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新题速递之古诗词赏析()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新题速递之古诗词赏析
一、诗歌阅读(共25小题)
1.(2022秋合肥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列各题。
双调殿前欢阿里西瑛号懒云窝自叙有作奉和
乔吉①
懒云窝②,静看松影挂长萝,半间僧舍平分破,尘虑消磨。听不厌隐士歌,梦不喜高轩过③,聘不起东山④卧。疏慵在我,奔兢从他。
①乔吉,元代杂剧家,他一生怀才不遇,倾其精力创作散曲、杂剧。阿里西瑛,西城人,回族,工散曲,②懒云窝:阿里西瑛的书斋名。③高轩过:官贵宾乘着华贵的车子前来探访。《新唐书李贺传探》:“(贺)七岁能诗章,韩愈、皇甫湜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索构,自目曰《高轩过》。”④东晋政治家谢安曾经隐居会稽东山,不肯出仕,后又出仕,建立功业。
(1)下列对这首散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叙写隐居在“懒云窝”的主人有松藤为伴,表现出他的悠闲自在。
B.狭小的半间僧舍,因能静赏松影里的藤萝,故不再有什么尘世里的烦恼。
C.以李贺、谢安的典故,说明自己与古人有差距,自己做不到古人的洒脱。
D.该首曲以与人倾诉的方式描述自己的心情,对应了标题中“奉和”之意
(2)这首散曲的结尾“疏慵在我,奔兢从他”,表述了什么思想感情?请结合整首曲简要分析。
2.(2022秋南宁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野人送朱樱
杜甫
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忆昨赐沾门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宫。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
①细写:轻轻倾倒。②赐沽:即沾瘘。在肃宗至德年间,杜甫在门下省任左拾遗,曾受皇帝赐樱。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西蜀村民赠樱之事写起,与标题相呼应,以小事见深意,全诗构思精巧。
B.颈联“擎出”一词刻画了诗人在长安任职左拾遗时谨小慎微,如履薄冰的形象。
C.“金盘玉箸”紧承上联大明宫富丽堂皇的意象,“无消息”暗示此时世逢丧乱的背景。
D.诗人以蓬草自比,表现漂泊之苦,与“征蓬出汉塞”之“征蓬”有异曲同工之妙。
(2)清人金圣叹评此诗:“妙在‘也自红’三字,全篇用意不出三字。”请结合全诗分析“也自红”如何统摄全篇。
3.(2022秋西宁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咏史(其一)①
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②。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熏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①这首诗作于唐开成五年正月文宗去世后。②沈约的《宋书》记载,武帝时宁州献琥珀枕,时北征需琥珀治金疮,即命捣碎分付诸将。《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魏惠王向齐威王夸耀他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齐威王说自己所珍贵的是贤臣,“将以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纵观历史上贤明的国家,成功源于勤俭,衰败起于奢华。
B.颔联借用宋武帝献琥珀枕和和齐威王重贤臣的典故,写人才的重要性。
C.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巧用“青海马”和“蜀山蛇”比喻治国人才。
D.诗人在尾联用南熏曲哭翠华的拟人手法,写国家衰败,不再有当年尧舜之风。
(2)诗人在这首诗里主要想表述什么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4.(2022秋青羊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与客饮酒杏花下
苏轼
杏花飞帘散余春①,明月入户寻幽人。
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苹。
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
山城薄酒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
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
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
①散余春,一作“报余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为七言古诗,描写了春夜里景色清美绝俗,及诗人杏花下置酒待客的殷切情意,整首诗旷达豪迈。
B.“花间置酒”句写花香衬托得酒香浓郁,传达出了与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的孤独所不同的意趣。
C.最后两句因情设景,在月落杯空夜将尽时,由对月的哀愁转为对花的怜惜,寄寓了对人生命运的感慨。
D.全篇紧扣诗题,围绕花、月、酒、人构思,四者既融为一体,又穿插交错,显得自如而又妙趣横生。
(2)古人评“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苹”是“古今写月中物影”的“入神之笔”。所谓“入神”,即达到精妙的境界。请结合这两句诗说说你对此评论的理解。
5.(2022秋南明区校级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禅定寺阁
宋之问
梵宇出三天,登临望八川。
开襟坐霄汉,挥手拂云烟。
函谷青山外,昆池落日边。
东京杨柳陌,少别已经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梵宇”就是“佛寺”,首联写禅定寺阁高耸入云、俯瞰八方的气势。
B.“开襟”,写诗人登阁劳累,坐下休息时顿感心胸开阔的那种感觉。
C.颈联写诗人远远望见青山之外的函谷关和夕阳下的昆明池,带有想象。
D.尾联写诗人想起了离开已有一定时间的洛阳,“柳”这一意象有离别之意。
(2)谈一谈首联“出”字、颔联“拂”字的妙处。
6.(2022秋开封月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苏台览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匀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鹤鸽飞。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是怀古诗,主题相同,题材近似,都抒发了对古盛今衰的唱叹。
B.《苏台览古》起句的“旧苑荒台”,以极衰飒之景象,引出极感伤的心境。
C.《越中览古》描绘了吴越战争的场景,表述对越王勾践破吴得胜的赞许。
D.两首诗分别以“西江月”“鹤鸽飞”等亘古不变的景物来对照变化的人事。
(2)两首诗都是览古之作,但写法各有侧重。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7.(2022秋自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题子侄书院双松
曹唐
自种双松费几钱,顿令院落似秋天。
能藏此地新晴雨,却惹空山旧晚烟。
枝压细风过枕上,影笼残月到窗前。
莫教取次①成闲梦,使汝悠悠十八年②。
①取次任意,随便,②用“丁固梦”典。《三国志吴志孙皓传》“初,固为尚书,梦松树生其腹上,谓人曰‘松字十八公也。后十八岁,吾其为公乎’卒如梦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种植松树,花费不多,却使院落凉爽似秋,诗歌开篇表述了诗人的赞许之情。
B.这双松能遮新晴之雨,犹带旧时晚烟,“藏”“惹”二字,增添了景物情味。
C.微风过枕,月移松影,诗人寒窗苦读的压抑苦闷借助景物描写一下跃然纸上。
D.这首诗题咏书院中的双松,紧扣松树用笔,调动视觉、听觉,描写细腻生动。
(2)有人评论此诗“咏松以致属望之意”。在诗中表述了对子侄怎样的“属望之意”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回答。
8.(2022秋青羊区校级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出塞作①
王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②,白草连山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③。
解释:①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战败吐蕃,王维奉使出塞宣慰。②天骄:原为匈奴自称,这里借指吐蕃。③霍嫖姚:指西汉霍去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居延关外长满白草的广阔原野上燃起了熊熊烈火,表现紧张局势,与高适“单于烈火照狼山”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B.颔联描绘出两幅生动传神的塞上风俗画,写吐蕃猎手们驱马驰骋、平原射猎,也暗示边情紧急,为诗的下半部分作铺垫。
C.颈联对仗精工,表意精微,用白描手法进行勾勒,前句说早晨出击,后句写夜晚防御,表现唐军作战英勇,进军神速。
D.尾联中的“汉家”借指唐朝,写出朝廷要把镶玉的宝剑等珍贵器物,赐给得胜的边帅崔希逸,点出赏功慰军的题旨。
(2)清代方东树《唐宋诗举要》评论本诗说:“前四句目验天骄之盛,后四句侈陈中国之武,写得如火如锦,乃称题。”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9.(2021秋临渭区校级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浪淘沙
邓剡①
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
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便须携酒访新亭②。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①邓剡:南宋词人,随文天祥抗元。南宋灭亡,被俘押赴北上。本词为北上途经建康(今江苏南京)时所作。②新亭:在今南京市南,据史料记载,西晋灭亡后南渡士人经常相邀到此。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蕴含怀古感今的浓浓深情,开篇直言暑退寒来之节气替代,说出了盛极而衰的人生哲理。宋室覆亡,故国不在,如瑟瑟寒秋,令人心灰神懒。
B.上阕末尾,词人以叶喻人,表明他对邦国沦亡的悲哀之情,“千里”则概括从广东被俘到建康的旅程。
C.下阕“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一句,词人的心境本来就很哀伤,但醒来见月色暗淡,海潮泛起,禁不住自己也心潮澎湃,心里更加凄怆。
D.本词末尾今昔对比,表述了邓剡对世事无常、朝代兴亡的感慨和收复失地的决心。移情入景,寓激于婉,凄苦的亡国之音,袅袅不绝。
(2)赏析本词和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桐”“雨”意象的异同。
10.(2022秋乌鲁木齐期中)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
崔涂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春。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诗的《除夜作》诗风平易自然,表述了除夕夜的平常感受,也将他乡游子的真实感受抒写得淋滴尽致。
B.高诗的“寒灯”二字渲染了旅馆的清冷和诗人内心的孤寂,诗人“独不眠”,令人想到团聚的守岁景象。
C.崔诗首联“三巴路”“万里身”虚实结合,写出了巴蜀的山川形势,给人以萧瑟之感,抒发了漂泊天涯的情怀。
D.崔诗颈联用笔巧妙,明写“情亲”之乐,暗道羁旅之苦,感情细腻,写出了久别家乡之人常有的亲疏情感。
(2)这两首诗都是写除夜之作,诗人抒发情感的方式有何异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11.(2022秋台州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齐安①早秋
(唐)赵嘏
流年堪惜又堪惊,砧杵风来满郡城。
高鸟过时秋色动,征帆落处暮云平。
思家正叹江南景,听角仍含塞北情。
此日沾襟念岐路,不知何处是前程。
①齐安:唐郡名,在今湖北黄冈。此诗为诗人赴长安科考经过齐安时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连用两个“堪”字,直抒胸臆,继写秋风满城,照应了标题“早秋”。
B.第三句描写秋色,“高”字既写鸟飞得高,又含秋高气爽之意,境界开阔。
C.第四句写身处羁旅,征帆靠岸,晚云与大地连成一片,远近结合,情景交融。
D.颈联既描写眼前景色,又回忆了往昔经历,视听交织,虚实结合,构思精巧。
(2)这首诗首尾两联蕴含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2.(2020秋中原区校级月考)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各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②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①郑驸马,即郑潜曜,玄宗女儿临晋公主丈夫。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②禁:消受。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流露出诗人对韦曲的百花偏偏在诗人仕进无门时繁盛开放而惹人烦心的气恼,无理而有情,颇有“何事长向别时圆”的情味。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尽情饮酒。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节极力状写韦曲的春日景色。
D.七八句用典,抒发由韦曲春色而产生对归隐山林的隐士生活的向往,曲折含蓄地表述出对久图官场功名而不得的厌倦情绪。
(2)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一项
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
B.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
C.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
D.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题南野亭》)
13.(2020秋高新区校级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寻春①
苏轼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②,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③。
[注]①题目为编者所加,原诗仅有诗前小序。此诗作于元丰五年(1082)诗人被贬黄州期间。女王城在黄州城东十五里。战国时期,春申君任楚国宰相,受封淮北十二县,于是有了“楚王城”的误称。②酽,yàn,(汁液)浓;味厚。③招魂,即《楚辞招魂》。传说宋玉因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见弃,作《招魂》讽谏怀王,希望他能悔悟,及时召回屈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中的“潘、郭二生”即黄州新交朝夕相从的潘丙、郭遘。想起去年正月二十日也曾随朋友来到此地,为一年前的同一天在女王城所作的诗写下和诗。
B.开头两句设想“东风”为春之信使,城居的诗人没有感觉到春意,渴望春意的诗人于是主动出郊寻春、旧地重游。
C.颔联宕开一笔,不写寻春所获,而作起议论来,表述感慨,诗意警策。可结合同时期写的《前赤壁赋》来理解。
D.“江城”诗中指黄州。以“野老”自比,尽管自我开解,但依然因被贬的愁苦而变得苍老,和“早生华发”情感相同。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14.(2020秋中原区校级月考)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各题。
鹧鸪天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②。平冈③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①南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冬,41岁的辛弃疾遭遇弹劾,隐居上饶。②些(sā):句末语助词。③平冈:平坦的小山坡。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阕开头两句描写了桑树抽芽、蚕卵孵化,一个“破”字传神地写出了桑叶的萌发,而且能够让人感到萌发的力量和速度。
B.“平冈细草鸣黄犊”中“鸣”字虽写声音,但是可以令人想见黄犊吃草时的悠闲自得的情态。
C.斜日、寒林、暮鸦构成一片空旷、萧瑟的背景,“点”字则为这种空旷背景增添了一丝悲凉,为整首词定下基调。
D.“山远近”三句远近结合,写了远近的山头,纵横的道路,飘荡的酒旗,自然景物与农村人事相结合,画面清新而充满生活气息。
(2)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人从不同视角描绘乡村春意盎然的景象,看上去好像是随意下笔,却自然融合成一幅主次分明、远近有致、动静相生、有声有色、情致盎然、意蕴深厚的田园暮春图。
B.末二句,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述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C.本词虽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以此与友人共勉,效果独特。
D.辛弃疾的词本以沉雄豪放见长,本词却很清丽素净,看上去是随意下笔,但细细体会,便觉情味盎然,意蕴深厚。
15.(2020秋中原区校级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寒硖①
杜甫
行迈日悄悄,山谷势多端。云门转绝岸,积阻霾天寒。
寒硖不可度,我实衣裳单。况当仲冬交,溯沿增波澜。
野人寻烟语,行子傍水餐。此生免荷殳②,未敢辞路难。
①本诗写于公元759年,流寓陇右时期。寒硖:地名,在今甘肃西和县城北四十里。②殳:古代兵器,多用竹或木制成,有棱无刃。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悄悄”描写长时间跋涉,“势多端”捕写谷壑幽深,重峦叠嶂,山路险峻。前两句通过对险恶环境的描写,烘托出日高人困之情态。
B.三、四句承一、二句描写环境的恶劣:阴云密布,峡谷幽深,寒意逼人,光线昏暗,似乎无路可寻。诗句透露出严峻紧张的气氛。
C.五至八句着重描写诗人途中饥寒交迫的感受,表述了长期饱受饥寒艰辛之苦的诗人的凄凉沉郁、悲哀感伤之情。
D.九、十句描写诗人在饥寒交迫中幻想自己能够寻找到附近百姓做饭的烟火,哪怕坐在河边吃上一顿饭也好。
(2)有诗评家说这首诗在主题上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末尾两句简要分析。
16.(2022秋荆州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
苏轼
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夜听名曲,本是乐事,却似乎引起了怨恨;一旦梦醒,袭来的是离愁。
B.三四句想象江天情状,新月下江面上,迷迷蒙蒙,混沌一片,夜愁浓郁。
C.“欲去又还不去”虚写分别情景,伤离别终须别,但迟迟没成行,难舍难分。
D.笛声、绿窗、新月、烟云、天空、江面织成一幅有声有色、浩淼幽清的图画。
(2)本词最后两句“飞絮送行舟,水东流”足见苏轼文笔之高妙,请作分析。
17.(2022秋雨花区校级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火山云歌送别
岑参
火山①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②厚。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
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
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
①火山:指火焰山,在今新疆。②火云:炽热的赤色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突兀”二字使平稳的叙述气势振作。
B.三、四句“凝未开”“不敢来”写出火云的笼罩范围和令万物震悚的威势。
C.五到八句时空交替,由前文对火山云的整体的动态刻画,转入静态描摹。
D.末尾句虽未出现人,塞外军士跨上战马奔赴沙场的场景却蕴含在不言中。
(2)诗歌用大量笔墨描写火山云,对表述离情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8.(2022秋金华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出塞作
王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①,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②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③。
①天骄:借称唐朝的吐蕃。②碛:沙漠。③霍嫖姚:即西汉名将霍去病,此处借指唐将。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联描写吐蕃在居延关外狩猎,白草连天,猎火熊熊,骑兵在秋日原野上纵横驰骋,弯弓射雕。
B.面对如此紧迫的军情,唐军将士紧急调兵,“朝乘障”“夜渡辽”,急速行军,奔赴前线,疲于奔命。
C.诗歌采用两相对照的写法,一面写吐蕃强悍勇猛,气势逼人;另一面写唐军士气高昂,积极应对。
D.全诗读来音韵铿锵,声调响亮;借用“霍嫖姚”的典故表现唐军将士敢于战斗、敢于胜利的精神。
(2)清代方东树《唐宋诗举要》引:“前四句目验天骄之盛,后四句侈陈中国之武,写得兴高采烈,如火如锦。”结合诗歌,谈谈你此评价的理解。
19.(2022秋龙岩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端午即事①
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②,三湘隔辽海。
[注]①公元1276年(德祐二年)文天祥出使元军被扣,在镇江逃脱后又一度被谣言诬陷。而为了表明心志,他愤然写下了这首诗。②灵均,这里指屈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呼应标题中的“端午”;上句点明时间;下句写有人赠艾草,但没有交代是谁。
B.“故人”与“新知”相对,颔联写故去的人已不可见,而新结交的朋友又在万里之外。
C.颈联中“丹心”指赤红炽热的心,形容为国尽忠的人,让人联想到“留取丹心照汗青”。
D.尾联借景抒情,诗人想要从屈原那里得到希望,但是三湘被辽海阻隔而太过遥远。
(2)这首诗表述了诗人的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
20.(2022秋天心区校级月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竹枝词二首
姚少娥①
其一
卖酒家临烟水滨,酒旗挂出树头春。
当垆十五半遮面,一勺清泉能醉人。
其二
燕晴花暖春色饶,游情欲醉魂欲销。
红衣突展绿阴畔,接袖②纷纷度小桥。
①姚少娥,生卒年不详,明代女诗人。②接袖:指携手。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的第一、二句描写酒家坐落在烟水迷蒙的湖边,酒旗高高地挂在绿树顶端,视角由远而近,自大到小,为后面的人物描写作铺垫。
B.“当垆十五半遮面”,用特写镜头描写当垆女子,卖酒少女半遮面而坐,羞涩动人。一勺清泉未必能醉人,清泉不醉人而饮者自醉。
C.第二首诗的第一、二句写出了春天的美丽景致和春游的沉醉感受,“饶”是“多、盛”的意思,“醉”“销”写出了春色摇荡心灵的力量。
D.第一首诗画面活泼可喜,第二首诗画面明净可爱,都洋溢着对自然的喜爱、对人生美好的欢悦之情,给人以审美的享受。
(2)请从用词、修辞手法两个角度简要赏析第二首诗的后两句:“红衣突展绿阴畔,接袖纷纷度小桥”。
21.(2022秋宜宾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羌村三首(其一)
杜甫〔唐代〕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过千里跋涉,终于在夕阳西下时回到羌村,开篇两句写傍晚时的景象,虽然措词平实,但蕴意深厚。
B.“柴门”是指贫苦人家的门;“鸟雀噪”反衬出村落的萧索冷清;“归客千里至”表述了诗人及家人对远道而来的客人的热情欢迎。
C.“生还偶然遂”指生还的几率小。在战乱的年代,亲人相聚,乡邻探望,既喜悦又感慨,这种情绪一直洋溢在全诗的字里行间。
D.最后两句“家人久别重逢,相对而坐,却难以置信”,悲喜交集,将梦幻般感受描摹出来,简单而传神。
(2)以小见大就是“随拈一事而诸事皆在其中”,在古代诗文中,常常运用这种手法来表现世事变幻,时代兴衰。请结合本诗赏析。
22.(2022秋安义县校级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红叶萧疏,长亭饯别,交代了季节、地点,描绘出一幅孤寂的秋日行旅图。
B.颔联以“残云”点染太华山,以“疏雨”烘托中条山,于沉静中显出飞动的意趣。
C.颔联大笔勾勒,雄浑苍茫,骋目远望,残云缭绕太华山,稀疏的秋雨洒落中条山。
D.颈联写出山色和树色迥然不同,东海与黄河一起咆哮,绘声绘色,意境壮阔辽远。
(2)全诗表述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3.(2020秋汉源县校级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②路云遮寺,清弋江③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作于开成4年(839)春,当时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城)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②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③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
B.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
C.裴坦刚中进士,将前往舒州为官,他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踌躇满志,春风得意。
D.尾联写两人同到宣州任职,现在却要各奔东西,表述了友人远离故国的寂寞之情。
(2)本诗表述了诗人哪些感情?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24.(2022秋安徽月考)阅读古诗,完成问题。
送张通判
孔平仲
清若冰壶断若金,孜孜常见恤民深。
三年佐郡神明政,一旦归朝父老心。
遗爱海波无断处,去思秋色有余阴。
临行曲为留旬日,少慰攀辕泪满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当时有可能身临送别时的场景,这可以从诗题与诗句内容加以推测。
B.诗歌首联展现友人的廉洁品格和断案能力,刻画他体恤百姓的清官形象。
C.诗歌颔联将“三年”和“一旦”进行对比,赞美了友人主政一方的功德。
D.诗人抓住“临行”的特定时刻,描绘出父老攀恋的情景,令人印象深刻。
(2)诗歌颈联在情感抒发与结构安排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5.(2022秋邢台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久雨
王安石
煤炱著天无寸空,白沫上岸吹鱼龙。
羲和①推车出不得,河伯②欲取山为宫。
城门昼开眠百贾,饥孙得糟夜哺翁。
老人惯事少所怪,看屋箕踞歌南风③。
①羲和:传说中为太阳驾车的神。②河伯:古神话传说中的黄河水神。③南风:古代乐曲名,借指帝王之歌,用以颂扬明君惠政爱民或施惠于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总领全诗,其中“雨”字点明写作对象,“久”字点明雨下的时间之长。
B.首联下句正常语序应是“鱼龙吹白沫上岸”,写的是河水因雨大而冲上堤岸。
C.颈联写商人白昼睡觉不经商,意在与夜里百姓饥饿对比,表述对贫苦百姓的同情。
D.借老人歌唱《南风》曲,诗人表述了自己的希望:帝王应该积极地救助百姓。
(2)诗歌前两联是怎样描写久雨的?请简要分析。
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新题速递之古诗词赏析
参考解析与试题解答
一、诗歌阅读(共25小题)
1.(2022秋合肥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列各题。
双调殿前欢阿里西瑛号懒云窝自叙有作奉和
乔吉①
懒云窝②,静看松影挂长萝,半间僧舍平分破,尘虑消磨。听不厌隐士歌,梦不喜高轩过③,聘不起东山④卧。疏慵在我,奔兢从他。
①乔吉,元代杂剧家,他一生怀才不遇,倾其精力创作散曲、杂剧。阿里西瑛,西城人,回族,工散曲,②懒云窝:阿里西瑛的书斋名。③高轩过:官贵宾乘着华贵的车子前来探访。《新唐书李贺传探》:“(贺)七岁能诗章,韩愈、皇甫湜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索构,自目曰《高轩过》。”④东晋政治家谢安曾经隐居会稽东山,不肯出仕,后又出仕,建立功业。
(1)下列对这首散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前两句叙写隐居在“懒云窝”的主人有松藤为伴,表现出他的悠闲自在。
B.狭小的半间僧舍,因能静赏松影里的藤萝,故不再有什么尘世里的烦恼。
C.以李贺、谢安的典故,说明自己与古人有差距,自己做不到古人的洒脱。
D.该首曲以与人倾诉的方式描述自己的心情,对应了标题中“奉和”之意
(2)这首散曲的结尾“疏慵在我,奔兢从他”,表述了什么思想感情?请结合整首曲简要分析。
理解诗词词句;理解诗词内容;理解情感.
(1)C
(2)①羡慕隐居在“懒云窝”的主人的悠闲、超凡脱俗、追慕自由的生活,不求像李贺那样才华横溢被人赏识,也不求像谢安那样隐居之后随时准备出山;②最后两句直接说出疏慵懒散我就是如此,奔走钻营那是别人的事,表述了对功名富贵的淡泊。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1)C.“说明自己与古人有差距,自己做不到古人的洒脱”错误,用李贺、谢安的典故,表明的是自己比古人隐逸之志更加坚定。
故选C。
(2)由“尘虑消磨”可知,诗人功名富贵的念头已消磨殆尽;更从“听不厌隐士歌,梦不喜高轩过,聘不起东山卧”可知,诗人艳羡隐居的生活,而且借用李贺和谢安的典故表明自己的心志,诗人既不求像李贺那样才华横溢被人赏识,也不求像谢安那样隐居之后随时准备出山,而是一心追慕自由、悠闲的生活。
结尾两句“疏慵在我,奔兢从他”意思是我就是如此疏慵懒散,而为名利而到处奔走、拼命竞争那是别人的事,结合诗句的含义,可知诗人结尾直抒胸臆,表述了对功名富贵的淡泊之情。
解析:
(1)C
(2)①羡慕隐居在“懒云窝”的主人的悠闲、超凡脱俗、追慕自由的生活,不求像李贺那样才华横溢被人赏识,也不求像谢安那样隐居之后随时准备出山;②最后两句直接说出疏慵懒散我就是如此,奔走钻营那是别人的事,表述了对功名富贵的淡泊。
理解诗歌的方法: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要尽量了解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解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解释。解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2.(2022秋南宁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野人送朱樱
杜甫
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忆昨赐沾门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宫。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
①细写:轻轻倾倒。②赐沽:即沾瘘。在肃宗至德年间,杜甫在门下省任左拾遗,曾受皇帝赐樱。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首联从西蜀村民赠樱之事写起,与标题相呼应,以小事见深意,全诗构思精巧。
B.颈联“擎出”一词刻画了诗人在长安任职左拾遗时谨小慎微,如履薄冰的形象。
C.“金盘玉箸”紧承上联大明宫富丽堂皇的意象,“无消息”暗示此时世逢丧乱的背景。
D.诗人以蓬草自比,表现漂泊之苦,与“征蓬出汉塞”之“征蓬”有异曲同工之妙。
(2)清人金圣叹评此诗:“妙在‘也自红’三字,全篇用意不出三字。”请结合全诗分析“也自红”如何统摄全篇。
送别抒情;理解诗词词句;理解诗词内容.
(1)B
(2)①前两联以“也自红”起句,既写出诗人收到农人相赠的红樱桃而喜不自禁,又暗示了经历过的时空变化,而“讶许同”更强化了见到樱桃“也自红”时的熟悉之感,由此引出下文京中赐樱的回忆。②颈联转到“忆昨”,回忆皇帝赐樱往事,表明了慨叹“也自红”的原因,形成今昔对比,突山诗人物是人非之感。③尾联合句,“也自红”与“此日”首尾呼应,诗人看到如往昔宫中一般鲜红的樱桃,再度得以尝新,却身已不在长安,如蓬草飘转,表明了诗人对漂泊生活的无奈之情。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与赏析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先理解选项信息,再联系相关语句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词语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本题,可以联系全诗内容,进而具体分析。
(1)B.“‘擎出’一词刻画了诗人在长安任职左拾遗时谨小慎微,如履薄冰的形象”错。根据句意:回想当年在门下省供职时,曾经蒙受皇帝恩赐的樱桃,退朝时双手把它擎出大明宫,可知应该是表述了受到皇帝赏赐樱桃,饱含恭敬、感恩之情。
故选B。
(2)“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意思是:西蜀的樱桃原来也是这般鲜红啊,乡野之人送我满满一竹笼。“也自红”意思是说与京都的一般红,其中的“也”字既写出诗人收到农人相赠的红樱桃而喜不自禁,“也”字也像是一个呼唤,唤起了当年长安宫中的赐樱之事。
“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意思是:熟得很透啊,几番细心地移放却还是把它弄破了,令人惊讶的是上万颗樱桃竟然如此圆得匀称而相同。“万”字写出了樱桃数量之多;“讶许同”是说这么多樱桃大小如此相同,让人惊叹,更强化了见到樱桃“也自红”时的熟悉之感,由此引出下文京中赐樱的回忆。
“忆昨赐沾门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宫”意思是:回想当年在门下省供职时,曾经蒙受皇帝恩赐的樱桃,退朝时双手把它擎出大明宫。这二句是追忆任左拾遗时在宫中蒙受恩赐,擎持归家的情景,这是由“野人”送朱樱而引起的对当年皇帝赐樱的美好回忆,表明了慨叹“也自红”的原因,形成今昔对比,突山诗人物是人非之感。
“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意思是:唉!金盘玉箸早已相隔遥远,今日尝新之时,我已漂泊天涯如同转蓬。“此日”指今日,“尝新”指村民赠樱桃一事,照应了开头的“也自红”。这两句既有尝樱的喜悦,又暗含对往昔生活的追念和对朝廷的思念,有抚今追昔之感。
解析:
(1)B
(2)①前两联以“也自红”起句,既写出诗人收到农人相赠的红樱桃而喜不自禁,又暗示了经历过的时空变化,而“讶许同”更强化了见到樱桃“也自红”时的熟悉之感,由此引出下文京中赐樱的回忆。②颈联转到“忆昨”,回忆皇帝赐樱往事,表明了慨叹“也自红”的原因,形成今昔对比,突山诗人物是人非之感。③尾联合句,“也自红”与“此日”首尾呼应,诗人看到如往昔宫中一般鲜红的樱桃,再度得以尝新,却身已不在长安,如蓬草飘转,表明了诗人对漂泊生活的无奈之情。
译文:
西蜀的樱桃原来也是这般鲜红啊,乡野之人送我满满一竹笼。熟得很透啊,几番细心地移放却还是把它弄破了,令人惊讶的是上万颗樱桃竟然如此圆得匀称而相同。回想当年在门下省供职时,曾经蒙受皇帝恩赐的樱桃,退朝时双手把它擎出大明宫。唉!金盘玉箸早已相隔遥远,今日尝新之时,我已漂泊大涯如同转蓬。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它以“朱樱”为描写对象,采用今昔对比手法,表述了诗人对供职门下省时的生活细节的深情忆念。这就从内容上增添了生活层面和感情厚度。它使我们看到一个既与劳动群众友善,又对王朝怀有忠爱的诗人的复杂感情。昔人谓“杜诗咏物,俱有自家意思,所以不可及。”(《絸斋诗话》)此诗可贵处,就在于能画出一个飘零中的诗人。与此相适应,此诗“终篇语皆遒丽。”樱桃“自红”,野人“相赠”,“忆昨赐沾”“早朝擎出”“此日尝新”,都以遒劲取胜。而“细写愁仍破”“匀圆讶许同”,与“金盘玉筋无消息”等,则又显得很明丽。
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要尽量了解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解释隐含义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解释。解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3.(2022秋西宁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咏史(其一)①
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②。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熏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①这首诗作于唐开成五年正月文宗去世后。②沈约的《宋书》记载,武帝时宁州献琥珀枕,时北征需琥珀治金疮,即命捣碎分付诸将。《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魏惠王向齐威王夸耀他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齐威王说自己所珍贵的是贤臣,“将以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首联写纵观历史上贤明的国家,成功源于勤俭,衰败起于奢华。
B.颔联借用宋武帝献琥珀枕和和齐威王重贤臣的典故,写人才的重要性。
C.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巧用“青海马”和“蜀山蛇”比喻治国人才。
D.诗人在尾联用南熏曲哭翠华的拟人手法,写国家衰败,不再有当年尧舜之风。
(2)诗人在这首诗里主要想表述什么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咏史怀古;理解诗词词句;理解诗词内容;理解情感;分析诗词主旨.
(1)C
(2)这首诗表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以及心怀天下的爱国之情。本诗名为《咏史》,实为咏怀。李商隐通过借古喻今的手法借题寄慨,发表了对社会、政治的一些见解。在抒发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的同时,也表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与赏析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先理解选项信息,再联系相关语句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本题,可以联系题目、全诗内容、关键字词及当时所处社会现实等,进而具体分析。
(1)C.“诗人巧用‘青海马’和‘蜀山蛇’比喻治国人才”错误。“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意思是,想要远行,却没有遇见千里马;力单势孤,难以拔动蜀山的猛蛇。由此可知,“青海马”比喻治国人才,“蜀山蛇”比喻亡国的奸人。
故选C。
(2)这首诗表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以及心怀天下的爱国之情。
本诗名为《咏史》,实为咏怀。诗的首联,是从总结历朝历代统治经验出发,得出成功大都由于勤俭,破败大都因为奢侈的经验教训。开头两句好像是抽象的议论,不像诗。实际上它不是在发议论,是说:像文宗那样勤俭,应该使国家兴盛的,怎么反而破败呢?这里充满着惋惜和同情,是抒情而不是议论。
俭成奢败本是历代兴衰的常规,但文宗在位期间,作风勤俭,政治上也多次作过重振朝纲的努力,却一事无成,最终在“受制于家奴”的哀叹声中死去。面对这种无法解释的反常现象,诗人已隐约感觉到“运去”“力穷”,唐王朝崩颓之势已成,即使出现一两位明君贤臣,也难以挽回了。李商隐通过借古喻今的手法借题寄慨,发表了对社会、政治的一些见解。
《咏史》这首诗写在晚唐“甘露之变”以后,诗人感叹唐文宗个人虽然力崇俭朴不用珍宝,却仍然没有阻止唐王朝走向失败。其主要原因在于国运已去,没有足以担当军国大事的英才辅佐自己。而文宗信赖的臣子并无经天纬地的才能,无法依赖。那时的官,掌握禁军,盘据朝廷,像蜀山之蛇,难以拔除。可惜时运已经逝去,千里马何处可得?力量已经用尽,蜀山之蛇无法铲除!“运去”“力穷”,字字千钧,表示诗人对国运已去、颜势难返的痛心和忧虑。在抒发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的同时,也表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解析:
(1)C
(2)这首诗表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以及心怀天下的爱国之情。本诗名为《咏史》,实为咏怀。李商隐通过借古喻今的手法借题寄慨,发表了对社会、政治的一些见解。在抒发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的同时,也表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译文:
纵览历史,凡是贤明的国家,成功源于勤俭,衰败起于奢华。
为什么非要琥珀才能作枕头,为什么镶有珍珠才是好坐车?
可惜时运已经逝去,千里马何处才能遇上?力量已经用尽,蜀山之蛇怎能铲除!
有几人曾经亲耳听过舜帝的《南风歌》?天长地久,只有在苍梧对着华盖哭泣份儿。
赏析:
诗的首联,是从总结历朝历代统治经验出发,得出成功大都由于勤俭,破败大都因为奢侈的经验教训。开头两句好像是抽象的议论,不像诗。实际上它不是在发议论,是说:像文宗那样勤俭,应该使国家兴盛的,怎么反而破败呢?这里充满着惋惜和同情,是抒情而不是议论。这样通过表面上的议论来抒情的写法是很特别的。
颔联是对这一结论的具体印证。这种议论,有道理但并不全面,因为勤俭只是治国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但不是惟一的经验;奢侈是使国家破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也不是惟一的原因。一个王朝的兴衰,自有其更复杂、更本质的原因所在。然而,事实上,非但没有因此能使已成定局的唐王朝的颓败之势有所好转,反而越搞越糟。这中间的道理,或者说最本质的原因,当然是诗人所无法理解的,所以,他只好以宿命论的观点来解释这一反常现象,归之于运命。
颈联推进一步,但也可以说是转折,认为比勤俭更为重要的,其实是国运和国力,一旦运去,就是虞舜那样的贤君也无回天之力,而只能遗恨终生。这才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虽然说不清“运”究竟是什么,但他确实感到仅靠勤俭(包括皇帝个人的其他努力),不足以挽救一个时代的衰颓之势,而且在他看来,唐朝的国运似乎已去,难以挽回了。这种认识不免模糊含混,却是敏感的、深刻的,不但可以说明唐代,还能用于观照许多末代帝王。很多注家的思路则是一定要为此诗找一个咏叹对象,找的结果是唐文宗李昂。李昂节俭,史有明文;李昂清除宦官的失败,也载于史册。他可算自身勤俭而无力挽救国势的典型。继续引申,则“青海马”是喻贤才,“蜀山蛇”是喻宦官,也表现出来了,而尾联就成了对文宗的哀悼。
尾联承上而下,由理而情,由情造境,进而转换为纯然的抒怀了。文宗好诗,夏日念柳公权诗“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称为“辞清意足,不可多得”。张采田《会笺》称文宗“诏太常卿冯定采开元雅乐,制《云韶法曲》《霓裳羽衣曲》。义山开成二年登第,恩赐诗题《霓裳羽衣曲》。故结语假事寓悲,沉痛异常”。几人曾经听过文宗所颁布的雅乐,参预过文宗赐题的测试,“终古”哀悼文宗在太监扼制下恨郁死去。这里,所表现的诗人对于文宗治国的悲剧,不是讥讽、挖苦,而是感慨、叹息,诗人所抒发的正是对国家命运关注的深情。奢侈是使国家破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也不是惟一的原因,一个王朝的兴衰,有其更复杂、更本质的原因所在。
俭成奢败本是历代兴衰的常规,但文宗在位期间,作风勤俭,政治上也多次作过重振朝纲的努力,却一事无成,最终在“受制于家奴”的哀叹声中死去。面对这种无法解释的反常现象,诗人已隐约感觉到“运去”、“力穷”,唐王朝崩颓之势已成,即使出现一两位明君贤臣,也难以挽回了。文宗在位时,商隐对于他的闇弱,颇多讥评;而于其身后,则又加以哀惋。无论讥评还是哀惋,均出自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
正由于这种深切的关注,国运难以逆挽的崩颓之势,成为诗人心头难以解脱的宿命般的悲凉。如果说李商隐感伤诗风的发展成熟,就个体来说是性格、遭遇使然;那么就时代因素来说,实是对衰飒大环境的呼吸领会。“运逢末世”,就是促成李商隐感伤诗风的内外两层背景,身世之感与末世情怀交相促发激荡,将诗人内心的感伤越酿越浓。
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是否正确。
4.(2022秋青羊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与客饮酒杏花下
苏轼
杏花飞帘散余春①,明月入户寻幽人。
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苹。
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
山城薄酒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
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
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
①散余春,一作“报余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本诗为七言古诗,描写了春夜里景色清美绝俗,及诗人杏花下置酒待客的殷切情意,整首诗旷达豪迈。
B.“花间置酒”句写花香衬托得酒香浓郁,传达出了与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的孤独所不同的意趣。
C.最后两句因情设景,在月落杯空夜将尽时,由对月的哀愁转为对花的怜惜,寄寓了对人生命运的感慨。
D.全篇紧扣诗题,围绕花、月、酒、人构思,四者既融为一体,又穿插交错,显得自如而又妙趣横生。
(2)古人评“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苹”是“古今写月中物影”的“入神之笔”。所谓“入神”,即达到精妙的境界。请结合这两句诗说说你对此评论的理解。
理解诗词词句;理解诗词内容;理解情感;鉴赏诗词技巧.
(1)A
(2)①写月中物影传神:以“踏花影”侧写出月光皎洁,花影可爱;而“涵青苹”则以比喻写出了月光明亮,月色下杏花莹润。②画面明净、空灵。两句中月、花、影交融,月光空明,花影参差,画面宁静又清远。③画面空灵有流动之美——“涵”字写出月光流动,花影摇曳,使沉静的夜色有动感。④以“步月”“踏花”的浪漫之举刻画出诗人热爱自然的心情(意趣)。因明月之“寻”而“步月”“踏花”,写出诗人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愉悦之情。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相关语句的识别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语境读懂题干涉及的诗句,根据题干中提示的评论,结合诗句具体内容进行理解。
(1)A.“整首诗旷达豪迈”错误。在本诗里,诗人有超脱浪漫之举,有狂放之兴,但诗歌最后“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转入一种低沉之绪,并没有完全体现旷达豪迈。
故选:A。
(2)“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苹”的意思是说诗人应明月之邀,揽衣举足,沿阶而下,踱步月光花影之中,欣赏这空明涵漾、似水涵青苹的神秘月色。诗的上下两句都是先写月光,后写月影。其中前一句“踏花影”看似写的是花,但我们却可从侧面见出月光的明亮皎洁,因为唯有如此,诗人和读者才能看到清晰可爱的花影。“涵青苹”也是对月影的形象描绘,诗人写的是似水的月光穿过杏花之后,便投下斑斑光影,宛如流水中荡漾着青苹一般。所以,这里的“涵青苹”以比喻写出了月光明亮,月色下杏花莹润。
这个句子中,月光空灵明澈,诗人没有去写实体的花,而是去写参差的花影,并且展现了月、花、影交融的景象,使得画面宁静又清远,因而整体勾画了一个清虚、明静、空灵而缥缈的超凡境界。
这句诗中,诗人描写了流动的月光,又用摇曳的青苹来比喻月光与花影的交融,这就使沉静的夜色有了动感,从而使得画面空灵有流动之美。
诗句中,诗人并不是置身事外的,而是通过“褰衣步月踏花影”的动作,亲身参与到这个画面中。前一句“明月入户寻幽人”,所以这里诗人就因明月之“寻”而“步月”“踏花”,与自然融为一体。知月惜花的诗人,沐浴在花与月的清流之中,正好可以一洗尘虑,一涤心胸。在这如孩童般“步月”“踏花”的举动中,我们还能看到一个活生生的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诗人形象。
解析:
(1)A
(2)①写月中物影传神:以“踏花影”侧写出月光皎洁,花影可爱;而“涵青苹”则以比喻写出了月光明亮,月色下杏花莹润。②画面明净、空灵。两句中月、花、影交融,月光空明,花影参差,画面宁静又清远。③画面空灵有流动之美——“涵”字写出月光流动,花影摇曳,使沉静的夜色有动感。④以“步月”“踏花”的浪漫之举刻画出诗人热爱自然的心情(意趣)。因明月之“寻”而“步月”“踏花”,写出诗人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愉悦之情。
译文:
杏花飞扑帘幕散播着最后的春光,明月进入门户寻找我这幽居的人。
提起衣袍在月下漫步踏着摇曳花影,月华如水,点点花影有如水中飘浮的青萍。
在花下安排酒席杏花清香流溢,客人争攀枝条花片如纷纷香雪。
山城酒薄喝起来没有味道,劝各位不如吸取映入杯中的明月。
清越的洞箫声在这月明之夜吹断,我只愁明月落下,酒杯空空。
明朝可恶的春风卷地刮起,就只见绿叶丛中栖息着点点残红。
赏析:
这首诗的题目为“月夜与客饮酒杏花下”,所以除了写人还要写月、写花、写酒,既把四者揉为一体,又穿插写来,于完美统一中见错落之致。
诗的开头两句“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开门见山,托出花与月。首句写花,花落春归,点明了时令。次句写月,月色入户,交代了具体时间和地点。两句大意是说,在一个暮春之夜,随风飘落的杏花,飞落在竹帘之上,它的飘落,似乎把春天的景色都给驱散了。而此时,寂寞的月,透过花间,照进庭院,来寻觅幽闲雅静之人。“寻幽人”的“寻”字很有意趣。李白有诗说:“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人是主,明月是客,说明诗人意兴极浓,情不自禁地邀月对饮。而在此诗中,明月是主,诗人是客,明月那么多情,入户来寻幽人。那么,被邀之人就不能不为月的盛情所感,从而高兴地与月赏花对饮。
接下来“褰衣步月踏花影,炯虹流水涵青苹”二句,是说诗人应明月之邀,揽衣举足,沿阶而下,踱步月光花影之中,欣赏这空明涵漾、似水涵青苹的神秘月色。这两句空灵婉媚,妙趣横生。诗的上下两句都是先写月光,后写月影。“步月”是月光,“踏花”是月影;“炯如流水”是月光,“涵青苹”是月影。“炯如流水”,是说月光清澈如水,“炯”字写月光的明亮,如杜甫《法镜寺》:“朱甍半光炯,户牖粲可数。”“涵青苹”是对月影的形象描绘,似水的月光穿过杏花之后,便投下斑斑光影,宛如流水中荡漾着青苹一般。流动的月光与摇曳的青苹,使沉静的夜色有了动感,知月惜花的诗人,沐浴在花与月的清流之中,正好可以一洗尘虑,一涤心胸。这两句诗勾画了一个清虚、明静、空灵而缥缈的超凡境界。
“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两句写花与酒。杜甫《遣兴》诗中有“狂风挽断最长条”之句,白居易《晚春》诗中则说:“百花落如雪。”“花间置酒”两句化用了杜甫、白居易诗意,写出了赏花与饮酒的强烈兴致。美酒置于花间,酒香更显浓郁;香花,趁着酒兴观赏,则赏花兴致也就更高。花与酒互相映发。诗人此时的情怀,与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的意趣迥然不同,不是寂寞孤独,而是兴致勃勃。
“山城”以下四句,前两句写借月待客,突出“爱月”之心。山城偏僻,难得好酒,可是借月待客,则补酒薄之不足。“劝君且吸杯中月”一句,是从白居易《寓龙潭寺》诗“云随飞盖月随杯”中化出,表明诗人对月之爱远远超出了对酒之爱。后两句情绪渐转低沉,见诗人“惜月”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月光的流转,悠扬的箫声渐渐停息,月下花间的几案之上,杯盘已空,诗人忧从中来。此时诗人最忧虑的不是别的,而是月落。这里含着十分复杂的情感,被排挤出朝廷的诗人,虽然此时处境略有好转,但去国之情总会带来凄清之感,在此山城,唯有明月与诗人长相陪伴。月落西山,诗人情无以堪。
诗的最后两句转写花,不过不是月下之花,而是想象中凋零之花。月落杯空,夜将尽矣,于是对月的哀愁转为对花的怜惜。月下之花如此动人,第二天一阵恶风刮起,便会落英遍地,而满树杏花也就只剩下点点残红。诗中寄寓了人生命运的感慨。
这首诗韵味淳厚,声调流美,在表现手法上很有特色。首先是物与人的映衬,情与景的融入。人因物而情迁,物因人而生色。首句“杏花飞帘散余春”,是一派晚春景色,天上有明媚之月,花下有幽居之人,绮丽之中略带凄清之感。接着“明月入户寻幽人”一句,达到了物我相忘的境界。诗人因情设景,因景生情,情景交融,出神入化。
构思的错落有致,变化自如,使全待情致显得更浓。开篇两句既写花又写月。三、四句重点写月,其中也有写花之笔。五、六句写花、写酒,但重在写花。七、八句写爱月之深。九、十句写惜月之情。最后两句是虚笔,借花的凋零写惜春之情,并寄有身世之感,寓意更深一层。通观全篇,诗人紧扣诗题,不断变换笔墨,围绕花、月、酒三者,妙趣横生。
诗人笔下的月,不仅是含情脉脉,而且带着一股仙气与诗清。这种仙气与诗情,是诗人超脱飘逸风格的体现,也是诗人热爱自然的心情的流露。
诗歌鉴赏选择题解题方法:
选择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述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等,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本题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5.(2022秋南明区校级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禅定寺阁
宋之问
梵宇出三天,登临望八川。
开襟坐霄汉,挥手拂云烟。
函谷青山外,昆池落日边。
东京杨柳陌,少别已经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梵宇”就是“佛寺”,首联写禅定寺阁高耸入云、俯瞰八方的气势。
B.“开襟”,写诗人登阁劳累,坐下休息时顿感心胸开阔的那种感觉。
C.颈联写诗人远远望见青山之外的函谷关和夕阳下的昆明池,带有想象。
D.尾联写诗人想起了离开已有一定时间的洛阳,“柳”这一意象有离别之意。
(2)谈一谈首联“出”字、颔联“拂”字的妙处。
理解诗词词句;理解诗词内容.
(1)C
(2)①“出”,“超出,高出”的意思,禅定寺阁比三天还要高,突出了禅定寺阁的高,形象的描绘了禅定寺阁的高耸入云。
②“拂”,“擦拭,拂去”的意思,挥手拂去云烟,表述了诗人面对如此壮阔的景象,一扫心中的不快,顿时心胸开阔。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是炼字题。答题时要读懂全诗,结合全诗尤其是词语所在语境分析词语的表述效果。
(1)C.“带有想象”错误。诗人登上高耸入云的禅定寺阁,远远望见了青山之外的函谷关和夕阳下的昆明池,并不是想象。
故选:C。
(2)“出”,在这里是“超出,高出”的意思,诗句“梵宇出三天”的意思是“禅定寺阁都高出了三天”,说明禅定寺阁比三天还要高,突出了禅定寺阁的高,形象的描绘了禅定寺阁的高耸入云。
“拂”,在这里是“擦拭,拂去”的意思,诗句“挥手拂云烟”的意思是“挥手都能把云烟拂去”,诗人在这里拂去的不仅仅云烟,而是心中的不快,表述了诗人面对如此壮阔的景象,一扫心中的不快,顿时心胸开阔。
解析:
(1)C
(2)①“出”,“超出,高出”的意思,禅定寺阁比三天还要高,突出了禅定寺阁的高,形象的描绘了禅定寺阁的高耸入云。
②“拂”,“擦拭,拂去”的意思,挥手拂去云烟,表述了诗人面对如此壮阔的景象,一扫心中的不快,顿时心胸开阔。
炼字题答题步骤:
第一步:解释该字或者该词在诗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指出该字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对比衬托……)。
第三步:结合古诗的背景,分析这个字所传达出的情感、主题等。
6.(2022秋开封月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苏台览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匀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鹤鸽飞。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两首诗都是怀古诗,主题相同,题材近似,都抒发了对古盛今衰的唱叹。
B.《苏台览古》起句的“旧苑荒台”,以极衰飒之景象,引出极感伤的心境。
C.《越中览古》描绘了吴越战争的场景,表述对越王勾践破吴得胜的赞许。
D.两首诗分别以“西江月”“鹤鸽飞”等亘古不变的景物来对照变化的人事。
(2)两首诗都是览古之作,但写法各有侧重。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咏史怀古;理解诗词词句;分析诗词主旨;鉴赏诗词技巧.
(1)C
(2)第一首着重写姑苏台今日之荒凉,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暗示、反衬昔日之繁华,从而见出昔盛今衰之感。
第二首则以前三句的篇幅着重写越宫“昔盛”(昔日的繁华),而最后一句写“今衰”(今日荒凉)来否定之,从而形成对比,转出新意。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与赏析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先理解选项信息,再联系相关语句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对比分析能力。解答本题,需要理解两首诗歌的内容,进而具体分析。
(1)C.“表述对越王勾践破吴得胜的赞许”说法有误。全诗通过昔时的繁盛和眼前的凄凉的对比,意在表现人事变化和盛衰无常的主题,所以前面对吴越战争的描写只是欲抑先扬的“扬”,重点还是在后面的“抑”。
故选C。
(2)两首诗都选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昔盛今衰。
不同的是第一首诗前两句先实写今日的荒凉景象,后两句说只有西城河的明月见证过吴宫昔日的繁华,用亘古不变的明月作为见证反衬昔日的繁华,突出了春光依旧,而穷奢极欲的帝王已无处寻觅的现实,体现昔盛今衰之感。
而第二首诗中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越王勾践还宫的情况。前三句先虚写昔日越王破吴而归的繁华景象。最后结句则突然一转,用“只今惟有鹧鸪飞”来表现今日凄凉,造成强烈反差,体现昔盛今衰之感。
解析:
(1)C
(2)第一首着重写姑苏台今日之荒凉,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暗示、反衬昔日之繁华,从而见出昔盛今衰之感。
第二首则以前三句的篇幅着重写越宫“昔盛”(昔日的繁华),而最后一句写“今衰”(今日荒凉)来否定之,从而形成对比,转出新意。
译文:
《苏台览古》山上荒台与残破的宫墙对着新绿的杨柳,山下采菱人的歌声中一派春光锦绣。当日这里的欢歌盛舞到何处去寻?只有那曾照吴王宫里人的西江月依然如旧。
《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后凯旋,六千义士都衣锦封官。当初满殿的宫女如花似玉,而今只有鹧鸪飞落在断壁残垣。
赏析:
《苏台览古》此诗兴由“苏台览古”而起,则今日所见之苑囿台榭,已非昔日之苑囿台榭;今日苑囿台榭的杨柳青青,无边春色,不仅令人想起它曾有过的繁华,更令人想起它曾经历过的落寞。
起句的“旧苑荒台”,以极衰飒之景象,引出极感伤的心境;而“杨柳新”,又以极清丽的物色,逗引起极愉悦的兴会。前者包含着属于历史的巨大伤痛,让人不由去作深沉的反省;后者又显示出大自然无私的赐予,召唤着人们去追求、去享受、及时行乐。第二句,继续对这种感受作进一步烘托。由柳岸湖中传来一曲曲悠扬悦耳的江南小调,更为这人世间不尽的春花春月增添了无限的柔情蜜意。“不胜春”三字,似乎将人们的欢乐推向了极致。但此时此刻,正是这些歌声,勾引起诗人的无限怅惘:昔日的春柳春花、吴王的骄奢、西子的明艳,以及他们花前月下的歌舞追欢、馆娃宫中的长夜之饮,都不断在诗人的脑海中盘旋浮动,使诗人躁动不安。由此,引出了三四两句。这是经由“旧苑荒台”逗引起的情感体验的进一步升华。人间没有不散的筵席,物是人非,江山依旧,昔日苏台富丽堂皇,歌舞升平,今天只剩下那斜挂在西江之上的一轮明月了。这两句景色凄清,情感古今,以含蓄不尽的言外之意,味外之旨,使读者的情感体验产生了新的飞跃。永恒的西江明月和薄命的宫中美人,作为一组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语境,旨意遥深,感人肺腑。
这首诗所表述的不仅有古今盛衰的历史喟叹,而且有执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因为,人是作为与历史、自然、社会、宇宙独立的个体而存在,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总是在不断追求着自由自在,追求着超越解脱。但是,这种渴望与追求常常难以实现,人也就常常难免陷入一种痛苦绝望的境地。古今贤愚,莫不如此,英雄美人,无一例外。乐极生悲,祸福相依,成功伴随着失败,生命的尽头是死亡。李白在游览姑苏台时情横古今,面对着眼前兴致勃勃的游人,想到了古代的吴王与西子,不能不有一种“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古”的无限感喟。
此诗与《越中览古》主题相似,同为吊古。但此诗以今溯古,而彼诗则从盛写到衰,以古衬今;此诗之转在第三句,而彼诗之转在末句:可谓同中有异。由此可见李白诗歌艺术的构思巧妙多变。
《越中览古》是一首怀古之作。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
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在吴越兴亡史中,以越王“十年生聚”卧薪尝胆的事件最为著名。诗中却没有去追述这个为人热衷的题材,而是换了一个角度,以“归”统领全诗,来写灭吴后班师回朝的越王及其将士。接下一句是对回师那个欢悦气氛的描绘。诗中只抓住一点,写了战士的锦衣还故乡,可留给人们想象的却是一个浩大的,热闹非凡的场面:旌旗如林,锣鼓喧天,勾践置酒文台之上,大宴群臣,满脸得意而又显赫的光辉。举城到处可见受了赏赐,脱去铠甲,穿着锦衣的战士,二十年的耻辱,一朝终于洗净,胜利的欢欣与胜利的沉醉同时流露出来。一个“尽”字,便暗示了越王以后的生活图景。果然,王宫里开始回荡起歌功颂德的乐曲伴以柔曼的舞姿,越王左右美女如云,缤纷落绎,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二、三两句是诗人在越国历史画卷中有意摄取的两个镜头,浓缩了越国称霸一方后的繁盛、威风,其中更有深味可嚼。昔日,吴败越后,越王采纳大夫文种的建议,把苎萝山女子西施献于吴王,于是迷恋声色的吴王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终日轻歌曼舞,纵情享乐,对世仇越国不再防范,使得越军趁势攻入,最后亡国自尽。吴国灭亡的道理越王哪里不知,可他如今走的又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呢?当年忍辱负重,卧薪尝胆,食不加肉,衣不纹饰,精励图治的英雄本色,随着良辰美景,江山在握都丢得干干净净了。那么这样的繁盛又会存在多久呢?至于越国的命运,诗人不去写了,一切道理已尽在不言之中,而是急转一笔,写了眼前的景色:几只鹧鸪在荒草蔓生的故都废墟上,旁若无人的飞来飞去,好不寂寞凄凉。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更觉凄凉之可叹。如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为了充分地表述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要尽量了解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解释隐含义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解释。解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7.(2022秋自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题子侄书院双松
曹唐
自种双松费几钱,顿令院落似秋天。
能藏此地新晴雨,却惹空山旧晚烟。
枝压细风过枕上,影笼残月到窗前。
莫教取次①成闲梦,使汝悠悠十八年②。
①取次任意,随便,②用“丁固梦”典。《三国志吴志孙皓传》“初,固为尚书,梦松树生其腹上,谓人曰‘松字十八公也。后十八岁,吾其为公乎’卒如梦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种植松树,花费不多,却使院落凉爽似秋,诗歌开篇表述了诗人的赞许之情。
B.这双松能遮新晴之雨,犹带旧时晚烟,“藏”“惹”二字,增添了景物情味。
C.微风过枕,月移松影,诗人寒窗苦读的压抑苦闷借助景物描写一下跃然纸上。
D.这首诗题咏书院中的双松,紧扣松树用笔,调动视觉、听觉,描写细腻生动。
(2)有人评论此诗“咏松以致属望之意”。在诗中表述了对子侄怎样的“属望之意”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回答。
理解诗词内容;理解情感;理解诗词词句.
(1)C
(2)①有期盼子侄成才之意。诗人赞美高俊茂盛的双松,有希望子侄成长为高大伟岸的人才的美好寓意。②有珍惜光阴的告诫之意。尾联告诫子侄,在美好惬意的环境里,切莫将日子一天天等闲度过。③有位列三公的希冀之意。诗人运用“丁固梦”的典故,表述了希望子侄有朝一日如丁固功成名就、位列三公的祝愿。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与赏析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先理解选项信息,再联系相关语句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本题,可以联系题目、全诗内容、关键字词及当时所处社会现实等,进而具体分析。
(1)C.“诗人寒窗苦读的压抑苦闷”错,诗中无相关信息。
故选C。
(2)首先,诗歌整体描写松树,结合标题可知这是诗人写给子侄的诗歌,“顿令院落似秋天”展现松树的高大,“能藏此地新晴雨”展现松树遮雨的功能,尾联通过典故描写松树的寓意,因此诗歌表面赞颂松树,其实暗含对子侄成为像双松那样伟岸人才的希望,表现出期盼子侄成才之意。其次尾联“莫教取次成闲梦,使汝悠悠十八年”,根据解释可知其用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