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_第1页
江苏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_第2页
江苏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_第3页
江苏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_第4页
江苏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江苏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文学类文本阅读

江苏省泰州市泰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飞翔的故事(三)

李浩[注]

她没有父亲,她的父亲早早地在战争中死去。在她四岁那年她的母亲也殒命于狼群。这个年幼的孩子,竟然提着一根折断的树枝追打一只受伤的老狼,“打死它!打死它!”当她满身血污、气息奄奄地被炎帝从地上抱起的时候,手还在努力地伸着,眼睛里满是愤怒。

她成为了部族之王炎的女儿,住进王庭,同时获得了一个新名字,精卫。

多年以后的一天早晨,用过餐后,精卫决定去海边。喝鱼羹汤的时候她记起梦里的情景:巨浪和波涛翻滚着向她压下来,雪白的浪花骤然地变成了狼牙。“我倒要看看,海浪里面是不是真的藏着可恨的狼!”女仆试图阻拦,毕竟,到海边要走三天,而且炎帝曾反复嘱咐过他们一定要看护好精卫,别让她磕着碰着……精卫拉下脸:“我又不是笼子里的鸟!你们谁也不用告诉!我们现在上路,马上!”

精卫的脾气不好,想想吧,从那么小就经历那么多的变故……没有谁敢忤逆她,她要是发起火来……

……一阵叮叮当当的忙乱之后,他们出发了。

他们来到了海上。海风吹拂,海浪汹涌,白色的海鸥在海面上翻涌,如同被打成了碎片的布。“走,我们靠近些!”女仆阻拦:小公主啊,可不能啊,你看这么大的风,这么大的浪……

“让开!”精卫脱下靴子,径直朝海边走去,海风忽然变小,海浪也安静了许多。精卫踩在沙子上。翻滚的乌云在她头上聚集。精卫朝着远处的一大团海浪跑过去。“小公主,别,不要!”女仆在岸边呼喊。“你们不用管!”

奇怪的是,不安的海浪再次变小变得平静,只有海鸥和海燕的叫声尖锐,它们跳着奇怪的舞蹈。“小公主,不要再往里面走啦!太危险啦!”侍卫长冲着精卫的背影大喊。“不用你们管!”

海浪又一次退后,远处,它们汹涌翻滚,几乎要和压低的乌云粘在一起了。海鸥们、海燕们像离弦的箭,它们插入到云层然后急速地坠落,即使离得那么远,女仆和侍卫们也能听得见这些水鸟骨头碎裂的声音。“求求你啦,小公主,千万不要向里面再走啦!海龙王已经退了三次,他绝不可能再退啦!”

“我偏要他退,我偏要他再退!看他能把我怎样!他一定知道,我是炎帝最娇惯最纵容的女儿!哼,在梦里,我看到在海浪的里面竟然藏着狼牙!你们说,他是不是觉得我软弱可欺?难道,他不知道我最最痛恨的就是狼吗?”

精卫昂着头,一步一步,朝着迎面的巨浪走过去。

……得到消息的炎帝急忙赶往海边。他见到的是女儿精卫的靴子、漂浮在水面上的尸体,以及冲至沙滩上的狼牙项链。傍晚时分。炎帝命人向龙王献祭。深夜,炎帝的营帐里多了一个赤发赤须的人,那个人自称是龙王,此处的海神。

他告诉炎帝,他可以归还炎帝这个女儿。他说,当海水淹没了精卫,他赶在死神到来之前取了她的魂魄留在了水中,保护了她。“但我怕把她还给你之后她依然不依不饶,那样我的龙宫就会永无宁日。”炎帝向龙王致歉,说自己平日里实在繁忙而很少关心和关注这个孩子,让她有些娇惯任性,不合群。无论她做了什么做错了多少,他这个名义上的父亲都应当有更多的承担。“您放心,我来劝她不许与您为敌。”“好吧”,龙王点头,“如果你能劝得住她,我会在明天把她完整地还给你。如果你劝不住,我只能……”龙王没有再说下去,而是朝着炎帝挥了挥手。

“父亲!”红着眼珠的精卫出现在炎帝面前,“马上去调您的兵马!龙王实在欺人,我们必须给他点颜色看看!”

“孩子,你不能这样……”

“父亲,难道连你也不肯帮我吗?就任凭他这样欺侮你的女儿?”“孩子,不是,你先听我说……”

“父亲!如果你不肯帮我,我为什么要听?难道,你宁可相信他也不肯体谅我?我知道,我不是你的亲生女儿……”

炎帝和精卫不断地争执,越争执,炎帝就越感到愧疚。“孩子啊,这些年,我收养了你却没把你带在身边,没能好好地教你,我……”“父亲,我感激你,一直都是。如果你真的想多为我做点什么的话,那就发兵,我一定要报仇,要掀掉他的龙鳞!你知道,这些天他把我关在了什么地方!”

“孩子,他这样做其实是为了保护你……”

“我不需要这样的保护!”精卫的眼睛变得赤红,“我不会放过水里面的任何一种活着的生物!只要有一口气,我就不会放弃复仇,哪怕,哪怕……”精卫忽然扭过头去,“哪怕我重新成为孤儿!”

——你都看见了吧。赤发赤须的那个人重新出现在营帐里。我想,我们都没有办法让她改变秉性,她的固执远比石头更为坚硬。

第二日早晨,炎帝从悠长悲伤的梦中醒来,他发现,营帐的烛台上多了一颗亮晶晶的、樱桃大小的珠子。它有些软,拿在手上不得不小心翼翼。炎帝叫来侍卫,把他带到存放精卫尸体的营帐中。精卫的脸上依然是那副怒容,只是比平日里苍白得多。炎帝按照昨夜梦见的那样,掰开精卫紧紧闭着的嘴、生硬咬着的牙,将那枚珠子放进她口中。

只见,刚才还在的精卫不见了。在她的衣服里面,钻出一只鲜血一样颜色的鸟。它一从里面钻出来,就尖叫着从营帐的门帘处急速地飞了出去……

(选自李浩《飞翔的故事集》,有删改)

[注]李浩,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在传统故事和技法之外常以想象力赋予生命的更大空间,在奇诡的转折中,诠释了超越固有印象的写作可能性。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精卫从小无父无母,特别是四岁时母亲葬身狼群,这一悲剧使她对狼充满仇恨,从而引发了这个复仇的故事。

B.炎帝十分爱护精卫这个养女,平时极尽呵护,即便精卫不听劝阻,他也自责内疚,认为自己对女儿照顾不周。

C.文中多用对比,如精卫的弱小与对老狼的愤怒、精卫的进逼和海浪的退让、精卫的坚持己见和炎帝的耐心劝说。

D.“只要有一口气,我就不会放弃复仇,哪怕,哪怕……”“哪怕我重新成为孤儿!”从这里可见精卫的义无反顾。

7.关于文中精卫逼退海浪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海浪一再后退,乌云、海鸥与海燕的反复出现暗示潜在危险在不断地积聚增大。

B.面对女仆、侍卫们的呼喊,精卫说“我不是笼中的鸟”,张扬了本文追求自由的主题。

C.精卫三次逼退海浪,实际是海龙王在一再退让,这为后文海龙王保护精卫埋下了伏笔。

D.“海浪里的狼牙”这个意象在文中一再出现,既串联了文章,又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8.小说以精卫化鸟作为结尾,删除了《山海经》中精卫鸟衔石填海部分。这样处理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

9.著名作家博尔赫斯说“强大的虚构产生真实”。本文是如何处理虚构和真实的关系的?试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加以分析。

江苏省常州市三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花园茶会

[英]凯瑟琳·曼斯菲尔德

这真是个让人称心如意的好天气,晴朗的天空没有一片云朵。清晨,花匠早早地起来修剪草坪,把草坪打扫干净。就像得到了大天使的帮助,一夜之间,花园里上百朵玫瑰绽开了花苞,压得绿色的花枝弯曲下来。

“我们去花园看看吧,从后门出去,”劳拉对琼斯说,“我想知道凉棚搭好了没有。”

但是后门不能通过了,厨子和送蛋糕的人挡在那里。

“怎么了?”

“小姐,对面的斜坡下面有一些简陋的小房子,你知道吗?有个赶马车的小伙子住在那儿,他姓斯各特。今天早晨,牵引车把他的马吓着了,受了惊的马把他摔下来,他的头撞到了地上,没命了。”送蛋糕的人饶有兴致地讲着。

“他死了?”劳拉瞪大了眼睛。

“被抬起来的时候就死了,我到这里送蛋糕时,看见他们家的人正把他抬回去。他家里还有老婆和五个孩子。”

劳拉抓住琼斯的手臂,神色惊慌地说:“我们怎样才能把它给取消了呢?现在我就到楼上去和妈妈谈谈。”

希恩太太正在试她的新帽子。劳拉气喘吁吁地告诉了母亲那个不幸的消息。

“我们的茶会必须取消了,是吗?客人和乐队一来,就会被他们家听到,他们离我们太近了。”

劳拉没有想到母亲并不同意。“我的孩子,你应该合情合理地想一想。我们是在无意中知道这件事的。你回答我,如果那些小房子里有人生病死掉,我们不是也要照常过我们的生活吗?”

“妈妈,我们这样做是不是太冷酷了?”

“宝贝儿!”希恩太太拿着那顶帽子走过来,劳拉还来不及阻止,她就把手里的帽子戴在劳拉头上了,“好孩子,这顶帽子你戴正合适,简直是给你做的。我戴着有些太年轻了。你自己好好看一看,你有多漂亮!”她把小镜子举到劳拉面前。

“不,妈妈!”劳拉没有妥协的意思,她把脸转到一边。

“劳拉,你这样就太让人失望了。”

“我实在不明白。”劳拉站起来走了,她回到自己的卧室。一进门,就在镜子里看到一个漂亮迷人的姑娘,头上那顶装饰着金色野菊花的黑色帽子上,有一条长长的黑丝绒带子垂下来。她从来没有想到,自己竟然这样好看。她疑惑了,难道母亲说的没错?可是她又好像看见那个带着一群小孩,把丈夫的尸体抬回家的不幸女人。她决定等园会结束后再去考虑这件事。

随后受到邀请的客人们都先后到来了。乐队开始演奏。仆人都从房子里出来,走到凉棚下。草坪上有很多成双成对的客人在悠闲地漫步,一群朋友欢聚在一起,相互拉手、亲吻,开心地笑,真是太愉快了!

“姑娘,这帽子可真合适!”

“劳拉,你今天怎么格外漂亮啊?简直像个西班牙女郎。”

这个美好的下午像鲜花一样,怒放之后又慢慢合上花瓣。

所有的客人都告辞了,希恩太太看见桌子上还有许多吃剩的蛋糕、点心和三明治,不吃掉都会变质的。她又有了一个出色的念头。“我们装个篮子,把这些完经是好的食物送给那可怜人。不管怎样,孩子们可以大吃一顿了。你们同意吗?而且一定会有邻居去看他,这么多的现成的点心该多好。劳拉!”她高兴地要跳起来,“到贮藏室把那个最大的篮子来。”

“妈,我们这样做恐怕不太合适吧?”劳拉说。她想,那个女人会愿接受这些吃剩的东西吗?

“有什么不合适的!你到底怎么回事?”劳拉赶紧把篮子拿未。母亲把东西都塞到篮子里。“你给她送过去吧,就这样去,不必换衣服了。”

这时候天色已经发暗了,在一个喧闹的下午过后,傍晚变得一片寂静。

她横穿过街道,走进狭窄的小巷。她低着头加快了脚步,头上那顶有丝绒带子的大帽子真是引人注意,实在不该戴来!算了,既然已经来了。就是这里,到了,没错。

劳拉感到异常紧张真,希望马上离开这儿!她走过去敲了敲门。

门开了,一个穿着丧服的小个女人出现在门口。女人说:“请进,小姐。”

“噢,不,”劳拉说,“我是来送东西的……”那个小个女人好像对地的话充耳不闻。“请走这边,小姐。”

劳拉发现自己到了一个破旧、狭小、低矮的厨房,里面点着一盏冒烟的灯。火炉旁坐着一个女人。她的脸浮肿而红胀,眼睛和嘴唇都肿着,看上去很可怕。劳盼望尽快离开这里。她又走到走廊里,推开门就向前走,没想到走进了卧室,尸体就放在这里。

一个年轻男人躺在那里,正在酣睡——睡得这样熟,这样深,他的兴沉沉地陷在枕头里,眼睛安静地闭着,这双闭着的眼睛再也看不见任何东西了。他完全进入另一个世界。那些茶会,篮子,装饰着花边的裙子,和他又有什么关系呢?

眼泪总是忍不住要流。她是不能一言不发就走开的,于是她大声地哭了一声,像一个小孩子。

“请原谅我这顶帽子。”她说。

她没有等小个女人给她带路,自己摸索到门,走出去了。走到小巷口的时候地看到了劳瑞。

“你没事吧?妈妈很着急。”

“我没事。哦,劳瑞,我的哥哥!”她一下抓住他的手臂,紧紧地靠住他。“哥……”她抬头看着劳瑞,“你说,人生是不是,”她又说,“人生是不是——”可是,地又说不出来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让人修剪草坪、搭建凉棚、送来蛋糕等细节,表明希恩家对这次花园茶会的重视。

B.送蛋糕人向劳拉姐妹饶有兴致地讲述斯各特的死,表现了他对别人生命的漠视。

C.希恩太太虽未取消茶会,但能将剩余的食物送给斯各特一家,可见她内心的愧疚。

D.结尾处劳拉与哥哥劳瑞断断续续的对话,表明了斯各特之死对她内心的强烈冲击。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题为“花园茶会”,但对茶会的正面描写很少,意在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茶会前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B.小说不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而是借助人物对话和心理描写推动情节发展,呈现主人公认识的变化过程。

C.本文语言具有明显的口语色彩,以自然随性的描述,营造出一种特殊的叙述氛围,显得沉着而不张扬。

D.小说始终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讲述故事,再现了希恩家花园茶会举办的始末和斯各特家亲人死亡前后的场景。

8.请赏析文中画线句的内涵。

9.小说多用对比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效果。

江苏省盐城市伍佑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文本一:

人世间(节选)

梁晓声

四年里,他这位从“大三线”退休的老建筑工人,似乎把光字片当成了“小三线”,把自己家所在那条被违章建筑搞成了锯齿状的小街当成了主要工程。如何让自己的家看上去还有点儿家样,理所当然成了他心目中的重点工程——他似乎要独自承担起改良的神圣使命。在春夏秋三季,人们经常见到他在抹墙,既抹自家的墙,也抹街坊邻居家临街的墙。他抹墙似乎有瘾,四年抹薄了几把抹板。有一年,街道选举先进居民,他毫无争议地当选了,区委副书记亲自奖给他一把系着红绸的抹板。他舍不得用,钉了个钉挂在墙上。他依然是个重视荣誉的人。

他的工具不仅是抹板,还有铁锨。人们也常见他修路,铲铲这儿的高,垫垫那儿的低,填填某处的坑,像在平整自家门前的地方。

见到他那么做的人有过意不去的,也有心疼他那么大年纪的,常常劝他,“拉倒吧!一条小破街,弄不弄有什么意思呢?下场雨又稀里哗啦踏烂了。”他却说:“弄弄总归好点儿,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或说:“我往土里掺了炉灰,再下雨不会那么泥泞不堪了。”

四年一晃过去,周志刚更老了。汉字的微妙之处是别国文字没法比的,只有中国才有“一字师”的说法。一晃多少年的“晃”字虽属民间口头语,但把那种如变脸般快的无奈感传达得淋漓尽致。周志刚完全秃顶了,脑壳左右稀疏的头发全白了。他渐渐蓄起了一尺来长的胡子,胡子倒有些许灰色,估计继续灰下去的日子肯定不会太多了。他的腿脚已不灵活,有点儿步履蹒跚,浑身经常这里痛那里酸的。当年在“大三线”工地上对体能的不遗余力地透支,开始受到必然性的制裁。别人已经称他老爷子了,而即使别人不那么称他,他也明明白白地意识到自己确实老了。

不论对自家房屋的维修,还是对街坊家临街墙面的义务抹平,他都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抹墙需几道工序,先得备下黄泥,还得有足够的麦秸或谷秸往泥里掺。和好一堆抹墙的泥很需要力气,他和不动了。黄泥也稀缺了,可挖到黄泥的地方越来越少,那种地方往往很快便出现了就地取材建起的土坯或干砸垒的黄泥小屋。当那些小屋住进了人家,如果谁还去周边挖取黄泥,常常引发严重冲突。那些人家会形成一种占山为王的领地意识,攻守同盟,态度凶悍,让企图分享公共资源者望黄泥而却步。

周志刚是洁身自爱的人,当然避免自取其辱。缺少了黄泥,不论他对自家房屋的维修,还是对他们那条脏街所进行的面子工程,都只好停顿下来。毕竟他只是一个老迈的改良者,也只有点儿人生余力做改良者。倘要彻底改造自己家及那条脏街的面貌,需动用推土机和铲车,需有充足的建材,还需有一支建筑队——而单枪匹马的他只有一把抹板,街坊们心劲儿又不齐。对他们而言,维修自家房屋是分内之事,至于那条脏街已经那样了,可以怎样改良一下不在自己考虑范围。他们认为那纯属政府的事,如果政府不觉得有失面子,他们则是特能忍受的,住在那么脏乱差的地方的人家还有面子值得在乎吗?还讲得起面子吗?讲面子起码也得有黄泥呀,连黄泥都稀缺了,就只得让面子见鬼去了。墙皮掉得太不成样子了,才趁夜到这里那里去偷黄泥。倘谁家的男人或大男孩天黑后挑着水桶走往与水站相反的方向,那么准是到什么地方偷黄泥去了,用水桶往回挑是为了掩人耳目,街坊们对此心照不宣。偷黄泥往往引发人身伤害事件,但由于是刚性需求,也就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周志刚断不会做那种勾当。他连自家墙上掉下的墙皮也宝贵地留存起来,积少成多,以备用时。他不敢放在门外,怕被偷,专门放在家中一角。

星期日或年节假日,儿女们回来看望他和老伴时,他嘴里常常会忽然蹦出一句话:“你们谁知道哪儿有黄泥吗?”

儿女们便都装聋作哑。

他是在儿女面前自尊心极强的父亲,不会问第二次的,总用自言自语缓解自己的担忧:“这个家再不修修抹抹,那就不像个家了。”

(有删改)

文本二:

在社会和时代面前,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人世间》是对“好人文化观”的形象表述。它从价值取向上,彰显了梁晓声的现实主义高度。写出了时代的变迁与个人命运的交集,这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同时《人世间》并不仅仅满足于此。人是这样的,但可以是那样的,应该是那样的,这是梁晓声提出“好人文化观”的前提。

在《人世间》里,善于挖掘人物身上所闪现的正直善良和情义担当。即便生活再艰辛,也要将心比心,为他人着想;就是深陷困境,也要互帮互助,自立自强。不管社会如何发展,时代如何变迁,做一个好人,是对人性、人心的内在要求。社会越发展,时代越进步,作为人本身,更应该向善、向上、向美。《人世间》里无时无处不在体现这种思想的光辉。

我们从《人世间》中不难看到,当生活中的矛盾处在不可调解之时,总有一种正直的友善的力量,内在地驱策着生活向前推进。而矛盾的调和与解决,又往往得助于梁晓声价值取向的牵引。这样的例子俯拾即是。

以周志刚为例,在没有见到女儿周蓉之前,他对女儿不管不顾跑到贵州山区投奔“右派”诗人一事,怒不可遏。等到他见到了这位诗人,看到了女儿的生活现状,他原谅了女儿,理解了女儿,一场潜在的冲突并没有发生。同样,当他得知自己的小儿子与怀着他人骨肉的郑娟相爱时,周志刚也是愤怒至极。他了解到郑娟的付出之后,他帮小儿子整理行李和洗漱用品,把他送往郑娟家里。他对周秉昆说过这样一段话:“有恩不报,那是不义。你和人家郑娟早都把生米煮成熟饭了,如果你不与人家结婚,那是双重的不义。……再愁再难的日子,你都要为那边三口把日子给我撑住,而且让他们觉得有了你就有了希望,不仅仅是多了一口混日子的人!”而周秉昆原以为是父亲要赶他出门。这个时候的他,泪如泉涌。

一位深明大义的父亲,看重的是在困难中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相助和相互守望,更有应该尽到的为人的责任和担当。

正是这样,梁晓声把自己的思考和认知,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小说的人物形象上,让人物立起来说话。呈现现实,同时从理想向度上引导现实,梁晓声的“好人文化观”起到了内在的支撑作用。

梁晓声说过的四句话,被广为流传:“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一些人以为这是他对文明、文化的定义,其实这是他从文明、文化的角度,为“好人”定下的标准。从这样的好人标准出发,希望人性向上、向善,社会向美、向好,这是梁晓声“好人文化观”的深厚内涵,同时也是《人世间》的深刻魅力。

(摘编自梁晓声《人世间》:现实主义的新高度)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周志刚独自承担起家所在的那条小街的环境整治工程,是因为他重视荣誉。

B.文中对“晃”字的解释,强化了对周志刚很快老去的无奈与感伤之情。

C.儿女们都装聋作哑,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父亲治理那条脏街的行为感到不解。

D.文中多次将周志刚和街坊们进行对比,来衬托周志刚“改良”工作的阻力。

7.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晓声“好人文化观”的前提是,他不仅知道人是什么样的,而且能揭示人可以、应该成为怎样的人。

B.社会越发展,时代越进步,人更应该向善、向上、向美,这是《人世间》从头至尾传递出的思想光辉。

C.《人世间》既呈现现实,同时从理想向度上引导现实,这种“理想向度”就是梁晓声的“好人文化观”。

D.认为《人世间》的深刻魅力在于,小说为文明和文化进行定义,并以此为“好人”定下了标准。

8.文本一结尾处,周志刚说“这个家再不修修抹抹,那就不像个家了”。请简要分析他这样说的原因。

9.文本二谈到了梁晓声的“好人文化观”、文本一梁晓声是如何通过周志刚这一形象来体现这种“好人文化观”的?请简要分析。

江苏省如皋市如皋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8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月下美人泪

肖建国

惠州城有两大养花高手,一个叫黄金,一个叫季献民。

称得上高手的,总得有点绝活。

先说黄金。

从黄金记事起,他家就是花匠。别人养花大都为了观赏,而黄金家是为了生活。他家以种花卖花过日子,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全靠花。所以黄金从小就跟着家人干养花的活。八岁,黄金去上小学。刚好学校的校园在翻整,墙角要种一排花。有员工过来问,种什么花?校长沉吟一会说,种白鹤仙吧,陆游不是说过“芳兰移取偏中村,余地何妨种玉簪”吗?

校长对古诗词有研究,这玉簪就是白鹤仙。

黄金一听,就说不行不行。这玉簪不能种墙根,炕都会炕死。少儿雌黄,校长哪放在心上。果然种上不多久,这玉簪全都晒死了。

校长对黄金刮目相看.黄金读到初二,辍学了。他成绩不好,整天就想着如何侍弄花草。校长说,你回去也好,花草有本心,说不定能让你黄金万两。

校长也真说对了。十多年后,黄金成了惠州城花卉行业的大佬。他不种一般的花,只种奇花异草。比如兰花走俏时,惠州城里的花匠都去养。春兰、蕙兰、建兰、寒兰、墨兰,你方唱罢我登场。朝京门的王胡子竟养出了猴脸小龙兰。一茎一花一雷公,粉面蒜鼻红头发。嘿,奇了。轮到黄金出手,养的是蝴蝶兰。品种虽一般,可花蕊里包含着一只展翅欲飞的白鸽!栩栩如生,绝了。

再比如,养昙花,也叫月下美人。

黄金能让昙花在白天开放。这个,稍有养花经验的人都会。将昙花用黑布蒙起来,不让其见光。到了晚上,则用射灯对着照,照得昙花“阴阳颠倒”。一个星期后,昙花彻底蒙了,不得不顺从人意,在白天开放。

虽然都会,然而都没黄金的昙花开得艳,开得大,开得多。黄金的诀窍在哪里?据王胡子说,黄金爱搞嫁接,不是一类的花,也硬要把它们“嫁上”。

黄金的昙花供不应求。为防假冒,他在每盆花上都系个标牌:黄金之花。王胡子有次在黄金家喝了点酒,对他说,你养花虽好,可比不过季献民。黄金心里咯噔一声。

季献民是教书匠,退休后回到家里,开始养花。他只养四种花,梅花、兰花、昙花、菊花。可能因为竹子不方便“院养”,就换成了昙花。他养的花不卖,只送人。

送人也看对象。王胡子同季献民认识多年,也只得到过一盆。

季献民养花好在哪里呢?黄金想去看看。

季献民家住在东江边,门前有棵木棉树,老干横枝,雄姿英发。据说每到春天,木棉花开,这树冠就成了燃烧的火焰山。

有同行来访,季献民忙迎出屋外。黄金开口便说,听说你的花种得很好,特来向你请教。按照黄金的想法,若季献民不愿意,稍稍皱下眉头,他寒暄两句便走。毕竟有技艺的都怕外露。

没想到季献民非常高兴,连说岂敢岂敢,今日你来得正好,晚上我有昙花盛开,正好一起品赏。

季献民的花种在后院,有三四个屋地大小,木架上按品种分类,养的全是花。有幼苗,有成品,有的正热热烈烈地开放。花香扑鼻。

黄金仔细嗅了嗅,这花香与他那里香得不一样。香得纯粹,甘甜。真是奇怪了。

再看昙花,黄金更为惊讶。有很多盆都是他家的,“黄金之花”标牌还在呢。季献民说,这都是别人丢掉的,我捡回来重新修整。昙花期短,可它命长。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救花一命,它知感恩。

这高论,黄金第一次听说。晚上,季献民刷牙漱口、洗面洗手,清理好自身,才进入后院.后院里没有灯,星月辉映,影影绰绰。黄金莫名地感到一阵心虚。

就这样赏花?

对。不过,你坐着,我还要做点事,来,看着这盆昙花,今晚她将为我们绽放。季献民边说边拿出一管笛子来。黄金发现今晚要观赏的,正是从前他的昙花。

笛声响起,婉转悠扬,伴随习习凉风,如清水般掠过黄金心田。黄金不懂旋律,更不懂诗文,但此刻,这如怨如慕的笛声让他觉得身心变空,身体在变轻盈,有一种想飘起来的感觉。

醉了,还是晕了?黄金想不明白。他只想随着这笛声向上走,向上飘,最好能飘到云端去,再也不回来。然而,笛声戛然而止。

昙花开了。

在月光的映照下,悄悄然,昙花的花蕾慢慢翘起。随着笛声的缠绵,昙花如同少女一般,很害羞地将淡紫色的外色慢慢打开。一层层,一片片,有序地展现洁白芬芳的玉体。当花心褪到最后一层时,忽地,满院飘香,如雪般的大花朵就这样猝不及防地绽放了。最让人惊奇的是,每朵花片上都凝聚一滴晶莹的泪,在月光下闪着温润的光,并当着黄金的面滴落而下。有的落到了黄金的膝盖上,沁人心脾的凉!

黄金彻底呆了。好久,他才醒悟过来。

月偏西,黄金告辞季献民回家。转身,他发现季献民家门口贴了副很显眼的对联:

相看何须尽解语

爱花最是惜花人

这联,进去时怎么没看到呢?黄金自言自语。

(选自《百花园》2018年第5期)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就交代了黄金、季献民两人是养花高手,但是两人有明显区别:黄金是花匠家庭出身,养花卖花;季献民是教师出身,退休后养花,养花送人。

B.次要人物王胡子,在小说中起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是王胡子将黄金跟季献民养花做了比较,才使得黄金产生好奇心理,从而引出季献民。

C.小说详细描写了季献民后院,又通过黄金嗅觉、看昙花的视觉以及主人说话的听觉描写,写出黄金经历了奇怪、惊讶、心虚的复杂心理过程。

D.小说结尾那副显眼的对联意义深刻,养花不求回报和索取,只问耕耘,追求内心的安宁,季献民是践行者,尾段黄金自语说明对季献民的不理解。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意识地通过主人公的名字暗示其形象特点,取名“黄金”暗示他追求物质;取名“献民”表明他追求精神境界,可以看出用心。

B.校长对古诗词很感兴趣,季献民是退休老师;但校长是故弄风雅,不懂装懂,目的是通过对比衬托季献民的养花的技艺高超。

C.在笛声中昙花开放,把昙花置于夜的常态背景之下,展开对昙花的描写,语段运用了拟人、比喻、叠词,又融入了视觉和嗅觉。

D.标题“月下美人泪”中的“泪”至少有两层意味,其一是对黄金对昙花的践踏的一种无声的批判;其二是对季献民对昙花的尊重的感激。

8.“称得上高手的,总得有点绝活。”黄金的“绝活”体现在哪儿?请结合文章具体说明。

9.王胡子认为黄金养花虽好,可比不过季献民。你从中悟出了哪些人生道理?请结合文意分析。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包场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穗儿红

胡金洲

石湾,版图像把茶壶,偏巧,也产壶。虽人口不过千,烧制泥壶的竟有三十多家,其中最有名的数屈旺家。屈家制壶的泥客,不入名流,但生产的泥壶人人叫绝。

绝的东西有两样。一是泥料。质地不咋的,腻而不滑,黏而不润。颜色却独特,红中显紫,紫中点黑。烧成的壶,壶腹上都有一丢丢儿被紫黑两色围绕的红点儿,比大米穗儿小,比小米穗儿大,恰似开镰季节风中摇摆的高粱穗儿,当地依样儿称之为“穗儿红”。二是壶的款式。壶中套壶,像俄罗斯套娃一样,可各自分开,亦可集中在一起。多的据说套了九把壶。壶中最小的一把能左右旋转。小壶盛上水,壶嘴插入外壶,茶水从最外层大壶嘴里流出,滴水不漏。

传说中的“九把壶”就在屈旺家。屈家祖上避难从浙江龙泉迁来,开山鼻祖乃进士出身,当过县丞,被黜回家,承袭父业,把文化和情感都融进壶里头了。

一日,镇上来了副生面孔。上唇一溜八字胡,戴一副黑色框边眼镜,镜片后一对小眼,黑白各半,左顾右盼,冒出一股贼气。

这人一口东北口音,不时冒出一两个叠音字,引起屈旺警觉。上个月,山里派人来,说武汉三镇沦陷,日本兵要进军鄂西北,打通进川的通道。恩施是中国军队某战区司令部所在地。屈旺揪着鼻头思忖,此人若是日本探子,必会打听进山的路线,不妨陪这小子玩玩。

来人说,我是东北哈尔滨商人,手上有一批玉米种子从武汉托运到谷城,联系了一个朋友帮助脱手。时间急,不容逗留,想找条近道去保康,不知屈老板愿指道否?

屈旺不假思索道,近道有的是!你走水路还是走山道?来人说,两条路都想走。赶紧又说,主要是保险起见,用中国……我们中国人的话说,东方不亮西方亮。

屈旺吩咐手下看好店铺,亲自带领来人分别走了一段山道和水路。走近大山,来人主动止步,兴奋地说,谢谢!你真是个大大的讲义气的朋友!

过了几日,那人来到屈旺的店铺,跨进门槛就喊,老兄!你经不起夸啊!屈旺问,啥事?那人说,我按照你指的两条路线走了两天,结果都回到了出发地!屈旺故作惊讶,你看见一座像猴头一样的山头没有?那人择摇头。屈旺说,哎呀!怪我没仔细交代,水路山道都要经过猴头山!错过猴头山就进不了保康和恩施的!我们这儿有一句老话:低头不见抬头见,过了猴头保康现。那人脸上先显出凝惑,听见屈旺一番“老话”,满脸堆笑,说,今天我来不是说这个的,是同你说壶来的!屈旺说,哦,好啊!那人说,老兄!我们家原来也是制壶的。我爷爷那一辈就听说中国……我们中国产套壶,就是不知道具体在什么地方,后来战争爆发了,这事给耽搁下来。正巧现在我来完成爷爷的使命,知道套壶原来就产在你们这里!

一说到套壶,屈旺来劲了。那是!不是吹,能产套壶的全中国仅咱这一地!说着,转身进屋,兴冲冲地抱出一套套壶搁在桌子上。

那人把套壶小心翼翼地一把把取出,先看壶嘴,后看壶盖,最后看壶把。眼睛一亮,钉子一样盯着第九把壶不离不弃。壶腹上写满文字,有跋有诗。小篆字体,字如蛹蚁。跋文:吾平生四十余年穷工于泥如育儿育女知其艰辛得其愉悦产无数仅此九子可教也后辈应视其为同胞不可弃也。诗四句:波碧浮茗影,品酌袅生烟。忽看归鸟急,闻香立窗前。那人看后,不语。

送走那人,屈旺速速将九套壶细心收起,严严藏好,将自己仿制的一套九套壶抱出,放到原处。

忽然一日,屈旺隐隐约约听见枪声从深山里传来。隔了半天时辰,一群日本兵死的死伤的伤出现在小镇上。中间一人骑着高头大马,抽羊角风似的,嘴里唾沫四溅,大喊大叫。经过屈旺店铺,看了几眼,嚷嚷着走了。屈旺从挑窗看到,马上之人好是面熟,想想,正是两次来店看九套壶那人。

马上之人叫石川,日本兵驻南漳谷城先遣队大佐。原来,石川率日本兵进入猴头山遭到游击队伏击,损失惨重。自这次失败后,日本兵再也没有胆量进保康。不日,石川派翻译官到屈旺家,转告:由屈旺亲自带路领他们再进保康,另外收购九套壶。屈旺亦可二选一。屈旺心里明白,凭他们步行进山,给他们一百个胆子也不敢。他们来索取他的九套壶是真。

翻译官悉心把玩屈旺货架上的三套壶五套壶和七套壶,垂涎欲滴,说给先遣队每人一套。屈旺佯装不乐意,连连谢绝。翻译官奸笑,说,你是我们石川大佐的朋友,大大的良民,这点面子不给?

屈旺和伙计连夜包装。

第二天清早,一百三十七套套壶装上日本人的卡车,九套壶由翻译官抱着,轰轰烈烈离去。

屈旺带着伙计连夜离开石湾,顺南河而下的第二天黄昏,日本兵的兵营响起一阵接一阵的爆炸声。屈旺站在船头,伙计站船尾,看见远处火光冲天,一个个像过家家占尽了便宜的孩子,嘚瑟地哈哈大笑。

抗战胜利那年,屈旺回到石湾,从猪厩石槽下面抱出九套壶,恭恭敬敬放到神龛上,拜了两拜,雄赳赳一声高喊:爹!列祖列宗!你们的十个子孙回来了!

(选文有删改)

材料二

铁道游击队的英雄人物,都具有热情豪爽,行侠仗义的性格,还多少带点江湖好汉的风格。他们经常深入敌穴,以便衣短枪去完成战斗任务。经常和敌人短兵相接,出奇制胜。因此,他们所创造的战斗事迹都带有传奇的色彩。他们在铁路上的战斗,曲折生动,都可以当故事来讲。如“血染洋行”“飞车搞机枪”“票车上的战斗”“搞布车”“打冈村”以及“微山湖化装突围”等。

(刘知侠《铁道游击队》,人民文学出版社)

6.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穗儿红”为小说篇名,体现了既以泥壶为情节纽带讲述传奇故事,又将其作为文化观照载体的巧妙构思。

B.九套壶壶腫上镌刻的跋文与诗句,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艰辛、追求卓绝的民族精神和高雅的审美追求。

C.屈旺凭借机敏与警觉,识破了石川的身份,挫败了日本兵进军四川的阴谋,使日本侵略者死的死伤的伤。

D.小说讲述了颇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以谈笑从容的态度描摹风云变幻的场景,揭示了军民团结、同仇御敌的宏大主题。

7.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地域特产,引出屈旺并介绍其身份、技能,为下文进一步展开故事情节蓄势。

B.小说情节曲折跌宕,围绕屈旺智斗日酋、保护“穗儿红”九套壶展开,线索明晰单一,写得详细完整。

C.小说采用多种手法塑造了屈旺鲜明的形象,制壶技艺高超,有勇有谋,有家国情怀且始终蕴含着感人的力量。

D.小说语言平白如话,通俗生动,如同坐在读者面前,将这一“智斗”故事娓娓道来,亲切动人。

8.材料一在叙述上有何特色?请结合文本分析。

9.请结合材料二的观点,试分析材料一是如何体现传奇色彩的。

江苏省徐州市新沂市棋盘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汪曾祺

高先生名鹏,字北溟。家世业儒。祖父、父亲都没有考取功名,靠当塾师、教蒙学,以维生计。三代都住在东街租来的一所百年老屋之中,临街有两扇白木的板门,真是所谓寒门。

谈老先生知道高家很穷,他教高先生书,不受脩金。每回高先生的母亲封了节敬送去,谈老先生必亲自上门退回,说:“老嫂子,我与高鹏的父亲是贫贱之交,总角之交,你千万不要这样!我一定格外用心地教他,不负故人。高鹏的诗文都很有可观,高氏有子矣。北溟之鹏终将徙于南溟。”

高先生在十六岁的时候,中了一名秀才。众人说,高家的风水转了。

不想,第二年就停了科举。

头二年,他还能靠笔耕生活。谈先生还没有死。有人求谈先生的文字,碑文墓志,寿序挽联,谈先生都推给了高先生。谈先生寿终,高北溟缌麻服孝,尽礼致哀,写了一篇长长的祭文,泣读之后,忧心如焚。

读师范是被人看不起的。师范生被人称为“师范花子”。好在同学中年纪差近的也还有,而且“简师”只有两年。“简师”毕业,高先生在“五小”任教,有了虽不丰厚但可靠的收入。

高先生家的春联都是自撰的。这年是辛未年,板门上贴的春联嵌了高先生自己的名、字:

辛夸高岭桂

未徙北溟鹏

沈石君因和厅里一个科长意见不合,愤而辞职,回家闲居。地方上人挽他出山来办初中,沈石君再三推辞,禁不住不断有人踵门劝说,也就答应了。

国文教员,他聘了高北溟。

高先生从初一教到初三,一直到送他们毕业,考上高中。他说别人教过的学生让他来教,如垦生荒,重头来起,事倍功半。教书教人,要了解学生,知己知彼。不管学生的程度,照本宣科,具为瞎教。学生已经懂得的,再来教他,是白费;暂时不能接受的,勉强教他,是徒劳。他要看着、守着他的学生,如同注水入瓶,随时知其深浅。他说当初谈老先生就是这样教他的。

他要求在部定课本之外,自选教材。“只有我自己熟读,真懂,我所喜爱的文章,我自己为之感动过的,我才讲得好。”他强调教材要有一定的系统性,要有重点。他也讲《苛政猛于虎》、《晏子使楚》、《项羽本纪》、《出师表》、《陈情表》、韩、柳、欧、苏。集中地讲的是白居易、归有光、郑板桥。最后一学期讲的是朱自清的《背影》、都德的《磨坊文札》。他好像特别喜欢归有光的文章。一个学期内把《先妣事略》《项脊轩志》《寒花葬志》都讲了。他要把课堂讲授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讲了一篇《潍县署中寄弟墨》,把郑板桥的几封主要的家书、道情和一些题画的诗也都印发下去。学生看了,很有兴趣。他选的文章看来有一个标准:有感慨,有性情,平易自然。这些文章有一个贯串性的思想倾向:人道主义。

高先生的两个女儿,长名高冰,次名高雪。

高雪考了苏州师范。她小时候没有显出怎么好看,没有想到,女大十八变。每年暑假回家,一身白:白旗袍,漂白细草帽,白纱手套,白丁字平跟皮鞋。她在学校里唱歌、弹琴,都很出色。唱的歌是《茶花女》中的《饮酒歌》,弹的是肖邦的小夜曲。

省长易人,沈石君主动递了辞职书。高先生只得再回五小。

高雪病了。高先生请了汪厚基来给高雪看病。中医宜老不宜少,而且最好是行动蹒珊,相貌奇古,这样病家才相信。汪厚基全不是这样,既不弯腰,也不驼背,英俊倜傥,衣着入时,像一个大学毕业生。他开了方子,总把笔套上。他这个中医还订了好几份杂志,并且还看屠格涅夫的小说。

高师母是很喜欢汪厚基的。高冰说:“不行!妹妹是个心高的人,她要飞到很远的地方去。她要上大学。她不会嫁一个中医。”

高雪病愈之后,就在本县一小教书,准备考大学。接连考了两年,没有考取。

第三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

汪厚基又托媒人来说了几次媒。一次又一次,连高冰也改变了态度。

高雪同意和汪厚基结婚了。汪厚基待高雪,真是含在口里怕她化了,体贴到不能再体贴。然而高雪并不快乐。半年之后,她病了。

汪厚基自己给她看病,亲自到药店去抓药,亲自煎药,还亲自尝一尝。他把全部学识都拿出来了。然而高雪的病没有起色。

病了半年,百药罔效,高雪瘦得剩了一把骨头。厚基抱她起来,轻得像一个孩子。高雪觉得自己不行了,叫厚基给她穿衣裳。衣裳穿好了,袜子也穿好了,高雪用非常温柔的眼光看着厚基,说:“厚基,你真好!”随即闭了眼睛。

汪厚基把牌子摘了下来,他不再行医了。“我连高雪的病都看不好,我还给别人看什么?”

高先生已经死了几年了。他在东街住过的老屋倒塌了,临街的墙壁和白木板门倒还没有倒。板门上高先生写的春联也还在。大红朱笺被风雨漂得几乎是白色的了,墨写的字迹却还很浓,很黑:

辛夸高岭桂

未徙北溟鹏

(选自(汪曾棋小说》,有删改)

6.下面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高北溟为谈先生泣读祭文,一方面因为先生对自己有恩,另一方面是因为先生逝后自己的生计成忧。

B.沈石君的两次辞职,都与他不愿苟合、孤高自傲的性格有关。这与高北溟的性格很一致。

C.从高北溟的教学和教材编选方面来看,他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恪守传统但是不知变通。

D.高雪与汪厚基结婚后,汪厚基待她很好,但她从未真心喜欢过他,一心向往外面的生活。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直接叙写知识分子的生活境遇,简笔勾勒,为整个文章定下了感情基调,同时也确立了高北溟这个人物的基本特征。

B.小说中涉及的人物虽然众多,但语言描写不多,更多的是通过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增加了文字的沉稳感。

C.小说在写高北溟教学时使用繁笔,罗列许多古代名人及其文章,使叙述富有层次感和韵致,重点突出,较好地突出了人物身份。

D.小说叙写了谈先生、高北溟、高雪三代人的故事,强调他们之间的文化传承和命运悲剧的循环,使主题更有集中性。

8.小说中高北溟在板门上自撰了副春联,请说明其内容构成及寓意。

9.小说在情节上有很多停顿、转折,请结合文本简析其表述效果。

文学类文本阅读

江苏省泰州市泰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飞翔的故事(三)

李浩[注]

她没有父亲,她的父亲早早地在战争中死去。在她四岁那年她的母亲也殒命于狼群。这个年幼的孩子,竟然提着一根折断的树枝追打一只受伤的老狼,“打死它!打死它!”当她满身血污、气息奄奄地被炎帝从地上抱起的时候,手还在努力地伸着,眼睛里满是愤怒。

她成为了部族之王炎的女儿,住进王庭,同时获得了一个新名字,精卫。

多年以后的一天早晨,用过餐后,精卫决定去海边。喝鱼羹汤的时候她记起梦里的情景:巨浪和波涛翻滚着向她压下来,雪白的浪花骤然地变成了狼牙。“我倒要看看,海浪里面是不是真的藏着可恨的狼!”女仆试图阻拦,毕竟,到海边要走三天,而且炎帝曾反复嘱咐过他们一定要看护好精卫,别让她磕着碰着……精卫拉下脸:“我又不是笼子里的鸟!你们谁也不用告诉!我们现在上路,马上!”

精卫的脾气不好,想想吧,从那么小就经历那么多的变故……没有谁敢忤逆她,她要是发起火来……

……一阵叮叮当当的忙乱之后,他们出发了。

他们来到了海上。海风吹拂,海浪汹涌,白色的海鸥在海面上翻涌,如同被打成了碎片的布。“走,我们靠近些!”女仆阻拦:小公主啊,可不能啊,你看这么大的风,这么大的浪……

“让开!”精卫脱下靴子,径直朝海边走去,海风忽然变小,海浪也安静了许多。精卫踩在沙子上。翻滚的乌云在她头上聚集。精卫朝着远处的一大团海浪跑过去。“小公主,别,不要!”女仆在岸边呼喊。“你们不用管!”

奇怪的是,不安的海浪再次变小变得平静,只有海鸥和海燕的叫声尖锐,它们跳着奇怪的舞蹈。“小公主,不要再往里面走啦!太危险啦!”侍卫长冲着精卫的背影大喊。“不用你们管!”

海浪又一次退后,远处,它们汹涌翻滚,几乎要和压低的乌云粘在一起了。海鸥们、海燕们像离弦的箭,它们插入到云层然后急速地坠落,即使离得那么远,女仆和侍卫们也能听得见这些水鸟骨头碎裂的声音。“求求你啦,小公主,千万不要向里面再走啦!海龙王已经退了三次,他绝不可能再退啦!”

“我偏要他退,我偏要他再退!看他能把我怎样!他一定知道,我是炎帝最娇惯最纵容的女儿!哼,在梦里,我看到在海浪的里面竟然藏着狼牙!你们说,他是不是觉得我软弱可欺?难道,他不知道我最最痛恨的就是狼吗?”

精卫昂着头,一步一步,朝着迎面的巨浪走过去。

……得到消息的炎帝急忙赶往海边。他见到的是女儿精卫的靴子、漂浮在水面上的尸体,以及冲至沙滩上的狼牙项链。傍晚时分。炎帝命人向龙王献祭。深夜,炎帝的营帐里多了一个赤发赤须的人,那个人自称是龙王,此处的海神。

他告诉炎帝,他可以归还炎帝这个女儿。他说,当海水淹没了精卫,他赶在死神到来之前取了她的魂魄留在了水中,保护了她。“但我怕把她还给你之后她依然不依不饶,那样我的龙宫就会永无宁日。”炎帝向龙王致歉,说自己平日里实在繁忙而很少关心和关注这个孩子,让她有些娇惯任性,不合群。无论她做了什么做错了多少,他这个名义上的父亲都应当有更多的承担。“您放心,我来劝她不许与您为敌。”“好吧”,龙王点头,“如果你能劝得住她,我会在明天把她完整地还给你。如果你劝不住,我只能……”龙王没有再说下去,而是朝着炎帝挥了挥手。

“父亲!”红着眼珠的精卫出现在炎帝面前,“马上去调您的兵马!龙王实在欺人,我们必须给他点颜色看看!”

“孩子,你不能这样……”

“父亲,难道连你也不肯帮我吗?就任凭他这样欺侮你的女儿?”“孩子,不是,你先听我说……”

“父亲!如果你不肯帮我,我为什么要听?难道,你宁可相信他也不肯体谅我?我知道,我不是你的亲生女儿……”

炎帝和精卫不断地争执,越争执,炎帝就越感到愧疚。“孩子啊,这些年,我收养了你却没把你带在身边,没能好好地教你,我……”“父亲,我感激你,一直都是。如果你真的想多为我做点什么的话,那就发兵,我一定要报仇,要掀掉他的龙鳞!你知道,这些天他把我关在了什么地方!”

“孩子,他这样做其实是为了保护你……”

“我不需要这样的保护!”精卫的眼睛变得赤红,“我不会放过水里面的任何一种活着的生物!只要有一口气,我就不会放弃复仇,哪怕,哪怕……”精卫忽然扭过头去,“哪怕我重新成为孤儿!”

——你都看见了吧。赤发赤须的那个人重新出现在营帐里。我想,我们都没有办法让她改变秉性,她的固执远比石头更为坚硬。

第二日早晨,炎帝从悠长悲伤的梦中醒来,他发现,营帐的烛台上多了一颗亮晶晶的、樱桃大小的珠子。它有些软,拿在手上不得不小心翼翼。炎帝叫来侍卫,把他带到存放精卫尸体的营帐中。精卫的脸上依然是那副怒容,只是比平日里苍白得多。炎帝按照昨夜梦见的那样,掰开精卫紧紧闭着的嘴、生硬咬着的牙,将那枚珠子放进她口中。

只见,刚才还在的精卫不见了。在她的衣服里面,钻出一只鲜血一样颜色的鸟。它一从里面钻出来,就尖叫着从营帐的门帘处急速地飞了出去……

(选自李浩《飞翔的故事集》,有删改)

[注]李浩,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在传统故事和技法之外常以想象力赋予生命的更大空间,在奇诡的转折中,诠释了超越固有印象的写作可能性。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精卫从小无父无母,特别是四岁时母亲葬身狼群,这一悲剧使她对狼充满仇恨,从而引发了这个复仇的故事。

B.炎帝十分爱护精卫这个养女,平时极尽呵护,即便精卫不听劝阻,他也自责内疚,认为自己对女儿照顾不周。

C.文中多用对比,如精卫的弱小与对老狼的愤怒、精卫的进逼和海浪的退让、精卫的坚持己见和炎帝的耐心劝说。

D.“只要有一口气,我就不会放弃复仇,哪怕,哪怕……”“哪怕我重新成为孤儿!”从这里可见精卫的义无反顾。

7.关于文中精卫逼退海浪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海浪一再后退,乌云、海鸥与海燕的反复出现暗示潜在危险在不断地积聚增大。

B.面对女仆、侍卫们的呼喊,精卫说“我不是笼中的鸟”,张扬了本文追求自由的主题。

C.精卫三次逼退海浪,实际是海龙王在一再退让,这为后文海龙王保护精卫埋下了伏笔。

D.“海浪里的狼牙”这个意象在文中一再出现,既串联了文章,又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8.小说以精卫化鸟作为结尾,删除了《山海经》中精卫鸟衔石填海部分。这样处理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

9.著名作家博尔赫斯说“强大的虚构产生真实”。本文是如何处理虚构和真实的关系的?试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加以分析。

6.D7.B

8.①主题更加集中。精卫化鸟的细节突出了精卫娇纵任性、蛮横偏执的个性,给人成长的思考,而“衔石填海”部分表现了精卫不畏艰难,敢于斗争的执着精神。

②形象更加鲜明。结尾展现“鲜血一样颜色”,“尖叫着”“急速地飞了出去”等细节,突出了她的一心复仇的执拗心理,更增加其悲剧性色彩。

③增强艺术感染力。从艺术效果上来说,故事定格在精卫化鸟急速飞出的画面,用省略号替代确定的结局,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9.①这篇小说改编自神话,情节超越现实生活,如炎帝和龙王的形象,退海、化鸟等情节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体现了虚构的特点。

②小说的情节和主题展现有艺术真实性。小说细节真实,情节合理;精卫自我膨胀的成长悲剧,也是溺爱、迁就的教育悲剧,悲剧具有必然性。

③现实生活中有精卫这样的年轻人,也存在养成他们的品性弱点的社会土壤。小说对神话故事的“再虚构”隐射了现代社会青年教育成长存在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和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D.“从这里可见精卫的义无反顾”错误,这句话表现了精卫不通情理、自以为是、蛮横固执的性格。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鉴赏句子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B.“张扬了本文追求自由的主题”错误,精卫说的“我不是笼中的鸟”表现了她的个性,但这句话不能展现文章的主题。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结尾段作用的能力。

分析小说结尾段的作用需要从主旨、人物、读者效果等方面考虑。

由前文和“只见,刚才还在的精卫不见了。在她的衣服里面,钻出一只鲜血一样颜色的鸟。它一从里面钻出来,就尖叫着从营帐的门帘处急速地飞了出去……”可知,炎帝劝告精卫不要再去找龙王麻烦,龙王也想化干戈为玉帛,但是精卫“固执远比石头更为坚硬”,结尾段描写精卫尖叫着冲出去,依然没有改变自己的性格,给人成长的思考,可见小说结尾更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人物形象上,前文写“我偏要他退,我偏要他再退!看他能把我怎样!他一定知道,我是炎帝最娇惯最纵容的女儿”“钻出一只鲜血一样颜色的鸟”等可以看出精卫的任性蛮横,结尾段写死后变为精卫鸟的精卫依然如此,突出了她的一心复仇的执拗心理,更增加其悲剧性色彩。

读者效果上,“它一从里面钻出来,就尖叫着从营帐的门帘处急速地飞了出去……”用省略号替代确定的结局,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让读者想象精卫鸟将去做什么,结果如何。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小说特色的能力。

题干的关键词是“如何处理虚构和真实的关系”,需要分析小说哪里是虚构,哪里是真实,然后再分析文本是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的。

虚构,由小说内容可知,小说改编自《山海经》中的“精卫填海”这一神话传说,小说中炎帝、龙王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小说中“精卫脱下靴子,径直朝海边走去,海风忽然变小,海浪也安静了许多”“奇怪的是,不安的海浪再次变小变得平静,只有海鸥和海燕的叫声尖锐,它们跳着奇怪的舞蹈”“海浪又一次退后,远处,它们汹涌翻滚,几乎要和压低的乌云粘在一起了”“在她的衣服里面,钻出一只鲜血一样颜色的鸟”等情节同样超越了现实生活,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体现了虚构的特点。

真实,就细节而言,小说记叙描写精卫因为受到炎帝的疼爱而娇纵任性、蛮横偏执,以至于想要让海浪后退,固执复仇,这些情节和细节与现实生活中的溺爱教育相吻合,体现了情节和主旨的真实。

结合生活分析,现实生活中有不少父母溺爱孩子,导致孩子无法无天,刁蛮固执。由此可见小说来源于真是的现实生活,又通过虚构的情节、故事、人物等映射现实生活,指出现实社会存在的教育成长等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江苏省常州市三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花园茶会

[英]凯瑟琳·曼斯菲尔德

这真是个让人称心如意的好天气,晴朗的天空没有一片云朵。清晨,花匠早早地起来修剪草坪,把草坪打扫干净。就像得到了大天使的帮助,一夜之间,花园里上百朵玫瑰绽开了花苞,压得绿色的花枝弯曲下来。

“我们去花园看看吧,从后门出去,”劳拉对琼斯说,“我想知道凉棚搭好了没有。”

但是后门不能通过了,厨子和送蛋糕的人挡在那里。

“怎么了?”

“小姐,对面的斜坡下面有一些简陋的小房子,你知道吗?有个赶马车的小伙子住在那儿,他姓斯各特。今天早晨,牵引车把他的马吓着了,受了惊的马把他摔下来,他的头撞到了地上,没命了。”送蛋糕的人饶有兴致地讲着。

“他死了?”劳拉瞪大了眼睛。

“被抬起来的时候就死了,我到这里送蛋糕时,看见他们家的人正把他抬回去。他家里还有老婆和五个孩子。”

劳拉抓住琼斯的手臂,神色惊慌地说:“我们怎样才能把它给取消了呢?现在我就到楼上去和妈妈谈谈。”

希恩太太正在试她的新帽子。劳拉气喘吁吁地告诉了母亲那个不幸的消息。

“我们的茶会必须取消了,是吗?客人和乐队一来,就会被他们家听到,他们离我们太近了。”

劳拉没有想到母亲并不同意。“我的孩子,你应该合情合理地想一想。我们是在无意中知道这件事的。你回答我,如果那些小房子里有人生病死掉,我们不是也要照常过我们的生活吗?”

“妈妈,我们这样做是不是太冷酷了?”

“宝贝儿!”希恩太太拿着那顶帽子走过来,劳拉还来不及阻止,她就把手里的帽子戴在劳拉头上了,“好孩子,这顶帽子你戴正合适,简直是给你做的。我戴着有些太年轻了。你自己好好看一看,你有多漂亮!”她把小镜子举到劳拉面前。

“不,妈妈!”劳拉没有妥协的意思,她把脸转到一边。

“劳拉,你这样就太让人失望了。”

“我实在不明白。”劳拉站起来走了,她回到自己的卧室。一进门,就在镜子里看到一个漂亮迷人的姑娘,头上那顶装饰着金色野菊花的黑色帽子上,有一条长长的黑丝绒带子垂下来。她从来没有想到,自己竟然这样好看。她疑惑了,难道母亲说的没错?可是她又好像看见那个带着一群小孩,把丈夫的尸体抬回家的不幸女人。她决定等园会结束后再去考虑这件事。

随后受到邀请的客人们都先后到来了。乐队开始演奏。仆人都从房子里出来,走到凉棚下。草坪上有很多成双成对的客人在悠闲地漫步,一群朋友欢聚在一起,相互拉手、亲吻,开心地笑,真是太愉快了!

“姑娘,这帽子可真合适!”

“劳拉,你今天怎么格外漂亮啊?简直像个西班牙女郎。”

这个美好的下午像鲜花一样,怒放之后又慢慢合上花瓣。

所有的客人都告辞了,希恩太太看见桌子上还有许多吃剩的蛋糕、点心和三明治,不吃掉都会变质的。她又有了一个出色的念头。“我们装个篮子,把这些完经是好的食物送给那可怜人。不管怎样,孩子们可以大吃一顿了。你们同意吗?而且一定会有邻居去看他,这么多的现成的点心该多好。劳拉!”她高兴地要跳起来,“到贮藏室把那个最大的篮子来。”

“妈,我们这样做恐怕不太合适吧?”劳拉说。她想,那个女人会愿接受这些吃剩的东西吗?

“有什么不合适的!你到底怎么回事?”劳拉赶紧把篮子拿未。母亲把东西都塞到篮子里。“你给她送过去吧,就这样去,不必换衣服了。”

这时候天色已经发暗了,在一个喧闹的下午过后,傍晚变得一片寂静。

她横穿过街道,走进狭窄的小巷。她低着头加快了脚步,头上那顶有丝绒带子的大帽子真是引人注意,实在不该戴来!算了,既然已经来了。就是这里,到了,没错。

劳拉感到异常紧张真,希望马上离开这儿!她走过去敲了敲门。

门开了,一个穿着丧服的小个女人出现在门口。女人说:“请进,小姐。”

“噢,不,”劳拉说,“我是来送东西的……”那个小个女人好像对地的话充耳不闻。“请走这边,小姐。”

劳拉发现自己到了一个破旧、狭小、低矮的厨房,里面点着一盏冒烟的灯。火炉旁坐着一个女人。她的脸浮肿而红胀,眼睛和嘴唇都肿着,看上去很可怕。劳盼望尽快离开这里。她又走到走廊里,推开门就向前走,没想到走进了卧室,尸体就放在这里。

一个年轻男人躺在那里,正在酣睡——睡得这样熟,这样深,他的兴沉沉地陷在枕头里,眼睛安静地闭着,这双闭着的眼睛再也看不见任何东西了。他完全进入另一个世界。那些茶会,篮子,装饰着花边的裙子,和他又有什么关系呢?

眼泪总是忍不住要流。她是不能一言不发就走开的,于是她大声地哭了一声,像一个小孩子。

“请原谅我这顶帽子。”她说。

她没有等小个女人给她带路,自己摸索到门,走出去了。走到小巷口的时候地看到了劳瑞。

“你没事吧?妈妈很着急。”

“我没事。哦,劳瑞,我的哥哥!”她一下抓住他的手臂,紧紧地靠住他。“哥……”她抬头看着劳瑞,“你说,人生是不是,”她又说,“人生是不是——”可是,地又说不出来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让人修剪草坪、搭建凉棚、送来蛋糕等细节,表明希恩家对这次花园茶会的重视。

B.送蛋糕人向劳拉姐妹饶有兴致地讲述斯各特的死,表现了他对别人生命的漠视。

C.希恩太太虽未取消茶会,但能将剩余的食物送给斯各特一家,可见她内心的愧疚。

D.结尾处劳拉与哥哥劳瑞断断续续的对话,表明了斯各特之死对她内心的强烈冲击。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题为“花园茶会”,但对茶会的正面描写很少,意在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茶会前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B.小说不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而是借助人物对话和心理描写推动情节发展,呈现主人公认识的变化过程。

C.本文语言具有明显的口语色彩,以自然随性的描述,营造出一种特殊的叙述氛围,显得沉着而不张扬。

D.小说始终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讲述故事,再现了希恩家花园茶会举办的始末和斯各特家亲人死亡前后的场景。

8.请赏析文中画线句的内涵。

9.小说多用对比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效果。

6.C7.D

8.劳拉漂亮的帽子与吊唁的场合格格不入,她为自己的唐突道歉。劳拉华丽的帽子象征着与斯各特家截然不同的社会阶层,她为自己家人的傲慢道歉。

9.不同人物之间的对比,如希恩太太与劳拉之间的对比,以希恩太太的冷漠与虚荣衬托劳拉的善良;劳拉前后状态的对比,从对生活的懵懂混沌到对人生的觉醒思考,体现了劳拉的成长;环境氛围的对比,热闹快乐的花园和寂静狭窄的胡同的对比,表现了不同阶级之间生活境遇的悬殊;生与死的对比,青春美丽的劳拉和死亡沉睡的斯各特形成对比,深化主题,引发人们对生与死的深刻思考。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内容的能力。

C.“可见她内心的愧疚”错误,由“希恩太太看见桌子上还有许多吃剩的蛋糕、点心和三明治,不吃掉都会变质的”“不管怎样,孩子们可以大吃一顿了。你们同意吗?而且一定会有邻居去看地,这么多的现成的点心该多好”可知,她内心冷漠,只是担心食物变质,并想在邻居探望斯各特一家时体现自己的“善良”。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D.“始终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讲述故事”错误,由“妈,我们这样做恐怕不太合适吧?”“我没事。哦,劳瑞,我的哥哥!”等句子可以看出,小说也有第一人称叙述。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含义的能力。

划线句子是:“请原谅我这顶帽子。”分析句子含义需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和小说的主旨进行分析。

结合“头上那顶装饰着金色野菊花的黑色帽子上,有一条长长的黑丝绒带子垂下来”可知,劳拉带的帽子非常华贵;由“劳拉发现自己到了一个破旧、狭小、低矮的厨房,里面点着一盏冒烟的灯。火炉旁坐着一个女人。她的脸浮肿而红胀,眼睛和嘴唇都肿着,看上去很可怕”“没想到走进了卧室,尸体就放在这里”可知,劳拉前来吊唁时,司各特家贫穷至极,且家里有人去世,因此劳拉漂亮的帽子与吊唁的场合格格不入,她为自己的唐突道歉。

此外,劳拉带的帽子华丽名贵,象征着上层社会,而司各特家“破旧、狭小、低矮的厨房,里面点着一盏冒烟的灯”,是下层社会,她带着这样的帽子,带着吃剩的饭菜前来吊唁不合适,她为自己家人的傲慢道歉。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表现手法及其效果的能力。

由“我们的茶会必须取消了,是吗?客人和乐队一来,就会被他们家听到,他们离我们太近了”可知,劳拉心地善良,她担心自己家办花园茶会会让邻居伤心;由“你回答我,如果那些小房子里有人生病死掉,我们不是也要照常过我们的生活吗?”可知,希恩太太对邻居的去世冷漠无比,没有取消花园茶会的打算,并且她很虚荣,让劳拉带着吃剩的饭菜去吊唁,因为想到邻居回去看她。以希恩太太的冷漠与虚荣衬托劳拉的善良

由“她从来没有想到,自己竟然这样好看。她疑惑了,难道母亲说的没错?可是她又好像看见那个带着一群小孩,把丈夫的尸体抬回家的不幸女人。她决定等园会结束后再去考虑这件事”“‘你说,人生是不是,’她又说,‘人生是不是——’可是,地又说不出来了”可知,最初劳拉对生活懵懂混沌,不知道母亲到底是对还是错;后来开始觉醒,开始思考人生,劳拉前后状态的对比,体现了劳拉的成长。

由“这时候天色已经发暗了,在一个喧闹的下午过后,傍晚变得一片寂静”“她横穿过街道,走进狭窄的小巷”可知,小说将劳拉家花园的热闹快乐和司各特所住的胡同的狭窄寂静形成对比,表现了不同阶级之间生活境遇的悬殊

由“就在镜子里看到一个漂亮迷人的姑娘,头上那顶装饰着金色野菊花的黑色帽子上,有一条长长的黑丝绒带子垂下来。她从来没有想到,自己竟然这样好看”“一个年轻男人躺在那里,正在酣睡——睡得这样熟,这样深,他的兴沉沉地陷在枕头里,眼睛安静地闭着,这双闭着的眼睛再也看不见任何东西了”可知,劳拉青春美丽,而司各特死亡沉睡,两相对比深化主题,引发人们对生与死的深刻思考。

江苏省盐城市伍佑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文本一:

人世间(节选)

梁晓声

四年里,他这位从“大三线”退休的老建筑工人,似乎把光字片当成了“小三线”,把自己家所在那条被违章建筑搞成了锯齿状的小街当成了主要工程。如何让自己的家看上去还有点儿家样,理所当然成了他心目中的重点工程——他似乎要独自承担起改良的神圣使命。在春夏秋三季,人们经常见到他在抹墙,既抹自家的墙,也抹街坊邻居家临街的墙。他抹墙似乎有瘾,四年抹薄了几把抹板。有一年,街道选举先进居民,他毫无争议地当选了,区委副书记亲自奖给他一把系着红绸的抹板。他舍不得用,钉了个钉挂在墙上。他依然是个重视荣誉的人。

他的工具不仅是抹板,还有铁锨。人们也常见他修路,铲铲这儿的高,垫垫那儿的低,填填某处的坑,像在平整自家门前的地方。

见到他那么做的人有过意不去的,也有心疼他那么大年纪的,常常劝他,“拉倒吧!一条小破街,弄不弄有什么意思呢?下场雨又稀里哗啦踏烂了。”他却说:“弄弄总归好点儿,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或说:“我往土里掺了炉灰,再下雨不会那么泥泞不堪了。”

四年一晃过去,周志刚更老了。汉字的微妙之处是别国文字没法比的,只有中国才有“一字师”的说法。一晃多少年的“晃”字虽属民间口头语,但把那种如变脸般快的无奈感传达得淋漓尽致。周志刚完全秃顶了,脑壳左右稀疏的头发全白了。他渐渐蓄起了一尺来长的胡子,胡子倒有些许灰色,估计继续灰下去的日子肯定不会太多了。他的腿脚已不灵活,有点儿步履蹒跚,浑身经常这里痛那里酸的。当年在“大三线”工地上对体能的不遗余力地透支,开始受到必然性的制裁。别人已经称他老爷子了,而即使别人不那么称他,他也明明白白地意识到自己确实老了。

不论对自家房屋的维修,还是对街坊家临街墙面的义务抹平,他都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抹墙需几道工序,先得备下黄泥,还得有足够的麦秸或谷秸往泥里掺。和好一堆抹墙的泥很需要力气,他和不动了。黄泥也稀缺了,可挖到黄泥的地方越来越少,那种地方往往很快便出现了就地取材建起的土坯或干砸垒的黄泥小屋。当那些小屋住进了人家,如果谁还去周边挖取黄泥,常常引发严重冲突。那些人家会形成一种占山为王的领地意识,攻守同盟,态度凶悍,让企图分享公共资源者望黄泥而却步。

周志刚是洁身自爱的人,当然避免自取其辱。缺少了黄泥,不论他对自家房屋的维修,还是对他们那条脏街所进行的面子工程,都只好停顿下来。毕竟他只是一个老迈的改良者,也只有点儿人生余力做改良者。倘要彻底改造自己家及那条脏街的面貌,需动用推土机和铲车,需有充足的建材,还需有一支建筑队——而单枪匹马的他只有一把抹板,街坊们心劲儿又不齐。对他们而言,维修自家房屋是分内之事,至于那条脏街已经那样了,可以怎样改良一下不在自己考虑范围。他们认为那纯属政府的事,如果政府不觉得有失面子,他们则是特能忍受的,住在那么脏乱差的地方的人家还有面子值得在乎吗?还讲得起面子吗?讲面子起码也得有黄泥呀,连黄泥都稀缺了,就只得让面子见鬼去了。墙皮掉得太不成样子了,才趁夜到这里那里去偷黄泥。倘谁家的男人或大男孩天黑后挑着水桶走往与水站相反的方向,那么准是到什么地方偷黄泥去了,用水桶往回挑是为了掩人耳目,街坊们对此心照不宣。偷黄泥往往引发人身伤害事件,但由于是刚性需求,也就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周志刚断不会做那种勾当。他连自家墙上掉下的墙皮也宝贵地留存起来,积少成多,以备用时。他不敢放在门外,怕被偷,专门放在家中一角。

星期日或年节假日,儿女们回来看望他和老伴时,他嘴里常常会忽然蹦出一句话:“你们谁知道哪儿有黄泥吗?”

儿女们便都装聋作哑。

他是在儿女面前自尊心极强的父亲,不会问第二次的,总用自言自语缓解自己的担忧:“这个家再不修修抹抹,那就不像个家了。”

(有删改)

文本二:

在社会和时代面前,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人世间》是对“好人文化观”的形象表述。它从价值取向上,彰显了梁晓声的现实主义高度。写出了时代的变迁与个人命运的交集,这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同时《人世间》并不仅仅满足于此。人是这样的,但可以是那样的,应该是那样的,这是梁晓声提出“好人文化观”的前提。

在《人世间》里,善于挖掘人物身上所闪现的正直善良和情义担当。即便生活再艰辛,也要将心比心,为他人着想;就是深陷困境,也要互帮互助,自立自强。不管社会如何发展,时代如何变迁,做一个好人,是对人性、人心的内在要求。社会越发展,时代越进步,作为人本身,更应该向善、向上、向美。《人世间》里无时无处不在体现这种思想的光辉。

我们从《人世间》中不难看到,当生活中的矛盾处在不可调解之时,总有一种正直的友善的力量,内在地驱策着生活向前推进。而矛盾的调和与解决,又往往得助于梁晓声价值取向的牵引。这样的例子俯拾即是。

以周志刚为例,在没有见到女儿周蓉之前,他对女儿不管不顾跑到贵州山区投奔“右派”诗人一事,怒不可遏。等到他见到了这位诗人,看到了女儿的生活现状,他原谅了女儿,理解了女儿,一场潜在的冲突并没有发生。同样,当他得知自己的小儿子与怀着他人骨肉的郑娟相爱时,周志刚也是愤怒至极。他了解到郑娟的付出之后,他帮小儿子整理行李和洗漱用品,把他送往郑娟家里。他对周秉昆说过这样一段话:“有恩不报,那是不义。你和人家郑娟早都把生米煮成熟饭了,如果你不与人家结婚,那是双重的不义。……再愁再难的日子,你都要为那边三口把日子给我撑住,而且让他们觉得有了你就有了希望,不仅仅是多了一口混日子的人!”而周秉昆原以为是父亲要赶他出门。这个时候的他,泪如泉涌。

一位深明大义的父亲,看重的是在困难中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相助和相互守望,更有应该尽到的为人的责任和担当。

正是这样,梁晓声把自己的思考和认知,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小说的人物形象上,让人物立起来说话。呈现现实,同时从理想向度上引导现实,梁晓声的“好人文化观”起到了内在的支撑作用。

梁晓声说过的四句话,被广为流传:“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一些人以为这是他对文明、文化的定义,其实这是他从文明、文化的角度,为“好人”定下的标准。从这样的好人标准出发,希望人性向上、向善,社会向美、向好,这是梁晓声“好人文化观”的深厚内涵,同时也是《人世间》的深刻魅力。

(摘编自梁晓声《人世间》:现实主义的新高度)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