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媒體與新聞業的融合
01媒體自產的融合產品02自媒體與新聞業媒體與用戶交互生成的融產品一、理解自媒體用戶自產內容的價值媒體與用戶交互生成的融合產品用戶自產內容的價值
尼葛洛龐帝曾在《數位革命》一書中預言:在不久的將來,線上新聞將使受眾有可能主動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UGC(用戶自產內容)的出現,正為尼葛洛龐帝的預言提供了這樣一種實現可能:個人創作和貢獻的潛能極大地發揮出來,從而使新聞生產由“少數精英控制”向“人人參與”轉變。(一)UGC與媒體行業Web2.0提供了大量新的互聯網服務與互聯網工具,用戶得以輕鬆地上傳內容並與全球範圍內的其他用戶分享。這使得各大網站逐漸採取開放、參與的模式,更依賴於用戶參與、用戶主導、用戶建設,因而這些資訊資源又呈現出新的特色,吸引越來越多的普通用戶參與進來,發佈他們的觀點與看法,將自己擁有或創造的內容發佈到互聯網平臺供其他用戶共用。2010年以來,隨著全球3G業務的日益推進和移動互聯網業務的不斷發展,“移動UGC”正在日漸興起。隨著手機功能的不斷強大,用戶可以隨時隨地利用手機製作圖片、視頻,將自己的心情和所見所聞用手機記錄下來,再隨時隨地將這些內容傳遞給他人,這將成為趨勢,而手機互聯網恰好可以起到橋樑作用。(二)UCG網站的分類
UGC網站的分類標準和分類方式並不唯一。作者認為,根據發佈管道的不同,UGC網站可以分為以下四種主要的類別發佈管道描述主要案例社交網路允許具有共同興趣和相同特點的用戶自由發佈內容和聯繫的網站。允許具有共同興趣和相同特點的用戶自由發佈內容和聯繫的網站。Facebook、人人網、騰訊朋友分享網站合法的、允許用戶之間共用視頻、圖片等內容的網站。YouTube、優酷網、土豆網、Flickr、又拍網社區論壇允許用戶發佈、閱讀故事、評論、雜感等,通過聊天室進行溝通和聯繫的網站允許用戶發佈、閱讀故事、評論、雜感等,通過聊天室進行溝通和聯繫的網站。天涯社區、貓撲、百度貼吧微博定期或不定期更新的,保留用戶原創內容的網頁。Twitter、新浪微博、騰訊微博1.社交網路在互聯網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工具的今天,人們更希望網路能對自己的工作、個人發展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支撐和幫助。近年來,以Facebook、人人網等為代表的SNS網站發展非常迅猛,各種各樣的應用使SNS網站充滿著生機,SNS用戶數量也驚人地快速增長,使得SNS成為當前熱門的UGC應用。2.分享網站廣義的分享包括視頻分享、圖片分享、知識分享,等等。視頻分享網站是指在完善的技術平臺支持下,讓互聯網用戶線上流暢發布、流覽和分享視頻作品的站點。這一類UGC網站的代表有YouTube、優酷網、土豆網等。總體來說,視頻分享網站是一個基於Web2.0、可提供各類視頻發佈、共用功能的網路平臺,傳播內容更加個性、更加豐富,兼具開放性和共用性。3.社區論壇社區論壇是傳統網站向UGC網站轉型的代表,它通過共同的話題將用戶聚集在一起,進行內容的自生產。比較成功的轉型代表有百度貼吧、天涯社區等。社區論壇提供一塊公共電子白板,每個用戶都可以在上面書寫,可發佈資訊或提出看法。它是一種交互性強,內容豐富而即時的互聯網電子資訊服務系統。用戶在社區論壇上可以獲得各種資訊服務、發佈資訊、進行討論、聊天等。4.微博微博的互動及傳播性極強,最大的特點就是集成化和開放化,用戶可以通過手機、IM軟體(Gtalk、MSN、QQ、Skype)和外部API介面等途徑向其微博發佈消息。2010年是中國的微博元年,四大門戶網站均開通了微博服務。中國互聯網路資訊中心(CNNIC)發佈的《第28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2011年上半年,我國微博用戶數量從6331萬增至1.95億。微博已經成為互聯網最大的UGC平臺。如今的微博已經從單純的社交工具轉身成為獨立媒體。2011年,越來越多的傳統媒體紛紛入駐微博平臺,借助媒體官方微博與傳統傳播介質的配合與互補,促進了新一輪的媒介融合。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受眾往往追求更簡單、更快捷、更廉價的傳播工具和資訊獲取管道,媒體融合的趨勢也正在從追求市場佔有率轉向發展個人佔有率,而微博的特點,恰恰滿足了這一輪潮流的主要需求。(三)UCG的內容特點
當網路演進發展至Web2.0時代,用戶擁有了自主生產內容、發佈內容的權力,也就不再甘於僅僅做一個被動的資訊受眾。UGC由於用戶自生產的屬性,具有諸多鮮明的特點。瞭解這些特點,也有助於我們在融合應用的過程中做出正確的選擇和判斷1.個人化與個性化UGC內容應該是某個用戶或者某個團體在互聯網上自己創造出來的內容,或者是按照自己的喜好重新編輯的內容,其創作過程具有很強烈的個人化色彩。2.強調創意用戶和組織在創造內容時,一定會添入自己的價值觀,即具有一定的創意。舉例來說,從其他電視節目裏截取一段視頻並不能成為UGC,但如果添加了自己的觀點,或者進行了重新編輯,就成了UGC。3.弱利益驅動UGC通常是沒有機構支持和商業市場背景的。用戶在進行UGC生產時,很可能只是出於微小的個人利益訴求,比如,為了一定的名聲和威望,甚至僅僅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自我彰顯。4.內容發佈的隨機態
相較於其他內容生產,UGC的內容發佈通常顯得毫無規律。與多數媒體嚴格的時間程式設置不同,UGC內容發佈表現出明顯的隨意性。(四)UCG的影響和意義
UGC應用在給互聯網帶來了無限美好的前景的同時,也深刻地影響著用戶對傳統意義上的互聯網的認知和使用習慣。一方面,UGC應用的互動性能改變了現有文化的發展方式,尤其在內容的自主性方面,過去媒體內容是由少數人來創作和提供內容,現在特別是Web2.0技術出現之後,每個用戶都可以隨時隨地地創作和發表內容。這種傳播速度、傳播方式以及帶來的消費方式都會促使形成新的文化形態。另一方面,社區服務、博客服務等UGC業務的快速發展,也在對人類娛樂、生活、工作等社會的各個方面產生潛移默化的改變。UGC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社會行為模式。自媒體與新聞業(一)自媒體與公民新聞
大量的UGC網路應用普及以後,普通大眾能夠通過數字科技與全球知識體系、資訊庫相連,並開始提供和分享與他們自身相關的事實或者新聞。這就是“自媒體”(Wemedia)概念的最初雛形。通俗地說,自媒體是指為個體提供資訊生產、積累、共用、傳遞內容和諮詢的一種資訊傳播方式。常見的自媒體包括個人主頁、微博等。自媒體的出現,使得新聞不再只有專業機構才能生產。普通公民只要拿起手機,拍攝一個鏡頭,並配上說明的文字公佈在網路上和博客上,就可以發佈新聞。UGC和自媒體為公民新聞的興起提供了必要的基礎。新聞學界對公民新聞的定義並沒有定論。一般認為,公民新聞是民眾在利用各類自媒體收集、報導、分析和傳播新聞和資訊的過程中發揮主動作用的新聞活動。從這個定義可以看出,公民新聞應具備兩個基本要素:一是公民記者成為行為主體,人人都可參與新聞的采寫與編輯;二是公民新聞建立在新技術的基礎上,以手機、網路等技術作為傳播終端。(二)公民新聞的表現形式
現階段,公民新聞主要表現在社區論壇、博客、微博等自媒體平臺上。1.社區論壇與公民新聞從字面來看,公民新聞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公民性,這決定了公民新聞更多地與民生、民情相貼近。社區論壇上包含大量的民生帖,這些帖子為公民記者提供了大量的初始資訊源。在互聯網剛剛興起的時候,公民新聞主要存在於各大網絡社區、社區論壇之中。“華南虎事件”從照片曝光到當事人周正龍最終認罪,各大社區論壇的網民功不可沒。
2.博客與公民新聞每個時代都有愛傳播消息的人,但只有現今這個時代,才有公民記者。不斷更新的網路表達平臺,提供了更方便的新聞生產空間。“公開的日志”——博客問世以後,一度成為公民新聞的重要陣地之一。2004年11月7日,搜狐博主“老虎廟”在自己的博客中發表了《中國第一街王府井驚現殺人一幕》。這篇內含多幅照片的博文詳細記錄了當日下午發生在北京王府井大街上的一起慘案。因為具有第一手的資訊和資料,第二天,多家媒體在報導此案時都引用了“老虎廟”的這篇博文。憑此博文,“老虎廟”被媒體授予了“中國公民記者第一人”的稱號。博客,原本是一個較私人的空間,卻漸漸地被挖掘出了不可替代的社會性。3.微博與公民新聞
微博上,每一個掌握新聞線索的公民都有可能成為消息來源,而且消息來源和新聞生產者角色的界線日益變得模糊。許多時候,微博用戶爆料的過程,也是他們自身加工和完成“140字以內”的短篇新聞作品的過程。相對於社區論壇和博客,微博作為更加開放、門檻更低的自媒體平臺,線民在其中可以自由接收和發佈集圖像、音視頻和文字於一身的多元化資訊。如今,微博已經成為我國公民新聞的聚集地。任何地域的大事小事,都能通過微博平臺瞬間傳遍全國。(三)公民新聞的特點
1.線民的參與熱情持續提高在公民新聞的傳播過程中存在這樣一種現象:當線民A在獲得充足資訊的時候,就會加以自身的獨立思考與調查研究,並迅速通過網路把個人成果公之於眾;線民B在收到A的資訊以後,又會重複這樣的行為。線民以“主人公”的姿態介入媒介事件,一次成功的公民新聞生產會激勵他們持續地參與其中,並不斷影響周邊的人。2.線民與社會各界的交互性不斷增強這些交互,既包括線民與線民之間的資訊交換,也包括線民與意見領袖、線民與媒體之間的良好互動。比如,在線民通過網路表達質疑併發布一些掌握的資訊、線索以後,傳統媒體會根據其中一些有價值的資訊和線索找尋事件的真相,進行專業的調查報導。整個社會的資源共用意識得到了進一步提升。3.資訊生態變得複雜、多元對於同樣的話題,可能有不同的線民、線民團體在進行著自己的調查。由於資訊獲取、接近程度、方法採用等因素的差異,他們可能得出不同甚至相左的結論。公民新聞的資訊生態因此變得複雜而脆弱,線民既“離真相越來越近”,又隨時可能受到虛假資訊的干擾。(四)自媒體、公民新聞對傳統媒體的影響
傳統的新聞媒體在政策資訊傳播中一直秉承著單向傳播的格局,始終處在一個單向傳播平臺上,即“我說你聽”,使受眾形成了非此即彼的思維慣式。大量自媒體、公民記者的誕生,使得這種線性模式被打破。瞭解自媒體、公民新聞對傳統媒體的影響,有助於在自媒體融合應用的過程中制定更有效的方案。1.個性化的媒介內容生產與定制自媒體的蓬勃發展,使網路自傳播逐漸滲透到社會各個階層、各個領域,雖沒有像大眾傳媒一樣普及,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自傳播逐步會聚成為一種全民參與的傳播活動。這種傳播模式的改變,促成了對傳統新聞媒體內容的衝擊。更多的媒介內容來源於個人化的生產和定制。2.與傳統形式的媒介內容互動、建立聯繫、產生意義自媒體與傳統形式的內容在新的技術條件下進行了深刻的內容互動,建立聯繫並生成意義,成為全新的資訊源。3.影響議程設置公民新聞的普及,使得某一特定資訊在短時間內能夠被迅速而廣泛地傳播。傳統媒體不再是形成社會議題的唯一源頭,公眾通過自媒體方式反映自己感興趣的話題,這便形成公民記者的自我議程設置。在公民新聞的影響下,議程設置主體變得多元,議程設置時間縮短,在線民中形成的公共議題豐富且多樣,其中一部分議題會成為傳統大眾媒體設置議程的重要參照。(五)社交媒體——自媒體的衍生
社交媒體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媒體,它常常被描述成一種“社會現象”——用戶擁有回應的權利,而且還在行使該權利;以前的單向交流也演變為現在的雙向交談。自媒體的大量湧現使得“社交”變得頻繁和高效。自媒體的衍生物,社交媒體承載著這個時代“人”的網路需求。社交媒體應該是大批線民自發貢獻、提取、創造新聞諮詢,然後傳播的過程。有兩點需要強調:一是人數眾多,二是自發的傳播。如果缺乏這兩點因素的任何一點就不是社交媒體。社交媒體的產生依賴的是Web2.0的發展,如果網路不賦予線民更多的主動權,社交媒體就失去了群眾基礎和技術支持,失去了根基。如果沒有技術支撐那麼多的互動模式,那麼多的互動產品,網民的需求只能被壓制,無法釋放。如果沒有意識到線民對於互動和表達自我的強烈願望,也就不會催生那麼多令人眼花繚亂的技術。社交媒體正是基於群眾基礎和技術支持才得以發展。(六)自媒體的困境
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伴隨著自媒體而生的公民新聞大多數是由非專業記者采寫的,而這些非專業記者來自社會的各行各業,他們生產公民新聞的初衷只是以普通人的視角來觀察生活、反映生活。可能只憑一時的興趣,也可能是只觀察到事態發展中的一個瞬間。限於自身的精力、能力,很少有人會嚴格求證每一條資訊,這就導致公民新聞的真實性無法保證的問題。
“謊言重複千遍就變成了真理”這句話在公民新聞中體現得淋漓盡致。2011年10月15日,有網友發微博,稱金庸先生於2011年10月15日3點12分在香港尖沙咀聖瑪利亞醫院去世。雖然謠言很快被揭穿,“@微博闢謠”和金庸先生親友取得聯繫後證實,該消息屬謠言,但這一條微博還是獲得了大量轉發,造成了巨大的社會影響。此外,自媒體主要以個人觀點情感抒發闡述為主,相當一部分公民新聞的娛樂性和尋求個人好惡的傳遞目的很明顯。由此而生的低俗、無意義的新聞破壞了媒介生態。綜觀公民新聞的幾個載體,具有新聞價值的博文和帖子數量相對有限,佔據多數的往往是網友的感性宣洩或無聊創作。c01碎片化與資訊聚合0203優化選擇與智能推送媒體與用戶交互生成的融合產品二、自媒體融合應用03關注社區和位置的價值碎片化與資訊聚合
“碎片化”與“資訊聚合”是融合時代資訊發展的兩大趨勢。所謂“碎片化”,即完整的東西被分成許多零碎的小塊。在融合背景下,“碎片化”又被賦予了更深層的含義:互聯網上充斥著大量“原生態”的、簡單的、直接的資訊,不必為一條新聞等候一張報紙或者一檔電視節目。一方面,在這樣一個時代,人們每天通過手機報、微博、搜索引擎、論壇、即時通信等多種方式獲取資訊。資訊量之大、資訊獲取之容易,成為“碎片化”最鮮明的兩個特徵。另一方面,這樣的特徵又昭示了伴隨著“碎片化”必然而生的負面問題:資訊消耗著受眾的注意力,注意力匱乏則導致媒體閱讀變得泛泛、被動。在這樣的背景下,受眾開始呼喚“資訊聚合”工具,來為他們組織、篩選和管理資訊。比如,RSS閱讀器、維基百科,對於融合時代的資訊受眾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碎片化”與“資訊聚合”並不矛盾,資訊技術推進了資訊的“碎片化”,再由技術推進資訊的整合。對於媒體而言,把握“碎片化”與“資訊聚合”各自的優勢,以服務自身的新聞生產活動,是整合應用自媒體的第一要務。有學者提出過“碎片化”的“4A優勢”:Anyone,即任何人都可以擁有傳播權;Anything,即資訊內容的多樣化;Anywhere,即資訊發佈的多管道性;Anytime,即資訊傳播的即時性。綜合這“4A優勢”,利用、借鑒自媒體“碎片化”的傳播方式1.同時關注同一消息的不同方面和不同來源
“碎片化”豐富了媒介素材。由於地域等客觀條件的限制,很多時候記者不能在第一時間趕到事發現場,但普通公眾卻可以通過手機、電腦往自媒體應用上發送第一手資訊,報導事件的進展情況。這些普通民眾提供的多元信息,可以為專業媒體提供更多的參考,從而有利於展開多元而立體的報導。2.在第一時間展現報導“碎片化”的做法恰恰能改變了這樣的問題。媒體應該利用依附自身資源的自媒體平臺,進行第一時間的資訊發佈。不追求複雜的資訊結構和報導形式,但一定要在第一時間把資訊以簡單、明瞭的方式傳達給受眾。利用微博或者社交網路的狀態發佈形式,將“每日新聞”變成“每秒新聞”
(一)利用、借鑒自媒體碎片化的傳播方式來提升新聞報導3.借用“碎片化”的形式,豐富新聞報導的形式以微博為例,由於微博的資訊被限制在140字以內,人們沒有寫作與表達上的壓力,無需字斟句酌便可自由地表達看法。這給媒體的一個啟發是:記者、編輯可以適當地採用輕鬆、有趣的表達方式來增加稿件的趣味性,用精練的文字來表達主題,把一些內容做“淺”,這也符合“淺閱讀”時代人們的思維習慣與文字消費方式。4.持續關注問題,形成滾動式播報媒體記者要善於利用自媒體平臺“碎片化”的資訊源進行跟蹤定制。多數自媒體附帶的社交“關注”功能可以讓媒體記者對比較專業的報料人進行資訊定制,相對高效地從浩如煙海的資訊中擇優閱讀。一旦有最新進展,媒體記者要能第一時間捕獲。從獲取資訊的角度看,這樣做既能滿足公眾對“速度”的要求,同時又改變了以往媒體報導“深度”的呈現方式,客觀上把原來長篇幅、單個的冗長報導以碎片、連續、迴圈的方式加以呈現。(二)注重聚合,實現資訊、平臺、產品的優化組合
在上述前提下不難看出,自媒體融合應用,“碎片化”只是其中的一方面,“資訊聚合”也在另一方面同時進行著。表面的細分化和“碎片化”的背後,其實是存在聚合效應的。自媒體平臺的湧現從某種角度看就是把分散的資訊內容聚合到一個新的平臺上。對於媒體而言,利用自媒體平臺實現資訊、平臺、新聞產品的優化組合,成為自媒體融合應用的核心精髓。1.資訊的聚合——打造豐富、動態的新聞資料庫新聞媒體從根本上說是內容產業,而資料庫本身是內容整合的有效工具,是數字內容產業的價值體現。在融入自媒體的元素之後,“新聞資料庫”的含義被極大程度地拓展。各種形式的自媒體正在改革資訊的控制結構,並因此導致權力結構出現相應的變化。獨家新聞越來越難,而要大量獲取資訊並將其公之於眾卻越來越容易。此時,整個互聯網已經成為一個海量的公共資料庫。2.平臺的聚合——將各種形式的自媒體結合起來,取長補短各個自媒體應用有自己的優勢,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不足之處。在融合時代,媒體綜合利用各種形式的自媒體,加以組合,去粗存精,就能夠收獲“1+1>2”的效果。在實際操作中,媒體工作者應該關注的是“在進行某一類特定的報導時,應該選取怎樣的自媒體組合加以輔助?又該以怎樣的方式組合?”目前,許多媒體都在考慮“微博手機報”這樣一種新的產品形式,這就是一個“微博+手機報”的二元聚合平臺。其中,中國移動與《京華時報》聯合推出的《京華微生活》,有很多地方值得借鑒。優化選擇與智能推送(一)“接觸點”思想
在自媒體時代,“精准”意味著受眾和市場。有這麼一種說法:“如今的各大傳統媒體以及網路媒體都在做資訊的減法。”對於媒體而言,做減法不是資訊更少了,而是更精准了。對於媒體而言,為用戶進行優化選擇與智能推送不失為一種理智的選擇。在闡述優化選擇與智能推送的具體方式之前,需要先瞭解媒介的“接觸點”思想。
與傳統報紙不同,手機報的讀者喜歡先看天氣預報和股市行情,然後才是當天發生的重大新聞。此外,性別之間的使用差異也比較明顯,男性用戶比較喜歡體育和財經新聞,女性用戶更容易接受娛樂和實用的生活資訊。手機電視的用戶最喜歡看“音樂視頻”,其次才是傳統的影視節目。用戶有了選擇權之後,內容與受眾生活的貼近性就顯得尤其重要。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傳統媒體中受用戶歡迎的內容在新媒體中未必同樣受歡迎,而原先一些“小眾”的需求則有可能顯現出重要價值。(二)實現“精准”的途徑
1.為受眾篩選內容Web2.0的出現不僅讓人們熱衷於創造草根內容併發表觀點,與他人展開互動,也讓人們可以從越來越多的管道獲取資訊,而這樣做的結果則是資訊氾濫。從氾濫中迅速地抓取信息,並按照使用者的喜好和社交行為及時地推送到他面前,是媒體實現“精准”的核心要務。2.媒體軟化與深度互動新聞有硬新聞和軟新聞之分。傳統的新聞發佈手段固然嚴謹,但不少時候因為新聞過“硬”,疏離了受眾,實際傳播效果不甚理想。在各類自媒體平臺上,將新聞適時“軟”化,使受眾喜聞樂見,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傳播效益。《新週刊》在利用自媒體進行媒體軟化上走在了前列。《新週刊》的官方微博與其實體雜誌刊發的內容並沒有硬性的關聯。以其推出的“早安帖”、“晚安帖”為例,在每天的早上8點和晚上12點發出,主要選擇一些有意蘊的名人名言或是發人深省的短小文字,與粉絲道早安、晚安。這樣的行為本身並不具有新聞意義,卻與受眾建立了更加深厚和親密的情誼。
《人民日報》的新聞早班車亦是如此。關注社區和位置的價值(一)媒體通過自建的網路社區,培養忠實的受眾群體
“社區”和“位置”是自媒體融合應用的過程中兩個分量十足的關鍵字,因為它們牽涉受眾對於新聞資訊的接近性認識。人們總是趨向於關注與自己關聯度更高的消息,把握好這一點,媒體才能在尋求發揮“社區”和“位置”價值最大化的過程中游刃有餘。
媒體自建網絡社區,以用戶為中心,借助他們之間頻繁的交往互動增強新聞的傳播報導,從而提高讀者的忠誠度。依託自媒體平臺搭建媒體網路社區,就像一個由編輯、記者、受眾等組成的小社區,不僅用戶比較集中,而且討論的話題也相對集中。如《齊魯晚報》微博中的用戶以山東省內的為主,大家發表的資訊、交流的內容也是以山東省內的事情為主,甚至是圍繞《齊魯晚報》報導所涉及的話題而展開。像《齊魯晚報》微博首頁中的“拍泉城”、“曬被之爭”等專題,這些內容吸引了大批晚報的忠實讀者蹲守在網路社區之中,與媒體保持一線的聯繫。(二)利用地理位置服務進行媒體生產
地理位置資訊服務在諸多方面對傳媒業產生影響,應用這項新技術,媒體可以在新讀者拓展、讀者互動、歷史資料開發、新聞發佈方式等方面有所作為,在定向廣告上也存在潛力。目前媒體主要以內容與地理位置資訊服務網站進行合作,媒體可以通過用戶簽到發佈與地理位置資訊相關的資訊,包括公共資訊、本地生活資訊、歷史檔案資料、時事新聞,以及房產資訊等多種內容。1.媒體利用地理位置服務提供本地生活資訊服務為受眾提供美食、時尚、夜生活等本地生活資訊服務,最容易構建媒體與受眾的直接關聯。
2.媒體利用地理位置服務在重大賽事中進行用戶互動與地理位置資訊服務網站合作,借助大型體育賽事等事件進行用戶互動和推廣,也是媒體嘗試的方向之一。這有助於媒體提升區域影響力和國際影響力3.媒體利用地理位置服務開發新讀者,吸引廣告客戶隨著地理定位手機數量的不斷增長,與基於地理位置資訊服務的定制新聞資訊、廣告、優惠券和旅遊指南等內容也開始了相互競爭。如果一個人經常在一家咖啡店簽到,他的朋友家人就將不斷看到這家咖啡店的名字,也許他們還會把它分享到社交網路上,這個價值對商家來說是顯而易見的。新聞和其他內容提供商也開始湧入這個領域,希望借此獲得廣告。4.媒體利用地理位置服務進行新聞生產
這是媒體利用地理位置服務最原始也是最重要的方式。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具體方式:尋找目標聯繫人的地理位置;傳播和及時跟進特定地區的突發新聞;解讀正在報導的人物,瞭解他們的生活軌跡;瞭解流行的趨勢,這將是潛在的新聞資訊。01《紐約時報》與“Reader2.0”計畫0203《青年時報》的微博戰略蘋果終端的平臺成就三、自媒體融合應用的案例《紐約時報》與“Reader2.0”計畫
作為全美最具影響力的報紙,《紐約時報》時刻把握傳媒業發展的脈搏,行走在“融合化”的最前沿。1996年1月,《紐約時報》搭乘網路快車,建立了報紙網站,僅在當年4月,其網站日均用戶就多達140萬。1999年,《紐約時報》公司將旗下所有互聯網部門合併成“數字紐約時報公司”,利用旗艦網站向世界範圍的讀者提供報紙內容以及來自美聯社、CBS等合作夥伴的新聞。2006年以來,紐約時報集團開始著手打造“Reader2.0”計畫,進行了一系列嘗試。Web2.0時代的博客、播客、社交網站等網路工具,將個人化、互動性、集體貢獻內容這些特徵發揮得淋漓盡致。傳統媒體不斷適應Web2.0的趨向,從理念到手段都實踐著變革。《紐約時報》的“Reader2.0”計畫正體現著這樣的理念:媒體服務從受眾轉向用戶,傳播從單向轉向互動共用,內容從單篇新聞轉向資訊聚合與事件過程,手段從單一形態轉向多形態融合,媒體機構從產品供應商轉為用戶平臺“Reader2.0”計畫的內涵在不斷更新和豐富,包括1.在Facebook與Twitter上拓展新聞空間
2.開發個性化的社會新聞服務News.me
“與其閱讀別人發佈的tweet,還不如閱讀經過挑選的新聞流——屬於你自己的新聞。這就像我是在通過別人進行學習——閱讀別人所閱讀的東西:它將讓我領略我所關注的人的世界。”這是News.me被開發時的理念。3.時報閱讀器(TimesReader)的研發2006年,紐約時報公司與微軟合作推出時報閱讀器TimesReader。這是一款基於個人電腦的獲取新聞的軟體,用戶在繳納165美元的年費或者每月15.95美元的包月費後,無論線上還是離線,都可以讀到最近幾天發生的各類新聞,還可獲得時報精選、付費填字遊戲以及其他各類特色服務。4.利用資料庫進行數位化改造《紐約時報》過去160年刊發的幾乎每一篇文章都被手工加上標籤,標出人物、地點、組織、描述資訊。資料庫的建立只是開始,更重要的是利用它。《紐約時報》幾年前開始逐漸開放各種應用程式介面,Beta620的很多專案都是依靠這些介面來對數據庫裏的內容進行處理《青年時報》的微博戰略
社交媒體革命推動著傳統媒體的轉型。全媒體、跨媒體、新媒體變革正在其時,傳統媒體需要從內容提供商轉變為全媒體的資訊服務商,亦需要展開與社交媒體的對接。在眾多的社交UGC之中,微博無疑是最耀眼的一顆新星。研究顯示,微博的生產力是博客的200倍,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速度是傳統互聯網的4倍當資訊流入微博虛擬社會中,其價值將會接受重新認定,通過人們的轉發與評論,有品質的內容以病毒式的傳播方式產生巨大的傳播效果,低質量的資訊則沉入資訊洪流之中。也就是說,微博通過一種口碑人際傳播的方式對互聯網上的資訊進行篩選,通過微博就可以知道今天發生的大事,並且還能看到一些社會精英、知識份子在微博上發表的觀點與態度。人們的網路新聞閱讀習慣逐漸由門戶網站、專業新聞網站向SNS、微博轉變。這對傳統媒體來說,既是一個機會也是一項挑戰。當前,傳統媒體及其欄目紛紛開通了微博,有的建立了自己的微博平臺,如《人民日報》旗下人民網開設了“人民微博”;有的借助專業微博平臺開通自己的微博,如《華爾街日報》中文網開通了新浪微博。實踐中,傳統媒體不僅借助微博直接報導,而且與微博共同完成的融合報導越來越多。這之中,《青年時報》提出的微博計畫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借鑒意義。《青年時報》的微博戰略
《青年時報》的微博戰略精髓有以下幾點:1.注重用戶的參與度用戶參與是大眾傳媒和微眾傳媒的交集,包括發現和提供線索、策劃和參與活動、獨立或合作報導新聞、發表評論、發起和參與傳播等。用戶參與將挑戰編輯人偏好,並觸及專業傳播的既得利益,而經營微博的體驗,使媒體趨向於放棄成見。2.鼓勵個性化的資訊定制目前,《青年時報》的新媒體部門正在籌畫運作,準備推出“微博手機時報”。微博定制手機報,對於那些想瞭解即時最新資訊、微博最新資訊,但又不能上網或不願支付高流量上網費的用戶來說,有較大吸引力。3.注重自媒體時代的本地化真正有價值的本地新聞,是微博時代稀缺的資訊種子。在《青年時報》的戰略中,“省出一些關注全球全國熱點的時間,更多研究和發掘本地,做第一手的貢獻”很好地詮釋了傳統媒體借力UGC的第一要義。4.關注自媒體背後的社區價值相比論壇會員,微博更加立體;相比博客,微博更顯靈動。借助傳播機制的能動性和發散性,微博是迄今網路上最接近於人的數字單元。如果說Web2.0時代的論壇和博客會員構建了一個網路社區,那麼微博平臺則是一個3D版的城市社區。蘋果終端的平臺成就
借力社交媒體實行戰略革新,無論怎樣,最終都會會聚於這樣一個問題:這些戰略能否在一個平臺上以實體應用的形式實現佈局,從而吸引用戶?近年來,跨平臺建立終端已成為眾多傳統媒體改革的核心。蘋果公司正在促成傳統媒體的這種革新,其旗下的iPad、iPhone、iTouch系列產品,以及依附這些平臺而生的各類應用,為解決融合媒體的佈局問題帶來了希望。可以說,蘋果終端提供的平臺是Web2.0新聞的集大成者。默多克新聞集團旗下的《華爾街日報》、《泰晤士報》等主流報紙已開發出iPad付費應用程式。新聞集團在美國推出了全新的數位化報紙,它將以付費方式專門提供給iPad以及智能手機用戶,有可能與其他一些美國傳統大報形成競爭。有消息說,新聞集團可能將組織專門採編隊伍,為平板電腦等量身定制易於被大眾快速消化、短小精悍的新聞產品。iPad比智能手機螢幕大,也比以往的筆記本電腦更便於攜帶和易於使用,螢幕尺寸使其可以用與印刷版類似的版式呈現報刊內容,觸摸屏的操作介面讓用戶可以通過翻頁的方式進行閱讀,被認為重建了讀者與電子版報刊之間的“親密接觸”,部分還原了人們所熟悉的紙媒閱讀體驗。不僅如此,iPad還具有很強的音視頻播放功能,從而為傳統紙媒等以多媒體融合方式、創造性地展示內容提供了絕佳平臺。
目前,我國各大媒體都積極佈局iPad,總體來說有兩種模式第一種是媒體獨立開發應用程式,在iPad上免費或付費下載。據檢索,截至2011年2月10日,全國至少已有40餘家報紙實現了iPad中文報刊應用;電視媒體包括央視和鳳凰衛視等也開發了iPad應用程式;有30多種雜誌開發了iPad應用程式,包括《意林》等;並有幾家廣播電臺也開發了iPad應用程式,如北京人民廣播電臺。這些數據仍在持續增加。第二種模式則是依託於內容集成商進行iPad佈局。例如,目前國內有3個知名的電子報刊平臺:中文報刊、VIVA暢讀和流覽天下雜誌。截至2011年2月3日,中文報刊平臺上已經集成了53種國內報紙,包括《人民日報》《新京報》等,目前這些報紙都免費下載。VIVA暢讀、流覽天下雜誌都擁有千種雜誌媒體庫,向傳統媒體提供生產數字雜誌、運營數字雜誌、管道推廣、數據統計分析、數字雜誌廣告投放等解決方案。本章小結
本章重點介紹了跨媒體傳播的第一個重要的融合對象:自媒體。除了講述UGC(用戶自產內容)和自媒體的基本界定、類型和發展過程之外,本章重點講解了專業媒體機構和個人在跨媒體傳播當中,如何認識自媒體,如何有效運用自媒體,從而在激烈的競爭中形成自身優勢。資訊聚合、優化選擇、智能推送以及從社區和位置角度開發內容——這些具體的理念與措施,在本章中也結合了大量案例進行了詳細的分析。【思考題】TitleText1、自媒體的興起給職業的新聞工作者帶來了哪些新的要求?2、專業的新聞機構及職業的新聞工作者個人怎樣在海量的自媒體環境中尋找到競爭優勢?【答案參考】TitleText
近年來,媒介融合浪潮發揮出重大推動作用,在此條件下,在廣大人民群眾的社會生活中自媒體不斷融入,並且促使傳播格局發生相應轉變。自媒體對傳統媒介的多種權力產生較大衝擊,主要包括話語權等。在此環境中,新聞工作者佔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對媒介傳播有著較大主導作用,必須採取相應措施,同實際情況相聯系,實現良好輿論環境的營造。分析自媒體的傳播方式、傳播動機、傳播內容、傳播態度等方面給新聞職業規範帶來的挑戰,
媒介融合環境下新聞報導的深度創新
01媒體自產的融合產品02極大豐富的資訊來源媒體與用戶交互生成的融產品一、媒介產品的體驗創新形成的新聞深度突破性的視覺表現力結構性深度03突破性的視覺表現力
可視訊號是最直觀易感的訊息,人腦在處理文字和聲音的時候需要花費一定時間,而處理視覺資訊的速度則要快很多。通過視覺觀察到的圖景往往比較容易記憶,而文字和聲音則很快就容易忘記從圖片到視頻,新聞報導一直在嘗試用視覺方式挖掘新聞事件的意義,時至今日,雖然基本的媒介形態沒有根本的改變,但在移動數字終端和互聯網等新平臺技術的支持下,新型融合報導實現了對各媒介的融合使用,尤其是影像視覺媒介。這種融合使用包括從靜態到動態、從單向傳播到雙向互動、從被動接收到主動獲取等,從而實現了不同以往的對新聞事件意義的深度挖掘、解釋和揭示。
這張巨幅照片由數百張照片通過後期電腦製作拼接而成,要完成這樣一張照片,需要三步:首先是視覺資訊的採集,就是把畫面拍攝下來;其次,通過電腦技術處理,將這些照片拼接起來;最後,通過網路技術發佈出來,可以讓讀者隨意放大縮小觀察任意局部,並能結合移動終端的多點觸控實現更好的體驗。這則報導更清晰、更全景化地呈現了兩會現場的真實情況,有助於民眾瞭解之前所未能瞭解的會場百態和豐富細節,同時傳達著一種政務公開、政治民主、民眾知情權等現代政治的進步理念,有助於真正的民主社會的形塑。
當然這則報導絕不能簡單等同於過去傳統的圖片報導,這種新的新聞價值的擴展和更深度的呈現,正是基於融合報導帶來的全新表現可能極大豐富的資訊來源(一)資訊來源
鳳凰衛視知名記者、2003年在伊拉克戰爭時作為在巴格達地區唯一的一名華人女記者進行現場報導的閭丘露薇認為,對於像自己這樣的新聞人來說,微博的好處在於:首先增加了資訊來源,不管是速度還是廣度;其次,又多了一個傳播的管道。
確實,微博等社交媒體,作為一種更多元的傳播資訊的通道,已經越來越成為新聞工作者一個巨大的新聞素材庫和輿論觀察窗口。這種新工具的便捷和強大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這類融合性媒體平臺上業已留存和不斷更新的海量言論、資訊,本身就可以成為深度報導的新聞素材;二是其瞬息萬變、覆蓋面廣的特點,又有利於新聞工作者即時捕捉新聞由頭、挖掘具有深刻的民意背景的選題,做出貼近時代脈搏的有深度的新聞報導。(二)數據來源
有了無所不包的互聯網,以及全球範圍內的資訊公開運動,我們得以發掘出海量的數據資訊,這其中大部分在以往是難以獲得的,包括政府、消費者團體、慈善機構、科研院所以及商業公司在內的機構發佈的資訊,比如,我們能訪問特定地區的政府和科研機構網站,輕鬆獲得該地區的詳細歷史氣候、人口、衛生等資訊。再如,我們可以輕易獲取任何一家上市公司的歷年財報和產品數據等等。除了資訊的公開,在海量資訊中揭示出有新聞價值和深度的部分,則需要記者具有問題意識。例如,面對“為什麼速食店不能刷信用卡?”這樣在問答類網站出現的問題,記者可能需要先瞭解銀行向餐飲行業收取的刷卡手續費率,分配比例,以及相關政策走向、各國的具體情況等,這都需要通過數據搜索和挖掘,以便呈現出詳實、深入、全面的數據資訊。從公開的數據資訊中,通過方便易用的分析工具,記者就能發掘出某一新聞事件或者話題的不同時間和空間資訊的內在聯繫,使報導具有更多的知識內容,這在以往是不可想像的。結構性深度
還有一類創新性報導深度源自媒介之間的互動,它的主要原理是,在不同的媒介平臺之間、文本之間形成對話,在互動和碰撞中形成豐富多元而有形象可見的事實和觀點,從而產生出融合媒體時代之前所未有的新聞深度。(一)促成深度的社交媒體輿論勢能隨著Web2.0浪潮的推進,微博、SNS等一批標誌性的社交媒體不斷湧現、發展並且壯大。社交媒體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媒體格局,也從本質上帶來一種迥異於傳統媒體的資訊傳播方式,即一種即時性更強、交互性明顯,並且擁有類似病毒式的強大傳播能力的資訊流通模式。社交媒體資訊流通的這種特點,非常有利於民意的彙集、碰撞與表達,有利於公共議題的形成與持續討論,為民眾關注探討社會重點、焦點、難點問題提供了一個近乎全民性的低門檻平臺。時至今日,社交媒體已經成為輿論監督的一塊重要陣地。著名的“郭美美事件”以及隨之而來的對中國紅十字會的史無前例的全民關注,起初就是微博這一輿論平臺傳播的。社交媒體對於具有輿論監督性質的新聞話題的敏銳把握、新聞選題的廣泛挖掘、新聞資訊的大量獲得、新聞效果的及時回饋、後續報導的跟進、衍生話題的發現都有著不可輕視的作用。事實上,社交媒體正在具備或者業已具備前所未有的強大輿論勢能,並以此推動與專業媒體的互動,為新聞的深度報導提供了巨大的契機。首先是在社交媒體上出現披露某個事實(或某個網友微博提出質疑)的微博或者帖子等,然後網友、網站跟進評論和瘋狂轉發;然後則是相關網路衍生品(如照片漫畫、惡搞視頻、人肉報料)紛紛湧現;最後是在新聞網站、報刊等專業媒體上出現針對此事的深度評論和調查,專業記者跟進、調查事實真相,綜合多種形式的媒體資訊,整合呈現一個精加工、深挖掘的新聞報道作品(此過程中可能發現更大的新聞點而報導一個更具現實影響力的話題)。與此同時,社交媒體本身還在不間斷地產生新的資訊和話題,事件至此在社交媒體和專業媒體的互動中達到高潮。
(二)不同平臺之間的互動提升新聞深度
除了社交媒體上的這種特殊傳播機制之外,在上述這種媒體機構內部,由於存在多個媒介產品,甚至多個媒體平臺,那麼利用這樣一個結構性的互動,也同樣能夠形成新的新聞深度。大型的媒介集團,旗下往往擁有包括報紙、雜誌、網站、官方微博、手機報等多種傳播形式,在充分把握不同管道傳播特點的基礎上,合理規劃,充分利用不同傳播渠道的時序搭配,也是實現新聞深度突破的有效手段。大型媒介集團往往具備“全媒體”傳播能力,這種“全媒體”傳播能力,不僅僅是集合文字、圖片以及音視頻的全方位、立體化的傳播,更是一種綜合利用官方微博、手機報、移動互聯網終端、網路、報紙等管道形成不間斷的“資訊流”,以實現無縫覆蓋的“全時”傳播。媒體通過多種管道的協調運用,綜合利用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表達要素,通過及時、全面的資訊覆蓋,實現報導深度和廣度的要求。
每當新聞事件發生,讀者總期望在第一時間得到資訊。以往由於傳播渠道的限制,從事件發生到讀者獲得相關資訊,中間總會有一定的時間差。這種時間差可能是一天(報紙),也有可能更長。而互聯網和手機出現,大大縮短了兩者間的時間差,受眾可以通過流覽新聞機構網站或者手機報獲取資訊。而微博等新型傳播方式的火爆,更使得“即時”資訊傳播成為可能。由此,通過微博、手機報、網站等手段縮短了從事件發生到受眾知曉的時間差,用即時資訊來填補原來的資訊空白時段,成為眾多媒體的必爭之地。除此之外,移動互聯網和移動終端的發展,也為用戶“即時”接收資訊成為可能一個完整的多平臺彙聚而成的“資訊流”,至少應包括以下環節:(1)微博(手機報)第一時間熱點資訊發佈(以文字和圖片為主,追求短平快);(2)網站及時跟進報導最新進展(文字、圖片、音視頻,追求細節和現場感);(3)報紙深度報導(以文字、圖片為主,注重對原因和影響的深度剖析);(4)移動終端(如iPad)專題,綜合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要素;(5)多媒體互推,多平臺互動(通過不同平臺內容的互相推動來實現整體傳播效果的最大化)。可以看出,像《南方都市報》這樣的平臺結構,通過推進全媒體戰略,建立了系統的、跨平臺多介質傳播體系,不同平臺相輔相成、優勢互補,對於形成時間序列上的“資訊鏈”,消除資訊真空時段具有重要意義。可以看出,《南方都市報》通過推進全媒體戰略,建立了系統的、跨平臺的多介質傳播體系,不同平臺相輔相成、優勢互補,對於形成時間序列上的“資訊鏈”,消除資訊真空時段具有重要意義。01不同媒介技術平臺的特徵0203媒介技術互補的應用分析媒體與用戶交互生成的融合產品二、媒介技術平臺之間的互補性形成新聞深度不同媒介技術平臺的特徵
此處所指的多媒體技術中的媒體,主要是指傳播資訊的載體,如語言、文字、圖像、視頻、音頻等。這種多媒體技術,就是把文字、圖形、影像、動畫、聲音及視頻等媒體資訊都數位化,並將其整合在一定的互動式介面上,使同一資訊平臺,具有交互展示不同媒體形態的能力。多媒體技術處理資訊的基本類型主要包括:1.文本文本是以文字和各種專用符號表達的資訊形式,它是現實生活中使用得最多的一種資訊存儲和傳遞方式。用文本表達資訊給人充分的想像空間,它主要用於對知識的描述性表示,如闡述概念、定義、原理和問題以及顯示標題、菜單等內容。2.圖像圖像是多媒體軟體中最重要的資訊表現形式之一,它是決定一個多媒體軟體視覺效果的關鍵因素。3.動畫動畫利用人的視覺暫留特性,快速播放一系列連續運動變化的圖形圖像,也包括畫面的縮放、旋轉、變換、淡入淡出等特殊效果。通過動畫可以把抽象的內容形象化,使許多難以理解的教學內容變得生動有趣。合理使用動畫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聲音聲音是人們用來傳遞資訊、交流感情最方便、最熟悉的方式之一。按其表達形式,可將聲音分為講解、音樂、效果三類。5.視頻影像視頻影像具有時序性和豐富的資訊內涵,常用於交代事物的發展過程。多媒體技術的新聞傳播應用,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獲取新聞的傳統方法,這無疑給新聞深度的實現提供了更大可能(見表6—1)。粘貼加工解讀組織隨著媒介融合時代的到來,技術的進步、新聞理念的更新賦予了新聞的多媒體表達以更多的可能。傳統的深度報導往往多見於報刊,因為報刊以文字作為新聞呈現的主要方式,適於展現深度報導豐富的背景資訊以及複雜的因果關係。我們所說的新聞“深度”,是一個廣義的概念,有別於傳統的深度報導的概念。此處的“深度”不僅僅體現在報導所含有的即時性資訊豐富與否,更注重這種資訊的呈現方式,即由於媒介資訊的傳播特點以及受眾體驗所共同營造的一種主觀的“深度”的感覺。正因如此,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和媒介融合為“深度”的實現提供了新的可能,借助於多媒體技術豐富的表達手段,借助於融合化的新聞呈現方式,新聞的“深度”得到進一步擴展。我們習慣將當下稱為“媒介融合”時代,而互聯網相容文字、圖片、音視頻等多種表達手段,可謂是融合媒介的“集大成者”。也正是由於互聯網的“融合”特性,互聯網成為追求“融合”表達,實現深度拓展的主陣地。媒介技術互補的應用分析
新聞“深度”通過互聯網平臺提升,主要有以下兩種途徑:一種是依託互聯網充足的空間,借助不同題材的搭配,以豐富的資訊和觀點提升“深度”。另一種是充分發揮互聯網平臺的多媒體優勢,整合文字、圖片、音視頻多種介質的資訊表達,以融合化表達、互動式體驗等來提升用戶的閱讀感受,從而拓展“深度”。
傳統媒體有限的版面或時段對新聞深度的實現始終是一種局限。對於傳統媒體來說,無論是報刊、電臺還是電視臺,記者的表達意圖往往受限於有限的版面或時間,而對新聞素材進行編輯的過程,往往也是一個不得不為的“削足適履”的過程,這一弊端對於紙媒尤甚。因為紙媒本身表達手段有限(文字、照片、圖表、漫畫等),且需要足夠版面刊載廣告以維繫報紙的生存。
圖6—4中所示是《新京報》2012年3月3日對政協發佈會的報導。由於媒介自身性質所限,報紙只能使用文字和圖片兩種介質來傳播資訊。礙於版面所限,對於政協發言人趙啟正的發言,只能從簡處理。即便如此,一版報紙所能承載的資訊量也十分有限,其餘消息不得不轉到下一版,單一的表達方式、有限的版面資訊,以及由版面造成的資訊分離使得報紙的新聞表達效果有限。
我們再來看基於互聯網的“兩會”報導,以新浪網的“兩會”專題為例(如圖6—5)。
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兩者的區別。我們可以嘗試總結新浪新聞中心“兩會”報導的特點:(1)在新聞表現元素上,文字、圖片、視頻三者相得益彰。在網頁中,文字所占篇幅大大減少,只留下一行行的標題,概括內容並引導讀者閱讀。圖片和視頻所占比重較大,並設有圖片報導和視頻報導板塊,多樣化的介質大大擴展了新聞的表現力。(2)在新聞呈現方式上,“圖片+標題+視頻+超鏈接”是其主要方式,彼此間互相關聯。與報紙不同,專業首頁中所有新聞都是以標題的方式呈現,大大節約了版面空間。部分新聞以“關鍵字+圖片”的方式呈現,很容易吸引讀者去閱讀。讀者如果對某條新聞感興趣,可以直接點擊進入。在每條新聞的末尾還設有相關新聞超鏈接,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閱讀。(3)在報導體裁上,以消息為主,綜合運用評論、圖片新聞等多種方式。多種體裁的搭配使用,使其傳播優勢明顯。a.除了新聞事實外,提供不同觀點,內容更加豐富;b.照顧不同讀者的個性化需求,給了讀者充分的選擇空間;c.圖片新聞的使用,大大增強了專題的視覺衝擊力,也更適合讀者“讀圖”的偏好;d.同一事實,不同觀點,以資訊之豐富提升新聞的總體“深度”。(4)在編輯思路上,通過板塊設置來劃分不同內容和要素。首先,“兩會”滾動新聞在下方不斷刷新,以最快的速度將資訊提供給讀者。其次,其餘內容分為“動態”、“策劃”、“訪談”和“互動”四大部分,下設圖集、視頻、提案議案等板塊,這既便於讀者按圖索驥,又便於編輯管理相關內容。(5)在互動策略上,既有編輯與讀者、讀者與代表的互動,又有讀者間的互動。
在本章最後,我們再看一個融合報導的優秀案例。在新聞呈現上,該專題綜合運用了文字、圖片、視頻、圖表等表現方式,在其基本要素組合上,並沒有超越傳統的新聞網站。但值得注意的是,《華爾街日報》一改以往以文字為主的方式,將視頻作為新聞呈現的主要手段,這使得專題的“融合感”得到提升。“
印度農村的崛起”專題在呈現上的優點主要有:(1)視頻取代文字成為新聞的主要呈現手段,融合性大大增強。在以往的新聞中,由於文字具備資訊量大、有利於深度表現等原因,文字往往成為新聞專題的主要呈現方式。但文字作為新聞主要呈現方式也存在不足,比如易讀性差,影響頁面的整體效果等。《華爾街日報》的專題只有寥寥數語的文字介紹,視頻成為新聞的主體。這樣的編排既方便受眾觀看,也使得頁面整體更加美觀。(2)圖表使用恰到好處。在“小額貸款”中,編輯使用了柱狀圖來表現印度小額貸款量的增加,圖表簡單明瞭,用圖表替代文字,使得原本抽象繁雜的敘述變得形象直觀,優勢顯而易見。
(3)簡潔的頁面編排更具美感。簡短的文字介紹,視頻成為新聞主體,簡潔的頁面設計風格使得用戶更容易定位自己感興趣的資訊,從而避免資訊過量導致的“迷失感”。(4)更多資料以超鏈接方式呈現,美觀與深度得以統一。簡潔的頁面風格保證了資訊呈現的有效性,但頁面內的資訊量畢竟有限,很難實現“效率”與“深度”的統一。編輯在呈現最重要的資訊的同時,將相關資訊以超鏈接的方式附在頁面內,受眾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閱讀,在保證頁面簡約風格的同時,“深度”的實現也成為可能。對以上案例的分析為我們理解新聞“深度”與其呈現方式關係提供了很好的思路。而對於新的新聞呈現方式的探索,也將成為業界下一步主要課題之一。本章小結
本章主要從兩個角度分析了媒介融合環境下新聞報導的深度創新方式:一是通過新媒體產品體驗的發掘;二是通過媒介技術平臺之間的互補。新聞深度的創新,始終將是一個重點,也是難點。【思考題】TitleText1、傳統媒體是怎樣實現新聞報導的深度的?融合媒體報導怎樣創新?2、社交媒體對新聞報導的深度實現有何幫助?是什麼關係?作為個體的你,對於技術知識應該掌握到什麼程度?
個人跨媒體與團隊跨媒體
01媒體自產的融合產品02新聞素材多用途化媒體與用戶交互生成的融產品一、跨媒體新聞的特點素材採集多樣化資訊發佈多平臺化0304理論基礎:融合報導的生產機制——鑽石模型素材採集多樣化
傳統媒體的記者往往有著明確的分工,不同工種記者各司其職,共同完成報導任務。比如,文字記者通常只負責稿件的文字資料的採集和稿件的寫作,而報導配圖則由攝影記者負責。在電視新聞中,一個新聞的拍攝也往往需要記者、攝像等若干人共同完成。而很多時候,或者是突發事件,來不及調配人手;或者是報社人員不足,無法組成報導團隊。而媒介融合的推進,一般媒體已經不滿足於單一的發佈方式,這更使得記者掌握多媒體技能成為必然。因此,全能記者應運而生。以媒介融合為背景,新聞產品的多平臺發佈必然要求新聞素材採集的多樣化。而全能記者的產生就是為了滿足這一要求。很多時候,記者一人要身兼數職,既要負責文字材料的採集,又要負責新聞圖片的拍攝,甚至個別時候,還要集文字記者、出鏡記者和攝影攝像於一身,這對於記者來說,不得不說是嚴峻的挑戰。記者如何掌握多種技能,以適應融合報導的要求,成為重要問題。新聞素材多用途化
新聞用途的多用途化,主要基於以下幾個原因:一是技術的發展為新聞素材的多用途化提供了可能,相同的內容,既可以作為報紙內容,又可以放到網站上;二是節約成本的需要,傳統做法是素材採集使用一次後,便成為廢品,而現在,相同的素材可以多次使用,提高了利用率,節約了成本;三是新聞傳播新的要求,多次使用素材以滿足實效和深度的要求。資訊發佈多平臺化
從“新聞”誕生初期的報紙、雜誌,到後來的廣播、電視,再到互聯網革命,傳統媒體觸網,新聞資訊的發佈,由單一平臺、單一介質向多平臺、多介質轉變。而當下,手機的普及,iPad等新型終端的出現,更為資訊的“隨時隨地”傳播提供了新的可能。技術的發展一方面為資訊的多平臺發佈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又迫使媒體考慮如何佔領新的終端,以實現對用戶生活的“深度嵌入”。對於大型媒介集團,多終端佈局、實效與深度的有機統一,是全面“嵌入”用戶生活,在競爭中拔得頭籌的重要因素。就目前來看,新聞的多平臺發佈主要包括以下內容:新聞發生後,首先利用微博發佈相關消息,滿足受眾第一時間的知曉需求,以爭時效。在記者採訪獲得一手資料後,在網站上發佈報導,滿足受眾瞭解事件詳細資訊的需求(可以是文字、圖片,也可以是視頻、音頻)。同時,利用手機報或App,推送新聞。隨後在報紙(當然,這要視報紙的發行週期而定)上發佈圖文報導。最後,追問事件的原因或者影響,在報紙或雜誌上以深度報導的方式呈現。理論基礎:融合報導的生產機制——鑽石模型
一直以來,如何在新聞生產中實現“時效”與“深度”的統一,始終困擾著新聞界諸多同人。而媒介融合時代來臨,傳媒生態的變化,必然導致新聞生產理念以及具體操作方式的變化。“時效”與“深度”的矛盾更為突出。
在借助新的資訊獲取和發佈手段增強時效性的同時,新聞的“深度”卻往往大打折扣。“時效”要求儘量縮短事件發生到報導間的時間差,而“深度”的實現卻往往和時間的投入成正比。“時效”與“深度”這一天然的矛盾,在“融合報導”框架內變得愈加難以調和。於是,探索融媒介融合背景下新的新聞生產機制,實現“時效”與“深度”的有機統一,成為業界和學界的共同目標。2007年,美國學者保羅·布拉德肖(PaulBradshaw)——在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新聞報導模型——鑽石模型(diamondmodel),以平衡以互聯網為核心的融合報導中“時效”與“深度”的矛盾。在這一模型中,布拉德肖打破了傳統報導模式“一竿子插到底”的缺點,將整個新聞生產過程分為7個連續的階段,不同階段操作思路不同,相應的新聞產品也有差別,以滿足受眾在事件發生後在不同階段不斷變化的資訊需求。鑽石模型的7個連續的階段是:1.快訊作為記者或編輯,經常遇到這樣的窘境:新聞事件發生,記者掌握相關情況,卻因為技術或報刊出版週期原因導致無法發稿或直播。而微博等SNS網站的發展以及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這種情況2.草稿在第一時間利用SNS發佈資訊,搶佔先機之後,接著要做的就是跟進事件,補充相關事實。此時的產品雖略顯粗糙,不能供給報紙或電視,卻提供了更多事實細節,價值重大。3.報導經過之前的完善,此時的草稿已成為符合要求的新聞產品。可以根據需要,在報刊、網站、電視等平臺發佈4.背景這一階段主要考驗編輯的水準。無限的網路空間給了編輯無限的操作可能,編輯要考慮的,不僅僅是提供哪些背景資料滿足讀者的資訊需求,還要考慮以何種方式提供這些資訊,以適應讀者的閱讀習慣以及審美要求。5.分析/反思
在詳盡地提供事實資訊後,記者應該考慮對新聞事件進行深度挖掘,以增加報導的深度。6.互動通過互動過程,媒介提供可供長期重複訪問的“長尾資源”,取得其他媒介無法實現的傳播效果。比如,利用Flash互動,可提供超文本、視頻、音頻、動畫與資料庫組合,而一個論壇可以為人們提供一個收集和發佈經驗與資訊的地方,Wiki可以更加有效地承擔同樣的功能,而聊天室可以讓用戶直接同新聞人物、記者和專家對話。7.定制這一步應該是自動實現的:用戶根據自己的需要來訂閱資訊。最基本的方式是通過電子郵件、文本或者RSS的方式更新報導,更高級的方式則包括社會化推薦(指網頁上顯示的“閱讀這篇報導的人同時也讀了……”),或者可以讓讀者瞭解深入報導的資料庫驅動新聞01全能記者的優勢及局限0203全能記者定位媒體與用戶交互生成的融合產品二、個人跨媒體——全能記者03全能記者的打造
全能記者的優勢及局限(一)全能記者的優勢1.快速反應與浩浩蕩蕩、動輒十幾二十人的團隊相比,單兵作戰的全能記者的最大優勢就是反應迅速,行動靈活。當重大新聞發生時,只需編輯的一個電話,全能記者就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做好準備,奔赴報導第一線。2.節約成本從媒介管理角度考慮,全能記者模式具有明顯的成本優勢。全能記者一人多能,以往需要幾個記者才能完成的工作,現在只需要一個全能記者便可以搞定,其巨大的成本優勢顯而易見。而在報刊日漸式微,慘澹經營的今天,培養全能記者以降低新聞生產成本,成為眾多媒體的選擇。3.高效率全能記者一人多能,其高效率不言而喻。全能記者角色的出現,省去了傳統工作模式中團隊聯繫、上下協同等中間環節,節約時間和成本,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再者,隨著媒介組織內全能記者不斷增加,原來媒體內龐雜的組織機構變得更為靈活,部門間的溝通協調也更為便利,這一轉變有利於減少管理層級,控制媒介組織的規模,使整個組織的效率得以提高。(二)全能記者的不足1.個人能力、精力有限全能記者雖然可以通過自身努力而掌握多種技能,或通過加班加點來完成原本應由團隊完成的任務。但作為個體的人,全能記者最大的劣勢,在於其能力、精力終究有限,不可能長時間、超負荷工作。我們希望一個記者成為全能記者的同時,不可能再奢望他同時是一名不知疲倦、不分晝夜的“超級戰士”。2.掌握多種技能難度較大人的能力、精力有限,不僅表現在不可能長時間、超負荷工作,也表現在難以掌握多種技能,實現真正的“全能”。我們雖然經常提到全能記者一詞,但有一點不得不承認,即現實之中很難看到真正的全能記者,即使有,也是極為個別的存在。正是因為個人能力、精力、智力有限,才使得全能記者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種適應媒介融合趨勢的理想狀態,而非普遍的現實存在。3.難以勝任大規模新聞報導任務全能記者雖然可以在必要時完成團隊任務,但卻難以完全取代報導團隊。很多時候我們選擇全能記者,不是因為其為最優選擇,而往往是因為時間緊迫、人手不足等原因導致我們別無選擇。尤其是在報導較大規模新聞事件時,單個全能記者更是捉襟見肘。而分工協作、各司其職的報導團隊則可憑藉其人員充足、分工明確的特點而成為大規模報導的首選。不難想像,當遇到類似於“7·23動車追尾事故”這樣的重大突發事件時,作為媒體,為獲得一手資訊,其第一反應可能是儘快派距離最近的記者趕赴現場,這時候全能記者便可充分發揮優勢,採訪、寫稿、拍照等工作一肩挑,滿足媒體第一時間的資訊需求。可以說,全能記者的優勢,更多地體現在“點”上,而要系統、全面報導某次事件,則需要選派精兵強將,組成報導隊伍,開赴現場,在“面”上贏得先機。全能記者定位
在系統總結全能記者諸般優點、指出其諸多不足之後,我們對於全能記者這一“特殊群體”有了更為系統全面的瞭解。因此,對於全能記者,我們既不可一概否定,又不可盲目崇拜。歸根結底,全能記者有著自己的劣勢,也有著自身適合的工作環境,其關鍵在於對全能記者的準確定位。那麼,全能記者們到底適合怎樣的工作場合呢?1.適合報導規模較小的新聞事件在列舉全能記者的不足時,我們曾提到在報導大規模突發事件時,單兵作戰的全能記者往往會捉襟見肘,顧此失彼。2.適合報導突發事件適合全能記者發揮的另一個場合便是突發事件。突發事件不像重大活動報導,其發生毫無徵兆,不可能制訂系統的人員安排、採訪計畫等。這時往往需要考驗媒體的“第一反應”,若媒體“觸角”夠長,便往往容易搶得3.適合在人員配置不足的條件下發揮作用全能記者的另一用武之地便是在報社採編人員不足之時,全能記者以一人當十,滿足媒體需要。4.適合處於較小市場的地方新聞媒體一般來說地方性的新聞媒體機構設置較為簡單,為控制成本,其採編人員數量也受到嚴格控制。雖然地方媒體報導範圍通常只限於一地之間,但很多時候豐富的社會新聞使得其報導量卻很大。加之競爭和“觸網”等因素的推動,其對於新聞素材的品質和種類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些條件使得全能記者成為地方媒體或者類似小型媒介組織的理想選擇。除了既有的地方報、行業報外,近年來蓬勃發展的社區報紙①也給全能記者提供了新的成長平臺。全能記者的打造(一)全能記者的素質要求
理想狀態下,全能記者在需要時要一人分飾包括記者、編輯、攝影以及攝像在內多重角色,因此,熟練掌握采、寫、編、拍等技能成為必然。除了技術層面的要求外,全能記者更需要培養自己的“全能”的思維方式,及如何以融合報導的形式來指導實際新聞操作。總的來說,對全能記者的素質要求,主要包括技術和理念兩方面:1.技術層面記者須同時為紙媒、網路、電視、手機等多種平臺提供新聞素材,記者不僅僅是文字或攝像記者,而應同時具備文字、圖片、攝像、音頻、視頻等多種操作能力,能夠以多媒體融合的報導技能完成新聞的採集和製作。新華社記者朱玉認為,培養具備文字、圖片、音頻等多媒體採編技能的“複合全能型”新聞人,將是未來的重要方向。2.理念層面我們應當看到,全能記者的地位日益重要,正是因為其滿足了媒介融合時代“融合新聞”報導方式的需要。除了基本的技術要求,全能記者更需要培養融合報導思維,養成融合操作的工作習慣。新背景下的即時傳播、雙向傳播、跨平臺傳播等要求,對其新聞敏感、新聞操作理念提出新要求,這就要求全能記者應具有“互聯網思維”或“維基思維”。(二)全能記者的打造
就目前實踐來看,全能記者培養主要包括學校新聞專業教育和媒體組織培訓兩種方式。學校新聞專業教育主要是通過開設融合報導專業或者相關課程的方式,通過全面系統的課程設置,從融合傳播理論和跨媒體實際工作能力兩方面入手,理念培養和技術培訓並重,培養適應媒介融合需要的新型記者。而媒體組織培訓則是通過聘請優秀記者或者專家的方式,通過短期集中培訓的方式,提高媒體記者的融合報導素養和工作能力。1.學校新聞專業教育
美國毫無疑問走在融合新聞教育的前列。堪薩斯大學新聞與大眾傳播學院早在1999年就開始了融合新聞教育的嘗試,而南加利福尼亞大學則在2002年最早啟動了媒體融合教育計畫。從1998年到2002年,美國大約有60%的開辦新聞專業的學校開發了新課程或修訂了教學計畫,以培養學生為跨媒體平臺工作的能力有學者將美國媒體融合教育總結為四種模式:一是團隊協調模式,二是聯合學習團隊,三是協調學習模式,四是團隊分散模式。而在所有開設融合新聞課程的學校中,新聞教育的傳統重鎮——密蘇裏大學頗具代表性。(1)融合新聞理論教育。毫無疑問,媒介融合的大潮在衝擊傳統新聞理論的同時,也為傳統新聞理論增添了新的內容。在媒介融合時代準確把握理論的豐富和發展過程,並即時跟進來自業界的前沿動態,並加以理論化的概括。融合新聞基本理論的掌握成為全能記者的起點。(2)基本操作技能。為應對媒介融合的衝擊,新聞學院的學生既要重視“學”,更要注重“術”,即跨媒體報導所需技術的訓練。那麼要成為出色的全能記者,我們需要掌握哪些操作技能呢?從下麵的例子裏,我們可以看到傑姬·巴倫完成工作需要的技能:新聞采寫(包括給報紙、網站和電視三種不同類型的媒介)、攝影、攝像、視頻編輯等。案例:全能記者個案
美國媒介綜合集團中有個叫傑姬·巴倫的女電視記者,曾用4周時間在安東尼奧採訪一個重要聯邦案件,她每天的工作日程是:早6點給網站寫篇專欄文章,介紹案件情況;然後到法院採訪當天最新進展,10點給電視臺發去最新報導;下午2點半到3點編制一個晚間電視節目並傳回;然後到法院採訪下午的進展情況,通常晚上7點結束採訪;最後,還要給第二天出版的報紙寫篇新聞稿。國內有學者在考察密蘇裏大學新聞學院之後,將其融合報導以及融合編輯與製作課程的授課重點總結為以下10點:1、社交型媒體的學習與實踐。2、新媒體新聞工具的使用。3、採訪技巧與拓展訓練。4、主題教學5、案例分析6、新聞攝影、新聞攝像的基本技巧。7、專題學習與指導。8、報紙、電臺、電視臺記者或專家的講座9、新聞道德與倫理觀念的探討10、媒體融合發展趨勢探討(3)融合意識的培養——以“融合”的方式報導+以團隊的方式工作。
在熟知融合新聞理論,掌握基本技能之外,要成為真正的全能記者,還要注重自身“融合意識”的培養。所謂的融合意識,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具備“融合報導思維”,即當新聞事件發生時,能從融合報導的角度出發,策劃組織新聞報導,並能熟練利用“融合報導”的操作方式去報導事件;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失眠医院哪家最好》课件
- 桡动脉压迫止血护理
- 《矿石橡胶玻璃》课件
- 硬膜下血肿的护理
- 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认识
- 《心脏泵血》课件
- 小班数学活动图形拼贴
- 《妇产科学》课件-4.妊娠生理
- 阿胶补血口服液课件
- 胃穿孔病人的护理
- 建筑学专业基础知识必学必会考试题库(500题)
- 220种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数(GI)表
- 职业技能大赛:电工(三级)理论知识考核要素细目表(征求意见稿)
- 生物化学实验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浙江大学
- 新版检验检测机构程序文件
- TCSCA 120038-2020 110kV及以上高压电缆建设管理服务要求
- 猎人海力布课本剧剧本
- 六年级阅读理解100篇及答案(word)
- 《德意志意识形态》+讲授版
- GB/T 26100-2010机械产品数字样机通用要求
- GB 29959-20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d,l-薄荷酮甘油缩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