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终极模拟评估卷(新高考II卷解析)(二)_第1页
2023年高考语文终极模拟评估卷(新高考II卷解析)(二)_第2页
2023年高考语文终极模拟评估卷(新高考II卷解析)(二)_第3页
2023年高考语文终极模拟评估卷(新高考II卷解析)(二)_第4页
2023年高考语文终极模拟评估卷(新高考II卷解析)(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3年高考语文终极模拟评估卷(新高考II卷解析)(二)2023年高考终极模拟评估卷(新高考II卷全解全析)(二)

全解全析

1.A2.B3.C

4.①教育不能以就业为目的,不能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更不能追求定向培养、学以致用、专业对口。②教育需要返璞归真,其根本是培养人,张扬人性之善。

5.①工业革命之前,教育与技术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②工业革命时期,教育与技术相互竞赛或竞争。③后工业时代,教育不需要和技术竞赛,也无须一定成为竞赛中的赢家。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A.“除了……也有”有误。根据原文“ChatGPT的出现可以说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必然现象。ChalGPT能够如此成功,在技术方面确实有独到之处”可知,其实ChatGPT的从量变到质变指的正是技术。属于不合逻辑。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B.方框一和方框二的逻辑关系有误。属于因果倒置。根据原文“这一训练范式增强了语言模型理解人类命令的能力”可知,属于因果倒置。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由原文可知,后工业社会注重人的培养、对于人性之善的张扬,在于培养人之为人的美好品质。

A.错误。“强调学习者应深入社会,体验实需”属于工业革命时代对人的要求。

B.错误。“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不属于对人美好品质的培养。

C.正确。

D.错误。后工业时代注重的是对人美好品质的培养,选项中“知识、技能”不符合。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①联系句子的前后语境来进行理解:根据前文“在一个以人工智能为主导的无工作或工作日益稀缺的世界里,教育不能再以就业为目的,不能再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更不能再追求定向培养、学以致用、专业对口”“教育需要摆脱工业社会中对于筛选与竞争的迷思,放弃对高竞争等于更卓越地执迷、走出为就业而教的窠臼。从人才培养回归人的培养。”可知教育不能以就业为目的,不能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结合后文“而不是通过专业对口或学以致用为就业做准备”可知教育更不能追求定向培养、学以致用、专业对口。

②划线句子再讲“培养人之为人的美好品质”,其中的美好品质结合前后文“教育改革需要改弦易辙、返璞归真、重归对于人的培养、对于人性之善的张扬”“我们仍然需要人之为人的美好品质,这是教育得以存在并生生不息的根本”可知教育需要返璞归真,其根本是培养人,张扬人性之善。

5.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①根据原文“在工业革命之前,教育与生产或经济发展的关系一直较为疏远,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完人或君子,而技术的进步主要掌握在熟练工匠手中。教育与技术之间井水不犯河水,不属于同一个场域,也就不存在‘竞赛’关系”可知,工业革命之前,教育与技术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

②根据原文“工业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范式,由于工业经济存在特定技能偏好,人的受教育程度与劳动生产率密切相关,为满足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教育不得不从培养人转向培养才”“在工业经济体系中,教育与技术以人力资本为纽带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进而相互竞赛或竞争。工业社会中的教育制度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工厂为典范完成了学校化的转型”可知,工业革命时期,教育与技术相互竞赛或竞争。

③根据原文“在后工业社会里,教育应以科目教学和专业教育为中心转向更加注重培养人的情感素养,以更充分、更适合的教育帮助每一个人更好地应对愈来愈不确定的未来。面对新智能技术的不断涌现,教育既要有危机意识,也要有文化自信。未来无论技术如何强大,我们仍然需要人之为人的美好品质,这是教育得以存在并生生不息的根本。教育不需要与技术竞赛,也无须一定成为竞赛中的赢家(在技术的层面上,教育不可能超过技术)”可知,后工业时代,教育不需要和技术竞赛,也无须一定成为竞赛中的赢家。

6.B7.D

8.①“有一桩紧急的事……”,游击队想请程元吉执行运输火药的任务,但是任务危险,范同志既害怕程元吉会拒绝,又对是否要让老乡去冒生命危险感到犹疑,所以欲言又止。②“跟你商量个事……”,程元吉想把自己家里的地给卖掉,但那是他和妻子唯一的家产,他不想让妻子伤心,但又不能不管游击队的困境,所以内心非常犹豫。③“只是……”,政委感激程元吉对游击队的无私奉献,很想补偿他,但是军中物资短缺让政委无以为报,感到十分为难。

9.①叙述人称不同,《借条》采用第三人称叙述,客观地反映程元吉为了革命而毁家纾难的故事。《党费》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以“我”的视角和口吻展开故事,抒发对黄新为革命而舍生忘死的大无畏精神的赞美。②叙述方式不同,《借条》采用顺序的方式,使整个故事情节发展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党费》采用倒叙的方式,开头便制造悬念,引人入胜。③叙述节奏不同,《借条》大部分采用记叙,叙述节奏较快,叙事性较强。《党费》在记叙的同时加入了大量的描写和抒情,叙述节奏较为舒缓,抒情性较强。

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A.“近半年都没有见到自己的亲人”程元吉把游击队当作亲人而非是他真正的亲人;“盼望之情”错误,得知游击队在坚持斗争,程元吉是欣喜和感激之情。

C.“革命队伍对自己失望”错,程元吉心如刀绞并不是担心革命队伍对自己失望,而是担心因为任务失败而导致更多的同志和革命群众不能被解救而牺牲。

D.“羞愧不已”错误,队长和政委既感动程元吉做出的牺牲,又因为革命队伍目前无以为报而为难。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D.“人物心理的矛盾复杂”错,既体现出程元吉无私付出而不求回报的高尚品行,又反映了他心思缜密,做事负责的特点,展现出人物形象的丰满而非心理的矛盾复杂。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①结合“那人沉思了一会儿又说,'阿叔,实告你讲,有一桩紧急的事……"可知,游击队想请程元吉执行运输火药的任务,但是任务危险,范同志既害怕程元吉会拒绝,又对是否要让老乡去冒生命危险感到犹疑,所以欲言又止。

②结合“他走到老婆跟前,放软了口气说:'兰子妈,跟你商量个事...”可知,程元吉想把自己家里的地给卖掉。但那是他和妻子唯一的家产,他不想让妻子伤心。但又不能不管游击队的困境,所以内心非常犹豫。

③结合“听完了,政委紧紧地抓住程元吉的手,激动地说:'好老乡!你这样爱护自己的军队,我们也永远忘不了你!只是……"可知,政委感激程元吉对游击队的无私奉献,很想补偿他,但是军中物资短缺让政委无以为报,感到十分为难。

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叙述特点的能力。

①叙述人称不同,结合“1934年的秋天,老根据地的红军参加了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了,国民党反动派像一群黑老鸦一样,来到了根据地。这一来,程元吉和当地的人民又过起了胆汁拌黄连的苦日子”可知,《借条》采用第三人称叙述,客观地反映程元吉为了革命而毁家纾难的故事。《党费》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以“我”的视角和口吻展开故事,抒发对黄新为革命而舍生忘死的大无畏精神的赞美。

②叙述方式不同,结合“这天晚上,天气更加寒冷。月牙儿斜挂在西天,冷冷地瞅着这个荒芜了的灵田村”可知,《借条》采用顺序的方式,使整个故事情节发展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党费》采用倒叙的方式,开头便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③叙述节奏不同,结合“小竹寮里只剩下了两个人:一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那个年岁大些的,就是程元吉……”可知,《借条》大部分采用记叙,叙述节奏较快,叙事性较强。《党费》在记叙的同时加入了大量的描写和抒情,叙述节奏较为舒缓,抒情性较强。

10.C11.A12.A

13.(1)因此古代国君刚治理政事时,有来拜见的老百姓,必定使其通达无阻,有来求教问题的公族大夫,必定会与他们交谈,从四方来的人不要拒绝,这样可以说不会被蒙蔽。

(2)之前我得罪了父亲大人,您耗费力气教训我,(您的身体)该不会有什么损伤吧?

14.不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曾皙有以礼治国的政治理想,向往和谐美好社会,所以是温婉君子;选文中曾皙秉持以孝治家的理念,所以成了严苛的父亲。这看似矛盾,但礼、乐、孝、悌在儒家思想主张中是高度统一的。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君臣与百姓之间,彼此转化互为根本,好像围绕圆环运动没有尽头。孔子也说:“人的行为中没有比尽孝道更为重大的了。”孝敬父母的德行在内心养成,而美好的名声传播在外,这就好比在好的根基上生长花朵自然会繁茂。

“转相为本”结构完整,后面断开,且“云”的主语应是“夫子”,而不是“无端夫子”,故应在“无端”的后面断开,排除BD;

“于本”是介宾短语,应作“建之”的状语,两者之间不应断开,据此可排除A。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A.“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错误,《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是司马迁所著的《史记》。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这与《老子》第六十四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大意相同”错误,《老子》中的“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强调慎始慎终,吴子之言“国君必慎始”只说到了“慎始”,无“慎终”之意。

C.“意在证明人之行莫大于孝的观点”错误,根据原文中的“今子委身以待暴怒,立体而不去,杀身以陷父,不义不孝,孰是大乎?”可知,曾参不讲道义的孝,会陷父亲于不义,反而是不孝,选文运用曾参的事例,意在论证孝行与道义须结合的观点。

D.“孔子认为舜的行为是可歌的”错误,原文“舜之事父也,索而使之,未尝不在侧,求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大棰则走,以逃暴怒也”并没有认为舜的行为是可歌的。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听治”,治理政事;“谒”,谒见,拜见;“距”,通“拒”,拒绝。

(2)“曩者”,从前,之前;“得无……乎”,该不会……吧;“疾”,损害,损伤。

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

首先要分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思想主张,由“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可知,曾皙的政治理想是以礼治国,向往的是一种和谐美好的社会,所以这里的曾皙是一位温婉君子。

然后分析本文中曾皙的言行态度,本文中曾皙作为父亲,对待儿子态度严苛,背后是其秉持的以孝治家的理念。《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说的是礼,本文说的是孝,两者都属于儒家的思想主张,而礼、乐、孝、悌在儒家思想主张中是高度统的,故曾皙的思想主张并不自相矛盾。

参考译文:

孔子说:“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建立了道就随之产生了。”根本不端正的细枝末节必然会歪斜,开始就不兴盛的最后必定衰败。《诗经》中说:“高田低地修整之后,泉水河流也就清澈了。”说的就是根本建立起来道就随之产生的道理。《春秋》中的道理是:(一年中)有了正常的春季就不会有糟糕的秋季,有了正直的国君就不会有危亡的国家。《易经》中说:“建立了根本万事万物都能有条不紊,开始时错了很小的一点,结果就会造成很大的失误。”所以君子崇尚建立根本并重视确立良好的开端。

魏武侯向吴子问什么是“元年”。吴子回答说:“说的是国君在开始的时候就必须小心谨慎。”“怎样在开始的时候就小心谨慎呢?”吴子说:“端正自身。”“怎样才能端正自身呢?”吴子说:“明达智慧。智慧不明达怎么能端正自身呢?广泛听取建议而善于抉择,所以能明达智慧。因此古代国君刚治理政事时,有来谒见的老百姓,必定使其通达无阻,有来求教问题的公族大夫,必定会与他们交谈,从四方来的人不要拒绝。这样可以说不会被蒙蔽;应该分赏俸禄的一定要给予,动用刑罚一定要公平适中,国君的内心一定要仁厚,常想着百姓的利益,消除百姓的祸害,这样可以说不会失去民心;国君自身一定要正派,身边的大臣一定要谨慎挑选,大夫不兼任其他官职,掌握对臣民的赏罚大权的人不集中在某一家族,这样可以说不会独揽权势。这些都是《春秋》中的道理,并且是元年的根本。”

君臣与百姓之间,彼此转化互为根本,好像围绕圆环运动没有尽头。孔子也说:“人的行为中没有比尽孝道更为重大的了。”孝敬父母的德行在内心养成,而美好的名声传播在外,这就好比在好的根基上生长花朵自然会繁茂。

曾参在瓜田除草不小心锄断了瓜的根。他的父亲曾皙很生气。拿起一根大棍击打他。曾参跌倒在地,过了一会儿才苏醒,急遽地站起来。上前对父亲说:“之前我得罪了父亲大人。您耗费力气教训我,(您的身体)该不会有什么损伤吧?”曾参退下后弹琴唱歌,想要让曾皙听到他的歌声,让父亲知道自己身体无恙。孔子听说这件事,告诉门人说:“如果曾参来了不要让他进来。”曾参自认为没有过错,托人向孔子请教。孔子说:“你没有听说瞽叟有一个儿子名叫舜吗?舜侍奉父亲,父亲想找他来使唤他,他没有不在父亲身边的,但他父亲想找他来杀掉,从来没有找到他过。父亲用小的刑杖打他他就等着忍受,用大的刑杖打他他就逃跑,来躲避父亲的暴怒。如今你把身体交给你父亲处置,等待你父亲的暴怒,站立在那里而不离开,以自己的死来使你父亲陷入不义的境地,不孝的行为有比这更大的吗?你不是天子的臣民吗?杀了天子的臣民罪过该是怎样的呢?”凭借曾参的才能,又处于孔子的门下,有了罪过自己却不知道,想要行为合乎义真是难啊!

15.C

16.①唐诗常借意象、意境来抒发情感,如李诗借竹坞、秋阴、飞霜、枯荷等意象,描绘出凄清冷寂的秋日听雨图,含蓄深沉地传达出对友人的思念。②宋诗常借生活现象来阐发哲理,如苏诗描写秋冬季节有萧条衰败的一面,更有生机勃勃的一面,借此阐发人生虽有不幸也不应消沉,而应乐观向上的道理。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均有美人迟暮之意”分析错误,李诗写单调而凄清的雨打枯荷的声音更增加了环境的寂寥,从而更加深了对朋友的思念;苏诗以荷的枯萎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是用荷叶败尽与菊花虽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形成对比。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和观点态度的能力。

李诗主旨是表述对友人深切的思念之情,诗中写到了竹坞、秋阴、飞霜、枯荷等意象,借此来营造一种凄清冷寂的氛围,描写了一幅冷寂的秋日听雨图,诗人的思友之情暗寓其中,可以说是以景寄情、寓情于景的。这样将这种思念之情传达得较为委婉含蓄。

苏诗写荷叶衰败,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诗人后两句写到“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这里包含深刻的哲理:秋冬季节景物有衰败的一面,其实也有生机勃勃的一面,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诗人借此来劝慰友人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17.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小轩窗,正梳妆/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惧、溢、驱、歇。

18.①再次受到了人们的追捧(俘获了一大批年轻人的心);②室内“围炉煮茶”的安全隐患不小;③其火灾隐患也不容忽视

19.一氧化碳在浓度达到0.05%时,就会使人中毒,造成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20.示例一:寻个冬阳灿烂的午后,约上三两好友,围炉而坐。壶里的水慢慢沸腾,冒出细密的水雾;火篦子上煨的花生、栗子、红薯,也散发着诱人的香味。几个人喝着茶,吃着果,随意地侃着大山,美好的时光如流水般静静地流逝着(比喻)。

示例二:萧瑟的冬日里,约上三两好友,围炉煮茶。阳光透过窗户闲散地迈步进来(拟人),桌上水汽袅袅升起,两者相互交融,升腾起冬日的暖意。大家围桌而坐,喝着茶,聊着天,茶香悠悠,时光漫漫。

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前文从唐代“围炉煮茶”的诗歌写起,“如今”“雅致生活”突出“围炉煮茶”在现代受到欢迎的情况,应填“再次受到了人们的追捧(俘获了一大批年轻人的心)”。

②前面“由此可见”的“此”指的是“就会使人中毒,造成昏迷,甚至殃及生命”,指室内“围炉煮茶”存在安全隐患,应该填写“室内‘围炉煮茶’的安全隐患不小”;

③“围炉周围还布置了大量布艺和纸类装饰品,长时间处于高温状态”指出存在火灾隐患,应填“其火灾隐患也不容忽视”。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达到近0.05%”不合逻辑,“达到”后面用准确数字,应删去“近”;

“殃及生命”搭配不当,“殃及”意思是连累,此处是说危害到,应该使用“危及”。

20.本题考查学生运用修辞手法、扩展语句的能力。

这是一种情境扩展题,描绘“约上三两好友、围坐一炉茶香”的情景,给出了描写的场面,有人物“三两好友”和事件“围坐一炉茶香”,扩展时需要创设相关情境,如具体的时间、地点,描写出环境特点和煮茶的情景。注意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语言生动形象。

21.不可或缺绞尽脑汁浓墨重彩或举世瞩目

22.①我国小麦育种专家的科学研究对小麦种业发展的贡献巨大,②他们利用野生近缘物种优异基因进行小麦种质创新,③他们通过这个方法来实现小麦育种的目标。

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对应“无人识”强调其重要性,可用“不可或缺”。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一点。

第二空,形容人们想尽办法,可用“绞尽脑汁”。绞尽脑汁:形容苦思积虑,费尽脑筋,想尽办法;费尽心思去思考一件事情。

第三空,形容中国小麦育种对人类育种史的重要影响,可用“浓墨重彩/举世瞩目”。浓墨重彩:形容着力描写。举世瞩目:全世界的人都注视着,形容影响很大。

22.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

原句“我国小麦育种专家通过利用野生近缘物种优异基因进行小麦种质创新的方法来实现小麦育种目标的科学研究对小麦种业发展的贡献巨大”采用抽取法,可抽取主干句子“我国小麦育种专家的科学研究对小麦种业发展的贡献巨大”独立成句。

然后将长句的修饰成分抽出来“利用野生近缘物种优异基因进行小麦种质创新的方法”“来实现小麦育种目标的科学研究”单独成句;由原句可知,修饰成分可添加主语为“我国小麦育种专家”,与第一句主语相同,可改为代词“他们”,故可提取分句为“他们利用野生近缘物种优异基因进行小麦种质创新”“他们通过这个方法来实现小麦育种的目标”。

23.略

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国产动画剧《中国奇谭》引出,然后列举了很多台词,在这些台词中围绕“浪浪山”展开。

从材料中不难看出,“浪浪山”是一个关键词,它指的就是我们每个人不甘心又不敢轻易离开的所在,也可以认为就是自己的现状。我们很多人都想脱离现状,打破现状,去拼拼,去闯一闯。但是心中又有担忧,闯出去后外面还是这个样子,没有任何改变;即使外面还是这个样子,“还是想去看看”的念头支撑着人们,这是一种执着的体现,想要改变自己的现状,万一与现状不同呢?打破现状,需要的自己的努力,成败与否,都不会后悔。

分析这些台词之后我们发现,这些台词的蕴意深刻,这里面小妖猪的台词其实是我们很多人的写照。我们很多人也有过类似的心理。我们对现状不满,我们有探索外面世界的想法,但是又有犹豫和担忧,即使犹豫和担忧,还是要自己去闯一闯,哪怕失败也不留遗憾。因此,写作时可以从以上分析立意,可以写人应该勇于打破现状,人不应该因为害怕失败而停止探索的脚步,无论什么样的结果,只要我做过,我努力过就不后悔。

写作时可以先表明观点:人不要因为害怕失败就停止探索的脚步。主体可以采用分论点的形式。分论点一,唐僧四人没有因为西天取经路上妖怪多就停止脚步;分论点二,爱迪生没有因为寻找适合电灯灯丝的材料失败而停止探索的脚步;分论点三,航天人没有因为前进的过程有过失败就停下探索的脚步。最后再照应开篇,重申观点。

(1)人要勇于打破现状。

(2)我们不应该惧怕失败就停下探索的脚步。

(3)努力过就不后悔。2023年高考终极模拟评估卷(新高考II卷测试版)(二)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解析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5.本试卷共23题,共150分,共10页,测试时间150分钟。测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最近一段时间,ChalGPT(GPT全称为GenerativePre-trainedTransformer,即预训练生成模型)吸引了社会各界的目光。ChatGPT为什么突然如此吸引人呢?原因在于ChatCPT与之前的AI聊天机器人相比更加真实、准确,理解自然语言的能力、生成有效解析的水平都“更上了一层楼”,甚至有人觉得ChatGPT模拟人类助手的精确度令人“害怕”。其实,从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中不难看出,从最初的聊天机器人鼻祖Eliza,到微软小冰、谷歌Siri、小度音箱等,再到ChatGPT,这类基于AIGC技术的聊天机器人是一个螺旋式发展的过程,ChatGPT的出现可以说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必然现象。ChalGPT能够如此成功,在技术方面确实有独到之处。最主要是采用了Trausformer结构和“自回归+Prompting”的训练模式,使得自然语言处理研究范式发展为预训练模式,并最终走向通用人工智能模式、Transformer结构的低层和中层存储了词性、句法等知识,中高层则广泛存储抽象语义类、事实概念类知识,其中,模型的总参数量高达1750亿,使得模型能够解锁许多大型语言模型的新能力。

ChatGPT模型的训练分为三个阶段:首先采用带有标准解析的人工标注高质量问题进行初步训练;随后,标注员对模型生成的多个解析的喜好程度进行排序打分、激励模型学习什么样的回答是真实、无害、有用的;最后,结合强化学习策略进一步训练模型生成高质量解析的能力。这一训练范式增强了语言模型理解人类命令的能力,而语言模型能理解人类命令的能力也正是模型“善解人意”的关键,才使得ChatGPT取得了突破性成就。

(摘编自尚俊杰《ChatGPT与高等教育变革:价值、影响及未来发展》)

材料二:

在《教育和技术的竞赛》一书中,凯兹曾详细分析了技术变革、教育和贫富差距三者之间存在的微妙“竞赛”关系:当教育走在技术前头,贫富差距会缩小;当教育落在技术后头,贫富差距就扩大、但在后工业社会中,这种带有工业化色彩的经济话语的解释,其局限性也非常明显。这种解释背后所隐藏的假设仍是将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工具,可能导致既误解教育的本质,也会遮蔽“技术—经济范式”的转型。

在工业革命之前,教育与生产或经济发展的关系一直较为疏远,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完人或君子,而技术的进步主要掌握在熟练工匠手中。教育与技术之间井水不犯河水,不属于同一个场域,也就不存在“竞赛”关系。

工业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范式,由于工业经济存在特定技能偏好,人的受教育程度与劳动生产率密切相关,为满足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教育不得不从培养人转向培养才。其结果是学校偏离了教育的宗旨,倾向于通过严格的筛选,有组织、有计划地为工业社会各部门提供适合的技能人才。在工业经济体系中,教育与技术以人力资本为纽带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进而相互竞赛或竞争。工业社会中的教育制度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工厂为典范完成了学校化的转型。在工厂化的学校里,教师是工人,教室是车间,教材是图纸,学生是产品,而学历和文凭则相当于“出厂合格证”。经过工业社会技术文化的规训、教育成为经济发展的附属、受教育的目的也从成人转变为不断积累人力资本,以适应工作场所中对于相关知识和技能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兴起,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职场或工作发生了深刻变革,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型已经势不可挡。后工业社会的来临意味管工业社会的“技术-经济范式”和社会结构将发生颠覆性变化,在一个以人工智能为主导的无工作或工作日益稀缺的世界里,教育不能再以就业为目的,不能再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更不能再追求定向培养、学以致用、专业对口。教育改革需要改弦易辙、返璞归真、重归对于人的培养、对于人性之善的张扬。

当下技术的变革正在成为驱动教育转型的关键。面对技术变革,尤其是生成性人工智能技术的涌现,教育需要摆脱工业社会中对于筛选与竞争的迷思,放弃对高竞争等于更卓越地执迷、走出为就业而教的窠臼。从人才培养回归人的培养。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人之为人的美好品质,而不是通过专业对口或学以致用为就业做准备。在工业社会中,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是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媒介:在后工业社会里,教育应以科目教学和专业教育为中心转向更加注重培养人的情感素养,以更充分、更适合的教育帮助每一个人更好地应对愈来愈不确定的未来。面对新智能技术的不断涌现,教育既要有危机意识,也要有文化自信。未来无论技术如何强大,我们仍然需要人之为人的美好品质,这是教育得以存在并生生不息的根本。教育不需要与技术竞赛,也无须一定成为竞赛中的赢家(在技术的层面上,教育不可能超过技术),但只要我们还有“成人”的需要,教育就不会消失(在人性的层面上、教育的优势在于让人成为人)。面对技术的变革,教育体制的挑战不是想方设法与技术竞赛,而是更深入地认识人性、培养人性,以避免技术创新可能会误入歧途,最终导致社会不平等的加剧。

(摘编自王建华《技术变革驱动教育转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ChatGPT模拟人类助手非常精确,除了技术方面确实有独到之处外,也有从量变到质变的因素。

B.ChatGPT具有能够解锁许多大型语言模型的新能力,有赖于它可存储千亿级别的总数量的信息。

C.教育走在技术前头,可缩小贫富差距;反之,贫富差距扩大。这种解释在后工业社会具有局限性。

D.无论未来社会如何变化,技术如何强大,教育得以存在并生生不息的根本仍是培养人的美好品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B.

C.

D.

3.下列哪种教育理念最符合后工业社会人才培养趋向(3分)

A.潘光旦提出教育分类分层理论和原则是“工读兼营”,即知识学习要与知识应用相结合,强调学习者应深入社会,体验实需。

B.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合格的公民”等等,强调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

C.于漪认为教育不是把不同的人培养成相同的人,而是把不同的人变得更加不同,使其变得更具良好的个性,更具鲜明的特色。

D.魏元光认为“良善”的工业教育,不仅包括知识、技能,还应包括工业精神,譬如准确、守时、信用、有序等应有的国民素质。

4.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人之为人的美好品质”的理解。(4分)

5.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不同时期技术与教育的关系。(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借条

王愿坚

1934年的秋天,老根据地的红军参加了“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了,国民党反动派像一群黑老鸦一样,来到了根据地。这一来,程元吉和当地的人民又过起了胆汁拌黄连的苦日子。

这天晚上,天气更加寒冷。月牙儿斜挂在西天,冷冷地瞅着这个荒芜了的灵田村。

小竹寮里只剩下了两个人:一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那个年岁大些的,就是程元吉。他怎么能不兴奋呢,过了将近半年的苦日子,今天见到了山上红军游击队的人,知道了红军游击队坚持斗争的情况,他像郁郁闷烟的柴堆,一阵风儿吹来,又冒起炎炎的火苗来了。他把座位往前移了移,几乎是贴在那人的脸上,低声地说:“不能留一宿这世道,见个亲人不容易啊!”

“不啦,我马上就得走,还有工作要干哪。”那人沉思了一会儿又说,“阿叔,实告你讲,有一桩紧急的事……”

他的话还没说出口,程元吉忙一把逮住那人的肩膀晃了晃,急促地说:“咳,范同志,有事交给我,我拼上身家性命也能干!”

范同志笑笑说;“这事危险啊,弄不好要牺牲性命呢。”原来游击队上山以后,碰到了一堆堆的困难:吃没粮,住没房,伤了病了没药治,冷了没衣裳,而最困难的是缺乏武器、弹药。最近接到情报,敌人打算把一些被捕的同志和革命群众往城里送,游击队决定乘机消灭押队的白匪。这样,火药就急等着用了。山上考虑到程元吉常到城里卖蔬菜,人缘好,地理熟,才决定请他来执行这项任务。

程元吉静静地听范同志讲完了,想了一想,问:“送到哪儿什么时候送到”

“明天,最迟后天晚上,一定要送到,我们在城南十八樊家东南角的山神庙里等你。”范同志说了联络地点和暗号,就趁着夜黑走了。

第二天,程元吉起了个黑早,拾掇了一担青菜,一溜小跑赶进了城。他把青菜胡乱要个低价卖了,按照范同志说的路,赶到了一家小饭馆,选了个座位坐下来,喊了声:“老板,来碗馄饨,多加点胡椒!”

只听得里屋里叮叮当当一阵响,两个保安团的兵拥扯地押出一个人来。其中有一个兵手里还抱着两个大报纸包,顺着纸包的裂缝,一缕黑药轻轻地洒出来。那人被反捆着两手,脸上嘴上流着鲜血,嘴角紧闭着。他走过程元吉身边时,小声地说:“老乡,买卖遭了事,好在屋里有面,你要吃啥只好自己弄了!”

程元吉挑着箩筐在大街上茫无目的地走着,心像刀绞着似的,又痛楚又慌乱。很明显,接头人被捕了,要搞的火药落到了敌人手里,游击队得不到这批军火的供应了……

“对了!”程元吉仔细揣想了接头同志最后的话以后,不由得两手一拍叫出声来。他又把这意思重新想了一遍:“屋里有面”就是说城里还能买得到黑药,剩下的就要自己想办法了,这办法就是自己设法弄钱来买!他连忙起身,在城里转了一圈,跑了几家猎具店和爆竹店大致打听了一下价钱,就动身回家了。

一进家门,老婆望着他那急慌慌的神色,担心地问:“出了什么事啦”

他走到老婆跟前,放软了口气说:“兰子妈,跟你商量个事……我想把咱那块地卖掉!”

“卖地”老婆很少听到丈夫用这样柔和的口气说话,猛一听,不觉有点奇怪。

“是啊,要卖掉!”程元吉说,“不瞒你,我用钱给山上置办东西。咱们,卖了地再租点地种,我多打几个长工,你多做点针线,还能过得去,可山上……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咱拍拍胸膛摸摸心,不能不管哪!”

老婆没有说什么,她懂得丈夫的心。她不声不响地拉过箱子,找出那张地契来,交给丈夫,却不禁流下泪来——她心痛自己这点唯一的家产哪。其实程元吉也不是没有想到这一层,但是,这点地,甚至这全家人,比起解救受难同志的事来,显得太微小了。经过一晚上的奔走,地契又落到了萧家地主的手里……

第二天一早,他带上这笔钱又进了城。自然,在购买这些东西的时候,少不了又费了些劲:对这家店说要打猎,对那家店里说要做爆竹,好容易凑集了十来斤黑药,和一些黄药。剩下几个钱,又买了一点医药。

傍晚,他找个僻静地方,把这些东西装到粪桶里,上面隔着油纸盖上层干粪。他的身份掩护了他。他混过城门岗的盘查,出了城,一气就赶到了指定的地点。

小小的破山神庙里挤满了人,队长、政委焦急地在庙门外走来走去。大家一见程元吉来了,连忙迎上去。政委接过药包,高兴地拍着程元吉的肩膀说:“老乡,真得谢谢你呀!”

“哎,算啦,自己人嘛,说这干啥”他本想把自己做的事瞒过去的,但想起了接头站遭到破坏的事,就说:“只是那个接头的地方再也别去人了。”接着就把事情的经过谈了谈。

队长、政委和同志们都静静地听着。听完了,政委紧紧地抓住程元吉的手,激动地说:“好老乡!你这样爱护自己的军队,我们也永远忘不了你!只是……”政委搜索了一下衣袋,为难地说:“只是我们一时没法报答你。这样办吧!”他摸出钢笔,在笔记本上撕下一张纸头,借着电筒的亮光,写下了几个字:飞今借到灵田村程元吉老乡火药十六斤,药品一部分。

中国工农红军游击支队支队长柳笙政委吴功强

1934年12月18日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范同志亲切交谈并想让他“留一宿”,是因为程元吉近半年都没有见到自己的亲人,表现出他对游击队回归的盼望之情。

B.游击队在山上碰到了衣食住用等各方面物资短缺的困难,既体现了革命斗争的艰难,又暗示出国民党反动派的凶残。

C.程元吉走出饭馆时心如刀绞,一是因为接头人被捕而火药被缴,二是担心由于任务失败而导致革命队伍对自己失望。

D.作为一名普通村民,程元吉为了革命而毁家纾难的行为感动了同志们,也让柳队长和吴政委因无以为报而羞愧不已。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月牙儿冷冷地瞅着这个荒芜的灵田村”,这句话将月亮拟人化,写出了环境的荒凉,暗示了村民们在敌人控制下的凄苦心情。

B.“我拼上身家性命也能干”别有意味,既照应前文“冒起炎炎的火苗来了”,又为后面的程元吉卖地契来帮助红军的情节做铺垫。

C.小说细节描写传神到位,如“反捆着两手”“流着鲜血”“嘴角紧闭着”,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接头人虽惨遭严刑但宁死不屈的形象。

D.程元吉本想隐瞒自己的巨大付出,但考虑到接头站已不安全的情况而选择和盘托出,情节逻辑自洽,体现出人物心理的矛盾复杂。

8.省略号可以表示说话人语意未尽、欲言又止,请从文中找出两处这样的用法,并分析说话人的未尽之意。(6分)

9.《借条》和《党费》都是王愿坚的作品,反映的都是1934年抗击国民党白匪的故事。但两个作品在小说的叙述上又有不同之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它们的不同之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孔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夫本不正者末必倚,始不盛者终必衰。诗云:“原隰既平,泉流既清。”本立而道生,春秋之义;有正春者无乱秋,有正君者无危国。易曰:“建其本而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是故君子贵建本而重立始。

魏武侯问元年于吴子,吴子对曰:“言国君必慎始也。”“慎始奈何?”曰:“正之。“正之奈何?”曰:“明智,智不明,何以见正?多闻而择焉,所以明智也。是故古者君始听治,庶人有谒必达,公族请问必语,四方至者勿距,可谓不壅蔽矣;分禄必及,用刑必中,君心必仁,思君之利,除民之害,可谓不失民众矣;君身必正,近臣必选,大夫不兼官,执民柄者不在一族,可谓不权势矣。此皆春秋之义,而元年之本也。”

夫君臣之与百姓转相为本如循环无端夫子亦云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行成于内而嘉号布于外是谓建之于本而荣华自茂矣。

曾子芸瓜而误斩其根,曾首怒,援大杖击之,曾子仆地;有项苏,蹶然而起,进曰:“曩者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屏鼓琴而歌,歌令曾皙听其歌声,令知其平也。孔子闻之,告门人曰:“冬来勿内也!”曾子自以无罪,使人谢孔子,孔子曰:“汝闻瞽叟有子名曰舜,舜之事父也,索而使之,未尝不在侧,求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大棰则走,以逃暴怒也。今子委身以待暴怒,立体而不去,杀身以陷父,不义不孝,孰是大乎?汝非天子之民邪?杀天子之民罪奚如?”以曾子之材,又居孔子之门,有罪不自知处义,难乎!

(节选自刘向《说苑·建本》,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夫君臣之与百姓/转相为本/如循环无端/夫子亦云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行成于内而嘉号布于外/是谓建之/于本而荣华自茂矣/

B.夫君臣之与百姓/转相为本如循环/无端夫子亦云/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行成于内/而嘉号布于外/是谓建之于本而荣华自茂矣/微信公众号

C.夫君臣之与百姓/转相为本/如循环无端/夫子亦云/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行成于内而嘉号布于外/是谓建之于本而荣华自茂矣/

D.夫君臣之与百姓/转相为本如循环/无端夫子亦云/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行成于内而嘉号布于外/是谓建之/于本而荣华自茂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秋,此处指春秋时代通行的义法。通常又指《春秋经》,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据传由孔子修订而成。

B.大夫,古代官阶名称,地位低于公和卿。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设卿、大夫、士三级。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官职之称。

C.民柄,指统治者对臣民的赏罚之权。《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既有利权,又执民柄,将何惧焉?”杜预注:“赏罚为民柄。”

D.曾子,名参。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学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重要代表。其父曾皙,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段先引用孔子名言,强调“本”的重要性,然后引证《诗》和《易》,明确提出了要重视建立根本的观点。

B.吴子认为“国君必慎始”,认为国君要重视确立良好的开端,这与《老子》第六十四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大意相同。

C.曾参恭顺地对待盛怒的父亲的棍棒击打,选文运用这一事例,意在证明人之行莫大于孝的观点,这也是为人处世的根本。

D.“舜之事父也……小棰则待,大棰则走,以逃暴怒也”,孔子认为舜的行为是可歌的,舜是用坚守道义的方式来行孝。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是故古者君始听治,庶人有谒必达,公族请问必语,四方至者勿距,可谓不壅蔽矣。

(2)曩者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

1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曾皙是温婉的君子,而在选文中却变成了严苛的父亲,他的思想主张是自相矛盾的吗?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5-16题。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唐)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首诗都是寄赠友人之作,不过李诗侧重抒写自我,而苏诗意在勉励友人。

B.李诗以“重城”借指人事的阻隔,而苏诗以“傲霜枝”象征人的精神风骨。

C.两首诗中荷之枯萎与《离骚》中“惟草木之零落兮”,均有美人迟暮之意。

D.李诗“秋阴不散”与苏诗“橙黄橘绿”色调上一暗一明,反映不同的心境。

16.有学者认为,唐诗常蕴含深情,而宋诗常寄寓哲理。请结合两首诗歌,对此进行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对君主提出了“十思”的具体要求,其中,以江海河流为喻的一句是“____________”,与成语“网开一面”有关的一句是“____________”。

(2)王维的《山居秋暝》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反用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表述自己隐居山林的愿望。

(3)古诗词在描写景物或抒发情思时经常以“窗”为视角,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1200多年前,唐代女诗人薛涛写下一首尽显雅兴的回文诗:“天冻雨寒朝闭户,雪飞风冷夜关城。鲜红炭火围炉暖,浅碧茶瓯注茗清。”如今,随着天气转凉,约上三两好友、围坐一火茶香的雅致生活,①。但在家中阳台、客厅,甚至卧室“围炉煮茶”,真的安全吗?

在一间约60平方米的空置室内,消防人员模拟“围炉煮茶”的环境进行测验。首先关5户,将盛有炭火的砂锅拿进房间,然后打开一氧化碳检测仪,并按下秒表。仅仅用时22秒,房间内一氧化碳浓度就达到了0.01%;到第44秒时,浓度已超过0.025%。这时,消防人员掉了检测仪,表示实验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如果炭火持续燃烧,加之室内不通风,一氧化碳的浓度达到近0.05%,就会使人中毒,造成昏迷,甚至殃及生命。

由此可见,②。即便使用带有通风口的围炉,也无法避免炭火不完全燃烧产生一氧化碳,而由花盆、铁锅、砂锅等改造成的炉子,炭火更难以充分燃烧。

此外,很多网络视频照片中,围炉都直接放置在木质、竹制的隔热板上,为营造氛围感,围炉周围还布置了大量布艺和纸类装饰品,长时间处于高温状态,③。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6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述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请展开你的想象,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描绘“约上三两好友、围坐一炉茶香”的情景。(4分)

要求:①在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下画横线,并标明运用的修辞手法;②语言生动;③想象合理;④90个字左右。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小麦虽小,但拥有强大的“魔法”,统治了世界的餐桌:从奶油意大利面到兰州牛肉拉面,从法式面包到北方馒头,从墨西哥卷饼到山东煎饼,更不必说饼干、泡芙、包子、烧饼……世间几乎所有你能想到的面食,都有小麦的身影,小麦强大的“魔法”令人吃惊。由最初一棵无人识的野草变成①的农作物,人们②地想出了可以大规模种植小麦的方法。今天的小麦影响着人们的饮食结构,跻身全球三大粮食作物榜单,是人类不可缺少的。

小麦的传奇身世背后,是人类书写的一部长达5000年的小麦驯化和育种历史。在这部厚厚的历史书中,中国小麦育种留下了③的一笔。我国小麦育种专家通过利用野生近缘物种优异基因进行小麦种质创新的方法来实现小麦育种目标的科学研究对小麦种业发展的贡献巨大。

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2.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三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年初开播的国产动画剧集《中国奇谭》火了,其中第一集《小妖怪的夏天》引起了很多的讨论。

“我想离开浪浪山,是不是该出去闯闯?”这句小猪妖的台词更是戳中了很多人柔软的内心。其实我们都是那只想要脱离现状的小猪妖。浪浪山是我们每个人不甘心又不敢轻易离开的所在。

“被困在浪浪山里一心想要出去,可是浪浪山外面的世界就一定不是浪浪山吗?”

“我知道浪浪山那边还是山,可是我还是想去看看。”

“山后面是什么,你不用告诉我,我要自己去一趟,是什么我都会甘心。”

对此,你有什么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2023年高考终极模拟评估卷(新高考II卷参考解析版)(二)

简明答案

1.A2.B3.C

4.①教育不能以就业为目的,不能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更不能追求定向培养、学以致用、专业对口。②教育需要返璞归真,其根本是培养人,张扬人性之善。

5.①工业革命之前,教育与技术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②工业革命时期,教育与技术相互竞赛或竞争。③后工业时代,教育不需要和技术竞赛,也无须一定成为竞赛中的赢家。

6.B7.D

8.①“有一桩紧急的事……”,游击队想请程元吉执行运输火药的任务,但是任务危险,范同志既害怕程元吉会拒绝,又对是否要让老乡去冒生命危险感到犹疑,所以欲言又止。②“跟你商量个事……”,程元吉想把自己家里的地给卖掉,但那是他和妻子唯一的家产,他不想让妻子伤心,但又不能不管游击队的困境,所以内心非常犹豫。③“只是……”,政委感激程元吉对游击队的无私奉献,很想补偿他,但是军中物资短缺让政委无以为报,感到十分为难。

9.①叙述人称不同,《借条》采用第三人称叙述,客观地反映程元吉为了革命而毁家纾难的故事。《党费》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以“我”的视角和口吻展开故事,抒发对黄新为革命而舍生忘死的大无畏精神的赞美。②叙述方式不同,《借条》采用顺序的方式,使整个故事情节发展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党费》采用倒叙的方式,开头便制造悬念,引人入胜。③叙述节奏不同,《借条》大部分采用记叙,叙述节奏较快,叙事性较强。《党费》在记叙的同时加入了大量的描写和抒情,叙述节奏较为舒缓,抒情性较强。

10.C11.A12.A

13.(1)因此古代国君刚治理政事时,有来拜见的老百姓,必定使其通达无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