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古的声母和韵母系统2015.4.6提纲1几个概念2声母系统3韵母系统4双声叠韵古代人怎样记音譬况法读若法直音法反切法三十六字母注音字母汉语拼音方案譬况法就是用描写性的语言来说明某一个汉字的发音状况。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春秋公羊传》《春秋》伐者为客,(何休注: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齐人语也。伐者为客,何云“读伐长言之”,伐人者也。)唐代徐彦[疏]“《春秋》伐者为客”。解云:谓伐人者,必理直而兵强,故引声唱伐,长言之,喻其无畏矣。也就是说“伐”的两个意思(攻击别国和被别国攻击),是靠读音的长短来区分的,这有点儿像外语中的长短音了。读若(如)法就是用一个读音相近的字来注音段玉裁:“凡言‘读若’者,皆拟其音也。”《吕氏春秋·重己》:“其为饮食酏醴也,足以适味充虚而已矣。”高诱注:“酏读如《诗》‘虵虵硕言’之虵。”《口部》:“哤,哤异之言。从口,尨声。一曰杂语。读若尨máng。”赵颐光《说文长笺》说:“古无音切二法,音声之道无边,而同音者甚少,故许氏但有读若,若者犹言相似而已,可口授而不可笔传也。”直音法就是用一个同音字来注音。格式是:×,音×,比如:毕,音必;畔,音叛。这种方法才算得上是正式的注音方法,其优点是简捷明了,后来许多古籍的注释,还有一些字典辞书都普遍采用这种注音方法。今人在注释古籍时,也有用“直音拼音”的方法注音的,夏传才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名篇今译》就用的这种方法,如:瞽(gǔ音古),跖(zhí音直)。直音法的缺点一,如果某个生字刚好没有同音字,便无法为其注音?“蹭(cèng)、糗(qiǔ)”等就没有同音字,无法用直音法注音。二,有的汉字同音字很难读,注了等于没注;三,汉语有方言的区别,在一个方言里同音,在另一个方言未必同音;四语音是发展变化的,某个时代两字读音相同,过几百年以后就未必相同。能不能找一个声调不同但声母、韵母完全相同的字来注释生字,同时再指出它应该读的声调呢?如“糗”这个音节,三声虽只有一个字,但二声(阳平)的字很多,如“求”字是二声,就可用“糗,求上声”来注“糗”的读音。反切的产生反切的产生跟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有关。梵文对反切的启示和尚念的佛经是从梵文翻译过来的。梵文是一种拼音文字,梵文的字母叫悉曇,有元音和辅音两个部分。辅音也叫体文,元音也叫摩多。受梵文影响,汉代的学者对汉语音节有了声和韵的认识,从而创制了反切幻灯片20反切始见于东汉其实在汉以前就有反切现象的存在了,如“不可”为“叵”,“何不”为“盍”,“如是”为“尔”,“而已”为“耳”,“之乎”为“诸”,“者焉”为“旃”。隋唐的反切是研究中古汉语语音系统的基本资料,是汉语音韵学的基础之一。古人叫“反”,或叫“翻”,也叫做“切”,都是现在的“拼音”的意思。它是把用来拼音的两个汉字分拆为声母和韵母两部分,反切上字取声母,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一般認爲是在東漢後期大約西元二世紀前後,其産生的背景是佛教傳入中國後人們受到梵文這種拼音文字的啓發,創立了反切注音法,當時叫“某某反”或“某某翻”,唐代宗大曆以後,統治者忌諱“反”這個字,於是將“反”改爲“切”,“反”是反復的意思,“切”是切摩的意思,反切就是兩個字反復切摩出一個新的字音。《颜氏家训·音辞篇》云:“孙叔然(孙炎)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又云:“至于魏世,此事大行”。大体上汉末出现反切,魏晋开始盛行。有学者认为反切的初创跟佛教传入有关。用“反切”注音,不但每一个字都能标音,而且能标得比较准确,比起以前几种方法是大大前进了一步。反切的缺陷因为汉字是方块字,要用两个汉字去拼合出另一个汉字来,实际使用中总感不便,而且由于注音在变化,有些字已经很难“切”出它的读音了。
红,胡笼切。红(hong)——胡(hu)+
笼(long)。古紅切公同都切徒苦寒切刊息林切心徒幹切壇九魚切居反切上字的归纳早期的反切,其上下字是随意取的,不同的学者所用的上下字不一样。这四个字的声母都是[t],但用了四个反切上字!S幻灯片29三十六字母唐代一个叫守温的和尚把反切上字归纳为三十个汉字用于代表当时语音中的三十个声母。SHAPE能不能把这些表示声母的反切
上字作个归纳呢?HAPE东,德红切都,丁姑切当,都郎切丁,当经切能不能把这些表示声母的反切
上字作个归纳呢?东,德红切都,丁姑切当,都郎切丁,当经切宋代不知道谁又在上面加了六个字母,这就是传统的三十六字母了。代表唐宋时代汉语语音的三十六个声母幻灯片30近代的注音方法为了突破古代注音方法的种种局限,语言文字工作者于1913年开始研制“注音字母”,1918年由国家正式公布实施,这是我国第一套由国家正式公布并且在中小学校普遍推行过的拼音字母。幻灯片31这套字母也叫注音符号,采用的是汉字笔画式的自制符号,基本做到一个字母代表一个音素,但是还有一些字母表示多音素字母,还没有完全音素化,所采用的声、韵双拼制,是对我国传统的反切法注音、记音的继承和发展。幻灯片32SHAPE娘非敷奉微床娘非敷奉微床幻灯片33不可否认,注音字母的产生是汉字注音方法的一大革命,对于识字教育和读音统一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然而,也许人们应该注意到,早在1888年,国际语言学会就公布了“国际音标”。国际音标是以世界多数国家采用的拉丁字母的小写印刷体为基础形式的一套记音符号。那个时候,如果能在这一方面“师夷长技”,我们的注音方法就会进步更快。注音字母很快就暴露了它自身的缺陷,在国门大开的情况下,它除了给汉字注音以外,没有其他用途,不利于推广和国际文化交流。尽管如此,在国家内忧外患、战乱连连、人们连生存温饱都难以保全的状况下,能够发明注音字母已相当了不起了。《汉语拼音方案》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反复修订,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公布了《汉语拼音方案》。传统三十六字母唐末五代的一个和尚守温,用30个汉字代表当时汉语的30个声母。宋初,有人又增加6个汉字声母,遂成36声母,每个字代表一个声母。音韵学上习称“传统36字”母或“守温36字母”。发音部位:五音和七音“五音”和“七音”是古人分析声母发音部位的术语,“五音”指唇、舌、齿、牙、喉,到了宋代又分出半舌和半齿,合称为“七音”。发音部位:五音和七音五音的分法最早见于《玉篇》卷首所附《五音声论》,其名称为:喉、舌、齿、唇、牙,排列次序是所谓由内而外。还有一种排列法是所谓由外而内,即唇、舌、齿、牙、喉。《广韵》卷末所附《辨字五音法》的排列就是这样。所谓七音,是从五音的舌音中又分出一个半舌音,从齿音中又分出一个半齿音,合称为七音。这种分法最早见于南宋张麟之重刊的《韵镜》和郑樵的《通志·七音略》。“照三”、“床二”等是什么意思呢?这是反映了后代对汉字分“等”研究的概念。即把“同一个声母,同一个声调”的字分为“四等”,如“干、奸、犍、坚”分别为一二三四等字,王力先生指出:“‘等’的差别不在声母,也不在声调,而是在韵母的不同……在乎主要元音的不同”。幻灯片41“照三”指中古照母的三等字在上古并不属于照母而是自成一个系统,于是人们用“章”字来代表这一些字。有“照二”“照三”正说明它们在中古都合并为照母而在上古却是分属两个不同的声母,就是这个意思。幻灯片42从数目上看,上古声母为32个,比中古少4个,但并非简单的减少四个,而是存在着颇为复杂的分合关系。幻灯片43上古三十二字母唇音帮滂并明舌头音端透定泥来舌面音章昌船书禅齿头音精清从心邪正齿音庄初崇山牙音见溪群疑晓匣喉音影半舌来半齿日舌音齿音幻灯片44关于上古声母的几个结论上古声母,指两汉以前的声母系统。其代表是《诗经》音。清钱大昕提出“古无轻唇”“古无舌上”,揭开了古声母研究的序幕。后经过近代国学大师章炳麟、黄侃、曾运乾等人的考订,王力集大成地解决了上古声纽的问题。幻灯片45SHAPE问题1.古无轻唇音(指两汉前没有唇齿音)。问题2.古无舌上音(两汉以前没有舌面前塞音)3.上古时期“娘、日”归泥。(两汉以前没有舌尖后鼻音和擦音。)4.上古时期无“喻”母(中古喻母在两汉前分别属于舌尖中塞音和舌面后擦音。)曾运乾《喻母古读考》认为:喻三归匣母,喻四归定母。曾氏说:“于母古隶牙声匣母,喻母古隶舌声定线,部仵秩然,不相陵犯。”5.上古时期无正齿音(两汉以前舌叶塞擦音与舌尖前塞擦音同类,舌面前塞擦音与舌尖中塞音同类。)黄侃:正齿音“照穿床审禅”,一部分归齿头音“精清从心邪”,一部分归舌头音“端透定”。
(1)古无轻唇音(指两汉前无唇齿音)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古无舌上音》:“凡轻唇者,古皆读为重唇。”古音学家把唇音分为重唇和轻唇两种。所谓重唇,即今之“双唇音”,如普通话的b,p,m;所谓轻唇,即今之唇齿音,如普通话的f,以及一部分-w,-v.上古只有重唇音,即帮[p]、滂[p‘]、并[b]、明[m]。轻唇音,即“非[f]、敷[f‘]、奉[v]、微[m]”,直到中古才从重唇音中分化出来。钱大昕为了证明“古无轻唇音”,举了大量的“异文”和“古读”材料,如“阿房宫(pang)”,古读负如背,读附如部,读逢如蓬,读文如门,读微如没。“匍匐”又可写作“扶服”,地名“文水”即“门水”,《论语》“子贡方人”的“方人”即是“谤人”,“封”即是“邦”,“妃”读如“配”等。扶、文、方、封、妃等字,在中古读轻唇,钱氏认为这些字在上古应读作相应的重唇音。谐声字(即形声字)甫——捕补铺浦,奉——捧棒。“旁”从“方”声,“匍”从“甫”声,“枹”又作“桴”,“父”古读如“爸”。古书异文《诗经·邶风·谷风》:“凡民有丧,匍匐救之”,《礼记·檀弓下》引作:“凡民有丧,扶服救之”。匍,中古并母字,扶,奉母。《左传·襄公十二年》:“晋士鲂来聘”,《公羊传》作:“晋侯使士彭来聘”。鲂,中古奉母字,彭,并母。《论语·季氏》:“而谋动干戈于邦内”。《经典释文》:“邦,或作封。”帮,帮母字,封,非母字《书·禹贡》:“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史记·夏本纪》作:“汶山导江,东别为沱”。岷,中古明母字,汶,微母。声训:《释名》:“负,背也。”《释名》:“房,傍也。室两旁也。”方言:四川称孵鸡为--[pau]古地名:阿房宫房[f][p’]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bifei)广东番禺重——董懂動《说文》:“衝读若動”。衝,中古澄母字,动,定母。《诗经·大雅·云汉》:“蕴隆虫虫”,《经典释文》:“虫,徐徒冬反”(徐邈为晋人)。异文《诗经》:“大野既猪。”《史记》:“大野既都。”猪(知母)都(端母)谐声字例日——涅捏、若——诺匿、而——耐、仁——佞、如汝——女、仍——乃弱_溺贰_腻而_耐尔_你若_诺譲_孃、釀“孃、釀”简化为娘、酿,第一个如此简化的人,其方言一定分不清n、l声训《释名》和《白虎通义》云:“男,任也”,“男之为言任也”。方言“日本”,东北读“一本”;湖南读“二本”;上海读“十本”肉:湘方言,niu武汉话lou4、喻三归匣(y-h),喻四隶定(y-d/t)。这是近人曾运乾提出的,他认为中古的喻母只与三四等韵相拼,与三等韵相拼的喻母字上古归属于匣纽。与四等韵相拼的喻母字在上古归属于定纽。异文《韩非子》“自营为私”,《说文解字》引作“自环为私”。“营”与“环”异文,“营”为喻三,“环”为匣纽。喻三归匣.形声字云耘(喻三)_魂(匣)運暈(喻三)_渾葷魂(匣)喻四归定(y——d、t)形声字:姚y_逃t_兆zh冶饴y_台胎t_治始笞也y_他拖t_池施由油y_笛迪d_轴抽余y_途涂t_除悦y_脱兑d_说税易y_惕踢t_赐俞愉喻y_偷t_输sh上古时期的韵部1相关概念2韵部系统3双声叠韵相关概念韵母韵押韵韵脚韵部韵例韵母“韵母”是汉语字音中声母、字调以外的部分,可分为韵头、韵腹、韵尾三部分。每个韵母都有韵腹,韵头和韵尾则不一定有。韵音节中的主要元音和韵尾(如果有韵尾的话)押韵押韵指的是作韵文时于句末或联末用韵,即用韵部相同或相通的字。“押韵”亦作“压韵”。诗歌押韵,不仅便于吟诵和记忆,而且能使作品具有节奏、声调之美。
古人常说:“×与×韵”,或说“×与×为韵”。押韵条件是声调相同、韵腹相同。编辑韵书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方便诗人查找押韵字。但实际上作诗押韵比韵书规定的韵要宽,允许某些相邻近的韵通押。韵脚汉语诗韵多放在末尾,叫做韵脚。“韵部”是韵书中把同韵的字收归一起成为一部。《广韵》有206韵,就是把26194字按主元音、收尾音和声调是否相同分成的206个单位。清代及现代著名古音学家:江永继承了顾氏的古音学,分古韵13部。段玉裁全面继承顾氏、江氏古韵研究成果,分古韵17部。段氏也把入声配阴声,相配的入声和阴声为一个韵部。如果把入声独立出来单立为一个韵部,则是26部,比王力29部仅仅少3部。韵例就是关于用韵的格律: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怎样用韵。押韵、韵例和韵部都是韵的问题,不是韵母的问题。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相关概念(续)
诗经的韵母系统诗经的用韵双声叠韵古音通假四呼按韵母开头元音的发音口形分为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和撮口呼开口呼:不是i、u、ü或不以iuü开 头的韵母。齐齿呼:韵腹是i或以i开头的韵母。合口呼:韵腹是u或以u开头的韵母。撮口呼:韵腹是ü或以ü开头的韵母。曾有一个碰了门牙的先生为了不让别人发现自己的缺陷,他在回答别人话时只用“合呼”:贵姓?(姓吴)。多大?(五十五)。住哪?(保安府)。干啥?(唱大鼓)。这样缺牙就会深藏不露。后来后门牙补好,他为了显露自己洁白的牙齿便改用了“齐齿呼”:贵姓?(姓李)。多大?(四十七)。住哪?(城西)。干啥?(演戏)。对于上古韵部的研究,是从读《诗经》感到不押韵时开始的。P538一古代押韵,现在还押韵。绝句《江雪》二古代押韵,现代不押韵了。《山行》《乌衣巷》《江南曲》三古代不押韵,现在反而押韵了。知识:教材P543叶音说P542六朝时期,有人为了说明《诗经》押韵和谐,认为某字该改读某音,这就是所谓“叶韵”或“叶句”。宋代,朱熹等全面采用叶音的办法来说明《诗经》的用韵。朱熹《诗集注》《小雅·棠棣》:宜尔室家,乐尔妻帑nú(儿女)。是究是图,亶dǎn(实在)其然乎!《诗集注》:家,叶古胡反。(音姑)《召南·行露》: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汝无家?何以速我狱?《诗集注》:家,叶音榖。《召南·行露》: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汝无家?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女从。《诗集注》:家,叶格空反。(音公)叶韵说的错误“采”和“友”读起来好象不是押韵啊朱熹这种临时改变某字的读音以求得声音和谐的办法叫叶音。朱熹的这种学说叫做“叶韵说”南,协句,宜乃林反。南,叶尼心反。《诗经·邶风·燕燕》三章燕燕于飞,上下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叶音”说和“协句说”都是强改字音以求叶韵,并非真正探明了《诗经》的本音。幻灯片109韵部的归纳教材P539幻灯片110归纳韵部的方法:系联法SHAPE燕燕於飛,下上其音。之子於歸,遠送于南。瞻望弗及,實勞我心。(《邶風·燕燕》三章)翩彼飛鴞,集于泮林。食我桑黮,懷我好音。憬彼淮夷,來獻其琛。元龜象齒,大賂南金。《詩·魯頌·泮水》八章絺兮綌xì兮,淒其以風。我思古人,實獲我心。(《邶風·綠衣》四章)彼何人斯?其為飄風。胡不自北,胡不自南?胡逝我梁?祇攪我心。《詩·小雅·何人斯》四章《邶风·凯风》一章“南”“心”为韵《陈风·株林》一章“林”“南”“林”“南”为韵《小雅·何人斯》四章“风”“南”“心”为韵《小雅·鼓钟》四章“钦”“琴”“音”“南”为韵《大雅·卷阿》一章“南”“音”为韵《鲁颂·泮水》六章“心”“南”为韵SSSSSHAPEHAPEHAPEHAPEHAPE幻灯片113清代学者对《诗经》韵部的归纳清初顾炎武分《诗经》韵部为十部;以后戴震,段玉裁,江有诰,王念孙等人越分越细现在学术界一般承认王力先生的三十韵部。(BACK)幻灯片115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幻灯片116联绵词(字)幻灯片117单音词的比例《诗经》:90.3%;《左传》:89%《史记》:80%幻灯片118先秦汉语中的单音节词占绝大多数,但也有一些双音词。那时的双音词有一种特殊的构词法,即双音词的两个字存在双声叠韵关系。幻灯片119古人称双音节单纯词为联绵字,在联绵字中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有双声叠韵关系。连绵字,又叫做联绵字,或连语、謰语。联绵词是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来讲的单纯词。幻灯片120双声联绵词叠韵联绵词既双声又叠韵非双声叠韵联绵词幻灯片121双声叠韵两个字的声母相同是双声,两个字的韵相同是叠韵。教材P543幻灯片122具体例子见教材P545幻灯片123练习唐棣流离蝃蝀蝤蛴蒹葭匍匐踟蹰说怿挑达(定母)邂逅(匣母)颠倒趋跄(清母)拮据(见母)参差(初母)玄黄(匣母)黾勉(明母)仓卒(清母)崔嵬扶苏勺药蜉蝣仓庚菡萏苤苢朴樕驺虞芄兰绸缪婆娑栖迟敖游逍遥虺隤差池婉娈恺弟猗傩窃纠忧受夭绍偃蹇徘徊萑苇颉颃踊躍幻灯片124唐棣(P693)流离蝃蝀dìdōng蝤蛴蒹葭萑huán(匣母)苇(喻三)町疃tiǎntuǎn蟋率(心母,山母,古同类双声)颉颃xiéháng踊躍匍匐踟蹰说怿挑达邂逅颠倒(端母)趋跄(清母)拮据(见母)参差(初母)玄黄(匣母)黾mǐn勉(明母)仓卒(清母)幻灯片125叠韵联绵词崔嵬苤苢朴樕驺虞芄兰扶苏勺药沮洳蜉蝣仓庚(阳部)菡萏(元部)绸缪婆娑栖迟敖游逍遥虺隤差池婉娈恺弟猗傩窈纠忧受夭绍偃蹇徘徊幻灯片126双声兼叠韵辗转契阔蔽芾觱发栗烈厌邑伊威蟏蛸逶迤幻灯片127双声叠韵的作用幻灯片128意义之一:汉语音乐美感叠韵如两玉相叩,取其铿锵;双声如贯珠相联,取其宛转——李重华《贞一斋诗说》余谓苟于词之荡漾处多用叠韵,促节处用双声,则其铿锵可诵,必有过于前人者。——王国维《人间词话》幻灯片129意义之二反切注音法就是以双声叠韵为依据的:切上字与被切字双声,切下字与被切字叠韵。没有对汉语音节双声叠韵的认识,就不能产生反切,甚至可以说不会产生汉语音韵学。幻灯片130注意事项要根据当时的音来判断不能拆开来解释同一连绵词有多种写法,词义同字形无关,所以用字不固定。如匍匐也可以写作扶服、蒲服、扶伏。幻灯片131
要根据当时的音来判断
从语言研究角度说,双声叠韵要以当时当地的语音为准,判定上古字音相同相近,自然要以上古音为准。幻灯片132现代是双声叠韵,古代未必是双声叠韵,金银,现代是叠韵,古代不是古代是双声叠韵,现代未必是双声叠韵玄黄,他们的声母都是匣母,现代不是幻灯片133双声叠韵雕琢学习光明舒服上古∨×∨×中古××××现代×∨×∨幻灯片134如:犹豫,又作犹予、犹预、犹与首鼠,又作首施、首尾、踌躇、踟蹰连绵词的形成根据语音形式,联绵词分四种形式:(1)双声联绵词(声母相同或相近)如:仿佛、流离、蜘蛛、玲珑。幻灯片135不要拆开解释联绵词犹豫SHAPE阴声韵入声韵阳声韵阴声韵入声韵阳声韵之部ә职部әk蒸部әŋ支部e锡部ek耕部eŋ鱼部a铎部ak阳部aŋ侯部ɔ屋部ɔk东部ɔŋ宵部o药部ok
幽部u觉部uk冬部uŋ微部әi物部әt文部әn脂部ei质部et真部en歌部ai月部at元部an缉部әp
侵部әm
叶部ap
谈部am礼云:“定犹豫,决嫌疑。”离骚曰:“心犹豫而狐疑。”先儒未有释者。案:尸子曰:“五尺犬为犹。”说文云:“陇西谓犬子为犹。”吾以为人将犬行,犬好豫在人前,待人不得,又来迎候,如此返往,至于终日,斯乃豫之所以为未定也,故称犹豫.或以尔雅曰:“犹如麂,善登木。”犹,兽名也,既闻人声,乃豫缘木,如此上下,故称犹豫,狐之为兽,又多猜疑,故听河冰无流水声,然后敢渡.今俗云:“狐疑,虎卜。”则其义也。——《颜氏家训》书证第十七犹豫王念孙《广雅疏证》:“踌躇,犹豫也。”“后人误读狐疑二字,以为狐性多疑,故曰狐疑。又因《离骚》犹豫、狐疑相对成文,而谓犹是犬名。犬随人行,每豫在前,待人不得,又来迎候,故曰犹豫。或又谓犹是兽名,每闻人声,即豫上树,久之复下,故曰犹豫。或又以豫字从象,而谓犹豫皆是多疑之兽。”词义同字形无关,所以用字不固定贪婪至秦则不然,师申商之法,行韩非之说,憎帝王之道,以贪狼为俗,非有文德以教训於天下也。(《汉书·董仲舒传》)《盐铁论.世务》:“匈奴贪狼,因时而动,乘可而发。“《汉书.贾山传》:“秦王贪狼暴虐,残贼天下.“《汉书.西域记》:“民刚恶,贪狼无行,多寇盗,最为强国。"狼性皆贪,故谓贪为贪狼也(颜师古注)叠韵连绵词,作贪婪、贪狼、贪惏lán——不知足。仿佛——彷佛——髣髴;徜徉——倘佯——常羊——猖洋望洋兴叹《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望洋,感叹的样子,又可写作汪洋;而不是望着海洋的意思。望路兴叹,望海兴叹,望山兴叹……都属于生造。望洋是联绵词,也可写作"望阳"、"望羊",是形容仰视的样子。东汉王充《论衡》:“黄帝龙颜,颛顼戴午,帝喾骈齿,尧眉八采,舜目重瞳,禹耳三漏,汤臂再肘,文王四乳,武王望阳,周公背偻,皋陶马口,孔子反羽。”汉班固《白虎通·圣人》:“圣人皆有异表……武王望羊,是谓摄扬(盖远视之),盱目(张目)陈兵,天下富昌。”双声叠韵故事从以下例子中可以看出六朝时(也就是刚刚认识到汉语有声调、将一个汉字可分解成声母、韵母两部分时)人们对声母、押韵等问题是很感兴趣的。陇西李元谦乐双声语,常经文远宅前过,见其门阀华美,乃曰:“是谁(禅母)第宅(澄母、定母)过佳(见母)?”婢春风出曰:“郭冠军家(见母)。”元谦曰:“凡婢双声(奉母、并母,。”春风曰:“儜奴(娘母、泥母慢骂(明母)。”元谦服婢之能,于是京邑翕然传之。(六朝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凝园寺》)梁高祖尝作五字叠韵曰:“后牖有榴柳。”命朝士并作。刘孝绰曰:“梁王长康强。”沈约曰:“偏眠船舷边。”庾肩吾曰:“载匕每碍壢。”徐摛曰:“臣昨祭禹庙,残六斛熟鹿肉。”何逊用曹瞞故事曰:“暯苏姑枯卢。”吴均沉思良久,竟无所言。高祖愀然不悦。俄有诏曰:“吴均不均,何逊不逊。宜付廷尉。”(北齐阳松玠《谈薮·梁武》)双声叠韵诗皮日休云:“梁武帝诗‘后牖有朽柳’,沈约诗‘偏眠船舷边’,叠韵兴焉。《诗》曰‘螮蝀在东’,又曰‘鸳鸯在梁’,双声兴焉。”王元谟问谢庄:“何者为双声?何者为叠韵?”答曰:“互护为双声,磝碻为叠韵。”当时伏其捷。丁晋公在朱崖作《州郡名配古人姓名》等诗及《双声叠韵》,甚有源委。《双声》:“九曲流清泚,重轮抱祥光”;《叠韵》:“紫蜡茱萸结,红绡豆蔻房。”林和靖有“草泥行郭索,云木叫钩辀”,而山谷《效徐庾慢体》云:“翡翠钗梁碧,石榴裙褶红”,皆叠韵双声也。语尤工。(《丛话》前二)案:潘氏以祥光为双声,误。古音通假古音通假指古汉语书面语里音同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教材P546)。“通假”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用字现象,在这个概念中,“假”是借的意思,“通”指的是使两个字在意义和用法上可以相沟通,即可以把其中的一个字当另一个字来用,“通假”二字结合后的含义,就是通过借用的方式使二字相通,把借来的字当本字用。按照教材的定义,古音通假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用字通假(本有其字),二是六书假借(本无其字)。古音通假的分类P547(1)用字通假:即本有其字,而人们在书写的时候,写了一个同音或音近字。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庄公寤生,惊姜氏。——《郑伯克段于鄢》,寤本应用牾,牾训逆,牾生即逆生.八月剥枣。——《七月》。(剥,《说文》:“剥,刻割也。”剥,是攴的通假字。攴,意思是“小击”。)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孟子·离娄下》“蚤”就是通假字,本字为“早”。这些文句的作者没有用本来该用的字,而用了意思毫不相干只是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这里的寤、剥、蚤是通假字(借字),牾、攴、早分别为它们的本字。(2)六书假借,是本无其字,从一开始就借用一个音同或音近字来表示。许慎:“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语言中的某个词没有记录它的专用字,依照声音(相同或相近)把这个词所表示的事物寄托在表示他事物的文字上,即借用已有的他字来记录。由于“假借”是“六书”之一,所以这种假借也叫“六书假借”。(一)借而不还,本义消失,借义保留我——从锯类工具借为代词,一直沿用(二)借而不还,借字产生新字,旧义消失《说文》:辟:法也。从卩jié从辛,節制其辠也;从口,用法者也。凡辟之屬皆从辟小雅:辟言不信假借:躲避——僻、闢、避(三)借而不还,本字产生新字。莫,其,然、孰、衰辟——从“法”的意义借为“躲避”“关闭”“邪僻”等多个地方,后来为了区别,又分别造了新字,是古今字的关系,不是假借字的关系。不是一个历史层面的。孰——本是食物可吃的程度,借为疑问代词,后来为食物可吃的程度造了新字“熟”。如何辨认通假字(判定通假字的条件)1.古音要相同或相近(利用上古语音来辨明)2.意义上没有任何联系。3.要同时共存。古音通假产生的原因无意为之(本有其字)有意为之(本无其字)无意为之古人有意无意间写错字;古代印刷术不发达,典籍在翻刻传抄过程中有些字因为音近或形似,误抄误刻;可能是地域不同,不同方言表达同一意义所用的词语不同。有意为之第一,是为了限制字数。清代学者孙诒:“天下之事无穷,造字之初,苟无假借一例,则逐事而为之字,而字有不可胜造之数,此必穷之数也,故依声而托以事焉。视之不必是其字,而言之则其声也,闻之足以相喻,用之可以不尽;是假借可救造字之穷而通其变”。世界上的事物无穷无尽,语言中表示这些事物的词自然也无穷无尽,如果要为每一个词造一个字来记录它,那么汉字的数目就会变得令人难以承负,这显然是不符合文字的实际应用的。所以,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当汉字达到一定数量之后,就要加以适当的限制,即便还可以为某个词造字也就不轻易再造,而借用一个同音的他字来记录。这样汉字的数目就不至于迅速膨胀。有人认为假借是因为上古字少不够用才借他字顶替,其实正好相反,是怕字多而有意让诸词共用一字。在西周,表示与人行走有关的从辵chuò的字已有不少,若要再造一个躲避的“避”字是非常容易的,可是一直借用“辟”而没有造“避”,时人的用意是十分清楚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外籍员工劳动争议处理劳动合同
- 2025年度含第三方担保的供应链金融合同范本
- 2025年度跨媒体广告代理合同协议
- 2025年度股全转让与公司治理结构优化合同
- 二零二四年螺丝钉产品生产设备购置与技术改造合同3篇
- 停车场车辆停放合同
- 临时建筑工程劳动力服务分包合同(2024版)版B版
- 2025年度环保产业股权转让及合作开发合同范本
- 2025年度航空航天项目担保合同担保方责任与航天科技义务
- 2025年度海洋工程船舶保险合同范本
- 《梅大高速茶阳路段“5·1”塌方灾害调查评估报告》专题警示学习
- 2024年09月北京中信银行北京分行社会招考(917)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让我试试看》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2课标
- 2024年3季度青岛房地产市场季度简报
- 苏东坡词十首
- 2023年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直属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
- 电力系统分析(郝亮亮)
- 改善护理服务行动计划方案
- 常州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地理试卷(含答案解析)
- 道路安全教育课件
- 2023年浙江省衢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