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上海市部分地区高三语文二模试卷汇编:现代文阅读2(解析)_第1页
2023届上海市部分地区高三语文二模试卷汇编:现代文阅读2(解析)_第2页
2023届上海市部分地区高三语文二模试卷汇编:现代文阅读2(解析)_第3页
2023届上海市部分地区高三语文二模试卷汇编:现代文阅读2(解析)_第4页
2023届上海市部分地区高三语文二模试卷汇编:现代文阅读2(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3届上海市部分地区高三语文二模试卷汇编:现代文阅读2(解析)现代文阅读2

2023届上海市青浦区高三二模测验语文试卷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雪芹小道风景谈

史宁

①四大名著中“红楼”的妙处,在我看来委实需要文火慢炖、岁月淘洗之后才有所感悟。曹雪芹背负的人生苦难和传奇经历就像一本巨著,其点滴过往值得红楼爱好者窥察一番,好在京城留下不少雪芹足迹,尤以西郊香山一带为多。

②香山脚下乃曹公晚年寓居地,其晚景只能从友人诗文中窥探一二,加上代代相传的行迹传说,仅勾勒出粗线条的生活图景,其中包括雪芹小道。

③雪芹小道起点位于国家植物园北园内的曹雪芹纪念馆。进入黄叶村茅草门,先入眼的是一方巨石,卧于小径中央,启功先生题写的馆名镌刻其上。曹雪芹西山传说里提到他家屋前曾有“门前古槐歪脖树,小桥溪水野芹麻”之景。如今门前确有三株古槐,其东一株虬枝斜卧,歪脖之状明显。树龄目测皆在百岁之上,据“先安宅后植槐”传统,这所老宅的年岁起码有两三百年了。而唯独下半句“小桥溪水野芹麻”之景已杳然无踪,故存疑。

④出纪念馆小门,道旁两侧精心竖立若干红楼文化研究者的方碑,从戚蓼生、洪秋蕃,到王国维、胡适,再到俞平伯、周汝昌和张爱玲等等,好似给游客温柔的提醒:不要对《红楼梦》或曹雪芹妄加揣度,在你面前已有诸多名流皓首穷经投身其中。

⑤离开起点百米外有一口古井,井口井架历经剥蚀而完好,据说是三口古井中仅存的一口,也是距离纪念馆院子最近的一口井。方圆百里空余这孤独一宅,古井看起来俨然是它的专属。走近井旁,俯身可见井水甚深,几名顽童投石井中,久久方闻石子落水之音。

⑥向前过了澄明湖石桥,才算进入雪芹小道。因其不在游园主干道上,故人迹罕至,别有一番清幽滋味。上小土坡入松林,沿途能见清代碉楼和龙王庙,但路途较远,是一种走法;下小坡沿水北行,能领略河墙烟柳的清雅景致,路程稍近,又是一种走法。据说曹雪芹在西山常为乡民看病。小说中提到薛宝钗所服冷香丸的药方,虽不乏文学笔法但药理上看似无问题,可见曹雪芹行医问诊并非空穴来风。

⑦不知不觉,小径汇入大路,视野渐次开阔,道旁不时出现几座墓园。香山一带山水澄明,多被名士显宦视为吉地,园内不乏梁启超、孙传芳、张绍增和王锡彤等人的墓园。荒寂幽闭的名墓,如今鲜有人踏足,虽各具特色,却依然门庭冷落。至于曹公墓地,则又是一桩聚讼不已的悬案。据敦诚敦敏诗作与曹雪芹西山传说,曹公安葬地应在香山脚下的地藏沟义地。除了纪念馆里一张历史旧照,地图上已找不到这一名址,意欲寻访也茫然不知所往,曹雪芹最终就这般悄然隐入历史尘烟。

⑧很快地,人语车声多了起来,打破了此前的静穆,眼前是西山兰若之冠的卧佛寺。文献里有提到,寺山前古朴挺拔的智光重朗牌楼正是小说里太虚幻境牌楼的原型,寺内佛殿两庑的藏经柜则是盛放十二钗册子大橱的原型。待进入伽蓝胜地一探究竟,佛殿东西配殿早已改成茶厅和文创店,屋内悠哉怡然的光晕连一丁点昔日的影子都找不见了。周汝昌先生认为太虚幻境的原型来自朝阳门外东岳庙内的七十六司,同样言之凿凿。麟庆《鸿雪因缘图记》中记卧佛寺,题名“卧佛遇雨”,题图笔下古柏夹道不见落雨反而一派逸兴满怀。流落在此的曹雪芹大概总缺少几分麟庆的闲情,他有时候真像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常困顿潦倒,而对文事矢志不移。陀氏小说疏于雕饰显粗糙,曹公下笔则字字沥血。

⑨转过卧佛寺向西到了樱桃沟,沟长不足八百米而景色奇崛。清人孙承泽告老隐居于此,依山架屋,自号退翁,遂称此为退谷。退谷和曹雪芹最具关联的是水尽头的元宝石与石上柏。元宝石形如元宝,人们传言乃小说补天遗石原型。石上柏是元宝石斜上方一株从巨石缝中长出的侧柏,遂被定为木石前盟的来源。两景别有韵味,而一旦和《红楼梦》扯上干系总有附会穿凿之感。曹雪芹生平史料太过稀缺,生卒年月亦存诸争议,这个人明明白白在历史上出现过,查考其行踪轨迹反倒像一缕烟霞捉摸不定,又似年久古碑石刻漫漶不清。

⑩水尽头迤北翻山岭就是雪芹小道北段,如今很受徒步爱好者青睐,对穿越险境的热情似乎高于对曹雪芹与《红楼梦》的关注,对曹红文化景观的注目想必也寥寥。似乎又不觉惋惜了。待回到黄叶村,正逢第十三届曹雪芹文化艺术节紧张筹备中,馆前空地两旁张灯结彩一派繁忙。曹雪芹就这样在香山脚下走入了你我的生活节令,刹那间似乎使人了然曹雪芹西山传说缘何也能进入国家非遗名录,它和雪芹小道一同构筑起一个可知可感的曹红文化有形空间,使行止成谜的曹雪芹,终由缥缈无形有了触手可及的人间温度。纪念馆那几间老屋看着还是不似雪芹住所,却多了几分明媚。

(选自《文汇笔会》,有删改。)

8.分析第①段画线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9.分析在第⑤段和第⑦段写与曹雪芹没有直接关联的“古井”和“墓园”的意图。

10.这篇游记散文体现“形散神聚”的艺术特色,请从这一角度赏析。

11.小说家略萨说:“虚构作品的活动只是在有限的现实层面进行。”文中提到“太虚幻境的原型”“补天遗石的原型”“十二钗册子大橱的原型”,请任选其一,说说你对小说虚构与真实关系的理解。

2023届上海市松江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卷

四、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再黑的夜也要有自己的灯

卜进善

①我爷爷是席匠,敏爷爷是开银铺的。敏爷爷跟我爷爷一样,也就四十多岁,但他看起来比我爷爷年轻。他清瘦,腰板直,衣衫干净。爷爷说他学问大着呢,请他教我识文断字。

②常有骑马人过来找敏爷爷,嘚嘚嘚的马蹄声由低到高,急促得像在热锅里炒黄豆。每次骑马人来,敏爷爷就弯腰迎着他。给我当老师的敏爷爷,怎么就给骑马人低头哈腰了呢。有一回我瞧见骑马人偷偷塞了一张麻纸给敏爷爷,上面的字有几个我不认得:

**须征求党员,扩大本党组织,望各党部**事勿**,*尽所能完成之。

国民党省党部

③我不懂麻纸上的字和敏爷爷有啥关系,但看到敏爷爷老是跟着我爷爷。这不,有人来喊我爷爷:“聂席匠,老刘家的让我给你捎话,去河口补席。”敏爷爷就说:“我一起去吧,搭把手!”我爷爷瞪了他一眼,带上我牵着驴就出发了。回来的时候,看到敏爷爷跌在一个小沟岔里,他的马卧在一旁。爷爷忙去沟岔里摇敏爷爷。

④敏爷爷醒后看一眼我爷爷,“今天这事,本不该我管。但县大队的人也去了……我想马比驴快吧,我总赶得上你,谁知马失前蹄……没想到你能从容回来。”敏爷爷感觉哪里特别疼的样子,龇着牙说。

⑤“这不好好的嘛,可你……”

⑥“又欠你一条命。”敏爷爷说,“但我不能死。你也知道,我还想发展你哩。”

⑦“我说,你就省点心吧。”

⑧他俩有一句没一句说着我不太懂的话。

⑨敏爷爷在他的铺子里养伤时,我和爷爷一块儿出了四次门。一次去河口,一次去杨家河,还有一次去任家河湾。每一次,爷爷都问渡口能不能一下子过几百人甚至几千人的事。被爷爷问的人总是愁眉苦脸。过杨家河没有桥,只有一条小渡船,最多能坐九人。爷爷叹气说这里离镇上最近啊。

⑩第四次走得不远,就在交河镇的东头。那天晌午,爷爷又带我去补席,这家人的炕席怎么老坏!走进黑暗的屋子,我适应了一会儿,才看清屋里大炕的炕席上,坐着几个人。爷爷上炕,用手指拾起席上的竖竹片,将新竹片置入下边,横茬接好接竖茬。爷爷一下一上,新竹片像奶奶缝衣裳时穿针引线一样,填补了原先的空位,之后再用篾刀背将它们敲紧。“记住了没有?就这样补,”爷爷停下手给我说,“你要全记下,将来还是要这样当席匠的。”

爷爷抬头看我一下,还想给我说什么,门口进来一个人。这人健壮结实,看起来也麻利,头上戴的灰青帽子烂了帽檐。

“都安排好了吗?桥的事咋样了?”爷爷问。

“差不多了。桥我试了,就是窄一点,能过人。今晚上泼些水,让桥面踏实一些。要是能过骡马就更好了。”戴烂帽子的人说。

爷爷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好,上级组织对你的考察期到了,今天就正式发展你入党。”

戴烂帽子的人两眼直直地瞅着我爷爷,我爷爷也瞅着他。两人脸上也没啥特殊的地方,只是戴烂帽子的男人好像几天没洗脸了,脸上有些脏,眉毛黑得跟烧炭人似的。他俩啾啥呢。我正好奇时,戴烂帽子的人抡起右手把烂帽子从头上取下,随手朝炕上一甩,转身在地下急促地走,先走到炕沿前,几乎碰到炕沿了,然后折身往后面的锅台处走,额头渗出了汗。他麻布衫敞开着,浑身热烘烘的,如果我把一根竹篾点着,往他的手上一碰,他的手会燃烧起来,浑身会燃烧起来。爷爷从炕边的一个旧竹筐里翻出一块暗红色的布,抻了抻,平铺在桌上,然后用黄土在红布上画出镰刀和锤子套在一块儿的样子。画好了,往后退退,瞅了瞅,又笑了。他们将画了镰刀和锤子的红布别在背篼上,立起时,屋里一下子新鲜、豁亮了起来。爷爷走到桌前,叫过甩了烂帽子的人。他们一块儿站在桌前,举起了拳头。

敏爷爷躺着的日子里,爷爷一个人去了五趟敏爷爷的银铺后边,是为了喂敏爷爷的马。爷爷又专门去河口找人弄来白亮的熊油,装在小黑罐子里。爷爷提着装粥的大黑罐,我提着小黑罐,去瞧敏爷爷。爷爷把熊油放在掌心搓了搓,然后再搓敏爷爷的腰背,搓了一锅烟的时间,爷爷累了。

“老敏,挑明了吧。你们在交河县,是有着县大队,还有一个营的兵哩,但这又能怎样,没用!”爷爷突然说。

敏爷爷愣了一下,等了好一会儿,才说,“你都知道?”

“这孩子能认字哩。”爷爷摸着我的头说。

“这孩子聪敏着哩。”敏爷爷脸上有些泛红,还能听到他急促的喘息声,“老聂,那我想问一下你,你们发展党员为啥那样顺?”

“识时务者为俊杰,老敏,这是大势所趋啊,你就认清形势吧。”

“唉,眼下形势就跟我现在一样,就跟这暗夜一样啊。”敏爷爷叹息。

“那是你,我可不是。我想,再黑的夜,也要有自己的灯。”爷爷说,眼睛里就好像闪烁着一盏明亮的灯。

连续搽了七天熊油,敏爷爷的伤渐渐好起来。他_________________。

(有删改)

7.小说第⑨段中为什么要简略叙述爷爷前三次出门情况?

8.第段画线句的描写很有特色,结合内容加以赏析。

9.采用儿童视角叙事是本文的重要特征,请分析这一手法的妙处。

10.根据作品内容,进行想象,在段画线处补写一段文字(40字左右),并阐述补写的理。

2023届上海市金山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四、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俯仰之间

朱以撒

①我一直弄不清楚,为什么在十岁前后,那么地喜爱跑动。

②后来,我只能归结为我曾生活的那个家园。围墙内是碧绿的菜畦和如冠如盖的果林,还有遍地的柔韧杂草。那时的围墙用手工夯成,不高,更毋须在墙头上戳入碎玻璃碴以防盗贼翻入。墙头披风渍雨,不须太久就显出苍老之相,不再那么有棱有角了。这使我轻松敏捷地攀上墙头,沿墙疾走,不时就跑到屋顶上去。旧日的屋顶如鱼鳞相砌,走在其中有一股很强的涩感。再沿着屋顶,有时就飞快地爬上伸向屋顶的枝干,这使上树的时间大为缩短。围墙之外,邻舍寥寥有如荒原,人稀地广,四处长满了车前子和马齿苋,烘托着稚嫩的脚板。这个年龄,跑动的嗜好远远过于慢慢地行走,有时为了显示迅疾,随便折下一支玉米秆,捋去青青长叶,放在胯下权当骏马,以为借助这支被摧折的植物枝条,可以跨山越水,不受阻挡。有时跑得起兴了,为了不让自己再跑,非得紧紧抱住一棵大树不可——有好几次,就是这样才止住疯了的步伐。我当时怀疑,倘若我拽住的是一株根底不深的小树,也许反被我带起,一道向前。

③奔跑——少年时的乐事,它显示着少年机敏的本能——对前方的热爱。有不少时候,根本不知道奔跑为了什么,奔向何方,却因为无目的而兴奋得涨红了脸——从这边起,风一般地到达那边,这就够了。胯下的骏马扬起尘烟,随着向前的步调散漫开来。如果有几个同行者,分别从不同方向,加上逼真的拟声,真有沙场鏖战的气派——只有双脚勤快地跑动,才能造成这样好的效果。那个时候,不善跑动的人被我们瞧不起,至少,他就无缘进入我们这个跑来跑去快乐得要死的圈子。一个年少善跑的孩子,他的动感一定比安静时要引人注意,因为脚一动,手必飞舞,口中咋咋有声。狂跑还制造了呼呼掠过的风和凉意,只是在停下来的时候,要以大量的汗水和如牛的喘息来补偿,这也是不能吝惜的。

④我的随意性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发芽长叶的。我一般不上圆如圈套的体育场跑,它的设计让人想起规范,让人在浑圆无端的圈子里感到索然无味——尽管脚下舒坦平整。我们总是在荒地上跑,绕过荆棘藤萝,踩在杂草的身上,荡起一串串蚱蜢和蟋蟀。经验告诉我,这样会更有野趣。譬如侧身跑,总是左脚向前右脚蹭蹭,或者扯一把虚空中的缰绳,碎步踏踏骎骎而去。野性的狂跑消解了心中轻度的郁闷,脚板却屡次为此付出了代价。有时,地面枯硬的蒺藜会把脚板视为马蹄,像钉马掌一般地准确楔入,这时再善跑的人也必须止步,一瘸一拐地挪回家中,从母亲的叵箩里,找出一根针,龇牙咧嘴地挑。跑步的快感,缘于一根刺而中断,思念奔跑的心情,变得更加迫切。曾经荒原一般的场景,对我一直是个新鲜的谜,整个春夏秋季,我一直用跑动的步履丈量土地。

⑤南国的冬季如期地到来了。冬季对于善跑的双足是一种约束。尽管南国的冬季算不上天寒地冻,可是双足比任何时候更多地交与橡胶模子爱抚——这种被称为“鞋子”的橡胶制品,可以使足部尽量避免伤害,砂粒、石块、草茎曾经给予的不同快感的抚慰,变得毫不相干。当然,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也在逐渐加强,在鞋中的岁月里,在正常的走动中,在渐渐不习惯到习惯的体验里,斯文在整个冬日里肆意滋长。冬日无疑更有益于人清肃地思想,那有过湿润丰满的马齿苋,蓬松毛茸的狗尾巴草,善于撩人衣袖的鬼叶针,都枯黄和折落了。是怎么变化的细节,在平日的跑动中未曾留神,现在的容貌却为我心惊。也许,我们常说的懂事和成长,就是由这样一些些的举动更变,由一点点的细枝末节积累而成。

⑥跑似乎在一夜之间消失了,包括爬墙上树的兴致。荒原般的土地开始得到了清理,那些熟悉不过的落叶和草已经埋进了土壤,不断地有石块砖瓦运来,这里将会有一个新村出现,那种草莽风格的少年时光,随着树倒草起,无法再被续写。我所惬意的充实,在心之一隅被镂空。

⑦在远离家乡的另一个城市里,我开始了不再奔跑的庸常生活——我指的是除了晨跑的锻炼之外,余下的都是以斯文的慢步丈量时间。

⑧寻常的日子和如水的四季,我好几次倚在校园的运动场栏杆边上,倾心地看到青春的步履怡悦地交替着,自问:我还暗恋着过去的奔跑吗?如果有这种可能,那么是什么消耗了我当年的热情呢?是逐年增长的年龄,是渐趋逼仄的巷陌,还是日益老化了的情怀?也许,奔跑真的是要远去了。不过,当年那种随意跑动、不受约束的姿势里边,果真就没有一些值得坚守的成分?我隐隐地感到坚守的不易与撒手的浑然不觉。

⑨《兰亭序》如是说:“俯仰之间,以为陈迹。”

8.分析第②段围墙内外景物描写的作用。

9.第④段画线句中的“荡”字很有表现力,请赏析它的妙处。

10.本文在时空推进中写“奔跑”到“不再奔跑”,赏析作品构思之妙。

11.结合以下材料,评析本文的思想意义。

很多行为我自以为是用来达到某种欲望或目的,而在客观的检讨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行为却在满足主观上并没有自觉的需要,而且行为和所说的目的之间毫无实在关联。

——《乡土中国·从欲望到需要》

2023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测验卷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6分)

材料一

长安的荔枝

马伯庸

①六月初一,贵妃诞辰当日,辰时。

②一骑朝着长安城东侧的春明门疾驰而去。

③马匹是从驿站刚刚轮换的健马,皮毛鲜亮,四蹄带劲,跑起来鬃毛和尾巴齐齐飘扬。可它背上的那位骑士却软软趴在鞍子上,脸颊干瘪枯槁,全身都被尘土所覆盖,活像个毫无生命的土俑。一条右腿从马蹬上垂下来,无力地来回啷当着。

④与其说这是活人,更像是捆在马革上的一具丧尸。

⑤在过去的七日中,李善德完全没有休息。他从骨头缝里榨出最后几丝精力,把从江陵到蓝田的水路驿站摸排了一遍。今日子时,他连续越过韩公驿、青泥驿、蓝田驿和灞桥驿,先后换了五匹马,最终抵达了长安城东。

⑥马匹快要接近春明门时,李善德勉强撑开糊满眼屎的双眼。短短数日,他的头发已然全白了,活像一捧散乱的颓雪,根根银丝映出来的,是远处一座前所未见的城门。

⑦只见城楼四角早早挂上了霓纱,寸寸挽着绢花,向八个方向连缀着层叠彩旗。城门正上方用细藤和编筐吊下诸品牡丹,兼以十种杂蕊,眼花缭乱,将城门装点得如仙窟一般。

⑧不只是春明门,全城所有的城门、城内所有的坊市都这般装点。为了庆祝贵妃诞辰,整个长安城变成了一片花卉的海洋。要的正是一个万花攒集、千蕊齐放、香馥冲霄、芳华永继,极绚烂之能事。城门尚是如此,可以想象此时那栋花萼相辉楼该是何等雍容华丽。

⑨以往贵妃诞辰,都是在骊山宫中,唯有这一次是在城中。现在这场盛宴,只差最后一样东西,即可完美无瑕。

⑩在距离春明门还有一里出头的距离,李善德的身子突然晃了晃。他的力量已涓埃不剩,毫无挣扎地从马背上跌落下去,重重摔在一块露出泥土青岩旁边。

李善德迷茫地看向身下,发现那不是一块青岩,而是一块劣质石碑。碑上满是青苔和裂缝,字迹漫漶不清。他再向四周看去,发现自己置身于一片矮丘的边缘。坡面野草萋萋,灰褐色的砂土与青石块各半。矮丘之间有很多深浅不一的小坑,坑中不是薄棺便是碎碑,偶尔还可以看到白森森的骨头。几条野狗蹲在不远处的丘顶,墨绿色的双眼朝这里望来。

李善德认出来了,这是上好坊,长安附近的乱葬岗。这里和不远处的春明门相比,简直就是无间地狱与极乐净土的区别。

李善德没有急切地逃离这里。他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也许这里才是自己最终的归宿。他想站起来,那条右腿却一点也不争气。它在奔波中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基本上算是废了。他索性瘫坐在石碑旁,让身躯紧紧依靠着碑面。上好坊的地势很高,从这个角度看过去,春明门与长安大道尽收眼底。

理论上,现在荔枝转运应该快要冲过灞桥驿了吧?在那里,几十名最老练的骑手和最精锐的马匹已做好了准备,他们一接到荔枝,便会放足狂奔,沿着笔直的大道跑上二十五里,直入春明门,送入邻近的兴庆宫去。

当然这只是计算的结果。究竟现在荔枝是什么状况,能不能及时送到,李善德也不知道。

能做的,他都已经做完了。接下来的,只剩下等待。

他吃力地从怀中拿出一轴泛黄的文卷,就这么靠着石碑,入神地看起来,如老僧入定,如翁仲石像。大约在午正十分,耳膜忽然鼓动起来,有隆隆的马蹄声由远及近。李善德缓缓放下纸卷,转动脖颈,浑浊的瞳孔中映出了东方大道尽头的一个小黑点。

那个小黑点跑得实在太快,无论是马蹄掀起的烟尘、天顶抛洒下的阳光,还是李善德的视线,都无法追上它的速度。转瞬之间,黑点已冲到了春明门前。

一骑,只有一骑。

骑手正弓着脊背,全力奔驰。马背上用细藤筐装着两口鼓瓮,瓮的外侧沾着星星点点的污渍,与马身上的明亮辔头形成鲜明对比。

李善德数得没错,只有一骑,两坛。

后面的大道空荡荡的,再没有其他骑手跟上来。

从岭南到长安之间漫长驿路中,九成九的荔枝因为各种原因中途损毁了。从化出发要浩浩荡荡的队伍,最终抵达长安,只有区区一骑、两坛。坛内应该摆放着各种竹节,节内塞满了荔枝。

至于荔枝到底是什么状态,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春明门的守军早已做好了准备,二十面开城鼓同时擂响,平时绝不同时开启的两扇城门,罕有地一起向两侧让开。

在盛大的鼓声中,飞骑毫不减速地一头扎进城门洞子。与此同时,城内更远处也传来鼓声。一阵比一阵更远,一浪比一浪更高,似乎兴庆宫前的城门、宫门、殿门正在次第展开,迎接贵客的到来。

没过多久,一阵悠扬的钟声也加入这场合奏,那是招福寺的大钟,这种事他们可是从不落人后的。随后钟鼓齐鸣,交相嗡鸣,所有的庙宇、道观、所有的坊市都加入庆祝行列,整个城市陷入喜庆的狂欢。

李善德低下头,依靠着上好坊的残碑,继续专心读着眼前的纸卷。他的魂魄已在漫长的跋涉中磨蚀一空,失去了对城墙内侧那个绮丽世界的全部想象。

李善德:虚构的小说人物。在贵妃诞日之前,他接到要从岭南运来新鲜荔枝的任务。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而岭南距长安五千余里,山水迢迢,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为了家人,李善德决心放手一搏:“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材料二

《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

杜牧诗《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8.小说开篇描写极具镜头感,请就此赏析第②至④段。(4分)

9.文中多处使用对比,结合文本选两处进行分析。(3分)

10.小说题为“长安的荔枝”,讲述了一个小人物的故事,赏析其构思之妙。(4分)

11.不同的文体对同一历史事件所采用的表现手法不同,请结合两则材料加以辨析。(5分)

2023届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四、文学类阅读-双文本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为何是西湖

叶辛

①多少年里,我始终觉得,世人需要一个西湖,人生需要一个西湖,就是为了提供给人们一个休闲放松的美好去处。让青年男女们欢笑,让老年群体自在地回忆,让一户一户家庭感觉人世间的温暖,所有的人都可以在西湖之畔欣赏夏月的绿荫与风荷,冬天里断桥上洁白的积雪,笼罩着烟雨的远山之秋和桃红柳绿的春天。

②仅仅是这样吗?如果仅是如此,我就不会去了又来,一般来说,人们对重复游历同一景点是会厌倦的。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对西湖情有独钟,留下那么多、那么多的诗篇。环湖而建的,还有一幢连一幢的名人故居。围绕西湖的,还有一个比一个缠绵悱恻的故事。这些政界要人,这名士骚客,这些商贾巨绅,他们不但喜欢西湖,还要在西湖边居住下来,天天守着西子湖畔不愿离开,难道西湖的水到了冬天不寒冷?难道杭州的夏天不同样要经历灼热难忍的那几天?

③天下西湖三十六,今浙江省境内,叫西湖的湖泊就有几处,为何世世代代的人们只记得杭州的西湖?西湖的魅力究竟在哪里?西湖神奇的谜底到底是什么?我试着想要一探究竟。

④我先是从历朝历代文人们留下的诗篇中寻找这一解析。西湖有历史,这历史联系着杭州的由来,这历史让人浮想联翩,北宗和南宗,明朝和清朝,让人情不自禁会产生思古之幽情,引起一番对人生和命运的沧桑之感。不是吗,精忠报国的岳飞和决战制胜的于谦,最终都得到了一个冤死的结局,难道不令人感愤慨叹。

⑤西湖的人文更因所蕴含的历史内容而无比丰厚,那传之久远的神话,那一段一段佳话,那湖畔的各式建筑里一个一个凄美动人的传奇,广为流传的苏小小和《白蛇传》的故事,风月案,人鬼情……人们尽可以从这些既像传说又似真情的故事中,读出人物所处时代的风情俚俗、世态演变。

⑥西湖的湖山、林泉、路堤,四季分明不同的美景,更是吸引着人们一次一次走近它、游历它、能爱它的缘由,秋日里的满陇桂雨,让如潮的游人们涌来;春季里的龙井茶,让一拨一拨的新老茶客涌来,还有冬日的梅,夏天的荷,和西湖离不开的美食,都让西湖这一泓碧水,环湖生长的绿树浓荫,有了比他处更诱人之处。所有这一切的一切,仍然不能解开我心中的疑惑,仍然不能揭示西湖如此令人神往和吟咏的原因。

⑦就此我也试着询问过巴金老人。

⑧巴老青年时代就眷恋西湖,在他中年编撰的《巴金文集》十四卷中,他留下过和同时代的文人们在西湖畔的照片。从1960年开始,直到1966年,每年的清明节前后,他都要和夫人萧珊到杭州小住几天。他说,“每年清明前后不去杭州,我总感觉好像缺少了什么,并去几处去不厌的地方,例如灵隐、虎跑或者九溪。”巴老说到的这几处地方,现在都已经是游人如织的景点,都挨着西湖。到了耄耋之年,巴老还是年年要到杭州去,住在西湖之滨。每年的五一前后启程,十一前后回到上海。由于工作关系,我也每年必在这个时间段去拜望他,除了在室内谈天说地,时常还在夕阳西斜时分,推着轮椅到西湖边上。这个时候老人经常不言不语,保持着沉默,静静地倾听着湖水拍岸的声音,目光深情地眺望着西湖远远近近的湖光山色。每当这个时候,我总在旁边注视着他,心里说:老人是在想什么呢?他是在怀念青年时代吗?

⑨百岁前后,巴老生活在病榻上,我去医院探望他时,他操着四川口音对我说道,“康复一点,就去西湖看看……”是什么,让巴金老人如此深情地眷恋着西湖呢?也许是久思必有回报。有一天,我陡地醒悟过来,何必去向老人询问,何必到诗文和秀美的自然景观中寻求解析。问问我自己呀,为什么我这样喜欢西湖,为什么我对西湖的四季百看不厌?

⑩我的50岁生日是在西湖边上度过的,一家三口人,买了一只小小的蛋糕。我的60岁生日也是在西湖边上度过的,十五六个好友,切开一只大蛋糕,还请饭店奏响了“祝你生日快乐”的音乐。

这都是在秋天,是在十月小阳春的日子里。白天在湖旁公园里散步,明丽的阳光之下,周围往来游人不绝于耳的欢声笑语。那个时候,我的心情特别喜悦,我的神情出奇地轻松,我感觉到生活是那么美好。无论是亲人和友人,都对我说,你年轻了好几岁。

是啊!正是青春,西湖的魅力在于唤起人的青春,西湖的真谛在于让人想到青春的美好。西湖的湖光山色,西湖的璀璨夜晚和静谧清晨,西湖的景物和人文,西湖的千秋万代使之久远的诗文,都会让人联想到青春和人生的悲欣。

揭开了这一疑惑,我释然。

(选自《中国青年作家报》2022.11.15,有删改)

西湖晨思

薛保勤

①雨中的西湖有诗。悠长的、散淡的、迷离的、凄美的、昂然的、激越的、不紧不慢的、不瘟不火的,淡淡的忧伤,浓浓的闲适……它会依照不同人的心境,不同人的需求,给你不同的“诗”。

②西湖的美是多姿多彩的,晴有晴的美,阴有阴的美。西湖的景是有灵性的,西湖的美是含蓄的。然而,西湖的美不仅限于此。

③在这样一个有限的范围里,“云集”“交织”了那么多人文景观。西湖是一本奇妙的“读图时代”的书。一经接触,就让你走进了历史。它帮助你看“图”解“文”。

④出杭州宾馆沿湖西行百多米,武义士墓、苏小小墓、秋瑾墓、西泠印社、中国篆刻博物馆、浙江博物馆、平湖秋月、断桥残雪……还有关于吴昌硕的、黄宾虹的、启功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的岳飞,“秋风秋雨愁煞人”的秋瑾……山水一旦附加了人文价值,就会有点石成金的妙用。西湖,让我们心仪的不仅是自然。一草一木总关“情”,一楼一台总关“事”,似乎它的每一个角落都藏有故事,每一座院落都藏有人生。它的周边浓缩了太多的中国经典,浓缩了太多的“人”与“文”。这种“自然”与“人文”交融,使西湖的美多了一层层耐人寻味的意蕴。这西湖山水就给了你“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慨叹。

⑤景是支撑,文是魂。西湖的文化不是急功近利的,而来自历代西湖人坚持不懈的文化创造、积累和传承。这种文化有根、有缘、有境、有界。它是儒雅的、经典的、脱俗的,又是大众的、草根的。它是博大的、多元的、包容的。它属于英雄,也属于百姓。

⑥西湖留给你的绝不仅仅是风景。

(选自《解放军报》2013.4.2)

8.概述第一篇文章相关内容,回答标题的提问:为何是西湖?

9.《为何是西湖》第⑧段回忆与巴老的交往,分析该段对解释“为何是西湖”的作用。

10.涉及西湖的散文一般会细致描写湖景,以上两文却未将景物作为描写重点,请分析其立意上的特点。

11.散文追求“以我观物”的别致,有人说第一篇文中有“我”,第二篇文中无“我”,故有高下之分。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请作阐释。

2023届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四、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河流的方向

①流水这把刻刀,与山峦千百年的对抗中,硬是将那些连绵起伏的山脉一点一点切割开,让山峦在风吹日晒中日渐沧桑和瘦削。同时,它又把隐藏在山间的村庄打碎,于是,村庄才能够以河道、沟壑、山岗为自然分界线,有了中庄、童岔、流长等村庄的名称。

②泾水的旁边,六盘山之下,村庄被四围的山峰揽在怀中,婴儿一般安详。站在村庄的任何一个位置,都可以确认横亘于东边的山是最高的了。一座山,你可以以喜欢的物象命名,可以以一个美丽的传说命名,也可以以它拥有的方位命名,叫的时间长了,它就有了人一样的生命和与村庄一起厮守的感情。

③父亲曾带我上山,他在前面走着,我在后面跟着,直立的、弯曲的、纤细的山路被甩在下方,甚至看不见来路的踪迹。父亲叫我站在田地边的一棵杏树下,用力朝着河流的方向看去。近处的、远处的山高高低低,无规则地拥挤、重叠,天际呈弧形搭在了远山上,和远方弥漫着的淡蓝色雾气融合。他说:“山外不都是山,还有和山村不一样的城市。”

④父亲随长辈们去过好多次山外。天还没有亮,一群身穿补丁衣服、头戴草帽、脚踏布鞋的乡亲,推着手推车,流着汗水,顶着星光出发,来去几百里,走在山峦叠嶂间。他们是去购买盐等生活物资的。他们中间,有我年轻的父亲。

⑤从此,年少的我,便有了梦想。

⑥多年后,我像父亲一样,顺着一条流水的方向,从村庄出发,朝北行进。河流匆匆向前,穿过一座不大的山,进入一条深沟,它的水流汇入葫芦河的支流。我用三个小时的时间,借助自行车,连滚带爬地走完了全程。沟内的树木是常见的杨树、柳树,杂草如毯,灌木丛长势热烈而且执着。年长者曾经警告,不要在杂草茂密的地方行走,那下面或许是看不见的沼泽。沟里有一条细路,那是人们踩出来的。细路之所以细,是因为它实在像粘在崖壁上的一根麻绳,走在这条路上,阴冷的湿气不时迎面袭来,像会突然从什么地方窜出的松鼠、小鸟。从沟口出来,眼前开阔了起来,流水终于进入了宽阔的河道,凤岭、沙塘、神林、司桥这些村镇的名字和人一样,开始明亮了起来。过了司桥,上一座山,小城和目光撞了个正着。那一刻,我仿佛回到了父亲叫我站着的那棵杏树下。

⑦表面上看,是流水将山峦和山峦间的村庄割裂,但是,流水其实并不忍心将它们打碎,它好像瓷器上的裂变,将整个村庄连在一起,只要打开地图,就可以看到许多交错的蓝色在一大片纸张上勾勒出的优美线条。这些流水,事实上都围绕着村庄。父亲当年就是沿着靠近村庄的河道、沟壑,穿过许多叫不上名字的村落,和太阳一道,从东朝西而去,他一直坚信,顺着流水的方向,就能到达目的地。

⑧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水都会流去山外的地方。去年夏天,与一条水相逢。宽阔的河岸上,几只羊低头专心吃着草,草不是那么丰茂,但一经水的冲洗,就有了鲜美的意思。十三四岁的放羊女子,赤着脚蹲在河边,眼睛里没有一丝杂质。她似乎没有注意到我在看她,依然用手打捞着水花,水从她的手指缝中流出去,就有了些婉约。我学她用双手舀起一捧水。清澈的水静静地躺在我的手心,散射着绿色、蓝色的光,阳光把我的身影投在河水中,没有一丝一缕的风。河上空的天蓝蓝的,偶有几朵云彩慢慢走过,一群鸟儿飞过去了,听不见啾啾声,河岸上显得旷远、悠静。

⑨不远处的几棵柳树,歪歪斜斜的,粗粗壮壮的,枝条低垂着,恍如用一种姿势守在河边的老人,注视着河流环抱山峦。我想起村子里的每个山崾壑岘都长着至少一棵大树,可能是一棵柳树,也可能是一棵榆树,甚至一棵酸梨树。没有人能说得上,这些树是谁在哪年哪月种下去的,一些额头挂满皱纹的老人说,那些顺着流水行走的人,都曾在树下歇过脚。

⑩我脱下鞋,卷起裤管,站进水里。温热的水流过疲惫的双腿,我突然意识到这许多年来,自己一直急急忙忙地向山外探寻,看到许多和父亲、和我一样的人逢山辟路,随水而行。一转眼,时间水一样流去了,尽管也见到过几次城市的模样,但似乎也并没有留下些什么。可即便如此,山崾壑岘的路口也还是行人不断,流水一样。

只有树,那些站在山崾壑岘的大树,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目光永远注视着走出走进的人们。

(有删改)

8.有人认为第⑤段应该放到第③段之后,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9.第⑥段画线句中的比喻富有想象力,请加以赏析。

10.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⑧段画波浪线的部分。

11.请立足你的阅读经验,结合相关文本内容,把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

欣赏意象,要注意体会它在各类文学作品中的不同作用。就以“流水”来说,诗歌中常用以传情,例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将亡国之愁写得具体可感;《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在太虚幻境忽闻警幻仙姑作歌曰“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流水”与“落花”“浮云”等意象不仅共同渲染出幻境梦游的虚无缥缈,联系整部小说的情节走向来看,更________,体现小说构思上________的特点;本文中“流水”贯穿全篇,“河流的方向”蕴含某种特别的意味,这样写的作用是________。

现代文阅读2

2023届上海市青浦区高三二模测验语文试卷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雪芹小道风景谈

史宁

①四大名著中“红楼”的妙处,在我看来委实需要文火慢炖、岁月淘洗之后才有所感悟。曹雪芹背负的人生苦难和传奇经历就像一本巨著,其点滴过往值得红楼爱好者窥察一番,好在京城留下不少雪芹足迹,尤以西郊香山一带为多。

②香山脚下乃曹公晚年寓居地,其晚景只能从友人诗文中窥探一二,加上代代相传的行迹传说,仅勾勒出粗线条的生活图景,其中包括雪芹小道。

③雪芹小道起点位于国家植物园北园内的曹雪芹纪念馆。进入黄叶村茅草门,先入眼的是一方巨石,卧于小径中央,启功先生题写的馆名镌刻其上。曹雪芹西山传说里提到他家屋前曾有“门前古槐歪脖树,小桥溪水野芹麻”之景。如今门前确有三株古槐,其东一株虬枝斜卧,歪脖之状明显。树龄目测皆在百岁之上,据“先安宅后植槐”传统,这所老宅的年岁起码有两三百年了。而唯独下半句“小桥溪水野芹麻”之景已杳然无踪,故存疑。

④出纪念馆小门,道旁两侧精心竖立若干红楼文化研究者的方碑,从戚蓼生、洪秋蕃,到王国维、胡适,再到俞平伯、周汝昌和张爱玲等等,好似给游客温柔的提醒:不要对《红楼梦》或曹雪芹妄加揣度,在你面前已有诸多名流皓首穷经投身其中。

⑤离开起点百米外有一口古井,井口井架历经剥蚀而完好,据说是三口古井中仅存的一口,也是距离纪念馆院子最近的一口井。方圆百里空余这孤独一宅,古井看起来俨然是它的专属。走近井旁,俯身可见井水甚深,几名顽童投石井中,久久方闻石子落水之音。

⑥向前过了澄明湖石桥,才算进入雪芹小道。因其不在游园主干道上,故人迹罕至,别有一番清幽滋味。上小土坡入松林,沿途能见清代碉楼和龙王庙,但路途较远,是一种走法;下小坡沿水北行,能领略河墙烟柳的清雅景致,路程稍近,又是一种走法。据说曹雪芹在西山常为乡民看病。小说中提到薛宝钗所服冷香丸的药方,虽不乏文学笔法但药理上看似无问题,可见曹雪芹行医问诊并非空穴来风。

⑦不知不觉,小径汇入大路,视野渐次开阔,道旁不时出现几座墓园。香山一带山水澄明,多被名士显宦视为吉地,园内不乏梁启超、孙传芳、张绍增和王锡彤等人的墓园。荒寂幽闭的名墓,如今鲜有人踏足,虽各具特色,却依然门庭冷落。至于曹公墓地,则又是一桩聚讼不已的悬案。据敦诚敦敏诗作与曹雪芹西山传说,曹公安葬地应在香山脚下的地藏沟义地。除了纪念馆里一张历史旧照,地图上已找不到这一名址,意欲寻访也茫然不知所往,曹雪芹最终就这般悄然隐入历史尘烟。

⑧很快地,人语车声多了起来,打破了此前的静穆,眼前是西山兰若之冠的卧佛寺。文献里有提到,寺山前古朴挺拔的智光重朗牌楼正是小说里太虚幻境牌楼的原型,寺内佛殿两庑的藏经柜则是盛放十二钗册子大橱的原型。待进入伽蓝胜地一探究竟,佛殿东西配殿早已改成茶厅和文创店,屋内悠哉怡然的光晕连一丁点昔日的影子都找不见了。周汝昌先生认为太虚幻境的原型来自朝阳门外东岳庙内的七十六司,同样言之凿凿。麟庆《鸿雪因缘图记》中记卧佛寺,题名“卧佛遇雨”,题图笔下古柏夹道不见落雨反而一派逸兴满怀。流落在此的曹雪芹大概总缺少几分麟庆的闲情,他有时候真像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常困顿潦倒,而对文事矢志不移。陀氏小说疏于雕饰显粗糙,曹公下笔则字字沥血。

⑨转过卧佛寺向西到了樱桃沟,沟长不足八百米而景色奇崛。清人孙承泽告老隐居于此,依山架屋,自号退翁,遂称此为退谷。退谷和曹雪芹最具关联的是水尽头的元宝石与石上柏。元宝石形如元宝,人们传言乃小说补天遗石原型。石上柏是元宝石斜上方一株从巨石缝中长出的侧柏,遂被定为木石前盟的来源。两景别有韵味,而一旦和《红楼梦》扯上干系总有附会穿凿之感。曹雪芹生平史料太过稀缺,生卒年月亦存诸争议,这个人明明白白在历史上出现过,查考其行踪轨迹反倒像一缕烟霞捉摸不定,又似年久古碑石刻漫漶不清。

⑩水尽头迤北翻山岭就是雪芹小道北段,如今很受徒步爱好者青睐,对穿越险境的热情似乎高于对曹雪芹与《红楼梦》的关注,对曹红文化景观的注目想必也寥寥。似乎又不觉惋惜了。待回到黄叶村,正逢第十三届曹雪芹文化艺术节紧张筹备中,馆前空地两旁张灯结彩一派繁忙。曹雪芹就这样在香山脚下走入了你我的生活节令,刹那间似乎使人了然曹雪芹西山传说缘何也能进入国家非遗名录,它和雪芹小道一同构筑起一个可知可感的曹红文化有形空间,使行止成谜的曹雪芹,终由缥缈无形有了触手可及的人间温度。纪念馆那几间老屋看着还是不似雪芹住所,却多了几分明媚。

(选自《文汇笔会》,有删改。)

8.分析第①段画线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9.分析在第⑤段和第⑦段写与曹雪芹没有直接关联的“古井”和“墓园”的意图。

10.这篇游记散文体现“形散神聚”的艺术特色,请从这一角度赏析。

11.小说家略萨说:“虚构作品的活动只是在有限的现实层面进行。”文中提到“太虚幻境的原型”“补天遗石的原型”“十二钗册子大橱的原型”,请任选其一,说说你对小说虚构与真实关系的理解。

8~11.(1)原文把“背负的人生苦难和传奇经历”比作“巨著”,以“巨著”的厚重、深沉和复杂的脉络来说明曹雪芹苦难之深、经历之丰富。阅读“巨著”就是阅读曹雪芹本人的身世和经历,间接表述了提醒《红楼梦》爱好者要从曹雪芹的角度来欣赏这本小说。“好在京城留下不少雪芹足迹,尤以西郊香山一带为多”一句为全篇谈到的“雪芹小道”以及曹雪芹和《红楼梦》小说的相关内容起到点起下文、总领全文的作用。

(2)由原文“离开起点百米外有一口古井,井口井架历经剥蚀而完好,据说是三口古井中仅存的一口,也是距离纪念馆院子最近的一口井。方圆百里空余这孤独一宅,古井看起来俨然是它的专属。走近井旁,俯身可见井水甚深,几名顽童投石井中,久久方闻石子落水之音”可知,由“古井”可知“古宅”的时代久远,属于从侧面描写古宅,显示出古宅孤零零的状况。“井水甚深”“久久方闻石子落水之音”的关于古井深度的细节描写,特别是久久才落下的石子落水的声音,营造了一种时空久远的沧桑感、空旷感,由古井的描绘让读者沉浸在古远寂寥的情绪中,读来让人回味,引人惆怅。也实现了想要表述的意图,即衬托曹雪芹孤独寂寥的身世,对曹雪芹命运的同情以及晚景凄凉的唏嘘之感。

(3)由原文“雪芹小道起点位于国家植物园北园内的曹雪芹纪念馆”“进入黄叶村茅草门,先入眼的是一方巨石”“如今门前确有三株古槐,其东一株虬枝斜卧,歪脖之状明显”“离开起点百米外有一口古井”“不知不觉,小径汇入大路,视野渐次开阔,道旁不时出现几座墓园”“眼前是西山兰若之冠的卧佛寺”“转过卧佛寺向西到了樱桃沟”“水尽头迤北翻山岭就是雪芹小道北段”可知,全文以“雪芹小道”为游历主线,描述小道沿路的若干景点,如纪念馆、方碑、古井、墓园、卧佛寺、樱桃沟等,且浮想联翩,由景点联想到了与曹雪芹的人生经历及《红楼梦》相关的诸多内容。

由原文“如今很受徒步爱好者青睐,对穿越险境的热情似乎高于对曹雪芹与《红楼梦》的关注,对曹红文化景观的注目想必也寥寥”“据敦诚敦敏诗作与曹雪芹西山传说,曹公安葬地应在香山脚下的地藏沟义地。除了纪念馆里一张历史旧照,地图上已找不到这一名址,意欲寻访也茫然不知所往,曹雪芹最终就这般悄然隐入历史尘烟”“曹雪芹生平史料太过稀缺,生卒年月亦存诸争议,这个人明明白白在历史上出现过,查考其行踪轨迹反倒像一缕烟霞捉摸不定,又似年久古碑石刻漫漶不清”“正逢第十三届曹雪芹文化艺术节紧张筹备中,馆前空地两旁张灯结彩一派繁忙。曹雪芹就这样在香山脚下走入了你我的生活节令,刹那间似乎使人了然曹雪芹西山传说缘何也能进入国家非遗名录,它和雪芹小道一同构筑起一个可知可感的曹红文化有形空间,使行止成谜的曹雪芹,终由缥缈无形有了触手可及的人间温度。纪念馆那几间老屋看着还是不似雪芹住所,却多了几分明媚”可知,在形散的内容中复杂的情感主线始终贯穿全文:即对今人不了解、不关注曹雪芹传奇人生而伤感、叹惋,对今人对曹雪芹的纪念因考证的难度而显得莫衷一是或牵强附会感到遗憾,同时也对曹红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官方重视感到欣慰。

(4)以“太虚幻境的原型”为例:

由原文“文献里有提到,寺山前古朴挺拔的智光重朗牌楼正是小说里太虚幻境牌楼的原型”“周汝昌先生认为太虚幻境的原型来自朝阳门外东岳庙内的七十六司,同样言之凿凿”可知,太虚幻境(牌楼)的原型来自佛道两家,在现实世界有真实的依据,现实是虚构的支点。再结合小说中关于“太虚幻境”的描绘,即由警幻仙子司主,它位于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的放春山遣香洞,以梦境的形式向甄士隐、贾宝玉二位有缘人显现,“太虚幻境”也是艺术虚构的产物,超越客观真实,成为《红楼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抵达一种更高的真实。“太虚幻境”的设置是曹雪芹完全是站在文学创作的角度进行的描绘,为现实主义的《红楼梦》带来浪漫主义异彩,有助于充分抒发自己的爱憎感情;并散布一层奇幻的烟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起到掩护作用,帮助更深刻地表现反封建的主题;也有助于严密组织结构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调节,转化读者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趣味,增加小说的艺术魅力。

以“补天遗石的原型”为例:

由原文“退谷和曹雪芹最具关联的是水尽头的元宝石与石上柏。元宝石形如元宝,人们传言乃小说补天遗石原型”可知,补天遗石的原型来自自然世界的“元宝石”,在现实世界物质存在的基础之上,大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普通的石头借助神话传说变成了补天遗石,变成了一块不能用来补天而变得无用的石头。结合小说原著里关于“补天遗石”的描绘,即位于大荒山青埂峰下。当日女娲为了补天炼成巨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结果只用去的三万六千五百块便补住了缺口,剩下的一块被舍弃了。此石和其他三万六千五百块石头一样也是经过千锤百炼,谁知却被遗弃,此石正是贾宝玉傲岸品格的象征。用曲笔表述贾宝玉拒绝和封建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鲜明立场,也是借以表述自己“半生潦倒”“一事无成”的辛酸和愤懑之情的艺术手法。虚构是对现实生活的幻化,真实性情的虚化,是给自己的发愤之言涂上了一层保护色。

解析:

(1)将曹雪芹人生苦难和传奇经历比喻成一本巨著,说明其苦难之深经历之丰富,提醒红学爱好者知人论世,总领全文,并引起下文对雪芹小道的寻访。

(2)写“古井”可见古宅的历史久远,体现古宅的孤零零,对“井深”和“石子落水之音”的细节描写,营造了一种时空久远的沧桑感、空旷感,衬托曹雪芹孤独寂寥的身世,表述对曹雪芹命运的同情以及晚景凄凉的唏嘘之感,读来让人回味,引人惆怅。

(3)全文以“雪芹小道”为游历主线,描述小道沿路的若干景点,如纪念馆、方碑、古井、墓园、卧佛寺、樱桃沟等,且浮想联翩,由景点联想到了与曹雪芹的人生经历及《红楼梦》相关的诸多内容,而复杂的情感主线始终贯穿全文:即对今人不了解、不关注曹雪芹传奇人生而伤感、叹惋,对今人对曹雪芹的纪念因考证的难度而显得莫衷一是或牵强附会感到遗憾,同时也对曹红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官方重视感到欣慰。

(4)示例一:太虚幻境(牌楼)的原型来自佛道两家,在现实世界有真实的依据,现实是虚构的支点。同时“太虚幻境”也是艺术虚构的产物,超越客观真实,成为《红楼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抵达一种更高的真实。“太虚幻境”的设置,使得这部现实主义巨著闪现出浪漫主义异彩,有助于充分抒发自己的爱憎感情;并散布一层奇幻的烟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起到掩护作用,帮助更深刻地表现反封建的主题;也有助于严密组织结构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调节,转化读者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趣味,增加小说的艺术魅力。示例二:补天遗石的原型来自自然世界的“元宝石”,在现实世界物质存在的基础之上,大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普通的石头借助神话传说变成了补天遗石,变成了一块不能用来补天而变得无用的石头,用曲笔表述贾宝玉拒绝和封建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鲜明立场,也是借以表述自己“半生潦倒”“一事无成”的辛酸和愤懑之情的艺术手法。虚构是对现实生活的幻化,真实性情的虚化,是给自己的发愤之言涂上了一层保护色。、、、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语句作用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相关语句,从内容、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部分,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指定的写作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根据题干中相关写作特色的提示,准确理解艺术特色含义,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虚构与真实关系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熟悉题干涉及的小说情节,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一、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等。

二、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内容上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等。

2023届上海市松江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卷

四、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再黑的夜也要有自己的灯

卜进善

①我爷爷是席匠,敏爷爷是开银铺的。敏爷爷跟我爷爷一样,也就四十多岁,但他看起来比我爷爷年轻。他清瘦,腰板直,衣衫干净。爷爷说他学问大着呢,请他教我识文断字。

②常有骑马人过来找敏爷爷,嘚嘚嘚的马蹄声由低到高,急促得像在热锅里炒黄豆。每次骑马人来,敏爷爷就弯腰迎着他。给我当老师的敏爷爷,怎么就给骑马人低头哈腰了呢。有一回我瞧见骑马人偷偷塞了一张麻纸给敏爷爷,上面的字有几个我不认得:

**须征求党员,扩大本党组织,望各党部**事勿**,*尽所能完成之。

国民党省党部

③我不懂麻纸上的字和敏爷爷有啥关系,但看到敏爷爷老是跟着我爷爷。这不,有人来喊我爷爷:“聂席匠,老刘家的让我给你捎话,去河口补席。”敏爷爷就说:“我一起去吧,搭把手!”我爷爷瞪了他一眼,带上我牵着驴就出发了。回来的时候,看到敏爷爷跌在一个小沟岔里,他的马卧在一旁。爷爷忙去沟岔里摇敏爷爷。

④敏爷爷醒后看一眼我爷爷,“今天这事,本不该我管。但县大队的人也去了……我想马比驴快吧,我总赶得上你,谁知马失前蹄……没想到你能从容回来。”敏爷爷感觉哪里特别疼的样子,龇着牙说。

⑤“这不好好的嘛,可你……”

⑥“又欠你一条命。”敏爷爷说,“但我不能死。你也知道,我还想发展你哩。”

⑦“我说,你就省点心吧。”

⑧他俩有一句没一句说着我不太懂的话。

⑨敏爷爷在他的铺子里养伤时,我和爷爷一块儿出了四次门。一次去河口,一次去杨家河,还有一次去任家河湾。每一次,爷爷都问渡口能不能一下子过几百人甚至几千人的事。被爷爷问的人总是愁眉苦脸。过杨家河没有桥,只有一条小渡船,最多能坐九人。爷爷叹气说这里离镇上最近啊。

⑩第四次走得不远,就在交河镇的东头。那天晌午,爷爷又带我去补席,这家人的炕席怎么老坏!走进黑暗的屋子,我适应了一会儿,才看清屋里大炕的炕席上,坐着几个人。爷爷上炕,用手指拾起席上的竖竹片,将新竹片置入下边,横茬接好接竖茬。爷爷一下一上,新竹片像奶奶缝衣裳时穿针引线一样,填补了原先的空位,之后再用篾刀背将它们敲紧。“记住了没有?就这样补,”爷爷停下手给我说,“你要全记下,将来还是要这样当席匠的。”

爷爷抬头看我一下,还想给我说什么,门口进来一个人。这人健壮结实,看起来也麻利,头上戴的灰青帽子烂了帽檐。

“都安排好了吗?桥的事咋样了?”爷爷问。

“差不多了。桥我试了,就是窄一点,能过人。今晚上泼些水,让桥面踏实一些。要是能过骡马就更好了。”戴烂帽子的人说。

爷爷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好,上级组织对你的考察期到了,今天就正式发展你入党。”

戴烂帽子的人两眼直直地瞅着我爷爷,我爷爷也瞅着他。两人脸上也没啥特殊的地方,只是戴烂帽子的男人好像几天没洗脸了,脸上有些脏,眉毛黑得跟烧炭人似的。他俩啾啥呢。我正好奇时,戴烂帽子的人抡起右手把烂帽子从头上取下,随手朝炕上一甩,转身在地下急促地走,先走到炕沿前,几乎碰到炕沿了,然后折身往后面的锅台处走,额头渗出了汗。他麻布衫敞开着,浑身热烘烘的,如果我把一根竹篾点着,往他的手上一碰,他的手会燃烧起来,浑身会燃烧起来。爷爷从炕边的一个旧竹筐里翻出一块暗红色的布,抻了抻,平铺在桌上,然后用黄土在红布上画出镰刀和锤子套在一块儿的样子。画好了,往后退退,瞅了瞅,又笑了。他们将画了镰刀和锤子的红布别在背篼上,立起时,屋里一下子新鲜、豁亮了起来。爷爷走到桌前,叫过甩了烂帽子的人。他们一块儿站在桌前,举起了拳头。

敏爷爷躺着的日子里,爷爷一个人去了五趟敏爷爷的银铺后边,是为了喂敏爷爷的马。爷爷又专门去河口找人弄来白亮的熊油,装在小黑罐子里。爷爷提着装粥的大黑罐,我提着小黑罐,去瞧敏爷爷。爷爷把熊油放在掌心搓了搓,然后再搓敏爷爷的腰背,搓了一锅烟的时间,爷爷累了。

“老敏,挑明了吧。你们在交河县,是有着县大队,还有一个营的兵哩,但这又能怎样,没用!”爷爷突然说。

敏爷爷愣了一下,等了好一会儿,才说,“你都知道?”

“这孩子能认字哩。”爷爷摸着我的头说。

“这孩子聪敏着哩。”敏爷爷脸上有些泛红,还能听到他急促的喘息声,“老聂,那我想问一下你,你们发展党员为啥那样顺?”

“识时务者为俊杰,老敏,这是大势所趋啊,你就认清形势吧。”

“唉,眼下形势就跟我现在一样,就跟这暗夜一样啊。”敏爷爷叹息。

“那是你,我可不是。我想,再黑的夜,也要有自己的灯。”爷爷说,眼睛里就好像闪烁着一盏明亮的灯。

连续搽了七天熊油,敏爷爷的伤渐渐好起来。他_________________。

(有删改)

7.小说第⑨段中为什么要简略叙述爷爷前三次出门情况?

8.第段画线句的描写很有特色,结合内容加以赏析。

9.采用儿童视角叙事是本文的重要特征,请分析这一手法的妙处。

10.根据作品内容,进行想象,在段画线处补写一段文字(40字左右),并阐述补写的理。

7.前三次简略地叙述交代了爷爷为了红军渡河的事情多次奔波,殚精竭虑;为下文详写第四次出门成功解决渡江问题做铺垫;突出许多像爷爷这样的共产党人在艰难处境中付出的不易。8.选取戴烂帽子人的动作描写如“取、甩、转身、走”等动作描写生动而鲜明地写出戴烂帽子人听到能“入党”这一消息后的激动亢奋心情,后面通过我的想象充分感受到他的热情与激越,通过虚实结合写出了一个热情腾腾的新党员形象。9.本文儿童的视角来观察和叙述爷爷与敏爷爷相处的事件与过程;渐渐揭示两个党派在发展党员过程中的差异;儿童视角天真、好奇、懵懂与困惑,叙述过程真实自然,使读者更具有代入感(情感共鸣);真切感受到两位老人即使信仰不同但依然可以彼此温暖的情谊;同时,儿童视角使情节的展开带有悬念,引起读者一探究竟的兴趣;儿童视角的叙事语言单纯、活泼、清新、真率,给读者带来美好的阅读体验。10.解析示例一:他找到了我爷爷,郑重其事地说:“我也想加入中国共产党。”那一刻,我分明看见他们二人眼里亮着一盏不灭的明灯。

理由:上文叙写爷爷从沟里救出了敏爷爷,又为敏爷爷用油疗伤的情节,表明敏爷爷体会到了爷爷的关切与善良,逐渐受到感化;加之二人针对入党问题的讨论,可知敏爷爷在爷爷的感召下认清时务,知道要在黑暗时刻要有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

解析示例二:他再次挺直了腰板,眼中似乎燃起一盏崭新的明灯。我想敏爷爷一定找到他自己的灯了。

理由:文中敏爷爷与我爷爷分属不同党派,但也是善良正直有家园之情的人,在情况不明与彷徨时,敏爷爷一度找不到信仰与依附,但在与我爷爷的交往中,被爷爷救下疗伤,目睹了愈来愈多志士投身共产党,他终于明白黑暗之中灯光在何处,因此他重拾信念选择入党,是情理之中的结局。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段落作用的能力。

根据“一次去河口,一次去杨家河,还有一次去任家河湾。每一次,爷爷都问渡口能不能一下子过几百人甚至几千人的事”可见,这三次简略交代爷爷去的地点,都是河口渡口,其实是为后文“第四次走得不远,就在交河镇的东头……”“‘都安排好了吗?桥的事咋样了?’爷爷问”“差不多了。桥我试了,就是窄一点,能过人”做铺垫,可见爷爷前几次出门,其实是在为红军渡河的事情多次奔波,想尽了一切办法,才有了第四次出门详写的解决了渡江问题的情节。爷爷是在敏爷爷的眼前做这些地下工作,处境十分艰难,然而依然坚定不移地付出,借爷爷的奔波劳累,写出了许多像爷爷这样的共产党人在艰难处境中付出的不易。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言表述效果的能力。

这段话写了戴烂帽子的人听说自己渡过考察期,成功入党后的激动心情。这心情没有直接表露,而是通过一系列动作,如“抡”“取”“甩”“走”等,写出他的激动亢奋;又采用了想象夸张的手法,“他麻布衫敞开着,浑身热烘烘的,如果我把一根竹篾点着,往他的手上一碰,他的手会燃烧起来,浑身会燃烧起来”,写出他内心火热的激情。前面实写,后面虚写,虚实结合,塑造出热情腾腾的新党员形象。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叙述角度的作用的能力。

通过“我”的眼睛来观察敏爷爷与爷爷的相处与事情的发展,十分富有意味。

在孩子眼中,很多事并不能清楚明白地展现出来,显出“我”的天真懵懂、好奇与困惑,如“每次骑马人来,敏爷爷就弯腰迎着他。给我当老师的敏爷爷,怎么就给骑马人低头哈腰了呢”“不懂麻纸上的字和敏爷爷有啥关系,但看到敏爷爷老是跟着我爷爷”“他俩有一句没一句说着我不太懂的话”“爷爷又带我去补席,这家人的炕席怎么老坏”等,叙述过程真实自然,让不了解内情的读者更能有代入感,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从“我”的视角看来,“敏爷爷老是跟着我爷爷”“敏爷爷就说:‘我一起去吧,搭把手!’我爷爷瞪了他一眼,带上我牵着驴就出发了”“今天这事,本不该我管。但县大队的人也去了……我想马比驴快吧,我总赶得上你,谁知马失前蹄”“敏爷爷躺着的日子里,爷爷一个人去了五趟敏爷爷的银铺后边,是为了喂敏爷爷的马。爷爷又专门去河口找人弄来白亮的熊油……把熊油放在掌心搓了搓,然后再搓敏爷爷的腰背”可见,敏爷爷和爷爷之间的交往非常密切,但又互相有着不同的道路和信仰,即使如此,他们也彼此关心爱护,有着温暖的情谊,令人感动。

“我”看到敏爷爷接到的命令“**须征求党员,扩大本党组织,望各党部**事勿**,*尽所能完成之。国民党省党部”,听见过敏爷爷说“你也知道,我还想发展你哩”,又亲眼见到爷爷宣布一位新党员通过考查成为共产党员的情形,再通过最后敏爷爷问的“老聂,那我想问一下你,你们发展党员为啥那样顺”,可以清晰看出国共两党在发展党员过程中存在巨大差异:有学问有资本的敏爷爷,在发展党员时着重于像爷爷这样也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而爷爷在发展党员时,却并不在意人的身份,那个“戴烂帽子的人”,就是劳苦大众的代表。两党路线不同,经过儿童的眼睛渐渐揭示出来。

儿童视角叙事单纯活泼率真,比如“给我当老师的敏爷爷,怎么就给骑马人低头哈腰了呢”“我不懂麻纸上的字和敏爷爷有啥关系,但看到敏爷爷老是跟着我爷爷”“这家人的炕席怎么老坏”等,令人忍俊不禁,又天真有趣,给读者带来美好的阅读体验。

10.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文章结尾,要符合前文情节发展趋势,同时要点明主旨。本文标题是“再黑的夜也要有自己的灯”,再结合结尾前“唉,眼下形势就跟我现在一样,就跟这暗夜一样啊”“‘那是你,我可不是。我想,再黑的夜,也要有自己的灯。’爷爷说,眼睛里就好像闪烁着一盏明亮的灯”可见,敏爷爷感慨时代黑暗,而爷爷有自己心中的明灯,那就是身为共产党员,为百姓谋幸福;结尾为了点题,敏爷爷必然也要为点亮自己心中的灯做出决定。

根据前文,敏爷爷和爷爷之间的交情深厚,敏爷爷对爷爷发展党员十分顺遂很佩服,又对自己所处的形势十分迷茫,听到爷爷的一番话后,敏爷爷心中应该明白了道理,有了坚定的信念,也点亮了心中的明灯——加入共产党,成为黑暗中的引路人。

2023届上海市金山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四、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俯仰之间

朱以撒

①我一直弄不清楚,为什么在十岁前后,那么地喜爱跑动。

②后来,我只能归结为我曾生活的那个家园。围墙内是碧绿的菜畦和如冠如盖的果林,还有遍地的柔韧杂草。那时的围墙用手工夯成,不高,更毋须在墙头上戳入碎玻璃碴以防盗贼翻入。墙头披风渍雨,不须太久就显出苍老之相,不再那么有棱有角了。这使我轻松敏捷地攀上墙头,沿墙疾走,不时就跑到屋顶上去。旧日的屋顶如鱼鳞相砌,走在其中有一股很强的涩感。再沿着屋顶,有时就飞快地爬上伸向屋顶的枝干,这使上树的时间大为缩短。围墙之外,邻舍寥寥有如荒原,人稀地广,四处长满了车前子和马齿苋,烘托着稚嫩的脚板。这个年龄,跑动的嗜好远远过于慢慢地行走,有时为了显示迅疾,随便折下一支玉米秆,捋去青青长叶,放在胯下权当骏马,以为借助这支被摧折的植物枝条,可以跨山越水,不受阻挡。有时跑得起兴了,为了不让自己再跑,非得紧紧抱住一棵大树不可——有好几次,就是这样才止住疯了的步伐。我当时怀疑,倘若我拽住的是一株根底不深的小树,也许反被我带起,一道向前。

③奔跑——少年时的乐事,它显示着少年机敏的本能——对前方的热爱。有不少时候,根本不知道奔跑为了什么,奔向何方,却因为无目的而兴奋得涨红了脸——从这边起,风一般地到达那边,这就够了。胯下的骏马扬起尘烟,随着向前的步调散漫开来。如果有几个同行者,分别从不同方向,加上逼真的拟声,真有沙场鏖战的气派——只有双脚勤快地跑动,才能造成这样好的效果。那个时候,不善跑动的人被我们瞧不起,至少,他就无缘进入我们这个跑来跑去快乐得要死的圈子。一个年少善跑的孩子,他的动感一定比安静时要引人注意,因为脚一动,手必飞舞,口中咋咋有声。狂跑还制造了呼呼掠过的风和凉意,只是在停下来的时候,要以大量的汗水和如牛的喘息来补偿,这也是不能吝惜的。

④我的随意性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发芽长叶的。我一般不上圆如圈套的体育场跑,它的设计让人想起规范,让人在浑圆无端的圈子里感到索然无味——尽管脚下舒坦平整。我们总是在荒地上跑,绕过荆棘藤萝,踩在杂草的身上,荡起一串串蚱蜢和蟋蟀。经验告诉我,这样会更有野趣。譬如侧身跑,总是左脚向前右脚蹭蹭,或者扯一把虚空中的缰绳,碎步踏踏骎骎而去。野性的狂跑消解了心中轻度的郁闷,脚板却屡次为此付出了代价。有时,地面枯硬的蒺藜会把脚板视为马蹄,像钉马掌一般地准确楔入,这时再善跑的人也必须止步,一瘸一拐地挪回家中,从母亲的叵箩里,找出一根针,龇牙咧嘴地挑。跑步的快感,缘于一根刺而中断,思念奔跑的心情,变得更加迫切。曾经荒原一般的场景,对我一直是个新鲜的谜,整个春夏秋季,我一直用跑动的步履丈量土地。

⑤南国的冬季如期地到来了。冬季对于善跑的双足是一种约束。尽管南国的冬季算不上天寒地冻,可是双足比任何时候更多地交与橡胶模子爱抚——这种被称为“鞋子”的橡胶制品,可以使足部尽量避免伤害,砂粒、石块、草茎曾经给予的不同快感的抚慰,变得毫不相干。当然,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也在逐渐加强,在鞋中的岁月里,在正常的走动中,在渐渐不习惯到习惯的体验里,斯文在整个冬日里肆意滋长。冬日无疑更有益于人清肃地思想,那有过湿润丰满的马齿苋,蓬松毛茸的狗尾巴草,善于撩人衣袖的鬼叶针,都枯黄和折落了。是怎么变化的细节,在平日的跑动中未曾留神,现在的容貌却为我心惊。也许,我们常说的懂事和成长,就是由这样一些些的举动更变,由一点点的细枝末节积累而成。

⑥跑似乎在一夜之间消失了,包括爬墙上树的兴致。荒原般的土地开始得到了清理,那些熟悉不过的落叶和草已经埋进了土壤,不断地有石块砖瓦运来,这里将会有一个新村出现,那种草莽风格的少年时光,随着树倒草起,无法再被续写。我所惬意的充实,在心之一隅被镂空。

⑦在远离家乡的另一个城市里,我开始了不再奔跑的庸常生活——我指的是除了晨跑的锻炼之外,余下的都是以斯文的慢步丈量时间。

⑧寻常的日子和如水的四季,我好几次倚在校园的运动场栏杆边上,倾心地看到青春的步履怡悦地交替着,自问:我还暗恋着过去的奔跑吗?如果有这种可能,那么是什么消耗了我当年的热情呢?是逐年增长的年龄,是渐趋逼仄的巷陌,还是日益老化了的情怀?也许,奔跑真的是要远去了。不过,当年那种随意跑动、不受约束的姿势里边,果真就没有一些值得坚守的成分?我隐隐地感到坚守的不易与撒手的浑然不觉。

⑨《兰亭序》如是说:“俯仰之间,以为陈迹。”

8.分析第②段围墙内外景物描写的作用。

9.第④段画线句中的“荡”字很有表现力,请赏析它的妙处。

10.本文在时空推进中写“奔跑”到“不再奔跑”,赏析作品构思之妙。

11.结合以下材料,评析本文的思想意义。

很多行为我自以为是用来达到某种欲望或目的,而在客观的检讨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行为却在满足主观上并没有自觉的需要,而且行为和所说的目的之间毫无实在关联。

——《乡土中国·从欲望到需要》

8.围墙外地广人稀、长满野草,给少年时的我带来了无拘无束的生活;在这块被我视作少年乐园的地方宣泄着我的快乐与热爱,与围墙内与后文的校园运动场形成对比。9.①“荡”是激荡之意,此处用于描写我奔跑过程中带起“一串串蚱蜢和蟋蟀”看似不妥帖,但实则形象生动。一来体现荒地上到处是“蚱蜢和蟋蟀”,富有生机,二来体现了少年时的我在荒地上随意奔跑的快,带起了沿路的“蚱蜢和蟋蟀”,三来体现了在荒地奔跑的野趣。

②“荡”体现了力度感,表现我们奔跑时的肆意。同时“荡”字也富有美感,蚱蜢蟋蟀好似在空中摇荡,和我们的奔跑一样有趣、一样痛快。10.①本文以“奔跑”为行文线索,通过童年时的肆意奔跑到长大后的不再奔跑时间推进,表现我在成长过程中越来越循规蹈矩的变化。

②从幼时的乡村家园被城市新村所替代,空间的转换意味着城市化在“俯仰之间”改变了我们。

③展现了对于过去的岁月以及失去的恣意纵情的留恋与反思,时空交织中全貌呈现了的变化与成长,也引发读者的共鸣与反思。11.①童年纵情的奔跑满足了亲近自然、肆意放纵的渴望,这种渴望是“不自觉的”。

②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环境的变化,我变得“懂事”,开始了不再奔跑的庸常生活,我反思检讨,发现在成长的过程中,消耗了当年的热情,我当年在奔跑中的坚守,直至今日似乎已经不再,而且丢失得浑然不觉。

③本文对于我们内心隐藏的主观却没有意识到的纵情肆意生活的欲望的思考对我们当下的生活有启示。“欲望”对应的是“亲近自然、肆意放纵的不自觉行为”,是天性、热情;“需要”对应的是在俯仰之间(不知不觉)不再奔跑后的“懂事”和“成长”,是自觉地与规矩的妥协。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从内容上看:由文中“围墙之外,邻舍寥寥有如荒原,人稀地广,四处长满了车前子和马齿苋,烘托着稚嫩的脚板”可知,围墙外地广人稀、长满野草,这样的环境特点给少年时的“我”带来了无拘无束的生活;

从情感上看:由文中“这个年龄,跑动的嗜好远远过于慢慢地行走,有时为了显示迅疾,……有时跑得起兴了,为了不让自己再跑,非得紧紧抱住一棵大树不可——有好几次,就是这样才止住疯了的步伐”可知,在围墙内外的这块土地上,“我”可以肆意的奔跑、玩乐,这块土地是少年的乐园,这里宣泄着“我”的快乐与热爱;

从手法上看,由后文“我一般不上圆如圈套的体育场跑,它的设计让人想起规范,让人在浑圆无端的圈子里感到索然无味——尽管脚下舒坦平整”对学校运动场的描写可知,围墙内外的描写与后文的校园运动场形成了对比。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词语的表述效果的能力。

首先解释字的含义,“荡”是激荡之意,根据文中的语境来看,该字用来形容“我”在奔跑时带起一串串蚱蜢和蟋蟀,看似不妥帖,但实际上却使句子的表述更加形象生动:“踩在杂草的身上”就可以荡起一串串的蚱蜢和蟋蟀,形象地说明了荒地上蚱蜢和蟋蟀很多,到处都是,使草地更加富有生机;也能够体现少年时的“我”在荒地奔跑速度之快,只有速度够快才能带起沿路这么多的“蚱蜢和蟋蟀”;同时,“荡”起一串串蚱蜢和蟋蟀也体现了在荒地上奔跑的野趣。

“荡”意为激荡,这个动词体现了力度感,可以表现出孩子们奔跑时无拘无束的肆意之感。同时“荡”字也使整个画面富有美感,蚱蜢、蟋蟀被我们的奔跑步伐惊扰之后,好似在空中摇荡了起来,和我们的奔跑一样有趣、一样痛快。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构思技巧的能力。

由文中“我一直弄不清楚,为什么在十岁前后,那么地喜爱跑动”“奔跑——少年时的乐事,它显示着少年机敏的本能——对前方的热爱”“整个春夏秋季,我一直用跑动的步履丈量土地”“在远离家乡的另一个城市里,我开始了不再奔跑的庸常生活”“自问:我还暗恋着过去的奔跑吗?”等句子可知,关于“奔跑”的叙述贯穿了行文的始终,本文是以“奔跑”为线索的,通过童年时的肆意奔跑到长大后的不再奔跑时间推进,表现“我”在成长过程中越来越循规蹈矩的变化;

由文中“跑似乎在一夜之间消失了,包括爬墙上树的兴致。荒原般的土地开始得到了清理,那些熟悉不过的落叶和草已经埋进了土壤,不断地有石块砖瓦运来,这里将会有一个新村出现,那种草莽风格的少年时光,随着树倒草起,无法再被续写”可知,幼时宽广自在的乡村家园已经被城市新村所替代,这种生活空间的变化让奔跑似乎在一夜之间消失了,也意味着城市化在“俯仰之间”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由文章结尾段“自问:我还暗恋着过去的奔跑吗?如果有这种可能,那么是什么消耗了我当年的热情呢?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