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祝福》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12《祝福》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12《祝福》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12《祝福》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12《祝福》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祝福》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2.《祝福》同步练习(文字版|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201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795万以上,比2016年多出30万人,再创历史新高。

B.教育界人士认为,此次社会对鲁迅作品“被调整"的高度关注,除了教科书的特殊性外,还缘于国人对鲁迅本人及其作品的感情也是重要原因。

C.“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封建迷信最富有特色的活动,所以在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动的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

D.鲁迅不是一天就成为文化革命的主将与旗手的,而是经过了不停的能量积累,经过了痛苦的选择,吸收,才挣脱了旧的轨道,走上了文化革命的道路的。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近年来,为了满足社会对教育的多元化需求,一些现代私塾渐渐兴起,其课程和学制自成体系,很多孩子在暮鼓晨钟的作息模式中度过了快乐的童年。

②各大手机品牌竞争日益激烈,国内市场趋于饱和,大部分厂商瞄准了海外市场,华为经过惨淡经营,2017年销量继续攀升。

③统计数据显示,现在国内在册翻译公司近3000家,但大多规模很小,翻译人员多是兼职,翻译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译作更是言不及义。

④如同当年一批“叛逆的80后"横空出世引得社会舆论沸反盈天一样,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逐渐成为舆论关注的一种社会现象。

⑤今年上半年城区二手房网上备案量达到1604套,比去年同期小幅增长。由于数据中存在部分房改房的备案量,二手房市场的交易情况依然不温不火。

⑥风骨是文艺批评的一个标准,也代表着文艺作品的品质,但遗憾的是,近些年来,风骨不再成为多数作家的自觉追求,风骨之说颇有些大音希声。

A.①③⑥B.①②④

C.②③⑥D.④⑤⑥

二、小阅读-课内

3.怎样理解四婶两次说“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的含义?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

她讪讪的缩了手,又去取烛台。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9世纪末期,在斐迪南·滕尼斯的家乡德国,一个工业都市正快速地兴起。滕尼斯对这个变迁感到惊愕不已。他认为,这个都市的变迁代表社会正由一个互动频繁的社区形态(礼俗社会),急剧转型为冷漠的大都市(法理社会)。

礼俗社会是指典型乡村生活的社区。在这个小小的社区中,人们拥有相似的背景与生活经验。几乎所有人彼此认识,人们的互动亲密而熟悉,就像一家人一样。这个社区的成员忠于较大的社会群体,彼此之间有一种患难与共的集体感。这些人以私人的方式彼此互动,而非只保持如“职员"与“经理”这样的关系。由于这种较私人的互动方式,人们的隐私也较少,彼此都互相熟识。

礼俗社会的社会控制是通过诸如道德劝说、流言以及表情手势等非正式手段来维持的。这些控制技巧之所以有效,是因为人们真的很关心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在礼俗社会中,社会的变迁很有限;所以,某一代人的生活可能和他们祖父母的时代非常相似。

相对地,法理社会则是现代都市生活的典型。大多数人都是陌生人,而且,人们感觉自己和其他居民没什么共同点。

人际关系受到人们在各个互动情境中的角色的主导,比如说,一个人在购买商品或安排正式会议时所扮演的角色。自利心支配一切,而且,社会上对于价值观或成员应尽的义务,没有一个共识。因此,社会控制就必须依赖更正式的手段,比如法律以及法定的刑罚。社会变迁在法理社会中很重要;即使是在一个世代之内,都可能产生非常明显的社会变迁。

表1-1对腾尼斯的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之间所存在的差异做了一个总结。社会学家常利用这些词语,来对紧密互动的社会结构与较不重视个人关系的社会结构作比较。怀旧的人自然会认为,礼俗社会和现代“竞争忙碌的社会"比较起来,前者提供的是较好的生活方式。但是,关系紧密的礼俗社会也不是没有缺点。在礼俗社会中,偏见与歧视的现象较普遍,这可能会对个人的发展造成较大的局限。礼俗社会过度强调像家庭背景这样的先赋地位,却忽略了人们独特的天分与成就。除此之外,礼俗社会对追求创意与特立独行的人,比较会持有怀疑不信任的态度。

表1-1

礼俗社会法理社会

乡村生活是典型都市生活是典型

人们的背景与生活经验类似,造成他们有共同的社区情感人们的共识不高,相异处多于相似处

社会互动紧密且熟悉社会互动是任务取向的,不带个人感情

有团结向心力私心支配一切

任务与个人关系无法分割任务优先,关系其次

不太强调个人的隐私个人隐私极为重要

由非正式的社会控制主导由正式的社会控制主导

①___②___

比较强调先赋地位比较强调自致地位

社会变迁较不显著社会变迁非常显著,甚至在一个世代中就有很大的改变

(摘自(美)理查德·谢弗著赵旭东等译《社会学与生活》)

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时间上,礼俗社会比法理社会更早。

B.法律社会的社会控制须依赖比如法律和道德劝说等更正式的手段。

C.礼俗社会的社会结构是紧密互动的,而法理社会自利心支配一切,更重视个人。

D.相比于礼俗社会,法理社会更具有包容性。

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俗社会较强调先赋地位,如人的天赋,法理社会较强调自致地位,如人的社会成就。

B.与费孝通一样,滕尼斯对于法理社会和礼俗社会并没有做明显的取舍。

C.礼俗社会任务与个人关系无法分割,法理社会任务优先,关系其次。

D.礼俗社会不太强调个人的隐私,一家出了事,很快会传遍全村。

6.下列文学家笔下的社区属于滕尼斯定义的法理社会的是()

A.《祝福》中鲁迅笔下的“鲁镇”

B.《百年孤独》中加西亚·马尔克斯笔下的“马孔多"

C.《哦·香雪》中铁凝笔下的“台儿沟”

D.《大卫·科波菲尔》中狄更斯笔下的“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

7.滕尼斯讨论了不同社会对于越轨行为的不同态度:A较能容忍越轨行为,B对越轨行为较无法容忍。它们分别应在表格中的哪个位置?请将字母填在下面相应的横线中,并说明理由。

8.“桃花源”是中国古人对于理想社会的想象,其中“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村闻有此人,咸来问讯”,陶渊明所作《桃花源诗》也说到“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根据滕尼斯的理论,桃花源属于法理社会还是礼俗社会?结合以上诗文相关语句,说明理由。

四、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

这故事倒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但不久,大家也都听得纯熟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

(节选自鲁迅《祝福》)

(乙)

当“公诉”(按照法官们至今沿用的行话)执行完毕,就轮到千万种私人的报复了。在这里就象在大厅里一样,妇女们特别起劲,她们全都对他怀着某种憎恨,有的恨他奸诈,有的恨他丑陋,而以后一种人的憎恨最为厉害。

“邪教的怪物!"一个说。

“骑扫帚把的家伙!”另一个嚷道。

“做个凄惨的怪笑吧,"第三个说,“那样你就能当上愚人王了,要是今天变成了昨天!”“得哪!"一个老妇人说,“那就是刑台上的怪笑了。什么时候他才在绞刑架上做怪笑呢?”

“你什么时候才会在百尺黄泉下把你的大钟顶在头上呢,可恶的敲钟人?"

“敲晚祷钟的就是这个魔鬼呀!”

“啊,聋子!独眼!驼背!怪物!"

“这个丑像比所有的医药还能使孕妇流产呢!”

……

(节选自雨果《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9.赏析甲文中划线的句子。

10.甲乙两文刻画了一群怎样的“看客"形象?文章为什么要着重刻画这些人?

阅读下面一段对话,然后回答问题。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

“也许有罢,——我想。”……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

“那么,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的"

“唉唉,见面不见面呢那是,……实在,我说不清……。”

11.祥林嫂临死前提出这些问题说明了什么

12.“我"的答话起了什么作用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个什么样的人

13.为什么说祥林嫂对“魂灵"又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浣衣母

废名

①自从李妈的离奇消息传出之后,这条街上,每到散在门口的鸡都回进厨房的一角漆黑的窠里,年老的婆子们,按着平素的交情,自然地聚成许多小堆,诧异、叹惜而又有点愉快地摆着头:“从哪里说起!”

②李妈今年五十岁。祖父们常说李妈曾经住过高大的瓦屋,李妈的李爷,是一个酒鬼。当李妈还年轻,家运刚转到蹇滞的时候,李爷确乎到什么地方做鬼去了,留给李妈的是两个哥儿,一个驼背姑娘,另外便是一间茅草房。

③这间茅草房建筑在沙滩的一个土坡上,背后是城墙,左是沙滩,右是通到城门的一条大路,前面流着包围县城的小河,河的两岸连着一座石桥。李妈利用这天然形势,包洗城里几家太太的衣服。孩子都还小,自己生来又是小姐般的斯文,吃不上三碗就饱了。太太们也不像打发别的粗糙的婆子,逢着送来衣服的时候,总是很客气地留着,非待用过饭,不让回去。

④城里太太们的孩子,起初偶然跟着自己的妈妈出城游玩一两趟,后来也舍不得这新辟的自由世界了。李妈的荷包,从没有空过,加以善于鉴别糖果的可吃与不可吃,母亲们更是放心。太太们的姑娘,吃过晚饭,偶然也下河洗衣,首先央求李妈在河的上游阳光射不到的地方寻觅最是清流的一角——洗衣在她们是一种游戏,好像久在樊笼,突然飞进树林的雀子。李妈这时刚从街上回来,坐在门口,慈爱地张视她们。她们有了这公共的母亲,越发显得活泼而且近于神圣了。姑娘们回家去便是晚了一点,说声李妈也就抵得许多责备了。

⑤傍晚,河的对岸以及宽阔的桥石上,可以看出三五成群的少年,有刚从教师的羁绊下逃脱的,有赶早做完了工作修饰得胜过一切念书相公的。卖柴的乡人卸下担子在桥头一棵杨柳树下乘凉,时常意外地得到李妈的一大杯凉茶,他们渐渐也带点自己田地里产出的豌豆、芋头之类作报酬。

⑥李妈的哥儿长大了,酒鬼父亲的模样,一个终于死了,那一个逃到什么地方当兵去了。

⑦守城的兵士,渐渐同李妈认识,李妈的名字遍知于全营。有两个很带着孩子气的,简直用了妈妈的称呼,从别处讹索来的蔬菜同鱼肉,都拿到李妈家,自己烹煮,客一般地款待李妈。衣服请李妈洗,有点破敝的地方,又很顽皮地要求缝补。李妈的柴木快要烧完了,趁着李妈不在家,站在桥头勒买几担,李妈回来,很窘地叫怨,他们便一溜烟跑了。李妈用了寂寞的眼光望着他们跑,随又默默地坐在板凳上了。

⑧李妈的不可挽救的命运到了——驼背姑娘死了。这小小的死,牵动了全城来吊唁:祖父们从门口,小孩们从壁缝;太太用食点,同行当的婆子用哀词。李妈只是沉沉地想,抬头的勇气,大约也没有了。

⑨今年夏天来了一个单身汉,年纪三十岁上下,背地里时常奇怪李妈的哥儿有娘不知道孝敬。一日想到,在李妈门口树荫下设茶座,生意必定很好,跑去跟李妈商量。自然,李妈是无有不行方便的。

⑩人们不像从前吝惜了,用的是双铜子,每碗掏两枚,值得四十文;水不花本钱,除偿茶叶同柴炭,可以赚米半升。那汉子苦央着李妈不再洗衣服:“到了死的日子还是跪!"李妈也就过着未曾经历过的安逸了。王妈带着孙儿来谈天:“老天的好缘法!”李妈也赔笑,然而不像王妈笑得自然。

谣言轰动了全城,都说是王妈亲眼撞见的。王妈很不安:“我只私地向三太太讲过,三太太最是爱护李妈的,而且是本家!"李妈这几日来往三太太很密,反复说着:“人很好,比我大儿子只大四岁。……唉,享不到自己儿的福,靠人的!”三太太失了往日的殷勤,无精打采地答着。李妈也只有无精打采地回去了。

姑娘们美丽而轻便的衣篮,好久没有放在李妈的茅草房当前。年轻的母亲们,苦拉着孩子吃奶:“城外有老虎,你不怕,我怕!"只有城门口面店的小家伙,同驴子贪恋河边的青草一样,时时刻刻跑到土坡;然而李妈似乎看不见这爬来爬去的小虫,荷包里虽然有铜子,糖果是不再买的了。

那汉子不能不走。这样,李妈在这世界上唯一的希望,就是她的逃到什么地方的儿子,倘若他没有吃子弹,倘若他的脾气改过来。

(有删改)

14.小说第①段中,婆子们“诧异”“叹惜"而又有点“愉快”的原因是什么?

15.小说中哪些事表现出李妈是一位“公共的母亲"的形象?请概括作答。

16.简要分析第⑦段中画线词“寂寞”的含义和作用。

17.请探究小说结尾“那汉子不能不走"的意蕴。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技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我在极短期的踌蹰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啊!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梧着,“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唉唉,见面不见面呢……”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蹰,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我乘她不再紧接的问,迈开步便走,勿勿的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觉得不安逸。自己想,我这答话怕于她有些危险。她大约因为在别人的祝福时候,感到自身的寂寞了,然而会不会含有别的什么意思的呢——或者是有了什么豫感了倘有别的意思,又因此发生别的事,则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偶尔的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而我偏要细细推敲,正无怪教育家要说是生着神经病;而况明明说过“说不清”,已经推翻了答话的全局,即使发生什么事,于我也毫无关系了。

1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祥林嫂见到“我"之后眼睛忽然发光,是因为“我”有文化,又见多识广,祥林嫂认为“我"能解决她心中的疑惑,因此饱含希望。

B.“我”对祥林嫂三个问题的回答概括起来就是“也许有"“但也未必”“说不清"这几个词。总之,“我”并没有给祥林嫂确切的答案。

C.“内中一个破碗,空的",碗是空的,说明人们对祥林嫂的故事咀嚼鉴赏以后变得冷漠,不再对她同情施舍。

D.“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表现出祥林嫂已经沦落成一个乞丐的悲惨境地。

19.祥林嫂“走近两步"之后对“我”提出的三个问题,分别反映了她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回答,并说明她产生这些心理的原因。

20.如何理解“我"的“说不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永远的母亲

北方的季节,说变就变。好像时令就是命令,万物都违抗不得。春天到了,再坚硬的土地也得按时返青;秋天走了,再蓬勃的树叶也得屈尊枯萎。这是老天定下的时刻表,即使在这个弹丸小镇上,它仍然被一丝不苟地执行着。

振青嫂紧了紧身上的旧毛衣,使劲搓搓手,重新操起扫帚,一下下地扫过去。冬天越近,土地就越显得干硬,扫帚划过,响起刺耳的“咝啦"声,振青嫂的手也一阵阵干冷地疼痛。她只能把扫帚握得更紧,仿佛那是她的命一般。

其实,这把扫帚也的确是她的命,就像身上这件脱了线褪了色的旧毛衣是她唯一的外套一样。这样的生活已经持续了七年。而七年前,她还是一个面庞红润的少妇,一个温婉朴实的母亲,她的亲亲的儿子豆豆,那时才只有五岁呢。

“找不到孩子,我就死在这儿!”每次回想这句话,振青嫂都觉得自己是一个无比坚强的女人,就像扫帚下枯黄的叶片,干瘪苦涩但筋骨嶙峋。

现在,一个胖嘟嘟的小男孩跑到她面前,打扰了她的回忆。小男孩只有五岁左右,这让振青嫂想起了自己的心头肉,她忍不住暗地里比较:脸盘有点像,都是圆圆的,个头、胖瘦也差不多。不过豆豆是双眼皮,比眼前这一个要漂亮些,而且,豆豆一边一个小虎牙,没有比他更惹人疼的孩子了。这样想过之后,振青嫂心中竟然略觉安慰。但是,既而她就想起:豆豆离开她已经七年多了。她不禁又将目光投向那个小男孩,这一次他越看越像小豆豆了。

“豆豆——"振青嫂伸出手去。其实,几年来,她已经习惯于管所有的小孩子叫豆豆。可眼前的孩子显然被这个陌生人吓着了,小嘴一撇,就跑开了。振青嫂叹口气,这种情景她也早就习惯了,岂止孩子如此,这里的大人,哪一个不是经常对她指指点点,有时还甩下一句“神经有问题”,好像丢了孩子并非她的不幸,而是她的罪孽。当然,如果振青嫂有文化,如果她也读过鲁迅的话,她也许会知道,我们中国人是善于淡化悲剧的,尤其是淡化别人的悲剧。

小男孩穿着鲜红的羽绒服,像一团小火球在马路牙子附近滚来滚去。振青嫂很想掉过头专心扫地,可那个可爱的身影像钉在了脑子里,一再吸引她的目光。于是,振青嫂又紧了紧毛衣,想到自己初为人母的兴奋和紧张,焦虑和不安,这让她心里有些酸涩。仅仅是酸涩而已,也许她已在痛苦中浸泡太久,只能体会出除痛苦以外的感觉了。

也许这个平凡的下午注定要爆发一场灾难。当一辆重型卡车向小男孩驶去时,振青嫂头发倏地竖了起来,浑身酸麻,像要散架一样。而这个胖宝宝显然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直到他被一记扫帚扫到三米开外,直到那个让他害怕的女人倒在车轮下。他才看着地上那一摊暗红的血“哇"地哭了出来,而他哭的原因,可能是刚才摔倒时伤了自己的膝盖。

振青嫂仰面朝天地躺着,突然发现小镇的天空其实很蓝很蓝,而且并不像她想象中的那么瘦狭,也许她平时只顾低头看地,却忽略了原来世界上最广阔的是天空。现在,躺在地上,她在剧烈的疼痛中感到久违的舒适。围在她身边的,是一张张陌生的逐渐扩大的脸……

“没想到这个女人还挺勇敢!”

“哪儿啊,她肯定把孩子看成自己丢的那个了。"

“可她的孩子,少说也有十二岁了呀。”

“要不怎么说,她脑筋还是不清楚……"

“唉,啥人啥命,这样去了,也算她的造化。”

振青嫂突然觉出自己的伟大了,这些所谓的城里人,哪里懂得她的心思,他们只知道毛衣旧了要买新的,却不知道良心旧了就永远难以洗净。

而她,现在终于躺倒在自己扫了七年的干干净净的大街上,在蓝天白云下尽情地想念她的豆豆。也许孩子在另一个世界等她,在那个世界里,她有一所房子,她可以在厨房里煮汤、煎鸡蛋,在客厅里看电视、织毛衣,一定要织两件,一件给自己,一件给她的豆豆……

21.分析文章前两段中隐含的自然环境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22.联系全文,谈谈你对下面这两句话的理解。

(1)也许她平时只顾低头看地,却忽略了原来世界上最广阔的是天空。

(2)他们只知道毛衣旧了要买新的,却不知道良心旧了就永远难以洗净。

23.试分析文章第4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24.小说的最后一段作者以想象和细节描写结束全文有何表达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D

2.A

3.四婶两次慌忙地说“祥林嫂,你放着罢!"表现了她的担心,她害怕已经成为“不洁”之人的祥林嫂玷辱了祖先,所以对祥林嫂提出了警告。

4.B5.A6.D7.①B②A

因为礼俗社会动紧密且熟悉,有团结向心力,相似点多,有共同的社区情感。因而对追求创意与特立独行的人,比较会持有怀疑不信任的态度。而法理社会则反之。8.礼俗社会。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说明是典型乡村生活。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说明社会互动紧密且熟悉,不太强调个人的隐私。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说明社会变迁较不显著。

9.(1)采用对比(对照)的手法,写了鲁镇上男人和女人对待祥林嫂的态度虽有不同,但是都是冷漠无情,表现了祥林嫂生活在一个冷漠无情的环境,揭示了人物命运悲剧的实质。(2)神情描写,“鄙薄的神气”“陪出"等细致地刻画了鲁镇上女人们的刻薄、虚假、无情。(3)用嘲讽的语气描写人物,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10.甲:甲文主要刻画了一群冷酷无情、麻木无知的看客形象。反映了封建思想对女人们的毒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吃人”的本质。

乙:乙文主要刻画了中世纪人们愚昧无知、缺乏怜悯同情的形象。写看台旁人们对加西莫多的诅咒和侮辱,反衬主人公爱斯梅达拉的善良、纯洁、有爱心,同时与后文“拍手叫好"形成对照,更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爱”能唤醒人性中的良知,赞颂了美好人性的力量。

11.临死前对“魂灵"、“地狱”产生的种种疑惑,说明祥林嫂对自己悲惨命运已产生了一定的反抗意识,但只是朦胧的,带有迷信色彩,因而也是自发的、软弱的。12.同情她并想安慰她,却起到了相反作用,增加了祥林嫂精神上的恐惧,加速了她的死亡。“我"是一个善良、进步的知识分子,既不敢大胆否定这些迷信说法,又无力救治祥林嫂的精神创伤,是一个软弱无能的好人。13.“希望其有”是封建迷信思想,想要在阴间见到儿子,“希望其无"是害怕死后被两个丈夫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