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修订版我的母亲26_第1页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修订版我的母亲26_第2页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修订版我的母亲26_第3页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修订版我的母亲26_第4页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修订版我的母亲26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的母亲第一部分课文解读内容解读一位作家这样说道:“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是历史,赋予母爱亘古的深沉;是深情,赋予儿女对母亲深深的依恋。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常有发生。我们经常看到,儿女还没来得及报答母亲,母亲却永远地离去了。抗日战争爆发后,老舍孤身一人在大后方从事抗战文艺创作和组织工作。1942年,老舍的母亲在北京去世了,家人没敢把母亲病亡的消息立即告诉他,怕他沉溺于悲痛无法自拔。大约一年后老舍才得知这个不幸的消息,他用饱含血泪的笔写下了《我的母亲》。“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先生,不单指传道授业解惑之人,亦指言传身教以处世立身之人。文中母亲“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她身上东方女性的典型品德,影响了“我”一生一世。“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危难当头,母亲却毫不畏惧,“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母亲就是这样“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这“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气,正是无私母爱的深刻体现。在家境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我”偷偷地考入了师范学校,母亲知道后非但没有责怪“我”,还想方设法筹齐了保证金,“含泪把我送出门去”。这让母亲“作了半个月难”才筹齐的巨款,正是伟大母爱的结晶。“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是,“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地走去”。这悲壮的一幕,正是无私母爱的表现。而最催人泪下的,则要数母亲在除夕之夜送“我”返校的情景。“除夕,我请了两个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时,母亲“笑”了。只一个“笑”字,就将母亲见到儿子的那种喜出望外和激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时,她先是“愣住了”,然后是半天才“叹出一口气来”。这一“愣”一“叹”,包含了丰富的心理活动,反复咀嚼,令人感动。临走时,母亲“递给我一些花生”,说了声“去吧,小子”。母亲的这一声“去吧,小子”,听起来极平常,仔细品味,却不由得让人潸然泪下:母亲是多么地渴望儿子与自己一起热热闹闹地过春节,然而,当她明白“我”必须返校时,她却故作平静地让“我”离去。母亲这平静的反应下,遮掩着多少的理解,遮掩着多少的深情啊!母亲的音容笑貌让老舍泪眼朦胧,让读者不禁为之鼻酸。其实,母亲所爱的又何止于自己的子女??姑母常闹脾气,单在鸡蛋里挑骨头,她都默默地忍受着,还自我解嘲地说,“没受过婆婆的气,还不受大姑子的吗?命当如此”。而“给亲友帮忙,她总跑在前面”,“凡是她能做的,都有求必应”。这默默忍受、乐于助人的背后所闪耀着的,都是母亲的爱的光芒。没有什么豪言壮语,甚至连话语也说得不多,“我”的母亲就是这样默默地用自己的行动爱着自己的子女,爱着自己的家庭,爱着自己的亲友,爱着自己的邻居……总之,母亲有着大海一般无私、宽广的胸怀,无时无刻不在为自己所爱默默地奉献着一切。“我”的母亲虽然只是一位普通的劳动妇女,并不识字,但她却是“我的真正的教师”,对“我”进行了“生命的教育”,在性格、习惯、为人处世等等方面都给了“我”巨大的影响,让“我”继承了一种可贵的中华民族积淀了几千年的优良传统的美德,从而成为一位伟大的作家。结构思路全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可分为以下几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至第2段)母亲的家庭背景。“母亲的娘家是北平德胜门外,土城儿外边,通大钟寺的大路上的一个小村里。”这也是作者关于姥姥家知道的唯一一点。第二部分(第3段至第6段)母亲出生、出嫁、生“我”。“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母亲出嫁大概是很早”,“我”的出生“给家庭带来了不幸”,饱含了作者心疼母亲的感情。第三部分(第7段至第10段)母亲的勤俭、朴实、热情好客。“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一双“鲜红微肿”的手的形象非常逼真传神。“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尽管生活清苦,但母亲依然热情好客。第四部分(第11段至第12段)母亲“最会吃亏”,却“并不软弱”。她宁愿“吃亏”,“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凡是她能做的,都有求必应”。但她“并不软弱”,她“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作者后来也感受到“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第五部分(第13段至第14段)母亲对子女的舐犊之情和理解。“我”升学,母亲“含泪把我送出门去”有母亲对儿子离家的不舍;当“被派为小学校校长”时,“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当儿子表现出回报母亲之心时,她流下了充满了喜悦和欣慰的眼泪。“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知道“我”的工作忙,没有刻意挽留。在母亲七十大寿那天,“我”没能及时回来,听说“老太太只喝了两口酒,很早的便睡下。她想念她的幼子,而不便说出来。”这也是母亲发自内心对儿子的思念和理解。第六部分(第15段至第17段)儿子对母亲的思念、感恩。“我”对母亲的思念让自己担心不已,“我怕,怕,怕家信中带来不好的消息,告诉我已是失了根的花草。””我在家信中找不到关于老母的起居情况”时,便开始疑惑、担心、害怕。“我”感恩母亲,“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写作技巧文章通过记叙母亲一生的身世、经历、性格及遭遇,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母亲的无限敬爱和无以报答母亲恩情的愧疚之情,也塑造了一位有着典型东方女性性格特征的平凡而伟岸的母亲形象。这篇文章多处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刻画母亲的肖像、动作、语言,使母亲的形象活灵活现。有关母亲肖像的白描:开篇作者便用叙述的笔法对母亲的思想品德和身体状况作了成功的白描:“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老舍并没有对母亲的肖像展开来描写,而是用白描的手法,只用“勤俭诚实”、“身体也好”八个字对母亲的性格及肖像进行总体交代,使我们对母亲的性格及形象特征有个初步印象。正如作者所说,“这一点事实却极为重要,因为假若我没有这样一位母亲,我之为我恐怕也就要大大的打个折扣了。”因为正是母亲的“勤俭诚实”才给了我“生命的教育”,也只有母亲“身体也好”才能拉扯我们兄妹长大成人。接下来,老舍逐步展开了对母亲肖像的白描。“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这里,老舍对母亲“辛苦到老”一生的描写就集中体现在母亲那双赖以养活全家人的“终年是鲜红微肿的”手上。这是一幅放大了的特写镜头,虽着墨不多,一双“鲜红微肿”的手的形象却非常逼真传神。特别成功的神情白描是“三姐”要出嫁了,“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地走去。”可以说,母亲和三姐相依为命,在父亲去世后,共同撑持着这个残破而又风雨飘摇的家,诚如作者说的那样,“三姐是母亲的右手”,而当母亲清楚地意识到“这右手必须割去”时,她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在大家的普遍担心中,“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地走去”。在这里,原本擅长于用叙述的笔法交代背景,穿插情节或者抒发自己对人物命运的感受和看法的老舍仅仅用“冰凉的手”、“没有血色的脸”、以及“咬着嘴唇”的神情便为我们勾勒出了母亲刚强的形象。这既是一段悠长伤感的场景描写,更是一则凄楚动人的故事。笔墨不多却效果颇佳,足见老舍语言艺术的功力。有关母亲行动的白描:行动描写是关于人物行为和动作的描写,行为和动作常是人物思想和性格特征的具体表现,是人物思想性格的形象化。特定环境下的行为和动作,最能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最能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我”的母亲生活在一个极为混乱的年代,连年的战争加上困穷潦倒的家境,其生活的艰难程度“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其实,母亲早已心力憔悴,她有一肚子的委屈和悲苦,她只是把生活的不幸埋藏在心底罢了。在一个乱极了的社会,在家庭生活极度困顿的时候,是母亲忍辱负重,不辞劳苦拉扯着三个未成年的孩子,而且还供小儿子读书,对小儿子小学毕业不去谋生、又偷偷考取师范学校,母亲不仅没有责备,反而在“作了半个月的难”后,终于筹齐了十元的“巨款”,而后又“含泪”送小儿子去上学。行文至此,一位不辞辛苦而又深爱其子、希望“儿子有出息”的伟大母亲的形象便力透纸背,读来使人肃然起敬。“我二十三岁,母亲要我结了婚,我不要。我请来三姐给我说情,老母含泪点了头。”这段有关母亲动作的白描,语言简练而平实,他为我们塑造了一位虽然伤心,却能理解儿女,尊重儿女人生选择的通情达理的母亲的形象。有关母亲语言的白描。文学作品往往通过描摹人物的声音、语态,反映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征、心理活动以及精神面貌。本文有关母亲语言的白描只有难得的一处,那便是“除夕,我请两小时的假回家,到我该走的时候,母亲递给我一些花生,说:“去吧,小子。”这是全篇之中母亲说的唯一的一句话,仅四个字,但这四个字却是母亲极富个性化的语言,透过母亲说话时的动作和情境,我们仿佛看到母亲其人就站在我们面前,人物形象鲜活而逼真。语言特色这是一篇回忆性记人散文。叙述和描写语言流畅、朴素、亲切,极富表现力。这也是老舍文学语言的基本特点。如“兄不到十岁……一直到半夜”这一段记述就把父亲死后,母亲为了养活一家人,含辛茹苦,日夜劳作的经历与精神写得很充分了。而所用语言则是口语式的。议论语言凝练、深情、隽永,蕴含哲理意味。在文章中,老舍经常在叙述到一定的时候,便适时地插进议论文字,这对于深化全文题旨,抒发浓郁的感情,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心里是安定的”,这段话是作者在抗战时期被迫躲到四川成都见不到滞留在北平的母亲,无比思念担心年迈的老母遭遇不测,饱含忧惧、思念的一段话,是人处在特定的环境中才会有的感觉和想法,作者以其凝练的文字表达出来,其隽永意味是颇具启发性的,足以引发很多人的共鸣。第二部分教案示例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其重要作品。2.体会赏析文中叙述母亲做人做事的细节描写,进而把握母亲的形象。3.了解课文以时间为顺序的叙述方式。

4.体会来自平凡世界的人际温暖,学会感恩。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鉴赏作者笔下所塑造的伟大母亲形象,领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情,从而培养健康的情感。

2.引导学生品味作者自然朴素而又充满感情的语言。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所一直强调的母亲对其的“生命教育”,从而提升对浓浓亲情的珍视。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位作家这样说道:“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是历史,赋予母爱亘古的深沉;是深情,赋予儿女对母亲深深的依恋。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常有发生。我们经常看到,儿女还没来得及报答母亲,母亲却永远地离去了。抗日战争爆发后,老舍孤身一人在大后方从事抗战文艺创作和组织工作。1942年,老舍的母亲在北京去世了,家人没敢把母亲病亡的消息立即告诉他,怕他沉溺于悲痛无法自拔。大约一年后老舍才得知这个不幸的消息,他用饱含血泪的笔写下了《我的母亲》。二、作者简介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小说家、戏剧家、人民艺术家。满族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被誉为作家劳动模范。

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

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汉口和重庆。

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

在创作上,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三、文本赏析1、全文按时间顺序来展开,可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至第2段)母亲的家庭背景。第二部分(第3段至第6段)母亲出生、出嫁、生“我”。第三部分(第7段至第10段)母亲的勤俭、朴实、热情好客。第四部分(第11段至第12段)母亲“最会吃亏”,却“并不软弱”。第五部分(第13段至第14段)母亲对子女的舐犊之情和理解。第六部分(第15段至第17段)“我”对母亲的思念、感恩。2、思考(1)老舍笔下的母亲是怎么样的一个形象?明确:美国作家惠特曼曾经说过:“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的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那么老舍身为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母亲又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他的母亲对他是否跟惠特曼说的一样?

作者笔下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母亲形象:她勤劳诚实而且做事认真仔细,她热情好客而且乐于助人不怕吃亏,她处事有度软中有硬,她善良坚强对子女的感情含蓄而深厚……(2)(探讨)你的母亲与作者笔下的母亲有哪些相似和不同的地方。提示:在我们出生之前,我们的父母并非像他们现在这样乏味。他们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是因为这些年来一直在为我们张罗,为我们的生活、学习承受着在我们眼中看来理所当然的一切,并在不断接受我们因不满生活所发出的唠叨、牢骚。但,血浓于水,正因为这份亲情,才成就了今天的我们。四、重点探究1、探讨母亲对老舍的性格影响

面对这一切,大作家老舍先生心存感激。下面,你们能告诉我,母亲给了“我”哪些方面的生命教育吗?

明确:四个方面:

(1)第9段:“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

(2)第10段:“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3)第12段:“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4)第17段:“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2、第12段从哪三个方面表现母亲的坚强个性?

明确:(1)联军入城搜家时母亲镇定自若地保护儿女。(2)北平无数次的变乱中母亲不慌不哭,从无办法中想办法。(3)为一家人的生计考虑。

3、第13段具体从哪三件事来表现那伟大的、无私的母爱?

明确:(1)写母亲筹备“巨款”,送“我”上学。

在家境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我”偷偷地考入了师范学校,母亲知道后不但不怪“我”,还想方设法筹齐了“保证金”,“含泪把我送出门去”。这里作者没有对母亲作具体的描写,而是把镜头对准了这令母亲“作了半个月难”的保证金上,这笔“巨款”不仅是母亲全部的爱,也是母爱对儿子的全部希望。

(2)写母亲送三姐出嫁。

三姐结婚,如同割去母亲的右手。文章将母亲的爱女之情凝聚在一个细节中:“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地走去”。这一特写镜头的背后,我们看到了支撑母亲的力量,那就是她那一颗炽热的爱女之心。

(3)写除夕之夜母亲送“我”返校。

第三件事作者重点写母亲的神态和语言。除夕,“我”请了两个小时的假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只一个“笑”字,就将母亲见到儿子的那种喜出望外和激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当听说“我”还要回校时,她先是“愣住了”,然后是半天才“叹出一口气来”。这一“愣”一“叹”里包含了丰富的心理活动,反复咀嚼,令人感动。临走时,母亲递给“我”一些花生,说了声“去吧,小子!”母亲的这句话听起来极普通,仔细品味,却别有深情,这里有母亲的理解,母亲对儿子全部的爱,读来令人潸然泪下。五、小结提升

1、语言特色(1)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例如上文提到的“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地走去”这一句中,“挣扎”“咬”“扶“看”一系列的动作隐含着母亲送女儿出嫁时依依不舍的内心活动。而“去吧,小子”这句话中又蕴含着深刻的爱子之情。

(2)作者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白描是中国画传统技法之一,它是不着颜色,只以“墨线”勾勒“轮廓”的一种画法,作者描写人物形象时也采用了这种方法。如“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这句精彩的白描具体而生动地写出了母亲的辛苦。“终年”二字突出了母亲一年到头的劳累,“鲜红微肿”则将母亲辛劳的程度逼真地展示了出来,再如“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这一处白描从一个侧面表现母亲的勤劳,平实的语言中透出几分鲜明和生动。

(3)以无华的语言表达淳厚的情感。

老舍的语言浅显通俗,自然流畅,他善于将那些大白话、大实话调动得千变万化,意蕴丰厚而富有韵味。如“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这一句连用四个“怕”字,表现内心的恐惧,写出了对母亲的挚爱深情,语言表达则十分朴素。再如“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辛劳困苦。”句中“找饭吃”写得通俗极了。“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这一句充满了感情,但语言却是大白话。2、在这篇散文里老舍是从母亲的身世谈起的。这样追本溯源,使文章富于情节的发展变化,虽是散文笔法,却像小说一样能引人入胜。作者沿着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的线索,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的种种优秀品质。同时作者在结尾用近乎排比的句式写下了母亲对于他的根本意义,这样就是人们自然地将对老舍的热爱转化为对母亲的崇仰和缅怀。

全文从平静的语调开始,感情愈来愈浓厚,情调愈来愈激动,句势愈来愈紧促,直至捶胸顿足的大声呼唤,“心痛!心痛!”赤子之心,溢于言表,戛然而止,余味无穷。六、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2、请以“心中有爱要表达”为题,畅谈你对母亲的爱。第三部分教学建议1.学习本文之前最好指导学生阅读有关胡适的传记,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课外阅读结合起来。2.本文写的是“我的母亲”,这是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话题。尽管时代不同,“母亲”形象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是每个时代都相通的。所以,教学本文,要适当联系学生生活,让学生获得体验。3.作者的母亲,是旧社会传统的母亲形象的代表,她的美好品德即便是在今天仍有教育价值,但也有与新时代女性不相吻合的种种成分。这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第四部分练习参考答案旁批A.表明心情难过,饱含心疼母亲的感情。B.为了生计,儿子常年四处奔波。对儿子的疼惜与不舍使母亲“含着泪把他送走”,而“含着泪接他回来”则饱含着在生活重压下母亲的无奈与自责。D.足见母亲并不软弱。一能交代灾难深重,纵然关门,联军依旧会踹门而入,本已破烂不堪的街门将不复存在;二能向联军明示家徒四壁,无物可藏;三则告诉入侵者寡妇弱女对他们造不成威胁,进而达到保护子女的目的。E.“含泪把我送出门去”既有母亲对老儿子离家的不舍,也有因贫穷家境带给母亲的无奈和自责。为儿子的成功,母亲兴奋得“一夜不曾合眼”。当儿子表现出回报母亲之心时,她的眼泪充满了喜悦和欣慰。G.写出唯恐看到母亲有什么不祥的消息的恐惧心理,表现对母亲的挚爱亲情。课后题感悟1.作者从母亲的出生、出嫁、生“我”,一直写到母亲的去世,用的是时间顺序。文中表现时间顺序的句子有:“母亲生在农家”“母亲出嫁大概是很早”生我的时候,母亲已有四十一岁”“在她七十大寿的那一天,我还远在异域”“母亲已去世一年了”。这样写脉络清楚,能全面展示母亲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2.主要有“缝洗衣服”“料理家务””款待客人”“善待姑母”“忍让助人”“保护儿女”“筹款送儿上学”“忍痛送女出嫁”“除夕送子返校”等等,分别写出母亲做事认真、任劳任怨、热情善良、朴实宽厚、乐于助人、坚强硬性、疼爱子女、深明大义、感情含蓄而深厚等性格特征。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做人应力求勤俭诚实、热爱劳动、关爱家人,尽己所能帮助他人、乐于吃亏,在灾难面前尽力保护家人,为了家人不辞辛劳等启示,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美满家庭而努力。品读=1\*GB3①“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具体而生动地写出了母亲的勤劳和辛苦。“终年”两字突出了母亲一年到头的劳累,“鲜红微肿”则将母亲辛劳的程度逼真地展现出来。=2\*GB3②一黑一白,色彩对比鲜明,从对比中显出母亲做事的认真。=3\*GB3③用旧的桌椅、残缺不全的铜活与“没有尘土”“发着光”对比,从另一个侧面表现出母亲的勤劳,平实的语言中透出几分鲜明和生动。=4\*GB3④“洗得干干净净”“亲自”等表现出母亲待人诚恳、热情。=5\*GB3⑤过七十大寿,原是喜事。母亲却“只喝了两口酒,很早的便睡下”,写出母亲思念儿子而又不便说出来的心理,表现母亲感情含蓄而深厚的爱子之情。探究文中先后六次提到母亲对“我”的影响:“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能举例说出母亲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所起到的感化作用即可。积累略第五部分相关资料作者简介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现代著名作家。老舍这一笔名最初在小说《老张的哲学》中使用,其他笔名还有舍予、絜青、絜予、非我、鸿来等。其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月牙儿》,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龙须沟》等。1921年,在《海外新声》上发表白话小说《她的失败》,署名舍予,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老舍的最早的一篇作品,仅有700字。1923年,在《南开季刊》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1926年,在《小说月报》上连载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第1期署名“舒庆春”,第2期起改“老舍”。此后三年继续创作,在英国共创作发表了长篇小说三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英国的教书生涯使老舍成为一名合格的作家。1931年,发表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1932年,创作《猫城记》,并在《现代》杂志连载。此后几年,老舍陆续创作了《离婚》和《月牙儿》等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品。1936年9月,《骆驼祥子》在《宇宙风》连载,1939年该书由人间书屋正式发行。1951年,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1957年,《茶馆》发表于《收获》第一期。拓展阅读我的母亲胡适我小时候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我母亲也不准我和他们乱跑乱跳。小时不曾养成活泼游戏习惯,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是文绉绉的。所以家乡老辈都说我“像个先生样子”,遂叫我做“麇先生”。这个绰号叫出去之后,人都知道三先生的小儿子叫做麇先生了。既有“先生”之名,我不能不装出点“先生”样子,更不能跟着顽童们“野”了。有一天,我在我家八字门口和一班孩子“掷铜钱”,一位老辈走过,见了我,笑道:“麇先生也掷铜钱吗?”我听了羞愧得面红耳热,觉得太失了“先生”身份!大人们鼓励我装先生样子,我也没有嬉戏的能力和习惯,又因为我确是喜欢看书,故我一生可算是不曾享过儿童游戏的生活。每年秋天,我的庶祖母同我到田里去“监割”(顶好的田,水旱无忧,收成最好,佃户每约田主来监割,打下谷子,两家平分),我总是坐在小树下看小说。十一二岁时,我稍活泼一点,居然和一群同学组织了一个戏剧班,做了一些木刀竹枪,借得了几副假胡须,就在村口田里做戏。我做的往往是诸葛亮、刘备一类的文角儿;只有一次我做史文恭,被花荣一箭从椅子上射倒下去,这算是我最活泼的玩意儿了。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但别的方面都没有发展的机会。有一次我们村“当朋”(八都凡五村,称为“五朋”,每年一村轮着做太子会,名为“当朋”)筹备太子会,有人提议要派我加入前村的昆腔队里学习吹笙或吹笛。族里长辈反对,说我年纪太小,不能跟着太子会走遍五朋。于是我便失掉了学习音乐的唯一机会。三十年来,我不曾拿过乐器,也全不懂音乐;究竟我有没有一点学音乐的天资,我至今不知道。至于学图画,更是不可能的事。我常常用竹纸蒙在小说书的石印绘像上,摹画书上的英雄美人。有一天,被先生看见了,挨了一顿大骂,抽屉里的图画都被搜出撕毁了。于是我又失掉了学做画家的机会。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便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丢脸出丑)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到天大明时,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家里;我先到学堂门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先生家里有人把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我拿了跑回去,开了门,坐下念生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眠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件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的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家中财政本不宽裕,全靠二哥在上海经营调度。大哥从小便是败子,吸鸦片烟、赌博,钱到手就光,光了便回家打主意,见了香炉便拿出去卖,捞着锡茶壶便拿出去押。我母亲几次邀了本家长辈来,给他定下每月用费的数目。但他总不够用,到处都欠下烟债赌债。每年除夕我家中总有一大群讨债的,每人一盏灯笼,坐在大厅上不肯去。大哥早已避出去了。大厅的两排椅子上满满的都是灯笼和债主。我母亲走进走出,料理年夜饭、谢灶神、压岁钱等事,只当作不曾看见这一群人。到了近半夜,快要“封门”了,我母亲才走后门出去,央一位邻居本家到我家来,每一家债户开发一点钱。做好做歹的,这一群讨债的才一个一个提着灯笼走出去。一会儿,大哥敲门回来了。我母亲从不骂他一句。并且因为是新年,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这样的过年,我过了六七次。大嫂是个最无能而又最不懂事的人,二嫂是个能干而气量很窄小的人。他们常常闹意见,只因为我母亲的和气榜样,他们还不曾有公然相骂相打的事。她们闹气时,只是不说话,不答话,把脸放下来,叫人难看;二嫂生气时,脸色变青,更是怕人。她们对我母亲闹气时,也是如此,我起初全不懂得这一套,后来也渐渐懂得看人的脸色了。我渐渐明白,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还难受。我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大哥的女儿比我只小一岁,她的饮食衣服总是和我的一样。我和她有小争执,总是我吃亏,母亲总是责备我,要我事事让她。后来大嫂二嫂都生了儿子了,她们生气时便打骂孩子来出气,一面打,一面用尖刻有刺的话骂给别人听。我母亲只装作不听见。有时候,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或到左邻立大嫂家去坐一会,或走后门到后邻度嫂家去闲谈。她从不和两个嫂子吵一句嘴。每个嫂子一生气,往往十天半个月不歇,天天走进走出,板着脸,咬着嘴,打骂小孩子出气。我母亲只忍耐着,到实在不可再忍的一天,她也有她的法子。这一天的天明时,她便不起床,轻轻地哭一场。她不骂一个人,只哭她的丈夫,哭她自己苦命,留不住她丈夫来照管她。她先哭时,声音很低,渐渐哭出声来。我醒了起来劝她,她不肯住。这时候,我总听得见前堂(二嫂住前堂东房)或后堂(大嫂住后堂西房)有一扇房门开了,一个嫂子走出房向厨房走去。不多一会,那位嫂子来敲我们的房门了。我开了房门,她走进来,捧着一碗热茶,送到我母亲床前,劝她止哭,请她喝口热茶。我母亲慢慢停住哭声,伸手接了茶碗。那位嫂子站着劝一会,才退出去。没有一句话提到什么人,也没有一个字提到这十天半个月来的气脸,然而各人心里明白,泡茶进来的嫂子总是那十天半个月来闹气的人。奇怪的很,这一哭之后,至少有一两个月的太平清静日子。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我家五叔是个无正业的浪人,有一天在烟馆里发牢骚,说我母亲家中有事总请某人帮忙,大概总有什么好处给他。这句话传到了我母亲耳朵里,她气得大哭,请了几位本家来,把五叔喊来,她当面质问他,她给了某人什么好处。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零两三个月)便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十九年十一月廿一夜合欢树史铁生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情目前没办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废人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