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3年九年级初升高暑假现代文阅读考点巩固专练(记叙文):层次和行文线索问题(解析)现代文阅读(记叙文):层次和行文线索问题
(共17题)
一、复合题(共17题)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这里便是著名的长江奇观之一的冰塔林。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杰巴、安托、开大车的大胡子师傅,头戴狐皮帽,身裹羊皮袍,肩扛比人身还长的大冰凌,蠕动在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慢慢从砾石堆上走下来,慢慢沿冰河接近冰山。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图案形态随意性很强,难说像什么。从狭小的冰洞里爬过去,豁然又一番天地。整座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我用新近装备的柯尼卡拍彩照,使用标准镜头受限,没同时配起变焦镜头使我后悔了一辈子——拍一座完整的冰山,要退出很远。正是在后退的当儿,脚下一滑,分外利落地一屁股坐在冰河上,裂骨之痛随之袭来。这一跤,使我在后来的旅行中备受折磨。回那曲拍了片才知道,娇贵而无用的尾椎骨已经折断,连带腰椎也错了位。
(1)赏析画线句子。
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2)是怎样写景的?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3)给第1段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语文要素训练。
(1)本文以什么为线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红军翻越老山界时遇到了哪些困难?
复习旧知识,发现新问题
(1)回顾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片段“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片段“我看到了什么”:
片段“神秘的敲击声”:
片段“归途如此惊心动魄”:
(2)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分析:“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归途如此惊心动魄”两部分,一部分写升空,一部分写降落,构成一个结构,两个部分篇幅相当,内容相近,都以核心内容为支撑,构成了一个“相反对称”的叙述模式;“我看到了什么”“神秘的敲击声”都写空中所见所感,构成一个描写,突出了太空景物的美妙和神奇。
(3)你发现了吗?第一、第四部分的结尾有一处“对比照应”的地方,请找出来。这样的照应表述效果如何?
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按要求作答。
①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②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③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④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⑤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⑥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⑦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⑧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1)品味文中加点词的表述效果。
(2)这段话可以分为两层,请你在段落中用“∥”划出,并写出这样划分的理由。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以夕阳落款
林清玄
(1)开车走麦帅二桥,要下桥的时候,突然看到西边天最远的地方,有一轮紫红色饱满而圆润的夕阳。
(2)那夕阳美到出乎我的意料,紫红中有一种温柔震慑了我的心,饱满而圆润则有一种张力,温暖了我连日来被误解的灰暗。
(3)我突然感到舍不得,舍不得夕阳沉落。
(4)我没有如平时一样,下桥的第三个红绿灯左转,而是直直地向西边的太阳开去。
(5)我一边踩着油门,一边在心里赞美这城市里少见的秋日的夕阳之美,同时也为夕阳沉落的速度感到可惊。
(6)仿如拿着滚轮滚下最陡的斜坡,连轮轴都没看清,滚轮已落在山脚。夕阳亦是如此,刚刚在桥上时还高挂在大楼顶方的红色圆盘,一坠一坠,迅即落入路的尽头。
(7)就在夕阳落入不见的那一刹那,城市立即蒙上了一片灰色的黯影,我的心也像石头坠入湖心,石已不见,一波一波的lián()yī()却泛了起来。
(8)我猛然产生了两个可怕的想法:我每天都在同一个时间走同一条路到学校接孩子放学,为什么三个月来都没有看见美丽的夕阳?如果我曾看见夕阳,为什么三个月来完全没有感觉?
(9)这两个想法使我忍不住悲哀,在前面的三个月,我就像一棵树,为了抵挡生命中突来的狂风暴雨,以免树下的几棵小树受伤,每日在风雨中摇来摇去,根本没有时间抬头看看蔚蓝的天空,更不用说一天只是短暂露脸的夕阳了。
(10)我为自己感到悲伤,但更悲伤的是,想到这城市里,即使生命中没有风雨,也很少人能真心欣赏这美丽的夕阳吧!
(11)每到黃昏时开车去接孩子,会打开收音机以排遣塞车的无聊,才渐渐发现,黄昏时刻几乎所有的电台都是论说的节目。抒情的、感性的节目,在下午四点以后就全部沦亡了。
(12)论说的节目几乎无可避免地有一个共同的调子,就是批评,永不停止的批评。
(13)我常常会想:在黄昏的时候,一天的工作已经结束,心情应该处在一种欢喜与柔美的状态,沉浸于优美的音乐。然而却几乎所有的节目都在论说,永不停止地议论,是不是象征着整个城市在黄昏时美好的感觉也都沦亡了呢?
(14)想要换个电台、换一种感觉,转来转去却转不出忧伤的心。感谢关注“沈姐的语文课堂”微信公众号!最后,只好又转回我最喜欢的台北爱乐,一边听着优美的古典音乐,一边想着:如果在黄昏时刻,禁止论说,只准听音乐喝茶,看夕阳沉思,将是对这个城市的人最严重的惩罚吧!
(15)那美丽的紫红夕阳,使我想起水墨画左下角的落款的印章。
(16)如果我们的每一天是一幅画,应该尽心地着墨,尽情地上彩,尽力地美丽动人,在落款钤印的时候,才不会感到遗憾。对一幅画而言,论说是容易的,抒情是困难的;涂鸦是容易的,留白是困难的;签名是容易的,盖章是困难的。
(17)但是,这个城市还有人在画水墨吗?还有人在每天黄昏,用庄严的心情为一幅水墨画落款吗?
(18)看到夕阳完全沉落,我怅然地回转车子,有着橘子黄的光晕还余韵犹存地照在车上,惨白的街灯则已点燃,逐渐在黑幕里明晰。
(19)我为自己的今天盖下一个美丽的落款封印,并疼惜从前那些囿于世俗的、沦于形式的、僵于论说的、在无知与无意间流逝的时光。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liányī
(2)理清文中情感变化的过程,根据文章内容填上空。
舍不得→→泛起波澜→→怅然→→疼惜。
(3)文中第六段划线句主要运用了的修辞手法,作用是
(4)请分析第(10)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三个月来没有看见,或者说没有感受到夕阳的美丽,是因为囿于世俗、沦于形式,僵于论说。
B.夕阳在文章中是一个重要意像,它象征着美好的感觉,如水墨画中的落款,需要人们以庄重的心情去感受。
C.“这个城市还有人在画水墨画吗?还有人在每天黄昏,用庄严的心情为一幅水墨画落款吗?”这两个设问句表现了对城市人生活状态的一种困惑与反思,引发读者思考。
D.听音乐喝茶,看夕阳沉思才是所追求的理想的生活状态,而“论说”是人们心中的美好感情沦亡的直接原因。
阅读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选段,回答下列小题。
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②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③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1)分别归纳第①②两段主要内容。
(2)第③段可以分为哪两个层次?
(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拈轻怕重”的意思是,因为体不足或身体虚弱而不能从事重体劳动。
B.第①段中的画线句子都运用双重否定,极其强调无一例外,每个人都佩服、都感动的事实,比一般陈述句斩钉截铁。
C.全文为了突出白求恩同志的优秀品质,多次使用了对比的手法,第②段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D.第③段是在前文基础上的总结。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月光下的母亲
何君华
①我跟陈老师说,我母亲病了,我要回去看她。陈老师同意了。
②陈老师不可能不同意。因为现在已是下午5点,我在县中学寄宿,我家离学校有30多里。这个时候来请假,看来我母亲一定病得很重。
③我不是个好学生,我撒了谎。我母亲根本没病,我是饿了,或者说是馋了。学校食堂的饭太难吃了,天天吃咸菜,顿顿吃腌萝卜,我都吃腻了,我要回去吃一碗我母亲做的鸡蛋手擀面。我最爱吃母亲做的鸡蛋手擀面了。我们学校是放大假,每个月只有月底两天放假,其他时间都在学校寄宿。上个月上学的那天清晨,母亲又为我做了一碗鸡蛋手擀面,母亲小心地端着这碗手擀面送到我桌上,慈祥地摸着我的头说:“慢慢吃,不着急。我孩儿上学辛苦了,等下次回家妈妈还给你做!”
④我坐最后一趟班车到镇上,镇上已经没有任何一辆机动车的影子了,我只好徒步往家走。
⑤天上的月亮真大,地上一个行人也没有。我走啊走,肚子饿得发慌,心里只盼着早点吃到母亲做的鸡蛋手擀面,步伐便愈来愈快。
⑥走到村口时,我借着月光看见我们村打谷场上有一个人影。那人影正将一捆又一捆的谷子奋力地抽打在木桶上。
⑦那时我们那里还没有脱粒机这样的农用机械,即便有也没人用得起,家家户户都是这样手工脱粒。这种脱粒方式速度慢、效率低,要赶在入秋时将全部的谷子脱粒归仓,实在是一项耗时费力的大工程,但即便如此,也从来没听说过有人连夜赶着脱粒的。
⑧我在心里嘀咕,是谁这么晚还在干活儿呢?心下突然有一种不好的预感。
⑨我加快脚步走到家门口,赶紧用手摸门。我的手摸到了一把铁锁。我知道,那打谷场上的人不是别人。
⑩我哭了。
还能是谁呢?别人家都是夫妻两人一起赶工,爸爸在浙江打工,家里家外的活儿只有母亲一个人干,除了她还能是谁呢?
我哭了,嚎啕大哭。
母亲做的鸡蛋手擀面好吃,她自己却从来舍不得吃一碗。母亲就这样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还要没日没夜地干活儿供我上学……
等我哭完,我没拿钥匙开门,也没去打谷场喊母亲,我扭头往学校的方向走去,鸡蛋手擀面的事也被我全然抛到了脑后。
我知道路上肯定没有车了,只能徒步回学校,那我也决不回头。
茫茫月光之下,乡村公路上阕寂无人,我一个人赶夜路,心里却没有一丝害怕的感觉。我徒步30多里回到学校时,天已经大亮。
陈老师关切地问我母亲的病怎样了。我说我母亲没病,是我病了。
说着我的眼泪又不争气地落下来,止也止不住。
陈老师不明所以地看着我,想问我为什么哭,但似乎很快明白了什么。他终于没开口,只是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肩膀。
我知道,我该收起自己的娇贵病,也该认真学习了。
从昨晚到今晨一粒米没进,但我一点儿也不觉得饿,我径直向教室走去。
我以前单知道有人冒着毒辣的阳光干活儿,那一晚,我知道还有人顶着月光干活儿。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材料二:
①“爸,我不读书啦。”他低声说。父亲看了眼他带回家的行李,一连三天没和他说话。
②第四天,他决定跟着父亲去煤矿做工。
③那是他第一次下矿井,有点忐忑,又感到新奇。他被分配在运输组,负责用小拖车将前方工友挖出的煤炭运到通往地面的拖车中。活儿真累呀,可路是自己选择的,他不会轻易退却。
④下午,他和父亲被分到了不同的巷道,他的新奇感已荡然无存,代之而起的是腰酸背疼及吸入煤尘后的极度不舒适。看着挥汗如雨的工友们,他不禁感慨万分。如果不是亲身经历,他何曾知道父亲每天都在如此阴暗潮湿的环境下工作?而自己能坐在温暖明亮的教室里学习,那样的时刻是何等的珍贵!
⑤“快跑,塌方了!”有人喊道。慌乱的工友拼命向井口的方向跑去,他糊里糊涂地跟着跑。
⑥“小春!小春!”黑暗中,他听见父亲声嘶力竭的喊声,拥挤的人流中一个瘦弱的身影正向他刚才工作的巷道跑去,那是父亲。
⑦“轰”的一声,煤尘波浪般扑面而来,瞬间倒塌的石与土将他与父亲分隔在两个空间……
⑧父亲治愈出院后,他重新回到了学校。那次事故于他是一次洗礼,父亲用生命给他上了惊心动魄的一课,让他有了重新出发的动力。
(据2020年第6期《博爱》龚细鹰《深井下的父亲》改编)
(1)结合材料一的情节和提示的内容,梳理故事的脉络。
我撒谎请假回家——————
(2)写出材料一第③段采用的记叙顺序,说说这样安排的作用。
(3)材料一第⑩段写“我哭了”,再到第段“我嚎啕大哭”,两次“哭”的心理有何不同?请结合全文说说。
(4)删掉材料一第段可以吗?试从结构和内容上说明理由。
(5)阅读材料一时,有人认为“我”既然看到了母亲在月光下脱谷粒,就应该帮母亲劳动,不应该连夜返校。联系材料二,说说你的看法。
阅读《弟弟》,回答下列各题。
弟弟
张爱玲
①我弟弟生得很美丽而我一点也不。从小我们家里谁都惋惜着,因为那样的小嘴、大眼睛与长睫毛,生在男孩子的脸上,简直是白糟蹋了。长辈就爱问他:“你把眼睫毛借给我好不好?明天就还你。”然而他总是一口回绝了。有一次,大家说起某人的太太真漂亮,他问道:“有我好看么?”大家常常取笑他的虚荣心。
②他妒忌我画的图,趁没人的时候拿来撕了或是涂上两道黑杠子。我能够想象他心理上感受的压迫。我比他大一岁,比他会说话,比他身体好,我能吃的他不能吃,我能做的他不能做。
③一同玩的时候,总是我出主意。我们是《金家庄》上能征惯战的两员骁将,我叫月红,他叫杏红,我使一口宝剑,他使两只铜锤,还有许许多多虚拟的伙伴。开幕的时候永远是黄昏,金大妈在公众的厨房里咚咚切菜,大家饱餐战饭,趁着月色翻过山头去攻打蛮人。路上偶尔杀两头老虎,劫得老虎蛋,那是巴斗大的锦毛毯,剖开来像白煮鸡蛋,可是蛋黄是圆的。我弟弟常常不听我的调派,因而争吵起来。他是“既不能令,又不受令”的,然而他实在是秀美可爱,有时候我也让他编个故事:一个旅行的人为老虎追赶着,赶着,赶着,泼风似的跑,后头鸣鸣赶着……没等他说完,我已经笑倒了,在他腿上吻一下,把他当个小玩意。
④有了后母之后,我住读的时候多,难得回家,也不知道我弟弟过的是何等样的生活。有一次放假,看见他,吃了一惊。他变得高而瘦,穿一件不甚干净的蓝布罩衫,租了许多连环图画来看。我自己那时候正在读穆时英的《南北极》与巴金的《灭亡》,认为他的口胃大有纠正的必要,然而他只晃一晃就不见了。大家纷纷告诉我他的劣迹,逃学,忤逆,没志气。我比谁都气愤,附和着众人,如此激烈地诋毁他,他们反而倒过来劝我了。
(穆时英(1902—1940),现代小说家,“新感觉派”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南北极》《公墓》等。)
⑤后来,在饭桌上,为了一点小事,我父亲打了他一个嘴巴子。我大大地一震,把饭碗挡住了脸,眼泪往下直淌。我后母笑了起来道:“咦,你哭什么?又不是说你!你瞧,他没哭,你倒哭了!”我丢下了碗冲到隔壁的浴室里去,闩上了门,无声地抽噎着,我立在镜子前面,看我自己的掣动的脸,看着眼泪滔滔流下来,像电影里的特写。我咬着牙说:“我要报仇。有一天我要报仇。”
⑥浴室的玻璃窗临着阳台,啪的一声,一只皮球蹦到玻璃上,又弹回去了。我弟弟在阳台上踢球。他已经忘了那回事了。这一类的事,他是惯了的。我没有再哭,只感到一阵寒冷的悲哀。
(简介:张爱玲(1920—1995),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主要作品有《倾城之恋》《金锁记》《半生缘》《红玫瑰与白玫瑰》等。)
(1)第①段中,长辈就爱问他:“你把眼睫毛借给我好不好?明天就还你。”这句话从描写的角度上看属于()描写,写出了弟弟。
第⑤段中,“我丢下了碗冲到隔壁的浴室里去,闩上了门,无声地抽噎着”,从描写方法上看属于()描写,写出了“我”的心理。
(2)第④段中“口胃”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指:
(3)本文六个段落,应分为两大部分,请用“||”下边段落序号间划分出来。
①②③④⑤⑥
(4)文章第②段说“我能够想象他心理上感受的压迫”,“压迫”指的是什么?
(5)文章通过追忆姐弟之间的关系来刻画人物,其最突出的特点是采用了的手法,比如,文章结尾,弟弟已经在若无其事地玩皮球了,姐姐却还在伤心难过之中。“我没有再哭,只感到一阵寒冷的悲哀。”文中的姐姐为何而悲哀?说说你的理解。
(四)
①这个故事来源于长白山虎背岭东北虎保护区的一位工作人员。事情发生在他进山第一年的冬季。一天,大雪初晴,他在做例行巡察时,发现一只幼虎中了偷猎者的陷阱,后腿折断,又被钢夹死死地夹住。他小心地为幼虎松了绑,抱回自己的小木屋——这里也就是保护区的监察哨,一间建在原始森林里的坚实小屋。
②经过精心的护理,幼虎恢复得很快。他给它取名“阿弟”。他在深山里很寂寞,真把幼虎当自己亲人来对待了。“阿弟”虽不会说话,但它懂得什么是友好感情,它也会以驯服、亲热来回报。两“弟兄”真成了相伴相依的好朋友了。
③三个月过去,“阿弟”长成了像模像样的英俊少年山中王,该是放虎归山的时候了。他俩同样感受到离别的痛苦。第一天放出去,它围着住处转了三圈就回来了,不肯再走;第二天带它进了山,可傍晚又像逃学的孩子似的怯怯地溜了回来;第三天,“阿弟”像是懂得不能耍赖,非走不可了。它主动依偎在“阿哥”怀里,擦擦蹭蹭,着实亲热了一阵,然后俯伏在地,两眼深情地望着“阿哥”。之后一步一步走出去,走到门外又回过头来最后望一眼,才向虎背岭深处狂奔而去。
④“阿哥”也像掉了魂似的,恍恍惚惚在山里转悠了三天,不知是想再见一下“阿弟”呢,还是在找回自己。而他俩的再次相见,却是在一个极不寻常的境地中——确切地说,是“阿哥”遭到群狼袭击的危急时刻。
⑤也是一个冬天。一只老狼带着十三只狼包围了小木屋。几个小时后,他的子弹打光了,眼看厄运就要降临。突然,他看见老狼忽然停下来,侧耳聆听到什么,就忽闪一下带着残兵败将飞奔而去。天亮了,屋里的战士走出来,在小木屋与大森林的咽喉道上,见到了久别的“阿弟”,在“阿弟”脚下躺着老狼的尸体。
⑥三年过去,那位工作人员调离了山里的岗位,只剩下小木屋。次年开春,他忽被大山近处的动物园告知:捕获的一只老虎已绝食7天,这虎是在小木屋旁设陷阱捕获的,要他去一趟。他顿时猜想可能是“阿弟”遭到暗算。到场一看,果然是已经十分虚弱的“阿弟”躺在铁栏里。他呼唤它。“阿弟”张开眼与他的目光相遇,刹那间好像勾起美好的记忆,有些兴奋。但马上换了表情,两眼露出仇恨的凶光,再也不看他一眼。“阿哥”亲手端来食物和饮水,也拒不接受。“阿哥”知道它想重返森林,动物园也别无选择只好照办。
⑦“阿哥”心里明白,打从它与他首次相别返回森林后,它一直保持着暗中探视小木屋的习惯。他离开后仍然如此。动物的感情有时是很执著的。然而正是在这块唤起温馨之情的地方,它落入了人的陷阱。从此它同人的缘分也就断了。据说以后虎背岭连续发生虎伤人的事件。这是谁的过错呢?
(1)给文章取一个恰当的题目,写在横线上。
(2)本文围绕人与虎之间友情的发生到结束,重点写了哪三件事?
第一件:
第二件:
第三件:
(3)文章划线句子运用和描写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4)认真读第6和第7段,说说三年后人与虎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四小题。
善良的种子
①父亲常说,只要人帮人,世界上就没有穷人。
②父亲不舍得花钱,是村里有名的“抠王”,可是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从不含糊。哪怕他自己不吃不喝,也要尽量去帮助。记得有一次,他把自己的路费给了一个被小偷洗劫一空的老人,自己步行40里路回家。不知情的乡邻以为父亲又是为了节省路费,“抠王”的名号在村里愈发叫得响亮了。
③父亲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也成了小偷光顾的对象。那一次正是春播时节,父亲和几个乡邻去城里买种子。买完种子后,父亲的兜里还剩下100多块钱,他没花,连午饭都没舍得吃,就和几个乡邻急匆匆地坐上了回乡下的客车。大概是买票的时候,被人瞄上了他兜里的那张100元的票子,再翻口袋的时候,那张100元的票子就不翼而飞了。在那个年代,100块钱不是个小数目,可以买很多东西呢。父亲急得满头大汗,在翻遍所有的口袋,确定钱丢了之后,父亲感到眼前一黑,差点晕倒过去。车上人很多,父亲看着满车厢的人,感觉每一个都像是偷钱的人。
④父亲正在心里痛骂自己粗心大意的时候,听到了车下一个女人声嘶力竭的尖叫:“我的种子丢了,你们谁看到我的种子了?那可是我家里一年的种子啊……”
⑤那个丢了种子的女人在那里不停地抽泣,她说她把种子放在站点,自己去解了个手,就这一小会儿工夫,种子咋就没影了呢。她说她家死了男人,里里外外全靠她一个人支撑着,她命苦啊。她呼天抢地。车里人都纷纷对这个丢了种子的人表示同情,纷纷谴责那个偷种子的缺德的人,他断了穷人家的活路。
⑥“不管咋的,先上车再说吧。”父亲劝她,忘了自己也是个遭遇了盗贼的人。
⑦父亲向同来的乡邻要了个空袋子,放到那个女人手里。他解开自己的袋子,一捧一捧地往那个素昧平生的人的空袋子里装种子,一边捧一边说:“你少种点,我也少种点,日子总能挺过去的。”与父亲同来的乡邻,看到父亲的所作所为,也都纷纷打开袋子,往那个人的空袋子里捧种子。不一会儿,那个空袋子就鼓了起来,仿佛吃饱饭的人,振作了精神。那女人不知道说什么好,一个劲儿地要给父亲和乡邻磕头。父亲说:“谁还没有个难处,都帮一把,就挺过去了。”
⑧满车厢的人都亲眼目睹着父亲的小小善举,他们不知道父亲的心灵刚刚经历的创痛。父亲也自始至终没有向人说出自己的钱被偷了。
⑨下车的时候,人很挤。他感觉被人紧紧地贴了一下身子。父亲再一次翻口袋的时候,发现那张百元票子又回到了他的口袋里。就是他自己的那张,他认得,皱皱巴巴的,那上面还有他的体温呢。
⑩望着从车上下来的一个个人,父亲看谁都不再像是小偷。
这个世界上,每一颗良心都是一粒善良的种子,或许你没有财富,无法慈善,但你可以去做一粒善良的种子,把爱孕育,让爱开花。这些种子会让世界阳光明媚,花团锦簇。
(1)根据选文的行文思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父亲是有名的“抠王”→()→“女人”的种子被偷→()→()
(2)那张百元票子为什么又回到了爸爸的口袋里?
(3)第③段和第⑩段两个划线语句矛盾吗?为什么?请结合父亲不同心境简要说说。
(4)仔细揣摩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结合全文,说说好在哪里。
他认得,皱皱巴巴的,那上面还有他的体温呢。
(5)选文哪句话具体阐释了标题“善良的种子”的深刻含义?
(6)你如何看待文中父亲的行为?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树大山河远
刘醒龙
①仅就生命力来说,这个世界上,走得最远的不是两条腿的人类,也不是四条腿的动物,更不是长着成百上千条的腿和索性一条腿也没有的爬行类长虫,甚至都不是长着轻盈翅膀满天翱翔的飞鸟,而是狂风暴雨、山呼海啸也卷不走的那棵树。
②如果不是身临其境,很难相信,那棵树竟然已站立在风雨飘摇的世界3200年了!
③3000年前,由西周都城丰镐西出200公里,抵达那时叫作西戎的平凉;2000年前,由大汉皇城长安西出200公里去往那时刚刚不再叫义渠的平凉;1000年前,由五代名城大安西出200公里来到名为大原实则野树萧条的平凉;在今天,由西安西出,还是200公里,追随雾中寒雁,到平凉那号称陇首地界的一处山坳,卢照邻诗里的“马系千年树”依然在那里!
④为了弥补语言的贫乏,我联想到别的树。20世纪90年代,第一次去西藏,在海拔5138米的查果拉哨所,放眼望去,不要说一棵树,就连紧贴地西的花草也难得一见。在绿色苔藓也朝不保夕的地方,那种在两指宽的石头缝里开着蓝色花的骆驼刺,是整个哨所唯一与森林相似的风景。哨所里的一位士兵,因为生病从山上下来,到了日喀则,一下车就像抱着亲人一样,抱着医院院子里的一棵白杨放声大哭。治好了病,士兵又重新回到那座永远也不可能长出树来的哨所,将自己站成迎着冰霜雪雹的最坚强的白杨。
⑤平凉所处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无人区是近邻,那位在查果拉主峰值守的士兵,是否知道邻居家有如此大的一棵树并非关键,重要的是人在哪里,就有沃土在哪里。
⑥毫无疑问,天下之树都生长在原野的空白处。平凉这地名,命中注定为那棵3200年的大树腾出了偌大空间。壮游不可无诗,登山总得见树。平凉那棵树,仅次于天下第一的轩辕庙内轩辕黄帝亲手所植轩辕柏,又仅仅次于天下第二的浮来山定林寺内那棵银杏树。在5000年的轩辕柏和4000年的定林银杏面前,3200年的平凉国槐,虽然贵为天下第三大树,却能与周遭的山林结结实实地合为一幅原野宏图。
⑦几百年,在树的世界里,也就是花开花落,叶红叶碧那样的小小时光。几百年,几千年,可以让一大片森林毁灭成一棵树,也可以让一棵树长成一大片森林。曾经行走在无比瑰丽的塞罕坝林海中,何止是一棵树,随时随地见到的一根草、一朵花,甚至一滴露,都能现身说法作证明。这塞罕坝,几百年前,本来就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林海。同样也是几百年前,旧王朝无休无止的砍伐,将昔日林海变成了北方沙尘暴的主要源头。沙暴再狂野,真理之树也不改其常绿。60年前,苦苦追寻绿色真理的塞罕坝人,在枯黄沙漠中发现了一棵活了几百年的落叶松。朴实的塞罕坝人,捡拾起被一些人弃之不用的常识,在能够生长落叶松的地方,种下第2棵、第3棵……甚至是第2000万棵和第2亿棵落叶松,直到让那片人称“死亡之海”的北方沙漠变为水草丰美、林木茂密的旅游胜地。这由天下最孤独的一棵松树生长而成的奇迹,若不是怀有真理,怎能在沙漠中独自站立几百年?
⑧这3200年后的今天,每一个来过又离开的人,都让这叫国槐的大树走得更远。还有长空中的风云,还有天际里的鸿雁,甚至还有当今世界无所不能的互联网,都使这树朝向更悠远的未来。而最能与大树一同到达远方的,有岩河岭水库坝顶那两棵于偶然中体现必然的小树,有塞罕坝荒原上孤单活到能使独木成林的老树,有南海深处岛礁上仰赖千里之外的淡水与熟土才能存活的新树,更有查果拉哨所旁那没有树的“树”!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6月15日)
(1)文章以“树”为叙述线索,围绕这条线索主要叙写了三件事,请你在下面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内容。
→天下第一、第二古树→
(2)有读者认为选文第③段有重复之嫌,你的观点如何?请说明理由
(3)选文中画线语句运用了何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4)这篇文章表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从“树”的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半个父亲在疼
庞余亮
①这些年,感觉时间在不停提速,尤其是对父亲。在他身上,岁月的沙漠化一年深过一年,从牙齿到骨骼,他所有坚硬的部分,都迅速钝化、脆弱。
②走在路上,每遇见老人,我总会忍不住多看几眼,有时,还会从他身后追到身前……我总觉得,他是我父亲。
③我父亲虽然老了,但他还在,还是一位完整的父亲。
④老了的父亲,失去标识度和分辨率,老成所有老人的样子——干瘦,呆滞,不苟言笑。但年轻时,他棱角分明,一顶光头佛光普照,哪怕十里外咳嗽一声,我也如雷贯耳。
⑤小时,我诨号“葛维搅”。“维”是辈分,“搅”是捣蛋,我的“皮”有口皆碑。基本上,只要有摩擦,罪就在我,并且以被父亲摁在地上摩擦而结束。这俗套的剧情,常让我怀疑父亲是假的。
⑥那天,我跟着父亲压红芋,甚得他欢心。老师路过地头,随口投诉我。父亲顺手抄起扁担,抽向我。我眼疾手快,但大长腿没能跟上,被铁钩抽到,烙出一道血印。
⑦我抱着腿,疼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蹦蹦跳跳。父亲捉住我,把我摁到地上。揽一把笈笈芽,嚼碎,敷在伤口上。我不经意看见,他稳健的手,比我的腿颤抖得更厉害。
⑧原来,当我疼时,父亲也在痛。我的一半疼痛,一直由父亲默默着。
⑨父亲脾气暴躁,一半是母亲点燃的,一半是癣疾煎熬的。年复一年,一开春,癣就缘着他开枝散叶。不知听谁说的,用烧红的铜钱烫,就能把癣斩草除根。一点抽搐的灯火前,他捋起袖子,让我烧铜烫癣。
⑩我下不了手!他就自己来。牙一咬,眉一竖,火红的铜钱往手臂上一摁。一股焦肉味吱吱乱窜,撕咬得灯火弓起腰,啃噬得我心如刀绞。
父亲拍拍我的头,满面春风地说,一点也不疼。我满脸泪水,痛得不能自己。
我从未想过,当父亲疼时,我也会痛。父亲的一半疼痛,一直由我默默着。
做了父亲后,我回去得少了,但会经常念及父亲,想象我这个年龄时的他,想象孩子这个年龄的父亲。起初是做反面教材,警醒自己别像他。慢慢,我谅解了父亲,开始和三十多年前的他与自己和解。无论在基因上,还是生活里,我们都有彼此的影像。
前不久,父亲的腿不堪磨损,闹起罢工。我带他看医生,背他上楼、下楼。
起初他很不适应,肌肤和骨骼都极不情愿地抗拒我。很快,他认了。回家时,他竟趴在我背上睡着了。在家门口,我扭头看他,酣睡得像个孩子一样。我和父亲,互换了三十年。
或许,也可以说,父亲有一半是我,我有一半是父亲。
家里的地板刚拖过,很滑。我和父亲摔成一团。父亲醒了,龇牙咧嘴地问我可摔痛了?孩子一手扶着我,一手打地板,念念有词。我满面春风地对他们说,一点也不疼。
(选自《意林》2021年第4期,有删改)
(1)通读全文,围绕“疼痛”,全文主要写了“我”与父亲的三件事情,请填写下表。
事件“我”的感悟
一A“我”感受到父亲手颤抖得厉害。
二“我”不忍下手,父亲只好自己烫癣。B
三C“我”觉得父亲酣睡得像个孩子。
(2)联系上下文,请从下面两个词中选择合适的填入第⑧段和第②段横线处。
赡养抚养
第⑧段第②段
(3)请从人物细节的角度,赏析第⑦段划线文字。
(4)第段最后一句,“我满面春风地对他们说,一点也不疼。”请分别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谈谈它的作用。
(5)说:“当我疼时,父亲也在痛”,“当父亲疼时,我也会痛。”因为有爱、因为懂谅解,我们便能与父母分担“疼痛”、分享“甜蜜”。词请联系你的生活,写出你与父母分担痛苦或分享快乐的故事。(100字左右)
阅读《我仰望了六十年的恩师》,回答问题。
我仰望了六十年的恩师
陈志华
我从小学四年级到高中二年级,是在战争中度过的,地点在浙江中部和南部。我们全体同学寄宿在学校里,老师们带着我们在山沟里逃难流亡,缺吃少穿,缺医少药。几次遭到日本侵略者飞机的轰炸,从尸体堆里逃生,又从日本侵略者细菌战造成的鼠疫大流行中幸存下来。我们小小年纪,不懂事,老师们不但照料我们、保护我们,还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给我们以高水平的教育。
我成年之后,回顾那段历史,越来越懂得教育工作是多么崇高的职业。我的小学和中学的老师们,其实个个都是伟大的人。那时候,他们带着几百个学生,肩膀上担着多么沉重的担子!我一生都敬仰他们,包括常常批评我不肯开口唱歌的音乐老师。你想,在那种艰难危险的日子里,我们居然还有音乐课,而且上课还有风琴。有一次土匪突袭,我们仓促出逃,两位农民抬着那架风琴,女音乐老师紧紧跟在后面,一瘸一拐地在山路上跋涉,自己只背出来个小包裹。
但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语文老师。那时候,学校一般都最重视语文课。语文老师大多比较年长,地位比较高,在同事中受到尊敬。他们一般担任各年级的“级任导师”,大约相当于现在的“班主任”。简单地说,他们担当了为人父母的责任,跟学生的关系特别密切。我们都住在祠堂里或者庙宇里,宿舍没有门,也没有窗。山区冬季很冷,天天晚上,身为级任导师的语文老师都要来查铺,摸摸我们的手脚,拂去被面上薄薄的一层积雪,掖紧被角。春天雨多,偶尔出太阳了,便督促我们把潮湿的被褥摊到坟头上去晒。我们团团坐在一起,在暖和的阳光下脱了衣服捉虱子。老师见了,就到农民家里借了一个灶,用煮猪食的大锅烧了满满一锅开水,叫我们一个个脱下内衣裤放到锅里煮一煮。我们自己种粮,种菜,砍柴,到山上背来竹子搭房子。农民收了稻子之后,我们把地租来,在禾兜下挖一锄头,塞几粒豆子进去,抓上一把草木灰,天冷之前能收一茬豆子。语文老师总和我们一起劳作。
有两件事我永远不会忘记,即使我以后得了老年痴呆症,也会记得。有一年,日本侵略者为打通浙赣铁路,占领了金华,向丽水进逼。老师们带着我们逃难。到了碧湖,山洪暴发,江水骤涨,不能渡船。我们几百个学生停在江边。这时候有很多中国军队也被阻塞在渡口。突然间来了日本飞机,一批又一批,轮番轰炸、扫射。带领我们班的语文老师,大喊大叫,把我们一个个按倒在公路边的水沟里。到了天色昏暗的时候,屠杀终于过去。我们爬出水沟,看到一地的断肢残骸,血肉模糊,吓得两腿发软,不会走路。老师叫我们闭上眼睛,连拖带挟,把我们弄到渡船上。这时候水势弱了一点,我们冒险过了江。我们这些学生,居然没有一个伤亡。遗憾的是,受到这样的惊吓,大部分同学在以后两三个月的时间里,情绪都不太正常,时时会顶撞老师。每当回忆起来,我就想,不知有没有伤了老师的心。
另一件事是,日本侵略者曾经在浙江南部放过鼠疫病菌,造成严重的疫情。我们学校在景宁,正靠疫区边缘,大家提心吊胆的。有一天下午,我们下地给白菜施肥、松土,当晚很累,早早睡了。第二天早晨,紧挨在我右侧的同学——我们的劳动组长,竟莫名其妙地死在地铺上。那时根本没有医生,大家都猜测他死于鼠疫。鼠疫的传染非常厉害,唯一可以采取的办法是把尸体烧掉,又把我隔离起来。我被关到一座孤零零的农舍的楼上。所有的人都认为我死定了。我只好坐在墙角发呆,等死。没有什么人敢走进这座小楼,但一天三餐,都有人把饭菜装在篮子里,挂到一根绳子头上,我自己把它吊上去。这位送饭的人,就是级任导师——我的语文老师。糊里糊涂过了一个星期,我居然没有死,危险期过了,被放回班里。这年我才13岁,初二的学生,受了这么大的折磨,一头扑进老师怀里放声痛哭。老师紧紧搂着我,一起哭。
老实说,六十年前老师是怎样教课的,我记不清楚了,但老师是怎样做人的,我终生不能忘记,而且时时受到记忆的鞭策,不敢有负师恩。中学生,犹如一张白纸,毫无主张,偏爱什么课程,常常是因为这门课程的老师受到爱戴。我和我的许多同学,就是因为被语文老师的人格魅力感动,对语文课特别有兴趣,学习比较用心,喜欢读些课外读物,也勤于练习写作。我想,我中学时代的语文老师,教书效果好,首先是因为他们关爱学生,师德高尚。
关于语文课的情况,我还记得一些事儿。既然六十年没有忘记,就是不应该忘记也不可能忘记的了。
那也是在景宁,我们的学校“撤退”过去,请了当地一位前清举人当语文老师。这位老师在地方上声望很高,举止端庄,不苟言笑。每当空袭警报的钟声一响,他便换上长袍马褂,打扮整齐,规行矩步地走出我们当校舍的白娘娘庙,站在荒坟头上,一听到敌机的声音,他就仰天大骂,从不躲避。同学年少,不明白道理,笑他迂腐。可是他的授课终于镇住了我们的调皮。那时候没有课本,教学内容由老师自己定,上课的时候写在黑板上,我们动手抄下来。开学的第一堂课他也是穿戴整齐,走进教室,庄重地看了我们一眼,缓缓转身,用非常漂亮的大字,在黑板上写下“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然后,低沉地朗读起来。我们虽然还小,但国难当头,山河破碎,在日本侵略者的逼迫下辞别父母,颠沛流离,尝尽苦难,心头郁积着仇恨和悲愤。这首诗我们以前学过,懂得这是老师对我们的嘱咐,爆发般的齐声应和,滚烫的泪珠洒满胸前。
王丽老师在约稿信里写道:“语文教育又是国民教育的核心。语文教育将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及本民族特有的价值观,一代代地传承下去,并不断地积累和扩大。”说得真是太好了,我的切身感受,总括起来,正是这两句。
我并不认为,数理化等课程的老师对学生的人格健康不起什么作用,我只是强调,语文老师以他们独特的魅力,对学生人格健康的影响更大一些。
(1)本文选入《过去的教师》一书时,题目为“我有过这样的老师”,你更喜欢哪个题目?说说你的理由。
答:
(2)文章结尾特别强调“语文老师以他们独特的魅力,对学生人格健康的影响更大一些”。概括说说文中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
答:
(3)针对本文的行文思路,提出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说说你准备如何探究这个问题。
问题:
探究步骤:
现代文阅读。
心中有间小木屋
①那是一个初冬的夜晚,晚饭后,我和老公在附近一条不常走的街上散步,路灯早早亮了,路两旁的店铺一家挨着一家,闪烁的霓虹灯则为小城的夜色增添了几分妩媚、灯光下的人们或奔走于下班回家的路上,或继续经营着赖以生存的生意,整个街道并没有因夜色而沉寂,一如白天的喧嚣。
②我们缓缓前行,漫无目的地打量着街道两边的店铺,饭店、超市、五金店……那个小书屋就这样跳进了我的眼帘。最初吸引我的是玻璃橱窗上的那一层白纱,让店里的陈设变得隐约可见,多了一朦胧,多了一分温馨,还多了几许妙曼,透过橱窗旁边的玻璃门,小店一览无余。这是一个精心布置的小书屋,二三十平米,西边和北边沿墙各放一排高高的书架,上面满是书;东边放一长沙发;玻璃茶几,有一位女士正坐在沙发上看书;中间一片空旷处放一玻璃桌,几把椅子,两位男士坐在桌旁交谈,小屋上方垂着几盏别致的吊灯,橘黄色的光笼罩着,柔和而温暖。
③好个静逸、雅致、可人的书屋啊!我指着书屋对老公说:“快看,这个书店不错!”老公看了看,也赞同道:“是不错!刚开张的吧,前几天我从这儿经过还没看到。”“走,进去看看。”我提议。谁知老公兴致不高:“改天吧,有点冷,我想回去了。”我有点不舍,再把目光投向书屋,我好像听到了有音乐在流淌,好像闻到了有香气在弥漫……
④后来,北风凌冽,我们不再散步,再后来,忙忙碌碌,这个书屋也被淡忘了。直到半年后的一天,晚饭后我独自散步,临出门时突然有要买一本书的冲动,便想起了那个温馨的小书屋。来到书店时,我却愣住了:明晃晃的灯把屋子照得如同白昼,书店原本不大的空间又新增了不少半人高的书柜和方形的桌子,上面堆满了书,书柜书桌之间的走道仅供两人侧身通过,我转了转,满眼都是刀光剑影的武侠小说、肤浅庸俗的言情故事、粗制滥造的搞怪漫画……与那些充斥着商业气息的书店并无二致,哪里还是半年前的那个弥散着书香的书屋啊!几许惆怅油然而生。
⑤一本本寻,一本本觅,终于找到了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两本散文,两本书灰头土脸的躲在角落里,感觉是从前没卖掉剩下的。我抽出了其中一本——《心是莲花开》,走向门边的付款台,店主是一位三十多岁的男子,正沉迷于网络游戏,我把书伸过去,好一会儿,他勉强抬起头看一下价格,又把目光转向电脑屏幕。我一边付款一边说:“你这个店变化好大呀!我喜欢原来的样子。”“哦?”他狐疑地看了我一眼,没有吱声,这还是那位店主吗?不是,应该不是,怎么能是呢?能把书屋布置成那样的人,必定是个读书之人,必定是个爱书之人,他的眼里必定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的周身必定弥漫着书卷的清香。当他决定把这个店转给别人时,心中一定有着万般的不舍,又有着万般的无奈吧。
⑥走出店门,沉重的脚步声告诉我:这儿,我再不会来。
⑦抬头望向夜空,星星已经困倦得睡眼朦胧,但我的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那曾经温馨的书屋在喧嚣的都市里或许不会长久,即使残存在角落里或许也抵挡不了利益洪流的冲击。我们无法改变什么,却可以为自己宁静的生活、高雅的情趣坚守一方栖息地,沉默守望。
⑧好想拥有一间书屋,拥有一间静逸,温馨的书屋。我也会在窗上挂有白纱,清风徐来,纱随风舞;我也会在书屋里安放沙发桌掎,播放轻柔的钢琴曲;我还会在书屋一角放置几盆鲜花,让花香和墨香一起萦绕,心如莲花般绽放……
⑨温馨的小书屋没有了、却在我的心里扎下了根。
(1)通读全文,按照要求完成下面表格。
内容特点“我”的情感
小书屋(②③段)静逸、温馨①
小书屋(④⑤段)②惆怅
(2)谈谈你对题目“心中有间小木屋”含义的理解。
(3)文章第⑥段说“这儿,我再不会来”,试结合上下文分析这样说的原因。
(4)下面句子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任选一个角度行赏析。
i那个小书屋就这样跳进了我的眼帘。
ii两本书灰头土脸的躲在角落里,感觉是从前没卖掉剩下的。
(5)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对结尾句子的理解。
温馨的小书屋没有了,却在我的心里扎下了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父亲的马车
孟祥菊
①冬日返乡,赶上下雪,通往老家的镇级公路被往来的车辆压成一道道沟辙,很难行走。载满行人的长途大客将我卸在离老家三里远的路口,之后绕路而去。这样的鬼天气,找个拉脚的代步车是件很难的事,好在距家的路并不远,我又体力尚好,便带着一种乡下游的心态缓步前行。
②刚行了不到百米,忽见一辆马车蹒跚而来。近前一看,车把式居然是我的老父亲!“爸,怎么是您?”我笑着问了一句,忙将手中之物扔上马车。“你妈说你上午回来,我便赶着马车来接。路不好走,来晩了,快上车吧!”父亲说话的同时,忙将车子右座的靠垫抚平抻直,并要我坐到上面去,自己则打着锻炼身体的幌子与老马并行着。我了解父亲的秉性,他定是心疼自己的老马,怕它负重过多而伤了腿脚。
③我坐在安适的马车上,感觉远胜过城市里的吉普。忽然,一个疑问脱口而出:“爸,这匹马是您的宠物,娇气得很,记得家里连收秋都舍不得用呢!今儿个是怎么啦?”
④“这匹马跟了我十年,腿脚老得出奇,牙齿也嚼不烂谷物了。它也和人一样,需要适当活动,否则就成老废物啦!”父亲耳背,说话的语声很高,却字字含带温情。
⑤说到这里,父亲忽然话锋一转:“今天是我闺女回家的日子,这老马再娇气,也得陪我一同接闺女啊!”话音未落,那匹老马听懂人语一般,配合着打了一声响鼻,然后在父亲的陪伴下,蹒跚前行。
⑥望着父亲略带佝偻的脊背和随他缓步穿行的老马,我的眼角潮湿一片。父亲一生珍爱牲口,记得我八岁大时,家里用全部存款从隔壁的老王家换回一匹跛腿的老马,父亲却对它简直爱如珍宝,铡草、拌料、饮水等事必躬亲,不让别人插手。和跛马比起来,父亲对我的爱自然更多一些,田间除草、地头运肥、拉柴磨面,只要外出,他都要将我抱到马车上同行。遇到我身体不适、懒于上学的日子,父亲便会套上心爱的马车,载着我乐颠颠地上下学,让我在全村孩子面前挣足了面子。
⑦父亲性子怯弱,一辈子极少远行。他平生最引以为豪的,是赶着马车送我进城就读的那件事。我考上师范的那年暑期,乡村的交通闭塞,进城的大客车尚未开通,父亲当即做出赶着马车送我上大学的决定。开学当日,父亲穿戴一新,还给家里那匹老掉牙的枣红马披挂一条红绸带,然后在一串鞭炮的鸣响中踏上了进城的路途。一路上,父亲显得格外高兴,反复哼唱《沙家浜》里的几句唱段,跑了调门的粗声大嗓惹得我一个劲儿地捂嘴浅笑。那时的父亲,腰杄挺直,鬓发浓密,是一面为我遮风挡雨的墙!
⑧后续的日子,家里的马又换过几匹,都因用着不顺手被父亲忍痛卖掉。如今的这匹老马,是一户乡邻搬家时留下的,因秉性温和又颇通人性,被父亲留用至今。近两年,这匹马明显见老,父亲既舍不得用它耕作,更舍不得卖掉,便把它当作年老后的一个伴儿,陪自己茶余饭后遛弯之用。
⑨“到家喽!老太婆快出来接闺女啊!”刚进村口,年过七旬的老父亲便粗声大嗓地喊了起来,那声势,俨然是在给全村的人报信!我麻利地跳下车板,高兴地与出院迎候的母亲相拥入屋。再看身旁的父亲,早在卸掉车辕后拐进马棚,与他心爱的老伙计温存去了,那怜惜的模样,令我忍俊不禁。
⑩入夜,我在父亲的鼾声中辗转不眠。仔细想来,父亲不正是一匹忘记岁月的老马么?在清浅的光阴中,他用自己一生的慢时光,许我温暖,赠我吉祥,陪我一路走向安稳。
(选自《思维与智慧》2020第5期)
(1)文章围绕“父亲的马车”写了哪几件事情?请简要概括。
(2)结合文章语境,完成下面的对话。
小语:“父亲不正是一匹忘记岁月的老马么?在清浅的光阴中,他用自己一生的慢时光,许我温暖,赠我吉祥,陪我一路走向安稳。”我觉得文章结尾这句话读来很有蕴味,但是却说不岀具体好在哪里。
小文:我认为这个句子好在。
(3)联系全文,分析第⑦段在文中的作用。
(4)文章以“父亲的马车”为标题,有丰富的意蕴,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阅读以下文段,回答下题。
让人读书的快乐和被迫读书的痛苦
东野圭吾
①我还是孩子的时候非常讨厌读书。看到姐姐们读着什么世界儿童文学全集的时候,我觉得她们很蠢,认为那种东西没什么意思。那是电视机刚开始普及到家庭的时期,我或许是开始远离印刷文字的第一代人。
②“书是好东西哦。读书的时候就好像自己变成了主角,兴奋激动、紧张刺激,很有意思。”母亲常这样对我说。“我不需要。我要走自己的路。”我如是回答,端坐在黑白电视机前沉浸在《铁臂阿童木》和《铁人28号》的世界里。
③即便如此,在母亲的意识里,似乎早已存在“读书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这样一条定义,她竟然打算让自己的孩子也去读书。她的第一次尝试让我至今难以忘怀,是《佛兰德斯的狗》。我不知道母亲为什么选了这本书,大概是这本书有名气或者我属狗之类的原因吧。但如果从解决我不爱读书这个目的出发来看,这完全是个错误的选择。母亲很烦,我只得不情愿地读了起来,但说实话,在我看来,《佛兰德斯的狗》一点意思都没有。内容我现在已经忘光了,只记得那是个可怜的少年带着他可怜的狗,最终毫无幸福可言地死去的故事。
④“什么玩意儿嘛,书果然还是让人心情沉重的东西。”我得出这样的结论之后,越来越讨厌读书。
⑤母亲却没有放弃。她似乎觉得,靠情节取胜的书如果不合口味或许会产生负面效果,于是又想到了伟人传记。大概她认为伟人成功的故事会让我提起兴趣吧。就这样,《伽利略传》被选了出来。它讲的是家喻户晓的伽利略的生平故事。正如母亲所期望的,我被这本书吸引了。
⑥故事从一场晚宴开始。少年伽利略在父亲的带领下参加晩宴,可四周全是大人,令他觉得很无聊。他四处打量,寻找有意思的事,结果看到了天花板上摆动着的吊灯。最开始他只是心不在焉地看,却渐渐地发现了一个特征—虽然吊灯摇摆的幅度越来越小,但完成一次摇摆的时间却没有变。这就是“单摆的等时性”。当时的他竟凭借自已的脉搏做出了确认。他觉得这是个了不起的发现,便告诉了大人们,却没有得到重视。“别乱说。摇摆的幅度变小之后,往返一次的时间不是也会跟着变短嘛!”他们笑个不停。于是,少年伽利略为雪耻而努力学习,成为了一名科学家,发现并且证明了许多物理定律。
⑦读完这本书之后,我的感想是:科学真伟大。不可否认,当时的这种思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以后的路。我开始抵触除了算术(数学)和理科之外的所有科目,觉得学习其他东西只不过是在白费脑筋。最终结果是我更加坚定了拒绝读书的立场。
⑧母亲因所有努力都白费而恼羞成怒,选择了同班主任商量这种简单直接的手段。那是我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
⑨那名女教师向母亲推荐的,是下村湖人的《次郎物语》。“老师好不容易给选了本书,一定要好好读。要是被问起有什么感想时你却回答还没看,那妈妈也太没面子了。”把书交到我手上时,母亲这样说。
⑩从那天开始,《次郎物语》就端坐在我的书架当中。每当我面向书桌想干点什么时,它就会进入视线。那时我就会想“必须得看看啦”,却总也提不起精神。光看书名就觉得很枯燥,封面上画着一个看上去很穷的寸头少年。让一个热爱奥特曼的少年去读这种书实在勉强。
即便如此,我还是试着挑战了几次。翻开第一页看看还是可以的。但当双眼开始追着那些文字跑时,痛苦便会突然间袭来。这并不是因为我想读才读,只不过出于义务而已,所以并没有坚持的理由。
这本书我没能读到最后。读后感也只是将看过的内容概括一番,最后加一句“对不起,我没能看完”,以期得到谅解。班主任什么都没说。母亲至此也终于想通了,决定面对儿子讨厌读书这一事实。
那是在我进高中之后不久。大姐带回来一本硬皮封面的书,书名为《阿基米德借刀杀人》,是一个叫小峰元的人写的,还获得了江户川乱步奖。当时的我连江户川乱步这个名字也全然不知。于是我问大姐,她自信满满地答道:“是一个将推理小说发扬光大的外国人,加入了日本国籍,本名叫埃徳加·爱伦·坡。”
“那,这本书有意思吗?”
“有意思哦。主人公是个高中生,这本书或许你也能读得下去吧。”
“是吗?”
“里面的汉字也很少。”
我有些不大情愿地接过书,啪啪地翻了起来。铅字密密麻麻地排列着,我不禁发出“哇”的声,脸色十分难看。
“这不全是字嘛。根本就没有图画。”
“那是当然了,又不是画册。”
接触到久违的书这玩意儿,我的头都晕了起来,但这本书我却真读得下去。至于原因,到现在我也搞不清楚。是一时兴起呢,还是着了魔呢?总之当时我的行为无法靠道理去解释。而且还不仅仅是读得下去,我竟然将它读完了。故事本身并不长,我却花了将近一周的时间,最后整个故事在脑子里都变成了一团糨糊,但总之还是读完了。对于在那之前不管多么有趣的书也只能看个一两页的我来说,这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一起意外事故了。
推理小说还真的可以啊——那时我第一次有了这种想法。
接下来我读了《点与线》,还读了《零的焦点》,全都是一气呵成,爽快至极。一看到铅字就头痛的过往变得那样不真实。很快我开始关注起其他作家的作品,到最后终于也开始自己掏钱买起书来。
(选自《我的晃荡的青春》有删节)
(1)通读全文,概括在读书方面经历了哪几个重要阶段。
讨厌读书——()——读不完整本书——()——热爱读书
(2)阅读文章①—⑦段,说说看当年不爱读书的理由是什么?
(3)文中好几处提到母亲,请结合母亲言行分析人物形象。
(4)请赏析段“对于在那之前不管多么有趣的书也只能看个一两页的我来说,这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一起意外事故了。”加点词语表述效果。
(5)在段划线处,补写一个符合文意的句子,使前后文衔接顺畅。
(6)本文再现了少年时期曲折的读书之路,你觉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7)结合你对全文的理解,阐述文章标题中“快乐”和“痛苦”的含义,并谈谈文章给你的启发。
阅读文章《花开屋外,福藏心中》,回答下列四小题。
花开屋外,福藏心中
若蝶
①有一年冬天,因生活中的各种不顺,我去外省女友处小住了一段时间。
②临近年关,女友带我去山上采风,下山时顺道看望了一位老人。冬日的村庄,寂静安详,透出几分荒凉。女友带我走近一户农家,几间老旧的土坯房静静地卧在北风中,老房的四周围着篱笆院墙。
③推开半掩的斑驳的木门,扑进眼帘的是一地的红,像一片片玫瑰花瓣洒落在院中,仔细看是一幅幅写着“福”字的春联。
④院当中一位穿着藏青色旧棉袍、戴着风雪帽、满脸堆起沟壑的老人,正手握毛笔,在院中的一张木桌上书写春联。
⑤每写好一张,就有一个五六岁穿着红花棉袄的小女孩,接过去铺在地上。灰白的泥土地面上,铺满了一张张红纸,像一朵朵盛开的梅花。一个个大写的“福”字横七竖八地散落在院中。
⑥来的路上,女友告诉我,这户人家只剩下祖孙俩人,老人唯一的儿子,五年前不幸因病去世,不久儿媳妇离开了家,从此再无音讯。一老一小朝夕相伴,冷暖相依。女友在民政部门工作,逢年过节会给老人送来慰问品。
⑦老人见到我们,忙放下手中的笔,搬出一条长凳,用袖子抹了一把浮灰,招呼我们坐下。
⑧我低头看着一地的红纸,老人的字写得不算好,但每个“福”字都匀称周正,力透纸背。满地的红,像一团团燃烧的火苗,炸开在灰土地上。满脸喜气的小女孩,像欢快的音符,在火苗上不停地跳动着。
⑨陋室破衣,命运多舛,福在哪里?
⑩忽而一阵风过,一缕幽香挟裹而来。啊,是腊梅的香气!我循着花香寻找到东院篱墙边的一树梅花,朵朵鹅黄色的花蕾俏立枝头,像一粒粒米黃的珍珠串在枝干上。我环顾了一下小院,发现小院的四周都种着花草,有芍药、月季、一串红、大丽菊……都是些普通的花草,但春有红月季,夏有美人蕉,秋有菊,冬有梅,祖孙二人的生活里,一年四季都有花香缭绕。
“大爷,写这么多福字干什么用呀?”女友问。
“送给乡亲们的,每年我都给每户人家送几张福字,我也识不了几个字,写不出啥好东西,只能给大伙儿写几个福字。”老人的声音依然洪亮有力,听不出沧桑浸泡过的味道。
“大爷,这娃的娘有消息吗?”我爱怜地看着正在摆弄“福”字的女娃,追问老人。
老人看了小孙女一眼,轻轻摇了摇头。
“大爷,你恨她吗?”
“恨啥呀,孩子有自己的难处吧。”老人说着深嗅了一口梅香,“腊梅真香呀!”
临走时我在女友的耳边叮咛了几句,塞给她五百元钱。女友把钱递给老人:“大爷,国家又给你发钱了,过年了,买点好吃的。”
老人忙用手挡了挡:“怎么又给钱?我们祖孙俩够用了,钱留给别人家吧,我这把老骨头,暂时还能拉扯孩子几年,不能老花国家的钱。”在女友的再三坚持下,老人才不好意思地收下了。
老人进屋,拿了一个布口袋递给女友:“这袋花生拿着,自家种的,可香呢。”
谢过后我们起身告辞,我回头再看一眼土墙边的梅花,莹黄剔透,朵朵生香,给荒寂的小院绘出一抹亮色。
福在哪里?就在老人一颗懂得感恩的心上。我又望了一眼满目春波的女孩,知道她活在春意荡漾的庭院,爷爷将人世的风雪挡在了门外,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心上也是开着花的。
花开屋外,福藏心中。那一天我给老人送去了物质救济,老人却还给我一份精神救济。
(1)选文写了老人的哪几件事情?请仿照例句,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要把救济款留给别人、。
(2)结合上下文,根据要求,品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i院当中一位穿着藏青色旧棉袍、戴着风雪帽、满脸堆起沟壑的老人,正手握毛笔,在院中的一张木桌上书写春联。(从描写的角度)
ii满地的红,像一团团燃烧的火苗,炸开在灰土地上。满脸喜气的小女孩,像欢快的音符,在火苗上不停地跳动着。(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中第⑩段是对小院环境的描写,说明老人生活条件舒适,懂得享受生活。
B.第段中的“恨啥呀,孩子有自已的难处吧”一句写出了老人内心的绝望。
C.老人把福记在心中,所以写出的“福”字匀称周正,力透纸背。
D.文章末段巧妙点题,意味深长,同时也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引人深思。
E.文章第⑨段承上启下,从上文对爷孙俩居住环境差、衣着简陋和命运多舛的描写,转入后文对“福在哪里”的叙写,增加文章的条理性和语言的流畅性。
(4)文章结尾处表示“老人却还给我一份精神救济”,你认为能从老人那儿得到哪些精神救济?
解析
一、复合题(共17题)
1.
(1)运用拟人修辞,将造物主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造物主炫耀自己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突出景物的奇美。
(2)先总写冰塔林是长江奇观之一,接着由高到低描写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然后描写巨大的冰谷。最后写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
(3)第一层(第1句)总写冰塔林是长江奇观之一。第二层(第2—4句)具体描写冰峰、冰河、冰谷。第三层(第5句)写观景后的感受,抒发赞美之情。
2.
(1)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线索。本文记录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所以用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作为线索是最合适的,这样写既能使文章脉络清晰,又能使叙事合情合理。
(2)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3.
(1)飞船产生共振;看到地球,准确判断各大洲、各国;出现无法判断的敲击声;飞船右边舷窗出现裂纹
(2)纵向式叙述;并列互补
(3)第一部分结尾写地面指挥人员呼喊“利伟还活着”,第四部分结尾(也是全篇结尾)写杨利伟的心理活动:“他们找到飞船了,外边来人了!”一个写“大家庭”的成员关心太空中的“我”,一个写返回地面的“我”急切地想回归“大家庭”。
4.
(1)首先,五个“一个”组成了排比句式,语气流畅、热情洋溢,有力地表述了对白求恩的无限赞美。其次,五个“一个”将白求恩“大有利于人民”这一精神品质详细地分解为五个方面来论述,使观点更加具体、鲜明,更富说服力与感染力。
(2)①②③④∥⑤⑥⑦⑧第一层记叙自己同白求恩的交往;第二层阐述学习白求恩精神的意义。
5.
(1)涟;漪
(2)吃惊;悲哀;欣慰
(3)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夕阳沉落的速度之快,表述了自己对夕阳迅速沉落的吃惊之情。
(4)内容上:表述了对在这个城市里的人们忙于奔波无暇欣赏美丽的自然而悲伤的情感。感谢关注“沈姐的语文课堂”微信公众号!结构上:承上启下,从自己写到别人,为下文写那些生命中即使没有什么风雨的人们也无心欣赏美丽的夕阳做铺垫。
(5)D
(1)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辨析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如“涟”“漪”是左右结构的字,造字法为形声字,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辨别字形。
(2)本题考查对学生对记叙文情感变化过程的梳理。要仔细阅读文章,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在情节的发展中情感的变化,可以用文中词语概括,如果不明显,可以自己概括。随着夕阳的下坠,“我”的心情也发生了变化,第三段可以提炼出“舍不得”,第五段可以提炼出“吃惊”,第七段可以提炼出“泛起涟漪”,第十段可提炼出“悲伤”等。
(3)夸张。
考查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表述作用。“仿如拿着滚轮滚下最陡的斜坡,连轮轴都没看清,滚轮已落在山脚”“刚刚在桥上时还高挂在大楼顶方的红色圆盘”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答作用时除了答出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夕阳沉落的速度外,还要答出人物的情感。
(4)考查语段的作用。要考虑到语段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语段正好是文章的中间,所以在结构上就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则表述了对人们忙于奔波无暇欣赏美丽的自然而悲伤的情感。此类题一定要从这两个角度作答。
(5)D项说法不符合原文。“而‘论说’是人们心中的美好感情沦亡的直接原因”夸大其词。
6.
(1)①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②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学习白求恩对医疗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解答:此题考查学生对段落内容的概括能力。我们在解答主观题时应充分利用文本,或直接选用原文语句,或以原文中的词或句子为基础进行改写,或综合连缀文中的词或句子。从“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可知,第①段号召共产党员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从“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可知,第②段号召学习白求恩精益求精的精神。
(2)①叙述往事,表述对白求恩逝世的悲痛心情。
②阐述学习白求恩的重大意义。
解答:此题考查学生对段落层次的分析。仔细阅读文段可知,“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是这段中的过渡句,前面写的是“我”与白求恩的交往,突出内心的悲痛,后面写的是学习白求恩精神的意义。
(3)A
(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以及对表现手法的分析,应该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前提下作答。A项不正确,“拈轻怕重”指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易的,害怕繁重的,表现了“一部分人”对工作的不负责任。
7.
(1)母亲趁月光脱谷粒;我连夜返回学校;我发誓认真学习
(2)运用插叙,补充交代了“我”撒谎请假的真正原因,为下文看到母亲深夜脱谷后,“我”后悔、愧疚不已并连夜返校的故事情节作铺垫。
(3)材料一第⑩段写“我”回到家摸到家门上的铁锁从而确认打谷场上干活的人是母亲时,为母亲感到心疼而哭;第段“我”想到父亲不在家,只有母亲一人为“我”、为生活操劳,而“我”竟然贪吃逃课,辜负母亲,心生悔恨、自责而“嚎啕大哭”。
(4)示例一:可以。这一段是独立在故事之外的,与故事内容并无逻辑上的严密联系,去掉它,不影响全文的结构和内容的完整性。
示例二:不可以。因为这一段呼应题目,使结构上严谨完整,在内容上突出中心,表现了“我“对辛苦的母亲的感激之情。
(5)示例一:我不赞同这种观点。从两个材料中可以看出,父母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子女学习进步。材料二就是因为“他”放弃学业致使父亲先生闷气后受伤;所以材料一中的“我”连夜返校,一是不愿让母亲看到自己耽误学业生气,二是以实际行动改正自己的错误。
示例二:我赞成这种观点。作为儿女,只有参与了父母的劳动,才能真正体会到他们的辛劳。材料二中的“他”,便是经历了这次事故的洗礼,真切地感受到了父亲的劳苦,重新确定自己的人生方向的。
(1)本题考查材料情节的梳理。通读全文可知,①——⑤段,写“我”想吃母亲做的鸡蛋手擀面,撒谎请假回家;⑥——写“我”走到村口,远远看到母亲趁月光脱谷粒,倍感后悔;——,写“我”连夜徒步走回学校;最后写“我”下定决心,发誓认真学习。结合以上内容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材料记叙的顺序以及作用分析。第③段写了“我”请假回家的真正原因示为了吃一顿母亲做的鸡蛋手擀面,揭示“我”请假是撒了谎,为下文“我”看到母亲在夜里脱谷而后悔、愧疚并连夜返校、发誓认真学习作铺垫。
(3)本题考查人物的内心情感。解答此题需结合全文内容分析。第⑩段,当“我”回到村口时,看到一个人影在脱谷,摸到家门上的铁锁从而确认打谷场上干活的人是母亲时,心疼母亲而哭。第段想到母亲心疼“我”上学辛苦而舍不得吃穿、不辞辛苦地操劳,而“我”竟然贪吃逃课,辜负母亲,心生悔恨、自责而“嚎啕大哭”。(联系前后文,围绕着“心疼、自责、愧疚、悔恨“回答,意思对即可)
(4)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解答此题需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其作用。此段内容能不能删去,主要是看段落内容与前文内容有没有联系,与主题有没有关系;结构上是不是与上文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的整体,解析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5)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拓展延伸理解。围绕材料二中“他”放弃学业致使父亲先生闷气后受伤的内容;或者是从“他”经历了这次事故的洗礼,真切地感受到了父亲的劳苦,重新确定自己的人生方向的主题,从这两方面来谈论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
8.
(1)侧面;生的很美丽;动作;因弟弟挨打,后母讥笑而愤怒、委屈
(2)读书的爱好(阅读的喜好、趣味等)。
(3)①②③||④⑤⑥
(4)指因姐姐比他大一岁,处处比他有优势而产生的不平衡(深受压力)的心理。
(5)对比;所爱的弟弟本来是被家人宠着的、快乐的,但是有了后妈之后,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情,变成没有自尊、消沉、平庸、什么都不在乎的人,而“我”又无力改变这一切,所以“我”感到悲哀。(曾经的自爱又快乐的弟弟生活在家长专制、粗暴冷漠的家庭中,变得麻木、平庸,不知要强、上进,而“我”确无可奈何。感到悲哀,言之成理即可)
(1)考查描写方法的掌握。本题要求理解侧面描写。该句是从长辈的角度岀发,而不是直接描写弟弟。因此在手法上属于侧面描写。根据说话的内容是“你把睫毛借我好不好”,可见手法的作用是突出睫毛生得很美丽。第二空比较好理解,用了“丢下”、“冲”、“抽噎”等,是动作描写,其作用就是突出“我”被后母讥讽后的难过和无助等。
(2)该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一般既要理解词语意思,又要回到原文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理解。再用语言组织回答即可。该词语出现的句子是“我自己那时候正在读穆时英的《南北极》与巴金的《灭亡》,认为他的口胃大有纠正的必要”可见,口胃指的是读书的品味。据此作答即可。
(3)考查文章层次分析,需要通读全文,找到不同层次的叙事重点。改文章难度不是很大,因为第四段开头第一句有标志性语句“有了后母之后”可见,前三段可以看作是“后母来之前”,后三段则是“有了后母之后”。因此从在三四段中间划分即可。
(4)该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一般既要理解词语意思,又要回到原文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理解。再用语言组织回答即可。“压迫”出现在“我能够想象他心理上感受的压迫”中,下文对此有解释:我比他大一岁,比他会说话,比他身体好,我能吃的他不能吃,我能做的他不能做。据此回答即可。
(5)第一问考查文学写作手法的理解和赏析。结合第三题解答也可以知道,弟弟的生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后母来之前,他生活得很快乐。第二阶段是有了后母之后,弟弟却变得没有自尊、消沉、平庸、什么都不在乎的人。可见,手法上运用的是对比。第二问考查文章内容和情感主旨的分析。结合第一问,可以知道“悲哀”来自于“我”对弟弟的变化的悲哀,同时,结合“我无声地抽泣”可以知道“我”对这些也无能为力,无法做岀改变。因此,“我”感到“悲哀”。据此作答即可。
9.
(1)山中人虎情
(2)“阿哥”救下老虎并与之建立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光伏发电项目屋顶租赁合同
- 广西小学教学楼合同协议书
- 海外打工合同书
- 合同到期声明范本
- 2024年广州客运资格证应用能力试题及答案详解
- 2024对外建筑工程承包合同
- 2024家庭农场土地租赁合同
- 深圳大学《自然辩证法》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鱼肉购销合同(2篇)
- 种植松树协议书(2篇)
- 建设项目设计管理方案
- 2024年届海南航空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前程无忧在线测试题库及答案行测
- 手术室突发事件的紧急处理与应急演练
- 《军事理论》课程标准
- 仓库货物条码管理培训
- 第六章-中国早期社会学中的社区学派-《中国社会学史》必备
- 太阳能发电技术在航天与航空领域的应用
- 大学生预防猝死知识讲座
- (2)反垄断法(字向东)
- 行政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内部控制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