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知识点1.1地球的宇宙环境1、可观测宇宙: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叫可观测宇宙又叫已知宇宙,半径约137亿光年2、天体分类:(1)自然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际物质都是天体。(2)人造天体:航天器(包括人造卫星、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等)和空间垃圾(包括废弃的航天器、运载火箭末级残体和碎片等)。判断某一物质是不是天体一看空间位置:它是不是位于地球大气层之外的太空之中,位于太空之中的是天体,否则就不是。(进入大气层,落到地面不是)二看物质形态:宇宙中的物质。(非自然现象如流星、极光不是天体)三看运转轨道:它是不是在宇宙中按自己的轨道运行,如果是,就是天体,否则就不是天体。(非依附其他天体运转)3、天体系统: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天体系统。层次如下可观测宇宙可观测宇宙总星系等同于可观测宇宙可观测宇宙半径:137亿光年银河系直径:10万光年日地距离:1.5亿千米3.太阳系组成: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99.86%)八大行星矮行星彗星(哈雷彗星,自东向西运动)其他天体水日水日金地木天土海小行星带火注意: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远日行星:天、海;巨行星:木、土。地内行星:水、金;地外行星:火、木、土、天、海。小行星带位置:火星与木星之间(“火木相遇要燃烧,中间加道防火墙”)八大行星运行特征:1、同向性(公转方向均自西向东)2、近圆性3、共面性4、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普通性体现在形状与运动特征上。5、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形成生命条件的原因外部条件太阳光照稳定太阳目前处于稳定期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自身条件有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和自转周期适中,地表平均气温为15℃左右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有液态水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和原始地球体积收缩产生热量,不断产生水汽,并随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带到地表,形成原始海洋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概念: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2、太阳能量来源: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为一个氦原子核,聚变过程中原子核质量亏损,亏损质量转化为能量3、太阳辐射分类: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部分。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①为地球直接提供光、热资源;②是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动力;③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必需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等;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5、太阳大气的分层:从内到外依次为光球层(厚度小,密度大,平时肉眼看到的它发出的可见光最强最亮主要是光球层)、色球层(厚度较小,密度较小,亮度较小,日全食遮挡住光球层时才能看见)日冕层(厚度大,密度最小,亮度小,日全食遮挡住光球层时才能看见)6、各层的太阳活动:光球层——黑子;色球层——耀斑、日珥;日冕层——太阳风;其中黑子(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和耀斑(太阳活动激烈的显示)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其周期是11年(极大年到下一次极大年间隔,或两次极小年间隔)。特别提醒: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重要)青藏地区太阳能丰富的原因: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大。四川盆地太阳能欠缺的原因:盆地地形,云层厚,污染物不易扩散,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多;多阴雨天气,日照时间较少。西北较南方太阳能丰富的原因: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天气以晴朗为主,降水少,日照时间长特别提醒:地球的能量,根据成因分为直接间接的太阳能(风能、煤炭、石油等);地球内能(地热等);潮汐能、核能等1.3地球的圈层结构地震:地壳中岩层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发生断裂,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引起地面震动。震级: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烈度:地震释放的能量对地面的破坏程度。一次地震可有多个烈度。2、地球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2)类型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从外到内:地壳、地幔(上地幔、下地幔;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岩浆的发源地))、地核(外核(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固态));地壳和地幔的界线是莫霍界面(地下平均17千米处经过此界面,横波和纵波速度都明显增加),地幔和地核的界线是古登堡界面(地下2900千米处经过此界面,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说明地核在高温高压下呈液态或者熔融状态。特别提醒:①岩石圈包括了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厚薄不一,大陆地壳较厚3941千米,大洋地壳较薄510千米);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②元素在地层中不同:地壳上层成为硅铝层(不连续分布,在大洋底部消失),下层称硅镁层(连续分布);地幔含铁镁较多;地核含铁镍较多。③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一般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1)A大气圈:包裹地球的气体层。(2)B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连续不规则圈层(3)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和岩石圈上部。不单独占有空间,最活跃圈层注意:自然界有4大圈层,岩石圈不属于外部圈层。1.4地球的演化1、地层与化石(1)地球的年龄约为46亿年(2)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地层(沉积岩层)和化石。2、地层和化石特点1).沉积岩的地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在下,后沉积的在上。2).不同时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同一时代形成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3).越古老的地层,含有的生物化石越简单,越低级。3、研究化石作用:(1)确定地层的时代和顺序。(2)推断古地理环境中生代末期大灭绝:50%海生无脊椎动物和恐龙灭绝4中生代末期大灭绝:50%海生无脊椎动物和恐龙灭绝宙代纪主要地理事件及主要特征矿产生物发展阶段动物植物显生宙新生代第四纪造山运动(形成现代地貌格局及海陆分布)第四纪进入大冰期人类时代(第四级出现)哺乳类时代灵长类被子植物时代新近纪古近纪中生代白垩纪环太平洋地壳运动剧烈,形成高大山系。联合古陆解体。金属矿产、造煤时期爬行动物时代(恐龙、始祖鸟)裸子植物时代(松杉纲、苏铁纲、银杏纲)侏罗纪三叠纪古生代二叠纪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基本形成,东北华北抬升成陆地.各大陆汇聚到一起形成联合古陆古生代后期造煤时期两栖动物时代鱼形动物时代无脊椎动物时代(三叶虫、珊瑚)古生代末期大灭绝:60%海生无脊椎动物和原始鱼类、两栖类全部灭绝古生代末期大灭绝:60%海生无脊椎动物和原始鱼类、两栖类全部灭绝藻类时代石炭纪泥盆纪志留纪奥陶纪寒武纪元古宙前寒武纪地壳运动剧烈,晚期出现大片陆地(晚期无脊椎动物和藻类)有生命迹象太古宙海洋为主,没有宽广陆地火山活动频繁铁矿冥古宙地球形成初期2.1流水地貌1.外力作用表现形式风化:在温度、水、生物等的作用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崩解破碎。侵蚀:流水、冰川、海浪、风力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搬运:随风、流水、冰川等离开原来的地方堆积:发生在流速、风速减慢或冰川消融的时候。固结成岩:沉积物固结成沉积岩一、流水侵蚀地貌1、流水地貌分布:湿润或半湿润地区2、流水地貌分类: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3、流水侵蚀地貌:上游峡谷地貌(峡谷又称V形谷,峡谷一般分布于河流上游,落差大,流速快,两侧谷坡由坚硬岩石组成的河段,下蚀作用为主。特点:两壁险峻陡峭,谷底几乎全部被河床占据,谷地狭窄,谷坡陡直,深度通常大于宽度。)河流中游,地形平坦地区,河流落差小,侵蚀以侧蚀作用为主,形成曲流,凹凸岸、牛轭湖(侧蚀作用为主,多分布于平原)凸岸:陆地凸出部分凹岸:凹进陆地部分牛轭湖的形成过程凸岸:陆地凸出部分凹岸:凹进陆地部分牛轭湖的形成过程河流下游:侧蚀、堆积为主,形成槽形河谷。流水堆积地貌1、冲积扇(洪积扇暂时性河流干旱半干旱地区)(1)分布:出山口(2)成因:水流流出山口,地势趋于平缓,水流变慢导致泥沙沉积。(3)特点: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颗粒物由粗变细。(原因: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2、河漫滩(1)分布:河流的中下游(2)成因:河流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3)特点:地势平坦、宽广。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成宽广的河漫滩平原。3、冲积平原分布:河流中下游或流经盆地地区成因:地势平坦、流速降低、泥沙沉积如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特征:地势平坦开阔。重要的农业区三角洲(黄河三角洲、尼罗河三角洲)分布:河流入海口处(2)成因:河流到达入海口时,地势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流速减慢,河流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3)特点: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密布,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呈放射状。5、江心洲(1)分布:河流中下游或流速相对缓慢的宽谷段(2)成因:由河流挟带的泥沙沉积而成如长江口崇明岛、湘江橘子洲等主要的流水地貌:侵蚀作用:流水侵蚀:峡谷、沟壑(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牛轭湖、河流阶地(河流阶地是地壳间歇性抬升和河流下切侵蚀共同作用的结果;靠近河床底部的阶地形成年代最晚,越往上河流阶地形成的年代越早。)丹霞地貌。堆积作用:流水堆积:冲积扇与洪积扇(河流出山口)、冲积平原(河流中下游)、三角洲(河口处);江心洲。三、滑坡和泥石流常见成因:该地岩体破碎,地势起伏大;植被少,地表多碎屑物;降水集中,多暴雨;人类不合理活动。滑坡:大量山体物质,在重力的作用下,沿滑动面整体滑动的现象。危害eq\b\lc\{(\a\vs4\al\co1(①掩埋农田和村庄,②阻断道路等基础设施,③淤塞河道形成堰塞湖,④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形成条件:地形地质条件:岩体破碎、土质疏松;断层发育;地势起伏较大等。植被条件:植被覆盖较差气候条件:暴雨集中人类活动:修路、建房屋等工程建设破坏山体等措施:加强对滑坡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地质灾害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生物措施:植树造林工程措施:构筑护坡工程。设置滑坡体外截水、排水工程泥石流:山地沟谷中含有大量固体碎屑物质和水的混合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沟床向下流动的特殊流体。危害eq\b\lc\{(\a\vs4\al\co1(①冲毁城镇、乡村、工厂等,②破坏农作物、森林及耕地,③淤塞河道,引发水灾,④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形成原因地形:坡陡谷深的山区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植被:缺乏,山坡表层缺少保护气候:暴雨或连续性降雨或冰雪融水汇集措施植树造林;修排水沟;加强监测和预报。逃生:向泥石流沟两侧迅速躲避,不要顺沟往下跑2、滑坡和泥石流的异同3、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多发区:西南地区原因:地质: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地貌: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气候: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持续性降水人为因素:开垦、开矿、破坏植被2.2风成地貌主要分布区:我国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一.风蚀地貌类型①风蚀蘑菇(成因及特点:由于近地面气流中沙尘含量更大,侵蚀作用更强,下部岩石岩性更软,遭侵蚀更严重,经长期差别侵蚀,形成顶部大于下部的蘑菇外形)②风蚀柱③风蚀壁龛(石窝)④风蚀残丘⑤风蚀沟槽⑥风蚀洼地⑦雅丹地貌(走向与主风向一致)二、风积地貌1、概念:风中挟带的沙粒,在风速降低时沉降在地面,所形成的各种地表形态,就是风积地貌2、类型:沙丘、沙垄、黄土高原3、常见的风积地貌——沙丘基本形态新月形沙丘:迎风坡缓、背风坡陡。特别提醒:新月形沙丘的迎风坡坡形微凸而平缓,背风坡坡形下凹,坡度较陡;两侧有近似对称的两个夹角,称为新月形沙丘的两翼,两翼延伸方向指向下风向。(风蚀土丘迎风坡陡,背风坡较缓)三、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1.风沙的危害(1)破坏建筑物。(2)降低土壤肥力。(3)掩埋房屋、农田、道路等。(4)影响交通安全(5)影响当地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严重时会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2.防沙措施原理:设置障蔽或植树种草,增大地面粗糙度,降低风速。措施:(1)设置屏障:采取草方格、石方格、高立式沙障,增大地表粗糙度,阻沙固沙。(2)植树种草:建设防护林、降低风速、消弱风沙的破坏作用。特别提醒草方格沙障的功能(1)可以增大地面的粗糙度,削减风力。(2)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存活。3、风沙对铁路的危害:(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4、石方格作用: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使原本较平缓的沙面增加了微地形起伏,加大了地面的粗糙程度,削减了近地面风力,近地面的输沙量相应减少,故有固沙的作用5、高立式沙障作用:是以阻沙栅栏的形式设置的沙障,可以降低风速,降低风沙搬运能力;拦截风沙,减少风沙的影响范围。2.3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一、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1.定义: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受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2、分类:喀斯特溶蚀地貌和喀斯特沉积地貌。3、分布: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的山地、丘陵地区,在西南地区(广西、贵州、重庆、云南等)尤为集中,云贵高原地区。我国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成因:该地区石灰岩广布;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气候温暖湿润;流水的溶蚀作用强,因此,该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4、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条件(1)岩石:可溶性岩石厚度大,岩性纯,裂隙比较发育,透水性强。(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降水充沛。(3)水文: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流动性好,水的溶蚀力强。5、喀斯特地貌的原理主要是含有CO2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沉积过程:(1)溶蚀作用:CaCO3+CO2+H2O=Ca(HCO3)2(微溶于水)(2)沉积作用:Ca(HCO3)2=CaCO3+CO2+H2O温度升高,二氧化碳溢出,形成碳酸钙沉淀6、喀斯特地貌类型7、喀斯特地貌给当地人的生产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利:喀斯特地区奇特的地貌景观可以作为旅游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弊:喀斯特地区地表崎岖不平、交通不便,给工程建设产生不利影响;因为溶洞、地下河常常造成漏水,地表水缺乏,土壤不保水,易产生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低,不利于农业生产。二、海岸地貌1、海蚀地貌:①海蚀崖②海蚀平台③海蚀柱④海蚀拱桥⑤海蚀穴2、海积地貌:海滩、沙嘴、离岸堤、水下沙坝、连岛沙洲等。三、冰川地貌1、分类:大陆冰川:面积大,冰层厚,主要分布在南极洲和格陵兰岛上冰川地貌山岳冰川:发育在高山上的冰川,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高海拔地区2、冰川对地球表面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称为冰川作用。冰川作用导致地表形态变化所形成的地貌,称为冰川地貌。3、冰川地貌类型类型典型地貌地貌特点冰川侵蚀地貌冰斗三面环以峭壁,呈半圆形的洼地(像簸箕)角峰金字塔型的尖峰例如珠穆朗玛峰刃脊指两个相邻冰斗间残留的岭脊,呈刀刃状锯齿形U型谷(冰川槽谷)两岸直立,底部平坦的槽谷形如U字峡湾U形谷形成后,冰川消融,海水入侵。(大部分在北欧如挪威峡湾)冰蚀湖冰川刨蚀作用产生的凹地积水成湖(如北美五大湖)冰川堆积地貌冰碛丘陵冰碛平原冰碛湖杂乱堆积,形成高低起伏的形态例如波德平原冰川在末端消融后退时,挟带的砾石在地面堆积成四周高、中间低的洼地,或堵塞部分河床、积水形成的湖泊。例如瑞士的日内瓦湖峡湾地貌成因:该地区曾经冰川发育,冰川侵蚀力度大,河谷被深挖,形成槽型谷,后来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谷地被淹没,形成峡湾。3.1大气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组成1、干洁空气(1)氧气(21%):维持人类及切生物的生命活动;参与有机物的燃烧、腐败、分解(2)氮气(78%):氮是生物体的基本成分(3)二氧化碳: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温室气体;吸收长波辐射(4)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杀菌作用,保护地球生物2、水汽: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保温作用,吸收长波辐射3、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影响大气能见度与大气质量2、霾天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危害人体健康,影响交通通行3、雾霾产生原因:工业排放废气、冬季用煤炭取暖等使固体尘埃排放量增多,机动车排放的尾气等导致近地面大气中污染物增多,加重雾霾。静风,逆温,是形成雾霾天气的气象因素。4.大气垂直分层(比较重要)A层为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①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②此层下热上冷,大气不稳定,以对流运动为主。天气复杂多变;但有时局部出现逆温现象。③高度:低纬:1718km;中纬:1012km;高纬:89kmB层为平流层:①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臭氧吸收紫外线而增温);②利于飞机飞行(平流层大气上热下冷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水汽杂质少天气晴朗,飞机不易颠簸;天气晴朗,大气能见度高)③有臭氧层,吸收紫外线,为地球生命保护伞;C层为高层大气:①特点:密度小、气压低②有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③随高度增加温度先递减后递增5、逆温含义: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6、逆温影响:①成雾:易造成早晨多雾,使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②大气污染:大气对流运动受阻,使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危害人体健康。③影响航空:逆温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影响飞机起降;逆温出现在高空,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有利于飞机飞行。3.2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长波辐射1、大气的热源:(1)根本来源:太阳辐射。(2)直接来源(近地面大气):地面辐射。2.受热过程:(1)地面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2)近地面大气增温: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使近地面大气增温。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主要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同时大气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将大部分热量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天空中有云,云层越厚,空气湿度较大,大气逆辐射就会增强。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代号名称起作用的大气成分特点①吸收作用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有选择性②散射作用空气分子和细小尘埃(对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光、紫光最易被散射)有选择性较大颗粒的尘埃对各种波长的太阳辐射无选择性③反射作用云层和较大尘埃,云层越厚,反射性越强无选择性举例: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太高是云层的反射作用。晴朗天空蔚蓝色是散射;霞是散射;晨昏蒙影是散射;交通灯(红灯、黄灯)与散射有关树木冬季涂白目的:①白色反射太阳辐射较强,减小昼夜温差,防止树皮开裂;②杀菌、防虫,减少下一年病虫害的发生。大气保温作用原理应用→分析生产、生活现象(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eq\x(\a\al(温室气,体排放,增多))→eq\x(\a\al(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多))→eq\x(\a\al(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eq\x(\a\al(气温升高,,全球气候,变暖))3)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原因:太阳辐射能大部分透过温室,照射地面,产生地面辐射,地面辐射很少能穿过温室,被温室所截留,导致温室增温;温室密封,不易散热。②深秋农民利用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原因:增加云量,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增强了保温效果。③华北地区早春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地膜覆盖有利于保温,还可以防止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水分,缓解墒情(春旱)④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⑤冬季,在北方地区常见农民在田间给农作物喷水目的:增加近地面大气的湿度,以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进而增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同时,因水的比热容较大,降温慢,喷水有利于减缓田间温度下降的速度⑥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原因:晴朗夜晚,天空少云或无云,大气逆辐射弱,地面辐射的热量散失多,大气的保温作用弱补充:“高出不胜寒”:海拔较高,离地面较远,获得的地面辐射少,气温低。3.3热力环流热力环流的形成(重要,要求画出气流运动方向)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是地表受热(冷热)不均。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高空近地面高空近地面1、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同一水平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小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空气冷却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大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水平方向上高压指向低压。(大气的水平运动即是风)
2、绘制技巧:1、先画垂直方向:近地面热箭头朝上,近地面冷箭头朝下;近地面热为低压,高空为高压,反之,近地面为高压,高空为低压。2、再画水平方向:高压指向低压。3、等压面凸起的为高压,凹下的为低压(高压高凸低压低凸)4、气压值比较:1、先水平比:高压大于低压再垂直比:近地面大于高空,因此图中气压值关系:D>C>A>B2.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热力环流是一种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海陆热力性质不同、山谷和山坡受热不均、人类活动等都可能导致热力环流的形成。具体分析如下。(1)海陆风形成白天陆地比海洋增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低于海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夜晚陆地比海洋降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高于海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影响海陆风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2)山谷风形成白天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升温快,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晚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降温快,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形成山风影响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和盆底,使山谷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晚上山谷或盆地因盛行上升气流,而多夜雨现象。(3)城市风形成城市居民生活、工业和交通工具释放大量的人为热量,再加上植被覆盖率较低,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在城市与郊区之间形成城市热岛环流影响一般绿化带布局在气流下沉处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局于下沉距离之外特别提醒:①影响气温的因素:纬度、海陆位置、地形、洋流、下垫面、人类活动;②高压中心处空气下沉,低压中心处空气上升;③上升气流对应的天气为阴雨天气,下沉气流对应的为晴朗天气4.1水循环一、水的行星1、地球上水体的存在形式:固态水、液态水、气态水2、分布:海洋、陆地和大气之中3、地球上水的主体:海洋水(约占97%)4、陆地水:包括陆地咸水和陆地淡水。组成:河水、湖泊水、沼泽水、地下水、冰川等5、地球上淡水主体:冰川(占全球淡水储量三分之二以上,分布在两极地区和中纬度高山)6、人类目前利用较多的淡水资源:河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浅层地下水,水量约占全球淡水储量的0.3%二、自然界的水循环1、驱动力: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2、类型: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3、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人类活动对水汽输送几乎没有影响,而对蒸发、地表径流、下渗、降水等环节在局部地区却可以施加某些影响。受人类影响最大的水循环环节是地表径流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修建水库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增加库区水面面积,蒸发量增大,降水量也增大人工降雨增加大气降水量植树造林增加下渗量,加大地下径流,减小地表径流,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降水跨流域调水改变了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硬化城市路面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下渗和地下径流,城市容易出现内涝铺设渗水砖(海绵型城市)减少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和地下径流,缓解城市内涝特别提醒:①人类影响较大的水循环环节是地表径流(通过跨流域调水与修建水库)。②城市化对水循环的影响:城市化改变原地貌形态使地面硬化、改变河道或使河流断流,雨季来临时,下渗减少,地下水补充不足,而地表径流增多,引起排水不畅,引发城市内涝。③城市“看海”(内涝原因)降水强度大、地面硬化、地势低洼、排水设施不完善。④应对城市内涝措施是(1)增加下渗铺设透水砖、扩大城市绿地面积、建设海绵城市;(2)修建排水工程等。三、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联系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2、促进了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更新,维持了全球水体的动态平衡3、影响着全球气候的变化4、水循环是地球上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的重要过程5、降水和地表径流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6、水循环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四、洪涝灾害防治1、洪涝灾害成因2、洪涝防治措施4.2海水的性质和运动一、海水的性质(一)海水的温度1、热量来源:太阳辐射;热量支出:蒸发。海水温度的变化由热量收支状况综合决定2.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1)纬度:纬度越低,接收的太阳辐射越多,水温越高,反之越低。(2)寒暖流:暖流流经海区,水温较高;寒流流经海区,水温较低。(3)季节:同一海区,夏季水温高于冬季水温。2.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1)水平分布规律世界海洋表层水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2)垂直分布规律:自表层向深层大体上呈不均匀递减的趋势。①在表层区,水温基本上趋向于均匀分布。②在温跃层,水温随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③在深水区,水温受外界的影响较小,变化缓慢,温度偏低。4.海水温度变化的影响(1)海水能够调节大气温度,会使沿海地区的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变小。(2)由于海水表层水温的上升,大西洋飓风发生频率显著上升。(3)海水表层水温的变化会影响海洋生态系统。(4)可利用海水温差能发电。(二)海水的盐度1.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1)降水量于蒸发量(外海大洋):降水量>蒸发量,盐度较低;蒸发量>降水量,盐度较高。(2)寒暖流:同纬度寒流经过海区盐度偏低,暖流经过海区盐度偏高。(3)结冰与融冰:融冰盐度低,结冰盐度高(4)淡水注入:河水及冰雪融水汇入,起稀释作用,盐度偏低;反之偏高(5)海域封闭状况:海域封闭度越强,不利于水体交换,造成海域内盐度会趋于更高或更低(6)温度:一般情况下温度高蒸发旺盛盐度高。2.海水盐度的水平分布规律:表层海水盐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副热带海域海水盐度最高,由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盐度逐渐降低。(呈马鞍形)北纬60°附近海域盐度比南纬60°附近海域盐度低。原因:①副热带海域:降水少,蒸发旺盛,降水量小于蒸发量,盐度最高。②赤道海域:降水多,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并不是最高。③副热带海域向极地海域:温度渐低,蒸发减弱,加之反复结冰、融冰盐度渐低。④北半球陆地面积广阔,海水面积小,有量河流注入,对海水的稀释作用明显,所以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比南半球同纬度地区的盐度更低。3.海水盐度的垂直分布规律(1)浅表层盐度比较均匀。(2)在盐跃层,随深度增加,盐度发生显著变化。(3)盐跃层以下,盐度又近似均匀分布。(4)在中低纬度海区,表层盐度较高,随深度的增加,盐度降低;在高纬度海区,表层盐度较低,随深度的增加,盐度升高。4、红海盐度最高、波罗的海盐度最低的原因红海:(1)纬度低,气温较高,蒸发强烈;(2)附近是热带沙漠气候,降水稀少;(3)周围河流较少,淡水注入较少。(4)海域狭长,海区封闭,与外界海水交换少。波罗的海:(1)纬度高,气温较低,海水蒸发量小;(2)位于温带海洋气候区附近,全年温和湿润,降水较多。(3)周围河流众多,汇入淡水较多;(4)海区封闭,与外界海水交换少。5、盐场选址的自然条件①地势条件:地势平坦开阔,或位于山地的背风坡(雨天少),有利于盐田布局和海盐晒制。②海滩条件:泥质海滩,有利于提高产量。③气候条件:纬度低、气温高、晴天多,降水少,蒸发旺盛,平均风速大,有利于晒制海盐。④海水盐度条件:附近无大河注入,海水盐度较高,有利于提高产量。(三)海水的密度1、影响因素(1)温度(负相关)温度增加密度变小(热膨胀)(2)盐度(正相关)盐度增加密度增大(溶解物质增加,质量增加)(3)深度(压力)(正相关)深度(压力)增加密度增大(压力对体积的压缩效应)(4)泥沙含量(正相关)泥沙越多,密度越大2、海水密度的分布规律及原因(1)海洋表层海水由赤道向两极,密度逐渐变大,两极海域密度最大。原因:赤道附近温度偏高,盐度稍低,表层密度小;在副热带海区,虽盐度偏大,但温度下降幅度小,所以密度增大,却没有出现极值;随着纬度增高,虽然盐度剧降,但因温度降低引起的增密效应,比盐度降低引起的减密效应要大,所以密度继续增大。最大密度出现在寒冷的极地海区。(2)垂直分布规律低纬度海区:海水的密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2500米以下海水密度基本不变。高纬度海区:密度在垂直方向上变化很小。原因:海水热导率低,随着深度的增加,水温迅速降低,海水密度也迅速增加,但到2000米以下,海水温度基本保持稳定,密度也基本不变。高纬度海区,表层海水温度较低,且随深度增加水温下降较小,所以海水密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也很小二、海水的运动(一)波浪1、类型(1)风浪:风吹拂海面,引起海水的波动。(2)涌浪:风浪离开源地向远处继续传播的海浪,或在风浪区域内的风已平息而继续存在的海浪。涌浪成为风暴侵袭的先兆。2.影响(1)波浪是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2)波浪是一种重要的海洋能资源。(3)波浪造成的颠簸,对海上航行、海洋工程、渔业作业等都有影响。(4)巨大波浪对防波堤、港口、码头等水工建筑物会造成严重破坏。(二)潮汐1.潮汐eq\b\lc\{(\a\vs4\al\co1(潮:白天的海水涨落,汐:夜晚的海水涨落))一个月两次大潮(农历初一和十五)两次小潮(农历初八和廿三)2、潮汐成因: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潮力作用当太阳,月球和地球三者在一条直线上时农历初一(新月)和十五(满月)形成大潮当太阳和地球连线与地球和月球连线相互垂直时农历初八(上弦月)、廿三(下弦月)形成小潮。3.应用(1)潮汐蕴藏着巨大能量,可建潮汐电站。(2)海港工程、航运交通、军事活动、近海环境研究与污染治理等,都与潮汐现象密切相关。三、洋流1.洋流按性质分类(1)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低纬流向高纬)(2)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高纬流向低纬)2.洋流按成因分类: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气候的影响暖流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有降温减湿作用(2)对海洋生物的影响①寒暖流交汇处形成渔场有: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千岛寒流)、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北冰洋南下冷水交汇)、纽芬兰渔场(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②上升流形成的渔场:秘鲁渔场(秘鲁寒流上升补偿流)③渔场成因分析(3)影响航海事业(顺流:快,节能;逆流:慢,耗能。寒暖流交汇处多海雾;高纬寒流挟带冰山)。(4)影响海洋污染(劣势:扩大污染范围;优势:加快净化速度)。等温线判断洋流步骤等温线:温高凸向高纬,温低凸向低纬步骤一判断半球步骤二判断流向洋流流向与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步骤三判断性质4.3海洋与人类一、海洋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资源(一)海洋生物资源(海洋水产资源)种类:鱼类、虾类、贝类、藻类等①为人类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食品、生活用品和工业原料。②可以作为原料或从中提取有效成分,生产化学药品、保健品和基因工程药物等。(二)海洋矿产资源1、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大陆架)2、可燃冰:天然气和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结晶物质外形像冰,遇火可燃烧。(分布于大洋底部)3、滨海砂矿(分布在海滨地带或陆架区)4、锰结核:大洋海盆(海深4000米以下)(三)海洋空间资源二、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1.海洋环境问题:原因及危害:①海岸活动、工业生产排放的废弃物②核电站和工厂排出的冷却水③农业杀虫剂随径流流入海洋,使海水毒化。海上石油平台和油轮事故,危害:威胁渔业生产,污染海洋环境,危害海洋生物,影响人类健康.解决措施①对路上排放的废水经过处理达标在排放②禁止向海上倾倒垃圾③海上生产要注意保护海洋环境(2)海洋生态破坏:海洋生物急剧减少原因:过度捕捞和海洋污染、工程建设导致的海洋生物栖息地的破坏危害:过度捕捞使海洋物种数量大幅度下降,质量降低,部分物种灭绝。措施:治理海洋污染、禁止过度捕捞、实施休渔制度、工程建设要注意保护海洋环境。2.海洋环境保护措施:(1)制定相应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约束和规范海洋开发者的行为。(2)加强污染源控制,禁止向海洋倾倒有害废弃物。(3)加快沿海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对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进行综合处理,达标排放。(4)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对特定区域进行环境保护。(5)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6)加强国际间的合作。5.1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一、主要植被1、概念:是覆盖一个地区的各类植物群落的总称。2、分类自然植被:森林、草原、荒漠、苔原、草甸、沼泽等类型人工植被:各种农作物、人工林、人工草场、城市绿地等3、主要植被类型(1)森林植被;一般分布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类型主要分布的气候区植被特点典型地区热带雨林热带雨林气候区①森林全年呈深绿色,无明显季相变化。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②有数量丰富的藤本、附生植物。林中常有绞杀植物附生。③常见茎花、板根现象。赤道附近,非洲刚果河流域、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季雨林热带季风气候与热带雨林相比,树高较低,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种类较少,群落较简单,优势物种较明显。板状根和老茎生花现象不普遍,层间藤木、附生、寄生植物也较少,季相变化明显。东南亚、南亚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终年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群落结构较简单。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较少,林内没有板状根植物,也没有茎花现象的植物我国南方地区,美国南部地区等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地中海气候为常绿乔木或灌木群落,叶片常绿坚硬。边缘呈锯齿状,叶片不大或退化为尖刺状,叶片表面有蜡层、茸毛,以适应夏季炎热干燥的气候地中海沿岸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具有明显的季相变化(春夏秋冬),春季发芽,秋冬季落叶。乔木具有宽阔的叶片(有利于充分利用光能),夏季盛叶,秋季叶色转黄,树叶凋零,冬季落叶(减少因为呼吸作用而损失的能量,进而更好地越冬)我国北方地区、欧洲西部、美国东北部地区等亚寒带针叶林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又称泰加林,由耐寒的针叶乔木组成,以松杉类植物为主,树叶为针状,抗寒抗旱。往往是由单一树种构成的纯林,群落结构简单,外貌非常特殊。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草原分布:一般分布于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类型特点分布热带草原生草本植被为主,群落外貌独特湿季植被生长旺盛,草原葱绿。干季,草类枯黄。散生着乔木或灌木热带雨林带南北两侧的热带草原气候区(非洲)温带草原丛生禾草植物占优势,存在旱生结构,叶片面积较小、叶片内卷,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有矮小灌木温带大陆的内部(我国内蒙古)(3)荒漠分布:一般分布于干旱地区类型分布植被特点热带荒漠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中西部,热带沙漠气候区(撒哈拉沙漠)植被稀疏,地表大面积裸露,植物种类贫乏,群落结构简单。为适应严酷的自然环境,荒漠植物有的叶面积缩小或退化,呈鳞片状或为刺,以减少蒸腾;有的茎叶覆盖白色茸毛,以抵抗灼热;有的长有肉质茎叶,以储存水分。大多有发达的根系,以便从土壤深处或广大面积的土壤中吸取水分温带荒漠温带大陆的内部(我国塔克拉玛干沙漠)植被的分布和气候的关系二、植被与环境1.影响植被的因素——气候(热量和水分)1)从赤道到两极植被的变化地表景观和自然带呈带状分布,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由赤道到两极作有规律的更替(从热带植被亚热带植被温带植被寒带植被)。原因:由于纬度增高,热量逐渐减少导致(影响因素:热量因素)2)从沿海到内陆植被的变化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随水分条件的变化,植被由森林依次变为草原、荒漠。原因:降水减少导致(影响因素:水分因素)3)在中尺度上植被随海拔升高而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30年中国地理书籍行业市场运营模式及未来发展动向预测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园林古建筑行业发展前景规划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周界报警系统行业运营模式及发展战略分析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卫生洁净器行业供需状况发展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 2024年生态保育合同范本
- 2024年环保装修材料购买协议3篇
- 微专题构建模型解读新信息-2024高考化学一轮考点击破
- 吕梁职业技术学院《体操类》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样品提供协议范本下载版B版
- 2024年某企业与保险公司关于企业财产保险合同
- FOCUS-PDCA改善案例-提高术前手术部位皮肤准备合格率医院品质管理成果汇报
- 小家电产品供货服务方案
- 期末(试题)-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英语六年级上册
- 口腔科消毒隔离知识培训
- 专题07:回忆性散文阅读(考点串讲)
- 2024年云南省昆明滇中新区公开招聘20人历年(高频重点复习提升训练)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医院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程序文件SOP
- 学问海鲜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教你成为歌唱达人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供应商调查评价表(简易版)
- 写字楼保洁服务投标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