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模拟试卷16(A3版,学生版+答案详解)_第1页
中考语文模拟试卷16(A3版,学生版+答案详解)_第2页
中考语文模拟试卷16(A3版,学生版+答案详解)_第3页
中考语文模拟试卷16(A3版,学生版+答案详解)_第4页
中考语文模拟试卷16(A3版,学生版+答案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模拟试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请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室和座位号;2.必须在答题卡上答题,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3.答题时,请考生注意各题题号后面的答题要求;4.请勿折叠答题卡,保持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卡面清洁;5.答题卡上不准使用涂改液、涂改胶和贴纸;6.本学科试卷共21道题目,考试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积累与运用(20分)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人在旅途,难免会有失意坎坷,或许是“俗子胸襟谁识我?”的孤独无奈,或许是“,到乡翻似烂柯人”的世事无常,或许是“,,此事古难全”的缺失遗憾,亦或许是李商隐“,”的怀才不遇。然而,当你乐观从容,拥有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豁达胸襟,拥有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的执着信念之时,你会无惧风雨,笑看人生。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10分)“累丑”就是短时间内五官没有变化,体重没有变化,皮肤没有变化,但经过连续熬夜、加班、高强度劳动、没有良好的休息后,整个人呈现出一种枯草一样被吸干的丑感。A__________,B__________。有人质疑,“累丑”不就是“qiáo①悴”吗,并因此痛批网友的词汇如此匮乏,简直是语言文化的退步;也有人为“累丑”声援,称其“太形象了!是超越语言、充满故事质感的表达”。在专家看来,流行语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它的诞生和淘汰是语言的正常甲。流行词就像一面镜子,乙出社会百态,充满时代感。《咬文嚼字》杂志主编黄安靖曾表示,语言是社会生活的形式与符号,社会生活是其内核。社会在变化,语言也会发生变化。细数近年来的网络流行词,之所以能够引起共情的原因,正是因为它们的语义内涵既反映了现代人的各种复杂心态,更准确地描写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值得警惕②的是,当过度游戏化、极端化的网络语言泛滥,青少年群体很容易被“流行”裹挟,丧失对真正美的语言文字的体认和感知。(1)根据拼音为①处选择正确汉字,为②处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只填序号)(2分)①__________(A.瞧

B.憔)②__________(A.yì

B.tì)(2)请从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只填序号)(2分)甲__________(A.新陈代谢B.推陈出新)乙(A.折射B.映射)(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3分)(4)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A新词走红的同时

B随之而来的是一场关于“累丑”的讨论B.A伴随着新词的走红

B一场关于“累丑”的讨论随之而来C.A伴随着新词的走红

B随之升温的是一场关于“累丑”的讨论D.A新词走红的同时

B一场关于“累丑”的讨论随之升温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3-4题。(6分)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3.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望着南飞的大雁,想着远在万里之遥的故土,借一杯浊酒排遣心中的思念。B.出征的誓言未能实现,今天又找不到回家的路途,这更加重了征人的愁绪。C.夜寒霜浓,耳畔的悠悠羌笛之声更勾起了征人的乡愁,这样的夜怎能入睡?D.旷日持久的守边让将士们熬白了黑发,流下思乡的泪,但他们仍矢志不渝。4.词的下阕抒情言志,具体内容是什么?(3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16分)靖康时事邓艾伐蜀,刘禅既降,又敕姜维使降于钟会,将士咸怒,拔刀斫石。魏围燕于中山既久,城中将士皆思出战,至数千人,相率请于燕主,慕容隆言之尤力,为慕容麟沮①之而罢。契丹伐晋连年,晋拒之,每战必胜。其后,杜重威阴谋欲降,命将士出陈于外,士皆踊跃,以为出战,既令解甲,士皆恸哭,声振原野。予顷②修《靖康实录》,窃痛一时之祸,以堂堂大邦,中外之兵数十万,曾不能北向发一矢获一胡端坐都城束手就毙!虎旅云屯,不闻有如蜀、燕、晋之愤哭者。近读《朱新仲诗集》,有《记昔行》一篇,正叙此时事。其中云:“老种③愤死不得战,汝霖④疽⑥发何由痊?”乃知忠义之士,世未尝无之,特时运使然耳。(节选自南宋洪迈《容斋随笔·卷十六》)⑥【注释】①沮:阻止。②顷:近来,不久前。③老种:即北宋末年名将种师道。④汝霖:即北宋名将宗泽。⑤疽:中医指的一种毒疮。⑥《容斋随笔》内容繁富,对宋以前王朝废兴、人物轶事多有记述与评析。文中的蜀、燕、晋分属三个不同的乱世,分别是三国时期的蜀,五胡十六国时的燕,五代十国时的晋。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3分)(1)将士咸怒____(2)为慕容麟沮之而罢____(3)不闻有如蜀____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曾不能北/向发一矢/获一胡端坐/都城束手就毙B.曾不能北向发一矢/获一胡端/坐都城/束手就毙C.曾不能北/向发一矢获/一胡端坐都城/束手就毙D.曾不能北向发一矢/获一胡/端坐都城/束手就毙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契丹伐晋连年,晋拒之,每战必胜。(3分)(2)既令解甲,士皆哭,声振原野。(3分)8.蜀、燕、晋在抵御外侮时发生怎样令人痛心的情况?作者由一系列历史事件引发了怎样的感慨?请用自己的话概括。(4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3题。(20分)五一是几号安勇①爹一共来过我的学校两次,两次都让我丢尽了脸面。②第一次,爹送我报到,走到学校门口,突然停下来,把行李从左边的肩膀换到右边,咳嗽一声,冲地上重重地吐一口痰,用他山里人的嗓门儿冲我吼道:“老丫头,给爹念念,这木牌子上写的啥玩意儿?”我看见好多道含义复杂的目光,全都落在我和爹的身上,好像我们是怪物。这些目光烤得我脸红心跳,我跺跺脚,没理爹,逃似的跑进了校园里。③爹根本没发现我已经不高兴,迈着大步,“咕咚咕咚”地从后面追上来。走向宿舍的一路上,爹非常兴奋,只要遇到人,不管人家理没理他,他都扯着嗓门儿,用手指着身边的我,说我是他的老丫头,考上了某某大学。还说我从小就是学习的材料。最后,我实在忍不住,带着怨气喊了一声爹。爹却不以为然,在宿舍里,对同学们又介绍了我一遍。然后,爹卷一支旱烟,心满意足地吸两口,又补充道,俺家老丫头是个要强的孩子,这回小家伙有了大出息!④爹第二次来是在一年前,像现在一样,正是五一节前夕。同宿舍的姐妹们都在说黄金周的假期,计划着去哪里旅游。爹没有敲门,“咣当”一声推开宿舍门就闯了进来。惹得姐妹们顿时一阵惊呼,慌怍一团----天气热,她们都穿得很少。爹一点儿也没意识到,一进门就喊我老丫头,问我,带的山野菜吃没吃光。对我说,妈让他给我又送一袋子来。我看看姐妹们,再看看爹,脸上一阵发烧。爹打开口袋,妮子妮子地叫着,用他的两只大手,从袋子里捧出一把把野菜,自作主张地放在姐妹们的床上,还不厌其烦地说,菜已经用盐腌好了,拿热水泡一泡,就能下饭吃。⑤爹送完了礼物,卷一支烟,毫不理会姐妹们捂住鼻子嘴,坐在我床上有滋有味地吸了几口后,听见了姐妹们说黄金周旅游的事。他站起身,问她们,黄金周是什么意思?一个姐妹憋住笑告诉他,黄金周就是7天的长假,可以不用上课。爹就更加纳闷儿,问,好端端的,学校干啥要放长假?那个姐妹轻声地笑了,另有两个姐妹也笑出了声。一个姐妹忍住笑说,因为要到节日,五一劳动节,所以学校才放假。爹又问,劳动节是什么节?我无法忍受爹再这样问下去,抢着告诉他,劳动节就是全世界劳动者的节日,也叫五一节。爹似乎明白了,点着头,反复念叨着劳动节和五一,从嘴里吐出一口浓浓的烟,突然又问了一句:“劳动者是些啥人呢?谁答应让他们过节的?”爹这句话说完后,宿舍里的姐妹们再也忍不住,一齐发出了响亮的笑声。爹也咧开嘴笑了笑,摸着自己的脑袋问我:“老丫头,那个劳动节----五一是几号呢?”我羞愧得满脸通红,眼泪就流了下来。爹没看到我的泪水,又接着问姐妹们,旅一次游得花多少钱?⑥爹离开学校五天后,我收到了他寄来的300元钱,在附言里写着“旅游”两个字。半个月后,我收到了爹的信。爹不识字,信是我的小学老师代写的。在信里,爹问我,寄的钱是不是已经收到了?爹还说,爹的老丫头和别人比,不缺啥也不少啥,人家去旅游,你也得去旅游,钱可能不太够,找便宜的地方去游吧!在信里,爹还说,他知道了五一是5月1号,他还知道了,原来自己也是一个劳动者。最后,爹让我放心去旅游,不用惦念家里!在信纸的背面还写着一句话:祝老丫头劳动节快乐!⑦我没想到,暑假回到家时,竟然看见爹瘸了一条腿。爹看见我,有些慌张,咧开嘴笑了笑,响亮地冲着屋子里喊:“她妈,赶紧杀鸡,咱老丫头回来了!”妈告诉我,爹的腿是在崖上采山野菜时摔断的,那面崖很陡,但长的野菜很新鲜,一看就知道能卖好价钱。妈还说,你爹盼着多采些野菜,好快点还上那300元钱的债!⑧爹从此再没来过我的学校。

(选自《中国最好的小小说》)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第⑤段写同舍姐妹“捂住鼻子嘴”和“一起发出响亮的笑声”,从侧面表现父亲的孤陋寡闻,揭示“我”体会了父亲没能体会的别人的嘲笑和轻视,为后文表现父亲对我深挚的爱作铺垫。B.文中第⑤段、第⑦段两次写到了父亲的“笑”,第一次是不好意思的笑;第二次是怕我担心安慰我的笑。C.小说标题“五一是几号”既是文章线索,贯穿全文;又设置悬念,吸引读者。D.全文三则材料,两宾一主,虚实结合,父亲两次来校是实写,而采摘野菜则是虚写。10.联系上下文,简要概括“爹”两次来我学校,哪些方面的表现让“我”丢尽了脸面?(4分)11.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1)这些目光烤得我脸红心跳,我跺跺脚,没理爹,逃似的跑进了校园里。(从修辞角度品析)(2分)(2)爹打开口袋,妮子妮子是叫着,用他的两只大手,从袋子里捧出一把把野菜……(从用词角度品析)(2分)12.文章结尾为什么“爹从此再没来过我的学校”?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4分)13.“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塑造父亲这一形象的写法与鲁迅在《阿长与<山海经>》中写阿长的一样,结合文章内容,请简要分析这种写法及父亲形象。(5分)(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12分)读书要“精”到极致①“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穷年皓首研治一经,虽受条件所限,难以遍览群书,但读一部就是一部,咀嚼烂熟,透入身心。②在精选中择好书。好书,能使人“通天下之精微、晓万物之是非”。书之好,在文、在理、在意。“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浩如烟海的书籍中,蕴藏着文明的记忆,集聚着智慧的结晶。读书不失为学习和了解人类历史经验的一种捷径。选择一本好书,如同结识一位挚友,“交谈”之中体会人间五味、“相顾”之间看尽世事变迁、“聆听”之际感悟个中真谛。“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读领袖论著,可以领悟精神实质,提升思维层次;读人文社科,可以纯正思想品性,陶冶品德情操;读历史典籍,可以通晓古今中外,明辨是非善恶。③在精品中得余味。对待读书,要有“入山问樵”“入水问渔”的求知精神。读书,是将所学转化为所得,将知识转化为智慧,而精读,无疑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在“知识快餐”的时代,一些人抱怨精读耗时太长、单位时间内获取知识量太少,实则不然。只有真正内化于心的知识才会有助于一个人的成长,而只追求学习数量、不追求学习质量的人,即使拥有那些“匆匆掠过”却未消化吸收的知识,也对个人成长没有任何促进作用,虽“快”却是“慢”了。唯怀有潜心钻研的工匠精神,下足“细功夫”读书,对妙语珠字精抠细品,方能万千笔墨胸中藏,读有所思、读有所感、读有所获。④在精用中求实践。古人云:“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精用是读书的试金石,也是读书成果的“实战场”。只会死读书而不能有效运用的人,学问再多也是纸上谈兵。会读书的人,把读书得到的知识、积累的成果向实践行动转化,与岗位需求对接,以学习力助推战斗力、保障力的生成。在用的过程中,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毅力与决心,远沽名钓誉之心,戒急功近利之意,去冒进浮躁之气,才会避免陷入“蛮干、瞎干、胡干”误区,避免走进“空谈”的尴尬窘境,着力解决“用得对、用得准、用得好”的问题。⑤“世界上最动人的皱眉是在读书时那苦思的刹那,世界上最自然的一刻是在读书时那会心的微笑。”读书“精”到极致才能有“质”的飞跃。1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A.读书追求学习数量,不追求学习质量,对个人成长没有任何促进作用。B.第④段中有用对比来突出论证了读书需要在精用中求实践的重要性。C.文章在分点阐述后提出了“读书要有质的飞跃”的中心论点。D.作者认为只有真正内化于心的知识才会有助于一个人的成长。15.阅读②~④段,简要概括文章从哪几方面来论述中心的。(3分)16.下列文字插入文中第______段和第______段之间,理由是什么?(5分)在精思中寻感悟。朱熹曾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为读书而读书,读而不思、读而不悟,难以体会古人读书过程中所蕴含着的学而不厌、触类旁通的大智慧。《中庸》提到,求学要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提醒我们读书却不唯书。只有用思考、质疑和批判态度读书,才能甄别精华和糟粕,才能理清有用和无用,才能把书读深、读透、读精。(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19题。(10分)【材料一】2021年7月20日,中国河南遭遇了历史罕见的极端强降水,郑州等地在三天的时间里下了相当于过去一年降水量的雨……河南为何会发生极端强降水?与全球气候变化是否有关?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认为,河南省这次极端强降水事件是发生在全球变暖背景下“7下8上”的北方降水集中期,是东亚大气环流异常协同作用的直接结果。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了气候系统的不稳定,是造成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强度增强的根本原因。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趋多趋强态势,大量研究已证实,随着气候变暖,大气层在饱和前可容纳更多水汽,极端强降水发生的可能性增大。西欧发生严重洪涝灾害,中国河南出现“7·20”特大暴雨,都是极端强降水事件频发的具体表现。二、太行山和伏牛山是造成此次极端强降水的地形因素。太行山和伏牛山的特殊地形对偏东气流起到抬升辐合效应,强降水区在河南省西部、西北部沿山地区稳定少动,地形迎风坡前降水增幅明显。三、“7下8上”期间正是中国北方地区降水集中期,历史上许多极端强降水事件都发生在该时期,如河南的“75·8”(1975年8月)暴雨,北京的“7·21”(2012年7月21日)暴雨等。据统计,河南7月降水量为全年各月降水量的最大值,且7月到8月的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42%,是全年容易发生强降水的时段。四、东亚大气环流异常协同作用是造成本次极端强降水的直接原因。近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北,西伸到中国华北东部和黄准东部地区,河南处于副热带高压西边缘,对流不稳定,能量充足。同时热带地区台风活动进入频发期,加强了来自西北太平洋、南海和孟加拉湾的水汽输送,为河南强降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来源。偏强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中亚的大陆高压使得大气环流形势稳定,进一步延长了强降水持续时间。——选自《中国新闻网(2021)》【材料二】从高温热浪到暴雨洪水,近年全球多地频频遭遇罕见极端天气,造成重大损失。加强气候适应、应对气象灾害成为人类社会需要共同应对的重要课题。以欧洲为例,今年8月以来,罗马尼亚、意大利等多国气温创下历史新高;希腊等国的森林火灾仍在持续;7月,德国、比利时、荷兰等国遭遇强降水,并引发洪涝灾害。美国《科学》杂志网站刊文称,多年来,科学家已经向欧洲及其他地区发布多条洪涝灾害预警,欧洲多条河流已经明显受到气候变暖的影响。欧盟预计,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洪涝灾害还将进一步增多。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7月全球平均气温破纪录,成为自1880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7月。美国国家冰雪数据研究中心的分析显示,今年7月北极海冰覆盖面积是43年来7月记录中的第四小,仅超过2012年、2019年和2020年的海冰覆盖面积。极端天气正在对全球农业生产产生直接而强烈的影响。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5月,“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平均为1点,已经攀升至近2年来的最高水平。受严峻的气候干旱影响,农业大国巴西的主要粮食价格从去年开始持续上涨,一年内大米价格涨幅达70%,玉米价格涨幅达87%。尼日利亚的食品价格也达到近15年来的最高水平。此外,全球变暖导致的水温升高可能会使许多鱼类和贝类物种的栖息地发生变化,最终导致渔业受损。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塔拉斯认为,气候变化将在未来几十年持续下去。如果能够减缓气候变化,本世纪60年代有望遏制这种负面发展趋势;而在此之前,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将越来越多。“气候变化就在眼前,当务之急是加大投资力度、适应气候变化,强化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是其中一个做法。”——选自《人民日报(2021)》【材料三】根据《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0)》的统计,1951年至2019年的近70年里,中国年平均气温每10年升高0.24℃,这个速度明显高于同期全球的平均水平。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唐华俊指出,气温升高产生的影响也明显投射到农业上。我国“十四五”规划纲要首次明确提出,要提升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气象服务首席专家朱定真表示,农业生产规划必须考虑到气候变化因素。“现在的农业气候的规划是30年前做的。已经过了30年了,有可能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气候了,那更不能适应未来了。所以在‘十四五’规划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一直在倡导一定要考虑到现在和未来的气候变化。”除了农业生产规划需做出调整,农业科技也要尽快跟上。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卫建指出,当前已对气候变化产生的农业生产新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不断开发适应新气候的新品种。张卫建提出:“温度升高以后,大豆的光周期现象增强了,我们要选一些对光周期不敏感的品种。对玉米、水稻来说,我们考虑的更多的是是否耐高温的问题,还有是否抗病的问题。”——选自《央广网(2021)》17.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根据材料一可知,河南暴雨正发生在“7下8上”北方降水集中期,台风活动频发也加剧了降水的强度。B.模糊性词语也能表现语言严密的特点,比如材料二中第四段的加点词语“许多”,既说了数量,又有范围限制,用词准确。C.材料三最后一段用引用的说明方法强调“不同的农作物适合生长的气候温度不同”这一观点。D.从三则材料可以看出,气候变化给社会生活带来了严峻挑战,我们必须学会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18.材料二中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19.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你认为要减少乃至避免这些“极端天气”应该怎么做?(3分)(六)名著阅读。(6分)20.请根据平时的积累,完成下面的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作品摘抄批注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她含着笑,切着冰屑窸索的萝卜,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从“含着笑”“洗”“提”“切”“掏”“扇”等神态、动作描写中可看出大堰河①的美好品质。那几个渔人,行过南冲,恰遇着陈澄,叫道:“二老官,前年在你家替祭儿子的师父回来了。”陈澄道:“你在那里看见?”渔人回指道:“都在那石上晒经哩。”陈澄随带了几个佃户,走过冲来望见,跑近前跪下道:“老爷取经回来,功成行满,怎么不到舍下却在这里盘弄?快请,快请到舍。”行者道:“等晒干了经,和你去。”陈澄又问道:“老爷的经典、衣物,如何湿了?”左侧摘抄中“都在那石上晒经哩”场景出现的原因是:②;从这个故事的前因后果中,我获得的启示是:③。三、写作(60分)21.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60分)有一天,一只老钟对一只小钟说:“你一年里要摆525600下啦。”小钟吓坏了,说:“哇,这么多,这怎么可能?我怎么能完成那么多下呢?”这时候,另一只老钟笑着说:“不用怕,你只需一秒钟摆一下,每一秒坚持下来就可以了。”小钟高兴了,想着:一秒钟摆一下好像并不难啊,试试看吧。果然,很轻松地就摆了一下。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小钟已经摆了525600下。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也常常会遇到同样的问题。这时候你会怎样做?请从下面两个写作任务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1)请以“我找到了好的方法”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讲讲你遇到了怎样的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2)请自拟题目,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对困难的思考和认识。要求:①按文体要求作文。600字左右。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语文答案详解一、1.【答案】英雄末路当磨折

怀旧空吟闻笛赋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解析】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多字,不少字,不写错字。本题中要注意“末、赋、以、长、济、沧”等字要书写正确。2.【答案】(1)BB(2)AA(3)近年来的网络流行词,之所以能够引起共情,正是因为它们的语义内涵既准确地描写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更反映了现代人的各种复杂心态。(4)D【解析】(1)本题考查字形及字音辨析。①“瞧”和“憔”同音、字形相近。根据语境选择“憔”。②“惕”读音为tì,不读yì。(2)本题考查词语辨析。甲:新陈代谢:泛指一切事物由于自身的矛盾性必然导致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结合语境,这里表示流行语的诞生和淘汰是语言的正常的一个新的代替旧的过程。故应填“新陈代谢”。乙:映射:映照;照射。折射:比喻把事物的表象或实质表现出来。结合语境,这里表示流行词反映了社会的某些本质,故应填“折射”。(3)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及修改。“之所以能够引起共情的原因”句式杂糅,删掉“的原因”。(4)本题考查语句衔接。A.“新词走红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缺主语;B.“伴随”和“随之”语义重复,不能同时出现;C.“伴随”和“随之”语义重复,不能同时出现;故选D。二、(一)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B.诗句“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意思是,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可是,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是无从谈起的,抒发了一种想要杀敌报国、建立功劳又思亲念乡的复杂情怀,因此“出征的誓言未能实现,今天又找不到回家的路途”的理解是错误的。故选B。4.【答案】思乡、爱国之情,渴望建功立业。【解析】本题考查情感理解。按要求从下阕中理解分析。“浊酒一杯家万里”意思是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思乡之情溢于言表;“燕然未勒归无计”意思是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可知抗敌的大功还没有完成,回家的事就不能去计议了,蕴含着渴望建功立业的意蕴,表达了深深的爱国情怀;“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意思是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羌管悠悠霜满地”承上启下,进一步强调边防军人想家思乡的情绪,并由此而写出全体将士忧国的情状和感慨。“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故下片既写出了边地生活的艰辛,同样表现了他抵御外患、报国立功的壮烈情怀和思念家乡的矛盾心情。(二)5.【答案】(1)全,都

(2)被

(3)听说

【解析】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1)句意为:将士们无不切齿痛恨。咸,全、都。(2)句意为:结果都被慕容麟所拒绝,只得作罢。为,被。(3)句意为:没有谁听说过他们之中有人因此而像蜀。闻,听说。6.【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断句。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意思是:竟然不能向北方的金国发一箭,俘获一个敌兵,却只是端坐都城,束手待毙!故断句为:曾不能北向发一矢/获一胡/端坐都城/束手就毙。故选D。7.【答案】(1)契丹连年攻打后晋,晋人奋起抵抗,每战必胜。(2)等到杜重成下令放下武器投降,军士都放声痛哭不止,哭声震动原野。【解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伐,攻打。之,代词,指契丹。必,一定。(2)既,等到。皆,都。8.【答案】将士有心杀敌,却被迫放弃抵抗。世间本有忠义之士,然而时运不佳,导致他们英雄无用武之地。【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根据“又敕姜维使降于钟会”“为慕容麟沮之而罢”“杜重威阴谋欲降,命将士出陈于外,士皆踊跃,以为出战”可知这三国的将士有意杀敌,但无奈统治者一心只想着投降,只能被迫放弃抵抗。根据“乃知忠义之士,世未尝无之,特时运使然耳”可知世间本来是有忠义之士的,但无奈时运不济,导致一腔爱国之情无处依托,虽有杀敌之心,却无用武之地。【参考译文】曹魏大将邓艾攻打蜀汉,后主刘禅投降后命令姜维向魏将钟会投降,将士们无不切齿痛恨,以致拔刀斫石。十六国时期,魏国长期围困燕国的中山郡(今河北定县),城中的将士们都渴望出战,纷纷向燕王请战,慕容隆求战心尤切,结果都被慕容麟所拒绝,只得作罢。五代时,契丹人连年攻打后晋,晋人奋起抵抗,每战必胜。后来,元帅杜重威阳谋降敌,命将士们出营列阵,晋军士气高昂,决心与敌人决一死战,及至下令放下武器投降,军士皆恸哭不止,声振原野。我在编纂《靖康实录》时,私下里对靖康之难感到万分痛心,大宋朝作为一个堂堂大国,拥兵数十万,竟然不能向北方的金国发一箭,俘获一个敌兵,却只是端坐都城,束手待毙!数十万精兵强将云集京师,眼巴巴地看着自己的祖国惨遭蹂躏,以致国破家灭,没有谁听说过他们之中有人因此而像蜀、燕、晋的将士那样痛哭流涕的。不久前,我读《朱新仲诗集》时,看到其中《记昔行》一诗,正是叙述此事的。诗中说:“老种(指种师道)愤死不得战,汝霖(宗泽字)疽发何由痊?”乃知忠义之士,并不是没有,只是大宋朝的时运不济罢了。(三)9.【答案】C【解析】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C.有误。“五一是几号”只是作者叙述的其中一个情节,并没有贯穿全文。故选C。10.【答案】①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随地吐痰、吸烟等;②因“我”考上大学而到处向人夸说,令我难堪。③分发野菜时的不适时宜;④不知“五一”为何的孤陋寡闻。【解析】考查信息的提取与概括。解答此题,首先找到“爹”两次来“我”学校的情节,然后根据文章的叙述进行概括。叙述爹第一次来学校是在第②③段,根据第②段中的“第一次,爹送我报到,走到学校门口,突然停下来,把行李从左边的肩膀换到右边,咳嗽一声,冲地上重重地吐一口痰”及第③段中的“然后,爹卷一支旱烟,心满意足地吸两口”可知父亲随地吐痰及吸烟,这都是父亲不良的生活习惯。根据第③段中的“不管人家理没理他,他都扯着嗓门儿,用手指着身边的我,说我是他的老丫头,考上了某某大学。还说我从小就是学习的材料”可概括为父亲因“我”考上大学而到处向人夸说,这让“我”很难堪。叙述爹第二次来学校是在第④⑤段,根据第④段“用他的两只大手,从袋子里捧出一把把野菜,自作主张地放在姐妹们的床上,还不厌其烦地说,菜已经用盐腌好了,拿热水泡一泡,就能下饭吃。”可知父亲来给“我”送野菜时十分不合时宜,根据第⑤段符合和舍友对“五一”的讨论可看出父亲不知道什么是“五一”,显示了父亲的孤陋寡闻,这些都让“我”感到丢尽了脸面。11.【答案】(1)运用比拟修辞,生动地表现出我的难堪不安的心跳,表达了我对父亲的不满。(2)“捧”,表现父亲拿出的野菜数量之多,形象地写出了父亲慷慨大方的性格特点。【解析】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赏析句子,首先要明确赏析的角度,然后结合运用的手法和具体的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1)用“烤”来形容目光,可看出这是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结合“脸红心跳”“跺跺脚”“逃也似的”可看出“我”当时的心情是难堪不安的,这是父亲随地吐痰、大声吼时作者的心理,并结合“没理爹”可知作者此时对父亲的行为是不满的。(2)要求从词语的角度进行赏析,这个句子中的“捧”是用双手托的意思,这是写父亲把他给“我”带的野菜拿出来时的动作,由此可以看出父亲拿出的野菜数量之多。结合下文可知“我”家并不宽裕,父亲能拿这么多的野菜过来,可以看出父亲的慷慨。12.【答案】(1)为了不让我的同学见到他的瘸腿形象,不让我丢脸。(2)内容上,用客观叙述引发读者思考,表现父爱主题,诠释“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个永恒的话题,同时,包含作者内心对父亲的复杂感情;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完整紧凑。【解析】考查结尾段的作用。解答第一问,结合上文可知父亲为了采山野菜瘸了一条腿,父亲也知道如果瘸着腿到学校去会让“我”难堪,因此父亲不再到学校去。解答第二问,分析句段的作用,需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内容上来看,父亲为了还给“我”旅游的钱而去采山野菜,最后瘸了一条腿,瘸腿后父亲不再到学校去,怕他的瘸腿给“我”丢脸。由此可看出父亲深沉的父爱,故这个结尾点明了文章的主题,让读者感受到了“可怜天下父母心”。而作者对父亲两次来学校感到丢尽了脸,而最后父亲再也没去过“我”的学校,作者也知道了父亲不去学校的原因,故此可看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从结构上来看,这与开头“父亲一共来过我的学校两次”相呼应,形成了首尾呼应,可以使文章结构更完整紧凑。13.【答案】先抑后扬。作者先“抑”,用了大量篇幅写父亲让我“丢脸”的种种不好:随地吐痰、吸烟等不良习惯,到处向人夸耀女儿,不知“五一”为何的孤陋寡闻等,后“扬”当我暑假回到家,得知爹为了快点还上那让我去旅游的300元债竟然摔瘸了一条腿时,令人意外,给人惊喜,使作者感情发生急剧变化。通过这样抑扬有致的人物刻画,使人物形象显得饱满鲜明、真实可信,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父亲形象:受教育程度不高,缺少良好的生活习惯等问题,但又平凡朴实、对儿女付出了无私真诚的爱的典型。【解析】考查对写作手法的分析。《阿长与<山海经>》采用的是“欲扬先抑”的写法,本文也是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文章具体叙述了父亲两次来学校的事情,写了父亲种种不良习惯以及孤陋寡闻让“我”很丢脸,这是“抑”;在文章的最后,父亲为了还给“我”旅游的钱而去采山野菜,最后瘸了一条腿,并且腿瘸后怕给“我”丢脸而不再到学校去,体现了父亲深深的爱,这是“扬”。通过这样的写法,我们看到了一位没有什么文化、有着许多不良的生活习惯、对子女有着深沉的爱的父亲形象,有缺点有优点,这才是鲜活的真实的人。通过这样抑扬有致的人物刻画,人物形象才得出凸显,人物也才显得更真实。(四)1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本内容。C.有误,本文中心论点是:读书要“精”到极致;“读书‘精’到极致才能有‘质’的飞跃”是本文的结论。故选C。15.【答案】(1)在精选中择好书。(2)在精品中得余味。(3)在精用中求实践。(意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重要信息的筛选和概括能力。阅读②~④段,从每段的首句可知,文章从“在精选中择好书”“在精品中得余味”“在精用中求实践”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有力地论证了“读书要‘精’到极致”的中心论点。16.【答案】③

本段内容论述了读书需要在精思中寻感悟。第③段论述的是读书需要精品,第④段论述的是读书在精用中求实践。本段精思放在精品与精用之间,符合从品读到思考到实践的层层递进关系。【解析】本题考查磁悬浮文章写作思路的理解。此题要从上下文衔接的角度进行分析。题中文字讲的是“在精思中寻感悟”,要考虑“精思”在文中几个分论点中应位于何处。第②段讲的是“精选”,第③段是“精品”,第④段是“精用”。从内容上看,文章是按层进顺序来安排的,即“精选、精品、精思、精用”。据此,材料应放于第③和第④段之间。(五)17.【答案】C【解析】【材料三】最后一段“温度升高以后,大豆的光周期现象增强了,我们要选一些对光周期不敏感的品种。对玉米、水稻来说,我们考虑的更多的是是否耐高温的问题,还有是否抗病的问题”可知,气候变化(温度升高)需要对种植的作物进行调整;印证了第一段“气温升高产生的影响也明显投射到农业上”,第二段“要提升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农业生产规划必须考虑到气候变化因素”,第三段“气候变化产生的农业生产新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不断开发适应新气候的新品种”的内容;故选C。18.【答案】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公布的数据,真实准确地说明了极端天气正在对全球农业生产产生直接而强烈的影响。【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判断及作用分析。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引资料、列图表等。说明方法:根据【材料二】第四段画线句“平均为1点”可知,此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可知用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公布的数据,准确真实的说明了本段开头“极端天气正在对全球农业生产产生直接而强烈的影响”,使说明内容更具说服力。19.【答案】示例:(1)每个人都应树立环保意识,爱护我们的地球家园,使她不再受到伤害。(2)各国政府、个人都要做节能减排的工作,坚决控制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还地球家园一个清新、干净的环境。(3)各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推动和引导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解析】本题考查建议。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了气候系统的不稳定,是造成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强度增强的根本原因”可知,“全球变暖”是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强度增强的根本原因,建议各国政府、个人都要做节能减排的工作,坚决控制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还地球家园一个清新、干净的环境;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加强气候适应、应对气象灾害成为人类社会需要共同应对的重要课题”可知,气候变化与我们息息相关;作为个人应树立环保意识,爱护我们的地球家园,使她不再受到伤害;根据【材料二】第四段“极端天气正在对全球农业生产产生直接而强烈的影响”,【材料三】第一段“气温升高产生的影响也明显投射到农业上”,第二段“要提升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等语句可知,气候变化与每一个国家都密切相关;各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推动和引导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六)18.【答案】①乐观、勤劳②唐僧师徒四人取经回来的途中,通天河中的老鼋驮师徒四人渡河。因唐僧忘记了当年老鼋托自己问佛祖寿年之事,老鼋一怒之下,将师徒四人翻入河中,故此打湿了经典、衣物(意思对即可)③示例:不要轻易许诺,答应别人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不可失信于人(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理解。第一空:根据“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等内容可知,该选段出自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作者通过对自己的乳母的回忆与追思,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之情、感激之情和赞美之情,从而激发人们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从“含着笑”“洗”“提”“切”“掏”“扇”等神态、动作描写中可看出大堰河乐观、勤劳的美好品质。第二空:根据“跑近前跪下道:‘老爷取经回来,功成行满,怎么不到舍下却在这里盘弄?’”“行者道:‘等晒干了经,和你去’”等内容可知,选段出自西游记第《第九十九回九九数完魔灭尽三三行满道归根》,观音菩萨查唐僧所受之灾,见距九九八十一之难尚缺其一,故令揭谛再生一难。遣送四众的八大金刚接到观音法旨,遂使腾云的四众坠落于通天河西岸。老鼋驮四众渡河,但因唐僧忘记向如来问他所托之事而将师徒四人和马匹抛在水中。可据此作答“都在那石上晒经哩”场景出现的原因。第三空:可结合《西游记》第九十九回情节,唐僧因忘记向如来打听老鼋所托付的事情,致使老鼋怒而将师徒四人掀翻水中,可据此谈启示。示例: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正所谓:言必信,行必果。三、21.【答案】例文1我找到了好的方法“啊!为什么到这里又不会背了呢?”“刚才我这里弹得很好啊?为什么现在又不会了呢?”我在钢琴前一次又一次的怒吼,一次又一次的弹错。为什么我如此着急呢?因为五天后,我必须录制视频去参加考级。可是怒吼是怒吼了,却没有什么用。到了弹错的地方依然弹错,到了不会背的地方依然不会背。怎么办?怎么办?我一次又一次焦急地在内心问自己。于是我从早上一直想到傍晚,从钢琴前想到饭桌上。一天晚上,我正无聊地躺在床上。随手拿起手边的一本杂志,随便翻到其中一页,忽然看到一个日本人跑马拉松的故事。那个日本人并不是只从起点单纯地跑到终点,而是在马拉松沿途中找到一个又一个的小目标,比如一家肯德基,一家书店。就这样,他从其他人之中脱颖而出,从起点跑到了终点,虽然他并不是专业的马拉松运动员。看到这里,我开始沉思:为什么我不把一首三页的钢琴曲分成一页一页,一天背一页,三天也有三页,就像那个日本人,用一个又一个的小目标,凝聚为成功。我找到一个好方法了!找到了这个办法,我重燃斗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