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专题训练 文言文阅读(九年级下册)部编 (解析)_第1页
2023年中考语文专题训练 文言文阅读(九年级下册)部编 (解析)_第2页
2023年中考语文专题训练 文言文阅读(九年级下册)部编 (解析)_第3页
2023年中考语文专题训练 文言文阅读(九年级下册)部编 (解析)_第4页
2023年中考语文专题训练 文言文阅读(九年级下册)部编 (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3年中考语文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九年级下册)部编(解析)2023年中考语文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九年级下册)部编版(含解答)

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呜呼!士不以天下之重自任,久矣。言语非不工也,政事文学非不敏且博也,然至于临大事,鲜不忘其故、失其守者,其器小也。公为布衣,则颀然①已有公辅②之望。自少出仕,至老而归,未尝以言徇③物,以色假④人。虽对人主⑤,必审而后言,毁誉⑥不动,得丧若一,真孔子所谓大臣以道事君者。

(节选自苏轼《<乐全先生文集>叙》)

①颀然:高大的样子。②公辅:三公首辅。③徇:追求。④假:看待、对待。⑤人主:君主。⑥毁誉:毁谤和称赞。

(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又何间焉时时而间进

B.何以战不以物喜

C.鲜不忘其故、失其守者陶后鲜有闻

D.得丧若一而或长烟一空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士不以天下之重自任,久矣。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B.甲文紧扣“论战”,详写战前准备和战后论述,略写战争过程,材料剪裁得当。

C.乙文开头以抨击当时士人“不以天下之重自任”引出对张公人品的赞扬,敬重之情溢于言表。

D.“真孔子/所谓大臣以道/事君者”这样断句是正确的。

(4)阅读两文,说说曹刿与公辅身上有哪些相同的品质。

阅读两部分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刘备)率诸将自江南缘山截岭,军于夷道猇亭①。吴将皆欲迎击之。陆逊曰:“备举军东下,锐气始盛;且乘高守险,难可卒攻。攻之纵②下,犹难尽克,若有不利,损我大势,非小故也。今但且奖励将士,广施方略,以观其变。若此闲则是平原广野,当恐有焱音标沛交驰之忧。今缘山行军,势不得展,自当罢③于木石之间,徐制④其弊耳。”诸将不解,以为逊畏之,各怀愤恨。

……

闰月,逊将进攻汉军,诸将并曰:“攻备当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守经七八月,其诸要害已固守,击之必无利矣。”逊曰:“备是猾虏⑤,更尝⑥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⑦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⑧,兵疲意沮,计不复生,犄⑨角此寇,正在今日。”乃攻一营,不利。逊曰:“吾已晓破之之术。”乃敕⑩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

①夷道猇(xiāo)亭:地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市西北。②纵:即使、纵然③罢:同“疲”,疲乏④制:掌握⑤猾虏:狡猾的家伙。⑥尝:经历⑦干:做⑧便:便利⑨犄(jī)角:分兵牵制或夹击敌人。⑩敕:命令。

2.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吴将皆欲迎击之。

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1)公将鼓之()(2)彼竭我盈()

(3)犹难尽克()(4)诸将并曰()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夫战,勇气也。

(3)其诸要害已固守。

5.请简要分析文为什么略写齐鲁两军战斗的经过。

6.曹刿与陆逊都战胜了强大的敌人,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他们采取的方法有哪些共同之处。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愤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籍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受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①通谓梁②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即恒楚将。”是时恒楚亡在泽中。梁曰:“恒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③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如籍,使受命召恒楚。”守曰:“诺。”须臾,梁睨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授。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①会稽守:会稽郡的郡守。②梁:项梁,是项羽的叔父。③籍:项籍。项籍字羽,所以又称项羽。

7.解释下列加点词字的意思。

(1)尉果笞广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至陈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梁睨籍曰_____________________

(4)徇下县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广故数言欲亡,愤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2)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9.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10.从甲乙两文所叙的事件中,可看出陈涉和项梁各是怎样的一个人?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小题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1.甲乙两文同处北宋时代。甲文是____,乙文选自课文《__________》。

1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3.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虽然体裁不同,但都运用了典故。

B.甲乙两文中都有“酣”字,表述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C.甲乙两文都表述了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D.甲文写“出猎”,乙文写“出游”,都重在表现游玩之乐。

14.甲文抒写词人______的豪情壮志,乙文表现_______、________的旷达情怀。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欧阳公①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②以获③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④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选自《欧阳永叔集》,有删改)

①欧阳公:指欧阳修。②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③获: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④闾里:乡里。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余幼时即嗜学。

(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3)弗之怠

(4)欧阳公四岁而孤

(5)或因而抄录

1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

17.文段中“余因得遍观群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文段中欧阳公“昼夜忘寝食”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的语句填上空)

18.两文段中的人物幼年时的人生经历相似,其中有哪两个主要共同点?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1)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王冕①者,诸暨②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踏田者,父怒,挞③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而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④读之,琅琅达旦。(2)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⑤细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节选自宋濂《宋学士文集》)

注:①王冕:元末著名画家、诗人。②诸暨:今浙江境内。③挞:用鞭棍等打人。④长明灯:佛像前昼夜不熄的油灯。⑤韩性:元末大学者。

19.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无从致书以观听妇前致词(《石壕吏》)

B.录毕,走送之双兔傍地走(《木兰诗》)

C.执策映长明灯读之执策而临之(《马说》)

D.父怒,挞之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20.翻译下列句子。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21.甲、乙两选段最能体现宋濂、王冕好学的一个字分别是________、_______。

22.宋濂是元末明初文学大家,善于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的特点,增强文章的表述效果。请从两选段画线句子中,任选一处,简要分析这一手法的作用。

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好学者以术干①齐侯,齐侯纳之,为诸公子之傅;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禄富其家,爵荣其亲。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羡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趋之方。二子以实告孟氏。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秦王曰:“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遂宫②而放之。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卫侯曰:“吾弱国也,而摄乎大国之间。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之道。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遂刖之而还诸鲁。既反,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让③施氏,施氏曰:“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且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此用与不用,非定是非也。”孟氏父子舍然无愠容,曰:“吾知之矣,子勿重言!”

(节选自《列子·说符》)

①干:这里是劝说的意思。②宫:酷刑的一种。下文的“刖”也是酷刑的一种。③让:责问,责备。

23.请用“/”给下面文字断句。(限断两处)

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

24.解答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齐侯纳之()

(2)是灭亡之道()

(3)今或弃之()

(4)既反()

2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

(2)今之所弃,后或用之。

26.选文告诉我们哪些道理?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与先主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绍遣大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

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选自《三国志》,有删改)

2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既而辽以问羽()

(2)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

28.翻译下面的句子。

(1)曹公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

(2)绍遣大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

2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羽杀了颜良解除白马之围后,曹操让张辽前去探问关羽的想法。

B.关羽与刘备同床共寝,亲如兄弟。在人多的场合,关羽则整天侍立在刘备左右。

C.曹操俘获了关羽后,任命关羽为偏将军,对他礼遇有加。

D.关羽中箭,左臂受了重伤,他接受了医生“刮骨去毒”的建议,当即伸出手臂让医生割开伤口治疗。尽管鲜血淋漓,关羽在宴会上仍旧切肉喝酒,谈笑自若。

30.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儒称圣,释称菩萨,道称天尊。根据选文内容,概括说明关羽被尊奉神化的原因。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谓秦王①曰:“臣窃惑王之轻齐、易楚,而卑畜韩也。臣闻,王兵胜而不骄,伯主约而不忿。胜而不骄,故能服世;约而不忿,故能从邻。今王广德魏,赵而轻失齐,骄也;战胜宜阳,不恤楚交,忿也。骄忿非伯主之业也。臣窃为大王虑之而不取也。《诗》②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故先王之所重者,唯始与终。何以知其然?昔智伯瑶③残范、中行④,围逼晋阳,卒为三家⑤笑;吴王夫差栖越于会稽,胜齐于艾陵,为黄池之遇,无礼于宋,遂与勾践禽,死于干隧;梁君⑥伐楚胜齐,制赵、韩之兵,驱十二诸侯以朝天子于孟津,后子死,身布冠而拘于齐。三者非无功也,能始而不能终也。”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

①秦王:指秦武王。②《诗》:即《诗经》。③智伯瑶:又称智襄子,春秋末年晋国四卿之一。④范、中行:指春秋末年晋国贵族范氏、中行氏。⑤三家:指赵、韩、魏三国。⑥梁君:指梁惠王。

3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鲜克有终()

(2)卒为三家笑()

32.翻译下面句子。

(1)臣窃惑王之轻齐、易楚,而卑畜韩也。

(2)三者非无功也,能始而不能终也。

33.选文中,进谏者向秦王提出了哪两条忠告?

文言文阅读

朱熹传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父松,字乔年,熹幼颖悟,甫①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就傅,授之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

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淳熙五年,除②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谋政治灾,民命得保。讫③事,要乞依格④推赏纳粟人。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要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

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纳粟赏行,遂受职名,熹始拜命,即移书他郡,募米商。函其征⑤,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郡县官吏惮其风来,至自引去,所部肃然。凡丁钱、役法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革⑥之。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⑦,必为经久之计,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①甫:刚刚。②除;任命,授职。③讫:完毕,完尽。④格;标准。⑤蠲(juān)其征:蠲,免除;征,赋税。⑥革:革除。⑦处画;规划,谋划。

3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松异之异;对……感到惊奇

B.会浙东大饥会:正赶上

C.间诣郡学诣:到……去

D.必为经久之计为;成为

35.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复以纳粟人未推赏

A.何以战(《曹刿论战》)

B.醒能述以文者(《醉翁亭记》)

C.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

D.投以骨(《狼》)

36.下列句子中,与“授之以《孝经》”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一鼓作气,再而装,三而竭(《曹刿论战》)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河中石兽》)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D.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

37.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熹从小就迥乎常人,善于思考,敬重孝道。

B.朱熹被举荐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他不去就职。是因为自己没有被奖赏。

C.朱熹在浙东任职时,常常独自寻访,所到之处,人们不知道他的身份。

D.有人诋毁朱熹,说他不好好治理政事,皇上没有理睬。

38.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

(2)值岁不雨,谋政治灾,民命得保。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吾母姓钟氏,名令嘉,出南昌名族。十八,归先府君①。时府君年四十余,任侠好客,乐施与,散数千金,囊箧萧然②。越二载,生铨③,家益落,历困苦穷乏,人所不能堪者,吾母怡然无愁蹙状④。戚党⑤人争贤之。

铨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⑥。母与铨皆弱而多病,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⑦,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

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

先府君在客邸,督铨学甚急,稍怠,即怒而弃之,数日不及一言。吾母垂涕扑之⑧,令跪读至熟乃已,未尝倦也。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由是益以严。

(选自蒋士铨《忠雅堂集》)

①归:古代女子出嫁叫“归”。先府君:指已去世的父亲。②囊箧萧然:这里是“钱物都用空了”的意思。③铨;蒋士铨自称。④愁蹙状:愁眉苦脸的样子。⑤戚党:亲戚和乡邻。⑥吟哦声:读诗的声调。⑦少痊:病体略微好转些。⑧扑之:责打我(铨自指)。

3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越二载越明年,政通人和(《岳阳楼记》)

B.母即抱铨行一室中行拂乱其所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先府君苟有过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D.听而后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愚公移山》)

40.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

A.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

B.投以骨((狼》)

C.能以径寸之木(《核舟记》)

D.挟天子以令诸侯(《三顾茅庐》)

41.与“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问女何所思(《木兰诗》)

B.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C.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D.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4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

(2)令跪读至熟乃已,未尝倦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书正宪①扇

(明)王阳明

今人病痛,大段只是傲。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傲则自高自是,不肯屈下人。故为子而傲,必不能孝;为弟而傲,必不能弟;为臣而傲,必不能忠。象②之不仁,丹朱③之不肖,皆只是一“傲”字,便结果了一生,做个极恶大罪的人,更无解救得处。汝曹为学,先要除此病根,方才有地步可进。

“傲”之反为“谦”。“谦”字便是对症之药。非但是外貌卑逊,须是中心“恭敬、撙节④、退让”,常见自己不是,真能虚已受人。故为子而谦,斯能孝;为弟而谦,斯能弟;为臣而谦,斯能忠。尧舜之圣,只是谦到至该处。

汝曹勉之敬之,其毋若伯鲁⑤之简哉!

[解释]①正宪:王阳明之子。②象:舜帝的同父异母弟弟。③丹朱:尧帝的长子。④撙节:节制。⑤伯鲁:春秋时期赵简子的长子。

43.下面加点字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做则自高自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B.为弟而谦,斯能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

C.其毋若伯鲁之简哉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D.象之不仁,丹朱之不肖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4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尧舜之圣,只是谦到至诚处。

45.“汝曹为学,先要除此病根”中“此病根”指什么它能带来什么危害(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46.“傲损德,谦受益”,治“傲”的良药是“谦”,阳明先生认为真正的“谦”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参考解析:

1.(1)C

(2)①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②读书人不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已经很久了。

(3)D

(4)曹刿与公辅虽出身平民百姓,地位低微,但他们都以国事为己任,具有卓越才能,勇于担当的人。

(1)

A.动词,参与\副词,偶尔;

B.介词,凭借\介词,因为;

C.都是副词,很少;

D.副词,一样\副词,全;

故选C。

(2)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狱,诉讼案件;虽,即使;察,明察;以,根据;

(2)以,把;自任,当作自己的任务;久,很久;矣,了。

(3)

D.句意:真正是孔子所说的用道义侍奉君王的大臣。“大臣以道事君”是“孔子”所说的话。故断句为:真/孔子所谓/大臣以道事君/者。

故选D。

(4)

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根据甲文中的“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知,曹刿是一个平民百姓,没有什么社会地位。但当国家有事时,他展现了勇于担当的品质,主动去见庄公,陈述自己的意见。由此可见,曹刿具有卓越的才能,勇于担当,忠勇爱国。

根据乙文中的“公为布衣,则颀然已有公辅之望。自少出仕,至老而归,未尝以言徇物,以色假人。虽对人主,必审而后言,毁誉不动,得丧若一”可知,公辅同样是一个平民百姓,没有什么社会地位。自做官以后,从来不用言语讨好别人,用神色谄媚别人。即使面对皇帝,也一定要心理认同后在发言。毁谤和赞誉改变不了他,得到和失去也一样(坦然)对待。

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回答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呜呼,读书人不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已经很久了。并非他们不擅长言语,政事文学也不是不敏捷而且广博,然而面临大事志向,这些人的气度是狭小的。张公是一介平民,但仪表堂堂已有三公辅相的声望。从年轻时为官,到老了还没有回来,从来不用言语讨好别人,用神色谄媚别人。即使面对皇帝,也一定要心理认同后在发言。毁谤和赞誉改变不了他,得到和失去也一样(坦然)对待,真正是孔子所说的用道义侍奉君王的大臣。

2.吴将/皆欲迎击之。3.(1)击鼓、击鼓进军(2)充满、旺盛、士气正旺盛(3)战胜、攻克(4)一起、都。4.(1)(曹刿)下车看了看齐军战车的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横木眺望齐军退败的情况。(2)打仗,是靠勇气的。(3)他们的各个险要的地方都已经巩固(或加强)了防守。5.示例:(1)使文章详略得当,能够集中表现主要内容——对战争的分析评论;(2)后文中曹刿的集中论战,可以更好地突出曹刿的军事才干,表现他“远谋”。6.避其锋芒(消磨对方锐气);及时出击。

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这句话的大意是:吴国将领都请求出兵迎击。这是一个主谓句,停顿在主谓之间分开,故停顿是:吴将/皆欲迎击之。

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1)大意: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鼓:击鼓、击鼓进军。

(2)大意: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盈:充满、旺盛、士气正旺盛。

(3)大意:也不能完全将他们击败。克:战胜、攻克。

(4)大意:部下将领都说。并:一起、都。

4.本题考查文中重点语句的翻译。翻译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

(1)重难点词句有:下,下车。辙,车轮留下的痕迹。轼,车前横木。而,表顺承,不译。之,齐军退败的情况。

(2)重难点词句有:夫,发语词,放句首,不译。战,打仗。也,表判断语气。

(3)重难点词句有:其,他们的。要害,险要的地方。固,巩固(或加强)。

5.本题考查对文章选材的理解。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作答。根据甲文题目《曹刿论战》可知,甲文重点应该写曹刿对战争的分析评论来表现曹刿的人物形象。后文中“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的集中论战,可以更好地突出曹刿卓越的军事才干和智慧才能,表现他“远谋”。因此,甲文要略写齐鲁两军战斗的经过。

6.本题考查学生对比阅读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相同之处即可。甲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乙文“今缘山行军,势不得展,自当罢于木石之间,徐制其弊耳。”这是消磨对方士气,避其锋芒;“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犄角此寇,正在今日。”“逊曰:‘吾已晓破之之术。’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这些地方表现了他们都采取“及时出击”的方法打败了敌人。

译文甲: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译文乙:

(刘备)亲率将士,沿长江南岸翻山越岭向吴进发,驻军在夷道县的猇亭。吴国将领都请求出兵迎击,陆逊说:“刘备率军沿长江东下,锐气正盛,而且凭据高山,坚守险要,很难向他们改起迅猛的进攻。即使攻击成功,也不能完全将他们击败;如果攻击不利,将损伤我们的主力,绝不是小小的失误。目前,我们只有褒奖和激励将士,多方采纳和实施破敌的策略,观察形势变化。如果这一带为平原旷野,我们还要担心有互相追逐的困扰;如今他们沿着山岭部署军队,不但兵力无法展开,反而因困在树木乱石之中,自己渐渐精疲力竭,我们要有耐心,等待他们自己败坏而加以攻击。”各位将领仍不理解,认为陆逊惧怕刘备大军,对他强烈不满。

……

闰六月,陆逊要向蜀军发动进攻,部下将领都说:“发动进攻,应在刘备立足未稳的时候,如今蜀军已深入我国五六百里,和我们对峙七八个月,他们的各个险要的地方都已经巩固(或加强)了防守,现在进攻不会顺利。”陆逊说:“刘备是个很狡猾的家伙,再加之经验丰富,蜀军刚集结时,他思虑周详,我们无法向他发动攻击。如今蜀军已驻扎很长时间,却仍找不到我军的漏洞,将士疲惫,心情沮丧,再也无计可施。现在正是我们对他前后夹击的好机会。”于是,下令先向蜀军的一个营垒发动攻击,战斗失利,陆逊说:“我已经有了破敌之策。”命令战士每人拿一束茅草,用火攻击,得胜。

7.用鞭、杖或竹板打等到斜眼看巡行、攻取8.(1)吴广故意多次说要逃跑,使军官恼怒,让他们责辱他,(借此)来激怒士卒。(2)我听说先动手可以制服对方,后动手就被对方所制。9.甲文中记叙了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过程。乙文写项梁夺取郡守之位的兵变过程。10.陈胜是一个富有谋略,机智果敢,并有一定组织和领导才能的确人。项梁是一个沉着老练(或老谋深算、阴险狡诈等)做事迅速果断,善于随机应变的人。

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

(1)句意:军官果真用竹板打吴广。笞:用鞭、杖或竹板打;

(2)句意:等到到达陈县。比:等到;

(3)句意:项梁斜眼看了项籍。睨:斜眼看;

(4)句意:去巡行占领下属各县。徇:巡行、攻取。

8.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本题中的重点词:

(1)故:故意;数:多次;亡:逃跑;忿恚:使……愤怒;令:让;以:来。

(2)闻:听说;即:就;制:控制;为:被。

9.本题考查情节内容的概括。解答时,抓住主要情节,以主要人物的行为为核心,按“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模式进行概括。甲文,主要人物:陈胜、吴广;主要事件:以激将法激怒将尉,然后借机发动了起义。乙文,主要人物:项梁和项籍;主要事件:发动兵变,杀了郡守,然后项梁做了会稽郡守,项籍为副将。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10.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甲文中,结合陈胜“佐之,并杀两尉”的动作描写,他召令徒属的语言描写以及“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可见他做事果断,富有谋略,机智果敢;结合“陈胜自立为将军”“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等句子可知,他具有组织和领导才能。乙文中,当会稽郡守殷通对项梁说他打算起兵反秦,让项梁和桓楚统领军队时,项梁借口桓楚正逃亡在草泽,而此事只有项籍知道,然后他和项籍里外配合趁机杀了郡守,夺取了郡守之位。从项梁发动兵变这件事可见他老谋深算、阴险狡诈,做事迅速果断,善于随机应变。

参考译文:

甲:吴广向来爱护士卒,士兵们有许多愿意替他效力的人。押送戍卒的两个军官喝醉了酒,吴广故意多次说想要逃跑,惹军官恼怒,让军官责辱自己,以便激怒那些戍卒。军官果真用竹板打吴广。军官又拔出宝剑来威吓,吴广跳起来,夺过宝剑杀死军官。陈胜帮助他,一同杀死了两个军官。陈胜、吴广召集并号令众戍卒说:“你们碰到了大雨,都已经误了朝廷规定的期限,误期就会杀头。就算朝廷不杀我们,但是戍边的人十个里头肯定有六七个死去。再说好汉不死便罢,要死就要取得大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众戍卒都说:“听从您的命令。”于是就冒充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顺从人民的心愿。军队露出右臂作为标志,号称大楚。他们筑起高台,在台上结盟宣誓,用尉的头祭告天地。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起义军首先攻下大泽乡,吸收民众参军后接着攻打蕲县。蕲县攻下之后,就派符离人葛婴率领部队去夺取蕲县以东的地方,攻打铚、酂、苦、柘、谯等地,都攻占下了。在行军时又沿途吸收群众参加起义军,等到到达陈县,起义军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步兵几万人。

乙: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在大泽乡起义。当年九月,会稽郡守殷通对项梁说:“大江以西全都造反了,这也是上天要灭亡秦朝的时候啊。我听说,做事情占先一步就能控制别人,落后一步就要被人控制。我打算起兵反秦,让您和桓楚统领军队。”当时桓楚正逃亡在草泽之中。项梁说:“桓楚正在外逃亡,别人都不知道他的去处,只有项籍知道。”于是项梁出去,嘱咐项羽持剑在外面等候。然后又进来跟郡守殷通一起坐下,说:“请让我把项籍叫进来,让他奉命去召桓楚。”郡守说:“好吧!”呆了不大一会儿,项梁斜眼看了项籍,说:“可以行动了!”于是项籍拔出剑来斩下了郡守的头。项梁手里提着郡守的头,身上挂了郡守的官印。郡守的部下大为惊慌,一片混乱,项籍一连杀了有一百来人。整个郡府上下都吓得趴倒在地,没有一个人敢起来。于是项梁做了会稽郡守,项籍为副将,去巡行占领下属各县。

11.苏轼醉翁亭记12.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处在宾客中间的,那是太守喝醉了。13.C14.渴望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寄情山水与民同乐

11.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识记。甲文选自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乙文选自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12.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句中重点词有:苍颜:苍老的容颜。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倒下的样子。

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A.有误,《醉翁亭记》没有用典;

B.有误,“酣”字表述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尽兴地喝酒;

D.有误,甲文写“出猎”,乙文写“出游”,都不是重在表现游玩之乐而是借事抒情。

故选C。

14.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一般要结合写作背景及文章内容作答,抓住关键句子,进行分析。甲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词中的名句,“天狼”是天狼星,这里指西夏的军队。以形象的描画,表述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乙文围绕“乐”,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人之乐,表述了随遇而安(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译文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头戴华美鲜艳的帽子,身穿貂鼠皮衣,带着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席卷平坦的山冈。为报答全城的百姓都来追随我,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两鬓微微发白,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一样信任我呢?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15.(1)喜欢(2)借(3)懈怠,放松(4)幼年丧父(5)有时16.(1)钞写完毕,跑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2)到了他稍稍长大些,家里没有书可读。17.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惟读书是务18.家境贫寒;读书勤奋刻苦

15.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嗜,本义,喜欢。假,古今异义,借。怠,本义,懈怠,放松。孤,本义,幼年丧父。或,一词多义,有时。

16.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录,钞写。毕,完。走,跑。稍,稍稍。逾,超过。(2)及,等到。其,他。稍,稍稍。长,长大。

17.考查筛选信息。

第一空:根据甲文中的“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可知“余因得遍观群书”的原因是“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经常到有藏书人的家里借书。

第二空:根据乙文中的“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可知欧阳公“昼夜忘寝食”的目的是“惟读书是务”,只是以读书为第一要务。

18.考查比较阅读。

根据甲文中的“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和乙文中的“家贫无资”可知两人都家境贫寒。

根据甲文中的“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和乙文中的“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可知两人都读书勤奋刻苦。

译文:

甲: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因为)家里贫穷,(所以)没有办法买书来阅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亲自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像冰一样坚硬,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敢懈怠。抄完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

乙: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里没有钱供他读书。欧阳修的妈妈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稍微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趁机进行钞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致力读书。小时候写的诗、赋等文字,文笔就像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19.B20.(1)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2)安阳韩性听说后,认为王冕与众不同。(或译为“安阳的韩性听说以后对他感到很惊异”也可)21.嗜痴22.示例:(1)以先达的“叱咄”和“我”的“色愈恭,礼愈至”对比,突出一心向学、不怕训斥的刻苦学习态度。(2)以佛像的“狞恶可怖”与王冕的“恬若不见”相对比,突出了王冕能够不被外物干扰、聚精会神读书的优秀品质。(意思对即可)

1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得到/表述;

B.均译为“跑”;

C.书/马鞭;

D.代词,指王冕/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故选B。

20.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以是:因此;以:把;假:借;余:我;

(2)闻:听说;异:对……感到惊异。

2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甲文“余幼时即嗜学”意思是: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嗜”有“喜欢,爱好”之意,表现了宋濂的好学;

乙文“儿痴如此”意思是: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痴”有“痴迷”之意,表现了王冕的好学。

22.本题考查表现手法。

甲文画线句“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意思是: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联系前文“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可知,此句将先达的斥责与“我”恭敬的态度进行比较,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求学时态度恭敬,一心向学、不怕训斥的刻苦学习态度。

乙文画线句“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意思是: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坦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将佛像的面目狰狞凶恶与坦然读书的王冕进行比较,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了王冕能够不被外物干扰、聚精会神读书的优秀品质。

(甲)参考译文:

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录书。钞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

(乙)参考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的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到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晚上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一个人牵了牛来责备牛踩了庄稼。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王冕仍是这样。王冕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为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悄悄地走出去,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亮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坦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这件事,对此感到很诧异,将他收作学生,王冕发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个博学多通的儒生。

23.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24.(1)接纳(2)道理(3)可以(4)遣返25.(1)他的(另一个)儿子前往卫国,用兵法劝说卫侯。

(2)现在放弃的,以后也许会用到。26.(1)天下没有永远不变的道理,处理事情要随机应变。(2)他人的成功经验不能盲目照搬。(3)做亊应适应形势,抓住机遇。(4)劝说他人时要了解对方的需要。

2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可根据句意及语法结构等断句。翻译为:爱好兵法的到了楚国,用兵法劝说楚王,楚王非常喜欢他,让他担任军正之职。故可断句为: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

24.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1)句意为:齐侯接纳了他。纳:接纳;

(2)句意为:这是亡国的道理。道:道理;

(3)句意为:今天可以舍弃。或:可以;

(4)句意为:遣返之后。反:通“返”,遣返;

25.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字词:“其”,他的;“之”,去,到;“以”,用;“法”,兵法。

(2)重点字词:“今”,现在;“弃”,放弃;“之”,代词,代指所弃的。

2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本文中施氏的两个儿子和他们的邻居孟氏的两个儿子情况相同,但遭遇了不一样的求职结果,其原因只要我们读懂原文,就不难看出:照葫芦画瓢,不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不行的。因为施氏的儿子抓住时机,见机行事,适应诸侯君主的需要,所以成功;而孟氏的儿子却是机械地照搬别人的经验,不懂得因时因地而变(没有灵活变通),所以失败。据此写出告诉的道理即可。如: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不能生搬硬套,学会因势因势改变。

参考译文:鲁国的施氏有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喜爱学问,另一个喜爱兵法。喜爱学问的用学术去劝说齐侯,齐侯接纳了他,让他做诸位公子的老师。爱好兵法的到了楚国,用兵法劝说楚王,楚王非常喜欢他,让他担任军正之职,他们的俸禄使家庭富有,他们的爵位让亲属感到显耀。施氏的邻居孟氏,同样有两个儿子,他们所学的也和施氏的儿子相同,但却被贫困的生活弄得非常窘迫,他们羡慕施家的富有,因此便跟随施氏请教谋取功名的方法。施氏的两个儿子把实情告诉了孟氏。孟氏的儿子便一个跑到秦国去,以学术去向秦王寻求官职,秦王说:“如今各诸侯国靠武力争霸,他们所努力从事的是练兵和聚粮罢了。如果用仁义道德来治理我们的国家,这是亡国之道。”结果将他处以宫刑,驱逐出境。孟氏的另一个儿子跑到卫国,用兵法向卫侯谋取官职,卫侯说:“我的国家是个弱小的国家,而又夹在大国中间。对于大国,我们只有侍奉它,小国家我们则安抚它,这才是求得国家安全的策略。如果依靠兵法权谋,灭亡的日子也就不远了。如果让你好好地回去,你跑到别的国家去,对我的后患可不小。”于是将孟氏的这个儿子砍了脚再送回鲁国。孟氏的两个儿子回来后,孟氏父子都跑到施氏家里捶着胸来责骂施氏。施氏说:“凡事抓住了时机便会发达,错过时机便会招致灭亡。你们的学业和我们相同,但结果大不一样,是失去了时机的缘故,不是你们的行为有什么错误。况且天下的事理没有永远正确,事情没有永远的错误。以前采用的东西,今天有可能舍弃;今天所舍弃的东西,以后可能会使用。这种用与不用,没有一定的是非。”孟氏父子这才释然,消除了怒气,说:“我们懂了,你不必再讲了。”

27.不久正好28.(1)曹操俘获了关羽后返回,任命(他)为偏将军,给他的待遇很丰厚。

(2)袁绍派遣大将颜良到白马进攻东郡太守刘延,曹操让张辽和关羽做先锋迎击颜良。29.A30.关羽集忠、义、勇于一身。“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体现了他的忠;不为名利所动,不背弃刘备,知恩图报,体现了他的“义”;力斩颜良,刮骨去毒而谈笑自若,体现了他的“勇”。

2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不久张辽询问关羽。既而:不久;

(2)句意:当时关羽正好请了将领们宴饮。适:正好。

28.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擒:俘获;归:返回;拜:任命;礼:礼遇;

(2)遣:派;攻:进攻;及:和;为:做;击:攻击、迎击。

29.A.根据第三段“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可知,在曹操俘获关羽后,曹操观察关羽的心情神态,发现其并无久留之意,就派张辽试问关羽心意,关羽就说会立功来报答曹操后离开;后来关羽杀了颜良解除白马之围;曹操就知道关于一定会离开;本文第二段先记叙了关羽斩杀颜良一事,第三段记叙斩杀颜良的前因后果,本文是按照倒叙的顺序行文的;本项“关羽杀了颜良解除白马之围后,曹操让张辽前去探问关羽的想法”,对于“曹操让张辽前去探问关羽的想法”的时间节点表述有误;

故选A。

30.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人物形象。

根据第一段“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可知,关羽整天在刘备旁侍立,即便有危险也不躲避;可见关羽的“忠”;

根据第二段“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第三段“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可知,曹操俘虏了关羽,任命关于为偏将军,曹操给关羽的待遇很丰厚,但是关羽却不为所动,表明自己不能背弃刘备,知恩图报;体现了关羽的“义”;

根据第二段“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第四段“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可知,关羽深入敌军斩杀颜良,刮骨去毒而谈笑自若;体现了关羽的“勇”;可见关羽集忠、义、勇于一身,所以关羽被尊奉神化。

参考译文:

河东解县人。逃命到涿郡。刘备与他同床共寝,亲如兄弟。在人多广众的场合,他整天侍立在刘备左右,跟随刘备应酬交接,不躲避艰险。

建安五年,曹操东征,刘备投奔袁绍。曹操俘获了关羽后返回,任命(他)为偏将军,给他的待遇很丰厚。袁绍派遣大将颜良到白马进攻东郡太守刘延,曹操让张辽和关羽做先锋迎击颜良。关羽远远望见了颜良的旗帜和车盖,便策马驰入千军万马之中刺杀颜良,割下颜良首级回到营中,袁绍的众多将领没有人能够抵挡他,于是解了白马之围。曹操当即上表奏请朝廷封关羽为汉寿亭侯。

当初,曹操佩服关羽的为人,而观察他的心情神态并无久留之意,对张辽说:“你凭私人感情去试着问问他。”不久张辽询问关羽,关羽感叹地说:“我非常清楚曹公待我情义深厚,但是我受刘将军的深恩,发誓与他同生死,不能背弃他。我终将不能留下,我必当立功来报答曹公后才离开。”张辽将关羽的话回报给曹操,曹操认为他是义士。等到关羽斩杀颜良后,曹操知道他一定会离去了,给了关羽更多的赏赐。

关羽曾被乱箭射中,箭穿过他的左臂。医生说:“箭头上有毒,毒素深入到了骨头里面,应当割开手臂到受伤处,刮去骨头上的余毒,然后这种病痛才能消除。”关羽便伸出手臂让医生开刀。当时关羽正好请了将领们宴饮,手臂上的血往下流,滴满了一盘子,而关羽却切肉饮酒,谈笑自若。

31.(1)能够(2)最终32.(1)臣私下疑惑大王轻视齐国、楚国,蔑视韩国(的原因)。

(2)这三人并非没有功绩,只是能善始却不能善终。33.(1)君主处理国家间关系时要做到不骄不忿。(2)君主行事有始有终才能使国家长盛不衰。

31.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的两个字都是古今异义词,如“克”:能够。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3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窃”:私下;“轻”:轻视;“卑”:蔑视;“始”:善始。

33.文言文要点信息的提取概括。如进谏者向秦王提出的两条忠告可分析“王兵胜而不骄,伯主约而不忿。胜而不骄,故能服世;约而不忿,故能从邻”“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等句,即可整理出解析。

参考译文:有人对秦武王说:“臣私下十分疑惑大王何故轻视齐、楚,而且待韩国就象对待奴仆,极不礼貌。臣听过这样的话,胜而不骄是王者作为,败而不忿是霸主胸襟。胜而不骄,故能服众;败而不忿,才能与周围和睦共处。现在大王很看重和魏、赵两国的关系,不惜广施恩德,可却淡薄与齐国的交往,这可是骄傲的表现;取得宜阳大捷,就疏远楚国,这是忿怒的原因。骄忿难以成就霸业,臣私下认为大王应当加以深思,不该这样做。《诗经》上说:‘做任何事情总有个开头,但是很少能做到善始善终。’因此先王要特别注重善始善终。过去智伯灭掉范、中行氏,又围攻晋阳以求灭赵,结果为韩、赵、魏三家所灭;吴王夫差把越王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又在艾陵一役中大败齐国,后来在黄池(地名)主持诸侯会盟,对宋无礼最后为勾践所擒,死在干隧这个地方;魏惠王当年更是盛极一时,伐楚胜齐,使韩、赵屈服,还邀集十二家诸侯朝天子于孟津(地名),最后太子死于马陵(地名)一役,自己为形势所迫,素衣布冠为秦所囚。这三人当初都建有赫赫战功,只因不能将谨慎贯彻于始终。

34.D35.C36.C37.B38.(1)曾经跟一群小孩子在沙上玩耍,独自一人端端正正坐着用手指在沙地上画,别人一看,原来是一幅八卦图。

(2)正赶上一年不下雨,他便谋划政策治理灾荒,百姓的性命得以保全。

34.此题考查的是对词语的理解。D.“必为经久之计”翻译为“必定作长久之计”,“为”意思是“作”。故选D。

35.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虚词的意义。例句中的“以”意思是“因为”。

A.凭借;

B.用;

C.因为;

D.把,

故选C。

36.此题考查的是文言句式。“授之以《孝经》”属于倒装句,正常的语序应该是“以《孝经》授之”。C项“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也是倒装,正常的语序为“但少如吾两人闲人者耳”。故选C。

37.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地理解。B.“是因为自己没有被奖赏”表述错误,应该是“对南康军主动献纳粮食救荒的人没有给予奖赏”。故选B。

38.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1)“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句中“尝”意思是“曾经”,“戏”意思是“在……玩耍”,“以”意思是“用”。(2)“值岁不雨,谋政治灾,民命得保”“值”意思是“正赶上”,“雨”在这里是动词“下雨”,“谋”意思是“谋划”。两个句子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译文: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徽州婺源人。他父亲朱松,字乔年。他从小就聪慧过人,刚能够讲话时,父亲指着天告诉他说:“这就是天。”朱熹问道:“天的上面是什么?”父亲觉得十分惊奇。到他入学跟从老师读书时,老师教他读《孝经》,他看过一遍,就在书上写道:“不能这样,就不能算作一个人!”他曾经和一群小孩子在沙上玩耍,独自一人端端正正坐着用手指在沙地上画,别人一看,原来是一幅八卦图形。

十八岁那年,他参加乡贡测试合格,后来考中了绍兴十八年的进士。淳熙五年,朱熹被任命为南康军知军。朱熹到任后,为百姓兴利除害。正逢那一年很久没有下雨,出现旱灾,朱熹非常重视救济饥荒的处置措施,救活的百姓很多。事情结束后,朱熹奏请朝廷按照规矩奖赏主动献纳粮食救荒的人。他每有时间便到州郡的学校里去,找一些学生来,和他们讲论学问。还找到了白鹿洞书院的遗址,奏请朝廷重新修复,并亲自制订《白鹿洞书院学规》,让学生们遵守。

适逢浙东地区发生大饥荒,宰相王淮上书请求改任朱熹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并要他马上赴任。朱熹以朝廷对南康军主动献纳粮食救荒的人没有给予奖赏,辞谢了这一职务,等到朝廷的奖赏颁发后,他才受职赴任。他接受任命后,随即写信到其他州郡,招募米商,蠲免他们的商税,要他们运粮食到浙东救灾。等他到任时,外地舟船运来的米已经堆积如山。朱熹每天出外调查访问人民的疾苦,走遍浙东全境,都是单人独车,不带随从,所到之地,人们都不知他是什么人。州县的官吏们害怕他的严峻作风,一听说他到来,有些人甚至自动弃职逃走;于是,他所管辖的境内,风纪肃然。凡是丁钱、和买、役法、榷酤这一类政事,只要有对百姓不方便的地方,朱熹全部予以改正、革除。每次在救济灾荒之后,他都要按照实际情况规划处置,必定作长久之计。有人攻击朱熹,说朱熹不好好处理政务,皇帝对王淮说:“朱熹处理政务的成绩却大有可观。”

39.A40.C41.B42.(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