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重庆市中考语文真题B卷-非连阅读(解析)_第1页
2023年重庆市中考语文真题B卷-非连阅读(解析)_第2页
2023年重庆市中考语文真题B卷-非连阅读(解析)_第3页
2023年重庆市中考语文真题B卷-非连阅读(解析)_第4页
2023年重庆市中考语文真题B卷-非连阅读(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3年重庆市中考语文真题B卷—非连阅读(解析)2023年重庆市中考语文真题B卷—非连阅读

阅读下列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①曾经有个对中国文化特别感兴趣的外国学生读完《静夜思》后,一脸茫然地问他的朋友:月亮跟故乡有什么关系呢?

②这位外国学生之所以有此疑问,是因为他不懂中国诗歌中的意象。意象,是打开诗歌大门的钥匙。

③什么是意象呢?意象就是“意”加“象”的组合。自然界里,一切看得见的物体,如山、水、草、木等,都可以称之为“象”,即物象。物象一旦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这样的物象就成了意象。如“梅”是一种客观的事物,它有形有色,具备某种形象。当诗人将它写入作品之中,并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时,它就成为诗歌的意象。

④诗歌为什么要用意象呢?

⑤因为诗歌讲究含蓄,忌直接宣泄主观情思。只有将抽象的情思转化为意象,才能构成诗的艺术。如诗人鲁藜的《泥土》: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⑥诗歌用“珍珠”和“泥土”两个极平常的意象进行对比,就表现出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表述了诗人对理想、对人生的思索和追求,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如果直接讲述道理,诗歌的艺术境界就荡然无存。

⑦“立象”可以“尽意”。诗是心之精微,要把主观情思准确地表述出来很难,古人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说。为能“尽言尽意”,古人想出了化意为象的方法,以“不言出”来代替“言不出”和“言不尽”,把大量的空间留给读者去想象、去填充、去思考,尺幅之间表无穷意蕴。这种“立象以尽意”的方法是诗人表述满腔情思的最好方式。如余光中的《乡愁》。乡愁是一种十分抽象的情绪,要用语言准确地表述出来很难。但诗人把抽象的乡愁转化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种意象,把“乡愁”物化,继而写出了母子离别之愁、新婚离别之愁、母子永别之愁和家国之愁,令人动容。

⑧诗歌离不开意象。有意无象的诗,很难让人得到审美的满足;有象无意的诗,难以让读者获得深刻的认识。意象是沟通诗人与读者的桥梁,读者通过领悟意象的寓意,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主旨,感知诗人情感。

(摘编自王宜振《诗是意象的艺术》,有改动)

如果说意象是一些砖石,那么意境就是一座完整的建筑。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与意象构成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这种意境不仅能包括诗里所有意象的审美指向,更能集中突出全诗的主旨。只有物象,或意象散乱,都不能构成一首有意境的诗。诗人要围绕诗的主旨将一组或多组意象有机组合,才能营造出意境。就像一幅画,多个意象围绕画的主题有机组合,构成的整体画面营造出的境界就是意境。如《江雪》图。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有改动)

从诗歌写作的本质来讲,诗歌以表述诗人情感为首要目的,意象只是将诗人的情感具体化、形象化的载体,但是它也可能限制读者的想象力。例如,如果诗人写月亮代表思念,那么当读者读这首诗时看到月亮,必然觉得月亮就只是思念的象征物。但每个人的思考方式不同,月亮除了代表思念,还能寓意团圆、爱情、凄冷等意义,寄托思念的也不止月亮,还有杨柳、酒杯、歌曲等物象,但读者读这首诗时却认为思念只能用月亮来寄托,想象力就被限制了。另外,意象的模糊性和多义性,让读者难以准确理解诗歌意蕴;而无意象的诗歌直抒胸臆,能直接传达诗人的情感,易于读者准确把握诗歌主旨,从而引发读者的共鸣。所以诗歌并非一定要用意象。只要诗人能写出最真实动人的情感,给人以思想的启迪,这样的诗歌也具有艺术性。

(创编自冯天,袁毅《非意象化:论纯意识诗歌的思维》)

1.根据上面三则材料,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一切看得见的客观物体,如山、水、草、木等只要进入作品,就成了意象。

B.诗和画的意境都是用物象组合而成。如《江雪》图,把“山”“雪”等物象组合,就构成了孤独寂寞的意境。

C.由于每首诗都由众多的物象构成,所以每首诗都有多种意境,这使得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

D.由于每个人的思考方式不同,一种物象可以寄托多种寓意,一种寓意也可以寄托于多种物象。

2.请根据材料一,解释什么叫“立象以尽意”。

3.材料一中说“诗歌离不开意象”,材料三却说“诗歌并非一定要用意象”。你的看法是什么呢?请根据你的阅读体验,从学过的诗歌中举例阐明理由。(不能以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诗歌以及《天净沙·秋思》为例)

4.请你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对意象和意境的阐述,为小文解决疑惑。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小文:写诗,该怎样创设意境呢?请你以《天净沙·秋思》为例,给我讲讲吧。

你:

阅读下面两个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标志里的中国元素

①说起标志设计,你最先想到什么?是被咬了一口的“苹果”,还是简约的“对勾”?在社交网络发达、信息交流多元频繁的今天,你或许早已对这些标志见怪不怪了。但仔细想想,它们为何能在无形中打动你,让你“一眼入心”?简约且独特、文化又艺术、大气而有视觉冲击力,是它们成功的秘诀之一。

②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相继涌现出了一批传得开、叫得响的高水准标志作品。细细品味、反复揣摩这些标志,大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便是在设计理念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有不少标志善于对汉字拆解与妙用。

③北京冬奥会会徽“冬梦”,可谓奥运精神、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粗看会徽,一个大写的“冬”字映入眼帘。定睛一看,这个“冬”字不简单,它不仅运用了中国书法的艺术形态,还包含了滑雪、滑冰运动员的造型,舞动的线条流畅且充满韵律,代表举办地起伏的山峦、赛场、冰雪滑道和节日飘舞的丝带……一个会徽,在我国传统文化的映照下,竟融合、衍生出如此之多的意象,让人不禁拍手称赞。正如北京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形象景观艺术总监、冬奥会会徽设计师林存真所说,中国汉字书法具有非常高的艺术境界,在世界上有极高的识别度。

④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智慧的结晶,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汉字也是造型艺术家进行高水准创作时重要的灵感来源。香港著名设计师靳埭强设计的中国银行标志便是其中的代表。这个标志以中国古代的钱币与“中”字为基本形状,古代钱币是圆与方的框线设计,中间呈现的是方孔,上下加垂直线,组成“中”字的形状,传达天圆地方的寓意,给人简洁、稳重、易识别的感觉,寓意深刻,颇具中国风格。

⑤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如中国民族品牌“永久”自行车,设计师将“永久”两个汉字“捏合”成一辆自行车,通俗易懂,妙笔生花。还有我国众多大学校徽设计,更是体现了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衔接契合。鲁迅先生设计的北大校徽便是经典之作,北京大学沿用至今。篆书“北大”二字由三个人字图形组成,徽章形似瓦当,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特色。

⑥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然而,在进行创作时,我们还需要不断深化对文化的理解,并予以创新,力求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国际审美意识相结合,契合现代审美习惯,从而更好引发人们的精神共鸣,创作更多引领潮流的经典标志作品。

(节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5月20日:王清韵)

(图片来自“北京冬奥组委官网”2022年1月25日)

5.下面对两个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指出标志设计成功的秘诀是它们简约且独特、文化又艺术、大气而有视觉冲击力。

B.材料一中第③段中的“冬梦”融合中国书法、滑雪、滑冰、山峦、赛场、丝带等多种中国传统文化意象,所以属于高水准标志作品。

C.材料一多处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明中国标志的设计特点。

D.汉字对中国标志的高水准创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E.“永久”牌自行车和冬奥会吉祥物的标志设计突出的共同点就是中国书法和实物特点的巧妙结合。

6.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吉祥物分别是冰墩墩和雪容融。请仿照示例,说明“雪容融”的设计理念。

示例: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以熊猫为原型进行设计创作。冰,象征纯洁、坚强,是冬奥会的特点。墩墩,意喻敦厚健康、活泼、可爱,契合熊猫的整体形象,象征着冬奥会运动员强壮的身体、坚韧的意志和鼓舞人心的奥林匹克精神。

7.在刚刚过去的校“端午节”标志设计大赛中,撒贝宁一举夺魁,请你推测他的设计中会有哪些中国元素?请简要说明。

8.

①有意思的是,江南意象中的茶、荷花、杏花、梅花以及古寺、烟月、钟声,未必是江南特有的风物,一旦与江南联系,这些美好的东西就会好上加好。“江南之所以成为江南,正是有一个奇妙的人文机制。”胡晓明说,“自古以来,江南就是一个生产美、释放美、传播美、放大美的地方,‘江南’本身也被放大、被生产出来,成为一个美美与共的中国意象。”

②五代董源《夏山图卷》中的幽情远思、元代倪瓒《汀树遥岑图轴》里的辽阔萧疏、明代董其昌《栖霞寺诗意图轴》的秀逸苍润,无不透着江南文人的雅意闲趣。明代缪瑞云《顾绣竹石花鸟人物合册》等再现的是江南人的匠心与巧思。对技艺的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始终贯穿于不断的文化整合过程中。

③开放、多元的文化基因也根植于江南文化。东晋墓出土的罗马玻璃杯、伊斯兰风格的蓝色磨花玻璃舍利瓶明示了一个开放的江南。当长达12米的清代徐扬《姑苏繁华图卷》徐徐铺展,跃然眼前的是一幅江南城镇“商贾辐辏,百货骈阗”的画卷。画中有各色人物1.2万余人,各类房屋建筑2140余栋,各种商号招牌200余块,涵盖50多个手工行业。除了经营本地土产,店铺里更多是来自外地的名产,不乏海外珍奇。

④春风千里,行走江南。江南是刚健的、灵秀的,江南是深厚的、开放的。当我们走进文物里的“江南风景”,便能读懂江南的文化性格。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中提到“江南之所以成为江南,正是有一个奇妙的人文机制。”请联系材料简述这种“人文机制”是如何运行的。

(2)中的划线句在介绍《姑苏繁华图卷》时不厌其烦地列举了很多数字,请简析其作用。

(3)请联系整组材料,谈谈“江南的文化性格”是由哪些因素塑造而成的。

附:

①“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江南,一个千百年来让中国人魂牵梦绕的名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是诗词中的江南。“云山柳岸”“烟岚气象”,是中国绘画中的江南……何处是江南?何以话江南?江南的精神是什么?江南文化的源流在哪里?

②江南文化最初的源头是与河姆渡、马家浜、崧泽、良渚等相连接的上古文化以及吴越文化,这是江南的本土文化。公元317年,晋室南渡。随着“士族精神”“书生气质”的注入,江南优雅转身。南朝时,这里成为文学中心,书法、绘画、雕刻等俱有盛名。唐宋之际,江南社会完成了由尚勇到崇文的转变。及至明清,公学、家学发达,藏书、读书盛行,教育、文学、艺术等都走向高峰。以文秀典雅为底色,江南成为人们心中的天堂。

①元代画家倪瓒浪迹江南山水,曾作《江南春》词三首,在明清时期得到众多画家文人的追和,成为江南艺坛一大盛事,自此,“江南春”也成为中国山水画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明代文微明曾作《江南春词意图卷》:木叶初碧,草长莺飞,画面淡雅秀润,一片春日旖旎。卷后吴中文人争相题和,有沈周、祝允明、唐寅、王宠、文彭等十数家题跋。

②文物里的江南图景是斑斓的,如今的“江南”二字很多时候已经超越地理区域概念,它更像是一个形容词,象征着温润、诗意、富庶等诸多美好。在对江南艺术品梳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崇勇尚智又文秀典雅的江南、安礼乐仪又旷达洒脱的江南、治平济世与明德修身的江南,也看到了阳春白雪与市井浮生的江南、抱诚守真与海纳百川的江南。

③江南是富饶与文明的,江南人安于礼、乐于仪,生活讲究仪式感,江南人也是洒脱的,崇尚美与自由。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拓片》等则讲述江南规范之外的寄托与通达。

④除了诗性,江南更有责任、思想与气节。“清学开山之祖”顾炎武、“一代儒宗”钱大昕等众家藏书、著书,彰显明清江南的典籍丰富、学术精博。明代蔡世新《王阳明肖像图轴》、明代倪元璐《行书五律诗轴》、清代恽寿平《花卉册》、清代龚贤《江村图卷》等则描摹出江南人物的价值追求与艺术修养。

⑤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熊月之认为,江南文化重视人、重视人的价值,重视人性自由发展,重视满足普通百姓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崇实、重商、重民、精致、开放,这是中国重视实用实效的实学精神的弘扬,是中国文化自身滋长出来的现代性。

⑥在文物中重读“江南”,体味“江南意象”,便能理解:江南,不仅仅是一个地域概念,。

学校开展“园林与艺术”学习实践活动。下面是同学们搜集整理的三则材料,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取材于叶圣陶的《苏州园林》)

材料二

观赏苏州园林就如同在阅读优美隽永的诗文,美景是诗文的主体,而诗文又是对景色最好的诠释。苏州拙政园的园名,取自晋代文学家潘岳《闲居赋》中的“灌园鬻(yù)蔬,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俟伏腊之费。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此亦拙者之为政也”,意思是“灌园卖菜,用以供给早晚的饭食;牧羊囊乳,用以供给伏腊祭祀的费用。孝顺父母,友善兄弟,这也是不善为政者之为政啊”。从中我们得以窥见园林主人王献臣辞官回乡、隐居田园的思想。拙政园中有一处“与谁同坐轩”,引用的是苏东坡的诗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隐喻的是王献臣不愿与凡夫俗子为伍的孤傲气质。若只从字面上理解为游园者结伴共赏美景,则未免浅薄。“与谁同坐轩”之西南是“留听阁”,取自李商隐的“留得枯荷听雨声”。园中主厅“远香堂”和它面前的荷花池,所用的是周敦颐《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典故。小沧浪水院原是园主人读书之处,阁外步柱上“清斯濯缨,浊斯濯足;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挂帘取自《楚辞·渔父》和《论语·雍也》,更是园主人心情的奥曲流露。追求自然美的园林,因这些诗文而增添了无穷的人文魅力。

(取材于陆纾文的《文人园林如何成为江南文化最重要的符号之一》)

材料三

汉字因形美而成为园林装饰的重要元素,为园林带来了艺术美。其中常见的有福、寿、喜和类似汉字的十字纹、亚字纹、人字纹等。退思园围廊上九孔漏窗镶嵌了李白《襄阳歌》诗句“清风明月不须一钱买”,所用的新石鼓书体极具艺术美感。

汉字也因音韵美而化为美好的意象出现在园林中。一种是谐音取象,如蝠(福)池、十鹿(食禄)图、喜鹊登梅(喜上眉梢)等;另一种是用同音或近音的物象组成意象,如用蝙蝠和铜钱组合成“福在眼前”。试想,人们透过镂刻着寓意“福在眼前”图案的窗户看到一片青绿时,那欣赏自然美景的幸福感怎能不油然而生呢!

(取材于曹林娣的《汉字“三美”与园林美》)

9.下列对三则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加点的短语“这个目的”,指代的内容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B.材料二中指出若只从字面上理解“与谁同坐轩”寓意未免浅薄,意在说明只有文化底蕴深厚的人才适合游览苏州园林。

C.材料三第一段举退思园围廊上九孔漏窗用新石鼓体镶嵌诗句的例子,说明汉字因形美作为装饰元素能为园林带来艺术美。

D.材料三第二段介绍了汉字因音意美化为园林美好意象的两种方式——“用谐音取象”和“用同音或近音的物象组成意象”。

10.下面哪一幅是苏州园林的鸟瞰图?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作出判断并简要说明理由。

11.从上述三则材料可以看出,苏州园林融合了①、②和汉字三种艺术,实现了③美与人文美的和谐统一。(每空限2个字)

阅读下面的四则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读诗是一件美妙的事,但学生不懂得诗歌的美好,不喜欢读诗的现状很严峻。统编教材中必读名著《艾青诗选》,是一部现代诗集。该书由于体裁和时代特殊,对学生而言有严重的阅读障碍,是学生阅读的难点。“现代诗”有别于古体诗,它用白话文创作,是中国二十世纪兴起的一种诗歌类型。一位初三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艾青诗选》,并填写调查问卷,结果是:班级人数62人,其中对诗歌有消极情绪的学生占比接近一半。

材料二:

学生为何读不懂现代诗歌?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其原因:不能破译诗歌的编码方式,导致学生在大脑中不能正确表征诗歌的内容。认知心理学把信息在人脑中呈现和记载的方式统称为知识的表征。知识在大脑中的表征有形式的表征和内容的表征。现代认知心理学称知识表征的形式为编码。编码分为形象编码和抽象编码。形象编码指的是以声音、图形、画面、表象等可感知的方式将信息呈现和记载在大脑中;抽象编码则指以词、概念、定义、命题等较抽象的方式将信息呈现和记载在大脑中。小说等文学体裁使用的是形象编码,因此能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而诗歌主要使用的是抽象编码方式,学生自然难以读懂。

材料三:

中学生诗歌阅读“还原”策略(节选)

“还原”策略之一:朗诵品读,还原真情景

情感是诗人追求的终极目标。要做到准确理解诗人的情感,前提条件是理解作品内容,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创作背景,理解的情感。通过朗诵品读,还原真情景,学生能够有效让自己走进诗歌的情境,帮助自己酝酿情感、表述情感。

“还原”策略之二:历史研究,还原大时代

把握时代脉搏,还原大时代,是读懂诗歌的基础。融入历史元素,还原诗人所生活的大时代,重点是要以学生所能理解的方式去还原,通过形象编码,直观简洁,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形象表征大时代的策略有很多,除了图片、历史画面、视频等视觉编码形式,还有画外音、《百家讲坛》、音乐等听觉编码形式,以及当时人民生活的情景等感觉编码形式。

“还原”策略之三:知人论世,还原小时代

知人论世,还原小时代,就是要了解诗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甚至还原诗人创作时的情感情绪。比如,读诗时,读者可以通过资料查阅、想象等方式,还原诗人当时的创作过程:何时?何地?何境及见到了什么画面?此诗为了表述什么?学生还可以将历史“大时代”与诗人“小时代”进行整合,以图配文,进行双重编码,感性与理性结合,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还原”策略之四:美术表征,还原意象美

“意象主要提供的是事物的轮廓、状态、细节、色彩等视觉能观察把握到的东西。读者通过想象,调动自己的感受器官去感知他们,看到、听到、闻到、尝到、触摸到它们……感受、了解和把握了诗歌所刻画的内容,就会引发读者对所刻画事物的浓厚兴趣。”诗歌中的有些意象有绘画的效果,能用美术方式表征,还原成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比如漫画、油画、照片等,这有助于学生领略诗歌的美妙与神奇。

另外,还原的策略要灵活运用。比如,跨学科适合与哪些学科(如政治、音乐……)融合?以什么活动方式融合?……总之,通过跨学科融合,运用符合学生心理认知规律的多重编码形式,立体还原诗歌的美好,来突破诗歌阅读的障碍,学生读懂了,才会有阅读的兴趣。

12.从以上材料看,下面理解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诗”有别于古体诗,是中国二十世纪兴起的一种用白话文创作的、有固定格律的诗歌类型。

B.接近半数的学生对现代诗歌有消极情绪,其主要原因是学生难以读懂诗歌。

C.抽象编码则指以词、概念、画面、命题等较抽象的方式将信息呈现和记载在大脑中。

D.感受、了解和把握诗歌的意象,是引发读者对所刻画事物产生浓厚兴趣的不二之选。

13.材料一中的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14.下图是初三某生阅读《艾青诗选》后绘制的思维导图,应放在哪种“还原策略”中作为佐证材料?请结合相关材料分析。(5分)

15.班级准备开展“一起来读现代诗”座谈会,老师让你担任此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根据上述材料为此活动拟写一场开场白。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

人民日报刊文:《让古画动起来融起来活起来》(节选)

音舞诗画节目《忆江南》成为2022年央视春晚的“刷屏”之作。它带观众进入名画《富春山居图》中畅游,林峦浑秀,烟波浩渺,画中人物放声吟唱,渔樵耕读悠然自得。

舞剧《只此青绿》“火”到一票难求。它将传世经典《千里江山图》搬上舞台,让“我见青山多妩媚”有了生动具体的意象。观众随着舞台演绎,穿越到北宋画家王希孟的世界,探究一卷山河,何以青绿千载。

北京冬奥会之际,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长卷《冰嬉图》“动”了起来。三维动画“复原”了《冰嬉图》中160组人物和“运动员”们的冰上动作,由它触发的一系列文创作品为北京冬奥留下生动印记……

收藏于博物馆中的珍稀古画,离当代普通人的生活似乎有一些距离。然而近年来,“高冷”古画在创意、技术与艺术的合力之下大放异彩,不仅以更加亲切活泼的面貌走近大众文化生活,而且接连出圈,引发现象级传播。破解古画在今天的流量密码,将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带来有益启示。

动起来,换一种古画的“打开方式”。

手握长卷,徐徐展开,仿佛置身其间,一步一景,可观可游。这原本就是中国古代绘画特有的“打开方式”之一,古人因而有徜徉画中山水的“卧游”之说。今天,科技的赋能让“人在画中游”有了无与伦比的实现可能。

登录网站“故宫名画记”,千年名作的超高清数字影像令人大饱眼福,无限放缩功能让细节纤毫毕见。借助数字绘景和3D复现技术,一幅《秋林读书图》可以从平面变得立体,上一秒刚跨过秋林中的潺潺溪水,下一秒视角便已经跃升到空中,俯瞰群山巍峨。数字副本让珍稀古画的“露面”机会越来越多,在3D、增强现实、人工智能、全息投影、交互技术等的广泛应用下,“画游系列”成为当下沉浸式艺术展的热门主题。你可以从船上视角跟随音乐进入北宋繁华的河道,感受《清明上河图》的人声鼎沸和车水马龙;也可以随着屏幕上光影颗粒的缓缓移动,亲见《千里江山图》绘制的细节过程,欣赏青绿山水在昼夜不同时段下的景色变幻。

围绕古画的这些“动起来”,虽不能取代对原作的欣赏,但无疑打开了普通人接近传统瑰宝的通道。有人说:古画动了,世界静了。古画所蕴含的文化富矿一经打开,悠远的历史场景、历经岁月沉淀的色彩、饱蘸感情的笔触、娴熟精湛的技艺,一下子把人拉回到“从前慢”的时代。还有人说:古画动了,身体里的DNA也跟着动了。古人的丹青创作和今人的形式创新两相碰撞,唤醒了观众内心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古画动起来,不仅是对观众的“循循善诱”,也向创敞开了宝贵的审美资源和文化资源。从特色鲜明的国风插画,到以《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代表的动画电影,都能看到传统艺术的滋养和对古画素材“数据库”的大胆取用。3D动画形式的广泛运用,更为古画图像在现代设计领域的大展身手提供了新的可能。

《意境的意义》(节选)

宗白华

什么是意境?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

王安石有一首诗:

杨柳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春水,白头相见江南。

前三句全是写绿,江南的艳丽的阳春;但着了末一句,全部景象遂笼罩上一层无边的惆怅,回忆的愁和重逢的欣慰;情景交织,成了一首绝美的“诗”。

元人马东篱有一首《天净沙小令》: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也是前四向句完全写景,着了末一向写情,全篇点化成一片哀愁寂寞,宇宙荒寒,枨触(感触之意)无边的诗境。

艺术的意境,因人因地因情因景的不同,现出种种色相,如摩尼珠,幻出多样的美。同是一个星天月夜的景,影映出几层不同的诗境:

蛙声十里出山泉

《蛙声十里出山泉》,凡是看过《蛙声十里出山泉》这幅作品的人,无不拍案叫好。齐白石用焦墨画出了两壁山涧,中间是湍急的水流,远方是用石青点的几个山头,水中共画了六个顺水而下的蝌蚪。青蛙妈妈在山的那一头,蛙声沿着山涧飘出了十里。

16.材料一开头引用三幅古画有何作用?

17.材料一发布在官网上后,点赞数最多的一条评论是“古画动了,世界静了”,请你谈谈对这条评论的理解。

18.阅读材料二,结合知识卡片,探究文中两首诗意境呈现的共同方式。

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

19.如果要让白石老人画作“蛙声十里出山泉”动起来,应该如何设置?请运用材料一“画动起来”的方法、材料二中的“意象与意境”来阐述。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山多,河多,桥也多。自古以来桥与中国人的生活关系密切,由此产生了许多与桥有关的诗词。作为一个意象,桥在许多诗词里往往寄托着某种情思,如下面两首唐诗。

乌衣巷商山早行

(唐)刘禹锡(唐)温庭筠

朱雀桥①边野草花,乌衣巷②口夕阳斜。晨起动征铎③,客行悲故乡。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解释]①朱雀桥:金陵城外横跨秦淮河的大桥。②乌衣巷:金陵城内街道名。据传,东晋王导、谢安两家豪门大族都聚集在这,到了唐代,乌衣巷沦为废墟。③征铎:远行车马所挂的铃。

[材料二]

中国古桥的作用

①桥像条纽带,把两头的路连成一体,不因山水阻隔而影响路上交通。凡是能在路上通过的东西,都要能一样地在桥上通过,如果能把桥造得像路一样,也就是说造得[甲]有桥恍同无桥,这造桥的本领,就够高了。要把桥造得同路一样牢固,桥墩就要结实,还要数目多。但是桥墩多了,两墩之间的距离就小了,这不但阻遏水流,而且妨碍航运。从船上人来看,最好水上无桥,如果必须造桥,也要造得[乙]有桥恍同无桥,好让他的船顺利通过。

②桥的作用是跨过河流与山谷,以便接通道路。造成的桥,可以巍然屹立达千年以上,经受日夜的水冲浪击,风吹雨打,甚至天灾的洪水、地震,人祸的战争摧残,而始终蜷伏在那里,一声不响地为人民服务;而且基本上保持原来形状不变,有如自然界的一座“天生桥”或“天然洞”。

③这样的桥,当然是中国的古石桥。它连同其他各种木桥及吊桥,在我国数千年历史中,都发挥过重要作用。首先当然在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方面。我国河流特多,许多城市因靠河而发展,河上桥多桥少,是决定经济荣枯的一个重要因素。

④中国古桥不但为了交通运输,而且对人民精神生活亦有作用,因为在桥上散步或眺望,亦是一种忙中消遣。甚至桥的本身亦可称为美术展览品。中国古人在造桥时,不仅着眼于桥的实用功能,而且也非常注重桥的美感,很多中国古桥都成为当地一景。

[材料三]

桥名谈往

①我国近代桥梁题名时,受西方影响,是从地理观点出发的,只要能指出它的所在地就可以了。然而我国古时桥名,不是这样。它总要有些文学气息,或是纪事抒情,引起深思遐想;或有诗情画意,为之心旷神怡。这样,通过慎重题名,一座桥的历史、作用或关系,就立刻表现出来,因而容易流传。现在来介绍一些桥名,借以窥知我国桥梁文化的丰富。

②先来谈谈单字命名的桥。较著名的有:苏州的“枫桥”,唐张继有《枫桥夜泊》诗;西湖的“断桥”,明朝莫仲玙有《断桥残雪》词。但单名之桥往往系泛指,而又可能是专名。有的指明桥的所在,如“山桥”,梁简文帝诗:“卧石藤为缆,山桥树作梁”。有指明桥的形状,如“方桥”,唐韩愈诗:“君欲问方桥,方桥如此作”。

③再来说说双字命名的桥。根据反映内容,一部《桥名录》可分为五类。第一类是“表扬”。首先是表扬桥的功用。如“赵州桥”,在河北赵县南洨河上,制造奇特,“隋匠李春之迹也”。第二类是“纪事”,记载关于桥的故事。如“万里桥”,在四川成都南门外,“昔孔明于此饯费祎聘吴,曰万里之行,始于此矣”。第三类是“抒情”,通过桥名,来表述思想感情。如“销魂桥”,即“灞桥”,在陕西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第四类是“写景”,美化桥身及四周景物。如“垂虹桥”,在江苏吴江,环如半月、长若垂虹。宋王安石《垂虹桥》诗云:“颇夸九州物,壮丽无此敌。”第五类是“纪念”,多指名人故事,如“留衣桥”,在江西南城,清咸丰间有知府治郡有功,卸职时郡人饯行,留衣于此,遂改名留衣桥。

20.阅读材料一,说说桥这一意象在两首唐诗中寄托了怎样的情思?

21.材料二中第①段[甲][乙]两处“有桥恍同无桥”分别指什么?

22.材料三划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分析其作用。

23.下面选项中,对于文章内容理解有误一项是()

A.材料三第③段“灞桥折柳”的故事中,“柳”与“留”谐音,古人常借“柳”表述与亲朋好友离别时的留恋之情。

B.中国古石桥可以巍然屹立达千年以上,经受日夜的水冲浪击,风吹雨打,基本上保持原来形状不变。

C.材料三第②段中的“枫桥”“断桥”的命名即是古时桥名“总要有些文学气息”的证明。

D.中国古代桥梁的题名,总要借名记事或抒情,而不是简单的用个地名就够了。

九(2)班同学阅读了《艾青诗选》后,举行了“太阳和光明的歌者”学习活动,以下是小雨同学摘抄的诗篇和搜集的文章。请你认真阅读,回答问题。

诗歌甄选

A.太阳吟(节选)

太阳啊,也是我的家乡底太阳!

此刻我回不了我往日的家乡,

便认你为家乡,也还得失相偿

太阳啊,慈光普照的太阳!

往后我看见你时,就当回家一次:

我的家乡不在地下乃在天上!

B.太阳的话(节选)

打开你们的窗子吧,

打开你们的板门吧,

让我进去,让我进去,

进到你们的小屋里

……

让我把花束、把香气、把亮光,

温暖和露水撒满你们心的空间。

C.太阳礼赞(节选)

太阳哟!我背立在大海边紧觑着你。

太阳哟!你不把我照得个通明,我不回去!

太阳哟!你请永远照在我的面前,不使退转!

太阳哟!我眼光背开了你时,四面都是黑暗!

太阳哟!我心海中的云岛也已笑得来火一样鲜明了!

太阳哟!你请永远倾听着,倾听着,我心海中的怒涛!

艾青对“太阳”系列意象的抒写,呈现了特殊年代的社会面和人民的生活状态,揭示了民族命运与历史发展之规律。此前,从郭沫若的《日出》,到闻一多的《晴朝》,现代新诗中的太阳意象与国家立场和民族前途始终发生着若即若离的联系。但直至艾青《太阳》《向太阳》《给太阳》,太阳意象才以原始、浑厚的生命形象出现,其民族向心力亦逐步生成。至此,为太阳等意象赋予一种民族性格也成为诗人的责任。继艾青之后,“七月派”诗人田间的诗集《太阳和花》就多用红日、旭日、新的太阳等意象来赞美过去的革命斗争,描写人民公社的灿烂图景,歌颂祖国的光辉成就,表现出了强烈的战斗性和鲜明的时代性。艾青认为:“只有在诗人的世界里,自然与生命才有了契合,旷野与山岳能日夜宣谈,岩石能沉思,河流能絮语……风,土地,树木,都有了性格。”于是,诗人在几十年的创作中执著地讴歌着太阳、光芒、火焰和黎明,实现了他对光明的不懈追求。简言之,对太阳意象的抒写、反思和理性的批判,是艾青为宣扬和创造一种全新的文化价值体系所作出的努力。其中无论是对太阳原始生命力的探究,还是对国家命运与民族未来的揭示,都是诗人对太阳意象文化意蕴的拓展和丰富。

献给艾青的红玫瑰

曹积三

①十多年过去了,那束红玫瑰,依稀仍在眼前灿灿地绽放着。按说,送仙逝者驾鹤西去,应献白色或黄色的菊花,可我觉得,艾老是浪漫的诗人,更是世俗的反叛者,他一生追逐太阳,为光明战斗,为光明歌唱,献一束充盈着太阳颜色的红玫瑰更为合适。于是,那天,我捧着一束如火的红玫瑰,赶到东四十三条97号艾老的府上送他远行。高瑛大姐欣喜地对我说:“艾青喜欢红玫瑰。”我感到一阵宽慰。后来得知,艾老走后,赶来献花的人络绎不绝,所献之花,满满地拉了两卡车,还没有拉完。

②戴红领巾的时候,我因读到《大堰河》,而晓得了艾青。岂料这位可敬的诗人命途多舛。他的诗集一度被图书馆“禁借”,为此,我曾备感困惑和惆怅,但不管有人怎么往他身上大泼污水,那些美丽的诗行仍令我的心头发烫。值得庆幸的是,波诡云谲里,虽经七灾八难,他终于挺了过来,如同涅槃的凤凰。然而,直到1988年的初秋,我才得以见到心仪多年的诗人。

③那是一个下午,北影有个剧组开机,约我去写点什么。告说,拍摄地点在东城丰收胡同21号四合院。到了那里才知道,那是艾青的家。这房子,是1956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艾青用他的稿费购置的。1957年“反右”后,诗人带着家眷离开北京,去北大荒的南横林子,又去新疆的八连等地“改造”,经过21年的颠沛流离,在王震将军的关照下,才又重新回到这里。处于京华一隅的这个小院,像是远离尘嚣,别有一番天地,它静谧、安适,特别是那斑红灿烂的花木和葡萄架上缀满的果实,更平添了几分温馨。拍戏,是个扰人的活儿,把原本整洁的院子弄得很凌乱。艾老的夫人高瑛大姐秉承了我们胶东人的性子,古道热肠,对此,毫不介意,还替剧组找东拿西,不停地张罗着……小憩时,她从葡萄架上,剪下葡萄,请大家尝鲜。就在这时,我望见艾老透过书房的窗子,正笑吟吟地望着我们。我急忙去向他问好。

④那天,艾老身著中山装,笑容可掬,热诚得如同相识多年的朋友。我们聊起了电影,他告诉我,他很喜欢电影,在延安的时候,放的是几部苏联的原版影片,一边放,一边由萧三翻译,人们看得津津有味。如今,我们国家的电影进步很大,可惜,他眼力不济了。他说:“银幕,是神奇的王国,可以充分展示才情。艺术家描画人物,表现命运,可以呈现一种诗境和画境,让人羡慕。”我说:“艾老的许多诗,不仅富有哲理,而且有画境,就像一幅幅电影的定格镜头,教人遐想,充满魅力。”他笑了。

⑤艾老夫妇对电影的喜爱与支持,让人心里暖暖的。1990年春天,编罢《中国影人诗选》,想到这是史上首部电影人的诗选,序请阳翰笙老写就,封面题字非艾青老莫属。我便把想法告诉了高瑛大姐,大姐爽快地说:“我去说,艾青肯定会答应的!”艾青老果然满足了我们的心愿。谁能料想,就在艾青老为《中国影人诗选》题签后的第三天,1990年3月21日,他去中纪委招待所参加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编委扩大会时,跌倒在洗手间里,右臂不幸骨折。最后,时年八秩高龄的艾老,不得不切除了右肱骨头,装上了人造的假体。此后,再也无法自由运笔,挥毫题字了。《中国影人诗选》竟成为他留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题签!

⑥当我再去拜望艾老时,艾老满面春风,没有因为装了金属假肢而沮丧,尽管有说不出的痛苦,但坚强、坦然、幽默依然。高瑛大姐告诉我,艾老曾与探望他的诗人邹荻帆有过一番苦涩的趣谈,说道:“我这个人真奇怪,1957年打成右派之后,老是在右边出毛病。1959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场割麦子时,镰刀把右腿膝盖割了个大口子,一个多月不能治,也不能走,更不能打弯,受了很多罪。‘文革’期间,在连队阴暗的地窝子里住了五年多,里面没有电灯,在煤油灯下读‘圣书’,还要写这个写那个,又缺少营养,瞎了右眼。1988年在自己家小院里跌了一跤,右眼眶起了个大疱,引起脑血肿。这一次又摔断了右胳膊,真是太巧了,都是发生在右边。”说罢,朗然一笑……

⑦艾老笑谈天灾人祸,风雨淡定,真乃豁达人生!

⑧诗坛的巨人走了,已经13年了,但悠长的岁月抹不去对他的敬重和怀念。这敬重和怀念,就是我们献给他永不凋零的红玫瑰。

(选自《文汇报》,有删减)

24.小雨整理摘抄ABC三首诗时,忘记标注,将作对比阅读用的诗篇弄混了,请你阅读诗歌后,借助选文二,判断哪一篇是艾青的作品,并将序号写入下面表格里的横线上。

A.太阳吟B.太阳的话C.太阳礼赞

土地系列田野类《手推车》《水牛》《旷野》《复活的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山峦类《斜坡》《山毛榉》《矮小的松木林》……

村舍类《浮桥》《农家》《村庄》……

太阳系列光芒类《阳光在远处》《向太阳》《给太阳》《月光》《光的赞歌》……

火焰类《火把》《篝火》《野火》……

黎明类《当黎明穿上了白衣》《黎明》《晨歌》《黎明的通知》……

25.请根据示例,将《阳光在远处》中划线的诗句进行朗诵设计,并说明理由。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抓住重音“常含”“土地”“爱”,用舒缓的语气,深沉的语调,读出深沉的情感。其中,“爱”字,可以重音轻读,凸显出这份爱是来自内心,表现了艾青对祖国的爱至死不渝,让人感慨万分。

阳光嬉笑地射在沙溪的远处。

26.请阅读小诗《黎明穿上了白衣》,联系所学的诗歌阅读策略,进行赏析。

《当黎明穿上了白衣》

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绿的草原,绿的草原,草原上流着/——新鲜的乳液似的烟……啊,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田野是多么新鲜!看,微黄的灯光,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看!

小贴士:诗歌阅读策略

(1)品读诗歌意象(2)关注反复语句用意(3)联系创作背景(4)品析陌生化的语言

27.阅读《献给艾青的红玫瑰》,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苦涩的趣谈”这一短语的理解。

28.阅读《献给艾青的红玫瑰》,请从两句话中任选一句当做《艾青诗选》的腰封,并结合《艾青诗选》具体内容说明理由。

从前慢

木心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书信时光

①窗外春雨淅淅沥沥,天地万物浸润在湿漉漉的温柔、宁静里。

②“一鼓轻雷惊蜇后,细筛微雨落梅天。”梅雨季的时间是缓慢的,黏稠的,很容易让人选择虚度光阴。我临窗捧一杯热茶,以一种闲散的无所事事的状态读完刘邦《手敕太子书》,忽然心血来潮,又从书柜翻找出诸葛亮《诫子书》、姜维《报母书》、欧阳修《与十二侄》等家书,竟读得心里一片唏嘘,一片恍惚。

③在漫长的军旅生涯里,书信一直是我生命中一条隐秘的河流,欢喜与忧郁,像丛林的涛声,像雪山上纷纷飘落的雪花,像楼下木棉树上硕大繁密的花朵。

④1989年春天,刚过惊蜇。我离开生活了十八年的娑罗原,告别混沌,粗糙,泥土,庄稼的芬芳,草绿色的军衣下揣着力量和梦想,与小城平凉上百名懵懂的新兵,背着“井”字背包,从天水踏上了一列绿皮火车。

⑤向西,向西,一路向西。在沉闷的咣当声里,我们走进了天山深处一个叫牛圈子的地方。这是一个遥远的牧区,牛羊成群,雪山连绵。我们在这地方的任务是,把自己锤炼成一名铁骨铮铮的军人,随时准备奔赴战场。

⑥绿皮火车在戈壁和夜色里,车头喷着热气,在崇山峻岭和茫茫戈壁上走走停停。铁轨在前方无穷无尽地延伸。缓慢里我能真切地感受到时间的黏稠,还有车轮与铁轨坚硬的巨响。漫长的旅途,让我懂得,这世间,并非所有的事都需要快。

⑦我后来一直非常喜欢坐绿皮火车,爱听那种缓慢、坚硬的咣当声,是否与我第一次坐它的深刻记忆有关?也许吧。它平稳,不紧不慢地在大地上前行,很像一个庄稼人的人生。

⑧那是我最难忘的四年时光,我和战友们坐在山坡上臆想山外的繁华与喧嚣,在简陋的四处落着马粪的“街道”上东张西望,不断地去那个青年商场买东西,与看上去还算美的女售货员搭讪,在训练间隙偶尔聊各自心仪的女同学,坐在连队门前的水渠边,高声争论《渴望》里的王沪生和《人生》里的高加林。

⑨我清楚地记得,我们到达营区时已近黄昏,满目皑皑白雪,天地凛冽。连队营门上拉着横幅,战士们敲着密集的锣鼓欢迎我们。

⑩饭堂前,连长用十分响亮的声音宣布:新战士放假两天,休整,写家信。

连长的话突兀、陌生,让我心里咯噔一下,倏地跌进一段写信的旋涡。

我忽然想起那个炎热漫长的夏天,我正在故乡陇东平原上一个朴素的中学里读书。刚放暑假,一支部队突然雄壮地开进了空荡荡的校园。战士们头戴钢盔,背着枪,全副武装,满身满脸的灰尘。这是一支来娑罗原驻训的部队,空闲的校园正好做官兵们的宿营地。寂静的校园里从早到晚像波涛一样,涌动着另一种铿锵脚步和口号。白天,有时是晚上,部队打实弹的枪声,使寂寥的田野笼罩在一种战争已近在咫尺的气氛里。像校园里一棵听得见故事的荒草,我站在浓荫或檐下,凝视和沉思一种陌生、明亮的生活。

实际上,早在暑假前的两个多月里,我在校园里就已经知道南方的边境上在打仗。老师手里拿着几封信,动员我们给前线作战的官兵写慰问信。我们将稚拙、华丽而激动人心的话语写满一页页信纸,然后认真叠好,装进信封,贴上邮票,由老师统一交给骑着绿色邮电单车来学校送报刊的邮递员。我祈愿那些落满我们卑微激励与赞美的信件,能一封不少地寄达前线将士的手里。我甚至一次次幻想过那些前线作战的军人,在炮火间隙阅读我们信件的种种场景与激动。

语文老师从几封简短的来信里,在课堂上为我们描述着阴山、麻栗坡,我不知道那是怎样的山,怎样的坡,听说那里山高林密,闷热、潮湿,狭小的山洞比我们田野上看庄稼的窝棚还逼窄。寄出的信,收信人大都不是某一个具体的军人,而是坚守在阴山或麻栗坡的某一支部队。那支部队是一个连队,还是一个团或者师,我们不得而知。

在遥远的北方,我们握着钢笔在灯下用文字酿造浓烈的酒和燃烧的诗行,希望它们尽快抵达我们足迹不能抵达的远方,给守卫国土的将士们带去一些鼓励和问候。

因替班主任看校门,我有幸在那个炎热的假期,近距离观察一支军队的真实生活。官兵们不知道,他们艰辛里整齐划一的点滴,像一部细节丰沛动人的青春叙事诗,或者一束射进暗房的阳光,在那个炎热的夏天,响亮地落进了一个乡村少年的心里。

四年后,我不顾家人反对,坚决放弃复读参加高考。我想成为这部青春诗行里一个微小的逗点。

现在,我一路辗转,在天山深处一座军营的饭堂前,回想我曾经写出的那些信,还有那些我从电影《高山下的花环》里看到的血洒南疆的英雄。我知道上了战场,许多人会有去无回。军人也是人,在火药硝烟、血肉横飞面前,也会紧张、恐惧,但真正的勇士绝不会后退,一定会勇敢地迎上去,这是命令、忠诚,更是职责。如果有一天我奔赴前线,在生死未卜的战场上,会不会有人也像我和同学们当年一样,为我写一封信呢?

班长将通信地址写在一块小黑板上,挂在班里,交代些保密之类的注意事项,发了信纸和信封,催促我们赶紧写信,向家人报平安。

我们几十号来自天南海北的新兵,在几千公里的路途上汽车、火车,又汽车,颠簸了近一周也感觉不到困乏,人人搬了小马扎坐在床前,齐刷刷埋头写信。

也有奔驻到邮电所打长途电话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家里有电话的很少,况且我们在遥远的大山里,打长途,要多次接转,通话也是扯着嗓子喊,很费劲。所以,多数战士都是写信。

新战士对书信的热情使通信员的劳动量也增大了,我们一封接一封地写,他大包小包地朝邮局送,往连队背。我们的问候与唠叨,在邮路上日夜兼程。亲朋好友的叮咛、鼓励和鞭策,也翻山越岭,日日不停地往天山深处寄来,彼此间的思念牵挂,在旷日费时的投递中往来穿梭。

我没想到,写信、盼信、读信,会成为一个军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甜蜜与幸福。

(节选自王雁翔《走在高高的山冈上》,有删减)

在新媒体情境下,实时通讯技术使人与人的交往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因为有了可以实时交流的方式便很少写信,那些完整的线性变化的心情便无从体会;人们因为有了图片视频音频便很少写信,于是有些细微的知觉、深度的情感便难以传递和复刻。

近年来,《见字如面》《信·中国》等书信文化类节目却在众多电视节目、网络视频中脱颖而出,迅速走红。

书信文化类节目

节目名称节目简介

《见字如面》《见字如面》是由实力文化、黑龙江卫视联合出品,腾讯视频网络独播、首播的一档文化节目。该节目以明星读信为主要形式,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节点,带领观众走进那些依然鲜活的时代场景、人生故事,去触碰那些依然可感的人物情状和社会风物,重新领会中国人的精神情怀与生活智慧。其中节目第五季为迎接建党百年华诞特别制作《初心季》,除了延续节目“一人一信一舞台”的传统风格,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内容上聚焦“初心”,通过选择具有重大“地标”意义的历史书信、文献,讲述中国共产党追寻真理、舍身取法的寻路历程;为了“活化”历史,形式上则新增了戏剧化演绎,以期打开尘封岁月,重现历史场景。节目于2016年12月29日起在腾讯视频播出,2016年12月31日在黑龙江卫视播出。

《信·中国》《信·中国》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读信栏目。节目从建党以来收录的2000多封共产党员书信中精心甄选了50多组信件,时间跨度从建党初期、战争年代到建国初期、改革开放,一直到最近五年。其中内容充满了“发现、感动、震撼、振奋”的力量。传递着“信仰、信念、信守、自信”的内核,每季选择一个书信主题,由著名演员以及观众熟知和喜爱的各界文艺工等念读,由主持人讲述书信背后的故事,使用最新舞台科技,老照片、影像资料鲜活呈现,营造出电影化的节目效果。该节目于2018年3月9日起每周五晚20:00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

《书简阅中国》纪录片《书简阅中国》,由导演金铁木、戴修扬操刀,共6集。分别从小人物、爱情、友谊、人生智慧、家风、家国这六个温暖而热血的角度出发,精心筛选了30封古人的书信,每5封信诠释一个共同的主题。这些书信里,包含着修身、齐家、教化、友谊等中国传统伦理的精华,正义、保家卫国等民族文化中闪耀的光辉。值得一提的是,“好看并有趣”是《书简阅中国》的一大特色,它以年轻人喜爱的视角,通过情景再现,众多演员穿上古装,重新踏入古人生命之河的跨时空中,以小片、旁白、解说、自白等形式,兼顾时间线和不同主题侧面,立足当下,对信札人留存的表述内心感想的文字以及与历史事件相关的材料展开细读,以丰富的视听语言建构信札人的心路历程,讲述鲜为人知的传奇人生。节目于2021年2月12日始在央视纪录片(CCTV-9)频道热播。

请阅读上述三个材料,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29.阅读诗歌要抓住意象,体味情感。《从前慢》中意象丰富,请选择下面的任意一组意象,做赏析式的批注。

A.火车站、长街、小店B.车、马、邮件

30.阅读散文要理解的构思。有同学认为《书信时光》中-段多余,可以删去。你怎么看?

31.阅读散文要品词析句,体味情感。下面句子中的加点字很有表现力,请赏析。

(1)缓慢里我能真切地感受到时间的黏稠,还有车轮与铁轨坚硬的巨响。

(2)我们将稚拙、华丽而激动人心的话语写满一页页信纸,然后认真叠好,装进信封,贴上邮票,由老师统一交给骑着绿色邮电单车来学校送报刊的邮递员。

32.回归沉静的思考,梳理内心的思绪,写散文其实也是一个看见自己的过程。《书信时光》中,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看见了不同的自己,请结合文本选择其中两个人生阶段深入分析。

33.以书信为载体的文化类节目播出后都火爆荧屏,请结合材料三和自己的体验,分析原因。

34.请探究学习小组把这三则材料编排成一个版块的意图,要求结合材料分析。

35.学习小组成员想在《见字如面》中朗读一封《傅雷家书》,请你完成下面的朗读手记。

昨晚七时一刻至八时五十分电台广播你在市三弹的四曲Chopin[萧邦],外加encore的一支Polonaise[波洛奈兹],效果甚好,就是低音部分模糊得很;琴声太扬,像我第一天晚上到小礼堂空屋子里去听的情形。以演奏而论,我觉得大体很好,一气呵成,精神饱满,tonecolour[音色]变化的确很多。我们听了都很高兴,很感动。好孩子,我真该夸奖你几句才好。回想五一年四月刚从昆明回沪的时期,你真是从低洼中到了半山腰了。希望你从此注意整个的修养,将来一定能攀登峰顶。从你的录音中清清楚楚感觉到你一切都成熟多了,尤其是我盼望了多少年的你的意志,终于抬头了。我真高兴,这一点我看得比什么都重。你能掌握整个的乐曲,就是对艺术加增深度,也就是你的艺术灵魂更坚强更广阔,也就是你整个的人格和心胸扩大了。孩子,我要重复Bronstein[勃隆斯丹]信中的一句话,就是我为了你而感到骄傲!

今天是除夕了,想到你在远方用功,努力,我心里说不尽的欢喜。别了,孩了,我在心中拥抱你!

一九五四年二月二日(除夕)

配乐备选:A.舒缓的钢琴曲B.高亢的铜管乐曲C.悠扬的小提琴曲我选(1)理由:(2)

意味揣摩舐犊情深,我认为从这封书信中可以读出以下几层意味:(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山多,河多,桥也多。自古以来桥与中国人的生活关系密切,由此产生了许多与桥有关的诗词。作为一个意象,桥在许多诗词里往往寄托着某种情思,如下面两首唐诗。

乌衣巷商山早行

(唐)刘禹锡(唐)温庭筠

朱雀桥①边野草花,乌衣巷②口夕阳斜。晨起动征铎③,客行悲故乡。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解释]①朱雀桥:金陵城外横跨秦淮河的大桥。②乌衣巷:金陵城内街道名。据传,东晋王导、谢安两家豪门大族都聚集在这,到了唐代,乌衣巷沦为废墟。③征铎:远行车马所挂的铃。

[材料二]

中国古桥的作用

①桥像条纽带,把两头的路连成一体,不因山水阻隔而影响路上交通。凡是能在路上通过的东西,都要能一样地在桥上通过,如果能把桥造得像路一样,也就是说造得[甲]有桥恍同无桥,这造桥的本领,就够高了。要把桥造得同路一样牢固,桥墩就要结实,还要数目多。但是桥墩多了,两墩之间的距离就小了,这不但阻遏水流,而且妨碍航运。从船上人来看,最好水上无桥,如果必须造桥,也要造得[乙]有桥恍同无桥,好让他的船顺利通过。

②桥的作用是跨过河流与山谷,以便接通道路。造成的桥,可以巍然屹立达千年以上,经受日夜的水冲浪击,风吹雨打,甚至天灾的洪水、地震,人祸的战争摧残,而始终蜷伏在那里,一声不响地为人民服务;而且基本上保持原来形状不变,有如自然界的一座“天生桥”或“天然洞”。

③这样的桥,当然是中国的古石桥。它连同其他各种木桥及吊桥,在我国数千年历史中,都发挥过重要作用。首先当然在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方面。我国河流特多,许多城市因靠河而发展,河上桥多桥少,是决定经济荣枯的一个重要因素。

④中国古桥不但为了交通运输,而且对人民精神生活亦有作用,因为在桥上散步或眺望,亦是一种忙中消遣。甚至桥的本身亦可称为美术展览品。中国古人在造桥时,不仅着眼于桥的实用功能,而且也非常注重桥的美感,很多中国古桥都成为当地一景。

[材料三]

桥名谈往

①我国近代桥梁题名时,受西方影响,是从地理观点出发的,只要能指出它的所在地就可以了。然而我国古时桥名,不是这样。它总要有些文学气息,或是纪事抒情,引起深思遐想;或有诗情画意,为之心旷神怡。这样,通过慎重题名,一座桥的历史、作用或关系,就立刻表现出来,因而容易流传。现在来介绍一些桥名,借以窥知我国桥梁文化的丰富。

②先来谈谈单字命名的桥。较著名的有:苏州的“枫桥”,唐张继有《枫桥夜泊》诗;西湖的“断桥”,明朝莫仲玙有《断桥残雪》词。但单名之桥往往系泛指,而又可能是专名。有的指明桥的所在,如“山桥”,梁简文帝诗:“卧石藤为缆,山桥树作梁”。有的指明桥的形状,如“方桥”,唐韩愈诗:“君欲问方桥,方桥如此作”。

③再来说说双字命名的桥。根据反映内容,一部《桥名录》可分为五类。第一类是“表扬”。首先是表扬桥的功用。如“赵州桥”,在河北赵县南洨河上,制造奇特,“隋匠李春之迹也”。第二类是“纪事”,记载关于桥的故事。如“万里桥”,在四川成都南门外,“昔孔明于此饯费祎聘吴,曰万里之行,始于此矣”。第三类是“抒情”,通过桥名,来表述思想感情。如“销魂桥”,即“灞桥”,在陕西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第四类是“写景”,美化桥身及四周景物。如“垂虹桥”,在江苏吴江,环如半月、长若垂虹。宋王安石《垂虹桥》诗云:“颇夸九州物,壮丽无此敌。”第五类是“纪念”,多指名人故事,如“留衣桥”,在江西南城,清咸丰间有知府治郡有功,卸职时郡人饯行,留衣于此,遂改名留衣桥。

36.阅读材料一,说说桥这一意象在两首唐诗中寄托了怎样的情思?

37.材料二中第①段[甲][乙]两处“有桥恍同无桥”分别指什么?

38.材料二中第③④段能不能调换顺序,为什么?

39.材料三划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分析其作用。

40.下面选项中,对于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材料三第③段“灞桥折柳”的故事中,“柳”与“留”谐音,古人常借“柳”表述与亲朋好友离别时的留恋之情。

B.中国古石桥可以巍然屹立达千年以上,经受日夜的水冲浪击,风吹雨打,基本上保持原来形状不变。

C.材料三第②段中的“枫桥”“断桥”的命名即是古时桥名“总要有些文学气息”的证明。

D.中国古代桥梁的题名,总要借名记事或抒情,而不是简单的用个地名就够了。

试卷第28页,共28页

试卷第1页,共28页

参考解析:

1.D2.为能“尽言尽意”,古人想出了化意为象的方法,以“不言出”来代替“言不出”和“言不尽”,把大量的空间留给读者去想象、去填充、去思考,尺幅之间表无穷意蕴3.示例:我的看法是:诗歌并非一定要用意象。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没有什么意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劝告的口吻——按常理这是诗歌创作要尽力避免的,但这首诗却以说理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原因在于诗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写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似乎诗人在与你交谈;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4.此曲以多种意象并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全部是名词的连缀,省却了一切连接、交代和修饰,而直接地将几个意象如蒙太奇一样地组合起来,“象”的方面看好像是孤立的,“意”的方面却有一种潜在的联系,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1.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内容。

A.结合材料一第③段“物象一旦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这样的物象就成了意象”可知,“只要进入作品,就成了意象”错误;

B.结合材料二“只有物象,或意象散乱,都不能构成一首有意境的诗。诗人要围绕诗的主旨将一组或多组意象有机组合,才能营造出意境”可知,“物象组合,就构成了孤独寂寞的意境”错误;

C.结合材料二“诗人要围绕诗的主旨将一组或多组意象有机组合,才能营造出意境。就像一幅画,多个意象围绕画的主题有机组合,构成的整体画面营造出的境界就是意境”可知,“每首诗都有多种意境”于文无据;

故选D。

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结合材料一第⑦段“为能‘尽言尽意’,古人想出了化意为象的方法,以‘不言出’来代替‘言不出’和‘言不尽’,把大量的空间留给读者去想象、去填充、去思考,尺幅之间表无穷意蕴”可直接提取解析。

3.本题考查谈看法。两种说法都可以认可。

示例:我的看法是:诗歌离不开意象。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运用了杨花和子规两种意象。杨花即柳絮,柳絮纷飞,既点出了时节特点,又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氛围,而子规即是杜鹃,相传为蜀帝杜宇死后精血所化,杜鹃啼血表述了一种悲伤的心境。此处王昌龄左迁即贬官到龙标,地处荒凉,诗人用“杨花”、“子规”两种意象意在表述对好友不幸遭遇的同情,体现了内心的哀伤。

4.本题考查联系实际的能力。

围绕“意象和意境”的关系论述。这首小令在意象并置方面且运用独特:一是它的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都是自然与社会中普通寻常之物,它们的组合就显得更为自然,比较容易理解;二是在每个单字的名词前都用一个形容词来修饰,既带有浓厚的主观感彩,又减低了意象的密度,增强了情感的表现与渲染力;三是既对偶工整,又层次分明,作品在整体上也表现出由近及远的空间排列顺序。从枯藤老树到小桥流水,再到远的古道,空间层层延伸,视野逐渐扩大,错综有致,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将的悲愁思乡情表述得非常丰富。

5.AB6.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以灯笼为原型进行设计创作。雪,洁白美丽,指代冰雪运动。容,意喻包容、宽容、交流互鉴。融,意喻融合、温暖,相知相融。整体造型契合灯笼的形象,象征着点亮梦想、温暖世界,代表着友爱、勇气和坚强,体现了冬残奥运动员的拼搏精神和激励世界的冬残奥会理念。7.①屈原形象,因为传统的端午节有纪念屈原的意义。②赛龙舟场景。赛龙舟是我国南方端午节的传统项目,“龙”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之一。③插艾叶、喝雄黄酒的图案或场景。这是端午节的习俗之一。④祭龙、祈福、攘灾场景。⑤佩戴五色线。⑥佩香囊。端午节有手脚系五色线驱邪消灾、佩香囊增香驱虫等习俗。

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A.从材料一第①段“简约且独特、文化又艺术、大气而有视觉冲击力,是它们成功的秘诀之一”可知,“简约且独特、文化又艺术、大气而有视觉冲击力”只是成功的秘诀之一,还有其他的;

B.从材料一中第③段“这个‘冬’字不简单,它不仅运用了中国书法的艺术形态,还包含了滑雪、滑冰运动员的造型,舞动的线条流畅且充满韵律,代表举办地起伏的山峦、赛场、冰雪滑道和节日飘舞的丝带”可知,中国书法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意象,“滑雪、滑冰、山峦、赛场、丝带”不属于中国传统文化;

故选AB。

2.本题考查吉祥物寓意的分析。仿照“冰墩墩”的示例,先分析用字,再分析整体造型,即先分析“雪容融”中“雪”的象征意,再分析“容”“融”的寓意,最后分析“雪容融”的整体造型的象征及寓意。

示例:“雪容融”,“雪”象征洁白、美丽,是冰雪运动的特点;“容”意喻包容、宽容、交流互鉴。“融”意喻融合,温暖,相知相融。“容融”表述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和谐发展的理念,体现了通过运动创造一个更包容的世界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以灯笼为原型进行设计创作,表述了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共同享有的办奥理念。顶部的如意造型象征吉祥幸福。和平鸽和天坛构成的连续图案,寓意着和平友谊,突出了举办地的特色。装饰图案融入了中国传统剪纸艺术。面部的雪块既代表“瑞雪兆丰年”的寓意,又体现了拟人化的设计,凸显吉祥物的可爱。灯笼以中国红为主色调,渲染了2022年中国春节的节日气氛,身体发出光芒,寓意着点亮梦想,温暖世界,代表着友爱、勇气和坚强,体现了冬残奥运动员的拼搏精神和激励世界的冬残奥会理念。

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端午节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南北朝后端午节日被赋予了纪念屈原的人文内涵。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它不仅清晰地记录着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祭龙、扒龙舟、食粽、祈福、辟邪等是端午节的习俗主题,龙及龙舟文化贯穿在端午节的历史传承中。具体习俗活动主要有:赛龙舟、挂艾草与菖蒲、点艾条、拴五色线、食粽、采药制茶、贴五毒图等等。围绕这些进行推测即可得出解析。

8.(1)生产、释放、传播、放大。

(2)列数字,说明《姑苏繁华图卷》所画的内容很多。

(3)技艺的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开放、多元的文化基因。

(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由中的第①段“江南就是一个生产美、释放美、传播美、放大美的地方”可知,江南之所以成为江南的奇妙的人文机制是生产、释放、传播、放大。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2万”“2140”“200”“50”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结合前文“当长达12米的清代徐扬《姑苏繁华图卷》徐徐铺展,跃然眼前的是一幅江南城镇‘商贾辐辏,百货骈阗’的画卷”可知,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姑苏繁华图卷》所画的内容很多,使说明更直观、更有说服力。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由中的第②段“对技艺的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始终贯穿于不断的文化整合过程中”可知,江南的文化性格的因素是技艺的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塑造的;

由中的第③段“开放、多元的文化基因也根植于江南文化”可知,江南的文化性格的因素是开放、多元的文化基因塑造的。

9.B10.解析示例:是苏州园林的鸟瞰图。图中的建筑布局不讲求对称,和材料一所说明的苏州园林绝不讲求对称的特点相符。11.绘画诗文自然

9.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

B.“意在说明只有文化底蕴深厚的人才适合游览苏州园林”表述有误,根据材料二“隐喻的是王献臣不愿与凡夫俗子为伍的孤傲气质。若只从字面上理解为游园者结伴共赏美景,则未免浅薄”可知,“与谁同坐轩”隐喻的是王献臣不愿与凡夫俗子为伍的孤傲气质。选项中“意在说明只有文化底蕴深厚的人才适合游览苏州园林”表述有误;

故选B。

10.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及材料内容的理解。

根据材料一第②段“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可知,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而是追求自然之趣。观察两图可知,图讲究对称,图不讲究对称,显现的是自然之趣,所以应该选择图。

11.本题考查材料的整合及提炼。

根据材料一第②段“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可知,苏州园林体现了美术的艺术,融合了绘画艺术;

根据材料二“观赏苏州园林就如同在阅读优美隽永的诗文,美景是诗文的主体,而诗文又是对景色最好的诠释”“追求自然美的园林,因这些诗文而增添了无穷的人文魅力”可知,苏州园林体现了诗文的艺术,融合了诗文的艺术;

根据材料三“人们透过镂刻着寓意‘福在眼前’图案的窗户看到一片青绿时,那欣赏自然美景的幸福感怎能不油然而生呢”可知,苏州园林实现了自然美与人文美的统一,因而它融合了自然的艺术。

12.B13.运用了举例论证,列举了初三教师调查学生阅读《艾青诗选》的情况,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该书体裁和时代特殊,使学生产生了严重的阅读障碍”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14.应放在“还原”策略之三:知人论世,还原小时代。思维导图中明确显示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所作的诗歌,这符合策略三提及的“了解诗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还原诗人当时的创作过程”;思维导图中出现“三十年代”“四十年代”“抗战爆发”“狱中”“逃难途中”“到达延安”等信息,这符合策略三提及的“学生还可以将历史‘大时代’与诗人‘小时代’进行整合,以图配文,进行双重编码”。15.示例: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众所周知,读书是一件美妙的事。为帮助大家突破诗歌阅读障碍,我们将为大家分享四种中学生诗歌阅读的“还原”策略,帮助大家提高阅读的兴趣。究竟是哪四种策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2.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辨析。

A.原文内容:“现代诗”有别于古体诗,它用白话文创作,是中国二十世纪兴起的一种诗歌类型(材料一中)。语句中提到了现代诗与古体诗的区别,并未提到现代诗是否有固定格律,无中生有,错误;

C.原文内容:抽象编码是指以词、概念、定义、命题等较抽象的方式将信息呈现和记载在大脑中(材料二中);形象编码指的是以声音、图形、画面、表象等可感知的方式将信息呈现和记载在大脑中(材料二中)。可知表象属于形象编码,C项说表象属于抽象编码,错误;

D.原文内容:感受、了解和把握了诗歌所刻画的内容,就会引发读者对所刻画事物的浓厚兴趣(材料三中)。D项将原句的内容换成了意象。内容是对诗歌整体的把握,包含讲述事件及思想情感,意象有助于对诗歌内容的把握。意象是诗歌中具体可感的事物,包含事物的轮廓、状态、细节、色彩等方面。内容与意象有较大区别,错误;

故选B。

13.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第一问,找论证方法。材料一为了论证中心论点(读诗是一件美妙的事,但学生不懂得诗歌的美好、不喜欢读诗的现状却很严峻),列举出初三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艾青诗选》,并填写调查问卷的事例,属于议论文中的事实论据,属于举例论证。

第二问,论证方法的作用。论证方法是为论证的中心论点服务的,在写作用时要从语句内容,固有作用和如何突出中心论点来讲。内容:初三教师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学生阅读《艾青诗选》的情况。固有作用:运用事实论据,引人深思。如何突出中心论点:初三半数以上学生消极阅读《艾青诗选》,体现了由于体裁和时代特殊对学生而言有严重的阅读障碍,是学生阅读的难点,深刻表明读诗是一件美妙的事,但学生不懂得诗歌的美好、不喜欢读诗的现状却很严峻。

14.本题考查论据的放置位置。

本题要将思维导图的内容与材料三的内容进行对照,看符合哪一种策略。经对照可知,材料中“知人论世,还原小时代,就是要了解诗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思维导图中对诗人所处“前期——狱中”“抗战爆发——逃难途中”“到达延安”等时代背景相符。材料中“学生还可以将历史‘大时代’与诗人‘小时代进行整合,以图配文”与思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