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缪丹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课件1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马克思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那么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
浪费别人的时间是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是慢性自杀。
——列宁5导论
6导论本章学习要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局部之一。列宁曾高度地评价了政治经济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构成中的重要地位,认为,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就是马克思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因此,本章作为全书的导论,就是要求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科学性、开展性以及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方法与意义,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7导论本章教学内容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开展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科学性和开展性五、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六、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8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开展1、政治经济学名称的由来“政治经济学〞是从“经济〞演变而来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经济〞的演义古希腊思想家色诺劳的《经济论》----人类第一部经济学著作,亚里士多德的《政治论》资本主义社会初期,法国重商主义者蒙克莱田首次使用“政治经济学〞----《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1615年〕9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开展2、政治经济学开展的根本线索〔简要示意图〕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范式特征:突出研究社会经济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利益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人与人的关系)范式特征:着重研究稀缺资源如何实现有效配置、增加财富(人与物的关系)10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开展2、政治经济学开展的根本线索18世纪古典政治经济学及其奉献:标志着真正的现代经济科学的产生19世纪中叶以来政治经济学开展的重大分野:两种范式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范式特征及其历史与现实意义西方经济学范式特征及其借鉴11二、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2、物质资料生产的两个方面3、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生产力上层建筑12二、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生产力的内涵——在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中,人们适应自然改变或改善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即生产力。生产力包括
实体性要素
渗透性要素:科学技术术、管理等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决定性要素〕13二、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生产力的内涵
——生产力内部关系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学技术]×管理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生产力是推动社会生产开展的决定性因素14二、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生产关系的内容——物质资料生产只能是社会性的生产,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一种理解: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生产过程内部〕结成的相互关系另一种理解:研究特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一种理解: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四个环节上所结成的关系生产关系所有制是其根底另一种理解:研究一切社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或一般生产关系和一般经济规律〕——这是政治经济学开展的一种新趋向15二、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2、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构成了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它们既矛盾又统一,构成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由低级向高级的开展运动。如:原始社会生产方式奴隶社会生产方式封建社会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社会主义生产方式……16二、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3、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二者之间内在的关系图〕生产力生产关系适合不适合促进生产力发展落后“超前的”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作用于反作用于173、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上层建筑〔经济根底与上层建筑之间关系图〕二、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上层建筑经济根底生产方式作用反作用一定的社会形态生产关系生产力作用反作用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结论:研究对象生产关系〔利益关系〕研究范围生产力、上层建筑聚焦延伸原始社会形态奴隶社会形态封建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社会形态181、经济规律的概念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3、经济规律的分类二、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191、经济规律的概念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或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经济现象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经济过程中的各种活动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的关系:——经济现象是经济规律的表现形式——经济规律通过经济现象表现出来并发生作用三、政治经济学研究任务——揭示经济规律20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客观性的理解对主观能动性的理解:尊重发现认识利用经济规律三、政治经济学研究任务——揭示经济规律条件的客观性过程的客观性213、经济规律的分类按经济规律发生作用的
经济条件的不同来分类经济规律体系——根本经济规律的两点特征三、政治经济学研究任务——揭示经济规律决定社会生产的实质和开展方向决定社会经济开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一切主要过程第一类〔一切社会〕一般经济规律第二类〔某几个社会〕共有经济规律第三类〔某一个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221、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阶级性,是泛指这门科学的理论体系,总是反映一定阶级或利益集团的意识和要求,为一定阶级或利益范围集团的利益效劳的。四、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科学性和开展性
23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无产阶级效劳。代表无产阶级的经济利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性是阶级性的根底。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不断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四、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科学性和开展性
24五、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科学的抽象法
矛盾分析法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实证分析法标准分析法模型分析法25科学的抽象法:依靠抽象的思维能力,抽去或撇开次要的、非本质的因素,寻找和揭示事物的本质性和内在联系,以到达对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理性的、规律性的认识。矛盾分析法:用事物内部对立同意、矛盾和谐的方法解释经济现象和经济开展的动态过程。五、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26五、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实证分析法:是什么手段现实描述真或假—事实判断、客观性
标准分析法:应该是什么目的理想规定好或坏—价值判定、主观性模型分析法:通过对各经济变量之间的假设关系、借助图形方程或进行数学表述来解释经济现象27获得认知真实世界、改善、改造世界、增进社会福利的特定视角:利益关系特定范式:本钱——收益比较特定手段:经济开展六、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28一、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1、在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生产工具2、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相比具有客观性,所以,它们之间没有什么区别3、既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开展具有反作用力,所以,只要不断变革生产关系,就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加速开展导论复习思考题29导论复习思考题二、论述题1、从经济学开展演进的历史角度谈谈对政治经济学真谛的理解2、政治经济学开展的两种范式:特征及其关系3、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4、如何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的区分5、对政治经济学方法的理解30链接资料政治经济学的概念《政治经济学原理》绪论政治经济学的创立著名政治经济学家及其著作:《政治经济学原理》JohnStuartMill
《政治算术》WilliamPetty
《国富论》AdamSmith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DavidRicardo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的继承与创新
古典政治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学31链接资料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现代经济学支流的简介及研究对象
西方经济学
政府经济学
人口经济学价格经济学
网络经济学
环境经济学
人本主义经济学32链接资料重商主义学派的产生与开展古典政治经济学学派的兴起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经济理论萨伊的价值论与马尔萨斯的人口论经济浪漫主义学派33链接资料马克思与恩格斯生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开展与改革
相关文章:热话题与冷思考:“回到马克思〞学生心得: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习的一点思考34链接资料哲学范畴上的唯物辩证法相关文章:做彻底的辨证唯物主义者
政治经济学研究可使用的一般方法
《资本论》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五个方法论命题
与林老师对话:经济学方法论篇35第一章商品和货币
36第一章商品和货币本章教学要求商品和货币,是商品经济运行的根本要素,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范畴。本章通过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揭示了商品和货币所表达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运动规律,说明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的根本原理,为进一步学习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理论根底。37第一章商品和货币本章教学内容第一节商品第二节货币第三节价值规律第四节劳动价值论在当代的深化与开展38第一节商品
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须从商品分析开始。原因在于三方面:
商品是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起点。商品包含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萌芽。一、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的定义一。商品的定义二。39第一节商品〔一〕商品使用价值:〔1〕定义。〔2〕决定。〔3〕是商品的自然属性。〔4〕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点具有三方面。A.使用价值的社会性。B.使用价值的载体是劳动产品。C.通过交换才能进入消费。〔二〕交换价值的概念。40第一节商品〔三〕价值:〔1〕定义〔2〕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3〕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表达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性是互相依存、互为条件的,表现在三方面。〔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的,表现在三方面。41第一节商品二、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的概念。具体劳动和物质要素相结合,创造商品使用价值,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的概念。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商品的二因素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原理。劳动二重性学说的重要意义。42第一节商品三、商品的价值量商品价值质的规定性。商品价值量的规定性。〔一〕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的概念。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运动,对于商品生产者的成败具有决定性意义,可以通过三种情况分析。43第一节商品〔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1〕两者的概念。2〕复杂劳动在相同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是简单劳动的数倍,因此,简单劳动是倍加的简单劳动。3〕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复杂劳动换算成简单劳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44第一节商品〔三〕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1〕劳动生产率的概念2〕劳动生产率的表示方法。3〕商品的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关键在于理解——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所形成的价值总量在任何时间、条件下是相同的,不受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劳动生产率仅改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45第一节商品四、简单商品生产的根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以私有为根底的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生产商品的劳动,既是私人劳动,又是社会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存在着矛盾。商品的内在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都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这对于商品生产的根本矛盾。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开展为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成为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总根源。46第二节货币
一、价值形式的开展和货币的起源价值形式即交换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形式,以货币来表现价值是价值形式开展的最终结果。
47第二节货币〔一〕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1只绵羊=2把斧子绵羊是价值被表现的商品,处于相对价值形式、斧子是绵羊价值的表现材料,处于等价形式,起等价物的作用。
简单价值形式中商品内部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表现为两个商品的外部对立。48第二节货币〔二〕扩大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经常地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
=50斤谷物=2把斧子1只绵羊=40尺布=5克黄金=其他种种商品处于等价形式上的是一系列等价物。商品的价值第一次真正表现为无差异人类劳动的凝结。49第二节货币〔三〕一般价值形式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集中的、统一的表现在公认的、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上。50斤谷物=2把斧子=40尺布=1只绵羊5克黄金=其他种种商品=在一般价值形式中,商品价值的表现是1〕简单的,2〕统一的。牲畜、贝壳、盐、布匹都充当过一般等价物。50第二节货币〔四〕货币形式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集中的、统一的表现在贵金属黄金或白银上。50斤谷物=2把斧子=40尺布=5克黄金5克黄金=其他种种商品=黄金或白银独占一般等价物的地位。黄金或白银成为货币,在于它本身也是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51第二节货币二、货币的本质货币是商品经济开展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开展的结果。货币的本质在于它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的出现,使商品的一系列内在矛盾外在化了。内在于商品中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在简单价值形式中表现为商品与商品的外部对立,现在开展为商品与货币的外部对立。一切商品必须转化为货币,它的价值才能实现。货币表达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52第二节货币三、货币的职能根本职能:〔一〕价值尺度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价格。〔二〕流通手段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商品价格总额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货币流通速度53第二节货币〔三〕贮藏手段作为财富贮藏。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贮藏货币能调节货币流通量。〔四〕支付手段商品价-赊销商品-到期支-抵消支流通中所格总额价格总额付总额付总额需货币量=———————————————————货币流通速度〔五〕世界货币54第三节价值规律一、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一〕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二〕价值规律的根本内容和要求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以价值为根底,随供求变化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三〕价格与价值偏离的现象,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具体表现在三方面。55第三节价值规律二、价值规律的作用第一,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开展。第二,自发地调节社会劳动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分配。
第三,促使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56第四节劳动价值论在当代的深化与开展
〔一〕、从局部劳动到总体劳动〔二〕、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三〕、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关系57本章重点难点〔一〕、商品的二因素及其矛盾
〔二〕、劳动的二重性〔三〕、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四〕、价值形式的开展及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五〕、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作用〔六〕、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研究和认识58本章复习思考题论述题1怎样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商品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关系怎样?2怎样理解认识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3商品的价值是由什么决定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商品价值量有什么影响?4为什么说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根本矛盾?5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6什么是价值规律?它对以私有制为根底的商品经济的开展有哪些作用?59链接资料价值是什么?“价值〞范畴的一般与特殊对劳动价值论的新反思浅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深刻变革劳动价值论和边际效用价值论一个值得注意的理论:无形价值论60链接资料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和国际价值规律晏智杰:重温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全民所有制经济内部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问题论国际价值规律卫兴华:50多年来中共经济理论价值规律、边际效用规律及供求关系劳动价值论认识的深化价值规律与价值本质规律61第二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62第二章资本和剩余价值本章教学要求建立在劳动价值理论根底上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本章通过说明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根本原理,使学生了解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了解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根本方法,认清资本,利润和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从而认清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同时,通过对马克思关于劳动力商品属性原理的再认识,当代剩余价值生产的新特点的分析,对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本属性的探讨,是力图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根本原理,去分析解答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还就对待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不同观点进行简要述评,以期使学生加深对马克思科学剩余价值理论的认识。63第二章资本和剩余价值本章教学内容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第二节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第三节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
第四节工资第五节对待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不同观点的简述64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简单商品流通公式W—G—W和资本流通公式G—W—G有本质的差异。〔1〕形式上:交换的顺序不同〔2〕本质上:交换的目的不同准确的资本流通公式应是G—W—G’,G’=G+△G,增值的货币额△G就是剩余价值。G—W—G’是资本总公式。资本总公式与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有矛盾。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先决条件,是剩余价值的产生,从而货币转化为资本,既不在流通领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65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二、劳动力转化为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先决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也是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可以复原为生产和再生产劳动者必需的生活资料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够创造新价值,而且还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劳动力这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对于货币转化为资本有决定性的意义。资本家购置劳动力商品,看中也正是这种商品的特殊使用价值。66第二节剩余价值的生产
一、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它的特点: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同一。〔一〕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价值形成过程工人的劳动既是具体劳动,又是抽象劳动。作为具体劳动,既创造了使用价值,又转移了生产资料的价值。作为抽象劳动,创造了新价值,新价值等于资本家支付的劳动力价值的时点,就是商品价值形成的过程。67第二节剩余价值的生产
〔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价值增值过程价值增殖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即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工人的劳动时间总是要超过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工人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量,只要资本家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之上,工人在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就会超过劳动力价值,资本家就能够榨取到剩余价值。这就是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68第二节剩余价值的生产〔三〕剩余价值是在生产领域创造的
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劳动创造的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69第二节剩余价值的生产〔二〕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及其意义〔1〕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概念。〔2〕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两者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不变资本没有发生价值增值,可变资本发生了价值增值。〔3〕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70第二节剩余价值的生产三、资本主义根本经济规律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根本经济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决定着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主要过程。剩余价值规律支配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展的历史趋势。71第三节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
一、剩余价值率〔1〕剩余价值(m)剩余价值率(m’)=——————可变资本(v)它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2〕工人的工作日可划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局部。相应时间消耗的劳动可划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必要劳动时间:生产劳动力价值。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剩余价值。〔3)剩余价值率也可用剩余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剩余劳动和必要劳动的比率表示。72第三节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二、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不便的条件下,依靠工作日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73第三节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三、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不便的条件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需降低劳动力价值,就必须提高整个社会生活资料生产部门和与之相关的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是众多的个别资本家为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综合反映。
74第三节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超额剩余价值:由商品个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差额形成的剩余价值。
个别资本家保存超额剩余价值的情况是暂时的。原因在于资本家群体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冲动和市场竞争的外部压力最终使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辨证关系。75第三节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四、现代生产自动化和剩余价值的源泉
在资本主义生产自动化条件下,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仍是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第一,任何先进的机器设备以不变资本的形式存在,只能转移旧价值,不能创造价值。只有工人的剩余劳动才是创造剩余价值的源泉。第二,工人的概念扩大了,价值和剩余价值是由总体工人创造的。第三,生产工人的劳动变得更复杂,复杂劳动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和剩余价值。第四,个别生产技术水平高的企业能够获取更多的超额剩余价值。76第四节工资一、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资本家按工人劳动的时间或产品的数量支付工工资。造成一种假象,工人所得工资不是出卖劳动力的报酬,而是工人劳动的报酬,这种假象掩盖了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有偿劳动与无偿劳动的界限,好象工人劳动都得到了报酬,资本家没有剥削工人。劳动不是商品,既无价值,也无价格,根本不能出卖。工人出卖给资本家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工人所得的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这就是工资的本质。77第四节工资二、工资的形式
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的概念。战后资本主义工资制度的一些新变化。78第四节工资三、资本主义工资变动趋势和各国工资水平的差异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概念、数量关系。实际工资缓慢上升的原因。资本主义各国工资水平存在差异的原因。79第五节对待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不同观点的简述
一、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与探索1.我国理论界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前后对公有资本、剩余价值问题的看法2.国外一些经济学家在肯定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根底上提出的见解80第五节对待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不同观点的简述二、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非难与挑战西方经济学家非难与挑战的主要理论有:1.边际效用价值理论2.时差利息论3.边际生产力论4.伯恩斯坦的有关理论81本章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劳动力成为商品这时理解货币为什么能够转化为资本及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这为说明剩余价值学说提供了一把钥匙和科学的理论武器。2.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这也是难点。要讲明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生产,剩余价值是价值的组成局部,而商品价值又是以使用价值作为它的物质承担者。3.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进一步提示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才能使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牢固确立起来。82本章重点难点二、教学难点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难在看似剩余价值与等价交换发生矛盾,却要通过分析剩余价值不在流通中产生但又离不开流通而产生去搞清楚。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就在于讲清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相对延长的道理。83本章重点难点3.马克思关于劳动力商品属性的原理这就要从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去分析,以及从市场交换和市场经济角度探讨。4.资本的一般属性和人力资本应在马克思论述的根底上——资本以雇佣劳动为根底——作出宽泛的理解,即资本是依存于商品经济社会的,它是一个历史范畴。还要指出人力资本就是能带来价值增殖的能力,而马克思的理论里已含有这一思想。84本章复习思考题论述题1简述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的异同。2什么是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3怎样理解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4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当代剩余价值生产有哪些新特点?85本章复习思考题5资本的本质是什么?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怎样?6怎样认识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本的属性?7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产生的?8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如何正确认识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工资制度的新变化?
86链接资料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与当代社会剩余价值在中国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和创造性劳动
剩余价值理论:引起劳动价值论困惑的根源87链接资料对剩余价值范畴的重新认识科学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如何计算心力劳动的效益——关于剩余价值的问题当代国外经济学家剩余价值理论评述88第三章资本积累与再生产
89第三章资本积累与再生产本章教学要求
本章通过对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分析,学习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进一步理解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形成资本积累;要求掌握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和无产阶级的贫困问题,从而认识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必然趋于激化
90第三章资本积累与再生产本章教学内容第一节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第二节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第三节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91第一节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一、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概念: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可以看到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作为一个孤立的生产过程所看不到的特点。92第一节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1〕资本家用来购置工人劳动力的可变资本,是由工人生产出来的。不是资本家养活了工人,而是工人养活了资本家。〔2〕资本家预付的全部资本,不管最初来源如何,经过假设干次再生产过程,都会成为剩余价值的积累物。
〔3〕工人的消费,是再生产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工人阶级在劳动过程之外也附属于资本。结论: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93第一节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和资本积累概念: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一〕资本积累的概念及其实质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资本化。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资本积累的实质:资本家不断地使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增殖资本,扩大生产规模,扩大对工人的剥削,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94第一节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二〕资本积累的原因
内因:追求剩余价值的动力
外因:竞争的压力95第一节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三〕决定积累量的因素剩余价值分割为积累与消费的比例既定时,决定剩余价值量的因素也就是决定积累量的因素。〔1〕劳动力的剥削程度。〔2〕劳动生产率水平。〔3〕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4〕预付资本总量。96第二节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一、资本的有机构成。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一〕资本的有机构成〔1〕概念: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2〕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就是资本有机构成,用C:V表示。〔3〕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和资本积累中,资本有机构成会不断提高的原因。〔4〕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的前提:个别资本增大。97第二节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二〕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个别资本的增大有两种形式: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资本积聚:个别资本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资本集中:存量资本的合并与联合具体形式:1〕兼并2〕股份公司98第二节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联系:互相促进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区别:1〕性质不同2〕是否增大社会资本总额3〕增长速度不同99第二节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二、相对人口过剩〔一〕相对过剩人口概念
超过资本需求而形成的相对多余的劳动人口。100第二节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二〕相对过剩人口产生的原因随着资本主义积累的进行,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总资本中可变资本的比重不断下降,造成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减少;另一方面由于三方面的原因必然造成劳动力供给的不断增加。从而必然造成大量的劳动者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101第二节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三〕相对过剩人口的实质相对过剩人口,不是社会绝对人口过剩,而仅仅是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主义积累对劳动力的需要的过剩人口。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人口规律。102第二节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四〕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必然产物,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开展的必要条件。〔1〕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提供劳动力的“蓄水池〞。〔2〕资本可加强对在业工人的剥削。103第二节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失业是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开展的一般现象1.一般来讲,失业是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给超过需求时表现出的总量失衡,是市场经济国家的一般经济现象。2.相对过剩人口的性质及其表现,是失业问题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存在的特殊表现形式;是私人资本对雇佣劳动的排挤和压迫,失业服从于私人资本增殖的需要。3.在公有制的市场经济中,这种私人资本对雇佣劳动的排挤和压迫的普遍性质消失了,但是由于市场经济中各种自然因素和结构因素的作用,失业本身并不完全消失。104第二节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三、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和无产阶级贫困化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资本积累的进行必然会引起资产阶级财富和无产阶级贫困同时积累。无产阶级贫困化有绝对贫困化和相对贫困化两种表现形式。105第二节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贫困是一个世界问题1.从一般的角度讲,贫困问题本质上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总和,它存在于历史和现实之中,存在于世界范围之内。2.迄今为止,尽管贫困问题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一种灾难性通病,有其相通的共性。但是,贫困毕竟是一个社会问题,不是一个纯粹的自然灾害问题。它的存在与演变与各个国家深层次的历史背景和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以及自然地理环境等内在和外在因素的综合作用有关。106第二节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3.不能将因资本主义制度下和资本积累一般规律作用所造成的无产阶级贫困化与我国因生产力开展暂时落后以及经济社会转型所引发的局部劳动群众生活困难的贫困现象混为一谈,二者在形成原因、状态特征、社会后果等方面都有本质区别的内涵规定。107第三节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一、资本的原始积累1.资本的原始积累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史时期,是指私有的小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别离的历史过程。2.资本的原始积累是通过暴力来实现的,一方面是对农民土地的剥夺,另一方面是对货币财富的剥夺。108第三节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二、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必然日益锋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开展的需要了,要求建立和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它。资本主义积累造成的生产社会化的开展,为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客观物质条件,也造就了资本主义的掘墓人-无产阶级日益壮大。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规律,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109本章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1.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的分析,可以进一步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2.资本积累的根本问题:资本积累的含义、实质和动因以及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110本章教学重点和难点二、教学难点1.商品生产的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2.失业是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开展的一般现象3.贫困的一般性与特殊性111本章复习思考题论述题:1.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有什么意义?2.怎样从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理解资本积累的实质?3.怎样理解资本积累的动因和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的因素?4.如何看待资本积累、资本积聚、资本集中三者的关系?112本章复习思考题5.相对过剩人口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说失业是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开展的一般经济现象?6.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贫困的特殊性和世界范围内贫困存在的一般性?7.运用否认之否认规律分析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113链接资料自动化在帝国主义国家里工业现代化的哲学思考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异化理论比较自动化导论---自动化时代114第四章资本循环和周转
115第四章资本循环和周转本章教学要求资本只有在不断的运动中才能保值和增殖。本章在考察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的根底上,参加对资本主义流通过程的分析,进一步揭示资本的本质。通过本章的学习,从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统一的角度,全面认识、把握资本运动的特征、本质以及内在矛盾。通过分析资本的循环,掌握资本运动的连续性及连续运动的条件;通过分析资本的周转,掌握加速资本周转速度的意义和途径。116第四章资本循环和周转本章教学内容第一节资本的循环第二节资本的周转117第一节资本的循环
一、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产业资本的概念。产业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依次经过购置阶段、生产阶段、售卖阶段,并相应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使价值得到增殖,最后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过程。产业资本循环要经过三个阶段和采取三种职能形式。118第一节资本的循环
〔1〕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资本的购置阶段。A〔劳动力〕G—WPm〔生产资料〕资本承担货币资本的职能。119第一节资本的循环〔2〕资本循环的第二阶段:资本的生产阶段。AW…P…W’Pm资本承担生产资本的职能。120第一节资本的循环〔3〕资本循环的第三阶段:资本的售卖阶段。W’—G’资本承担商品资本的职能。121第一节资本的循环产业资本总循环公式:
AG—W…P…W’—G’Pm122第一节资本的循环二、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
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顺次采取三种职能形式,每一种职能形式都会形成自己独立的循环。产业资本循环有三种循环形式,即货币资本的循环、生产资本的循环、商品在的循环,它是这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123第一节资本的循环〔一〕货币资本的循环:G—W…P…W’—G’货币资本循环的特点和片面性。〔二〕生产资本的循环:P…W’—G’—W…P生产资本循环的特点和片面性。〔三〕商品资本的循环:W’—G’—W…P…W’商品资本循环的特点和片面性。124第一节资本的循环三、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资本价值不断增殖的实现,是以资本循环的连续性、三种循环形式统一地运动为条件。资本循环的连续性,就是资本的三种循环同时不间断地在各种职能形式上和各个阶段上的运动。产业资本连续循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2〕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125第二节资本的周转
一、资本周转时间和次数〔一〕资本周转:不断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二〕资本周转时间: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资本的生产时间:〔1〕原材料储藏时间〔2〕劳动时间〔3〕自然力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资本的流通时间:购置原材料、劳动力和销售商品的时间。126第二节资本的周转
〔三〕资本周转速度资本周转次数〔速度〕Un=——u资本周转时间同资本周转次数成反比。资本周转次数越多,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越短,资本周转速度就越快,反之那么反是。127第二节资本的周转
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资本周转速度不仅取决于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而且取决于生产资本的构成。
按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生产资本可以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固定资本:实物的价值逐步分期转移到产品中。折旧。流动资本:实物的价值一次性转移到产品中。
128第二节资本的周转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区别。
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的区别。
固定资本的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
精神磨损的两方面原因。129第二节资本的周转三、预付资本的总周转由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周转一次所需时间不同,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只能由资本的各个组成局部的平均周转来确定。固定资本年流动资本年预付资本的周转价值总额+周转价值总额总周转次数=————————————————预付总资本
130第二节资本的周转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固定资本年周转次数╳预付固定资本额流动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流动资本年周转次数╳预付流动资本额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的快慢取决于:〔1〕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生产资本中所占的比重;〔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周转的速度。131第二节资本的周转四、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有很大的影响。流动资本中包括有可变资本,流动资本周转越快,其中的可变资本周转速度也就越快,从而带来更多的年剩余价值量和更高的年剩余价值率。132第二节资本的周转年剩余价值率(M’〕=一年生产的使用价值量/预付可变资本年剩余价值量=m’vn
年剩余价值率(M’〕=m’vn/v=m’n加快资本周转速度,一方面可以节约预付资本,特别是流动资本;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133本章重点难点〔一〕、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态的统一〔二〕、产业资本连续循环的根本条件〔三〕、循环和周转的关系。〔四〕、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的区别和意义〔五〕、固定资本的精神磨损
134本章复习思考题论述题1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哪些阶段?采取哪些形式?有几个循环形态?实现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根本条件是什么?2生产资本有哪两种划分?这两种划分方法有何不同?3什么是资本周转?加速资本周转有何意义?4马克思关于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对社会主义企业经营管理有何现实意义?135链接资料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个别资本运行资本的循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笔记136第五章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经济危机
137第五章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经济危机本章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认识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根本内容,重点把握马克思所揭示的社会化生产和商品经济形式下社会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把握社会总资本运动的特点、规律;认识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138第五章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经济危机本章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
第二节社会总资本简单现生产及其实现条件第三节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第四节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139第一节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一、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个别资本、社会总资本的概念。个别资本互相交错、互为条件的运动,形成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一〕社会总资本运动的特点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运动,不仅包括生产消费,而且包括个人消费;不仅包含资本流通,而且包含媒介个人消费的一般商品流通。由于社会总资本的运动包括了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因此分析社会总资本的运动,必须从社会总产品出发。140第一节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二〕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概念。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社会总产品按价值买出〕和物质补偿〔生产社会总产品时所消耗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能否找到相应的物质资料来补偿〕,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考察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141第一节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三〕社会总资本运动的理论前提第一,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等于C+V+M,C是不变资本的转移价值,V是可变资本价值,M是剩余价值。第二,社会总产品在实物上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与此相适应,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为第Ⅰ部类,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为第Ⅱ部类。把社会总产品从价值上分成三个局部和把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的原理,是研究总资本运动的两个理论前提。142第二节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但是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根底和起点,因此,我们先分析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
假定:社会总产品价值为9000。第Ⅰ部类产品价值为6000,其中不变资本价值4000,可变资本价值1000,剩余价值率100%,剩余价值为1000。第Ⅱ部类产品价值为3000,其中不变资本价值2000,可变资本价值500,剩余价值500。社会总产品及其构成图示如下:
143第二节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Ⅰ4000c+1000v+1000m=6000Ⅱ2000c+500v+500m=3000为了实现简单再生产,两大部类各个局部的产品都必须通过交换使它们在价值形式和实物形式上得到补偿。1、第Ⅰ部类的4000c,是通过第Ⅰ部类内部交换实现实物补偿和价值补偿的。2、第Ⅱ部类的500v+500m,是通过第Ⅱ部类内部交换实现实物补偿和价值补偿的。3、第Ⅰ部类的1000v+1000m,以及第Ⅱ部类的2000c,是通过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实现实物补偿和价值补偿的。144第二节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通过两大部类内部的交换和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使两大部类的产品在实物和价值上都得到了补偿,社会总产品实现了,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就可以继续进行。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Ⅰ〔v+m〕=Ⅱc上述公式可派生出:Ⅰ〔c+v+m〕=Ⅰc+ⅡcⅡ〔c+v+m〕=Ⅰ(v+m)+Ⅱ(v+m)145第二节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上面公式表现了简单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和消费之间、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必须遵循的根本比例关系。简单再生产要顺利进行,生产与消费之间、各部门之间必须按比例开展,否那么简单再生产就不能顺利进行。146第三节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
实现扩大再生产,必须具备的物质条件是:社会总产品中要有可供追加的生产资料和维持追加劳动力所必须追加的生活资料。因此,扩大再生产能够顺利进行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
Ⅰ(v+m)>ⅡcⅡ(c+m-m/x)>Ⅰ(v+m/x)147第三节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假设社会总产品的组成如下:Ⅰ4000c+1000v+1000m=6000Ⅱ1500c+750v+750m=3000假定第Ⅰ部类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50%用于积累,按照原来4:1的资本有机构成,400转化为追加的不变资本,100转化为追加的可变资本。148第三节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第Ⅰ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根据扩大再生产的要求重新组合为:Ⅰ4000c+400△c+1000v+100△v+500m/x=6000第Ⅱ部类也要相应进行积累。第Ⅱ部类的积累必须根据第Ⅰ部类能够为之提供多少追加生产资料来确定。149第三节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由于Ⅰ1000v+100△v+500m/x必须与Ⅱ1500c相交换,在补偿了第Ⅱ部类所消耗的价值1500的生产资料后,还剩余价值100的生产资料,因此第Ⅱ部类可以追加100的不变资本。按照第Ⅱ部类2:1的资本有机构成,还必须从剩余价值中拿出50作为追加的不变资本。第Ⅱ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按照扩大再生产的要求重新组合为:Ⅱ2000c+100△c+750v+50△v+600m/x=3000150第三节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通过第Ⅰ部类、第Ⅱ部类内部的交换,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社会总产品全部得到实现,保证了第二年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剩余价值率仍为100%,到第二年终两大部类生产的社会总产品价值构成如下:Ⅰ4400c+1100v+1100m=6600Ⅱ1600c+800v+800m=3200社会总产品的规模就由上一年的9000增加到9800。151第三节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上面的分析说明,在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构成在两大部类应当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的根本条件是:Ⅰ〔v+△v+m/x〕=Ⅱ〔c+△c〕引申公式:Ⅰ〔c+v+m〕=Ⅰ(c+△c)+Ⅱ(c+△c)Ⅱ(c+v+m)=Ⅰ(v+△v+m/x)+Ⅱ(v+△v+m/x〕152第三节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生产资料优先增长原理。生产资料优先增长并不意味着生产资料的生产可以脱离消费资料的开展而孤立开展。原因在于两方面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揭示了社会化生产按比例开展的客观必然性。由于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和其他固有矛盾,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各种比例关系经常遭到破坏,只能通过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强制实现。153第四节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一〕经济危机的实质:
相对生产过剩。154第四节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二〕经济危机的根源: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具体表现为两组矛盾。〔1〕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2〕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155第四节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一〕经济危机周期性的原因仍在于资本主义根本矛盾。〔二〕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物质根底固定资本更新。156第四节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三、二战后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的特点四、经济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过渡性
经济危机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成为生产力开展的桎梏,生产力的开展要求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取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157本章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问题1.社会总资本运动的特点2.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所依据的两个理论前提3.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及其实现条件4.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及其实现条件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及周期性158本章重点难点〔二〕、教学难点1.研究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2.社会再生产两大部类及三大交换关系3.两大部类积累的辨证关系4.固定资本更新是经济危机的物质根底159本章复习思考题论述题1社会总资本运动的特点是什么?2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其意义。3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扩大再生产类型理论。160本章复习思考题4马克思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重大现实意义?5什么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其根源是什么?6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说明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过渡性?7如何理解固定资本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存在的物质根底?161链接资料一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正在形成存在剩余价值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经济学百年回眸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根本数学模型当代资本主义的局部质变及其意义162第六章职能资本和平均利润
163第六章职能资本和平均利润本章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第一,掌握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以及平均利润的实质。第二,正确理解生产价格,平均利润规律以及平均利润率的变动趋势。第三,正确认识商业利润的实质。了解商业流通费用的补偿及商业资本的周转。第四,灵活运用马克思剩余价值分配学说中的根本原理分析现实的经济问题。164第六章职能资本和平均利润本章教学内容第一节本钱价格和利润第二节产业资本与平均利润第三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165第一节本钱价格和利润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一〕根本概念本钱价格:K=c+v利润p:全部预付资本带来的价值增值。利润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利润率p’=m/C〔二〕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区别。〔1〕数量大小不一样。〔2〕反映的经济关系不一样。166第一节本钱价格和利润
〔三〕影响利润率的因素。〔1〕剩余价值率的上下。〔2〕资本有机构成的上下。〔3〕资本周转速度。〔4〕不变资本的节省。167第二节产业资本与平均利润
部门内部的竞争形成商品的社会价值。〔一〕平均利润形成的过程不同生产部门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利润率不同。资本的逐利性使资本不断流向利润率高的部门,流出利润率低的部门。资本的流动改变了各部门产品的供求状况,使低利润部门产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利润增加;高利润部门产品供大于求,价格下跌,利润减少。当各部门利润率相等时,资本才停止流动。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的自由转移,形成平均利润率168第二节产业资本与平均利润〔二〕利润平均化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重新分配。剩余价值总额平均利润=——————社会总资本〔三〕平均利润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平均利润形成后的分配原那么: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似乎利润只与预付资本的大小有关,与工人的劳动无关。169第二节产业资本与平均利润〔四〕平均利润学说的意义。〔1〕工人受整个资本家阶级的剥削。〔2〕工人要同整个资本家阶级斗争。170第二节产业资本与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本钱价格+平均利润平均利润形成后,商品按生产价格出售。生产价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原因在于:〔1〕平均利润总额仍等于剩余价值总额。〔2〕生产价格总额仍等于价值总额。〔3〕生产价格随价值变动而变动。平均利润形成后,仍存在超额利润。171第三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一、商业利润
商业资本:产业资本运动中商品资本的独立化形式。商业资本的职能:代替产业资本家完成销售工作。172第三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二、商业利润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产业工人生产中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局部。商业利润和产业利润趋于平均化,形成社会资本同一的平均利润率。商业资本参加剩余价值分配后平均利润率的计算。173第三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三、流通费用和商业资本家对店员的剥削
商业资本家垫支的纯粹流通费用和生产性流通费用都是预付资本,必须取得平均利润率。商业店员的劳动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作用是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商业店员的劳动时间也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分别实现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174本章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利润的平均化和生产价格的形成2.生产价格的形成改变了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但并未否认价值规律。3.商业利润的来源和实质4.商业资本周转的作用175本章重点难点〔二〕、教学难点1.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剩余价值重新分配的过程。2.如何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重含义:3.平均利润率变动趋势4.如何理解纯粹流通费用的补偿和获利问题176本章复习思考题论述题1平均利润是怎样形成的?马克思平均利润理论的意义是什么?2剩余价值是怎样地转化为利润的?剩余价值与利润,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关系如何?3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有哪些?4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成有何变化?177本章复习思考题5怎样认识利润率的趋于下降的规律?6怎样认识第2层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7什么是商业资本,商业利润的来源和获得途径是什么?8怎样认识商业资本周转的作用?178链接资料
为什么各类行业经济会出现利润率下降?利润率下降的本质原因利润率2.[生产、工资、利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二章利润率什么决定最低利润率(第三节)利润与平均利润179第七章信用、银行与虚拟资本
180第七章信用、银行与虚拟资本
本章教学要求本章通过对资本主义信用关系及借贷资本、银行资本、虚拟资本的分析,进一步阐述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分配理论。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把握借贷资本及利息、银行资本及银行利润的本质,认识信用的产生和开展以及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了解信用与银行、股份公司和虚拟资本的关系,理解虚拟资本的性质、运动规律及其作用,并能够讨论信用和证券市场的现实意义。181第七章信用、银行与虚拟资本本章教学内容
第一节
借贷资本和信用的产生
第二节信用制度与银行第三节信用制度与股份公司第四节虚拟资本及其作用182第一节
借贷资本和信用的产生
一、借贷资本1、什么是借贷资本?为取得利息而贷给职能资本家的货币资本。2、借贷资本的来源:固定资本折旧的价值,闲置的流动资本,用于积累的剩余价值。183第一节
借贷资本和信用的产生二、借贷利息借贷资本的运动形式:G—G’G’=G+△G利息的实质利息的本质是剩余价值一种转化形式。由于借贷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别离,借贷资本家与职能资本家需要从剩余价值中分获收益,这样,平均利润就会割为利息和企业利润。184第一节
借贷资本和信用的产生利息率的计算:利息量利息率=———————╳100%借贷资本量利息率的影响因素:〔1〕平均利润率水平。〔2〕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185第一节
借贷资本和信用的产生三、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1、商业信用①什么是信用?是一种以加值归还为条件的借贷行为,是定期的以归还为条件的单方面价值转让的运动。②什么是商业信用?是职能资本家之间用赊账方式买卖商品时彼此提供的信用。③商业信用的局限使其不能满足商品生产扩大的需要,在其根底上产生了银行信用。186第一节
借贷资本和信用的产生2、银行信用①什么是银行信用?是银行或货币资本家以货款方式向职能资本家提供的信用。②银行信用具有不受个别资本数量和资本周转的限制,其范围也不受不同行行业、产业的不同商品流通的限制等特点,大大突破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扩大了信用规模和范围。187第二节信用制度与银行
一、信用的开展与作用1、信用形式。除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外,还有国家信用、消费信用、企业信用等。2、信用的作用。信用对于商品经济的开展有多方面积极作用,但也有消极的一面。188第二节信用制度与银行
二、银行的产生及一般职能1、什么是银行?银行是经营货币资本业务的企业,是充分资本借贷关系中介和货币支付中介的企业。银行是在商业信用和货币经营业开展的根底上产生的。189第二节信用制度与银行三、银行资本与银行利润1、银行资本。包括银行资本家的自有资本和通过各种途径吸收的借入资本。2、银行利润。银行利润来自于存款利息和贷款利息之间的差额,归根结底,它是工人所制造的剩余价值的一局部。190第二节信用制度与银行四、信用货币与银行体系1、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随着货币形式和信用关系的开展而产生的、最初是用以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信用证券。信用货币促进了银行体系的开展。2、银行体系。按照不同的经济职能把银行区分为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中央银行几大类。191第三节信用制度与股份公司
一、信用与股份公司的关系1、信用制度创造了一种联合资本,可以把分散的资本集中为一个大资本。2、信用制度强化了生息资本的效应,即收入资本化,从而鼓励人们从事货币投资而获取利润。192第三节信用制度与股份公司二、股票、股息及股票价格1、股票。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经股东的借以证明其股份数额并用以取得股息的凭证。分为普通股票的优先股票。股票具有不可兑回性、风险性和流通性。2、股息。是股票持有者凭股票获取的收入。股息实质上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局部。3、股票价格。股票价格与假期股息的大小成正比,而与银行利息率的上下成反比。票面价值╳股息水平股票价格=——————————利息率193第三节信用制度与股份公司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吉林大学《水力学B》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智能公路建设技术实施方案
- 2024年专用:驾校场地租赁合同
- 社会保障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2024年商用空调设备采购协议
- 2024年工程分包建设合同模板
- LNG站合同履约保证协议
- 2024年场地考试车辆互借协议
- 水电站土方工程施工方案
- 2024年大型货车租赁协议
- 汽车机械识图习题册 习题答案汇总(熊元武) 项目1-9 识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装配图
- 会展概论-来逢波-习题答案
- 三 《联系生活实际 弘扬工匠精神》(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二语文精讲课堂(高教版2023·职业模块)
-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方案
- 2023年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
- 关于课程与教材建设的研究报告
- 2022年火力发电厂焊接技术规程-电力焊接规程
- 浅谈2022版新课标第三学段表达与交流
-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资料汇编全套
- 三明医改绩效工资方案(5篇)
- 电动汽车技术课件:电动汽车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