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浙江省绿谷联盟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建模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7/0B/23/wKhkGWXATP2ACuu3AAHnzhqNnAI643.jpg)
![2022-2023学年浙江省绿谷联盟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建模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7/0B/23/wKhkGWXATP2ACuu3AAHnzhqNnAI6432.jpg)
![2022-2023学年浙江省绿谷联盟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建模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7/0B/23/wKhkGWXATP2ACuu3AAHnzhqNnAI6433.jpg)
![2022-2023学年浙江省绿谷联盟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建模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7/0B/23/wKhkGWXATP2ACuu3AAHnzhqNnAI6434.jpg)
![2022-2023学年浙江省绿谷联盟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建模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7/0B/23/wKhkGWXATP2ACuu3AAHnzhqNnAI643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浙江省绿谷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建模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Ⅰ1.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古代中国栽培的农作物有粟和水稻,并出现了养蚕缫丝技术和彩绘陶器,请问属于这个时期的遗址是()A.二里头遗址 B.大汶口遗址 C.良渚文化遗址 D.殷墟遗址【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遗址距今约6500~4500年,是新石器时代后期父系氏族社会的典型文化形态,与题干所处时期大体相符,B项正确;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遗存,排除A项;良渚文化遗址距今约5000年左右,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殷墟遗址是商朝文化遗存,排除D项。故选B项。2.先秦时期某思想流派提出了"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的主张。下列言论与该思想流派相对应的是A.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B.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C.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D.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答案】C【解析】"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体现的是朴素的辩证法,属于道家思想。结合所学内容可知,A是儒家,B是法家,C是道家,D是墨家,故选C,排除ABD。3.《史记·秦始皇本纪》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数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为此秦始皇实施了下列哪一措施?A.焚书坑儒B.郡县制度C攻打匈奴D.修筑长城【答案】B【解析】从材料“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意思是天下战斗不休止,是因为有诸侯王。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反对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辖,答案为B。焚书坑儒是思想方面措施,A错误。CD是涉及对外族入侵的政策,不符合题意,排除。4.“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消灭)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朝被“族”的原因主要包括()①战乱频繁②刑罚严苛③徭役繁重④赋税沉重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属于大一统王朝,此时不存在战乱频繁。而秦朝实行严苛的刑罚、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最终秦朝“二世而亡”,②③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①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CD项。故选B项。5.如表为西汉时期若干帝王在位时,太学中博士弟子人数变化统计表(注:据袁行霈等主编的《中帝王文明史》第二卷改编)。表中人数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帝王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汉元帝汉成帝汉哀、平帝博士弟子50人100人200人1000人3000人7000人A.儒学的社会地位在不断提升 B.进入官学成为入仕最主要途径C.官位被垄断的情形彻底改变 D.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结束【答案】A【解析】表格中数据显示,汉武帝以后太学中博士弟子人数不断增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独尊儒术”实施后,汉代儒学的社会地位在不断提升,A项正确;表格中没有其它入仕途径的信息,不能得出“进入官学成为入仕最主要途径”的结论,排除B项;西汉时期官位被垄断的情形彻底改变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只有太学中博士弟子人数增加一项,不能说明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结束,排除D项。故选A项。6.观察如图,这一对峙局面结束于()A.公元5世纪初期 B.公元6世纪初期C.公元5世纪末期 D.公元6世纪末期【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北齐”“北周”“陈”等信息可知,此时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而这一时期结束于公元6世纪末期隋朝的统一,D项正确;公元3世纪到公元5世纪是我国魏晋南北朝对峙时期,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7.钱穆说:“但若门下省或故为异同,中书省或固执己见,则可争论不休,若一意苟合,则又失去复审作用,都会削弱行政效力。于是乃有三省合议之要求。”“三省合议”的场所是A.中书省 B.尚书省 C.门下省 D.政事堂【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有三省合议之要求”及所学知识可知,唐初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D项正确;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书,A项排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B项排除;门下省负责审议诏令,行使审议与封驳权,C项排除。故选D项。8.介绍唐朝时人们会想到“三省六部”“科举选才”“玄奘西游”“鉴真东渡”,最能概括这些主题的是A.国家的统一与强盛 B.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制度创新与文化交流【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三省六部”“科举选才”体现了制度上的创新,“玄奘西游”“鉴真东渡”体现了中外文化交流,因此,D项能较全面概括四个主题内容,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统一与强盛,排除A项;B项较片面,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繁荣,排除C项。故选D项。9.北宋皇祜四年(1052)年,抗击西夏名将狄青被提升为最高军政机关枢密院的枢密副使,遭到朝廷大臣强烈反对,他们以“出身兵伍、四夷轻蔑朝廷、大臣耻与为伍、破坏祖宗家法”等“五不可”理由表示反对。这体现出宋代治国理念是A.守内虚外 B.强干弱枝 C.重文抑武 D.文武制衡【答案】C【解析】【分析】作为武将出身的狄青升任枢密院高级官职,引起了朝廷大臣的强烈反对,认为这一举措违反了传统的“重文抑武”的国策,C项正确;其余选项与题意不符,可以排除。故选C项。10.中国古代某一政权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同时又保持了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这一政权是()A.辽朝 B.金朝 C.西夏 D.元朝【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金朝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同时保持了一套叫作猛安谋克的女真民族管理系统,B项正确;辽朝、西夏、元朝与材料“保持了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二、选择题Ⅱ11.当以黑陶为代表的龙山文化出现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时,北方辽河上游出现了红山文化,长江下游出现了良渚文化,在它们的区域内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由此可知中华文明()A.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 B.具有继承性质C.具有多源和共融特征 D.彼此联系密切【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当以黑陶为代表的龙山文化出现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时,北方辽河上游出现了红山文化,长江下游出现了良渚文化,在它们的区域内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可以看出多地在相近的时间里都有文化遗迹,由此可知中华文明发源地不在一处,而是具有多源性的特点,C项正确;材料中仅提及中国不同文化遗址情况,未提及与其他区域文明的对比,不能判断我国是否最早,排除A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出继承性的特点,排除B项;材料中看不出封闭性,排除D项。故选C项。12.《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文中“公田”的实际占有者是()A.周王 B.各级贵族 C.平民 D.新兴地主【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描述的是井田制,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周天子名义上占有全国的土地和臣民,其中公田的实际占有者是各级贵族,B项正确;周天子只是名义上的占有,排除A项;平民没有对土地的所有权,排除C项;新兴地主到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排除D项。故选B项。13.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中写道“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材料中的“封建”是一种社会形态 B.“其专在下”是指地方权力过大C.“其专在上”指权力集中于郡守 D.顾炎武认为郡县制优于“封建”制【答案】B【解析】材料“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大意是说:分封制所带来的弊端主要是诸侯势力过大,地方权重,中央权轻,中央无法控制地方,而郡县制虽然避免了地方诸侯割据的局面,但权力都集中到了皇帝一人手中,就极易造成中央的腐败以及暴政。B项“其专在下”是指地方权力过大,表述正确,B项正确;材料中的“封建”不是一种社会形态,指的是封邦建国,分封制,排除A项;“其专在上”是指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不是指权力集中于郡守,C项错误;顾炎武并没有认为郡县制优于“封建”制,只是在阐述两者都存在的弊端,D项错误。故选B项。14.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战车车轮宽度各有区分,车轮印记就成为甄别不同国家军队的方法。国君们也故意制造不同的战车区分敌我,防范外敌。据此可推知,秦始皇的“车同轨”()A.促进了文化心理的融合 B.实现了华夏族的身份认同C.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D.消除了区域地理间的隔阂【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战车车轮宽度各有区分,车轮印记就成为甄别不同国家军队的方法。国君们也故意制造不同的战车区分敌我,防范外敌。”可知,战国时期,不同的战车代表了不同国家,同时也代表了不同的国家文化,秦始皇“车同轨”的推行,促进了不同国家文化的融合,A项正确;实现了华夏族的身份认同,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消除了区域地理间的隔阂,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15.汉武帝即位后,在经济领域推行了一系列新举措,如改革币值,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插手商业贸易,平抑物价;向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等。上述举措本质上反映了A.汉初经济凋敝的现实 B.儒家仁政思想的要求C.统一国家发展的需要 D.小农经济发展的必然【答案】C【解析】汉武帝时期在经济领域采取的一些措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即服务于统一国家发展需要,C项正确;汉武帝时期不属于汉初,排除A项;汉武帝的举措更多的体现了法家的理念,排除B项;汉武帝的举措属于商业领域的举措,与小农经济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6.汉代某地区“地广人稀”,到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为“民多田少”。这一地区位于下侧示意图中的()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D【解析】汉代经济重心在北方,南方地广人稀,到了南北朝时期,随着北民南迁,江南地区逐渐发展成为“民多田少”,④位于江南地区,D项正确;①②③不在江南地区,排除A、B、C项。故选D项。17.《元和郡县图志》载:“炀……通济渠……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该河道的开通()A.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B.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C.巩固了隋的封建统治 D.使华北平原成为沃土【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炀……通济渠……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并结合所学可知,该河道是隋炀帝时期修建的大运河;依据材料“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可知,大运河的修建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A项正确;秦朝修建的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隋朝大运河没有经过珠江流域,排除B项;隋朝因其暴政二世而亡,大运河的修建并没有巩固隋的封建统治,排除C项;大运河沟通了五大水系,不仅仅涉及华北平原,而且材料也没有体现出使华北平原成为沃土,排除D项。故选A项。18.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这则材料说的是A.宦官和朋党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D.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结合所学可知,体现了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的现象,即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而不是宦官和朋党的矛盾,A项错误;材料“贡赋不入于朝廷”体现的是地方势力强大威胁中央的现象,没有体现文臣与武将的矛盾,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没有体现君权与相权的矛盾,D项错误。19.唐代有16位公主与7个少数民族进行“和亲”,在中国古代“和亲”史上是罕见的。唐代“和亲”都是由周边少数民族首领向唐王朝提出请求,并为此主动派遣使者甚至由首领亲自到长安求婚或迎接公主。这一现象A.从根本上改善了唐代的民族关系B.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有效管理C.避免了唐政府和少数民族的战争D.反映了周边民族对先进文明的向心力【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的“和亲”是由周边少数民族首领向唐王朝提出请求,并为此主动派遣使者甚至由首领亲自到长安求婚或迎接公主。这主要是受唐朝先进文明吸引的影响,反映了周边民族对先进文明的向心力,D项正确;“从根本上改善了”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A项;B项不是材料的主旨,而且“有效管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避免了”的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故选D项。20.“唐决”是古代中日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方式。日本天台宗僧人将佛教教理上存在争议、悬而未决的问题称为“未决”,由入唐日僧将“未决”之文书带至中国“请决”,而中国僧人对相关问题回答被称为“唐决”。对“唐决”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佛教起源于中国,日本佛教尊中国为正宗B.日本佛教文化的发展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为世界发展提供滋养D.中日两国因交流互鉴而促进彼此文化繁荣【答案】B【解析】根据“由入唐日僧将‘未决’之文书带至中国‘请决’,而中国僧人对相关问题回答被称为‘唐决’。”可得出,日本的诸多佛学问题都由唐朝来最终判定,反映了日本佛教文化的发展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B项正确;佛教起源于印度,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到对日本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日本对唐朝的影响,因此不能说明是“互鉴”,排除D项。故选B项。21.《贞观政要》描述唐太宗统治时期,“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牢房)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岭表,自山东自沧海,皆不贵粮,取给于路。”该材料()A.有美化贞观之治之嫌 B.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现实C.说明唐朝人喜爱旅行 D.体现唐朝社会治安良好【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牢房)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可知,贞观时期,出门旅游或做生意的人,也不会碰上小偷强盗,国家的牢房常常是空的,野外放牧的牛马不用看管,夜晚家家户户的门也不用上锁,材料反映了贞观之治的盛世景象,但有夸大其词的倾向,A项正确;材料有一定夸大成分,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唐朝人喜爱旅行,排除C项;唐朝社会治安良好,但不可能国家的牢房常常是空的,夜晚家家户户的门也不用上锁,排除D项。故选A项。22.1004年,辽宋签订“澶渊之盟”,规定:“辽宋结为兄弟之国:宋方每年向辽提供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于边境开展互市贸易。”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角度看,其价值在于A.宋勉强获得北部边防安定 B.导致北宋统治危机加重C.辽获得财富有利经济发展 D.促进双方经济文化交流【答案】D【解析】“澶渊之盟”之后,辽宋之间实现了长久的和平,这种和平有助于促进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巩固和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D正确;A、B、C是从澶渊之盟对民族政权当时产生的影响角度分析,而非统一多民族国家角度,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23.据《元史》记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有人称行省为"外廷"、"政府"和"外宰相"。这表明元代行省A.职能不断发生转变 B.是地方最高监察机构C.代表中央分驭各地 D.由朝廷临时委派出巡【答案】C【解析】根据"外廷"、"政府"和"外宰相"可得出行省制是中央的派出机构,是代表中央分驭各地的机构,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职能变化,排除A;行省不是监察机构,排除B;行省不是临时的巡查机构,排除D。24.历史地图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如图是中国古代四个时期的形势图,仔细观察四副地图,按照时间先后的排序应该是()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④③② D.②④①③【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有前赵、前秦、后秦、前燕等,应该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图二有咸阳、会稽郡、桂林郡等,时间应该是秦朝;图三有临安、燕京、上京等,时间应该是宋辽时期,图四有长安、北庭都护府、安西都护府等,应该是唐朝。综上所述,按照时间先后的排序应该是②①④③,B项正确;ACD项排序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25.秦始皇刻石是秦始皇东巡所刻刻制的七个石碑,其中六篇刻石记载于《史记》,《峄山石刻》因拓本流传至今。以下是关于刻石节选,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峄山石刻》属于历史研究中的实物史料B.可印证秦朝的制度建设、统一文字等史实C.可作为研究汉字变迁及书法史的参考资料D.是第一手史料,关于秦的记载可信度很高【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可知,秦始皇刻石七个石碑中有六篇刻石记载于《史记》,只有《峄山石刻》因拓本流传至今,结合所学可知,《史记》属于文献史料,属于第二手史料,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D项说法符合题意,选择D项;依据材料“《峄山石刻》因拓本流传至今”并结合所学可知,《峄山石刻》属于历史研究中的实物史料,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依据材料可知,该刻石中涉及了秦朝的政治制度、统一文字的信息,因此可印证秦朝的制度建设、统一文字等史实,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依据图示中《峄山石刻》的文字可知,反映了秦朝的汉字小篆,因此可作为研究汉字变迁及书法史的参考资料,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三、材料题26.治国先治边,自古以来,中国形成了丰富的边疆治理理念、方略和策略。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域自昔戎胡错居,道路时为闭塞。至汉征匈奴,武帝闻月氏族与匈奴有怨,欲诱之共击匈奴,乃遣张骞使月氏……后霍去病破匈奴右地,金城河西、盐泽之间,不复有匈奴,于是……设四郡,辖35县,置军屯、民屯共71270户。——据马亚辉《边疆经略与交通变迁的互动》等整理材料二唐初设州府以经营云贵,后扶南诏制吐蕃,又拓建、修缮道路。后南诏渐强,与唐交恶,以滇川黔相邻处之道入川,屡战于唐。为占滇川黔相邻地,南诏乃东向,建东城,修道路。唐为制防之,更视滇川黔相邻地之道路为重。——据马亚辉《边疆经略与交通变迁的互动》等整理材料三元朝通过行省制度,在唐宋设置羁縻府州的民族地区设置了与内地相同的路、府、州、县等行政统治机构,并在这些地区驻军、屯田、征收赋税,从而加强了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增进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交往,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了促进任用。——段红云《略论元朝的统治政策对中国民族发展的意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王朝经略河西走廊主要原因及重大举措。(2)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汉唐王朝经略边疆的相同方式。(3)结合材料和所学,指出元代对吐蕃、台湾是如何管理的,并简析元朝对边疆统治的成功之处?【答案】(1)主要原因联合大月氏,配合对匈奴的战争。举措:设置河西四郡;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大败匈奴,设郡县管理;移民实边开发,屯田。(2)方式:设置机构;开通道路;付诸战争。(3)管理:设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区;设澎湖巡检司以经略台湾。成功之处:边疆管理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对边疆地区实施了较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解析】(1)原因:依据材料“至汉征匈奴,武帝闻月氏族与匈奴有怨,欲诱之共击匈奴”,得出联合大月氏,配合对匈奴的战争。举措:依据材料“设四郡,辖35县,置军屯、民屯共71270户。”,得出设置河西四郡;依据材料“乃遣张骞使月氏”,得出张骞开通丝绸之路;依据材料“后霍去病破匈奴右地,金城河西、盐泽之间,不复有匈奴,于是……设四郡,辖35县,置军屯、民屯共71270户”,得出大败匈奴,设郡县管理;移民实边开发,屯田。(2)方式:依据材料“设四郡”,“唐初设州府以经营云贵”,得出设置机构;依据材料“乃遣张骞使月氏”,“又拓建、修缮道路”,得出开通道路;依据材料“至汉征匈奴”,“与唐交恶,以滇川黔相邻处之道入川,屡战于唐”,得出付诸战争。(3)管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藏:设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区;台湾:设澎湖巡检司以经略台湾。成功之处:依据材料“从而加强了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增进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交往,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了促进任用”,得出边疆管理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从对边疆的统治分析,得出对边疆地区实施了较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27.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变迁反映了各朝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状况。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服饰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的骨针,证实当时已能利用兽皮一类自然材料缝制简单的衣服,中华服饰文化史由此发端。从原始社会到夏商周,直至清代,中国这个“衣冠之国”的服饰表现出以款式、色彩、面料等的不同体现不同等级身份的特色。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改编自《中国服饰鉴赏》材料二礼乐制度较西周其它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可视化。《周礼》规定了周王和贵族在各种场合的服饰要求,王室公卿为表示尊贵威严,在不同礼仪场合,顶冠既要冕弁有序,穿衣着裳也须采用不同形式、颜色和图案。《周礼》中关于服饰的规定,紧紧围绕了周人的治国思想,是穿在身上的政治。——改编自谢红《中国历代服饰赏析》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等级服饰有所变革,民族服饰大为交融,且这种变化是双向的。一方面,汉族发现胡服短小紧身,便于活动。南方出现的新服饰之一是裤褶,即上身穿齐膝长衣,下身穿裤。这是汉族服饰受少数民族文化影响最直接的特征。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服饰受汉朝典章礼仪影响,穿起了汉族服装……使秦汉以来冠服旧制得以赓续,推动了中华服饰文化的发展。——改编自谢红《中国历代服饰赏析》(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服饰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西周服饰)是穿在身上的政治”?(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出现双向变化的原因,并举一典型实例说明。【答案】(1)历史悠久;带有政治色彩;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礼乐制度(分封制或宗法制)对不同等级的贵族服饰做出了严格的规定,等级森严。(3)原因:魏晋南北朝时北方动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民大量南迁;民族交融的加强;一些北方少数民族主动实行汉化。实例: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仅回答孝文帝改革汉化)【解析】(1)特点:依据材料“中国服饰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得出历史悠久;依据材料“服饰表现出以款式、色彩、面料等的不同体现不同等级身份的特色”,得出带有政治色彩;依据材料“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出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原因:依据材料“礼乐制度较西周其它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可视化。”,得出礼乐制度(分封制或宗法制)对不同等级的贵族服饰做出了严格的规定,等级森严。(3)原因: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得出魏晋南北朝时北方动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民大量南迁;依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等级服饰有所变革,民族服饰大为交融,且这种变化是双向的”,得出民族交融的加强;依据材料“少数民族服饰受汉朝典章礼仪影响,穿起了汉族服装”,得出一些北方少数民族主动实行汉化。实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28.制度的变革与创新是古代中国大一统国家发展与壮大的保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史时期夏、商、西周战国、秦朝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以后名称世卿世禄荐举制、军功授爵制①九品中正制科举制选拔方式宗法世袭举荐、军功德才中正品评②选官标准血缘才能、军功德才品第才学材料二唐前期的中枢政治体制是三省制,但开元十一年(723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之后,中枢体制就发生了重大转变,进入到中书门下体制的阶段。……尽管中书门下体制下还是集体宰相制度,但宰相裁决政务,实行宰相轮流秉笔决事的制度,并逐渐向首相制度过渡。……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的另外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宰相的职权进一步朝着掌管具体政务的方向发展,宰相政务官化。这是宋代以宰相职权的分化为核心的制度得以建立的前提。——刘后滨《政治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产品营销协议(2篇)
- 2025年个人果园承包合同(4篇)
- 2025年产品供应与销售代合同(三篇)
- 2025年买房书面合同协议范文(2篇)
- 2025年个人租房的合同常用版(4篇)
- 2025年产品委托销售合同经典版(三篇)
- 2025年个人工程合作协议范文(2篇)
- 农业项目股权投资居间合同
- 旅游巴士燃油供应协议
- 文化用品店装修合同范本
- 2025年初中语文:春晚观后感三篇
- Unit 7 第3课时 Section A (Grammar Focus -4c)(导学案)-【上好课】2022-2023学年八年级英语下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新目标Go For It!)
-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解读讲座
- 预算绩效评价管理机构入围投标文件(技术方案)
- 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与相关事故案例培训课件
- 2024年度节后复工建筑施工安全培训交底
- 民法原理与实务课程教学大纲
- 2019北师大版高中英语选择性必修四单词表
-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工程监理的质量控制
- 变更户主情况登记表
- 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