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十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联合调研试卷_第1页
江苏省常州市十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联合调研试卷_第2页
江苏省常州市十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联合调研试卷_第3页
江苏省常州市十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联合调研试卷_第4页
江苏省常州市十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联合调研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江苏省常州市十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联合调研试卷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江苏省常州市十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联合调研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费孝通《乡土中国》第四章“差序格局”思维导图)

材料二:

《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一词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逻辑和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

一是差序格局的等级性。差序格局中的“序”,有等级之意。在儒家文化中,我国社会结构尤为注重人伦。“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君臣、父子、夫妇、政事、长幼、上下等都有着严格的伦理界限,不可逾越。“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可以说,差序格局是伦理纲常、等级有序等儒家伦理存在的社会基础,礼治秩序从文化上不断塑造着、强化着差序格局的存在。

二是差序格局的伸缩性。“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在家族中,以己为中心,血缘关系越近,关系网络就越紧密。依中国传统家族文化言,五服之内一般被视为差序格局的里层,五服之外则可伸缩,弹性度较大;外戚中,更是“一表三千里”。从广泛意义上论,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有时也纳入差序格局中的关系范畴。如“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等民谚俚语对这种情形作了生动的描摹。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反之就越小。

三是差序格局的壁垒性。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体现的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模式。当资源稀缺时,如何分配资源,在没有国家计划和市场调节的情况下往往由个人依据与“己”关系亲疏远近这一标准进行。离“己”愈近,得到的资源可能就愈多。究其实质,这种资源配置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保持已有差序格局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强烈的排外性。而在整个社会中,差序格局则成了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与自由流动的结构性壁垒。

差序格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断被现代因子影响和浸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有学者对费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作了拓展,认为当前我国存在着城乡差序格局、权力差序格局等。

(摘编自陈占江《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转型》)

材料三:

当人们普遍意识到社会急剧转型、农村面貌已经翻天覆地的时候,我们还需要阅读《乡土中国》,还可以从这样的阅读中得到颇具价值的启示。因为,所关注的并非只是当时的农村问题,而是整个中国文化传统问题,是中国文化传统与社会变迁的问题。

我们可以引用梁治平在其《古代法:文化差异与传统》一文中所说的一段话来印证上述观点:“一个被称作传统的东西,如果确实符合传统这个词的真实含义,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上曾经存在的过去,同时还是一个历史地存在的现在。因此,我们不但可以在以往的历史中追寻传统,而且可以在当下生活的折射里发现传统。今人对于历史的关注和对传统的兴趣,恐怕主要是从这里来的。”费孝通先生在《乡土重建》中也表述了上述观念:“传统的方式不但有记载可按,而且有现实的生活可查……”

明白了“传统”的此一层面的意义,我们即可重新看待和挖掘《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如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提出了乡土社会理论中的差序格局概念可能无法适用于当代日趋复杂的人际关系,但是我们可以继承和发展差序格局理论,聚焦于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法则的研究,从现实中发现中国人注重人情与面子的人际交往关系的传统。

(摘编自胡成《〈乡土中国〉与传统文化的重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费孝通《乡土中国》中提出的“差序格局”网络的中心是“己”,各个网络的范围都不相同,界限清晰,具有很大的伸缩性。

B.差序格局强调社会关系的等级差别,在传统社会中,儒家倡导的礼治秩序决定了差序格局的长期存在。

C.差序格局深深嵌入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长达数千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历史惯性,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也在根本性改变。

D.差序格局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一个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在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依然颇具启示意义。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材料一的思维导图可以看出,费孝通先生试图通过与“团体格局”的社会结构相比较,来阐明“差序格局”的概念内涵。

B.材料二整体上采用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从三个方面揭示“差序格局”的特点,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C.材料二在论述过程中综合运用了事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方法,论证有力,说理透彻。

D.材料三中引用梁治平的话,意在说明:传统不仅存在于过去,也存在于当下,传统可以在历史中追寻,也可以从当下发现,这对重新挖掘《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有重要意义。

3.下列说法中,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一项是()

A.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弟子规》)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C.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修身》)

D.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

4.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谈到了费孝通的“差序格局”,但侧重点又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红楼梦》第四回“雨村判案”故事的梗概为:冯家和薛家因为争买一个丫头(其实是甄士隐女儿甄英莲)而发生争执,拐子收了冯家钱又把丫头卖给薛家,薛蟠便喝令手下人把冯家公子冯渊打死了。贾雨村正要判案的时候一个幕僚拦住他,给他看“护身符”,贾雨村便改了结果,向冯家说薛蟠得病死了,就多赔了点银子给冯家,冯家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贾雨村借此拉拢薛家。

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简要分析这一情节如何体现“差序格局”伸缩性的特点。

1.D

2.C

3.C

4.材料二侧重论述“差序格局”等级性、伸缩性、壁垒性等三大社会特征,并指出在现代中国转型时期“差序格局”呈现的新变化。材料三侧重从传统文化的重建角度,让人们认识到“差序格局”及《乡土中国》在当代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5.①“雨村判案”中,英莲本是贾雨村恩人甄士隐的女儿,但贾雨村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着意讨好四大家族,体现了每个人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差序格局;②而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四大家族”构成的权力结构也是由内到外一层层递减,内圈紧密的四大家族一荣俱荣,外圈薄弱的毫无关系的贾雨村也能借此与他们攀上关系,这充分体现了差序格局圈子可伸缩的特点。

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1)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2)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读文章,注意细节。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4)本题综合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5)此题考查对文章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一般错误的选项的命题都会有明显的漏洞,或文意、或手法。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到这些问题。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界限清晰”错,根据材料一思维导图应该为“界限模糊”。“儒家倡导的礼治秩序决定了差序格局的长期存在”错,差序格局与传统社会中儒家倡导的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根据材料二原文“差序格局是伦理纲常、等级有序等儒家伦理存在的社会基础,礼治秩序从文化上不断塑造着、强化着差序格局的存在”,并非“决定”。C.“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也在根本性改变”错,原文材料二为“差序格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断被现代因子影响和浸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是一定程度的改变,不是“根本性改变”。故解析为: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材料二中没有“比喻论证”。从结构上看,材料二共有五段,第一段是总说,围绕“差序格局”一词作高度概括;第二至四段,分别以“一是差序格局的等级性”“二是差序格局的伸缩性”“三是差序格局的壁垒性”作为段首语,从三个方面揭示“差序格局”的特点,是分说,呈并列关系;第五段是概括总结。文章总体呈“总分一总”的结构。从论证手法上看,“伦是有差等的次序。”“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里大量的使用引证法,通过直接引用《乡土中国》中的论述,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依中国传统家族文化言,五服之内一般被视为差序格局的里层,五服之外则可伸缩,弹性度较大;外戚中,更是‘一表三千里’。从广泛意义上论,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有时也纳人差序格局中的关系范畴。如‘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等民谚俚语对这种情形作了生动的描摹”此处使用例证法,列举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增强说理的透辟性。故解析为: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解释为“为人弟为人子的人进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顺从兄长”。可见体现了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意思是在赡养孝敬自己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可见体现了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强调的是立志和诚信的重要性,与题干表述不符。D.由“身”到“家”到“国”到“天下”,符合材料一第二段的表述。可见强调以“己”为中心,体现差序格局的特点。故解析为:C。

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材料二,“‘差序格局’一词……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一是差序格局的等级性”“二是差序格局的伸缩性”“三是差序格局的壁垒性”“差序格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断被现代因子影响和浸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侧重论述“差序格局”等级性、伸缩性、壁垒性等三大社会特征,并指出在现代中国转型时期“差序格局”呈现的新变化。材料三,结合“费孝通先生在《乡土重建》中也表述了上述观念:‘传统的方式不但有记载可按,而且有现实的生活可查……”“明白了’传统‘的此一层面的意义,我们即可重新看待和挖掘《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等内容,再结合题目“〈乡土中国〉与传统文化的重建”可知,侧重从传统文化的重建角度,让人们认识到“差序格局”及《乡土中国》在当代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雨村判案”中,英莲本是贾雨村恩人甄士隐的女儿,按照情理,贾雨村的差序格局中英莲应该是靠近中心的,但贾雨村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着意讨好四大家族,把薛家的利益放在了前面,“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可知,体现了每个人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差序格局,也即每个人的差序格局不固定,具有伸缩性。贾雨村趋向贾家,结合“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反之就越小”可知是因为贾雨村被贾家的大“格局”吸引,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四大家族”自己的差序格局是有等级性的,构成的权力结构也是由内到外一层层递减,内圈紧密的四大家族一荣俱荣。贾雨村和贾家本不沾亲,但他还是想极力讨好贾家,想借此与他们攀上关系,这充分体现了差序格局圈子可伸缩的特点。

现代文阅读Ⅱ

蜘蛛

陈然

我发现城市是由高度组成的。城市就是由高度组成的密林。它们笔直陡峭,像刀刃一样随时准备对我进行袭击。

来到省城后的第二天,我就受到了这种袭击。包工头把我们带到了七楼,说,今天,你们就从这里干起,一直干到十二层,你们的任务就完成了。我很高兴,等包工头一走,就急不可耐地奔向阳台。我还从未站在城市的肩上看一个城市,以前总是在它脚下看。忽然我觉得有种尖锐的东西向我刺来,紧接着眼前一黑,如果不是我及时抓住了阳台的扶沿,恐怕就摔下去了。我摸摸额角,并不觉得哪里不舒服,但睁开眼再往下看,晕眩又出现了。它像是一只大鸟,在空中张开翅膀,只等我靠近过来,便会猛的飞出啄我的眼。以前在乡下,楼房最多不过三层,它袭击不了我。我甚至三楼都没有上过。而现在,我每天都在半空里,它随时可以狠狠啄我。一见它,我就恶心得要吐。那一刻,我恨不得揪住自己的脑袋往墙上猛撞。我几乎绝望了。试想,一个对高度如此排斥的人,怎么在城里奋斗呢?

但我向别人隐瞒了实情。我努力不去看楼下,这使我的姿势有些僵硬,当僵硬的姿势快要被某种必要的动作折断的时候,为了解救自己的身体,我只好故意从梯架摔到了阳台上。这不要紧。我揉揉摔疼的地方又爬了上去。我不能就这么被打倒。如果它是一种病,那我就做一个带病做事的人好了。再说,难道我不会制服它,把它治好么?对,我就是要制服它。

所以,当包工头问谁愿意去粉刷外墙时,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我想,如果我能做好这件事,其他就不在话下了。刚来省城时,我还纳闷,心想几十层高的楼房,那些玻璃是怎么装上去的,外墙是怎么粉刷的?后来我看到几个人在为一幢大楼洗玻璃,看到他们腰间系着粗壮的绳子,整个人悬在半空中,我紧张得呼吸不出来,心想要是绳子突然断了怎么办?如果要上厕所怎么办?

包工头问我,你真的行吗?包工头的眼睛总是那么厉害,好像知道我隐藏了什么。

但我还是坚决地点了点头说,行。

从乡下出来时,我已经下了决心,一定要赚很多钱,将来不说做大城市的人,至少也要做个县城里的人。现在做城里人不难,我已经在为做一个城里人暗暗准备了,比如早上我不买肉包子,中午吃快餐,我也不要肥肉。

我的身上绑着很多绳子,被放在屋顶的牵引机缓缓放了下去,从屋顶往下粉刷。那只停留在半空中的翅膀,忽的扇了过来,我完全被裹挟在翅膀的黑暗中。我闭着眼,奋力从那黑暗中挣脱出来,大口地呕吐着。包工头在上面喊,没事吧?我扶着墙,摆了摆手,朝上面大声喊道,没事!

返回楼顶或地面时,我赶紧去洗澡。我的裤子已经湿了好几次。

但我还是咬着牙对自己说,没事。

有一次,还真有只鸟撞到了我身上。一只好像在城市里迷了路的小鸟。它先在我手上撞了一下,接着在我肩膀上撞了一下。我腾出手把它捉住,放在我口袋里。只有口袋里,它才不会迷路。

在高空看城市,觉得城市是漂浮的。风一吹来,整个城市都在晃动。下面的人如果不把脸扬起来,是看不到我的存在的。有一次,我仿佛听到楼下有个小女孩在说,爸爸你看,上面那个人多像一只蜘蛛啊。爸爸为女儿的比喻能力而高兴,说,对,他就是一只蜘蛛。

这天,我大概停留在一幢大楼的十五层的地方,天色将晚,我正准备收工,忽然发现牵引机没了动静,紧接着楼下一片寂静。酒店里的灯光没有了,商场里的音响也没有了,像是一艘大船驶到了没有水的地方。没有了灯光和音响的映衬,城市的一切显得是那么粗糙和丑陋。很多人在叫,我也喊了起来。可我的声音没有人听到。这时,那只已经被我打败的鸟重新从什么地方扑了出来,它重新把我裹挟到它黑暗的翅膀里面。

第二天,我终于被人记起。包工头在下面气急败坏喊我的名字:你还活着吗?我被缓缓放下来了。盘根错节的绳子像一张网,结结实实地把我套住了。有人把绳子砍断。有人喊我的名字可我没有反应。过了好半天,我才动了一下,又动了一下,然后真的像一只蜘蛛那样慢慢爬了出来。

此后,我就像蜘蛛一样在大街上爬着。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与城市的矛盾:“我”患有恐高症,而城市里面高楼密布。

B.“我”隐瞒恐高的真相:“我”尝试克服恐惧,成功赚到很多钱。

C.“我”高空作业时的状态:“我”呕吐出汗,成为他人眼中的“蜘蛛”。

D.“我”的异化:“我”因意外在高楼滞留一夜,被人救援后成为蜘蛛。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一个来自城市底层的打工者为主人公,描写他为在大城市实现理想,不断迫使自己挑战极限,终于在挂在高楼上一夜后成为了“蜘蛛人”。

B.开头引入“我”的遭遇,描写了“我”吊高作业时“身上绑着很多绳子”,形象地描绘出“我”饱受非人的束缚与压迫,也为下文蜘蛛的出现埋下伏笔。

C.截取了一个父女对话的片段,借孩童的口吻指出了“我”此时就像一只蜘蛛,一幕充满谐趣的对话却因以“我”的视角来呈现而具有讽刺意义。

D.“我”身上所背负的是一个打工者在城市立足的理想,然而在自我的严苛要求与期许之下,最终不幸成为了理想的奴隶,被城市的蛛网塑成了蜘蛛。

8.本文的卡夫卡式结局富有隐喻效果,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9.有人评本文“以意象为镜面,来映照人的内心世界”,请通过“鸟”的意象加以赏析。

6.B

7.C

8.①“盘根错节的绳子,像一张网,结结实实地把我套住了”,形象地展现出“我”被发现时的窘境,传神地隐喻了“我”被理想的枷锁牢牢套住;②两个“爬”字饱含辛酸,隐喻“我”逐渐地适应了作为一只城市蜘蛛的角色,习惯了这种异化的生存状态;③最终异化为蜘蛛的结局,更隐喻了打工者在城市打拼之艰辛与悲惨,令人同情,而这作为小说的主旨,发人深省。

9.①以暗喻描写了“我”站在高楼上向下看时的幻象:眩晕“像是一只大鸟,在空中

张开翅膀,只等我靠近过来,便会猛的飞出啄我的眼”。一个“猛”字传神细腻地刻画了“我”对于高空作业的恐惧。②写“我”第一次粉刷外墙时,“那只停留在半空中的翅膀,忽的扇了过来,我完全被裹挟在翅膀的黑暗中”。通过描写因恐惧而产生的幻象及呕吐、流汗等动作,深刻具体地刻画出“我”在克服心理问题之时所经历的痛苦折磨,展现出坚强的意志。③大鸟之于蜘蛛,正如恐惧之于“我”,可见恐高对于“我”的巨大威胁,以至于此情此景之下心神不定、摇摇欲坠,令读者不禁为之捏一把汗、心惊胆寒。

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作品的内涵;欣赏作品的形象;小说

(1)此题考查对文章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一般错误的选项的命题都会有明显的漏洞,或文意、或手法。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到这些问题。

(2)此题考查分析鉴赏文学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涉及情节作用、形象特征、主旨把握、手法运用等方面。此类题要求学生全面把握文章内容、结构、主旨、手法的基础,明了各个选项的设题角度,仔细辨别,判定正误。一般错误的选项的命题都会有明显的漏洞,或文意、或手法。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到这些问题,然后对照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比照,最终确定解析。

(3)此题考查探讨的创作意图及个性化阅读探究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从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人物情感、小说主旨等角度来探究。答题时,可结合着小说中的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物的命运遭遇、故事结局等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4)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的能力。探究性阅读讲求个性化认识,但要尊重文本这一基础。不能对文本只作粗略肤浅的浏览,就胡乱地分析、判断,而犯误解文意的方向性错误。强调个性决不是不要文本、不要原则、无根据的乱发意见。的意图和艺术表现的实效应当得到尊重。此外还要注重事理、讲求规律。应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努力追寻文本及的原初意义。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概括和理解的能力。B.“成功”表述不当,原文有“我已经下了决心,一定要赚很多钱”,是“渴望”赚到很多钱。故解析为:B。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来自城市底层的打工者”错误,原文有“从乡下出来时,我已经下了决心”,应是“来自乡下”;“‘我’饱受非人的束缚与压迫”错误,工作本身就是这样,表明的是工作的艰辛,选项过度解读;D.“在自我的严苛要求与期许之下”错误,结合文意可知,不仅是“自我要求”,更有“艰难的环境”。故解析为:C。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结尾艺术效果的能力。“从乡下出来时,我已经下了决心,一定要赚很多钱,将来不说做大城市的人,至少也要做个县城里的人。现在做城里人不难,我已经在为做一个城里人暗暗准备了”,“我”为了实现理想隐瞒自身状况高空作业,被遗忘而被绳子捆绑并吊了一夜,“盘根错节的绳子,像一张网,结结实实地把我套住了”,形象地展现出“我”被发现时的窘境,其根源是“我”的理想,传神地隐喻了“我”被理想的枷锁牢牢套住;“真像一只蜘蛛那样慢慢爬了出来”,“我就像蜘蛛一样在大街上爬着”,两个“爬”字饱含辛酸,“我”为了实现理想真的像一只蜘蛛了,隐喻“我”逐渐地适应了作为一只城市蜘蛛的角色,习惯了这种异化的生存状态;“此后,我就像蜘蛛一样在大街上爬着”,理想是成为城里人,最终却异化为蜘蛛,这一结局更隐喻了打工者在城市打拼之艰辛与悲惨,令人同情,引人思考,农民工想要提升层次是多么的不易,点明小说的主旨,发人深省。

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刻画手法的能力。“睁开眼再往下看,晕眩又出现了。它像是一只大鸟,在空中张开翅膀,只等我靠近过来,便会猛的飞出啄我的眼……现在,我每天都在半空里,它随时可以狠狠啄我。一见它,

我就恶心得要吐”,以暗喻描写了“我”站在高楼上向下看时的恐惧幻象:眩晕“像是一只大鸟”,“会猛的飞出啄我的眼”。“猛”字是“我”的内心想象,传神细腻地刻画了“我”对于高空作业的恐惧,暗示工作的危险性。写“我”第一次粉刷外墙时,“那只停留在半空中的翅膀,忽的扇了过来,我完全被裹挟在翅膀的黑暗中。我闭着眼,奋力从那黑暗中挣脱出来,大口地呕吐着”。“完全被裹挟在翅膀的黑暗中”是因恐惧而产生的幻象,接着的呕吐、流汗等动作,深刻具体地刻画出“我”在克服心理问题之时所经历的痛苦折磨,虽然知道自己恐高,但还是在为实现理想全力坚持,展现出坚强的意志。大鸟就是恐惧的化身,而在工作中“我”异化成了蜘蛛,蜘蛛是绝对害怕大鸟的,一如“我”的恐高,喻示恐高对于“我”的巨大威胁,生动展示了高空中“我”心神不定、摇摇欲坠时内心的恐惧和绝望,令读者不禁为之捏一把汗、心惊胆寒。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

宪宗成化二十三年九月壬寅,皇太子即位,诏赦天下,以明年为弘治元年。先朝妖佞之臣,放斥殆尽。冬十月,召致仕南京兵部尚书王恕为吏部尚书。时恕负重望,其居冢宰,铨政多厘正焉。十一月,大学士万安罢。先是,安结万贵妃兄弟,进奸僧继晓以固其宠。上在东宫,稔闻其恶。已而科道交章论之,遂命罢去。元年春正月,召南京兵部尚书马文升为左都御史,文升陛见,赐大红织金衣一袭。盖上在东宫时,素知其名故也。文升感殊遇,自奋励,知无不言。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文升厉色曰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即斥去。马文升条时政十五事,上嘉纳之,悉施行。十年二月,上屡游后苑,侍讲王鏊侍经筵,讲文王不敢盘于游畋。上悟,纳之。十一年冬十月,太监李广有罪自杀。广以左道见宠任,权倾中外。会幼公主痘殇,太皇太后归罪于广。广惧,饮鸠死。上命搜广家,得纳贿簿籍,中言“某送黄米几百石”,“某送白米几千石”。上曰:“广食几何,而多若是?”左右曰:“黄米,金也。白米,银也。”上怒,籍没之。十五年正月召两广总督刘大夏为兵部尚书。大夏素以安内攘外为己任,命下,人心翕服。先是,大夏在广东、西,一岁再求去,皆不许。十八年正月,上召刘大夏、戴珊面议政事。议毕,上各手白金一锭赐之,曰:“小佐尔廉。”且属:“无廷谢,恐他人或怨望。”五月,帝不豫。庚寅,召大学士刘健等受顾命。上曰:“东宫聪明,但年幼,好逸乐,诸先生须辅之以正道,俾为令主。”健等皆叩首曰:“臣等敢不尽力。”翼日,上崩。

谷应泰①曰:世岂有无小人之日哉?人君进贤退不肖之间,安危倚伏,不可不审也。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二》

①谷应泰(1620--1690):清初学者,所著有《明史纪事本末》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文升厉色曰/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

B.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文升厉色曰/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

C.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文升厉色曰/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

D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文升厉色曰/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年,文中指帝王改元的第一年。古代新君即位的第二年,改用新的年号,称为“改元”。

B.游畋,也称“游田”,指游逸打猎、游猎,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盘游”意思一致。

C.不豫,文中指不高兴,与《礼记中庸》中“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中“不豫”不同。

D.翼日,与《促织》中的“翼日进宰”中的“翼日”意思相同,“翼”是通假字,通“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孝宗果断驱逐奸佞,即位后,他虽然大赦天下,但并没有放过先朝那些罪大恶极的奸臣,将他们几乎全都放逐、斥退。

B.明孝宗能够人尽其才,任用有威望的王恕做吏部尚书,任用敢于直谏的马文升做左都御史,任用善于讽谏的王鳌做侍讲。

C.明孝宗重视国家安全,器重刘大夏,刘大夏一年之中两次请求从两广总督上离任,都没有被准许,还被任命为兵部尚书。

D.明孝宗善于改正过错,听到周文王不敢沉溺于游猎之事,能够醒悟;宠信宦官李广,至其权倾朝野,最终赐给了他毒酒。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上在东宫,稔闻其恶。已而科道交章论之,遂命罢去。

②且属:“无廷谢,恐他人或怨望。”

14.应泰说:“人君进贤退不肖之间,安危倚伏,不可不审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10.B

11.C

12.D

13.①皇帝在做太子时,熟知他的恶行,不久科道衙门纷纷上奏章弹劾他,于是下令罢免让他离开。

②(皇帝)并且嘱咐他们:“不要在朝堂上谢恩,恐怕他人会心怀不满。”

14.道理:君主用人关系到国家的安危,任用贤能国家就安定,任用小人国家就危机四伏。目的:是借古讽今,讽谏当朝及后世统治者要亲贤臣,远小人。

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1)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

(2)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4)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要读懂文章的内容,再结合重点句子和题目要求答题即可。

宪宗成化二十三年九月壬寅日,皇太子继承皇位,下诏大赦天下,将第二年改为弘治元年。过去朝廷中邪恶奸佞的臣子,几乎全被放逐斥退。冬十月,(皇帝)召见退休的南京兵部尚书王恕,让他担任吏部尚书。当时王恕很有威望,他担任吏部尚书,考核选任官吏的制度多有改革。十一月,大学士万安被罢免。在此之前,大学士万安结交万贵妃的兄弟,推荐奸僧继晓来巩固自己受宠的地位。皇帝在做太子时,熟知他的恶行,不久科道衙门纷纷上奏章弹劾他,于是下令罢免使之离开。弘治元年春正月,皇帝召见南京兵部尚书马文升让他担任左都御史。马文升谒见皇帝,(皇帝)赏赐他一套大红织金衣。这大概是皇帝做太子的时候,平素知道他的名声的缘故。马文升感激皇帝的特殊恩遇,自己奋发振作,只要是知道的就没有不说的。二月,皇帝耕种籍田完毕,宴请群臣,教坊用杂伎表演侍奉,有人说出污秽的语言。马文升表情严肃地说:“新天子应当知晓耕种收获(农业劳动)的艰难,怎么可以用这些话亵渎迷惑皇帝的心灵呢!”立即斥退他们。马文升分条陈述十五件政事,皇帝高兴地采纳了这些建议,全部实施推行。弘治十年二月,皇帝多次游玩宫中后花园,侍讲王鳌担任御前讲席,讲周文王不敢沉溺于游玩田猎的事。皇上醒悟,采纳他的劝谏。弘治十一年冬十月,太监李广有罪自杀了。李广凭借旁门邪道受到宠幸任用,权势压倒朝廷内外。正赶上年幼的公主因为水痘夭折,太皇太后归罪于李广。李广恐惧,饮毒酒而死。皇上下令搜查李广的家,搜出他受贿的账本,上面记载“某某送黄米几百石”“某某送白米几千石”。皇上说:“李广能吃多少,收受了如此多的米?”身边的人说:“黄米,是黄金。白米,是白银。”皇上大怒,登记并没收了他的家产。弘治十五年正月,召见两广总督刘大夏让他担任兵部尚书。刘大夏向来把安定国家,排除外患作为自己的责任,皇命下达,人心悦服。在此之前,刘大夏在广东、广西任上,一年中两次请求离任,都没有被批准。弘治十八年正月,皇上召刘大夏、戴珊当面议论政事。讨论完毕,皇上各拿一锭白银赐给二人,说:“稍微补贴一下你们过于清廉的生活。”并且嘱咐他们:“不必在朝廷谢恩,恐怕他人会心怀不满。”五月,皇帝生病。庚寅这天,召见大学士刘健等人接受临终遗命。皇帝说:“太子聪明,只是年纪幼小,喜好安逸享乐,各位先生一定要用正道辅佐他,让他做贤德的君主。”刘健等人都叩头说:“臣等怎敢不尽全力。”第二天,皇帝去世。

谷应泰说:世上难道有没有小人的时候吗?君主任用贤人斥退小人之间,关系到国家的安危,这不能不审慎啊。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二月,皇帝耕种籍田完毕,宴请群臣,教坊用杂伎表演侍奉,有人说出污秽的语言。马文升表情严肃地说:“新天子应当知晓耕种收获(农业劳动)的艰难,怎么可以用这些话亵渎迷惑皇帝的心灵呢!”“上”指皇上,作“耕籍田毕”的主语,前面断开,排除CD。“宴群臣”,动宾结构,省略主语“上”,句意完整,后面断开;“知稼穑艰难”,动宾结构,“稼穑艰难”作“知”的宾语,后面断开,排除A。故解析为:B。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不豫,文中指不高兴”解释错误,文中的“不豫”,是天子有病的讳称。“不豫则废”中的“不豫”是指不事先预备。故解析为: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最终赐给了他毒酒”错误,原文为“太监李广有罪自杀。广以左道见宠任,权倾中外。会幼公主痘殇,太皇太后归罪于广。广惧,饮鸠死”,李广之死,是因为公主夭折而太皇太后归罪于他,他感到恐惧,自己喝了毒酒。故解析为: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东宫”,太子住处;“稔”,熟知;“交章”,纷纷上奏章。“属”,嘱咐;“廷”,在朝廷;“怨望”,心怀不满或怨恨。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及写作目的的能力。“人君进贤退不肖之间,安危倚伏,不可不审也”,意思是君主任用贤人斥退小人之间,关系到国家的安危,这不能不审慎啊。即君主用人关系重大,关系到到国家的安危,任用贤能国家就安定,任用小人国家就危机四伏。目的:此处放在文章结尾,总结前文,有借古讽今之意,以明代弘治皇帝任用贤臣远斥小人的史实讽谏当朝及后世统治者要亲贤臣,远小人。

古代诗歌阅读

石州慢①

贺铸

薄雨收寒,斜照弄晴,春意空阔。长亭柳色才黄,远客一枝先折。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鸿,东风销尽龙沙②雪。犹记出关来,恰如今时节。

将发。画楼芳酒,红泪清歌,顿成轻别。回首经年,杳杳音尘多绝。欲知方寸,共有几许清愁?芭蕉不展丁香结。枉望断天涯,两厌厌风月。

①《能改斋漫录》记,贺铸眷恋一女,久别后,女寄诗曰:“独倚危阑泪满襟,小园春色懒追寻。深恩纵似丁香结,难展芭蕉一寸心。”贺铸遂作此词。②龙沙:塞外沙漠之地。

1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首句“寒”字一语双关,既写出早春时节天气的漠漠轻寒,又表述出与爱人天各一方的孤寂。

B.本词由不同时空串接,由写眼前春景,到追忆昔日的画楼饯别,再回到如今的两地相思,别有情致。

C.“顿成轻别”,在“别”前着一“轻”字,写出了词人对当初分别的不在意,也蕴含着如今的追悔

莫及。

D.下阕词人以“共有几许新愁”设问,却问而不答,转写芭蕉、丁香等眼前景物,以景结情、意蕴悠长。

16.据王灼《碧鸡漫志》载,“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鸿,东风销尽龙沙雪”,贺铸原作为“冰垂玉箸,向午滴沥檐楹,泥融消尽墙阴雪”,请问改句比原句好在哪里?

15.A

16.①从意象营造的意境看,改句选取意象“烟横”、“水际”有弥漫笼罩之感,意境辽阔浩大,与前文“春意空阔”意境一致,呼应“空阔”二字;而原句选取意象“冰垂”、“玉箸”、“墙阴雪”细小而具体,意境狭小,与前文不协调。②从情感表述看,改句“归鸿”是词人看到的“想要归家的鸿雁”,是词人自喻,由此更具象地表述出游子飘泊的寂寞感与孤独感,并与前文“远客”呼应;而原句难以表述游子思乡的孤独感。③从内容上看,改句“东风销尽龙沙雪”一句准确点明词人所处的地点,即边疆荒漠地区,同时交代了前文所见所感的动因;而原句则无此作用。

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述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述效果;分析表述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又表述出与爱人天各一方的孤寂”错误。“薄雨收寒”意思是:薄雨收敛寒气。由下句“斜照弄晴,春意空阔”,应是描绘表现出初春的暖意融融。故解析为:A。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言表述效果的能力。“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鸿,东风销尽龙沙雪”意思是:春天河水漫漫流淌烟霭漫空,映带着远天的几点归来的鸿雁,广阔的荒塞上春雪完全消融。“烟横”三句承“春意空阔”而下,写词人远望暮霭烟云横空弥漫于长河水际,几点归鸦映带其间,更具象地展现出北国早春的荒野和苍茫,词人羁宦飘泊的寂寞感潜蕴于景中。“平沙消尽龙沙雪”一句再次点明人所处的特殊的地域环境边塞,也交代了前文所见所感的动因。“冰垂玉箸,向午滴沥檐楹,泥融消尽墙阴雪”意思是:天气寒冷,屋檐下的冰锥像是玉筷一样,晌午时分,滴滴答答,墙角背阴的雪也融化了。原句只描写出了冰雪融化的场景,不仅境界上逊色于改句,且孤寂感受的表述也不如改句。

17.名篇名句默写

(1)苏轼《赤壁赋》中“,”两句让我们感受到在广阔天地间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超脱世俗的快乐与自由。

(2)《六国论》中,“,”两句表明了越向敌人屈服退让,就越会增加敌人的气焰,敌人得到的好处越多,就越会加紧侵略。

(3)学习是一种态度,不论年龄大小,自觉与他人交流,总会有所收获,正如韩愈《师说》中所说“,?”

(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名句;名篇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纵、苇、凌、顷、奉、弥繁、侵、愈、庸。

故解析为:(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所提示的语境:包括题干所给出的叙述性情景,以及题干给出的要默写语句的关键词,题干提示所要默写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等。特别要注意所默写语句中的难写字、易混字、易错字、通假字,还有虚词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I

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船山曾批评秦始皇说:“天假其私,以济天下之大公。”他的意思是说秦始皇统一中国,废封建,立郡县,筑万里长城,种种伟绩,无非是出于,替万代子孙作打算,但是从全部历史进程来看,秦始皇毕竟做了些对全中国全民族有利的事业,而他主观上所怀抱的私心却成了未能满足的幻梦。所以在王船山眼中,那一世之雄、的秦始皇,也不过成了天道的工具、命运的玩物。小己的私心,敌不住天道的公正;个人的小智,比不上宇宙的大智;独夫的武力,胜不过历史的命运。秦始皇的一切私心,私智,私力,皆被那无声无息、施无言之教的“天”,利用来作“济天下之大公”的手段与工具。因此,王船山的这种说法,不仅可提供给我们对于目前这天翻地覆、的世界大变局一个新的超脱的看法,并且也给我们一个很健全的宇宙观。王船山这句话中“天”的概念,最难理解。天是有人格有意志的上帝还是盲目的命运就是信仰宗教的人和相信宿命论的人的两种不同的看法。我们还是采取宋儒“天者理也”的说法,将“天”解释为支配自然与人事的天理天道,也许较合王船山的本意。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和对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述效果。

18.一己之私;叱咤风云;亘古未有

19.在信仰宗教的人看来,天是有人格有意志的上帝,在相信宿命论的人看来,天是盲目的命运,这是两种不同的看法。

20.排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秦始皇的一己之私不过是天道的工具、命运的玩物,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语气;对比手法运用,把个人与天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更鲜明的表现了个人力量的渺小,“天”的力量的强大。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选用、变换句式;成语的使用

(1)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2)本题考查选用、仿用和变换句式的能力。变换句式指根据题目要求在不改变句子意义的前提下,改变句子的表述方式。简言之,就是内容不变,形式变化。变换句式,实际上是根据语境要求,追求一种更好的表述效果。复句变成单句应注意以下几点:①确定一个句子作全句的主干句;②把其它句子都变为偏正短语;③将偏正短语分别加在相应的主干成分上。特别注意:单句内部的标点符号;各修饰成分的顺序;适当增删词语。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赏析能力。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不管从哪个角度,都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结合下句“替万代子孙作打算”可知,秦始皇替万代子孙作打算,说明他是为了自己的私心,所以应该用成语“一己之私”。第二空,根据前句用“一世之雄”形容秦始皇,此处可用成语“叱咤风云”来形容秦始皇的威力极大。第三空,根据前面的成语“天翻地覆”可知,世界大变局是从古到今都没有过的,可用成语“亘古未有”。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变换句式的能力。长句变短句时先要抽取句子主干,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句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天是有人格有意志的上帝还是盲目的命运就是信仰宗教的人和相信宿命论的人的两种不同的看法”,句子主干为:这是两种不同的看法。然后把这两种不同的看法分别变成短句,两种看法是“天是有人格有意志的上帝”和“天是盲目的命运”,这两种看法分别对应两种人,“信仰宗教的人”对应的是“天是有人格有意志的上帝”,“相信宿命论的人”对应的是“天是盲目的命运”,把这两种人变成状语成分,修饰两种看法,最后得出解析:在信仰宗教的人看来,天是有人格有意志的上帝,在相信宿命论的人看来,天是盲目的命运,这是两种不同的看法。

2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的能力。“小己的私心,敌不住天道的公正;个人的小智,比不上宇宙的大智;独夫的武力,胜不过历史的命运”运用排比的手法,“小己的私心”“个人的小智”“独夫的武力”都是指的秦始皇的一己之私,“敌不住”“比不上”“胜不过”说明天道的强大,突出了秦始皇的一己之私不过是天道的工具、命运的玩物,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语气;句子中将“小己”与“天道”,“个人”与“宇宙”,“独夫”与“历史”进行对比,更鲜明的表现了个人力量的渺小,“天”的力量的强大。

语言文字运用Ⅱ

五代造纸技术承袭隋唐,但因南北封建割据,社会动荡,各地技术发展很不平衡。敦煌石窟所出西北地区制造的麻纸多不精良,书法亦不工。传世的南方书法家杨凝式的《神仙起居法》用纸亦不精细,这毋宁说是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不景气的现状。但当时统治者御用的“澄心堂纸”,。澄心堂是南唐烈祖李昇在全陵(今南京)宴居、读书及批阅奏章的殿室,其中藏有图书、琴瑟及文房用具。至南唐后主李煜时,设官局监造名纸供宫中御用,因号澄心堂纸。苏易简在《文房四谱》卷四中写道:“南唐有澄心堂纸,细薄光润,为一时之甲。”南唐灭亡后,储藏在宫中的这些纸无人知晓,竟长达半个世纪。直至传入北宋一些著名文人之手后,

。史学家刘敞从南唐宫中得到一百张澄心堂纸,后赠欧阳修十张。欧阳修又转赠梅尧臣两张,于是他们之间专为此纸互相吟诗唱和。

,它是以楮皮为料,用敲冰水举帘荡纸精制而成。这种纸坚滑如玉,洁白如雪,纤维细密如蚕丝,而且质地较为厚重。

21.下列句子中的“经济”和文中画横线处的“经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宋史》中说,王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

B.常人记述此事,累千言而不办:使高手为之,三百字足矣,何等经济!

C.郭绍虞先生题书,同一册书买三本,方便剪贴,也因其经济较为宽裕。

D.制造业供需回升,表明在疫情影响逐渐减弱后,经济水平有明显改善。

22.请在文中横线外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1.D

22.它的制作较为精良;此纸才被诗人知晓;澄心堂纸制作精细

语言表述简明、准确、鲜明、生动;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1)此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有几种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根据要表述的思想感情、揣摩的写作目的理解词语。

(2)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2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含义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原句中“经济”的含义指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A.动词,治理。含义用较少的花费获得较大的成果;效益高。C.指生活费用。D.指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故解析为:D。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此空与上文应构成转折,上文“敦煌石窟所出西北地区制造的麻纸多不精良,书法亦不工。传世的南方书法家杨凝式的《神仙起居法》用纸亦不精细”可知其它纸张制作不精良,由此可填:它的制作较为精良。第二空,“南唐灭亡后,储藏在宫中的这些纸无人知晓,竟长达半个世纪”可知澄心堂纸无人知晓,后文“史学家刘敞从南唐宫中得到一百张澄心堂纸,后赠欧阳修十张。欧阳修又转赠梅尧臣两张,于是他们之间专为此纸互相吟诗唱和”,可知自北宋以后为文人所知,据此可填写:此纸才被诗人知晓。第三空,本空是总括,后文是对其的解释,横线后“它是以楮皮为料,用敲冰水举帘荡纸精制而成”,是在说制作澄心堂纸过程的精细,据此可以填写澄心堂纸制作精细。

四、写作(60分)

23.(2022高三上·湖北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希腊对门窗的作用,一般重其通风、采光或围闭效果,而中国古代建筑还重视屋内屋外空间的交流和景物的借换,往往是实用与审美兼而有之,比如园林建筑中的漏花窗,便是为了充分显示环境之美而设计的。中国饮食烹饪也讲究滋味之外的艺术,注重食名优美、食器精美、环境雅致,将物质享用与精神追求统一起来。

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作文

材料以中国建筑文化、饮食文化为载体,间以东西文化对比,启示考生探讨“实用与审美”“物质与精神”的多元关系。

“实用与审美”“物质与精神”就像是“面包与水仙花”的关系,人既需要面包填饱肚子,也需要水仙花愉悦心情,也就是说,对于人来讲物质与精神都是不能缺少的,少了物质人不能生存,少了精神人不能脱离低级趣味。海德格尔曾说,“人,诗意地栖居”,“栖居”是物质,而“诗意”是精神。“实用与审美”也是相同的道理,人需要追求实用,但是人不能只是追求实用,也需要有审美追求,这样的生活才更有滋味。

考生可以从题目出发,向个人修养、文化建设、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等层面拓展。文题也在引导学生思考文化特点与文化建设、文化风格与文化自信等之间的关系。文章重点应在辨析实用与审美的辩证关系,展现思维水平。

在写作时,不能一味否定“物质”或“实用”,因为这是基础,应该在肯定这个基础之后,再进一步阐述,指出“精神”或“审美”的重要性,从辩证的角度对这个话题进行论述,这样更严密。

立意:

1.文质相济,内外相兼。

2.实用之效成于外,尚美之用盈于中。

3,物质与精神兼具。

本题考查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立意,即确立中心,写作中巧妙地利用好材料。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写作时可引用材料中的事例或名言来叙述,这样可以避免脱离材料主题,避免跑题。

在线组卷平台(zujuan.)自动生成1/1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江苏省常州市十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联合调研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费孝通《乡土中国》第四章“差序格局”思维导图)

材料二:

《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一词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逻辑和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

一是差序格局的等级性。差序格局中的“序”,有等级之意。在儒家文化中,我国社会结构尤为注重人伦。“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君臣、父子、夫妇、政事、长幼、上下等都有着严格的伦理界限,不可逾越。“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可以说,差序格局是伦理纲常、等级有序等儒家伦理存在的社会基础,礼治秩序从文化上不断塑造着、强化着差序格局的存在。

二是差序格局的伸缩性。“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在家族中,以己为中心,血缘关系越近,关系网络就越紧密。依中国传统家族文化言,五服之内一般被视为差序格局的里层,五服之外则可伸缩,弹性度较大;外戚中,更是“一表三千里”。从广泛意义上论,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有时也纳入差序格局中的关系范畴。如“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等民谚俚语对这种情形作了生动的描摹。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反之就越小。

三是差序格局的壁垒性。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体现的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模式。当资源稀缺时,如何分配资源,在没有国家计划和市场调节的情况下往往由个人依据与“己”关系亲疏远近这一标准进行。离“己”愈近,得到的资源可能就愈多。究其实质,这种资源配置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保持已有差序格局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强烈的排外性。而在整个社会中,差序格局则成了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与自由流动的结构性壁垒。

差序格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断被现代因子影响和浸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有学者对费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作了拓展,认为当前我国存在着城乡差序格局、权力差序格局等。

(摘编自陈占江《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转型》)

材料三:

当人们普遍意识到社会急剧转型、农村面貌已经翻天覆地的时候,我们还需要阅读《乡土中国》,还可以从这样的阅读中得到颇具价值的启示。因为,所关注的并非只是当时的农村问题,而是整个中国文化传统问题,是中国文化传统与社会变迁的问题。

我们可以引用梁治平在其《古代法:文化差异与传统》一文中所说的一段话来印证上述观点:“一个被称作传统的东西,如果确实符合传统这个词的真实含义,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上曾经存在的过去,同时还是一个历史地存在的现在。因此,我们不但可以在以往的历史中追寻传统,而且可以在当下生活的折射里发现传统。今人对于历史的关注和对传统的兴趣,恐怕主要是从这里来的。”费孝通先生在《乡土重建》中也表述了上述观念:“传统的方式不但有记载可按,而且有现实的生活可查……”

明白了“传统”的此一层面的意义,我们即可重新看待和挖掘《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如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提出了乡土社会理论中的差序格局概念可能无法适用于当代日趋复杂的人际关系,但是我们可以继承和发展差序格局理论,聚焦于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法则的研究,从现实中发现中国人注重人情与面子的人际交往关系的传统。

(摘编自胡成《〈乡土中国〉与传统文化的重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费孝通《乡土中国》中提出的“差序格局”网络的中心是“己”,各个网络的范围都不相同,界限清晰,具有很大的伸缩性。

B.差序格局强调社会关系的等级差别,在传统社会中,儒家倡导的礼治秩序决定了差序格局的长期存在。

C.差序格局深深嵌入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长达数千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历史惯性,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也在根本性改变。

D.差序格局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一个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在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依然颇具启示意义。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材料一的思维导图可以看出,费孝通先生试图通过与“团体格局”的社会结构相比较,来阐明“差序格局”的概念内涵。

B.材料二整体上采用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从三个方面揭示“差序格局”的特点,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C.材料二在论述过程中综合运用了事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方法,论证有力,说理透彻。

D.材料三中引用梁治平的话,意在说明:传统不仅存在于过去,也存在于当下,传统可以在历史中追寻,也可以从当下发现,这对重新挖掘《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有重要意义。

3.下列说法中,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一项是()

A.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弟子规》)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C.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修身》)

D.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

4.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谈到了费孝通的“差序格局”,但侧重点又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红楼梦》第四回“雨村判案”故事的梗概为:冯家和薛家因为争买一个丫头(其实是甄士隐女儿甄英莲)而发生争执,拐子收了冯家钱又把丫头卖给薛家,薛蟠便喝令手下人把冯家公子冯渊打死了。贾雨村正要判案的时候一个幕僚拦住他,给他看“护身符”,贾雨村便改了结果,向冯家说薛蟠得病死了,就多赔了点银子给冯家,冯家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贾雨村借此拉拢薛家。

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简要分析这一情节如何体现“差序格局”伸缩性的特点。

现代文阅读Ⅱ

蜘蛛

陈然

我发现城市是由高度组成的。城市就是由高度组成的密林。它们笔直陡峭,像刀刃一样随时准备对我进行袭击。

来到省城后的第二天,我就受到了这种袭击。包工头把我们带到了七楼,说,今天,你们就从这里干起,一直干到十二层,你们的任务就完成了。我很高兴,等包工头一走,就急不可耐地奔向阳台。我还从未站在城市的肩上看一个城市,以前总是在它脚下看。忽然我觉得有种尖锐的东西向我刺来,紧接着眼前一黑,如果不是我及时抓住了阳台的扶沿,恐怕就摔下去了。我摸摸额角,并不觉得哪里不舒服,但睁开眼再往下看,晕眩又出现了。它像是一只大鸟,在空中张开翅膀,只等我靠近过来,便会猛的飞出啄我的眼。以前在乡下,楼房最多不过三层,它袭击不了我。我甚至三楼都没有上过。而现在,我每天都在半空里,它随时可以狠狠啄我。一见它,我就恶心得要吐。那一刻,我恨不得揪住自己的脑袋往墙上猛撞。我几乎绝望了。试想,一个对高度如此排斥的人,怎么在城里奋斗呢?

但我向别人隐瞒了实情。我努力不去看楼下,这使我的姿势有些僵硬,当僵硬的姿势快要被某种必要的动作折断的时候,为了解救自己的身体,我只好故意从梯架摔到了阳台上。这不要紧。我揉揉摔疼的地方又爬了上去。我不能就这么被打倒。如果它是一种病,那我就做一个带病做事的人好了。再说,难道我不会制服它,把它治好么?对,我就是要制服它。

所以,当包工头问谁愿意去粉刷外墙时,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我想,如果我能做好这件事,其他就不在话下了。刚来省城时,我还纳闷,心想几十层高的楼房,那些玻璃是怎么装上去的,外墙是怎么粉刷的?后来我看到几个人在为一幢大楼洗玻璃,看到他们腰间系着粗壮的绳子,整个人悬在半空中,我紧张得呼吸不出来,心想要是绳子突然断了怎么办?如果要上厕所怎么办?

包工头问我,你真的行吗?包工头的眼睛总是那么厉害,好像知道我隐藏了什么。

但我还是坚决地点了点头说,行。

从乡下出来时,我已经下了决心,一定要赚很多钱,将来不说做大城市的人,至少也要做个县城里的人。现在做城里人不难,我已经在为做一个城里人暗暗准备了,比如早上我不买肉包子,中午吃快餐,我也不要肥肉。

我的身上绑着很多绳子,被放在屋顶的牵引机缓缓放了下去,从屋顶往下粉刷。那只停留在半空中的翅膀,忽的扇了过来,我完全被裹挟在翅膀的黑暗中。我闭着眼,奋力从那黑暗中挣脱出来,大口地呕吐着。包工头在上面喊,没事吧?我扶着墙,摆了摆手,朝上面大声喊道,没事!

返回楼顶或地面时,我赶紧去洗澡。我的裤子已经湿了好几次。

但我还是咬着牙对自己说,没事。

有一次,还真有只鸟撞到了我身上。一只好像在城市里迷了路的小鸟。它先在我手上撞了一下,接着在我肩膀上撞了一下。我腾出手把它捉住,放在我口袋里。只有口袋里,它才不会迷路。

在高空看城市,觉得城市是漂浮的。风一吹来,整个城市都在晃动。下面的人如果不把脸扬起来,是看不到我的存在的。有一次,我仿佛听到楼下有个小女孩在说,爸爸你看,上面那个人多像一只蜘蛛啊。爸爸为女儿的比喻能力而高兴,说,对,他就是一只蜘蛛。

这天,我大概停留在一幢大楼的十五层的地方,天色将晚,我正准备收工,忽然发现牵引机没了动静,紧接着楼下一片寂静。酒店里的灯光没有了,商场里的音响也没有了,像是一艘大船驶到了没有水的地方。没有了灯光和音响的映衬,城市的一切显得是那么粗糙和丑陋。很多人在叫,我也喊了起来。可我的声音没有人听到。这时,那只已经被我打败的鸟重新从什么地方扑了出来,它重新把我裹挟到它黑暗的翅膀里面。

第二天,我终于被人记起。包工头在下面气急败坏喊我的名字:你还活着吗?我被缓缓放下来了。盘根错节的绳子像一张网,结结实实地把我套住了。有人把绳子砍断。有人喊我的名字可我没有反应。过了好半天,我才动了一下,又动了一下,然后真的像一只蜘蛛那样慢慢爬了出来。

此后,我就像蜘蛛一样在大街上爬着。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与城市的矛盾:“我”患有恐高症,而城市里面高楼密布。

B.“我”隐瞒恐高的真相:“我”尝试克服恐惧,成功赚到很多钱。

C.“我”高空作业时的状态:“我”呕吐出汗,成为他人眼中的“蜘蛛”。

D.“我”的异化:“我”因意外在高楼滞留一夜,被人救援后成为蜘蛛。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一个来自城市底层的打工者为主人公,描写他为在大城市实现理想,不断迫使自己挑战极限,终于在挂在高楼上一夜后成为了“蜘蛛人”。

B.开头引入“我”的遭遇,描写了“我”吊高作业时“身上绑着很多绳子”,形象地描绘出“我”饱受非人的束缚与压迫,也为下文蜘蛛的出现埋下伏笔。

C.截取了一个父女对话的片段,借孩童的口吻指出了“我”此时就像一只蜘蛛,一幕充满谐趣的对话却因以“我”的视角来呈现而具有讽刺意义。

D.“我”身上所背负的是一个打工者在城市立足的理想,然而在自我的严苛要求与期许之下,最终不幸成为了理想的奴隶,被城市的蛛网塑成了蜘蛛。

8.本文的卡夫卡式结局富有隐喻效果,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9.有人评本文“以意象为镜面,来映照人的内心世界”,请通过“鸟”的意象加以赏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

宪宗成化二十三年九月壬寅,皇太子即位,诏赦天下,以明年为弘治元年。先朝妖佞之臣,放斥殆尽。冬十月,召致仕南京兵部尚书王恕为吏部尚书。时恕负重望,其居冢宰,铨政多厘正焉。十一月,大学士万安罢。先是,安结万贵妃兄弟,进奸僧继晓以固其宠。上在东宫,稔闻其恶。已而科道交章论之,遂命罢去。元年春正月,召南京兵部尚书马文升为左都御史,文升陛见,赐大红织金衣一袭。盖上在东宫时,素知其名故也。文升感殊遇,自奋励,知无不言。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文升厉色曰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即斥去。马文升条时政十五事,上嘉纳之,悉施行。十年二月,上屡游后苑,侍讲王鏊侍经筵,讲文王不敢盘于游畋。上悟,纳之。十一年冬十月,太监李广有罪自杀。广以左道见宠任,权倾中外。会幼公主痘殇,太皇太后归罪于广。广惧,饮鸠死。上命搜广家,得纳贿簿籍,中言“某送黄米几百石”,“某送白米几千石”。上曰:“广食几何,而多若是?”左右曰:“黄米,金也。白米,银也。”上怒,籍没之。十五年正月召两广总督刘大夏为兵部尚书。大夏素以安内攘外为己任,命下,人心翕服。先是,大夏在广东、西,一岁再求去,皆不许。十八年正月,上召刘大夏、戴珊面议政事。议毕,上各手白金一锭赐之,曰:“小佐尔廉。”且属:“无廷谢,恐他人或怨望。”五月,帝不豫。庚寅,召大学士刘健等受顾命。上曰:“东宫聪明,但年幼,好逸乐,诸先生须辅之以正道,俾为令主。”健等皆叩首曰:“臣等敢不尽力。”翼日,上崩。

谷应泰①曰:世岂有无小人之日哉?人君进贤退不肖之间,安危倚伏,不可不审也。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二》

①谷应泰(1620--1690):清初学者,所著有《明史纪事本末》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文升厉色曰/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

B.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文升厉色曰/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

C.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文升厉色曰/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

D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文升厉色曰/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年,文中指帝王改元的第一年。古代新君即位的第二年,改用新的年号,称为“改元”。

B.游畋,也称“游田”,指游逸打猎、游猎,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盘游”意思一致。

C.不豫,文中指不高兴,与《礼记中庸》中“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中“不豫”不同。

D.翼日,与《促织》中的“翼日进宰”中的“翼日”意思相同,“翼”是通假字,通“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孝宗果断驱逐奸佞,即位后,他虽然大赦天下,但并没有放过先朝那些罪大恶极的奸臣,将他们几乎全都放逐、斥退。

B.明孝宗能够人尽其才,任用有威望的王恕做吏部尚书,任用敢于直谏的马文升做左都御史,任用善于讽谏的王鳌做侍讲。

C.明孝宗重视国家安全,器重刘大夏,刘大夏一年之中两次请求从两广总督上离任,都没有被准许,还被任命为兵部尚书。

D.明孝宗善于改正过错,听到周文王不敢沉溺于游猎之事,能够醒悟;宠信宦官李广,至其权倾朝野,最终赐给了他毒酒。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上在东宫,稔闻其恶。已而科道交章论之,遂命罢去。

②且属:“无廷谢,恐他人或怨望。”

14.应泰说:“人君进贤退不肖之间,安危倚伏,不可不审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古代诗歌阅读

石州慢①

贺铸

薄雨收寒,斜照弄晴,春意空阔。长亭柳色才黄,远客一枝先折。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鸿,东风销尽龙沙②雪。犹记出关来,恰如今时节。

将发。画楼芳酒,红泪清歌,顿成轻别。回首经年,杳杳音尘多绝。欲知方寸,共有几许清愁?芭蕉不展丁香结。枉望断天涯,两厌厌风月。

①《能改斋漫录》记,贺铸眷恋一女,久别后,女寄诗曰:“独倚危阑泪满襟,小园春色懒追寻。深恩纵似丁香结,难展芭蕉一寸心。”贺铸遂作此词。②龙沙:塞外沙漠之地。

1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首句“寒”字一语双关,既写出早春时节天气的漠漠轻寒,又表述出与爱人天各一方的孤寂。

B.本词由不同时空串接,由写眼前春景,到追忆昔日的画楼饯别,再回到如今的两地相思,别有情致。

C.“顿成轻别”,在“别”前着一“轻”字,写出了词人对当初分别的不在意,也蕴含着如今的追悔

莫及。

D.下阕词人以“共有几许新愁”设问,却问而不答,转写芭蕉、丁香等眼前景物,以景结情、意蕴悠长。

16.据王灼《碧鸡漫志》载,“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鸿,东风销尽龙沙雪”,贺铸原作为“冰垂玉箸,向午滴沥檐楹,泥融消尽墙阴雪”,请问改句比原句好在哪里?

17.名篇名句默写

(1)苏轼《赤壁赋》中“,”两句让我们感受到在广阔天地间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超脱世俗的快乐与自由。

(2)《六国论》中,“,”两句表明了越向敌人屈服退让,就越会增加敌人的气焰,敌人得到的好处越多,就越会加紧侵略。

(3)学习是一种态度,不论年龄大小,自觉与他人交流,总会有所收获,正如韩愈《师说》中所说“,?”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I

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船山曾批评秦始皇说:“天假其私,以济天下之大公。”他的意思是说秦始皇统一中国,废封建,立郡县,筑万里长城,种种伟绩,无非是出于,替万代子孙作打算,但是从全部历史进程来看,秦始皇毕竟做了些对全中国全民族有利的事业,而他主观上所怀抱的私心却成了未能满足的幻梦。所以在王船山眼中,那一世之雄、的秦始皇,也不过成了天道的工具、命运的玩物。小己的私心,敌不住天道的公正;个人的小智,比不上宇宙的大智;独夫的武力,胜不过历史的命运。秦始皇的一切私心,私智,私力,皆被那无声无息、施无言之教的“天”,利用来作“济天下之大公”的手段与工具。因此,王船山的这种说法,不仅可提供给我们对于目前这天翻地覆、的世界大变局一个新的超脱的看法,并且也给我们一个很健全的宇宙观。王船山这句话中“天”的概念,最难理解。天是有人格有意志的上帝还是盲目的命运就是信仰宗教的人和相信宿命论的人的两种不同的看法。我们还是采取宋儒“天者理也”的说法,将“天”解释为支配自然与人事的天理天道,也许较合王船山的本意。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