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一学校2023-2024学年高考历史二模试卷含解析_第1页
北京十一学校2023-2024学年高考历史二模试卷含解析_第2页
北京十一学校2023-2024学年高考历史二模试卷含解析_第3页
北京十一学校2023-2024学年高考历史二模试卷含解析_第4页
北京十一学校2023-2024学年高考历史二模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十一学校2023-2024学年高考历史二模试卷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明正德年间《姑苏志》记载,该府市镇达73个之多,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里,东至王江径镇6里,北至平望镇15里,西至震泽镇30里,南至南浔镇50里。这表明当时A.工商业市镇已开始兴起 B.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繁荣C.长途贩运贸易比较发达 D.已形成发达的交通网络2.孙中山说:“……中国革命六年之后,俄国才有革命。俄国革命党不仅把世界上最大威权之帝国主义推翻,并且进而解决世界经济政治问题,这种革命,真是彻底成功,皆因其方法良好之故。”上述材料反映了孙中山①受到俄国十月革命影响②完成了民主革命思想向社会主义思想的转变③把不同性质的革命混为一谈④对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原因有正确的认识A.①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3.《通典》记载:汉武帝时“以(御史)中丞督司隶(校尉),司隶(校尉)督司直,司直督刺史”。到东汉初年,朝廷举行朝会时,司隶校尉可以与尚书令和御史中丞专席独坐。司隶校尉地位的变化说明A.中央监察机构更加完善B.专制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C.汉代官僚队伍廉洁高效D.中央放松了对地方的监察4.美国总统托马斯·杰斐逊(1743-1826)曾说每个人都有两个祖国,“他自己的国家和法国”。他所强调的是:A.法国曾帮助美国打败英国殖民者 B.美国革命受法国革命的影响C.法国启蒙思想对世界的深远影响 D.美国和法国有着共同的利益5.在1349年席卷欧洲的黑死病后,封建地主发现过去的耕种方式、土地所有权方式已经无法再继续下去了;以节省人力为目的的新制度与新技术被空前的重视。天主教信仰也遭受重创,文艺复兴在佛罗伦萨被点燃。这次欧洲瘟疫A.导致劳动力过剩工资下降 B.一定程度促进了社会转型C.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产生 D.推翻了罗马天主教的统治6.1958年,赫鲁晓夫提出,力争1961年前在肉类、牛奶、黄油的人均产量赶上和超过美国,并要求各地党委书记向保证一年肉类增产两倍的梁赞州委书记拉里昂诺夫学习。这一举措A.扩大了地方发展经济自主权 B.未能摆脱传统体制的束缚C.顺应了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 D.是经济新模式的重要探索7.近代史学术界对李鸿章的评价可谓争议颇多,研究资料也是种类繁多。下列材料中有助于接近历史真实的第一手资料是A.长篇历史小说《李鸿章》 B.《评李鸿章的反动言论》C.关于李鸿章的史学论著 D.李鸿章的奏折和书信影印件8.“它借助于一种伟大的宗教和共同的制度,把阿拉伯人、波斯人、土耳其人、印度人以及非洲不同部落的人团结在一起。……它不仅造就了一个出类拔萃的多元社会,而且创造了一种有着许多独创发现和成就卓越的遗产”。这一“伟大宗教”的创始人是A.乔达摩悉达多 B.耶稣 C.默罕默德 D.汉谟拉比9.有西方学者把美、英两国1979—1982年的经济转变称为“从社会主义者向资本主义者的转变”。对其经济举措表述正确的是A.增加政府财政支出 B.提高企业所得税率C.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D.扩张货币刺激通胀10.下表是不同史籍资料对晚清徐继畲《瀛环志略》的相关叙述,据此推断记述出处继畲初入觐,宣宗(编者注:道光帝)询各国风土形势,奏对甚悉,退遂编次为书,曰《瀛环志略》。《清史稿徐继畲传》……后在闽藩任内,偶著《瀛环志略》一书。甫经付梓,即腾谤议。先师(编者注:福建巡抚吴文榕)独加褒赞,嘱令再加修饰,钞缮进呈。徐继畲私人信件“西土之例,国有兵事,则聚乡绅于公会,令其筹办兵饷”……此制欧罗巴诸国皆从同,不独英吉利也。《瀛环志略卷七》《瀛环志略》从无人问津到总理衙门印制,并作为同文馆的教科书之一。……康梁认为“西人治国有法度”后,乃复阅。《纽约时报》A.作者著书出自于皇帝授意 B.作者对专制制度有所反思C.该书主要内容介绍西方制度 D.民族危机推动国人学习西方11.一位艺术家曾说:米开朗琪罗的出现,像飓风一般把意大利的那种沉静和优美的艺术风格吹走了,带来的则是豪壮的罗马风格艺术。下列项中,与此相吻合的是①在《创世纪》中创作了一系列体魄强健、筋肉突起的英雄②《最后的审判》画面雄伟壮烈,充满了严肃和恐怖的气氛③设计并建造完成圣母玛利亚大教堂的圆顶,彰显公民精神④拥护佛罗伦萨共和政体,对抗美第奇家族并出任城防总监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12.胡绳先生认为,列强支持清政府的政策中包含着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一方面它们要清政府保持腐败与懦弱的状态,因而只能屈服于外国的压力,遇事妥协让步;另一方面又想使它具有足以镇压亿万人民群众的力量,以造就有利于外国侵略者的内部安定秩序。列强的这种矛盾在以下哪个条约中表现最为明显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13.(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南方在公元前已经种植甘蔗和制造蔗糖浆。战国诗人屈原在《楚辞》中就有“有柘浆些”之句,柘浆即甘蔗汁。《新唐书》记载唐太宗派专使到印度学习熬糖法。当时制糖规模有限,产量不高,尚属名贵产品,供少数官僚士大夫享用。宋时掌握了熬制成白色透明的白砂糖和冰糖,即所谓糖霜的技术。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和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分别叙述了甘蔗移裁技术,并画出了榨蔗汁和熬糖设备。清中期以后,糖品消费逐渐进入日常生活中。清人李调元《粤东笔记》载,此时糖最白者“售于东西二洋,称为洋糖,次者售于天下。”——摘编自《清代制糖业的发展》等材料二大规模种植甘蔗,榨制蔗糖始于十七世纪上半期。1624年荷兰人占据后,在南部实行贷款、货种等手段推进蔗植业,成为荷属东印度公司产糖的重要基地之一。明末清初,天灾人祸使无数贫民流亡至台,多以从事农业为生,甘蔗的种植面积继续扩大。郑成功收复后,利用天时地利发展蔗植业。1683年康熙统一后,闽粤等省先进的制蔗糖技术工具很快传入。为追求经济利益,农民大面积种植甘蔗。甘蔗的广泛种植带动了制糖业的兴起。清代后期,台糖是外销的主要商品,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摘编自《清代制糖业的发展》等材料三近代以来,欧洲甜菜糖业迅速崛起,在20世纪初已占据世界糖品生产总量的半壁江山。古巴、爪哇等地的甘蔗糖业也空前发展,直接左右着北美及东亚糖品市场的走势。受其影响,东亚传统甘蔗糖业大国——中国主导的前近代东亚糖业旧格局解体,传统的手工制糖技术也逐渐衰落。——摘编自《中国糖业史研究的新开拓》(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大陆地区制糖业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之际地区制糖业迅速发展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制糖业衰落的启示。14.(20分)材料北非战场是后勤之战,联系北非和欧洲的地中海航线是交战双方的生命线,而马耳他岛是控制地中海的咽喉要地。1942年,英国在地中海的航行安全无法保证,马耳他要塞的物资补给日益困难。这样下去,不但无法切断德意军队通往北非的海上航线,反而会使英军在北非遭遇严峻的不利局面。8月,英国海军决定组织一次大规模向马耳他运送物资的护航运输行动,代号“支座”。此次护航行动,双方都投入重兵,展开了激烈的角逐。海战中德意军队共损失潜艇2艘,飞机约90架。英军有9艘运输船、1艘航母、2艘巡洋舰和l艘驱逐舰被击沉,多艘舰船负伤。幸运的是有5艘英国运输船穿过防线抵达了马耳他。得到燃料供应后,马耳他要塞的英国航空兵频频出击,在此后一周时间里就击沉德意军运输船6艘。当月,德意军通往北非的海上运输损失达75%。——据周明《“支座”行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中海护航作战始末》整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马耳他岛对英国而言有何战略价值。(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上述后勤之战的结果,说明此次战役对德意军队造成的影响。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B【解析】

材料只是提到明代存在工商业市镇,但无法体现“开始兴起”,排除A;材料中系列工商业市镇的涌现,反映了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繁荣,故选B;材料反映的短途贸易而非长途贩运,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区域交通网络,排除D。2、A【解析】

材料“……中国革命六年之后,俄国才有革命”体现的是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①正确;孙中山并未向社会主义思想转变,②错误;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其高度认可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表明其把不同性质的革命混为一谈,③正确;材料未涉及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原因,④错误。因此A符合题意,BCD排除。故选A。3、B【解析】材料中的“司隶校尉可以与尚书令和御史中丞专席独坐”表明司隶校尉的地位不断上升可与三公相抗衡,进一步说明了三公的权力在削弱,皇权在加强,故B项正确;监察机构的完善在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官僚队伍廉洁高效,故排除C项;司隶校尉是中央的监察官员,故D项中的“对地方的监察”不符合题意,排除。4、C【解析】

杰斐逊的观点体现了法国启蒙思想对美国国家建立的重大影响,选项C正确;法国帮助美国打败英国殖民者,但这并不构成美国人视法国为祖国的原因,排除A;美国革命在前,因此选项B排除;共同利益是国家之间的关系,但是不能作为美国人将法国作为祖国的原因,排除D。5、B【解析】

在1349年席卷欧洲的黑死病后,过去的耕种方式、土地所有权方式发生了变化;新制度与新技术被空前的重视;天主教信仰遭受重创,文艺复兴兴起。由此可知,这次欧洲瘟疫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转型,故B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劳动力过剩、工资下降,故A正确;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产生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C错误;这场瘟疫冲击了罗马天主教的统治,故D说法错误。6、B【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赫鲁晓夫利用国家的指令性计划,提出了在1961年前在肉类、牛奶、黄油的人均产量赶上和超过美国的目标,同时又要求各地党委书记向保证一年肉类增产两倍的梁赞州委书记拉里昂诺夫学习,这表明其未能摆脱传统的斯大林模式的体制的束缚,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对地方发展经济自主权的扩大,A项错误;加速发展战略是戈尔巴乔夫时期提出的,C项错误;材料仍然未摆脱传统体制,不是经济新模式的探索,D项错误。故选B。7、D【解析】

第一手史料是当事人留下的日记或者手稿等,李鸿章的奏折和书信影印件属于当事人留下东西,应该是第一手史料,D正确;A、B和C均属于第二手史料,排除。8、C【解析】

穆罕默德创建伊斯兰教,阿拉伯帝国包括了阿拉伯、波斯、土耳其以及非洲等区域,故C正确;乔达摩悉达多是佛教的创始人物,佛教不涉及阿拉伯人,排除A;耶稣是基督教创始人物,不涉及非洲、印度人等信息,排除B;汉谟拉比制定汉谟拉比法典,不涉及宗教,排除D。故选C。9、C【解析】

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普遍进入经济滞胀阶段,为了摆脱经济发展的困境,西方国家纷纷放松对经济的干预,减少福利开支,大规模推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因此被称为“从社会主义者向资本主义者的转变”,故选C;ABD选项均属于对经济的干预加强,不符合当时的史实,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79—1982年”“从社会主义者向资本主义者的转变”,联系所学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史实分析解答。10、D【解析】

《瀛环志略》描述了西方国家的相关情况,体现了民族危机下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倾向,故选D项;根据“偶著《瀛环志略》一书”可知该书著作不是出于皇帝授意,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作者对专制制度的反思,排除B项;该书主要介绍了西方国家的风俗和地理,并不着重于制度,排除C项。故选D。11、A【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①②均是米开朗琪罗的作品,体现了豪壮的罗马风格艺术,故①②正确,故选A;圣母玛利亚大教堂承载了欧洲典型哥特式建筑风格,排除③,故排除BD;④与罗马风格艺术无关,排除④,故排除C。12、D【解析】

依据题意,列强支持清政府的政策,有两方面的原因:要清政府屈服于外国的压力,遇事妥协让步;帮着清政府镇压人民群众的反抗,以华制华。结合课本所学,《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这表明清政府已经完全变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和工具。D符合题意;《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只体现英国和日本的利益和要求。AC不合题意;《天津条约》要求清政府割地、赔款、通商、传教等,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C不合题意。由以上分析可知,ABC不合题意,选择答案D。【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辛丑条约》签订影响的理解。《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赔款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等内容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使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13、(1)制糖业历史悠久;制糖原料以甘蔗为主,分布于东南地区;注重与国外技术交流,制糖技术不断创新;农书中注重对劳动人民经验的总结;糖品由奢侈品逐步变为日用品,消费逐渐平民化。(2)优越的自然条件,甘蔗广泛种植;大陆移民提供了劳动力;当时统治者政策的推动(荷兰和郑成功时期);两岸统一和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制糖技术进步;台糖外销,经济利益的驱动。(3)稳定统一的政治环境是经济发展的保障;技术革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解析】

(1)根据材料一“公元前已经种植甘蔗和制造蔗糖浆”结合所学得出中国制糖业历史悠久且制糖原料以甘蔗为主,主要分布于东南地区;根据材料一“《新唐书》记载唐太宗派专使到印度学习熬糖法”得出古代中国注重与国外技术交流;根据材料一“《天工开物》和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分别叙述了甘蔗移裁技术”得出古代农书中注重对劳动人民经验的总结;根据材料一“尚属名贵产品,供少数官僚士大夫享用……清中期以后,糖品消费逐渐进入日常生活中”得出糖品由奢侈品逐步变为日用品,消费逐渐平民化。(2)原因根据材料二“无数贫民流亡至台……郑成功收复后,利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