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课件: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_第1页
经济法课件: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_第2页
经济法课件: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_第3页
经济法课件: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_第4页
经济法课件: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第一节

劳动合同法第二节

社会保障法技能训练

学习目的

正确理解劳动合同的基本规定;掌握劳动合同的订立、变更、终止和劳动纠纷的解决;掌握工伤的认定、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生育保险的相关规定。

能用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险的基本规定解决工作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法律索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案例导入】

小张,女,在家带孩子三年了,因为孩子没老人带,最近总想找个合适的工作,在时间上既能接送孩子,又能挣钱减轻家里的负担。以前有个同事老李,做物流公司的,最近找到她,让她帮忙算算账,上班时间自由,工资2500元,公司有事她来一下就可以。一个月后,老李没有支付小张工资。并且,上班刚几天,老李便开始加工作负担,对账、跑税务,只要跟财务有关,包括内勤采购都交给小张。当然,考虑到以前是同事,加上孩子接送也不影响,小张对此也没提异议,正常九点上班,四点半下班。

第二个月,老李还是拖着没付工资。第三个月快结束了,老李还是找各种借口,不付工资,其他员工也三四个月没领到工资了。小张跟另外一个名同事讨要工资无果,被逼无奈之下,只好报警。但是,老李不但不给工资,还大骂她带人闹事,上班时间短,能拿两千就该谢天谢地了。请你帮忙分析下,本案应如何处理。

第一节劳

一、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

《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及其相关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我国劳动法内容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下称《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下称《劳动合同法》)以及国务院的相关条例、司法解释以及调整劳动关系的相关法律法规。其中,《劳动法》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1994年7月5日通过,自1995年1月1日实施。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于2007年6月29日通过了《劳动合同法》,并于2012年经过第一次修正。

本章主要介绍劳动法中关于劳动合同的相关规定。

(一)劳动关系与劳动合同的概念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依法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书面协议。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包括企业、个体经济组织等)依法签订劳动合同而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法律关系。其特征表现为:

(1)劳动关系的主体特定,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

(2)劳动关系的内容法定性较强。当事人双方签订劳动合同不得违反强制性规定,否则无效。

(3)劳动者在签订和履行劳动合同过程中的地位在发生变化。

(二)劳动合同法的适用范围

(1)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劳动合同法》。依法成立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合伙组织和基金会,属于《劳动合同法》规定的用人单位。国办院校的教职工比照《公务员法》执行。

(2)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劳动合同法》执行。机关车队、食堂、保洁等后勤人员,都属于这一项。

(3)事业单位与实行聘用制的工作人员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未作规定的,依照《劳动合同法》有关规定执行。

(三)劳动合同与民事合同的区别

劳动合同与民事合同在设立宗旨、形式、效力和相关责任方面差别较大,具体如表14-1所示。

二、劳动合同的订立

劳动合同的订立是指劳动者与用工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

(一)劳动合同订立的主体

1.主体的资格要求

(1)劳动者有劳动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劳动者须年满十六周岁(只有文艺、体育、特种工艺单位录用人员可以例外)。在我国,只有年满十六岁的公民才有劳动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才能行使自己的劳动权利并承担劳动义务。

(2)用人单位有用人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用人单位设立的分支机构,依法取得营业执照或者登记证书的,可以作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未依法取得营业执照或者登记证书的,受用人单位委托可以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

2.主体的义务

(1)用人单位的义务和责任。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时,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

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用人单位扣押劳动者居民身份证等证件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退还劳动者本人,并依照有关法律规定给予处罚。

用人单位以担保或者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退还劳动者本人,并以每人五百元以上两千元以下的标准对用人单位处以罚款;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2)劳动者的义务。劳动者对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应当如实说明。

(二)劳动合同订立的形式

1.书面形式

(1)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经用人单位书面通知后,劳动者不与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无需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但是应当依法向劳动者支付其实际工作时间的劳动报酬。

(2)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

2.口头形式

(1)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可以订立口头协议。

(2)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的用工形式。

(3)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不得约定试用期。终止用工,用人单位不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4)用人单位可以按小时、日或周为单位结算工资,但非全日制用工劳动报酬结算支付周期最长不得超过十五日。

3.用工满一年

(1)立即与劳动者补签书面劳动合同。

(2)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补偿。(自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的次日至满一年的前一日)

(3)视为已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的当日)

【知识应用】

小李2012年7月1日开始在一家公司上班,月工资6000元,老板与她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期间小李也问过人事,但人事说等老板回复。2013年8月公司通知她签订劳动合同,但工资降到4800,小李不愿意,她该如何维权?

【知识解析】

按照《劳动合同法》规定,本案属于上述视为已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情形。上班满一年未签订合同的,应当立即与劳动者签订合同,且要补偿。小李可获得自2012年8月1日至2013年7月1日共计11个月的工资6600元。

(三)劳动关系建立的时间与期限

1.劳动关系建立的时间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2.劳动合同的期限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合同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无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有下列情形之一,劳动者提出或者同意续订、订立劳动合同的,除劳动者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1)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

(2)用人单位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或者国有企业改制重新订立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十年的。

(3)连续订立两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且劳动者没有下述情形,续订劳动合同的。

①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②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③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④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用人单位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⑤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⑥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⑦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另外,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的当日已经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以某项工作的完成为合同期限的劳动合同。

(四)劳动合同的效力

1.劳动合同的生效

劳动合同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并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文本上签字或者盖章生效。

2.劳动合同的无效

下列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①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②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③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

3.无效劳动合同的法律后果

无效劳动合同从订立时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劳动合同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对劳动合同的无效或者部分无效有争议的,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确认。

劳动合同被确认无效,劳动者已付出劳动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劳动报酬的数额,参照本单位相同或者相近岗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确定。

【知识应用】

以下关于劳动合同效力,说法正确的是()。

A.合同双方签字或者盖章时间不一致,以最先一方签字或者盖章的时间作为生效时间

B.欺诈胁迫或者乘人之危订立的劳动合同,一方可以请求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予以撤销或者变更

C.用人单位免除自己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劳动合同条款无效

D.劳动合同无效,劳动者已经付出劳动的,可以请求参照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

E.对劳动合同无效有争议的,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法院确认

【知识解析】

答案CE。A项是以后一方;B项劳动合同无可变更可撤销规定,只有有效或无效;D项是参照相同或相近岗位支付劳动报酬。

三、劳动合同的主要内容

(一)劳动合同的法定条款

劳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条款:

(1)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

(2)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

(3)劳动合同期限;

(4)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

(5)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6)劳动报酬,国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

(7)社会保险,社会保险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五项;

(8)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

(9)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

(二)劳动合同约定条款

劳动合同除前款规定的必备条款外,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约定试用期、培训、保守秘密、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等其他事项。

1.试用期

试用期属于劳动合同的约定条款,双方可以约定,也可以不约定试用期。

1)试用期期限

(1)关于试用期限。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2)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

(3)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三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

注意,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

2)试用期工资

(1)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2)劳动合同约定工资,是指该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订立的劳动合同中约定的劳动者试用期满后的工资。

2.服务期

(1)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的违约责任。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的违约责任的具体规定如下:

首先,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违约金的数额不得超过用人单位提供的培训费用。对已经履行部分服务期限的,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支付的违约金不得超过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的培训费用。

其次,一般而言,只有劳动者在服务期内提出与单位解除劳动关系时,用人单位才可以要求其支付违约金。不过,为了防止可能出现的规避赔偿责任,如果劳动者因下列违纪等重大过错行为而被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仍有权要求其支付违约金:

①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②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③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④劳动者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用人单位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⑤劳动者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2)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不属于违反服务期约定的情形。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了服务期,劳动者依照下述情形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不属于违反服务期的约定,用人单位不得要求劳动者支付违约金:

①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

②用人单位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③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④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

⑤用人单位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劳动者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⑥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中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

⑦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

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

3.保守商业秘密和竞业限制

(1)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补偿金的数额由双方约定,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2)竞业限制的人员限于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竞业限制的范围、地域、期限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的约定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

(3)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竞业限制期限不得超过两年。

四、劳动合同的履行、变更、接触和终止

(一)劳动合同的履行

劳动合同生效后,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全面履行各自的义务。

1.关于履行劳动合同的要求的规定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和国家规定,向劳动者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用人单位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依法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

用人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劳动定额标准,不得强迫或者变相强迫劳动者加班。用人单位安排加班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劳动者支付加班费。

劳动者拒绝用人单位管理人员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的,不视为违反劳动合同。劳动者对危害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劳动条件,有权对用人单位提出批评、检举和控告。

用人单位变更名称、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者投资人等事项,不影响劳动合同的履行;用人单位发生合并或者分立等情况,原劳动合同继续有效,劳动合同由承继其权利和义务的用人单位继续履行。

2.关于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的规定

合法有效的劳动规章制度是劳动合同的组成部分,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均具有法律约束力。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完善劳动规章制度。

建立劳动规章制度的程序应遵循民主协商,劳资共议的原则,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应在单位内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

劳动规章制度的监督和法律责任如果规章制度损害劳动者权益的,劳动者可以据此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如果该规章制度的实施给劳动者造成了损害的,用人单位应承担赔偿责任。

(二)劳动合同的变更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具体变更规定如下:

(1)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变更后的劳动合同文本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各执一份。

(2)变更劳动合同应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原则,并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未对变更劳动合同达成一致意见的,任何一方都不得擅自变更劳动合同。

(3)如果用人单位根据工作需要调整劳动者的工作岗位,可以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变更劳动合同的相关内容;如果因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而变更、调整工作岗位,则属于用人单位的自主权,用人单位可以根据需要变更劳动合同。

(三)劳动合同的解除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合同解除分为法定解除和协商解除两种情况。具体劳动合同解除情形及经济补偿方式见表14-2。

1.劳动者辞职

劳动者辞职分提前通知解除(预告解除)、随时通知解除和无通知解除三种形式。

(1)预告解除是指用人单位无过错时,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单位(试用期内应提前三日通知),并且无经济补偿。

(2)随时通知解除是指在用人单位有法定过错行为、侵害劳动者权益的情况下,允许劳动者行使随时解除权,并且可以主张经济补偿。上述侵害劳动者权益的情况是指:

①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

②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③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④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

⑤用人单位有以下三种情况的:用人单位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劳动者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中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

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

(3)无通知解除指的是如果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或用人单位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劳动者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单位。劳动者并可以主张经济补偿。

【知识应用】

劳动者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且无需事先告知用人单位的是()。

A.用人单位未及时缴纳社保

B.用人单位制定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的权益

C.用人单位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

D.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

【知识解析】

答案D,ABC是随时通知解除,D是无通知解除

2.单位辞退劳动者

单位可以辞退劳动者,但应依法进行,并按照法律规定给予适当补偿。具体解除劳动合同情形见表14-3。

对于上述预告解除情形,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方可解除劳动合同。

3.劳动合同解除的限制

《劳动合同法》规定了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还规定了在裁员时应优先留用的情形,具体见表14-4。

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应当事先将理由通知工会。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会有权要求用人单位纠正。用人单位应当研究工会的意见,并将处理结果书面通知工会。

(四)劳动合同的终止

1.劳动合同终止的含义及情形

劳动合同终止是指劳动合同订立后,因出现某种法定的事实,导致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形成的劳动关系自动归于消灭,或导致双方劳动关系的继续履行成为不可能,劳动关系不得不消灭的情形。劳动合同终止于下列情形之一:

(1)劳动合同期满的。

(2)劳动者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

(3)劳动者死亡,或者被人民法院宣告死亡或者宣告失踪的。

(4)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的。

(5)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的。

(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2.劳动合同解除和终止的经济补偿

(1)经济补偿的含义。当用人单位合法解除劳动合同时,应按照相关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经济补偿金是指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在劳动者无过错的情况下,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而依法应给予劳动者的经济上的补助。

除协商解除、经济性裁员、法定随时解除(六种)、法定预告解除(三种)外,单位不得辞退劳动者。当用人单位违背《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2)经济补偿的支付标准。经济补偿是根据劳动者在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和工资标准来计算具体金额的,并以货币形式支付给劳动者。

关于补偿年限的计算标准。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关于补偿基数的计算标准。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计算;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经济补偿金、违约金、赔偿金的区别见表14-5。

3.劳动合同解除和终止的法律后果

劳动合同解除和终止后,劳动关系消灭。

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的,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并在十五日内为劳动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

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在办结工作交接时支付。

用人单位违反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继续履行;劳动者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已经不能继续履行的,用人单位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两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用人单位支付了赔偿金的,不再支付经济补偿。

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法》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知识应用】

某施工单位试验员李某2010年4月上班,2011年6月,施工单位以李某怀孕不能胜任工作为由将其解雇。经劳动争议仲裁,如李某不愿意回单位上班,可主张按()的工资标准支付赔偿金。

A.1个月 B.1.5个月

C.3个月 D.4.5个月

【知识解析】

答案C。用人单位违法解除时,劳动者可以主张继续履行(恢复劳动关系),也可以要求赔偿。但不能一并适用。(1+0.5)×2=3

五、集体合同与劳务派遣

(一)集体合同

(1)主体。集体合同当事人一方是由工会代表的企业职工,另一方是用人单位。尚未建立工会的用人单位,由上级工会指导劳动者推举的代表与用人单位订立。

(2)生效。集体合同订立后,应当报送劳动行政部门;劳动行政部门自收到集体合同文本之日起十五日内未提出异议的,集体合同即行生效。

(3)合同效力范围。依法订立的集体合同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具有约束力。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合同对当地本行业、本区域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具有约束力。

(4)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条款的效力。集体合同中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等标准不得低于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标准;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的劳动合同中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等标准不得低于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

(二)劳务派遣

(1)当事人。劳务派遣单位(用人单位)、劳动者和用工单位三方。

(2)劳动合同。由劳务派遣单位与劳动者签订(两年以上固定期限合同)。

(3)劳务派遣协议。由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之间签订。

需要注意的是,通常,劳动者在用工单位上班,但合同关系是与派遣单位(用人单位)签订的。

六、劳动争议的解决

(一)劳动争议的解决原则和方法

(1)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也可以请工会或者第三方共同与用人单位协商,达成和解协议。(协商不是必经程序)

(2)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调解不是必经程序)

(3)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仲裁是必经程序,这不同于普通民事纠纷。

(4)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或者申请撤销仲裁裁决。(不实行一裁终局制,但是必须仲裁前置)

(二)劳动争议的调解

1.劳动争议调解组织

(1)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大型企业尽量设立调解委员会)。

(2)依法设立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

(3)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

2.调解员

对于设有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企业,其调解委员会由职工代表和企业代表组成。职工代表由工会成员担任或者由全体职工推举产生,企业代表由企业负责人指定。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主任由工会成员或者双方推举的人员担任。

3.调解程序

(1)当事人申请劳动争议调解可以书面申请,也可以口头申请。

(2)调解劳动争议,应当充分听取双方当事人对事实和理由的陈述,耐心疏导,帮助其达成协议。

(3)经调解达成协议的,应当制作调解协议书。制作调解协议书的步骤如下:

①调解协议书由双方当事人签名或者盖章,经调解员签名并加盖调解组织印章后生效,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当事人应当履行。

②达成调解协议后,一方当事人在协议约定期限内不履行调解协议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仲裁。

③因支付拖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事项达成调解协议,用人单位在协议约定期限内不履行的,劳动者可以持调解协议书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

(4)自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收到调解申请之日起15日内未达成调解协议的,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仲裁。

(三)劳动争议的劳动仲裁

劳动仲裁是指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当事人申请仲裁的劳动争议居中公断与裁决。需要注意的是,劳动仲裁与普通仲裁不同,区别如表14-6所示。

1.劳动仲裁参加人、劳动仲裁机构和劳动仲裁管辖

(1)劳动仲裁参加人。劳动仲裁参加人包括:当事人、当事人代表、第三人和代理人。

发生劳动争议的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为劳动争议仲裁案件的双方当事人。发生争议的劳动者一方在十人以上,并有共同请求的,劳动者可以推举三至五名代表人参加仲裁活动。代表人参加仲裁的行为对其所代表的当事人发生效力,但代表人变更、放弃仲裁请求或者承认对方当事人的仲裁请求,进行和解,必须经被代表的当事人同意。

(2)劳动仲裁机构。劳动仲裁机构是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不按行政区划层层设立,由劳动行政部门代表、工会代表和企业方面代表组成。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组成人员应当是单数。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设仲裁员名册。仲裁员应当公道正派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①曾任审判员的;

②从事法律研究、教学工作并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

③具有法律知识、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或者工会等专业,工作满五年的;

④律师执业满三年的。

(3)劳动仲裁管辖。劳动争议由劳动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双方当事人分别向劳动合同履行地和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的,由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劳动合同履行地为劳动者实际工作场所地,用人单位所在地为用人单位注册、登记地。用人单位未经注册、登记的,其出资人、开办单位或主管部门所在地为用人单位所在地。案件受理后,劳动合同履行地和用人单位所在地发生变化的,不改变争议仲裁的管辖。

2.申请和受理

(1)申请时效。仲裁申请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一年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仲裁时效中断,有三种情形:①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②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③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仲裁时效中止。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2)仲裁申请。申请仲裁应当提交书面仲裁申请;书写仲裁申请确实有困难的,可以口头申请。

(3)仲裁受理。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五日内,决定是否受理;不予受理或者逾期未作出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就该劳动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3.开庭和裁决

开庭裁决有公开仲裁制、仲裁庭制、回避制三项基本制度。下列劳动争议,除法律另有规定的外,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

(1)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12个月金额的争议。

(2)因执行国家的劳动标准在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发生的争议。

4.执行

仲裁庭对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的案件,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可以裁决先予执行,移送人民法院执行,劳动者申请先予执行的,可以不提供担保。

当事人对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裁决书,应当依照规定的期限履行。一方当事人逾期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受理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执行。

七、违反劳动合同法的法律责任

(一)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的法律责任

1.订立劳动合同中的法律责任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

用人单位违反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

2.履行劳动合同中的法律责任

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动报酬、加班费或者经济补偿;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应当支付其差额部分;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50%以上100%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1)未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

(2)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3)安排加班不支付加班费的。

(4)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未依照法律规定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

3.违法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责任

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两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二)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法的法律责任

劳动合同被确认无效,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有过错的劳动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义务或者竞业限制,劳动者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法》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劳动者违反

培训协议,未满服务期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或者因劳动者严重违纪,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解除约定服务期的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第二节社

一、社会保障法概述

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由一定数量的法律、法规、命令、制度等构成的多层次的法制系统。它既包括宪法等确立社会保障基本原则的国家大法,又包括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专门法律;既包括中央政府及其社会保障职能部门制定的法律、法规,也包括各级地方政府及其社会保障职能部门制定的法规、规章。其基本内容包括:

1.社会保障法及其调整对象

《社会保障法》是调整社会保障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社会保障关系包括国家社会保障职能机构、集体(企事业单位和社区)以及公民在社会保障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主要包括社会保险关系、社会救助关系、社会福利关系、优抚安置关系和社会互助关系、个人储蓄积累关系等。

2.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1)社会保障法律关系主体。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参加社会保障法律关系、享受社会保障权利和承担社会保障义务的当事人。主要包括:作为社会保障的直接的义务者和受益者的公民;作为国家代表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作为用人单位的各种类型的企事业法人、合伙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接受了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的委托的受托单位,如医疗服务机构、公共福利设施单位、各种社会福利院、参与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和运作的金融机构、审计机构等。

(2)社会保障法律关系客体。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社会保障法律关系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与其他法律关系类似,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的客体可以是物、行为、人格身份以及智力成果。但作为社会保障法律关系客体的物主要是指社会保障基金等,这是实施社会保障的物质基础。

(3)社会保障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在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中,规定着各种主体不同的权利和义务:

①国家和政府行政管理机构及实施机构负有对社会保障的决策、规划和贯彻实施、监督,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管理、投资及支付,为保障人提供服务,对保障人实施保护及对违反《社会保障法》行为进行行政处罚等权利。这些主体行使上述权利,既不是一种特权,也不是什么恩赐,而是一种社会义务。

②企事业单位有按规定为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要求社会保障机构提供社会保险政策的咨询,就与本单位有关的社会保险争议提出仲裁或诉讼,监督社会保障机构及工作人员的工作等权利和义务。

③社会成员享有在碰到自然灾害及丧失劳动能力或丧失劳动机会,失去生活来源时,可按法律规定享有向社会保障机构申请领取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及其他待遇的权利,以及有请求提供社会保障政策的咨询及其他服务事项的权利。社会成员负有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障和缴纳一定社会保障费的义务。

二、社会保险法律制度

社会保险是指国家依法建立的,由国家、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筹集资金、建立基金,使个人在年老(退休)、患病、工伤(因工伤残或者患职业病)、失业、生育等情况下获得物质帮助和补偿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在社会保障体制中社会保险居于核心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于2010年10月28日通过,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具体规定的社会保险项目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五项。

(一)基本养老保险

基本养老保险是指缴费达到法定期限且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国家和社会提供物质帮助以保证年老者稳定、可靠的生活来源的社会保险制度。其目标是实现“老有所养”。

1.覆盖范围

(1)职工和灵活就业人员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养老保险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由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2)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养老保险的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3)农村居民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新农保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

(4)城镇居民参加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城居保),城居保的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构成。

2.基金的组成和来源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由用人单位和个人缴费以及政府补贴等组成。基本养老金由统筹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

(1)统筹养老金账户。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记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

(2)个人养老金账户。职工按照国家规定的本人工资的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记入个人账户。个人账户不得提前支取,记账利率不得低于银行定期存款利率,免征利息税。

个人跨统筹地区就业的,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随本人转移,缴费年限累计计算。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基本养老金分段计算、统一支付。

3.保险费的缴纳与计算

(1)企业缴费的比例一般不得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百分之二十,具体比例由省级政府确定。本人缴费工资的百分之八,单位缴费不再划入个人账户。

(2)这里的缴费工资,一般为职工本人上一年度(有条件的地区也可以本人上月)月平均工资。缴费工资范围包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等收入,不包括用人单位承担或者支付给员工的社会保险费、劳动保护费、福利费、用人单位与员工解除劳动关系时支付的一次性补偿以及计划生育费用等其他不属于工资的费用。

对于新招职工(包括研究生、大学生、大中专毕业生等),缴费工资以起薪当月工资收入作为缴费工资基数;从第二年起,按上一年实发工资的月平均工资作为缴费工资基数。

本人月平均工资低于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百分之六十的,按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的百分之六十作为缴费基数。本人月平均工资高于当地职工月工资百分之三百的,按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的百分之三百作为缴费基数,超过部分不计入缴费工资基数,也不计入计发养老金的基数。

个人缴费不计征个人所得税,在计算个人所得税的应税收入时,应当扣除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

(3)政府公共财政补贴。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前,视同缴费年限期间应当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由政府承担。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出现支付不足时,政府给予补贴。

4.基本养老保险领取条件与待遇

(1)领取条件。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满十五年的,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不足十五年的,可以缴费至满十五年,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也可以转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或者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按照国务院规定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

(2)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具体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分为以下几点:

①国家按月支付基本养老金。标准为基础养老金月标准加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职工退休后,其个人账户缴费情况停止记录,个人账户在按月支付离退休金后的余额部分继续计息。利息计算方法有两种:年度计算法和月积数法。

②遗属领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因病或者非因工死亡的,其遗属可以领取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个人死亡同时符合领取基本养老保险丧葬补助金、工伤保险丧葬补助金和失业保险丧葬补助金条件的,其遗属只能选择领取其中的一项。投保人死亡后,其个人账户中的余额可以全部依法继承。

③病残津贴。投保人在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因病或者非因工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可以领取病残津贴。

(二)基本医疗保险

基本医疗保险是指按照国家规定缴纳一定比例的医疗保险费,在参保人因患病和意外伤害而发生医疗费用后,由医疗保险基金支付其医疗保险待遇的社会保险制度,其目标是实现“病有所医”。

(1)覆盖范围及保费承担。职工和灵活就业人员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职工的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按照国家规定共同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灵活就业人员的保险费由个人按照国家规定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

农村居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城镇居民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行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相结合。

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低收入家庭六十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等所需个人缴费部分,由政府给予补贴。

(2)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参保人员医疗费用中应当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的部分,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药品经营单位直接结算。

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标准以及急诊、抢救的医疗费用,按照国家规定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中支付。

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达到国家规定年限的,退休后不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按照国家规定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未达到国家规定年限的,可以缴费至国家规定年限。

一般地,基金统筹范围为起付线以上,最高支付限额以下,按“分段计算,累加支付”办法执行。

(3)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不支付的医疗费用。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不支付的医疗费用包括:应当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的;应当由第三人负担的;应当由公共卫生负担的;在境外就医的。

医疗费用应当由第三人负担,第三人不支付或者无法确定第三人的,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先行支付,然后向第三人追偿。

个人跨统筹地区就业的,其基本医疗保险关系随本人转移,缴费年限累计计算。

(三)工伤保险

工伤保险是指由用人单位缴纳工伤保险费,对劳动者因工作原因遭受意外伤害或者职业病,从而造成死亡、暂时或者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时,给予职工及其相关人员工伤保险待遇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

1.工伤保险费的缴纳和工伤保险基金

职工应当参加工伤保险,由用人单位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不缴纳工伤保险费。个体工商户等灵活就业人员不参加工伤保险。

工伤保险基金由用人单位缴纳的工伤保险费、工伤保险基金的利息和依法纳入工伤保险基金的其他资金构成。

2.工伤认定与劳动能力鉴定

职工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且经工伤认定的,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其中,经劳动能力鉴定丧失劳动能力的,享受伤残待遇。

(1)工伤认定。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①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②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③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④患职业病的;

⑤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工伤:①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四十八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②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③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

职工因下列情形之一导致本人在工作中伤亡的,不认定为工伤:①故意犯罪;②醉酒或者吸毒;③自残或者自杀;④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2)劳动能力鉴定。劳动能力的具体鉴定规定如下:

①劳动功能障碍分为十个伤残等级,最重的为一级,最轻的为十级。

②生活自理障碍分为三个等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和生活部分不能自理。

③自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作出之日起1年后,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所在单位或者经办机构认为伤残情况发生变化的,可以申请劳动能力复查鉴定。

3.工伤保险待遇

(1)工伤保险基金支付部分。因工伤发生的下列费用,按照国家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

①治疗工伤的医疗费用和康复费用。

②住院伙食补助费。

③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的交通食宿费。

④安装配置伤残辅助器具所需费用。

⑤生活不能自理的,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的生活护理费。

生活护理费按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或者生活部分不能自理三个不同等级支付,其标准分别为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百分之五十、百分之四十,或者百分之三十。

⑥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和一至四级伤残职工按月领取的伤残津贴。

⑦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享受的一次性医疗补助金。

⑧因工死亡的,其遗属领取的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因工死亡补助金。

丧葬补助金为六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

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职工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发给由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亲属。标准为:配偶每月百分之四十,其他亲属每人每月百分之三十,孤寡老人或者孤儿每人每月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加百分之十。

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二十倍。

⑨劳动能力鉴定费。

(2)用人单位支付部分。因工伤发生的下列费用,按照国家规定由用人单位支付:

①治疗工伤期间的工资福利。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十二个月。伤情严重或者情况特殊,经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

②五级、六级伤残职工按月领取的伤残津贴。

③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享受的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3)特殊规定。工伤职工符合领取基本养老金条件的,停发伤残津贴,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低于伤残津贴的,从工伤保险基金中补足差额。

职工所在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发生工伤事故的,由用人单位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用人单位不支付的,从工伤保险基金中先行支付。从工伤保险基金中先行支付的工伤保险待遇应当由用人单位偿还。用人单位不偿还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可以依法追偿。由于第三人的原因造成工伤,第三人不支付工伤医疗费用或者无法确定第三人的,由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

工伤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停止享受工伤保险待遇:①丧失享受待遇条件的;②拒不接受劳动能力鉴定的;③拒绝治疗的。

(四)失业保险

失业保险是指国家为失业而暂时失去工资收入的社会成员提供物质帮助,以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为失业人员重新就业创造条件的一项社会保险

制度。

1.失业保险费的缴纳

职工应当参加失业保险,由用人单位和职工按照国家规定共同缴纳失业保险费。

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按照本单位工资总额的百分之二缴纳失业保险费,职工按照本人工资的百分之一缴纳失业保险费。

2.失业保险待遇

(1)享受条件。社会成员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条件为:①依法参加失业保险,所在单位及失业者本人已经缴费满1年;②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③已经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

(2)领取期间。失业人员失业前用人单位和本人累计缴费满一年不足五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十二个月;累计缴费满五年不足十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十八个月;累计缴费十年以上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二十四个月。重新就业后,再次失业的,缴费时间重新计算,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与前次失业应当领取而尚未领取的失业保险金的期限合并计算,最长不超过二十四个月。

(3)失业保险待遇。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不得低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一般也不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失业人员应当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从失业保险基金中支付,个人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

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死亡的,参照当地对在职职工死亡的规定,向其遗属发给一次性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所需资金从失业保险基金中支付。个人死亡同时符合领取基本养老保险丧葬补助金、工伤保险丧葬补助金和失业保险丧葬补助金条件的,其遗属只能选择领取其中的一项。

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停止领取失业保险金,并同时停止享受其他失业保险待遇:①重新就业的;②应征服兵役的;③移居境外的;④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⑤无正当理由,拒不接受当地人民政府指定部门或者机构介绍的适当工作或者提供的培训的。

(五)生育保险

生育保险是指由用人单位缴纳保险费,其职工或者职工未就业配偶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生育保险待遇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

1.生育保险费的缴纳

职工应当参加生育保险,由用人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缴纳生育保险费,职工不缴纳生育保险费。生育保险目前适用于城镇企业及其职工。

用人单位已经缴纳生育保险费的,其职工享受生育保险待遇;职工未就业配偶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生育医疗费用待遇。所需资金从生育保险基金中支付。

2.生育保险待遇

生育保险待遇包括生育医疗费用和生育津贴。

(1)生育医疗费用。具体生育医疗费用包括下列各项:①生育的医疗费用。医疗费包括检查费、接生费、手术费、住院费和药费。因生育引起疾病的费用也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②计划生育的医疗费用。职工因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而实行的避孕、节育手术费用,亦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包括放置(取出)子宫内节育器、人工流产术、引产术、绝育及复通手术所发生的医疗费用等。③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项目费用。

(2)生育津贴。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生育津贴:①女职工生育享受产假;②享受计划生育手术休假;③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生育津贴按照职工所在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计发。

(六)社保的征缴、基金监管及法律责任

(1)社会保险费征缴。社会保险的具体征缴程序分为以下两部分:

①社会保险登记。用人单位应当自成立之日起三十日内凭营业执照、登记证书或者单位印章,向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并自用工之日起三十日内为其职工申请办理社会保险登记。自愿参加社会保险的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社会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应当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办理社会保险登记。

②社会保险费缴纳。用人单位应当自行申报、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非因不可抗力等法定事由不得缓缴、减免。职工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由用人单位代扣代缴,用人单位应当按月将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明细情况告知本人。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社会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可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