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人民币教案_第1页
2022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人民币教案_第2页
2022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人民币教案_第3页
2022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人民币教案_第4页
2022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人民币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2022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人民币教案2022新人教版一班级下册数学认识人民币教案1

教学内容:课本应用题例5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引导同学认识相遇问题(求相遇路程)的特征,理解数量关系,并能解答相遇问题应用题。

2、通过组织同学分组争论,培育同学合作与沟通的意识。

3、结合生活实例,培育同学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教学重点: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复习旧知

1、依据已知条件解答问题。

电脑演示一位同学边走边唱上学的情景。

我是小小读书郎,蹦蹦跳跳上学忙。每分要走70米,4分才能到学堂。

同学提出问题:你知道我家到学校有多远吗?

2、同学口答列式:704=280(米)。

复习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的数量关系。(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二、揭示特征,化解难点

1、想想,说说

电脑演示两个同学同时上学在校门口相遇的情景,引导同学初步认识相遇问题的特征。

①两个同学是怎么上学的?(板书:同时相对相遇)

②相遇的意思懂吗?请两个同学上台合作表演一下。

2、填填,议议

①介绍人物及行走的速度和时间。

小明每分走70米,小红每分走60米,有一天,他们约好,从家里同时出发,相对而行3分钟后恰好在校门口相遇。

②分组合作,完成以下表格:

比一比,看哪个组填得又对又快?

③分组汇报表中所填数据。

④采用老师提问,同学回答;同学提问,老师回答;同学提问,同学回答的式,分析表中数据,加深对相遇问题特征的理解,并初步感知相遇问题数量间的关系,渗透两种解法。

130米是什么?表示两人每分所走的路程和即速度和(板书:速度和)

260米是怎么得来的?渗透两种方法即:140+120,1302。同时说2分是相遇时间。(板书:相遇时间)

390米是怎么得到的?强调两种方法,即把各自的路程相加210+180;用速度和乘相遇时间(1303)。

390米表示什么?两人3分钟所走路程的和,事实上就是两家之间的离。

三、解答例题,理清思路

1、尝试例5(稍做改动)。弄清数量关系,理清解题思路,掌控两种解法。

①将上题中同时行3分钟改成同时行4分钟,其余条件不变,仍旧求两家相距多远?同学读题后尝试练习。

②评讲板演,理清解题思路,概括两种方法。

先求两人4分钟各走多少米。

⑴分步列式解答704=280(米)604=240(米)280+240=520(米)

⑵综合列式解答704+604

=280+240

=520(米)

先求两人1分钟一共走多少米。

⑶分步列式解答70+60=130(米)1304=520(米)

⑷综合列式解答(70+60)4

=1304

=520(米)

2、质疑小结,揭示课题。

①想一想,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

②概括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③揭示课题。

这两种解法都是利用速度时间=路程这一数量关系式。不过,第一种方法是用各自的速度乘各自的时间,得出各自的路程,然后相加求和;第二种方法用速度和乘相同的时间。象这样两人分别从两家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结果遇的问题,就是我们今日讨论的主要内容相遇问题(板书:相遇问题),决这样的问题可以用两种方法。

四、深化理解,应用拓展

1、基本练习。

用两种方法完成课本第37页上的练一练,并说一说,是怎样列式的?先求什?再求什么?

2、变式练习。

电脑演示小明和小芳放学的情景。

①认识相背而行(板书:相背)

②小明每分走70米,小芳每分走60米,1分钟后两人相距多远?2分呢?4分呢?结果怎样?

揭示相背而行和相对而行求总路程时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

3、拓展练习。

结合生活实例,培育同学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电脑演示:张教授、李经理分别从湖州、上海去杭州参与经贸会,临行前一段对话情景。

对话实录如下:

张教授:喂,李经理吗?我已坐在湖州去杭州的大巴上。

李经理:知道了,张教授,你车子的速度怎样啊?

张教授:大略每小时行70千米吧!

李经理:这样吧!我把车速掌握在每小时行100千米,过2小时,我们就可在杭州见面啦!

张教授:杭州见!一路平安!

李经理:好,一路平安,杭州见!

分组合作,进行探究。

①请同学们仔细听,认真看,从对话中能捕获到哪些信息?

②依据刚才捕获的信息,能解决哪些问题?比一比,看哪个组提出的问题多?

③汇报提出的问题,沟通解决的方法。

④生活中的行程问题,是不是肯定都是这样?有没有别的状况?

4、全课总结。

今日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获得什么本事?

同学们,只要你们留心观测,擅长思索,就会发觉很多数学问题,刚才大家出的问题,都有肯定价值。有些问题现在我们可以解决了,有些问题还需要续学习,深入讨论,将来去解决。

2022新人教版一班级下册数学认识人民币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过河”情境,进展同学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同学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运算。

教学预备

挂图,课件。

切入举偶

出示挂图,谈话引入。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数学问题。看看图,说一说你看懂了什么?

对话平台

1.说一说。

通过看图,理解题意。

(1)从图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指名汇报。

(2)试着做一做。

2.想一想。

由情境入手,领悟理解运算顺次。

(1)议一议。

29+25÷9这样列式对吗?

(2)老师小结。

小括号可以援助我们转变运算顺次,假如在一个算式中有小括号,就要先算小括号中的。

3.试一试。

试着做一做(29+25)÷9。

学中做

1.做一做。

完成做一做的习题。

(1)先说一说计算顺次。

(2)再独力计算。

2.比一比,算一算。

16+24÷818-9×230-6÷3

(16+24)÷8(18-9)×2(30-6)÷3

做中得

1.综合练习。

(1)在〇里填“”、“”或“=”。

7+7+7+8〇7×4+17×9-〇7×7+7

30÷5+1〇30÷(5+1)9-2×4〇(9-2)×4

8+32÷8〇(8+32)÷818+36÷9〇(18+36)÷9

(2)判断。

①(8+6)×7与8+6×7都要先算乘法。()

②81减去6乘以6的积,列式为:(81-6)×6。()

③在一个算式里,假如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

2.实践应用。

完成练习三的第2题。

2022新人教版一班级下册数学认识人民币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够依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2、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能依据图像解决有关正比例的简约问题。

3、通过观测、试验、计算等方法,逐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4、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进展同学的观测分析、判断推理和抽象概括的技能,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5、培育同学动手操作、试验、观测等良好的学习立场和习惯。

6、感受数学的魅力,体会数学知识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控正比例的量的改变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商店里有两种包装的手套,一种是5双一包的,售价为25元,一种是8双一包的,售价为32元,哪种手套更廉价?

同学独立完成后,老师提问:你们是怎么比较的?(求出手套的单价再进行比较)依据哪个数量关系式进行计算的?(单价=总价÷数量)假如单价不变,商品的总价和数量的改变有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正比例。老师板书课题。

二、新授

1、教学例1,学习正比例的意义。

⑴出例如1表格,让同学观测表中的数据,思索表中有哪两种量?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改变而改变的?(表中有数量和总价两种量,数量增加,总价增加;数量减削,总价减削。数量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总价也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数量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总价也随着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

⑵认识相关联的量。

像这样,一种量改变,另一种量也随着改变,这两种量叫做“相关联的量”。

2、计算表中的数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⑴计算相应的总价与数量的比值,看看有什么规律。

0.5/1=1.0/2=1.5/3=2.0/4=2.5/5=3.0/6=3.5/7=4.0/8,比值相等。

⑵说一说,每一组数据的比值表示什么?(圆珠笔的单价)

⑶让同学用公式把圆珠笔的总价、数量、单价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总价/数量=单价(肯定)

⑷明确成正比例的量及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改变,另一种量也随着改变,假如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肯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成正比例关系。

假如用字母y和*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肯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y/*=k(肯定)(老师板书)

3、列举并争论成正比例的量。

⑴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让同学说一说。(速度肯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长方形的宽肯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

⑵小结:成正比例的量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哪个条件是关键?(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改变,另一种量也随着改变;它们的比值不变,这是关键。)

4、认识正比例图像。

⑴课件出例如1表格及正比例图像,让同学观测统计表和图像,你发觉了什么?(每一个数量和相对应的总价组成的一组数在图像上都表达为一个点,这些点连起来是一条直线;正比例图像是一条直线。)

⑵把数对(10,5.0)和(12,6.0)所在的点描出来,再和上面的图像连起来并延长,你还能发觉什么?让同学操作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两个点与上面的图像仍能连成一条直线。无论怎样延长,得到的都是直线。)

⑶从正比例图像中,你知道了什么?(可以由一个量径直找到对应的另一个量;可以直观地看到成正比例的量的改变状况)

⑷利用正比例图像解决问题。

买7只圆珠笔总价是多少元?20元能买多少只圆珠笔?(3.5元;40只)

小明买的圆珠笔的数量是小丽的2倍,他花的钱是小丽的几倍?(在单价肯定的状况下,数量和总价成正比例关系,小明买的圆珠笔的数量是小丽的2倍,他花的钱也应是小丽的2倍。)

三、巩固应用

1、P46做一做,引导同学独立完成并汇报沟通。

2、P492、师生共同完成。

3、P494、同学独立完成后,汇报并集体订正。

四、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022新人教版一班级下册数学认识人民币教案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4页.练习二十的第l10题。

教学目的:

使同学掌控周长和面积的含义,以及周长和面积的公式是怎样导出的。并能依据它们的含义和公式计算所学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教具预备:

老师把教科书第134页的两个图画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周长和面积的含义

老师:我们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请说出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先让同学用自己的话分别说一说多边形和圆的周长的含义。然后,老师用教科书上的结语进行概括:围成一个图形的全部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计量周长要用什么计量单位?(要用长度单位。)

老师:我们还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请说出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先让同学用自己的话说:然后.老师用结语进行概括: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公顷、平方千米。)

请你用手势比划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大小。

老师出示预备好的第134页中间的图,让同学比较一下每组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让同学用数方格的方法径直比较。使同学直观地看到:左图中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而平行四边形的周长长一些(它的高与长方形的宽相等,那么两斜边就要长一些);右图中的两个图形的面积不相等,但是周长是相等的。

二、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老师出示预备好的第134页下面的图。

老师:我们已经学过这些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请说一说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各是怎样计算的。它们的计算公式是怎样导出的?先复习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然后,复习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使同学清晰地看到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公式是基础,正方形的有关公式是在长方形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由于正方形是非常的长方形。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导出的?(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再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导出的?(把三角形和梯形都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圆的周长公式是怎样导出的?(通过试验导出的。)

圆的周长和圆的直径有怎样的关系?

表示什么?它是哪两个数量的比值?

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导出的?(把圆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老师:从前面的复习中,我们可以发觉,哪个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最基础的?(长方形。)

老师还可以把图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整理成下表: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三十的第1题。

老师说明要求,同学独立解答,老师巡察,了解同学掌控的状况,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进行个别辅导。

2.做练习三十的第2题。

题目中没有给出数据,让同学先判断要求面积需要哪些数据,然后自己想方法量出数据,再解决问题。同学独立做,老师巡察.看同学做题有什么问题。集体订正时.可以让同学说一说有没有不同的做法。

3.做练习三十的第3题。

先让同学独立思索,然后说一说思索的方法,并能用自己的话简约说明道理。须要时,老师可以画图演示。

4.做练习三十的第9题。

先让同学仔细审题,明白题中所说的事情,然后指名说一说题目中要做的是什么事情,同学明白后,再让同学独立解答

四、小结(略)

五、作业

练习三十的第4、5、6、7、8、10题。

2022新人教版一班级下册数学认识人民币教案5

教学内容:

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育同学的估测意识和技能。

3、培育同学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技能,并感受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培育同学的估测方法。

教具预备:

情景图(课件),照片,蜡笔,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创设让同学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和厚的情境,在测量中发觉它们的长度都不是整厘米。从中提出问题: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呢?

二、探究沟通、解决问题

1、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师:请同学们观测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小组合作学习,估量课本的长、宽、厚。

(1)采纳小组(建议4人小组为宜)合作的形式,分别估量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为了确保人人参加,可选专人将估量的结果填在记录表(老师事先预备好,每组发一张)的“估量”一栏中(见下表)。

(2)对估量的结果进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