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全国甲卷押题卷(五)(解析)_第1页
2023届全国甲卷押题卷(五)(解析)_第2页
2023届全国甲卷押题卷(五)(解析)_第3页
2023届全国甲卷押题卷(五)(解析)_第4页
2023届全国甲卷押题卷(五)(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3届全国甲卷押题卷(五)(解析)2023届全国甲卷押题卷(五)

语文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整体思维,是以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整体思维方式将整个世界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认为构成整个世界的一切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并且每一个事物又是一个小的整体,除了它与其他事物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之外,其内部也呈现出多种因素、多种部件的普遍联系。西人所说的“关联思维”、“关联宇宙论”、“有机宇宙哲学”或“有机主义宇宙观”,今人所说的“系统思维”,实际上就是“整体思维”。

注重整体统一的整体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整体思维从整体原则出发,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整体功能,探讨天与人、自然与人为、主体与客体、人与人、人与自我的相互关系,以求得天、地、人、我(心)的和谐统一,即注重“天人合一”“天人和谐”。这种整体思维方式,在道家、儒家以及中华传统医学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早在西周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就已经萌生。《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天人合一”思想是《周易》整体思维观念立论的基本依据之一,其目的在于揭示人与天地、自然的相互关系,从而合理指导人之所作所为。在《周易》看来,人与天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因此,人应当随顺天地之道而为。如此,方可“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东周以降,道家的列子、庄子以及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张载等不但合理继承了“天人合一”思想,而且有所发展和创新。道家认为,天、人同类而合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董仲舒对天、人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证和明确的表述,明确指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即天人本来合一,故“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至宋代之时,张载正式将“天人合一”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明确提了出来,“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易》所谓不遗、不流、不过者也”。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张载在《正蒙·乾称篇》中提出了宝贵的“民胞物与”思想,为合乎德性的实践行为提供了一种观念阐释,将儒家的天人观、物我观、知行观提升至新的境界和层次。

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华传统医学,亦以“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观念为立论的理论依据,并且将这一整体思维观念具体化、实践化。中国医学理论将人体看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认为人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及各个组成要素之间既是相互联系的、不可割裂的,又是互相制约的、互为作用的。并且,“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因此人之保健养生等都应合乎天地之道、日月之行。在临床治疗中,中医反对单纯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强调整体而观、全面诊断、辩证论治,亦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治病必求于本”。进而言之,中医学不仅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是一个统一体,亦即人体-自然-社会是统一的有机整体。

“天人合一”思想既是一种宇宙观或世界观,又是一种伦理道德观(生态伦理),代表着一种人生追求、一种精神境界。中国传统文化以“天人合一”“天人和谐”为根本特点的整体思维观念和思维方法,对于保持人类的生态平衡,促进社会的协调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彭华《中国传统思维的三个特征: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整体思维是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它认为世上万事万物均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B.“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最早是宋代学者张载提出的。

C.“民胞物与”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它提升了整体思维的境界和层次。

D.中华传统医学以儒家思想为理论依据,在临床上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论述“整体思维”,是论述传统思维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前提。

B.第四段引述儒道两家的代表性观点,论证了他们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

C.文章不仅论证了中国传统整体思维与西方的渊源关系,也论述了其现代价值。

D.文章以总分总的结构,论证了中国传统思维中的“整体思维”的表现与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周易》到儒道两家诸子,虽然在“天人合一”之理的表述上有差异,但在思维观念上是一以贯之的。

B.我国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五育”并举教育体系的实践,体现了中国传统思维特征中整体思维的理念。

C.根据中华传统医学理论,人体与天地相互影响,因而医生可以选择从自然或社会的角度诊断并治疗疾病。

D.继承发展中国传统思维中的“整体思维”,有助于保持人类的生态平衡,也可使社会发展更加协调稳定。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从2002年4月《科学》杂志以罕见的体量介绍中国科学家完成的籼稻基因组测序工作,到今年2月《自然植物》杂志在社论“中国的复兴”中称赞我国水稻研究,业内人士已不怀疑这样的论断:中国的水稻研究已经引领世界。

从跟跑,并跑,直至领跑,中国的水稻研究如何走向卓越?

与今天人们更加关心健康不同,用“7%的耕地能否养活22%的人口”,也就是粮食安全,是20世纪的中国需要首先面对的问题。

1994年,李家洋从美国康奈尔大学汤普逊植物研究所回到了中国科学院遗传所。回国后不久,他从拟南芥的研究转向了水稻的研究。提起这一转变,他说,这是为了和当时国家的需求相契合。随后回国同样到遗传所工作的储成才和傅向东也做出了同样的选择。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参与了“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承担了第4号染色体的测序工作。之后,中国主导的“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基因组计划”启动。2001年,中国联合研究组后来居上完成了籼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的绘制。

在科研人员眼中,水稻不仅是非常重要的作物,而且也是非常理想的单子叶模式植物。水稻的基因组较小,在作物中第一个完成了测序,加之较容易转化,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科学家进入了这一领域。育种家负责培育新品种,水稻的基础研究者负责了解机理,这两者各有侧重。中国职业化的育种工作不仅由来已久,而且也在近代绿色革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大量的水稻突变体材料为水稻基础研究提供了便利。而育种家通常也会从生产角度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基础的和育种家的有机组合,是水稻研究走在前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傅向东说。

虽然与育种家合作,创制优质水稻品种,但储成才认为,在基础研究领域,不宜片面强调应用和产业化目标。基础研究常常需要耐心,研究结果的产生需要积累。就拿他认为自己“最有用”的一项关于粳稻氮肥利用效率的研究来说,前前后后也经历不少时间。另一个例子是最近四川农业大学陈学伟研究组关于“稻瘟病”的研究。不过,这一成绩的取得也经历了十多年的时间。

(摘编自《中国水稻研究缘何引领世界》,《人民日报》2017年7月28日)

材料二:北京时间4月26日凌晨1点,国际顶级期刊《自然》杂志在线长文报道了“3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成果。该研究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牵头,联合国际水稻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等16家单位共同完成。这是国内外水稻研究专家大协作的重大成果,体现了中国农业科学在水稻基因组研究方面居于世界领先位置。

“3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这一重大科技成果将推动水稻规模化基因发掘和水稻复杂性状分子改良,提升全球水稻基因组研究和分子育种水平,加快优质、广适、绿色、高产水稻新品种培育。此次研究成果的发起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黎志康认为,此次研究成果的完成仅仅是一个开端,随着深入分析和更多数据产生,包含水稻全部优良基因多样性的数据库将更加庞大与精细,人们可以从中找到与任何性状相关的关键基因,并应用到育种实践中。这将为开展水稻全基因组分子设计育种提供足够的基因来源和育种亲本精确选择的遗传信息,为培育高产、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奠定基础。

(摘编自《设计水稻不再是梦》,《经济日报》2018年4月29日)

材料三:近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绿色超级稻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黎志康博士等人完成的最新成果,剖析了水稻核心种质的基因组遗传多样性,对水稻的起源、基因、分类和进化规律有了全新的更深入的认知。

这一成果表明,中国夺回了对水稻命名的部分话语权,恢复了历史的真实。

1928年,日本学者加藤茂范通过杂交等手段发现了籼稻和粳稻的区别。当时,加藤把籼稻称为“印度型”,把日本栽培极广的粳稻称为“日本型”。自此,籼稻和粳稻在国际上就一直沿用命名至今。然而中国科学家对代表了全球水稻种质约95%多样性的核心种质的3010株水稻的基因组研究表明,这种命名并不符合实际情况。根据研究结果,中国研究人员首次提出,水稻的籼、粳亚种是独立的和多地起源,要求恢复使用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在化石证据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植物考古学家日前采用植硅体分析方法,在位于浙江省龙游县的荷花山遗址中找到了距今1万多年前野生稻存在以及逐渐被驯化的证据,从土壤剖面中提取的植硅体来自一些野生稻叶片和稻壳。研究人员再次认定,水稻的起源和驯化是在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在中国推广种植后,很快传到东亚近邻国家。3000多年前,中国水稻传至朝鲜、日本,南传越南。到了汉代,中国粳稻传到菲律宾。公元5世纪,水稻经伊朗传到西亚,然后经非洲传到欧洲、美洲以至全世界。

但是,这与水稻基因组研究的结果有差异——中国研究人员从基因组获得的证据则提出,无论是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研究人员对来自全球的3010株水稻的基因组测序后,发现亚洲栽培稻品种间存在9万个微细结构变异,同时发现了1.2万个全长新基因和数千个不完整的新基因。他们再次挑选出453份测序深度较高的水稻样本分析核心基因家族和分散式基因家族,得出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的假说。

显然,未来需要对这两种证据进行整合,同时补充证据,才能得出更可靠和令人信服的结论。

(摘编自《基因和化石结合探寻水稻起源》,《光明日报》2018年5月17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联合研究组顺利完成了籼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的绘制,获得国内外广泛赞誉,《科学》杂志对此进行了相关的介绍。

B.“3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是中国主导的国际科研协作成果,将推动水稻规模化基因发掘和水稻复杂性状分子改良,有利于新品种培育。

C.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黎志康认为,在水稻基因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只是一个开端,随着研究的深入,将会取得新的成就并运用到育种实践中。

D.中国科学家对基本可以代表全球水稻种质的3010水稻的基因组进行了研究,从而确定水稻的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的。

5.下列关于“中国水稻研究走向卓越”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世纪面对我国粮食安全的严峻形势,一大批学者为了国家需求决心投入水稻研究,为我国水稻研究取得成绩奠定了基础。

B.水稻具有基因组较小和容易转化等自身的一些优势,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加入研究行列,科学家群体扩大,壮大了水稻研究的力量。

C.水稻育种家负责培育新品种,基础研究者负责了解作物机理,在各有侧重的研究基础上有机结合,推动了水稻研究更上一层楼。

D.我国的专家学者在基础研究领域很有科研耐心,强调基础研究,注重积累,花费时间较多,也不强调应用和产业化目标。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参与“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到主导国际16家单位完成水稻研究重大成果,表明中国的水稻研究已实现了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角色转变。

B.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黎志康等人的研究成果,使人们对水稻的起源、基因、分类和进化规律有了全新认识,恢复了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

C.中国科学院的考古学家们在浙江龙游荷花山遗址发现的距今1万多年的野生稻叶片和稻壳,有利于证明我国是水稻起源地和驯化地。

D.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的品质和产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培育出高产、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依然是世界水稻研究面临的课题。

7.为什么中国要夺回对水稻命名的话语权?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8.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报道的内容各侧重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所不知先生

(英)毛姆

想起14天的旅途将和这个凯兰达共用一间房,我就感到不舒服。我讨厌他的名字。

上船后,我来到客舱,发现凯兰达已经来过。一只又大又难看的衣箱和一个贴满标签的手提箱放在他的床下,脸盆架上整齐摆着他的香水、洗发精和润发油,檀木做的牙刷上镀金印着他的名字缩写。

我不喜欢凯兰达。

他不但和我住在一个房间,而且一天三餐都非要和我挤在一张桌子上吃饭。

他跟我讲起纽约、圣弗兰西斯科,谈到戏剧、给画和政治。他很健谈,好长时间都是他一个人在那里滔滔不绝。

凯兰达擅长交际,在船上的第三天,就差不多认识了所有的人。他什么事都干:主持拍卖,筹集体育资金,组织高尔夫球赛,安排音乐会,举办化装舞会。我想大家一定有点讨厌他,我们都叫他“无所不知先生”,甚至在他面前也是这样。他并不在乎,把这当作我们对他的恭维。

凯兰达非常健谈,并且喜好同别人争论,特别是在吃饭的时候。我们简直难以忍受,但又无法让他停下来。他好像比谁都懂得多,错误似乎也不会发生在他身上。在他讲话时,若有人反对,他就会同他争个没完。在说服你之前,他绝不会放弃一个话题,不管它是多么的不重要。

一天晚上,我们坐在医生的桌旁,凯兰达仍像以往一样在滔滔不绝地说着。在座的还有在神户的美国领事馆工作的拉姆齐和他的夫人。

拉姆齐是一个很结实的家伙,皮肤绷得紧紧的,略显肥胖的肚子使衣服凸起。这次他是带着妻子重返神户的。他的妻子已独自一人在纽约待了一年。拉姆齐夫人的样子十分可爱。虽然她丈夫的工资不怎么高,她穿得也很简朴,但她知道怎样穿她的衣服,使她具有超过一般女人的迷人之处。那是一种端庄淑静的美。

看得出拉姆齐很讨厌凯兰达。他们时时争论一番,这种争论是长时间的,激烈的。

话题谈到精明的日本人正在进行的人工养殖珍珠。凯兰达给我们讲了许多关于珍珠的事。我相信拉姆齐对此知道的不会很多,但他绝不会放过任何反驳凯兰达的机会。不一会儿,我们就被卷入了一场充满火药味的争吵。刚开始,凯兰达还是情绪激昂,滔滔不绝,但不久,他自己也有点厌烦了。最后,他显然是被拉姆齐的一句话刺痛了,敲着桌子叫道:

“我可以告诉你,在这方面我是最有发言权的。我这次到日本就是去洽谈珍珠生意的。没有哪个懂这一行的人不会认为我刚才所说的都是千真万确的。”他得意洋洋地看着周围的人。“我知道所有珍珠的行情,没有哪一种珍珠我不能马上辨认出。”他指着拉姆齐夫人戴的项链,“夫人,你的这串珍珠项链就非常值钱,并且它的价格还在上涨。”

拉姆齐夫人的脸红了,她把那项链轻轻塞进她的衣服。

“你说这是天然珍珠吗?”拉姆齐好像已经抓住了凯兰达的什么把柄。

“是的,这种珍珠非常精致。”凯兰达答道。

“好。虽然这不是我买的,但我想知道,你认为它值多少钱?”

“在一般的市场要1.5万美元,但在美国最繁华的第五街,3万美元才能买得到。”

拉姆齐冷笑起来:“这是我夫人离开纽约前在一家百货商店里买的,只花了18美元。”

凯兰达的脸一下子涨得通红。

“胡说,这珍珠不但是真的,而且是我所知道的几种中最好的一种。”

“你敢打赌吗?我要用100美元和你打赌这是仿制品。”拉姆齐怂恿道。“可以。”

“不,拉姆齐,你怎么能拿一件事实和人打赌呢?”拉姆齐夫人劝阻道。

“为什么不呢?如果放弃这样一个轻易能弄到钱的机会,那才是一个傻瓜。”

“但你也不能证明它是仿制品呀?”

“把它拿给我看一看,我就知道它的真假。”凯兰达说道。

“亲爱的,把它拿给这位先生看看。”

拉姆齐夫人犹豫着,她的两手紧握在一起,好像还在考虑着什么。

拉姆齐等得不耐烦了,他走过来亲手把项链解了下来,递给了凯兰达。

我预感到一件不幸的事要发生了。

凯兰达拿出放大镜,仔细地观察起来。不一会,一丝胜利的微笑闪现。当他把项链递给拉姆齐正准备开口时,忽然看见拉姆齐夫人的脸是那样的白,好像她马上就会晕过去。她的眼睛看着凯兰达,那是一种绝望的哀求。我很奇怪,拉姆齐没有看到这些。

凯兰达半张着嘴,半天都没有说出话。他在努力改变着什么。

“我错了,”最后他说道,“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仿制品,18美元正合适。”

他从钱包里拿出100美元递给拉姆齐,没有再说一句话。

“也许这能教会你以后不要太自以为是了。”拉姆齐得意洋洋。

凯兰达的手在发抖。

这件事很快在全船传开了,凯兰达不得不忍受着别人的戏弄和嘲笑。但是,拉姆齐夫人再也没有出来过,据说她有点头痛。

第二天早上,凯兰达收到一个信封,里面是一张100美元的钞票。

“没有谁愿意被别人看成是一个傻瓜。”他说。

这件事之后,我觉得我不那么讨厌凯兰达了。

(有删节)

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所不知先生”是船上人送给凯兰达的绰号,带有讽刺意味,而凯兰达本人因其性格使然,不知道这个绰号的贬义。

B.拉姆齐坚持就珍珠的真假与价格来打赌,并非想弄清楚夫人珍珠项链的由来和真假,而是想借机打击和羞辱凯兰达。

C.“我”是个细心而又敏感的观察者,对于凯兰达和拉姆齐的争论,“我”显示出了一种洞若观火、袖手旁观的态度。

D.“没有谁愿意被别人看成是一个傻瓜”,含蓄地表述了凯兰达有意输掉赌局其实是为了维护拉姆齐夫妇的面子和尊严。

10.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情节设置巧妙,“真假珍珠”的打赌情节,看似“偶然”,其实“事出有因”;而凯兰达前后结论的变化出人意料,让情节兴起波澜。

B.小说注重通过神态细节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如“半张着嘴,半天都没有说出话”,生动细腻地表现出凯兰达作选择时激烈的内心冲突。

C.小说以第一人称来叙述“我”的所见所知所感,属于有限视角,“我”是人物活动的观察者、见证者,也是情节走向的参与者、决定者。

D.小说开头极力渲染“我”对凯兰达的“讨厌”与“不喜欢”,最后以“我不那么讨厌凯兰达了”作结,对比鲜明,表现了人物的多面性。

11.这篇小说在叙述“无所不知先生”的故事中,嵌套着关于拉姆齐夫人的故事,请简分析她在船上的表现与心理。

12.“善与恶、阴影与光明相共”是小说塑造人物的常见手法,请结合本文某个人物简要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滕抚字叔辅,北海剧人也。初仕州郡,稍迁为涿令,有文武才用。太守以其能,委任郡职,兼领六县。风政修明,流爱于人,在事七年,道不拾遗。顺帝末,扬徐盗贼群起,磐牙连岁。建康元年,九江范容、周生等相聚反乱,屯据历阳,为江淮巨患,遣御史尹丞冯绲将兵督杨州刺史尹耀、九江太守邓显讨之。耀、显军败,为贼所杀。又阴陵人徐凤、马勉等复寇郡县,杀略吏人。凤衣绛衣,带黑绶,称“无上将军”,勉皮冠黄衣,带玉印,称“黄帝”,筑营于当涂山中。乃建于号,置百官,遣别帅黄虎攻没合肥。明年,广陵贼张婴等复聚众数千人反,据广陵。朝廷博求将帅,三公举抚有文武才,拜为九江都尉,与中郎将赵序助冯绲合州郡兵数万人共讨之。又广开赏募,钱、邑各有差。梁太后虑群贼屯结,诸将不能制,又议遣太尉李固。未及行,会抚等进击,大破之,斩马勉、范容、周生等,徐凤遂将余众攻烧东城县。下邳人谢安应募率其宗亲设伏击凤斩之封安为平乡侯邑三千户拜抚中郎将督扬徐二州事抚复进击张婴斩获千余人。赵序坐畏懦不进,诈增首级,征还弃市。又历阳贼华孟自称“黑帝”,攻九江,杀郡守。抚乘胜进击,破之,虏获七百余人,牛、马、财物不可胜算。于是东南悉平,振旅而还。以抚为左冯翊,除一子为郎。抚所得赏赐,尽分于麾下。性方直,不交权势,宦官怀忿。及论功当封,太尉胡广时录尚书事,承旨奏黜抚,天下怨之。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滕抚传》)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下邳人谢安应募/率其宗亲设伏击凤/斩之/封安为平乡侯/邑三千户/拜抚中郎将/督扬徐二州事/抚复进击张婴/斩获千余人/

B.下邳人谢安应募/率其宗亲设伏击/凤斩之/封安为平乡侯/邑三千户/拜抚中郎将/督扬徐二州事/抚复进击张婴/斩获千余人/

C.下邳人谢安应募/率其宗亲设伏击凤/斩之封安为平乡侯/邑三千户/拜抚中郎将/督扬徐二州事/抚复进击张婴/斩获千余人/

D.下邳人谢安应募/率其宗亲设伏击/凤斩之/封安为平乡侯/邑三千户拜/抚中郎将/督扬徐二州事/抚复进击张婴/斩获千余人/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州郡,均为中国古代行政区。州基本沿袭九州之分,郡则始于秦而完善于汉。

B.领,用于兼职、代理官职,与“署”“摄”“行”“迁”等类似。文中指兼任较高职务。

C.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始创年号为建元,后形成制度。

D.三公,古代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后为虚衔。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滕抚文武兼备,治政有方。他凭借才华受到太守的赏识,被委以要职,治理的地方教化盛行,在任七年,路不拾遗。

B.滕抚富有将才,屡平叛乱。建康元年,他先后平定九江范容、周生以及广陵张婴等叛乱,后来又平定了历阳华孟之乱。

C.滕抚重义轻利,深得人心。他在平叛胜利后,将自己所得赏赐都分给部下;听到他被罢官的消息,天下百姓为之怨愤。

D.滕抚端方正直,反遭罢黜。他因为不交接权贵而得罪了宦官,到了论功应当封赏时,太尉胡广却承旨上奏黜免了他。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梁太后虑群贼屯结,诸将不能制,又议遣太尉李固。

(2)于是东南悉平,振旅而还。以抚为左冯翊,除一子为郎。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扫空眼底蓁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乍雨初晴。

注: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蓁,一种弦乐器,如筝。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17.下片“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中“浔阳”“月色”匹配的相关诗句各1句。

18.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六、情景默写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l)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崇智尚学、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师说》中古之圣人超出一般人很远,却“___”;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写自己向老师请教时“___”,态度异常谦恭。

(2)《蜀道难》中,借用“五丁开山”的神话故事,表现蜀道险峻特点的两句是:“___,___”。

(3)“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李贺《雁门太守行》中“___”一句表现了将士们手持宝剑视死如归的英勇;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中“___”一句写出了北伐将领刘裕指挥的部队装备精良。

七、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与前面两种一文一武、亦静亦动的方式不同,在文艺复兴之后,还有一些文人向儿童投去了更为温和的目光。卢梭当然是一个典型。他所倡导的自然主义式的儿童教育,()。成人不再仅仅是执迷于展现自己在智力、体力、权力方面的至高无上的优越感,而是开始将孩子作为自己的朋友,开始倾听孩子的声音。成人和孩子,似乎终于成为平等对话的伙伴。除了《爱弥儿》这本的名作之外,其实卢梭的另一本小书《植物学通信》更富有童心和童趣,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纯真质朴的感情甚至令它超越了时下绝大多数忸怩作态的所谓“童书”。读着读着,一幅的画面就跃然纸上:卢梭正拉着表妹的小手,跟她一起穿行、徜徉于千姿百态的植物世界,仔细辨认花朵和茎叶的形与色。读着读着,似乎两个人的角色正在发生逆转:这个美好的、未受人间染污的自然世界,又是多么酷似儿童那的心灵世界呢?当我们引领着孩子去探索自然的时候,是不是同时也在重新唤醒着自己内心深处那个久已逝去的童年呢?西语之中,自然与本性皆“nature”,这也并非偶然。

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似乎让孩子面对成人时的立场终于开始发生了逆转

B.似乎让成人在创作包含童趣的书时,有了不同的立场

C.似乎让人体会到成人面对孩子的立场终于开始发生了逆转

D.似乎让人体会到孩子在面对成人时有了不同的立场

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脍炙人口活灵活现琳琅满目一尘不染

B.喜闻乐见活灵活现丰富多彩冰清玉洁

C.脍炙人口栩栩如生丰富多彩一尘不染

D.喜闻乐见栩栩如生琳琅满目冰清玉洁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是不是同时也正在唤醒了自己内心深处那段久已逝去的童年记忆呢?

B.是不是同时也正在唤醒自己内心深处那段久已逝去的童年记忆呢?

C.是不是同时也正在唤醒自己内心深处那个久已逝去的童年呢?

D.是不是同时也正在唤醒了自己内心深处那段久已逝去的童年呢?

八、选择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天一到,各种时令野菜争先上市了。其中备受人们青睐的就有苜蓿。苜蓿有两种,一是紫花苜蓿,一是黄花苜蓿,①。通常紫花苜蓿的用途只是当作牧草,是牲畜饲料;黄花苜蓿供人食用。为了简洁、方便、顺口,生活中人们都把黄花苜蓿直接叫作苜蓿。

②,河滩、野地、街心花园,到处可见勃勃的英姿。苜蓿的模样很好看,它的叶子嫩绿嫩绿的,小巧秀气,文静雅致;细细的茎,高高挑挑的,跟模特似的。苜蓿的天性,张扬撒泼,要长便是大片大片的,像是铺就的地毯,又像是飘落的云彩。它只是一个劲地生长,简直是疯长,它能把脚下的土地遮掩得严严实实,不留丁点的空隙。苜蓿之间也毫不谦让,毫不客气,毫不留情,就像运动员,你比我赛,争金夺银。它的活力与激情,简直让四周的花草羞愧得毫无颜色。

苜蓿不仅装点着大地,还是人们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上海人喜欢把苜蓿叫作草头,生煸草头是沪上菜馆颇具特色的菜肴。前不久,我去探望在上海工作的女儿,女儿为我接风,领我去了一家专做上海本帮菜的餐馆,席间还特意点了一道生煸草头。此菜色泽碧绿,柔软细嫩,鲜爽无比,在上海很受欢迎,点击率很高。

23.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拟人对偶夸张B.排比对偶夸张

C.对比借代排比D.拟人比喻排比

2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苜蓿是大片大片生长着的,像是铺就的地毯和飘落的云彩”,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述效果更好,为什么?

25.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九、材料作文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铁拐李是神话中的八仙之一,他跛了一脚,手扶铁拐杖,还背了一个装有灵药的葫芦。人们不免感到疑惑:“铁拐李既然有仙人的灵术、灵药,为什么不先把自己的跛脚医好呢?”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感触与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解析:

1.A2.C3.C

1.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正确的一项”,浏览选项意思,回归原文,比对是否有时空错位、张冠李戴、无中生有、不符合逻辑等问题,选出最佳解析。

B项,“最早是宋代学者张载提出的”错误,依据第三段“早在西周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就已经萌生”,第四段“道家的列子、庄子以及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张载等不但合理继承了‘天人合一’思想,而且有所发展和创新”“至宋代之时,张载正式将‘天人合一’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明确提了出来”可知,“天人合一”思想不是由张载最早提出,张载是继承和发展,并正式提出“天人合一”这一专有名词。

C项,“提升了整体思维的境界和层次”错误,依据第四段“张载在《正蒙·乾称篇》中提出了宝贵的‘民胞物与’思想,为合乎德性的实践行为提供了一种观念阐释,将儒家的天人观、物我观、知行观提升至新的境界和层次”可知,原文只是说“将儒家的天人观、物我观、知行观提升至新的境界和层次”,故C项扩大了范围。

D项,“中华传统医学以儒家思想为理论依据”错误,第五段说中华传统医学“亦以‘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观念为立论的理论依据,并且将这一整体思维观念具体化、实践化”“在临床治疗中,中医反对单纯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强调整体而观、全面诊断、辩证论治”可知,不是以“儒家思想为理论依据”,而是以“‘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观念为立论的理论依据”,故D项于文不符。

故选A。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关系,论点和论据间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假设论证、因果论证、对比论证、事例论证等方法。选项提到的论点、手法等要仔细比对,选出最佳解析。

C项,“论证了中国传统整体思维与西方的渊源关系”错误,依据第一段“西人所说的‘关联思维’、‘关联宇宙论’、‘有机宇宙哲学’或‘有机主义宇宙观’,今人所说的‘系统思维’,实际上就是‘整体思维’”可知,原文提到了西方的“整体思维”,但没说“中国传统整体思维与西方的渊源关系”,故C项无中生有。

故选C。

3.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比对选项和原文在观点态度上是否有细微差别,是否有强加因果、条件不充分、无中生有、时空错位等问题。

C项,“因而医生可以选择从自然或社会的角度诊断并治疗疾病”错误,依据第五段“‘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因此人之保健养生等都应合乎天地之道、日月之行”“中医学不仅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是一个统一体,亦即人体-自然-社会是统一的有机整体”可知,中华传统医学理论认为人体与天地、社会相互关联,所以应该顺应天地自然之道,但是C项“因而医生可以选择从自然或社会的角度诊断并治疗疾病”的推断则不成立。

故选C。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比对关系,看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词语,要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改、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特别注意比对:指代词、范围词、程度词、时间词等。

4.D5.D6.B7.①日本学者“印度型”“日本型”的命名并不符合实际情况,水稻的籼、粳亚种是独立的和多地起源;②水稻的起源和驯化是在中国进行的,水稻的推广种植是由中国传到其他国家的。8.《人民日报》侧重报道中国的水稻研究已经领先世界,并分析了原因;《经济日报》侧重报道中国主导国际16家单位共同完成“3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这一重大成果及其意义;《光明日报》侧重报道中国研究人员从基因和化石两方面探寻水稻起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从而确定水稻的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的”是错误的,由原文“根据研究结果,中国研究人员首次提出,水稻的籼、粳亚种是独立的和多地起源”可知,只是“首次提出”,并不是确定的结论。

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也不强调应用和产业化目标”是错误的,由原文“不宜片面强调应用和产业化目标”可知,是不应该片面强调应用和产业化目标,而不是不强调。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B.“恢复了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是错误的,由原文“中国研究人员首次提出,水稻的籼、粳亚种是独立的和多地起源,要求恢复使用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可知,材料只是说中国研究人员“要求恢复使用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并未说结果如何。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1928年,日本学者加藤茂范通过杂交等手段发现了籼稻和粳稻的区别。当时,加藤把籼稻称为‘印度型’,把日本栽培极广的粳稻称为‘日本型’。自此,籼稻和粳稻在国际上就一直沿用命名至今。然而中国科学家对代表了全球水稻种质约95%多样性的核心种质的3010株水稻的基因组研究表明,这种命名并不符合实际情况。根据研究结果,中国研究人员首次提出,水稻的籼、粳亚种是独立的和多地起源,要求恢复使用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可知,日本学者“印度型”“日本型”的命名并不符合实际情况,水稻的籼、粳亚种是独立的和多地起源。

由原文“在化石证据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植物考古学家日前采用植硅体分析方法,在位于浙江省龙游县的荷花山遗址中找到了距今1万多年前野生稻存在以及逐渐被驯化的证据,从土壤剖面中提取的植硅体来自一些野生稻叶片和稻壳。研究人员再次认定,水稻的起源和驯化是在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在中国推广种植后,很快传到东亚近邻国家”可知,水稻的起源和驯化是在中国进行的,水稻的推广种植是由中国传到其他国家的。

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

材料一指出中国的水稻研究领先世界,并用较多篇幅对“中国的水稻研究是如何走向卓越”进行分析,可见《人民日报》侧重报道中国的水稻研究已经领先世界的事实及其原因。

材料二第一段介绍新闻事实,第二段介绍意义,侧重报道的是中国主导国际16家单位共同完成“3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这一重大成果及其意义。

材料三主要介绍了中国研究人员在基因和化石两方面的研究,侧重报道的是中国研究人员从基因和化石两方面探寻水稻起源。

9.A10.C11.①拉姆齐夫人没有告诉丈夫项链的真实价格(价值)。

②当凯兰达借她的项链来显示识货时,她心虚、紧张,把项链塞进衣服;当丈夫与凯兰达打赌时,她劝阻丈夫,试图阻止鉴定真假的事发生;当凯兰达准备宣布项链的真假时,她害怕,哀求地看着凯兰达。通过神态和动作描写,表现了拉姆齐夫人因为害怕真相被揭穿的复杂心理。12.从凯兰达的角度回答:

①凯兰达缠着别人说话,滔滔不绝卖弄见识,喜欢与人争论高低,可以看出凯兰达张扬浮夸、爱炫耀、争强好胜、自以为是等特点,这是人性的“恶”与“阴影”;

②他照顾到拉姆齐夫人的感受,没有戳破事实的真相,为此宁愿损失100美元赌资,忍受嘲笑和屈辱,表现出他善良、理解他人的一面,这是人性的“善”与“光明”。

从叙述者“我”的角度回答:

①“我”一开始是“讨厌”凯兰达这个名字,“不喜欢”与凯兰达的相处,这是人性的“恶”与“阴影”;

②“珍珠”事件后,“我”知道了凯兰达的善意,改变了对他的偏见,这是人性的“善”与“光明”。

从拉姆齐夫人角度回答:

①拉姆齐夫人表面可爱迷人,但她对丈夫撒谎、隐瞒,这是人性的“恶”与“阴影”;

②被凯兰达识破却未点破谎言,她感到羞愧和自责,借口头痛不出来,还回100美元,这是人性的“善”与“光明”。(说明:小说写出了人性的复杂及人物的两面性,引发读者对人性和偏见的思考。解析意思对即可。)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A.“不知道这个绰号的贬义”错误,原文为“他并不在乎,把这当作我们对他的恭维”,他是“不在乎”,据此不能确定凯兰达本人不知道这个绰号的贬义,更大的可能是知道,但并不在意。

故选A。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也是情节走向的参与者、决定者”错误,“我”是人物形象,也是观察者、仲裁者,但没有参与情节,未决定情节走向。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由结尾“拉姆齐夫人再也没有出来过”“凯兰达收到一个信封,里面是一张100美元的钞票”可知拉姆齐夫人的珍珠项链是真的,她没有告诉丈夫项链的真实价格。

“拉姆齐夫人的脸红了,她把那项链轻轻塞进她的衣服”,当凯兰达借她的项链来显示识货时,她心虚、紧张,把项链塞进衣服;

“‘不,拉姆齐,你怎么能拿一件事实和人打赌呢?’拉姆齐夫人劝阻道”“但你也不能证明它是仿制品呀?”“拉姆齐夫人犹豫着,她的两手紧握在一起,好像还在考虑着什么”,当丈夫与凯兰达打赌时,她劝阻丈夫,试图阻止鉴定真假的事发生;

“凯兰达拿出放大镜,仔细地观察起来。不一会,一丝胜利的微笑闪现。当他把项链递给拉姆齐正准备开口时,忽然看见拉姆齐夫人的脸是那样的白,好像她马上就会晕过去。她的眼睛看着凯兰达,那是一种绝望的哀求”,当凯兰达准备宣布项链的真假时,她害怕,哀求地看着凯兰达。通过神态和动作描写,表现了拉姆齐夫人因为害怕真相被揭穿的复杂心理。

1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从凯兰达的角度回答:“凯兰达非常健谈,并且喜好同别人争论……他好像比谁都懂得多,错误似乎也不会发生在他身上。在他讲话时,若有人反对,他就会同他争个没完。在说服你之前,他绝不会放弃一个话题,不管它是多么的不重要”,凯兰达缠着别人说话,滔滔不绝卖弄见识,喜欢与人争论高低,可以看出凯兰达张扬浮夸、爱炫耀、争强好胜、自以为是等特点,这是人性的“恶”与“阴影”;

“她的眼睛看着凯兰达,那是一种绝望的哀求……凯兰达半张着嘴,半天都没有说出话。他在努力改变着什么”“‘我错了,’最后他说道,‘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仿制品,18美元正合适。’这件事很快在全船传开了,凯兰达不得不忍受着别人的戏弄和嘲笑”“他从钱包里拿出100美元递给拉姆齐,没有再说一句话”,他照顾到拉姆齐夫人的感受,没有戳破事实的真相,为此宁愿损失100美元赌资,忍受嘲笑和屈辱,表现出他善良、理解他人的一面,这是人性的“善”与“光明”。

从叙述者“我”的角度回答:“想起14天的旅途将和这个凯兰达共用一间房,我就感到不舒服。我讨厌他的名字……我不喜欢凯兰达……他不但和我住在一个房间,而且一天三餐都非要和我挤在一张桌子上吃饭”,“我”一开始是“讨厌”凯兰达这个名字,“不喜欢”与凯兰达的相处,这是人性的“恶”与“阴影”;

“拉姆齐夫人的脸是那样的白,好像她马上就会晕过去。她的眼睛看着凯兰达,那是一种绝望的哀求。我很奇怪,拉姆齐没有看到这些……他在努力改变着什么……第二天早上,凯兰达收到一个信封,里面是一张100美元的钞票。“没有谁愿意被别人看成是一个傻瓜。”他说……这件事之后,我觉得我不那么讨厌凯兰达了”,通过“珍珠”事件,“我”知道了凯兰达的善意,改变了对他的偏见,这是人性的“善”与“光明”。

从拉姆齐夫人角度回答:“拉姆齐夫人的样子十分可爱。虽然她丈夫的工资不怎么高,她穿得也很简朴,但她知道怎样穿她的衣服,使她具有超过一般女人的迷人之处。那是一种端庄淑静的美”,拉姆齐夫人表面可爱迷人,但她没和丈夫说明珍珠项链的真实价值,对丈夫撒谎、隐瞒,这是人性的“恶”与“阴影”;

“拉姆齐夫人再也没有出来过,据说她有点头痛……第二天早上,凯兰达收到一个信封,里面是一张100美元的钞票”,被凯兰达识破却未点破谎言,她感到羞愧和自责,借口头痛不出来,还回100美元,这是人性的“善”与“光明”。

13.A14.B15.B16.(1)梁太后担忧众多反贼屯兵集结,众将不能制服,又商议派遣太尉李固前往。

(2)于是东南全部平定,整顿军队而归。让滕抚担任左冯翊,任命他的一个儿子为郎官。

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击”是袭击的意思,宾语为“徐凤”,不应该断开,排除B项、D项。

“斩之”是将他杀死的意思;“封安为平乡侯”的主语应该是“天子”,两句需要断开,排除C项。

句意:下邳人谢安响应招募,率领他的宗亲设下埋伏袭击徐凤,将他杀死,天子封谢安为平乡侯,食邑三千户。又拜滕抚为中郎将,统领扬徐二州的军事。滕抚又攻击张婴,杀死俘获一千多人。

故选A。

1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B项,“迁”不用于兼职、代理官职,与句中其他词语有别。“迁”是一个汉字,本意是指迁指移动,搬换,转变,在古代也可指变动官职。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

故选B。

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B项,“建康元年,他先后平定……广陵张婴等叛乱”错误,结合原文“明年,广陵贼张婴等复聚众数千人反,据广陵。朝廷博求将帅,三公举抚有文武才,拜为九江都尉,与中郎将赵序助冯绲合州郡兵数万人共讨之”分析,第二年,广陵叛贼张婴等人又聚集数千人反叛,占据广陵。朝廷广求将帅,三公推举滕抚有文武才能,于是拜他为九江都尉,与中郎将赵序协助冯缇集合州郡几万兵马共同讨伐他们。

故选B。

16.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虑”,担心、担忧;“屯结”,屯兵集结;“制”,制服;“议”,商议;“遣”,派遣。(2)“悉”,全、都;“振旅”,整顿部队,操练士兵;“而”,连词,表承接;“以……为”,让……做,让……担任;“除”,授予官职。

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滕抚字叔辅,北海剧县人。最初在州郡任职,渐渐地升迁为涿县令,他具有文才武略。太守因他有才能,委派他担任郡职,兼管六县。他为政整饬清明,爱护百姓,在职七年,所治郡县路不拾遗。顺帝末年,扬州、徐州出现许多盗贼,一连几年相互勾结。建康元年,九江范容、周生等聚集在一起造反作乱,屯兵占据历阳,成为江淮地区的大祸害,天子派遣御史中丞冯绲率兵统领扬州刺史尹耀、九江太守邓显讨伐他们。尹耀、邓显的军队被打败,二人被贼兵杀害。又有阴陵人徐凤、马勉等再次侵犯郡县,杀害掠夺官吏百姓。徐凤穿着紫红色衣服,佩戴着黑色丝带,自称“无上将军”,马勉戴皮帽穿黄色衣服,佩带玉制的印,自称“黄帝”,在当涂山中安营扎寨。他们设立年号,设置百官之职,派遣别帅黄虎攻下合肥。第二年,广陵叛贼张婴等人又聚集数千人反叛,占据广陵。朝廷广求将帅,三公推举滕抚有文武才能,于是拜他为九江都尉,与中郎将赵序协助冯缇集合州郡几万兵马共同讨伐他们。朝廷又广泛悬赏征募,钱财、封邑各有差别。梁太后担心叛贼们电兵集结,各将领不能制服,于是又商议派遣太尉李因。李固还没有出发,正赶上滕抚等人进攻,大败贼兵,斩马勉、范容、周生等叛贼首级一千五百个,于是徐凤率领剩余人马攻打烧毁东城县。下邳人谢安响应招募,率领他的宗亲设下埋伏袭击徐凤,将他杀死,天子封谢安为平乡侯,食邑三千户。又拜滕抚为中郎将,统领扬徐二州的军事。滕抚又攻击张婴,杀死俘获一千多人。赵序因害怕不进攻,又虚报首级数,被召回处死。又有历阳叛贼华孟自称“黑帝”,攻打九江,杀死郡守。滕抚乘胜进攻,打败华孟,斩华孟等人首级共三千八百个,活捉七百多人,牛马财物不可胜数。于是东南地区全部安定,滕抚整顿军马还朝。天子封滕抚为左冯翊,授任他的一个儿子为郎。滕抚将他所得到的赏赐,全部分给了他的部下。滕抚性格正直,不同有权有势的人交往,官吏对他心怀怨恨。等到论功封赏时,太尉胡广当时负责尚书事务,他依承天子旨意上奏罢黜滕抚,天下之人于是都很怨恨他。滕抚后来死在家中。

17.①浔阳江头夜送客(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

②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18.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试题分析:

17.“浔阳月色”和白居易《琵琶行》中有关的诗句,只要是文章中和“浔阳”“月”有关的诗句都是合适的。如“浔阳江头夜送客”“浔阳地僻无音乐”“唯见江心秋月白”“春江花朝秋月夜”等。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8.上阕从“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正面描写琵琶声;下阕从“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听者的感受方面从侧面描写琵琶声带来的联想。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述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犹且从师而问焉俯身倾耳以请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提携玉龙为君死金戈铁马

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属于情境型默写题,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焉”“俯”“摧”“栈”“携”“戈”。

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20.C21.C22.B

20.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述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C项,接后面的内容体现的是成人立场的转变,故强调孩子立场转变,A项、D项被排除。而B项内容关涉的是“除了《爱弥儿》这本”之后的内容,与内容关联不够紧密,所以解析选C。

2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被众人所称赞。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形容很受欢迎。结合语境内容分析,选用“脍炙人口”。活灵活现:形容描述或模仿的人或事物生动真。栩栩如生:形容文学、艺术作品对人或其他生物的形象表现得非常直,像活的一样。结合“的画面就跃然纸上”分析,选用“栩栩如生”。丰富多彩:内容丰富,花色繁多。琳琅满目:比喻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或工艺品。结合语境分析,选用“丰富多彩”。一尘不染: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的影响。也用来形容非常清洁、于净。冰清长洁:比喻人的行为高尚,操行清白。结合“儿童”“心灵世界”分析,选用“一尘不染”。故选C。

2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正在”和“了”的自相矛盾,排除A项、D项。结合“唤醒”与“童年”、“那个”和“童年”的搭配问题分析,排除C项。故选B。

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3.D24.①原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苜蓿疯狂生长、生命力旺盛的特点。②原句是短句,句式活泼,节奏感强,更能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苜蓿生长的特点。③原句与上下文的句式结构、语言风格一致。25.①均因花朵色彩来命名②苜蓿的生命力非常旺盛

23.本题考查理解和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依次去考虑文中是否使用了某种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述方式和行文技巧,还要清晰地了解它们各自在文中起到的作用。

本题中,文段并没有使用对偶、夸张、对比、借代的修辞手法。由此排除A、B、C项。文中“小巧秀气,文静雅致”“苜蓿之间也毫不谦让,毫不客气,毫不留情,就像运动员,你比我赛,争金夺银”“它的活力与激情,简直让四周的花草羞愧得毫无颜色”等句子,使用了拟人手法;文中“要长便是大片大片的,像是铺就的地毯,又像是飘落的云彩”等句子,将苜蓿生长的形态比喻成铺就的地毯和飘落的云彩,使用了比喻手法;“毫不谦让,毫不客气,毫不留情”等句子,结构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成串地排列,可见是使用了排比手法。因此文中使用了拟人、比喻、排比修辞手法。

故选D。

24.本题考查鉴赏散文表述技巧的能力。鉴赏散文作品的表述技巧,主要是指:一是作家在表述方式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技巧和其他与写作方面相关的技巧。解答此类题型,要依次去考虑文中是否使用了某种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述方式和行文技巧,还要清晰地写出它们各自在文中起到的作用。

本题中,从修辞的角度来讲,原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张扬撒泼”来形容苜蓿,生动地写出了苜蓿疯狂生长、生命力旺盛、蓬勃热烈的景象;而题干中的句子,去掉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不如原句生动。从句式的角度来讲,原句是短句,句式活泼跳脱,节奏感很强,读起来更能让人体会到苜蓿生长的热烈和繁茂,能表述出苜蓿旺盛的生命力;题干中的句子不是短句,仅是描绘出了苜蓿生长后的形态,却让人体会不到生长的动态。从语言连贯的角度来讲,原句和上下文的句式结构、语言风格一致,文章读起来更统一、和谐;题干中的句子则和原文的风格不相同。

25.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连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其次要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