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重点学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重点学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重点学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重点学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重点学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重点学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怀仁重点中学高三年级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称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曾几何时,红楼IP[互联网界的“IP"可以理解为所有成名文创(文学、影视、动漫、游戏等)作品的统称]的开发与传播出现了影视改编、电视讲坛、图画动漫、网络空间、消费物品等多样化传播形式。现在我们不得不思考经典IP《红楼梦》如何转化为当下“现象级”IP,这就需要红楼IP影视开发者转变观念,注重年轻化、时尚化、商业化。在40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我们经历了消解严肃、快餐文化、读图时代等一系列时代现象,《红楼梦》的传播方式和审美批评理念不再适用于当下新兴的大众需要。尽管学院源红学依然况漫在文字文本里,但精英红学与大众红学的区别在于,精英红学体验的是经典的厚重与高贵,而大众红学需要的是普适与通俗,需要的是娱乐与快感。

新近发展起来的大众媒介传播技术,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在强势地巩困着经典文学作品的经典地位。对于文学经典而言,大众传媒的市场力量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使经典地位更牢固,用得不好,却会把“经典"变得畅销却“庸俗”,甚至“恶俗"。确实,媒介技术本身是中性的,但利用其动机却有好有坏,而正是这“有好有坏”的动机,会使得搭乘媒介技术这一便利之车的文学经典驶向两个完全相反的境地。

(摘编自刘继保《红楼IP影视开发为何越来越冷》)

材料二:

①一部经典首先只有被阅读,然后才会产生审美价值、社会价值、哲学价值等。《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痛峰之作,从当年的“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到断文化运动时期首推的长篇白话文小说,200多年来它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情感认知与审美判断。

②然而,随着科技迅猛发展,阅读环境改变,纸质阅读越来越少,一批批曾经昂首怒放在国人案头和心中的经典文学籍作,在与电子技术,网络世界的博弈中,逐渐败下阵来。《红楼梦》将如何披挂上阵再展雄风,继续传递价值,人们如何有兴趣再回到文本阅读,这部文学经典中的文化资产如何得以传承并继续成为植根于国人心灵和生活中的审美情志等问题,确实值得我们关注。

③在碎片化、娱乐化、图像化、去经典化的时代,惜助于新媒体平台,以《红楼梦》中的若干文化、情节元素的传播点为经典巨著热场宣传,无疑是一个吸引人们关注甚至回归文本的极佳途径。

④《红楼梦》书中存在着大量的审美文化元素。近百万字,四大家族,五代人,一部《红楼梦》说尽了历史、时间与生命的模样,记录了青春,梦想与失败的忧伤,作者不慌不忙地讲着人生的希望与放弃、美好与毁灭、宿命与抗争。合上书本无论多久,我们都会记得那些美好的情感和生活印记;题诗帕、酒令签、玉簪粉、葬花词;吃螃蟹时温热的酒、结诗社中风雅的笺,芦雪庵的鹿脯肉、醉眠时的芍药稠;还有红楼夜宴、元春省亲、黛玉葬花、共读西厢、海棠结社、晴变补表等经典场面。不同时代的社会结构变化会瓦解很多故事,然而这些美好的情感和文化却可以跨越时间的限制,长久地为读者所需要和传承。

⑤多年以来,《红楼梦》的传播主要是依托文本阅读和影视戏曲,现在又多了自媒体、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那么,在断媒体时代《红楼梦》如何形成更具影响力的大众传播无可置疑,使用新兴媒介、挖掘传统媒介的全新传播形式最为直接有效,网络文学,影视刷、电视栏目、讲座直播及短视频等都具备现实操作性。

⑥最强跨次元“伏黛CP(网络流行词‘配对”的简称)"将《哈利·波特》中偏执极端的大反派伏地魔与娇弱灵性的林妹妹组成CP,显见的是,这已经与经典流传的《红楼梦》相去甚运了,但充分证明了年轻人群体中《红楼梦》的读者群仍在可观地延续,也为其他方式的传播提供了多种可能性。许多短视频就是年轻人通过《红楼梦》同人小说,影视作品跨次无编辑制作的小作品,若将其看作《红楼梦》的文学衍生作品,单从元素化传播来讲未尝不可。

⑦电视剧的拍摄制作能力提升和国产剧集的海外影响力增大,为《红楼梦》创违新时代经典国风电视刷提供了可能。电影形式虽不容易展现完整,但更适合经典故事元素的传播。现在电影刷作的改编模式很多,多节选经典情节拓展影片,若将《红楼梦》改编成电影版《木石前盟》,以“神话十历劫十爱情+家族”的模式串联故事情节,也不失其传奇性。

⑧电视栏目可操作性强,在一般受众中影响广泥。2017年,传统文化类节目集群开始在电视上出现。其实,像《朗读者解经典咏流传上新了·故宫《声临其境》等电视栏目模式,也非常适合《红楼梦》文化元素的传播。《朗读者》的节目模武适合深度解读作品的文字魅力,文化魅力、情感魅力,以细节带动书籍,形成完美的古典文学与当代文化的对话、《红楼梦》文本与现代读者的对话。

⑨总之,我们应当努力寻找经典读本与当下受众的衔接渠道,以“文化元素——传播——关注——回归原著"的方式,尝试以经典文化元素传播调动年轻人回到文本阅读的兴趣,使《红楼梦》在全断时代仍然以活的经典的方式存在,并以此重新建构《红楼梦》的影响力,将这部经典名著的文化元素传递给新一代,使其成为我们生生不息的民旗情感和审美态度。

(摘编自夏晓宁《新媒体时代《红楼梦》的文化元素传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研究不能故步自封,而必须转变观念,注重年轻化、时尚化、商业化。

B.大众传媒的市场力量对文学经典有利有弊,它可能巩固经典的地位,也可能使其流于庸俗。

C.借助新媒体平台传播《红楼梦》中的文化元素,目的在于克服碎片化等时代弊端。

D.传统文化类的电视栏日更适合经典故事元素的传播,有利于形成读者与文本的对话。

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精英红学体验经典的厚重与高贵,而大众红学需要普适与通俗,不过材料一的作者并未评价二者的高低优劣。

B.材料二的作者认为,虽然目前其他传播方式也可以代替阅读体现经典产生的价值,但仍有必要回归文本。

C.材料二的作者对“伏黛CP”的评价甚高,认为它提供了以其他方式传播《红楼梦》文化元素的多种可能性。

D.材料二的作者认为,虽然电影展现的完整性有限,但根据现有模式将《红楼梦》改编成电影,也能有传奇性。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由《红楼梦》曾经出现过的多样化传播形式切入,前一段侧重大众红学诞生的历史必然性,后一段侧重大众媒介传播技术的两面性。

B.材料二①②两段主要是背景介绍,中心论点在第③段,即利用新媒体加强《红楼梦》文化元素的传播是吸引人们关注甚至回归文本的极佳途径。

C.材料二第④段是本论部分的第一个层次,叙述了《红楼梦》书中所存在的大量的审美文化元素,从为什么和怎么办两个角度阐述中心论点。

D.材料二第⑤至⑧段是本论部分的第二个层次,第⑤段先作概述,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出多种

传播途径,第⑥至③段再从三个方面作具体说明。

4.材料二第②段使用“怒放"“博弈”“披挂"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4分)

5.据悉,有人在演唱《黄河大合唱》时表情夸张滑稽,女指挥则随着音乐节奏作出不雅观甚至低俗的动作,引来台下哄笑不断。这种恶搞抗战经典歌曲的做法遭到人们的批评。那么,跨次元改编《红楼梦》的做法是否也应该加以抵制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格里格海的细雨黄昏

迟子建

我们要去参观部威著名音乐家格里格的故居。他的故居在卑尔根郊外的山上,面临大海。当房屋越来越显得零星的时候,树木多了起来。也许是近黄昏的缘故,树木对阳光有一种依依不舍之感,因而那绿色看上去湿跳漉的,仿佛是在落泪。

中巴半向山上驶去。路曲曲弯弯的,车身扭来担去。窗外的风景本来是寂静的,现在看来却跳来跳去的,好像远古时代的恐龙要从土里冒出来了,将这些树木拱得摇摇晃晃的。我在颠簸中有一种昏昏欲睡之感,恍若又回到了漠那小镇的木屋,听到了那木屋在深夜时所发出的奇怪的声音。

去年深秋时节,我只身来到了漠那小镇。濮那小镇是一个有河流有山峦有草滩的地方。有了河,就可以倾听流水之声;有了山,就可以寻觅飞鸟的足进;而有了草滩,散步便有了清香的去处。而且,漠那小镇人口不多,交通不便,往来的人极少,在这种环境中住上一段时日,会使心和文宇都获得宁静,

镇长把我领到一户农家,①这家的男人问我:“你胆子大么”我以为小镇治安不好,就问;“常有偷盗的事发生么"镇长自笑了一声,那个男人也笑了一声。他们那种讳莫如深的笑使我不知所措。镇长说:“你要住的房子是王表他爹留下来的,他爹死了三年了,房子一直空着,他是怕你一个人住过去害怕。”那个被称作王表的人随之解释说:“我爹死后,我一领着小孩子去那里,小孩子就哭,不敢进那屋子。这屋子就一直闲着没人去住。"

他说他爹在世时讨厌过年,因为这时放鞭地的人家多了,这使他不能听清别的声音。他爹喜欢听声音,那声音不是人语声,而是自然界发出的声音,比如风声、鸟声、流水声、秋虫的哀鸣声等等。王表告诉我,我所住的木屋的西屋,里面放置了许多废铜烂铁和大大小小的木撒,他父亲生前闲着无事,喜欢一边喝茶一边用铁棍或木裤去敲打这些物件,让它们发出不同的声音。春季冰消雪融之时,屋顶的雪会化成水滴坠下屋檐,他就会用空罐子去接它们,那罐子有大有小,形色不一,有泥的,也有瓷的、塑料的和玻瑞的,因而水滴被接纳后所发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有的声如洪钟般地铿锑,有的柔细如情人的耳语,那清胞之音听起来悦耳,而低园之音听起来凄速。声音高低不同、错落有致地弹跳着,恰如一首乐曲。

于是我用一根立在墙角的已被磨得分外光滑的木棒去敲击那十几个大小不一的木缴,果然听到了高低不同、轻重缓急各异的回声。木的声音衬听起来有些沉闷,可你仔细品味之后,会发现这声音朴素而浑犀,温暖而叉感人。

漠那小镇自己发电,电至每晚十时就停了。那个夜晚,②当电一明一灭地哆嗦了许久,终于把它最后一线光明从灯泡中抽走后,我就燃起了一只绿色的蜡烛。我撩开窗帘一角,想看看外面的秋夜。正在此时,灶房有声音传来,非常清胞,就像篌子在敲击碗似的,听起来痰徐有致,富有旋律感。在暗夜中聆听此音,有一种曼妙的伤感。

接下来的几天,只要每天晚上停了电,我点起了蜡烛,烛光温柔地四散之时,灶房的碗又在唱歌了。这使我惊恐,又使我好奇。我一遍遍地举着烛台走向灶房,烛光却撕裂了那寻不到出处的声音。我就将燃烧的蜡烛放在灶房,回到睡房安然睡下。

那天,我走进屋子,闩上门,见炉火将熄,就填了几块桦木梓子。当桦树皮贴着残火吱吱啦啦地叫了半的,终于历练出一条红赤的火舌、腾地一声将满炉的柴火都引燃的时候,门口忽然传来“吱扭”的声响,似乎是谁开门进来了。我抬头望那门,却见它如深国中的少女一样,安静如常。很快,西屋里传来木墩被击打的声音,那响声比我上次敲打的还要错落有致、音韵和谐。

不知不觉中,我对这个已逝的人产生了某种尊敬。我坐在炉火旁静静地聆听了一削,然后回到东屋点起一支红蜡烛,打算趁着这新年的暖意,写封信给远方的朋友。

③现在,我站在格里格故居的露台上眺望着大海时落泪了。那一片细雨黄昏中的格里格海啊,它到处是翻卷的音符,如同我在漠那小镇看到雪花飞舞的情景一样。那每一片雪花也都是一个音特,它们洒向座檐、树木、大地时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我想那是一种真正的天赖之音,是一个人灵魂的歌唱,是一个往生者抒发的对人间的绵绵情怀。我为什么要拒绝它在啦哗浮躁的人间,能听到这样的声音,只应感到幸运才是啊。在格里格的故居,我听着四周发出的奇妙声音,更加怀恋曾笼罩过我的深夜的叮当响声。我相信,一个热爱音乐的人,他的灵魂是会发音的。

我已经记不清那天去格里格海的人数了。④也许是八九人,也许是五六人,就像我记不清我故乡的冬天会下多少场雪一样。如今我置身于漠那小镇的夏天,在星光灿烂的夜晚,当灶房的响声次第呈现之时,我会敞开窗户,让遍远的星星和飘拂的风也同我来一起欣赏这声音,每逢此时,我会忆起北欧的那片格里格海,忆起飘向大海的音乐,忆起那白色的露台和那架漆黑的钢琴。当格里格在黄昏时推开屋门喝茶的时候,我木座中的老人会在弹奏了夜曲之后裹着满身展露离去。我很想给同游格里格海的人发上几封信,约他们来我漠那小镇的木屋坐坐,可我却记不得他们的名字了。但我怀念他们,因为他们就像我故乡窗外的那些树一样,虽然若隐若现、时有时无着,却总是带给我亲切的怀想。

(选自同名中短篇小说集,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叙写了两个时空,一是格里格故居,二是漠那小镇,两个时空的连接点是“我"听到的声音,两者看似独立又紧密联系。

B.小说两次提及“落泪”,第一次是看到格里格故居树木对阳光的依恋而感动,第二次是眺望大海时想起了漠那小镇的雪花飞舞。

C.王表的父亲虽然早已去世,和“我"未曾谋面,但“我”却能通过在木屋听到的不同的声音去走近、理解他,对他产生了尊敬。

D.王表的父亲痴迷于自然界的声音,这对“我"产生很大的影响,“我”逐渐意识到在喧哗浮躁的人间能听到天籁之音是幸运的。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中“你胆子大么"是对后面情节的一种提示,预示着下文将就此展开相关叙事。

B.句子②中“哆嗦”一词运用拟人手法,写出电灯因电力不足而忽明忽暗闪烁的情形。

C.句子③中的“现在"一词,表明回忆已结束,行文正式转人对“现在”的叙写和思考。

D.句子④中连用“也许"强调记不清人数,体现作家严谨的风格,纪实准确,实事求是。

8.小说标题为“格里格海的细雨黄昏”,但是节选部分大部分篇幅都在叙述去年在漠那小镇的经历,为什么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4分)

9.散文化小说,也称抒情小说,是介于散文与小说之间的一种小说文体,是中国现当代小说的新样式。读书小组要求围绕散文化小说的特点,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淡化·虚化·强化;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美。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陈选字士贤,台之临海人。天顺庚展试礼部,丘文庄得其文,曰:“古君子也,"置第一。授监察御史。罗一峰论夺情被谪,先生抗疏直之。出按江西,藩集以素服入见,先生曰:“非也人臣觌君服视其品联于御史何居”不事风裁,而贪墨望风解授。已,督学南畿,一以德行为主。试卷列诸生姓名,不为弥封,曰:“吾且不自信,何以信于人邪"每按部就止学宫,诸生分房诵读,入夜灯火萤然,先生以两烛前导,周行学含,课其勤惰,士风为之一变。

归奔母丧。丧毕,除广东布政使。肇庆大水,先生上灾伤状,不待报,辄发聚赈之。市舶阉书眷横甚,番禺知县高瞬发其赃钜万,都御史宋受不敢话。先生移文奖璃,眷深憾之。眷乃证先生党比属官,上怒,遣刑部员外郎李行会巡按御史徐同爱共轴。两人欲文致之,谓吏张裂者,先生所黜,必恨先生,使之为诬。裴曰:“死即死耳,不敢以私恨陷正人也。”爱书入,诏锦衣官速问,士民数万人央舟而哭。至南昌,痰作,卒于石事寺,年五十八。友人张元祯殓以疏络,或咎其薄,元祯曰:“公平生清苦,殓以时服,公志也。"

(节选自黄宗羲《明懦学案》)

【注】①爱书;古代记录囚犯供词的文书。

材料二:

陈选自幼端悉寡言笑,以圣贤自期。天顺四年会试第一,成进士。授御史,巡按江西,尽黜贪残吏。广寇流入精州,奏闻,不持报,遣兵平之。宪宗即位,尝劾尚书马昂、侍郎买复等。言虽不尽行,一时惮其风采。以母丧离任,行李萧然,车一辆而已。士民号泣而送,为立生祠。久之,进按察使,决遣轻系数百人,重因多所平反,囹圄为空。治尚简易,独于赃吏无所假。二十一年语减省贡献,而市舶中官书眷奏乞均摇户六十人添办方物。选持语书争,帝命与其半,眷由是怒选。番人马力麻诡称苏门答刺使臣欲入贡,私市易。春利其厚贿,将许之,选立逐之去。眷憾选甚。

(节选自《明史·陈选传》)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非也A人B臣觐君C服D视其品E秩国于G御史H何居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夺情,指古代官员遭父母之丧,但丧期未满而强使出仕。“夺”与《齐祖晋文之事》中“勿夺其时"的“夺”意思相同。

B.弥封,把试卷上填写姓名的地方折角或盖纸糊住,以防止舞弊。“弥"与《六国论》中“奉之弥繁”的“弥"意思不同。

C.会试,即共会一处,比试科艺,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应考者为各省举人。

D.囹圄,指监狱。成语“身陷图图”即指失去人身自由,正在监牢里受苦;有时也指好人蒙受冤屈,也可表示陷入困难或束缚中。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选从小端正诚实,不苟言笑,以圣贤为榜样来要求自己。丘文庄看到他,说他是个古代的君子,将他的文章评为会试第一。

B.陈选勇于表达意见。他上奏章为被贬谪的罗一峰辩护,也曾弹劾尚书马昂、侍郎吴复等。他的意见虽未被完全采用,但其风采令人敬畏。

C.陈选为官决策果敢。肇庆发大水和广寇流入赣州时,他上报朝廷但不等朝廷回复,就开仓赈济百姓、派遣士兵平叛。

D.陈选一生清苦,为政崇尚简易。因母亲去世而离任时,行李只有一辆车罢了,士民嚎哭着为他送行,给他立了一座生祠。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不事风裁,而贪墨望风解绶。已,督学南畿,一以德行为主。

(2)两人欲文致之,谓吏张装者,先生所黜,必恨先生,使之为诬。

14.材料一中说“眷深憾之",材料二中说“眷憾选甚”,请简要概括韦眷“憾选"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赤壁歌送别·李白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貌唐突留馀迹。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注】①此诗大约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李白旅居江夏(今湖北武汉)时所作。②鲸鲵:大鱼名,比喻吞食小国的不义之人。此指曹操与孙刘联军鏖兵的军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以“二龙争战”比喻两军相持的情形,“楼船扫地空"五字点明了战争的结局。

B.“烈火”句交代了“楼船扫地空"的原因,也表现出诗人对东吴辉煌战果的赞许。

C.这首诗前四句咏史,为后四句写送别提供了背景和环境,并形成了特有的气氮。

D.诗人最后表示把看到的景象一一写下来告诉友人,是为了让友人从中得到鼓舞。

16.这首诗和苏轼的《念奴矫·赤壁怀古》都写到周瑜,两者刻画周瑜形象时的描写角度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开篇用“木”“泉"作比喻,得出“______,_____”的结论,并以此为中心展开论述。

(2)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使用通感与顶真的修辞手法表现弦声逐渐低沉以至停顿的两句是“______,_____"。

(3)小刚在秋高气爽之日爬山登高,到山顶后眼前辽阔苍茫的景象让他不禁诗兴大发,吟诵起前人描写登上高处之后所见之景的名句“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尴尬,在《说文解字》中的意思是“行不正也",但这个词的含义也随着时代变迁有所改变。在心理学上,“尴尬”是指当个体出乎意料或被迫成为他人关注的焦点时产生的一种暂时性的慌乱,窘迫的心理状态。前几年常说的“图",最近流行的“社会性死亡”,A。这两个表述,也很好地说明尴尬的两个重点;尴尬是一种负面情绪,是在社交场景中发生的。人们关心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表现,关心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因而在出现自己无法保持某一种自己希望表现出的形象(以给人良好印象)时,就会觉得尴尬。

同样的事情,B,“尴尬"的程度可能不一样。对有些人来说,即使尴尬事发生在别人身上,自己也会感到尴尬。①他们往往认为自己永远站在聚光灯之下,是众人的焦点,②无时无刻都会受到关注。③“自我中心”是青少年阶段的心理特点,④也因为青少年更加容易感到“燃尬"。⑤尴尬事若发生在别人身上,⑥我们可以抱着“吃瓜”心态,⑦站在旁观者的角度,⑧如此所激发的大脑活动和神经反应会有所不同,②有研究发现,⑩我们可以利用“旁观者"心态来应对尴尬场景,⑩帮助燃尬情绪。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4分)

答:A_

B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它那么普通,那么朴素,当我站在它身边,内心大声呼喊它的名字时,它没有给我想象中的圆答。然而,①它就是黄河,它就是黄河的分身,它的名字,就是那个在《万里长城永不例》和《黄河大合唱》中被亿万人歌唱过的名字。它是黄土高原的终点,也是华北大平原的起点。当我站在它的身旁偷偷展开双臂让河面上的风拂过身体时,我感受到了独属于它的温柔舞息。也许只有此刻,我才真正认识了它,拥有了它,让梦中的那个它和现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