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文明课件_第1页
建设生态文明课件_第2页
建设生态文明课件_第3页
建设生态文明课件_第4页
建设生态文明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形势与政策课第三讲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1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

一、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

(一)人类社会正处在由工业文明迈向新文明的转型期1.文明的转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文明,为时上百万年;第二阶段是农业文明,为时一万年;第三阶段是工业文明,为时三百年。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3文明转型历史的必然从要素来看,文明的主体是人;从时间上分,人类文明经历了四个阶段:原始文明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

生态文明

石器时代,集体生存,简单的渔猎活动,无科技,为时三百万年--对生态的影响很小,与自然和谐相处铁器、手工农具、畜力,农业经验技术,为时一万年–生产力低下,对自然的轻微掠夺关系,基本和谐机器的发明(1733凯伊-飞梭、1769瓦特-蒸汽机),工程科学技术,为时三百年—人口爆炸、生产力大发展,人类成为自然的主宰,资源掠夺,环境破坏回归理性,重新审视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各种技术和资源,达到人与自然共生、和谐发展

4文明转型:知识、智力和具有创新能力人才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新文明看重土地看重资金和设备5

2.生态文明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各种全球性问题的加剧以及“能源危机”的冲击,在世界范围内开始了关于“增长的极限”的讨论,各种环保运动逐渐兴起。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讨论并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从而揭开了全人类共同保护环境的序幕,也意味着环保运动由群众性活动上升到了政府行为。6

伴随着人们对公平(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作为社会发展目标认识的加深以及对一系列全球性环境问题达成共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随之形成。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该委员会在其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模式。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更是高度凝结了当代人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一种国际化潮流。2.生态文明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7(二)xx的快速发展遭遇了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并为此付出了代价1.资源能源问题严重、人均能耗低

xx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也是世界上能源消费总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但我国并不是一个资源大国。55%的国土面积不适宜人类生产或生活。由于过度的资源开发和高强度的人类活动,我国生态环境还在迅速恶化,危害日益严重。我国在人口、耕地、淡水、森林、能源、生物等方面都承受着巨大压力。与此同时,我国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耕地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0%,制约了生物质能源的开发。8国内能源资源匮乏探明可采储量的保证程度大约:煤炭80年、石油15年、天然气30年,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1/3和1/2。92.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我国的环境污染为典型的能源消费型污染,而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和单一的能源消费模式是造成能源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的65%左右仍为煤炭,在今后几十年中这种格局不会发生大的改变。而在发达国家中,其能源消费主要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费平均占比为70%左右。就世界平均水平而言,石油和天然气消费平均占比也达到了60%左右,煤炭的消费占比仅为30%左右。103.环境问题和矛盾日益严重

我国生态环境的客观形势表明,生态功能衰退的趋势始终未得到有效的遏制,大江大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日趋下降,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严重衰退;江河洪水调蓄区生态系统退化、湿地面积减少、森林质量不高,生态调节功能下降,旱涝灾害频繁发生;北方重要防风固沙区植被遭受破坏严重,导致沙尘暴频发。11环保图片土地生态恶化12水资源污染严重134.生态安全和社会问题突出生态环境恶化加剧了自然灾害;生态环境恶化也严重影响社会安定,我国重大环境突发事件呈现上升趋势,不仅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而且有些有毒有害物质的贻害难以短时间内消除,对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区及毗邻区的环境安全造成长期威胁,甚至造成国际影响。因环境污染纠纷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成为影响社会不稳定因素之一。

14(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率先改革发展理念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的一种文明形态,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

以往自然从来都是人认识、作用、改造,甚至征服的对象,为我所用的客体。生态文明则把自然当作主体,把自然看作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存对象,把社会的道德伦理延伸到自然界。生态文明的前提是必须把人看作与自然是平等的主体。这是发展理念上的一场革命。15二、生态文明的内涵及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中,并形成“五位一体”的建设格局,将掀起一场生态文明建设的高潮。(一)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生态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关系,三是生态文明建设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生态文明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生态文明,是认识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反对漠视自然、糟自然、滥用自然和盲目干预自然,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生态文明是现代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重要基础和前提,没有良好和安全的生态环境,其他文明就会失去载体。16(二)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1.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选择。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升至全球第2位,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面对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的严峻形势,十八大又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位置,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也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加成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宽广。172.建设生态文明是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现象十分严峻,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突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合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大力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全面改善生态状况,提高生态承载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183.建设生态文明是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的迫切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发展模式,注重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正是为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而做出的战略决策,也为子孙后代永享优美宜居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顺应时代潮流,契合人民期待。19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一)我国生态文明的理论进展我国推进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的鲜明做法,就是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既参与国际环发领域的合作与治理,又根据国内新形势新任务及时出台加强环境保护的战略举措。1972年联合国首次人类环境会议、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2002年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和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为我国加强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借鉴和外部条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大致可以分为5个阶段。20生态文明的历程1992年,国家级《21世纪议程》

1996年,“九五”计划(1996~2000年)首次将可持续发展战略同科教兴国战略并列为国家的两项基本战略,并以这两项战略来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存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002年中共十六大会议上强调:要走“生产发展、生态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并将其确定为建没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2007年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并把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新要求、新任务2012年,十八大报告再次论述“生态文明”,并独立成篇。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1

第一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周总理的指示下,我国派出代表团参加了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1973年8月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32字环保工作方针。第二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这一时期,我国环境保护逐渐步入正轨。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把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1988年设立国家环境保护局,成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地方政府也陆续成立环境保护机构。以1979年颁布试行、1989年正式实施的《环境保护法》为代表的环境法规体系初步建立,为开展环境治理奠定了法治基础。22第三阶段:从1992年到2002年。里约环发大会两个月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关于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十大对策》,把实施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国家战略。1994年3月,我国政府率先制定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1996年,国务院召开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发布《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大力推进“一控双达标(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工业污染源达标和重点城市的环境质量按功能区达标)”工作,全面开展“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滇池、巢湖)”水污染防治,“两控区(酸雨污染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大气污染防治、“一市(北京市)”、“一海(渤海)”(简称“33211”工程)的污染防治。启动了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保护天然林等一系列生态保护重大工程。23第四阶段:从2002年到2012年。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环境保护是重大民生问题、探索环境保护新路等新思想新举措。第五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求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学论断和战略抉择,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昭示着要从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和解决我国环境问题。我国生态文明理念引起国际社会关注,在2013年2月召开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27次理事会上,被正式写入决定案文。24(二)我国的生态文明实践建设生态文明,其思想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生共荣的“科学发展观”;其实质基础是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支柱,构建起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格局;其基本方针是“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其主要路径是调整空间布局结构和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其核心成果是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其根本目标是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25我国生态文明的实践是从十六大以后开始的。自此,“绿色发展”的思路逐渐成为党的执政理念,已经在中国生根发芽;“美丽中国”的提法既给我们指出了科学发展的具体方式,又给我们指明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愿景。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大”报告中对于如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阐述,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从基本路线来看,则是要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具体而言,开展了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261.强力推进污染减排国家把节能减排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约束性指标。通过强化目标责任考核,狠抓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2.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全面推进规划环评,完成环渤海等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评,开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严格建设项目环评,采取“区域限批”、“行业限批”等措施。3.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空气、水、土地)4.深化污染防治深入推进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建立重点流域跨省界断面水质考核制度,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和完善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新机制。275.加强生态保护和农村环境保护国务院成立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批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关于做好自然保护区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6.全社会环境保护意识明显增强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领导干部的环境责任意识明显增强。很多地方党委、政府更加重视,切实把环境保护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并完善责任制。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环保的氛围更加浓郁,公众环保意识显著增强。28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有以下8个方面。1.建设以主体功能区战略为依托的生态空间布局理顺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间的发展关系,强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协调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发展关系,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综合发展的角度,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同时,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对国家海洋权益的维护,也将纳入到生态文明空间布局的构建之中。292.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与“创新驱动发展”、“经济结构调整”战略紧密结合,重视科技创新,实现新型绿色工业化、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从生产、流通、消费的全产业链角度促进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加强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费的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303.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国家公共投入层面上强化实施生态修复和污染防治等工程,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健康等社会“民生”建设。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314.建设气候适应型社会

适应和减缓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两大对策。适应是“通过调整自然和人类系统以应对实际发生或预估的气候变化或影响”(IPCC),是针对气候变化影响趋利避害的基本对策。减缓是指积极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非化石能源的消费比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承诺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积极增加碳汇,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根本出路。减缓与适应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应优先考虑适应。由于发展中国家现有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很低,又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历史发展阶段,对能源的需求迅速增长,减排是长期、艰巨的任务,而气候变化对发展中国家的不利影响更为突出,适应更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325.制度构建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宣言中明确指出,要形成政府和市场的“双轮驱动”。在政府管制层面上构建起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评价体系、监管制度、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使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都能被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评价系统之中,完善对耕地、水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制度,加强对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规制,以此来约束政府、企业和社会个人的行为。同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效果,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336.形成社会共识和文化氛围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系统工程,必须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胡锦涛同志提出“既要继续健全企业激励机制,也要注重强化企业外部约束,引导企业树立现代经营理念,切实承担起社会责任”;“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和计划生育协会等群众组织在推进人口资源环境事业发展方面的作用。要积极创造条件,完善公众参与的法律保障,为各种社会力量参与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搭建平台”;“要加强基本国情、基本政策和有关法律的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人口意识、资源意识、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组织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形成建设生态文明的广泛群众基础。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一年来释放一系列政策信号,表明中国决心追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共赢”:中共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