和稻谷,杂乱的堆积在晾晒场上,农妇们扎着彩色头巾,在不停翻晒着,望一眼,新米的香味仿佛已溢满了唇齿之间。

浅秋平淡少人语,暮秋寂寥多闲愁。

而金秋,就是这么喜洋洋,暖洋洋。这果实累累、长堤绿树、蓝天白云交织在一起,是充实,是喜乐,是城里人心头对大自然的牵念,更是她们袖中指尖,想轻轻触摸的温暖。

而在农民的眼里,这丰收与繁忙,这晒黑的粗糙肌肤,这额上的缕缕汗水,是满足,是幸福,更是他们一年四季,对收获美好的期盼。春风十里惹人醉,秋韵十里,温暖了一季,温暖了的心房,更是温暖了我们游荡的灵魂与信仰。

9.文章结尾写到“秋韵十里,温暖了一季”,联系全文,说说这种“温暖”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1)

(2)游人们嬉笑打闹,温情欢快

(3)

10.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述效果。(4分)

(1)果子们一串串,一簇簇,诱人招摇,惊艳了游人们平素浅淡的眉眼,也撩拨起了孩童们顽皮淘气的心。(请从修辞角度品析)

(2)长堤十里,秋水一方,千亩荷。(请从句式特点角度品析)

11.文章中有多处单句成段的句子,说说第(13)段划线句的作用。(4分)

12.有人说:“写景散文的欣赏不能停留在表层,要由眼前之景,联系到更深广的时间空间的纵深处和人生中去。”联系链接材料,结合文本,阐述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链接材料1:

写景类散文的另一扇窗子,便是作家独特的视角。在写景散文中,一切的景都带着作家鲜明的个性情怀。作家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外界的美景,归来后,以自己的心去写。

链接材料2:

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人间词话》

三、古诗文阅读(18分)

(2022秋·浙江金华)阅读文言文。

冬景

宋·吕徽之①

斗室萧萧日晏②眠,疏狂③惟与懒相便。

寻常甲子④无心记,看到梅花又一年。

隐逸

元·陶宗仪

吾乡吕徽之先生,家仙居万山中,博学能诗文,问无不知者,而常逃其名,耕渔以自给。一日,携褚币⑤诣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徐至庭前,闻东阁中有人分韵作雪诗,一人得“滕”字,苦吟弗就。先生不觉失笑。

阁中诸贵游子弟辈闻得,遣左右诘之。先生初不言,众愈疑,亲自出,见先生露顶⑥短褐,布袜草屦,辄侮之,询其见笑之由。先生不得已,乃曰∶“我意举滕王蛱蝶事⑦耳。”众始叹伏。邀先生入坐。先生曰:“我如此形状,安可厕诸君子间?”请之益坚,遂入阁。众以“藤”“滕”二字,请先生足之。即援笔书曰:“天上九龙施法水。人间一鼠啮枝藤。鹜鹅声乱功收蔡,蝴蝶飞来妙过滕。”复请粘“昙”字韵诗,又随笔写讫,便出门。留之,不可得。问其姓字,亦不答。皆惊讶曰:“尝闻吕处士名,欲一见而不能,先生岂其人邪?”回:“我农家。安知吕处士为何人?”惠⑧之谷。怒曰:“我岂取不义之财?”必易之。撑船而去。遣人遥尾其后。路甚僻远,识其所而返。

雪晴,往访焉,惟草屋一间,家徒壁立。忽米桶中有人,乃先生妻也,因天寒,故坐其中。试问徽之先生何在,答曰:“在溪上捕鱼。”始知真为先生矣。至彼,果见之,告以特来候谢之意。隔溪谓曰:“诸公先到舍下,我得鱼,当换酒饮诸公也。”少顷携鱼与酒至尽欢面散。

(节选自《南村辍耕录》,有删改)

①吕徽之,台州仙居人,字起猷,号六松,宋亡后,隐居不仕。②日晏:天色已晚。③疏狂:狂放不受拘束。④甲子:泛指岁月,光阴。⑤褚币:纸币的别名。⑥露顶:脱帽露出头顶,不修边幅。⑦滕王蛱蝶事:滕王李元婴作蝴蝶画的典故。⑧惠:施与恩惠,赠送。

13.根据提示,解释加点词。(5分)

方法示例文言语句加点字释义

课内迁移法如“介胄之士不拜”中的“介胄”,铠甲和头盔,这里用作动词,指(1)遣人遥尾其后(3)

如“改容式车”中的“式”,同“轼”,车前横木,这里用作动词,指(2)

成语推断法如“苦吟弗就”中的“就”,可依据成语“一挥而就”中的“就”推测为“完成”的意思请之益坚(4)

语境推断法上文有“邀先生入坐”句,下文有“遂入阁”句,再结合前句“我如此形状”,可据此推断“厕”的大概意思安可厕诸君子间(5)

14.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2分)

少顷携鱼与酒至尽欢而散

15.诗文互相参照,你会有趣地发现,有些内容能相互印证,如甲诗中“斗室萧萧”对应乙文中的(1)(引用原文),而“疏狂”一词在乙文中也有具体的表现,如(2)(用自己的话作答)(6分)

16.如果能够穿越时空,你认为吕徽之与下面的谁志趣最相投?请结合两人的作品及你对他们的了解,说明你的选择与理由。(5分)

A.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B.吴均(《与朱元思书》)C.王绩(《野望》)

我选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55分)

17.(2021秋·浙江温州)根据要求写作。

《秋韵十里》让我们看到身边诗意的秋景,《一场会与一座城》让我们了解当下温州的青年与科技……很多时候,身边的一事、一人、一景都值得我们用眼睛去发现,用心灵去体会。

学校文学社开设了以下栏目,请结合你的经历和思考,为其投稿。

栏目内容选择(任选一项)文体选择(任选一项)

风景名胜描绘家乡自然山水,寄托独特情思:A.散文B.人物传记C.通讯或新闻特写D.评论

凡人小记记录身边平常之人之事,了解小我大爱:

第一时间报道温州活动新闻现场,评论家乡大事:

要求:1.请你任选一个角度和文体,再根据你的选择谋篇布局,注意表述得体;2.自拟题目,文章不少于600字;3.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2024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卷02

八年级语文·全解全析

(测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解析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解析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解析,解析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解析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解析,然后再写上新的解析;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解析无效。

4.测验范围:前五单元。

5.测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基础知识运用(17分)

1.(2021秋·浙江温州)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4分)

历史不可“穿越”,却能在回忆性散文、传记中得以再现。经过学习,我们认识了鲁迅笔下说话抑扬顿cuò的藤野先生,也有身为佃农,任劳任yuàn的朱德的母亲,还有皮肤藏污纳gòu眼神却入木三分的托尔斯泰,以及冒着zhì息的危险坚持科学研究的居里夫人。

挫怨垢窒

抑扬顿cuò——抑扬顿挫,意思是:形容声音高低起伏,和谐而有节奏。

任劳任yuàn——任劳任怨,意思是:做事能够经受劳苦和别人的抱怨。

藏污纳gòu——藏污纳垢,意思是:指某人藏不干净的人或物,比喻隐藏或包庇坏人坏事,形容坏人聚积的场所。

zhì息——窒息,意思是:因周围氧气不足或呼吸系统发生障碍而呼吸严重困难乃至停止呼吸。

2.(2019秋·浙江杭州)下面语段四个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①李白一生至少四次造访金陵,他所痴迷的可能并不是美景,而是金陵酒肆。②众所周知,李白一生爱酒,在他留存的1000余首诗中,与“酒”相关的有近200余首。③世间更是传递着“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样的佳话。④爱酒爱到连天子的邀请都不放在眼里,李白是不是的确担得起“酒仙”呢?

A.①B.②C.③D.④

A

B“近200余首”语意矛盾。去掉“近”或“余”。C搭配不当。把“传递”改为“传诵”。D成分残缺。“酒仙”后叫“称号”。

做好本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解句意:选项要表述什么意思,这是我们正确判断的前提和基础。(2)理主干:在理解语意的基础上,利用语法知识,分析句子成分,找到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错误。(3)析关系:要分析句间关系。找到逻辑混乱和语序不当等错误。

3.(2019秋·浙江杭州)古诗文名句填上空(5分)

一切景语皆是情语。看到庭中的奇树,诗人自然想到“攀条折其荣”,以寄托思念;李白来到荆楚之地,写下“,云生结海楼”,洋溢着远游的浪漫与喜悦;白居易漫步在西湖边,欣赏着“几处早莺争暖树,”的景,不禁赞叹西湖的秀美;王维奉命奔赴边塞,发出“,归雁入胡天”的飘零之感;陶弘景则在给友人的信中,流露出赏得“晓雾将歇,猿鸟乱鸣;,”美景的自得之意。

月下飞天镜谁家新燕啄春泥征蓬出汉塞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啄、蓬、颓、竞”等字词容易写错。

4.(2019秋·浙江宁波)名著阅读。(5分)

它们身体鼓鼓的,像半粒豌豆,鞘翅光滑或有绒毛,通常黑色的鞘翅上有红色或黄色的斑纹,或红色、黄色的鞘翅上有黑色的斑纹,但有些鞘翅却是黄色、红色或棕色,没有斑点,这些鲜艳的颜色具有警戒的作用,可以吓退天敌。

(1)这段文字主要描写的对象是。(2分)

(2)《昆虫记》是公认的文学经典,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选段加以分析。(3分)

(1)瓢虫

(2)《昆虫记》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如把瓢虫鼓鼓的身体比喻为“半粒豌豆”,生动形象;对瓢虫鞘翅颜色的描写细微入至;“吓退”一词对其颜色作用的描写更是充满幽默感。

(1)本道题考查名著情节内容的积累。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根据这个昆虫的外形的特点“它们身体鼓鼓的,像半粒豌豆,鞘翅光滑或有绒毛,通常黑色的鞘翅上有红色或黄色的斑纹”,可知这段话描写的是瓢虫。

(2)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它们身体鼓鼓的,像半粒豌豆”,这句话把瓢虫鼓鼓的身体比喻为“半粒豌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瓢虫身形的特点。“吓退天敌”则把瓢虫人格化,生动地表现了瓢虫鞘翅颜色的作用。由此看出,《昆虫记》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

二、现代文阅读(30分)

(一)(2022秋·浙江金华)阅读材料,完成5-8题。(14分)

11月29日晚,由中国单独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杭州的两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西湖龙井、径山茶宴,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重要部分成功入选!

至此,我国共有4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册),居世界第一。

(来源:2022.11.30杭州日报)

图1:2011-2021年中国茶叶内销总量

(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图2:2020-2021年电商平台茶叶消费者年龄分布

(来源:京东超市)

茶叶消费年轻群体的增长同时也得益于文化自信的增强,使国货品牌成为消费时尚,中国茶作为国货代表之一也成为年轻人喜爱的商品。调研发现,70%以上非遗文化产品消费者是90后。因此,文创产品也成为茶叶市场的热点领域。

“西湖龙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保护

1品牌渊源:以龙井为茶名始于宋朝。龙井是一个圆形的泉池,古人以为此泉与海相通,其中有龙,因称龙井。龙井旁有龙井寺,北宋高僧辩才法师常与苏东坡、秦观等人在此品茶吟诗填词,留下了大量吟咏龙井茶的名篇。当年,苏东坡手书的“老龙井”匾额,至今仍保存在狮峰山脚的悬岩上。南宋时期,杭州成为当时国都,茶叶生产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2制作工艺:成茶最重要的步骤是制茶。制茶需要经过晾晒、摊放、揉捻、炒制这四部工艺,较为复杂,且为手工。这种历代传承的纯手工炒茶方式也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3面临问题:①宣传不足、缺乏文化内涵与创新。②产品质量参差不一、假茶盛行。③中小茶企的发展困难,行业竞争力不足。

(来源:2021.06.21《浙科人文》,有删改)

茶是中国人的发明,而中国幅员辽阔的地理环境也为茶文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质基础。从古至今,不同地域孕育出不6同种类的茶,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黑茶、白茶等;主流的饮茶方式也在不断演变,从唐代的煎茶,宋代和元代的点茶,再到明代以来的泡茶;皇家、士大夫、老百姓、寺院也各自有一套喝茶的方法,每一套都有自己的道理。尤其是最近这些年,物质逐渐丰裕的中国人开始重拾传统文化与审美,对“茶道”的探求也越来越强烈。

诚然,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几次文化断裂,但茶的物质基础一直生生不息,而饮茶作为“开门七件事”之一,在民间也从未断绝,这也是茶文化复兴的土壤。在中国人眼里,日本茶道精神虽然纯粹,但也过分苛刻和程序化。中国茶之道,则是道法自然。这也是我们这次在杭州、徽州和成都踏访春茶所感,在一种多元的山水、人文和市井情境下,中国茶呈现出来的是自由自在的样式。

(2021.06.15《三联生活周刊》)

至宋,饮茶之风风靡全国。其时的茶饮文化、茶器具文化、茶的文学艺术等也随之丰富和繁荣起来。故此,中华茶文化发展史上一直有“兴于唐、盛于宋”之说。

宋代“点茶法”在中华茶饮文化中独树一帜。其有一套完整的程序:经碾茶、罗茶(以罗细筛)、候汤(烧煮用水)、熁盏(熏烤茶盏预热),然后点茶,形成了中国茶艺的一大高峰。不仅如此,宋代的“点茶”“分茶”“斗茶”,是将茶饮注入精神和文化,使之实用和审美兼得的一种方式,彰显了茶艺活动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2022.11.25《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有删改)

5.阅读材料,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杭州的西湖龙井、径山茶宴,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重要部分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B.中国茶叶在2011-2021年间,内销总量和增速都呈增长趋势,2021年内销总量最高,2016年内销总量增速最低。

C.茶叶消费者群体中26-35岁的群体占比最大,年轻群体的增长是因为中国茶已成为消费时尚,是年轻人喜爱的商品。

D.茶叶作为非遗产品,其70%以上的消费者是90后,文创产品也成为市场的热点领域。

6.在我国,茶被誉为“国饮”,请结合材料二、四,写出茶获得美誉的理由。(4分)

7.西湖龙井相关的非遗项目成果入选后,学校计划组织实地考察,丰富同学们的认知。请结合材料一、三、五的内容,完成采访提纲。(2分)

采访时间寒假采访地点西湖龙井茶基地

采访目的(1)

8.采访进行时(6分)

采访对象及采访内容

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制茶大师非遗保护工

采访问题您认为宋代茶文化的历程对西湖龙井茶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问西湖龙井入选人类非遗对您而言,具有什么意义?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请你为西湖龙井提出两条保护措施。

预设解析(1)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大家会越来越关注制茶技艺,对口感和色泽要求会更高。提高对西湖龙井茶文化的宣传力度,加强优质品种的育种力度;并推动企业的发展。

给材料一拟写新闻标题(2)

5.A6.中国是一个茶叶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消费群体广泛,茶早已成为举国之饮;茶是中国人的发明,中国的地理环境为茶文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质基础,从古至今,不同地域孕育出不同种类的茶;中国人饮茶的历史悠久,饮茶在宋代成为“开门七件事”之一,饮茶之风达到鼎盛,从未断绝。

7.了解大众对西湖龙井茶入选人类非遗的看法与建议。

8.(1)龙井的命名缘起于宋朝,历史底蕴深厚,为西湖龙井奠定文化底蕴;宋时饮茶之风盛行,茶饮文化、器具文化等的丰富和繁荣为西湖龙井的传承创新起到了推动作用。

(2)成功!西湖龙井、径山茶宴入选“人类非遗”!

5.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B.“内销总量和增速都呈增长趋势……”表述错误。根据材料二的图表可知,2011-2021年间,内销总量整体呈现不断增长趋势,但增速是呈波动的,有的年份增速是上涨的,但有些年份,增速是下降的;

C.“茶叶消费者群体中26-35岁的群体占比最大……”表述错误。由材料二图2可知,2020-2021年电商平台茶叶消费者年龄分布26-35岁的群体占比最大。而茶叶的消费群体不仅有电商,还在实体销售,这部分并没有作统计,因而得不出“茶叶消费者群体中26-35岁的群体占比最大”这一结论;

D.“茶叶作为非遗产品,其70%以上的消费者是90后,文创产品也成为市场的热点领域”表述错误。从材料二“调研发现,70%以上非遗文化产品消费者是90后。因此,文创产品也成为茶叶市场的热点领域”可知,“70%以上的消费者是90后”的是“非遗产品”而不是“茶叶”;“文创产品”成为“茶叶”“市场热点”,不是“市场热点”;故选A。

6.本题考查文本信息提炼与概括。

从材料二中“文化自信的增强,使国货品牌成为消费时尚”“中国茶作为国货代表之一也成为年轻人喜爱的商品”故而可得:国家文化实力的增长,作为国货代表之一的茶叶成为大众喜爱的商品。中国是一个茶叶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消费群体广泛,茶早已成为举国之饮;

根据材料四中“中国幅员辽阔的地理环境也为茶文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质基础。”“从古至今,不同地域孕育出不同种类的茶”“饮茶作为“开门七件事”之一,在民间也从未断绝,这也是茶文化复兴的土壤。”可得,茶叶在我国的历史悠久且茶叶种类繁多,饮茶文化从宋代一直盛行。

故而可得:茶是中国人的发明,中国的地理环境为茶文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质基础,从古至今,不同地域孕育出不同种类的茶;中国人饮茶的历史悠久,饮茶在宋代成为“开门七件事”之一,饮茶之风达到鼎盛从未断绝。综上所述,概括作答即可。

7.本题考查材料的概括和提炼能力。

第①空:

根据材料三“龙井文化遗产保护面临问题:①宣传不足、缺乏文化内涵与创新。②产品质量参差不一、假茶盛行。③中小茶企的发展困难,行业竞争力不足。”以及在材料五中提及中国茶文化一直博大精深。可以提炼概括出采访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当今大众对于西湖龙井入选“人类非遗”的看法,了解大众的重视程度。

8.本题考查材料的概括和提炼能力。

第①空:

从材料三“以龙井为茶名始于宋朝”“北宋高僧辩才法师常与苏东坡、秦观等人在此品茶吟诗填词,留下了大量吟咏龙井茶的名篇”“苏东坡手书的“老龙井”匾额,至今仍保存在狮峰山脚的悬岩上”体现出龙井茶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材料五“至宋,饮茶之风风靡全国。时的茶饮文化、茶器具文化、茶的文学艺术等也随之丰富和繁荣起来。”“兴于唐、盛于宋”等可知,宋代茶文化的历程对西湖龙井茶的发展起到的作用是:茶饮文化、茶的文学艺术等为龙井茶文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第②空:

本题考查新闻标题拟写。标题是消息的主要事实,要仔细读懂材料,采用“人物(或对象)+事件+原因结果”的方法,结合新闻材料的导语和主体进行概括作答。新闻的“导语”就是新闻的主要内容的概括,可适当调整词句,增减些记叙的要素;新闻的主体部分是内容的详细记叙,需提炼才能得出最主要内容。

结合导语“11月29日晚,由中国单独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可知:西湖龙井和径山茶宴(人物)+成为“人类遗产”啦(事件)。以这两个核心要素,适当增减其他记叙要素。结合主体内容,也可找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抓住“人物+事件”,调整概括可得标题:西湖龙井和径山茶宴成为“人类遗产”啦!

(二)(2021秋·浙江温州)阅读文章,完成9-12题。(16分)

秋韵十里

①长堤十里,秋水一方,千亩荷。

②满目碧绿在辽远处,渐渐接入天际。

③夏日里那温婉又娇艳的荷花,早已随秋风凋零而去。荷叶依然亭亭如盖,就像一群高傲不羁的调皮少年,一阵风吹过,满塘挤挤挨挨摇曳舞动着,卷起一波又一波或杂乱、或富有节奏的长短绿浪。莲蓬饱满朴实而又挺拔壮硕,与荷叶的柔软顺从不同,它们高耸在荷塘里,棱角分明、坚硬。

④荷塘边的草丛中,几只野鸭慵懒的趴卧着,偶尔探出头来,叼几口青草,低嘎的叫个两三声,享受着独属于鸭的单纯世界。

⑤与野鸭的慵懒与单纯不同,蝴蝶们则要欢快活跃许多。

⑥不知是在寻觅那早已消失了的荷花香气,还是在向游人展示自己独特的优美舞姿,蝴蝶一群群煽动着多彩的翅膀,在荷叶上空一尺高的位置,施施然不停变幻着舞姿,一会儿飞降到高高的莲蓬上,一会儿又悠悠然飘落在荷叶端。它们和那些不知名的飞虫交相舞动,活力四射,仿佛在认真表演一曲动人的乐章,明艳照人极了。

⑦这荷塘、野鸭、蝴蝶与飞虫构成的美景,动与静相得益彰,虽没有大城市的繁花似锦,也没有《西洲曲》里姑娘采莲的温情暖人,却另有一番原生态的韵味,独特生动,让人驻足,流连忘返。

⑧垂柳依依,阳光和煦,温暖舒适。

⑨闲散的游人,三三两两漫步在长堤上,迎面吹来几缕风,垂柳飘摇依依,柔软如姑娘的眼波。

⑩金秋十月,适值秋实累累,缀满堤坝两岸的各色果树。果子们一串串,一簇簇,诱人招摇,惊艳了游人们平素浅淡的眉眼,也撩拨起了孩童们顽皮淘气的心。

大人们四顾微笑着,不时被哪棵树上的果子吸引,停下来按动相机拍照。在各色果树中,山楂和柿子树尤其抢眼,因到了成熟收获的季节,红彤彤、金灿灿的摆着各种令人垂涎的姿态,令游人们惊喜连连,不时按动快门来几张特写,偶尔还摘下一两颗加以品尝。

孩子们却一刻也不肯安静,他们欢笑着、打闹着、奔跑着,叽叽喳喳的嬉闹声,响亮在碧空四野。偶有几个孩子恶作剧,拿小石块去撩拨塘边休憩的野鸭,野鸭们一时间变得好灵活,惊叫着扑棱棱飞起,落入到荷塘更深处。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在城里人优哉游哉,满腔小资情怀享受这秋韵美景时,农人们一派繁忙,却也满心愉悦。

远处荷塘里的白莲藕,在泥塘中已安睡了数月,此时便被农人吆喝着挖起,胖乎乎虽沾满了黑黑的泥巴,却依然如孩子的嫩白小脸,惹人千般怜爱。

大货车沿着堤坝轰隆隆的开来了,离开荷塘的莲藕们,仿佛还没有睡醒,一片懒洋洋、慢腾腾,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将成为菜肴的命运。农人们把莲藕一批批的装到货车上,司机哼着欢快的小曲,莲藕们被快快乐乐的运走了。

堤坝外面那新收的苞米和稻谷,杂乱的堆积在晾晒场上,农妇们扎着彩色头巾,在不停翻晒着,望一眼,新米的香味仿佛已溢满了唇齿之间。

浅秋平淡少人语,暮秋寂寥多闲愁。

而金秋,就是这么喜洋洋,暖洋洋。这果实累累、长堤绿树、蓝天白云交织在一起,是充实,是喜乐,是城里人心头对大自然的牵念,更是她们袖中指尖,想轻轻触摸的温暖。

而在农民的眼里,这丰收与繁忙,这晒黑的粗糙肌肤,这额上的缕缕汗水,是满足,是幸福,更是他们一年四季,对收获美好的期盼。春风十里惹人醉,秋韵十里,温暖了一季,温暖了的心房,更是温暖了我们游荡的灵魂与信仰。

9.文章结尾写到“秋韵十里,温暖了一季”,联系全文,说说这种“温暖”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1)

(2)游人们嬉笑打闹,温情欢快

(3)

10.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述效果。(4分)

(1)果子们一串串,一簇簇,诱人招摇,惊艳了游人们平素浅淡的眉眼,也撩拨起了孩童们顽皮淘气的心。(请从修辞角度品析)

(2)长堤十里,秋水一方,千亩荷。(请从句式特点角度品析)

11.文章中有多处单句成段的句子,说说第(13)段划线句的作用。(4分)

12.有人说:“写景散文的欣赏不能停留在表层,要由眼前之景,联系到更深广的时间空间的纵深处和人生中去。”联系链接材料,结合文本,阐述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链接材料1:

写景类散文的另一扇窗子,便是作家独特的视角。在写景散文中,一切的景都带着作家鲜明的个性情怀。作家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外界的美景,归来后,以自己的心去写。

链接材料2:

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人间词话》

9.荷塘、野鸭、蝴蝶与飞虫构成的美景,温情暖人农民们丰收,喜悦满足

10.(1)运用了拟人,赋予了果子人的思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果实饱满的样子,表述了游人对于秋天果子成熟情景的惊喜与喜爱之情。

(2)从句式上看,这句话是一个短句,短句有韵味,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前半句是一个对偶句,“十里”写出了长堤的距离长范围广,“一方”写出了秋水形态,几笔描绘了秋景,给人一种丰富的画面感。

11.结构上:独句成段,节奏明快,与本文愉悦舒畅的情感相一致;另外,独立成段视觉上更醒目,也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感受秋天温暖美好的画面。

内容上:引出下文,“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为下半部分写丰收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做铺垫。表现了农民这一个群体在秋的气氛中展现出欢愉满足,快乐。

12.本文表面看,在写秋天的方方面面:荷塘里荷叶的挺立,莲藕的丰收;荷塘里野鸭、蝴蝶、飞虫的生机勃勃和活力;长堤上,游人的欢声笑语和喜悦;农民们的丰收满足……每一幅画面都温暖动人。在景物的背后,我们又看到人们在自然中收获果实,收获快乐,收获满足。“秋韵十里,温暖了一季,温暖了的心房,更是温暖了我们游荡的灵魂与信仰。”通过自己的双眼去看外在的秋景的同时,也感受到心灵的宁静,表述了人与自然的完美契合的追求。

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第3段“莲蓬饱满朴实而又挺拔壮硕,与荷叶的柔软顺从不同,它们高耸在荷塘里,棱角分明、坚硬”,可知第3段描绘了荷塘美景;根据第4段“荷塘边的草丛中,几只野鸭慵懒的趴卧着”,可知第4段描绘了野鸭的情态;根据第5、6段“蝴蝶们则要欢快活跃许多”“蝴蝶一群群煽动着多彩的翅膀”“它们和那些不知名的飞虫交相舞动”,可知这两段描绘了蝴蝶和飞虫的舞姿;

根据第7段“这荷塘、野鸭、蝴蝶与飞虫构成的美景,动与静相得益彰”可知1至7段描绘了荷塘、野鸭、蝴蝶与飞虫构成的美景,温情暖人;

根据第15段“远处荷塘里的白莲藕”,第16段“农人们把莲藕一批批的装到货车上”,第17段“堤坝外面那新收的苞米和稻谷,杂乱的堆积在晾晒场上”,第20段“而在农民的眼里,这丰收与繁忙,这晒黑的粗糙肌肤,这额上的缕缕汗水,是满足,是幸福,更是他们一年四季,对收获美好的期盼”,可知13至20段描绘了农民们丰收,喜悦满足的情形。

10.本题考查句子赏析。注意按照要求限定的角度作答。

(1)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诱人招摇”“惊艳”“撩拨”,赋予“果子们”以人的情态、思想、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果子们“一串串,一簇簇”的丰硕、饱满、喜人的特点。根据第11段“令人垂涎的姿态,令游人们惊喜连连”可知表述了人们对果子的喜爱之情。

(2)“长堤十里,秋水一方,千亩荷”这句话都是短句,四字句和三字句,节奏明快,朗朗上口,“长堤十里,秋水一方”是对偶句,“长堤十里”表明长堤之长,“秋水一方”表明秋水之形,“千亩荷”表明荷田之广,这几个短句运用白描勾勒出了开阔、明媚的景致。

11.本题考查句段作用。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

结构:过渡。根据第7段“这荷塘、野鸭、蝴蝶与飞虫构成的美景,动与静相得益彰”,第11段“令游人们惊喜连连,不时按动快门来几张特写,偶尔还摘下一两颗加以品尝”,12段“孩子们却一刻也不肯安静”,可知这句话是由前文描绘秋景,游人嬉笑打闹过渡到写农民秋天的收获。独句成段,有突出强调作用。

内容:引用“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增加文章内涵,为下文描写农人的丰收,秋收给农人带来喜悦做铺垫。营造了一种欢乐、愉快的的氛围。体现了秋天的温暖美好,表述了的愉悦心情。

12.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注意联系材料,结合文本分析。

材料一:根据“作家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外界的美景,归来后,以自己的心去写”,可知材料一的观点是散文会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对美景的描绘中去。

材料二:“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认为写景需要融入情感,写景的语句同时也是抒情的语句。

题干:“要由眼前之景,联系到更深广的时间空间的纵深处和人生中去”,意为写景要深入人们的内心情感与思想。

根据第7段“这荷塘、野鸭、蝴蝶与飞虫构成的美景,动与静相得益彰”,第11段“令游人们惊喜连连,不时按动快门来几张特写,偶尔还摘下一两颗加以品尝”,12段“孩子们却一刻也不肯安静”,第20段“而在农民的眼里,这丰收与繁忙,这晒黑的粗糙肌肤,这额上的缕缕汗水,是满足,是幸福,更是他们一年四季,对收获美好的期盼”,可知全文写了荷塘、野鸭、蝴蝶与飞虫构成的美景,温情暖人;游人们嬉笑打闹,温情欢快;农民们丰收,喜悦满足。每一幅画面都是温馨感人、令人愉悦的。

在这美丽的景色中,有游人的嬉戏欢乐,有农人的收获喜悦,每一个人都发自内心的喜悦满足。根据第20段“春风十里惹人醉,秋韵十里,温暖了一季,温暖了的心房,更是温暖了我们游荡的灵魂与信仰”,可知也在这生机勃勃的秋意中,收获了愉悦、温暖,感受到心灵的自由宁静,表述了对美好秋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三、古诗文阅读(18分)

(2022秋·浙江金华)阅读文言文。

冬景

宋·吕徽之①

斗室萧萧日晏②眠,疏狂③惟与懒相便。

寻常甲子④无心记,看到梅花又一年。

隐逸

元·陶宗仪

吾乡吕徽之先生,家仙居万山中,博学能诗文,问无不知者,而常逃其名,耕渔以自给。一日,携褚币⑤诣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徐至庭前,闻东阁中有人分韵作雪诗,一人得“滕”字,苦吟弗就。先生不觉失笑。

阁中诸贵游子弟辈闻得,遣左右诘之。先生初不言,众愈疑,亲自出,见先生露顶⑥短褐,布袜草屦,辄侮之,询其见笑之由。先生不得已,乃曰∶“我意举滕王蛱蝶事⑦耳。”众始叹伏。邀先生入坐。先生曰:“我如此形状,安可厕诸君子间?”请之益坚,遂入阁。众以“藤”“滕”二字,请先生足之。即援笔书曰:“天上九龙施法水。人间一鼠啮枝藤。鹜鹅声乱功收蔡,蝴蝶飞来妙过滕。”复请粘“昙”字韵诗,又随笔写讫,便出门。留之,不可得。问其姓字,亦不答。皆惊讶曰:“尝闻吕处士名,欲一见而不能,先生岂其人邪?”回:“我农家。安知吕处士为何人?”惠⑧之谷。怒曰:“我岂取不义之财?”必易之。撑船而去。遣人遥尾其后。路甚僻远,识其所而返。

雪晴,往访焉,惟草屋一间,家徒壁立。忽米桶中有人,乃先生妻也,因天寒,故坐其中。试问徽之先生何在,答曰:“在溪上捕鱼。”始知真为先生矣。至彼,果见之,告以特来候谢之意。隔溪谓曰:“诸公先到舍下,我得鱼,当换酒饮诸公也。”少顷携鱼与酒至尽欢面散。

(节选自《南村辍耕录》,有删改)

①吕徽之,台州仙居人,字起猷,号六松,宋亡后,隐居不仕。②日晏:天色已晚。③疏狂:狂放不受拘束。④甲子:泛指岁月,光阴。⑤褚币:纸币的别名。⑥露顶:脱帽露出头顶,不修边幅。⑦滕王蛱蝶事:滕王李元婴作蝴蝶画的典故。⑧惠:施与恩惠,赠送。

13.根据提示,解释加点词。(5分)

方法示例文言语句加点字释义

课内迁移法如“介胄之士不拜”中的“介胄”,铠甲和头盔,这里用作动词,指(1)遣人遥尾其后(3)

如“改容式车”中的“式”,同“轼”,车前横木,这里用作动词,指(2)

成语推断法如“苦吟弗就”中的“就”,可依据成语“一挥而就”中的“就”推测为“完成”的意思请之益坚(4)

语境推断法上文有“邀先生入坐”句,下文有“遂入阁”句,再结合前句“我如此形状”,可据此推断“厕”的大概意思安可厕诸君子间(5)

14.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2分)

少顷携鱼与酒至尽欢而散

15.诗文互相参照,你会有趣地发现,有些内容能相互印证,如甲诗中“斗室萧萧”对应乙文中的(1)(引用原文),而“疏狂”一词在乙文中也有具体的表现,如(2)(用自己的话作答)(6分)

16.如果能够穿越时空,你认为吕徽之与下面的谁志趣最相投?请结合两人的作品及你对他们的了解,说明你的选择与理由。(5分)

A.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B.吴均(《与朱元思书》)C.王绩(《野望》)

我选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

13.披甲戴盔(披着铠甲,戴着头盔)扶轼(扶着车前横木)尾随,追随,跟随更加,更置身,参与,混杂14.少顷/携鱼与酒至/尽欢而散15.惟草屋一间,家徒壁立。他听人按韵作雪诗不成,不觉失笑。

他帮忙作诗后洒脱离开,别人劝留不住,还不让人知道自己真实身份。

人家赠送给他谷种,他不喜反怒,一定要用钱购买。

他穿着打扮随意,不戴帽子露出头顶,穿粗布短衣、布袜草鞋,毫不在乎自己的形象。

他捕鱼换酒与陌生的来访者共饮,大家尽欢而散。16.我觉得吕徽之与王绩志趣最相投。甲诗表现了吕徽之身处“萧萧”“斗室”却“疏狂”慵懒、自在闲适的隐居生活,乙文写吕徽之“博学能诗文”却“常逃其名”,“家徒壁立”却不愿受人恩惠,“耕渔以自给”却自得其乐,是一位高洁的隐士。王绩在《野望》中写“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把古代贤人伯夷和叔齐引为知己,表述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两位诗人都有着隐逸之志,可能志趣最相投。

我觉得吕徽之与吴均志趣最相投。从甲诗与乙文中,我读到了一位高洁的隐士,他住着简陋的草屋,穿着粗布短衣和草鞋,种田打鱼,自食其力,生活清贫却怡然自得,丝毫没有追名逐利之心。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一文中,描绘富春江的奇山异水,抒发自己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的隐逸情怀,劝诫友人放下争名夺利之心,忘情于天地大美之中。吕、吴两人心意相通,志趣相投。

13.本题考查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词语解释时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

(1)“介胄之士不拜”的意思是:披甲戴盔的将领不行跪拜礼。介胄:铠甲和头盔,这里用作动词,指披甲戴盔。

(2)“改容式车”的意思是:表情严肃起来,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式:同“轼”,车前横木,这里用作动词,指扶轼。

(3)“遣人遥尾其后”的意思是:派人远远地尾随在先生后面。尾:后面,这里用作动词,指尾随,跟随。

(4)“请之益坚”的意思是:众人更加诚恳坚决地邀请他。益:更加,更。

(5)“安可厕诸君子间”的意思是:怎能置身在诸位君子之间?厕:置身,参与,混杂。

1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不一会儿,先生拿着鱼和酒回来了,主客尽情欢饮之后,才分别离开。“少顷”为时间状语,应在其后断一处;“携鱼与酒至”与“尽欢而散”顺承关系,应在其间断一处;

故断句为:少顷/携鱼与酒至/尽欢而散。

1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人物形象的分析。

(1)甲诗中“斗室萧萧”意思是:小小的屋子里很是萧索。体现了屋子的狭小与萧索,体现屋子的简陋。对应乙文中的“惟草屋一间,家徒壁立”,其意思是:先生只有一间草屋,家中贫穷,一无所有。体现屋子的简陋。

(2)“疏狂”是形容狂放不受拘束的样子。

根据乙文第二段“徐至庭前,闻东阁中有人分韵作雪诗,一人得‘滕’字,苦吟弗就。先生不觉失笑”可知,他听有人按照“滕”字韵写诗,他苦心推敲,反复吟咏,始终写不出,他忍不住笑出声来;

根据乙文第四段“众以‘藤’‘滕’二字,请先生足之。即援笔书曰:‘天上九龙施法水,人间一鼠啮枯藤。鹜鹅声乱功收蔡,蝴蝶飞来妙过膝。’复请粘‘昙’字韵诗,又随笔写讫,便出门。留之,不可得。问其姓字,亦不答”可知,他帮忙作诗后洒脱离开,别人劝留不住,还不让人知道自己真实身份;

根据乙文第三段“见先生露顶短褐,布袜草展”可知,他穿着打扮随意,不戴帽子露出头顶,穿粗布短衣、布袜草鞋,毫不在乎自己的形象;

根据乙文第四段“惠之谷,怒曰:‘我岂取不义之财?’必易之。撑船而去。遣人遥尾其后。路甚僻远,识其所而返”可知,人家赠送给他谷种,他不喜反怒,一定要用钱购买;

根据结尾段“少顷携鱼与酒至尽欢而散”可知,他捕鱼换酒与陌生的来访者共饮,大家尽欢而散。

16.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最能体现仁政思想的语句,其意思是: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联系“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可知,先从作战应重视“人和”的作用,接下来引出治理国家重视应重视“人和”的观点,只有实现“人和”才能得到百姓的依附(拥护),而“人和”的前提便是“仁政”,其表现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山水小品,是吴均写给好友朱元思的信中的一个片段,通过对山水之美的生动描绘,从而引出“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的感受,抒发了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野望》中“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意为:黄昏的时候伫立在房舍东边的高地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意为: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遂愿而归。诗人从眼前所见,给我们勾勒了一幅秋之晚景图,看似安静开阔的景象,却给人一种荒凉落暮之感;“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意为: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只能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诗人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表明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的情感。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甲诗“斗室萧萧日晏眠,疏狂惟与懒相便”意思是:小小的屋子里很是萧索,每天都昏昏欲睡,疏忽狂妄只有与慵懒相伴。诗人毫不在意屋子的狭小与萧索,在寂静的屋子中慵懒而眠,不在意时间的流逝,体现了诗人安贫乐道、随遇而安的心境;“寻常甲子无心记,看到梅花又一年”意思是:寻常的日子也没有心思去留意,只是看到梅花开放才知道一年又过了。诗人未意识到时间的流逝,只有看到梅花已然绽放的时候,才意识到又是新的一年了;联系解释“吕徽之,台州仙居人,字起献,号六松,宋亡后,隐居不仕”可知,诗人隐逸山野、远离世俗,体现了诗人的慵懒、狂放洒脱、不受拘束的心境。

根据乙文第二段“徐至庭前,闻东阁中有人分韵作雪诗,一人得‘滕’字,苦吟弗就。先生不觉失笑”可知,他听有人按照“滕”字韵写诗,他苦心推敲,反复吟咏,始终写不出,他忍不住笑出声来,展现其“疏狂”的形象;根据乙文第三段“见先生露顶短褐,布袜草屦”可知,他穿着打扮随意,不戴帽子露出头顶,穿粗布短衣、布袜草鞋,毫不在乎自己的形象;根据乙文第四段“惠之谷,怒曰:‘我岂取不义之财?’必易之。撑船而去。遣人遥尾其后。路甚僻远,识其所而返”可知,人家赠送给他谷种,他不喜反怒,一定要用钱购买;根据结尾段“少顷携鱼与酒至尽欢而散”可知,他捕鱼换酒与陌生的来访者共饮,大家尽欢而散。他住着简陋的草屋,穿着粗布短衣和草鞋,种田打鱼,自食其力,生活清贫却怡然自得,丝毫没有追名逐利之心;可见吕徽之是隐逸山野、远离世俗的隐士。

本题可围绕“吕徽之与王绩志趣最相投”“吕徽之与吴均志趣最相投”的观点表述,吕徽之与孟子的志趣是不同的。围绕以上内容提炼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小小的屋子里很是萧索,每天都昏昏欲睡,疏忽狂妄只有与慵懒相伴。寻常的日子也没有心思去留意,只是看到梅花开放才知道一年又过了。

我的同乡吕徽之先生,隐居在万山,他博学多才,能诗善文,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