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勞動經濟學第1章導論1.1勞動經濟學的產生
勞動經濟學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科學。說它古老,是因為古代和中世紀的思想家們,在研究哲學、經濟學、法學、倫理學、農學等時,已經觸及到了勞動經濟問題並作了很多精闢地論述;說它年輕,如果以世界上第一本真正以《勞動經濟學》命名的教科書正式出版作為現代勞動經濟學的標誌,今年也不過才80年。1.1.1勞動經濟學的起源勞動經濟學,作為一門在經濟學發展的基礎上分化出來的獨立學科,其形成和發展與經濟學密不可分。自古以來,勞動就是人們關注之最。但是,在市場經濟確立之前,古代和中世紀的思想家們對勞動問題的論述與哲學、經濟學、法學、倫理學、農學等混雜在一起,內容十分分散。
1)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的勞動經濟思想《荷馬史詩》記載了原始社會末期的社會勞動,描述了勞動分工,歌頌了人的勞動能力思想家色諾芬的《經濟論》、柏拉圖的《理想國》都研究和表述了社會分工思想
古羅馬時期的農學家們十分關注勞動經濟管理的問題
2)歐洲中世紀的經濟思想西歐封建社會的早期,既十分重視對於主要生產者的自由法蘭克人的人身自由及個人財產的保護,規定勞動所得歸農戶個人所有,又把如何有效地剝削農奴作為核心,要求莊園管事充分利用土地和勞動力,督促農奴“勤於耕種”、不要“虛度工作日”,更具有勞動經濟管理的傾向。西歐封建社會的極盛時期,以行會制度為代表,勞動經濟思想主要是男女平等、集體福利、對某些專業匠師人數以及取得匠師身份所需的公民資格、財產狀況、投資水準作出種種規定。3)重商主義的勞動經濟思想①貴金屬是一國財富的主要形式,而財富源於天然的稟賦和勞動創造兩方面②立法保護本國的熟練技工,培訓本國技工和吸引外國技工都可以增加國家的財富③以高報酬刺激勞動的發展,增加國家的財富④低利率可促使技工勤勞以及熟練度的提高,物價上漲對固定收入者的危害最大1.1.2勞動經濟學的形成
“古典學派”亞當·斯密系統地奠定了勞動經濟的基本理論框架。大衛·李嘉圖著名的工資理論,成為勞動經濟學關於工資運動的規律以及勞動供給決定工資觀點的直接基礎。讓·薩伊的市場法則論對勞動力市場的均衡分析、微觀經濟學及其後勞動經濟學說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直接的基礎。斯圖亞特·穆勒定型的工資基金學說促進了勞動經濟學的成熟。
“制度學派”埃利·裏查德《美國勞工運動》(1886),考察了工會運動的發展,分析了工會在勞動力市場、勞動條件的決定方面的地位與作用等問題,開創了系統地對勞動力市場現象進行制度與組織分析的先河。
布盧姆《勞動經濟學》(1925)是第一本正式命名的教科書,系統地涉及勞動力市場上的就業、工資、勞資關係、勞工運動等內容。制度學派主要側重於對勞工運動的歷史研究以及對當時勞工問題的調查研究。市場的力量“被軟化、限制,甚至被社會及其他非經濟因素所替代”,標誌著該學派以制度性因素和社會性因素來解釋市場運行的結果。“凱恩斯學派”凱恩斯對就業問題在一國經濟發展中作用的高度重視。凱恩斯用“有效需求不足”對資本主義國家所面臨的經濟蕭條進行瞭解釋,並進一步提出通過國家的干預的方式,可以實現充分就業。凱恩斯的理論開啟了國家干預經濟,推動充分就業目標實現的大幕。
“馬克思主義的勞動經濟理論”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對社會勞動和勞動管理活動作了全面研究,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勞動經濟思想和理論。馬克思關於勞動價值論的研究,關於價值、勞動二重性、生產價格理論;關於剩餘價值的研究,關於利潤、地租、工資理論和勞動與勞動力的科學區分;關於資本積累理論的研究,關於有機構成的理論、勞動力商品的存在而產生的勞動力市場社會關係問題的研究等等,實現了對古典學派經濟學的一場深刻的革命。
中國勞動經濟科學的建立20世紀20年代,出版了相關著作,如日本北澤新次朗的《勞動經濟論》(譯本),陳達的《中國勞工問題》,朱通九的《勞動經濟》等。勞動經濟學被認為是研究勞動者的經濟行為的科學。新中國成立後,開始建立起勞動經濟學科。1958年,在高等院校中設置了勞動經濟專業,1982年正式出版了我國自己的第一部《勞動經濟學》教科書(任扶善教授主編)。1997年,我國調整高等學校專業設置,撤銷勞動經濟專業,設立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勞動經濟學成為該專業的基礎、核心課程之一。改革開放後,勞動經濟學研究分為三個時期。根據時代特點,每個時期都有特定的關注重點。1.2勞動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1.2.1勞動經濟學的定義
勞動力資源是一種稀缺的社會生產性資源如何以最少的勞動費用投入獲得最大經濟效益是勞動經濟學關注的焦點勞動經濟學是研究勞動的經濟效率的科學勞動經濟學是以勞動力價格及其影響因素為中心,研究勞動力資源如何通過勞動力市場機制的作用,實現勞動力資源的社會與個體利益的最佳結合,以及在這個過程中的人與人之間的勞動關係和勞動力資源與其他生產資源之間的關係的學科,並對勞動力市場組織、運作及其結果,當前和未來的勞動力市場參與者的決策,以及與勞動力資源就業和收入分配有關的公共管理政策與制度進行研究1.2.2勞動經濟學的研究對象1)研究勞動力市場運行和結果?
2)研究勞動力資源投入與產出機理?
3)研究勞動關係及其運行規律?4)研究與勞動相關的問題?以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勞動力的經濟活動和勞動者自身福利的增加、生活品質提高為中心,研究各種勞動經濟現象及其運動規律,涵蓋勞動力市場及其變化、勞動力的投入與產出效率、勞動經濟管理及其運作機制、勞動和諧關係的維護、社會勞動問題的處理等領域。
1.2.3勞動經濟學的地位管理科學的基礎與其他經濟科學的關係與其他科學的關係勞動經濟學為這些學科的發展提供重要的理論基礎,而這些學科的研究成果又促進了勞動經濟學更深入發展。
1.2.4勞動經濟學研究體系
勞動經濟學以研究勞動力為中心的資源利用效率和效果,涉及到勞動力供給與需求、勞動力配置與再配置、勞動力的成本與追加投資,以及勞動管理等諸多問題。勞動力市場成為勞動經濟學科學體系的中心勞動力市場市場主體市場資訊市場規則市場基本要素1.2.5學習勞動經濟學的意義勞動經濟問題關係國計民生和社會安定
勞動經濟問題是影響企業效益的關鍵
1.3勞動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1.3.1勞動經濟學的前提假設1)經濟學一般的假設前提
“經濟人”、“資源有限”、“產權明晰”2)管理學一般的假設前提人性多元化1.3.2研究勞動經濟學應遵循的總原則: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1.3.3研究勞動經濟學的一般方法1)實證研究方法
2)規範的研究方法3)研究勞動經濟學的具體方法
1.4勞動經濟學的新發展
1.4.1勞動經濟學理論的新發展1)新古典學派的勞動經濟理論三個發展階段2)制度學派的勞動經濟理論
三個發展階段
1.4.2勞動經濟學的若干前沿問題
1)關於家庭產出與時間配置的研究2)勞動力市場尋訪理論
3)關於工會的研究
4)利潤分享理論
5)5)勞動經濟效率與效果的衡量指標研究研究
關於勞動經濟效率與效果的衡量指標新的時代,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衡量勞動經濟效率與效果(1)衡量勞動經濟效果的核心指標——勞動生產率。三種表達方式:①實物量表示法②時間表示法③價值量表示法
(2)衡量勞動經濟管理效率和效果的指標勞動生產率宏觀上:勞動力幸福指數、勞動力市場動態均衡、充分就業和勞動力的社會公平微觀上:“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度”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由以下十大指标系列构成(这些系列指标的进一步分解和解释本书从略):①企業社會貢獻(SA8000)指標系企業的社會道德與責任承擔社會義務維護商業信譽資源利用可持續性保護環境貢獻等②经营者基本素质指標系戰略管理能力知識結構經營管理能力決策水準法制意識廉潔自律敬業精神團結協作等③企業淨利潤增長率指標系對技術及資產的有效使用率企業資產使用管理品質財務合理性長期投資價值④发展创新能力指標系企業技術和產品發明(研製、創新)領先率制度創新管理創新服務創新等⑤高質量產品市場佔有率(服務滿意度)指標系品牌形象產品更新速度企業主導產品的技術含量性能品質競爭優勢等或者客戶對商品及服務的滿意程度⑥技术装备更新水平(服务硬环境)企業的技術裝備情況、設備利用率等或者為消費者提供服務的環境、設施等硬體水準
⑦基础管理水平指標系企業管理模式制度建設組織(部門)管理協調性激勵約束機制勞動衛生安全事故發生頻率等
⑧員工工作生活品質提高度指標系個人可支配收入水準及增長率企業教育培訓投入占企業銷售收入比例及增長率員工年平均培訓費用與年平均受訓學時數員工患病率(尤其是職業病率)及病死率員工職業規劃實現率等
⑨員工忠誠度指標系員工缺勤率離職率(流失率)愛崗敬業與團隊精神等
⑩員工滿意度指標系領導與員工溝通頻率民主管理參與率集體合同履約率勞資糾紛頻率
1.4.3我國目前較為突出的勞動經濟問題
1)勞動就業問題
2)工資分配和社會保障問題
3)建立完善的勞動力市場問題
4)建立人力資本的投資體制與制度問題
案例分析:“洋打工”搶走了誰的乳酪?
請問:“洋打工”搶走了誰的乳酪?回答要點
本章小結(一)本章重點1)勞動經濟學的定義2)勞動經濟學的研究對象3)勞動經濟學的科學體系4)管理學學生為什麼要學習勞動經濟學?5)運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勞動經濟學研究和處理勞動經濟問題6)正確認識我國當前的勞動經濟問題(二)本章關鍵概念勞動經濟學、體系、勞動經濟管理、勞動力市場(三)思考題1)當前我國有哪些勞動經濟問題應該特別引起注意?2)“企業的經濟效益,看勞動生產率指標就行了”,您覺得對嗎?為什麼?第2章勞動力供給本章要求掌握勞動力和勞動資源的概念瞭解影響勞動力供給的因素瞭解影響勞動力供給的因素各因素對勞動力供給影響及其作用機制2.1勞動力供給概述
2.1.1關於“勞動力”
勞動力或勞動能力,是指人的身體即活的人體中存在的、每當人生產某種使用價值時就運用的體力和智力的總和。注意五點:第一,人所特有的一種在人的意識支配和控制下的、具有再生性的生物力第二,人在勞動中所運用的能力第三,存在於活的人體之中的能力第四,體力和智力的總和第五,勞動力與勞動互不相同現代勞動經濟學研究的勞動力具有更具體的含義:它是指在一定年齡範圍之內,具有勞動能力與就業要求,願意參加付酬的市場性勞動的全部人口,包括就業者和失業者強調:沒有就業意願或就業要求的人口不屬於勞動力範疇
注意:勞動力具有時間、空間範圍勞動力同時具有量和質的規定性勞動力品質有提高的趨勢
2.1.2勞動力界定要素勞動年齡勞動能力2.1.3勞動力供給的含義
所謂勞動力供給,是指在一定的市場工資率的條件下,勞動力供給的決策主體(家庭或個人)願意並且能夠提供的勞動時間
2.1.4勞動力供給的假設勞動者作為理性的經濟人
勞動力供給市場結構既是競爭的,又是非競爭的
勞動力都是同質的
2.1.5勞動力供給的類型
1)無限彈性的勞動力供給
OLW0WS2)勞動力供給的正彈性
OLSW3)勞動力供給無彈性
OLSL0W4)勞動力供給的逆變彈性
OL0LW0WAS2.2個人勞動力供給
勞動力個人所有制
個人勞動力供給:勞動者可支配時間下的效用最大化決策
2.2.1勞動力供給的時間約束和效用分析
1)勞動力供給的時間約束
2)效用及其特點
勞動時間分配的無差異曲線
OHhaha’hbybbv0v1yaaa’3)約束條件下的效用最大化
勞動者個體預算約束線
OYH閒暇勞動2.2.2勞動力供給決策的影響因素:收入效應與替代效應收入效應——理論認為,如果工資率和偏好不變而收入增加,願意工作的時間就會減少,相反,願意工作的時間就會增加。經濟學上把這種工資率不變的情況下由於收入變化而導致的閒暇時間需求的變化稱之為收入效應。收入效應為負。替代效應收入不變,工資率提高,閒暇時間的成本也就因此而提高,閒暇需求減少而工作時間增加,這就是所謂的替代效應,即在工資率變化的情況下,工作時間和閒暇時間相互替代。替代效應為正。
3)個人勞動供給曲線
OLWW*4)收入、替代效應的年齡因素勞動者個人向社會提供的勞動總量,是一生中每個階段勞動供給的總和。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個體需求的重點不同,從而導致收入及替代效應與年齡階段有密切的關係。研究這個問題的政策意義在於:國家有關部門應該根據不同年齡段勞動力供給的特徵、勞動者個人收入狀況、勞動者個人對勞動和閒暇效用的判斷等方面,制定不同的法律法規和規定,保障社會所需勞動力的有效供給,從而穩定社會勞動經濟效率。
2.2.3市場勞動力供給曲線市場勞動供給曲線是個人勞動供給曲線之和。或者說,市場勞動供給曲線是市場工資率和提供給市場的勞動供給時間之間的一種總的關係。
2.3家庭勞動力供給
2.3.1家庭生產理論家庭生產理論產生的背景:個體勞動力供給理論之不足家庭生產理論的基本內容2.3.2就業與非就業的選擇
由於社會文化傳統、風俗習慣及其它制度因素的影響,當市場上有受雇機會的時候,誰去就業、誰去承擔家務,其優先順序如何決定?這取決於就業後預期能得到的工資率和家務勞動的效率。一般情況下,女性勞動力供給的替代效應大於收入效應,而男性勞動力則收入效應大於替代效應2.3.3不同條件下的家庭勞動供給1)收入效應:家庭就業人員收入增加,給家庭非就業成員參與勞動供給帶來負面影響2)家務勞動對勞動力參與具有負面影響3)其他條件不變情況下,制度勞動時間縮短,在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理性原則的驅使下,將刺激勞動力參與率提高。相反,制度勞動時間延長,從而對勞動供給產生負面影響4)其他條件不變,由於教育、培訓等人力資本投資預期回報較高,因此教育、培訓等對勞動供給有負作用各級政府應根據不同時期勞動力供給的特徵,採取既有利於社會充分就業目標,又保持社會的勞動效率的政策2.3.4勞動參與的週期變動1)勞動力參與率的生命週期勞動者參與勞動的時間比率,隨著年齡的增長呈週期性變動
2)經濟景氣變動與勞動力參與理論上,經濟繁榮,工資率上升,家庭收入增加,造成家庭勞動參與下降;經濟衰退,則勞動參與增加。當然,這些正、負面影響的真正體現,還必須同時受到來自市場的某些約束3)政策含義
2.4社會勞動力供給
2.4.1社會勞動力供給的客觀基礎:人力資源狀況
人口規模與勞動力供給人口自然結構與勞動力供給個體身體條件與勞動力供給
2.4.2社會勞動力供給的影響因素(1)宏觀經濟狀況:經濟形勢與產業結構(2)國家的社會經濟政策(3)勞動適齡人口規模(4)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和受不同教育程度的工資率差距(5)人們的商品意識程度和社會分工程度(6)勞動、工資與社會保障制度(7)其他因素
2.4.3社會勞動力供給的度量:勞動力參與率
勞動力參與率=就業人數+失業人數潛在勞動力資源數×100%案例分析:當個“全職太太”挺好的
請問:導致“全職太太”的因素有哪些?回答要點
本章小結(一)本章重點1)勞動力的定義2)勞動力與勞動力資源的聯繫和區別3)勞動力供給4)影響勞動力供給的因素5)討論勞動力供給的政策含義(二)本章關鍵概念勞動力、勞動力供給、勞動參與率、勞動參與率的生命週期、收入效益、替代效益(三)思考題針對當前我國勞動力供給的現狀,您認為可以採取哪些對策?第3章勞動力需求本章要求掌握勞動力需求的涵義瞭解影響勞動力需求的因素認識長、短期內企業勞動力需求的決定分析勞動力需求調整的原因明確勞動力調整的方向3.1勞動力需求的基本概念
3.1.1勞動力需求的含義
勞動力需求是社會再生產吸收和容納勞動力的能力和容量勞動力需求的主體
1)勞動力需求是一種派生需求2)勞動力需求與物質產品需求有本質區別3)勞動力的市場需求量大小與價格水準密切相關4)勞動力需求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5)勞動需求的直接基礎源於就業崗位的形成和擴大3.1.2勞動力需求的分析假設(1)技術資本和勞動力資本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替代(2)企業以利潤最大化為追求目標(3)市場競爭性的
3.1.3勞動力需求彈性
1)彈性與彈性係數彈性係數=宏觀上,社會勞動力需求彈性與國民經濟增長率有巨大關係。微觀上,所謂勞動力需求彈性是指勞動力需求數量的相對變動與工資相對變動之比。它顯示勞動力需求數量對工資反應的靈敏程度。
因變數變動比例引數變動比例2)勞動力需求曲線表示企業願意接受的工資率與其使用的相應勞動量之間關係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勞動需求量與工資率之間呈反向關係
WOLD3)勞動力需求的自身工資彈性(1)勞動力需求的自身工資彈性是勞動力需求量變動對工資率變動的反應程度。用勞動力需求變動百分比與工資率變動的百分比的比值表示具體有五種情況(2)影響勞動力需求自身工資彈性的因素最終產品的價格勞動力的替代程度其他生產要素的供給彈性總成本中勞動力的比重
3)勞動力需求的交叉工資彈性需求的交叉彈性是指特定商品需求量因其他商品價格變動而變動的程度。與其他商品市場一樣,在勞動力市場上,一種勞動力與其它勞動力或與其它生產要素之間亦存在某種替代關係。由於勞動力具有質的差別特性,甚至較大差別,因此企業生產中同時使用多種類別的勞動力;其中任何一種勞動力的需求都會受其他類別勞動力的價格影響3.1.4影響勞動力需求的因素
1)微觀因素(1)生產規模(2)技術和管理水準(3)利潤量(4)法定勞動時間長短2)宏觀因素(1)社會生產規模(2)國家的經濟體制(3)產業與技術結構(4)科學技術進步
3.2企業勞動力需求及市場均衡
3.2.1企業勞動力需求研究的初始條件1)基本假設條件
2)邊際生產力遞減規律
3.2.2企業短期勞動力需求
1)產品決策與雇傭決策
2)短期中企業利潤最大化要求的勞動力需求
3)完全競爭下的企業和市場勞動力需求曲線
OLw1w0wL0L1L2IAdmVMP=V·MP=d=WwMP·P0MP·P13.2.3企業長期勞動力需求的決定從長期來看,企業的資本量和勞動生產要素都是可以變動的。企業將在生產方法和勞動力配置方面進行多方面決策。
1)生產方法的選擇
(1)等產量線:企業某一產量水準,在一定技術條件下,是資本和勞動力的函數。
0LLaLbabQ1Q2KKaKb(2)等成本線:在總支出和投入既定的條件下,企業所能購買的各種生產要素的最大組合。0LKab(3)最佳生產方法的選擇最佳生產方法,就是定量產出成本最小的方法,或者說,定量成本產出最大的方法。判斷生產方法是否最優,其標準並不是技術是否先進,而是投入產出的關係。等產量線反映了各種產出水準勞動和資本投入的各種組合,等成本線規定了企業可能達到某一產出水準的成本約束。等產量線和等成本線的結合,才能分析勞動力需求。有兩種情況:①定量產出成本最低化②定量成本產出最大化
2)固定技術係數條件下勞動需求的決定企業生產一定量某種產品所需要的要素的投入組合比例,稱為技術係數。要素投入組合比例可以改變的,稱為可變技術係數;要素投入組合比例不能改變,稱為固定技術係數。固定技術係數條件下的等產量曲線是凸向原點的折線。
abcQ1Q2Q3OLLaLcLbKaKcKbK固定技術係數下的等產量線
3)要素價格可變情況下的勞動力需求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工資價格的高低成為決定勞動需求的極為重要的因素之一。
D1D20LKPEB2B1A13.2.4勞動力市場均衡勞動力市場均衡,表現為在特定的某一時點上,按照一定的工資率,企業實際雇傭的勞動量(數量和品質)與社會勞動力的供給量相等。1)勞動力市場的靜態均衡2)勞動力市場的動態均衡靜態均衡往往是點上的供給與需求均衡態勢,而現實的狀況是供給與需求之間存在時滯現象,且需求產生是隨機的,變化速度快,而現實的勞動力供給變化卻需要一段時間。推動勞動力市場動態均衡的作用過程是政策的著力點。案例分析:“民工荒”是因為勞動力不足嗎?
請問:產生“民工荒”的原因是什麼?回答要點
本章小結(一)本章重點1)勞動力需求的含義2)為什麼說勞動力需求是“派生”的需求?3)勞動力需求彈性4)影響勞動力需求的因素5)企業勞動力需求的決定(二)本章關鍵概念勞動需求、勞動力需求彈性、內部勞動力市場(三)思考題怎樣全面理解勞動力需求概念?
第4章勞動力市場本章要求學習勞動力市場的概念認識勞動力市場的特徵和類型掌握完全競爭勞動力市場的有關理論和勞動力資源配置機制政府行為與勞動力市場運行的關係4.1勞動力市場基本理論
4.1.1勞動力市場及其構成1)什麼是勞動力市場?(1)勞動力市場定義:廣義與狹義(2)勞動力市場形態:有形與無形(3)勞動力市場要素:主體與客體(4)勞動力市場機制:供求機制、競爭機制、價格機制2)勞動力市場的構成
(1)勞動力(2)用人單位(3)工資(4)勞動力市場組織者
4.1.2勞動力市場的特徵1)勞動者只能被雇傭或租借,勞動者人身不能被買賣2)勞動者對勞動力擁有不可動搖的所有權3)勞動力市場的交易活動受多種因素的影響4)勞動者在市場上往往處於弱勢地位5)勞動力市場歧視4.1.3勞動力市場的類型1)按照勞動力市場範圍劃分
區域市場、產業市場、職業(工種)市場、內部市場
2)按照職業對勞動力的素質要求劃分公務員市場、職業經理市場、專業技術人員市場、普通勞動力市場3)按照市場的競爭自由度劃分完全競爭市場、壟斷市場、不完全競爭市場4.1.4勞動力市場的影響因素
1)經濟因素最重要的是勞動力供求對比狀態,以及由此決定的勞動資源配置及其價格。勞動力價格杠杆和對未來經濟形勢的預期,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人們對勞動力市場的運行
2)非經濟因素(1)工會、政府及大型企業等各類組織要素(2)家庭背景、所屬階層、文化、歧視和習俗等社會要素
4.1.5勞動力市場的功能
1)現勞動力資源的尋優配置
2)刺激人力資本投資
3)促進企業管理水準的提高
4.1.6內部勞動力市場1)什麼是內部勞動力市場?2)為什麼會產生內部勞動力市場?3)內部勞動力市場特點
只限定在企業內部基礎是企業和雇員持續的勞動關係提升內部資源使用的效率
4.2勞動力資源的市場配置
4.2.1勞動職業1)職業與職業活動職業是相對穩定的,有報酬的,要求一定專業技術的具體勞動位置與活動。職業與社會分工職業與行業職業分類職業分類將伴隨社會經濟發展而不斷深化、更新。目前我國職業劃分為8大類、66個中類、413個小類、1838個細類即職業。
2)職業尋求
求職是勞動者尋求職業的活動,是就業的具體途徑。對勞動者的求職活動進行指導,不僅可以幫助求職者正確地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和崗位,實現自己的職業生涯發展規劃,而且能夠極大地提高企業勞動生產率
(1)求職活動(2)職業意向(3)職業能力(4)職業崗位3)職業決策
(1)什麼是職業決策?在職業能力一定、職業崗位一定、職業意向一定的情況下,確定自己合適的職業位置的過程(2)職業決策的方法理性的方法:把職業選擇看成一種經濟行為,通過成本收益的計算,決定如何確定職業收益率、職業成功率、以及職業投資等等
4.2.2勞動交易勞動交易是發生在勞動者個人與用人單位之間的關係,即有償轉讓勞動力使用權的交易關係。這種交易的過程是平等互利的。
1)勞動權(1)什麼是劳动权?基本含義是:為勞動者提供勞動條件,使其能夠享有進行勞動的權利,以及為勞動者提供勞動報酬,使其具有能夠生存與發展的權利(2)勞動權的實現勞動者以一定方式與生產資料相結合(3)勞動權的維護主要內容是國家保護勞動者的就業機會2)勞動力商品(1)勞動力成為商品的条件(2)勞動力商品的價值(3)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4)勞動力商品價值與使用價值的關係
3)勞動交易勞動交易就是勞動力商品的買賣(1)勞動交易的特點雇主必須通過影響勞動者的意願才能行使對於勞動力的使用權,這就使勞動交易貫穿在勞動力購買和使用的全過程。這種購買過程和使用過程的統一,是勞動交易所特有的屬性(2)勞動交易的內容市場交易及其內涵管理交易及其內涵雇主只有通過與勞動者之間的管理交易,才能行使對於勞動力的使用權4.2.3勞動力資源的市場配置
1)勞動力資源市場配置的機制
(1)供求機制(2)競爭機制(3)價格機制
2)勞動力資源市場配置的原則(1)公平競爭原則(2)勞動者權益保護原則(3)保護兒童原則(4)殘疾人就業原則(5)最低工資原則(6)反壟斷原則(7)非歧視原則4.3政府行為與勞動力市場
4.3.1政府在勞動力市場中的作用1)硬環境建設2)軟環境建設3)直接需求者
4.3.2最低工資保障p0p10QQ1Q0P最低工資制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
4.3.3制度建設與勞動力市場發展勞動力市場運行制度建設考慮因素:(1)通過合理的報酬制度,刺激人們進行人力資本的投資(2)勞動力必須能夠根據市場的需求自由流動(3)滿足勞動力基本安全需要此外,完整的資訊,完全由市場決定價格也是必須的。
4.3.4勞動力市場歧視管制歧視是勞動力市場的一個普遍現象。消除勞動力市場歧視是政府勞動力市場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消除的本質方法只有通過強化立法和執法來實現。同時,全面加強全社會的文化建設,推進公平就業機會的實現。消除勞動力市場歧視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案例分析:女大學生建網站不忙就業忙徵婚
請問:你如何看待該現象?回答要點本章小結(一)本章重點1)什麼是勞動力市場?2)勞動力市場的特徵3)影響勞動力市場的因素4)勞動力市場的功能5)勞動力資源的市場配置6)政府與勞動力市場的關係(二)本章關鍵概念勞動力市場、勞動力市場均衡、職業、勞動交易、勞動權、勞動力配置機制(三)思考題1)我國勞動力市場有什麼“中國特色”?2)怎樣認識和評價我國轉軌時期的勞動力市場?
第5章勞動力流動本章要求勞動力從農村向城市單向流動,各行業、各部門、各地區之間的多種形式流動,反映了技術進步、經濟的發展,對人們生活、工作帶來的改變學習和掌握勞動力流動理論認識今天勞動力流動的趨勢、特點5.1勞動力流動理論5.1.1什麼是勞動力流動?勞動力流動,是指具有一定勞動能力的勞動者為了與生產資料結合的需要,在生產過程之外,在不同的地理區域範圍和不同的工作崗位之間的遷移和流動。它是勞動力在尋找工作的過程中的基本現象。本質上,勞動力流動是勞動力的自主尋優選擇行為。勞動力流動會發生相應的直接或間接流動成本、付出心理代價。但流動者預期可以在長期內獲得更高的收益。因此,勞動力流動是一種對人力資本的投資。
5.1.2勞動力流動的條件1)勞動力個人所有權的實現
勞動力變成商品勞動力所有者和貨幣所有者在市場上相遇,彼此在法律上平等勞動力所有者在讓渡勞動力時不放棄自己對它的所有權2)不同地區和工作之間存在著經濟福利方面的差別3)社會對勞動者就業的保障制度4)社會分工造成的勞動技巧和工作能力的專門化5.1.3勞動力流動的形式1)勞動力從農業部門向非農業部門流動
2)第一、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流動,從第三產業中含金量低的行業向含金量高的行業流動
3)體力勞動向腦力勞動流動
4)農村的勞動力向城市流動
5.1.4勞動力的合理流動
勞動力合理流動有三層含義:一是流量合理二要流速合理三要流向合理勞動力合理流動的意義1)實現活勞動的按比例分配2)能產生最佳的經濟效益3)避免勞動力的積壓浪費4)有利於提高勞動者的地位
5.1.5勞動力流動模型1)劉易斯的二元結構模型
什麼是“二元經濟結構”?指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的一方面是以現代方法進行生產的、以現代化城市為代表的現代工業部門,另一方面是以土著方法進行生產的、以落後的農村為代表的傳統農業部門並存的狀況。傳統農業部門勞動的邊際生產率較低,工資率較低;現代工業部門勞動的邊際生產率高,工資率較高。現代工業部門只要保持一種高於農村工資率的收入水準,就可以從傳統農業部門獲得源源不斷的勞動力,因而現代工業部門的勞動力供給是“無限的”。0LL1L2L3AWMPL劉易斯的勞動力剩餘模型,充分說明工業部門是吸引勞動力的源泉,剩餘勞動力的流動可以帶來農業收入的提高和農業的進步。二元經濟結構的分析符合發展中國家的特點劉易斯模型的缺點是:認為農村有剩餘勞動力,城市不存在失業;認為城市部門在吸收完農村的剩餘勞動之前,工資率是不變的等等,在很大程度上不符合發展中國家的客觀實際
2)拉尼斯—費景漢模型他們認為,應該充分注意農業的進步。當農村的勞動邊際生產率提高時,現代工業部門所需的農村勞動力的供給就不會具有完全的彈性,而是具有有限的彈性,因為隨著農村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農業部門的工資率也在上升,農業部門對勞動力的需求也在增加農業勞動力轉移的三個階段:拉尼斯—費景漢模型示意圖。圖中,W——W’、Q——Q’代表農業勞動工資率。
Q
RWW’XCKBADPOQQ’R第一階段(A→P)為勞動力的生產率為零,他們“勞動”的“產品”為“X—C”,即不生產任何產品,但他們得到的卻是根據社會道德標準確定的“制度化工資”W——W’。他們是農村絕對的剩餘勞動力,把他們轉移出農村不會對農業生產造成任何損失。這正是“劉易斯模型”研究的結論。絕對剩餘勞動力轉移完畢之後,進入第二階段,這階段的勞動力(D→P)生產一部分農產品(C—R),但是其產品不足以自己消費(因為他們的工資率仍然高於他們的貢獻)。他們是農村中相對剩餘的勞動力。他們向城市轉移的先決條件是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否則,他們轉移出去之後,不僅不能向城市做任何貢獻,甚至連自己的生存都成問題。只有當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到留在農村的勞動力,足以保證農村和城市對於農產品的需要之後,這部分相對剩餘的勞動力才能向城市非農產業轉移。第二階段的勞動力完全轉移出去後,進入了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第三階段。第三階段農村的勞動力,實際上已經同城市現代工業勞動力一樣,農業已經現代化,農業工人的工資已經完全同城市一樣具有競爭性。這時,城市現代工業究竟能不能吸引農村勞動力,完全依靠現代工業競爭能力了。3)托達羅的勞動力流動模型勞動力轉移決策不是取決於城鄉實際收入差距,而是取決於城市就業率或失業率。當城市失業率很高時,即使城鄉收入差距很大,農民也不會簡單地做出遷移到城市的決定。教育與從農村遷移到城市的動機或傾向呈正相關關係。超過基礎教育範圍,過分擴張中、高級學校,會加劇國內遷移,進而促使城市失業率上升。
一國經濟由“農業部門”、“城市中的傳統部門”、和“工業部門”(城市中的現代部門)所構成。現實生活中,農村勞動力很少直接進入現代部門,他們大量進入的主要是城市傳統部門。這些部門是使用勞動密集方式和簡單技術小規模的生產和服務部門,它們具有以下特點:第一,小私有制;第二,資本有限;第三,就業者文化技術水準有限;第四,勞動生產率低;第五,福利極差。政策建議:發展中國家應注重小規模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
5.2勞動力流動的類型及決定因素
5.2.1勞動力流動的類型1)企業內部的流動2)行業之間的流動3)地區之間的流動4)在業與失業之間的流動5)勞動力隊伍本身的流動6)國家之間的流動
5.2.2影響勞動力流動的因素1)年齡因素2)教育程度3)遷移距離4)職業與技術等級
5.3勞動力的區域流動
5.3.1國際間勞動力流動
勞動力要素的輸入和輸出,是一種以尋求比較利益為目的的要素稟賦在國際間的轉移或讓渡,具有重要經濟意義。勞動力國際流動的本質:人力資本流動。政策導向:輸入高級專業人才和緊缺行業的熟練勞動力,輸出一般性勞動力和非緊缺行業的熟練勞動力和緊缺行業的非熟練勞動力。
國際間勞動力流動的影響(1)對勞動力輸入國的影響如果輸入的移民若教育程度高,輸入國不費投資,便增加了人力資本儲備。輸入教育程度低的體力勞動者,在輸入國的體力勞動市場上,有可能原有的供需均衡。長遠地說,體力勞動者移民對輸入國的消費者是有益的。這種移民也使體力勞動的雇主受益。(2)對勞動力輸出國的影響
不利影響:人力資本存量下降,陷入智力外流怪圈有利影響:第一,從國外流回的高收入外匯,增加輸出國的國民收入和外匯儲備;第二,移民回歸是將帶來他們在國外積累的財富、技術和經驗,以抵消出國時帶走的人力資本,甚至可為本國增值人力資本;第三,會傳遞消費示範,從其親屬開始改變本國居民的消費方式,是消費需求更有彈性。5.3.2國內勞動力的地區流動勞動力地區流動:中國社會轉型期一個重要而顯著的特徵1)地區間勞動力流動的表現形式2)投資對我國勞動力地區間流動的牽引3)人力資本的地區轉移4)農村勞動力流動的影響
案例分析:請為民工子弟安放一張書桌
請問:民工子女上學成問題的本質原因是什麼?回答要點
本章小結(一)本章重點1)什麼是勞動力流動?2)勞動力流動的條件3)勞動力流動的形式4)勞動力流動的三個理論模型5)國內勞動力的合理流動(二)本章關鍵概念勞動力流動、區域流動、劉易斯模型、移民與遷移(三)思考題1)劉易斯模型、拉尼斯—費景漢模型、托達羅模型各什麼特點?2)三個模型之間有什麼區別和聯繫?3)在今天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中,這些模型有什麼政策意義?第6章人力資本投資本章要求前面各章的分析都是建立在一個假設的條件下,即勞動力是同質的。這個假設有利於分析勞動力供給和需求的基本原理,但是缺乏真實性。實際上勞動力是異質而非勻質的,勞動者在健康狀況、知識背景、專業技能等方面都存在差異,這些差異來自人力資本投資差異學習和掌握人力資本理論認識人力資本投資對於提高社會和企業的勞動生產率的意義探索人力資本理論的政策含義6.1人力資本理論概述
人力資本理論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西方經濟學領域中重要的理論研究成果。戰後世界經濟發展的經驗證明,人力資本理論對經濟增長有十分重要貢獻。在知識經濟時代,人力資本是現代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核心資本,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關鍵因素。發展教育和培訓成為一個國家經濟和企業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6.1.1人力資本理論發展沿革丘濬(1420—1495):触及“人力资本”思想的第一人“三個傑出人物”:亞當·斯密、H.馮·杜能和歐文·費雪,論證了人力資本的思想威廉·配第:1676年提出人力資本的思想馬克思:比較全面地論及了人力資本問題舒爾茨:人力資本理論的創立者貝克爾、明塞爾:進一步發揮人力資本理論
舒爾茨人力資本理論的主要觀點①人力資本存在於人的身上,表現為知識、技能、體力(健康狀況)價值的總和。②人力資本是投資形成的。③人力資本投資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④人力資本投資是效益最佳的投資。⑤人力資本投資的消費部分的實質是耐用性的,甚至比物質耐用性消費品更加經久耐用。貝克爾的人力資本理論
①隨著年齡增長,收入一般都是按遞減的比率增長,增長率和減少率都與技術水準有同方向變動的關係。②失業率一般與技術水準有反方向變動的關係。③不發達國家的企業比發達國家的企業對雇員表現出了更多的家長作風。④年青人比老年人更頻繁地改變工作,而且也比老年人得到更多的正規學校教育和在職培訓。⑤有能力的人比其他人受到更多的教育與其它各種培訓。⑥典型的人力資本投資者比典型的有形資本投資者更加衝動。一旦估計到人力培訓的收益大於其投資(直接成本+機會成本),人們將樂於投資訓練。明塞爾的人力資本思想
①借鑒斯密的“補償原理”,首先建立了人力投資收益率模型。②第一個提出人力资本收入函数。③在考察在職培訓對終身收入模式的影響時,提出了“追趕”時期(overtaking)的概念。④將人力資本理論與分析方法應用於勞動市場行為與家庭決策。此外,對實施最低工資及其後果問題給予了新的經濟學分析。
6.1.2人力資本含義1)什麼是人力資本?舒爾茨認為,它是相對於物質資本或非人力資本而言的,是指體現在人身上的,可以被用來提供未來收入的一種資本,是指人類自身在經濟活動中獲得的收益並不斷增殖的能力,包括個人所具備的才幹、知識、技能和資力。貝克爾認為,人力資本不僅意味著才幹、知識和技能,而且還意味著時間、健康和壽命。結論:人力資本是指體現在勞動者身上的、以勞動者的數量和品質表示的非物質資本,表現為勞動者在一定時間內所具有一定的健康體魄、操作技能和勞動熟練程度。
2)人力資本與物質資本的關係(1)相似性(2)區別性(3)互補性(4)依附性各項關係的具體含義、可能引申出的政策構想。
6.1.3人力資本與經濟發展1)人口數量投資對經濟增長的影響(1)積極的影響(2)消極的影響2)人口品質投資對於經濟增長的作用(1)人力資本的累積效應和收益遞增效應(2)人口品質投資對經濟發展的作用6.2人力資本投資
6.2.1人力資本投資的管道人力資本是通過對人力進行投資形成的資本。人力資本投資就是指為提高人力資源的生產率而對其進行的投資。人力投資有5種形式,即健康保健、由廠商進行的在職培訓、正規教育、成人教育以及適應就業變化形式所引起的移民。其中,正規教育和職業培訓又具有特殊作用。
1)各級正規教育正規教育是人力資本投資的重要方式,主要是用來提高人口的智力、知識、能力和技術等水準的投資,在人力資本投資中居於十分中重要的地位。正規教育可以分為初等、中等和高等三個層次。用於各級正規教育的費用,不論其投資主體是政府還是社會團體、勞動者個人或其家庭,均屬於人力資本投資。一般說來,正規教育可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傳統的學校教育,即小學、初中、高中、大學所構成的教育體系,另一種是由初級、中級和高級職業教育學校所構成的專業職業技術教育體系。特別強調發展專業技術教育在人力資本增長中的作用。人力資本存量通常用接受“正規教育程度”,即用正規學歷來反映。
2)在職培訓在職培訓是指勞動者在就業的同時接受的各種與就業相關的培訓。培訓投資是人們在接受正規教育進入工作崗位後,為提高工作或適應能力所發生的投資支出。在職培訓屬於繼續教育範疇。在職培訓有兩種類型:一般培訓與特殊培訓。與正規教育相比,在職培訓的投資成本既可以由被培訓者即勞動者承擔,又可以由廠商承擔。通常情況下,接受一般培訓的雇員是由自己支付培訓費用,特殊培訓的費用除由接受特殊培訓的雇員自己支付外,企業還要承擔相當大的部分。在職培訓是一種“多贏”的活動。因此,現代企業大都高度重視在職培訓對提升本企業員工的能力並進一步提高企業市場競爭能力的作用。3)健康保健寓寄人力資本的載體只能是人,因而人的心理、生理素質狀況,如肌肉力量、五官感覺、靈敏程度等等,是人力資本發揮作用的自然基礎,健康狀況的程度對於決定各種方式的人力資本投資及其價值起著極其重要的原因。健康保健投資包括撫養子女、營養、衣服、住房、醫療保健和自我照管、鍛煉、娛樂等所需的費用。健康保健的功能,一是保持人們的衛生與健康,二是恢復人力資源的勞動能力。醫療保健支出是形成人力資本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一國經濟發展與增長有無後勁的關鍵因素之一。4)勞動力國內外流動的支出問題:為什麼勞動力流動費用屬於人力資本投資?此外,關於獲取勞動力市場的工資和職業資訊、企業雇用員工考核評價費用等等,亦都可以視為人力資本投資。6.2.2人力資本投資的核算1)核算的主要指標——現值與其他資本投資決策一樣,人們在對人力資本進行投資前,也要依據對人力投資的預期收益和成本進行比較。但投資收益的取得和成本的付出在不同的時點,不同時點的同一貨幣量其實質價值是不同的,不能直接進行比較,比較的基礎就是正確理解和利用現值。所謂的現值是指未來收入和支出的現在價值。計算現值的公式:考核人力資本投資專案的效益,重要的就是看其投資收益的現值是否大於投資支出的現值,而不是看總收入是否大於總支出。[舉例]2)現值的計算方法(1)淨現值法淨現值法使用淨現值作為評價方案優劣的指標。所謂淨現值,是指某一特定的投資方案中未來現金流入的現值和未來現金流出的現值之間的差額。按照這種方法,所有未來現金流入和流出都按預定貼現率折算為它們的現值,然後再計算其差額。如果淨現值為正數,表明償還投資本息後該專案仍有盈餘;若淨現值為零,即償還本息後一無所獲;若淨現值為負數,則專案收益不足以償還本息。計算淨現值的公式:該公式的實質:人力資本投資的淨現值應大於或等於零的基本原則。[舉例](2)現值指數法對於若干個投資年限、投資金額不同的方案,需要引入現值指數法。它通過現值指數(未來現金流入現值與現金流出現值的比率)的計算來評價方案的指標。利用現值指數法可以進行獨立投資機會獲利能力的比較。計算公式:(3)內含報酬率法
內含報酬率法也是一種可以用來進行多個投資年限和金額不同的方案評估測算比較的方法。內含報酬率r也是指使投資方案淨現值為零的貼現率。這個方法可以排定獨立投資的優先次序。計算公式:
6.3人力資本投資的成本與收益核算
6.3.1教育投資的成本與收益1)教育的成本(1)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直接成本指國家和社會的教育設施建設與購置費用、教師的工資、圖書資料等費用和個人為接受教育而直接支付的各種費用。間接成本指學生因受教育而可能放棄的收入,又稱為機會成本(opportunitycosts),即人們放棄一種機會而由此可能遇到的損失。(2)私人成本和社會成本私人成本是指個人為自身接受教育所付出的成本。私人成本也由直接成本與機會成本組成。在經濟發展水準不同的國家,教育的機會成本是不同的。一般說來,發達國家教育的機會成本低。發展中國家則機會成本。社會成本是指一國免費的公共教育投資、費用和各種有關的教育補貼。社會成本也存在一定的機會成本,主要是指政府在增加用於提高公共教育水準的投資之後,勢必減少對基礎設施或其他物質產品生產的投資。
2)教育的收益(1)個人收益(2)企業的收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3)社會收益經濟收益和非經濟收益
3)教育成本與收益的計算(1)教育成本的計算(2)教育的成本—收益率教育的成本-收益率變動的一般規律是,對於個人而言,教育的收益率是遞減的,或者說教育的成本-收益率是遞增的。計算教育投資率的公式:上述公式而計算出的教育收益率是一種“事前收益率”,即預期的收益率,而不是“事後收益率”,即實際收益率。
6.3.2在職培訓的成本與收益分析在職培訓是人力資本投資的另一個重要途徑,指的是勞動者在工作過程中的學習和技能的發展,標誌是企業雇員的熟練程度、技術等級等人力資本的技能存量及對企業勞動生產率提高的正向作用。貝克爾認為,在職培訓——無論是有組織的還是個人自發的,始終是大多數職業的有機組成部分,它能增加人力資本的存量,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利潤。同時,受訓者也會因生產技能和知識水準提高而增加收入。
1)在職培訓成本的計算企業培訓的成本分為直接成本與機會成本。有兩種計算方法:(1)資源需求模型法根據培訓的不同階段(培訓專案設計、實施、需求評估、開發和評估)所需的設備、設施、人員和材料的成本的總和計算的成本。主要用於企業培訓成本的預算管理。(2)會計成本法按照實際培訓支出計算的成本,包括:①專案開發或購買成本;②向培訓教師和學員提供的材料成本;③設備和硬體成本;④設施成本;⑤交通及住宿成本;⑥培訓者及輔助人員工資;⑦學員受訓損失的生產率(相當於受訓期間接替他們工作的臨時工工資)。2)在職培訓投資成本與收益的分析方法(1)直接計算方法一種對員工接受培訓後的效果直接觀察並加以評價的方法。又有兩種操作方法,一是把相同崗位上的員工分為培訓組和對照組,將接受培訓員工的生產效率與沒有接受培訓的對照組進行比較,二是將員工接受培訓前後的生產效率進行比較。通過簡單對比,直接估算出培訓的經濟效果。這種計算方法不考慮貨幣的時間價值,也不考慮投資的回收期。(2)間接計算方法實際操作中,比較多的採用淨現值法。
6.3.3人員內部流動投資分析人力資本再配置(即人員內部崗位流動),對企業來說,必須達到提高效率和效果的目標。計算人員流動收益,除了採用淨現值法外,還可通過實際計算投資回報率來決定。
6.4人力資本理論的政策意義及中國人力資本投資評價
高度重視人力資本理論及人力資本投資政策,推動中國勞動力資源向人力資本的轉化,逐步推動中國高效率就業戰略的實現,是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
6.4.1人力資本理論的政策意義明確和牢記幾個觀點:1)人力資本的投資是一種生產性投資。2)教育投資應該實行國家、社會和個人三結合模式。3)教育投資應以市場供求關係為依據,以人力價格的浮動為衡量信號。4)改善人力資本投資結構。5)及時充分發揮人力資本的潛能。6)建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優化配置人力資本,提高人力資本投資收益水準。6.4.2中國人力資本投資評價1)中國人力資本總體現狀總量巨大和人才結構性短缺嚴重並存;人力資源難以向人力資本轉變;人力資本配置與社會經濟發展存在一定的脫節。2)中國人力資本投資存在的問題(1)國家人力資本投入總量不夠且投資效率不高。(2)人力資本投資的結構性短缺。(3)企業的人力資本投資不足。
案例分析:碩士媽媽辭職助兒讀書兒子落榜母親被怨自殺
請問:碩士媽媽值得嗎?為什麼?
回答要點
本章小結(一)本章重點1)什麼是人力資本?2)人力資本與物質資本的聯繫和區別3)人力資本對於經濟發展的作用4)人力資本投資的途徑5)人力資本投資的價值核算6)人力資本投資的成本與收益7)人力資本理論的政策含義(二)本章關鍵概念人力資本、勞動力資本、物質資本、人力資本投資、現值(三)思考題1)人力資本理論對於我國正在實施的“人才強國戰略”有什麼啟示?2)怎樣幫助企業重視和加強人力資源培訓工作?3)國家人力資本的投資的重點應該放在哪些專案?第7章勞動工資與福利本章要求學習有關工資的理論、工資形式、工資水準、工資差別和職業福利掌握工資核算的方法學習、研究中國的工資管理現狀幫助企業運用科學工資理論指導建立合理的、各具特色的工資制度7.1工資理論
工資理論是指工資如何決定的理論,即是對一定時期內勞動者的工資水準及其變動以及不同勞動者群體工資差別的一般規律的理論解釋。
7.1.1早期的工資理論1)配第工資理論:工資是由勞動者生理需要決定的2)杜爾閣工資理論:競爭是決定工資高低的重要因素3)斯密工資理論:工資是勞動報酬;工資水準由勞動者維持勞動力再生產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格,以及勞動力市場上供求關係決定;工資差別及其原因4)李嘉圖工資理論:分配理論、工資變動規律5)穆勒工資理論:工資是由競爭從而也就由勞動的供求關係決定
7.1.2近現代工資理論1)克拉克的邊際生產力工資理論:工資由勞動的邊際生產力決定2)馬歇爾的均衡工資理論:工资是劳动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均衡时的价格3)勞資談判工資理論(集體交涉理論):短期工資水準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勞動市場上資方與勞動者之間通過集體交涉所達成的條件7.2工資與工資形式
7.2.1工資及其本質狹義(經濟學)上,工資是以貨幣形式按期付給勞動者的勞動報酬。廣義(管理學)上,工資除了經濟學上的含義外,還包括一系列非經濟報酬的內容。工資在本質上是一種公平的交易或交換。狹義的工資按其表現形式分為貨幣工資與實際工資。貨幣工資亦稱名義工資,它是以貨幣數量表示的工資。實際工資是勞動者得到的貨幣工資實際能夠購買到的生活資料和服務(包括房租、水電、交通、教育等各項支出)的數量。
7.2.2工資形式工資形式是指勞動計量與工資支付的方式。其核心是勞動計量的方式,即以何種方式準確地反映和計量勞動者實際提供的勞動數量。1)基本工資及其形式基本工資是工資的主要構成部分。基本工資最普遍的兩種形式是計時工資和計件工資。2)獎金獎金是工資的一種輔助形式,以補充基本工資的不足。3)津貼與補貼標準工資以外的一種勞動報酬。屬於生產性質的補償報酬稱作津貼,屬於生活性質的補償稱作補貼。
7.3工資水準
7.3.1工資水準工資水準是在一定時期和一定範圍內勞動者工資的高低程度。工資總額和勞動者人數是直接影響工資水準的兩大因素。工資水準與工資總額成正比,與勞動者人數成反比。
7.3.2影響工資水準的因素宏觀因素:國民收入及其分配狀況、勞動生產率、人口與勞動數量等微觀因素:勞動力市場上勞動力的供求狀況、勞動者的特殊生產技能、市場的競爭程度、勞動者的個人能力等
7.3.3物價與實際工資水準直接影響:在貨幣工資不變的情況下,物價水準與實際工資呈反方向變化間接影響:物價的變動引起企業收益水準的變化,從而也影響勞動者貨幣工資與實際工資的變化
7.4工資差別
工資差別是不同勞動者之間工資水準的差異。勞動者之間存在著年齡、性別、文化程度、職業以及所在地域等方面的差異,這些差異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不同勞動者之間工資水準的差異。工資差別與效率
7.4.1產業之間的工資差別1)產業工資差別的表現形式產業部門間的差別、製造業內部行業間的差別
2)產業間工資差別的原因(1)產業部門內熟練勞動力所占的比重。(2)產業的技術經濟特徵。(3)產業的壟斷性。
7.4.2職業之間的工資差別1)職業間工資差別的狀況2)職業間工資差別的原因(1)職業補償。(2)勞動的質的差異。(3)勞動力流動不充分。
7.4.3地區之間的工資差別1)地區間工資差別的表現2)地區間工資差別的原因(1)產業結構的差別。(2)勞動力結構的差別。7.4.4年齡之間的工資差別1)年齡間工資產生差別的表現2)年齡間工資差別的原因(1)早期人力資本投資。(2)資歷。此外,還有工作的改換率、年齡與教育的關係等方面來解釋年齡之間的工資差別。
7.5最低工資法
7.5.1最低工資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最低工資規定》
7.5.2最低工資標準測算方法1)最低工資標準亦稱最低工資率,指單位時間的最低工資數額。一般按月確定,也可按周、日或小時確定。確定最低工資的標準,是最低工資保障制度的核心。
2)確定和調整最低工資標準考慮因素確定和調整最低工資標準考慮因素,一般考慮的因素有:城鎮居民生活費用支出、職工個人繳納社會保險費、住房公積金、職工平均工資、失業率、經濟發展水準等。2)確定最低工資標準的通用方法(1)比重法(2)恩格爾係數法以上方法計算出月最低工資標準後,再考慮職工個人繳納社會保險費、住房公積金、職工平均工資水準、社會救濟金和失業保險金標準、就業狀況、經濟發展水準等進行必要的修正。
[舉例]
7.6職業福利
7.6.1職業福利概述
1)什麼是職業福利?所謂職業福利,又稱企業福利,包括職工福利或集體福利、職工生活福利、生活服務等,是指基於業緣關係,行業和企業單位在工資和社會保險之外,為滿足職工物質文化生活需要,保證本系統、本行業、本單位職工及其親屬的一定生活品質,以職工為對象而提供的各種福利津貼、設施、服務和福利專案的總稱。
2)職業福利的主體與目的享有職業福利的權利主體是本行業或本單位職工及其供養的親屬。提供職業福利的義務主體是用人單位。
提高職業福利的目的在於改善職工生活狀況或生活品質(包括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增強企業的凝聚力,提高企業運行效率和效果。
3)職業福利的特徵①以在業為前提②滿足職工某些共同需要和特殊需要③一般由企業向職工(家屬)提供免費或收取少量費用的設施和服務④福利專案、水準和享受範圍等的差異性4)職業福利的作用①有利於提高勞動生產率。②有利於吸引人才。③有利於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④有利於提高企業的社會聲望,增強員工的歸屬感。7.6.2職業福利的類型實物福利貨幣福利服務福利集體文化娛樂活動股權福利等
7.6.3職業福利實施原則1)有用性原則。2)量力而行原則。3)輔助原則。4)適當差別原則。5)舉辦集體福利為主,發放個人補貼為輔原則。6)與企業效益掛勾原則。
案例分析:廣州調整最低工資標準
請問:最低工資標準有何意義?回答要點
本章小結(一)本章重點1)主要工資理論2)工資與福利的本質3)影響工資水準的因素4)適度工資差別與社會經濟效率5)最低工資及其核算6)什麼是職業福利?7)職業福利實施的原則(二)本章關鍵概念工資、工資水準、集體談判、職業福利(三)思考題1)工資與獎金、福利、津貼、補貼有什麼不同?2)有人說,在制定分配制度時,應該“效率優先,兼顧公平”;但在分配工資時,則應該“公平第一,效率第二”。您同意嗎?為什麼?第8章工會本章要求認識工會的性質和含義瞭解工會產生的背景和發展趨勢明確工會的結構和職能學習工會組織管理知識掌握工會運作的流程怎樣發揮工會的積極作用8.1工會概述
8.1.1工會的涵義
1)工會運動簡史2)工會的定義工會是勞動者大眾為了獲得並維護自身的經濟與政治利益(包括勞動權益、經濟權益、政治權益等)而自願結合的有組織的群體或團體。8.1.2工會的功能工會的功能是由工會的性質所決定的工會實踐活動的基本方向和工會實踐活動的總概括,是工會組織存在的社會價值的外在表現。工會的功能,總體來看是代表和維護廣大會員——勞動者大眾的合法權益,具體表現為:1)代表功能2)參與制定工作規範功能3)綜合服務功能4)溝通協調功能5)增強參與功能
8.1.3工會化與工會效應1)工會化工會化亦即工會化程度(水準),指的是工會發展中工會會員數量增減及成份變化的絕對量,以及工會會員占勞動力人口總量的比例。工會化程度受到社會、經濟、組織等因素的影響“白領”參與工會對工會化有重要影響
2)工會效應工會效應是工會在其活動中產生的影響,既包括有利的影響,也包括不利的影響
8.2工會結構與類型
8.2.1工會結構工會結構亦即工會的組織結構或類型。一般是指各種層次、各種類型的工會所組成的相互依存、各有隸屬、互有責任、互有義務的工會有機統一體。8.2.2工會的分類1)傳統分類2)動態分類3)多重工會主義8.2.3“股民工會”——中國工會的創新
8.3集體談判
8.3.1集體談判的定義、特點和功能1)集體談判的定義集體談判(collectivebargaining)又稱為“共同經營”或“共同規範”。國際勞工組織界定為,“一名雇主、一個雇傭群體或一個以上的雇主組織同一個或多個工人組織之間進行的談判”。換句話說,集體談判就是借助談判,讓資方代表與雇員代表締結諸如雙方可以接受的錄用條件及明確彼此之間的權利、義務關係的協議,以維持和改善就業待遇及就業條件的一種方法。集體談判主體:工會(勞動者的代表)與雇主或企業管理者(或其團體及其代表)
2)集體談判的特點基本特點:工会组织与雇主相互博奕的过程,是集体谈判对个人谈判的替代,雇员不是以其个人身份、代表个人的利益单独同雇主进行谈判,而是通过雇员代表以集体协商的方式来进行谈判。3)集體談判的要害某種意義上說,工會所要分享的是權力而不是金錢;關鍵不在於直接談判工作本身,而是通過談判活動獲得某種權力。4)集體談判的優點與缺點(1)優點①用對話代替對抗甚至衝突解決問題②有三性:主體雙邊性;內容限定性;結果約束性③談判成果是勞資雙方建立信任、理解關係(2)不足之處資方及其代表態度不積極,不願意與工會平等對話;工會提出過高的條件,對資方或管理者進行要脅和對抗,因此,勞資雙方有時難以達成協議,企業集體合同難以簽訂,更有甚者,還會引發企業勞動爭議甚至勞動衝突
5)集體談判的功能集體談判在不同階段上執行著許多不同的功能:市場功能和經濟功能、管理功能、決策功能。從廣義上講,集體談判的功能在於,在談判雙方同意的基礎上,就實質性及程式性問題為某一雇員群體建立起一套共同的規則。一個成功的集體談判,應該達到“三贏”的結果。集體合同與勞動合同的最大區別在於:集體合同界定職工群體與雇主間的損益邊界,而勞動合同界定的是職工個體與雇主間的損益邊界。
8.3.2集體談判的結構、程式和種類1)集體談判的結構所謂集體談判的結構,是指集體談判的集中和分散程度,即集體談判在哪些級別上進行。集體談判的結構是由歷史因素、社會經濟發展背景、市場狀況、主體情況、談判內容以及國家法律與政策等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決定的。
2)集體談判程式所謂集體談判的程式,是指集體談判所要經過的步驟和所要處理的問題。一般來講,從談判準備階段直至集體合同簽訂或沒有達成協議階段為止,談判雙方當事人所要處理的問題包括談判對手的承認、談判義務、談判的常設機構、談判準備、談判進程、談判代表權利、談判內容等問題。
3)集體談判的種類集體談判的種類實際上反映了集體談判的內容。分為實質性規則、程式性規則和工作安排。(1)實質性規則實質性規則是指就業待遇,如工資、工時、假日等可以轉化為貨幣性的待遇,對於這些就業待遇的談判,常常被看成是工會和集體談判的主要目的。(2)程式性規則通過界定各類事項應如何處理以及資方、雇員和工會各自的預期角色,為組織中勞資雙方之間的關係提供了一種規範化的框架。程式性規則所關注的是決策、雇員參與以及雇員代表參加組織事務的規範的問題。8.4中國工會
8.4.1中國工會性質和主要職能
1)中國工會的性質
2)中國工會的職能(1)維護職能。(2)建設職能。(3)參與職能。(4)教育職能。
8.4.2中國工會的組織與管理1)中國工會宗旨2)中國工會章程與法規3)中國工會會員募集4)中國工會領導5)中國工會經費籌集6)中國工會體制和機構設置
8.4.3中國工會職能異化與制度改革1)中國工會職能的異化
(1)基本維護職能的異化:工會某些職能越位;工會維權職能不到位;勞動爭議處理中錯位(2)集體協商和簽訂集體合同職能異化
(3)工會組建定位異化:多種經濟成分並存,但工會組織仍然局限於國有企業(4)產業工會職能的異化2)中國工會職能異化的原因3)中國工會制度的改革(1)端正並強化工會的代表和維護職能。(2)完善工会权、义、责对等制度。(3)加強工會勞動監督制度。(4)產業工會特色化。(5)拓展工會經營機制。
8.4.4中國工會新時期的發展與挑戰1)新時期工會發展的主要成就2)新時期中國工會發展面臨的新挑戰(1)外來務工者特別是農民工的入會問題。(2)跨國公司工會的新挑戰。
案例分析:不熟悉的戰場----中企海外擴張遭遇“工會關”
請問:首鋼的失誤有哪些?回答要點本章小結(一)本章重點1)工會的定義2)工會的功能3)工會效應4)集體談判5)中國工會職能異化與制度改革(二)本章關鍵概念工會、工會化、工會效應、工會結構與功能、集體談判、職能異化(三)思考題1)工會代表職工參加集體談判的目的是什麼?2)在集體談判中,作為職工代表的工會,關注的重點是工資嗎?第9章勞動保障本章要求勞動保障是保持和提高勞動生產效率與效果的重要措施學習勞動保障的主要內容瞭解勞動保護的主要措施明確勞動保護制度改革的內容及其對我國勞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性9.1勞動保障概述
9.1.1社會保障1)社會保障概說(1)社會保障的定義“社會通過一系列公共設施,為其成員提供保護,以防止因疾病、產期、工傷、失業、年老和死亡致使停止和大量減少收入造成的經濟和社會困難,提供醫療和為有子女的家庭提供補助金。”(國際勞工組織)
社會保障是社會福利六大服務專案之一六大專案:①社會保障或收入保障服務,包括社會保險和社會救助;②醫療服務;③教育;④住房;⑤社會工作服務和對個人的社會服務;⑥就業服務。主要針對八種收入風險,保障人們的收入安全
8種收入風險是:疾病、老年、妊娠、工傷、殘疾、失業及失收、喪偶和事故死亡。(2)社會保障的目的(3)社會保障的依據與對象(4)社會保障的主體與提供方式(5)社會保障的內容社會保障制度初始是一種社會“安全網”,是依法對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權利給予保障的一種社會安全制度體系的總稱,主要是由社會福利、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優撫和安置等制度組成。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保障”逐步過渡到“社會福利”階段,是對所有公民普遍提供旨在保證一定的生活水準和盡可能提高生活品質的資金和服務的一種形式,以提高生活品質和社會服務為目標。
中國社會保障體系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構成(1)社會保險(2)社會救濟(3)社會福利(4)優撫安置(5)社會互助(6)個人儲蓄積累保障組成商業保險是社會保障的補充2)社會保障的特點(1)強制性(2)公平性(3)全民性(4)最低保障性3)社會保障的模式
4)社會保障的功能它具有兩種最重要的功能:一是以向社會成員提供不同形式的勞動機會的方式維護社會的生產關係,以適應特定的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二是以向社會成員提供與生產力發展水準相適應的最低生活保障的方式來緩解階級矛盾,穩定社會秩序。前一種功能具有強迫或鼓勵勞動的性質,後一種功能具有社會福利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租赁合同的租赁物描述与租赁期限
- 2024年度拆除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合同
- 《铁路通信技术精髓》课件
- 销售技巧系列培训课程课件
- 《铁路车站编组站》课件
- 2024年度企业集体广告宣传合同
- 2024年度电力设计国际标准引进与推广合同
- 2024年度设备购买合同之设备交付与安装
- 2024年度企业质量管理与认证服务合同3篇
- 2024年度奶茶店店铺公共设施使用合同
- 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静脉输液实践指南INS指南解读
- 建筑学专业基础知识必学必会考试题库(500题)
- 二年级数学欧利和他的懒弟弟优秀课件
- 220种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数(GI)表
- 生物化学实验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浙江大学
- 新版检验检测机构程序文件
- 理工创新工坊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西安理工大学
- 演示文稿开放性骨折处理
- 我的家乡宁夏
- 国有企业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系列表格优质资料
- TCSCA 120038-2020 110kV及以上高压电缆建设管理服务要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