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辽宁省辽阳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普通用卷(解析)_第1页
2023年辽宁省辽阳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普通用卷(解析)_第2页
2023年辽宁省辽阳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普通用卷(解析)_第3页
2023年辽宁省辽阳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普通用卷(解析)_第4页
2023年辽宁省辽阳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普通用卷(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3年辽宁省辽阳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普通用卷(解析)2023年辽宁省辽阳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土地是承载万物的媒介。《礼记》云:“地载万物,天垂象,取材于地,取法于天。”因为土地的重要性,对土地的依恋也成为人类的一个古老而重要的心理情结。尽管“恋土情结”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世界上的各个民族也都有对土地的崇拜和依恋现象,但在中国文化中,这种“恋土情结”却表现得最为鲜明、最为持久。在费孝通先生看来,传统中国就是乡土社会,如《乡土中国》一书所描述的:“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性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乡土”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底色。可以说,对土地的依恋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基因,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行为逻辑。

作为一种物质和元素,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传说,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共识和集体记忆。早在先秦流行的中国传统“五行”观念中,土就是居中的,最为尊贵也最为重要。中国人不仅把土地看作是一切生命的母体,也把土地看作是死亡和灵魂的归宿。在中国传统社会,“入土为安”也是一种重要的死亡和丧葬观念。选择一方“风水宝地”,不仅能够护佑自己,也可以护佑整个家族。中国人信仰的“风水观念”也与土地密切相关。

中国人对土地的崇拜和依恋在汉语和汉字中也有鲜明的体现。“乡土”“风土人情”“土生土长”等词语都体现了对土地的依恋。中国古代常常用“社稷”来代表国家,“社”,即土地神,“稷”则是谷神。在中国文化中,土地及其所生的谷物成为“国家”的代表,这当中体现的是农业民族的土地崇拜观念。

在中国传统社会,几乎每个村落都有土地庙,里面供奉着“土地公公”或“土地奶奶”。在乡民的眼里,土地神是一方乡土的保护神。“一方水土一方人”,正是通过这样一种对土地的崇拜观念和祭祀仪式,日复一日,这方土地上的人们就形成了一个共同体“社会”。可以说,中国文化饱含了对土地的历史记忆,从神话传说到民间信仰再到我们的语言词汇,处处可见“恋土情结”的印记。

对土地的依恋和崇拜伴随了中国文化的始终,并沉淀为一种中国特色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不论游子、战士还是商人或移民,他们都会带一包家乡的泥土在身边。“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在传统中国人的观念中,土地既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财富,也是一处令人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

土地给中国人带来的不仅是财富,也是一种安全感和稳定感。正是千百年来对土地的辛勤耕耘,形塑了中国人吃苦耐劳的精神,也影响到了士人的价值观,“大人不华,君子务实。”一向是中国圣贤先哲所倡导的一种精神。

中国人对土地的情感也造就了另一个文化基因,那就是平和。固守土地使中国人变得十分温和,乐天知命,安土重迁,这样的民族本能地反对暴力和侵略,追求和平。“安土敦乎仁,故能爱。”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更是把“安土”和“修身”联系在一起,如《礼记》中所言:“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

土地与“乡土”情结也影响着中国人的交往观念。远亲不如近邻,中国人的社交圈子往往局限在他们生长的那块土地上,“乡土情谊”在中国人的交往观念中显得十分重要,这也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乡谊网络”同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浙江温州人就用“一人带一人去,一家带一家去”的方法,把很多同乡和产业带到了世界各地。“乡土文化资本”“乡谊关系”成为华人交往实践和交往理念的重要特色。

在人与土地的关系中,中国文化主张“天、地、人”的和谐共处,这种观念无疑是一种中国智慧,对于今天的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而言,也极富启示价值。立足新时代,只有深刻认识自己的传统文化,对中国文化中的“恋土情结”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发展,我们才能真正地建立“文化自信”,并在社会层面实现“天时、地利、人和”的协调发展。

(摘编自潘祥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恋土情结”及其扬弃》)

材料二:

中国自古以来的政治经济体制造成了文化体制的高度集中,也造成了中华文化凝聚力的高度集中,因而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文化自觉性非常强烈,这是由我们的历史文化决定的。余光中经历了“双重放逐”,先是到因政治因素与大陆相隔的宝岛台湾,后来又赴美留学,在另一个不同文化的海外生活,他先是受台湾另一种政治形态的熏陶,后又受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他也曾对传统文化产生怀疑,但是思维中固存的“落叶归根”的想法让多愁善感的诗人的乡土情结尤为浓重,以致后来他意识到他的西化是苍白和空虚的,然后清醒地回归并坚定传统文化的路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是一种乡愁情结中对传统文化的皈依和坚守。

余光中对于乡愁的看法是:“所谓乡愁,原有地理、民族、历史、文化等层次,不必形而下地系于一乡一镇。地理当然不能搬家,民族何曾可以改种,文化同样换不了心,历史同样整不了容。乡愁并不限于地理,他应该是立体的,还包含时间。一个人的乡愁如果一乡一镇就可以解,那恐怕只停留在同乡会的层次。真正的华夏之子潜意识深处耿耿不灭的,仍然是汉魄唐魂,乡愁则弥漫于历史与文化的直径横纬,而与整个民族祸福共承,荣辱同当。”这段话映射出他认为乡愁中应包含的“文化回归”和对中华民族血脉的认同。“真正的华夏之子潜意识深处耿耿不灭的,仍然是汉魄唐魂,乡愁则弥漫于历史与文化的直径横纬,而与整个民族祸福共承,荣辱同当。”这种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投射于他的诗中,更是表现出余光中对故园的渴念以及他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摘编自傅天虹《诗国的游子——论余光中诗歌的原乡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恋土情结”普遍存在于世界上的各个民族,但在中国文化中,表现得最为鲜明、最为持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行为。

B.中国人对土地的依恋在语言文字中有着鲜明的体现,如用“社稷”来代表国家,就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土地的崇拜观念。

C.中国自古以来的政治经济体制造成了中华文化凝聚力的高度集中,表现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文化自觉性非常强烈,余光中的经历生动地体现这一点。

D.余光中认为乡愁不是系于某人出生的具体的那一个乡镇,而是立体多层次的,弥漫于历史与文化的直径横纬,与整个民族祸福共承,荣辱同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材料一多处引经据典,不仅分析了“恋土情结”在中国文化中的表征,同时也阐释了其对中国文化及国民心理的影响,论证精当有力。

B.在中国传统社会,人在死后也会选择“风水宝地”作为归宿,这既体现了中国人把土地看作是死亡和灵魂的归宿的理念,也体现了迷信落后的一面。

C.中国古代有“春祈秋报”的祭祀仪式,即春耕前举行祭祀,祈祷土地神保佑丰收,秋收后举行仪式报答土地神的恩德,这是“恋土情结”的一种体现。

D.中国文化主张“天、地、人”的和谐共处,如能对其中的“恋土情结”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发展,必然会对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产生积极作用。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中国人“安土重迁”的一项是______

A.云闲望出岫,叶落喜归根。——(宋)陆游《寓叹》

B.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C.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D.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宋)李觏《乡思》

4.请结合材料一概括“恋土情结”对中国文化及国民心理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5.为建设好“美丽乡村”,某地拟举办以“乡情为骨,乡韵为魂”为主题的座谈活动,请根据上述材料为他们提两点建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去路

靳以

落日把金子般的光辉扑向了地面,原野显得更寥廓、更寂寞了。成群的鸟惊惶地飞了来,叫着,寻找着自己的窠,在这残弱的余光里,它们要回到它们的家,不然,它们将迷失在陌生的地方。

河的右岸有五座大大小小的坟墓,在坟墓旁仰卧着一个中年男子,他好像已经来了些时候,眼睛茫茫地望着,像是在想着些什么又像是没有想什么。

也许因为有点疲倦了,他转过身去,他的脸望着那坟墓——那里面睡着他的母亲,他的妻和他的儿女。他的家,虽然是在千辛万苦中迁进了关,却在四年里死去了五口人。留下来的只有他,还有一个七岁孱弱的叫作虎儿的孩子。每个黄昏他都躺在这里,任时间流逝,临走时,他都会说:“不要怕,我明天来看你们,有一天,我要你们躺到咱们的家乡去。”

每当他说到这句话时,他有着莫遏的愤恨,拳头紧紧地握着,即是朝着一无所有的空中,他也要猛烈地挥动着。

可坟头上的草已经青过三回了,母亲还躺在这地方,她的两个孙儿一个孙女,同时因为急性传染病躺到她的身边也有一年半了;五个月前,她的儿媳妇又因为难产丧失了生命。

“死了好,都死了吧,不死怎么活下去呢?”

当他的妻也死了的时候,他就像疯狂了似的喃喃地说着。他没有了家,他们被房东撵出来,到夜来他们睡在别人的屋檐下,太阳还没有冒出来的时候,就要为人家驱逐着,像驱逐没有家的狗。

他一面哄着虎儿一面挨着路,他疲倦地抬起眼睛来望望前面:哪里是他要去的地方呢?

一天,在街上他突然遇见了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那个男人在他的肩上拍了一下,他迅速地搜索记忆也没想起那个人是谁,可是那个人却豪爽地说着:

“你不是老杨么?你怎么不记得我了?我是王宾之啊!你不记得那一年我到贵处去,我们见了几面,意气相投,差点没拜了把子?”

“噢,噢——”他应道,“我想起来了,我们一见就投缘,我称你老弟。”

“是呵,是呵——”

“我真眼拙……”

“我给你引见引见,这是你弟妹。”

站在那个男人身边的女子,和善地笑着,她全不顾虎儿的污秽脸相,就用手轻轻地抚着他的头。

“老太太呢,大嫂呢,她们没到关里么?”

“她们同我一路来了,可是她们都故去了,还有我的四个孩子。只剩这一个了,还不知道怎么样!”

“你住在哪儿呢?”

“我……,我没有家。”

“那住到我们那儿去吧,亲不亲,故乡人,这点脸总得赏给我。她能替你照顾照顾孩子,我也能给你设设法,看有没有什么机会。”

为了不愿意给别人意想外的麻烦,刚想寻些什么理由推辞,那个女人又在说了:

“就不用犹疑了,住到我们家去吧。在这个倒霉的年月,谁保得住不要别人帮忙。”

看到失去母亲的孩子对女人依依的情态,自己就再也不能说什么了,他的眼睛里冒着感激的光,微微地点着头了。

不知何时,天上忽然扯起来狞恶的黑云,把那在地上浮游着的最后一点光也关住了。这情形是可以带给人一些恐怖的感觉的,可是他觉得这些都没有恐惧的必要,更艰险、更需要胆量的一条路就摆在他的面前。

像冬日里躲在河下被渔人搅昏了的鱼介一样,在那段时间中,他是十分张皇失措了。一晚的枪声炮声之后,天地就改了样,他模模糊糊地看到这里那里飘着的太阳。

“这是啥事呵?……”

年老的母亲不断地喃喃着,连珠地念着佛号;孩子们哭着,妻不知道该怎么是好。

“你再哭,看鬼子抓了你去灌洋油!”

他听着那不断的哭声,心更烦乱了,就故意恫吓着。可是这事情并不是没有的,被认为“反日”“反满”的分子,随时随地都被枪杀着。他时时担心着无妄的灾害袭来,于是他觉得,该走到另外的地方去了。

这天夜里,他没能睡着,有时候才闭起眼就为可怕的噩梦惊醒了,他抹去头上渗出来的一些汗珠,他想着无论如何自己也要离开这里。他知道危险的是他一个人,可是要他丢下老的小的,他怎么放得下心呢?

到天亮时,他才疲倦地睡着,可是不久就被人摇醒了,有个声音说:

“……咱们还是合计合计走吧,……我也看透了……不走也不成!”

他强自睁开眼,就看到那张满是皱纹的母亲的脸。

来到新城市,他就把一家人安顿好,自己赶到从前服务的机关里去报到,只是因为在非常时期,薪水打了一个大大的折扣。

“……这也是没有法子,谁叫俺们的家乡丢了呢?……”

渐渐地他知道了这个城市里的人并不喜欢他们来,因为他们失去了家乡,又多半陷入了困窘,会使房东蒙受一笔欠租的损失。

现在,只遗留下一个孩子,对他却成了一个麻烦的累赘。孩子时时为病扰害着,不能使他安宁,而且成为他一切悲伤的种子。

一直到偶然间遇着了友人,他们才又能眠食在屋顶的下面。

望着病中睡着的孩子,他的眼睛涨满了泪水,孩子突然醒来:

“是妈吗?妈,我想你——”

“不,虎儿,我是爸爸,你要喝点水么?”

孩子好像并没有听见他的话,仍自茫茫地说着:

“妈,别离开我了,我真怕,妈,你别离开我了,好不好?”

说完了就又闭上眼睛,轻微的鼻息听得出来,好像始终就未曾醒过。

他的两行清泪一直从眼角挂下两腮。

“这一条根也就要断了!”

他喃喃地说着,他的眉头皱了起来,可是不久又舒展开了。他想着这正是适宜的时候。

他静静地自己想着,他听得见血管的跳动,一切别的声音却像不复在他的耳朵里显出了。

他像突然醒转来,在一张小小的方桌前坐了下来,铺了纸,写着:

你们的好意换来了我的不辞而别,这就是可以使你们想着我是一个没有良心的人,但是我该走了,我该走上我要去的路。你们盼望我做一个安分守己的人,可是你们有没有想过,我的一家人不是都已经躺到土中了?我不是为着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国家对我们没有好处,它忘了我们,丢弃我们,卑视我们,好像土地是我们自己失去的;我是为了我自己的家!为了我们人民。我们的家都毁了,承你们的好心使我活下来,可是,我决不甘心这样活下去。

虎儿怕是没有希望了,如果他死了,请你们把他也埋在他的祖母、母亲和兄妹们的身边。有一天我一定要把他们都移回家乡去,不然我就是自己已经躺在那边的土地的下面了。万一他活了下来,也长成一条壮汉,告诉他继续我的志愿,为着他自己的家,为着人民。

街道正为雨后的茫雾锁住了,走了三五步,他也就消失在这雨雾之中。可是在他的面前,他自己却清楚地看到一条该走的大路,他就勇敢地迈着大步跨上去。

一九三三年(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死了好,都死了吧,不死怎么活下去呢?”一句充满了悲愤之情,面对国破家亡,他无以为家,只能通过这样的愤激之语来表述内心的愤恨。

B.文中的王宾之与杨意气相投,不仅在杨生活困厄的时候设法帮助他,也在杨意志消沉的时候鼓励他,激励他要走该走的大路。

C.文中说虎儿成了一个“麻烦的累赘”,意思是虎儿时时为病扰害着,让他感到悲伤、心神不宁,无法全身心地投入救国救民的事业中去,并非真的嫌弃。

D.当他一家人入关来到新城市后,并没有得到当地人的接纳,睡在屋檐下也会被驱逐,这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缺乏同情心的一面。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小说一开始对“成群的鸟”的描写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东北沦陷后百姓的命运,“惊惶”“寻找着自己的窠”“迷失”正是他们现状的写照。

B.小说运用插叙的方法,交代了杨一家人在入关前后的所见所闻和不幸遭遇以入关的原因,同时暗示了当时东北被日寇占领的时代背景。

C.小说善于借助一些特定的意象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物心理,如“落日”“黑云”“茫雾”等暗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们的茫然。

D.小说中画线句运用细节描写,通过眉头的“皱”与“舒”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变化,所谓“适宜的时候”就是指友人的妻子可以照顾虎儿。

8.小说最后部分全文引用了“信”的内容,请分析其作用。

9.“哀愤”是靳以小说中的一种突出的情感色彩,这种“哀愤”的色彩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学“释愤抒情”的传统,形成了新以小说的独特艺术风格。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种艺术风格是如何体现的。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晁错者,颍川人也。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实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选自《史记晁错传》,有删改)

文本二: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于祸。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使吴楚反,错以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

(选自苏轼《晁错论》,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解析标号涂在选择题答题区域。

己A欲B居C守D而E使F人G主H自I将J以K情L而M言N天O子P固Q已R难S之T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九卿,官名合称,指古代中央政府九个高级官职,具体所指历代各有不同。

B.宗庙,帝王或诸侯供奉祖先牌位、祭祀祖先的场所。也可以用来代指国家。

C.“计画始行”与“始速祸焉”(《六国论》)两句中“始”字含义不同。

D.“可得而间哉”与“谗人间之”(《屈原列传》)两句中“间”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晁错升迁为御史大夫后,建议就诸侯的罪过削减其封地,收取他们的近旁诸郡,商议时遭到窦婴的反对,其后晁错又更改律令,引来了诸侯的忌恨。

B.晁错的父亲从颍川赶来劝说晁错放弃削藩,晁错向父亲解释自己这样做是为了国家安定,晁错的父亲担心祸患降临到自己身上,饮药自尽。

C.景帝为了平息吴、楚七国的叛乱,下令在东市斩了晁错,但吴、楚七国并未停止叛乱,于是让谒者仆射邓公担任将领带兵攻打吴、楚叛军。

D.在苏轼看来,即使没有袁盎,晁错也不可能免于杀身之祸,因为景帝并不认同晁错控制诸侯强大、削弱诸侯势力的做法。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

②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

14.仆射邓公与苏轼对晁错的评价有何异同?请概括说明。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怀二首(其二)

黄庭坚[注]

茅堂索索秋风发,行绕空庭紫苔滑。

蛙号池上晚来雨,鹊转南枝夜深月。

翻手覆手不可期,一死一生交道绝。

湖水无端浸白云,故人书断孤鸿没。

[注]这首诗作于熙宁八年(1075年),诗人三十岁,当时诗人在今河北大名担任国子监教授。国子监职务清闲,他当时还未卷入新旧党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苔滑”二字点出雨后情况,和“空”字结合,表现出了室中空寂,门庭行人少。

B.“鹊转南枝夜深月”与“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中“鹊”的意象含义不完全相同。

C.“翻手覆手不可期,一死一生交道绝”传达出诗人对世人交情淡薄、不易信赖的感慨。

D.全诗前四句写景,每联先静景后动景,寓情于景;后四句由写景转为抒情,细微含蓄。

16.把“蛙号池上晚来雨”改为“蛙鸣池上晚来雨”,表述效果有何差别?请结合诗歌内容做简要分析。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西汉贾谊《过秦论》中,写出蒙恬领兵北逐匈奴并修筑长城带来的影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描写在日落时分流连孤松的画面,体现出的耿介之志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3)三国时期,英雄人物辈出,对三国时期英雄人物的赞美在古诗文中也频繁出现,如“______,______”两句。

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流量,原本指在单位时间里通过指定点的车辆或行人数量,后来用以描述在一定时间内网站的访问量,现在多指有多少关注度和点击量。仿佛拥有流量,就拥有人气,拥有名利,拥有想要的一切。

有的人为了赚流量而不择手段,不顾底线,踩踏红线,最终失去人们的认可,变成了“无量”。有的人挖掘人性的真善美,传递社会正能量,不仅圈了粉,还让流量变成了“留量”。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六、其他(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6月是传统的旅游旺季,然而反复不断的疫情却让今年的旅游市场冷清了不少。为激发人们的出游意愿,促进旅游市场恢复生机,不少景区开启“免费模式”,敞开大门迎接游客。

游客的增加,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旅游业低潮之困,但对于一些严重依赖门票的景区,实行免费政策后,虽客流量有所增强,收入但并未显著提高,还需额外增加管理运维方面的投入。应该看到,旅游业发展多年,市场实际形势和游客心理预期都发生了①的变化,伴随国内外景区陆续推行低票价甚至免票入园,过度依靠门票收入已成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绊脚石”。

告别“门票经济”不只是做“减法”,客流的快速攀升,也对旅游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软实力”的旅游服务是否趋于完善和人性化日显重要。经历了疫情的冲击,部分景区可能存在着急的心态,希望尽快将损失补回来,这②,但无论如何都应意识到,不能以降低服务质量为代价,换取一时的虚假繁荣。

新一轮门票免费已一触即发,各大景区转型③,务必利用好这一“时间窗口”,积蓄能量,真正迎来属于行业的春天。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述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绊脚石”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______

A.回到学校时,看到校门紧闭,他“灵机一动”,翻墙而入。

B.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

C.父亲的话让我意识到,要打破我们父子之间这层令人悲哀的“厚障壁”太难了。

D.务必利用好这一“时间窗口”,积蓄能量,真正迎来属于行业的春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曹雪芹是伟大的文学家,更是高妙的语言大师,曹雪芹的巨作《红楼梦》不仅在文学界树立起一座历史丰碑,①_______。在众多的修辞手法之中,谐音艺术贯穿全书,每每读之,令人拍案叫绝。

《红楼梦》中的谐音广泛地运用在人名、地名之中,其中,②_______。比如,贾府四姐妹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人名字合在一起谐音“原应叹息”,暗示四人命运遭际令人叹息。又如,娇杏谐音“侥幸”,她从甄家的丫鬟一跃成为贾雨村的正夫人,可见其“侥幸”;甄家千金甄英莲的名字也暗含谐音,谐音“真应怜”。

谐音还是表述讽刺与批判的重要方式。比如,书中贾宝玉的父亲腐朽陈旧,表面上道貌岸然,其实是彻头彻尾的伪君子,其名“贾政”谐音“假正”,正是对其辛辣的嘲讽,讽刺他为人表面正经,③_______。

谐音艺术在《红楼梦》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咀嚼其中含义,每个谐音都妙趣横生,令人叹为观止。如此成功的对谐音艺术的广泛使用在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这不仅展现出高妙的艺术技巧,更展现出对于语言驾轻就熟的把控与运用。

22.近来,一些政务服务平台利用“谐音”取名走红,如重庆市政务服务平台取名“渝快办”,广东省政务服务平台取名为“粤省事”,请任选一例咀嚼其中含义及妙趣。

2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解析和解答

1~5.D、B、C、、

(1)D.“不是系于某人出生的具体的那一个乡镇”说法错误,文中说的是“不必形而下地系于一乡一镇”,是“不必”,不是“不是”。

故选D。

(2)B.“也体现了迷信落后的一面”于文无据,原文“在中国传统社会,‘入土为安’也是一种重要的死亡和丧葬观念。选择一方‘风水宝地’,不仅能够护佑自己,也可以护佑整个家族。中国人信仰的‘风水观念’也与土地密切相关”并没有这是迷信落后的依据。

故选B。

(3)C.主要表述了诗人的抱负,不能体现中国人“安土重迁”。

故选C。

(4)根据“对土地的依恋和崇拜伴随了中国文化的始终,并沉淀为一种中国特色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可知,沉淀为一种中国特色的特别重视故乡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

根据“正是千百年来对土地的辛勤耕耘,形塑了中国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可知,形塑了中国人吃苦耐劳的精神;

根据“中国人对土地的情感也造就了另一个文化基因,那就是平和”可知,造就了中国人“平和”的文化基因;

根据“土地与‘乡土’情结也影响着中国人的交往观念”可知,影响了中国人“乡土情谊”的交往观念。

(5)根据“对土地的依恋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基因,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行为逻辑”可知,宣传好“乡土情结”,留住本地人建设家乡;

根据“改革开放以来,‘乡谊网络’同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浙江温州人就用‘一人带一人去,一家带一家去’的方法,把很多同乡和产业带到了世界各地。‘乡土文化资本’‘乡谊关系’成为华人交往实践和交往理念的重要特色”可知,利用好“乡谊网络”吸引在外地发展成功的老乡回乡投资;

根据“中国文化主张‘天、地、人’的和谐共处,这种观念无疑是一种中国智慧,对于今天的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而言,也极富启示价值”可知,挖掘好当地资源,因地制宜建设“天、地、人”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环境,吸引人才回归。

解析:

(1)D

(2)B

(3)C

(4)①沉淀为一种中国特色的特别重视故乡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②形塑了中国人吃苦耐劳的精神;③造就了中国人“平和”的文化基因;④影响了中国人“乡土情谊”的交往观念。

(5)①宣传好“乡土情结”,留住本地人建设家乡;②利用好“乡谊网络”吸引在外地发展成功的老乡回乡投资;③挖掘好当地资源,因地制宜建设“天、地、人”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环境,吸引人才回归。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诗文名句及材料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材料内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诗句,正确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选择题干扰项设置常见错误类型:

1.扩大范围。2.偷换概念。3.无中生有。4.已然未然混为一谈。5.强加因果。6.答非所问。7.相互矛盾。8.张冠李戴。9.过于绝对。10.断章取义。

6~9.B、D、、

(1)B.“激励他要走该走的大路”错,王宾之没有激励他该走哪条路。

故选B。

(2)D.“就是指”表述不准确,“友人的妻子可以照顾虎儿”只是原因之一,另外还有原因,如国家形势的危急,不容许他过多重视亲情,他自己也终于下定了救亡图存的决心。

故选D。

(3)根据“我该走了,我该走上我要去的路”“我是为了我自己的家!为了我们人民……可是,我决不甘心这样活下去”等可知,引用了“信”的内容可以真实地反映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突出其为国为民的形象;

根据“你们的好意换来了我的不辞而别,这就是可以使你们想着我是一个没有良心的人,但是我该走了,我该走上我要去的路”“虎儿怕是没有希望了,如果他死了,请你们把他也埋在他的祖母、母亲和兄妹们的身边。有一天我一定要把他们都移回家乡去,不然我就是自己已经躺在那边的土地的下面了。万一他活了下来,也长成一条壮汉……”可知,杨对友人表露心迹,解释了辞别的原因,并对虎儿的未来做了安排,为下文主人公走上大路做了铺垫,使情节更为合理;

根据“我不是为着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国家对我们没有好处,它忘了我们,丢弃我们,卑视我们,好像土地是我们自己失去的;我是为了我自己的家!为了我们人民。我们的家都毁了,承你们的好心使我活下来,可是,我决不甘心这样活下去”“告诉他继续我的志愿,为着他自己的家,为着人民”可知,点明了小说救亡图存的主题,同时也在用真情引起人们对于国家命运的反思,对民众发出了用行动救国的呐喊。

(4)根据“落日把金子般的光辉扑向了地面,原野显得更寥廓、更寂寞了。成群的鸟惊惶地飞了来,叫着,寻找着自己的窠,在这残弱的余光里,它们要回到它们的家,不然,它们将迷失在陌生的地方”“河的右岸有五座大大小小的坟墓”“不知何时,天上忽然扯起来狞恶的黑云,把那在地上浮游着的最后一点光也关住了”可知,通过多处环境描写来表述“哀愤”,如写“落日”“成群的鸟”“五座大大小小的坟墓”“狞恶的黑云”等;

根据“每当他说到这句话时,他有着莫遏的愤恨,拳头紧紧地握着,即是朝着一无所有的空中,他也要猛烈地挥动着”“死了好,都死了吧,不死怎么活下去呢?”“望着病中睡着的孩子,他的眼睛涨满了泪水”可知,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心理的刻画来表述“哀愤”;

根据“被认为‘反日’‘反满’的分子,随时随地都被枪杀着。他时时担心着无妄的灾害袭来”可知,通过对时代国难的强化书写来表述“哀愤”;

根据“他没有了家,他们被房东撵出来,到夜来他们睡在别人的屋檐下,太阳还没有冒出来的时候,就要为人家驱逐着,像驱逐没有家的狗”“渐渐地他知道了这个城市里的人并不喜欢他们来,因为他们失去了家乡,又多半陷入了困窘,会使房东蒙受一笔欠租的损失”“死了好,都死了吧,不死怎么活下去呢?”可知,通过对同胞缺乏同情心以及只求安分守己的批判来表述“哀愤”。

解析:

(1)B

(2)D

(3)①人物上:能更真实地反映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突出其为国为民的形象;②情节上:杨对友人表露心迹,解释了辞别的原因,并对虎儿的未来做了安排,为下文主人公走上大路做了铺垫,使情节更为合理;③主题上:点明了小说救亡图存的主题,同时也在用真情引起人们对于国家命运的反思,对民众发出了用行动救国的呐喊。

(4)①通过多处环境描写来表述“哀愤”,如写“落日”“成群的鸟”“五座大大小小的坟墓”“狞恶的黑云”等;②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心理的刻画来表述“哀愤”,如“有着莫遏的愤恨,拳头紧紧地握着”“不死怎么活下去呢”“望着病中睡着的孩子,他的眼睛涨满了泪水”等;③通过对时代国难的强化书写来表述“哀愤”,如“被认为‘反日’‘反满’的分子,随时随地都被枪杀着。他时时担心着无妄的灾害袭来”;④通过对同胞缺乏同情心以及只求安分守己的批判来表述“哀愤”,如入关后生存艰难,被人驱赶,而友人缺乏反抗和斗争意识。这些都激发了他寻求一条新路的想法和行动。

(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结尾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指定的艺术风格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根据题干中相关艺术风格的提示,准确理解艺术风格的含义,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解答对文本赏析的选择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0~14.C、D、、、

(1)句意:自己想要留守京城,却叫皇帝御驾亲征。按情理来说,皇帝本来已经觉得这是勉为其难的事情。

第一个“而”是连词,表转折,连接两个分句,应在“而”前停顿;

“人主”是“自将”的主语,主谓齐全,结构完整,应在“将”后停顿;

“以情”作“而言”的状语,联系紧密,共同作后面句子的句外状语,应在“言”后停顿。

故三处句读为DJN。

(2)A.正确。

B.正确。

C.错误。两句中“始”字含义相同,都是“刚、才”之意。句意:计划才开始实行/才招致灾祸。

D.正确。都是“离间”之意。句意:能有机可乘离间他们君臣吗/谗佞小人离间他。

故选C。

(3)D.“因为景帝并不认同晁错控制诸侯强大、削弱诸侯势力的做法”说法错误,文中“而天子不以察”是说景帝没有洞察到诸侯的别有用心。

故选D。

(4)①“来”,回来;“闻”,听到;“罢”,罢兵。译文:你从军中回来,听到晁错死后,吴、楚罢兵没有?

②“乃”,居然;“全”,保全;“居守”,留守京城。译文:居然做保全自己性命的谋划,想要让景帝御驾亲征平定叛乱而自己留守京城。

(5)相同之处:由原文“邓公曰:‘……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可知,都肯定了晁错忠君爱国的精神品质。

不同之处:由原文“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可知,仆射邓公称赞了晁错的远见卓识,苏轼批评了晁错缺乏临危不惧的精神。

解析:

(1)DJN

(2)C

(3)D

(4)①你从军中回来,听到晁错死后,吴、楚罢兵没有?

②居然做保全自己性命的谋划,想要让景帝御驾亲征平定叛乱而自己留守京城。

(5)相同之处:都肯定了晁错忠君爱国的精神品质。不同之处:仆射邓公称赞了晁错的远见卓识,苏轼批评了晁错缺乏临危不惧的精神。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2)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的识记与积累,有时也需要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判断。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题,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此题,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首先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加以概括。

参考译文:

文本一:

晁错,是颍川人。景帝登基,任命晁错为内史。晁错曾多次请求单独谈论政事,皇上总会听取,他备受宠爱,超过了九卿。晁错升迁做了御史大夫,奏报诸侯所犯罪过,削夺他们的封地,收回他们的近旁诸郡。奏书上报,皇上便诏令公卿、列侯及皇族宗室集中计议,没人敢有非难,唯独窦婴争辩此事。晁错修改了律令有三十章,诸侯众口喧哗,忌恨晁错。晁错的父亲听闻此事,便从颍川赶来。对晁错说:“皇上刚刚即位,你执政掌权,侵害、削夺诸侯的势力,疏远人家的骨肉至亲,人们众口议论,大多埋怨你,这是为什么呢?”晁错说:“本该如此,不这样的话,天子之位就得不到尊崇,国家也不得安宁。”晁错的父亲又说:“刘氏天下安宁了,可晁氏一家就危险了,我离开你去了!”于是便饮服毒药而死,并说道:“我不忍心眼见大祸殃及于我。”他死后十多天,吴、楚七国果然就反叛了,而把诛杀晁错当作名义。待到窦婴、袁盎进言劝说,皇上便诏令晁错身穿朝服在东市被处斩。

晁错已被处死,谒者仆射邓公担任校尉,攻击吴、楚叛军时,担任将领。他回朝来,上书奏明军中之事,觐见皇上。皇上问道:“你从军中回来,听到晁错死后,吴、楚罢兵没有?”邓公答道:“吴王谋反有几十年了,因被削夺封地而怒气发作,以诛杀晁错为名义,而他的意图并非在晁错身上。况且我还担心天下的士人会闭口,不敢再进言了!”皇上问:“为什么呢?”邓公说:“晁错是忧虑诸侯强大起来而不能控制住他们,故此请求削夺他们的封地来尊崇朝廷,这本是功及万世的事情。而计划才开始实行,竟然蒙受杀戮之灾,对内便杜绝了忠臣的谏言,对外则为诸侯报了仇,我私下认为陛下这样做是不可取的。”这时,景帝沉默了许久,说道:“您说得很对,我也为这件事感到悔恨。”

文本二:

从前晁错殚精竭虑效忠汉室,建议景帝削弱山东诸侯各国的实力,于是山东诸侯各国共同起兵,借着杀晁错的名义;可是景帝没有洞察到他们的用心,就把晁错杀了来说服他们退兵。天下人都为晁错因尽忠而遭杀身之祸而痛心,却不明白其中有部分原因是晁错自己造成的。

七国那样强大,却突然想削弱它,他们起来叛乱难道值得奇怪吗?晁错不在这个时候豁出自己的性命,为天下人承受抵挡大难而首当其冲,从而控制吴、楚等国的命运,居然做保全自己性命的谋划,想要让景帝御驾亲征平定叛乱而自己留守京城。再说那挑起七国之乱的人,是谁呢?在这个时候,即使没有袁盎,晁错也不可能免于杀身之祸。为什么呢?自己想要留守京城,却叫皇帝御驾亲征。按情理来说,皇帝本来已经觉得这是勉为其难的事情。但又不好反对他的建议,这样正好给袁盎以进谗言的机会,使他的目的能够得逞。假若吴、楚等七国叛乱时,晁错豁出性命承担这一危险的平叛重担,夜以继日像淬火磨刀似的训练军队,向东边严阵以待,让自己的君主不至于受到烦忧,那么皇帝就会充分依靠他而不觉得七国叛乱有什么可怕,纵使有一百个袁盎,能有机可乘离间他们君臣吗?

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15~16.D、

(1)D.“每联先静景后动景”错误,前四句每联先动景后静景。

故选D。

(2)比较两句话的区别在于“号”和“鸣”两个动词,故主要从炼字的角度分析这两个字的表述效果。

原句中的“号”,是“号叫”的意思,声带凄紧,不像夏天那样热闹有趣,给人以凄厉之感,“蛙号池上晚来雨”映照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首联“茅堂索索秋风发,行绕空庭紫苔滑”已表现官冷孤居、过着寂寥的落寞生涯,故此处“蛙号池上晚来雨”与上句一起渲染出凄清的气氛。

改句中的“鸣”,是“鸣叫”的意思,有一种热闹的感觉,“蛙鸣池上晚来雨”是以动写静,渲染的是一种宁静的气氛,而全诗主要营造的是一种凄清的气氛,表述孤寂的心情,这与全诗的格调、情感不相融洽。

解析:

(1)D

(2)①“号”,号叫,给人以凄厉之感,“蛙号池上晚来雨”映照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茅堂索索”“空庭”一起,渲染出凄清的气氛。②而“鸣”,鸣叫,给人以热闹之感,以动写静,渲染出宁静的气氛,与全诗的格调、情感不相融洽。

赏析:

前四句写“秋”,后四句写“怀”。起两句:“茅堂索索秋风发,行绕空庭紫苔滑。”仍写秋风及雨后。“苔滑”,是雨后情况,它和“空”字结合,表现室中空寂,门庭行人很少,也即表现官冷孤居、过着寂寥的落寞生涯。第三四句:“蛙号池上晚来雨,鹊转南枝夜深月。”上句写雨再来,承接组诗中的第一首,表现出雨是连日不断,时间又从白天转到夜里;下句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意来写景。雨多池涨,兼以天冷,故蛙声虽多,是“号”而不是“鸣”,声带凄紧,不像夏天那样热闹有趣;雨余淡月照着树上的寒鹊,因栖息不安而转枝。这四句也是每联中一句写声,一句写景,凄清的气氛比组诗第一首更浓,但还是淡淡写来,不动激情。第五六句:“翻手覆手不可期,一死一生交道绝。”感慨世上交情淡薄,不易信赖。杜甫《贫交行》:“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史记汲郑列传赞》:“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为诗意的出处。第七八句:“湖水无端浸白云,故人书断孤鸿没。”写得细微含蓄。从凄清、孤寂的处境中引起对友谊的渴求,首先感到的是世上真挚友谊的难得;这种情境又使更感到少数志同道合的“故人”的友谊的可贵,但这些“故人”又远隔他乡,不但无法相对倾谈,而且连代为传书的鸿雁的影子都看不到。四句中包含着复杂的思想感情的转折起伏,却写得若断若续,脉络不露,使人只能于言外得之;“湖水浸白云”,插以“无端”二字,便是埋怨它只浸云影而不能照出传书的鸿影,诗句就由写景化为抒情,做到寓情于景。前诗写怀,归于轻视物质上的困难,归于洒脱,兼具理趣和深情;这首诗写怀,归于重视别离中的友谊,归于绵邈,兼具理趣和深情。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相关句子的比较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中的原句和改句,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比较和分析。

诗歌鉴赏选择题解题方法:

选择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述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等,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本题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7.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故解析为:

(1)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重点字:报)

(2)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重点字:翳)

(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重点字:烦)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

《过秦论》名句辑录:

1.贾谊在《过秦论》中用排比句式描写秦始皇用武力统一并统治天下的语句是: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2.《过秦论》中最能表现秦始皇统一天下势不可挡的句子是: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3.最能揭示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奴役天下百姓,造成人民起来反抗的一句是: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4.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外采取了一系列文治武攻之举措。在南方: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在北方: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5.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文中“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18.在流量中涵养“留量思维”到底应该如何看待流量、热度与文艺创作的关系?

热度和流量,可以产生传播效果和价值。网络流量背后,是人们的注意力,渗透着人们在获取信息过程中付诸的关注程度和情感投入。

但也应该清醒地知道:流量热度背后,到底是对潜心创作的由衷掌声,还是盲目的从众随众?在持续传播中,大众对这些话题的关注,到底是断崖下降,还是梯级上升、常谈常新?在薪火相传的文化长河中,那些占据网络热搜榜单的焦点,到底“制造”了急功近利、昙花一现的“流量”,还是留下了真正值得沉淀回味的艺术精品?

须知,比一时关注更重要的,是流连忘返、持久回眸。文艺工的艺术生命如同长跑,仅有爆发力远远不够,更需以专业精神打底的实力和耐力。

真正的热度,是跬步积累后,呈现在大众面前的“至千里、成江海”,是时间与空间双重维度中凝结出的审美共识。它永久存续于大众心中的艺术榜单上。这种姿态绝不是讨好、迎合,而是致力于引领美好风尚,带给人们新的艺术体验、心灵启迪。

文艺创作的功能具有社会性,以生活入题、为人民书写、为时代立传始终是其鲜明底色。人们心中的审美共识,来自艺术家用作品和实践一步步跋涉出的心灵地图。上海戏剧学院2020年毕业典礼上演员奚美娟分享的“演员十诫”一度刷屏;小说《平凡的世界》改编成话剧、电视剧,不断“圈粉”;守得住台下清净,担得起台上考验,戏曲演员方能成为观众心中的“角儿”……这些热度背后,是创对艺术的深沉热爱、久久为功,是艺的传承、德的坚守。

梨园行有句老话,叫“闲时置,忙时用”,意思是平时抓紧积累,有用武之地时便能随时上阵。生活是饱含可能性的种子,是“自带流量”的宝库。创不妨多些沉潜之心,离生活真实再近些。当创走到生活深处,用足迹写心迹,触碰时代脉动、放飞艺术想象,终会迎来丰收满满。

由此可见,真正的流量和热度,是“流行”到“流传”的升级,取决于文艺创能给大众带来何种深度的艺术滋养。只见“话题”,未见作品,丢失思想含量、文化价值,注定无法长远。将流量变成“留量”,让热度留下余温,需“风物长宜放眼量”,更需高质量、正能量。

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是热度的制造者、参与者、见证者。手持键盘,也应心怀敬畏、理性发声。每次点赞、每条留言,都是郑重的发言和表态,体现着我们心中的价值判断、艺术品味。给真诚的创作以流量,给好作品、好演员、好歌手以真正的热度,不让“劣币驱逐良币”,也应成为一种共识。

“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热度之“热”、流量之“流”,充分体现出瞬息万变的特点。信息丰富的互联网时代,似乎带给文艺工一种前所未有的危机感。与此同时,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摆在面前。在流量中涵养“留量思维”,以德从艺,以作品立身,网络记得住,观众看得见,时间留得下。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首先解释了“流量”的含义,委婉地指出了一部分人“流量为王”的片面观点,分析了追求流量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和结果。当下,“流量”与我们的经济、生活密切相关。很多人想尽办法“蹭”流量、“刷”流量、“赚”流量。流量成了一些人孜孜以求甚至不择手段的目标,人性的是非美丑显现无遗。“流量观”其实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反映,扭曲的“流量观”会误导人们,让人们觉得似乎成功也有捷径,可以搞歪门邪道,这绝对是陷阱。任何靠造谣、哗众取宠、坑蒙拐骗得来的流量,总有一天会露馅,让美梦变成一场空。

注重流量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我们该要怎样的流量和怎样获得流量。我们获得流量的方式应当是实事求是、合法合规的,而不是弄虚作假、投机取巧的;应当是正面的而不是负面的;应当是量力而行、力所能及的而不是好大喜功、好高骛远的。实践证明,走正道获取的流量才是正能量,才会长久“留量”。

写作时,要围绕树立正确的“流量观”展开论证,要理解流量的本质,流量是手段,不是目的;追求流量要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要符合公序良俗,特别是在当下新时代发展中,这类事例比较多,要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关事例或现象进行正反对比分析。分析时,既要探讨流量的积极意义,也要剖析只顾流量的弊病,要运用辩证思维,进行因果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