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教学设计_第1页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教学设计_第2页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教学设计_第3页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教学设计_第4页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教学设计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加法、乘法交换律,知道减法和除法没有交换律,能根据交换律解决简单的问题。2、经历观察、猜想、计算、验证、联想、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能有条理、清晰的阐述自己的观点,发展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重点、难点:1.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2.注重知识的运用。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50至51页教学过程活动导入新课学习新课之前,教师首先让第一排的两个同学的座位互换一下.教师提问:同学们,你有什么发现?(两位同学的位置变了,两个同学没变!)教师:像这样变与不变的现象,在我们数学计算中会经常出现!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板书课题: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二、活动探究,获取新知1.加法交换律。(1)观察算式,发现规律。观察第一组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预设生: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2)验证并总结规律。师:在4+6=6+4这道算式中,交换了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是不是在所有的加法算式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都不会发生改变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验证一下。请同学们写出几道加法算式并试着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计算它们的结果,验证我们的猜想。学生验证,汇报交流。教师总结: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3)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师:谁能用字母表示一下加法交换律?(a+b=b+a)(4)反馈练习。20+30=()+()524+678=()+5242.乘法交换律。(1)观察算式,发现规律。师:观察第二组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预设: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2)验证并总结规律。师:请每位同学编出乘法算式并试着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看看它们的结果有没有发生变化。学生验证,汇报交流,教师总结: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就是乘法交换律。(3)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师:怎样用字母来表示乘法交换律呢?(a×b=b×a)师:这里的a、b都可以表示哪些数?(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汇报)(4)反馈练习。10×5=()×()321×()=()×253.你能利用生活中的事例解释这两个规律吗?学生先自学教材50页第二个板块的内容,然后寻找生活中的事例并汇报。4.运用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我们还可以验算加法和乘法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验算时,可以将两个加数或乘数交换位置后再算一遍。你想来试试吗?(学生先举例计算并用交换律验算,然后小组内交流,集体订正)师:在以后的计算中,我们应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三、课堂练习,提升反馈1.结合下面的例子说明等式为什么成立。(1)12+16=16+12花牛16头;黄牛12头。(2)20×6=6×2020颗珠子一串,穿6串;6颗珠子一串,穿20串。2.运用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填一填。45+76=()+4545×102=102×()28+13=()+()296×200=()×()3.减法和除法满足交换律吗?请举例试一试。四、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布置作业教材51页“练一练”3题。板书设计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4+6=6+43×5=5×3加法交换律:a+b=b+a乘法交换律:a×b=b×a教学反思:本节教学时,首先,通过课前谈话、交换,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观察黑板上两组加法算式,使学生自己发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让学生初步感知规律。但仅凭几道等式就得出这样的结论,不能使学生信服,进而提出猜想,接着让学生自己举例,举出更多的例子来验证。学生举出了一位数、两位数、三位数等多位数相加的例子,并且从中没有发现反例,通过列举大量的例子,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出“加法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再用同样的方法与过程,使学生自己总结出乘法交换律。体会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在生活的应用。最后是练习巩固,基础练习,提高练习,从中发现交换律的作用。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知识的系统性,学生的亲历性,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揭示,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去获得。课堂上给学生以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活动空间,同时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本节课中,我主要渗透的是归纳猜想的思想方法。以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这一知识为载体,先猜想,再通过举例,让学生观察归纳出交换律,继而进行进一步的猜想,再举例验证,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运用不完全归纳法,还渗透了一种反例反驳的方法,通过反例证明猜想错误,让学生明白,猜想通过验证,有时候是正确的,有时候是错误的。本节课的练习设计层次鲜明,有基础,有提高,有拓展。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因为平时参加公开课的机会不多,所以特别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