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真题变式·分层精准练:第5题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真题变式·分层精准练:第5题
一、真题
(202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临江仙
晃补之
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
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
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
2.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1.A
2.①用动词"垂""谢"赋予"柳""梅"动态的美感,运用想象、虚写的手法,想象在春季邀约友人同去东溪岸边,去观赏秀丽的春景。
②此句以春光美景收束全词,通过想象未来再聚之景,表述了对即将再会的期盼,安慰即将远离的友人,更表述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和乐观豁达的情愫。
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表述技巧类题目;炼字、关键字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1)本题考查学生诗词赏析能力。“两步骤”答对古代诗歌阅读选择题。根据“设误点”来看,错误点无非就是选项中某些形象、语言、技巧、内容情感表述不当,故在判断选项正误时,一定要先圈画并高度关注这四个角度,然后将关键词与对应的诗句逐一比对分析定解析。
(2)本题是对学生“炼句”知识的考查。第一步抓关键字词,析句意。解读诗句的内涵。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解读其内涵,结合具体语境概括诗句的内容。第二步明表现手法,析效果。抓住特色点(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述技巧方面的特点)简析
第三步点意境情感,析作用。点出该句营造的意境或表述的情感(内容方面的作用)。
1.A错误。“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很明显友人明年才会离开,所以“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错误。
其他三项正确。
故解析为A
2.“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后三句是词人想象之景。是虚写。离别既然不可避免,不如珍惜眼前。词人豁达地与友人相约春天同游东溪。到时候再畅饮欢聚,去看岸边依依杨柳倒映水中,去赏雪中枝枝梅花凋零。大醉之后,再兴尽而返。词人通过想象未来再聚之景,对友人发出春日聚会的邀约,表述了对即将再聚的期盼。词人以春光美景收束全词,邀约友人春日再聚,既安慰了即将远去的友人,更安慰了自己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将离别的伤感融入一片春光之中,伤感中又带有乐观与豁达的情愫。
二、基础
(2023高三下·海南模拟)古代诗歌阅读
梦登河汉①(节选)
梅尧臣
神官呼我前,告我无不臧:
“上天非汝知,何苦诘其常?
岂惜尽告汝,于汝恐不祥。
至如人间疑,汝敢问于王?”
扣头谢神官:“臣言大为狂。”
骇汗忽尔觉,残灯荧空堂。
解释①这首诗作于庆历五年。以范仲淹为首的部分大臣所推行的新政,由于贵族官僚的强烈反对,宣告失败。诗人先用奇幻的笔调描写了自己梦登河汉的情景,随后见到神官,向其连续发出对天庭不公的疑问,尽情倾吐了胸中的不满和讥讽。本诗节选是神官回答部分。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神官回答“于汝恐不祥”说明他不是不愿回答“我”的疑问,而是怕“尽告”于我不利。
B.“汝敢”句是神官问诗人:人间的不平你敢向君主直接发问吗?点明社会现实的黑暗。
C.“扣头”两句表述了诗人对神官的真诚感谢,神官的点拨让他意识到自己的做法太过狂妄。
D.诗人以梦境反映现实,借天上影射人间,通过交代梦醒后的感想,表述其对现实的不满。
4.诗歌最后两句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在表现情感时所用的方法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D
4.同:都有惊觉的细节描写。本诗通过对诗人顿感大汗淋漓等的细节描写,表现其惊骇之情;《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通过对诗人醒后的心惊胆战等的细节描写,凸显其惊骇之情。异:描写角度不同。本诗通过描绘空堂里残灯烛照的凄清、悲凉景象,侧面烘托出诗人的失意惆怅之情《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通过描写诗人梦醒后一惊而起、长声叹息等动作,正面表现诗人的失意之情和深沉的感慨。
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诗歌常识;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1)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解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表述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解析。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表述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
3.D.“通过交代梦醒后的感想,表述其对现实的不满”理解有误。透过“残灯荧空堂”交代梦醒后的感想,这一凄清而悲凉的景象,读者不难体会出失意怅惘的心情。
故解析为:D
4.相同点:“骇汗忽尔觉”,梦中为神官对自己的告诫、反问而大汗淋漓,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了诗人的惊骇之情。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写诗人忽然魂魄惊动,猛然惊醒,同样运用细节描写,凸显其惊骇之情。
不同点:
“残灯荧空堂”句,描写空荡荡的室内,残灯烛照,一派凄清悲凉的景象,以景结清,侧面烘托出诗人的失意惆怅之情。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中“恍惊起”“长嗟”,写诗人梦醒后一惊而起、长声叹息,运用动作描写从正面表现诗人的失意之情和深沉的感慨。
(2023·辽宁模拟)古代诗歌阅读
游西溪归泛舟湖上晚景奇绝和散原作①
清末民国初·俞明震
西溪暝烟送归客,艇子落湖风猎猎。
芦花浅白夕阳紫,要从雁背分颜色。
颓云掠霞没山脚,一角秋光幻金碧。
欲暝不暝天从容,疑雨疑晴我萧瑟。
忆看君山元气中,沧波一逝各成翁。请将今日西湖影,写入生平云梦胸②。
[注]①西溪;在杭州西湖西北。散原:陈三立的号,陈为晚清诗坛魁首,与俞友善。②云梦:古大泽名,云梦胸,比喻胸襟阔大,志高气壮。
5.下列各项对诗歌的鉴赏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西溪”句紧扣标题“游西溪归”,“艇子”句则紧扣“泛舟湖上”,为下文的写景抒情张本;“送”字将事物写活,“落”字更是不同凡响。
B.下面四句中,“要从”句化用周邦彦“雁背夕阳红欲暮”,但别有新意,四句一有植物,一有动物,一明有山,一暗有水,组织上既自然又精巧。
C.“从容”本写人,“萧瑟”本写物,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其颠倒,加强了自然景物与诗人情感的反差,天色从容变化,诗人内心却无法平静。
D.最后四句,诗人让思绪在今昔之间流淌,“忆看”写昔,“沧波”写今,“请将”又写今,“写人”又写昔,环环相扣,逐层深人,章法非常严谨。
6.结合全诗,分析的思想感情。
5.C
6.①对西溪晚归所见美景的喜爱。诗歌前六句,主要描写晚归时所见美景,摄取了“风”“芦花”“夕阳”“雁”“云”“天光”等意象,突出所见景致之美,表述的喜爱之情。②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陈三立原来在君山中游玩,转瞬之间都已各自成翁,时间如沧波般消逝,表述对时光流逝的感慨。③壮志难伸的惆怅(或怀才不遇的感伤)。如今只能将西湖的美妙景致写入原本志高气壮的胸怀之中,含蓄地表述了壮志难伸的惆怅。
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诗歌常识;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1)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解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表述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解析。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
5.C.“运用比喻的手法”错误。“从容”本写人,“萧瑟”本写物,却将其颠倒,所以运用的是比拟的手法。
故解析为:C
6.本诗的题目是“游西溪归泛舟湖上晚景奇绝和散原作”,所以对应题目,诗歌的前六句主要是景物描写,写的是游览西溪晚归时所看到的西溪的美景。主要描写了“风”“芦花”“夕阳”“雁”“云”“天光”等景象,写到西溪湖上傍晚的云烟笼罩着湖面,泛舟湖上晚风猎猎地吹来。淡紫色的夕阳下芦花呈现出浅白色,似乎是和大雁分得的颜色。天边的云飘忽不定和晚霞一起没过山脚,晚霞照在湖面上一片金碧辉煌的景象。突出所见景致之美,表述的喜爱之情。“忆看君山元气中,沧波一逝各成翁”写到回忆自己和陈三立在中山中游玩的情景,但时间就像沧波一样转瞬即逝,而自己和陈三立都各自成为老翁,表述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请将今日西湖影,写入生平云梦胸”写到如今自己只能将西湖的美妙景致写入原本志高气壮的胸怀之中,含蓄地表述了壮志难伸的惆怅。
(2023·芜湖模拟)古代诗歌阅读
清明后登城眺望
刘长卿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①前。
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
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①睥睨(pìnì):城墙上的矮墙。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清明节后诗人登上城楼放眼远望,远山烟云环绕,映入眼帘,照应诗题。
B.颔联写百花竞相盛开一如往日,市井中又新添了一处炊烟,诗人不免触景生情。
C.尾联写诗人极目远眺,在夕阳的余晖中遥指长安,可见长安在其心中的重要性。
D.本诗意境清新雅致,语言凝练自然,思虑幽深旷远,可谓语短情长,寄意遥深。
8.本诗颈联写景造境颇具特色,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7.B
8.本联描绘远景,境界阔大,展现了一幅壮美的春草江天图。诗人极目远眺,漫野春草铺满大地,滔滔江流远接天边。“无空地”“合远天”更是将春草萋萋,一片碧绿,无边无际;江流滚滚,浩渺绵延,水天相接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解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表述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解析。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写景之意象、意境的能力。筛选解析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题干所在的位置前后,往往就是解析所在的地方;抓住诗歌中意象的特点,分析诗歌的意境。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市井中又新添了一处炊烟”错误,“万井出新烟”是写寒食节后,千家万户重新生火做饭,炊烟袅袅之景。
故解析为:B。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写景之意象、意境的能力。“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选取意象为“草”和“江”,“草色”应是碧绿之色,“无穷地”表明诗人是向远处眺望,这也照应了题目“清明后登城眺望”。清明之后草色渐绿,诗人站在城头眺望,草色一种铺展到天边,满眼都是萋萋绿草,没有一块地方是空的,写出春草萋萋,一片碧绿,无边无际;而江流更是浩浩汤汤流向远方,简直与天际合为一体。“合远天”写出江流滚滚,浩渺绵延,水天相接的特点。
由此可见,本联描绘远景,境界阔大,展现了一幅壮美的春草江天图。
三、巩固
(2023高三下·辽宁期中)古代诗歌阅读
杳杳寒山道
寒山①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①寒山,唐代诗僧,又称寒山子。传为贞观时人,一说大历(唐代宗年号)时人,隐居始丰(今浙江天台)西之寒岩。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写“寒山”“冷涧”,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一个冷森森的境界,“杳杳”言山路深暗悠远,“落落”言涧边寂寥空旷。
B.诗歌颔联书写山中鸟鸣声欢快热闹,虽然没有人来人往,但并不显落寞,“啾啾”呈现有声之境,“寂寂”描摹无声之境。
C.诗歌颈联描写山中气候,用寒风、深雪表现出周围环境的冷峻,“淅淅”写风的动态之感,“纷纷”写雪的飞舞之状。
D.诗的最后两句与唐代诗人太上隐者《答人》的“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有异曲同工之妙,流露出诗人淡出红尘、超然物外的情趣。
10.这首诗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
9.B
10.①通篇句首使用叠词,具有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如“杳杳”“落落”等;②语言浅白如话、通俗易懂:如“常有鸟”“风吹面”“雪积身”等;③语言冲淡静穆,别具古淡深远之境。
表述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表述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解析。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9.B.“书写山中鸟鸣声欢快热闹”错误。结合诗中“杳杳”“落落”“寂寂”等叠词可知,此诗整体风格为幽冷清寂,诗中“啾啾”并非欢快热闹之声,应指凄切尖细的声音。所以“欢快热闹”说法错误。
故解析为:B。
10.这首诗使用叠字是它的特点。通篇句首都用叠字,是不多见的。“杳杳”具有幽暗的色彩感;“落落”具有空旷的空间感;“啾啾”言有声;“寂寂”言无声;“淅淅”写风的动态感;“纷纷”写雪的飞舞状;“朝朝”“岁岁”虽同指时间,又有长短的区别。八组叠字,各具情状。就词性看,这些叠字有形容词、副词、象声词、名词,也各不相同。就描摹对象看,或山或水,或鸟或人,或风或雪,或境或情,也不一样。这样就显得变化多姿,字虽重复而不会使人厌烦,井然不乱。
“常有鸟”,常常有鸟儿啾啾地啼鸣;“风吹面”,风刮向我面门;“雪积身”,雪洒落在我身上;“不见日”,见不到阳光;“不知春”,不知道有春天等,这些语言明浅如话,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通俗易懂。
诗的内容,写寒岩左近高山深壑中的景色,最后见出心情,通篇浸透了寒意。首联写山水。“杳杳”言山路深暗幽远,“落落”言涧边寂寥冷落。诗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一个冷森森的境界,顿觉寒气逼人。次联写山中幽静,用轻细的鸟鸣声反衬四周的冷寂。三联写山中气候,用风雪的凛冽写出环境的冷峻。尾联结到感受山幽林茂,不易见到阳光;心如古井,不关心春来秋去。前七句渲染环境的幽冷,后一句见出诗人超然物外的冷淡心情。语言冲和、淡泊、平淡、质朴等,别具古淡深远之境。
(2023高三下·马鞍山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西江月黄陵庙①
张孝祥
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①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以景入词,以“一船明月”“千里秋江”绘景,描写风尚未起时的此地风光。
B.“斜阳”意象与词人行旅途中的心境甚为吻合,流露出不能顺利前行的沮丧之情。
C.“今朝露宿何妨”与“何妨吟啸且徐行”有异曲同工之妙,表述词人内心的意愿。
D.全词述写秋日傍晚行船遇风时泊舟山下所见、所闻与所感,语言清新,一气如话。
12.张孝祥词风豪迈,胸襟旷达。这首词是如何表述词人的旷达心境?请简要赏析。
11.B
12.①用开阔的词境,如“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意境开阔,表现旷达的胸襟。②以奇特的想象,如“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表述浪漫的豪情。
表述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述技巧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表述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解析。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表现手法和思想内容的能力。赏析诗句,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诗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诗句内容;其次要看诗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述效果。
1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述技巧的能力。B.“流露出不能顺利前行的沮丧之情”错,“波神留我看斜阳”写水神热情地邀请他欣赏那美好的夕阳景色。没有沮丧之情。
故解析为:B。
1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表现手法和思想内容的能力。①用开阔的词境,如“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开头两句,写风尚未起时的风光。“一船秋色”由的感受着笔,此时周围的山色浓郁苍翠,万物生机勃勃;“十里湖光”写出湖面宽广坦荡。意境开阔,表现旷达的胸襟。
②以奇特的想象,如“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这里前一句写一阵阵江中波涛的声响,就像水府在演奏美妙悦耳的音乐。这种生动的比喻表现出词人所独有的想象。后一句则是表述他内心的愿望,当行舟到达岳阳时,一定要登楼眺望雄伟壮阔的洞庭湖面的自然风光。表述浪漫的豪情。
四、提升
(2023·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①笺:解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14.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3.A
14.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
②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
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1)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综合鉴赏与评价能力。这类题往往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述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错在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赏析诗句是与赏析字词或整首诗相并列的一种题型。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述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述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使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
13.A项“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赏析错误,用“逐字笺"的学习方法,太过专注于个别字词的理解,而忽略了对文章精神、灵魂主旨的理解与领悟,难以理解经典真谛,以致“学转难”。“逢人个个说曾颜”指学习圣人学子只流于口头上,而是讽刺当下人们对圣人之道的学习流于表面。
故解析为:A
14.本题作答需要整体把握全诗主旨,这是林希逸对友人关于治学论述的答复。再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表面大意是说赏花应该在树枝上欣赏才能看到花的鲜活的精神,卖花担子上的都是死花,只是表面上鲜活。再分析诗歌内涵。
首联主要写诗人对治学方法的态度和认识。首句中,“逐字笺”是研读经典的方法,“学转难”道出了诗人认为用“逐字笺”这种学习方法难以领悟经典真谛的观点。次句写生活中的治学现象,即那些未掌握经典真谛的人,张口闭口都是曾参颜回,做学问流于表面。这两句看似平铺叙事,实则流露出诗人的嘲讽之情。
颔联说的是“皮毛”之下的精要思想并不存在于人们口耳流传的话语中。颈联以“参禅”“修仙”为例,以类比的方式阐述自己的治学观点。诗人认为,求学需要“自参”“亲炼”。亲身治学方可获得学问真谛。尾联引用魏了翁的名言进一步强调自己的观点,桃李在卖花担上活力不再,只有亲自到树头枝底才能体会到它们的活泼精神,即研读经典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
故解析为: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
②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
(202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湖上晚归
林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菜香袅似相迎。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15.C
16.①诗歌首联“卧枕船舷归思清”透露出愉悦闲适之心境,全诗景物都笼罩上诗人的主观色彩。②诗歌第二句写小船仿佛在仙境穿行,诗人心情愉快,因而眼中所见景色也格外美丽。③诗歌颔联写夕阳晚照中小桥流水、山寺云峰悠然宁静的状态,恰是诗人内心宁静闲适的投射。④诗歌颈联描写归飞的小鸟和水中的红莲,“如见避、似相迎”,运用拟人手法写鸟儿避人飞走,荷花热情欢迎,描写细腻,同样传达出诗人回家之时愉悦闲适的心情。
表述技巧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1)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综合鉴赏与评价能力。这类题往往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述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错在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形象特点的能力。首先要对诗人的生活经历、写作风格、理想抱负等有所了解。其次分析诗中词句的含义,借助意象、重要词语,运用典故、想象、比喻等技巧,感知形象特点。答题步骤:①点出特点。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②概括分析,结合全诗的文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围绕“形象”这个中心来写。如果诗歌运用了一些艺术手法,也可以概括所使用的描写手法。③概括情感,概括出形象的社会意义或蕴含的情感。
15.C项“心情也发生了变化”赏析错误,诗人的心情并未发生改变。全诗表现出的都是诗人恬淡平静的心情。
故解析为:C
16.首先注意理解题干中王国维的话:“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句话的意思是“用我的观点、立场、方法看待或处理事物,所以万物都带有我的主观思想”。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归家途中内心淡淡的喜悦,所以诗人描绘回家途中所见的自然风光,也是带有诗人主观情绪的。也是这一观点的体现。可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①首联,“卧枕船舷归思清”,诗人自己乘船回家,归意甚浓,所以“望中浑恐是蓬瀛”,眼前所见景色如梦如幻,竟如蓬莱仙境。
②颔联,时值秋日,色彩斑斓,小桥流水、山寺云峰,都在夕阳晚照之中显得非常宁静,“桥横”“寺倚”表现出景物悠然的状态,也含蓄地写出并不急于回家,而是很享受这种幽静和安闲的行程。
③颈联描写归飞的小鸟和水中的红莲,归家的小舟惊动了安静地栖息在水草边的鸟儿,小鸟振翅飞走。粉红色的荷花姿态婀娜,仿佛正在热情地欢迎诗人的归来。采用拟人手法,细腻生动地展现了湖面上的动植物,又一次表现出诗人此时淡淡愉悦的心情。
④尾联,小舟不紧不慢地在水面行驶,终于靠近目的地,诗人远远地就能听到鸡鸣、犬吠之声。表述了恬淡的心境。全诗由远及近地描写,动静结合,景物绘声绘色,交织在一起,衬托出诗人归家时内心的喜悦,以及对平淡、隐逸生活的向往。
故解析为:①诗歌首联“卧枕船舷归思清”透露出愉悦闲适之心境,全诗景物都笼罩上诗人的主观色彩。②诗歌第二句写小船仿佛在仙境穿行,诗人心情愉快,因而眼中所见景色也格外美丽。③诗歌颔联写夕阳晚照中小桥流水、山寺云峰悠然宁静的状态,恰是诗人内心宁静闲适的投射。④诗歌颈联描写归飞的小鸟和水中的红莲,“如见避、似相迎”,运用拟人手法写鸟儿避人飞走,荷花热情欢迎,描写细腻,同样传达出诗人回家之时愉悦闲适的心情。
在线组卷平台(zujuan.)自动生成1/1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真题变式·分层精准练:第5题
一、真题
(202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临江仙
晃补之
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
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
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
2.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二、基础
(2023高三下·海南模拟)古代诗歌阅读
梦登河汉①(节选)
梅尧臣
神官呼我前,告我无不臧:
“上天非汝知,何苦诘其常?
岂惜尽告汝,于汝恐不祥。
至如人间疑,汝敢问于王?”
扣头谢神官:“臣言大为狂。”
骇汗忽尔觉,残灯荧空堂。
解释①这首诗作于庆历五年。以范仲淹为首的部分大臣所推行的新政,由于贵族官僚的强烈反对,宣告失败。诗人先用奇幻的笔调描写了自己梦登河汉的情景,随后见到神官,向其连续发出对天庭不公的疑问,尽情倾吐了胸中的不满和讥讽。本诗节选是神官回答部分。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神官回答“于汝恐不祥”说明他不是不愿回答“我”的疑问,而是怕“尽告”于我不利。
B.“汝敢”句是神官问诗人:人间的不平你敢向君主直接发问吗?点明社会现实的黑暗。
C.“扣头”两句表述了诗人对神官的真诚感谢,神官的点拨让他意识到自己的做法太过狂妄。
D.诗人以梦境反映现实,借天上影射人间,通过交代梦醒后的感想,表述其对现实的不满。
4.诗歌最后两句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在表现情感时所用的方法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23·辽宁模拟)古代诗歌阅读
游西溪归泛舟湖上晚景奇绝和散原作①
清末民国初·俞明震
西溪暝烟送归客,艇子落湖风猎猎。
芦花浅白夕阳紫,要从雁背分颜色。
颓云掠霞没山脚,一角秋光幻金碧。
欲暝不暝天从容,疑雨疑晴我萧瑟。
忆看君山元气中,沧波一逝各成翁。请将今日西湖影,写入生平云梦胸②。
[注]①西溪;在杭州西湖西北。散原:陈三立的号,陈为晚清诗坛魁首,与俞友善。②云梦:古大泽名,云梦胸,比喻胸襟阔大,志高气壮。
5.下列各项对诗歌的鉴赏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西溪”句紧扣标题“游西溪归”,“艇子”句则紧扣“泛舟湖上”,为下文的写景抒情张本;“送”字将事物写活,“落”字更是不同凡响。
B.下面四句中,“要从”句化用周邦彦“雁背夕阳红欲暮”,但别有新意,四句一有植物,一有动物,一明有山,一暗有水,组织上既自然又精巧。
C.“从容”本写人,“萧瑟”本写物,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其颠倒,加强了自然景物与诗人情感的反差,天色从容变化,诗人内心却无法平静。
D.最后四句,诗人让思绪在今昔之间流淌,“忆看”写昔,“沧波”写今,“请将”又写今,“写人”又写昔,环环相扣,逐层深人,章法非常严谨。
6.结合全诗,分析的思想感情。
(2023·芜湖模拟)古代诗歌阅读
清明后登城眺望
刘长卿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①前。
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
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①睥睨(pìnì):城墙上的矮墙。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清明节后诗人登上城楼放眼远望,远山烟云环绕,映入眼帘,照应诗题。
B.颔联写百花竞相盛开一如往日,市井中又新添了一处炊烟,诗人不免触景生情。
C.尾联写诗人极目远眺,在夕阳的余晖中遥指长安,可见长安在其心中的重要性。
D.本诗意境清新雅致,语言凝练自然,思虑幽深旷远,可谓语短情长,寄意遥深。
8.本诗颈联写景造境颇具特色,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三、巩固
(2023高三下·辽宁期中)古代诗歌阅读
杳杳寒山道
寒山①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①寒山,唐代诗僧,又称寒山子。传为贞观时人,一说大历(唐代宗年号)时人,隐居始丰(今浙江天台)西之寒岩。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写“寒山”“冷涧”,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一个冷森森的境界,“杳杳”言山路深暗悠远,“落落”言涧边寂寥空旷。
B.诗歌颔联书写山中鸟鸣声欢快热闹,虽然没有人来人往,但并不显落寞,“啾啾”呈现有声之境,“寂寂”描摹无声之境。
C.诗歌颈联描写山中气候,用寒风、深雪表现出周围环境的冷峻,“淅淅”写风的动态之感,“纷纷”写雪的飞舞之状。
D.诗的最后两句与唐代诗人太上隐者《答人》的“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有异曲同工之妙,流露出诗人淡出红尘、超然物外的情趣。
10.这首诗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
(2023高三下·马鞍山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西江月黄陵庙①
张孝祥
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①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以景入词,以“一船明月”“千里秋江”绘景,描写风尚未起时的此地风光。
B.“斜阳”意象与词人行旅途中的心境甚为吻合,流露出不能顺利前行的沮丧之情。
C.“今朝露宿何妨”与“何妨吟啸且徐行”有异曲同工之妙,表述词人内心的意愿。
D.全词述写秋日傍晚行船遇风时泊舟山下所见、所闻与所感,语言清新,一气如话。
12.张孝祥词风豪迈,胸襟旷达。这首词是如何表述词人的旷达心境?请简要赏析。
四、提升
(2023·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①笺:解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14.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湖上晚归
林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菜香袅似相迎。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解析解答部分
1.A
2.①用动词"垂""谢"赋予"柳""梅"动态的美感,运用想象、虚写的手法,想象在春季邀约友人同去东溪岸边,去观赏秀丽的春景。
②此句以春光美景收束全词,通过想象未来再聚之景,表述了对即将再会的期盼,安慰即将远离的友人,更表述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和乐观豁达的情愫。
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表述技巧类题目;炼字、关键字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1)本题考查学生诗词赏析能力。“两步骤”答对古代诗歌阅读选择题。根据“设误点”来看,错误点无非就是选项中某些形象、语言、技巧、内容情感表述不当,故在判断选项正误时,一定要先圈画并高度关注这四个角度,然后将关键词与对应的诗句逐一比对分析定解析。
(2)本题是对学生“炼句”知识的考查。第一步抓关键字词,析句意。解读诗句的内涵。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解读其内涵,结合具体语境概括诗句的内容。第二步明表现手法,析效果。抓住特色点(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述技巧方面的特点)简析
第三步点意境情感,析作用。点出该句营造的意境或表述的情感(内容方面的作用)。
1.A错误。“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很明显友人明年才会离开,所以“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错误。
其他三项正确。
故解析为A
2.“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后三句是词人想象之景。是虚写。离别既然不可避免,不如珍惜眼前。词人豁达地与友人相约春天同游东溪。到时候再畅饮欢聚,去看岸边依依杨柳倒映水中,去赏雪中枝枝梅花凋零。大醉之后,再兴尽而返。词人通过想象未来再聚之景,对友人发出春日聚会的邀约,表述了对即将再聚的期盼。词人以春光美景收束全词,邀约友人春日再聚,既安慰了即将远去的友人,更安慰了自己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将离别的伤感融入一片春光之中,伤感中又带有乐观与豁达的情愫。
3.D
4.同:都有惊觉的细节描写。本诗通过对诗人顿感大汗淋漓等的细节描写,表现其惊骇之情;《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通过对诗人醒后的心惊胆战等的细节描写,凸显其惊骇之情。异:描写角度不同。本诗通过描绘空堂里残灯烛照的凄清、悲凉景象,侧面烘托出诗人的失意惆怅之情《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通过描写诗人梦醒后一惊而起、长声叹息等动作,正面表现诗人的失意之情和深沉的感慨。
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诗歌常识;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1)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解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表述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解析。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表述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
3.D.“通过交代梦醒后的感想,表述其对现实的不满”理解有误。透过“残灯荧空堂”交代梦醒后的感想,这一凄清而悲凉的景象,读者不难体会出失意怅惘的心情。
故解析为:D
4.相同点:“骇汗忽尔觉”,梦中为神官对自己的告诫、反问而大汗淋漓,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了诗人的惊骇之情。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写诗人忽然魂魄惊动,猛然惊醒,同样运用细节描写,凸显其惊骇之情。
不同点:
“残灯荧空堂”句,描写空荡荡的室内,残灯烛照,一派凄清悲凉的景象,以景结清,侧面烘托出诗人的失意惆怅之情。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中“恍惊起”“长嗟”,写诗人梦醒后一惊而起、长声叹息,运用动作描写从正面表现诗人的失意之情和深沉的感慨。
5.C
6.①对西溪晚归所见美景的喜爱。诗歌前六句,主要描写晚归时所见美景,摄取了“风”“芦花”“夕阳”“雁”“云”“天光”等意象,突出所见景致之美,表述的喜爱之情。②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陈三立原来在君山中游玩,转瞬之间都已各自成翁,时间如沧波般消逝,表述对时光流逝的感慨。③壮志难伸的惆怅(或怀才不遇的感伤)。如今只能将西湖的美妙景致写入原本志高气壮的胸怀之中,含蓄地表述了壮志难伸的惆怅。
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诗歌常识;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1)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解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表述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解析。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
5.C.“运用比喻的手法”错误。“从容”本写人,“萧瑟”本写物,却将其颠倒,所以运用的是比拟的手法。
故解析为:C
6.本诗的题目是“游西溪归泛舟湖上晚景奇绝和散原作”,所以对应题目,诗歌的前六句主要是景物描写,写的是游览西溪晚归时所看到的西溪的美景。主要描写了“风”“芦花”“夕阳”“雁”“云”“天光”等景象,写到西溪湖上傍晚的云烟笼罩着湖面,泛舟湖上晚风猎猎地吹来。淡紫色的夕阳下芦花呈现出浅白色,似乎是和大雁分得的颜色。天边的云飘忽不定和晚霞一起没过山脚,晚霞照在湖面上一片金碧辉煌的景象。突出所见景致之美,表述的喜爱之情。“忆看君山元气中,沧波一逝各成翁”写到回忆自己和陈三立在中山中游玩的情景,但时间就像沧波一样转瞬即逝,而自己和陈三立都各自成为老翁,表述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请将今日西湖影,写入生平云梦胸”写到如今自己只能将西湖的美妙景致写入原本志高气壮的胸怀之中,含蓄地表述了壮志难伸的惆怅。
7.B
8.本联描绘远景,境界阔大,展现了一幅壮美的春草江天图。诗人极目远眺,漫野春草铺满大地,滔滔江流远接天边。“无空地”“合远天”更是将春草萋萋,一片碧绿,无边无际;江流滚滚,浩渺绵延,水天相接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解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表述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解析。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写景之意象、意境的能力。筛选解析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题干所在的位置前后,往往就是解析所在的地方;抓住诗歌中意象的特点,分析诗歌的意境。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市井中又新添了一处炊烟”错误,“万井出新烟”是写寒食节后,千家万户重新生火做饭,炊烟袅袅之景。
故解析为:B。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写景之意象、意境的能力。“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选取意象为“草”和“江”,“草色”应是碧绿之色,“无穷地”表明诗人是向远处眺望,这也照应了题目“清明后登城眺望”。清明之后草色渐绿,诗人站在城头眺望,草色一种铺展到天边,满眼都是萋萋绿草,没有一块地方是空的,写出春草萋萋,一片碧绿,无边无际;而江流更是浩浩汤汤流向远方,简直与天际合为一体。“合远天”写出江流滚滚,浩渺绵延,水天相接的特点。
由此可见,本联描绘远景,境界阔大,展现了一幅壮美的春草江天图。
9.B
10.①通篇句首使用叠词,具有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如“杳杳”“落落”等;②语言浅白如话、通俗易懂:如“常有鸟”“风吹面”“雪积身”等;③语言冲淡静穆,别具古淡深远之境。
表述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表述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解析。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9.B.“书写山中鸟鸣声欢快热闹”错误。结合诗中“杳杳”“落落”“寂寂”等叠词可知,此诗整体风格为幽冷清寂,诗中“啾啾”并非欢快热闹之声,应指凄切尖细的声音。所以“欢快热闹”说法错误。
故解析为:B。
10.这首诗使用叠字是它的特点。通篇句首都用叠字,是不多见的。“杳杳”具有幽暗的色彩感;“落落”具有空旷的空间感;“啾啾”言有声;“寂寂”言无声;“淅淅”写风的动态感;“纷纷”写雪的飞舞状;“朝朝”“岁岁”虽同指时间,又有长短的区别。八组叠字,各具情状。就词性看,这些叠字有形容词、副词、象声词、名词,也各不相同。就描摹对象看,或山或水,或鸟或人,或风或雪,或境或情,也不一样。这样就显得变化多姿,字虽重复而不会使人厌烦,井然不乱。
“常有鸟”,常常有鸟儿啾啾地啼鸣;“风吹面”,风刮向我面门;“雪积身”,雪洒落在我身上;“不见日”,见不到阳光;“不知春”,不知道有春天等,这些语言明浅如话,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通俗易懂。
诗的内容,写寒岩左近高山深壑中的景色,最后见出心情,通篇浸透了寒意。首联写山水。“杳杳”言山路深暗幽远,“落落”言涧边寂寥冷落。诗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一个冷森森的境界,顿觉寒气逼人。次联写山中幽静,用轻细的鸟鸣声反衬四周的冷寂。三联写山中气候,用风雪的凛冽写出环境的冷峻。尾联结到感受山幽林茂,不易见到阳光;心如古井,不关心春来秋去。前七句渲染环境的幽冷,后一句见出诗人超然物外的冷淡心情。语言冲和、淡泊、平淡、质朴等,别具古淡深远之境。
11.B
12.①用开阔的词境,如“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意境开阔,表现旷达的胸襟。②以奇特的想象,如“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表述浪漫的豪情。
表述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述技巧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表述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解析。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表现手法和思想内容的能力。赏析诗句,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诗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诗句内容;其次要看诗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述效果。
1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述技巧的能力。B.“流露出不能顺利前行的沮丧之情”错,“波神留我看斜阳”写水神热情地邀请他欣赏那美好的夕阳景色。没有沮丧之情。
故解析为:B。
1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表现手法和思想内容的能力。①用开阔的词境,如“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开头两句,写风尚未起时的风光。“一船秋色”由的感受着笔,此时周围的山色浓郁苍翠,万物生机勃勃;“十里湖光”写出湖面宽广坦荡。意境开阔,表现旷达的胸襟。
②以奇特的想象,如“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这里前一句写一阵阵江中波涛的声响,就像水府在演奏美妙悦耳的音乐。这种生动的比喻表现出词人所独有的想象。后一句则是表述他内心的愿望,当行舟到达岳阳时,一定要登楼眺望雄伟壮阔的洞庭湖面的自然风光。表述浪漫的豪情。
13.A
14.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
②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
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1)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综合鉴赏与评价能力。这类题往往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述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错在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赏析诗句是与赏析字词或整首诗相并列的一种题型。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述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述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宝山同城厂房出租合同范本
- 2024年高效节能冷库设备买卖协议
- 2024届广东省兴宁一中高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数学试题
- 2024届广东省东莞市高级中学高三零模数学试题
- 胚布合同范本
- 2024专业物流代理服务协议示例
- 现代装修合同范本
- 图书购置合同范本
- 合唱合作合同范本
- 压缩站合同范本
- 第7章-机器学习
- 2024年T电梯修理考试100题及答案
- 第1课 课题一《课外生活小调查·周末生活我采访》(教案)-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浙教版
- 世界的气温和降水课件
- DBJ-T15-60-2019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规范
- Unit2 School things Lesson 3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精通版(2024)英语三年级上册
- 江苏省2024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历史试卷试题(含答案详解)
- DB11T 2256-2024 城市轨道交通钢轨踏面维修技术规范
- 急诊科提高出诊车物品放置规范率PDCA项目
- 经济学金融学课件-第十三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
- 07J901-2 实验室建筑设备(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