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学课件_第1页
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学课件_第2页
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学课件_第3页
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学课件_第4页
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要掌握三個問題1.森林資源經營管理的概念、任務和目的2.森林資源經營管理的原則3.森林可持續經營與森林永續利用的概念及其關係返回第1章緒論森林經理學性質1.森林經理學是一門林業領導地位的學科。(圖1)2.森林經理學是一門多學科、多領域交叉的綜合性學科。

(圖2)3.森林經理學是研究林業的水桶效益的學科。

(圖3)4.森林經理是林業的無影燈專業學科森林經理學造林學營林學等專業基礎學科生態學氣象學土壤學等基礎學科

數學

外語

電腦等圖1基礎學科專業基礎學科專業學科橫紗林業科學森林經理學等紡紗國家政策法律法規公眾參與豎紗+=圖2圖0—3木桶效益圖圖3第1節森林資源經營管理概述

一、森林資源經營管理概念森林資源經營管理——對森林資源進行區劃、調查、評價、決策、規劃、檢查、修訂、資訊管理等一系列工作的總稱。名稱的由來對象——森林資源宗旨——實現森林可持續經營二、森林資源經營管理的

內容和任務區劃、調查分析、評價經營決策、經營計畫資訊管理三.森林資源經營管理

的目的對森林資源進行合理經營、科學管理,使之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最終實現永續利用。第2節森林資源經營管理的原則一.可持續發展(SD)原則1.由來:

20世紀80年代環境和發展委員會(WCED)研究發展問題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2.概念:

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ECD)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系統地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並將其定義為: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3.內涵:持續(Sustain)——維持下去;延續不斷。發展(Development)——事物由小邊大,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到高級的變化。需要——人類的需要,尤其應將貧困人民的基本需要放在優先地位來考慮。協調——注重人與自然之間的協調關係。限制——指技術狀況和社會組織對環境滿足眼前和將來需要的能力施加的限制。4.可持續發展的性質

是全新的發展模式:

“人定勝天”或“人要征服自然”的觀點解決不了人與自然的矛盾,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可持續發展才是人類解決環境問題及環境與人類自身矛盾的唯一的、全新的發展模式。是整體的協調的發展:真正意義上的可持續發展不是指某區域、某國家或某地域的可持續發展,而是指全球的可持續發展,各部門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不是單純的經濟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發展不是單純的經濟的發展,而是指經濟、環境、社會為一體的系統發展,即成為“滿足人的需求和進一步的願望”。可持續發展中人是行為主題:人類是人與自然關係中的行為主題,人有權利,也必然有義務。可持續發展是人類長期進化的必然產物,也是人類與自然長期“磨合”的產物。二、可持續發展的林業原則1.概念:

森林可持續經營是指如何經營有形的森林資源,特別是指林木和林地資源的經營管理。

2.森林可持續經營(1)概念:森林可持續經營是指如何經營有形的森林資源,特別是指林木和林地資源的經營管理。(2)森林可持續經營的基本單位

區域(Regional)——具有相對完整的生態和地理要素的單元,在人類經濟社會發展中逐漸形成,某一區域以某種生態資源利用為主,有特殊的生態經濟問題,與相鄰區域有明顯差異。(3)森林可持續經營的評價標準和指標應具備的條件:真實性明確性可度量性方便性系統性靈活性(4)森林可持續經營的評價體系熱帶木材組織進程蒙特利爾進程(中國已加入)赫爾辛基進程塔拉波托進程非洲乾旱地區進程近東進程非洲木材組織進程中美洲進程等3.可持續發展、林業可持續發展及森林可持續經營的關係可持續發展林業可持續發展森林可持續經營1.概念:

在一定經營範圍內能不間斷地生產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所需要的木材和林副產品,持續地發揮森林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並在提高森林生產力的基礎上,擴大森林利用量。三.森林永續利用原則

(Forestsustainedyield)2.實現森林永續利用的條件

(1)內部條件:主要指森林資源條件,包括林地條件和林木條件。A.林地條件:林地數量和林地品質。B.林木條件:包括年齡結構、蓄積結構、徑級結構、林種結構、樹種結構、生長量情況等。(2)外部條件:

A經濟條件B政策法規C社會、文化D經營管理水準E公眾參與等第3節

森林永續利用與森林可持續經

營的關係A出發點相同B目標相同C繼承和發展的關係D內涵不同返回第一節森林資源概述一、森林、森林資源1、森林的概念

森林——由樹木為主體所組成的地表生物群落。

2、森林資源

(1)直接資源(2)間接資源

3森林界定標準(1)樹木、林分、森林、林業(2)界定標準美國:P達到0.1以上糧農組織、德國、日本等國:P達到0.2以上北歐幾國:每公頃蓄積量生長量達到1m3以上我國的標準A鬱閉度要求:1994年以前:P大於0.3以上1994年以後:P大於0.2以上(含0.2)B面積要求:天然林面積達0.1hm2,,人工林、經濟林等達1畝(0.067hm2)以上的為森林。二、

森林資源的作用與效益

1、生態效益:生態保護;生物多樣性資源庫;最大的生物量生產地;主要碳儲存庫(維護大氣平衡)2、經濟效益:木材產品和林副產品;經濟林產品;旅遊3、社會、文化效益:就業;能源;文化發展第二節

森林的數量、種類、分佈

一、世界森林概況

1.各洲森林覆被率:

2.各國森林覆被率教材P283.世界森林變化總趨勢兩種不同的發展趨勢與人口的關係

二、我國森林資源的數量與分佈

1我國森林資源的數量(1)森林覆被率變化表(2)活立木蓄積變化

(3)我國森林資源的分佈特點極不均勻第三節我國森林資源的結構和特點一、林地資源結構

有林地(鬱閉度≥0.2);疏林地(鬱閉度0.1);未成林造林地;灌木林地;苗圃地;無林地二、權屬結構國有林集體林私有林其他形式三、林種結構1用材林;2防護林;3經濟林;4薪碳林;5特種用途林四、林齡結構年齡:齡級及其劃分:Ⅰ、Ⅱ、Ⅲ、Ⅳ等齡組及其劃分:幼齡林、中齡林、近熟林、成熟林和過熟林課堂作業已知現有落葉松林的年齡為180年,落葉松的成熟齡為140年,齡級為20年,請劃分各齡組和齡級。五我國森林資源的特點

1資源類型多2資源總量多、人均少3分佈不均4森林結構不合理5林地生產力低6人工林多,品質不高第五節自然保護區

一自然保護區的概念二建立自然保護區的意義三自然保護區的區劃四我國自然保護區的現狀返回二.區劃的種類1、行政區劃2、自然區劃3、經濟區劃三、森林區劃與林業區劃的關係

相同點:為了合理經營管理森林資源的手段不同點:區劃的範圍及側重點不同第二節林業區劃

一、林業區劃的概念以全國或省(自治區、直轄市)、縣(旗)為總體,在區域間,區別差異、歸納相似性,予以地理分區,使之成為各具特點的“林區”。二、林業區劃的作用及意義三、中國林業區劃系統12354678第三節森林區劃

一森林區劃的目的與意義1、森林區劃的意義

2、森林區劃的目的(1)便於調查、統計和分析森林資源的數量和品質;(2)便於組織各種經營單位;(3)便於長期的森林經營利用活動,總結經驗,提高森林經營水準;(4)便於進行各種技術,經濟核算工作。

二、森林區劃系統林業局林場營林區林班小班分場國營林場營林區林班分場小班(1)(2)(3)縣鄉村林班小班三、森林區劃的原則與方法

1、林業局的區劃2、林場的區劃3、營林區的區劃4、林班的區劃

(1)概念:在林場的範圍內按著不同的地形條件把林場劃分為許多具有固定界限,面積大致相同的地塊的工作叫林班區劃。(2)林班區劃的作用

①便於識別方向;②便於測量統計森林蓄積量;③便於開展護林防火、林政管理;④便於開展經營利用活動(3)區劃方式

人工區劃法

人工區劃法是以方形或矩形進行的人工區劃,林班的形狀呈較為規整的圖形。林班線需用人工伐開。優點:設計簡單,林班面積大小基本一致,有利於調查統計和開展各種經營活動。

缺點:在起伏較大的山區,會大大增加伐開林班線的工作量,而林班線起不到對經營管理有利的作用。適用條件:平坦地區及丘陵地帶的林區及部分人工林區。自然區劃法自然區劃法是以林場內的自然界線及永久性標誌,如河流、溝穀、山脊、分水嶺及道路等作為林班線劃分林班的方法。自然區劃的林班優點:不伐開林班線,節省工作量,在山區,便於經營活動。缺點:林班面積大小不一,走向不同,不利於調查統計及識別方向。適用條件:適用於地形起伏較大的山區。綜合區劃法

自然區劃與人工區劃兩種方法的綜合。優點:克服了人工區劃法和自然區劃法的不足,面積雖然不相等但可以調到大致相同;缺點:組織實施時技術要求較高;適用條件:實際工作中最常用的方法。

(4)林班的面積要求

林班面積的大小主要取決於經營水準和經營強度。等級林班面積(ha)

人工自然Ⅰ5050-100Ⅱ100100-200Ⅲ200100-200注:同一林場,林班面積的變動幅度不超過標準面積±50%,特種用途林面積可小於50ha。(5)林班的落實內業設計利用地形圖進行區劃設計利用航片區劃現地落實伐開林班線、埋設標樁、編號、命名四、小班區劃

(一)概念:根據經營要求和林學特徵,在林班內劃出不同的林分地段(林地或非林地等),這樣的地段(林地)稱為小班(subcompartment)。

(二)小班區劃的條件小班區劃的具體條件有:權屬、土地類別、林種、優勢樹種或優勢樹種組、齡級或齡組、鬱閉度、林型或立地條件類型、地位級或地位指數(級)、林分起源、坡度級、出材率等級等11項。

1.權屬凡土地權屬不同(國有、集體、私有、股份),均劃分為不同小班。

2.土地類別(1)林地

①森林(有林地)鬱閉度0.2以上(含0.2)的林地或冠幅寬10米以上的林帶。②疏林地

由喬木樹種組成,鬱閉度0.1的森林。③灌木林地

矮化喬木或灌木覆蓋度大於30%(含30%)以上的林地。④無立木林地採伐跡地、火燒跡地、未成林造林地、天然更新林地、預備造林地。

⑤苗圃地固定的林木育苗基地。(2)荒地:表層為土質,能生長植被的土地。(3)農地:各種農牧業用地。(4)難利用地:(自然、經濟、技術)灘塗、鹽鹼地、沼澤地、裸土地、戈壁、沙漠等。(5)其他土地:

包括居民點用地、工礦用地、交通用地、輸電線路、採石場、貯木場、軍事用地等。3.林種

根據《森林法》規定分為5種,即防護林、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特種用途林。

4.林分起源

天然林、人工林和飛播林

5.優勢樹種或優勢樹種組

優勢樹種或優勢樹種組相差2成(25%)者或純林的優勢樹種組占7成以上者可劃出不同小班。

6.齡級(組)

幼(龄)、中(龄)、近(熟)、成(熟)、过(熟)5个龄组。有时分幼龄、壮龄(包括中、近)、成熟龄(包括过熟)3个龄组。不同齡組劃分不同小班。

Ⅵ齡級以下相差1個齡級,Ⅶ齡級以上相差2個齡級以上,可劃出不同小班。7.鬱閉度(疏密度)在有林地內林分間的鬱閉度相差0.2以上時,可劃出小班。8.林型或立地類型林型、立地類型不同,可劃出小班。9.地位級或地位指數(級)相差一級,可劃分小班。10.坡度級

坡度:I級為0º一5º(平);Ⅱ級為6º一15º(緩);Ⅲ級為16º一25º(斜);Ⅳ級為26º一35º(陡);

V級為36º一45º(急);VI級為46º以上(險)。

坡向:東、南、西、北、東北、東南、西南、西北8個方位。坡位:脊、上、中、下、穀5個坡位。

11.出材率等級在用材林中的近、成、過熟林,如出材率等級相差1級,可劃出不同小班。

(三)小班區劃的方法航空像片或衛星像片判讀勾繪地形圖現地勾繪羅盤儀實測(四)小班區劃注意事項1.小班面積的大小,因劃分條件和經營條件而異,一般為3~20hm2

,南方經營條件好的林區可小些。但小班最小面積以能在基本圖上反映出來為准2.小班編號3.每個小班區劃條件不是絕對、獨立的,應綜合運用,儘量以明顯地物做小班線第四節林區風景區區劃

一、幾個基本概念1.風景:以自然風光為主的,經人工開發而成為人們遊憩環境的4維空間。2.風景林:以發揮森林的生態效益(文化效益)為主要經營目標的森林。3.森林風景資源:風景林區內具有旅遊觀賞的各種天然景觀,人工設施和其他自然資源的總稱。二林區風景區區劃的意義與對象1、意義:開發旅遊資源、發展林區經濟、提高人民生活;2、對象:具有開發價值的林區風景區;三林業風景區區劃的目的與要求1、目的:通過風景資源的調查、評價、正確地區劃風景區,進行區劃論證,最後編制森林經營方案。2、要求:正確處理2個關係:(1)、風景區與自然保護區(2)、林業單位與名勝古跡所有者的經營權屬四林區風景區區劃系統風景林區(森林公園)景區(管理區)景班小景班五林區風景資源調查與評價(一)林區風景資源調查:1、基本情況的調查2、喬灌林景觀調查3、森林浴林調查4、觀賞植物調查5、珍稀保護植物調查6、草地景觀調查7、野生動物調查8、地貌景物調查9、水文景物調查10、古建築物及人文景觀調查11、可借景物調查(二)林區風景區劃原則與方法1、上上景:景象絕妙,舉世罕見2、上景:景象美妙,比較少見3、中景:景象美麗六林區風景區區劃原則與方法

自學內容第五節自然保護區的建立與區劃

一、自然保護區的基本概念在不同的自然地帶和大的自然地理區域內,劃出一定的範圍,將自然資源和自然歷史遺產保護起來的場所。二自然保護區建立的原則與方法

1建立自然保護區的條件和標準

(1)天然生態系統類型保存較好的地方;

(2)珍稀、瀕危動物的主要棲息繁殖地;

(3)珍稀、濒危植物的原生地或集中分布的地区;

(4)有保存价值的自然遗迹;如天然和文化景观、洞穴、自然风景、革命圣地、岛屿、湿地、水域等

(5)在維護生態平衡方面具有特殊意義需要加以保護的區域;

(6)在利用和保护方面具有成功经验的典型地区。

2自然保護區具體地點的選定凡是要選定建立自然保護區的地區,應組織專家進行深入細緻的考察、調研工作,在此基礎上確定自然保護區的主導保護對象及範圍、採取的具體措施等。

三、自然保護區的功能和區域劃分1核心區各種原生性生態系統類型保存最好的地方。是保護對象最為典型、最集中的地區。這個區域嚴格禁止任何採伐和狩獵等活動,最大限度地減少人為干擾,能夠自然地生長和發展下去,並可用作生態系統基本規律研究和作為對照區監測環境的場所。2緩衝區一般位於核心區周圍,可以包括一部分原生性生態系統類型和由演替類型所佔據的半開發的地段。主要作用有2個,其一是對核心區起保護、緩衝作用,其二是用於某些試驗性和生產性的科學實驗研究。3實驗區緩衝區的周圍最好還要劃出相當面積的保護區,主要用作發展本地特有的生物資源和適當發展有利於保護區的農林牧產業。必要時在保護區內可劃出若干開放旅遊的區域,但必須從緩衝區和實驗區內劃出,嚴禁開發核心區。

四、自然保護區的主要類型與區劃系統

(一)主要類型:1、根據保護區的性質劃分

(1)科研保護區:長白山、神農架(2)國家公園:湖南張家界、美國黃石(3)管理的保護區:瀕危植物、動物(4)資源管理保護區:草原、荒漠(5)自然古跡保護區:溶岩、洞穴、石林(6)文化景觀保護區:紅色景觀(7)歷史或考古保護區2、根據保護的對象劃分(1)綜合生態系統自然保護區(2)生物物種自然保護區(3)自然遺產自然保護區(4)自然資源管理保護區(5)風景名勝自然保護區(6)文化遺產自然保護區(2)區劃系統自然保護區分區林班小班五自然保護區名稱的確定

自然保護區的名稱雖然可以由人們根據不同的目的和要求去命名,但一般可實際3名制,1、保護區所在省、縣名+保護區所在地名+保護區類型名3者組成。2、跨縣又比較聞名的地區,可採用保護區所在省+具體地名+保護區類型名3者組成。如吉林長白山溫帶森林保護區等。在林業局或林場的範圍內,森林區劃只是做了地域上的劃分,由於經營目的和自然條件在局部仍有差別,不能滿足森林經營利用上的需要,因而有必要根據森林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目的以及經營利用措施的要求,將小班(林分或林地)分別組織成一些單位,形成一套完整的經營體系、措施(作業法),以便因地制宜,分別對待。這樣有利於提高森林經營集約度,簡化經營措施和減輕工作量。森林經營方案的編制就是按不同的經營單位編制的,即在林場內按林種區,在林種區內按經營類型組織的。第二節經營單位的組織一、林種區的劃分(一)林種區的劃分

1、概念:林業局、林場內的森林資源,由於它們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不同,經營方向亦不相同,這反映在不同的林種上。因此,有必要根據各林種所占的地區範圍,劃出不同的經營單位,這種經營單位稱為林種區。2、特點:林種區就是在林業局或林場的範圍內,在地域上一般相連接,經營方向相同,林種相同的一些林地與非林地的經營單位。林種區的界線一般以林班線作為境界線,這樣便於經營管理。(二)林種區劃分的依據

(1)林種:我國《森林法》中規定的5類林種,就是劃分林種區的主要依據。(2)經營強度(強度):對於同一林種,由於經營目的或經營強度不同,也可以劃分不同的林種區。如防護林可根據不同的防護目的分為水土保持林種區、水源涵養林種區等。(3)開發運輸條件:交通方便、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的地區可劃分一個林種區,交通不便、經濟欠發達地區可劃分一個林種區等。二、經營類型(作業級)的組織1、概念經營類型——在林種區內,根據小班特點,進行歸類組織,採取相同的經營利用措施,所組織起來的單位,稱為森林經營類型或叫作業級。2、經營類型的組織,主要依據以下幾個方面:

(1)樹種的不同林分或有林地小班之間,最顯著的差異是樹種不同。(2)立地品質的不同

優勢樹種或主要樹種相同,而立地品質不同,表現在地位級、地位指數(級)不同時,小班(林分)的自然生產力則有較大的差別。因此,優勢樹種相同而立地品質差別顯著、且各占一定的面積比例時,根據經營要求及經營條件,可以組織不同的經營類型。(3)森林起源的不同

優勢樹種相同而林分起源不相同,則林木的壽命、生產率、材種、出材量以及防護效能均不同,可分別組織經營類型。(4)經營目的不同根據經營目的不同組織不同的經營類型。第三節小班經營法

經營類型是以統一的經營目的和統一的林學技術體系組成的小班集合體,在森林經營水準較高的林場,如人工林豐產林區、科研實驗區、大型水庫周圍的護岸林、有特殊價值的珍貴樹種林分等,有時需要以小班為單位,分別單獨設計經營利用措施。一、概念

瑞士的畢奧萊1880年根據檢查法而提出。小班經營法直接以一個或相鄰幾個小班組織起來,做為獨立的經營單位,單獨採取統一的經營技術體系,相同的經營措施組織經營單位的方法稱小班經營法(小班法、小班經理法)。二、經營小班的區劃條件(1)經營目的、經營利用方式相同,作業條件基本一致;(2)土壤和肥力等級基本一致;(3)同一立地類型或林型、坡向、坡度、坡位基本相似;(4)小班最小面積在0.5hm2以上。三、小班經營法與齡級法的比較對於小班經營法和以齡級為基礎的經營類型(作業級)兩種方法的比較,見表5-2小班經營法與齡級法比較。返回二、森林調查的目的和意義1.為國家和各級政府制定經濟和環境發展計畫、方針、政策等提供依據;2.為林業企事業單位制定經營計畫提供依據;3.檢查、評價森林經營效果和計畫執行情況;三、森林資源調查分類

類別名稱單位方法要求目的一類調查全國森林資源連續清查全國省大區抽樣調查為主設固定樣地五年一次快速、及時準確查清森林資源編制中長期的林業計畫方針和政策二類調查森林經理調查林業局林場或旗縣林業基地目測、實測、抽樣相結合查清小班地塊的現有資源編制經營方案和總體設計三類調查作業調查林場的作業地段實測結合抽樣作業地估販全面詳查施工作業設計第二節全國森林資源連續清查概念:是指定期對同一地域上的森林資源進行重複性的調查。調查方法:數理統計原理為基礎的抽樣調查方法。調查對象:設立在調查區域內的固定樣地,有必要可增設臨時樣地。調查週期:10年或5年調查一次,我國為5年一次。二、目的和任務

及時準確的掌握全國森林資源的數量、品質及消長動態,進行綜合評價。一類調查是全國森林資源監測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掌握森林資源宏觀現狀,消長動態,制訂和調整林業方針政策、規劃、計畫等的重要依據。一類調查的工作內容主要有5項:制定技術方案和實施細則;設置樣地及進行調查;建立和更新資源資料庫;對資源進行統計,進行分析和評價;提供各省及全國的資源清查成果,當年調查,當代完成。三、調查範圍及樣地的佈設

1.調查範圍

一類調查是全國範圍內開展的,是在國家林業局的安排佈置下統一進行的,在調查時一般以省、自治區、直轄市為抽樣調查的總體,如果有的省內森林分佈、地形等條件差異比較大,可在省內設立副總體。2.樣地的佈設我國一類調查的固定樣地共有20多萬個,固定樣地應該設立永久性標誌(如金屬、水泥、木樁等)。(1)樣地設置:按系統抽樣進行,佈設在1:5萬的地形圖的公里網交叉點上;(2)樣地間距:根據需要而定,如2km×2km、3km×4km、8km×8km等;(3)樣地面積、形狀:應有利於佈設、複位、測定、管理、提供工效和保證精度。樣地面積不能太小,應在0.06hm2以上。面積小,變動係數則大,要提高精度,增加樣地數量;(4)樣地編號:以總體為單位,在圖象材料上由西向東,自上而下編寫,長期不變;

五、調查方法1.保證有關材料的穩定性:如材積表、技術表准樣地面積和形狀、調查因數代碼等都要相對穩定,以免由此出現誤差。同時有了森林資源的可比性。2.固定樣地的調查因數不可隨意變動:共有35項基本調查因數,不能改變記錄代碼、順序、不允許簡化內容。如果增加調查內容應放在第35項調查因數之後。3.樣地每木檢尺:喬木起測直徑5㎝,灌木不檢尺。檢尺用鋼圍尺,讀數記錄為0.1㎝。固定樣地內樣本應編號,並在以後的復查中保持不變,如果樣本被採伐或自然死亡,編號數不再使用。進界木、漏測木補編號在最大編號之後。4.樹高:在樣地內選擇主林層優勢樹種的平均高為對象,測定一株樣本的樹高、年齡和胸徑。5.植被調查:以樣地為單位,調查整個樣地的植被狀況。6.更新調查:以樣地為單位,在樣地內設樣方實際調查,然後推算樣地的更新狀況。7.經濟植物調查:調查以樣地為單位,對有較高經濟價值的野生植物調查記錄名稱、密度和用途。六、技術標準是調查內容的相關標準,不能隨意改變。具體標準依據1994年發佈的《國家森林資源連續清查主要技術規定》。七、森林資源匯總統計1.統計表:共有27個統計表(書81)。2.統計表說明書:對上述27個表格的文字說明。八、森林資源連續清查提交的報告1.連續清查的技術方案;2.工作總結;3.技術總結;4.外業調查品質檢查驗收報告;5.樣地原始記錄及檢查驗收報告;6.有關森林資源數量、品質消長動態的分析與評估報告。九、檢查驗收是一類調查的管理工作,也是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保證工作品質。第三節森林經理調查(一)概念以經營管理森林資源的企業、事業或行政區劃單位(如縣)為對象,為制定森林經營計畫、規劃設計、森林區劃和檢查評價森林經營效果、動態而進行的森林資源調查稱為森林經理調查。一般10年進行一次,稱為一個經理期。(二)任務和目的1.任務在調查區域內,查清森林資源的種類、數量和品質,以及相關的自然、社會、經濟條件狀況,然後對其進行分析、評價,提出對森林資源的經營管理計畫方案,或對森林資源經營管理的現狀進行檢查。2.目的a、為調查區域制定和修正森林資源經營管理計畫提供依據;b、檢查、分析、評價森林經營管理的效果;c、為制定、檢查、評價林業政策、方針、法規等的執行情況和效果,並為其修訂提供依據;d、為調查地區和國家主管部門提供決策依據;(三)二類調查的主要內容1.林業生產條件調查包括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調查以及過去和現在森林經營情況。2.小班調查包括小班地況、林況調查、小班調查方法的選擇及小班調查的具體步驟及資源檔案的建立,各種圖、表、卡的編制等;3.專業調查包括為完成森林資源經營管理總任務或某一特定任務,所需進行的專項調查。4.多資源調查包括經濟植物資源、野生動物和放牧資源、風景資源、水資源和農業資源調查。二、森林經理調查的準備工作包括組織準備、物質準備和技術準備:1.組織準備:申請、並領取計畫任務書後,人力配備、分配任務、組織動員等工作;2.技術準備:收集各種材料、制定技術方案、調查人員培訓、練習各種表格的應用及儀器操作技能等;3.物質準備:財務、裝備、物資供應、運輸線路等;三、林業生產條件調查

(一)自然條件調查

1.地理條件:行政區劃位置、植物區系、地理上以及經濟上的位置、林區的地勢(山脈走同、海拔高、坡度等)。2.地質條件:土壤類型、結構、比例、分佈。3.水資源條件:河流位置、流量、利用狀況等。4.氣候、氣象條件:對森林資源產生主要影響的各氣象因數。

(二)社會經濟條件調查當地國民經濟發展的基本方針和遠景規劃;林業在當地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任務;當地林業及基礎產業狀況及相互關係;森林對當地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當地工業對木材及林副產品的需求量;林產品銷路;土地利用規劃情況;交通情況;人口密度及勞動力情況;林權情況和存在問題等等;(三)過去經營情況的調查

1.過去森林資源經營情況的調查:包括,資源的變化、採伐、更新、撫育、保護、改造及林區多資源利用情況等;2.林業企業當前經營情況的調查:包括,企業機構、企業體制、經營專案、盈利狀況、生產效率等;四、小班調查

(一)小班調查內容1.地況調查:地況分類系統主要依據土地利用方式和覆蓋特徵進行分類。地況分類及土地類型的劃分標準見書P88、P89。2.小班調查因數:小班調查因數是指在調查時對各個小班應進行調查記錄的因數(見書P90)。

(二)小班調查方法1.樣地調查法:在調查區域範圍內,使用抽樣調查的方法進行小班調查。在選定的樣地內實測各林分調查因數,並按照數理統計的方法,估算總體的相應值後,計算抽樣誤差、精度等因數。樣地的數量根據可靠性、觀測值變動係數、誤差要求等因數確定。2.標準地調查法:在調查地域範圍內,用標準地調查的結果推算總體值的方法。3.目測法:4.角規調查法:

5.回歸估計法:A.選擇最新的、大比例尺(1:2.5萬以上)的航空相片。B.小班判讀,在航片上勾繪出林中地類和小班邊界。C.小班的轉繪與求積:在航片上區劃的小班轉繪到地形圖上,在地形圖上求小班的面積。D.判讀各小班蓄積量:根據小班判讀因數(優勢樹種齡組、鬱閉度、地位級、平均高等),從相應的航空蓄積量表或數量化材積表中確定各小班的判讀蓄積量。E.確定實測小班的數量:按照隨機原則抽取一定數量的小班進行實測。F.實測小班的調查:凡抽中的小班,應進行全林實測。但在現實中,工作量太大,難以實現。常用強精度抽樣的方法估計小班的蓄積量。在抽中的小班中,除蓄積量實測外,對其他林分調查因數可採用實測、目測或部分實測與目測相結合的方法。G.建立回歸方程(三)總體蓄積量的抽樣控制1.總體的設置:國有林業局、林場、重點林業縣、林業股份公司等都可設立總體,在二類調查中,不論總體大小,都必須保證在總體範圍內調查方法和調查時間的一致性,以確保精度。2.精度要求:小班蓄積量合計應與總體抽樣調查蓄積量對比。如果累計偏差在小於±1倍,認為符合精度要求;如果累積偏差在±1倍—±2倍時,應檢查引起誤差的原因並進行修正,直到達到精度要求為止;凡累積偏差大於±2倍允許誤差時,應重新進行調查。

五、專業調查

常用的專業調查:

1.生長量調查2.消耗量調查

3.森林保護調查

4.立地條件調查

5.出材量調查

6.苗圃調查

7.撫育間伐調查

專業調查的方式:在上述專業調查專案中,多數專案的調查採用標準地解析木、樣方和標準木的方式,有的專案調查用其中一種,有的需要幾種方式結合使用。六、多資源調查

1.景觀資源調查2.經濟植物資源調查3.水資源調查4.放牧資源調查5.野生動物資源調查七、森林經理調查的成果

1.表格

(1)森林調查簿

a封面是林班內各類土地面積、蓄積量的匯總及林班情況;b封裏是記錄各小班的調查因數狀況、林分生長和經營措施意見情況,封裏的形式有小班調查卡片或電腦編碼記錄;c封底是林班內各小班經營變化情況的記錄;

(2)森林資源統計表(見附表1—13)

2.圖面材料

(1)基本圖基本圖是計算林地面積、編繪其他專用圖的基礎圖面資料。基本圖實際上是調查地區的區劃圖,以地形圖為底圖繪製而成,圖上能反應邊界、道路、居民點、河流、山脈、林班界、林場界、林班與小班的邊界、編號等資訊。基本圖是黑白圖。

1、基本圖(2)林相圖林相圖是以基本圖為底圖繪製而成,繪到小班,是彩圖,顏色的深淺來表示不同齡組林分。林相圖是根據小班調查材料,以林場為單位繪製的常用圖。林相圖中小班注記採用分數式結構表示,分子為小班號和齡級,分母為地位級和鬱閉度。但通常為了方便,分母以樹種、齡組、鬱閉度表示。

1—Ⅵ落—成—中2、林相圖

(3)森林分佈圖反映林業局(縣)森林分佈狀況的圖面材料。以林相圖為基礎繪製,只反映林班及以上單位的森林分佈狀況。森林分佈圖(4)專題圖是在專業調查基礎上繪製的圖面材料。如土壤分佈圖、立地類型圖、野生動物分佈圖等。二、森林評價的內容

1.林地:按不同的地位級、地利級,分別不同的土地種類來評價;2.林木:分別樹種、起源、林種、年齡、徑級等分開評價;3.副產品:按副產品的種類來評價;4.設施:分別按設施的種類和數量逐個進行評價;5.公益效能:按發揮的功能和作用的不同進行評價;三、林業利率1.利率的概念:是指單位時間的利息占本的百分比。按時間的不同可分為年利資率、月利率和日利率等。2.林業利率:是表示林業資本與利息關係的利率,一般分為還原利率、經濟利率和利潤率。3.林業利率的作用(1)把過去的收穫或經費,換算成現在價,或把預測將來的收穫,估算成現在價;(2)由利息和利率來估計資本數額,或用資本和利率來計算利息數額;(3)以利潤率和利率的比較,判斷收益的程度。四、計算基礎

(一)利息計算方法1.單利式vn=v0(1+np)

2.複利式

vn=v0(1+p)n式中v0——本金;p——年利率;n——記息年數;vn——本利和(本金和利息總和)

(二)與複利式有關的幾個概念1.後價:是指資本在一定期間生利後的本利和。公式為:vn=v0(1+p)n公式中的vn為後價,也叫終價。2.前價:是指在一定期間後能獲得本利和(vn)的本金v0。也就是由n年期末的本利和換算成現在價,也叫現值。從公式vn=v0(1+p)n得前價公式:v0=vn/(1+p)n

公式中的v0為前價。3.等額分期付款:

在评价中许多情况是要考虑定期的支出和定期的收益事件,也就是等额分期付款。式中新出现的系数a為連年利息(n年內,利率p條件下每期期末對本金v0或vn所作等額的償付額)①有限期系列的後價Vn=a[(1+p)n-1]/[(1+p)w-1]②有限期系列的現價V0=a[(1+p)-1]/{[(1+p)w-1](1+p)}③永續定期系列付款的現值(無期間限制)V0=a/[(1+p)n-1]第二節林地評價

一、林地評價基礎

1.林地價格理論(1)地租地價理論

認為土地價格是地租的資本化。概括為以下幾點:①土地雖然不是勞動產品,沒有價值,但有使用價值,並存在價格;②土地可分為土地物質和土地資本;③土地價格是地租的資本化;④土地價格=地租/還原利率。(2)土地價格理論①土地收益理論:認為土地價格是土地收益即地租的資本化。用公式表示為:v=a/p試中:v——土地價格;a——土地純收益;p——資本還原利率。②土地供求理論:土地與其它商品一樣,其價格取決於本身的供給和需求。土地供給增加,需求不變,則地價下跌;土地供給減少,需求增加,則地價上升。(見圖5-1、5-2)2.林地價格的種類(1)交易價格:指林地在市場交易中成交的買賣價格。(2)評估價格:指依據一定的評估方法對林地所做的價格性估價。(3)租賃價格:指承租方為取得土地租賃權而向發租方支付的代價。(4)抵押價格:指以林地為擔保物而取得貸款時,銀行對林地所估定的價格。(5)林地所有權價格:指人們為購買林地使用權而支付的代價。(6)林地使用權價格:指人們為取得林地使用權而支付的一定的經濟代價,其實質是地租。二、林地評價的方法

1.林地市價

又叫林地買賣價。待評價的林地是以類似性質的其他林地實際買賣價格為標準來評定的,也就是按現實行情來確定價格。

比較評分法:林地評價ss=交易實例林地市場價s×(評分地評分/交易實例地評分)

地位指數法:評價林地ss=交易實例s×評價地位指數/交易實例地評分注意:該方法是林地資產評估中常用的一種方法。其關鍵是評估參照案例的選擇,要求選定幾個與被評估林地條件相似的評估案例。但實際情況是尋找與被評估林地條件相似的評估案例幾乎不可能。所以必須根據調整係數來調整。如林地質量調整係數等。

2.林地費用價

又叫土地費用價。是指取得林地的費用和將林地維持到現在的狀態所需的費用之和。在一般情況下由以下3部分組成。(1)購買林地及其他為取得林地所需的費用;(2)林地取得後,為造成適合於林木的培育狀態而投入的林地改良費用;(3)從投入上述費用的時候開始到評價時為止的年間費用的利息。

公式為注意:該方法主要用於林地購入費用較為明確,經過改良但尚未經營的林地。該方法應用中一般林地購置年限較短,各項成本費用比較清晰,利率為商業利率,年度改良費等採用固定值。3.林地期望價

是指該林地的作業永續地進行,並能取得期望的純收益的前價合計。林地期望值的計算方法因林分的特徵及作業法而異。公式為

SEV={[Au+Da(1+P)u-a+‥-C(1+P)u]/[(1+P)u-1]}-(V/P)式中:SEV—u年時的林地期望價

Au—u年時的主伐收益Da—a年時的間伐收益

C—造林費用V—每年的管理費用

P—利率u—輪伐期如果知道每個輪伐期的淨現值(也叫淨收益)公式可簡化為SEV=a/[(1+P)u-1]式中a—輪伐期內的淨收益

P—利率u—輪伐期收益越大則林地期望值越大,而費用越大林地期望值越小,對利率的關係是利率越大則林地期望值越小。注意:該方法是用材林同齡林林地資產時常用的方法。需要注意的問題是:1、主伐純收入的預測。要預測主伐時林分的立木蓄積量和平均胸徑。立木蓄積量一般按當地的平均水準確定。2、間伐收入。間伐的時間、次數、強度等按森林經營類型表的設計確定,間伐時的林分蓄積按當地同一年齡林分的平均水準確定。3、營林成本測算。第三節林木評價

林木評價是用市價、費用價或者期望價等評價方法對林地上生長的立木價格加以評定。一般分為不馬上採伐利用的林木評價和馬上進行採伐利用的林木評價。一、林木市價又叫林木買賣價或林木賣價。

1.直接評定法:按與評定林木在各方面(樹種、年齡、直徑、樹高、數量、採伐方式、地利條件、交易情況等)條件相類似的林木買賣價實例為標準進行評價的方法。在實際評價時不可能找到與評定林木完全相似的實例,只能在近似實例的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後再做評定。可用計算公式為:E=K×

Kb

×GG為參照物的市場交易價格2.市場價倒算法:由林產品的市場價格反求,間接地對林木市價進行核定的方法。本方法可分為標準木法、p、q表示法和原木平均價格表法。

公式為X=f[A/(1+P+mP)-B]·V

或X=W-C-F

式中:W為木材銷售總收入;C為木材生產經營成本;F為木材生產經營利潤注意:用該方法適用於成過熟林的林木資產評價。計算時注意:1、要準確確定待評估的各材種出材率;2、木材產品單價,要根據待評估林分的胸徑、樹高、形數等確定材種的平均價格。二、林木費用價

是指根據林木培育所需費用的後價合計而計算的林木價格。也就是,在要評價的林木到現在為止所投入的經費的後價中減去在這個期間所獲間伐等收益的後價。此法在幼齡林評價中常適用。三、林木期望價

指對要評價的林木,預計在一定伐期時採伐,從現在到預計採伐年為止能期望收穫的前價合計減去這個期間所需要的費用的前價合計,也叫做林木收益價。收穫越大則林木期望價越大;而費用越大,林木期望價越小。利率越大則林木期望價愈小。另外,伐期越長林木期望價急劇上升,到某年齡時達最大,以後則逐漸降低。1.從m年到伐期u為止的主伐收穫前價(u-m年)

Au/(1+P)(u-m)2.造林n年後的間伐收穫前價

Dm/(1+P)(n-m)=Dm(1+P)(u-n)/

(1+P)(u-m)

3.地租的前價

SEV[(1+P)(u-m)-1]/

(1+P)(u-m)4.管理費用前價

v[(1+P)(u-m)-1]/

(1+P)(u-m)注意:該方法適用於能夠分開主副林木的成林以後的林木評價。用該方法評定的林木價格是最高限。四、林木價的實用評價法1.格拉澤式適用於伐期以前中間年齡林木的評價。2.馬丁艾特式適用於天然同齡林評價。3.年齡價值曲線法第四節森林環境評價

一、森林環境評價概述

1.森林環境評價特點

森林的產品具有雙重屬性,一方面能生產直接進入市場的林產品,是企業經營範疇。另一方面它還能提供環境保護、水源涵養等多種效益,這些產品不能直接進入市場,屬於公益產品,需要政府管理和配置。因此必須對森林環境進行評價,建立起客觀、有效的森林環境評價體系。但是,森林環境評價工作是複雜的系統工程,涉及面廣,難度大。其主要原因是:(1)森林功能的多樣性及不明確性。(2)目前人們對複雜的森林生態系統很不了解。(3)現階段森林經營粗放,統計水準較低;特別針對其間接效益從未進行統計。(4)現階段的技術水準對森林的某些效益很難進行量化。(1)效果評價方法:主要評價森林的利用效果,如有了防護林後農作物產量提高程度、河川水文狀況和水質的改善程度等。(2)消耗評價方法:直接評價利用,保持及加強森林公益效能的直接和間接消耗,如恢復土壤肥力消耗、遊客遊憩消耗及設立人工遊憩設施消耗等。2.森林環境效能經濟評價的基本方法

以木材最大利用量實際價值或森林遊憩利用導致的木材蓄積量損失為依據;以技術手段獲得與森林公益效能作用結果相同的產品生產費用為依據;以利用森林公益效能的附加勞動消耗和費用消耗為依據;以可以補償森林公益效能利用損失的育林費或育林補償消耗及公益效能利用消耗總額為依據;二、涵養水源功能評價森林的水源調節效能主要取決於兩方面因素:1.集水地區徑流的增長狀況(與無林地比較);2.水源的經濟評價值;V=10×△Cr×100/p式中:V—水源調節量(m3)△Cr—地下徑流增長量

p—森林覆蓋率(%)3.根據森林採伐前後的水土流失量變化評價森林涵養水源和調節水分的功效;4.以森林土壤對降水量的貯存能力來評價森林水源涵養功效。三、防止泥沙流失效能評價治理土壤侵蝕是一項複雜的綜合治理工程。他包括農業、林業、水利工程等技術措施。因為採用了複雜的綜合性措施,在評價經濟效益時也要採用綜合性方法。從總經濟效益中減去實際費用消耗得到土壤侵蝕治理措施的經濟效益。四、保健遊憩效能計算森林的保健遊憩功效的方法有很多,這裏我們只介紹用貨幣價值在計算的經濟評價法。

1.政策價值法2.費用價值法3.代替價值法返回第一節林業的內涵、特點、屬性一、林業的內涵

林業是以經營森林生態系統為主的具有產業屬性的社會公益事業。林業作為一項社會公益事業,它提供了生態環境和各種社會服務,促進了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設;同時林業具有產業屬性,它能提供國民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必須的各種林產品,促進了物質文化和經濟建設。通過林業的持續發展促進社會、環境、經濟、文化的可持續發展。二、林業的特點

1.系統性林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林業的各個組成部分和要素構成是一個完整的系統。系統的內部,各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外,系統也影響其他外部的系統,同時受其他外部系統的制約。2.多樣性效益的多樣性:林業具有社會、經濟、生態、文化等效益,效益的多樣性直接導致了產品的多樣性。所有形式的多樣性:森林(林地)為國有或集體所有,林木可以個人所有。體制、機制、經營模式的多樣性。3.產業性和公益性4.可再生性5.要計劃性(1)林業效益的多樣性與經營的複雜性;(2)林業經營週期長;(3)林業經營不確定性;(4)社會對林業需求的不確定性;(5)現階段森林經營管理理論尚未成熟;

由於森林經營管理的研究對象是森林資源,它存在以上極其複雜的特點,是一個綜合的複雜系統,所涉及的領域又相當廣泛,研究時應採用系統科學的理論和複雜性科學的理論。三、林業的屬性及其必要性

1.林業的屬性(1)地域上的遼闊性林業資源,特別是森林資源是不可移動的區域自然資源,它的存在極其功能是有邊界的,即滿足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及生態環境建設的需要,要求在區域或全國範圍有比較均勻的分佈。

(2)社會廣泛參與性林業的發展,一方面繼續產業化的方向,通過建立速生豐產工業用材林基地和對森林的集約化管理,使森林的生產力不斷提高,滿足工業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朝著社會化的方向發展,更多地注重林業對改善人民生活和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森林資源是一種公共財產,任何人都有權利參與管理。公眾是森林資源各種效益的直接受益者。公眾的消費行為對森林資源的利用和保護有直接影響。公眾輿論能直接影響決策者的行為。公眾參與森林資源經營管理和決策已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3)整體性

A、林業的整體性由於專業細分使我們對林業整體瞭解不足,從各自領域解釋林業,造成整體的支離破碎和資源浪費。

B、森林生態系統的整體性既結構、功能和變化的整體性。森林的功能取決於森林的結構,結構合理功能發揮的好,相反,森林的功能發揮不好,甚至沒有功能。

C、森林經營的整體性森林的經營是一項系統工程,它包括經營理論、技術、政策、評價等,它們貫穿森林經營的全過程。長期以來,我們不重視森林經營,不講經營效益,不研究和討論森林經營理論,有較多的單項技術,但沒有成熟的技術體系,沒有導致林業經營的整體性,森林經營水準和經營效益底下,造成了森林資源的浪費。(4)經營週期長現代產業的屬性是集中、分工和短期高利。與其他產業相比較林業的屬性之一是經營週期長,因為林業經營要遵循自然規律,森林的生長主要依賴自然條件。而且,森林除了經濟效益以外,還有其他多種效益。所以,不能把林業單純地看成一項產業。2.林業的必要性由於上述林業的特點及其屬性,單從經濟學原則角度看,在有限的土地與能源條件下,經營林業是不合算的。但是人類的長久生存與發展離不開森林資源,林業的必要性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從長遠的觀點看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是人類的唯一選擇,與社會制度、宗教信仰、民族文化、經濟發達程度無關。這是林業長期存在的前提。人類的發展離不開林業、離不開森林。第二節森林經營管理的宏觀模式

一、分類經營1.林業分類經營的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釋義》中對林業分類經營的解釋是:林業分類經營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根據社會對生態和經濟的需求,按照森林多種功能主導利用的方向不同,將森林五大林種相應劃分為生態公益林和商品林兩大類,分別按各自的特點和規律運營的一種新型的林業經營管理體制和發展模式。森林法第八條:國家設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用於提供生態效益的防護林和特種用途林的森林資源、林木的營造、撫育、保護、和管理。第十五條: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的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權可以依法轉讓,也可以依法作價入股或者作為合資、合作造林的出資、合作條件,但不得將林地改為非林地。而除了國務院規定的以外的其他森林、林木和其他林地的使用權不得轉讓。2.林業分類經營的客觀依據林業生產要素的性質與結構3要素:對象、勞動力(技術)和機構森林本身的屬性自然屬性與經濟屬性局部分而治之,總體合二為一社會需要公共產品與私有產品受益與投入社會、企業與個人

3.林業分類經營與森林分類經營

林業分類經營的內涵比森林分類經營要廣,森林分類及森林分類經營是林業分類經營的基礎。分類是手段,不是目的。(1)林業經營的對象——森林的分類及其森林分類經營森林分類是森林分類經營的基礎。森林分類經營又是林業分類經營的基礎。分類經營是以林種經營目標為依據的組織形式,便於目標管理。(2)經營主體的區別公益林的經營主體是由政府提供經費的事業單位;商品林是自負盈虧的企業單位或個人。(3)管理體制、運行機制的區別管理體制上的區別一般公益林分成三級管理體制:①政府直接管理②地方各級政府劃定的公益林有地方管理③分散的部分公益林按隸屬關係由部門單位或農村集體負責

還可以分成以下三種管理體制:①政府直接管理②社會管理③群眾自己管理

商品林要在國家產業政策指導下以追求最大經濟效益為目標,按市場需求調整產業產品結構,企業自主經營,自負盈虧。運行機制上的區別

公益林實行“誰受益,誰負擔,社會受益,政府投入”的原則。商品林實行“誰經營,誰管理,誰經營,誰受益,市場運作,參與競爭,實行基地化規模經營”的原則。(4)經營制度、經營模式的區別公益林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商品林要運用新的技術和模式,力求取得高產出,高效益。

4.分類經營的理論基礎主導利用論:社會對資源利用需求程度不同,資源可供利用潛能亦異,所以經營者應根據供給與需求,自然與技術潛能將資源的利用做主次之分,以最大效益決定利用的優先權。在無法協調衝突的情況下,劃定主要目標使用地區。等地位論:認為各種利用的重要性相等,沒有任何一種用途是優於其他的,即各種功能利用的地位基本上同等,無相對優先權。同樣森林經營,應以滿足社會各種需求為原則,對各種功能均應同樣重視不分輕重。(1)經營原則A、傳統的森林經營原則:永續性原則;經濟性原則;公益性原則;B、現代森林可持續經營的原則:森林可持續經營是一種包括行政、經濟、法律、社會、技術以及科技等手段的行為,涉及天然林與人工林。它是有計畫的各種人為干預措施,目的是保護和維持森林生態系統及其各種功能。森林可持續經營是林業部門能夠為國家可持續發展所作的最重要貢獻之一。

1.經濟效益;2.社會責任;3.生態系統的完整4.生物倫理;(2)經營目標A、傳統的森林經營目標:充分提供食物和生活資料、貨幣收益最大、土地純收益最大、林地純收益最大;B、現代森林經營目標a.森林生態系統的健康與完整;b.水土保持等生態效益最大;c.森林遊憩等社會效益最大;d.林產品等經濟效益最大;(A)獨立關係:某種資源的利用不影響其他資源的利用,或對某一目標的追求不影響對其他目標的追求。(B)互補關係:資源利用的相輔相成關係,或追求目標的相輔相成關係,如林地數量和麵積的增加能提高森林的遊憩功能。(C)競爭關係:某種資源的利用與其他資源利用間存在矛盾,或對某一目標的追求與追求其他目標之間存在矛盾。

(3)經營的理念A、分類經營B、永續經營C、協調(整體)經營D、生態系統經營E、多種經營模式5.林業分類經營特點林業分類經營是系統工程:整—分—合林業分類經營是長期的動態過程制度、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是根本政府職能轉變:宏觀調控、監管與公共服務規範管理和加強約束,建立放而不亂,管而不死的管理制度6.分類經營的落實林業分類經營與林業整個經濟體制改革、林業工程建設結合起來,形成整體效應。要把分類經營與國有林(企業)改革緊密結合起來,特別是把企業的分配權、收益權和決策權真正交給企業。要把分類經營改革與整頓市場經濟秩序和規範社會仲介組織緊密結合起來。要把分類經營改革與“三定”(定責權利、定目標、定地塊)緊密結合起來。要把分類經營改革與法制建設緊密結合起來。要抓緊試點,逐步建立相關規程規範與標準指標,改革中好的制度要用法的形式確定下來,進一步鞏固改革成果。

(一)回歸自然林業的提出德國是林業的發祥地,傳統經營針葉、單純的人工林。經過多年的經營後發現,單純經營針葉人工林有很多的弊端,如地力衰退、林分品質下降、生物多樣性減少等。到了19世紀末,林學界開始重視在森林經營中起主導作用的自然規律,提出森林經營要符合自然規律,其中的代表人物是慕尼克大學校長蓋耶爾教授。二、回歸自然林業

蓋耶爾提倡:盡可能地利用森林生產力,盡可能地保護和維持森林,盡可能地多收穫回歸自然思想,反對營造人工同齡純林,主張利用天然更新經營混交林。森林經營應回歸自然,應尊重自然規律,應利用自然的全部生產力。(二)恒續林思想提出背景理論精髓:森林是生物與土壤、氣候的集合,森林經營必須以恒續作業為指導原則。恒續林思想的爭議(三)恒續林思想的基本內容提倡擇伐作業,反對皆伐作業;森林不僅是林木的簡單集合,而是複雜的、動態的平衡系統。必要的人為干擾是需要的,但反對超限度的干預;以恒續維持森林有機體為最高經營原則;

1.林業與農業林業和農業不同,農業上的一些做法不適合林業經營。林業的基礎森林可以天然下種更新,沒有一定的收穫期和死亡期,能夠生生不息地永遠繼續存在下去。2.森林有機體和恒續林思想

繆拉指出森林不僅僅包含樹木和土地,除地被植物外,森林中還包含鳥類及動物等。森林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存在著一種動態平衡,它們是一個有機整體。

3.恒續林經營與作業法

繆拉指出:“恒續林經營不是一種特定的經營法名稱,為達到恒續林經營目的,可以通過多種多樣方法來維持健全的森林有機體的構成與狀態。有些人認為把恒續林經營理解為擇伐作業是一種誤解。擇伐作業是傳統作業法中恒續確保森林有機體的一種作業法。”4.恒續林經營與木材生產恒續林經營與皆伐作業的木材生產5.恒續林思想的經營上的要求

不採用皆伐;在全林每年進行單株掛號採伐;維持或營造異齡混交林;以天然更新為主,不排除人工更新;恒續林經營不使用外來樹種的種子和苗木;恒續林必須是異齡林,但並不要求在同一林地上是全齡級林分;6.恒續林經營與森林美學

只有恒續林經營能滿足森林美學的要求;恒續林是完全獨特的能與森林美學要求一致的森林方法;恒續林能創造有價值、美的作品;林業工作者不是簡單的執行經營方案的勞動者,而是在森林中創造美的藝術家。三、森林生態系統經營

1.森林生態系統經營的提出上世紀70年代,首次在美國提出生態系統經營理論,80年代,又提出森林生態系統經營。森林生態系統經營把人類對林產品和服務的需求,與生態系統健康的長期保護綜合為一體,是森林經營歷史上的一次重大轉變。2.森林生態系統經營的概念

(1)美國林務局的概念:在不同等價生態水準上巧妙、綜合地應用生態知識,以生產期望的資源價值、產品、服務和狀態,並維持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和生命力;(2)美國林紙協會的概念:在可接受的社會、生物和經濟上的風險範圍內,以滿足人類需要和期望的一種資源經營制度;

(3)美國林學會的概念:森林資源經營的一條生態途徑。它試圖維持森林生態系統複雜的過程、途徑及相關依賴關係,並長期地保持它們的功能良好,從而為短期壓力提供恢復能力,為長期保護提供適應性;(4)美國生態學會的概念:由明確目標驅動,通過政策、模型的實踐,由控制和研究使之可適應的經營。並依據大生態系統相互作用及生態過程的瞭解,維持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3.森林生態系統經營的內涵(1)重視人文社會科學在森林經營中的作用;(2)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以生態系統保護和恢復為重點;(3)超越傳統的時空尺度和專業分工,實行綜合資源經營;(4)以社會需要為基礎,根據政策、法規等制定經營目標,而不是根據傳統以木材生產為主的做法;(5)森林生態系統經營的理論及技術還很不成熟,是不斷的探索、研究階段,被稱為適應性經營;第三節微觀森林經營模式一、平分法在《齊民要術》有關楊樹經營的記載“歲種三十畝,三年九十畝;一年賣三十畝。周而復始,永世無窮。”在14—16世紀,德、法等歐洲國家出現了森林經營的簡單區劃輪伐法。它是將全林面積用輪伐期年數等分區劃,每年採伐相等的森林面積。主要適用於闊葉薪炭林,採伐後利用天然更新,幾十年後又可收穫利用。面積區劃輪伐法(面積平分法)示意圖(一)面積平分法18世紀末,相繼提出蓄積平分法、面積平分法和折衷平分法。(二)蓄積平分法1759年貝克曼提出蓄積平分法。他把林分分為可收穫的林木和未成林木,現有的未成熟林木生長到可收穫林木的期間應與可收穫林木的收穫期間相等,這樣可收穫林木伐盡之前,已有部分未成熟林木生長成為可收穫林木,從而使輪伐期各年間能得到相等的收穫量。蓄積平分法要求每年能收穫相等數量的蓄積。(三)折衷平分法折衷平分法吸取了蓄積平分法的長處,要求實現蓄積永續收穫的同時,還謀求在將來實現面積的法正狀態。二、法正林

1.概念與理論模型

法正林的名称及其理论产生于18世纪,从此法正林作为传统森林经营管理的理想目标,发展成为法正林思想,一直是森林经营管理的理论基础。

具備能實現嚴格永續利用條件的,能持久地每年提供一定數量木材的森林稱為法正林。通常指經營類型或作業級的森林。2.法正林的條件

(1)法正齡級分配: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具備1年生到輪伐期u年生的林分,二是各齡級林分的面積相等。每年採伐u年生的林分,第二年造林形成1年生林分,其他林分都生長一年。是動態的平衡,現在、將來都相等。採伐造林森林面積現在第二年林齡

123……u法正齡級分配圖(2)法正林分排列:林分的排列有利於天然下種更新和保護幼樹,所以排列的順序應是從老齡級林分向幼齡級林分的方向與當地的主風方向相反。同時與採伐方向一致。(3)法正生長量ZU:假設各林分每年的生長量相等,分別記為z1,z2,z3,…,zu-1,zu,各林分的蓄積量分別為m1,m2,m3,

…,mu-1,mu。

Z1=m1Z2=m2-m1Z3=m3-m2

………Z(U-1)=m(U-1)-m(U-2)+ZU=mU-m(U-1)

U·Z=∑Zi=mU

即各個林分生長量Z1,Z2,Z3,……,ZU相加之後,等於這個經營類型的年總生長量U*Z,即最老林分(U年生)的蓄積量mU也就是年採伐量(收穫量),即己經到達輪伐期的年採伐量。但這種生長量,一般用人們編制好的各個樹種的收穫表(生長過程表)上所表示的生長量和蓄積量,當然都是疏密度等於1.0時的情況下。這與一般所見的現實林分的疏密度是不完全相同的。(4)法正蓄積量Vn

:各林分有與年齡相應的正常蓄積量。各林分的蓄積等於生長量之和,各林分的蓄積之和為法正蓄積量。

U·Z·U

2

式中Vn:法正蓄積量

Z:經營類型內的法正生長量

u:輪伐期

Vn=△法正利用率p:法正採伐量與法正蓄積量之比稱為法正利用率。

P=Eu/Vu*100%=mu/[(u/2)*mu]*1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